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辛弃疾教案设计

辛弃疾教案设计

辛弃疾教案设计
辛弃疾教案设计

破阵子 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主讲人:扶沟县崔桥一中李慧娟教学目标 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准确理解并默写其中的名句。 3、培养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诵读中陶冶情操,收到启迪。 教法指导采用“阅读——感知——赏析”的方法,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走进作者,导入本课。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展现出一幅农家天伦之乐的风情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心情闲适,完全陶醉自然)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南宋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持抗金,但不被采纳,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闲居。 其词多抒写希望收复失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内心悲愤,揭露南宋的屈辱投降,也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破阵子》是一首自抒英雄情怀并用以激励友人的壮词。陈亮与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打击。词中表达了作者渴望驰骋疆场,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但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 三、解题 《破阵子》:词牌名,选自《稼轩长短句集》。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四、整体感知 1、说说这首词的风格。词中哪个字告诉我们这一点? 豪放雄壮壮 2、辛弃疾的抱负实现了吗?从哪些诗句中读出来? 没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怜白发生……” 五、赏析文章 1、作者为什么要“饮醉”?醉之后为何要“挑灯”?为何要灯下看宝剑?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树立了一位壮士怀才不遇的形象。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也不忘将灯拨亮,不是抚琴,不是长歌,不是狂舞,而是在灯下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因为只有宝剑是自己曾经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篇一: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 申的悲愤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 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

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 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 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 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 喝彩!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 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 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 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书愤》优质课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 宿州三中裴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游的生平,掌握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 (3)学习白描艺术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 (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 《书愤》主旨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学习白描的艺术手法。 2、同时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陆游《示儿》《诉衷肠》朗读导入。从文中我们看到一位立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爱国志士形象。文如其人,陆游的精神可歌可泣,人格可敬可仰,现在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书愤》。 二、新课 1、释题:书写愤慨之情 2、写作背景: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三、读一读,明确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展示,师生点评 3、齐读课文 4、结合注释,明确诗意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圈点勾画难点;交流讨论,明确诗句内容。 板书: 早年岁月 书愤盛年鏖战过去 晚年现状现在对比 追慕先贤 过渡语:同学们,学习诗歌只会读,明确了诗句的内容还不够,我们还需走进诗境,理解诗文的内涵和情感。

四、想一想,品一品(小组合作探究) 1、结合诗人生平说说“世事艰”指什么?包含诗人什么情感? 指的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诗人报国无门,悲怆至极。 2、“气如山”该如何理解? 诗人北望中原(倒装),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 3、“气如山”的依据是什么?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写的是南宋人民抗金的两次胜仗,给了诗人信心,南宋人民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4、“塞上长城”指什么?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5、“空”字和“已”字饱含诗人什么情感?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年青时以捍卫祖国、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敌人的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壮志难酬,沉痛愤懑之极。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6“出师一表”指什么?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7“谁堪伯仲间”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由此可见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悲凉万分。 板书: 报国无门悲怆 壮志难酬愤懑 愤年华空老无奈 无人领军悲凉 五、读一读,品一品 1、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展示,(背景音乐) 六、难点突破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言形式有何特点? 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白描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 这种表现手法叫白描,是描写的一种。 展示:“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不加烘托,不加渲染。

最新2020高中语文 课时分层作业13 辛弃疾词三首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辛弃疾词三首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簪. (zān) 阑.干(lán ) 凤箫. (xiāo) 妩.媚(wǔ) B .浊醪. (láo) 庶.几(shū) 援. 例(yuán ) 遥岑.(cén ) C .螺髻. (jì ) 堪脍.(huì) 揾. 英雄泪(wèn) 鲈.鱼(lú) D .搔.首(sāo) 沉酣. (hān ) 阑珊. (shān) 蓦.然(mù) A [B 项,庶.几(shù );C 项,堪脍.(kuài);D 项,蓦. 然(mò )。]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61612089】 A.?????断鸿..声里(孤雁)江南游子.. (作者自指) B.?????把吴钩..看了(泛指刀剑)倩. 何人(请) C.?????揾.英雄泪(擦拭)玉壶.. 光转(玉做的壶) D.?????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交游零落.. (稀少) C [C 项,玉壶:玉雕的灯。一说指月亮。] 3.下面两副对联所吟咏的对象分别是( ) 【导学号:61612090】 ①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②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金石录里漱玉词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A .苏轼、李清照 B .辛弃疾、李煜 C .苏轼、李煜 D .辛弃疾、李清照 D [①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上联是颂其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下联“美芹”指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其中陈述了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②是郭沫若题李清照纪念堂之联。上联描述李清照故居的优美环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交代了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下联突出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的传世之作以及李清照的文学风格,《漱玉词》为李清照之词集,《金石录》则是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的著作,“文

高中语文同步教案:辛弃疾词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新课标必修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案:2.6辛弃疾词两首《京口北固亭怀 古》(人教新课标必修4)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新人教版 必修4 教学目标:s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 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新授 (一)、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 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广阔的社会生 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 3、介绍作者“慷 ),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 1、正字音(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2、辨字形(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辛弃疾(1140 — 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 国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 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 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 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 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 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 《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 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 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 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正音。 提示:①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② 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 朗读时注意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赏析探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 景,很有层 次。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 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 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 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 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 一些地方官的僚佐。淳熙元年( 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 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1、上阕 (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有 表现力。 策略:注意赏析“千里” “无际”。 【明确】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 不知何处是 它的尽头,气象阔远。 “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 “水随天去”的“水”浩浩 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2) “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 “愁” 策略:注意赏析“愁” “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 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 但是,苟且偷安 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 1170),他应叶 眺望祖国壮丽的 哪些词句富 “恨”缘何而发?

《破阵子》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积累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宋朝最著名的词人有哪些?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一首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初读感知: 1、了解作者。 先请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2、教师范读诗歌,学生给生字注音。 3、学生齐读诗歌。 4、听读这首词的配乐朗诵,感知诗歌情感。 三、研读品味。 1、理解词意: 八百里五十弦的卢 2、把握内容: 请学生口述词作内容,教师补充解释。 详见板书 3、讨论: A、作者为何难忘军旅生活? (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事情,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去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 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 B、作者一生的理想是什么?“可怜白发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一生的理想就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但他的这种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可怜白发生!”体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愤 慨。) 4、朗读品味: 模仿录音,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注意节奏和情感),用心体味作者的抑郁愤慨之

情。 四、拓展探究。 1、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题材上:写军营生活,勇猛、雄健;情感上:表达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语言上:壮丽而不纤巧。) 2、“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再找出一些与“酒”相关的诗句,体味诗人情感。 (①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酒话别,表达美好祝愿; 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抒发对人生感慨,思念亲人;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不得志,借酒宣泄心中郁闷。) 五、熟读成诵。 轮流朗读听背,当堂成诵。 六、作业: 默写这首词。 板书设计: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上阕军旅生活 看宝剑 雄豪、壮美听号角声、塞外曲 分八百里炙,沙场秋点兵 下阕 战斗场面骑快马、挽强弓 雄壮抒壮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发感慨可怜白发生悲壮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6 辛弃疾词三首检测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6 辛弃疾词三首 他才干出众,但他刚正不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受到权臣排挤而遭贬,但他仍继续写文宣传抗金主张。他写的《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字字珠玑,提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具体策略,并阐述了内修德政、广开言路等治国安民之道,却未被腐败而畏缩的南宋当权者采纳。 他是非分明,与朋友肝胆相照。他很佩服弘扬德政的理学家朱熹,朱熹死后,朝廷严令禁止其朋友、门人到考亭会葬,辛弃疾义无反顾,不怕株连,亲去祭奠并作祭文,他用杜甫的诗称颂朱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表现出他在是非面前的明确选择和做人原则。 美 字 体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赏美文 把栏杆拍遍(节选)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的。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辛弃疾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样子。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有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及必要的历史典故。 2、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3、情感目标 感受词人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南宋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宋朝统治者渡江之后,虽一度有北上复国的志向,但这一志向很快就在声色犬马中被遗忘了,所以,南宋的很多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会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收复失地的决心,当看到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之后就会产生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苦闷,比如陆游、比如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词两首》,来看一看辛弃疾是如何抒发自己这样心情的。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三)、解题 登: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古人云“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 (四)、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北方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五)、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正字正音。 2、学生齐读,把握节奏。 (六)、品读诗词,把握情感。 1、自读诗歌,对照书下注释理解课文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案资料讲解

商丘市 初中语文参选优质课 教 学 设 计

虞城县站集镇三中卢喜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词句的意境 2.细细欣赏,理解词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领学生回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师生齐声背诵后,直接导入课题。 (板书词题) 二.析题 1.分辨词牌和题目 2.问题:读词题,你发现了什么? a.词是辛弃疾写给陈同甫的。(明确辛、陈二人志同道合的关 系) b.这是一首壮词。(设疑:何为壮词?) 三.初步感知——朗读 1.出示要求。生读。师及时点评纠正。 (易错点:“的卢”的“的”为四声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节奏)

2.配乐师生共同诵读 四.品味“壮词”,想象画面。 思考:在朗读中,你觉得那一句最能带给你雄壮、豪放的感受?为什么?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 生自由回答,师点评。 预设:1.“八百里”句的对偶,炼字“分、翻”,极力宣染了军营生活的热闹。 深入引导:将士们为何要喝酒吃肉,奏乐歌唱? 2.“马作的卢”句的比喻,炼字“快、惊”,用典极力渲染战斗场面的激烈。 3.“了却”句的豪情壮志。 4.“梦回吹角连营”:满天的厮杀声。 5.“沙场秋点兵”:“秋”字的肃杀感。 小结:这首词无论从题材、语言风格还是表达的感情都堪称壮词呀!辛弃疾不愧是豪放派大家呀!再次诵读。 五.交流探究,领悟“可怜” 小组讨论:“可怜”一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出示本首词的背景材料和《永遇乐》深入探讨、及时板书:梦可

怜 延伸:在南宋,“可怜”的还有谁呢? 六.赏析“醉” 同桌交流:作者为什么要“饮醉”?(板书醉) 闲居的作者为什么忧心? 出示《题临安邸》,(词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七.提升主题。 雄壮?——>悲壮! 八.课堂总结: 可悲江河碎,可恨君臣昏,可怜英雄梦……华发早生的辛弃疾,以他的这首豪放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今天我国的钓鱼岛、南海诸岛时刻受到邻国的觊觎。同学们虽不必纵马疆场,但一定要牢记:为中华民族之复兴而读书! 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梦——可怜 悲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 【课前准备】 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 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 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因此,他的许多作品

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上片赏析: 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移情于物。“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个短语,一幅画面)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动作细节见心性) 下片赏析: 比起上片来,下片在理解上就要更用心思。因为这里用了几个典故,不了解典故,就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怀。

破阵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诗词的意境.能初步掌握诗词赏析的方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能有感情地诵读诗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幅对联: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课件一:对联)这是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纪念祠(济南大明湖公园内)题写的对联。上联写出他的艺术造诣,下联写出他的政治抱负。你们对辛弃疾有了解吗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写的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破题:“破阵子”是词牌名,(课件二:唐代乐曲中有《破阵乐》。《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破阵乐》有象武事,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这个词牌名的来源、情调与这首词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很相宜的。“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给陈同甫写的一首雄壮的词)(课件三: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了,他退居江西上饶附近的“带湖新居”附近有座山峰名叫“鹅湖”。淳熙十五年,有人骑马来访,马到桥头,跳三次退三次。此人大怒,拔剑斩断马头,徒步前进。辛弃疾在楼上看到后大惊,派人去打听此人为谁,谁知那人已到门前,他就是陈亮,字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两人志同道合,畅谈世事,相聚十日才分别,此后两人经常书信来往,诗词酬和,“鹅湖之会”成为词坛佳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朗读全诗,揣摩停顿、语气、语调,并试着理解全诗的内容。思考:这首诗词是围绕题目中哪个词展开的 2、指名朗读,请大家正音,教师适当强调个别字句的读音节奏。把难写的字用手指在课桌上细心的书写几遍。 3、教师范读。 4、全班交流:这首诗词是围绕题目中哪个词展开的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内容 5、全班齐读本词。 ] 三、品读诗词,重点点拨。 1、思考:你从词中的哪些具体语句感受到“壮词”(提示:可从人物形象、描写场面、作者情感、语言特点等方面入手。)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漫步宋词16辛弃疾词三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

16 辛弃疾词三首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内容赏析】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词中后两句关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纵深方向拓展。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题目“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 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 青玉案 元夕 [常识·速览] ] 识作者 [ 词中之龙——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 轩。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称 “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 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义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著有《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贾梅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用典、对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目标:了解辛弃疾,掌握用典手法,理解词人年老被用的心境。 一、导入新课 (板书辛)请以“辛”字组词。(艰辛、辛酸、辛辣、悲辛、辛劳、辛苦……) 被人们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一生怀着“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的块垒,似乎和辛字极有缘,正如他自己的戏说:(出示《永遇乐戏赋辛字》) 正如他所说,其一生只有艰辛、辛酸辛苦、辛辣,而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晚年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回顾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出示辛弃疾简介 (师)他本是带着“到南方后,我一定可以打回北方,收复我的故乡”的信念南归的,却没想到南投40多年间,就有20多年的时间被闲置一边,而在断断续续的启用历程中又有37次频繁调动。朝廷不重用他,可他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何职,总不忘初心,不断上书。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时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三、自主学习 1、反复诵读,结合下文注释读懂词义,理解关键词。 2、齐读,谈谈初读感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南宋]辛弃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 1、正字音(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2、辨字形(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3、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正音。 提示:①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赏析探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练习:16.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答案

“有望”的误用 “10日起,随着沿海槽东移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所加强,风向以西南风为主,气温又将上升,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持续高温日……”这是2012年7月9日《解放日报》第5版一则消息中的一句话,其中“有望”一词值得商榷。 有望,意思是有希望,即希望达到某种状况,或者盼望实现某种愿望。所以,“有望”的事,总是符合人们意愿的。例如:今年农作物长势良好,有望又一个丰收年。 最近他的竞技状态良好,这次比赛有望取得更好的成绩。 然而,持续高温对人们日常生活不利,一般是不受欢迎的,大家都不希望、不愿意过持续高温的日子。所以,“有望”迎来持续高温的说法不当。这个“有望”宜改为“有可能”。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屠林明 走近作者

(续上表) 相关知识 词韵 律诗押韵用诗韵;而词的押韵则是用词韵。 诗曾是科举考试的项目,诗韵是官定的,作诗不准出韵,要求很严。而词不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唐代以及词最盛行的宋代,一直没有关于词韵的韵书。唐代基本上是按诗韵填词。宋代突破了诗韵的限制,倾向使用口语,叫“依声填词”。明以后,开始有人总结宋词用韵的实际规律,编写词韵。所以,实际上是先有宋词,后有词韵。后编的词韵,当然想要尽可能地涵盖绝大多数宋词,但不可能涵盖百分之百。清朝道光年间,戈载编著的《词林正韵》,较为精密,为后来词界所遵用。 识记字音 蓦.然(mò)阑珊 ..(lán shān)旌.旗(jīnɡ) 锦襜.突骑.(chān jì) 娖.(chuò)

“气”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是三条横线,像空中浮游的云气。本义为云气,引申为气候,又引申为人的气势、气质。 “气”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气”组成的字大都与气体有关,如“氛”“氢”“氟”“氤”“氲”等。 青玉案·元夕 阅读《青玉案·元夕》,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词的技巧】(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物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2)“宝马雕车香满路”这句是从什么角度写元宵夜景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句是从什么角度写元宵节的热闹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1)从视角角度写元宵夜的灯光和烟火。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用“花千树”比喻满城灯火,用“星如雨”比喻满天烟火。“千树”“如雨”都带有夸张的色彩,写出了烟火和灯光之多。极为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这句主要从视觉、嗅觉角度写的。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写了观众很多,前来看花灯的人,男的骑着高头大马,女的乘着雕花豪华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辛弃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二、介绍词的常识、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1、词的常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 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4、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 “壮”。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