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ARCH类模型与金融经济学的技术化取向

ARCH类模型与金融经济学的技术化取向

ARCH类模型与金融经济学的技术化取向
ARCH类模型与金融经济学的技术化取向

ARCH类模型与金融经济学的技术化取向

汪炜 文勇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和评价ARCH模型及其拓展性研究成果的基本学术思想和学术贡献,并以计量经济方法在金融分析领域的广泛应用为背景,讨论现代金融经济学发展的技术化倾向以及ARCH类模型未来发展的前沿性领域。

关键词:ARCH模型 G ARCH模型 时间序列分析 波动性 条件方差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47(2003)06-0133-06

在ARCH模型出现20年后,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R obert.Engle)终因此项学术成就而获得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此间媒体的报道中,普遍宣称这是4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二次授予计量经济学家,然而,在作者看来,它更应被视为“金融经济学技术化取向”继1997年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获奖后的又一次胜利。Engle创立的ARCH模型,在最近的20年来,由于其对现代金融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影响,成为主流金融学理论发展的主要理论内核和技术平台之一。

一、标准ARCH模型及其基本特征

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性是金融经济学家们长期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资产选择理论试图通过用方差或协方差关系描述收益率的波动性来寻找最优资产组合,C AP M模型和其他资产定价理论说明投资者怎样从承担与自己的资产组合存在某种协方差联系的系统性风险中获得补偿,而期权定价公式则就潜在地资产波动性给出来期权及其他衍生工具的价格。然而,传统的金融计量学模型对风险或收益波动性特征的理解却是简单而粗糙的,一般把方差视为是随时间变化而独立、同分布的常量。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关于金融市场价格行为的经验研究结果证实:方差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分形理论之父Mandelbrot (1963)首先发现了金融资产收益率的波动存在时间序列上的“簇聚(clustering)现象”,即幅度较大的波动会相对集中在某些时段,而幅度较小的波动会集中在另一些时段。这种金融变量随市场波动的特点是金融市场中常见的、规律性的现象,而且许多资产回报的边际贡献是高峰度的,这意味着与相同均值和方差的标准正态分布相比他们有着更宽的尾部。

上述研究表明:传统线性回归模型关于独立同方差的假设,并不能够精确地描述金融市场的价格和收益行为。于是,许多金融经济学家和计量经济学家开始尝试用二阶矩或更高阶矩的收益率模型来刻划各种经济和金融行为。然而,寻找把方差的易变性问题引入金融计量模型的有效方法却并非易事①。其中, Engle(1982)提出的“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utoregressive C 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简称ARCH)模型”,是最近20年发展起来的最有代表性和理论创新价值并得到最广泛应用的金融时间序列模型。

ARCH展示了时间序列模型中随机变量的一个特殊关系:方差的时变性。该模型的最显著特征反映在

作者简介:汪炜,浙江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文勇,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① 尽管,对资产收益率方差的波动性有所认识,M andelbrot和T aylor(1967)仍然使用了稳定的Paretian分布来刻划资产收益率的分布特征。

线性回归模型的误差项假设上,根据Engle的原始ARCH模型:

y t=X′tβ+εt t=1…N (1.1)

ε

|ψt-1∶N(0,h1)(1.2)

t

h t=var(εt|ψt-1)=α0+6p i=1αiε2t-i α0>,αΕ0(1.3)

其中,y t是一个内生变量,x t是一个k×1的外生向量,β是一个K×1的回归参数向量。随机模型的误差项εt服从条件期望为零,条件方差为h t的条件正态分布。前t-1期的条件集合由ψt-1={y t-1,x t-1,y t-2, x t-2……}给定。这里,模型的条件方差h t的特殊表达形式(1.3)描述了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的“簇聚现象”,由于εt+1的方差是由ε2t…ε2t-p决定的,因此当εt很大时,εt+1的方差也必然很大,即y t在t期的一个大的跳跃很可能导致他在t+1期的大波动,反之亦然。同时,(1.3)式中的P值决定了随机变量的某一个跳跃所持续影响的时间,P值越大,影响的时间越长。由此,在价格变化的时间序列中,正或负的大误差εt可能跟随着另一个大的误差,而小误差也可能会跟随着小误差;一些时段大的波动群集在一起,而另一些时期则小的波动群集在一起。内生变量y t的波动特征被精确地刻画出来。

ARCH模型的另一个重要性质是其误差项服从具有宽尾部的无条件分布。资产收益变量的分布往往具有宽尾特征,而传统的正态分布函数假设却不具备这一性质。Engle(1982)证明只要保证四阶矩存在, ARCH模型的无条件正态系数大于3,即模型符合宽尾部性质;此外,不相关性也是ARCH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ARCH的性质,内生变量y t的最优预测是信息集ψt-1的一个零值期望,虽然过去的资产收益率的观测值包含在此信息集里,但它实际上不影响t期的最优收益。可见,ARCH模型是与市场有效性假设具有相同性质的鞅过程;ARCH模型的第四个重要特征是它能有效改善传统的常系数经济模型的预测能力。对收益率进行建模研究一直在计量经济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可以证明一个随机系数预测方程的方差具有ARCH的特征①,如果假定条件均值不变,ARCH模型可以被用来描述波动性集聚的收益率序列,也可用于模拟峰度观测值。在给定前期收益率的条件下,具有ARCH性质的随机系数方程显然比常系数预测方程更接近现实。

二、ARCH类模型的发展及其应用

在Engle(1982)的经典论文中,ARCH模型的构建运用了包括通货膨胀率等宏观指标的时间序列,但随后在由他和他的研究生T im Bollerslev等人对ARCH模型的深入研究和初期推广中,Engle意识到Mandelbort (1963)对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特征的描述为ARCH模型在金融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极其广阔的空间。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回顾和讨论ARCH模型在最近20年来的重要扩展及其金融经济学家们对ARCH类模型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11对条件方差函数及条件分布的改进

在Engle(1982)提出的标准ARCH模型中,包含了两项基本假设:即y t的条件方差是过去若干期模型误差项平方的线性组合,同时模型的误差εt服从条件正态分布。Engle承认,在应用中线性平方和、条件正态分布假设有其局限性。

在ARCH模型发表几年以后,Bollerslev(1986)介绍了一个被称为G eneralized ARCH(简称:G ARCH)的模型,模型误差项的条件方差被定义为:

h t=α0+6p i=1αiε2t-i+6q i=1βi h t-i (2.1)

①例如:有一阶自回归方程y t=μt y t-1+εt,其中μt是一个期望值为μ,方差为υ的分布的随机变量;εt是一个期望值为零,方差为υ0的随机变量。可以证明,y t的方差具有ARCH的特征,即当前收益的条件方差与前期收益的平方值有关。

在G ARCH模型中,模型的条件方差不仅与前若干期的误差有关,也与前若干期的条件方差有关。这里的p和q是影响当期方差的前期误差和前期条件方差的期数,通常G ARCH模型又记为G ARCH(p,q)。Bollerslev的G ARCH模型对ARCH的重要发展是通过引入若干期过去的方差,不仅改善了ARCH假设中条件方差与误差项的单一联系,丰富了条件方差的影响因素和函数结构,而且再应用能够大大减少模型的输入变量,用有限的输入表达ARCH模型无穷期的信息①。因此,在实践中G ARCH模型尤其是G ARCH(1,1)已经成为最普遍应用的ARCH模型。

Engle在其原始ARCH模型中,为了避免出现方差为负的情况,通过对方差系数加以不等式限制来保证条件方差大于零。G eweke(1986)发展了一种更为有效的对数处理方法,即对数ARCH(或logARCH)模型。LogARCH模型的假设为:

log(h t)=α0+6p i=1αi log(ε2t-i)(2.2)

Higgins and Bera(1992)则试图改变标准ARCH模型条件方差的简单线性结构,提出了一个非线性的ARCH模型,即NARCH模型。其条件方差定义为:

h t=[α0(α2)δ+α1(ε2t-1)δ+…+αp(ε2t-pδ]1

δ(2.3)

上述模型虽然对ARCH模型条件方差的函数形式进行了改进和扩展,但并未改变条件方差关于误差项对称的性质,也就是说各模型的条件方差不受误差项εt的符号影响。Nels on(1991)敏锐地发现,对称的条件方差函数并不能够准确地描述资产收益率的波动,特别是它不能表现负债情况下前期收益与市场波动的负相关关系的影响。为避免对参数的非负性假设,Nels on在G ARCH的基础上定义了:

log(h t)=α0+6p i=1αi g(ηt-i)+6q i=1βi log(h t-i)(2.4)

其中:g(ηt)=θηt+γ[|ηt|-E|ηt|]

这一模型被称为指数G ARCH模型,即EG ARCH模型。此模型的基本特点包括:首先,g(ηt)对于条件方差是分段线性的。当ηt大于或小于零时,其斜率不同,由此模型的条件方差是非对称的;其次,在g(ηt)函数中,ηt允许模型的前期误差与条件方差相关;最后,g(ηt)函数的后半部分能产生ARCH的影响,一个大的冲击或波动将导致条件方差增大。Nels on(1991)运用1962年6月到1987年12月的美国加权股价指数日收益数据建立了EG ARCH的实证模型,发现股票的收益率和随后的市场波动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在上述ARCH类模型中,参数化的对象均为条件方差。Schwert(1990)提出了参数化条件标准差h12t的构想,这被认为在G ARCH的应用中是非常重要的。假如预测者的损失函数是基于绝对误差的均值而不是误差平方根的均值,那么自然就应该使用参数化条件标准差而不是条件方差的模型,更一般的模型会包含两者。Ding、G ranger和Engle(1993)提出了一个被称为不对称幂G ARCH的模型,他们参数化了广义的条件动量hδt,δ>0。其他重要的ARCH类不对称性模型和幂模型包括:Engle和Bollerslev(1986)、G losten和Ja2 ganathan Runkle(1993)、Rabemananjara和Z akoian(1993)、Engle和Ng(1993)的研究成果,以及SW ARCH、ST ARCH、QARCH、Y AARCH等等众多模型。上述不断涌现的ARCH类模型构成了近年来金融经济学家对金融时间序列的随机过程进行的一项系统性的研究。

21条件期望模型的ARCH形式

ARCH和G ARCH模型在估计统计分布的方差和协方差方面是一种有效的工具,但是大量的金融理论成果均反映了期望收益与方差之间的密切联系,因而金融计量学家们拓展波动性模型的另一思路是使ARCH模型能够对这种联系进行有效地描述。Engle、LiLien和R obins(1987)首次把ARCH思想运用到一个均值模型中,使风险溢价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Engle及其合作者(1987)考察了一个风险资产和无风险

①事实上,G ARCH是一个方差包含着无穷期误差项的ARCH模型,但在具体计算时仅需有限项误差,如最常用的一阶G ARCH(p=q=1)模型只包含了3个参数。这一特点在应用中是很有吸引力的。

资产的两资产经济,他们假定风险是以风险资产的条件方差函数来衡量的,结果风险厌恶者的出价会随时间而变动,而且均衡价格决定了均值-方差关系,这意味着在条件均值模型中包含了条件方差的一个正的单调增函数。可以把这一模型的最简单形式定义为:

r t=β+g(h t)+εt(2.5)

ε

|ψt-1∶N(0,h t)

t

其中,r t是某资产在t时期的超额收益,g(h t)是条件方差h t的一个函数,h t可以是ARCH形式也可以是G ARCH形式。Engle等(1987)选择了g(h t)=δ?h12t,δ>0,也即εt的条件标准差的乘数。这个模型被称为ARCH-in-mean,简称ARCH-M。ARCH-M模型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h t出现在条件期望的方程,这样条件方差的时变性可以引起条件期望的时间变化,使条件方差和条件期望的变化联系起来。ARCH-M 模型的这一特性为某些类型的经济和金融时间序列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在Engle等(1987)的论文中,作者用该模型来解释6个月期美国国库券的超额收益率,发现风险变量δh12t对γt存在着显著的影响。

31多变量联立波动性模型

根据资产定价理论,金融资产的价格不仅是其方差的函数,而且与C AP M模型中的市场组合及套利定价理论(APT)中的风险因子间的协方差等变量关系密切。因此,要使ARCH形式的资产定价模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就需要对条件协方差建模,这种推广产生了条件C AP M模型,其中预期收益是市场组合时变协方差的函数。

第一篇关于多变量联立ARCH的文献是由Engle、G ranger和K raft(1984)发表的。在多变量的情况下,相同条件信息集合下有着非零的正定协方差矩阵。Bollerslev、Engle和W ooldridge(1988)构建了下述多变量G ARCH模型,定义γt是t时期资产真实超额收益的n×1维向量,ωt是价值权重的对应向量。根据C AP M 模型,超额收益的条件均值向量和资产与市场组合的协方差存在以下关系:μt=δΗtωt-1,其中,Ηt=[h ijt]是一个n×n条件协方差矩阵,h ijt是在t时期资产i和j之间的条件协方差,δ为常数。由于条件方差和协方差均有具体的函数形式,可以对Ηt矩阵进行参数化。因此,模型资产预期收益与协方差结构的变化会随时间而变化,即C AP M模型中所谓的β值将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Bollerslev等(1988)给出的多变量G ARCH-M模型如下:

γ

=α0+δΗtωt-1+εt(2.6)

t

vech(Ηt)=α+6p i=1A i vech(εt-iε′t-i)+6q i=1Βi vech(Ηt-i)(2.7)

Bollerslev等(1988)将该模型运用于6个月国库券、20年财政部债券和NY SE股价指数这3种资产的每季数据,结果表明条件方差和协方差存在强自回归,条件协方差矩阵Ηt不随时间变化的假定明显被拒绝,这表明C AP M中的β系数向量是随时间变化的。

41其他领域的发展及拓展性应用

从ARCH模型被提出以来,有关ARCH模型的金融计量理论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与广泛的应用。下面是ARCH类模型近年来的几个重要发展和应用领域。

Engle和Ng(1993)设计的G ARCH模型的非标准测试是模型的一个重要发展。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信息冲击曲线(news impact curve),其核心思想是把t-2期的可用信息作为t期的条件,从而说明了εt 变动对条件方差的独立影响。这样,不同的ARCH类模型就可以通过区别新信息对条件方差的不同影响进行比较。例如,G ARCH(1,1)模型的信息冲击曲线就有以下形式:

h t=A+α1ε2t-1(2.8)

其中,A=α0+β1δ2(δ2是εt的无条件方差),这一曲线关于εt-1=0是对称的,而另外的一些G ARCH模型则有非对称信息冲击曲线。根据这一模型,相同容量的积极的与消极的消息将对条件方差有一个不同

的影响。

①除了在资产定价过程中的应用,ARCH 类模型也被应用到金融经济学的其他一些领域。在期权以及其他衍生金融工具定价的研究中,由于资产价值的波动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因此就成为运用此类模型的又一个重要领域。最初,学者们的设想是波动性模型能够显示期权市场上由于价差导致的交易机会。早期的研究,比如Engle 、K ane 和N oh (1994)认为期权市场套利交易策略存在可行性,而近来更多的数据并没有发现存在显著交易机会的证据,G ranger 和P oon (2001)则指出在对未来波动的预测问题上,内含的波动性相对于G ARCH 模型而言更为精确。Duan (1995、1997)在一系列的论文里,基于效用的二次方程可以在局部范围内较好地与代表性交易者的风险偏好相拟合的假定,提出了一种局部风险中性的观点,从而成功地导出了G ARCH 离散期权定价模型。Richken 和T rev or (1999)提出了G ARCH 树形结构的另一种策略,它吸收了G ARCH 路径依赖模型的二项式方法。Engle 和R osenberg (2000)为G ARCH 模型发展了套期保值参数,而R osenberg 和Engle (2001)共同评估了定价机制的要点和G ARCH 密度,他们运用了更为复杂的时间序列性质,通过使用期权和潜在资产的有关数据来估算风险中性和目标密度,试图理解在指数期权波动性里存在的巨大偏斜。上述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表明,期权定价问题和套期保值策略正成为波动性模型扩展与应用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ARCH 类模型也是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中颇为流行的重要分析工具。目前,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很多大公司都使用所谓的风险价值(VaR )分析方法,巴塞尔协议也运用VaR 模型计算相应市场风险下金融机构所需要的最低资本额②。VaR 的优点在于它把联系某一资产组合的风险降低至一个容易理解的数值,假定资产的边际收益分布是不变的,那么我们很容易就能计算资产组合的可能损失。然而,如果收益分布是随时间变化的,那么模型就必须预测反映收益分布的条件矩。因而,G ARCH 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条件收益分布的方差以计算预期损失。实践中,人们通常运用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模型:

h t =(1-β1)ε2t -1+β1h t -1,0>β<1

2.9)这是(2.1)的一种特殊情况。Manganelli and Engle (2001)综述了计算VaR 方法的一系列发展,指出G ARCH 模型的变量一直是这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Engle 和Manganelli (1999)提出的条件自回归风

险价值模型(C AViaR 模型),就是以直接对收益分布的分位数建模的思想为基础的。

③三、金融经济学技术化和ARCH 模型的前沿领域

现代金融经济学从20世纪50年代发轫于Markowitz (1952)和T obin (1958)创立的资产组合理论,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 AP M (1964)、有效市场假设E MH (1965)、套利定价理论APT (1976)的提出,基本建立起独立的理论体系和较为完整的均衡分析架构,并在金融市场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两大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的开创性成果。然而,从7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关于C AP M 可检验性、E MH 检验和市场异象(Anomaly )研究取得的大量结论却对有效市场理论和均衡市场模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④,有关E MH 和C AP M 的争论至今仍未终止。金融经济学领域激烈的理论竞争和活跃的研究发现既推动了这一重要经济学分支的迅速崛起,也使其在8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分野。如金融市场理论逐渐派生出两个主要分支,其一是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S toll ,1981;O ’Hara ,1986),它是在放松C AP M 和E MH 过于严格的无摩擦市场和同质预期等假定的基础上,通过吸收交易成本理论、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有效成果发展起来的,对证券价格形成过程及不完全市场资产配置问题的研究;其二是行为金融学(K ahneman 和T versky ,1979;Shiller ,1981;

①②③④主要文献参见R oll 、Basu (1977)、Banz (1981)、K eim (1983)、Fama 和French (1992)。

近期的有关研究可参见Christoffersen 和Diebold (2000),Christoffersen 、Hahn 和Inoue (2001),以及Alexander (1998)的论文。

参见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1996)。

关于这一模型的详细内容请参见Engle and Ng (1993)和Ding et al (1993)的论文。

Thaler,1987),这一理论开创性地引入了应用心理学、行为科学的分析方法研究金融市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及其市场影响。而在传统的标准金融经济学领域,经济学家们则致力于通过金融计量方法的复杂运用,使模型愈来愈能够精确地刻画金融市场的价格行为,满足对金融经济学基本市场假设和价格假设检验的需要,以此来捍卫市场有效性和均衡价格模型的基本思想。可以说,强化金融理论的技术性以提高其对真实世界的解释能力已成为当今标准金融经济学发展的一大主流倾向。从Markowitz的M-V分析到Merton 的连续跨时期模型进而到ARCH类时间序列波动性模型,详细地给出了在不断放松的市场和价格假设下最优价格策略问题的基本分析框架,演绎着金融计量分析方法在金融经济学领域逐渐深入的运用。

从1990年金融经济学正式成为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来,在23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中,以金融经济学为主要研究方向或因金融经济学研究成果获奖的经济学家已占了近三分之一,而其中大部分获奖者均以数学建模见长。如果说金融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领域的“显学”的话,那么,模型化和实证性无疑是这一显学的两大支柱。ARCH模型之所以在最近的20年中能够得到迅速拓展和推广,并成为标准金融学领域的最重要模型之一,不仅在于其是一项极有价值的理论创新,更在于其对现实世界的刻画和解释能力。此外,在所有波动性模型中①,ARCH类模型无论从理论研究的深度还是从实证运用的广泛性来说对于波动性问题的研究都是独一无二的。正是由于ARCH类模型展示了时间序列变量之间一系列重要的、特殊的不确定形式,它已被广泛地运用到检验金融模型与定理、验证市场有效性、测算市场系统性风险以及寻求最优动态无风险策略等众多领域。ARCH类模型目前还在继续拓展其解释能力和运用领域,我们认为,波动性模型不仅代表了标准金融经济学近年来的最新发展,而且在(超)高频数据分析、多维模型等金融计量方法和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分析工具方面将引领金融经济学未来发展的前沿。

11(超)高频数据分析

一般认为,G ARCH模型对金融时间序列的日数据或更低频的数据建模是最为有效的。然而,金融经济学理论的深入发展需要运用高频和超高频数据对资产价格行为进行精细的描述和处理,而(超)高频数据具有低频数据不具备的不等间隔和离散取值等数据特征。为了适应这种需要,Engle等学者近年来已经开始致力于开拓和推动(超)高频数据波动性模型的研究。Drost和Nijman(1993)建立的基于不同频率数据上的弱G ARCH模型,开始讨论数据频率改变情况下G ARCH模型的运用问题;Nels on(1990)所提出的G ARCH 模型的随机微分方程(S DE)描述的极限形式及此后开展的相关研究,为分析离散计量模型和S DE连续模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研究框架。上述研究成果与ARCH类模型在高频数据中的运用有着直接的联系。

目前,对不等间隔的高频数据建模主要从随机交易间隔效应的研究入手。Engle和Rusell(1998)正式发表了AC D(Autoregressive C onditional Duration)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在原有的ARCH模型框架下,用一个标记点过程(marked point process)刻画随机交易间隔。近年来对AC D模型的研究正不断深入,Engle的AC D建模思想正在被金融计量学家们广泛接受。另一方面,对超高频价格数据离散状态的计量模型也得到了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正推动着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实证能力的提高。

21多维模型

多维模型的现实经济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如本文第二部分中所述,在过去的近20年里,关于多变量G ARCH模型的研究产生了大量各具特色的模型和假定,然而这些模型一直没有在金融市场应用中获得突破性进展,多维波动性模型的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是因为,在多维模型的应用中,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以减少多维模型的参数数量,而处理这一“维数祸根”问题的方法一直处于探索之中。近年来,随着计算成本的下降,新的简化计量模型正逐步被开放出来,建立更大的时间变动条件协方差矩阵群的可能性增加了。例如,Bollerslev(1990)介绍了一种不变条件协方差模型(CCC模型),其在计算上的简便性很有吸引力;Engle和K roner(1995)的vec和BEKK模型在线性条件下具备了很好的特性;Engle(2002)提出的

①除了ARCH类模型,金融经济学中其他较为重要的波动性模型还有:T aylor(1982)的自回归随机波动性模型(S V 模型)、Boudoukh等的HY Bird模型、M cniel和Frey的尾部极值模型、S witch-regime模型等。

一种被称为动态条件协方差的模型(DCC模型)综合了部分上述特征,引入较为简单的协方差结构以配合传统的波动性模型;Engle和Sheppard(2001)估计并检验了多达100种资产;Ledoit和Santa-Clara(1998)把二维模型合并组合成多维的模型,以这种方法,波动性模型可以得到更大地扩展。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在深化之中。

31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提供实证工具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是金融经济学领域新兴的分支,其核心思想是研究在既定的金融市场微观结构下,资产价格形成的过程及结果,从而揭示市场微观结构对资产定价的影响,并据此提出机制设计和市场监管的相关政策。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仅处于价格假设的范畴,相关模型的实证检验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因此,该理论还远未形成比较成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基于ARCH模型的技术特点和理论思想,Engle等学者近来提出了一些新的模型对市场微观结构进行实证分析。这一思想运用G ARCH-like模型处理一段时期内的交易数据,因为期间是一个正值的变量,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ARCH模型中的ε2t。而Engle和Russell(1998)和Engle(2000)提出的所谓AC D模型,则为更好地了解证券市场中代理人的行为提供了开创性的研究。Engle和Du four(2000)进一步论述了随机交易间隔在价格形成过程中的效应,其他(超)高频数据分析方法也正成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计量工具。可以预期,ARCH类模型对随机交易间隔和价格离散取值问题解释能力的不断提高将有力地推动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研究日益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Bollerslev,T im,“G 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 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Journal of Econometrics31(1986),307 -327.

Bollerslev,T.,R. F.Engle and J.M.W ooldridge,“A Capital Asset Pricing M odel With T ime-Varying C ovari2 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 ol.96,N o.1(1998),116-131.

Engle,R obert F.,“Autoregressive C 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with Estimates of the Variance of United K ingdom In2 flation,”Econometrica50(4)(1982),987-1007.

Engle,R obert F.,“The Econometrics of Ultra High Frequency Data,”Econometrica(2000),1-22.

Engle,R obert,“Dynamic C onditional C orrelation:A New S imple Class of Multivariate G ARCH M odels,”forthcoming JBES(2002).

Engle,R obert and T im Bollerslev,“M odeling the Persistence of C onditional Variances,”Econometric Reviews5 (1986),1-50.

Engle,R obert and K.K roner,“Multivariate S imultaneous G ARCH,”Econometric Theory11(1995),122-150. Engle,R obert and Joshua R osenberg,“T esting the V olatility T erm S tructure Using Option Hedging Criteria,”Journal of Derivatives8(2000),10-28.

Engle,R obert,“New Frontiers F or ARCH M odels,”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17(2002),425-446. Engle,R obert and Jeffrey R.Russell,“Autoregressive C onditional Duration:A New M odel for Irregularly S paced T rans2 action Data,”Econometrica66(1998),1127-1162.

Nels on,Daniel B.,“C 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in Asset Returns:A New Approach,”Econometrica59(2)(1991), 347-370.

The R oyal S 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T ime-series econometrics:C ointegration an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2 eroskedasticity,”2003.

左小蕾,ARCH模型的理论和应用,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93版。

郭兴义等,金融计量学研究最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期。

(责任编辑:孙宽平)

索洛模型应用

网游中的索洛增长模型 摘要 网游是游戏的一种,但其仍有极其符合科学的经济学系统,或者说正是由于网游有着科学的经济体系,游戏才能毫无差错的运营下去,虽然其中参杂了运营商盈利的目的。有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有了现实中的经济学这门镜子,我们才能认清网游中打怪升级的本质,才能不一昧沉迷于它。理性的看待任何问题,我想这是经济学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网游,索洛增长模型 引言 自从2001年的“传奇”以来,网游行业迅速发展。直至如今,已经形成了可谓之百花齐放的盛况。而网游的本质,是玩家与玩家之间的互动。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经济学。网游作为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平台,必定也存在着各类的经济学现象。现象虽然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却毫无例外。现在,我将来探讨一下网络游戏中的索洛增长模型。 网游中的索洛增长模型 首先来讨论一个较为简单的情况,假设有一个网游,名字为A。在我们的假设中,我们先将其设定为一个封闭且固定的游戏,即玩家或其他外部力量不能对其进行经济上干预(如点卡充值等)且玩家不会升级且没有新玩家加入的游戏(类似于课本中的封闭模型)。 其次,定义网络游戏中的几个行为。众所周知,网游中没有类似于工作的行为,玩家获得金币(即货币)的手段暂定为刷怪,即收入源自于刷怪。而刷怪中所获得的收益又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玩家刷怪时付出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劳动,与我们所学公式中的L相对应;其二,玩家刷怪所持装备和自身技能对于刷怪所付出的劳动,对应我们所学公式中的K。 当玩家刷怪完后,玩家会获得自己金币上的收入,对应我们所学公式中的Y。对于这部分收入,玩家将有两个选择,储蓄与消费,分别对应我们所学公式中的S与C。储蓄即为将所得金币购买装备或暂时不用,消费即为将金币用于购买消耗性物品或者用于其他娱乐项目,这其中,用于购买装备所花费的资金我们称之为投资,用于对应公式中的I。 在大部分网游中,对于装备都有一个耐久度的设定,即装备在用到一定次数之后就会损毁,此时只能对其进行维修或者购置新的装备,总之得花钱。而耐久度这一参数衍生出来的折损率我们对应公式中的&。 在介绍完了各个参数之后,对他们进行分析。由于我们分析的是该网游总体的经济状况,因此我们将以上参数全部转化为人均值,即y,k,s,c,i.于是依照书上的公式,我们最后可以得出结论,在 sf(k)=&k 时,玩家的k达到最大。 上面的公式得出的结论:当玩家刷怪刷到一定程度,装备发展到一个适当的阶段时,玩家将不再能进行装备更新。因为根据公式,在L不变时,这个阶段的I与&k是相等的。

经管类文献综述的写法及范文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范文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整理版2(重要)

提出的解决方法是依靠国家干预。国家调节经济不能主要依靠货币政策,而必须运用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最有力、最重要的调节手段。 第五章货币市场:通货膨胀 2.解释商业银行如何创造货币。 答:举例说明:假设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为20%,甲在A银行存入1000元,银行系统就因此增加了1000元的准备金。A银行按法定准备金率保留200元作为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其余800元全部贷出,假定是借给一家公司用来买机器,机器制造厂乙得到这笔贷款后全部存入与自己有业务往来的B银行,B银行得到这800元存款后留下160元作为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然后再贷出640元。由此,不断存贷下去,各银行的存款总和是1000+800+640+……=5000元。在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下,在贷款和存款的多倍扩张过程之后,最初的1000元存款成倍增加到5000元,即总存款额。这就是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这个倍数就是货币创造乘数。这个例子是简化了的,假如公众有部分现金保留在手中或者银行有超额准备金,货币创造乘数都会变小,但不会影响本质结果。 3.中央银行是如何影响货币供给量的? 答: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和法定准备金率来间接控制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进而

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被称为货币政策。一般而言,中央银行有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可以用于控制货币供给: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以及贴现率。当中央银行要增加货币供给量时,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贴现率。反之,当中央银行要减少货币供给量时,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贴现率。 第六章经济增长1-3理解 1.试解释索洛模型的稳态含义,在稳态中经济会增长吗?为什么说单纯的资本积累并不能实现一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答:索洛模型中的稳态指的是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均不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状态,稳态代表经济的长期均衡。当经济处于稳态时,尽管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不再发生变化,但由于人口在增长,因此资本总量和总产出也仍然是增长的。索洛模型表明,无论经济初始的资本水平如何,它最终会到达稳态的资本水平,因此单纯的资本积累并不能实现一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2.在索洛模型中,储蓄率是如何影响稳态收入水平和稳态增长率的? 答:在索洛模型中,较高的储蓄率导致较高的稳态资本存量和稳态产出水平,较低的储蓄率导致较低的稳态

索洛模型详细推导

Solow 模型之详细推导 参考资料: 戴维·罗默 《高级宏观经济学》 龚六堂 《经济增长理论》 研究生一年级 《高级宏观经济学》、《动态优化》课堂笔记 Solow 模型含四个变量:产出(Y )、资本(K ),劳动(L )、技术进步(A )。 生产函数的形式为: ()((),()())Y t F K t A t L t = 满足: ①二阶连续可微; (,)F ??②对变量非减且严格凹(即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都是递减的) ; (,)F ??③生产函数是常数规模回报的,即对任意λ>0,有 (,)(,F K AL F K AL )λλλ=, (1) 从而可得到欧拉(Euler )方程: (,)(,)(,)F K L F K L F K L K L K L ??=+??; ④生产函数满足Inada 条件,即 00lim (,),lim (,)lim (,)0lim (,)0K L K L K L K L F K L F K L F K L F K L →→→∞→∞ =∞=∞==,。 通常所讲的Cobbel-Douglas 生产函数满足此条件: ()()()()Y t A t K t L t αβ=,0,1αβ<<。 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使我们得以使用密集形式的生产函数。 11(,1)(,)K F F K AL Y AL AL AL ==, (2) 令 K k AL =表示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资本数量, Y y AL =表示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产出 那么可将(2)式写为: (,1)()y F k f k == 假定储蓄率为,资本折旧为s δ,人口增长率既定,为L n L =&,技术进步率也既

索罗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

第46卷 第8期 2019年8月 天 津 科 技 TIANJIN SCIENCE & TECHNOLOGY V ol.46 No.8Aug. 2019 基金项目:天津市重点招标项目“2017年天津市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研究”(18ZLZDZF00210)。 收稿日期:2019-07-18 科学与社会 索罗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 孟 媛,张 弛 (天津市科技统计与发展研究中心 天津300051) 摘 要:国内外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很多,例如索罗余值法、随机前沿法、数据包络法等,其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是索罗余值法。通过简要梳理索罗余值法的推导过程,归纳较为普遍的关于该理论的基本假设(即规模效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的质疑,以及阐述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说明全要素生产率衡量技术进步是不完全准确的。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索罗余值法 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204;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945(2019)08-0094-02 Literature Review on Measurement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by Solow Residual Method MENG Yuan ,ZHANG Chi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istic Center ,Tianjin 300051,China )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measurement method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t home and abroad, such as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stochastic frontier method, data enveloping method and so on.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is widely used. The gen-eral doubts about its basic assumptions (namely, constant scale benefit and Hicks neutral) are summarized by briefly combing the derivation process of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echnical progress is discussed, indicating that the measurement of technical progress by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not completely accurate. Key word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Solow residual method ;technical progress 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较多研究,测算方法不一,包括索罗余值法、随机前沿法、数据包络法等,其中索罗余值法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简要介绍索罗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根据其适用的前提条件探讨测算的局限性,进而阐述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1 索罗余值法简介 索罗[1]并不是第一个将生产函数与生产率联系起来的人,早在1942年Tinbergen 就探索过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索罗的开创性贡献在于他在生产函数和指数方法之间建立了较为简洁且实用的理论联系。 索罗余值法是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CD 生产函数)得到的,以规模效益不变和希克斯中 性(Hicks neutral )为基本假设前提。规模效益不变指 的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要素价格不变时,产出增加的比例等于所有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希克斯中性指的是投入要素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的比率不变。CD 生产函数为: (,)t t t t Q A F K L = (1) 式中:Q t 指的是产出,K t 指的是资本投入,L t 指的是劳动投入,希克斯A t 指的是在资本和劳动投入水平不变时产出增加的部分,即全要素生产率,经常被用以衡量“技术进步”。 上述公式(1)变形,可以得到相对希克斯效率A t /A 0,即Q t /Q 0作分子,生产函数中要素积累的部分F (K t ,L t )/F (K 0,L 0)作分母。但是由于各投入要素的计量单位不同,这样并不能直接得到希克斯效率。 索罗运用非参数指数法,将上述公式变形得到: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Q K K L L A Q Q Q K Q K L Q L A ??=++?? (2)

新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新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西南交通大学 《区域经济理论》课程论文 新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的综述 年级:2014级 学生:张镨心 学号:2014201491 课程:区域经济理论 指导老师:骆玲 2015年1月7日 新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的综述 一、理论产生背景 1、现实背景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科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 益紧密,许多经济学家提出,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革新对经济增长作用很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为更好地解释经济增长,必须将这些因素纳入模型。而分析工具和经济理论的进步,也为研究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好的工具和思路。在此背景下,诞生了经济增长研究的新成果———新经济增长理论。 2、理论背景 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增长理论历经兴衰,出现了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 第二次高潮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产生和发展;第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产生和发展; 三次高潮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三次大高潮都共同关注经济学中一 个重要且令人困惑的问题:经济增长是否可以长期持续,如果可以,增长的根本原因

究竟是什么?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虽然对经济增长的原因做出了重要的说明,但他们难以就人类漫长的经济增长史给出一致的、富有说服力的解释。因而,他们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在上世纪60年代末衰落了。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Romer, P.)、卢卡斯(Lucas, R.)等人为代表 的一批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撰写了一系列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论文,探讨了经济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掀起了一股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潮流。 二、相关理论分析 20世纪40年代末,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Harrod,R.)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Dormar, E.),根据凯恩斯收入决定论的思想,把凯恩斯理论动态化和长期化,分别推演出极为相似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型,人们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一经济增长模型的提出不但带来了动态理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复归,而且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框架。 1、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突出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 定性作用。在模型中,由于假定资本/产出比不变,因而经济增长唯一地决定于储蓄率,也就是资本积累率,从而为经济增长找到了一种似乎是合理的持久动力和源泉。同时,他们为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范式,即应用数理工具构建模型研究经济增长。按照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结论,经济稳态增长的条件是: G = Gw = Gn,即实际增长率、合意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相等,经济将长期繁荣。一旦出现偏离,经济不仅不能自行纠正“实际增长率”和“合意增长率”之间的偏离,而且由于乘数效应的作用,还具有将这种偏离积累型增大的效应,这使得哈罗德———多马模型提出的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具有“刀刃”( knife , edge) 性质。经济的这种内在不稳定性,要求政府对经济实行永久性干预。但是这一理论模型也存在不少的缺陷,遭到以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批评。首先,资本/产出比不变的

宏观经济中校准法的文献综述

宏观经济中校准法的文献综述 摘要:真实经济周期近年来已经成为宏观经济研究的主要方法,其中得到发展的校准法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介绍了校准的重要性以及含义之后,对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中校准方法进行综述和评析,介绍国内外著名学者对于校准方法的研究以及发展,理清发展的脉络,并指明将是未来校准方法发展的一个有力工具。 关键词:宏观经济;rbc模型;非参数校准 导言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kydland和prescott创建的真实商业周期模型已成为诸多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的主要工具。新古典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同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相比,其吸引力在于它保持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很好的一致性,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并开拓了西方学者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新思路,使其宏观经济学建立在坚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卢卡斯极力赞扬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方法论,“建立了一个最贴近现实的模型:一个被充分描述的随时间变化的人为经济,从而逼真的模拟实际经济的时间序列行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际上将宏观经济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对于真实经济周期的研究方法校准法是在对宏观计量模型不甚 满意,想要模型更好的拟合实际经济而提出的,校准法对于数据的

要求较低并且具有容易简单性,该种方法已经从最初用于研究政策冲击的应用一般均衡模型到后来被学者们推广到研究经济周期的 原因和结果的非货币型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以及其他模型中的广 泛应用。正如gregory和smith(1991)在对宏观经济学的应用文章一次调查后指明这种模型将在当代宏观经济学实证研究中占据 主导地位,这足以说明校准在整个宏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校准法来源于自然科学中测量设备的校验,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给出了简单的说明:校准相当于为测度工具进行初始点的设定以及尺度的选择,校准后的温度计,0度代表冰点,100度代表沸点,这样的温度计就可以用来测量温度。一个经济模型的校准,涉及到具体参数的设定以能够复制作为模型解的基准数据集。黄赜琳(2005)对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的求解方法校准法给出具体的步骤:第一步是确定与构建分析框架理论模型,第二步是模型通过建立与时间经济度量相一致的指标变量以便能够从实际经济中获取数据 来测算相应的参数值,第三步是设置一组与均衡条件相一致的参数。如果该模型被校准,它就可以被用于评估或模拟一些不可观察的或者反事实的政策或者参数变化对于经济体的冲击效应。我们来回顾国内外关于校准研究的文献以便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校准的发 展脉络,有助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一、校准方法的国外文献综述 首先我们来看在校准法最初是怎样的形式进入到动态一般均衡

宏观经济中校准法的文献综述

宏观经济中校准法的文献综述

摘要:真实经济周期近年来已经成为宏观经济研究的主要方法,其中得到发展的校准法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介绍了校准的重要性以及含义之后,对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中校准方法进行综述和评析,介绍国内外著名学者对于校准方法的研究以及发展,理清发展的脉络,并指明将是未来校准方法发展的一个有力工具。 关键词:宏观经济;rbc模型;非参数校准 导言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kydland和prescott创建的真实商业周期模型已成为诸多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的主要工具。新古典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同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相比,其吸引力在于它保持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很好的一致性,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并开拓了西方学者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新思路,使其宏观经济学建立在坚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卢卡斯极力赞扬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方法论,“建立了一个最贴近现实的模型:一个被充分描述的随时间变化的人为经济,从而逼真的模拟实际经济的时间序列行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际上将宏观经济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对于真实经济周期的研究方法校准法是在对宏观计量模型不甚 满意,想要模型更好的拟合实际经济而提出的,校准法对于数据的要求较低并且具有容易简单性,该种方法已经从最初用于研究政策冲击的应用一般均衡模型到后来被学者们推广到研究经济周期的

原因和结果的非货币型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以及其他模型中的广 泛应用。正如gregory和smith(1991)在对宏观经济学的应用文章一次调查后指明这种模型将在当代宏观经济学实证研究中占据 主导地位,这足以说明校准在整个宏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校准法来源于自然科学中测量设备的校验,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给出了简单的说明:校准相当于为测度工具进行初始点的设定以及尺度的选择,校准后的温度计,0度代表冰点,100度代表沸点,这样的温度计就可以用来测量温度。一个经济模型的校准,涉及到具体参数的设定以能够复制作为模型解的基准数据集。黄赜琳(2005)对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的求解方法校准法给出具体的步骤:第一步是确定与构建分析框架理论模型,第二步是模型通过建立与时间经济度量相一致的指标变量以便能够从实际经济中获取数据 来测算相应的参数值,第三步是设置一组与均衡条件相一致的参数。如果该模型被校准,它就可以被用于评估或模拟一些不可观察的或者反事实的政策或者参数变化对于经济体的冲击效应。我们来回顾国内外关于校准研究的文献以便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校准的发 展脉络,有助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一、校准方法的国外文献综述 首先我们来看在校准法最初是怎样的形式进入到动态一般均衡 模型中的。kydland和prescott (1982)采取季度这一时间单位来作为模型的一个时间段,之后运用战后美国的平均经济数据来确定平均资本产出率,平均季度利率,收入中资本利得所占的平均比

基于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模型的研究

第二组数量经济与理论方法(二)(数理经济学等),全文11932字。 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模型的研究 朱璐璐肖腊珍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摘要】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在对教育投资等内涵的理解基础上,从教育投资规模、教育投资质量和教育投资公平度三个方面选取反映教育投资状况的指标,运用教育基尼系数量化了我国1997-2007年30个省份的教育投资公平程度。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我国教育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因果关系,建立合适的Panel Data和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投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但是当基础教育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开始逐步递减;各区域的高等学历人才并不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非常低;目前东、中部地区的教育投资的公平状况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可以较好促进经济的发展。并提出要继续加大各地区教育投入,同时注重高等人才的培养,继续解决好教育投资公平问题。 关键词:教育投资规模教育投资质量教育投资公平教育基尼系数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是实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以及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目标的主要途径,因而经济增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中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充足,但是人口质量不高,人力资本存量不多,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严重失衡。人力资本低质量,低存量造成的人力资本缺乏使其外在效应的产出受到严重限制,人力资本收益递增的规律难以发挥。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发展形势较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差。除了政策以及地域、气候因素外,劳动者的素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地区差异的拉大使得高素质的劳动力继续往东部流动,尤其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促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快,而东西部的差异继续增大。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实证分析找出我国各省、市教育投资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也分析经济增长对教育投资在各不同区域所带来的反作用,同时寻找我国目前教育投资状况不足的原因,给出相关建议。 一、文献综述 最早正视教育投资问题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76)指出劳动创造价值、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1776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最早明确提出并重视教育投资问题,他认为资本的累积、就业人口的增加及技术进步构成经济理论发展基础的三要素。进入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的 ①作者简介:朱璐璐,1985.4出生,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统计学研究生; 肖腊珍,1964.1出生,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硕士,副教授。中国数量经 济学会会员。

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_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_赵志耘

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 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3 赵志耘 吕冰洋 郭庆旺 贾俊雪 内容提要: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投入型经济 增长,技术进步率低,是低效的。为研究这个结论是否成立,本文构建一个区分设备资本 和建筑资本的内生增长模型,提出判断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的三个基本命题。结合这三 个命题,本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中过去和目前都存在着明显的体现在设备资本 中的技术进步,1990—2005年间该形式的技术进步率至少在511%—610%以上,并且中西 部地区这种技术进步并不必然低于东部地区。这充分说明,物质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 动态融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高投入式增长并非一定是低效增长。 关键词:技术进步 资本积累 动态融合 生产函数 一、问题的提出 近十余年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直是我国决策层和理论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速经济增长,各界似乎已形成一个基本的先验判断,即这种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特别是资本的高投入,技术进步率偏低,因而是低效的、不可持续的(金碚,2003;卫兴华、侯为民,2007)。的确,这种高投入驱动型增长方式往往会造成大量物质消耗,带来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李德水,2005),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①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有其客观规律的。第一,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近300余年的历史长河来看,大规模资本投入阶段或资本积累阶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第二,这一阶段的完成大致需要经历100年左右的时间。②因此,高度重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十分必要,但要真正转变增长方式并非一日之功。 我们暂且不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规律,仅就我国目前存在的高投入式增长意味着技术进步率太低这一论断提出质疑。首先从我国的两个重要的经济现实来看。刘世锦等(2006)就曾发问,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仅仅是“粗放”和“低效”的,那么为什么中国吸引外资的数量会位于全球前列?同时,白重恩等(Bai Chong2En et al,2006)以及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经济观察课题组”(2006)通过对中国1978—2005年间资本回报率的估算(结果见图1),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平均资本回报率明显高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也高于很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如果说这其中 3 赵志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邮政编码:100038,电子信箱:zhiyunzhao@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7260529.html,;吕冰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邮政编码:100084,电子信箱:lvby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7260529.html,;郭庆旺、贾俊雪,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邮政编码:100872,电子信箱:guoqw@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7260529.html,。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财政金融安全”(05&Z D008)和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公共产品的供给研究”(2006X NZ D005)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十分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建设性修改意见和建议,文责自负。 ①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数不胜数,本文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② 波特(2002)曾将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我国过去几十年和目前正处于投资驱动阶段,而所谓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从投资驱动阶段转变到创新驱动阶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