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角形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三角形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三角形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三角形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三角形》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内容:四下P22-34页《三角形》单元。

复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与意义、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分类的有关知识。

(2)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复习,初步掌握复习方法,形成基本复习技能。(3)提高复习课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复习重点:复习三角形单元相关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单元复习的基本方法。

复习难点:通过复习活动,提高学生上复习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学生活动记录卡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一个纸质三角形,并做好相关数据的测量。

教师准备PPT课件、知识点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设计:

(1)谈话:《三角形》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第几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一共有多少页纸?(从书上P22-34页,共13页)你能把这13页书中的知识都说出来吗?(生不能)为什么不能?(间隔时间长、内容比较多、遗忘了一些)

师:正因如此,我们才有复习的必要。(由此问题揭示复习的必要性)(2)情感激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课件呈现名句及其意义。

师:今天我们就来做这样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老师也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能“不断有所收获”。

二、导入课题,回顾已学知识。

(1)直接出示课题:三角形单元复习

师:刚才同学们说有些已经忘记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三角形》单元所学的知识。

(2)回顾已学知识。

在课件中提供1~7的序号,告诉学生本单元共有7个知识点。

教师通过课件动画、文字性提示,引导学生根据书中教学顺序依次回忆各知识点。

在学生回忆的过程中将各知识点信息与课件中“三角形”联系,与学生手中准备的三角形相关数据联系。

知识呈现:

①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师:你的三个角多少度?这是三角形的起点知识,也是最重要的知识。贴出知识卡片

②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你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能再说出一组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吗?3cm、5cm和9cm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吗?)

③三角形中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师:一个三角形有多少条高?高一般用什么线来画?你的高和底分别是多少?[三条]贴出知识卡片

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你会联想到哪个图形正好和他有相反的特性吗?

⑤三角形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呢?……你的三角形属于哪一类?为什么?判断的简单方法:以最大角判断)

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已经知道两个角的度数,如何求第三个角的度数呢?

⑦三角形按边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师:老师的三角形属于哪一类?你的呢?为什么很多人的三角形既不是等腰三角形也不是等边三角形呢?揭示第10号知识卡片(非等腰三角形:三边不等),明确像这样的三角形居多。

(3)介绍课前准备的三角形。

联系刚刚回顾的所有知识,介绍手中的三角形。(学生于课前完成作高、量边长度、量角的度数)

同桌互相介绍后,全班汇报。

两生汇报,看谁汇报的有条理而且准确。

(4)基础性训练(课件呈现)

(一)填空。

(1)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条高,三角形的高一般用()线作图。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80。,它的一个底角是()。(3)在一个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和等于另一个内角,它是一个

()三角形。

(4)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是350。,另一个锐角是(

)度。

5、口算出∠3的度数,并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1)∠1=27。∠2=53。∠3=()。,这是()三角形。

(2)∠1=70。∠2=50。∠3=()。,这是()三角形。

(3)∠1=42。∠2=48。∠3=()。,这是()三角形。

(二)判断。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角一定是450 …………()

(2)大的三角形比小的三角形内角和度数大。…()

(3)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内角是锐角。………()

(4)等边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三)选择。

(1)一个三角形最大的内角是120。,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①钝角②锐角③直角④不好判断

(2)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内角小于90。,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①锐角②钝角③直角

(3)等边三角形又是()。

①锐角三角形②直角三角形③钝角三角形

(4)做房屋的屋架是运用了三角形的()。

①有三条边的特性②易变形的特性③稳定不变形的

特性

(5)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

①锐角②直角③等腰直角

三、对比联系,系统整理知识。

(1)说一说:刚才我们对书中《三角形》单元的所有知识进行了回顾,并做了一些训练题。这就是复习了吗?当然不完全是!复习还需要我们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所有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使我们头脑中能清晰的建立起知识的联系。为了便于大家整理,老师将所有的知识点印

制成了这样的知识卡片,并分发到了14个学习小组,下面我们以游戏的形式来对知识进行整理。

(2)游戏:请14位同学上黑板简单介绍自己手中的知识卡片的含义,并将知识卡片贴到合适的位置,最后介绍一下所贴位置的理由。

学生代表上黑板操作,教师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预设效果如下:

《三角形》单元复习

三角形的组成:三个顶点三个角三条边(围成)

三条高(虚线)

三角形的性质:具有稳定性内角和180度两条边的长度的和大

于第三边顶点到底的垂直线段

锐角三角形(3锐)等腰三角形(2边相等)三角形的分类:直角三角形(1直2锐)等边三角形(3边相等)钝角三角形(1钝2锐)非等腰三角形(三边不等)

(3)总体感悟:学生从整体上看看知识间内在的联系与区别。

师:刚才同学们主要是从竖着的方向来整理的,我们再从横着的方向来看一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依次张贴“三角形的组成”、“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分类”。

补充:不过老师还要告诉大家的是,无论是横方向还是竖方向,其实我们的学习都只是刚刚开始,还有许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学习、去发现。教师板书两个省略号。

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整理,所有的知识形成了一个整体,这就是复习与整理的作用了。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升认识。

(一)基础训练:

1、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基础部分)(1)底和高都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一定相同。()(2)等腰三角形不一定都是锐角三角形。

()

(3)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4)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是锐

角。()

2、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指号里。

(1)钝角三角形有()条高。

①1②2③3

(2)当三角形中两个内角之和等于第三个角时,这是一个()三角形。

①锐角②直角③钝角

(3)有一个角是600的()三角形,一定是正三角形。

①任意②直角③等腰

(4)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

形。()

①锐角②直角③等腰直角

(二)提高训练:

1、填空。

(1)关于边:已知三角形中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那么第三条边必须大于()cm,必须小于()cm;如果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那么第三条边可以是()cm。

提示:假设第三条边是最短的边,有什么要求?假设第三条边是最长的边,又有什么要求?

答案:大于2cm而小于10cm。

(2)关于角:已知三角形内两个内角分别是40度和60度,第三个角是()度,这是一个()三角形。

(3)关于等腰三角形: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是50度,底角可能是()度,这时顶角是()度。

2、画一画。

(1)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并画出底边上的高。

(2)按要求在每个图形中画一条线段。

(平等四边形)分成两个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分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和一个锐角三角形

3、猜一猜。

(1)下面的三角形都被一张纸遮住了一部分。你能确定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2)有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20。,它可能是什么三角形?如果还知道第二个角

解三角形全章教案(整理)

数学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第1课时 课题: §1.1.1 正弦定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B C 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 定 义 , 有 sin a A =, sin b B =,又s i n 1c C == , A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sin sin sin a b c = = C a B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b a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A c B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总12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性,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内容。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教学设想: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及时地把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初始概念进行反思、对比,从而形成新的正确概念。《三角形的特性》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所以我通过学生画三角形、判断三角形到说说三角形,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三角形。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

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落实教学重点和难点。三角形高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已经学习过,所以我先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高的知识迁移到三角形的高,让学生对认识三角形的高由无从下手到有手可下。学生很快地随着自学提纲的提示,通过合作学习自然地发现了三角形的高。此时,很多学生已对三角形高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我在黑板上直观、形象地演示三角形的高,并提醒学生画高应该注意的地方。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当学生明确了三角形高的定义以及高的画法后,学生第一次练习画高。由于有了前面教学环节的铺设,部分学生自然地画出了三角形的三条高,继而小结出三角形有三条高的结论。然后通过判断高和画指定底边的高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再现了学生画高时常出现的几种错误,再次明确了三角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就在于它具有稳定性。为使学生亲身感受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拉拉三角形,然后得出结论。而是先让学生拉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基础——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体会应用”的认识全过程,做到“以思考指导实践,实践验证思考”的科学态度。学生从探索实践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角形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征 银河中心学校:彦翎 教学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9、60页,练习十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实际操作和交流讨论思考,掌握画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3. 欣赏三角形,感受三角形的美。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画高。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画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 学具准备:ppt 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1.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物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课件出示流动红旗、自行车、金字塔、斜拉桥) (学生回答指出都有三角形) 2. 导入课题:同学们都非常善于观察,对,这些物体中都有三角形(同时点击课件,抽出三角形)可见三角形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那它究竟有什么特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 在作业纸上画一个三角形。看看谁画的又快又好, 画完之后小组交流,欣赏一下各自的三角形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小组交流: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完成自学问题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找一找三角形有()条边,有()个角,有()个

顶点。 3.()条叫做三角形。 4.写出你所画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三个题目。 小组里面讨论交流进行汇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大家仔细观察你们画三角形,他们有什么特点呢?(分小组讨论)完成导学稿一3-4题。 集体讨论评价,得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是的。刚才同学们所发现的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学生自己的练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利用实物投影仪交流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形成了一致的看法。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现在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准确?课件出示完整定义。(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师: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为什么?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此处可点一点“围成”就是首尾相接,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请同学们对照刚才几个同学的说法,判断一下: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全章教案整理

课题: §1.1.1正弦定理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 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 sin sin a b A B =, C 同理可得 sin sin c b C B =, b a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A c B 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sin sin a b A B =,sin sin c b C B =,sin a A =sin c C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 A B b =。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1.在?ABC 中,已知045A =,075B =,40a =cm ,解三角形。 例2.在?ABC 中,已知20=a cm ,202b =cm ,045A =,解三角形。

解三角形教学设计.docx

数学分析】 解三角形一章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也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他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很多测量问题,女口:在航行途中测出海上两个岛屿之间的距离;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在水平飞行中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测量海上航行的轮船航速和航向等。本章知识的介绍将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分析】 解三角形一章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1.正弦、余弦定理的证明,体现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通过两个定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数学实践活动,从时间问题提取数学模型,经历发展和创造过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发展学生“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在本章中,学生应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认识到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一、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 本章的中心内容是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 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 关的实际问题。 二、内容安排 1、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约需6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2.1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约2课时 2.2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约1课时 2.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约2课时 本章复习约1课时 2、知识结构

解三角形(复习课)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专题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课本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而在本章中,学生应该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并认识到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本章知识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继续,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解任意三角形的完整实施。可以从数量的角度认识三角形,使三角形成为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是中学许多数学知识的交汇点,如向量、平面几何、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任意角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三角恒等变换、正余弦定理等相关的知识。学习本节内容是对以上知识内容的综合应用,尤其是对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熟练运用。通过解三角形的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会对正余弦定理会进行简单的变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等出一些结论,如射影定理,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会运用所学知识解三角形以及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半归纳出正余弦定理以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等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观察能力,总结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激情教育,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合作与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基本应用。 难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基本应用;正余弦定理的变形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解三角形问题的题型归纳总结。 五、课堂结构设计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更好有效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交流讨论,互助学习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自主思考探究、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前提,以“熟练运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为基本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三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喜欢玩的天性,首先设计让学生搭建三角形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可产生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铺好路。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后,教师这时再出示书上的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接下来教师出示书上的情景图,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毕竟书本是我们学习最直接的资料之一,我们应好好的加以运用。本节课的后半部主要是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片断一]:动手操作,产生问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利用你们桌上的木条亲手搭建一个个的三角形,要求是每个三角形只能用三根木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想!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开始活动。 (学生分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利用桌上的六根木条共搭建了几个三角形? 学生:我们搭建了一个三角形。 师:剩下的三根木条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不能。

(完整版)解三角形教案(精简版)

高一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理解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sin sin a b A B =,sin sin c b C B =,sin a A =sin c C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 A B b = 。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题分析] 例题 .在ABC ?中,已知3=a , 2=b , B=450.求A 、C 和c. 解:004590B =++; 或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0)k > (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尺规作图(作三角形)小结教案(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13章全等三角形 小结——尺规作图(作三角形) 一、课标依据: 1、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 2、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对于尺规作图题,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研究生学习的好习惯,为以后利用作辅助线的解几何题的学习打下基础。尺规作图与全等知识相结合,对今后的画图作图有很大的帮助,会利用尺规作图解决实际问题。 尺规作图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成为数学教学中独具一格的教学内容,由于其独特的知识结构,多年来在初中教学中未有深入的涉及和研究,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只局限于五种基本尺规作图法的理解和操作,随着新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对尺规作图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熟练操作五种基本图形作法外,还要结合几何推理,对目标图形进行作图原理推究、作图方法探索。 三、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前已经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已经初步理解了作图的步骤,具备了基本的作图能力,积累了一定的尺规作图的学习经验,并能简单的表达作图过程,并且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知识,为三角形尺规作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对五种基本作图法的单一应用是没有问题的,但部分学生由于几何意识薄弱,对稍加组合的基本图形作法的应用,思维发挥尚有一定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双基落实过程中,深度不够,也就是说几何推理结合操作的综合能力不够到位,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难度分寸,给学生补充一些能激化思维、提升思维的内容,以达到对基本作图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经历尺规作图实践操作过程,训练和提高尺规作图的技能,能根据条件利用尺规作出三角形: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角及夹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夹角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 2、会写出三角形的已知、求作,并能简要叙述作法。 3、能对所作三角形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在用尺规作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的过程中,体会、思考作图的合理性及依据。

高中数学必修解三角形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解三角形 教案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第2章 解三角形 正弦定理 教学要求: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讨论:在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有哪些?(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如何解直角三角形?那么斜三角形怎么办? 2. 由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称为解三角形. 已学习过任意三角形的哪些边角关系?(内角和、大边对大角) 是否可以把边、角关系准确量化? →引入课题:正弦定理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正弦定理的推导: ①特殊情况: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 sin A =c a sin B =c b sin C =1 即c =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② 能否推广到斜三角形? (先研究锐角三角形,再探究钝角三角形)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sin CD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同理,sin sin a c A C = (思考如何作高?),从而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③*其它证法:证明一:(等积法)在任意斜△ABC 当中S △ ABC = 111 sin sin sin 222 ab C ac B bc A ==.

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 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组成部分,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2.经历三角形的形成过程,探究三角形高的本质意义,提高对几何图形的理解。 3.体验几何图形的生成,提高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会找到和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教学材料:课件、几何画板、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经历平面上构成三角形,感悟三角形的含义 1.纸上两点连线,引导学生感悟形成什么图形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个点,点A和点B,如果连接这两个点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 2.增加一个点连线,在纸上尝试可能会出现什么图形 如果再增加一个点C,可以形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难道只有三角形吗? 3.小结:如果第三个点在AB线段所在的直线上,只能形成线段;如果不在AB所在直线上,就形成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图形三角形。(板书课题) 4.利用学生经验,尝试表述三角形及其构成部分 看着我们上面的三角形ABC,能不能用字母的方式说一说三角形是由哪些部

分构成的?(板书三个顶点A、B、C;三个角∠A、∠B、∠C;三条边AB、AC、BC) 二、通过比较两个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高 1.老师这里有一个三角形ABC,老师再增加一个点D又会形成另一个三角形ABD,说一说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你们说的高是在哪里?来指指看 3.出示普通三角形,学生尝试画高 看来你们对高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请你在练习纸上尝试画一条高。 学生检查:请你帮助老师检查一下他画得对不对。(穿插讲解画高方法) 4.同一个三角形上,再画一条高,深刻体验高的含义 三角形只有一条高吗?试着在这个三角形上再画一条高。 5.出示三角形高的定义:三角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三、初步体验高后,反馈学生疑问 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高,也会画三角形的高了,对三角形的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主要解决三角形有三条高,旋转不改变高等问题) 四、尝试用类比方式画在三角形外面或者在三角形边上的高 1.刚刚也看到过这样的三角形,它也有三条高吗?说说你的想法,必要时 出示三角形高的定义和普通三角形中的高,让学生进行类比。 2.几何画板,演示高移动的过程 老师这里有一个动画,请你自己观察。 想一想接下去会怎么样,如果再继续向外移动,你觉得会怎么样?

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全章教案

数学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课题: §1.1.1 正弦定理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A 则 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C a B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 sin sin c b C B = , b a

解三角形的教学设计高三公开课

《解三角形》教学设计 高三数学组 一、教材分析: 解三角形是高考考察的重点考察内容,由近几年高考可以看出,解三角形是高考必考内容,选择、填空、解答题都有出现,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如何解三角形,而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又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所以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变形等知识解答有关三角形的综合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班是美术重点班,学生平均分大概是六七十分,基础一般,而且学生是从三月份才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对于一些解题技巧、解题方法学生也已经遗忘了很多,所以解三角形对于学生来说也就比较困难,而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定理进行边角关系,解决三角形的综合问题,则更需要通过课堂进一步复习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正弦、余弦定理的内容,会运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合理选用定理解决三角形问题。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讲练结合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余弦定理的运用、解三角形中边角互化问题; 教学难点:解三角形中的恒等变换及综合问题。 五、教学过程

明确方向【最新考纲】 (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 量问题.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 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 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 题. 【重难点】三角形中的两解问题、边 角互化、恒等变换问题.握高考方向, 强调复习重 难点。 纲,让学生熟 悉本节课高 考考点,以便 更好的备考 高考。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公式定理 基础运用 边角互化多向思维【典例精讲】 考点1正、余弦定理的简单运用 1.【2015高考北京,文11】在 C ?AB中,3 a=,6 b=,2 3 π ∠A=, 则∠B=. 2.【2016高考全国I卷】△ABC 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 b、c.已知5 a=,2 c=,2 cos 3 A=, 则b=() (A)2(B)3(C)2 (D) 3 3.【2013全国II卷】ABC ?的内 考点1是正 余弦定理的 简单运用,学 生课前完成, 教师课堂上 和学生核对 答案,并要求 学生思考每 道题考察的 知识点是什 么?变式1 教师引导学 生思考角B 的值到底有 几个?从而 总结如何解 答三角形的 两解问题. 例2要求两 学生课前完 成例1,目的 是让学生提 前梳理公式, 而课堂上要 求学生回答 每道题考察 的知识点是 什么?是为 了更深化学 生对公式的 理解,而变式 1的训练,是 引导学生对 三角形两解 的问题进行 总结,强调大 边对大角情 况。 通过让学生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22—2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以及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教学难点】在操作活动中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长的小棒)、三角板、钉子板、饮料吸管一根、剪刀等。 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生活激趣,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呈现长江三桥图片。 1、谈话:雄伟壮观的长江三桥是我们南京又一处迷人的夜景。在图上你看到最明显的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2、揭题:大家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但是三角形还有一些特征是我们不熟悉的,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认识三角形之前,对三角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从学生熟悉的长江三桥图片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二、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1、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举例:生活中你在哪见过三角形?能不能举例说说? 老师也找了一些请大家欣赏。

师: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可真是无处不在。 2、做三角形 刚才大家找了这么多三角形,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可能会用以下四种方法: (1)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2)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 (3)直接沿着三角尺的边画三角形; (4)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 展示学生制作的三角形,并指名说说做的过程和想法。 3、画三角形 请学生先在头脑里想一想三角形的形状,然后在作业本上画出三角形。 谈话:三角形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请自学书上22页的内容,并在自己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为什么这些图形都叫做三角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所有的三角形都由3个角、3条边和3个顶点组成。) 4、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 提示:以图中的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 学生画好后再指名说说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三角形,唤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也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从“这个图形为什么叫三角形呢”这一问题入手,用“图形名称”引发对话,唤醒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逐步实现了三角形概念的主动建构,这一过程也是数学化的过程,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三、探索三边关系 1、理解“围成”的含义。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那么围一个三角形一般要准备几根小棒? 如果老师这样摆,行吗?应该怎么摆?

《解三角形》的教学设计

共4页,第1页 高三(15)班《解三角形》的教学设计 高三数学备课组 姜友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例题的分析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解决解三角形有关问题的通性通法和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通过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等有关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与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的联系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边角的转化,正确运用数学语言。 〖教学难点〗应用解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建构本课题知识结构: 1、知识框架与知识点 帮助学生回顾公式,为具体运用公式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对知识网络进行梳理,从整体上把握本课题的知识结构。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运用: 解三角形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解三角形中的边角互化;二是会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熟记”两个定理的变形及推论 (1) 正弦定理变形: a =2R sin A , b =2R sin B , c =2R sin C ; sin A = a 2R ,sin B = b 2R ,sin C =c 2R ; (2)余弦定理 推论: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a 2+c 2-b 2 2ac , cos C =a 2+b 2-c 2 2ab . 变形:b 2+c 2-a 2=2bc cos A , a 2+c 2- b 2=2a c cos B , a 2+b 2-c 2=2ab cos C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略阳县仙台坝镇中心小学章红艳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59-61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 成的图形。 (2)、在观察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在 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3)、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 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 问题。(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2、在三角形内画高。 3、在观察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三角形教具、平行四边形教具、活动条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些图片,你们能否发现图片 中有你比较熟悉的图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展示2、3:主题图) 师:同学们看了这么多图片,想说些什么呢?(生自由汇报) (师板书:三角形)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2、学生举例说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 师: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你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的好孩子!看来生活当中的三角形还真不少啊!三角形在生活中有 这么广泛的应用,它究竟有什么特性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 角形的世界,来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完整板书课题:的特性)〔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 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数学(三角形)源于生活。〕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点。

解三角形教学设计

数学分析】 解三角形一章既就就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得直接延伸,也就就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与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得具体运用,就就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得其她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得重要工具,具有广泛得应用价值。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很多测量问题,如:在航行途中测出海上两个岛屿之间得距离;测量底部不可到达得建筑物得高度;在水平飞行中得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得海拔高度;测量海上航行得轮船航速与航向等。本章知识得介绍将很好得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得能力。 【教育分析】 解三角形一章得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1、正弦、余弦定理得证明,体现了知识间得相互联系,使学生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培养学生得应用意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得能力。 2、通过两个定理得实际应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得数学实践活动,从时间问题提取数学模型,经历发展与创造过程,进一步拓展学生得数学活动空间,发展学生 “做数学”“用数学”得意识,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在本章中,学生应该在已有知识得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得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得边长与角度之间得数量关系,并认识到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与几何计算有关得实际问题。 一、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 本章得中心内容就就是解三角形,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就就是解三角形得丄具, 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得应用上。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U标: (1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与角度关系得探索,寧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得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与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与儿何计算有关 得实际问题。 内容安排 本章教学约需6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2、1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约2课时 2、2三角形中得儿何计?算约1课时 2、3解三角形得实际应用举例约2课时 本章复习约I课时

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1

课题: §2.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 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地引导新课,为以后的几节课做良好铺垫。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训练”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同时通过多媒体、图形观察等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解法,能够类比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例2这样的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讨论,开放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指点和矫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1、[复习旧知] 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 2、[设置情境] 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 Ⅱ.讲授新课[来源 (1)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 [例题讲解] (2)例1、如图,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是55m ,∠BAC=?51,∠ACB=?75。求A 、B 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三角形的特性(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0~81页内容。 教材简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让学生在说一说、看一看、画一画等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理解概念。接着在学生判别、比较中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还存在高,在画高之后,说明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意义。稳定性是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教材的设计思路是“情境—猜想—实验—验证—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学生通过拉一拉、推一推的实验,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了解这一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特性。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三角尺、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练习纸。 教学过程: 课前口算(开火车)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为了让城市变得更美,到处可见到吊机在进行工程建设。请看,从图中你能找到最多的是什么图形?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的? 师课件演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有三角形的事物。 师:为什么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这么普遍?这节课我们走进三角形的世界,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用生活情景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形状的回忆,体会到三角凹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在打开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1)画一画:学生画一个三角形。 (2)投影展示。 (3)观察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画三角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直接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1)让生说一说什么叫做三角形。 (2)指导看书,引出三角形的定义。。 (3)理解定义的关键词语“三条线段”、“围成”。 即时练习: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生在疑惑之时,从书本中中找正确定义,充分发挥教材的规范作用。通过即时练习,抓住“三条线段”、“围成”这些关键词来判断,从而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概念。】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师: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我们可以用英文大写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用通俗的比拟,使学生了解三角形命名的必要性和表示方法。】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引入,学习高和底的定义。 (课件展示一高一矮的两个三角形房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