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集聚的空间经济学分析:以宁镇...

城市集聚的空间经济学分析:以宁镇...

城市集聚的空间经济学分析:以宁镇...
城市集聚的空间经济学分析:以宁镇...

《产经评论》2011年7月第4期

[收稿日期]2011-03-25

[作者简介]孙晶,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战略发展等;许崇正,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等。

城市集聚的空间经济学分析

———以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为例

孙晶许崇正

[摘要]近年来,空间经济学家在空间集聚领域不断放松假设条件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

行了大量的经验验证和实证研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同时也富含许多政策含义,尤其是对城市集聚现象做了大量研究,并为城市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介绍了空间集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并借助实证分析手段,分析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性、可行性以及宁镇扬城市群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改良”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集聚;一体化发展;空间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298(2011)04-

0153-08一引言

在当前全国各地城市群发展纷纷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形势下,一衣带水的南京、镇江、扬州(以

下简称“宁镇扬”

)三市,经济合作与区域交流具备良好基础,“同城化”发展也在向纵深推进。近年来,在已经形成的“一小时都市圈”基础上,三市不断加强互动联系,加快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共同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及产业资源全方位合作对接,三市经贸合作日趋紧密,交通

联系日益便捷,资源与公共服务共享程度不断提高,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已初步显现

。“三核、一带、四新城”的宁镇扬在战略定位上要打造全省经济发展增长极和江苏的经济中心,要在一体化发展内涵方面真正使一体化成为三市资源整合、吸引外部资源集聚的过程。同时,要区别于其他城市群发展战略,找准自身高效集中、创新资源深厚的优势,寻求特色发展,通过建设宁镇扬创新示范区,推动宁镇扬城市群发展升级为国家战略。

二空间经济集聚的理论综述

(一)空间经济学集聚经济理论研究框架

克鲁格曼(1991)开创性地以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兹垄断竞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为基础,借鉴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利用萨缪尔逊的“冰山”型运输成本(Iceberg Trade Costs )理论,采用历史演进的分析方法及计算机模拟技术,把空间概念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提出了著名的“核

心—边缘”(Core-

periphery )模型,使空间问题进入了主流经济学研究的视野。此后,经过藤田、维纳布尔斯等学者的共同努力,建立了一个新的空间经济学研究框架。该框架创立初期的研究重点之一是解释不同层次地理空间上的经济集聚现象和集聚力的来源,它放弃了传统的基于完全竞争理论的自然禀赋的外生因素决定空间集聚的分析传统,开创了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从集聚力的内生演化视角来分析空间集聚原因的研究思路。

·

351·

1.DCI 框架

从空间经济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新经济地理学集聚经济的研究文献看,有关集聚经济理论的研究是从DCI 框架(Dixit-

Stiglitz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CES utility 和Iceberg trade costs )展开的。其关键特征有: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兹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思想和主流经济学一般均衡建模技术结合起来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框架(D -S 框架);效用函数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面的效用函数指消费者同时消费农产品和工业品的效用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型效用函数,第二个层面的效用函数为消费者消费异质型工业品组合的效用函数,为CES 效用函数;萨缪尔逊的“冰山”型运输成本理论,认为农产品可以在任何区域间以零成本运输,而工业品的运输成本遵循“冰山”型成本理论。

在DCI 框架的基础上,空间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集聚的地理空间分布以及集聚力与分散力的内生演化过程。从DCI 框架下九个模型的发展演变看,空间经济学早期的理论和模型都是在CP 模型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的结果。从模型蕴涵的结论看,除FC 模型外,其他八个模型的结论和内涵都是十分丰富的,几乎都涵盖了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内生的非对称性、突变式集聚、区位黏性、驼峰型聚集租金、重叠区和自我预期的实现。从政策含义看,由于资本创造模型富有许多新的特征,因此政策含义也最强,其次是中间投入品模型、CP 模型和FE 模型,也具有广泛的政策含义。从现实世界实际情况分析,中间投入品模型的应用更广泛,其次是知识溢出模型。

2.OTT 框架①

由于DCI 框架的三大缺陷:(1)严重依赖特定的效用函数形式、运输成本等缺乏现实基础;(2)忽视预期的作用;(3)许多模型主要依靠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到模拟解。为解决这些问题,Baldwin 等(2003)[1]建立了另外一个垄断竞争分析框架,用带二次效用的准线性效用函数(Quasi-linear Utility With Quadratic Sub-utility )和线性运输成本(Linear Transport Costs )代替了DCI 框架中的双效用函数

和“冰山”运输成本。在OTT 模型中,成功引入预竞争效应(Pro-

competitive Effect ),使厂商的最优定价不得不考虑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同时,也可以分析厂商的空间定价与集聚的关系,从而对厂商的选址造成影响。另外,OTT 模型中的准线性特征,使相对市场规模仅依赖于每个区域消费者的数量,而与收入效应无关。

OTT 框架及模型是对DCI 模型的重大发展。(1)OTT 模型具备完全的可解性,消除了数字模拟的复杂性和片面性;(2)模型中效用函数的变更,满足了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需求的现实,也满足了消费品替代弹性可变的实际情况;(3)由于预期行为的引入,使得历史因素只在运输成本足够大或足够小的时候有效,当运输成本处于中间状态时,区域初始禀赋差别不大,促使形成中心区域的动因是工人的预期而非历史因素;(4)OTT 框架代表了空间经济学其中的发展方向之一。

3.空间经济学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理论的融合

作为空间经济学重要的一个分支—

——新经济地理学与城市经济理论的融合是从重新解释并模型化杜能(1826)思想开始的②。他们将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和杜能的思想结合起来建立了城市经济的微观分析框架。对城市集聚经济和城市规模及布局的关系的分析,主要从是否考虑土地租金和城市内部拥挤效应的正反两个角度入手的。可以说,空间经济学集聚经济理论与城市经济理论融合的脉络是清晰的,即首先在重新解释杜能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单中心城市体的稳定状态;接着整合了新经济地理与“勒施景观”理论,通过考察城市向心力和离心力的综合作用,分析了由单中心城市向多城市布局的演变,并进一步研究了多中心城市体系结构向城市层级结构的演变。空间经济学学者对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是与Henderson “城市系统”模型的结合③。他们不仅考虑城市间的运·

451·①

③OTT 框架指由Ottavinao ,Tabuchi 和Thisse (2002)所提出的研究框架。杜能的思想是在预先假设城市存在的情况下,考察了运输成本和土地租金对经济的区位的影响Alonso-Henderson 城市系统理论只关注城市内部运输成本和住宅效应,而不考虑城市之间运输成本;Krugman 理论与之相反。

输成本问题,而且开始考虑城市内部的土地成本和拥挤成本,考察城市集聚的不经济问题及城市分散布局的稳定状态,并展望了经济全球化情况下城市空间分布结果。

(二)我国对空间经济集聚理论的研究成果

空间经济学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研究集聚的动力、形态与效应问题,解释了空间因素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国内空间经济学的研究从集聚的形态,包括产业集聚、城市和城市群、一体化区域等方面入手,通过研究中国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进而探讨集聚的成因,特别是对外开放和地方保护主义这两个在中国具有特别意义的因素对集聚形成的作用,分析了各种集聚形态所产生的效应。这些研究承认地区发展差异化在一定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促进要素流动和市场一体化对区域协调发展举足轻重,从而为中国发展和改革的理论深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也进一步拓展了空间经济学自身的发展空间。

从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城市与城市化的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做铺垫,在数理分析上有所欠缺;而对城市最优规模的分析则以定量为主,与城市规划联系紧密,欠缺应用性。朱英明[2](2006)依据长三角城市群规模以上制造业行业部门的具体数据,构建了增长模型以分析制造业集聚经济结构和偏离经济结构对城市群产业增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王世营和蔡军[3](2006)以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城市用地规模、用地结构、发展方向、空间模式、用地布局五个方面论述了产业集群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高鸿鹰和武康平[4](2007)则从城市集聚效应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结构性变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集聚效应的城市总量生产函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然后应用OLS方法估算我国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平均集聚效应指数与平均集聚效率指数,对比分析其对城市规模分布变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平均集聚效率指数的高低与城市规模分布比重的增减相一致。

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孕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间协同发展,也逐渐成为空间经济学关心的热点问题。随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以及泛长、泛珠地区的崛起,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因此,在中国当前经济状况下研究空间经济学中对于区域一体化的论述,具有天然的实证检验土壤,也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在空间经济学理论中,当一个地区的一体化水平从低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发展时,该地区的产业集中度将是上升的;而当一体化水平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时,该地区的产业集中度反而会下降,即著名的“∩”型曲线[5](保罗·克鲁格曼,2000)。正是基于该理论与中国现实的高度吻合性,国内对区域差异及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也开始转向空间经济学与新经济增长理论相结合的思路,主要聚焦的问题包括地方专业化、产业带和城市群的形成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强调经济发展依赖于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重视科技创新、知识外溢、收益递增、经济开放、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产业区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作用,主张通过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消除区域差异,促进区域一体化。王辑慈[6](2001)的《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是国内较早全面系统介绍国外研究集聚现象成果的著作,论证了集聚和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内学者打开了新思路。陆大道[7](2002)在空间聚集和空间扩散导致“点—轴系统”空间结构形成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点—轴系统”理论与增长极理论及网络开发模式之间的关系。梁琦和詹亦军[8](2006)在对长三角16座城市1998—2003年数据分析和计算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地方专业化有利于弱化垄断,强化竞争,引致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金祥荣和朱希伟[9](2002)以浙江省中小企业在特定地理空间大规模集聚形成专业化产业区为切入点,假设任何两个产业的发展都存在产业特定性要素与重叠性要素的竞争,探讨了专业化产业区的生成机制,用产业特定性要素在特定地理空间的大规模集聚解释了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范剑勇[10](2004)以长三角为案例,通过一系列衡量地区专业化水平、行业集中度的指标,计算证实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预期,一体化必然带来制造业的空间转移和地区结构的差异性增强。该文认为,浙江与

·

·

551

上海参与长三角内部地区分工的程度明显高于江苏。上海通过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专业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港口型、都市信息型等极少数产业,降低了该区域内的总制造业份额;浙江正稳步吸收上海与江苏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而增加了制造业份额;江苏通过吸收和释放持平而基本保持其制造业份额不变。

三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理论解释与实证校验

2009年底,由洪银兴教授领衔的“宁镇扬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研究”正式开题。如何进一步明确宁镇扬区域在江苏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战略合作,成为宁镇扬三市发展的共同需要。江苏有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沿海发展的“四沿战略”,这几条发展战线都是线性的,江苏省正缺少一个中心发展板块,而宁镇扬可以担纲这个中心。宁镇扬板块的打造,是对“四沿”战略的深化,有利于南京首位度的提升。按照对“宁镇扬创新经济合作示范区”内涵的界定,就是以南京为中心,以宁镇扬一体、产学研合作为依托,以各类科技园为载体,以产业转型为落脚点的创新示范区,并逐步成为连接长三角地区和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门户,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一)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理论解释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集聚的关系研究。这是国际空间经济学研究的弱项,由于中国处于转型过程中,特别是目前正处于从改革开放之初形成的“地区分割、财政分权”要素割据状态开始走向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要素流动和城市群的形成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就成为中国空间经济学研究的焦点。克鲁格曼认为,集聚形成是由于“历史的偶然事件”,不同地区形成集聚各有其原因,因此是不可被普遍解释的。他所强调的是集聚地区的“自我增殖”过程,并用这一过程中的市场规模和结构、要素流动与交通成本等因素来解释复杂的集聚成因问题。而在中国的实证研究中,学者们通过研究中国的集聚,尤其是产业集聚,打开了“历史的偶然事件”的黑箱。在中国最重要也是最具有普适性的“历史的偶然事件”也许是政府政策。有利于集聚的政策因素包括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打破等,这些有利因素促进了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和区域一体化的形成,又反过来佐证克鲁格曼关于集聚成因的理论。目前,中国许多学者也在从事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研究。通过对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目前的集聚处于“∩”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即地区集聚效应增强的阶段,也就是说目前采用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虽然城市一体化发展必然会带来地区间发展差距的拉大,但是我们必须尊重地区发展的现实,当过了这一“∩”型曲线的峰值,集中度就会下降,扩散效应就会占主导地位,区域差距将会缩小。因而在短期内,过分强调“区域分割化”发展是不可行的;从长期看,应该促进发挥集聚扩散效应,通过城市一体化的发展来消除地区差异。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战略从理论上讲已经完全具备了内在的资源、区位、产业布局等关键性要素和外在的政府政策扶持和引导的稀缺要素,在未来的几年城市一体化、同城化进程必将会有突飞猛进的变化。

(二)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实证检验

目前,中国许多学者通过对我国相关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目前处于集聚“∩”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城市集聚即区域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趋势。城市规模效益是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的内生动力。城市规模效益理论认为:在城市化率达到50%以前,核心城市的“黑洞效应”是不可避免的。城市规模越大,社会经济效益越高,城市规模效益也越明显。法国经济学家维德马尔最早用数学模型进行了分析,他做出了城市人口规模(X)与城市国民收入总额(Y)之间的相关关系模型,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得出城市效益和城市规模具有明显相关关系。再以城市人均制造业增加值衡量城市经济效益,以城市人口规模为解释变量,对美国1997年各·

·

651

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制造业增加值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城市制造业增加值和城市人口的自然对数的相关系数为0.615,p值为0,二者的相关关系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我们通过对2003-2010年南京、镇江、扬州三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整理与统计发现,虽然自2008年起全球遭受了金融危机的震荡,但是宁镇扬三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在绝对值没有下滑的基础上仍保持了一个稳定的增速(见图1)。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宁镇扬三市启动了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在资源进一步整合、产业协同与错配的进程中,已经逐渐发挥出了“1+1+1>3”的合力。

图12003-2010年宁镇扬三市GDP趋势线

数据来源:江苏及宁镇扬三市统计局网站。

随着城市群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地区生产总值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这也正好印证了Krugman关于集聚效应的解释。利用以上实证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农村人口增长并向外扩张有利于城市体系形成。农村人口不断增长并向城市流动,是城市群形成和扩张的基本要素。在追求更多收入的同时,农村人口为城市发展增加了市场需求,使得企业在利润最大化前提下提供的产品,当消费市场的边界越过现存的城市抵达一定空间时,制造商就会开始建立新的工厂,随着时间的发展,将会形成一个城市体系。这一观点在宁镇扬三市的人口增长促使三市发展为城市体系过程中得到验证。当随着农村人口数量增加,农村人口向外扩张规模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城市)转移,宁镇扬三市的(农业)人口增长越过了其原区域界限,到达了一个新空间地理即宁镇扬三市,构成了一个带状空间结构,即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在一个空间经济带内。

2.城市体系的形成和演变是企业和个人在空间状态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过程。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为了满足新增人口对消费品和生产用品的需求,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在考虑一定的空间结构状态(对经营成本影响)下开始增加投资,他们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推进了城市体系的形成。宁镇扬三市在农业人口逐步增长和流动的前提下,基于三个城市特定的空间地理和区位,加上交通方便,商品在三个地区之间流通的运输成本较低(也即贸易自由度较高),有利于企业进行投资生产。据统计,截至2009年末,宁镇扬城市群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48

3.53亿元,比2003年增长217%;同期GDP达到7758.73亿元,比2003年增长近两倍,占江苏省GDP总量的22.5%,宁镇扬城市体系由此加速形成①。

3.空间经济的自组织作用,决定了城市间不同的空间距离对应着不同的城市体系的均衡结构。城市作为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具有耗散结构的自组织特性,这种特性作用于空间生长的规模大小、位置选择、发展时序以及发展方式之中,并作为一种隐性的自发力机制作用于城市空间发展的过程

①相关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局网站。

·

751

·

中。当一个新的城市中心出现时,一般情况下这个中心城市通过自我强化不断发展、扩大规模形成以这个中心城市为区位优势的城市体系,这就是城市空间经济的自组织作用。空间集聚创造了有利于宁镇扬经济发展的区位环境,宁镇扬区位优势的催化作用在于:作为城市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南京,其经济发展扩大并辐射、延伸到周边地区,使得镇江、扬州承载了南京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当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即出现“区位黏性”现象),由于竞争机制和规模效应的推动,引发了人口流、信息流、技术流、物质流、资本流等城市流的协同向心作用,使原本在宁镇扬各自地区小范围、低层次的空间优势得以关联放大,并以南京为主导地位迅速发展,构筑了以南京为中心的一个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保同治的宁镇扬城市群,这是宁镇扬三市空间经济的自组织作用结果。

四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介绍了空间集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并借助实证分析手段,分析了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性、可行性以及宁镇扬城市群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在“三核、一带、四新城”的总体空间定位框架下,为宁镇扬区域空间的一体化发展提

供更为合理、有序的引导。具体来讲

,“三核”是指南京、镇江、扬州三市作为中心城区承担宁镇扬区域最为集中的商贸金融、商务旅游、教育居住、交通物流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等功能,是服务于

宁镇扬区域及周边地区的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域

;“一带”是指三市沿长江共同形成的城镇、产业密集发展带承担宁镇扬沿江区域的港口物流、临港工业、先进制造业以及休闲旅游等复合型的城镇与产业

功能,并且依托长江国际航运中心的基本职能—

——向东对接上海向西辐射长江中上游,从而不断增强宁镇扬区域在国家战略版图中“承东启西”的区域承载与中转地位

;“四新城”是指在宁镇扬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地区(即城际交界地区),合力打造仙宝龙区域智慧新城、江宁-句容区域服务新城、大厂-仪征沿江产业集聚新城、润扬滨江组合新城。

第二,在推进宁镇扬城市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要在不断取得“软约束”进一步突破的同时,加强“硬约束”的改善。推进宁镇扬战略合作需要加强统筹领导,完善推进机制;需要抓好总体战略规划;需要在若干重点领域形成合作突破。目前,三市已在加快都市圈经济建设、旅游文化对接共享等方面加大战略合作力度,在同城化、一体化、区域共建共享的目标上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在加快推动城际交通、机场港口基础设施共享与建设等重点工程上,还需要进一步的落实与完善。因此,宁镇扬地区各市在加快市内路网建设的同时,务必要树立“整体一盘棋”的思想,推进城际之

间的交通运输网、物资流通网的建设,为城际之间人口、产业、技术的流通缩短“经济距离”

①,有效地加强城市间联系的紧密度。

第三,强化城市群功能,充分发挥“三核”的极点效应。目前,宁镇扬城市群的自我发展能力、集聚和辐射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要制定和实施一些鼓励促进生产要素向城市群集聚的政策,通过引进人才、资金和技术,促进城市群增强自我发展功能。从本文的相关分析数据来看,南京与镇江、扬州地区现有经济规模即“硬实力”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镇江、扬州加速扩大经济规模和提升产业结构显得尤为重要,也为有效地接受南京的经济辐射和充分发挥极点效应做好铺垫工作。

第四,加快宁镇扬地区多点、多层次经济分中心的建设。宁镇扬地区仅靠“三个极点”来带动·

851·①笔者引入“经济距离”这一概念,是由于随着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完善,地区间的关联度不再简单的与区域间的距离成反比,而是要综合考虑区域间往来的时间成本(T ij )和货币成本(T ij )。因此,以“经济距离”来区别于传统的空间距离。

该地区的城市一体化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建立“多点带面”的多层次网格化经济发展战略显得十分重要。从本文分析看,诸如宁镇扬城际交界处的“四新城”十分具有发展潜力,完全可以承担起该地区“二次经济辐射”的重任。因此,宁镇扬地区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和发展一批二级、三级经济中心,由三点辐射变为多点、多层次辐射,以减少由于经济距离拉长带来的经济辐射力的损耗。

第五,构筑产业链,发展城市群支柱产业。要扩大宁镇扬城市群的产业集聚,在历史形成的优势产业基础上,鼓励产业内分工协作、进一步整合资源要素和减少要素流动障碍,使经济系统更加开放,从而使产业集聚过程中存在“预期自我实现”的区位黏性或路径依赖,引致新一轮更大范围的集聚。具体来讲,要以宁镇扬丰富的科教资源为依托,把握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智力密集型产业,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综合体的同时,也要处理好产业同构地区的竞合关系。大厂-仪征地区,由于产业同构性很强,长期以来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缺乏要素高效流动和有效的协调。因此,该地区应该注重在化工、装备制造等地区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进行产业链细分,广泛开展优势产业功能的上下游分工与合作。具体来说,南京大厂地区规划应以装备制造和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而仪征可主要发展精细化工、纺织工业、船舶、汽车制造等产业。同时,依托该地区正在建设的大厂低碳基地、仪征新能源基地,推进跨地区的全面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力争不断促进该地区的产业转型和提升,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沿江特色产业集群。

第六,以产业部门的梯度转移为纽带,有效地促进宁镇扬地区一体化发展。目前,南京由于发展空间狭小、人口密度高、地价昂贵等因素①已经严重阻碍了以高能耗、高污染、高用地为特征的第二产业在区内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宁镇扬地区近几年来的飞速发展,南京周边已经产生了一批基础配套设施完备、开发潜力巨大、地价相对低廉的新兴城市,为第二产业的新一轮转移提供了合适的场所。因此,南京要在进一步对接上海第三产业转移的同时,做好区内第二产业的顺利转移。这一方面为核心城市发展以金融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为代表第三产业留出必要的空间和稀缺要素,同时也借助宁镇扬地区新一轮产业的多层次梯度转移,有效地带动该地区的整体发展。

第七,打破宁镇扬地区稀缺要素的流通瓶颈,进一步优化稀缺要素的整体布局,为一体化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城市作为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空间集聚创造了有利于宁镇扬经济发展的区位环境,南京作为江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其经济发展扩大并辐射、延伸到周边地区,使得周边地区二级中心承载了宁镇扬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当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由于“∩型聚集租金”和“路径依赖”的影响,就会引发人才流、信息流、技术流、物质流、资本流等城市流的向心作用,使原本在宁镇扬各自地区小范围、低层次的空间优势得以关联放大,这是宁镇扬三市空间经济的自组织作用结果。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引致该地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诸如人才、技术、资本等稀缺要素的有效流通,核心-外围城市之间如何配套出台诱致稀缺要素有序、高效流动的机制将是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Baldwin R.E.,Forslid R.,Martin P.,Ottaviano GIP.,Robert-Nicooud F..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lic policy [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2]朱英明.产业空间结构与地区产业增长研究———基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制造业的研究[J].经济地理,2006,(3):72-77.

[3]王世营,蔡军.产业集群对中小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城市为例[J].城市规划,

①依据Krugman等设计的空间经济学CP模型的经典论断,该类因素将会导致拥挤成本和土地成本迅速提高

·

951

·

2006,(7):40-52.

[4]高鸿鹰,武康平.集聚效应、集聚效率与城市规模分布变化[J].统计研究,2007,(3):45-49.

[5]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张兆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1):1-6.

[8]梁琦,詹亦军.地方专业化、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来自长三角的证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56-62.

[9]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J].经济研究,2002,(8):74-82.

[10]范剑勇.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J].管理世界,2004,(4):77-84.

The Spatial Economical Analysi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 Case Study of Nanjing-Zhenjiang-Yangzhou Area's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Sun Jing Xu Chong-zheng

Abstract:In recent years,on the basis of continually relaxing assumed conditions and exploring new methods of research in the area of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spatial economy,spatial economists do a lot of experience and empirical research and draw a lot of useful conclutions.At the same time,it also contains poli-cy meaning,especially supporting the cities'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heoretically through doing a lot of re-search in the phenomen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This paper tries to use the combination of experience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o introduce related theories on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cities'integration development.It also analyses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changjiang delta area's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nanjing-zhenjiang-yangzhou area's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by experience methods and supply good policy suggestions on this basis.

Keywords:urban agglomeration;integration development;spatial economy

[责任编辑:顾乃华]·

061

·

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使各界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激励人们保护环境的办法,政府干预和权利交易是经济学学者提出的方案,既有有效性,又存在局限。应当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产业来对待,通过环境资源系统物品的生产、供给、消费的良性合作和均衡促进环保产业机制的顺利运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环境问题;外部性;解决路径;建议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生产力不断提高,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接踵而至的便是环境危机。公害案件的发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们开始反思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破坏。各界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环境问题,以期从中寻找正确解决环境与经济之间尖锐冲突的有效路径,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萨缪尔森提出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判断物品是否具有公共性的两大标准。公共物品的供给不具有竞争性,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消费,产品的边际成本不会有任何增加,即成本为零。公共物品消费不具有排他性,是指公共物品的消费权或享有权并不是由某个人所有,而是由整个社会占有[1]。比照公共物品的两大属性可以发现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环境资源由所有人共享,并不属于某个人所有,另外,一个人享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不得排斥其他人的享用。 环境资源的这种属性易导致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性问题。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2]。也就是说,是外部性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给交易对象以外的其他人带来的利害影响。正外部性是生产者的活动以非市场交易方式对另外一方产生有利影响,负外部性则是对另一方产生消极影响。 在环境活动中,当某个人或组织做出保护环境的举动时,其付出了成本得到的收益由社会享用;当破坏环境时所得收益由个人享用而成本却可以转嫁给整个社会,也就是说,其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产生的成本没有计入进行市场交易时的私人成本中。外部性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环境污染为例,污染者污染环境的成本由于外部性转嫁给整个社会,也就不会在其私人成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分析及经济效益报告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分析及经济效益 加入时间:2011-1-11 一、技术开发的背景与意义 二十世纪以来,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急剧增加,造成的大气污染、地下水污染、土壤污芽土地占用、自然景观破坏等问题日趋严重。固体废弃物分为工业垃圾和城市垃圾两种,城市垃圾的产量是惊人的,据统计,中国1990年城市垃圾总产量为6900万吨,北京市每年的城市权产量超过200万吨。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城市垃圾,使之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即"三化"),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课题。 对城市垃圾的常用处理方法有填埋、堆肥,制沼气、填海、焚烧和流化床制燃气等,其中以焚烧、流化床制燃气的处理方法为佳,符合“三化”的要求。由于流化床制燃气的方法投资大、工艺设备复杂,尚处于研究起步阶段。城市垃圾焚烧技术在美国一日本、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己得到初步应用,并产主了良好的环保和经济效益。 焚烧垃圾、回收能源的办法是我国处理城市垃圾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二、国外垃圾焚烧发电概况 1.国外垃圾发电 国外最早进行垃圾焚烧技术研究开发的是德国,随即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也积极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德国目前己有五十余座从垃圾中提取能量的装置及十多家垃圾发电厂,并且用于热电联产,以便有效地对城市进行采暖或提供工业用汽,1965年联邦德国垃圾焚烧炉只有7台,年处理垃圾71.8万吨,可供总人口4.1%的居民用电。至1985年,焚烧炉已增

至46台,年处理垃圾800万吨以上,占垃圾总数的30%,可供总人口34%的居民用电,柏林、汉堡、慕尼黑等大型城市中,民用电的10、7%来自垃圾焚烧。1995年德国垃圾焚烧炉达67台,受益人口的比率从34%增加到50%。法国共有垃圾焚烧炉约300台,可将城市垃圾的40%以上处理掉。巴黎有4个垃圾焚烧厂,年处理量170万吨,占全市垃圾总量的90%,口收的能量相当于20万吨石油,供蒸汽量占巴黎市供热公司总量的三分之一。美国从80年代起,政府投资70亿美元,兴建90座焚烧厂,年总处理能力3000万吨。目前最大的垃圾发电厂已经在底特律市建造,日处理垃圾量4000吨,发电量65MWe。瑞典、丹麦等国也有类似的焚烧发电厂。 2.国外垃圾焚烧设备 垃圾锅炉是垃圾热电站台的主要设备,亦是发展垃圾热电站的关键所在。由于垃圾燃料是具有一定腐蚀性、水分大、热值不稳定的垃圾,因而垃圾锅炉及其燃烧设备在设计上有其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垃圾发热值低,且水份含量较高,因此,性能优良的燃烧设备是垃圾锅炉的关键之处。国外已投入运行的垃圾锅炉燃烧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多级阶梯链条炉排垃圾在炉排上由高到低逐级流动,逐级燃烧至燃尽。 (2)倾斜往复式炉排是间隙动作的逆向倾斜往复炉排,与我国一般燃煤的间隙动作顺向倾斜往复式炉排不一样。这种炉排的优点是: ①火种与主垃圾混合性好,易干燥,着火快。 ②垃圾层间搅拌充分,利用完全燃烧: ③干燥、着火、燃烧、燃尽一系列过程都在炉排上进行,故而处理效率极高 ④垃圾层均匀,燃烧稳定,炉温及锅炉蒸发量变动很小。 (3)流化床燃烧方式流化床燃烧对燃料的适应性好,能完全燃烧各类城市垃圾或有机的工业垃圾等。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题纲及答案。复习进程

环境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概念:环境问题是指构成环境的因素遭到损害,环境质量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甚至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变化 组成:生态破坏、环境受到污染 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环境问题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赖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实质是个经济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学入手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环境问题在发展中产生,也要在发展中解决。环保工作只有在服务科学发展中才能大有作为 我国当前的环境形势: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传统经济学的缺陷: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衡量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标准——国民生产总值(GNP),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 GNP: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统计 GDP: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统计 环境经济学运用环境科学、经济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研究对象:客观存在的环境经济系统 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结合部 环境经济学的特点:边缘性、应用型、阶级性、科学性、综合性。 边缘性:环境经济学具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质 应用性:环境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正确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方法 阶级性: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 科学性: 阶级性和科学性称为二重性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 1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效益理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问题与经济制度的关系、环境质量公共物品经济学、环境政策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 1环境费用效益分析:内容包括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常用方法、费用效益方法应用,环境费用效果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应用。 2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 3环境资源开发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 环境经济问题的研究是环境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包括:人口资源环境、贸易与环境、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保护投资、环保产业与环境保护市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国际环境经济问题等 第二章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就是研究怎样将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最佳配置,用于满足人们的无限欲望的社会科学。 机会成本是以一定的代价从事某向经济活动所必须放弃的以这同一代价从事另一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利益。 经济学所研究的主要是经济物品。 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经济模型 经济体制的类型:自给自足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 微观经济学主要结局的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分支 微观经济学的对象是经济个体;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运用个量分析方法。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经济特征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经济特征 【摘要】黑社会性质组织是特殊的经济组织。高级形态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其组织形式更加隐蔽、黑商融合日益突出、行业垄断日益普遍、暴力特征趋于“两极化”、贿赂腐蚀日益严重、政治投资日益明显,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经济特征。 [关键词】黑社会性质组织;经济特征;扫黑除恶 近年来,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在我国各地呈现明显特征,有的甚至操控群体性事件,扰乱经济秩序,干预政治决策,成为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颗毒瘤。为此,重庆市司法系统积极开展“扫黑除恶”专项p 一、重庆黎强案简介 以黎强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共有成员20余人,拥有重庆渝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渝强实业(集团)强劲运输有限公司、重庆渝强实业(集团)出租汽车有限公司、重庆黎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20余家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公司,资产数亿元。自2000年以来,黎强为扩充实力,确立其在重庆客运市场的强势地位,通过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逐步形成以黎强为组织、领导者,以其家族成员和公司管理人员为骨干的黑社会性质组织。该黑社会性质组织采取公司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组织构架和比较稳定的组织关系,采取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多次有组织地进行寻衅滋事、聚众扰乱社会秩序、聚众扰乱交通秩序、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等违法犯罪活动数十起,参与非法经营数额l亿余元,违法所得数千万元,逃避缴纳税款6000余万元,并通过操纵上访集访、制造群体性事件给政府施压。以及拉拢国家机关人员为其提供非法保护,逐步向经济、政治领域渗透,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是特殊的经济组织 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第294条第1款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解释中,明确规定黑社会性质组织应当是有组织地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支持该组织的活动。因而,经济特征成为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必要条件之一,甚至可以说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黑社会性质组织最根本的目标。只有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才能维持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转。才能扩大势力范围,才能重金寻求政治保护伞,才能稳定整个组织结构,

关于旅游业的发展中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关于旅游业发展的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计算机08-1班080824128 吕雅雯 摘要: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和物质需求不断进步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旨在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关键词:旅游业环境质量环境保护经济力量生态旅游 正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造成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经济是社会的命脉,它依托并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农业、工商服务业,它们的发展必须要符合一定的区位,符合当地的地理条件、经济的发展程度,才能起到对当地经济的推进作用,旅游业也同样如此。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众多学者专家们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怎样才能使旅游业更健康的、有利的可持续发展,又不会让其成为过分影响地方经济的命脉的部门,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 一、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旅游业目前面临很多环境问题,如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等等。造成这些旅游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城市生活垃圾的危害及特性分析

城市生活垃圾的危害及特性分析 摘要:城市的发展面临生活垃圾的困扰。本文论述了生活垃圾的危害,生活垃圾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为合理利用生活垃圾,开辟生活垃圾利用新方法、新技术,实现生活垃圾利用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提供了基础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危害特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垃圾的成份亦日趋复杂,对环境的污染和人民健康的危害日益严重,从而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因此,能否正确地认识垃圾问题,并切实地采用合理的方法处理垃圾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1-3]。 一、城市生活垃圾的危害 1.侵占土地 大量的生活垃圾堆放过程中和封场后,占用大量的空地,或其他用途土地。生活垃圾场在使用和封场后,土地的使用性质也发生改变,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未经严格处理的生活垃圾直接用于农田,不但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还会对农作物产生危害。 2.污染水体 城市生活垃圾由于来源途径较多,在堆放过程中发生腐败、分解或相互作用,产生大量的致病菌、有机物和无机污染物,随渗滤液或者雨水等地表水源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 3.污染大气 垃圾成分复杂,有些垃圾如塑料袋等可随风飘摆,造成白色污染。同时,生活垃圾在堆放过程中能释放出有害气体,如甲烷、硫化氢、氨气等,危害周围大气环境。 4.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 目前,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生活垃圾、粪便排放量亦在增加。垃圾、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进入环境,这样既严重影响环境卫生,又对人民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垃圾堆放场是大量蚊蝇、老鼠、病原体的滋生传播源,潜伏着未知的爆发性鼠疫的危险。 另外,许多地方将生活垃圾筛分后直接施于农田,由于寄生虫卵等未经杀灭,

犯罪率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犯罪率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摘要 犯罪是人类社会的顽疾,人类为对付犯罪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国际社会统计,犯罪所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二战所造成的损失。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马克思认为是社会客观历史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决定着犯罪。故我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尝试建立一个回归模型,解释刑事犯罪率的变化,降低刑事犯罪率,保障社会和谐。 关键词:刑事犯罪率;基尼系数;城市化率;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riminal crime rate ABSTRACT Crime is disease in the human society, mankind against crime to pay a high price.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society .The harm of crime, is beyond the losses of lives and property caused by warⅡ. Crime, as a social phenomenon, is decided by various factors, the mark thinks social objective history conditions, and especially economic condition decides crime. We us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ke full us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try to establish a regression model to explain the changes in crime rates, lower crime rate, ensure social harmony. Key words: crime;criminal Gini coefficient;Urbanization rate;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通过介绍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重要性,对环境污染进行经济学分析,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和内部性,并对当下山西生态污染和环境污可染进行分析继而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一些方案,以更好的促进山西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污染经济学分析外部性内部性山西环境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恶化、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环境污染与保护已成为一个备受世人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的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而且在传统经济模式中,资源和环境只是“自然要素”,是经济的外在变量,甚至是与经济无多大关联的外部因素,其特征是强调工业化,以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的唯一尺度,而资源环境是无关紧要的。这种模式没有考虑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严重危害其他人发展的权利,不仅给当代人类造成了危害,也把未来人类至于发展的困境。 加强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不仅是为当代经济的发展谋求动力,更是为后代以及更长远的发展做好准备。 (一)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共享性,非竞争性,这使环境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大学生的宿舍环境卫生,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床铺和书桌整理干净,不仅使自己的心情愉悦,同时也使整个宿舍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提高,别人也相对得到了较好的生活环境。此类行为都产生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收归私有的利益。翻过来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共性的。例如,汽车排放的尾气,各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垃圾堆放散发的难闻的气味等,这些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由污染者或者环境破坏者本身负担。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性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1,、外部经济(负的外部性) 再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制度通过价格机制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但是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的不一致,产生市场失灵。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譬如,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有全社会来承担,。由于私人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偏离,私人的最优经济活动水平也必然偏离社会的最优状态。其现实表现就是污染产品生产过多导致污染超标,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假定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气体,并对周围的群众造成危害,既具有外部性,那就意味着私人成本(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0*4'=40) 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 4.需求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 7.外部性:指经济当事人的经济活动对非交易方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 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10.政策失效: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

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 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 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19.供给:厂商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二.简答题(6*6=36) 1.市场失灵是由什么引起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是否一定需要政府干预?答:①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②不一定。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但是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即制定计划、执行成本和所有由于政府干预而对其它经济部门所造成的成本) 2.需求和需求量有何区别?它们是如何变动的?假设经济人收入减少或增加时,需求曲线如何变动?

《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南大《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第一章绪论 一、政府经济学的经济基础 公共现象或公共行为早已有之,但是公共经济则不是同步出现的。在中国盐铁是否专卖,汉武帝认为要专卖,但是这是公共政策,不是一门学科,没有人系统论证过专卖的好处以及其坏处,公共政策及思想早已有之,但没有公共经济,这些在前资本主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职能主要一是组织大型工程(如水利、宫殿以及部分防御设施,像长城等),不存在社会协调不协调的问题,由于自然经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存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国古代就采取相应办法,把人头税摊丁入亩,这是帝王职能。二是公共职能,如赈灾,民间应当是辅助的,而政府是主体的,赈灾就是政府的事。过去就是有问题提出一个对策,而不是一门学问。 公共政策或经济行为早已有之,但也没有公共经济学。 主要是没有社会大生产,因此,没有宏观调控的需要。 前资本主义社会因没有社会化大生产,因此,也没有出现公共经济学。严格说,在凯恩斯之前也没有公共经济学。因为之前,是自由主义学派,真正为现代经济奠基的是亚当.斯密,公共经济学的很多范畴、假设、名词到现在都在用,如经济人假设、竞争,都是他的奠基,但其本人是自由主义者,反映在他对政府调控是看法,是不用政府管,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是守夜人,这是其思想的基点,而且亚当.斯密认为他解决了经济学里的所有问题,而且想通过经济学来解决社会现象,也就是布坎南等人后来的努力,特别是通过经济人假设解决道德、情操问题,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最近由印度学者《从自由看待发展》一书解决了这个问题。 亚当.斯密继承人大卫.理嘉图也坚持了这个观点,以及最后到马歇尔都是自由主义,虽然西方经济学体系完整,且不断发展,但没有人专门研究过政府经济学,这种情况下以及公共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不可能最终形成。 总之,西方经济的自由主义是公共经济学不能产生的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公共经济学形成的标志,凯恩斯就是干预主义,涉及到财政就是要用政府宏观手段调控经济,其理论产生的背景有三个:一是资本主义30年代大危机,危机说明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二是同期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未受到影响,其经济不乱。三是第一个走出大危机的美国,就是罗斯福实行干预后走出来的。1936年凯恩斯提出,市场的推动不能使供求平衡,出现了缺口,其想到了政府,要用政府的力量推动这种缺口的闭合,提出了公共财政政策、公共货币政策、公共收入、公共支出等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货膨胀的政策,别人问他采用他的政策如何才能不导致通货膨胀,他说,把钞票发到半通货膨胀的临界点状态。公共物品的概念也就产生了,这样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都有了,凯恩斯理论也就是政府经济学的诞生,而我们现在比凯恩斯更滑头,更叫人听不懂,现在说的是,刚性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公共经济学的兴起:一是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也就是凯恩斯理论的三个背景。二是战后重建,都是国家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重建是主导,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紧密结合,这就需要一个理论支持,这不是亚当.斯密的时代,源于凯恩斯,一直到当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 二、政府经济学的伦理基础 政府部门的社会根本职能就是为人民服务,是增进和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增进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种看上去无序,为人个利益,但在为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导向公众利益,但是否是整体获利,还是一部分人获利,一部分不获利,甚至是贫困,因此,有可能会引起社会问题,这种进步分解到个人就不一样。美国的基尼系数是0.4,而我们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52,因此,说要用政府手段来平衡,南美就是社会发展了,但贫富差距太大,而东南亚是实行均富的政策,我们的社会整体利益虽提高,但贫富差距扩大,也不是好办法,因此帕累托提出了帕累托最优,也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环境污染和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结合实例对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环境污染经济学分析治理建议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户人家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把屋子周围布置得像个花园。居住环境变得十分幽雅。但实际的得益者并不只限于这户人家.因为邻居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进.此类行为都产生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收归私有的利益。反过来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厂排放的废

水、废气,建筑工程形成的噪音与尘土飞扬等都污染或破坏了环境,这些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由污染者或环境破坏者本身负担.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1.1 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制度通过价格机制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但是在产权不明晰情况下,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经济的外部性。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产生“市场失灵”。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譬如,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相应的收益却为造成破坏的市场主体所独享。由于私人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偏离,私人的最优经济活动水平也必然偏离社会的最优状态,其现实表现就是污染产品生产过多导致污染超标,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假定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气体,对周围的群众造成危害,即具有负的外部性。那就意味着私人成本(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即社会为企业生产所付出的代价)。 1.2 外部经济(或正的外部性) 环境保护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对环境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及处理分析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正文 (2) 一、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 (2) 二、目前主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2) 1.卫生填埋技术 (3) 2.焚烧处理技术 (3) 3.堆肥处理技术 (3) 三、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问题 (3) 1.目前处理技术本身的缺陷 (3) 2.垃圾混合收集 (3) 3.资金匮乏,处理设施建设滞后 (3) 4.公众环保意识薄弱 (3) 5.监管环节薄弱 (3) 四、城市垃圾处理建议及对策 (4) 1.积极发展生态型垃圾处理技术 (4) 2.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4) 3.加强立法 (4) 4.源头控制,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收集 (4) 5.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4) 五、结束语 (4) 参考文献 (4)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及处理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剧增,生活垃圾产量越来越大,我国城市垃圾总量将每年以大幅度幅度递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大量垃圾的产生,不但占用大量的土地,还会给周围环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我国目前常用填埋、焚烧、堆肥3种处理技术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但我国技术还不够成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或寻求更有效的方法。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集多种处理技术的优点于一体,在节约处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未来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城市垃圾;垃圾处理技术;问题;对策;建议 正文 一、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 城市生活垃圾按其产生源的不同分为七类:生活居住废物,商业废物,公共机构废物,建设和爆破废物,农业和畜牧业废物,工业废物及特殊废物。据统计,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有如下特点:垃圾水分较高,含水率都达30%以上;有机物包装物比例较高,占垃圾干重50%以上;灰土含量比例很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成分特征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厨余垃圾占大部分,纸类较少,无机物含量高于有机物;(2)我国含水量较大,可燃成分较少,热值较低;(3)我国垃圾中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等可回收成分较少。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每年高速增长,虽然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还明显不足,大量城市生活垃圾由于无法得到及时处理而堆积于郊外,侵占了大面积土地,部分城市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威胁。急剧增加的城市垃圾的排放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构成了威胁,如何经济有效地治理这些垃圾,防止污染,也日益成为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二、目前主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垃圾处理技术最常用的为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此外还有厌氧消化,热解气化,高温高压液化等,其中以前两种应用最广泛。 1.卫生填埋技术 垃圾填埋是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项垃圾处理技术,是指对垃圾处理厂按照环境卫生工程技术进行施工,不使掩埋的垃圾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地,空气及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现代化大型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大多采用单元填埋法,并对垃圾进行分层压实和每日覆盖。 填埋是我国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我国的垃圾填埋处理量大约占垃圾总量的80%。从近10年的发展来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技术的进步比较显著:在填埋场防渗方面,许多新建的垃圾卫生填埋场采用了先进的HDPE膜防渗技术;部分大型填埋场能够对填埋气体进行收集并用作发电等用途;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其处理方法主要

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

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 1105023 7 臧珂雨近年来,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以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如今协调资源、环保与发展关系,可见社会对环境的重视是不容小觑的,人们应当重视经济环保的生产方式。 今年年初,严重的雾霾席卷了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国74个城市从1月1日起公布数据,在过去的十几天内,有33 个城市指标超过300微克/立方米,其中京津冀最为严重。从北方的石家庄、北京,到南方的南京,以及中部的武汉,大半个中国浸泡在浓雾中。 北京气象台发出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尘霾橙色预警,城区多数地方的浓度一度超过700微克/立方米。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周嵘向中外对话解析了雾霾成因:“首先是由于冬季北方采暖煤炭增加带来整体污染排放增加;周四至周六区域冷空气减弱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大气层),京津冀的本地污染不断向近地面持续累积;同时周五从西北方向的山西、内蒙等煤工业区还有部分远距离输送,周六晚南部河北的重工业区和煤电厂污染也缓慢传输至北京。”北京市环保局判断:10日到13日,北京地区扩散条件极端不利。在地面闭合低压控制下,地面风速减小,湿度加大,致使逆温层形成,导致污染的持续累积。” 然而,无论其间有多少具体的气象因素,如此严重,大规模的恶劣空气质量,足以累积至此的空气污染物,已经使2013年1月中旬成为一个新的节点,对中国的整体环境质量再次发出警示信号。 与此同时,山东排污地下的时间也引起轩然大波,先有网友微博爆料山东某地许多化工厂,酒精厂,造纸厂将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至1000多米的水层,污染地下水。又有网友作证“山东广饶大王镇造纸厂就是典型的地下排污,用压力泵把造纸的恶臭毒水拍到地下水系里”一时之间,“地下排污”成为众矢之的。无论此事真假虚实,,地下排污引发了众多人们的共鸣。据媒体报道,“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严重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这些残酷而冰凉的数据,让人遽然惶恐之余,不免黯然感叹,如果连作为生命之源的水都惨遭污染,我们的子孙后代如何存活,当一名因饮用污染水而染上沉疴,当一个个乡村沦为癌症村,惨烈的事实已经向我们发出最后的哀鸣和警告。再也不能容忍水污染了! 面对以上的环境问题,我想从经济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率地配置资源,但要有一系列严格的条件。只有当这些条件都成立的情况下,亚当·斯密曾经所描绘的神奇的“看不见的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时,就出现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就是市场机制的某些缺陷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使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而这两个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公共资源配置不均,从而导致市场机制紊乱,经济混乱。 环境既包括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环境实物资源,也包括环境容量、生态平衡和调节、空气质量等环境质量资源。其中一些资源可以被所有人共用,一些资源被一部分人共用,还有一些资源被私人利用。这就涉及到环境的物品属性分析。经济学根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把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是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共有资源是具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将物品属性分析引入环境领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环境质量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像清新空气就是最纯粹的公共物品,既无消费的竞争性和也无排他性。即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同一环境物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一个人不论付费与否,都不能从这一环境物品的消费中被排除出去,即环境质量作为公共物品,使得无法、很难或不必对其进行收费,私人企业赚不到利润,市场机制就无法激励其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来提供清新空气这一公共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必须政府干预,由政府来提供公共

关于城镇垃圾污染问题的环境经济学分析

关于城镇垃圾污染问题的环境经济学分析 垃圾侵占土地,堵塞江湖,有碍卫生,影响景观,危害农作物生长及人体健康的现象,叫做垃圾污染。 垃圾包括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两部分。工业废渣是指工业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主要包括煤研石、粉煤灰、钢渣、高炉渣、赤泥、塑料和石油废渣等。生活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张、碎玻璃、金属制品等等。在城市,由于人口不断增加,生活垃圾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构成一大公害。 垃圾的严重危害,首先是侵占大量土地。二是污染农田。三是污染地下水。四是污染大气。工业废渣中的有些有机物质,能在一定温度下通过生物分解产生恶臭,从而污染大气。五是传播疾病。生活垃圾中含有病菌、寄生虫,如果直接用来作为农家肥料,人吃了施用过这种肥料的蔬菜、瓜果,就可能得传染病。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城市垃圾大量增加。垃圾处理已成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的紧迫问题。 食品污染 食品是构成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之一。食品一旦受污染,就要危害人类的健康。食品污染是指人们吃的各种食品,如粮食、水果、蔬菜、鱼、肉、蛋等,在生产、运输、包装、贮存、销售、烹调过程中,混进了有害有毒物质或者病菌。 食品污染可分为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两大类。 生物性污染是指有害的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污染食品。属于微生物的细菌、真菌是人的肉眼看不见的。鸡蛋变臭,蔬菜烂掉,主要是细菌、真菌在起作用。细菌有许多种类,有些细菌如变形杆菌、黄色杆菌、肠杆菌可以直接污染动物性食品,也能通过工具、容器、洗涤水等途径污染动物性食品,使食品腐败变质。真菌的种类很多,有5万多种。最早为人类服务的霉菌,就是真菌的一种。现在,人们吃的腐乳、酱制品都离不开霉菌。但其中百余种菌株会产生毒素,毒性最强的是黄曲霉毒素。食品被这种毒素污染以后,会引起动物原发性肝癌。据调查,食物中黄曲霉素较高的地区,肝癌发病率比其他地区高几十倍。英国科学家认为,乳腺癌可能与黄曲霉毒素有关。我国华东、中南地区气候温湿,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比较普遍,主要污染在花生、玉米上,其次是大米等食品。污染食品的寄生虫主要有蛔虫、绦虫、旋毛虫等,这些寄生虫一般都是通过病人、病畜的粪便污染水源、土壤,然后再使鱼类、水果、蔬菜受到污染,人吃了以后会引起寄生虫病。 化学性污染是由有害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食品引起的。各种农药是造成食品化学性污染的一大来源,还有含铅、镉、铬、汞、硝基化合物等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水、废气及废渣;食用色素、防腐剂、发色剂、甜味剂、固化剂、抗氧化剂食品添加剂;作食品包装用的塑料、纸张、金属容器等。如用废报纸、旧杂志包装食品,这些纸张中含有的多氯联苯就会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从而引起病症。多氯联苯是200多种氯代芳香烃的总称,当今世界生产和使用这种东西的数量相当大。有资料证明,在河水、海水、水生物、土壤、大气、野生动植物以

深圳市生活垃圾基础数据

深圳市生活垃圾2011年基础数据 统计与分析 深圳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3) 第二章深圳市生活垃圾收运现状调查 (4) 2.1深圳市生活垃圾清运量现状 (4) 第三章深圳市生活垃圾特性调查 (6) 3.1采样方案 (6) 3.22011年深圳市原特区内垃圾基础调查结果 (14) 第四章城市生活垃圾特性对比分析 (33) 4.1深圳市历史数据对比 (33) 4.2深圳市原特区内外对比 (34) 4.3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特性 (36) 第五章深圳市垃圾清运量及成分特性变化分析 (49) 5.1深圳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分析 (49) 附录 (62)

第一章概述 有着“国际花园城市”之美称的深圳,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致使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剧增,同时也导致生活垃圾成分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了更深入更全面更精准地了解全市生活垃圾产量及其成分变化,以便更好地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和有效的监管,继而达到对制定更科学的深圳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一定参考的目的。 应深圳市环境卫生管理处的委托,于2011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廖利教授课题组对深圳市6个主要城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进行了采样调查。这6个主要城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分别为:南山垃圾焚烧厂、盐田垃圾焚烧厂、下坪垃圾填埋场、老虎坑环境园、平湖垃圾焚烧厂、鸭湖垃圾填埋场。调查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深圳市垃圾清运处理量、垃圾成分分析、垃圾含水率和热值测定等。接着将2011年测得的垃圾特性数据与深圳往年的数据进行了对比。最后,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对未来五年深圳市城市生活垃圾总产量和垃圾成分变化趋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 《财经》特约作者陈晋 [2009年03月24日 14:23] 环境是公共产品,很易产生“搭便车”现象,即不承担治理环境的成本,却享受治理环境的好处。经济学家考虑的是,用什么方式才能最经济地解决问题 【《财经网》专稿/特约作者陈晋】21世纪的人们已经愈加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包括清洁环境的价值和治理环境的成本。这其中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很多产品价格只反映了其内部的经济成本,但没有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成本(social cost),即对环境的污染,或负面的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环境是一个公共产品(public good),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很容易产生“搭便车”(free rider problem)的现象,即不承担治理环境成本,却享受治理环境的好处。 如何使产品价格体现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总和;谁承担成本、谁享受好处都是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问题。任何政策选择和取向都会有深远的影响,影响一大片人的经济利益,以及更多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什么样的政策是最佳选择呢? 马丁?费尔德斯坦教授讲完开放经济部分(美元与贸易赤字)以后,请来了肯尼迪政府学院环境与资源项目的经济学教授罗伯特?斯达温思(Robert N. Stavins)来讲环境问题,一共四堂课。

斯达温思于1988年获哈佛大学经济系博士,是环境问题专家,曾任美国环境保护局(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环境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1997-2002)。 斯达温思开门见山,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学生介绍,经济学家是如何分析环境问题的,并如何利用经济学框架及理论帮助设置解决环境问题的机制。 他原以为每节课有90分钟(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课程大多是90分钟一堂),走进教室以后,助教才告诉他只有55分钟,所以不得不消减他准备好的30%以上的内容。即使如此,最后一节课讲气候问题时,他也只能蜻蜓点水,非常仓促。 两个层面 介绍任何领域都是从定义和分类开始的。讨论环境污染有两种层面:一个是时间层面,一个是地域层面。 从时间层面上说,污染排放量在任何一个时间都等于存量加增量,减自然分解或消失的部分(decay)。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会存在几十年,所以一般来说,只考虑它的存量和增量。 从地域层面上说,有的污染源只是就近污染,对附近造成危害,例如一氧化碳。有的污染源会传的比较远,对较远的区域造成危害,例如二氧化硫和酸雨。我们时常会看到有的工厂的烟筒建造得出奇的高,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想让排出的废气影响周围的空气质量,而希望把二氧化硫等废气排入高空,随风带到更远的地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