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案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案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案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案

地理:1.2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案

第一课时区域差异

【目标导航】

熟悉区域比较的主要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掌握区域比较的基本方法。【课堂互动】

知识点一、区域差异

自主学习

1.形成原因: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不同,加上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在、、、、等方面的差异。

2.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知识点二、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自主学习

1.自然环境的比较

(1)相似性:两者都是国,面积相差不大;都地处纬度,气候比较。(2)区域差异:由于海陆位置、地形,特别

典例感悟

例1.下列人类活动符合当地自然环境规

律的是()( A.到埃及旅游,应带防晒霜,着短袖衬衫

B.瑞典、挪威、芬兰、冰岛四国户外的文化生活以冬半年为少,夏半年为多

C.赤道附近的一些平原地区的露天市场中午繁荣,早晚冷清

D.为发展旅游业,广州举行大型冰雕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四地的气候条件。

埃及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

热干燥,光照很强,因此埃及人多着白色

长袍,戴白色头巾;瑞典、挪威、芬兰、

冰岛四国均位于北欧地区,属于极地气

候,冬季酷寒,夏季温暖,因此户外活动

多在冬半年;赤道附近地区多属热带雨林

气候,中午最炎热,外出的人较少;哈尔

滨的冰雕展闻名中外,广州纬度太低。

答案:B

例2.关于日本和英国的叙述,正确的

是()

A.两国均是岛国,工业均为“临海型”

布局

B.两国农业均以畜牧业为主

C.两国均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D.两国能源都能自给

解析:两国都是岛国且多优良港湾,但英

国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工业多接近原

料产地布局,具有“资源型”特点;日本

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

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多依赖国

际市场,故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地区,形成“临海型”布局格式。英国和

日本都是以工业为主的国家,英国农业以畜

牧业为主,日本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答案:C

3.经济发展的比较

(1)相似性:都是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经济发展过程中都

充分发挥了的优势。

1.读图1-2-2和图1-2-3,分析下列问题:①英国和日本的位置有何异同?

②两国的气候特点是否相同?为什么?

③两国的地形有何不同?

2.读图1-2-4和图1-2-6,回答:英国和日本两国的产业结构现状有何异同?

3.读图1-2-5,说出英国的矿产及工业的分布情况。

4.读图1-2-7,说出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合作探究

1.区域的自然地理要素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2.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都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变式训练

1.读“日本经济结构图”,关于日本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日本经济结构图

A.农业发达且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B.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

C.工业水平比较低

D.商业、建筑业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日本工业分布图

(1)从自然资源来看日本多、资源,但是资源缺乏。

(2)日本附近因有寒流和暖流交汇而成为世界著名渔场,捕鱼量居世界第位。

(3)日本工业主要集中在沿岸和沿岸的狭窄地带,工业如此布局的原因是

。(4)从市场分布的角度来看,日本工业结构有何特点?为什么?

【思维拓展】

如何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学习最常见的方法。比较区域差异可以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人为要素有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但对区域的比较不要面面俱到,而要先找出最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要素。比较区域差异的目的在于找出区域典型要素,理解主要特征,探求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的措施。

区域差异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

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自我评价】

1.下列建筑设计符合因地制宜思想的是()A.温带大陆内部的房屋应加厚墙壁

B.我国广东省楼房的间距应大于黑龙江省

C.西欧沿海国家多建平顶房屋,以便利用其空间进行物品晾晒

D.北京文化、艺术建筑应多利用玻璃做屋顶,以便使其四季通透,加强采光效果某学校地理小组进行饮食与地域文化关系课题研究,已完成表中部分内容。回答:

菜系与地域文艺风格对比

菜系原料烹调文艺风格

①鲁菜畜禽珍异排场壮观“小白菜”浑厚深沉

②川菜土产山珍灵巧多样竹枝词新巧灵秀

③苏菜?清淡平和吴侬民歌?

④粤菜?华丽奇特广东音乐?

⑤蒙古菜牛马羊质朴浓烈?坦荡远犷

2.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②菜系以清淡酸甜为主要特点 B.④菜系源地文化风格显现温婉清丽特点

C.③菜系原料以生猛海鲜为主D.⑤菜系源地的文艺特色是长调牧歌

“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 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回答3~4题。

3.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4.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B.高温多雨的气候

C.降雨强度大 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5.英、法两国相同的地理特点有()

A.首都都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

B.煤、铁、石油等自然资源严重短缺

C.工业化历史较短,工业发展水平很高

D.大多数河流水量充足,水流平稳,利于航运

6.关于英国和日本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②能源均不能自给③海运条件便利④对外贸易发达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读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所占的百分比图,回答7~8题。

7.由图可知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是 ( )

A.人口稠密,劳动力过剩

B.自然资源缺乏

C.岛国,海岸线曲折

D.山区面积广,平原狭小

8.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

A.太平洋沿岸和日本海沿岸

B.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C.国土的两端

D.岛屿的内陆地区

9.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区域特征,并回答有关问题。

中美两国西部资源分布图

(1)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比较

相同点:①;②;③;④。

不同点:①;②;③。

(2)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比较

相同点:①;②;③。

不同点:①;②;③。

(3)按可持续发展观点,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经验,你认为中国西部开发应采取的措施是: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第二课时我国的区域差异

【目标导航】

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究区域内的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

【课堂互动】

知识点一、我国的区域差异

自主学习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综合、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即、和区。2.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基本特征

图表导读

读教材图1-2-8,回答下列问题。

(1)读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名称。

(2)三大自然区的界线是什么?

(3)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哪些地区?典例感悟

读我国两幅农业景观图,完成1~2题。

1.可以作为甲、乙两图所反映的农业景观的界线的是()

A.200mm等降水量线

B.1月份0℃等温线

C.太行山脉

D.大兴安岭

2.造成甲、乙两地农业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地形B.气候

C.土壤D.市场

解析:不同的自然区域有不同的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不同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会带来不同的影响。甲图反映的是种植业景观,乙图反映的是牧业景观,第一题考察我国牧业和种植业的界线,故选D。形成两者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降水的差异,因此区位因素是气候。

答案:1.D2.B

变式训练

(4)每个自然区各包含哪些主要的地理单元?

合作探究

通过比较,你认为形成我国自然环境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简要说明我国三大自然区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下列关于三大自然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青藏高寒区南部以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为界,东部大致以3000 m等高线为界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600mm年等降水量线为界

C.东部季风区是指我国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广大地区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均属于内流区域

2.有关东部季风区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较平坦,海拔均在500m以下

B.夏季普遍高温多雨,年降水量在800mm 以上

C.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

D.均为外流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

【思维拓展】

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差异原因

(1)由于海陆分布和地形、地势的差异,形成了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独特的地理格局。区域环境是一个整体,是由区域内部各自然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形成的。区域内一个自然要素的变化,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其他自然要素乃至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2)在东部季风区,地形起伏较小,气候温暖湿润,除极少数地方外,天然植被已经不复存在,栽培植物广泛分布,是我国最主要的农耕区。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3)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由于气候干燥,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有水可供灌溉之处,形成绿洲农业。畜牧业发达。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4)在青藏高寒区,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因而人口密度较小,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区。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比较完整。

(5)在人地关系方面,自然环境给人类活动提供了一个“舞台”,区域人类活动的类型和特征在很大程度是区域自然环境的反映。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广泛而频繁,加上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又使区域环境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

【自我评价】

1.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

A.土壤和植被 B.气候和地形 C.水文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

2.有关我国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及我国三大自然区分界的叙述,正确的是()

A.400 mm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兰州—昆明—西藏东南部,它是西北干早半干早区与东部季风区分界线

B.800 mm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线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它是东部季风区内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分界线

C.200 mm等降水量线大致从东北的大兴安岭起,斜向西南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它是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早半干早区分界线

D.1600 mm等降水量线通过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其西段是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分界线

3.既属于东部季风区,又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貌单元是()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柴达木盆地 D.东北平原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Ⅰ、Ⅱ、Ⅲ)图,回答4~6题。

4.地理界线P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主要原因是()

A.地形条件不同B.水热条件不同

C.土壤条件不同D.光照条件不同

5.有关Ⅰ、Ⅱ、Ⅲ三个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有()

A.Ⅱ区比Ⅲ区纬度高,故热量较Ⅲ少

B.Ⅲ区比Ⅱ区纬度低,故太阳光照比Ⅱ区强

C.Ⅲ区与Ⅰ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

D.Ⅱ区比Ⅰ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与Ⅰ区北部为界

6.下列不属于Ⅰ自然区的地貌单元是()

A.黄土高原 B.四川盆地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完成7~9题。

7.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①区域面积依次减少,人口比重依次减小②冬季气温逐渐升高,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人类活动渐次减弱,自然生态变化逐渐减少④土壤发育程度降低,生物种类由多

到少再到较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新疆瓜果特别甜,原因是()

A.云量多,光照弱,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含量高

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9.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10.下列地理事物的排列顺序能反映出我国降水量从东南到西北变化规律的是()A.水田为主的农业——旱地为主的农业——灌溉农业

B.水田为主的农业——灌溉农业——旱地为主的农业

C.草原牧业——灌溉农业——高山牧业

D.草原牧业——高山牧业——农区畜牧业

11.我国三大自然区地势高低、地貌类型、地貌单元不同。下表给出了一些地貌单元,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描写地貌特征的词句的序号填入表中相应空格内:

①千沟万壑②沙漠、戈壁广布③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④海拔最高的盆地⑤地面坦荡⑥地面崎岖⑦边缘有绿洲⑧雪山连绵、冰川广布⑨内部低山丘陵起伏⑩喀斯特地貌发育

(2)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代号填人表内相应空格中:

A——东部季风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C——青藏高寒区

(3)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代号填到表中相应空格里:

12.阅读图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A、B 所在区域为区,C为区,D为区。

(2)C、D 区的交界线上有山脉、山脉和山脉。(3)A、B 间以为界,自然环境差异明显。

(4)A与C相邻处的温度带为带,B与C相邻处的干湿地区属于地区。(5)表中数据分别为我国四个地区四座城市的气候资料,他们与图中序号的对应关系是:

A ,

B ,

C ,

D 。

(6)C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夏季气温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成这种气候特征的根本原因是。

参考答案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第一课时区域差异

知识点一、区域差异

知识点二、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图表导读

1.①英国位于亚欧大陆的西海岸,西临大西洋;日本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东临太平洋。

②英国由于常年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形成终年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本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了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③不同。英国地形以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错分布;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表崎岖。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第三产业的比重很大,约占三分之二,第二产业的比重适中,约占三分之一,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仅占百分之一多。3.英国的矿产主要由煤、铁、石油、天然气,其中煤、铁主要分布在北海地区。英国的纺织、钢铁、造船等传统工业,主要分布在英国中部地区,如伯明翰、设菲尔德、曼彻斯特等地,而汽车、飞机、电子等工业主要分布在伦敦周围及英格兰中部、苏格兰南部,尤其是苏格兰地区的电子工业迅速发展,成为英国的“硅谷”。石油加工工业多分布在苏格兰北海沿岸地区,如阿伯丁。

4.从图中看出,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东京、名古屋、大阪、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是日本的主要分布区。日本工业分布具有明显的“临海型”特点,主要是由于日本工业发展所需原料、燃料大部分靠进口,工业产品又需大量出口。日本的新兴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九州岛(硅岛)。

合作探究

1.提示: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矿产资源等。

2.提示: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变式训练

1.解析:分析日本经济结构图,排除所给选项中的错误答案或直接找出正确答案。在图中,工业比重达46.5%,不仅说明工业在日本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同时说明日本的工业是高度发达的,而农业、商业和建筑业的比重却不到10%,不可能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答案: B

2.解析:日本的领土由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国内矿产资源缺乏,但是森林与水力资源丰富。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应从原料、资源等方面分析日本工业布局的原因。日本附近有北海道渔场,是由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而形成的;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工业原料多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大多依赖国际市场,因此,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便于进口原料,又利于出口工业产品,形成明显的“临海型”布局格式。东京、名古屋、大阪、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是日本的主要工业区。

答案:(1)森林水力矿产 (2)北海道千岛日本 (3)太平洋濑户内海日本缺乏很多重要的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沿海布局可以利用海运条件以便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4)外向型。本国资源贫乏,且国内市场狭小,应积极发展出口加工型工业,开拓国际市场。

【自我评价】

1.解析:温带大陆内部冬季寒冷,因此房屋墙壁一般较厚以御寒;由于广东省比黑龙江

省纬度低,因此楼间距应比黑龙江小;西欧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屋

顶较尖,利于排水;北京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气温年较差较大,且夏季多暴雨,从安全

角度考虑,不应利用玻璃做屋顶。

答案:A

2.解析:由于四川位于四川盆地内部,太阳辐射较少,而且山多雾大,因此川菜以麻辣为特点,有利于袪潮;③苏菜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广东地处沿海,多生猛海鲜,而且自古以来对外联系广泛;⑤菜系源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地处草原,具有粗旷豪放的文化风格。

答案:D

3~4解析:骑楼是岭南地区独有的建筑,由于岭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这样建筑方便行人避雨和遮阳。

答案:3.D 4.B

5.解析:根据题意选择的答案须符合两国的实际情况,法国首都巴黎并非是最大的海港,英国煤、石油资源较为丰富,而法国的洛林高原有着丰富的铁矿。英国是世界上工业发展最早的国家。由于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大多数河流水量充足,水流平稳,利于航运。答案:D

6.解析:英国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形成了终年温和多

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侧,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其北部为温带季

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四面临海,海洋性特征明显,但并非温带海洋性

气候。两国海岸线都比较曲折,沿海多优良港湾,对外贸易发达,日本能源几乎全部靠进口,但英国由于北海油田的开发,能源自给有余。

答案:D

7~8.解析:此题通过读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所占的百分比图,来联系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就是自然资源贫乏,需要大量进口,为了进口原料方便和出口工业产品方便,日本工业必然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进而联想到日本工业的分布。

答案:7.B 8.B

9.解析:第(1)题,比较自然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征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资源四个方面,而地理位置又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只要抓住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从容做题。第(2)题,解题的思路在于分析影响一个地区开发的区位因素,主要从资源、能源、交通状况及自然特征等方面分析。第(3)题,要求学生有开阔的思路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中国西部开发无外乎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的发展及保护环境的措施。由此为基础,再联系美国西部开发的经验,就可得出结论。

(2)

(3)①立法管理:加强国土立法,实行科学管理。②保护环境: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或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③农业:农业走向专业化,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④工业: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冶金工业。⑤交通:利用陆上交通优势,促进对外贸易。⑥城市: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进程。

第二课时我国的区域差异

【课堂互动】

知识点一、我国的区域差异

图表导读

(1)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mm等降水量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与其他两区分界。

(3)我国400mm年降水量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

(4)东部季风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秦岭、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等;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包括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天山山脉等;青藏高寒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等。

合作探究

1.提示:我国自然环境区域差异是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海陆分布等。

2.提示:三大自然区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包括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两个方面。

变式训练

1.解析:青藏高寒区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

部季风区大致以400mm年等降水量线为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有部分地区属于外流区域,

如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

答案:C

2.解析:东部季风区海拔较低,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以下,其中东部的大部分在海拔500

米以下,但有的山峰高达3000米以上,如台湾的玉山主峰海拔3950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夏季普遍高温,年降水量均大于400毫米,其中秦岭——淮河以南区的年降水量在800毫米

以上。

答案:C

【自我评价】

1.解析:气候和地形是决定我国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土壤、植被、水文都受气候和地形的制约。

答案:B

2.解析:我国降水量的空时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大致是东北——西南走向,主要由海陆位置和夏季风来向决定。具体来说:(1)西北部的200 mm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在这一线的西北,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 (2)400mm等降水量线从东北大兴安岭起,斜向西南至喜马拉雅山脉东部,途中经张家口、兰州和拉萨附近,在这一线的东南,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上,这一线的西北,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3)东南部的800 mm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在这一线的东南,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4)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在1600mm以上。我国三大自然区对分界线是综合地形、气候这两个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人为划定的界线。

答案:B

3.解析:内蒙古高原、柴达木盆地均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北平原位于地势的第三

级阶梯。

答案:A

4.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理界线P为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为我国一月0℃等温线,同时也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因此,南北两侧水热条件不同,从而影响到两侧种植业的不同,南方为水田,主要种植水稻,北方为旱地,主要种植小麦。

答案:B

5.解析:由图可知,I区为东部季风区,II区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III区为青藏高寒区;联系三大自然区之间的分界线和各自的特征可知,Ⅱ区比Ⅲ区纬度高,但是由于III区海拔高,故热量较II少,可以排除A选项;Ⅲ区太阳光照比Ⅱ区强,是因为Ⅲ区海拔高,且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可以排除B;Ⅲ区与Ⅰ区的界线是以地势的高低来确定的,因为这里地势的差异是最基本的差异;Ⅱ区与Ⅰ区北部由于距海远近不同,降水有明显差异,且由此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明显不同,故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

答案:D

6.解析:联系三大自然区之间的分界线确定范围,内蒙古高原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答案:D

7.解析: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大区域的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5%、30%和25%,人口分别占全国的95%、4%和1%。冬季,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是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全国降水量都比较小,尤其是北方地区和我国的西北地区更少。人类活动方面,东部地区人类的影响广泛而深刻,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多数地方天然植物已不复存在;青藏高寒区,人类的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人类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地区广泛、深刻,但有水灌溉处形成绿洲农业,草原为牧场。东部地区种类繁多,青藏高寒地区动物稀少,只有少数耐高寒物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物种比青藏高寒区物种稍多。

答案:A

8.解析:瓜果特别甜是由于白天这里比别处光合作用强,糖分积累多,晚上呼吸作用弱,糖分消耗少。因此大陆性气候显著,昼夜温差大是主要原因。

答案:C

9.解析:我国西北地区位于大陆内部,距海远,海洋湿润气流难以深入内地,气候干燥,水源不足,沙漠广布.再对照农业生产的各种因素,不难分析出正确答案。

答案:D

1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各自然区的农业活动与降水之间的对应关系.

答案:A

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自然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单元以及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基本

特征。东部季风区的主要地形有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第三级阶梯上的三大平原和东南丘陵等;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位于第二级阶梯,主要地形有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青藏高寒区位于第一级阶梯,主要地形有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四大高原的主要特点分别是: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高原面起伏不大,雪山广布最大、最高;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戈壁沙漠广布;黄土高原-—黄土深厚,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面崎岖、石灰岩广布。四大盆地中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是平坦、沙漠广布,其中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柴达木盆地是高原荒漠盆地多盐湖;四川盆地底部多丘陵,低山广布,西部成都平原。

答案:

12.解析:这是一道图表分析题。首先要在认真读图的基础上,明确三大自然区的界线、空间范围,据此回答(1)(2)两问;然后结合初中地理“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有关知识对(3)(4)问作答。(5)(6)问是对四地区气候差异的考查及代表城市气候资料的判读。答案:(1)东部季风青藏高寒西北干旱半干旱(2)昆仑阿尔金祁连(3)秦岭——淮河(4)暖温湿润(5)A—② B—③ C—① D—④(6)低温地势高

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活动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 1、区域的基本含义; 2、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了解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国家、省、市、县等,还有气候区。 【教师提问】1)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情况? 【教师归纳】 A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等 D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E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

第一单元第一节认识区域导案

第一节认识区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举例说明区域的含义、特点,能够叙述出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图”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本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教具使用】多媒体与教学案。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一:知识结构 二:基础知识点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均质区 2、功能区 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重点解释: 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2、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 从类型、区位特征、共性、区间差异和边界形状五个方面分析判断。 东部季风区符合上述要求,是一个区域。 3、如何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 提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4、为什么说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都存在差异性? 提示: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就是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就越小。我们所说的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罢了。 5、为什么说区域既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反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提示:区域内的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整体。其地形、气候、土壤、生物等具有相似性,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各区域所处位置不同,水热条件、土壤类型、生物种类等也存在着地域差异。 6、认识区域特征有什么实践意义? (1)整体性对于利用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差异性有利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开放性有利于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提示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框架 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 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 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 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 巴 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 条件制约 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②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第一,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第二,、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第三,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对城市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分布 原因: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分布: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和大河河口处;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和湖岸地区。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①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 世界: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和杜伊斯堡等。 中国: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的包头、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等;煤炭工业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等;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山东的东营等。 ②城市的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③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枯竭需考虑城市的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

2020年高考高三地理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含答案)

2020年高考高三地理复习区域生态环境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回答1-2题。 1 A.风沙危害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大陆性气候减弱 D.光照条件变差 2.针对该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A.退耕还林 B.退耕还牧 C.退耕还湖 D.修建水库若尔盖湿地,面积曾达3000平方公里,为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着储量丰富的现代泥炭资源,目前该地已遭受到破坏。据此回答3-4题。 3. 若尔盖湿地的生态意义是( ) A. 产生药材,调蓄洪水 B. 产生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 C.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D. 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水源

4. 保护若尔盖湿地的措施是( ) A.挖沟排水,疏开沼泽 B. 停止一切经济活动,实行封闭管理 C.修建水库,发展水电 D. 设立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 针对藏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在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实验,下图示意风速为 11 m/ s 时在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 A.高空输沙量 B.近地面输沙量 C.地表粗糙度 D.风沙活动高度 6.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能( ) A.稳固沙土 B.削减风力 C.减少水分蒸发 D.适应恶劣环境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 ①保障城镇用水②开发水能资源③蓄水灌溉农田④发展水产养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8.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①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②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③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④营造防护林,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常常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读我国甲、乙、丙三地的水热状况示意图,回答9~10题: 9.三地区中,海拔较低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乙地和丙地 10.三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极地气候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图中A、B、C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 荒漠化。据此完成11-12题。

高二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高二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记住区域的概念和区域的基本特征(2)记住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记住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能说出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4)记住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二、学习重难点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三、学法指导研读学习目标,了解本节学习的重难点,精读教材,查找资料,独立完成学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再通过课堂上各小组的展示及质疑对抗,共同提高,完成学习任务。 四、知识链接知识要点1 区域的主要特征 1、什么是区域? 。 2、区域有什么基本特征?特征表现界线有虚有实内部一致差异明显有一定特色区域之间联系 1、地势三级阶梯界线(文)区域之间自然界线: 降水量与干湿区的界线800mm400mm200mm 2、气候区域界线气温与温度带界线1月份0亚热带与温带 3、水文界线内外流区域长江与黄河长江与珠江

4、四大海域的界线渤海与黄海黄海与东海东海与南海区域的四个特征记忆法:“边界、异同、特色、联系”知识要点2 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形成是的结果影响因素 2、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地域乡村地域城镇地域区别地域范围(大或者小)产业活动联系 3、地域空间分布形式项目形状结论农业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交通运输城市和工业城市群和工业区知识要点3 区域产业结构 1、区域产业结构和影响因素产业结构: 。影响因素: 。我国三个产业划分:产业内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产业结构的差异区域产业比重传统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低区域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 3、区域结构的变化区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早期中期晚期 五、达标训练 1、在不同的区域间存在有:() A、显著的差异性 B、明显的连续性

1、1认识区域

东平明湖中学高二地理学案班级姓名座号 课题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编号:1 课型新授课主备:梁静审核:张传华使用时间:2012-9教师寄语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实例、与相似概念的比较等方法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从多种划分角度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以青藏高原为例,分析说明区域的整体性,举例说明区域的差异性和开放性。 重难点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从多种划分角度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课前预习 [纲要预览] 课堂生成 [学习资源]课本、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布图、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我国内外流区分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等。 [探究活动1] (1)了解区域实例。读课本“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两图,讨论下列问题: 甘肃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我国地理分区中占有重要地位。①从图中读出甘肃省所跨的干湿区,回忆划分各干湿区的依据;②你知道甘肃省所跨的温度带吗?温度带是根据什么划分的?③甘肃省兼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④另外甘肃省还跨三大自然区,我国三大自然区又是怎样划分的? (2)归纳区域含义。区域是指,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划分出来的;区域具有一定的、、,有明确的,其内部某些特征,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尝试区域划分。补全下列区域分类体系中的分类指标。思考划分区域的目的是什么? (4)跨出理解误区。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区域划分只能按照一项自然因素或一项人文因素来进行吗? ②任何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吗? 认 识 区区域的类型 区域的特征 性 性 性 概念: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与其他区域相区别。 区域的含义 划分划分标准类别体系 划分区域的目的: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发利用。按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特性上相关性的不同分区和 -----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 区 青藏高寒区 按划分 按划 分我国地势三级 阶梯 第一级阶梯 第二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 按划分 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按划分 东亚文化区 中东和北非文化 区 欧美文化区

必修3第1章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学案

必修3第1章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学案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学习重点】 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指标分别是什么?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因素及其总体发展趋势?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发展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特征? 4.比较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在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发展状态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P9“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材料,回答: (1)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采取哪些措施? 2.读教材P10图1—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区域经济发展的轴线有哪些?形成了哪些经济地带? (3)区域发展中,区域核心是谁?有什么作用?

3.阅读教材P12活动3材料,回答:上海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哪些限制性因素? 【巩固训练】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 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②人均国民收入③人文发展的指数④三大产业产值比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哪几个指数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①预期寿命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③教育程度④国内生产总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总体发展趋势为() A.不平衡-平衡-不平衡 B.平衡-不平衡-平衡 C.不平衡-平衡 D.不平衡-平衡 4.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变化是() 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 B.不协调—协调 C.协调—不协调—协调 D.协调—不协调 5.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方式是() A.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 B.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 C.只适合于发达国家的开发方式 D.只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开发方式 6.下列关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 C.拥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许多乡镇从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工业化阶段,其产业结构的转变模式是() A.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B.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C.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D.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8.在工业化阶段,各产业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继续上升 B.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C.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D.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9.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化阶段 C.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D.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 10.下列特点属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是() A.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B.区域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C.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趋于高水平的平衡 D.区域开放程度大幅度增强 11.下列分别属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是() A.普通服装制造业、水产品加工业、有色冶金工业、电子工业 B.木材加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电力工业、印染工业 C.化学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冶金工业 D.采矿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飞机制造工业

第1章第1节第1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1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 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含义。2■结合图示,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分析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重点)3■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分析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差异及成因的基本思路。(重、难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区域和区域差异 ⑴区域概念: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 )区域特点 (3)区域划分 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4)区域和区域差异研究 ①研究方法:比较法。 ■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六占』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 ②研究重点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 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③研究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 据。 [特别提醒]区域间的界线不一定都鲜明。如国家、省等行政区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明确的,但气候区、自然带等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具有过

渡性的特点 2.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等。 (2)自然区的划分 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 土壤和植被则是自然区域的标 (3)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特别提醒]季风区的范围不等于东部季风区的范围 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划分的主要依据为是否受夏季风的影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为季风区,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为非季风区,两者的界线大致为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而东部季风区是我国二大自然区之一,与西北干旱半

1.1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题目: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备课人:任丽娟 审批人:许德峰 备课日期:2014.8.16 授课日期:2014.8.20 [学习目标]: 1.结合事例,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教学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增减 [教学难点] 1.区域的划分及其界限 2.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 [知识链接] 区域的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 。 [学法指导]阅读课本P 2-7页,完成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A] 1.区域类型 材料一 由于各区域内部的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因素不同,各区域的空间结构不同。下面为“长江沿 岸某区域图 ”。 材料二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区域空间结构是 由区域核心(中心城市)、网络系统(交通网络等)、外围空间(相对于区域核心)三部分组成的。下图所示为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 1..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的空间结构和产 业结构有何不同?将探究结果填入下表。 2.区域发展早期、中期、晚期,区域空间结构有什么不同?

[自主学习]:(学生背诵) 1.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条件区呈岛状 2.[B]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及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有不同的特征。 [达标训练] 1.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通常情况下,区域空间结构中表现为岛状的是( ) A .农业 B .城市和工业 C .城市群和工业区 D .交通运输线路 3.读“乌鲁木齐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判断正确的是( ) A .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 B .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C .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D .第一、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二、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 7月1日特区扩容正式实 施,宝安区、龙岗区等纳入特区范围,特区面积由395平方公里扩容至1 948平方公里,深圳由此进入“大特区”时代。 材料二 2010年深圳市产业结构分布状况表 (1)深圳在30A .区域经济受中心城市的带动 B .区域集聚作用加强,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阶段 C .区域工业以劳动密集型开始起步 D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低 (2)深圳扩容表明其区域空间结构范围扩大,试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3)试分析深圳设立特区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四川省射洪县高二地理《11认识区域》学案

【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点:区域的含义、中国省级行政区划 【重点与难点】 ◆区域的含义 ◆中国省级行政区轮廓、位置的记忆 【考点梳理与拓展】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2)区域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界线,具有明确的 __________,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区域划分:划分指标有______指标或______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指标或______要素指标。区域划分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______,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特征含义实践意义 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________、 ________,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资源利用要综合考虑,正确处理资源 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差异性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 域内部也有差异 必须遵循________的原则,扬长避短, 促进区域发展。 开放性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 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必须加强区域______,实现________, 协调发展。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图1中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经典例题2】 读图2,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 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图1

区域发展阶段教学设计

区域发展阶段教学设计 -------榆次二中白利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的协调人际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激趣诱思 ?思考:上海的浦东新区在开发前后景观发生了哪些明显变化? ?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会发生哪些相应的变化? (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的引言部分,找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的指标) 【板书】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环节一时事点击 2008年10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域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六大经济区中,:“珠三角”抢得先机,“长三角”后来居上,“长三角”的崛起与其所处的优越地理环境有关。环渤海潜力巨大,新东北重整旗鼓,大西北加快开发,中部正待崛起(“政策洼地”和“塌陷地带”) 为何要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环节二知识铺垫----自主学习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

【背景知识】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板书】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板书】2.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 (2)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思考: ?高收入的地区一定是发达地区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走出误区 ?发达地区的收入较高,但高收入地区并不一定是发达地区。例如一些以出 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低,不能看作经济发达地区。 ?在区域发展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内部的差异小,整个区域处于低 水平的平衡状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呈现出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随着进一步发展,其内部的差异缩小,处于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且这个区实施循环往复的,是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板书】二、区域发展阶段 环节三案例探究(以匹兹堡为例) 材料一: 匹兹堡的兴起 匹兹堡在17世纪后期只是一个毛皮贸易站,尽管这里优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几乎无工业可言。 无烟煤炼铁技术发明以后,苏必利尔湖附近的优质铁矿、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得到开发。1834年,宾夕法尼亚运河完工和铁路通车后,这里成为水路交通枢纽。 19世纪70年代后位于煤田中心地带的匹兹堡,利用五大湖和运河廉价的水运条件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石,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享有“钢都”之称。这里资源充裕,环境良好,城市与工业发展的空间很大,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区域环境介绍

在班里,除材料之外,活动区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就是区域环境。区域环境可以有效地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支持幼儿的学习,还可以成为与幼儿互动游戏的一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我们将区域环境划分为展示性环境、操作性环境、支持性环境、提示性环境。 一、展示性环境 主要用于展示幼儿作品,为幼儿提供自我展示和相互评价的环境。 美工区:贝壳拼画 设计意图: 我在班级的绘画区里面投放了大量的乡土材料,小朋友们很感兴趣,尤其是各式各样的贝壳。孩子的心最是玲珑剔透,成人眼中普通的沙石、玉米棒,在他们看来都是亲密的玩伴,充满了生命力。这时,引导他们从自然中去发现美,创造美是很重要的。考虑到大班幼儿具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幼儿采集朴素、不起眼的贝壳,让他们根据贝壳的形状大胆想象,用色彩鲜艳的颜料和橡皮泥来装饰,并请幼儿集体创造适合贝壳造型的背景图。这样既让幼儿体验到接触自然、合作创作的快乐,又增强了他们在不同材质上进行美术活动的能力,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目标: 1、尝试利用贝壳进行作画,发展个性化表达能力与创造力。 2、体验用贝壳作画的乐趣。 材料准备:各种贝壳、彩色卡纸、白乳胶等。 玩法提示: 将贝壳装饰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植物、小玩具。 指导要点: 幼儿的作品一般比较粗,教师可指导幼儿使用多种辅助工具和材料,帮助幼儿把贝壳装饰得更加生动与形象。 二、操作性环境 能与幼儿进行游戏互动的环境。 益智区:《挑战创意拼图》 目标: 1、学习统计作品中各种形状与数量方法。 2、感知不同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和图形守恒。 材料:各种颜色、大小的几何图形,教师提供几种拼摆的半成品及轮廓线,记录表格。 操作方法:教师引导幼儿辨认出几种动物的外形轮廓线,让幼儿任选自己喜欢的形象拼摆,并提醒幼儿摆好后在墙上的表格里记录自己用了哪些图形,每种用了几个。 三、支持性环境 能够支持幼儿活动的环境,如方法提示、扩展思维、解决方法等作为环境呈现,支持幼儿的学习。 科学区:造纸机的使用 将幼儿新学的技能用照片形式呈现方法,直观形象。并将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用绘画的方法在墙饰上进行展示。(集体讨论,绘画记录) 四、提示性环境 一方面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对活动常规进行提醒提示的相关环境。 大班幼儿自主性增强,所接触的生活范围也大大扩展,他们通过讨论与协商,已经开始可以自制规则,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我是小值日生》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案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列举自己身边的例子,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2.依据课本图1-5、1-6、1-7明确区域的划分,并且完成课本P7活动2题。 3.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总结出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4.知道三大产业的内容,产业结构的概念;明确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主要表现。 【学习内容】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的主要特征有哪些?(A级) 2.请同学们判断下面所表述的区域主要特征的正误。(用“ⅴ”或“ⅹ”表示,B级)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一线()河南省有明确的省界()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错落有致的山区()我国温带草原区由于降水的减少,草越来越矮、越稀()3 二、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空间结构指的是什么?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A级) 2 3.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区域空间结构:(B级) 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和工业城市群和工业区 4.阅读课本上图1-8,根据下面表格的提示完成活动1。(C级)

三、区域产业结构 1.什么是产业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哪些?(A级) 2.我国三次产业如何划分?(A级)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A级) 4.不同的区域产业结构不同,例如:(A级) (1)传统的农业区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____________所占比重较大;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3)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5.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转移的过程是什么呢?(A级) 6.目前中国的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B级) 解释: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并不完全反映各产业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小,但农业发达。 【达标测试】 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级) A.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B.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C.区域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2.西气东输工程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B级)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综合性 3.下列关于区域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级) A.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一致性,没有差异性 B.各区域之间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开放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 C.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构成一个整体 D.每一个区域都占据地球表层一定的空间,而且是孤立存在的

地理必修3鲁教版1.1认识区域教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教材分析 本节共三部分,一是区域的含义,二是区域的类型,三是区域的特征。“区域的含义”一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区域的概念;二是区域的划分,包括划分指标、几何特征和内部特征等;三是划分区域的目的。在“区域的类型”一目中,重点是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两个概念。在“区域的特征”一目中,重点是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材最后的“活动”是以海南岛为例,进一步复习加深对区域概念和区域特征的理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区域自然要素及区位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该“活动”具有很强的探究性,针对“活动”中提出的几个问题,通过让学生独立地搜集材料,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答案。本节课内容前后对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学时,要先领会教材的总体构思,把握教材的主线与总体结构,然后分别进行讲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举例说明区域的含义、特点,能够叙述出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图”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本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大差距。有些学生基础较差,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初步把握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

1.2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案 【课题】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区域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日本、英国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区域内部的共同性或相关性,理解区域间的差异性,学会区域差异 的比较方法;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三大经济区的区域差异。 2.过程与方法:运用日本、英国区域差异的案例分析,学会研究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并能将地理原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借助“中国三大自然区图”和“东、中、西部 经济区图”,列表比较我国的区域差异,培养利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差异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会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列表比较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 【学法指导】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比较法。自然环境差异比较可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进行,并探究其原因;人类活动差异比较可以从农业生产类型和生产方式,工业,人口与城市,经济等方面。 【教学重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教学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1)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比较强;(2)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3)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同学们想一想,造成南北方民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学习区域的相关知识。 (新课讲授) (一)区域差异 1、形成原因: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2、表现: (自主探究)自学教材内容,归纳区域差异的表现。 (二)区域差异比较——日本和英国 (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分析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并总结出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 1、自然环境的比较 (1)相似性 (2)差异性 产生的原因: 具体表现: 2、经济发展的比较 (1)相似性 (2)差异性 产生的原因: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及区域发展阶段学案(第1课时)

第1课时: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获取有效信息,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究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分析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利用近几年江苏大市调研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学习策略】 1、用整体性、差异性思维方式分析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2、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巩固重点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复习。 3、结合热点地区和经济发展重要区域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及出现的环境问题,解决的措施等,理清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课堂活动】 考点诠释: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一、区域差异比较 探究活动1:运用思维导图或设计表格比较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 表1:区域差异的比较内容

二、区域差异比较案例 探究活动2:读“中国三大自然区图”,比较三大自然区的差异,完成表2。 表2:我国三大自然区差异 【典型例题1】(2016扬州上学期期末调研双选题) 图1为“2013年我国四个地区各类耕地比重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 A .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在全国最大 B .25°以上坡耕地比重小的地区,灌溉设施多 C .耕地比重大的地区,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 D .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 (2)关于四个地区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有 A .东部地区人均耕地少,西部地区人均耕地多 B .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旱涝灾害发生频次高于 东北部地区 C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中部地区机械化水平高 D .东北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耕地面积相等,农业生产差异小 图1 东北部地区 耕地占全国比重 25°以上坡耕地占全国比重 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

《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配套学案:1.1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习目标定位] 1.结合事例,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①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 【思维活动】 1.区域之间的界线都是明确的吗?试举例说明。 答案不一定。区域之间的界线往往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但其位置不一定是明确的。诸如国家、行政区等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十分明确的,但诸如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的界线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⑥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⑦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⑧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分类:⑨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4.空间分布形式:农业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为⑩岛状。 【思维活动】 2.农业区域、工业区域以及城市区域的景观特征有何不同之处? 答案农业区域的景观特征是聚落规模较小,以平房为主,周围农田环绕,一幅田园风光;工业区域的聚落规模较大,厂房林立,道路纵横交错;城市区域的建筑物高大密集,人流和车流不息,经济活动繁忙。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4.趋势: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思维活动】 3.第一产业比重小,是不是说明农业不发达? 答案不是。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并不完全反映各产业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小,但农业发达。 探究点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探究活动】读“甘肃省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