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活化

生活化

生活化
生活化

信息技术课教师该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生活化”,让信息技术课堂更有效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科学知识本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脱离生活实际教学,学生得到的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悬而空洞的说教,不仅会使学生学而乏味,更会使他们感觉学而无用。所以实施“生活化”教学势在必行!

新课程改革指出,“生活化”并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中引用现实中的素材这么简单,而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并且要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感性知识以及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以“点”及“面”将自己的实际生活和信息技术学习建立联系,在学习与生活实际中寻找结合点,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信息技术的活动课,时刻体现信息技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展开教学,启迪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备课要“生活化”

新课改下,强调生活化的备课方式,强调“小课本、大生活”。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资源,一些具有生命价值的生活资源应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时刻带着发现的眼光去寻找、挖掘生活中的事物,平时应多看报纸,多上网,多关注社会热点、舆论、流行文化、潮流,随时搜集生活中对教学有帮助的材料作为备课和教学的素材。将一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素材融入教学之中,以便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应用知识的能力。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能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具体来说,我们在搜集和选取生活素材时要做到:1、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能形成共鸣。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能够充分体现教学内容,为呈现新知识服务。4、突显教学重点。

二、课堂情境要“生活化”

一堂精彩的课总是从一开始就很吸引人,要想让学生的学习从有负担的、被动的,变为有意义的、积极的,就需要有激励学生去学习的内在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实践性课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是很有必要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从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入手,将信息技术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起来,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把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信息技术的学习。

例如,在《文件夹》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从书桌里迅速找到《生物》书,学生们都很困惑,但又充满了好奇,电脑课怎么让找《生物》书呢,在随后的一阵翻箱倒柜的“混乱”中,有的学生只花了十几秒就完成了任务,而有的找了半天还是没能找到。然后,我让找的快的学生来介绍经验,引导学生说出能迅速找到书的秘诀——有规则的摆放。最后由我总结,电脑就像书桌,如果随意摆放文件,就会很混乱,就会像刚才的《生物》书一样不便于我们查找,从而引入《文件夹》这课的内容。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如何整理自己电脑里的文件,而且还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整理自己的东西,做到有条不紊。将所学的知识回归到生活,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这件工具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

到的问题。说到底关键就在一个“用”字上。因此,笔者认为应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做到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即应该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技能。不能因为拘泥于教材的安排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教材是死的,但学生是活的,课堂是活的。课堂教学不能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而应当随时随地的给教材灌入新鲜的源泉。

例如,《设计应用文档》这章,教材是以“制作作文选”作为主线,整章的教学都是围绕完成这一任务而进行的。我没有利用书中的这一实例,因为对于学生来说,目前还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去设计一本作文选的封面,这个实例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当然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引入一个具体的,生活化的实例来帮助学生掌握应用文档的设计却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在上这部分内容时,离圣诞节还有半个多月,许多学生都喜欢在圣诞节互送贺卡,我利用这一时机,告诉学生送别人电子贺卡,既有个性,又节省钱,而且还非常环保。把制作圣诞贺卡作为这章的主线,分解到每一节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制作出有个性的圣诞贺卡。最后,让学生用电子邮件把贺卡发送给亲人、朋友。这样,既掌握了知识,也联络了感情。

四、教学过程要“生活化”

新课标强调将课堂教学设置成一种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观察、猜想、实验、交流与讨论等方式开展学习,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很强,更加离不开“生活化”的学习活动。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既能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课堂学习,这样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的去学习。

例如,《计算机的组成》这节内容比较单调、枯燥而且抽象,如果老师仅仅按照书本的安排来实施教学,势必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探究任务来解决。首先,准备一台旧电脑主机。学生对电脑的好奇心非常强,虽然现在学生家里基本都有电脑,但大多数学生对电脑的了解充其量也只是停留在似懂非懂的层面上,出了故障也只能请别人帮忙,特别对于主机内部的结构更是知之甚少,所以在课上老师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对电脑的好奇心和学生一起来探究机箱内部的秘密,当堂打开机箱,拆解各零部件,再配合讲解一些简单的维修知识,这样便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原本单调、枯燥、抽象的理论课上活。如果能够将这些配件传到学生手中,让他们能近距离的看一看,亲手去摸一摸,效果还会更好。其次,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报纸、网络了解行情,帮自己配置一台电脑。能够学会自己装配电脑对许多学生来说都是件梦寐以求的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学习相关的硬件知识。通过配置电脑这个过程,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不仅知道了一些电脑硬件知识,还学会了配置电脑,而且还能帮助别人判断一些常见的电脑故障原因,甚至连如何解决都可以掌握。教师还可以在课上故意设置一些简单的电脑故障,找学生来分析原因,动手排障。让他们在别人面前小露一手,当一回“电脑高手”,小小的满足一下他们的“虚荣心”。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

五、课堂练习要“生活化”

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因此,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在课堂中教师经常会利用课堂练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与反馈。在练习的设计上应努力发掘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应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性题目,把课本中提供的抽象的、学生较难

理解的、毫无现实意义的练习题转变为生动的、学生较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尽量为学生创造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的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

例如,在介绍《从因特网获取信息》这节时,正好马上要“十一”长假了,许多学生家庭都有出去旅游的计划,因此,在学生练习这一环节,我放弃了书本上要求学生利用“百度”网站查找“网络安全”相关信息的实践练习题,而是结合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查找自己“十一”长假将要出行或感兴趣的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包括一些景点介绍、门票价格、当地的土特产、网友分享的旅游攻略等,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事先做好相关准备。由于搜索的信息正是学生所急需的,所以大家表现都很专注,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生活化”的课堂练习既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

六、教学评价要“生活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孤立、片面的测验,脱离了生活实际,对于学生的真实能力体现很少。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评价要充分体现真实性和情境性,不能用一个尺度去衡量,而要从其生活价值进行考量,采用富有弹性的评价指标。要积极提倡评价的“生活化”,以“生活”的眼光而非学科标准去评价学生。要努力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发展的可能性,并使之得到发挥,要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为生活服务,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在评价内容、方法和主体上应当进行大胆的改革,将评价内容由单纯的知识性向知行并重,过程、结果并重的全面性评价转移;评价方法由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评价主体由教师转向全员,由单一性转向综合性。充分的尊重学生、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不断激活学生的心理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所在。总之,信息技术扎根于生活,离开了现实生活的土壤,信息技术课程的生命活力就难以得到滋养。信息技术课堂也将失去应有的光彩,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就成为了漆黑的夜。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生活走进信息技术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学习信息技术,创造性的应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信息技术课堂走向生活,才能使信息技术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才能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生活化作文指导策略

生活化作文指导策略 生活化作文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作文内容为学生 创设或真实或虚拟的生活化情境,以“现在进行时”的方式指导学生观察和表达方法,课外再去生活中实践运用的作文训练形式。 一、课堂创设生活情境 1.精心策划,直现生活 游戏、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事,也是学生作文经常训练的题材,一般的游戏和活动多是学生在课外自己和同学一起做,为了便于指导观察和写作,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便于在课堂上做的游戏和活动,先让学生明确观察方法、观察重点,再让他们带着任务去做游戏和活动,这样在活动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察体会和收获。活动结束,教师再指导学生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写出来。 除了游戏和活动,小实验、小制作、状物描写之类的习作也可以在课堂上直现。 2.角色表演,模拟生活 写人和以表现人物为主的记事文不便在课堂上直现,教师可以生活中常见的人或事为原型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分角 色表演,模拟生活中的人或事。比如写老师关心学生的习作,

这类事情其实老师为学生做过很多,但是具体写起来,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是怎么样的呢?因为没有观察,所以无从想起。为了指导学生现场观察描写,教师可以课前找一位学生合作“排练”:老师正上着课,该同学突然病了,然后老师关切地询问,并且着急地带他去看医生。课堂上师生表演,其余学生观察,之后描写。在指导表达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情境表演还可以反复片段“回放”,让学生带着疑问再次观察、描写,直至观察具体、描写生动为止。 此外,同学之间在课堂上、课外发生的事,均可经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模拟表演。需要注意的是,指导学生观察这一形式的生活情境时,侧重点必须放在凭借情境进行观察方法、表达方法的指导上,而非记录事件本身的过程。 3.媒体辅助,再现生活 有的习作内容不便在课堂上真实呈现也无法模拟再现时,现代化教学手段就可以大显身手了。比如写景、游记等习作,学生不可能都有机会外出游玩,就算有的学生真的有过游山玩水的经历,如果利用多媒体辅助,便可让“游玩”与观察指导在课堂上同时进行,一举多得。 有条件的老师也可自己赶赶“DV拍客”的时髦,拍人录事摄景……处理后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实生活情境。

生活化素材案例(科学)

生活化素材案例(科学) 课题:五年级下册第19课《杠杆》 知识要点:杠杆、杠杆的工作原理 知识点定义: 1.在力的作用下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的坚硬物体叫做杠杆。 2.杠杆的工作原理: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生活素材: 实验 实验:蜡烛杠杆实验 实验器材:长蜡烛,大号缝衣针一根,纸杯两个,小碟两个,火柴一盒、 刀片一枚,塑料板,剪刀 实验步骤: 1、把蜡烛底端的蜡刮掉一些,让它像顶端一样露出烛芯。 2、把缝衣针用擦燃的火柴烤热,轻轻从蜡烛中部穿过,注意取中并跟蜡烛垂直,露出针头针尾尽量一样长,轻轻架在两只杯子的边缘上。 3、在蜡烛的两端下方放置两个小碟。 4、点燃蜡烛两头就做成了一个蜡烛跷跷板。 实验现象: 迅速点燃蜡烛两端,会发现燃烧的蜡烛很快平衡,但平衡很快随之打破,两端不断地轮番翘起、落下。在轮番起、落的过程中,当蜡烛油开始下落且离开蜡烛之前,该端呈下落状态,一旦蜡烛油与蜡烛相分离,该端翘起、另一端同时落下。 科学原理: 杠杆原理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文字资料

费力杠杆 例如:剪刀、钉锤、拔钉器……杠杆可能省力可能费力,也可能既不省力也不费 力。这要看力点和支点的距离:力点离支点愈远则愈省力,愈近就愈费力;还要看重点(阻力点)和支点的距离:重点离支点越近则越省力,越远就越费力;如果重点、力点 距离支点一样远,如定滑轮和天平,就不省力也不费力,只是改变了用力的方向。 省力杠杆 例如:开瓶器、榨汁器、胡桃钳……这种杠力点一定比重点距离支点近,所以永远 是省力的。 应用: 如果我们分别用花剪(刀刃比较短)和洋裁剪刀(刀刃比较长)剪纸板时,花剪较 省力但是费时;而洋裁剪则费力但是省时。 1.剪较硬物体 要用较大的力才能剪开硬的物体,这说明阻力较大。用动力臂较长、阻力臂较短的 剪刀。 2.剪纸或布 用较小的力就能剪开纸或布之类较软的物体,这说明阻力较小,同时为了加快剪切 速度,刀口要比较长。用动力臂较短、阻力臂较长的剪刀。 3.剪树枝 修剪树枝时,一方面树枝较硬,这就要求剪刀的动力臂要长、阻力臂要短;另一方面,为了加快修剪速度,剪切整齐,要求剪刀刀口要长。用动力臂较长、阻力臂较短, 同时刀口较长的剪刀。 天平是特殊杠杆,它的动力臂与阻力臂相同。 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人前臂是哪一类杠杆?这种结构给人带来什么好处? 解析:人前臂的动作最容易看清是个杠杆了,它的支点在肘关节.当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松驰时,前臂向上转,引起曲肘动作;而当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松驰时,前

(一)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一)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大多数语文教师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学生,他们不但觉得作文难写,而且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无从着手写。为此,我校提出了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通过研究和实践,高效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力克作文虚假空洞现象。今年,青岛的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的热点就是“生活化作文”。因此,我在教学中就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将收获总结如下:适用范围:小学四、五年级 理论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在我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写好生活作文,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操作要点: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教学策略研究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探索优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学习作文中提高生活质量。 通用模式:先要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丰富生活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直接途径,学生亲自实践,耳闻目睹感受大自然奇妙无穷的美及投身其间的乐趣,感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心;另一条是间接的途径,是通过阅读书籍、听广播、看电视等来感受作品的意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想写。 透视小学生作文的现状,我们在反思作文教学的困惑之余,不难捕捉到问题的实质:小学生封闭机械的校园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屏闭了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关注,剥夺了他们扩展生活外延、品味生活内涵的权力——生活底蕴的丧失,自然成了写作灵感枯竭的根本理由。小学生作文的悲剧实际上就是传统作文教学的悲剧。近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正是由于忽视了以真实为原始生态的生活作为学生写作的逻辑始点,才走进了一条令人悲哀的死胡同。因此,进行小学作文教学中以交流促写作的策略研究,改变小学生作文的现状,革除学生作文“假”、“空”、“套”的弊病,为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带来活力。首先,我们应让学生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比如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他们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生命的律动。 刚开始写作时,有些学生常常叼着笔杆发椤,觉得每天的生活差不多,就是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睡觉,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这主要是同学们还没有学会去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观察社会,了解历史,感受人生,丰富生活经历,丰富人生体验,就能更好地感知作品形象。这种人生体验可以来自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可以来自他人的生活经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这种体验就能丰富起来。在写《我学会了洗衣服》这一文前,我先让学生参加一次洗手帕劳动,鼓励学生只有在亲身的实践中进行观察和体会,才能把本次作文写好。要写作文,不仅要认真仔细看,还要用心记。

易经生活化

易經與生活 一、中國人不可不懂易經: 1、英國近代史學家湯恩比,曾經預言:「十九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二十世紀 是美國人的世紀,而廿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中國人的哲學以易經陰 陽為基本,所以未來在廿一世紀中國人以儒學、易經可以帶領整個全世界。」 2、成中英博士:歐美經濟工業非常發達的國家,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大家在尋 求一個平衡和諧的人生,尋找心理、生理的寧靜和諧,所以追求東方的智慧 之學─易經。 3、易經能夠廣泛的、正面的去觀察一個全面的宇宙,找到一個深刻的、宇宙變 化的哲學 4、中國人在比較溫和的文化環境下,有更深一層的機會認識宇宙,創造一個人 與宇宙交互感應的人文世界,周易哲學就是人跟宇宙的一個密切認識的交流(成中英博士:哈佛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際易經學會會長,夏威夷大學教授) 5、世界正流行五熱:中文熱、數學熱、中國功夫熱、針灸熱、易經(洛杉磯醫 學兼哲學博士林子洪博士所說) 二、淵遠流長且歷久不衰的文化: 1、繫辭傳: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 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 萬物之情。 2、伏羲氏6400年前,龍馬負圖,作河圖,闡五行,畫八卦(伏羲氏一劃開天) 3、大禹4100年前,神龜負圖,作洛書,魔方陣(換方),洪範九疇,劃天下為九 州 4、周文王3100年前,文王被拘羑里七年而演周易、做卦辭;周公作爻辭,孔 子贊易:彖辭上下、象辭上下、序卦上下、繫辭、說卦、雜卦、文言,合成 十翼 三、易經的形成: 1、序卦傳:有太極然後有乾坤,有乾坤然後天地之位定焉。 2、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3、易有三易:連山、歸藏、周易,即夏易、殷易、周易 4、連山易(神農所作):夏朝乃經過一段艱辛的開山闢野的努力而建立,大禹治 水三過其門而不入,故夏朝含有山野文化的特質,以艮卦為首 5、歸藏易(黃帝所作):殷商時期人們開始定居,發展農業文明,建立家庭邦城 制度,土地是非常重要的資產,故歸藏易以坤卦為首 6、周易:融合了夏朝、商朝的文化,歷經文王羑里七年的困厄,周公制禮作樂, 提倡天尊地卑乾坤定位,尊父系社會。孔子曰:「吾從周」 四、易經對生活的啟示: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摘要: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强调把富于启蒙性、趣味性而且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通过开创小实验、开展小制作、开辟植物园、开办“说一说”等途径纳入适合于幼儿课程范畴,让幼儿在生活的发现、参与、实践、体验中收获最真实的生命成长过程,从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生活化;身心发展 一、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义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是指在组织、设计和实施幼儿园课程时,要把幼儿的日常生活与幼儿课程、幼儿的感性经验自然地联系起来,使幼儿获得身心和谐发展。它强调把富于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范畴,让幼儿在生活的参与、实践、体验中学习和发展,并且从中培养其亲自然,亲社会的人文情感。 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践途径探索 幼儿思维特点具有直观形象性,这就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就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因此,幼儿园课程只有为他们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利用多种实践途径,才能满足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一)开创“做一做”小实验,促使幼儿对生活有更为深切的体验和感受。

生活中许多现象虽然司空见惯,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对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却深奥不解。例如,为什么烧水时水壶中的水会溢出来呢?如果能开创“做一做”小实验,真正了解了事物的热胀冷缩特性,会增加孩子许多的快乐。为了让幼儿明白热胀冷缩的原理,我动手做“神奇会变的气球”实验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我把套有气球的试管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孩子们在观看时非常认真,立刻发现了气球的胀大和收缩,试管放进热水时“气球渐渐变大了”;试管放进冷水时“气球又变小了”。气球神奇的变化,使课堂沸腾了。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气球会发生变化时,有的皱着眉头百思不得其解,有的说可能和水d冷热有关系,见此情景我对小朋友们进行了讲解。热水温度较高,空气受热,体积增大,气球鼓起来,这就是热胀。冷水温度较低,空气遇冷体积变小,气球就会瘪下去,这就是冷缩。“可是,怎么会知道试管里有空气呢?”有的小朋友喊出来。我兴奋地取来一盆水,找个玻璃杯,把一张纸揉成一团,塞进空杯的底部,将杯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引导孩子观察玻璃杯里水面的高度;然后垂直取出玻璃杯,拿出纸团。让小朋友观察纸团是否变湿了。孩子们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在玩中学习了科学知识,懂得了空气在杯子里,使纸团和水不能接触这一事实。 (二)开展“试一试”小制作,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课程生活化就是要让幼儿从小建立生活的主体意识,在生活中探究、发现、学习,在生活的实际情景中,提升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指导幼儿用一次性纸杯做多种手工制作,用卡纸把水杯

精品文档 (76)怎样把生活化素材翻出新意来

美味佳肴必须用精美的原料来烹调,锦衣绣服必须用上等的衣料来制作,水榭亭台必须用优良的石材来构建。同样道理,佳作华章必须由血肉丰满的材料来组成。如何将日常素材“化腐朽为神奇”呢? 一、首选精彩的情节 许多同学在写作文时,很想从记忆中找到一件有着紧凑、曲折、连贯情节的事件,结果往往令人失望,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多是由松散、重复、琐碎的事情组成;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一定不会经历我们想要的那种情节。有一篇以《我和猫》为题的作文,写饭后邻居来访,妈妈陪着在门口说话,“我”就主动去厨房帮忙洗碗;我洗刷完毕回到卧室,妈妈还在和邻居说话,这时一只猫进了厨房捣乱;妈妈听到厨房里碗盆叮当响,以为“我”不会洗碗,就笑着大声制止,让卧室里的我一头雾水;后来妈妈进入厨房,惊讶地大声责怪,我在卧室忍不住了,走到厨房去理论,最后和妈妈一起找到了“真凶”。这个小故事里有许多巧合和误会,撑起了一篇精彩的作文,读来生动有趣。我们如果在生活中经历了类似的事情,对于写作文来说是很幸运的,选材时一定不要错过。 二、重视心中的感触 好作文往往是有“情”的,因此,能够引发我们感情、激发我们感触的素材应被我们充分重视。这其中可能会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激发我们感触的素材可能很小,没有精彩的情节,也无法拿出更多熟悉的生活来辅助,没关系,这个难题很容易克服,你只要围绕这个真实的感触多联想,素材就会变得足够的。比如一篇题为《玫瑰花茶》的作文,作者先是对桌子上的一杯玫瑰花茶有所感触,觉得泡开了的玫瑰花茶虽然也能恢复成一朵花的样子,但是没有花的颜色,也没有花的气味,它重生后的魂是干枯的。由此想到了“阴阴郁郁的旧上海”,那是张爱玲笔下的上海,“阴着香着的”。于是又想起张爱玲的人生,觉得张爱玲的人生就像一杯玫瑰花茶,又猜想张爱玲会如何描写这杯玫瑰花茶。作文最后又回到开头,“桌上,还有一杯玫瑰花茶”。这样的选材不仅主题新颖,而且素材本身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三、描画想象的情景 人的思想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围绕某个话题或主题,你要敢于穿越时空隧道,请出历史上的人,请出未来世界里的人,请出文学作品中的人,让他们登台唱戏或你去往他们那里神游一番,也是一种创新之举。如习作《假如月亮突然消失了》,采用时空转换法,从月亮的美丽写到消失的轰动,既而写到消失后的“习惯”,最后用后记揭示主题:请珍惜月亮!文章重点想象了语文老师的“苦恼”、科学家的“受害”、小偷的“开心”、编辑同志们的“繁忙”、人们的“习惯”,语言风趣中有一丝冷峻,个性张扬中有一点酸涩,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四、翻出素材的新意

“初中学生作文生活化教学方法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初中学生作文生活化教学方法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们的生活面狭窄,体验不丰富,素材积累不充分。不留心观察生活,缺少从生活屮摄取材料的能力。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形式化,比较空洞,许多学生认为写作文难度大,无物可写,部分学生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后的作文往往是胡编乱造,凭空假想,没冇真情实感,脱离实际生活,缺少生活气息。缺乏生活、缺乏体验,这是学生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而我们的i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对学生作文评价方式单一,而影响了学生习作水平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此,借“宁夏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这一活动为契机,结合我校学生的学情、实情,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让学生走向生活,让作文走向生活,作为提高语文教学的策略。从而促进和提高作文教学, 有效提高我校的作文教学效率、质量。 课题界定:作文教学生活化,即在作文教学屮,让作文教学的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要写生活内容,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让作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而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作文走近学生生活,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 研究目标: 1、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生活化,即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知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的素材; 2、学生作文指导的生活化,即作文指导如何走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与写作,指导学生抒写生活,反映生活; 3、学生作文评价的生活化,即作文评价如何走出考试作文的唯一标准,确立与生活化作文相适应的作文评价方式,科学评价学生反映生活的作文。 二.课题研究情况 1.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 自本课题开题以来,校领导大力支持课题组的学习培训工作走出去,请进來二学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浅析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浅析 发表时间:2012-07-26T16:09:33.170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2年第6期供稿作者:李晓妮 [导读] 大多数语文教师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难点。 李晓妮(邯郸县三陵中心校河北邯郸056000) 【摘要】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教学策略研究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探索优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学习作文中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大多数语文教师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学生,他们不但觉得作文难写,而且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无从着手写。为此,我提出了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通过研究和实践,高效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力克作文虚假空洞现象。 1.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积累材料 虽然我们的学生对外界生活接触不多,但其实每时每刻,学生们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如果有敏锐的洞察力,就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找到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题材,写出内容充实,事例具体的文章 比如,一天上语文课时,因学校临时召开一个紧急会议,耽误了几分钟。等我走进教室时,值日班长周湛已经组织大家在读课文了。同学告诉我,刚才有几个同学在捣蛋,是周湛制止了他们。听到这一切,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回忆:上课铃响后,教师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在教室门口,你是怎么想的?几位调皮的同学是怎样捣蛋的?同学们是怎样做的?周湛是怎样制止的?这几位调皮的同学又是怎样反应的?你又有什么感受?经过讨论,同学们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作文材料。这时,我趁热打铁:“下面就请大家把这一题材记在你的‘拾贝集’里。放学后,请大家再把它具体地写下来。”同学们听了,欣然应允。 “拾贝集”是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的一本记录本。学生每天用三言两语记上当天发生的有意义、有趣的事,不强调有头有尾,也不强调文字优美生动,而着重强调真实,强调句子通顺,让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活动、感受朴朴实实地写下来。如今天在学校里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如在音乐课上学到了一首新歌、体育课上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美术课上由同学做模特儿画了第一次肖像画),在家里做错了一件事或种了一盆花……诸如此类的小事都可以成为“拾贝集”的内容。这样每天注意材料的积累,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内容可写了。每天都进行的练习,还能够使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得到培养。 2.作文内容生活化让学生乐写 学生作文内容应该也必须是学生生活内容的反映,学生的写作才是兴趣盎然而不枯燥的,我们在研究作文生活化策略时,要从生活出发,构建作文内容系列。提高生活认识水平,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生活认识水平的反映。我们要从提高生活质量角度来观照作文生活化的意义,以写作来反映生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而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又直接促进学生作文深度的发展。最终形成生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文道结合的良性循环。丰富学生生活、提高认识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教育中必须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去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热爱生活,这样,我们才能从文中见“人”。 学校生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作文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其生活方式能反映其它生活的内容。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强调使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内容,要以自我表现、生活写照、应用、议论文字、说明文字等作文内容将生活的一切作为作文内容的一切,使作文的空间与时代的空间,与学生生活的空间相融。 活化生活积累,促使学生“一写为快” “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学生脑中沉睡着的生活积累,一旦被激活,情感的大海就有壮丽的浪涛。这样火热的情感与内部语言有机融合,所写之作才有血有肉。因此,平时应抓拄契机,活化学生丰富的积累,让学生有强烈的写作冲动,促使学生“一写为快”。 活跃思维,给学生以自由命题的空间,我经常选取报刊上的短文和电视上的一些热点新闻作为作文材料。选取的材料短小精悍,情节性强,贴近生活。在谈到参与十多年WTO谈判的外经贸部处长王真被一家外国保险公司百万年薪挖走、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伤熊”时,学生的反应异常激烈,从对人才的流失的扼腕之痛、人才的管理机制到世界经济一体化;从口诛笔伐这位清华学子、学历与人格的思考到家庭学校的教育机制等等,学生思维活跃,视觉敏锐,能联系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作文,自由命题空间大,真正做到了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然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 3.引导学生开展活动,体验生活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增加见闻、认真体验,才会有新鲜的收获,有真切的感受,也才会有倾吐的需要和欲望。这学期,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许多活动:游览“江南八达岭”——临海古长城,领略祖国的山河之美;参观“毛主席遗物展”,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封闭性军训活动,体验军营生活;组织学生上街清除城市的“牛皮癣”——乱贴乱涂的广告……精彩纷呈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获益良多。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引导他们回忆叙述活动的进行情况,交流收获和感想,既活跃了思想、沟通了情感,又训练了作文。 譬如,五天的军训活动时间虽不长,但这是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其间得到的感受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军训一开始,我们就发给学生每人一本写有“军事训练系列”的日记本,让他们自由选择,自由命题,抽出一定的时间记下军训时的生活。回到学校以后,及时组织了一次“我的军营生活”征文活动。学生交上来的征文题材非常丰富,有的写了部队纪律是如何的严格,连吃饭都要排队的《一次特殊的中餐》;有的写训练时非常严厉,平时又是非常幽默有趣的《我们的梅教官》;有的写自己打开水时,由于天黑,竟然把汽油当作是开水拿到了宿舍里面,闹了一场笑话的《打开水的风波》;有的表达自己离开部队时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感受的《再见了,军营》;还有的同学写《练正步》、《过集体生活真好》、《想家的感觉》……只有学生有了亲身的感受、丰富的社会接触,才会写出这样题材新颖、贴近生活的作文来。 总之,要想让学生不再惧怕作文,就应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素材,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和赏识性评价,才能使学生真正的自由表达,自主作文,才能写出真实的生活化的作文。

从_爱弥尔_看论卢梭的德育生活化理论_李俊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4卷 总第66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6 2012(Vol.14 Sum No.66) 从《爱弥尔》看论卢梭的德育生活化理论* ● 李 俊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41) 摘 要:本文试图从卢梭的伟大著作《爱弥尔》中解读出他的又一教育理论,即德育生活化理论。具体而言,文章分别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即卢梭德育生活化理论的内涵;卢梭德育生活化理论的基本维度。 关键词:卢梭;德育;生活化 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2.06.106 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2)06-0273-02 卢梭在《爱弥尔》这部闻名世界的著作中提出了别具一格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在18世纪中期被视为“教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本文试图从这部伟大著作中解读出卢梭的又一教育理论,即德育生活化理论,从而给予卢梭教育理论以充实,并给予我国现行教育理论以启示。 一、卢梭德育生活化理论的内涵 卢梭在《爱弥尔》这部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德育生活化思想。在这本书中,他不止一次地强调了德育与生活的同时性。在《爱弥尔》的开篇他就说到: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我们的教育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13其中,卢梭所指的德育生活化,即是与为某一特定群体专门准备的正式化道德教育相对的,是人们通过在与他人共同进行的日常生活过程中而获得的教育,这种教育具有非正式的、偶然的、无处不在的、重复的特征。这种教育是非正式的,是因为它没有正式的教育时间或地点等因素,它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种教育是偶然的,是因为它没有事先的精密的计划,只要产生了教育的需要,它就产生。因此,它又是随机的。这种教育是无处不在的,是因为生活是无处不在的,因此通过生活来对人们进行的道德教育也是无处不在的。这种教育是重复的,是因为生活对人们的道德观念的养成的影响以及通过生活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不是一次而获得,而是通过在日常生活多次的影响和启发而产生。 二、卢梭德育生活化理论的基本维度 本文基于《爱弥尔》,试图主要从三个维度来阐述了卢梭的德育生活化理论,即分别是人的生活需要与道德观念的关系、人的生活经验与道德观念的关系、人的生活环境与道德观念的关系。 1.人的生活需要与道德观念的关系 人的生活需要和道德观念有紧密的联系,道德教育要认识到二者的紧密关系,并在尊重和利用人的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培养人的道德观念。首先,卢梭认为,德性养成的好坏与生活欲望是否超过了必要的限度有关。他说:  “人为什么会显得柔弱呢?那是由于他的体力和他们的欲望不平衡。是我们的欲念使我们变得柔弱的,因为要满足我们的欲念,所花费的体力,比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体力还多得多。所以说,减少我们的欲念,就等于增加我们的体力:体力多于欲念的人,体力有剩余,因此他当然是长得很强健的。”[1]212从这里可以看出,卢梭把人的柔弱这一德性的形成归结为欲望的过度膨胀。因而,要使人养成善的德性,必须要对生活的需要有所节制。其次,卢梭认为,要想通过生活对人开展道德教育必须要了解和尊重人的现实生活需要。这是因为,求知来源于生活的需要。当人认识到生活的需要而自身又确实不懂的时候,求知的愿望最为强烈。为此,卢梭说:  “原来这个小女孩是很娇气的,她不喜欢把她的衣服拿给她的妹妹穿;从前,家里的人在她的衣服上打上了记号,而以后就不替她打记号了,所以她只好自己学打记号。她以后进步的情况如何,大家是可以想象得到的。”[1]546再次,尊重人的生活需要,实际上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卢梭所倡导的“以儿童为中心”这一教育主张。英国大哲学家洛克认为,儿童是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任意塑造儿童。这实际上是将儿童当做一个填充器由成人任意填充。和洛克不同,卢梭反对这种教育主张,他认为成人对儿童的了解十分有限,教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了解和尊重和儿童的生活需要。这样的道德教育使儿童不再从属于教师,从而不仅使教育者能够更好地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而且也尊重了儿童的主体性,培养其具备了民主社会所要求的主体意识和民主精神。 2.人的生活经验与道德观念的关系 所谓生活经验,就是在日常生活活动的亲身体验过程中所获得的总体性认识。卢梭认为,人能从生活经验中接受道德教育,获得道德观念。具体而言,人的生活经验与道德观念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生活经验对人的道德认知的塑造具有双向性,即生活经 *收稿日期:2012-01-25 作者简介:李 俊(1980-),男,安徽芜湖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近代教育思想,人的社会化。

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策略

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策略 摘要:抓住数学课堂的本质,从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出发,遵循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切实有效。教师要经营好数学课堂,注意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到底是枯燥乏味的,还是生动有趣的?相信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许许多多的学生。那么,数学课堂原本的面貌是怎样的呢?毫无疑问,数学课堂原本的面貌应该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是具体可感的,是生动有趣的。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会对数学产生错误的看法,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来呢?我想,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是不难的。学生之所以会认为数学课堂是枯燥乏味的,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在于我们的数学教师,在于我们的数学教师没有抓住数学课堂的本质,没有从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出发,没有遵循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没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没能达到课堂教学的切实有效。因此,学生不喜欢数学课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经营好数学课堂,注意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呢? 一、具体实例促进数学问题“生活化”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精神”。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才能最大限度地激

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要做到这些,我们数学教师就要很好地运用生活实例,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热情。为此,数学教师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设计问题的情境,通过师生积极的情感互动,引导学生去自主地探究数学问题,培养起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二、仿真情境丰富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丰富和表象积累是形象思维的基础。数学教育原理告诉我们,变化多端的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对数学认识的丰富感性材料和经验。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具体可感的生活情境,组织引导学生在看、听、想、记多种感觉器官的合作中丰富数学的表象,产生对数学的真切感受,由此促进他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具体而言,学生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可以感悟到数学知识。比如,周围景物、事物的运动蕴含着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观察树叶、蝴蝶、房屋的形状及人体等,可以感受什么是“对称”;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汽车途中的交汇,感知什么是“相遇”;引导学生观察公共汽车上乘客的上下车情况,可以体会上下车人数与车上人数的增减关系……这些许许多多的抽象概念,都可以通过亲眼目睹来完成直接的理解。除此之外,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也可以悟得数学知识。比如说学生在逛街时听到某商场为促销衣服而播的广告“本商场全部衣服五折起出售”,可以从中感知理解数学百分数应用题,悟得原价、现价与打折的关系,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

浅谈生活化作文素材的积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d7320729.html, 浅谈生活化作文素材的积累 作者:肖梅玲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03期 【摘要】要赋予作文以生活的气息,就要“开源”,积累素材。从观察生活、融入生活、再现生活入手,结合阅读让学生慢慢的积累作文素材,最终才能达到厚积薄发。 【关键词】生活;素材;积累;观察;阅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作文中最棘手的问题。“无米”的原因是小学生生活内容及所见所感有限,不善于在生活中观察发现,不会捕捉和积累生活中的作文素材。要赋予作文以生活的气息,就要“开源”,积累素材。如何引导小学生积累作文的素材呢? 一、观察生活,选取作文素材 有的学生缺少广泛接触多彩生活的机会,有的不知道如何观察、体验生活,就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形成了作文与生活脱节的现象。为此,就要靠老师把作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选取素材。 教师常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经常通过对人、事、物、景的全面仔细观察,并从观察中提取精炼的内容记下来,让他坚持下去,养成多察乐记的好习惯,学生就有了一个作文素材宝库,需要时加以提炼,学生定能写出鲜活的文章来。如那天,看见一个外貌特别的人,你就从外貌、神态、语言等方面去观察,并把观察到的记下来。写作时,你可按要求,去选用你记录中的内容进行加工,精彩的作品就能跃然纸上。 其次,让学生学会小处发现,勤记录。说到观察,有人就只想到那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似乎只有这些才值得观察。其实不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观察的内容。只要我们运用好“五官”:察颜观状,耳听八方,闻臭嗅腥,品苦尝辣,感冷热触软硬。让学生能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找出一点令人心动的东西。比如:教室里的菊花,平时让学生轮流给它浇水,搬去晒太阳时仔细观察它的叶、茎,摸一摸,闻一闻,常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再把观察到的记下来。等到开花时节,让学生赏菊,说菊,赞菊,咏菊,这有血有肉的作品,除了能让你闻到菊花香外,还能让你感受到菊花的高雅傲霜。这样,学生会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不仅积累了作文素材还提高观察能力。 二、融入生活,丰富作文素材 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是的,让学生融入生活,在生活体验中便能丰富作文的素材。

小学生活化作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生活化作文水平的提高》课题实施方案 ——吉日嘎郎吐镇中心校 一、课题的研究概况及趋势: 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是改革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据我们所了解国内外已经有一些教育专家和语文老师开始重视类似课题的研究,如:小学生兴趣作文研究、小学生变形作文课研究、多媒体组合指导小学作文课题研究、小学个性化作文的实践研究等等课题。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同的地域文化,就有不同的学生素质,我们认为他们的研究据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实际操作效果不大,因此我们决定进行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 在实际教学中因为一些共性问题:起步晚、坡度陡、不得法,使得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不注意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学生写作内容空泛,教师批改不得要领,学生无所适从。 再加上学生自身问题尤其是乡下学生,他们的生活面狭窄,体验不丰富,素材积累不充分。不留心观察生活缺少从生活中摄取材料的能力。大部分小学生的作文形式化,比较空洞,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内容与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与创新意识。学生虚假作文,“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作文教学游离于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灵性与创新,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我为了使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写,且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走向生活,让作文走向生活。所以进行课题研究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1、基于作文教学回归社会生活的必然需要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才能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世界。 2、基于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这一点,小学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生活与作文可以构成一个“生活——作文——生活”的循

浅谈政治课中哲学知识生活化

浅谈政治课中哲学知识生活化 发表时间:2010-04-17T02:54:44.640Z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作者:张惠[导读] 许多老师和学生都有同感,认为高中所学的哲学知识太抽象太枯燥了,简直是晦涩难懂。 许多老师和学生都有同感,认为高中所学的哲学知识太抽象太枯燥了,简直是晦涩难懂。其实,正像某位哲人所说:“生活就是哲学,哲学就是生活。”如果把哲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哲学并非想象的那么难。现在,就把我的一些教学体会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使同学们从学习哲学知识中收获快乐和启发,真正体验哲学即“智慧的科学”。 一、关于意识反作用的原理 意识的反作用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原理。意识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的反作用也包括意识对人自身的调节作用:健康的心理、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使人奋进,使人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在讲这个原理时,如果就这样照本宣科的话,学生很难接受,也很难产生共鸣。在这里,我给学生讲了两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把哲学道理和生活结合起来,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受益匪浅。 一位大学心理学教授,曾经在一所中学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新学年开始时,教授把两位老师请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过去三年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老师,我们特别挑选了由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的三班交给你们教,这批学生的智商比同龄孩子都要高,希望你们能有更好的成绩。”老师们喜形于色,临出门时,教授又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和家长知道他们是特意挑出来的。”一年之后,这三班学生的成绩是整个地区最优秀的,比平均分数高出十分,这时教授才告诉老师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挑出来的,而是随机抽选出来的普通学生。教授同时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你们两个也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这个实验正好说明了自我意识对于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你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你就是最棒的。通过这个例子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正确意识的反作用是非常大的。 二、关于辩证法中的三个重要观点 辩证法中有三个重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在讲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和条件性呢?我给他们分别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 一天,一位朋友送给巴尔扎克一件从国外带来的睡袍,大猩红色的,质地非常好,巴尔扎克非常喜欢,视若珍宝,没多久他发现周围的环境和自己的睡袍很不相称,地毯显得太陈旧了,茶几显得太小了,窗帘显得太暗了。为了自己心爱的睡袍,他发了狠心换掉了地毯、茶几和窗帘。没过多久,他又发现自己的床、自己的房间也与自己的睡袍不搭配。他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很沉重,整天在考虑如何才能 突出自己的猩红色的睡袍。巴尔扎克的苦恼使他明了他的睡袍和周围的环境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也正好证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的观点。 卢塞恩处在瑞士的中部,环境非常幽美。前不久,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只野鸭,在广场边做了一个窝,并孵了一只小野鸭,这是一件喜事,市长甚至还亲自探视。如果那只小野鸭顺利出生,也许事情就此结束了,可是小野鸭出壳的第七天,意外地死掉了。一个民间鸟类保护组织首先发难责问市长,你有什么权利去探望那只小野鸭?市长不得不对小野鸭的死表示愧疚,同时,向市民道歉。事情并没有结束,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发难了,一只鸭子为什么跑到了广场上孵它的小鸭,说不定它以前生活的湖水被污染了。这一问,不得了,如果湖水被污染了,全城居民的生活就没有保障了,你市长拿着纳税人的钱,干什么吃的。居民到市政广场游行,环保部门对湖水水质进行鉴定,卢塞恩湖果然被污染了。他们要求市议会拨专款整治卢塞恩湖,并要求市长立即辞职。局面难以挽回,因为水的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百姓的生命,最后市议会决定拨出2000万法郎用于减污工作,市长引咎辞职,事情还没有结束,瑞士为发展旅游业,就加入《申根协定》举行全民投票,正是由于那只小野鸭,93%的公民投了反对票,这只小野鸭的超能量不正说明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仅具有普遍性,更具有条件性。学生在听故事的快乐中学会了又一个哲学原理。

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

教学生活化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学生生活,适应社会发展。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社会实际生活与化学教学的联系,努力使化学教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把生活中亲身经历的生活经验事实与化学教学相联系,将生活中对未知事物的求知兴趣融于教学。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的掌握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巩固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化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将身心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课堂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引入化学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比如,在初中化学第一节绪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身边与化学有密切联系的实例:铁锅为什么会生锈?高温的油锅未点燃为什么能着火,怎样扑灭?氢气球能飞上天而普通的气球不能飞上天等等。在学习保护水资源一课时,可以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导入:为什么化肥厂附

近的小河上藻类植物疯狂生长?污水怎样处理,废渣如何利用?又如用食用松花蛋时为什么要沾食醋?蚊虫叮咬后用肥皂水涂抹可以减轻痒痛来引入酸碱中和反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来导入课堂教学,既简洁又真实,自然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生活化 课堂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设计,它是以教材和学案内容为出发点,教师个人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和加工,教师应该深入思考教学设计中生活化知识与教学内容结合的切入点。新颖的生活化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发现,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才能爱学、乐学。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关注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CO2时,可设计如下生活情景:用石灰浆抹过的墙壁开始很湿,过一段时间,墙面要逐渐变硬、变白。但在墙面干燥过程中,常发现墙壁“出汗”。假如用炭火烤一烤,墙面会干、硬得更快一些。运用CO2与Ca(OH)2反应的性质,师生共同深入分析,解释上述现象。可设计系列短问:为何变硬、变白?出的汗是什么?加快反应速率的方法有哪些?等等。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性质和原理解释了生活,生活又验证了性质和原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设计

小学生作文生活化指导策略

小学生作文生活化指导策略(一) 策略一:巧媳妇寻米——感受多元生活,广开材路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而生活又是多姿多彩、日新月异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大世界。同学老师、操场教室,父母兄妹、住行衣食,媒体舆论、街巷田野……童心所及,处处皆文章;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天上地下、过去未来,想象所至,下笔可成文。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 案例1:生活回放:班中有一位男生,老家在安岳周礼农村,也许是受方言的影响,写作功底一向甚差,忽闻某一日,自能日记的水平让人刮目相看,问之,原是家乡的舅舅远道而来,内江话的气息充溢着小男孩的日记。该日记分别发表在校报及《语文课堂内外》一书中。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小男孩的日记,一同感受舅舅来“我”家的那一段日子。 片段一:

舅舅从遥远的家乡来看我了。 舅舅长着黑黑的皮肤,大大的眼睛,大大的嘴巴和一口黄牙。我问舅舅:"你怎么会有一口黄牙?""因为我每天抽很多烟,你以后可别千万学舅舅,把牙齿熏黑了。"舅舅风趣地说。 舅舅对我们很亲热,每晚和爸爸妈妈聊到很晚才睡。 我很喜欢舅舅。 片段二: 舅舅在我家的这几天,烟缸里的烟头多了起来。我多次对舅舅说:“不要抽烟了,这样对身体不好。”可舅舅就是不听,把我的话当耳边风。 “舅舅,请您不要抽烟了。”我想对您最后说一遍。 片段三: 今天中午,舅舅走了。 舅舅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烟缸里是烟头少了起来,家里的热闹气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