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郭璞简介

郭璞简介

郭璞简介
郭璞简介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郭璞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神奇人物,他不仅是两晋之交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同时又洞晓五行阴阳,通悉天文地理,精好卜筮、经术,对于神话学及古文字学也有独特的理解与贡献。

总体而言,学界对郭璞的研究从未间断,但研究范围的扩展却十分有限。

在文学研究方面,历代学者对于郭璞的研究都主要着眼于其诗歌创作,尤其是对《游仙诗》的研究更是成为学界的热门课题。其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著书章节有:曹道衡先生《中古文学史论文集》、陈顺智先生《东晋玄言诗派》、胡大雷先生《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陈道贵先生《东晋诗歌论稿》,其中曹先生的《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全面而深入地对郭璞其人、其诗、其赋进行了研究,拉开了学界对郭璞进行全面研究的序幕。而近十年,在各类期刊上尤其核心期刊上也有近二十篇学术文章针对其《游仙诗》进行了研究。

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学界主要着力于对郭璞注释的《山海经》、《尔雅》、《方言》等的注释中所展现出的中古汉语语言的特点进行研究。代表著作:李清桓先生《郭璞<方言注>探求词的理据析》、李玉涛先生《郭璞<尔雅注>训诂术语释义例刍议》等,这些著作从细微之处为我们展示了郭璞在语言学方面的特殊成就。

目前学界对郭璞进行整体研究的专著仅有福建师范大学连镇标先生的《郭璞研究》,此书对郭璞的生平、著作尤其是思想情况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关于郭璞作品的校注则有山西师范大学聂恩彦先生的《郭弘农集校注》,本书参照郭璞作品校注的其它版本、辑本、类书和有关著作,对他的每一篇作品都作了详细校注。

基于前代学者的研究基础,笔者认为郭璞一生经历坎坷却始终不曾放弃为政的梦想,最终成长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奇士。而在这特殊时世之下他的文学创作凸显出来的独特风格,又与其术士身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本篇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郭璞的术士身份主要介绍了郭璞术士身份的外在表现及其术士思想的渊源,对其术士身份的独特性及成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

第二章郭璞的术士身份与其诗歌的面貌从文学研究的视角出发,运用比较研究法,将郭璞的诗赋创作与对其创作有重要影响的代表作品、作家进行对比研究。同时结合郭璞个人的术士身份,分析了其诗赋在承继之余的突破。从而得出郭璞的《游仙诗》既有超凡脱俗的承继,又有个人魅力的突破,他的创作是以游

仙诗超然飘逸的外衣展示其内心为国为民的大义之心。

第三章郭璞的术士身份与其辞赋的面貌郭璞的赋作现存于世的全篇仅有《客傲》和《江赋》,《客傲》是郭璞的内心独白之作,对于研究他的内心思想倾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江赋》洋洋数千言,表达了郭璞炽热的爱国情感,再现了一代奇士的特殊魅力。

第四章郭璞的术士身份与其政论文本章是以郭璞的政论文作为文献资料,进一步分析了他的术士身份对其人生仕途、文学创作的影响,深入剖析了其术士思想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论文的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语,对本篇论文进行总结。

古书中的注解

古漢語通論(十七) 古書的注解 我國比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過注解。今天我們要想比較順利地讀懂一部古書,一般都要參看舊注。有些文字比較艱深的古書,如果不參看舊注甚至根本無法讀懂。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如語言的發展,口授和傳抄的錯誤等),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為這些古書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鄭玄對先的經書,像《周易》《毛詩》《周禮》《儀禮》《禮記》《論語》等書,都曾作過注解。這些注解對我們了解先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沒有漢代學者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許多先古籍我們今天是很難讀懂的。到了唐代,距離漢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許多漢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來,又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現了一種新的注解,作者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這種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義”。例如現在最通行的《十三經注疏》中的《詩經》就是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傳、鄭箋的“傳”和“箋”,當時都各有特定的意義,“傳”指闡明經義,“箋”有補充與訂正毛傳的意思,一方面對毛傳簡略隱晦的地方加以闡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傳的意見提出,使可識别。 注:《十三經注疏》大多數是漢朝人或晉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書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詩經》: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春秋谷梁傳》:晉甯注,唐楊士勳疏; 《論語》: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經》: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爾雅》: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从东晋郭璞注谈注释体例与词汇双音化的关系

从东晋郭璞注谈注释体例与词汇双音化的关系 在专书或专类词汇研究中,词汇所反映时代语言的“典型性”特征总是我们着力研究的,不过,不同语料中词语所具备的“特殊性”特征,同样是词汇研究应当注意的问题。在具体分析专类文献语料的词汇时,值得就语料的特质、体例与词汇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研究。本文即以东晋郭璞的注释为研究对象,探讨语料性质与词汇研究的关系。 一、以双释单——双音化对注释体例的影响 不少学者都将注释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文章体裁,例如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提出义疏体的注释应当算作一种独立的文体。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认为:“王、何注经,其文体亦与汉人迥异。……厥后郭象注《庄子》,张湛注《列子》,李轨注《法言》,范宁注《谷梁》,其文体并出于此,而汉人笺注文体无复存矣。”严格来说,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对文体的理解是不同的,如《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中有这样一句话:“所著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子妇丁氏为撰集之,又作《大家赞》焉。”这里将“注”与“赋、颂、铭、诔”等相提并论。可见,当时认为注释属于文体的一种。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说,“魏晋南北朝人在使用‘文体’和‘体’这一概念时,含义丰富,往往随文置义,变化多端,或综合而言”,但一般指“体裁、篇体、风格”三方面。 无论注释是否具有“文体”之名,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看,随着注释学的不断发展,注释题材自身已经自发形成了一套语言体系,并能够及时吸纳时代的语言特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李士彪指出:在魏晋南北朝骈文文学盛行的影响下,许多体裁几乎到了“无文不骈”的地步,“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历来用散文写作的注释文体也受到骈文的冲击”,以李轨的《法言注》与刘昞《人物志注》为代表,“这类注释著作讲究骈俪、驱使语典、斟酌声韵,显然是把当时做文的一套方法带到注文中了”。 又如:汉语词汇由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的特性,也自然地体现在注释语料中。从注释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以双音词对释单音词是注释体例的一种,但实质上,汉语词汇双音化直接为这一体例的形成提供了基础。郭注词语在构形上的最大特点,是双音词数量丰富。据笔者统计,郭注双音词共有2465个。这些双音词往往对应被注文中的单音词。周祖谟、周因梦先生很早就已指出郭注词语的这一特征。向熹论及中古汉语复音词大量产生的特点时,以郭璞对《尔雅·释诂》的五个注解为例,认为:“中古产生的新词绝大多数是双音词。……不少单音词,中古往往有双音词可以代替。这一点,我们从魏晋以后学者对上古书籍所作的注疏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骆晓平指出:“对比《尔雅》和郭注,前者的单音词在后者中多发展为双音词。”这些论述说明郭注词汇在构形上的最大特色——大量双音词的产生已经得到学者们充分的注意。 以双音词释单音词的体例在毛亨、郑玄、高诱等人的注释中,早见其法,并

郭璞诗中的阴阳色彩

从阴阳学角度浅探郭璞十九首《游仙诗》 唐星 钟嵘认为郭璞的《游仙诗》“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与传统的“滓秽尘网,锱铢缨绂,飡霞倒景,饵玉玄都”的所谓正格游仙诗不合。这话只对了一半,“知人论世”,考察郭璞所处的环境和个人经历,可知诗人是有所感想要有所倾诉的,“游仙”是诗人理所当然的选择的符合个人身份的题材,但仅仅是题材而已,诗人更多的是要借诗歌来“表达”,这“表达”的最初层次便是抒情咏怀。可是一个自小学术,洞晓天地人生之道的当时著名的占卜师、阴阳家①,他的诗歌怎么可能只是抒情这么简单,抒情咏怀而外,更有对现实的卜筮,对未来的预测,对宇宙天地自然万物的观察与领悟,对生命哲学的探讨等等。因此,可以说就诗人的身份而言,他在诗中阐阴阳学说、发卜筮之辞似乎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 故本文着重从阴阳学的角度来探讨郭璞的游仙诗,深入细致地辨析其诗中的阴阳卜筮之辞,兼析其游仙列仙之趣和生活际遇之情。 所谓阴阳家,据《汉书·艺文志》云:“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而阴阳学,则在天 ①《晋书·郭璞传》几乎通篇全部记载郭璞的阴阳卜筮之事,其中有:“璞好经术”,“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当时位高权重者,如元帝、明帝、王导、王敦、温峤、庾亮、庾翼、庾冰、庐江太守胡孟康、宣城太守殷祐等皆请他卜筮,而他“前后筮验六十余事”,并且他屡次上疏也是多言阴阳卜筮之事。详见[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四十二·郭璞》,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9页—1910页。

读杜详注

杜甫的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面貌,表现了深沉地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被称为诗史,《北征》可以说是他诗史的代表作,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杜甫作这首诗的背景。安史之乱中,即唐肃宗至德二年二月,朝廷进驻凤翔。四月,杜甫由长安逃至皇帝处,被授左拾遗。五月,肃宗罢房琯相,杜甫疏救之触怒肃宗,八月,肃宗以墨制放杜甫回鄜州省亲,实为疏远杜甫。《北征》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全诗共140句,记录了杜甫由凤翔归家的所见所闻所感。 北征 《杜诗祥注》:公遭禄山之乱,自行在往鄜州,鄜州在凤翔东北,故以《北征》命题。 【鹤注】此诗述在路及到家之事,当在羌村后,至德二载九月作,故云:“菊垂今秋花。”班彪作《北征赋》:“用以为题。” 北征从命题到手法都是学赋的,班昭有《东征赋》,潘岳有《西征赋》,班固有《北征赋》,《北征》与《北征赋》实同名而异体,而写作手法上,初记岁时,后叙行程,则又是效仿赋的格式,起句以皇帝年号开始,其声正大。 北征以赋之手法写诗,铺叙层次井然,段落分明,全诗共为四段,第一段写辞阙之心理,二段写沿路所经,抒发感慨,三段写抵家团聚,家人困苦的生活,四段写对军国大计的谋划。 (首段从北征问家叙起。) 首段写杜甫得肃宗恩准回家探亲,感谢圣恩,却不忍离开,害怕君主有遗失的复杂的心理。 皇帝二载秋(1),闰八月初吉(2)。

杜子将北征(3),苍茫问家室(4)。 (3)《楚辞》:“驾玄螭兮北征。”(仇) 《舆地图》:“鄜在凤翔东北。仇注:班彪作《北征赋》,用以为题。(浦)(4)阴铿诗:“苍茫岁欲晚。”苍茫,急遽之意。《诗》:“宜其家室。”(金圣叹:中间只插苍茫二字,便将胸中为在为亡无数狐疑,一并写出。) 维时遭艰虞(1),朝野少暇日(2)。 顾惭恩私被(3),诏许归蓬荜(4)。 拜辞诣阙下(5),怵惕久未出(6)。(chuti 均为第四声恐惧惊骇之意)(5)《晋史论》:陈王就国,则拜辞陨涕。班彪诗:“上书诣阙下。” 金:此云被昭已,犹不肯归。不只见其笔力之曲,且服其笔力之大。然总是一片极厚心地,亦生不出如此大力曲势。(6)曹植诗:“皇恩过隆,只承怵惕。” 虽乏谏诤姿(7),恐君有遗失(8)。 (7)《孔丛子》:“犯颜谏诤,公正无私。” (8)公为拾遗,故恐君有遗失。《前汉·张安世传》:“无所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9)。 (9)《文心雕龙》:“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傅亮表:“密勿军国,心力俱尽。”密,秘也。勿,黾勉也。 杨伦:杜诗镜铨:伏结末意,紧接上句,斡旋得妙。 金:承上「恐君遗失」句未免过戆(gang),因更转口作好语,此解只做周旋上解之第四句。 东胡反未已(10),臣甫愤所切(11)。 (10)东胡,指安庆绪。(仇、浦) (11)钟惺曰:臣甫,用章奏字面,如对君语。《家语》:敬姜曰:“无挥涕。”挥涕恋行在(12),道途犹恍惚(13)。

古 书 的 注 解

古書的注解 一、古注對於閱讀古書的作用 1、古注是閱讀古文的階梯和橋樑 2、古人的注釋接近實際,较為可靠 例如:《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的作者杜預,“《左傳》癖”,“杜武庫”。 3、古注是今注的源頭,是今注的重要依據 二、古注的產生和發展 1、註釋的萌芽時期——先秦 此時的註釋多是零散的,個別的。例如: 書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孟子·滕文公下》 2、註釋的興盛時期——兩漢 ?西漢時注解的範圍主要是經書,如《易》、《書》、《詩》、《左傳》、《谷梁傳》、《公羊傳》、《禮記》、《論語》、《孟子》都有了很多家的注解。 ?東漢時期又進一步從儒家經典擴大到了諸子。其中著名的注釋家和重要著作有:毛亨《毛詩故訓傳》 鄭玄《毛詩箋》《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注》 高誘《淮南子注》《戰國策注》《呂氏春秋注》 王逸《楚辭章句》 3、註釋的發展時期——魏晉至隋唐 ?這一時期注解的範圍逐漸擴大,由經、史擴大到子、集。流傳至今的注本,較著名的有: 王弼、韓康伯《易注》杜預《春秋經傳集解》 何晏《論語集解》裴駰《史記集解》 皇侃《論語義疏》裴松之《三國志注》 王弼《老子注》郭象《莊子注》 张湛《列子注》刘孝標《世說新語注》 郦道元《水經注》 4、註釋的中落時期——宋、元、明 ?宋代理學盛行,但有的學者能夠不受理學的局限,從語言實際出發去注解古書,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如朱熹的《四書集注》、《詩集傳》《楚辭集注》等,其他如邢昺《論語註疏》、《爾雅疏》、孫奭《孟子疏》等 ?元明時期是學術的低落期,此時缺乏高水平的注解著作,比較突出的是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與吴師道《战國策校注》。 5、註釋的復興時期——清 ?清代是古書注解的高峰期,不僅清代古書注解的范圍廣,無論前人是否已經有過注解,清人都要重新注解,而且清人的注解質量高。清代學者充分利用古音研究的成果,以聲音通訓詁,解決了許多懸而未決的難題,提出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見解,提高了注解的水平 ?中國古書注解的代表性著作是由清人阮元校刻的、收集漢、唐、宋人注解的《十三經注疏》, 《周易》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詩經》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从郭璞注谈中古时期动植物名称的俗化

从郭璞注谈中古时期动植物名称的俗化 随着语素合成手段的成熟,东晋郭璞注释中以复合词形式表现的动植物名称的内部形式逐渐明晰,尤其表现在俗称中。这种“表征”性的命名方式之所以能得以实现,正是中古时期词汇复音化的结果。 标签:郭璞注动植物名称复合词内部形式 俞敏先生曾说:“研究语源学的人,每逢遇见汉语的草木鸟兽虫鱼的名字,总要感觉意外的困难。这些名词所代表的观念,往往内延极广,让人和一团极繁杂的印象对了面之后,弄得茫然不知所措。在遇见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的时候,我们因为他所代表的观念比较抽象一点,外延大一点,很容易在较早一期的辞汇里,替他找着祖先。至于草木虫鱼鸟兽的得名的由来,就复杂多了。”[1]的确,在上古汉语中,由于这类动植物的名称往往用单纯词来表示,其内部形式往往隐没其中,很难辨明。但随着语素合成手段的成熟,在东晋郭璞注释中可以发现以复合词形式表现的动植物名称的内部形式往往比较明晰,这种明晰性特别表现在一些俗称中。如: 遵,羊枣。【实小而圆,紫黑色,今俗呼之为羊矢枣。《孟子》曰:“曾皙嗜羊枣。”】(《尔雅·释木》) 鹈,鴮鸅。【今之鹈鹕也。好群飞,沈水食鱼,故名洿泽。俗呼之为淘河。】(《尔雅·释鸟》) 鶭,泽虞。【今婟泽鸟似水鸮,苍黑色。常在泽中,见人辄鸣唤不去,有象主守之官,因名云。俗呼为护田鸟。】(同上) “羊枣”在晋代被称为“羊矢枣”,“矢”即“屎”,得名之由即枣的颜色、形状皆如同羊屎。“泽虞”则因其常在田泽中逗留,故被称为“婟泽鸟”。《说文·女部》:“婟,嫪也。”《释文》卷三十《尔雅音义》“婟”注:“《声类》云:‘婟嫪,恋惜也。’”玄应《音义》卷十三“恋嫪”注引《声类》:“嫪,惜也,谓恋不能去也。”又因为见人即鸣的习性,又被称为“护田鸟”,以示其叫声能警示来人的意思。“鴮鸅”之所以被称为“洿泽”“淘河”,也与其在水中捕鱼的习性有关。“淘河”之名,尤其形象。 郭注动植物名称中还有这样一个现象,即同一事物往往拥有不同的名称。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学名”与“俗名”。比如: [鮆鱼/刀鱼] 鮤,鱴刀。【今之鮆鱼也,亦呼为鱽鱼。】(《尔雅·释鱼》) “鮆鱼”之所以又名“鱽鱼”,或作“刀鱼”,与其形状有关。郭注《山海经·南山

从郭璞注看晋代的方言区划_李恕豪

#语言文字学研究#5天府新论62000年第1期从郭璞注看晋代的方言区划 李恕豪 [摘要]文章对晋代著名学者郭璞的注释体例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对郭注中的方言词语及其出现的次数作了全面的统计。在此基础上,参考其他的材料,勾画出了晋代方言区划的大致轮廓,并与汉代的方言区划作了对比研究,从而窥见到从汉代到晋代数百年间汉语方言在地域上演变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郭璞5尔雅注65方言注6 [中图分类号]H141[文献标码]A[文章编号]1004)0633(2000)01)0067)071 [作者]男,1981年于复旦大学毕业,文学硕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汉语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四川成都61006 魏晋南北朝时期方言词汇的描写研究成绩最大的要算郭璞。他是晋代著名的诗人、学者、辞赋家和语言学家。平生著作很多,注释过多种重要的典籍,其中包括5尔雅6、5方言6、5山海经6、5穆天子传6、5三苍6、5楚辞6,以及司马相如的5子虚赋6、5上林赋6等。另外还著有5尔雅音6、5尔雅图6、5尔雅图赞6等。其对方言词语的描写研究,主要体现在他的5方言注6和5尔雅注6中。 郭注的最大特点,是用当时活的语言来作注释。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从5尔雅6以及汉代学者那里继承来的。王国维在评论5尔雅6以及5尔雅6郭注时说:/物名有雅俗,有古今,5尔雅6一书,为通雅俗古今之名而作也。其通之也谓之释。释雅以俗,释古以今0[1],又说:/汉人注经,不独以汉制说古制,亦以今语释古语。,,郭景纯注5尔雅6从之[2]。0这里所说的/今语0,既包括当时的/通语0,也包括当时的各种方言。至于5方言6及其郭注,王国维说:/读子云书可知汉时方言,读景纯注并可知晋时方言。张伯松谓5方言6为县之日月不刊之书,景纯之注亦略近之矣[3]。0因此,对郭注进行仔细的研究,可以窥见包括通语和方言在内的晋代实际语言的大致情况。 在郭璞的5尔雅注6和5方言注6中,用来解释的词语,凡是没有注明是某地方言的,即是汉代的通语,如下列中的/高大0、/幽静0、/和协0便是: 5尔雅#释诂6:/乔、嵩、崇,高也。0郭注:/皆高大貌[4]。0 5方言6卷二:/美心曰窈。0郭注:/言幽静也[5]。0

洛神赋(精校详注版)

原文録自《曹植集校注·卷二》,〔三國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注,中華書局2017年4月北京第1版,2017年4月北京第1次印刷。|ISBN 978–7–101–12090–5 洛神賦有序 三國·魏曹植 黄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説神女之事,遂作斯賦。 其詞曰: 余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税駕乎蘅 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覩一 麗人,於岩之畔。迺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御者對曰:「臣 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之所見也,無迺是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 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 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峩峩,修眉連娟。丹脣外朗, 皓齒内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瓌姿艷逸,儀静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

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蹰於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珮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爲期。執眷眷之欵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顔而静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爾迺衆靈雜遝,命儔嘯侣,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歎瓠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體迅飛鳧,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顔。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於是屏翳收風,川后静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鑾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的起因。 先秦古书到了汉代,由于语言的发展和口授、传抄的错误,一般人很难读懂。文化上的需要,产生了专门为先秦古书作注解的专家,来解决普通人阅读上的问题。到了唐代,清代,不但先秦著作,连汉代的注解都不那么容易理解了,又出现了新的注解。这些注解,为我们的阅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我们要了解各个时代的注解方法、体例、术语等等,才能使它真正成为帮助我们读懂古书的工具。 二、古注的源流与发展 1、古注的源流 古注之源,可追溯到先秦:先秦著作中多有注释杂夹文中。 如: (1)《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2)《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4)《左传》:“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5)《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先秦尚未成为一门学科,人们只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也无注释专书。 2、古注的发展概述 (1)古注的萌芽——先秦 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2)古注的兴盛-------汉代。 注解的工作开始于汉代,注经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要使先秦的儒家著作得到推广,就必须让人看懂,出现了有名的注解家:毛亨、孔安国(尚书)、马融(论语等)、郑玄、高诱(战国策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传:阐明经义。也就是注解原文。 笺:补充、订正传的解释。一方面对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来。 注:解释,注解原文词句。(魏、晋的注) 特点: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本期古注的重要学者 毛亨《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古文尚书注》 马融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逸《楚辞章句》 (3)注解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距汉代已六七百年。出现了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的形式——疏(正义)。其内容包括:直解正文。 疏证和发挥前人的注解。 考证名物。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的注解 古书注解可分为古人注和今人注两类: 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用文言文写成,有一定的体例。 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 对古书注解工作,一般又称做为“训诂”。训,就是解释疏通;诂,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二、古注对阅读古书的作用 古注是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 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 三、古书注解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2)单独著述,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公羊传·隐公元年》:“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 《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出现于秦汉之际的《尔雅》一书,是我国第一部成系统的训诂专书。 是秦汉间人对先秦及西汉训诂加以总结汇编而成的训诂专书。 今传十九篇。 2、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2)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毛亨《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古文尚书注》 马融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逸《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史部方面:“《史记》三家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裴骃《史记集解》。 颜师古《汉书集注》、裴松之《三国志注》

经典注本

经典注本 2008年03月19日星期三9:47经典注本 1.孔子和《论语》 现通行较好的注本有:三国·魏·何晏注、宋·邢昺(bǐng)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宋·朱熹《论语集解》;请·刘宝楠《论语正义》;新注有杨伯峻《论语译注》;杨树达《论语疏证》等,可供参考。 2.《孟子》 注本有:东汉·赵岐注、宋孙奭(shì)疏《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新本有今人李炳英《孟子文选》和兰州大学中文系编《孟子译注》等。 3.《大学》 《大学》的版本较通行的是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今本有中国书店出版的《四书五经》本,亦可做学习时参考。 4.《中庸》 《中庸》的版本较通行的是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今本有中国书店出版的《四书五经》本,亦可做学习时参考。 5.《周易》 关于《周易》通行的版本,旧时有汉·郑玄注(今已失传)。现今通行的版本有: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清·孙星衍等著有《周易集解》一书,采用唐以来诸家注释,较为详备。另外,明清之际王夫之著有《周易内传》、《周易外传》、《周易大象解》、《周易稗疏》、《周易考异》等书。亦可做为初学者参考。 6.《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古书,语言质朴,最难诵读,也很难理解。唐·韩愈评论《尚书》文体时说过“周诰殷盘,诘屈聱牙”。所以我们读《尚书》时,要借助前人注释和相关史书(如《史记》),可以从中得到帮助和启发。历代研究、注释《尚书》的著作较多,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本的《尚书正义》,清·孙星衍《尚书古文疏证》等版本。此外,中华书局1964年出版的曾运乾《尚书正读》,现代杨筠如《尚书覈(hé)诂》,台湾屈万里《尚书今注今译》,顾颉刚《尚书研究讲义》等也有不少独到见解,是可供学习参考的。 7.《诗经》 今本《诗经》,乃毛亨所传。现今通行的《诗经》注本,主要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宋·朱熹《诗集传》,清·陈奂《诗毛氏传疏》,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以及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等。8.《春秋》 至汉代,解释《春秋》的“传”已有五种之多。包括《左氏传》三十一卷、《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邹氏传》各十一卷。后两卷早已失传,现存《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是我们读此书时应着重对照和参证的。 9.《仪礼》 以来《仪礼》有戴德本、戴圣本,都有残阙。现通行的是西汉·刘向校书所定《别录》本。此外,东汉·郑玄《仪礼注》、唐·贾公彦《仪礼义疏》、清·胡培翚(huī)《仪礼正义》均可参阅。 10.《周礼》 《周礼》的注本有东汉·郑玄《周礼注》,唐·贾公彦《周礼正义》,清·孙诒让《周礼正义》等可供研究。 11.《礼记》 注本有东汉·郑玄《礼记注》,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清·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等。

(43)郭璞注书尔雅台

(43)郭璞注书尔雅台 夷陵有个尔雅台,是晋代文学家郭璞流寓夷陵时注释《尔雅》的地方。尔雅台旁有明月台,前为明月池。当年郭璞流寓于此时,就山川形势相度,分配五行,独中央地势卑下,于土德为弱,因自中州辇土至峡州(宜昌),相阴阳向背之宜,特建尔雅明月二台镇之。郭璞精于阴阳五行,选择临江高阜处建台,正是体现了“南火北水安其位,东木西金处其隅……中央以居”的意境。尔雅台的今天位置约在宜昌城区北左门与镇川门之间,即西陵一路下段。 夷陵山水美引来金凤凰 《尔雅》是我国古代最早解释词义的一部专著,也是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编纂的一部词典,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百科性质的工具书。尔,近也;雅,正也。《尔雅》就是指解释词义近于雅正,合于规范。据传,今宜昌江南磨基山公园中的磨基山,即古之郭道山,范成大认为郭璞注《尔雅》时曾居住于此。 郭璞(276——324),河东(今山西省)闻喜人,字景纯。他博学多才,人称其词赋为东晋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

著有《尔雅注》、《尔雅图》、《尔雅图赞》、《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楚辞注》、《葬经》、《三命通照神曰经》、《玉昭定真经》等书。郭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郭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郭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未及读,而为火所焚。郭璞是堪舆学开山鼻祖,其《葬经》已成为中国堪舆学之蓝本。郭璞是易学家,写易书30余部。闻喜郭氏家族是周朝周文王之后,《周易》出自周代,郭璞通易,实属家传。 郭璞像 郭璞初到三峡的时间为公元297年,距今有1709年,居住时间长达3年之久,这是其它来三峡的历史文化名人所少见的。郭璞之所以跋涉千山万水来到长江三峡地区深入生活采风,并长期寓居在峡口古城夷陵从事写作,完全是一种缘份,这个缘份来自他父亲郭瑗牵引的红线。郭瑗当年为建平太守,21岁的郭璞来到建平郡治巫山,看望在此任太守的父亲郭瑗。雄奇的三峡山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深深地吸引着这位北方青年,在全面游览和考察了三峡山水风物之后,他选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