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PWE3技术白皮书

PWE3技术白皮书

PWE3技术白皮书
PWE3技术白皮书

PWE3技术白皮书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WE3技术白皮书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2055147.html,/cn/products/datacomm

目录

1前言 (1)

2技术简介 (1)

2.1PWE3网络的基本传输构件 (1)

2.2LDP信令的PW (3)

2.3报文转发 (6)

3关键技术 (6)

3.1静动混合多跳组网 (6)

3.2PW保护 (7)

3.3控制字(CW) (8)

3.4VCCV-PING (8)

4典型应用 (10)

4.1利用PWE3进行综合组网 (10)

5结束语 (11)

附录A 缩略语 (11)

Copyright ?20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i

PWE3技术白皮书

摘要: PWE3是在分组交换网(IP/MPLS)上提供隧道,以便仿真一些业务(FR, ATM, Ethernet, TDM SONET/SDH)的二层VPN协议,通过此协议可以将传统的网络与分组交换网络

互连起来,从而实现资源的共用和网络的拓展。此协议是对Martini协议的扩展,扩展

了新的信令(优化了信令的开销),规定了多跳的协商方式,使得协议本身的网络组网

方式更加灵活。本篇文档介绍了PWE3的原理、关键技术、缺陷与优势,最后给出了

PWE3应用和部署的建议。

关键词:PWE3 ,VC,AC,UPE,SPE, VCCV,CW

1 前言

随着IP数据网的发展,IP网络本身的可拓展、可升级以及兼容互通能力非常强,而传统的通信网络的升级、扩展、互通的灵活性则相对比较差,受限于传输的方式和业务的类型,并且新建的网络共用性也较差,不宜于互通管理。因此在传统的通信网面临升级,拓展应用的过程中,是各自建立重复的网络,还是充分利用现有或公共的资源达到升级网络和扩展应用的目的,而且如何才能够达到这个目标,是大家都在考虑的问题。PWE3正是为解决传统通信网络与现有分组网络结合而提出的方法之一。

2 技术简介

PWE3是一种端到端的二层业务承载技术,属于点到点方式的L2VPN。在PSN网络的两台PE中,它以LDP/RSVP作为信令,通过隧道(可能是MPLS隧道、GRE、L2TPv3或其他)模拟CE端的各种二层业务,如各种二层数据报文、比特流等,使CE端的二层数据在PSN网络中透明传递。

2.1 PWE3网络的基本传输构件

PWE3网络的基本传输构件及作用如下:

1)接入链路(Attachment Circuit,AC):CE到PE之间的连接链路或虚链路。AC上的所有用户报文一般都要求原封不动的转发到对端SITE去,包括用户的二三层协议报文。

2)虚链路(Pseudo wire, PW):简单的说,虚连接就是VC加隧道,隧道可以是LSP、L2TPV3、GRE或者TE。虚连接是有方向的,PWE3中虚连接的建立是需要通过信令(LDP或者RSVP)来传递VC信息,将VC信息和隧道管理,形成一个PW。PW对于PWE3系统来说,就像是一条本地AC到对端AC之间的一条直连通道,完成用户的二层数据透传。

3)转发器(Forwarders):PE收到AC上送的数据帧,由转发器选定转发报文使用的PW,转发器事实上就是PWE3的转发表。

4)隧道(Tunnels):用于承载PW,一条隧道上可以承载多条PW,一般情况下为MPLS 隧道。隧道是一条本地PE与对端PE之间的直连通道,完成PE之间的数据透传。

5)封装(Encapsulation):PW上传输的报文使用标准的PW封装格式和技术。PW上的PWE3报文封装有多种,在draft-ietf-pwe3-iana-allocation-x中有具体的定义。

6)PW信令协议(Pseudowire Signaling):PW信令协议是PWE3的实现基础,用于创建和维护PW,目前,PW信令协议主要有LDP和RSVP。

7)服务质量(Service of Quality):根据用户二层报文头的优先级信息,映射成在公用网络上传输的QoS优先级来转发,这个一般需要应用支持MPLS QOS。

PWE3基本传输构件在网络中的位置如图1所示:

图1PWE3基本传输构件

PWE3是Martini协议的扩展,基本的信令过程是一样的,后面介绍的PWE3信令交互过程包

含了Martini 的信令,在此不对Martini 协议作特别的介绍,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下。

1) 在控制层面,以LDP 作为信令建立PW ,在原来Martini 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Notification

报文,减少了控制报文的交互,并且与Martini 方式兼容;还可以用L2TPv3作为信令。

同时还可以用RSVP 作为信令建立有带宽保证的PW ,就是RSVP-TE PW 。

2) 增加了PW 多跳功能,扩展了组网方式,降低了接入设备对LDP 连接数目的要求。多跳

的接入节点满足了PW 的汇聚功能。

3) 在控制层面增加了分片能力协商,定义了转发层面的分片和重组机制。

4) 增加了PW 连接性检测的机制和手段(VCCV )。

5) 增加了对低速率电路(TDM )接口的支持。通过对控制字(CW )以及转发平面RTP 协

议的使用,引入了对TDM 的报文排序,时钟提取和同步的功能。

6) 丰富和完善了PWE3的MIB 功能。

PW 隧道的建立常用有两种信令:LDP (draft-ietf-pwe3-control-protocol-x )和RSVP

(draft-raggarwa-rsvpte-pw-x )。

2.2 LDP 信令的PW

采用LDP 作信令时,通过扩展标准LDP 的TLV 来携带VC 的信息,增加了128类型和129类型的FEC TLV 。建立PW 时的标签分配顺序采用DU (downstream unsolicited )模式,标签保留模式采用liberal label retention ,用来交换VC 信令的LDP 连接需要配置成Remote 方式。

采用LDP 方式作信令的PW 单跳的典型网络拓扑如下:

192.168.2.2192.168.2.4

PC2PC4PW 100

图2PWE3单跳拓扑

图2是一个采用LDP方式作信令的PW单跳建立与拆除的典型过程。当PE1配置了一个VC (Virtual Circuit)并指定PE2为其peer后,如果PE1与PE2间的LDP session已经建立就会分配一个标签并给PE2发送mapping消息。PE2收到mapping消息后检查本地是否也配置了同样的VC,如果配置了,并且VC ID相同,则说明这两个PE上的VC都在一个VPN内,如果彼此接口参数都一致,则PE2端的PW就建立起来了。PE1收到PE2的mapping消息后作同样的检查和处理。

当PW的AC端口,或者tunnel down的时候,Martini协议的处理是发送withdraw报文,将PW 连接断掉,这样等AC,tunnel up的时候,就需要重新进行一轮协商过程,以便建立连接。PWE3协议的处理是发送notification报文给对端,通知对端当前处于不能转发数据的状态,PW连接本身并不断掉,等AC,tunnel up的时候再用notification报文知会对端可以转发数据。

当PE2不想再转发PE1的报文(例如用户撤销指定PE2为peer)时,它发送withdraw消息给PE1,PE1收到withdraw消息后拆除PW,并回应release消息,PE2收到release消息后释放标签,拆除PW。

图3PWE3单跳信令过程

在大多数情况下单跳就可以满足需求,但在如下三种情况下单跳就不能胜任了:

1)两台PE之间不在同一个域(AS)中,且不能在两台PE之间建立信令连接或者建立隧道;

2) 两台PE 上的信令不同,比如一端运行LDP 一端运行RSVP ;

3) 如果接入设备可以运行MPLS ,但又没有能力建立大量的LDP 会话,这时可以把UFPE

(User Facing Provider Devices )作为U-PE ,把高性能的设备S-PE 作为LDP 会话的交换节点,类似信令反射器。

采用LDP 方式作信令的PW 多跳的典型网络拓扑如下:

192.168.2.2192.168.2.4

PC2PC4

图4 PWE3多跳拓扑

下图是一个采用LDP 方式作信令的PW 多跳建立的典型过程。多跳与单跳相比,两个PE 之间多了一个SPE ,多跳的连接不是直接在PE1与PE2之间建立的,而是通过SPE 转接在一起的。PE1与PE2分别与SPE 建立连接,SPE 将两段PW 连接在一起。在连接建立的信令协商过程中,PE1发给SPE 的mapping (图中第10步)报文中携带的参数,SPE 会将其转发给PE2(图中第12步),同样PE2的参数也通过mapping (图中第11步)带给SPE 后,由SPE 转发给PE1(图中第13步),两端的参数协商一致后,PW 就up 起来了。release, withdraw, notification 报文同mapping 报文一样也是逐跳传递,已达到停止转发(notification )或者拆除连接的目的(withdraw, release )。SPE 的数量是没有限制的,可以任意多跳。

pw1pw2

图5PWE3多跳信令过程

2.3 报文转发

PWE3建立的是一个点到点通道,通道之间互相隔离,用户二层报文在PW间透传。对于PE 设备,PW连接建立后,用户接入接口(AC)和虚链路(PW)的映射关系就已经完全确定了;对于P设备,只需要完成依据MPLS标签进行MPLS转发,不关心MPLS报文内部封装的二层用户报文。

以图1中CE1到CE3的VPN1报文流向为例,说明基本数据流走向:CE1上送二层报文,通过AC接入PE1,PE1收到报文后,由转发器选定转发报文的PW,系统再根据PW的转发表项压入PW标签,并送到外层隧道(PW标签用于标识PW,然后穿越隧道到达PE2),经公网隧道到达PE2,PE2的利用PW标签转发报文到相应的AC,将报文最终送达CE3。

3 关键技术

3.1 静动混合多跳组网

混合多跳PW是指一端是静态PW、一端是动态PW(LDP),其中静态PW或者动态PW也可能是多跳的,但不包括静态PW和动态PW交错出现的情况。

除了在静态PW和动态PW交汇的SPE上配置和处理不一致以外,其它单一形式的PW在UPE 和SPE上的处理和以上静态PW或者动态PW的一致。

在动态PW和静态PW交汇处的SPE上,对于动态PW一端来说,静态PW一端可以认为是动态PW的AC,静态PW状态的变化就相当于动态PW的AC状态变化。为了信令协商,需要指明该PW的类型、接口MTU等参数,而且这些参数必须和静态PW的CE interface一致。

对于静态PW,如果隧道存在,静态PW就UP;对于动态PW,如果隧道存在,远端PW的状态UP,远端PW TYPE和MTU和本地配置的一致,则动态PW也UP。

3.2 PW保护

PW保护是为了在一个PW出现问题(如一个PW的隧道被删除)后能够快速切换到另一个PW,实现数据层面的快输切换。如下图所示:

主PW

备份PW

图6PW保护的拓扑模型

为了实现PW的保护,需要做如下工作(多跳的情况下):

1)在两个UPE上需要分别配置两个PW,一一对应,其中一个UPE(U-PE1)上的一个PW(PW5)配置为备份PW;在经过的S-PE上分别配上PW,与U-PE的配置一

起实现MH-PW,如图8所示。

2)主备PW都需要进行信令协商和处理,且与普通的动态多跳PW的信令处理一致。

3)如果主PW状态出现问题(LDP会话DOWN、隧道被删除),需要立即通告备份PW;

如果备份PW状态UP,会升级为主PW。

3.3 控制字(CW)

控制字需要通过控制层面协商,用于转发层面报文顺序检测、报文分片和重组等功能。

协议中明确要求支持CW的有ATM AAL5和FR两种。控制层面控制字的协商比较简单,如果控制层面协商结果支持控制字,则需要把结果下发给转发模块,由转发层面具体实现报文顺序检测和报文重组等功能。

3.4 VCCV-PING

VCCV-PING是一种手工检测虚电路连接状态的工具,就像ICMP-PING和LSP-PING一样,它是通过扩展LSP-PING实现的。具体请参照草案draft-ietf-pwe3-vccv-x 和draft-ietf-mpls-

lsp-ping-x。

1)在信令建立时,需要在mapping报文的Intf TLV中携带VCCV参数,如下:

+-+-+-+-+-+-+-+-+-+-+-+-+-+-+-+-+-+-+-+-+-+-+-+-+-+-+-+-+-+-+-+-+

| 0x0c | 0x04 | CC Types | CV Types|

+-+-+-+-+-+-+-+-+-+-+-+-+-+-+-+-+-+-+-+-+-+-+-+-+-+-+-+-+-+-+-+-+

其中CC Type为:

0x01 PWE3 control word with 0x0001 as first nibble

0x02 MPLS Router Alert Label

0x04 MPLS inner label TTL = 1

CV Type为:

0x01 ICMP Ping

0x02 LSP Ping

0x04 BFD

如果支持VCCV-PING,CC需要支持Control Word或者Router Alert Label(如果不支持CW),CV需要支持ICMP PING(PSN为IP网络、如GRE或者L2TPv3等)或者LSP PING(PSN为MPLS网络)。

2)把VCCV能力下发转发层,在转发层面,PW的Ingress节点,VCCV-PING报文封装在数据报文的PayLoad中,也就是CW或者Router Alert Label的后面,走虚电路;

在PW的Egress节点,该报文上送CPU而不是直接转到CE。

3)V CCV-PING报文的内容按照LSP-PING中的要求,就是UDP报文,其中包括PW FEC信息。

以下是报文的格式:

0 1 2 3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

| Version Number | Must Be Zero |

+-+-+-+-+-+-+-+-+-+-+-+-+-+-+-+-+-+-+-+-+-+-+-+-+-+-+-+-+-+-+-+-+

| Message Type | Reply mode | Return Code | Return Subcode |

+-+-+-+-+-+-+-+-+-+-+-+-+-+-+-+-+-+-+-+-+-+-+-+-+-+-+-+-+-+-+-+-+

| Sender's Handle |

+-+-+-+-+-+-+-+-+-+-+-+-+-+-+-+-+-+-+-+-+-+-+-+-+-+-+-+-+-+-+-+-+

| Sequence Number |

+-+-+-+-+-+-+-+-+-+-+-+-+-+-+-+-+-+-+-+-+-+-+-+-+-+-+-+-+-+-+-+-+

| TimeStamp Sent (seconds) |

+-+-+-+-+-+-+-+-+-+-+-+-+-+-+-+-+-+-+-+-+-+-+-+-+-+-+-+-+-+-+-+-+

| TimeStamp Sent (microseconds) |

+-+-+-+-+-+-+-+-+-+-+-+-+-+-+-+-+-+-+-+-+-+-+-+-+-+-+-+-+-+-+-+-+

| TimeStamp Received (seconds) |

+-+-+-+-+-+-+-+-+-+-+-+-+-+-+-+-+-+-+-+-+-+-+-+-+-+-+-+-+-+-+-+-+

| TimeStamp Received (microseconds) |

+-+-+-+-+-+-+-+-+-+-+-+-+-+-+-+-+-+-+-+-+-+-+-+-+-+-+-+-+-+-+-+-+

| TLVs ... |

+-+-+-+-+-+-+-+-+-+-+-+-+-+-+-+-+-+-+-+-+-+-+-+-+-+-+-+-+-+-+-+-+

其中的TLV结构如下:

0 1 2 3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

| Type | Length |

+-+-+-+-+-+-+-+-+-+-+-+-+-+-+-+-+-+-+-+-+-+-+-+-+-+-+-+-+-+-+-+-+

| Value |

+-+-+-+-+-+-+-+-+-+-+-+-+-+-+-+-+-+-+-+-+-+-+-+-+-+-+-+-+-+-+-+-+

Type # Value Field

------ -----------

1 Target FEC Stack

Value内容为SUB_TLV(其中Type为 9,Length为10,即L2 circuit ID),SUB_TLV中的Value如下:

0 1 2 3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

| Sender's PE Address |

+-+-+-+-+-+-+-+-+-+-+-+-+-+-+-+-+-+-+-+-+-+-+-+-+-+-+-+-+-+-+-+-+

| Remote PE Address |

+-+-+-+-+-+-+-+-+-+-+-+-+-+-+-+-+-+-+-+-+-+-+-+-+-+-+-+-+-+-+-+-+

| VC ID |

+-+-+-+-+-+-+-+-+-+-+-+-+-+-+-+-+-+-+-+-+-+-+-+-+-+-+-+-+-+-+-+-+

| Encapsulation Type | Must Be Zero |

+-+-+-+-+-+-+-+-+-+-+-+-+-+-+-+-+-+-+-+-+-+-+-+-+-+-+-+-+-+-+-+-+

Alert封装方式:

Tunnel Label

Alert Label

PW Label

IP Header

UDP Header

Ping packet

CW封装方式:

Tunnel Label

PW Label

Control word

IP Header

UDP Header

Ping packet

4 典型应用

4.1 利用PWE3进行综合组网

MPLS PWE3是城域网中的重要技术,通过它可以将原有的接入方式与现有的IP骨干网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减少网络的重复建设,节约运营成本。

客户A的上

海分部

M PLS 客户A的北

CE2CE1

运营商的全

PE1

PE2

FR接入

ATM接入

图7 PWE3的典型应用

图7是一个典型的PWE3单跳组网应用,骨干网是IP 网,各个接入的局域网的接入方式不同。运营商建立了一个全国骨干网,提供了PWE3业务,客户A 有两个分部,分别分布在北京、上海,北京分部是以ATM 接入运营商的骨干网,上海是以FR 接入运营商的骨干网。运营商可以在两个接入点-北京的PE1与上海的PE2之间建立PWE3连接。这样,通过PWE3,运营商就可以给客户A 提供跨域广域网的私网点到点业务,不会因为接入方式的不同而作特别的处理。对客户A 而言,组网简单、方便,不需要改变自己原有的企业网规划;对运营商而言,不需要改变原有的接入方式,能直接将原有的接入方式平滑迁移到IP 骨干网中。

5 结束语

PWE3提供了一种点到点的二层私网技术,使用户可以不用改变原有的接入方式,由已有的网络平滑接入IP 网中,而且可以将不同的接入方式轻松互连。PWE3提供的多种信令和组网拓扑方式,可以为用户和运营商提供多种服务级别(QoS )和组网方式的选择。

附录A 缩略语

英文缩写 英文全称 中文解释

PWE3 Pseudo Wire Edge to Edge Emulation 端到端伪线模拟,在公用网络中提供的一种点到点

的L2VPN 业务。

CE Custom Edge

直接与服务提供商相连的用户边缘设备。

PE Provider Edge Router 指骨干网上的边缘路由器,与CE 相连,主要负责VPN 业务的接入。它完成了报文从私网到公网隧

道、从公网隧道到私网的映射与转发。PE 可以细分为UPE 和SPE 。 UPE Ultimate Provider Edge 靠近用户侧的PE 设备,主要作为用户接入VPN 的汇聚设备。

SPE PW Switching Point 多跳PW 中的交换节点PE ,对于rsvp 信令不存在SPE

PW Pseudo Wire

虚链路,在两个PE 之间的一条双向的虚拟连接,它由一对单向的MPLS VC 构成

AC Attachment Circuit 接入链路,指CE 与PE 的连接,它可以是实际的物理接口,也可以是虚拟接口。AC 上的所有用户

报文一般都要求原封不动的转发到对端SITE 去,包括用户的二三层协议报文。

CW Control word

控制字 VCCV Virtual Circuit Connectivity Verification 虚电路连接验证

IDS产品技术白皮书

I D S产品技术白皮书-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UnisIDS技术白皮书

1UnisIDS 简介 1.1入侵检测系统概述 1.1.1入侵检测系统分类 不同于防止只针对具备一定条件入侵者进入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可以在系统内部定义各种hacking手段,进行实时监控的功能。如果说防火墙是验证出入者身份的“大门”,那么 IDS相当于进行“无人自动监控”的闭路电视设备。入侵检测大致可分为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两种类型。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通过分析网络上的数据包进行入侵检测 入侵者难以消除入侵痕迹–监视资料将保存这些信息 可以较早检测到通过网络的入侵 可以检测到多种类型的入侵 扫描–利用各种协议的脆弱点 拒绝服务攻击–利用各种协议的脆弱点 hacking代码规则匹配–识别各种服务命令 可灵活运用为其他用途 检测/防止错误网络活动 分析、监控网络流量 防止机密资料的流失

图 1网络入侵检测模型 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则具有以下的特点 具有系统日志或者系统呼叫的功能 可识别入侵成功与否 可以跟踪、监视系统内部行为 检测系统缓冲区溢出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可以区分为 基于单机的入侵检测系统(收集单一系统的监视资料并判断入侵与否) 基于多机的入侵检测系统(从多个主机收集监视资料并判断入侵与否) 而清华紫光推出的UnisIDS入侵检测系统,实现了基于主机检测功能和基于网络检测功能的无缝集成,UnisIDS通过对系统事件和网络上传输的数据进

产品白皮书

Ibot8.0产品白皮书 第 1 页共47 页

目录 1.前言 (6) 1.1.目的范围 (6) 1.2.产品定位 (6) 1.3.名词术语 (6) 2.公司简介 (8) 2.1.小I简介 (8) 2.2.小I发展历程 (8) 3.产品概述 (11) 3.1.智能机器人 (11) 3.2.产品架构 (11) 3.1.1.机器人前端平台 (12) 3.1.2.智能服务引擎平台 (12) 3.1.3.机器人统一管理平台 (14) 3.1.4.知识库组织说明 (14) 3.3.产品演进路径 (17) 3.4.技术特点 (17) 3.5.技术指标 (18) 3.6.扩展接口 (19) 3.7.优势特性 (19) 4.产品主要功能 (22) 4.1.基础智能问答 (22) 4.2.前端用户功能 (23) 4.2.1 Web机器人功能 (23) 4.2.2微信机器人功能 (28) 4.2.3IM机器人功能 (31) 4.2.4短信机器人功能 (33) 4.3.后台主要管理功能 (35) 4.3.1知识管理功能 (35) 4.3.2服务管理功能 (36) 4.3.3渠道管理功能 (36) 4.3.4素材管理功能 (37) 4.3.5语音管理功能 (38) 4.3.6运维管理功能 (38) 4.3.7系统管理功能 (39) 5产品实施 (39) 5.1.实施流程 (39)

5.2.知识建设 (39) 5.2.1 语言知识库构建 (40) 5.2.2 业务知识库构建 (41) 5.3.二次开发 (42) 5.4.系统部署 (44) 5.4.1 常规部署 (45) 5.4.2 扩展部署 (45) 5.4.3 集群部署 (47)

中科云计算平台技术白皮书

LINGHANGTECHNOLOGIES CO.,LTD 中科云计算平台技术白皮书 北京领航科技 2014年04

目录 1.云计算概述 (4) 2.产品介绍 (5) 2.1 传统数据中心架构向云基础架构的变革! (5) 3.应用领域 (6) 3.1云计算应用场景标准 (6) 3.2产品应用领域 (7) 3.2.1 电子政务领域 (7) 3.2.2 教育领域 (7) 3.2.3 医药医疗领域 (7) 3.2.4 制造领域 (7) 3.2.5 金融与能源领域 (8) 4.功能特性 (9) 4.1虚拟计算 (9) 4.2融合存储 (9) 4.3动态拓展 (10) 4.4性能实时监测,故障报警 (11) 4.6网络管理 (12) 4.7在线迁移 (13) 4.8业务连续 (13) 4.9资源调度 (13) 4.10负载均衡 (14) 4.11安全可靠,容灾备份 (15) 5.产品优势 (16) 5.1秒级获取 (16) 5.2融合架构 (16) 5.3定制性能 (16) 5.4高扩展性 (16) 5.5高可用性 (16) 5.6高稳定性 (17)

5.7易管理 (17) 5.8定制镜像,快速部署 (17) 5.9异地灾备 (17) 5.10全面监控 (17) 6.平台模块 (18) 6.1云主机 (18) 6.2云硬盘 (18) 6.3云监控 (19) 6.4云镜像 (19) 6.5云安全 (19) 7.系统硬件要求 (20) 7.1系统总体要求 (20) 7.2中科云计算基础设施设备要求 (20) 8.价值与效益 (22) 8.1价值 (22) 8.2效益 (23)

互联网数据中心交换网络技术白皮书

互联网数据中心交换网络的设计 1 引言 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是指拥有包括高速宽带互联网接入、高性能局域网络、提供安全可靠的机房环境的设备系统、专业化管理和完善的应用级服务的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IDC服务商为企业、ISP、ICP和ASP等客户提供互联网基础平台服务以及各种增值服务。 作为业务承载与分发的基础网络系统,就成为IDC平台的动脉。随着中国IDC产业不断发展和业务需求多样化,基础网络逐步发展出一套相对比较通用和开放的方案架构。 2 当前主要的IDC基础网络架构 虽然各IDC机房各有度身定制的业务需求,网络设计也有各自的关于带宽、规模、安全和投资的考虑因素,但最基本的关注点仍然集中在高可靠、高性能、高安全和可扩展性上。 2.1 通用的IDC架构 在整体设计上,层次化和模块化是IDC架构的特征,如图1,这种架构设计带来了整体网络安全和服务部署的灵活性,给上层应用系统的部署也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图1IDC层次化&模块化设计架构 分区结构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它将数据中心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用于部署不同的应用,使得整个数据中心的架构具备可伸缩性、灵活性和高可用性。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根据用户的访问特性和核心应用功能,分成不同组,并部署在不同的区域中。由于整个数据中心的很多服务是统一提供的,例如数据备份和系统管理,因此为保持架构的统一性,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功能相似的服务将统一部署在特定的功能区域内,例如与管理相关的服务器将被部署在管理区。 分区结构另一个特点是以IDC的客户群为单位进行划分,将具体客户应用集中在一个物理或逻辑范围内,便于以区域模块为单位,提供管理和其它增值服务。 层次化是将IDC具体功能分布到相应网络层、计算层和存储层,分为数据中心前端网络和后端管理等。网络本身根据不同的IDC规模,可以有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一般情况下,数据中心网络分成标准的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层结构。1)核心层:提供多个数据中心汇聚模块互联,并连接园区网核心;要求其具有高交换能力和突发流量适应能力;大型数据中心核心要求多汇聚模块扩展能力,中小型数据中心共用园区核心;当前以10G 接口为主,高性能的将要求4到8个10GE端口捆绑。2)汇聚层:为服务器群(server farm)提供高带宽出口;要求提供大密度GE/10GE 端口,实现接入层互联;具有较多槽位数提供增值业务模块部署。3)接入层:支持高密度千兆接入和万兆接入;接入总带宽和上行带宽存在收敛比和线速两种模式;基于机架考虑,1RU 更具灵活部署能力;支持堆叠,更具扩展能力;上行双链路冗余能力。

产品说明&技术白皮书-天融信入侵防御系统产品说明

天融信网络入侵防御TopIDP系列 产品说明 天融信 TOPSEC?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1号华控大厦100085 电话:(86)10-82776666 传真:(86)10-82776677 服务热线:400-610-5119 800-810-5119 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2055147.html,

1前言 (2) 2网络入侵防御系概况 (2) 2.1入侵防御系统与防火墙 (3) 2.2入侵防御系统与IDS (3) 3天融信网络入侵防御系统TOPIDP (3) 3.1产品概述 (3) 3.2T OP IDP体系架构 (4) 3.3T OP IDP主要功能 (5) 3.4天融信网络入侵防御系统T OP IDP特点 (6) 3.4.1领先的多核SmartAMP并行处理架构 (6) 3.4.2强大的攻击检测能力 (6) 3.4.3精准的应用协议识别能力 (7) 3.4.4实用的网络病毒检测功能 (8) 3.4.5智能的上网行为监控和管理 (8) 3.4.6立体的Web安全防护 (8) 3.4.7先进的无线攻击防御能力 (9) 3.4.8精确的QOS流量控制能力 (9) 3.4.9灵活的自定义规则能力 (9) 3.4.10丰富的网络部署方式 (9) 3.4.11高可靠的业务保障能力 (10) 3.4.12可视化的实时报表功能 (10) 4天融信网络入侵防御系统TOPIDP部署方案 (11) 4.1.1典型部署 (11) 4.1.2内网部署 (12) 4.1.3IDP.VS.IDS混合部署 (13) 4.1.4WIPS旁路部署 (14) 5结论 (15)

1前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政府构建了自己的互联网络信息化系统,互联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工具,在网络带来高效和快捷的同时,网络安全形势也从早期的随意性攻击,逐步走向了以政治或经济利益为主的攻击; 攻击的手段从早期简单的扫描、暴力破解逐步过渡到通过缓冲区溢出、蠕虫病毒、木马后门、间谍软件、SQL注入、DOS/DDoS等各种混合手段攻击;攻击的层面也从网络层,传输层转换到高级别的网络应用层面;而很多黑客攻击行为也由单个个体转变到有组织的群体攻击行为上,其攻击行为有明显的政治或经济诉求目的,给政府、企业的网络信息业务系统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同时,大量的网络资源滥用充斥在整个网络通路上,各种基于P2P协议的资源下载工具、网络视频、网络游戏、IM视频通讯工具等造成企业网络带宽过度消耗,影响企业正常业务系统运行。 能否主动发现并防御这些网络攻击,规范终端的网络行为,保护企业的信息化资产,保障企业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是企业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2网络入侵防御系概况 网络入侵防御系统,简称IDP(Intrusion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System ),是串联在计算机网络中可对网络数据流量进行深度检测、实时分析,并对网络中的攻击行为进行主动防御的安全设备;入侵防御系统主要是对应用层的数据流进行深度分析,动态地保护来自内部和外部网络攻击行为的网关设备。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功能 ●深层检测(deep packet inspection) ●串连模式(in-line mode) ●即时侦测(real-time detection) ●主动防御(proactive prevention) ●线速运行(wire-line speed)

产品方案技术白皮书模板

一、背景概述 (2) 1、研发背景 (2) 2、产品定位 (2) 二、产品方案功能介绍 (2) 1、设计理念 (2) 2、系统拓扑图 (2) 3、系统构架描述 (2) 4、系统功能介绍 (2) 5、产品方案规格 (2) 四、产品方案应用介绍 (3) 1、应用模式 (3) 2、应用流程 (3) 3、应用环境 (3) 五、产品方案特性介绍 (3) 1、技术特性 (3) 2、应用特性 (3) 3、系统特性 (3) 六、产品方案技术介绍 (3) 1、相关技术 (3) 2、技术指标 (4) 七、产品方案测评数据 (4) 八、实施运维方式说明 (4) 九、售后服务方式说明 (4)

一、背景概述 1、研发背景 介绍用户需求背景、该产品所在行业信息化建设背景、产品所涉及的相关政策简述等,以说明该产品的研发背景,以及满足的客户需求。 2、产品定位 为了满足客户以上需求,该产品具有什么功能,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二、产品方案功能介绍 1、设计理念 该产品方案的设计思路。 2、系统拓扑图 使用统一的图标,制作系统拓扑图。 3、系统构架描述 按照系统的构成,分类对系统进行描述。 4、系统功能介绍 详细阐述系统的主要功能。 5、产品方案规格 产品方案不同的规格介绍,或者对产品方案技术规格的介绍。

四、产品方案应用介绍 1、应用模式 该产品方案包括的应用模式类型,或者针对不同类型客户的解决方案。 2、应用流程 该产品方案的应用流程。 3、应用环境 描述该产品所运行的应用环境。 五、产品方案特性介绍 1、技术特性 主要是性能先进性、功能齐全性、系统兼容性、技术稳定性等。 2、应用特性 主要是部署灵活性、可扩展性、管理方便性、易用性等。 3、系统特性 对系统的主要特性进行描述,根据产品不同和竞争优势的不同而不同。 六、产品方案技术介绍 1、相关技术 主要应用技术的介绍,以及该技术的优势。

上海证券交易所通信网络技术白皮书

上海证券交易所通信网络技术白皮书 目录 第二章引用标准 第三章本所采纳的通信技术和系统简介 3.1 卫星通信系统 3.2 地面通信系统 第五章通信网络接入方式 6.1 网络安全与保密 6.2 安全组织结构 6.3 安装、使用与治理 附录:名词术语 1.1 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本所”)通信网络是我国证券行业技术网络架构的组成部分,是实现证券行业通信现代化、保证通信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 1.2 本白皮书所指通信网络是由上海证券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运行和治理的,接入本所核心交易系统的证券交易通信专网。 1.3 为保证证券交易通信网络安全、可靠运行,规范网络建设,方便相关单位及有关人员更好地了解和使用相关技术系统,本所编制和公布本《上海证券交易所通信网络技术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1.4 编制《白皮书》的要紧依据是: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进展战略规划、国际和国家的相关技术标准、我国通信设施的现状与以后进展趋势、本所的业务需求、技术现状和规划目标。 1.5 本所通信网络的设计宗旨是:从技术上保证通信网络

系统稳固运行,降低市场运行的技术风险。 1.6 本所将适时修订《白皮书》,以适应业务和技术的进展。 1.7 《白皮书》由本所负责讲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章引用标准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运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爱护条例(1994年2月18日国务院令147号公布) 2.2 GB2887—2000 电子运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2.3 GB9361-88 运算站场地安全要求 2.4 GB50174-201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2.5 GB4943-2001 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 2.6 GB/T 20269-2006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治理要求 2.7 GB/T20270-2006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 2.8 YD/T 5017-2005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 2.9 YD/T 75 3.1-1995 国内卫星通信TDM/TDMA分组数据VSAT系统进网技术要求 2.10 YD/T 828.32-1997 卫星通信地球站天线测量 2.11 YD/T 1003-1999 卫星通信VSAT地球站电磁干扰的测量方法 2.12 YD/T 1135-2001 数字数据网(DDN)节点机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2.13 YD 5029-1997 数字数据网(DDN)工程设计暂行规定 2.14 YD/T 5044-2005 SDH传输设备安装工程验收暂行规定

eSight 产品技术白皮书

华为eSight 产品技术白皮书 文档版本 01 发布日期 2016-05-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5。保留一切权利。 非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文档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 商标声明 和其他华为商标均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商标。 本文档提及的其他所有商标或注册商标,由各自的所有人拥有。 注意 您购买的产品、服务或特性等应受华为公司商业合同和条款的约束,本文档中描述的全部或部分产品、服务或特性可能不在您的购买或使用范围之内。除非合同另有约定,华为公司对本文档内容不做任何明示或默示的声明或保证。 由于产品版本升级或其他原因,本文档内容会不定期进行更新。除非另有约定,本文档仅作为使用指导,本文档中的所有陈述、信息和建议不构成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总部办公楼邮编:518129 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2055147.html,

目录 1 执行摘要 (4) 2 简介 (5) 3 解决方案 (7) 3.1 eSight系统介绍 (7) 3.1.1 关键技术特点 (7) 3.2 统一监控、诊断和恢复解决方案 (12) 3.2.1 性能采集和预测分析 (12) 3.2.1.1 整体方案介绍 (12) 3.2.1.2 关键技术点介绍 (13) 3.2.1.3 功能约束 (13) 3.2.1.4 典型场景应用 (14) 3.2.2 告警信息采集和通知 (14) 3.2.2.1 整体方案介绍 (14) 3.2.2.2 关键技术点介绍 (15) 3.2.2.3 功能约束 (16) 3.2.2.4 典型场景应用 (17) 3.2.3 网络故障诊断(智真会议) (17) 3.2.3.1 整体方案介绍 (17) 3.2.3.2 关键技术点介绍 (17) 3.2.3.3 功能约束 (18) 3.2.3.4 典型场景应用 (18) 3.2.4 通过设备配置备份数据快速修复故障 (20) 3.2.4.1 整体方案介绍 (20) 3.2.4.2 关键技术点介绍 (20) 3.2.4.3 功能约束 (21) 3.2.4.4 典型场景应用 (21) 3.3 安全管理解决方案介绍 (21) 4 结论 (22) A 缩略语 (23)

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白皮书

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白皮书

目录 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整体态势 (1) (一)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保持活跃创新态势 (1) (二)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呈现蓬勃发展良好局面 (1) (三)工业互联网平台整体仍处于发展初期 (2) 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路径 (3) (一)平台应用场景逐步聚焦,国内外呈现不同发展特点 (3) (二)我国平台应用进展迅速,大中小企业协同推进 (5) 1.平台应用全面开展,模式创新与跨界融合成为我国特色.5 2.我国大中小企业基于平台并行推进创新应用与能力普及.7 (三)平台应用发展层次与价值机理逐步清晰 (9) 1.由单点信息化走向跨域智能化,应用呈现三大发展层次.9 2.数据分析深度与工业机理复杂度决定平台应用优化价值和 发展热度 (12) (四)垂直行业平台应用走向纵深 (13) 1.高端装备行业重点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开展平台应用.. 13 2.流程行业以资产、生产、价值链的复杂与系统性优化为应用 重点 (15) 3.家电、汽车等行业侧重于规模化定制、质量管理与产品后服 务应用 (17)

4.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平台应用以产品溯源与经营管理优化为 重点 (18) 5.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关注质量管理与生产效率提升 (19) 三、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技术进展 (20) (一)边缘功能重心由接入数据向用好数据演进 (22) 1.数据接入由定制化方案走向平台通用服务 (22) 2.边缘数据分析从简单规则向复杂分析延伸 (23) 3.通用IT 软硬件架构向边缘侧下沉,为边缘应用创新提供更 好载体和环境 (24) (二)模型的沉淀、集成与管理成平台工业赋能的核心能力. 26 1.信息模型规范统一成为平台提升工业要素管理水平的关键 (26) 2.机理模型、数据模型、业务模型加速沉淀,工业服务能力不 断强化 (27) 3.多类模型融合集成,推动数字孪生由概念走向落地 (28) (三)数据管理与分析从定制开发走向成熟商业方案 (29) 1.平台聚焦工业特色需求,强化工业数据管控能力 (29) 2.实时分析与人工智能成为平台数据分析技术的创新热点. 30 3.平台贴近工业实际,完善工具不断提高工业数据易用性. 31 (四)平台架构向资源灵活组织、功能封装复用、开发敏捷高效加速演进 (32) 1.容器、微服务技术演进大幅提升平台基础架构灵活性.. 32

华为园区网络CampusInsight技术白皮书

华为园区网络CampusInsight 技术白皮书

目录 1产品概述 (1) 2关键技术说明 (2) 2.1整体架构 (2) 2.2Telemetry (3) 2.3数据采集 (3) 2.4数据流 (4) 2.5AI 动态基线 (5) 2.6问题分析 (5) 2.6.1接入类问题 (6) 2.6.2性能类问题 (7) 2.6.2.1高信道利用率 (7) 2.6.2.2弱覆盖 (9) 2.6.2.3非5G 优先接入 (10) 2.6.2.4空口拥塞 (12) 2.6.3问题列表 (12) 2.7协议回放 (14) 2.8质差用户相关性分析 (15) 2.9音视频应用质量感知 (16) 3典型案例 (18) 3.1用户全旅程体验可视 (18) 3.2弱信号覆盖问题 (19) 3.3空口拥塞问题 (21) 3.4高干扰问题 (22) 3.5高信道利用率问题 (24) 3.6PoE 供电问题 (25)

1 产品概述 大数据时代,传统的基于指定规则的运维模式已经支撑不了用户对网络的运维需求,自 动化运维的不足,日益凸显: ●传统网管分钟级数据采集,无法实时、精准采集;有可能错过故障发生时间 ●传统网管仅监控性能指标,无法准确感知用户体验,缺少用户和网络的关联分析 ●传统网管缺少有效的结合场景的问题识别及分析能力,只能监控、统计失败事件利 用网络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智能运维,提升用户运维效率已经刻不容缓。 华为CampusInsight 网络智能分析平台,颠覆传统聚焦资源状态的监控方式,将人工智 能应用于运维领域,基于已有的运维数据(设备metrics、终端日志等数据),通过大数 据、人工智能算法及更多高级分析技术,将网络中的用户体验数字化,辅助客户及时 发现网络问题,改善用户体验。 每时刻每用户全旅程体验可视 ●每时刻:基于Telemetry 技术,动态秒级抓取网络KPI 数据,故障可回溯。 ●每用户:通过多维度采集数据,实时呈现每个用户的网络画像,全旅程网络体验 (谁、何时、连接至哪个AP、体验、问题)可视。 网络问题自动识别,主动预测 ●通过大数据和AI 技术,自动识别连接类、空口性能类、漫游类和设备类问题,提 升潜在问题识别率85%。 ●利用机器学习历史数据动态生成基线,通过和实时数据对比分析从而预测可能发生 的故障。 网络问题智能定界,分析根因 ●基于网络运维专家系统和多种AI 算法,智能识别故障模式以及影响范围,协助管 理员定界问题。 ●基于大数据平台,分析问题可能发生的原因并给出修复建议。

LBPM产品介绍白皮书

白皮书

文档控制/Document Control 文档属性 模板修改记录 文档修改记录 审阅记录 分发

目录 第一章传统BPM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 1.1IT需要支撑业务在频繁的调整和优化 (3) 1.2传统BPM严重割裂业务 (3) 1.3对于复杂的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的有效支撑 (3) 1.4高可扩展性和高性能的挑战 (4) 1.5移动端的挑战 (4) 第二章LBPM解决之道 (4) 2.1提出非常6+1接口规范来规约业务系统(去业务化解决方案) (4) 2.2不干预任何业务以避免割裂业务 (5) 2.3长期关注复杂的中国特色企业管理 (5) 2.4从底层架构就支持业务流程的高可扩展和高性能 (5) 2.5充分支持跨浏览器 (6) 第三章为何要使用LBPM? (6) 3.1快速应对市场和业务的频繁变化和调整 (6) 3.2业界性价比最高的BPM (7) 3.3多种手段提升业务系统与LBPM之间高效通讯 (7) 3.4完善的监控机制来保障快速跟踪和分析问题 (8) 第四章LBPM产品核心架构概述 (9) 4.1LBPM流程虚拟机 (10) 4.2LBPM流程引擎 (10) 4.3LBPM流程应用 (10) 4.4LBPM流程扩展服务 (10) 4.5LBPM集成引擎 (11) 第五章LBPM产品功能概述 (11) 5.1流程建模平台 (11) 5.1.1对接业务系统全局配置 (12) 5.1.2创建流程模板 (12) 5.1.3节点绑定业务表单 (13) 5.1.4业务字段映射配置 (13) 5.1.5节点的事件监听器配置业务逻辑 (14) 5.2流程运行平台 (15) 第六章LBPM流程分析平台 (16) 附录A 非常6+1参考 (17) 附录B BPM思想流派参考 (17)

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

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 (2017)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 2017年11月

编写说明 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工业全要素链接的枢纽与工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在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近期,国务院《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作为其重点任务。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的指导下,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组织编写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希望加强研究与交流,与业界共同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 白皮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体系架构与关键要素,明确了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什么,有哪些功能和作用。第二部分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技术体系,并重点对平台层、边缘层与应用层的主要技术创新趋势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明确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产业体系,提出当前平台布局的四种路径,以及平台与应用生态构建的主要模式。第四部分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主要应用场景及案例。第五部分则重点面向平台企业,提出了平台发展的相关建议。 白皮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联盟成员及国内外众多平台企业的大力支持。相关企业不仅结合自身平台发展情况,从平台功能与应用案例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素材支持,更是进行了多次现场调研和探讨,为白皮书观点的形成与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白皮书编写过程中获得了众多专家的指导与帮助。特别感谢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谢少锋司长、安筱鹏副司长对白皮

书的全面指导。同时,清华大学访问学者郭朝晖、走向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广乾、e-works 数字化企业网总编黄培、走向智能研究院执行秘书长苏明灯、工业4.0研究院副院长王明芬等专家在白皮书成稿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我们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认识也还是初步和阶段性的,后续我们将根据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情况和来自各界的反馈意见,在持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修订和发布新版报告。

业务服务监控平台产品技术白皮书

业务服务监控平台技术白皮书 (V2.0) 联想中望系统服务有限公司 2008年7月

1背景及现状 随着企业IT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IT资源的拥有量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如何保障IT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保障公司的核心业务,已经日益成为CIO(首席信息执行官)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此外,由于各种法规(如SOX法案)对企业诚信经营以及企业自身内控管理的要求,IT治理已开始越来越为各企业重视,作为IT治理框架的关键环节,IT系统的监控也已成为各企业的当务之急。 1.1 被动监控、分散管理 图1描述了支撑企业业务运营的典型IT资源结构图,其中包括硬件(主机、路由、存储等)、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数据库等)等多种IT资源。 图1 典型企业IT资源结构示意图 日益复杂的IT环境给运营环境保障人员带来如下问题: 1、监控劳动强度大,事故不易及时主动发现。 缺乏统一集中的监控手段,不能对所管理的IT资产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管理。随着IT设施的不断扩大,整个IT环境的日趋复杂,系统监控人员巡视设备(IT资源)的间隔越来越短,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发现与解决问题。 2、监控数据没有集中存储,无法为系统运行情况提供量化的科学依据。 缺乏一整套集中的数据中心来记录、配置信息和历史记录,使在日常的监控管理工作中,不能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严重影响排查故障的效率。

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监控平台,难于适应业务系统扩展时的监控需求扩展业务系统在不断地扩展,相应地监控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展。缺少一个统一,高可扩展性的监控平台,使得新的监控需求难以被满足。 1.2 “自下而上”的模式不能有效保障业务可用性 企业的基础IT环境为业务系统提供支撑。传统的IT运维建设思路是“自下而上”的,即:从基础架构监控开始,到应用系统的监控,再到业务系统的监控。 自下而上的建设思路不能适用于高速增长下的中国企业。一方面,基础IT 环境的高可用性不能代表业务系统的高可用性;另一方面,业务的快速增长,需要更加快速、直接、高效的监控手段,以保障业务的有效运行。 下图描述了支撑企业业务运营的IT资源可用性对核心业务系统可用性的影响。 图2 基础IT资源可用性对业务可用性影响示意图上图描述的是:即便基础IT环境的可用性很高,仍然不能保证业务系统也有很高的可用性。 这种情况下,需要一种更直接、更高效、更快速的手段来为业务系统提供监测与保障。 这就是本产品所强调的:以业务为导向、自上而下的服务监控与保障手段。

服务器产品技术白皮书-Loongson

深度操作系统 服务器产品技术白皮书 武汉深之度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一、概述 (2) 二、深度操作系统服务器版 (3) 三、技术指标 (4) 四、应用需求 (6) 4.1 通用服务器应用 (6) 4.2 小型机替换 (6) 4.3 国产化应用 (7) 五、产品特点 (9) 六、技术特色 (10) 七、产品对比 (11) 八、应用场景 (13) 九、典型案例 (14) 9.1 国家工商总局法人库项目 (15) 9.2 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灾备项目 (16) 9.3国土资源部信访系统 (17) 9.4典型用户 (18) 十、产品资质 (19)

一、概述 深度操作系统将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创新带入政府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级信息技术基础架构,是当今国内增长最快的操作系统之一。许多政府和企业用户由于其易用性和可扩展性而选择深度操作系统,信息部门和运维部门则更重视深度操作系统提供给桌面终端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灵活性。因为完全开放源代码和自下而上的自主研发,深度操作系统可以快速、轻松的增强和定制,而无需依赖国外厂家的产品维护周期。 深度操作系统服务器版提供对国产处理器与服务器的良好兼容,全面支持国产主流数据库、中间件和应用软件,并通过了工信部安全可靠软硬件测试认证,符合“自主可控”战略目标的要求,可以为国内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等应用提供全国产一体化的架构平台。 深度操作系统服务器版通过对全生态环境的支撑,以及多应用场景解决方案的构建,能够满足企业级用户对服务器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可用性的要求。

二、深度操作系统服务器版 深度操作系统服务器版软件,是深度科技发布的符合POSIX系列标准和兼容LSB标准的服务器操作系统产品,广泛兼容各种数据库和应用中间件,支持企业级的应用软件和开发环境,并提供丰富高效的管理工具,体现了当今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发展的最新水平。 深度操作系统服务器版软件,以安全可靠、高可用、高性能、易维护为核心关注点:基于稳定内核,对系统组件进行配置和优化,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在加密、认证、访问控制、内核参数等多方面进行增强,提高系统的整体安全性;提供稳定可靠的业务支撑,以及高效实用的运维管理,从容面对快速的业务增长和未来挑战。 产品分类产品名称 服务器操作系统产品深度操作系统服务器版软件(x86_64平台) 深度操作系统龙芯服务器版软件(龙芯平台,3B2000/3B3000等)深度操作系统申威服务器版软件(申威平台,1600/1610/1621等) 服务器应用软件产品 深度日志分析软件 深度高可用集群软件

DreamBI大数据分析平台-技术白皮书

DreamBI大数据分析平台 技术白皮书

目录 第一章产品简介 (4) 一、产品说明 (4) 二、产品特点 (4) 三、系统架构 (4) 四、基础架构 (7) 五、平台架构 (7) 第二章功能介绍 (7) 2.1.元数据管理平台 (7) 2.1.1.业务元数据管理 (8) 2.1.2.指标元数据管理 (10) 2.1.3.技术元数据管理 (14) 2.1.4.血统管理 (15) 2.1.5.分析与扩展应用 (16) 2.2.信息报送平台 (17) 2.2.1.填报制度管理 (17) 2.2.2.填报业务管理 (33) 2.3.数据交换平台 (54) 2.3.1.ETL概述 (55) 2.3.2.数据抽取 (56) 2.3.3.数据转换 (56) 2.3.4.数据装载 (57) 2.3.5.规则维护 (58) 2.3.6.数据梳理和加载 (65) 2.4.统计分析平台 (67) 2.4.1.多维在线分析 (67) 2.4.2.即席查询 (68) 2.4.3.智能报表 (70) 2.4.4.驾驶舱 (74)

2.4.5.图表分析与监测预警 (75) 2.4.6.决策分析 (79) 2.5.智能搜索平台 (83) 2.5.1.实现方式 (84) 2.5.2.SolrCloud (85) 2.6.应用支撑平台 (87) 2.6.1.用户及权限管理 (87) 2.6.2.统一工作门户 (94) 2.6.3.统一消息管理 (100) 2.6.4.统一日志管理 (103) 第三章典型用户 (106) 第四章案例介绍 (108) 一、高速公路大数据与公路货运统计 (108) 二、工信部-数据决策支撑系统 (110) 三、企业诚信指数分析 (111) 四、风险定价分析平台 (112) 五、基于斯诺模型的增长率测算 (113) 六、上交所-历史数据回放引擎 (114) 七、浦东新区能耗监控 (115)

智能光网络技术白皮书(华为)

智能光网络技术白皮书 第1章智能光网络的背景 1.1 智能光网络的起源 传统SDH光网络主要为语音业务而设计,如图1-1,其拓扑结构以线形和环形为主,业务配置时,需要逐环、逐点配置业务路径及时隙,难以实时管理,网 络拓扑的变化不能实时反映到网管。虽然在这些拓扑结构下实现的保护方式有着 快速保护倒换的优点,但其网络扩展性差,并且带宽利用率较低(由于环网保护 需要预留一半带宽)。随着网络规模越来越大,网络结构的日渐复杂,管理、维 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种配置业务的方式风险较高;同时,由于业务从申请到 真正开通,都是人工进行,尤其当牵涉到多厂家的设备互连时,需要人工协调, 效率很低,通常需要花费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人们希望借助新技术,实现业 务的动态申请、选路、业务自动建立,从而简化网络的业务管理,降低运营成本。 这样智能光网络就应运而生。 图1-1传统网络结构图 在传统的光网络中引入动态交换的概念不仅是十几年来传送网概念的重大历史性突破,也是传送技术的一次重要突破。总的看来,在光网络中引入智能特性 的主要好处有: 灵活的Mesh组网

●网络拓扑自动发现 ●缩短业务建立时间,带宽的动态申请和释放 ●网络链路负载自动均衡和优化 ●简化网络管理 ●最终实现不同网络互连、互通 ●提供新的增值业务:按需带宽、带宽出租、批发、贸易、光虚拟专用网 (OVPN)、业务等级协定(SLA)等,使传统的传送网向业务网演进1.2 智能光网络的成本分析 对于传统传输网络来讲,运营者面对着如下的问题: ●网络缺少实时的业务供给能力,业务配置时间过长,主要原因是人工操作,所 需时间按月计算 ●带宽利用率过低,网络不能满负荷运转 ●网络中备用容量过大,缺少先进保护、恢复和路由选择功能 ●不能提供可个性化的多项服务以供选择所损失的利润 ●送达服务到用户手中需要长时间的计划和分配周期所损失的利润 ●不能按照服务水平协议满足客户的要求所损失的利润 发展智能光网络对于运营商的机会在于: ●智能光网络网元集成了MADM和DCS设备的功能,简化了网络结构,降低 了投资费用 ●智能化充分优化并挖掘了现在网络带宽及线路的潜力,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 率,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分布式智能在新型光网络中推行个性化光通信服务的经济的效果,它是服务供 应商网络运行和管理的焦点所在。智能光网络使服务供应商能够低成本的在 光网络中提供个性化光通信服务 ●分布式智能使光网络提供自动化的快速的点对点配置能力,增强了运营商快速 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降低了网络的操作费用,使之成为有效运行、能够赢 利的网络 ●光网络的可扩展性也是节省费用的主要因素,智能光网络的灵活组网和扩展能 力,为电信运行商节约网络扩展的费用 但是运营商希望网络尽量保持稳定,对于全网范围内的业务配置、保护恢复等有 全面的管理,因此,如果网络动态程度过高,对运营机制会是一个挑战。 1.3 传统网元和智能网元的比较 在智能光网络中网元和非智能光网络中网元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AS8000技术白皮书

AS8000技术白皮书 1. 产品简介 浪潮AS8000存储系统是浪潮云时代DaaS存储产品的先导者,它传承了浪潮活性存储的产品设计理念,增加了云存储的技术内容,根据客户不同数据保护需求推出的业界领先的数据保护应用平台。在统一的管理系统中为客户提供异构虚拟化整合、业务连续保护、自动精简、无中断异构平台数据迁移、数据自动分层、持续数据保护、本地/异地容灾等高级功能,最大限度的保障用户数据安全,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了多种级别的解决方案。 2. 产品优势 2.1 先进的系统架构设计 AS8000采用了全冗余架构、全模块化设计,无单点故障,保障业务系统持续运行; 标配两个DSE(Data System Engine)(active-active)引擎,可扩展为群集体系架构,实现多路径故障无缝自动切换、路径IO负载均衡的组网模式,并且随着节点的增加,系统性能线性增加; 丰富的扩展接口能够满足不同业务需求,充分保证了硬件的灵活性、可靠性

和扩展性; 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全方位的故障诊断机制,一目了然的硬件报警措施,极大的降低管理难度; 支持系统掉电保护 2.2 自动精简配置 存储资源的分配不再受存储物理空间大小的限制,实现100% 的随需分配; 当物理存储资源不足时,可在线实时扩容;降低初期IT 投入成本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 2.3 容灾镜像保护 支持基于IP、FC的同步异步数据镜像,在异构存储间建立起本地或远程的数据容灾功能,打造数据级跨应用级容灾方案,实现数据零丢失; 支持多站点间的数据同步异步传输,建立大规模的全局数据容灾系统。 2.4 灵活的快照策略保护 可以基于虚拟系统或主机触发快照生成,用于备份、测试、数据挖掘等应用;增量的快照相比传统快照,空间缩减80%以上,有效降低系统负载。 2.5 持续数据保护 提供持续数据保护,可以将生产数据恢复到保护周期内的任意时间点,完全解决了连续快照方式只有有限时间点的弊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持续数据保护。 2.6 便捷的管理 集中管理平台,对异构厂商存储设备实现统一管理; 支持FC SAN、IP SAN、NAS不同存储架构不同协议接入; 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全方位的故障诊断机制,一目了然的硬件报警措施,

FusionCube数据库超融合平台技术白皮书

FusionCube数据库超融合平台 技术白皮书

目录 2.1系统架构 (2) 2.1.1统一管理 (3) 2.1.2深度融合 (4) 2.1.3弹性扩容 (5) 2.1.4预集成 (5) 2.2分布式存储软件 (5) 2.2.1分布式机头 (6) 2.2.2分布式缓存 (6) 2.2.3精简配置 (7) 2.3高性能SSD存储 (8) 2.4高速IB交换网络 (9) 2.5可靠网络设计 (9) 3.1 E9000机框 (10) 3.2 E9000刀片 (11) 3.3 10GE交换 (14) 3.4 InfiniBand交换 (15) 4.1数据库基础设施配置规格指标 (17) 4.2 HANA一体机配置规格指标 (18)

1 引言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虚拟化与云计算技术来构建IT系统,提升IT系统的资源利用率,但同时面临如下挑战: ●基础设施平台部署和管理复杂,运维费用仍然维持增长趋势 ●安装部署复杂,硬软件来自多厂商,规划、部署、调优需要丰富的经验支撑 ●多厂商设备,售后支持界面多,解决问题慢 ●维护体系庞大(不同厂商硬件设备维护、虚拟平台管理) ●小规模数据中心优势不明显(人员要求高,上规模才有优势) ●扩充不灵活,业界数据库一体机大多采用固定规格配置,不能按业务需求灵活部署计算和存储资源,不能支持多种数据库。 客户越来越关注成本控制、业务敏捷、风险管控几方面,希望能拥有总成本低、新业务的上线时间快、资源可弹性伸缩、安全可靠、高性能的IT系统。 华为公司全力打造的华为FusionCube数据库超融合基础设施(Huawei FusionCube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for Database)正是以计算/存储/网络融合、预集成、高性能、高可靠、高安全、业务快捷部署、统一运维管理、资源水平扩展为其设计理念,充分满足企业未来业务需求,帮助其IT系统转型以更快更好地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实现与客户的共同成长。 本文档描述了FusionCube数据库超融合基础设施的架构、软硬件及其配置形态。本文档供销售工程师,渠道商,高级业务经理以及希望用FusionCube部署数据库相关IT设施的客户。

( 产品管理)广电网络EPON产品技术白皮书

(产品管理)广电网络EPON 产品技术白皮书

广电网络EPON产品应用 技术白皮书

目录 1、前言 (3) 2、EPON技术简介 (4) 3、ACE公司EPON产品简介 (15) 3.1ACE公司EPON产品 (15) 3.2ACE公司EPON产品功能表 (23) 4、EPON方式双向改选的业务能力分析 (25) 5、ACE公司EPON产品与EOC技术的无缝对接 (26) 6、附件1:HFC双向改造成本核算与方案选择 (35)

1、前言 广电网络行业主要负责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开发、经营和管理及有线电视节目的收转和传送。 近年来广电行业的迅猛发展,建设投入的增加,其业务也逐渐扩大,逐渐形成了现

有的以光纤为主的有线电视光纤、电缆混合网络。有线电视用户可通过有线广播电视光缆网收看到多套稳定、清晰的电视节目和收听多套广播电台高保真立体广播。 随着用户对新业务需求的增加,使得广电网络迫切的需求在开展广播电视基本业务的同时,利用有线广播电视网的宽带网络优势,开发广播电视网络的增值业务,例如宽带IP、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等。由于EPON系统在光纤网络传输方面的天然优势,使得它在广电网络应用中存在非常大的潜力。 2.无源光纤网络(PON)技术简介 2.1PON的演化与分类 业界多年来一直认为,PON是接入网未来的方向,它在解决宽频接入问题上普遍被看好,无论在设备或维运网管方面,它的成本相对便宜,提供的频宽足以应付未来的各

种宽频业务需求。 PON自从在20世纪80年代被采用至今为止已经历经几个发展阶段,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开发了多种协议和技术以便使PON解决方案能更好的满足接入网市场要求。 最初PON标准是基于ATM的,即APON。APON是由FSAN/ITU定义了相应G..983建议,以ATM协议为载体,下行以155.52Mb/s或622.08Mb/s的速率发送连续的ATM 信元,同时将物理层OAM信元插入数据流中。上行以突发的ATM的信元方式发送数据流,并在每个53字节长的ATM信元头增加3字节的物理层开销,用以支持突发发射和接收。 目前则有两个颇为引人注目的新的PON标准 GPON标准——是由ITU/FSAN负责制定的用来替换APON标准的GigabitPON (GPON)标准。FSAN与ITU已对其进行了标准化,其技术特色是在二层采用ITU-T 定义的GFP(通用成帧规程)对Ethernet、TDM、ATM等多种业务进行封装映射,能提供1.25和2.5Gb/s下行速率和所有标准的上行速率。在高速率和支持多业务方面,GPON有优势,但成本目前要高于EPON,产品的成熟性也逊于EPON。 EPON标准——是由IEEE802.3ah工作组负责制定的EthernetPON(EPON)标准。 IEEE1998年发布完千兆以太网标准后,于2000年12月,IEEE802.3成立了第1英里以太网—EFM特别工作组,致力于研究如何支持三种接入网拓扑以及相应的物理层。此外,该工作组还将定义以太网的运行、管理、维护(OAM),使它具有远端故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