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化学十字相乘法

高一化学十字相乘法

高一化学十字相乘法
高一化学十字相乘法

高一 科目:化学 问题:请问老师化学上的十字相乘法怎么理解?

答:十字交叉法总结如下:

十字交叉法又称图解法,应用于二元混合体系所产生的具有平均意义的计算问题,表现出实用性强,能准确、简便、迅速求解的特点。

适用范围:

“十字交叉法”适用于两组分混合物(或多组分混合物,但其中若干种有确定的物质的量比,因而可以看做两组分的混合物),求算混合物中关于组分的某个化学量(微粒数、质量、气体体积等)的比值或百分含量。

例1:实验测得乙烯与氧气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氢气的14.5倍。可知其中乙烯的质量分数为( )

A.25.0%

B.27.6%

C.72.4%

D.75.0%

解析:要求混合气中乙烯的质量分数可通过十字交叉法先求出乙烯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当然也可以求两组分的质量比,但较繁,不可取),再进一步求出质量分数。

这样,乙烯的质量分数是:

ω(C 2H 4)=32

1283283?+??×100%=72.4% 答案:C 。 (解毕)

二、十字交叉法的解法探讨:

1.十字交叉法的依据:

对一个二元混合体系,可建立一个特性方程: ax+b(1-x)=c

(a 、b 、c 为常数,分别表示A 组分、B 组分和混合体系的某种平均化学量,如:单位为g/mol 的摩尔质量、单位为g/g 的质量分数等) ;x 为组分A 在混合体系中某化学量的百分数(下同)。

如欲求x/(1-x)之比值,可展开上述关系式,并整理得: ax -bx=c -b

解之,得: b a c a x b a b c x --=---=

1, 即:c

a b c x x --=-1 2.十字交叉法的常见形式:

为方便操作和应用,采用模仿数学因式分解中的十字交叉法,记为:

3.解法关健和难点所在:

十字交叉法应用于解题快速简捷,一旦教给了学生,学生往往爱用,但是也往往出错。究其原因,无外乎乱用平均量(即上述a 、b 、c 不知何物)、交叉相减后其差值之比不知为何量之比。

关于上述a 、b 、c 这些化学平均量,在这里是指其量纲为(化学量1 ÷化学量2)的一些比值,如摩尔质量(g/mol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或关于物质组成、变化的其它化学量等等。设计这些平均量时应优先考虑待求量和题给条件,一般情况下尽可能的将待求量设计为上述化学量2(分数中的分母) ,至于化学量1则依题给条件选取最容易获得的化学量(分数中的分子),这样上述第1论点中的a 、b 、c 应该是分别这样的一些化学平均量(如下图): )组分)组分22((x y =2

212的化学量组分的化学量组分 )组分)组分11((x y =2

111的化学量组分的化学量组分 混合体系)混合体系)((x y =21混合体系的化学量混合体系的化学量

而这些化学平均量a、b、c交叉相减后所得差值之比,则是组分1和组分2的化学平均量的量纲中化学量2 [如a、b、c为摩尔质量(g/mol)时,便是物质的量mol]的比值。

例2:把CaCO3和MgCO3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时,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是原混合物质量的一半。则残留物中钙和镁两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4

B.1:3

C.1:1

D.1:2

解析:上述问题是计算两组分混合物中某两个化学量之比,可用十字交叉法解题。解题时先设计混合物的平均化学量c,该题中要求钙和镁两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即原子个数比),而平均量中分母(即上述化学量y(组分2))与题给条件相差甚远,故以一摩尔组分质量为分母,一摩尔物质分解后残留物质量为分子而得如下的几个平均量:a=56g÷100g ; b=40g÷84g; c=1/2

应用于十字交叉法:

所以,原混合物中两组分CaCO3和MgCO3物质的量之比(即残留物中Ca和Mg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Ca)∶n(Mg)

=(1/42)g÷100g/mol∶(3/50) g÷84 g/mol

=1∶3

答案:B (解毕)

注:熟练后或在要表达的计算题中可略去上图,而只以比例式表示,为防止出错,也可在草稿中画上述十字交叉图。

三、十字交叉法的应用与例析:

1.两组分混合物中已知组分及混合体系的摩尔质量(或式量),求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或组分气体的体积比、组分物质的微粒数之比):

解答这类问题,需设计的平均化学量a、b、c就直接用摩尔质量(g /mol)。而用十字交叉法交叉相减后所得差值之比是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或微粒数之比),或依阿伏加德罗定律,也等于(相同状态下)气态混合体系中组分气体的体积比。

例3.硼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10.8,硼在自然界中有种同位素:10

5B与11

5

B,则这两种同位素10

5

B、11

5

B在自然界

中的原子个数比为

A. 1∶2

B.1∶4

C.1∶6

D.1∶8

解析: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相等,故元素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看做十字交叉法中的平均化学量,量纲为g?mol-1,交叉相减后所得差值之比为两同位素的物质的量(即原子数)之比。

答案:B (解毕)

2.两种溶液(同溶质)相混合,已知两溶液及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求两溶液的质量比:

例4.将密度为1.84g?cm-3,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与水配制成30%的稀溶液,应怎么配制?

解析:要配制这种硫酸,必须先求出浓硫酸与水的比例。因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分数,所以质量分数实际上也是一种平均化学量,可用于十字交叉法求出浓硫酸和水的质量比。这样,上述平均化学量a、b、c中的化学量2最好就设计为溶液质量,而化学量1取最方便的就是溶质质量,即平均化学量a、b、c就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十字交叉法(图略),记为:

m(浓硫酸)∶m(水)=(30%-0)∶(98%-30%)=15∶34

即取15份质量的浓硫酸与34份质量的水混合得此稀硫酸。

(解毕)

3.两可燃物组成的混合体系,已知其组分及混合物的燃烧热,求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或百分含量。

例5.在一定条件下,CO和CH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CO(气)+O2(气)=2CO2(气)+566KJ;

CH4(气)+2O2(气)=CO2(气)+2H2O(液)+890KJ

现有CO和CH4组成的气体混合物89.6L(标准状态下测定),在上述条件下燃烧,释放的热量为2953KJ,则CO和CH4的体积比为()

A. 1∶3

B. 3∶1

C.1∶2

D.2∶1

解析:可燃物的反应热以摩尔反应热来表示时,单位是:KJ/mol,因此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平均化学量,两可燃组分及混合物的反应热可当做十字交叉法基本形式中的a、b、c进行十字交叉,交叉相减后所得差值之比即为两可燃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解题时设计并先求算气体混合物的反应热:

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n=89.6L÷22.4L?mol-1=4.00mol

∴混合气体的平均反应热:Q(混合物)=2953KJ÷4.00mol=738.3KJ?mol-1

双两组分的反应热分别为:Q(CO)=566KJ÷2mol=283KJ?mo-1;Q(CH4)=890KJ?mol-1

这样,十字交叉法就记为:n(CO)∶n(CH4)

=(890-738.3)∶(738.3-283)≈1∶3

答案:B。(解毕)

4.其它有关物质组成、变化关系的两组分混合体系,依题意,设计适当的平均化学量,也可用十字交叉法求算两组分的某个化学量的比值或百分含量。

例6.在一定条件下,将25 gCO2和CO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碳粉,使之充分反应,测知所得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为22.4 L,则在相同状态下原混合气体中CO2和CO的体积比为

A.1∶4

B.1∶3

C.1∶2

D.2∶1

解析:本题所求为两组分混合气体中组分气体的体积之比(按阿伏加德罗定律,即为两组分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依CO2+高温2CO,CO不与C反应。又从反应后的气体体积22.4 L(标态),是1 mol纯净CO,总质量为28 g,即上述反应中气体质量增加了28g-25g=3g,应用差量法可求得原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1mol-3 g÷12 g/mol=0.75mol

即原混合气体的摩尔质量是:25g÷0.75mol=33.3g/mol,将两组分及混合气体的摩尔质量应用于十字交叉法(如下图):

∴原混合气体中CO2与CO的体积比为:n(CO2)∶n(CO)=1∶2

答案:C。(解毕)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因题给条件的限制,无法将待求量设计为平均化学量的分母(即化学量2),此时就应以与

已知量有关又容易换算为待求量的其它化学量做为平均量中的化学量2

例7.KHCO3和CaCO3的混合物和等质量的NaHCO3分别与盐酸完全反应时,所消耗的酸的量相等,则混合物中KHCO3的质量分数是

A.50%

B.68%

C.81%

D.90%

解析:根据KHCO3和CaCO3分别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KHCO3+HCl=KCl+H2O+CO2↑ CaCO3+2HCl=CaCl2+H2O+CO2↑

依题意,上述混合物每消耗1摩尔HCl需质量84 g,而组分KHCO3和CaCO3每消耗1摩尔HCl需质量分别是100g 和50g,这样就可以把反应中消耗的HCl设计为上述平均化学量中化学量2,而与HCl反应消耗的固体物质质量设计为化学量1,应用于十字交叉法并记为:

又从上述化学方程式可看出,每消耗1mol 酸需KHCO 3 1mol,而CaCO 3则需0.5 mol 。所以混合物中两组分KHCO 3和CaCO 3物质的量之比是:

n(KHCO 3)∶n(CaCO 3)=17∶(8÷2)=17∶4

混合物中KHCO 3的质量分数是:

ω(KHCO 3)= 4

1717 ×100%=81.0% 答案:C 。 (解毕)

例8.使乙烷和丙烷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可得CO 2 3.52 g ,H 2O 1.92 g ,则该混合气体中乙烷和丙烷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2

B.1∶1

C.2∶3

D.3∶4

解析:该题已知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生成CO 2和H 2O 的质量,从中可以计算出这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n(CO 2)=3.52g÷44g/mol=0.08mol 、

n(H 2O)=1.92g÷18g/mol=0.11mol ;进而求出混合气体中每含1摩C 所含H 的物质的量,0.11mol×2÷0.08mol=11/4;而组分气体中乙烷和丙烷的同样定义的化学量分别是,乙烷C 2H 6为3,丙烷C 3H 8为8/3;将这些平均量应用于十字交叉法可得这两组分气体在混合气体中所含C 原子数之比。

所以混合气体中乙烷和丙烷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n(C 2H 6)∶n(C 3H 8)=(1/2)∶(3/3)=1∶2

答案:A (解毕)

例9.(MCE99.33第2小题)天然的和绝大部分人工制备的晶体都存在缺陷,例如在某种NiO 晶体中就存在如右图所示(图略,请参看高考原题)的缺陷:一个Ni 2+空缺,另有两个Ni 2+被两个Ni 3+所取代。其结果晶体仍呈中性,但化合物中Ni 和O 的比值却发生了变化。某氧化镍样品组成为Ni 0.97O ,试计算该晶体中Ni 3+与Ni 2+的离子数之比。

解析:这种有缺陷的晶体可看作是由NiO 和Ni 2O 3组成的混合物,现在题中要求Ni 3+和Ni 2+之比,实际上就是求混合物中NiO 和Ni 2O 3两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因此可适用于十字交叉法:

答案:91∶6。 (解毕)

从上述几例中可看出,十字交叉法应用于处理两组分(或相当于两组分)的混合物的组成计算十分方便,如果在应用中能注意平均量的设计和判断交叉相减后的差值之比,则十字交叉法应用于化学计算中不仅方便快捷、同时还能提高答案的准确率。

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汇

第一章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一.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 二.放射性实验 #结论:原子是有结构的。原子可以再分为带正电的粒子与带负电的电子. 三.原子与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的构成与结构示意图 1)微粒间的关系 3)四决定 A.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a.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和“位置” B. 质量数 = 质子数 + 中子数 = 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 b. 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物性和质量数 C.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c. 价电子-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D.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d. 质量数-决定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 均为稳定结构) 2. 同位素 1)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种元素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本质 性质 α辐射 氦核流 带正电,穿透性弱 β辐射 电子流 带负电,穿透性强 γ射线 电磁波 呈电中性,穿透性很强

2)性质:a、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虽然质量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b、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同位素所占原子百分率(丰度)不变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对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各种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其所占的原子百分率计算而得的平均值。 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元素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各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数。 4.十字相乘法算丰度 元素A有两种天然同位素X A、Y A,参考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B),估算X A,Y A的丰度. X B-Y ╲╱ B ╱╲ Y X-B X A的丰度= (B-Y)/(X -Y) ,Y A的丰度= (B-Y)/(X -Y) 四.核外电子 1.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宏观的运动规律: a. 可确定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精确位置 b. 有运动轨迹,即固定轨道 2)电子的运动规律 a. 无法确定在某一时刻所处准确位置 b. 不能确定其运动轨迹,即没有确定轨道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A. 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2 n2 B.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时,则不超过2个) 当最外层达到8个(K层为2),就达到了稀有气体稳定结构 C. 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如:M层不是最外层最多可排18个电子; 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 总结:电子总是由里向外依次排布(能量低的电子层排满了才依次排能量较高的电子层) 3.元素性质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不活泼性: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排满(He 2个),处于8电子,稳定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2)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最外层电子数结构的稳定性得失电子 金属元素原子比较少( < 4 ) 不稳定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原子比较多( > 4 ) 不稳定易得电子 稳定结构一般不参加反应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8个( He 2 个) 4.电子式 1)离子的电子式 a、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它们的离子符号如:Na+、Mg 2+、Al 3+ 复杂阳离子的电子式:

十字相乘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十字相乘法概念 十字相乘法能把某些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把二次项a分解成两个因数a1,a2的积 a1?a2,把常数项c分解成两个因数c1,c2的积c1?c2,并使a1c2+a2c1正好是一次项b,那么可以直接 写成结果:在运用这种方法分解因式时,要注意观察,尝试,并体会它实质是二项式乘法的逆过程。当首项系数不是1时,往往需要多次试验,务必注意各项系数的符号。 一般地,对于二次三项式ax2+bx+c(a≠0),如果二次项系数a可以分解成两个因数之积,即a=a1a2,常数项c可以分解成两个因数之积,即c=c1c2,把a1,a2,c1,c2,排列如下: a1 c1 ╳ a2 c2 a1a2+a2c1 按斜线交叉相乘,再相加,得到a1a2+a2c1,若它正好等于二次三项式ax2+bx+c的一次项系数b,即 a1c2+a2c1=b,那么二次三项式就可以分解为两个因式a1x+c1与a2x+c2之积,即 ax2+bx+c=(a1x+c1)(a2x+c2). 像这种借助画十字交叉线分解系数,从而帮助我们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通常叫做十字相乘法. 就是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例;a/b与c/d 则=ad与cb 就是两个分子分母互相乘 来比较乘积的大小 先看一则例子 例:将质量分数分别为30%和5%的盐酸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得到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计算需加入的30%和5%盐酸的质量比是多少? 分析:可用十字交叉法进行计算 [解]设:30%和质量5%的盐酸的质量为x和y,有 x 30%\ /10%-5% 5% 1 — = 10% ———= —= — y 5%/ \30%-10% 20% 4 答:需要的30%和5%的盐酸的质量为1:4 什么是十字交叉法? 即根据质量分数不同(如a,b,且a>b)的两份溶液按比例混合后得到另一质量分数的溶液(如c),则混合前溶液的质量(如x和y)比例可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说明:混合前a>b,混合后的质量分数大小必为a

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汇

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历程中的观点代表人物和时间具体内容提出模型的主要 依据 古典原子论公元前 5 世纪 古希腊哲学家德 谟克利特 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 成 , 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 近代原子论19 世纪初英国物 理学家和化学家 道尔顿 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生的微粒构 成 , 这种微粒称为原子 葡萄干面包模型1903 年英国科学 家汤姆孙 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地分布在整 个原子的球形体内 , 电子则均匀地 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 电子的发现 行星模型1911 年英国物理 学家卢瑟福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量很集中的 很小的原子核和在它周围运动着的 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元素放射性的发 现, α 粒子散射 实验结果分析 壳层模型1913 年丹麦物理 学家波尔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 分层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电子云模型1935 年奥地利物 理学家薛定谔 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 高速运动,其运动规律跟一般物体 不同,它没有明确的轨道。 一.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 二.放射性实验 本质性质 α 辐射氦核流带正电,穿透性弱 β 辐射电子流带负电,穿透性强 γ 射线电磁波呈电中性,穿透性很强

# 结论:原子是有结构的。原子可以再分为带正电的粒子与带负电的电子 . 三.原子与相对原子质量 1 .原子的构成与结构示意图 1 )微粒间的关系 3 )四决定 A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a. 质子数 - 决定元素的种 类和“位置” B . 质量数 = 质子数 + 中子数 = 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 b. 中子数 - 决定原 子的物性和质量数 C .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c. 价电子 -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 质 D .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d. 质量数 - 决定原子的近似相对 原子质量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 Mg ,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 2 )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 He , Ne 均为稳定结构) 2. 同位素 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种元素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2 )性质: a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虽然质量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b 、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 , 各同位素所占原子百分率(丰度)不变 3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对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各种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其所占的原子百分率计 算而得的平均值。 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元素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各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数。 4 .十字相乘法算丰度

高中化学十字相乘法原理及经典题目讲解学习

高中化学的十字相乘法 十字交叉法又称图解法,应用于二元混合体系所产生的具有平均意义的计算问题,表现出实用性强,能准确、简便、迅速求解的特点。 适用范围: “十字交叉法”适用于两组分混合物(或多组分混合物,但其中若干种有确定的物质的量比,因而可以看做两组分的混合物),求算混合物中关于组分的某个化学量(微粒数、质量、气体体积等)的比值或百分含量。 例1:实验测得乙烯与氧气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氢气的14.5倍。可知其中乙烯的质量分数为( ) A.25.0% B.27.6% C.72.4% D.75.0% 解析:要求混合气中乙烯的质量分数可通过十字交叉法先求出乙烯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当然也可以求两组分的质量比,但较繁,不可取),再进一步求出质量分数。 这样,乙烯的质量分数是: ω(C 2H 4)=321283283?+??×100%=72.4% 答案:C 。 (解毕) 二、十字交叉法的解法探讨: 1.十字交叉法的依据: 对一个二元混合体系,可建立一个特性方程: ax+b(1-x)=c (a 、b 、c 为常数,分别表示A 组分、B 组分和混合体系的某种平均化学量,如:单位为g/mol 的摩尔质量、单位为g/g 的质量分数等) ;x 为组分A 在混合体系中某化学量的百分数(下同)。 如欲求x/(1-x)之比值,可展开上述关系式,并整理得: ax -bx=c -b 解之,得: b a c a x b a b c x --=---=1, 即:c a b c x x --=-1 2.十字交叉法的常见形式: 为方便操作和应用,采用模仿数学因式分解中的十字交叉法,记为: 3.解法关健和难点所在: 十字交叉法应用于解题快速简捷,一旦教给了学生,学生往往爱用,但是也往往出错。

高中化学十字相乘法原理及经典题目

高中化学的十字相乘法 十字交叉法又称图解法,应用于二元混合体系所产生的具有平均意义的计算问题,表现出实用性强,能准确、简便、迅速求解的特点。 适用范围: “十字交叉法”适用于两组分混合物(或多组分混合物,但其中若干种有确定的物质的量比,因而可以看做两组分的混合物),求算混合物中关于组分的某个化学量(微粒数、质量、气体体积等)的比值或百分含量。 例1:实验测得乙烯与氧气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氢气的14.5倍。可知其中乙烯的质量分数为( ) A.25.0% B.27.6% C.72.4% D.75.0% 解析:要求混合气中乙烯的质量分数可通过十字交叉法先求出乙烯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当然也可以求两组分的质量比,但较繁,不可取),再进一步求出质量分数。 这样,乙烯的质量分数是: ω(C 2H 4)=32 1283283?+??×100%=72.4% 答案:C 。 (解毕) 二、十字交叉法的解法探讨: 1.十字交叉法的依据: 对一个二元混合体系,可建立一个特性方程: ax+b(1-x)=c (a 、b 、c 为常数,分别表示A 组分、B 组分和混合体系的某种平均化学量,如:单位为g/mol 的摩尔质量、单位为g/g 的质量分数等) ;x 为组分A 在混合体系中某化学量的百分数(下同)。 如欲求x/(1-x)之比值,可展开上述关系式,并整理得: ax -bx=c -b 解之,得: b a c a x b a b c x --=---=1, 即:c a b c x x --=-1 2.十字交叉法的常见形式: 为方便操作和应用,采用模仿数学因式分解中的十字交叉法,记为: 3.解法关健和难点所在: 十字交叉法应用于解题快速简捷,一旦教给了学生,学生往往爱用,但是也往往出错。

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

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 概念回顾: 1.公式法 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a2-b2=(a+b)(a-b) 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a2-2ab+b2=(a-b)2 2.十字相乘法 定义:利用十字交叉线来分解系数,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 要将二次三项式x2+ px + q因式分解,就需要找到两个数a、b,使它们的积等于常数项q,和等于一次项系数p, 满足这两个条件便可以进行如下因式分解,即 x2 + px + q = x2 +(a + b)x + ab = (x + a)(x + b). 用十字交叉线表示: x +a x +b ax + bx = (a + b)x 由于把x2+ px + q中的q分解成两个因数有多种情况,怎样才能找到两个合适的数,通常要经过多次的尝试才能确定采用哪种情况来进行因式分解. 将二次三项式x2+ 4x + 3因式分解,就需要将二次项x2分解为x·x,常数项3分解为3×1,而且3 + 1= 4,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所以用十字交叉线表示: x2+ 4x + 3 = (x + 3)(x + 1). x +3 x +1 3x + x = 4x 把x2 + px + q分解因式时,准确地找出a、b,使a ·b = q;a + b = p 符号规律:当q>0时,a、b同号,且a、b的符号与p的符号相同; 当q<0时,a、b异号,且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p的符号相同。 例题精讲:

基础训练: 1. 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2.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3.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 4.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

化学 十字相乘法

“十字交叉”法的妙用 化学计算是从数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涉及到的化学基本概念多,解法灵活多变,且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所以该知识点一直是中学化学教与学的难点,但因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又能考察学生的双基知识,所以是教学重点,也是各种考试的热点。如何进行这方面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发展学力,一直是各位老师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拟就教学中所得,粗浅地谈一谈“十字交叉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一、适用范围: “十字交叉法”适用于两组分混合物(或多组分混合物,但其中若干种有确定的物质的量比,因而可以看做两组分的混合物),求算混合物中关于组分的某个化学量(微粒数、质量、气体体积等)的比值或百分含量。 例1:实验测得乙烯与氧气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氢气的14.5倍。可知其中乙烯的质量分数为( ) A.25.0% B.27.6% C.72.4% D.75.0% 解析:要求混合气中乙烯的质量分数可通过十字交叉法先求出乙烯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当然也可以求两组分的质量比,但较繁,不可取),再进一步求出质量分数。 这样,乙烯的质量分数是: ω(C 2H 4)=32 1283283?+??×100 %=72.4% 答案:C 。 (解毕) 二、十字交叉法的解法探讨: 1.十字交叉法的依据: 对一个二元混合体系,可建立一个特性方程: ax+b(1-x)=c (a 、b 、c 为常数,分别表示A 组分、B 组分和混合体系的某种平均化学量,如:单位为g/mol 的摩尔质量、单位为g/g 的质量分数等) ;x 为组分A 在混合体系中某化学量的百分数(下同)。 如欲求x/(1-x)之比值,可展开上述关系式,并整理得: ax -bx=c -b 解之,得: b a c a x b a b c x --=---= 1, 即:c a b c x x --=-1 2.十字交叉法的常见形式: 为方便操作和应用,采用模仿数学因式分解中的十字交叉法,记为: c C 2H 4 28 O 2 32 29 3 1 组分1 a c -b 混合物 C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高一(上)期末化学复习.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2015-2016学年北京市朝阳区普通中学高一(上)期末化学复习 试卷(1月份) 一、选择题 1.在一个盛有5mL 澄清饱和石灰水的试管中,放入一小块金属钠,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钠融化成银白色小球 B .小球在液面上快速游动 C .溶液底部出现银白色固体 D .溶液变浑浊 2.质量为2.3g 含有一种金属杂质的金属钠,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反应,得到氢气0.09g ,则所含的金属杂质可能是( ) A .K B .Mg C .Al D .Cu 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小括号中物质),所用试剂正确的是( ) A .NaHCO 3(Na 2CO 3)向溶液中通入CO 2 B .Cl 2(HCl )通入饱和NaCl 溶液中 C .NaOH (Na 2CO 3)加足量Ba (OH )2 溶液 D .CO 2(HCl )通入Na 2CO 3溶液中 4.在无土栽培中,需配制一定量含50mol NH 4Cl 、16mol KCl 和24mol K 2SO 4的营养液.若用KCl 、NH 4Cl 和(NH 4)2SO 4三种固体为原料来配制,三者的物质的量依次是(单位为mol )( ) A .2、64、24 B .64、2、24 C .32、50、12 D .16、50、24 5.质量分数为a 的某物质的溶液m g 与质量分数为b 的该物质的溶液n g 混合后,蒸发掉p g 水,得到的溶液每毫升质量为q g ,物质的量浓度为c .则溶质的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 B . C . D . 6.由CO 2、H 2和CO 组成的混合气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 CO 2、H 2和 CO 的体积比为( ) A .29:8:13 B .22:1:14 C .13:8:29 D .26:16:57 7.24mL 浓度为0.05mol/L 的Na 2SO 3溶液,恰好与20mL 浓度为0.02mol/L 的 K 2Cr 2O 7 溶液完全反应,则元素Cr 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是( )

十字相乘法(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 因式分解一般要遵循的步骤 多项式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先考虑能否提公因式,再考虑能否运用公式或十字相乘法,最后考虑分组分解法.对于一个还能继续分解的多项式因式仍然用这一步骤反复进行.以上步骤可用口诀概括如下:“首先提取公因式,然后考虑用公式、十字相乘试一试,分组分解要合适,四种方法反复试,结果应是乘积式”. (1)多项式c bx ax ++2,称为字母 的二次三项式,其中 称为二次项, 为一次项, 为常数项. 例如:322--x x 和652++x x 都是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 (2)在多项式2286y xy x +-中,如果把 看作常数,就是关于 的二次三项式;如果把 看作常数,就是关于 的二次三项式. (3)在多项式37222+-ab b a 中,把 看作一个整体,即 ,就是关于 的二次三项式.同样,多 项式12)(7)(2++++y x y x ,把 看作一个整体,就是关于 的二次三项式. (1)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 方法的特征是“拆常数项,凑一次项” 当常数项为正数时,把它分解为两个同号因数的积,因式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的符号相同;

当常数项为负数时,把它分解为两个异号因数的积,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的符号相同. 例1、 因式分解。 分析:因为 7x + (-8x) =-x 解:原式=(x+7)(x-8) 例2、 因式分解。 分析:因为 -2x+(-8x )=-10x 解:原式=(x-2)(x-8) (2)对于二次项系数不是 1 的二次三项式 c bx ax ++2))(()(2211211221221c x a c x a c c x c a c a x a a ++=+++= 当二次项系数为负数时,先提出负号,使二次项系数为正数,然后再看常数项; 常数项为正数时,应分解为两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的符号相同; 常数项为负数时,应将它分解为两异号因数,使十字连线上两数之积绝对值较大的一组与一次项系数的符号相同 注意: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还要注意避免以下两种错误出现:一是没有认真地验证交叉相乘的两个积的和是否等于一次项系数;二是由十字相乘写出的因式漏写字母. 例3、 因式分解。 分析:该题虽然二次项系数不为1,但也可以用十字相乘法进行因式分解。 因为 9y + 10y=19y

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心得体会篇1 经过这么多天的学习,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理论上得到了充实和提升,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作为高一数学教师,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来说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此在培训之后我们进行了仔细的讨论,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数学课改的背景: 高中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提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中课程应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教材则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材是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数学课程内容标准解读: 高中数学课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有5个模块组成;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ii;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必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要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选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获得较高数学素养奠定基础。基于这种教学内容安排,应该说高一教学任务最为繁重,要学完四本书,难点集中,周期太长;若高一未打好基础,等到高三复习时恶补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如何处理好高一学年的教学,在整个高中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三、对教学的思考: 1、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数学属于全体大众,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因此,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要改变使原来内涵丰厚、品位高雅的课程异化为以复制系统知识为目的的大工业生产式的流水作业的做法,不能再以课程知识的拥有者和权威自居。应将教程转变为学程,将知识施与转变为教育交往。教师作为全人格和全心灵的交往者,既不视学生为承纳知识的容器,也不被学生视作获取知识的对象和手段,应具有民主理念与生本理念。教师要从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在课程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理念。 2、不断实践,转变教学行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以及考试压力的影响,我们在贯彻新课程上面可能或多或少打些折扣,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只有不断实践,努力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不断地

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汇

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历程代表人物和时间具体内容提出模型的主要中的依据 观点 古典公元前5 世纪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 原子古希腊哲学家德成, 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 论谟克利特 近代19 世纪初英国物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生的微粒构 原子理学家和化学家成, 这种微粒称为原子 论道尔顿 葡萄1903 年英国科学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地分布在整电子的发现 干面家汤姆孙个原子的球形体内, 电子则均匀地 包模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 型 行星1911 年英国物理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量很集中的元素放射性的发模型学家卢瑟福很小的原子核和在它周围运动着的现, 粒α 子 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实验结果分析壳层1913 年丹麦物理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 模型学家波尔分层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电子1935 年奥地利物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 云模理学家薛定谔高速运动,其运动规律跟一般物体 型不同,它没有明确的轨道。 .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 .放射性实验 本质性质 α辐射氦核流带正电,穿透性弱 β辐射电子流带负电,穿透性强 γ射 线 电磁波呈电中性,穿透性很强

# 结论:原子是有结构的。原子可以再分为带正电的粒子与带负电的电子 原子与相对原子质量 1 .原子的构成与结构示意图 C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电荷数 c. 价电子-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 D .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电荷数d. 质量数- 决定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 均为稳定结构) 2. 同位素 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种元素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2 )性质:a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虽然质量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b 、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 各同位素所占原子百分率(丰度)不变 3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对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各种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其所占的原子百分率计算而得的平均值。 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元素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各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数。 4 .十字相乘法算丰度元素A 有两种天然同位素X A 、Y A , 参考A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 ), 估算X A ,Y A 的丰度. X B-Y 1 )微粒间的关系3 )四决定 A . 质子数= 核电荷数 类和“位置” =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a. 质子数- 决定元素的种 B . 质量数= 质子数 子的物性和质量数 + 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b. 中子数- 决定原

高一化学十字相乘法

高一 科目:化学 问题:请问老师化学上的十字相乘法怎么理解? 答:十字交叉法总结如下: 十字交叉法又称图解法,应用于二元混合体系所产生的具有平均意义的计算问题,表现出实用性强,能准确、简便、迅速求解的特点。 适用范围: “十字交叉法”适用于两组分混合物(或多组分混合物,但其中若干种有确定的物质的量比,因而可以看做两组分的混合物),求算混合物中关于组分的某个化学量(微粒数、质量、气体体积等)的比值或百分含量。 例1:实验测得乙烯与氧气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氢气的14.5倍。可知其中乙烯的质量分数为( ) A.25.0% B.27.6% C.72.4% D.75.0% 解析:要求混合气中乙烯的质量分数可通过十字交叉法先求出乙烯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当然也可以求两组分的质量比,但较繁,不可取),再进一步求出质量分数。 这样,乙烯的质量分数是: ω(C 2H 4)=32 1283283?+??×100%=72.4% 答案:C 。 (解毕) 二、十字交叉法的解法探讨: 1.十字交叉法的依据: 对一个二元混合体系,可建立一个特性方程: ax+b(1-x)=c (a 、b 、c 为常数,分别表示A 组分、B 组分和混合体系的某种平均化学量,如:单位为g/mol 的摩尔质量、单位为g/g 的质量分数等) ;x 为组分A 在混合体系中某化学量的百分数(下同)。 如欲求x/(1-x)之比值,可展开上述关系式,并整理得: ax -bx=c -b 解之,得: b a c a x b a b c x --=---= 1, 即:c a b c x x --=-1 2.十字交叉法的常见形式: 为方便操作和应用,采用模仿数学因式分解中的十字交叉法,记为: 3.解法关健和难点所在: 十字交叉法应用于解题快速简捷,一旦教给了学生,学生往往爱用,但是也往往出错。究其原因,无外乎乱用平均量(即上述a 、b 、c 不知何物)、交叉相减后其差值之比不知为何量之比。 关于上述a 、b 、c 这些化学平均量,在这里是指其量纲为(化学量1 ÷化学量2)的一些比值,如摩尔质量(g/mol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或关于物质组成、变化的其它化学量等等。设计这些平均量时应优先考虑待求量和题给条件,一般情况下尽可能的将待求量设计为上述化学量2(分数中的分母) ,至于化学量1则依题给条件选取最容易获得的化学量(分数中的分子),这样上述第1论点中的a 、b 、c 应该是分别这样的一些化学平均量(如下图): )组分)组分22((x y =2 212的化学量组分的化学量组分 )组分)组分11((x y =2 111的化学量组分的化学量组分 混合体系)混合体系)((x y =21混合体系的化学量混合体系的化学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