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庄子与第欧根尼处世观的比较研究

庄子与第欧根尼处世观的比较研究

庄子与第欧根尼处世观的比较研究
庄子与第欧根尼处世观的比较研究

庄子与第欧根尼处世观的比较研究

景文文

庄子与第欧根尼虽然一个在中国,一个远在希腊,两个古代文明相距甚远,彼此之间毫无直接的文化交流与思想联系,但历史却偏偏在公元前四到公元前三世纪诞生这两个同样相似的产物。庄子和第欧根尼都反对现世的统治,提倡过简朴和禁欲的生活,以平常心去看待世事;但是由于各自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不同,他们又有很多不同点,他们都鄙视并抨击现世,但其所表现的形式和程度不同。从宏观角度说,庄子与第欧根尼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们的哲学思想都是那一时代的时代精神体现,虽然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庄子与第欧根尼消极遁世、逃避现实社会的处世态度虽然不是我们所推崇的,但是他们的处世思想在他们所处的社会转型期是真正的智者的生存之道,目前我们的社会也处于一个转型期,他们的有些消极的处世思想在现实中是需要我们规避和批判的,但也有些处世思想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一、庄子的处世观

庄子,名周,生卒年不详,据考证大约生活在公元前四到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是道家学派重要的创始人之一,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天才思想家,他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都有深刻的理解,庄子一生乏意仕途,穷困潦倒。因此对现实社会特别不满,但庄子又找不到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只能对现实采取逃避态度,只能用其灵活善辩的口才,怪诞犀利的措辞,抒发他内心中渴望离世异俗的与世抗争思想和狂洋自由的精神世界。

(一)顺世、从俗的处世态度

先秦时期的哲学家,大多提出的都是积极的救世的主张,而庄子别出心裁,并不主张救世,而是找到一种在乱世如何安身立命的方式,他认为,人处于纷乱的世道,最主要的是保全自己的真性,这在庄子的著作中又称为养生,也即如何提升道德境界来救赎自己的一种哲学。

庄子对现实的社会及其不满,他对现实社会很失望、不满甚至是厌倦,所以他采取了避世的态度。然而庄子的避世并不是在逃避人世和现实,而是在逃避政治。庄子早年做官做到漆园吏,也许是做官让他看清了官场的黑暗和腐朽,辞官之后便再也不愿意与统治者合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楚威王听说庄子十分圣贤,便拿重金邀请他做丞相。但庄子对使者说道:金钱和权贵都是令人垂涎的。但是你没有看

到那些用来祭祀的牛么?养了多年之后依然难逃一死,曾经的锦衣玉食在此却抵不过一只逍遥自在的猪,同样是无人喂养。你不要再打扰我了。我宁可做一只自由自在的猪,也不想因为政治而深陷牢笼之中。”[1]

对于世俗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庄子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他看来,仁义等道德规范早已沦丧为统治者掩饰自己道德沦丧和用以控制人民的工具。庄子并非反对仁义本身,而是批判被统治者歪曲和盗用了的仁义。《庄子·胠箧》中提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2]意思是,偷钩的要被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却成为了诸侯,反映了统治阶级的不合理。因而在《庄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俩种似乎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揭露统治者仁义的虚伪,另一方面又在大肆宣扬大仁、大义,庄子宣扬的这种仁义,是真实的仁义,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仁义,这样的仁义不管是施行者还是接受者都是受惠的一方。这也进一步说明,庄子不但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关心着政治,也以同样的方式关心着社会和人生,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他逃避现实,他的避世,其实也是批判和超越现实的方式表现着。”[3]

“虽然庄子可以使自己的心灵遨游于‘无何有之乡’。但他毕竟不能生活在‘无何有之乡’,他虽然厌弃现实,却又不得不在自己无法改变的现实中生活。于是庄子就有了一套应付现实的方法,那就是‘从俗’、‘顺世’。面对现实生活,庄子不是主张抗争和改变它,而是采取了被动、无为的态度,主张‘安时而顺从’、‘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具体做法就是,不谴是非,不违逆众人,不伸张自己的意志,不以人力改变自然,不为外物动心,不一喜怒哀乐好恶内伤其身,甚至对生死也无动于衷。”[4](二)淡泊名利的处世思想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古人把结婚和考取功名当成人生的的俩件大事。洞房花烛夜每个人都会经历,而金榜题名时却是凤毛麟角的人才会遇上,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痴迷,但是庄子却对此嗤之以鼻,十分看淡钱财和功名。《庄子·骈拇》中指出:“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奢于德。附赘悬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骈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于仁义之行,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5]一个人,如果脚趾头长的连在一起了,或者手上长了六个指头,都是在正常人体上长出的多余的东西,是没有用的。庄子认为人的生活也一样,除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奢侈的饮食,华丽的衣服,都是额外的物质追求,食物能填饱肚子就可以了,衣服能抵挡严寒就可以了,没必要太看重这些,如果过于奢华,人将会成为欲望的奴隶。

(三)平常心看生死

对于生和死,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感触。但没有一个人可以和庄子一样如此看淡生与死。庄子认为,人的生和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6] 人的生死如气的聚散,是一个自然规律。《庄子·至乐》中一个寓言故事更为详尽的阐发了庄子的这一观点。“庄子妻子死了,惠子前往吊唁,而其时庄子正在鼓盆而歌,惠子不解,庄子于是便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7]在庄子的观念中,人的生死,不过是像四时寒暑的运行一样,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对于死的人来说,不仅不产生痛苦,而且是彻底的解脱。人死后,没有四时之事,没有君臣上下,没有高低贵贱,也没有受冻挨饿。因此死亡不仅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是一件好事。

此外庄子对于商周以来流行的厚葬习俗也采取反对态度,人死既然是件好事,人死之后如气之散,人死后没有了感觉就什么都不需要了。生时都没有必要享受奢华,死后更无需厚葬了。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庄子快要死了,学生想要厚葬他,庄子却说:‘我以天地为棺材,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以万物为赍送。我的葬礼还不够吗?何必要那些’,学生说:‘我怕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说:‘露天让乌鸦吃,土埋让蚂蚁咬,要从乌鸦嘴里抢来送给蚂蚁,岂非太不公平了吗?’。对于生死的态度,庄子能这般豁达洒脱,乃是出于自然的流露,在他想来,生死不过一场梦罢了!”[8]

二、第欧根尼的处世观

第欧根尼是希腊古典末期和希腊化时期出现的哲学流派犬儒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生卒年不详,据考证大约与庄子同期,他愤世嫉俗、行为乖张,他倡导绝对的个人精神自由,轻视一切社会套数、习俗和生活文化规范,过着禁欲又简陋的生活,被当时世人讥为穷犬。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因为欲望,许多人只看到了财,而忽略了比财更可贵的东西而变得庸俗不堪。注重道德修养的人拒绝的是利欲熏心,而遗憾的是物欲的膨胀有几个人能抵挡住诱惑,更有几个人能像第欧根尼一样视金钱如粪土呢?“第欧根尼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只有美德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财富、权利、性爱和名气都是不对应的,人在追求满足这些世俗的欲望的时候,会失去自由,被这些虚浮的东西所控制。他不认为按世俗的方式用权力、名气和财富来判断人的‘好’是真的好,这些‘好’只是看上去的好,似乎好而已,因此事虚荣,无法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9]“曾有人向他提问:为什么金子没有光泽?他说:‘由于有太多的人惦记’当看到一些人到死都在为金钱奋斗时,他会劝他们‘难道金钱会跟着你踏上黄泉之路

吗?”。[10]每个人生前的所有都是虚的,死后也带不走,只有死了才会人人平等,才会有权利和幸福,他劝告人们不要为了金钱去卑躬屈膝,要享受精神的自由才能快乐。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闻名世界的霸主亚历山大大帝听说第欧根尼的事迹之后,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世界上还有不喜欢享乐的人,便决心亲自去拜访他,亚历山大大帝来到第欧根尼面前,见这位哲人没什么反应还有些不屑,亚历山大还是保持了风度善意的问他:‘尊敬的哲学家先生,我们的国土上怎么能让智慧的学者忍饥挨饿呢?说吧,无论您有什么要求,我都会尽量满足你。’第欧根尼轻轻地抬了下眼皮,懒洋洋的说道:‘劳驾你让开一点,不要挡住我的阳光。’”[11]

第欧根尼的生活及其简单,他自称是“犬”,用“狗”的生活方式来传道,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自己的所有资产只是一个木桶和一个棍子,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自己已于万物融为一体。“他痛恨对人的统治,对一切阻挠人身自由的事物都会产生病态的反感,他的幸福感来自知足和随心所欲,再没有人可以和第欧根尼一样泰然与从容;对于他来说,无论贫穷,还是亲朋好友的死亡,都不会对他有任何的触动,也只有真正敢于接受精神挑战的勇士才会有如此绝对的淡定。”[12]

对于生与死,第欧根尼的态度也是特别淡然,他认为人死只是天命,无论生死,快乐是最重要的。“关于第欧根尼的死,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在与狗挣食的时候死亡的,还有人说是生吃章鱼的时候卡死的。但他的朋友通过他死于外套中的事实断定他是闭气而亡。可见这是一场蓄意自杀,他走的那么平静,可见第欧根尼对于生死已经看得很淡。”[13]

三、庄子与第欧根尼处世观的异同

庄子与第欧根尼都是自然主义的倡导者也是自然主义的实践者,因而他们的处世思想和处世行为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批判现世的统治,主张自律禁欲,提倡用平常心看待生死;但是有相似就有不同,他们的很多主张都相似,但是表现的形式和程度是有所不同的。

(一)庄子与第欧根尼处世观的相似之处

1.对现世政治所持的态度

庄子与第欧根尼相同的是,他们都十分反对现世的统治者。庄子认为,一切社会的祸乱的根源就在于“治”,所以他批判“圣人治世”,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形成了十分浓重的崇拜圣贤的观念,在很多思想家看来,历史是由圣人创造的,人民是由圣人教化的,礼仪制度是圣人制定的,但庄子反其道而行,他认为人们所称道的圣人,实际上不足为圣,他认为黄帝都不足为圣,还有谁能称之为圣人。此外他十分蔑视权

力,认为这些东西恰恰是引起社会动乱的罪魁祸首应该统统弃绝,应该把天下委托给那些没有任何权力欲望的人,这样天下才不会变成君主的私有物,此外帝王应该具有势而不骄的品质;他提倡建立“无何有之乡”,就是要人完全回归自然,“民如野鹿”,过一种天放的生活,就是说人必须彻底挣脱社会这个大牢笼,才能完全回归自然。第欧根尼也十分反对现世的统治,他最痛恨对人的统治,他对一切阻挠人的自由的做法都很讨厌,他认为所有束缚人的自由的事物都要被摒弃,首选的就是政治的约束和社会的责任,他过着类似苦行僧一样的自由自在但比苦行僧更高贵的生活,他主张人要从社会中解脱出来,这一点和庄子的特别相似。

2.提倡过简朴和禁欲的生活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生活十分简朴,按俗理说,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精英,虽然不一定大富大贵,但他们的生活总要比寻常百姓滋润一些,而庄子却偏偏破这个例。“庄子有一次穿着缝补的粗布衣服,用麻绳绑着他那双快要露出脚丫子的草鞋,前去见魏王,魏王见到庄子这般模样,便语带揶揄的说:‘先生,你是怎么混的,竟然这样潦倒’,庄子反驳说:‘读书人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那才叫潦倒,衣服破烂只能叫贫穷,你看那些在山林大树间跳跃的猴子多么自在,连百发百中的神射手都没办法,然而,一旦落入茂密多刺的树丛就必须格外小心,条件不利怎么施展呢,现在这个世道君主昏庸、臣子暴乱,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狼狈呢?’对于魏王的奚落,庄子这番话可以说是争锋相对,但尽管腰杆挺直,嘴上没让魏王占了便宜,但衣弊履穿、模样寒酸确实庄子本人呢也不挣得事实。”[14]并不是庄子没有能力大富大贵,而是他真正不屑,庄子向往的是一种回归自然,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欧根尼亦是如此,他也喜欢过简单知足的生活,他的生活及其简单,他自称是“犬”,用“狗”的生活方式来传道,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自己的所有资产只是一个木桶和一个棍子,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自己已于万物融为一体。他痛恨对人的统治,对一切阻挠人身自由的事物都会产生病态的反感,他的幸福感来自知足和随心所欲,再没有人可以和第欧根尼一样泰然与从容,他过着一种苦行僧似的生活。

3.注重内在修养、淡泊名利的处世观

庄子希望回归自然和世界上所有的动物一样过一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天放的生活,他对一切功名利禄都嗤之以鼻。庄子认为一个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过于此便都成了奢侈品,享乐的生活就犹如一片云,在不知不觉中把你带入深渊。在当代我们不能绝对的摒弃物质,而且崇尚天放的生活是一种倒退。但是我们应该尽量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不过分追名逐利,知足常乐关注心灵的完善。正如

《庄子·让王》中说的:“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15]因此要注重内在修养才是第一位的。

第欧根尼的主要思想就是认为金钱是万恶的根源。第欧根尼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只有美德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财富、权利、性爱和名气都是不对应的,人在追求满足这些世俗的欲望的时候,会失去自由,被这些虚浮的东西所控制。他不认为按世俗的方式用权力、名气和财富来判断人的“好”是真的好,这些“好”只是表面的好,似乎好而已,因此是虚荣的,无法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4.平常心看生死

第欧根尼认为死是听从天命,生和死都是自然的过程,生和死都要注重快乐,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他对亲朋好友的死都无动于衷,自己死的也很平静,选择自杀这样的手段,可见生死对他来说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自然的过程,是气的聚散,聚则生,散则死,被生死缠绕就是自寻烦恼,他提出要“外生死”,就是要彻底摆脱生死的束缚,并超越生死之外。庄子妻子死后,他不但不悲伤反而鼓盆而歌,觉得妻子生前没享福,死后就不用这么累了,认为死亡是一件好事。从这一点看,庄子和第欧根尼都能看轻生死。

(二)庄子与第欧根尼处世观的不同之处

庄子与第欧根尼虽然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有相似就有不同,而且相似之中包含着不同。首先,庄子与第欧根尼都提倡过简朴和禁欲的生活,但庄子没有第欧根尼那么极端,庄子虽然生活及其清贫,但他照样娶妻生子,享受天伦,过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而第欧根尼抛弃则主张摒弃一切物质享乐,追求心灵的充实,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其次,庄子与第欧根尼都淡泊名利,但是庄子没有第欧根尼那么尖锐,庄子并不认为要摒弃金钱,金钱和衣服食物等物质的东西能保证人正常生存就可以了,食物能饱腹就好,衣服能遮挡严寒就好,其余的奢华都是不必要的;而第欧根尼则特别痛恨金钱,他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要完全弃绝,要从一切世俗中解脱出来;再次,庄子和第欧根尼都看轻生死,庄子认为人生是气之聚,人死是气之散,人的生死是犹如春夏秋冬四季,是一个最自然的过程,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无需在意生死;第欧根尼认为人死是要听从天命,是个自然的过程,但生和死只是转换了个世界,在这俩个世界人都要摆脱世俗的束缚,注重美德,不论生死都要生活的快乐。此外,二者处世观的影响不同,庄子的处世观在当时代表了一般清高的仕的生活态度,是当时人所能理解和包容的,是当时不与当局者同流合污的有识之士所追求的,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尊重,也影响了后世的很多人;第欧根尼的处世思想在当时是不为人接受的,

人们讥讽他为犬类,在当时甚至现在都是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

四、庄子与第欧根尼处世观对当代的借鉴价值

在当今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庄子与第欧根尼消极遁世、逃避现实社会的处世态度虽然不是我们所推崇的,但是他们的有些处世思想在他们所处的社会转型期是真正的智者的生存之道,目前我们的社会也处在一个转型期,他们的有些处世思想是需要我们规避的,也有些处世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第欧根尼提倡过一种苦行僧的生活;庄子竭力逃避现实,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在精神上与天地合一,与万物一齐,完全解脱尘世间的利害、得失、毁誉、是非。而人是社会中的人,人有社会属性,如果人人都像庄子和第欧根尼一样消极避世,那么社会将无法进步;而且他们的思想很容易成为一切没落阶级和失意的个人的寄托精神世界的武器,不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规避这种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入世,不能因为一些挫折就借此安慰自己而忘记了去努力。此外,他们处世思想中有价值的部分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他们的自然主义提示我们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的无为而为,不与人争,有利于调节现代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淡泊名利,平常心看世事,有助于社会道德体系的完善。

(一)自然主义,万物平等,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庄子的观念中人与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是平等的,民如野鹿,人要禁欲,保持纯自然的状态,完全融化于自然之中,任其自然的生活,要完全天放,自然化到可以与禽兽为伍,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第欧根尼更是做到了这一点,他与狗一起生活,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虽然他们的天放的观念在现代社会是行不通的,但是他们的这种人与自然如此和谐的画面是当今社会永远无法超越的。现在社会构建生态和谐的观念已被世界所认可,我们在不断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却做不到像庄子和第欧根尼一样那么平等的去尊重和关爱自然,因此我们要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该像庄子和第欧根尼一样以一种万物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融入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凌驾于自然直上去支配自然。

(二)顺其自然,无为而为,有利于调节当代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激烈,物质利益开始喧嚣尘上,人际关系越来越与物质利于拌在一起,伴随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增多,过于看重利益导致现代人们人情冷漠,为利益而不顾人情的事情不断上演,人们陷入了一种人际关系的危机。庄子和第欧根尼的顺其自然、不争之争思想,告诉我们要用平常心看待得失,不要为了物质利益而丧失自己,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要刻意去强求。当然,

他们的这种顺其自然并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要,不去奋斗,不去努力,坐享其成,而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用一个平和的心态去接受一切结果,不要过分看重利益。他们的这种思想正是当下我们社会所缺少的,社会如此浮躁,需要有一股力量去镇压,需要一种价值观做引导,庄子和第欧根尼的这种思想对于调节当代人的人际关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简单生活,淡泊名利,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当今社会,由于市场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过度强调,许多人把物质利益追求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因为利益问题而产生的道德失范现象不断在社会各个方面显现,人们的道德观念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如果道德体系不去重新完善,任由市场经济去引导,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物质利益和权力,社会道德将走向歧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庄子和第欧根尼的淡泊名利,简朴生活的这种思想。视金钱如粪土虽然不可取,但至少要提倡节俭,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取之有度。就像庄子说的“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中穷”,我们宁愿穷也不能为了功名利禄去从俗,去干一些违心的事。因而他们的淡泊名利,简单生活的思想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的。

概而述之,庄子和第欧根尼作为中西文明中不同环境的两个哲人,两者都深深植根于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是两个古老文明特有的文化现象,他们的处世思想有很多相同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他们的影响却是源远流长的,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庄子他们消极避世的思想很容易成为一切没落阶级和失意的个人的寄托精神世界的武器,不利于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规避和批判这种观念,要以积极的心态入世,不能因为一些挫折就借此安慰自己而忘记了去努力。同时他们的有些处世思想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他们的自然主义提示我们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的无为而为,不与人争,有利于调节现代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淡泊名利,平常心看世事,有助于社会道德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7):1705.

[2][5][6][8][14][15]庄周.庄子[M].掌阅公版,2015,(12):274,243-244,656-699,523,527,881-893.

[3][4]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76-78.

[7]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3):332.

[9][13]蒋锐.庄子与犬儒学派的处世观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12,(4):7,9.

[10]韦正翔.西方哲学史视角追寻幸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2):2108.

[11]苗立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4):765.

[12]李玉柱.从第欧根尼滚木桶说起[J].家有考生,2011,(10):2.

[16]杨巨平.犬儒派与庄子学派处世观辨析[J].南开学报,2006.(3).

[17]江颖颖.犬儒学派和庄子学派的相似性及发展的相异性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3).

[18]叶方兴.犬儒派与庄子学派伦理思想的一个共同的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1).

庄子自由观

第6卷第1期2006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6No.1Mar.2006 收稿日期:20051021 作者简介:万勇华(1977—),男,安徽巢湖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4级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①笔者所有引文出自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以下只列篇名。 庄子自由观论析 万勇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062) 摘 要: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庄子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庄子立足于现实的种种困境,以实现人生的逍遥游为最高境界。基于这一理想,庄子提出了安命论、齐物论、体道论三种超越人生困境、实现精神自由的途径,从而为后人追求自由指明了一条道路。关键词: 自由;命;心斋;坐忘;见独中图分类号: 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6)01 0036 05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庄子对自由的探讨立足于人生的种种困境,以实现人生的逍遥游为最终归宿。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自由的实质,而安命论、齐物论、体道论则是三种超越人生困境、实现逍遥游的途径,四者共同构成了庄子自由观的基本框架。笔者试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庄子的自由观,以求教于方家。 一、逍遥游———庄子自由的实质 庄子哲学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加以理解,但其根本宗旨在于超越必然而实现自由,这是不成问题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是第一个明确地提出自 由问题的思想家。《庄子?逍遥游》① 就是他讲精 神自由的名篇。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自由观的灵魂,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 “逍遥”一词最早见于《诗经?郑风?清人》,“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此外,《离骚》中有“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礼记?檀弓上》亦载:“孔子蚤作,负手曳杖,逍遥乎门。”这些逍遥的意思都是无所事事地闲逛,类似今天讲的“散步”、“闲走”。庄子所说的逍遥之意不同于此。 《逍遥游》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宗师》云:“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达生》也说:“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可见,庄子所说的逍遥并不是形体上的逍遥,而是想像中的纯精神性的逍遥,其含义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精神自由。 在《庄子》中,与逍遥意义相当、使用更为频繁的是“游”字。据统计,《庄子》一书中“游”字出现一百多次。庄子所关注的“游”,不是通常所说的在“具体时空”中的“游玩”,也不是一般地同具体对象进行“交游”。他所谓“游”有其特殊的内容和形式。就形式而言,大都采用“游心乎某某”或“游乎某某”、“游于某某”、“游某某”的结构;就内容来说,它(“游”)既有“时空”上的所指,又有“主客体”上的所指。前者(“时空”上的所指)的例子很多,如“游心乎无穷”、“游方之外……游方之内”、“游无人之野”、“游无极之野”、“游于六合之内”、“游于天地”、“游于大莫之国”、“游乎尘垢之外”、“游乎万物之所终始”、“游乎无何有之宫”等,这些“游”,从形式上看都具有“时空”上的意义,但是, — 63—

_末人_时代忆_超人_鲁迅与尼采_六题议_郜元宝

第26卷第1期 2015年2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Tongji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 SectionVol.26No.1Feb.2015收稿日期:2014 12 1 7作者简介: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 日]尾上兼英:《鲁迅与尼采》,载《日本中国学会报》第十三集,1961年,转引自李冬木:《留学生周树人周边的“尼采”及其周边》,见张钊贻主编:《尼采与华文文学论文集》,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13年,第91页。 ②[日]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李冬木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6 1 87页。③北冈正子该书1 970年代初以系列文章形式陆续在日本发表,何乃英的中译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83年6月出版。   “末人”时代忆“超人” ———“鲁迅与尼采”六题议 郜元宝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 摘 要:文章关注的主题是鲁迅如何接触、 介绍、翻译、理解尼采,以及在此过程中尼采如何影响鲁迅的思想和创作。从材料细节上梳理了留日时期的鲁迅对尼采的接触、中国学界对鲁迅与尼采关系的研究状况、尼采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尼采对鲁迅的影响等问题。此外还比较了尼采与鲁迅的相似与不同。关键词:鲁迅;尼采;超人;末人 中图分类号:I210.9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3060(2015)01 0 040 14“尼采在中国”和“尼采与中国”是两个相关话题,前者研究尼采在中国实际发生影响的历史,类似 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这里当然不限于文学),后者包含(又超出)前者,既研究尼采在中国发生的实 际影响,更从世界历史和文化角度研究尼采在理论上可能和中国发生的对话,后一项内容类似比较文 学的“平行研究”,当然这里也不限于文学。 我讲“鲁迅与尼采”,无关尼采和鲁迅在理论上可能发生的对话,而是探讨鲁迅如何接触、介绍、翻 译、理解尼采,以及在此过程中尼采如何影响鲁迅的思想和创作,属于“尼采在中国”总题下的一个具体 问题,侧重点在鲁迅,故曰“鲁迅与尼采”,而非“尼采与鲁迅” 。一、相遇之初:留日时期的鲁迅与尼采 鲁迅在留日时期(1902 1 909年)开始接触尼采,这一阶段史实的考辨,日本学者成绩最大。继20世纪50 6 0年代日本“鲁迅研究会”领军人物尾上兼英①最早提出“鲁迅与尼采”这个话题之后,伊藤虎丸197 0年代的《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②一书专注于留日时期鲁迅遭遇尼采的材料发掘,结论是那时鲁迅笔下的尼采可以“原封不动”地见于190 2年登张竹风《尼采与二诗人》一文之主干部分《论弗里德希·尼采》,登张竹风及其东京大学的同学高山樗牛是“明治时期”反省日 本全面欧化的代表人物,他们借尼采思想猛烈批判19世纪从西方横移日本的物质主义、 国家主义、科学主义、实利主义、民主主义,深深影响了鲁迅,这在鲁迅于1907 1 908年间撰写的长篇古文《科学史教篇》、《文学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中看得很清楚。 北冈正子以其《〈摩罗诗力说〉材源考》闻名于国际鲁迅研究界③,1992年她发表了《 在独逸语专修学校学习的鲁迅》一文,系统调查鲁迅在日本学习德语的情况,研究鲁迅是以怎样的语言工具获得早期 四篇重要古文的西方文化“材源”。鲁迅190 4年9月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时始习德语,这时他在日本

庄子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庄子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作者:————————————————————————————————日期: 2

浅谈庄子人生观的当代启示 【摘要】: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至今仍被深深推崇。庄子的思想以他的人生观为核心而展开,继而阐述了他对自然、生活、学习、善恶和死生的见解。在庄子的人生观中,既有着消极的态度,也有积极的理想。他不仅推崇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更提出了人如何实现理想目标的方法,以及怎样安身立命、快乐生活的方式。而我们,可以从庄子积极的人生观中汲取精华,努力树立向上的人生观,同时要以史为鉴,在成长中避免一些错误人生观的形成。 【关键词】:庄子、人生观、无为、自然、生死、善恶、 【正文】: 于丹老师说:“儒家是我们的土地,让我们融入社会;道家是我们的天空,让我们心灵自由。”提到圣人,无疑大家都会想到孔子,那么,至人,南华真人呢?又有几人说的出来。这就是庄子,一个乐安天命,淡泊自然的思想家。他以自然的方式生活着,用寓言记录人生,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庄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纷纷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战国时代,烽火连天,人民困苦不堪,这种“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并没有阻止庄子快乐的活着。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至,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死,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这就是庄子,这就是庄子眼中的自己! 在我国先秦哲学思想中,尤其推崇孔孟。然而,道家却给了我们更多的心灵感悟。在历史文化中,孔子代表中国儒家思想的源头,庄子代表中国道家思想的源头。古人常用“入则孔孟,出则老庄”来界定人生在世的处世与自处。

中国哲学史论庄子的自由观

《中国哲学史》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论庄子的自由思想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学院:哲学与政法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 姓名:XXXXXXXXXXXXXXXXXXXXXX

论庄子的自由思想 摘要:“自由”这个词表面上简单易懂,实质上却很难被人理解。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意识到人作为特殊生命体并有权力追求自由的人是庄子。庄子的自由思想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所以基本倾向还是属于现实主义的人生哲学,其主要自由思想主要致力于作为生命解放的自由及其精神的绝对自由。他指出,人即使处于现实的压迫和不得已之中仍可以保持内在精神的愉悦,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 关键词:庄子自由哲学 一.自由思想的理论定位 生命是自由的,庄子的自由思想让处于当今社会的我们意识到自由的实质和生命的最高价值,面对整日为物质财富奔波不停的人们,我们应该静下来思考下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对庄子自由意识的理解使我们既得到了心灵上的解放又能体会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庄子》显示出来的不为物役保持内心纯正的自由思想对当代人精神健康方面起到了特别意义。总的来说,庄子的自由思想所反映的不仅是人生观的问题而且是现实问题。 《庄子》一书及其它典籍中记载的庄子生平,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庄子自由思想萌发背后的清高、孤傲、以及对心灵洁净的守望和执着提供了视角。一是拒绝权势的召唤。当时的社会,汲汲奔走于富贵名利之途的士人大有人在,甚至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讲原则。曹商、苏秦、张仪之流的特点就是媚世,就是向权力献媚,就是对权势的崇拜。而在庄子看来,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丧失生命的尊严,

浅谈庄子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庄子人生观的当代启示 【摘要】: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至今仍被深深推崇。庄子的思想以他的人生观为核心而展开,继而阐述了他对自然、生活、学习、善恶和死生的见解。在庄子的人生观中,既有着消极的态度,也有积极的理想。他不仅推崇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更提出了人如何实现理想目标的方法,以及怎样安身立命、快乐生活的方式。而我们,可以从庄子积极的人生观中汲取精华,努力树立向上的人生观,同时要以史为鉴,在成长中避免一些错误人生观的形成。 【关键词】:庄子、人生观、无为、自然、生死、善恶、 【正文】: 于丹老师说:“儒家是我们的土地,让我们融入社会;道家是我们的天空,让我们心灵自由。”提到圣人,无疑大家都会想到孔子,那么,至人,南华真人呢?又有几人说的出来。这就是庄子,一个乐安天命,淡泊自然的思想家。他以自然的方式生活着,用寓言记录人生,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庄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纷纷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战国时代,烽火连天,人民困苦不堪,这种“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并没有阻止庄子快乐的活着。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至,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死,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这就是庄子,这就是庄子眼中的自己! 在我国先秦哲学思想中,尤其推崇孔孟。然而,道家却给了我们更多的心灵感悟。在历史文化中,孔子代表中国儒家思想的源头,庄子代表中国道家思想的源头。古人常用“入则孔孟,出则老庄”来界定人生在世的处世与自处。

论庄子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论庄子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摘要:庄子,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哲学追求与他的存在方式,往往都呈现内在的一致性。庄子的哲学沉思以道为内在指向。作为形上之域的对象,道具体表现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它所实际涉及的,则是广义的存在于人之“在”。在当代这个普遍缺乏信仰的时代,或许哲学能够慰藉一下我们的心灵。我们或许可以从庄子的思想中寻找到或多或少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哲学;当代社会;启示 庄子的哲学思想中,“道”是一个重要概念,就其本质而言,道不是人的认知对象, 而是需要用人的整个生命去直觉体悟的存在者; 换句话说, 道并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客观实体, 而是就存在于人自身和万事万物之中的自在者。人对这一自在者的把握不是通过理性思维, 而要凭借超理性的直觉。而怎么样才能获得这样的直觉呢?在庄子看来,第一步是“外天下”,即忘却纷繁的世俗杂务,将他们排除在心灵之外,使人的本心不要为俗物所缠绕,以便静心息虑。第二步是外物, 即忘却外在事物, 让心灵不要为外物所役使。心役于物, 则心念外驰, 不能专心自守, 容易导致本心的迷失。第三步是外生, 即忘却自己的生命。 人生而有命, 所以常常会执着生而厌恶死。但人本来和宇宙万物是一体的, 并没有生命。以庄子齐物论观之, 人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 而死亡只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状态。人活着时恋生恶死, 死后反而会恋死恶生。1因此, 生和死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存在状态, 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需要执着生, 也不需要害怕死, 生死本为一体。由此言之, 所谓外生也就是齐死生、泯物我, 达到一种物我两忘、浑然一如的境界。 庄子哲学虽然注重对得道和体道境界的精神追求,但同时并不认为理想的人生是空中楼阁, 而是应该落实到具体生活中。因此, 庄子并没有将得道境界和日常生活的技艺割裂开来, 认为道就在技艺当中, 道和技艺是一体的。在人的精神世界中, 直觉成为沟通道和技艺的桥梁, 将人生命中的形上追求( 道) 和日用生活( 技艺) 结合在一起, 成就了一种高超而平凡的人生样态。 对比与庄子生活的社会,现在的社会有了极大的不同。但是,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如今的社会依然是人与人打交道,依然是人来统治这个世界。尽管各种各样的制度、政策是那么的先进,但是人与人之间也做不到完全平等。庄子眼中的理想社会是保持着原始、淳朴自然的“至德之世”。庄子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我们 正在构建一个民族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而这样的社会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为基础的。因此,“至德之世”的理想之国最终必然获得它的现实状态。 庄子也崇尚无为。无为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是存在的。例子就不用多说了。可是庄子的无为却不能理解为“什么都不做”。庄子的无为更多的是在强调一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要在自己去努力尝试过后才能“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则是劝诫在遇到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别钻牛角尖,坦然处之。 庄子也在他的思想中描绘了理想的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在《逍遥游》篇中,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凭借天地之正道,驾御“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 以遨游乎无穷者,是无所待的至人、神人、圣人。他们已然达到了“与造物者为偶,而游乎天地之一气”的神秘境界。因超越了“我”与“非我”的区别,所以他无己。道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与道合一,故无功。他也许治理天下,但他听其自然,让每个人自由发挥其能力,因此圣人无名。庄子的“圣人”、“神人”、“真人”拥有神与人的双重性格,他们成为以后道教构造神仙形象的原本。庄子的理想人格对于我们个人价值自由全面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论庄子的自由观及在现实社会中的悖论

论庄子的自由观及在现实社会中的悖论 摘要:庄子作为中国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中,色彩最为鲜明的是追求自由,希望人能从困扰人生的生死之限、世俗之礼、哀乐之情中摆脱出来, “逍遥于天地之间”,实现自由。本文主要探究庄子的自由观,庄子自由观的表达方式,进而论述庄子的自由思想,不能实现对个性和自由的实质性承诺与肯定,从逻辑上都是与现实社会相背离的,与个性自由精神相背离的。 关键词:庄子;自由;现实社会;悖论 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以一种有别于儒家所强调的群体主义精神,独特的个性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而著名,一直被认为是个性自由精神的象征,影响极为深远。哲学大家冯友兰老先生最初将老庄的自由与西方的自由观念相对比,他认为,西洋哲学家所讨论的自由,其义是不受决定;而老庄所说的自由,其义是不受限制。①革命斗士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人必发挥自性,而脱观念世界之执持,惟此自性,即造物主。惟有此我,本属自由。”②李泽厚在其文章《庄玄禅宗漫述》中也提到“庄子是最早的反异化的思想家,反对人为物役,要求个体身心的绝对自由”。③从词源学意义上来看,“自由”的基本意义就是免除束缚、不受限制、按己意行事,《辞海》中将自由解释为从被束缚、被虐待中解脱出来。根据以上的分析,本文所指的自由,也是指免除束缚、不受限制之意。 《庄子》一书中,虽没有直接出现自由这两个字,但确实又通过“摆脱束缚”、“不受限制”、“逍遥游”之类词语表达了自由思想,因此可以说《庄子》书中是有“自由”概念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庄子意义上的自由,庄子是用什么样的词汇、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其自由观念的,以及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如何,认识这些问题是解读庄子的关键。 一、庄子自由观的基本内容 (一)顺乎自然是实现自由的基础 “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研究庄子思想,必须从道入手。虽然庄子与老子并称道家,但庄子极少论道,并且认为道并不神秘,不可捉摸。东郭子曾问庄子道在何方,庄子说:“无所不在”,并做了“每下愈况”的比喻:“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④。言下之意,不要把道看得尊贵无比,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由此出发,庄子认为人要想自由,就要顺乎自然,反对人为,主张无为,极力降低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庄子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万物齐一”,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人,作为天地中的一物,只不过在宇宙的洪流中偶然遭遇了人形而已。《大宗师》里有一则寓言,某工匠在铸造金属器物,金属突然从熔炉里跳出来大叫:“一定要把我铸成一把良剑!”工匠一定会认为这是块不祥的金属。如果人成了人形以后就大喊“我是人!我是人!”造化者一定认为这是不详之人。庄子用寓言告诉人们,不要以为人多么尊贵,人无非是自然中之一物,与猪马牛羊并无区别。在此基础上,庄子强烈反对破坏自然,“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 ①冯友兰.冯友兰谈哲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278. ②鲁迅.鲁迅杂文全集[Z].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6. ③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67.

庄子的内心世界

庄子何其人 摘要:《庄子》○1是中国文化起源的重要瑰宝之一,想要理解《庄子》其书,必须先了解庄子其人。其一,有对比才有突出,与人相比可以突出庄子的性格特征。其二,相由心生,我们探究两千年多前庄子的内心世界可以从找出一个合适的庄子肖像入手进行。。虽然已不可能知晓真想如何,但找出一个合适的庄子形象更有助于了解庄子其人。其三,我们欲了解庄子其人,必须着力于研究他的思想及精神品质。 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谈到:“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2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正是中国轴心时代的重要文学贡献之一,鲁迅先生曾评价:“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3庄子的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精神超然世俗,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学习《庄子》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根源,也能拓宽我们对人生的理解。 太史公所著《史记·庄子传》○4中叙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

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太史公对庄子的评价并不十分高,寥寥几笔,只是将其作为战国时一个能作文著书的人物载入《史记》之中。然现时,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 那么庄子究竟长相如何?或膘肥体壮,力能扛鼎;或瘦骨嶙峋,形容枯槁;或意气风发,或超然出世。从精神方面看,上图的“庄子”双目含笑,炯炯有神,透着睥睨天下于指掌之间的意气风发;眉须浓密,头巾随风飘起,睿智通透,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无疑是

庄子的人生观

庄子的人生观 罗建 (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系10-1班) 【论文摘要】 庄子的人生,追逐的是生活的理想境界以及对其的实践方法,是对精神自然状态的认知过程,从而达到超脱尘世,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世界。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文人乃至各种职业的人们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 淡薄;豁达;自由;自然 引言 在中国古代,涌现出无数的思想大家,他们的思想认知对后世人们的精神追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庄子以其独到的思想见解,更给后人以启迪。他超脱自然,追求自由的豁达人生观,正是我们身处物质社会的人们应该学习的。 1、庄子的人生态度 人生为何而活,现在很多人都不禁问到这个问题。追名逐利?富贵荣华?或许在当下这个现实的无法再现实的世界里,这是最重要的;但是对庄子而言,这不是!他宁愿做水中的一条游鱼,也不愿意放弃自由;他宁可毕生穷困,也不沾染名利;他即使在偏僻简陋的小巷中,也不忘自己的志向,致力于对道学的研究。他以其超脱世俗的心态,潇洒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庄子·山木》中记道: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逢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上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由此可见,庄子对于自己的处境是何等的洒脱,对名利的淡薄之心也就不言而喻了。 对于庄子的人生观,或许还可以由此看出。“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这是庄子在即将去世的时候对弟子所说的话,试问当世之中还有何人可以有如此气概。庄子所追逐的人生,是精神世界的享受,有着超越世俗的思想认知。在他看来,生与死的界限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那是自然之规律。既然终究要发生,又何必苦苦逃避,当死亡来临,只需一笑而过而已。 2、对自由的追求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庄子看来,人生在世,之所以会有诸多苦恼,就是因为受制于各种限制,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状态。人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就要学会超越那些禁制,达到“无待”境界;然后还要放下自己的主体意识,升入到“无己”之境。 很明显,庄子所说的这种自由状态是绝对的自由,然而这种自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可庄子在《天下》中这样记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可见,庄子追求的乃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有许多不可能实现的梦,但是在精神的世界里,我们却可以实现。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我们

浅析庄子人生哲学

浅析庄子人生哲学 摘要: 在庄子的哲学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人生哲学,其描述了人如何在不如意的现实环境中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本文从超越自然生死、超越社会环境到超越自我层层递进,进行分析论述,并指出庄子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有利于现代人在迷惘的现实中寻求解脱。 关键字:庄子;人生哲学;精神自由 目录: 一、超越自然死生 二、超越社会 (一)现实社会 1.时代背景 2.所处环境 (二)理想社会 三、超越自我 (一)世人人格 (二)理想人格 1.超越情感和物欲 2.超越自我 3.回归自然 四、现实意义 (一)积极方面 1.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2.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 (二)消极方面

一、超越自然死生 《至乐》描述: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人且俨然侵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命乎,故止也。”与自己相濡以沫的结发妻子去世,庄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从人伦的角度看,这是违背情理的,丧失了一个在社会生活中的人应有的基本情感,故而惠子对此极为不满。然而在庄子眼里,人之生源于自然,人之死又返于自然,相送就要嗷嗷哭泣,岂非不通达明理?妻子睡在天地这个大屋子里即将成为永恒,以天为被以地为席,不再有痛苦和贫穷,所以当然要为她庆贺。 庄子并非只对他人的死看的开,对于他自身,一样看破死生。《大宗师》描述:庄子将死,弟子们欲厚葬,他立刻予以否定:“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当弟子们又担心乌鸦老鹰会啄食时,庄子宽慰他们道:“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由此可见,庄子对人的生死抱有非常达观的态度,看淡生死,把生和死当作一个必然要发生的过程,一笑而过。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当人想到稍纵即逝的瞬间,他就把现实事物当作是渐趋死亡的,像所有生命的朝生暮死一样,成为生长、腐朽和再生这一周期的一部分。他承认自己是属于自然的,和自然相认同。”①当庄子面对触目惊心的死亡惨状想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像白驹过隙般不可逆转奔向生命的尽头时,他以“自然之道”的价值尺度否定了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价值。一个人应该因任自然,保持心境或精神上恬静,才是真正的生活。世人多不理解庄子的高义,指责他太过冷漠,以至于后来荀子批评他“不知人”。直至清朝出了一位他的知音,清人胡文英在《庄子独见》中指出:“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② 二、超越社会 (一)现实社会 1.时代背景 (1)战争频发,生灵涂炭。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一降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至“陪臣执国命”。各国诸侯相继称王尊霸,诺大的疆域成为霸主之间争斗逞凶的场所。春秋五霸,或为一己的私利,或为满足好大喜功的心理,连年发动战争。“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养吾私。其战不知孰善?”(《庄子·徐无鬼》)。 战国时期更是以“战”而闻名的时代,春秋时代的流弊愈演愈烈,或者内讧,或者变乱,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社会组织处于无序状态。庄子对历史上的种种混战及其所带来的恶果了然于心:“争地之战,杀人盈野;争城之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战争就是人类规模化的相互残杀,一场战争下来,辄有数万人十数万人,丧生于刀光剑影之中。 (2)等级森严,贫富悬殊。 封建领主制社会,等级森严,人有了三六九等分,对资源的利用配置自然会不平等,随之而来的贫富差距是必然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然而,王权何来?凭何以王权凌驾于他人之上,王与众人又有何异?“天地之养一也,君独为万乘之主,以苦一国之民,以养耳日口鼻,夫神者不资许也”(《徐无鬼》)。人的生命是道、天赋予的,是自然造化的结果,天赋的人是平等无差别的,因此人权才是最根本、与人的生命共存的基本属性。而王权却是人造出来,强加于众人头上的,完全是人为的,绝非人类的本质属性,而这种附加的成分,却剥夺了人人共有的尊严和

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王文臣 【摘要】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传统精神哲学独特的奠基人,注重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颗永久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和无价瑰宝.。庄子人生哲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直接从“道”去寻找人类精神的根源,将“道”普遍地贯通于现实的人生之中,从而为人的精神关怀、精神理想确立目标,处处都显现出一种特别的人文关怀。庄子认为,现实世界纷繁复杂,但却有其内在的本质,即“道”。人们只要达到对“道”的觉解和体悟,就能从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和烦恼的纠缠中获得精神上的超越,达到“游”的人生最高境界。庄子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无任何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其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乘道德而浮游”,彻底摆脱现实社会中一切人际关系的制约和束缚。庄子在《庄子》一书中所要诠释的思想同样值得我们现代人去领悟。 【关键词】超脱;豁达;绝对自由

一、从“有待”达“无待”而“逍遥游”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庄子哲学思想的主线,意味深远。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以楚国神庙中供奉的神龟为例说,龟宁可活着,曳尾于涂泥之中,也不愿意死而藏于庙堂之上。富贵不能使人全生,反而会成为人生的枷锁。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便有了绝对的自由。 “逍遥”一词,在《庄子》中总共出现三十六次,如“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天运》),“逍遥乎无业之业”(《达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等。关于“逍遥游”的解释很多,但是基本意思都是闲放不拘、怡然自得、了无牵挂。“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的怅然徘徊相关。而《庄子》中的“逍遥”不是拘泥于形体的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的逍遥自得。如“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纯粹的心态释之逍遥,这是庄子所使用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的逍遥有现在一些精神自由学说的

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目录 (一 )关于人的自由之说 1、自由之解 (2) 2、庄子自由思想的成因分析 (2) (二)庄子个人自由思想具体分析 1、庄子个人思想之具体分析 (4) (1)个人与自然界 (4) (2)个人与社会 (5) (3)个人与他人 (6) (4)个人与自我 (6) 2、个人自由思想的实现 (8) (三)个人自由思想的价值分析及其现实意义 1、积极意义 (8) (1)人欲贪纵不自由 (8) (2)生死豁达是自由 (8) (3)人生自由须平等 (9) (4)环境和谐更自由 (10) 2、消极意义 (10) (1)没有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10) (2)对社会的彻底否定 (11) (四)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2) 1

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董丽娟 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级 指导老师:谷生然 摘要:庄子思想的核心就是追求生命的自由,本着对庄子思想的理解,我把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从四个角度加以分析,并且联系现代社会剖析个人自由思想的现实意义。肯定庄子自由思想的历史地位,从而更加说明了中国文化之根早已孕育了个人自由思想。 关键字:个人;自由思想;庄子 Zhuangzi's Personal Freedom of Thought and Modern Enlightenment Dongliju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2008 Instructor:Gushengran Abstract:the core of zhuang zi thought is the pursuit of life free, in line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zhuangzi thoughts, I put the zhuangzi thoughts of individual freedom from four Angle to analyze, and modern social contact analysis personal freedom of though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Suring zhuangzi's freedom of thought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thereby more that the Chinese cultural roots have bred the personal freedom thought. Key words: personal Free thought Zhuang zi 现读完《庄子》一书的七篇文章,也就是《庄子》的内篇,内篇依据各篇意旨命题,思想、文风比较统一,学者们多认为是庄周自己所著。从《庄子》内篇中我感受到了庄子追求无拘无束的绝对自由生活,当然这是与当时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这种生活态度对于我们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中国,自由思想命途多舛,甚至很多学者们认为中国缺少自由思想。比如,李泽厚认为中国“个人自由的经验传统并不存在”,更主张“不需要硬从中国传统寻找资源和依据”;又如任剑涛也认为“中国古典文化里,差不多完全匮乏自由理念”。其实从老庄思想中,不乏可以看到自由思想的迹象,由此,我觉得研

浅谈庄子的人生哲学

浅谈庄子的人生哲学 [内容摘要] 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庄子关于人生的几种观点,进而体现出庄子人生哲学的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即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又有消极的一面,即颓废、自欺,只求自身适己的虚无主义和宿命论思想。他对社会现实的根本感受,决定了他的思想中心不是如何维护社会现实或改造社会现实,而是如何“仅免刑焉!”以他对宇宙终极的哲学玄想,对苦难世界的冷峻审视和对人生悲剧的深刻体验,给人类留下了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在文化史上烙下他深刻的印迹。 [关键词] 自然物化悦生恶死庄生梦蝶 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奇迹。历史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如果摒弃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就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是实现国家强身的必由之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国情,减少前进过程中的阻碍,而且能够成为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派有二,一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另一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儒家以邹鲁文化为中心,注重社会人事,老庄思想则反映了荆楚文化的特点,注重天道自然。在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构中,一般来说,儒家思想构成其现实层面,道家思想构成其超越的层面,“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张力和基本格局。 道家创始阶段以老子为主,以《老子》一书为中心,成为老学。道家发展到战国中期,由于庄子对老学的创造性继承的整体性超越,而与儒家分庭抗礼,并驾齐驱。《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集体著作,基本上可以看做一家之言。《庄子》及其对从《庄子》文学,义理的注释和阐发构成了一门与老学同中有异,自成体系的学说——庄学,庄学作为道家重要组成部分自身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建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自古英才多磨难,古今中外,不少哲人都有过贫困窘迫的生活经历。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司马迁的《史记》有他的小传,合在《老子韩非列传》中,这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 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所留下来的瑰宝,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其中包含着道家的忘自我、轻名利、达到真正逍遥的人生观,是一种以出世的精神生活于现实世界的人生观。 (一)正视“有待”和“积厚”的人生观 有待是指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大鹏徙于南冥,扶摇而上九万里,因其要等海动而生风,才能水击三千里,达其目的,所以大鹏不是真正的逍遥。庄子要借大鹏表达对人生的看法,只要有所凭借就不能达到无所依赖,要放下有待追求无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庄子认为,不是外物的客观条件和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要以一种心灵无待的心态去生活,心自由了,那么自己的世界也就自由了,就可以做一个随时起飞的大鹏了。 积厚的人生观是在“有待”背后隐藏着的,逍遥游在提倡无待的同时也在阐述另一种思想,借有待而飞的前提是已积厚,不然即便已有所待,仍无法达到目的。例如,在很少的水上放一个杯子就会黏住,放一片小草的叶子则能当做小船在上面漂浮是因其水薄。鲲化鹏能在北海上飞翔是因其水厚,这两个寓言故事都阐释了积厚的思想。想要将大如鲲之志存于心中就必须积厚,也就是说只有具大因、居大处,才能证大果翔大路。一个人要不断地追求学识的丰富,底蕴的增长。 (二)要摆脱功名利禄而“游”的人生观 《秋水》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在濮水垂钓,楚王使大夫两

人来请庄子,庄子持杆不顾,告诉二人“我只愿做快乐的在泥水中摆尾的龟,而不愿做被贡于高堂的龟。”庄子把功名利禄看作是对“游”的限制。“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求于功,有道学问的圣人无意于名。如藐姑神人利泽遐敷,年丰物阜,而不见其功。如唐尧那样荡荡乎有极大的功劳而民无能名焉。泯大功、隐大名是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将做那些能够为别人、社会谋福利的事情当做是生命本来应该有的一部分,而不是获得名利的工具。呈现出轻名贱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游大道——顺其自然的逍遥游 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只有做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才是真正的逍遥,这里展现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人生观。人生免不了有阻碍、挫折、得到和失去,太过看重这些就会有欲望,列子御风而行是因其想要日行千里,因而有待于方术,把自然变化,世事变迁都视为自然而然的事,随着它的变化而生存,才是人真正应拥有的人生态度。 (四)“忘大我”的人生观 “无己”是逍遥游中的人生观的最高境界,很多人简单的把“忘大我”理解为消极的出世的人生观,本文更倾向其积极性。从大的方面说,有“我”是无法“泯大功,隐大名”的直接原因,无法忘我因而有所追求,也就有了功名利禄,悲欢喜丧的心态,忘记小我是升华到大我的根本途径,这是一种伟人的心态,把自己融入到世界之中,我即世界,世界即我,从而把为世界上的一切人、事服务当做自己本

逍遥游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

庄子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 《逍遥游》出自《庄子》一书,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文章。它阐释了庄子逍遥无为的思想,无名、无功、无己三种境界对应道家-----圣人、神人、至人三种理想人格。 本文庄子首先举鲲鹏南飞的例子,表达自己向往像鲲、鹏一样逍遥自由,扶摇而上,一飞万里的思想。通过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所谓“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等境界何其壮阔!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从悠游於北冥的鲲,酝酿变化而成为翱翔万里的鹏。这里展现出“道”的无边无际。同时这一变化也是一种提升,一种对道追求的提升。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境界,只是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远。鲲鹏仍需“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需要直上九万里而积负大翼之风,而后图南。为说明积厚方能负重的道理,庄子举了水负舟的例子。 紧接着通过“蜩与学鸠之笑”来引出对“小知与大知”的论述。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这反映出庄子大志无法为世人理解可悲现实,同时也是庄子的一种自嘲。在此我认为庄子并没有对小知者的嘲讽,只是承认有小知与大知之分,并且承认这是先天限制的结果。作为大知者注定无法被小知者理解接受他们的思想,唯一能做的便是保持自己的独特,不为小知者所扰,不追求名利,即所谓的无为逍遥,达到无名之境。 接下来庄子又列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定乎内外之境,辨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欲风而行”的列子。这三类人代表三种境界。第一类是俗人,追求功名,这类人有待于外物。宋荣子是圣人,不追求名,不为外物所累,但是他有待于内。而被视为神人的列子御风而行,有待于自然。这三类人都未达到最终的境界-----至人无己。至人可以做到真正的无所待,抛却一切,真正自由逍遥。至此庄子阐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无己之人,即忘却自我。 最后庄子借尧、肩吾等几个例子表达了自己对有用无用的看法。我们所见的无用并不是真正的无用,万物存在自由其用。所谓无用只是人根据自己的喜恶做出的判断。 庄子的这篇逍遥游具有很多现实意义。 首先鲲化为鹏完成自己的升华,实现境界的提升。这鼓舞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境界,是自己得以升华,就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鲲生活在海里,是北冥里一条鱼,虽然“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但是它的视野也只能局限于那片海。它不甘于现状因此追求自身的改变,进而化身为鹏,“其翼若垂天之云”一飞九万里。并且凭借万物之息飞往南冥-----天池。从北冥

评尼采关于人的本质与自由的学说

评尼采关于人的本质与自由的学说 严春友杜中臣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 100875) 摘要本文在概述了尼采关于人的本质与自由的思想之后, 指出: 尼采所理解的自由, 是少数英雄人物的自由, 这种自由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 尼采反对平等, 有其深刻道理, 而一般人理解的平等, 不过是伪平等。本文还纠正了人们的一些误解, 指出尼采并不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虚无主义和反道德主义, 尼采所反对的只是旧道德, 并不反对一切道德, 因为他提供了一种新的英雄道德。尼采还是后现代主义和弗洛伊德的先驱。 尼采的整个哲学几乎可以说全部是关于人的本质和自由的学说, 这一学说不仅在哲学史上处于十分独特的地位, 而且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也占有极为独特的位置。他的哲学思想, 最主要的特点是“反文化”(因为我们自文明时代以来的全部文化几乎都是以理性标榜自己的——至少在名义上是这样。如果把这种以理性的名义所建立的文化称之为文化的话, 那么尼采哲学即是反文化的哲学。) 从整体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当然, 若就精神气质或某些具体论断而论, 是前有古人的。在西方, 有古代智者学派中的斯拉斯马寇和加里克利斯, 他们把“人为的”和“自然的”对立起来, 分别提出了“公正不外是强者的利益”和“不平等者是自然的、公正的”的思想。在东方有中国古代的庄子, 他在精神气质上是最像尼采的一个人, 无论是思想还是他们自己的人生态度, 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庄子对人类文化持一种否定态度, 一生愤世嫉俗, 爱自由甚于一切, 常有惊世骇俗之举。但这二人又有着许多根本性的不同之处: 庄子是向后的, 主张回到古代, 而尼采是向前的; 尼采强调差别和等级, 而庄子却主张万物齐一; 相比较而言, 尼采是入世的, 而庄子是出世的, 由此就决定了庄子的内心世界要达观、冷静得多, 而尼采的内心世界却难以宁静, 让人觉得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也许这是尼采陷入疯狂而庄子却没有疯狂的原因吧。这里也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些重要区别。 尼采哲学的本体论, 可以说就是他的“永恒轮回”学说。根据这一学说, 宇宙的运动过程, 是一个永远重复、循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真正的发展, 一切都是曾经有过的, 已经有过的也将会重新出现。尼采说:“万物方来, 万物方去; 存在之轮, 永远循环。万物方生, 万物方死; 存在之时间, 永远运行。万物消灭了,万物又新生了; 存在之自身永远建造同样的存在的屋宇。万物分离而相合; 存在之循环对于自己永久真实。”①人生也是如此, 是一个永恒轮回的过程:“唉, 人类永远循环, 渺小的人类也永远循环. ”②这是宇宙和人生的真实状况, 是本质性的, 是真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 那当然是没有价值的, 因为, 人生不能逃脱命运的安排, 人生只是宇宙永恒轮回的工具罢了。由此尼采认为, 不能用真理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因为, 这样就必然会得出否定人生的结论, 人就没有活下去的理由。那么, 人活着究竟还有没有意义呢? 有! 这就是艺术。从真理的角度看, 这个世界对于人来说诚然是残酷而无意义的, 甚至是丑陋的, 但我们没有必要一味地悲观失望, 像叔本华那样否定生存意志, 得出悲观主义的结论, 而必须赋予人生以意义。在他看来, 人生的意义不在真理之中, 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