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习宣讲提纲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与背景

1、四个全面的提出

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提出“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尽管此前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就这“四个全面”作出过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将“四个全面”并提,还是第一次,意义深远。

从时间来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场合逐步提出的。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是2014年10月8日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来的。

2、形成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2002年十六大提出“一个全面”,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和谐社会建设目标。 2012年十八大提出“两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

第二阶段是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面”。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而把“两个全面”扩展为“三个全面”。

第三阶段是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考察期间,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首次将“四个全面”并提,把“三个全面”扩展为“四个全面”。

2015年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首次把“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

3、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深刻揭示出了“四个全面”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

所以,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四个全面”的总源头。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是姊妹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四个全面是从党的的十八大以后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十八大精神的延伸丰富和发展。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意义——四个定位

(一)路线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执政、如何治国、如何引领国家走向未来的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是大思路、大蓝图。

(二)新高度。如果说,“三个文明”是一维成“线”,到了“五位一体”就成了二维扩“面”,到了“四个全面”便成了三维立“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民族复兴中国梦相互激荡已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是我

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主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表明党的治国理政方略更加完善,更加清晰、也更加成熟、更趋定型。标志着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三)新发展。“四个全面”总方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审视,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

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使得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使得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四)总抓手。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四个全面,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着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四个全面”对于全体党员和干部来说,更生动、更可感,更具象、更实在,更具有共识力、号召力和动员力,清晰明了治国理政的着力点在哪里,路该怎么走,事要怎么办。是时间表、任务书、动员令。

媒体评论新华网——“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人民网——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并提“四个全面”,是全面吹响了治国理政的“集结号”,不仅让人回味无穷,而且令人热血沸腾。大公报——“四个全面”是对这些思想实践的概括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战略指引,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相互作用、螺旋递进,将贯穿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全过程。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内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邓小平最早提出要建设小康社会。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见到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时候,第一次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讲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第二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构想。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讲话中,第一次提出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提出:今后20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三个阶段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做出战略部署。

第四个阶段就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内涵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和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包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要求。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全面。一个都不能少,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决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特别是老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是全面小康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要致力于解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部门差距、行业差距,让全体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常态要有新思路、新作为、新动力、新活力。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这样一个“双目标”,着力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强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这样的“双引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连着人民幸福;全面深化改革是要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是要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是要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农民农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大力培育和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5+1+1”的七个方面的改革,即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国防与军队改革。涉及15个领域、330多个项目。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改革十论:

1、改革地位论:两个“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改革时态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3、改革定力论:改革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关于改革战略定力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一是“两个死路一条”的论断,即不实行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二是“两个保持”的要求,即“保持战略定力,

保持政治坚定性”;三是“两个防止”的警示,即“不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

4、改革任务论: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5. 改革目标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不仅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重要的是阐明了改革的性质和根本任务,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和总方向。

6、改革特征论: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

7、改革方法论:尊重改革规律。“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

8、改革推进论:有序推进“五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树立“五要”新思维,即要正确推进改革,要准确推进改革,要有序推进改革,要协调推进改革,要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

9、改革动力论:党的领导与改革合力。“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

10、改革担当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全面深化改革,啃硬骨头、涉险滩,更需要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尤其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

(三)全面依法治国

四中全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定为主题,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全面依法治国重要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1)推进依法治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提高决策科学化的内在要求。(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加快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思想

(1)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2)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模范。(3)正确认识和把握党和法的关系。(4)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把握

(四)全面从严治党

十八大强调了两个“全面”党建目标:“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十八大部署了党的建设八个方面具体工作:即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十八大确定了“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十八大结束后不久,党中央就对这一活动的开展作了全面部署,紧接着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分期分批开展了教育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即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

形成了成熟的“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思想和方略。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两大关键”,并第一次将“四个全面”有机结合到一起。

治党,关键要“全面”,至少包含三个层面。

一是内容无死角,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

二是主体全覆盖,从严管党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同时,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意味着一把手不仅仅“独善其身”,还要把班子成员管好。

三是劲头不松懈,要把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

治党关键要“从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治党必须从严。

1、从严治党首在落实责任。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就做不到从严治党。抓好党建,是各级党组织最大的政绩。

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一论断清醒而深刻,值得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时时深思: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

2、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思想建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曾明确指出,“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很大的优点”。制度建党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重要建党原则。

习近平强调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指出“思想教育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使加强制度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建党的过程。

3、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做起。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开火。习近平指出: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作风,从严治党必须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做起。

4、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障。干部掌握着方方面面的权力,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如果干部队伍素质不高,作风不正,党的建设是不可能搞好的。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

5、坚持深入改进作风。努力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学风、文风、会风。坚决防止“闯关”、“考试”的思想,以教育实践活动为新的起点,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6、严明党的纪律和政治规矩。向说情风、关系网、利益链say NO! 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做到执行纪律不打折、不变通、不走样;要根据形势变化建立完善务实管用的纪律规定和制度,用铁的纪律推动从严治党;就是要开展经常性的党风党纪教育,使党员干部真正懂得哪些是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哪些是坚决不能碰触的底线;就是要加强正风肃纪,坚决查处违法违纪问题,让党的纪律严起来、硬起来。

7、发挥人民的监督作用。畅通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两个渠道,让人民监督更活跃更广泛。人民是最强大的监督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

8、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治党新常态从严讲规律。“从严治党有其自身规律,对我们这样一个老党大党来说,从严治党更有其自身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以“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作为从严治党总部署的收尾,其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四、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这一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布局,不但要管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日,也即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日,而且对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将是长期管用的。因此,我们只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个战略布局,才能在实践中提高贯彻落实好这个战略布局的自觉性坚定性。

1、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深刻认识“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好有一比。十三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一个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其中,“一个中心”,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明确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元论”;“两个基本点”,即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为解决上述主要矛盾在方法论和策略原则上必须坚持的“两点论”。

两个基本点是统一于和服务于一个中心的。在实践中,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必须全面把握、全面坚持,做到既须臾不可偏离,又丝毫不可偏废。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也是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一以贯之的战略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是对应于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一个中心”的,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可以说是对应于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的。因此,对这“四个全面”同样必须全面把握、全面坚持,同样必须做到既须臾不可偏离,又丝毫不可偏废。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对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辩证地梳理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及其相互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的关系,具有“总分总”的逻辑结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和

全面依法治国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用统筹协调的方法贯彻落实好“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我们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形成改革合力。

贯彻落实好“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也是如此,也要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其关联性、耦合性,也要注重统筹谋划、协同配合,也要做到同频共振、形成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全面依法治国,同时又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滚滚向前。而全面从严治党,则可以使我们党始终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始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中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显然,只有始终坚持这样的统筹协调推进,才能把“四个全面”贯彻得更加自觉、落实得更加到位。

3、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同全面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两个“五位一体”总布局结合起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要靠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实现。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又形成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就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这两个“五位一体”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着对生态环境的净化能力和净化水平,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反腐倡廉建设,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肌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和净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最后一个“全面”即全面从严治党,同前三个“全面”所体现的正是伟大事业同伟大工程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作风保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系:“四个全面”与“五位一体”直接相关,但又不能取代“五位一体”,它是贯穿于“五位一体”中的根本、核心和精髓,是实现“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的实现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五位一体”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五位一体”的基本方略;“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五位一体”的政治保证。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的要求,正是同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相联系、相契合、相适应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