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育------不容忽视的领域

德育------不容忽视的领域

德育------不容忽视的领域
德育------不容忽视的领域

德育——不容忽视的领域

蔡元培先生曾讲“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助其为恶,无益也。”指出了德育的重要性。虽然当前我国正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力推素质教育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作为一线的老师仍然有注重抓教学成绩,忽视德育的现象;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家庭教育不当;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不正的社会风气,低弱的社会教育功能等等,必将导致青少年无法形成健全的人格。

且看我国青少年的道德素养现状。

当代青少年知识丰富,思想灵活,眼界开阔,善于观察思考,勇于竞争创新,——应该说有许多前人不具备的优点。“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依然是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但是,我们也忧心忡忡地感觉到,中华民族沿承的许多优良传统、优秀品质——如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诚实守信、无私奉献、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正在当代青少年身上流失,而一些不良的思想品行——如自私狭隘、好逸恶劳、追求享乐、攀比消费、个人主义、金钱主义等,正在当代青少年身上滋生蔓延。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应该受到尊重,在许多青少年的心目中并不是十分的明确,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自私自利表现突出,他们更多地注重自身发展的利益,淡化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缺乏振兴民族、报效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由于长期遭受歧视和过多的负面批评,自信心受到伤害,缺乏正确的人生态度,社会竞争的适应能力逐渐下降;理论与现实的脱节,使青少年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理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具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劳动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日趋淡薄;见义勇为、大公无私、雷锋精神受到质疑;社会主义信念受到金钱万能、权利至上、物质刺激和崇洋媚外的严重动摇。这一现状继续任其发展,势必会危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影响未来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所以,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德育工作中处于异常重要的地位。虽然当前我国正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力推素质教育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作为一线的老师仍然有注重抓教学成绩,忽视德育的现象。所以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并强化德育,教师要真正转变教育观念,从学生的个体发展的角度,从国家的利益,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德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名进行德育教育的教师,我认为育人先要育己,为什么?托马斯.马尔斯贝丁所说:“没有任何人能给我们提供人类社会远景的终极图画,但有一点可以相信,人类的每一个行动都会产生影响未来的无穷无尽的后果。”是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正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对于学生来讲,眼睛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不管看到什么,他们都会无意识的模仿,不知不觉中,学生与他们身边教师的行为模式就会非常接近。所以说榜样的力量又在于行动,古人“近朱者赤”“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正是行为影响的伟大力量。所以我们老师要时刻注意用正确的言行规范自己,以自己高尚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行为。一位作家在晚年时也曾无限感慨的说起他的一位老师对自己深深的影响:“每当他来到教室里时,那种祥和的道德氛围立即会感染在座的每一个人,每一句话、乃至每一句话的语调都给人一种心灵空洁、浑身舒爽之感。在这种庄严却宽松的气氛中,心灵就象在洗澡一样清爽,人似乎站得更直了。”“每当他在身边时,我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

可见,良好的师德对一个人品格的养成是多么重要啊!也许,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改善和提高自己。

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要抓好并重视家庭教育。父母的人生态度、道德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可以渗透到血液里的。当前,家教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为:(1)部分家长教育素质低,对孩子进行错误教育。孩子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抓破了脸,作为父母的不是教育孩子宽容、守纪,而是愤愤不平的对孩子说:你怎么那么熊,他再抓你,你就使劲抓他;孩子检了钱要交老师,父母反对:现在哪有交公的,自己留着吧;孩子要当劳动委员,父母不支持:劳动好顶屁用,你想一辈子劳动呵,没出息;在教育孩子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方面,父母也把来自生活的焦虑和对现实的不满传递给了孩子:学习不好,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你看看张三,每天出大力,吃的啥?穿的啥?你再看看人家李四,

当个官多自在,要啥有啥。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当官赚大钱。这种出于爱心的错误教育,使孩子失去了许多优秀的品质和善良的本性,造就了孩子的平庸自私,唯利是图。(2)一些家长对孩子太过溺爱,照顾的太多,满足的太多,把孩子培养教育成了一个“小皇帝”,以自我为中心、骄傲自大,盛气凌人、无法无天,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奉献,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许多缺陷;(3)一些家长,自身缺乏成就感,把愿望寄托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批评指责多,赏识鼓励少。特别是孩子学习困难,行为不良被老师找家长后,经常不问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相加。孩子因为老师“看不起”,家长“看不上”,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或唯唯喏喏,自甘堕落,或对父母、老师怀有抵触、仇视心理;(4)一些家长,为了挣钱东奔西走,只知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使孩子由于孤独无聊、缺乏监护而误入歧途。(5)还有一些家长,要求孩子刻苦学习,自己却吃喝玩乐,不注意给孩子创造文明的家庭环境,不注意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当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学校有必要担负起指导和培训家长正确施教的责任,要联系社会、家庭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好家庭学校,采取专题讲座、材料宣传、给家长致信、家访、校访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主动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和监护,提高家长“重视孩子思想道德教育、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的意识。

80年代至今,我国一直改革开放的变革之中,市场经济在冲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信仰;在激活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激活了人们灵魂深处的贪念和邪念;贫富差距的拉大和金钱物质的诱惑使人们的心态更加浮燥和势利。人们看到了这样的现实:许多品行端正、勤劳敬业的人下岗了,生活陷于贫困焦虑之中;许多不务正业的“能人”和腐败的贪官一夜致富,不仅衣食无忧,而且还“令人羡慕”的购车买房,嫖娼纳妾包二奶。某某有权,就能以权谋私,某某有钱,就能干预司法。为了钱,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出卖肉体和灵魂者有之;贪污受贿、贩毒走私、挺而走险者有之;杀人越货、打家劫舍、以身试法者亦有之。于是,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信仰受到质疑,社会风气受到以权谋私、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不良道德的严重污染。

现实是最有力的教育,不正的社会风气和功能弱化的社会教育,是青少年德育工作中的一大难题。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是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丑恶的社会现象,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严峻的社会现实,割裂着青少年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的教育功能明显弱化,各行各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丢弃了对社会道德文明的辐射传播功能。人们热衷于关注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自然科学,而冷落了指导社会文明进步的哲学和社会科学,青少年只看到社会现实是怎样的,而不知道社会应该是怎样的;一些社会传媒,特别是一些泛滥的商业性书刊、录像、网络,不但没有担负起净化心灵的社会责任,没有旗帜鲜明地去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推崇社会道德,反而是受利益驱动去传播了一些“垃圾文化”,其中,物质美色诱惑的成分太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分太弱;在场所建设方面,能吸引青少年光顾的博物馆、图书馆、少年宫、健康娱乐中心等少之又少,而一些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吧、歌舞厅却比比皆是。这一热一冷,一强一弱,一多一少,正是邓小平同志说的“改革开放的最大失误”。

为此,多开展一些有收益的教育活动,所谓“有收益的”教育活动,是指那些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能培养学生优良品质,能引发学生道德思考,能增进学生情感体验的校园德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许多“认知与行为”,都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培养,加以强化。比如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它的确是当代青少年急需补充的营养,但是,仅靠空洞的说教是灌不进去的,即便是灌进去了,也不能很好的吸收。“热爱劳动”,只有在劳动快乐的过程中、劳动光荣的感受中加以培养;“明礼诚信”、“团结友爱”也只有在接人待物的实践中体验到荣誉、尊敬和爱,才能形成一种品质。因此,学校要多组织一些“没有形式主义色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或艰苦、或快乐、或感动的活动中培养品质,养成道德,体验真理。

有一句打油诗说的好“有德无才是庸才,无德无才是蠢材;有才无德是祸害,有德有才是人才。”,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政治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输送真正的栋梁之才。

思想品德课课外活动的德育功能探析

思想品德课课外活动的德育功能探析 发表时间:2014-04-18T09:04:44.467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2期供稿作者:韩至钘[导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韩至钘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教师进修学校0650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尽快把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推上素质教育的轨道,而且要大力探索思想品德课课外活动的德育功能,以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挑战2l世纪市场经济变化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思想品德德育课外活动 一、思想品德课课外活动德育功能的宗旨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课题研究,有助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感受理解、体验获取新知的乐趣,发现之旅的欣喜。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识及创新精神。 2.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辨的思想及方法。常言道,“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通过协商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资料,分工协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信息分析处理,或得出科学结论,或争执归纳出来解决疑难,其中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已取得巨大收获及教学成果。 3.改变师生传统地位关系,形成新式教学环境。研究性学习倡导教学民主,谋求建立师生平等协作的师生关系,在研究问题中,教师主导及学生主体地位,更好地体现展示,师生平等参与,互相尊重,协作分工与攻关,营造一种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新氛围,为学生禀赋、潜能发掘及老师更新简直是创造宽松的环境。 4.更好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社会功能。思想品德课课外活动由关注身边事、家乡史的问题入手,应用史学理论方法探究,落实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功能,学生爱家乡,关爱亲人,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必然升华。 二、思想品德课课外活动之德育功能主要表现 1.思想品德课课外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活动应该为学生而设计,以学生的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为宗旨,重视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珍视学生的个性。为此,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以开放方式组织教学,开展活动,我们的活动就是本着面向主体学生,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进行以创新为主题的活动。 2.思想品德课课外活动的活动过程以和谐互助为中心。所谓“和谐互助”是指实践活动中师生间,生生间互相配合,适当地进行阅读、思考、质疑、提问、交流、讨论、感悟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够全面和谐地发展。我们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尊、独立、潜力、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进步,从而形成真正的“亦师亦友,互为师友,教学相长”的势态。本着“尊生重学”精神去指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把教学方法变成学习方法,授人以渔,让学生从“要我学”走向更高的境界——“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我爱学”,从而接受全新的素质教育。 3.思想品德课课外活动的价值以创新发展为中心。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实现着重大的思想品德性转变——从科学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转变。它指引着我们的课外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创新发展为中心。在活动中,教师达成一个共识——思想品德课课外实践活动的价值就只能定位在实现学生的创新与发展。知识的积累最终要落实到运用上。我们在教学中,组织大量的有价值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发现问题挖掘问题,激其兴趣,从而获取新知,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变成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练知识、长才干的舞台。 三、开展思想品德课课外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思想品德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思想品德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能力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2.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中学德育途径是多方面的,既有专门传授思想教育的政治课,又有寓德育于学科学习的各科教学,还有班团队会等活动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思想品德学科在德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要把思想品德课课外活动作为德育的重要一环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计划,统筹安排,具体部署。在思想品德课课外活动中,还要注意与思品、语文、地理等亲缘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及能力的综合运用。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和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在思想品德课课外活动中,通过进行多种形式的政治思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通过参观访问,学习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让学生对照自己,找到差距,不断提高;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争做好人好事,可以提高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课外阅读、参观、访问、讲演、竞赛等活动,还可以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其健康活泼地发展。 4.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将以往的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化为多方面的评价。所以思想品德课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强调形成性评价,多采用激励评语,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除了应当具备随时更新知识的能力,适应并改变学生的能力,更应具有一颗爱心。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内容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俗话说:文以载道,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解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体会。 一、抓住字、词教学,进行思想教育。 识字:

在教学中抓住字词教学,指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和渗透思想教育联系起来。如学碴,有个同学编了个字谜,一个人拿石头砸警察。我首先表扬他善于动脑,然后引导大家评论,这样做对不对?把认字与育人联系起来。 写字: 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在写字教学中,如果把写字同育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 二、发挥多媒体优势,渗透德育教育。 俗话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儿童感受到纯洁、善良、真实的形象时,心中便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和兴奋,这将有助于他们道德完善,情趣的陶冶及对人生真谛的领悟。电教手段以它独特的优美画面,悦耳的音乐,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作品内在美及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三、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文章中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学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口诵心悟的过程,就是运用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多读多想,潜心阅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意味。 四、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善多变,思维辨别能力差,我们就要从一些起码的习惯上要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写字的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方面,加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榜样激励法;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意志磨练法;激发自我教育,指导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指导法五个方面,谈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自我教育学生 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

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

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的德育功能探析

Vol.10No.2 2013年2月 第10卷第2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Feb.2013党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这为社会动员组织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大学生是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据统计,至2009年12月,全国累计有4.03亿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向社会提供了超过83亿多小时的志愿服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大学生社区服务取得了显著成就,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一种创新,它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年、带领青年服务社会的工作载体,是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力量。 一、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在形式上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坚持“广泛动员,自觉自愿”的原则,强调参与的自愿性。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是志愿者自由选择基础上的自觉自愿的行动,是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而自觉自愿地为社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活动。它不靠权力指使,也不靠利益驱动,它的原动力是基于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自我意识完善之上的自觉自愿的奉献和付出。自愿性能够让大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唱“主角”,以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强调“义务服务,不图报酬”的宗旨,体现服务的无偿性。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无偿性是指志愿者不为报酬而工作,是非盈利性的、不收取物质报酬的,他们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无偿的奉献给社区的各项工作。大学生志愿者是基于自己的爱心、责任或者权利而不是物质报酬来帮助他人的,他们把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看作是应尽的义务,把回报社会看作是主要的信念之一。 (三)秉承“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理念,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发挥了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作用。根据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善于在教育活动中让大学生当“主角”,社区志愿服务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目的。同时,志愿服务能够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发现自身不足,克服缺 陷,有效地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四)形成“人人参与,互帮互助”的氛围,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大学生志愿者与志愿组织之间、志愿组织与志愿组织之间、志愿者与受助者之间、志愿者与社区之间,甚至志愿组织与政府之间都有深刻的互动关系。双方或多方在这种互动关系中互相学习、加深理解,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这种互动的另一个结果是把社会各个相互分离的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了复杂、丰富的社会网络,促进了社会整合。 (五)注重学习工作两不误,具有普遍的区域性。当前,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主要是在高校所在区域的社区开展,这对于活动开展的便利和成效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大学生对社区调研比较方便,对社区各方面的了解比较深入,从而结合自己所具有的技能可以更好地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同时,大学生的学习是他们的第一要务,学习任务比较重,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他们只能选择离学校比较近的区域开展服务活动。 二、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在发挥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功能上,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觉抵制落后的腐朽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道德的渗透和侵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我们建设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的社会指明了道路。志愿精神是被涵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精神层面的部分,是促进文化和谐、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也是推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机制。大学生志愿者以高度的政治觉悟,通过脚踏实地的社区志愿服务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始终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大局,围绕着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党的领导。大学生志愿者有着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充分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技能,有效地弥补其他组织为社区提供服务的不足,在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中起到“微调”作用;它致力于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为打破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缓和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矛盾提供了可能;它致力于消除贫困 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的德育功能探析 潘子松 (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摘要: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是创新高校德育工作内容的有效载体,具有较强的德育实效 性。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德育功能 14··

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案例3

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案例 《最棒的玉米》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采摘,可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老婆婆摘走,自己心灰意冷时,他听到了老婆婆的夸奖,终于明白了自己获得了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的种子。 在教学中,我以三维教学目标为抓手,通过提炼重点词句来帮助学生体会玉米的心情变化,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玉米“自信—灰心—抱怨—感激”的心路历程,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评读,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互动的平台,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畅谈感受,在品读的过程中能有所启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这也就是本文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 我在设计学生说话训练之前,作了一个小铺垫,让学生先感受最后的玉米此时此刻难受的心情,要求学生用难过语气来读出玉米心里难受的感觉,随后再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在理解品位文章、说话练习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也就得到了启示:任何时候都要自信!让他们入情入境的体会玉米的自信和感激,这是本课要力求达到的一个效果。 生命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把“教育回归生命”,促进人的生命整体发展。其主要内容是对生命意义和规律认识以及

道德层面的“敬畏生命”的教育。在既担任着教书又肩负着育人重任的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关注生命,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是尤为重要的。 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更投入的去顺应学生对本文的解读,激活他们的心灵,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的火花。

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

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 例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备第十一册教材时,教师

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开国大典》《狱中联欢》《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长城》《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詹天佑》一课,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桂林山水中漓江、象山、老人峰、骆驼峰等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谈谈云浮景色秀丽的蟠龙洞,云雾山等,由此想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名水名

三位一体德育模式探索

三位一体徳冇模式探索 [摘要]"立徳树人,徳育为先“;。徳育工作在学校教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做好徳冇工作是教冇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问题。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的出台,如何将公约落实落细落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是中职徳冇而临的新课题。本文主要从管理冇人、环境育人、活动冇人三个方而阐述揭阳市卫生学校在践行公约过程中三位一体徳冇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践行公约;三位一体;徳冇模式 2016年9月1日,教冇部办公厅发岀了关于开展学习签署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活动的通知。《公约》的出台是引导中职生人生出彩的创新性行为准则,是中职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性文件。如何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公约》,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各地各校都十分重视。揭阳市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在践行公约的过程中,以课题为引领,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徳冇新模式。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着眼学生全而发展,通过课题引领,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以《公约》为准则,以活动为载体,以环境促熏陶,以才艺助外展,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的三位一体徳育模式。 1三位一体徳冇模式的含义 "三位“;指的是管理冇人、环境冇人和活动育人三个方位「一体t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三位一体冇人模式指通过管理、环境、活动三方位引导作为主体的学生自觉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 2三位一体徳育模式的实践 2.1管理冇人 2.1.1抓好学生常规管理,夯实徳育工作基础 学生常规管理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保障,而徳育工作则是教学教育的航标和导向。学生常规管理与徳冇工作两者不可分割,互相促进,只有在管理有序的情况下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徳育工作,才能取得预圧的良好冇人效果。学校主要从学生、班级、学校三个层次,分别由学生干部、班主任、学生科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管理,通过每天一小评、每周一总评、每月一大评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会及班委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育人效果。同时,结合每学期的优生爼师、先进班级的评选和各种竞赛活动,营适人人参与、争先创优的良好氛闱。同时,将《公约》编进学生手册,让《公约》成为学生行为准则,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导读: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现概括介绍如下,期盼对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所裨益。 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子在《论语》中讲的。这里的“行”,指道德行为,“文”,指文化知识。他强调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文化知识教育之先。除孔子外,古代很多思想家都强调过这一点。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一个教育者的职责首先是“传道”(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才是“授业”(传授业务知识)和“解惑”(解决疑难问题)。王夫之提出“好学”、“力行”、“知耻”三个步骤,特别强调“知耻”是做好“好学”和“力行”的动力。这些都是在说,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其他教育的首位。 二、文行忠信同时并举 古代教育家不主张孤立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主张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同时进行。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并在实施教学时,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思想品德修养被贯穿在各种学科中讲授,强调“立于礼,成于乐。”他还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指的就是思想感化。也就是说,他认为《诗》三百首中,每一篇都是寓含纯正的道德教育的。荀子专门写有《乐论》,认为立乐可以“管乎人心”、“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用忠实于事实

的史籍以及历代名人的高尚操行来教育后代是历代思想家的一种优良传统。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唐代刘知几著的《史通》,宋代司马光领衔编撰的《资治通鉴》,都是以历史事实来教育启示人们,起到“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的借鉴作用。 三、有志者,事竟成 古代思想家所说的“有志者,事竟成”,“在心为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都有“志愿”、“志向”、“理想”和努力奋斗的意思。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激励人们下决心去做合乎道德规范的事,做一个高尚的人,坚持理想,坚定信念,充满信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朝着既定的目标,矢勤矢勇,强心强志,锲而不舍。孔子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勉励人们要立志。孟子强调“持志”和“尚志”。他说:“夫志,气之帅也”。并提出要培养一种“浩然之气”,要求人们奋发向上。这一点,在今天也是我们要提倡的。 四、家齐而后国治 我国历来把“国”与“家”联系在一起。“家齐而后国治”,是许多古代思想家政治理论的基础。在古代不可能普遍设立学校,因此家庭历来被认为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即使有私塾,也是以家庭为基础。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更历来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在考察古代家庭教育时,从内容看,必然会涉及许多旧礼教,历代关于家训、家规之类的作品,其中糟粕多多,这里不加评述。但是古人关于家庭教育所提出的原则和方法如“母教”、“蒙养教育”等也是值得我们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分析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分析 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觀以及优秀的道德情操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主要源于音乐教育其艺术感染力所具有的审美作用,能够在提高受教育者音乐审美与个人表现力的同时,净化其心灵并升华其道德情操。 唯物辩证法向我们揭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一点可以从音乐教育与其自身所包含的德育功能体现出来。其中,音乐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受教育者道德情操培养上。席勒曾说过:“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而美就是铸就完美人格的主要途径。”所以说,音乐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笔者通过结合自身经验,就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进行简要分析。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音乐主要是通过旋律以表达情意,优美悦耳的旋律有助于人心情保持平稳、安静以及舒畅,进而使得精神世界得到陶冶。音乐教育中,学生在庄严雄浑的音乐熏陶下,能够培养其坚定的意志、保持高昂的情绪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贝多芬所创作的《第九交响曲》中,其所表达的是对人类平等与友爱的追求,通过欣赏该乐曲,能够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并产生更高的道德追求。《黄河大合唱》中,其主要是歌颂我国人民坚强不屈、为国战斗的精神,同时痛斥了残暴的侵略者对我国及其人民带来的严重伤害;作品中将抗日战争时黄河儿女的英雄气魄和壮阔图景生动的表现出来。而欢快活泼或是舒缓动情的音乐熏陶,一方面能够让人保持心情的愉悦,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还能够让人心静神宁、直视人生。例如,类似于《从头再来》这样的音乐作品,能够培养学生无畏失败,奋发图强的精神。所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有助于调节其内心的平衡,培养其坚定的意志,并增加其自信心。从而使其能够积极面对生活,正确看待成败,并充满自信的去解决困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心灵美 音乐教育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作为帮助学生塑造美心灵美的手段或方法。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将这样的一种观念与德育结合,则可以理解为:明白需要遵守什么样的道德规范与道德情操,不如将追求这样的道德规范与情操视为幸福并乐于其中,而这一目标通过音乐教育最容易实现。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欣赏,会为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事件或者是寓意等而吸引,继而产生情感上的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可能是联想、想象或是激动与共鸣。并使其在情感体验下,自然而然地去接受某种道德情操、思想观念与崇高精神的渗透,故而使自身的思想道德上升到更高的境界。通过音乐教育为学生所提供这种真善美、假丑恶等审美情感,使得学生学会善恶、真假,并在这样的一个对比中逐渐净化自己的心灵。所以,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体

“小学语文学科新道德教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学科新道德教育渗透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东疏镇赵茂完小 李克军

2014、12 “小学语文学科新道德教育渗透的研究” 结题报告 2011年4月――2014年12月,研究课题《小学语文学科新道德教育渗透的研究》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教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三年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我们的课题已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语文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在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

二、课题的界定 (一)语文教学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二)新道德教育渗透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通过借助载体、建构氛围熏陶、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接受有关思想、观点、作风、行为,实现教育意图的教育形式。 三、理论依据 德育工作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渗透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德育教育也正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中要强调运用以下三种渗透原则。 一是有意渗透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针对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确立本学科德育目标体系,实行德育目标控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科目标,具体明确;课时目标,落实到位。 二是有序渗透原则: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德育内容结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对教学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以求得良好的整体效应。做到德育进程有条不紊,层次清楚;德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学生听起来离自己比较遥远。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讲的就是法国人民爱祖国的故事。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课文是以一个爱学习的学生小弗朗士的口吻叙写的,其中有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 第一处是当小弗朗士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理描写,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地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念到这儿,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至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 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

全都懂。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是小弗朗士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有了责任心!”…… 这时,我及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同学们!我们不该忘记历史,而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爱祖国。大家不要认为爱祖国必须是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在民族兴亡的关头,拿枪打仗,保家卫国是爱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而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从现在做起,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学好自己的母语,奋发向上,关心集体,爱护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爱祖国的表现。 教这一课的时候,我就结合着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三省建立伪满帝国,禁止中国人民学汉语的事实说给同学们。告诉他们,历史曾有过惊人的相似,请同学们看看,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八年的抗战,又有多少同胞惨遭涂炭。说着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事先编辑好的一张张幻灯片,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在看到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时,同学们的愤怒和悲伤,有些同学甚至还用手用力地压着桌子……“难道我们真要像小弗朗士一样要到最后一课,才能幡然醒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而后悔,把自己和国家命运相联系?国家兴亡,我有责任!所以我们就从现在起,从上好每一节课起,学好汉语,学好每一学科,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如果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就应该明白个人和祖国的关系。”同学们深情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在课后的周记中,有个孩子写道:“落后则挨打,国富则民强,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真想大声高呼,中

魅力德育模式初探

魅力德育模式初探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多将学生置于被教育者的地位,而忽视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学 校德育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传统灌输给学生,这种模式因其系统性、强制 性的特点决定其有长久的生命力,但很明显这种德育模式魅力不够,实效性不强,亲和力较差。因此如何构建一种对学生具有亲和力的魅力德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魅力德育模式,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广泛开展多种德育活动,进行学科渗透,以 及教师人格的感召和对其行为的评价,使学生主动取得进步。构建这种德育模式应从以下几 个方面努力: 一、优化环境渗透德育魅力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形象地说明了环境的重要作用。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即人为地有意 识地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情境。它可以概括为“硬环境”与“软环境”两大方面。硬环境,是指物质环境。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是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以达到“每一堵墙壁都说话”,“每一寸土地都育人”的目的;软环境,是指师生的群体心理环境,或称精神环境。学校应注 意育人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与教育。由 于学校环境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可控性和导向性,因此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形成和 发展,有着某种决定性的教育意义。 二、在学科教学中彰显德育魅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德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充实教育内容,改进教法和学法,优化学生道德认知结构,紧贴时代,彰 显德育魅力。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结合起来,把传授 知识与情感体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强化渗透意识,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 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德育的内容,进行渗透,做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如地理课 可以通过对本国资源的了解、考察,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历史课可以通过学习、参观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在活动中体验德育魅力 任何一个道德认识的确立、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必须让德育主体反复实践,不断体验, 才能形成内化。全面而真实的实践活动,亲身而真切的内心体验,是提高德育魅力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融于学校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学校的每一项活 动必须有意识的考虑其德育魅力的发挥。因此,我们的德育活动就要符合学生实际,从学生 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出发;从学生的身边小事、生活环境开始,循序渐进,逐步进行。如针 对学生中存在的热点、模糊问题,可以在学生中展开讨论,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从而 极大地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并结合重大节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爱亲人、 爱同学、爱校、爱国、爱党等方面的系列征文、教育活动,如“感恩父母”、“我心目中的老师”征文等,并主张说身边的事、写身边的人,从而缩小与榜样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德育的魅力。 四、以教师的高尚人格升华德育魅力 学生正处于立德行、塑人格的重要时期,其情感、意志、行为都具有不稳定性,教师的榜样 形象会成为他们最直观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 察着、思考着、效仿着。教师的言行、思维方式等等都会长久地萦绕在学生的心中,影响着 学生的观念、行为,甚至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野蛮带来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因此,对于 中小学学生而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其他任何魅力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是任何教科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措施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管理育人的全过程。按照学校党委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特制定本措施。 一、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加强学习,领悟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要全面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长规律和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围绕我系学生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的形成。 (二)继续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责任心教育作为主题教育活动的重点,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同时,继续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努力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和学生关注的热点,寻找有效的切入点,调动学校、班级和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使教育活动深入基层,贴近学生,取得实效,使每一位学子都能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栋梁之材。 (三)认真抓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活动,加强形势与政策

教育,认真组织学生学习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的最新变化,掌握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及正确判断形势和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决心,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四)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和诚信教育,打造优良的学风。加强考风考纪教育,鼓励广大学生自尊自律,诚信考试。严格学生日常学习秩序管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要在挖掘学生学习潜力上下功夫,开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育严谨笃学的学风。 持续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要求广大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诚信。力求通过诚信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广大学生理解诚信、践行诚信、倡导诚信,为建设诚信校园、诚信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积极开展阶段性专题教育活动,在学习、生活的不同时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有针对性的教育,如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要关注时事,充分把握教育时机,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专项教育活动要着眼于社会热点,着眼于大学生关注焦点,以专题讲座、调查问卷的方式及时将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教育资源融合到日常教育活动中来利用自身优势,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认清热点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 (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大

高中思政课德育功能的缺失和实现途径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7230788.html, 高中思政课德育功能的缺失和实现途径探析作者:张帮改黄明 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15期 摘要充分发挥高中思政课的德育功能,不仅是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充分发挥高中思政课德育功能,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德育观,倡导终身学习,进行思政课堂改革,搞好、搞活思政课堂教学,从而实现高中思政课的德育目标。 关键词德育高中思政课缺失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阶段是中学生“三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道德教育不容忽视,而德育功能在高中思政课中处于核心地位,且是首要任务。然而,在高中思政课中,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德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贯彻和体现。 1 高中思政课德育功能缺失的原因 首先,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应试教育是一切活动围绕着考试而展开,以培养所谓的“精英”为教育目标,教学陷入了“教—学—练—考”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分数、名次和考试成为学生心中最在乎的事情,完全忽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引导,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不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使学生不能使智育和德育得到同步发展。 其次,高中思政课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思政课教师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来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实际上,我们许多教师狭隘地认为他只要教好书本上的知识即可,帮助学生考上一个好大学,给家长也给学校一个交待,而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则与自己无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中生的德育效果我们可想而知。 再次,社会经济新变化给高中思政课德育实施带来新的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发展,不同的思想观念在交流中不断融合和碰撞,这些都给德育实施带来了挑战,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两难选择”,即社会现实摆在面前,而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也言犹在耳。我们思政课如果不把握好这一点,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思政课的德育功能必然会走入迷失。 最后,思政课的地位影响了德育功能的发挥。许多人认为思政课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课,因此,在师资力量和经费安排方面都不够积极。我们知道,社会实践、户外考察等都是思政课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而人们认为在这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思政课只需在课堂这个“小天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选题背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知识经济时代被进一步理解为学校 教育不仅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终生发展的要求。而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终身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德育是其灵魂,因此,将发展性教育的理念渗透于学校德育,这既是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实践的需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方面,学校德育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积累了丰富而有益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1)在道德教育目标上,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命性,目标过高而未能切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很少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将这些德育目标,化作具体的、富有针对性的情感品质和思想道德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2)在道德教育内容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道德标准远离了他们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他们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他们多样化的发展,道德教育与儿童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于分离状态。(3)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上,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包括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儿童青少年出在发,而是把他们作为被塑造的客体,造成了与学生主体核心价值的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4)在道德教育的形式上,脱离社会及学生的现实。目前学校主要是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之间极其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5)在道德教育方式上,往往过于重视我说你听,我授你受的说教方式,而不重视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和实践磨练。(6)在德育主体上,往往过分重视学校和教师的育人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