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佳一数学2016年春季精英版教案 四年级-7 盈亏问题

佳一数学2016年春季精英版教案 四年级-7 盈亏问题

佳一数学2016年春季精英版教案  四年级-7 盈亏问题
佳一数学2016年春季精英版教案  四年级-7 盈亏问题

第7讲敬老院里的“红领巾”

——盈亏问题

[教学内容]

《佳一数学思维训练教程》春季精英版,4年级第7讲“敬老院里的“红领巾”——盈亏问题”[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盈”与“亏”的含义,了解“盈亏问题”的特征。

2、初步了解盈亏问题的几种情况,理解盈亏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掌握解答盈亏问题的方法步骤。

数学思考: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盈亏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结合具体问题情境,经历自主解决盈亏问题的过程,并能根据题中的具体条件和问题,正确处理一些常见的盈亏问题的应用题。

情感态度:通过对盈亏问题的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盈亏问题的特点,会正确分析题目中较复杂的数量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盈亏问题的解题方法解题。

[教学准备]

动画多媒体语言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材例题与拓展问题答案

例1: 28+14=42(个)

42÷(12-10)=21(位)

21×10+28=238(个)

例2:(30-6)÷(14-10)=6(人) 6×10+30=90(棵)

例3:(20+10)÷(20-15)=6(辆)15×6+10=100(人)

例4: 2+2=4(把)

(4+4)÷(7-6)=8(人)

8×6+4=52(把)

例5:(10-2×2)÷(2-1)

=6÷1

=6(米)

拓展问题

1.(28+10)÷(4-2)=19(名)

19×4-28=48(张)

2.(38-6)÷(8-6)=16(名)

16×8+6=134(支)

3. 16÷(8-6)=8(人)

8×6=48(本)

4. (11+16)÷(8-5)=9(人)

5×9+11=56(个)

5.(4+6)÷(6-4)=5(只)

4×5+4=24(人)

6.(135+65)÷(65-45)=10(分)

10×65-65=585(米)

585÷117=5(分)

7.2元=20角 12元=120角 1元5角=15角(15×20-20-120)÷(30-20)=16(角)

16角=1.6元

钢笔:1.6+1.5=3.1(元)

人教版年月日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公开课教案 《认识年月日》教学设计 周小丰夏箐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能记住各月的天数,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在年历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观察、操作、游戏、计算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记住大小月及每月的天数。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2014年年历、2013年年历、2012年年历 教学过程: 一、节日谈话,导入新课(2m) 1、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节,那你知道这些节日具体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吗? 2 二、探究发现,学习大、小月。 1、我们学习过的时分秒和年月日都是时间单位,所不同的是时分秒是表示较小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是表示较长的时间单位。那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多少呢,谁来说一下?(2m) 学生可能会回答:一年有365天,一个月30天,一年有12个月等等。根据学生回答,有选择性、有顺序地板书。 同学们真棒,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的数学知识,那么这些数学知识是不是正确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在学时分秒的时候,借助了什么工具来学习它。那我们今天来学年月日,我们应该借助什么工具呢? 2、小小的年历,可藏着大学问,下面就让我们火眼金睛看年历。听好老师的要求: (1)观察自己小组的年历,填写在练习纸上的统计表中。 (7m) (2)仔细观察统计表,及时交流研究,将结论记录在练习纸上。 3、小组汇报 大部分小组已经完成了,那么哪些小组来说一下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呢?预设:①一年有12个月;(其他小组得到了吗,这个结论是否正确?)②1、3、5、7、8、10、12月有31天;(跟你们发现的一样吗?)③4、6、9、11月有30天; ④2月有时29天,有时28天; ⑤2月的天数不是固定的?? 4、师生总结 (1)同学们得到了这么多的结论,老师写在黑板上,刚刚有的同学是有的月份是31天,老师记不清了,谁再来说一遍? 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这些月份都是31天(板书) (2)刚刚有同学说有些月份是30天,那么哪些月份是30天呢? 4月、6月、9月、11月,这些月份是30天。(板书) (3)那么还有一个很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是变化的,谁来提醒下老师? 2月有的时候是28天,有的时候是29天。

核舟记优秀教案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顺序。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读懂课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法安排】 整体感知,逐句逐段讲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仙李白的这首唐诗,被潘启慧大师雕刻在了普通人的头发丝上。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叹不已。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拿笔圈点字音以及断句 三、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资料,弄懂文句,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四、逐段理解重点字词。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

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第4段 舟子:撑船的人。椎髻:梳着椎形发髻。衡:通“横”。攀:通“扳”。若:好像。状:形状,样子。寂:形容词,平静。 第5段 稍夷:稍平。题名:题写名字。曰:是。钩画:笔画。了了:清楚明白。其:代词,代所刻的字。丹:朱红。 第6段 通:总共。计:计算。为:刻有。并:和,连词。而:连词,表转折关系。曾:尚,还。盈:满。盖:连词,承接上文,可译为“原来是”。简:通“拣”挑选。修狭:长而窄。为:动词,刻。技:技艺。灵怪:神奇,灵异。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 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2016 优质课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桂集中学陈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几件大事:中美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2、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掌握新千年APEC 会议的召开的时间、地点、人物、主题、内容等。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贯穿过去所学的有关中日、中美关系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通过本课知识的掌握,让学生能够将新旧中国的外交情况加以对比,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只有自强才能屹立于世界之上,获得尊重,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习本课过程中,教师始终应把握住外交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这条主线,让学生明白外交情况改变的原因就在于:自强;从而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另外,还可以将外交之自强升华为个人进步之自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中美关系的改变和APEC会议的内容,主题。 教学难点:中国外交新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建国初期的外交——初登国际舞台的50年代: 1、外交政策、原则和方针? 2.外交环境:新中国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建国头一年与哪些国家建交?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如何? (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巩固)。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过渡:新中国在正确的外交政策的指引下,在合理原则的指导下,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的中国外交舞台上可谓好戏连台,究竟有哪些精彩剧目在那个时代上演,请大家阅读课文,了解一下。 板书:外交事业的发展 二.讲授新课 (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1、阅读课本第一段,结合前面所学,概括从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的状况?(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禁运、军事包围威胁,双方敌对状态长达二十多年。)阅读第三段,到了七十年代,中美关系有什么变化? (出示课件) 谁能总结一下? (1)1971年,基辛格访华; (2)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定《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双方建交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核舟记优秀教学设计

23核舟记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 1.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 3.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3、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

核舟记 公开课教案

11核舟记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贻.(yí)有奇 ..(yòu jī)箬.篷(ruò)髯.(rán)衣褶.(zhě) 袒.胸(tǎn) 黍.(shǔ) 矫.首(jiǎo) 篆.章(zhuàn) 壬戌 ..(rén x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①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2)一词多义 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B.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⑤其:A.其两膝相比者(他们) B.其人视端容寂(那) (3)词类活用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对口专业二班时间:2016年10月27日执教者:田然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大家对鲁迅先生应该并不陌生吧。最早的的有《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你们学完了有谁在桌子上刻了早字?这可是破坏公物哦,当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提醒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从这里也可见到,鲁迅先生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文化,还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之后呢?我们还学过《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这里面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也还历历在目,性格鲜明的生活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作者简介:鲁迅(l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参任《新青年》编辑,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终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一生著译近千万字,现有《鲁迅译文集》10 卷、《鲁迅全集》16卷。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 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三、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生字词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核舟记》【一等奖教案】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积累文言语汇;体会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体会本文空间说明顺序,学习说明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语汇;体会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体会本文空间说明顺序,学习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了解作家作品,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走近作者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他好学能文,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三、朗读课文 1、生字注音 器皿mǐn 罔wǎng 贻 yí轩敞xuān 箬篷ruò黍shǔ八分有奇yòu jī 袒胸tǎn 褶zhě诎qū矫首jiǎo 峨冠é髯rán 石青糁之sǎn 虞山yǘ夷yí趾zhǐ篆章zhuàn 椎髻zhuījì楫jí壬戌秋日rén xū 2、朗读节奏 明\ 有\ 奇巧人\ 曰\ 王叔远中\ 峨冠而多髯者\ 为东坡 虞山\王毅\ 叔远甫\刻珠\ 可历历数也 3、朗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积累语汇 奇:奇妙。曰:叫。以:用。径:直径之:的。为:做,这里指雕刻。 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势:样子。象:模拟,仿照,这里指雕刻。 具:具有。情:神情。态:姿态。尝:曾经。贻(yí):赠。余:我。 盖大苏泛赤壁云: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大苏,苏轼。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云:句尾语助词,无意。约:大约。有(yòu)奇(jī):有,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意思同“又”。奇,零数。高可二黍许:可:大约。许:上下。轩敞:轩,高。敞:宽敞。 为:是。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名作状,用箬篷。覆:覆盖。之:代词,代指“船舱”。 开:开设。启:打开。而:表修饰。相望:左右相对。焉:语气词。之:代窗。则:就。 徐:缓缓地。石青:一种矿物质的蓝色颜料,这里译为用石青。糁:涂染,名作动。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而:表并列,并且。为:是。阅:阅读,看。语:说话。 现:露出。比:靠近。绝类:绝:极,非常。类:像。矫:举。属(shǔ):相类似。 诎:同“屈”,弯曲。而:表并列,并且。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可:可以。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横卧一楫:楫:船桨。状:……的样子。其:那。 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名作动词。髻,在脑上或脑后挽束起来。衡:通“横”,与纵相对。 攀:扳。视端容寂:视:目光。端:正。容:神情。寂:平静夷:平。题:题写。 曰:刻。甫:同“父”,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钩画:笔画。了了:清楚明白。 墨:黑用:刻着。篆章:篆字图章。丹:红色。通:总。为:刻。并:和。 而:表转折。计:计算。曾(zēng)不盈寸:曾:尚,还。(见古文字典)盈:满。 简:通“拣”,挑选。修狭:长而窄。为:做,这里指雕刻。之:代“核舟”。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奇妙啊!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矣”和“哉” 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2、学生口释,教师点拨订正。 3、翻译下面句子。(略) 4、学生口译,教师订正。 五、课堂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复习文言语汇,合作研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头释词(见课件) 2、翻译句子(见课件) 二、自主学习 1、本文的作者要给我们介绍的对象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核舟。大苏泛赤壁。 2、本文的结构方式是什么? 总——分——总 第一部分(1)总:概述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2—5)分:详写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6)总: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核舟的雕刻技艺。 3、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整体—部分。 主体部分:空间顺序中间——两边——船背(逻辑:主——次)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讲课教案

《拿来主义》公开课 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对口专业二班时间:2016年10月27日执教者:田然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大家对鲁迅先生应该并不陌生吧。最早的的有《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你们学完了有谁在桌子上刻了早字?这可是破坏公物哦,当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提醒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从这里也可见到,鲁迅先生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文化,还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之后呢?我们还学过《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这里面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也还历历在目,性格鲜明的生活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作者简介:鲁迅(l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参任《新青年》编辑,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终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一生著译近千万字,现有《鲁迅译文集》10 卷、《鲁迅全集》16卷。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 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三、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生字词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公开课教案 (6)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李大钊的优秀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当时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以“忆”导课,引出课题 同学们,即将毕业的我们抚今追昔,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回忆,可对于李星华来说,回忆却意味着伤痛,意味着别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十课(板书课题) 二、了解背景,检查预习 1、预习过课文我们知道,这是李星华在1948年回忆父亲李大钊牺牲经过的文 章,那在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李大钊。(出示简介) 2、检查预习,指导写字 (1)指名分类识词 瞅粗暴残暴平翘舌 含糊抽屉乱蓬蓬轻声 严峻尖锐恐怖苦刑匪徒拘留魔鬼生难词 多音字组词糊 2、指导写字“舅”,学生练写 三、自由朗读,理清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作者李星华都回忆了十

六年前发生的哪些事儿?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 2、(指名说)小结:作者李星华按照这样的事件顺序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整个经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李大钊身上的故事。 四、深入文本,感受慈父形象。 1、那李大钊在作者的心目中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走进父亲被捕前自由朗读课文2-6自然段,在文中找到答案。 引导幻灯片展示“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1)好,谁来说一说,请你来说。(幻灯片出示)板书:慈祥 (2)父亲是很慈祥的,不是一般的慈祥,一点的慈祥,谁能读出李星华的强调?(指名读)请你来—— 评价:你读得真到位,你重读了“很”、“从来”、“更”让我们感受到李大钊确实是一位慈祥的父亲。 (3)“我”这么慈祥的父亲,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只能成为“我” 永远的回忆,成为了“我”永久的伤痛。此时此刻你就是李星华, “父亲”的形象又浮现在了你的眼前,谁能带着对父亲的思念来读?(指名读) 评价:你能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读出了作者对父亲那浓浓的思念。 (4)多么慈祥的一个父亲,在1927年4月28日,被残忍的杀害了,被活活的呆死了,被足足折磨了四十多分钟。当我提笔写他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沉重、悲痛)怎么读出这种感受呢?(指名读) 1、我“总爱”问父亲问题,父亲“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的讲给我听。通过这句话中这三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请你来——你读出了父亲很有耐心,请你来——你读出了父亲很慈祥,很温和,请你来——你读出了父亲对孩子那浓浓的关爱。 五、品读语言,感悟父亲对家人的爱和工作的高度负责。

二十年后公开课教案

《二十年后》教学设计 执教者:资美 莲 教学目标: 通过发现并赏析小说情节中的暗示,体悟本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并进一步理解学习“伏笔”这种谋篇技巧;通过对文中杰米和鲍勃两个人物的深入品评,进一步学习如何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小说中的人物。 教学重点: 发现并赏析小说情节中的伏笔,体悟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教学难点: 学习结合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情感倾向、创作意图更深层次、更客观公正地去品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导入课文。 小说《二十年后》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 简而又简的语言:约会(二十年后的一个约会) 二、研读课文,赏析小说中的“伏笔”,体悟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1、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是朋友关系 ②是警察与罪犯的关系。 2、“警察与罪犯的关系”你是在文中哪个地方才明白的?(结尾) 3、结合全文,谈谈故事的结局给你一种什么感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4、“意料之外”我很明白,就是小说的情节或氛围突然发生陡转,让人意想不到,然而为什么又会让我们有“情理之中”的感觉呢?这得益于一种什么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引导学生回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杰利”这的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补充复习“伏笔”的相关知识:

所谓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的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在文章的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做出某种提示或暗示,在文章的后面再做回应。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伏笔是为了前后照应,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伏笔是一种增强文章的内部联系,关联全篇的重要的谋篇技巧。 6、鲍勃的罪犯身份在文中哪些地方有伏笔? 7、杰米本来是鲍勃最好的朋友,可是最后他却报警抓了鲍勃,你认为这个情节合理吗?文中哪些地方有暗示? 8、鲍勃借他自己的话说,应是一个极其精明的人,可他为什么没有发现第一个警察是朋友杰米,而第二个自称是“杰米”的人却不是杰米?这些情节合理吗?文章在哪有暗示? 9、结合以上对本文“伏笔”的赏析,你能说说这种手法的特点和妙处吗? 小结本文伏笔的妙处: 伏笔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伏笔是为了前后照应,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 伏笔是一种增强文章的内部联系,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关联全篇的重要的谋篇技巧。 伏笔的内容可以是人物的各种描写,也可以是环境描写。 三、品评文中鲍勃和杰米两个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公正地品评小说中人物 的方法。 1、通过前面我们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描写的分析,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 鲍勃和杰米两个人物进行评价吗? 2、你对两个人物的情感倾向又是怎样的? 学生的几种可能选择: ①认为鲍勃是坏人,被抓是罪有应得,要批判。

《核舟记》优质公开课教案 (1)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3.情感态度价值观:文章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2.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

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了解天下奇闻(PPT)。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 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卷一,有删节。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义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字词,落实重点字词翻译,有疑问可向组员或老师求助。 2. 落实重点字词句翻译(详见学案答案) 四、整体感知文义,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义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执教者:王珊珊执教时间:2014年4月10日执教内容: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夜晚的实验》 教学要求 1.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3.在自学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横七竖八”造句。教学重点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学习用抓住重点句来归纳段意的方法。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张练习卷(填空)、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初步阅读课文,进行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并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这节课继续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知道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二、找三名同学读书。大家思考:文章开头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课文哪段具体解答了这个问题 三、变序教学,先学首尾段 (一)默读首尾段,了解写作特点。 (二)提问: 1.文章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理解词语:漆黑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阅读的兴趣。)

3.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是什么?理解词语:“摹仿、启示、障碍”。 (板书:天线、荧光屏、电波、反射、障碍物) 4.先提出问题,最后解答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首尾呼应) (三)请两名同学分别读首尾段。 过渡:科学家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果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四、学习第二段 (一)个人小声阅读第二段。思考: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是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边读边划。 (二)提问 1.蝙蝠夜间飞行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蝙蝠不但能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无论怎么飞,也不会同任何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的避开,通过“即使……也……”这个词看出来的。) 2.从这些特点中反映出什么?(蝙蝠夜间飞行,就如同在白天飞行一样动作灵巧,反映敏锐。)

《核舟记》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情生趣: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自学生疑: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释疑解难: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公开课教案 (1)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学目标: 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2、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 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以读代讲,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写法迁移运用。 四、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课件。 3、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的那几件事?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一、直接导入新课,奠定情感基调 1、板书课题,结合作者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对题目谈认识。 3、交流李大钊的资料。(师看情况补充)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检查生字读音(点生读,齐读):籍屉怖瞅魔 胖刑哼峻残匪窝啃舅 2、默读课文,这部分内容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方面的事? (1)交流:按时间顺序写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2)浏览课文按照四个方面划分段落层次。 三、品读课文,感悟人物,收到感染。 1、自读自悟:找出文中描写“父亲”的语句,仔细品味,想想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 2、小组内交流,共议李大钊,加深对李大钊的认识。 3、小组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指导。重点解决: (一)被捕前: A、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 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

《核舟记》(示范教案)

23《核舟记》(两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双向细目表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魏学伊(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伊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词的读音。 2.多媒体显示

注音以后,学生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读音。朗读课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读,师读齐读等方式,对读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书力求使用普通话,尤其注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3. 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朗读课文,学生对照注释逐句口译全文,教师点拨。 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 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 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对象及说明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说明对象:核舟 明确说明顺序: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