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辅导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辅导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辅导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辅导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

一、逻辑元点

1、“新闻”:中国新闻史

新闻的定义:

(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2、“传播”:中国传播史

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3、“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

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4、“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

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

1、本体范式

(1)特点

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

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惜乎!

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2、革命范式

(1)特点

以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作为主脉络,对有关史实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换言之,这中历史分期法缺乏被研究对象自身的特点。

(2)历程

A、源起——《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1955年中共中央马列学院新闻班编写)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号召知识分子和文化学术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学术研究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批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新闻学者,开始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注重研究新闻事业的宣传报道活动及其在社会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巅峰之作——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本,1999年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二个标志性成果。从历史分期来看,作者主要以通行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作为蓝本,但体现不了新闻事业自身的发展特点,难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事业究竟有何差异、变化和特色。

(3)商榷

这是缺乏新闻史学研究特色与个性的做法。究其原因,一是在研究思想与研究方法上“左”的思想——“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论”影响,强调阶级斗争为纲;二是,对新闻史缺乏准确的定位,是文化史,还是专门史?行业史?

新闻史研究的逻辑元点,在这里显得格外有意义。

第二编《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知识体系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复习提示

中国古代报纸,从唐至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邸报、小报和报房京报等类报纸。办报者从官员扩展到私人,并进而成为社会上一种行业;从官办为主到以民办为主,从类似新闻信件的手抄品到活字印刷的小册子,从非卖品到沿街叫卖收费订阅,总趋势是逐渐进步的。但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官吏文书状态。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古代报纸是封建专制体制的体制内事物。

复习本章,要求在全面了解和把握古代官报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同时,对小报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也要予以认识,尤其对邸报和小报的特点和性质要加以区别、比较并认真地把握;另外,民间报房及其所办报纸也是本章应该关注的重点。

二、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露布

2、进奏院状

3、开元杂报

4、敦煌进奏院状

5、邸报

6、宋代小报

7、定本制度

8、报房京报

9、辕门抄10、《天变邸抄》11、《万历邸抄》12、《急选报》

(二)简答题

1、先秦及其以前的传播手段主要有哪些?口头传播——烽烟旗鼓——木铎

2、秦汉及其以前的文字传播载体主要有哪些?简策——丝帛——露布

3、唐代进奏院状报的内容及特征。P7

4、宋代邸报的内容与特征。P12~13

5、小报在宋代产生并盛行的原因。

(1)外部环境:宋代内忧外患严重,社会动荡不安的产物

(2)内在因素:朝报的商品化

6、明代邸报的发布和抄传一般要经过哪些环节?P22 通政司——六科——提塘

7、清代的提塘、提塘报和民间报房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报房办的“京报”不是政府官报?P34、38

8、如何理解清代《京报》诞生的意义?

清代《京报》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完备形式,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内容——发行——读者——宗旨(赢利)

(三)论述题

1、宋代小报具有那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止?

2、为什么中国古代报纸没有演进成近代报纸?

(1)内因:这是根本原因。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官吏文书状态。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古代报纸是封建专制体制的体制内事物。中国古代报纸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具体反映。

(2)外因:清代民间报房及其所办的报纸的没落,其历史背景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封建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打进中国市场。从主观来说,由于官方对这类报纸控制过严,办报人除照录科抄和牌示之外,不能越雷池一步,古代报纸不能满足社会上日益增长的信息方面的需求;从客观来说,则是兼有新闻、评论、广告和文学作品等多方面内容,可读性较强,信息量较大,新闻时效性较强的近代化新式报刊的出现。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一、复习提示

近代报刊是内容与形式都比中国古代报纸先进的新型报刊,是在鸦片战争前西方列强图谋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中传入中国的。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最先出现于东南亚一些华人聚居地区。而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是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语《蜜蜂华报》(1822年9月12日)。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活动。

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在宣称办报目的是,往往大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旨趣,标榜其宗旨是为了中国,是为了“润泽汉人”,是“有益于中华之举”。而事实上,外人在华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是用报纸的一般功能来掩盖其主要为列强服务的实质。比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人郭士力,身份非常复杂,既是传教士、“中国通”(汉学家),也是一个报人、间谍、翻译家(侵略者)。

不过,外报是远较中国古代报纸先进的近代传媒,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也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

它们为被封建统治长期禁锢的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睁开眼睛看世界、认识中国落后的窗口,从而促使了这部分中国人的觉醒。

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也不可避免地为新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利用。

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是西方人民数百年来奋斗所取得的具有全人类意义的文化结晶,也理所当然地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这些知识分子从而活跃了思想,增长了见识,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愿望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

反映在新闻事业方面,外报的出现,起到了示范和刺激的作用。一些中国的有识之士,通过与外报的接触,初步认识到近代报刊的功能和作用,从19世纪70年代起,借鉴外报的业务经验,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自己创办近代报刊,揭开了中国新闻事业的新篇章。

复习本章,要求了解并掌握以下报刊的概况:《察世俗每月统计传》、《遐迩贯珍》、《万国公报》、《申报》、《字林西报》等。

二、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3、《蜜蜂华报》

4、《遐迩贯珍》

5、《字林西报》

6、《万国公报》

7、《申报》

8、《德臣报》

9、《孖剌报》10、《广州纪录报》

(二)简答题

1、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的发展情况。英文报刊——中文报刊(外人、华人)

2、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的发展情况。英文报刊——中文报刊(外人、华人)

3、《申报》的特点是什么?它取得成功的办法有哪些?P63

(三)论述题

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重点)P74~76

主观上:文化侵略——客观上:文化交流——实践上:民族报业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

一、复习提示

从19世纪60年代起,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威胁下,中国封建统治集团被迫搞起了洋务运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产生了一批资本主义企业和民族资产阶级,也产生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积极要求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是一些早期维新派,如王韬、郑观应等人。但是,第一批国人办报,特别是在内地出版的,数量不多,寿命不长,只限于上海、广州、汉口等少数地区,而且往往挂着洋旗,托庇于租界,所以,总体上社会影响不大。

维新派的第一批报刊,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传播维新思想,促进变法活动的开展而创

办起来的。这批著名的报刊是《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和《强学报》。虽然出版的时间不长,但它们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批报刊,也是第一批中国政治团体机关报,标志着中国政党报纸的萌芽。

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国人自办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涌现,形成国人创办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潮。从1895年到1898年,国人新办报刊达94种,分布于20多个城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时务报》。

复习本章,要求熟悉并掌握以下报刊的创办过程及其特征,即:《循环日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报》、《湘报》、《国闻报》等。

二、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循环日报》

2、《中外纪闻》

3、《强学报》

4、《时务报》

5、《知新报》

6、《湘学报》

7、《湘报》

8、《国闻报》

9、时务体

(二)简答题

1、洪仁玕的新闻观点是什么?

2、王韬的办报主张是什么?请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3、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是什么?

4、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是什么?P92

5、维新派的办报思想主要有哪些?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报刊有益于国家的功用:去塞求通——开民智——开风气;称报刊为国家的“耳目喉舌”和“民口”。

(三)论述题

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P103 (非常重要!)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复习提示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被迫逃亡海外。他们以日本为基地,奔走于世界各华人聚居地区,短短几年,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了“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创办和控制了30多种报刊,将海外华文报刊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的影响最大。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举起反清革命的旗帜起,就开始了他们的宣传活动。其中《中国日报》、《民报》是革命派宣传的大本营。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时称“保皇会”)的报刊大论战,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从1900年起,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在救亡热潮的推动下,从政变后的谷底逐年回升,并渐次形成高潮。从1899年到1905年,内地新创刊的中文报刊达354种之多。其中大多是政治上主张温和改革的报刊。著名的有《大公报》、《东方杂志》、《时报》和《京话日报》等。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近代报刊的发展步子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其中居主流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报刊。著名的有《中国女报》和于右任主办的《神州日报》、“竖三民”报和《大江报》。

二、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清议报》

2、《新民丛报》

3、《大公报》

4、《京话日报》

5、《东方杂志》

6、《时报》

7、《中国日报》

8、《民报》

9、《神州日报》10、《中国女报》11、“竖三民”12、《大江报》

(二)简答题

1、《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P118

2、试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139

4、试述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改进。报刊言论——新闻报道——编辑工作

(三)论述题

比较分析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新闻思想的异同。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一、复习提示

从临时政府成立到五四运动前,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从胜利转为失败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报刊在短暂繁荣后旋即陷入低潮的时期。在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下,新闻事业受到遏制和摧残,少数记者虽脱颖而出,但不能充分施展才华。这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报刊的表现说明,中国资产阶级的新闻事业,限于它们所属的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难以负起动员和指导民众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中国需要一场由新的阶级领导的革命,需要一种为新的革命服务的新型报刊。不久,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的阶段,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也进入了新的时期。

这一时期,负有盛名的新闻记者有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人。

二、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横三民”

2、“癸丑报灾”

(二)简答题

1、黄远生对我国新闻事业有那些贡献?P168

2、袁世凯及北洋军阀是如何扭曲自由新闻体制的?P155

创办御用媒体——收买“吹抬”媒体——镇压“长角”媒体——颁布专制法律

(三)论述题

试评析民国初年报纸的企业化现象。P172(重点)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复习提示

五四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伟大的五四运动宣告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而马克思主义报刊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国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发动新文化运动,使报刊工作日趋活跃,五四运动后出现迅速发展的局面。1920年,我国首批马克思主义报刊诞生开拓了新闻事业前进的新道路。

新闻事业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采用白话文和革新副刊。由于报刊上自由讨论的发展,政论文体有显著的进步与创新。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出现了我国第一个新闻教学与研究机构和国人撰写的第一批新闻学著作。

这一时期的重要报刊有:《新青年》、《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共产党》和《每周评论》。

二、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新青年》

2、《湘江评论》

3、《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4、《共产党》

5、《每周评论》

6、中俄通讯社

(二)简答题

1、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宣传内容主要是什么?

(三)论述题

我国新闻工作在“五四”时期有何重大改革?P191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复习提示

这一时期是革命新闻事业迅速壮大,中间报也缓慢发展的历史时期。

首先是中共党员机关报刊的诞生,党领导的工人、农民、妇女、青年、军队报刊的出现,从而初步形成了党的报刊网络。

其次,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实现后,出现了以国民党名义创办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报刊。

再次,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广大地区,一些以中间面貌出现的报刊在着力办出自己的特色,而进步报刊与革命新闻工作者深受迫害。

就整体而言,这一时期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在扩大,开始越出政界、学界的圈子,走向广大民众,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工商学联合的爱国运动和北伐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闻业务也有所改进,主要在新闻报道的采访和写作上有明显的进步。

此外,我国新闻教育有了初步发展,新闻学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这一时期的重要报刊是:《向导》、《中国青年》、《政治周报》、《中国工人》和《热血日报》。

二、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诚言》事件

2、《向导》

3、《中国青年》

4、《政治周报》

5、《中国工人》

6、《热血日报》

(二)简答题

1、简述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

(三)论述题

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P202 性质——任务——文风——对象

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复习提示

这一时期是中国新闻事业阵线分明、斗争激烈的历史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全国建立了党办新闻事业网络,控制民营新闻事业,制定了一系列反共反人民的新闻政策法规,推行新闻检查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被迫转入地下,进行极其艰苦的斗争,但在国民党的残酷镇压和党内三次“左”倾错误的严重影响下,失去了生存条件,几乎被破坏殆尽。

然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却在人民政权下诞生了新的新闻事业,找到了一条革命事业发展的新道路。

“九一八”事变震动全国,也使新闻界发生剧烈变化,邹韬奋与《生活》周刊、史量才与《申报》,还有许多原先在政治上保守的报刊,都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呼声传遍全国。这一时期出现的“韬奋精神”和邹韬奋的报刊经验与报刊思想、范长江的旅行通讯作品,都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财富。斯诺、史沫特莱等国际友人也运用新闻阵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时期的重点报刊有:《布尔塞维克》、《红色中华》、《红星报》、《中央日报》、《红旗日报》和《生活》。

二、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新生事件

2、“红中社”

3、“韬奋精神”

4、《布尔塞维克》

5、《红色中华》

6、《红星报》

7、《中央日报》

8、《红旗日报》

9、《生活》10、中央通讯社

(二)简答题

1、国民党新闻统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P219

2、邹韬奋的报刊思想主要有哪些?P239

(三)论述题

简要评述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特点和意义。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复习提示

抗战开始后,中共致力于创建人民政权下的新闻事业,即以人民政权的名义创建的新闻事业。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延安的新闻事业曾有较大发展。中共中央加强了《解放》周刊和《新中华报》的工作,《新中华报》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仍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并先后创办了《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共产党人》、《中国工人》等报刊。

1941年,中共中央将《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改出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这是在中国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革命报纸。

1942年整风运动开始后,《解放日报》率先进行了整风改革。中共中央宣传部1942年3月16日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成为新闻工作整风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精神主要是加强党对报纸的领导,增强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加强报纸的战斗性。

新华社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国统区,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抗日救亡报刊。其中有名的有:《救亡日报》、《抗战》、《文化战线》、《战时妇女》、《救亡周刊》、《战时联合旬刊》和《战时漫画》等。而中共直接领导的《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的创刊,既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首次在国统区的公开亮相,更是国统区抗日救亡报刊的亮点。

在沦陷区,日伪新闻事业处于垄断地位。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建立了通讯社、报刊和广播电台。但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的新闻工作者,进行了反对敌伪统治的英勇斗争。他们在外国租界里创办了抗日爱国报刊。其中,中共领导的《译报》和爱国人士创办的《文汇报》影响最大。

二、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弘报三法”

2、《救亡日报》

3、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4、《译报》

(二)简答题

1、重庆《新华日报》如何反对国民党当局迫害的斗争?P267

物资条件——发行渠道——新闻报道

2、延安《解放日报》在改革中等教育提出并解决了那些新闻理论问题?P258

(三)论述题

评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P255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复习提示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随着政治中心由西部向东部转移而重新返回上海、南京一带。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其手中掌握的政权与法统,抢先在收复区扩展他们自己的新闻事业。在接收敌伪新闻机构的基础上,一个较战前更为庞大的国民党新闻。事业网迅速得以重建。

首先,国民党报团组织的出现,是战后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重新制定了党报企业化计划,实施企业化政策。《中央日报》社等中央级新闻机构,按照《公司法》改组为企业组织,并逐步发展为报团组织。

其次,广播与新闻通讯事业的扩张。一是将接收的各地日伪电台改建为国民党的官办台电;二是扩充中央广播电台的规模,该台战后由重庆迁回南京后,规模迅速得到扩充,不仅能面向全国广播,还开办了对广播;另外,中央通讯社也有发展。

再次,对民营报刊实行“党化”政策,将它们改造成国民党的准党报。国民党统治集团先后采用制订新闻出版法规、加入官股改变其纯民营性质、改选报刊董事会和调换报社负责人员等办法把一批民办报刊收入自己的麾下。

但是,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新闻事业网在大陆迅速解体,国民党党营新闻传播事业也在大陆走完了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道路。

抗战胜利后,在国统区的中共报刊也有所建树。除《新华日报》继续在重庆合法出版外,中共在“收复区”

也创办了一批报刊。影响较大的有:《联合日报》、《建国日报》、《联合晚报》、《文萃》周刊、《消息》半周刊、《群众》周刊和《解放报》。

在解放区,延安《解放日报》和新华社是其神经中枢。在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是中共中央主要喉舌的基础,为推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章尤其要注意的,一是1947年6月由《晋绥日报》发动的反“客里空”运动。它对于坚持和发扬新闻必须真实、新闻工作者必须实事求是的传统,对于密切新闻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本建立。这主要体现在1948年4月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和同年10月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

二、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拒检运动”

2、《文萃》

3、“客里空”

(二)简答题

1、简述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发表的背景和内容。P322

2、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阐述了哪些重要问题?P319

3、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P307

(三)论述题

评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与意义。

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复习提示

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完成了对旧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清理整顿,形成了以《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核心的全国新型的新闻传播事业网。为了规范管理全国新闻传播事业,政务院成立了新闻总署管理全国新闻传播事业,一些新闻出版法规也相继制订。

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如何进行经济宣传是新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1950年,全国新闻工作会议着重指出改进报纸的三个主要方面: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就是贯穿报纸工作、通讯社、广播电台业务建设的宏观指导思想。在自我探索的同时,我国新闻界还全面借鉴了苏联新闻工作的业务经验,列宁、斯大林的办报思想、实践和苏联新闻传统,成为建成我国新闻事业体制的基本指导。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双百”方针提出,刘少奇对新闻工作做重要讲话,强调新闻报道要从教条主义、党八股中解脱出来,不盲从迷信,要独立思考。使新闻工作“从多方面和人民建立密切的联系”,更好地适合读者需要。由此,我国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进行了改革。

二、模拟试题

论述题:评述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的经过、重点和收获。P359(重点)

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一、复习提示

在曲折中发展、在摸索中前进,成为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新闻媒体作为党的重要舆论工具,在整风运动中盲目鼓励大鸣大放,充当“引蛇出洞”的工具,在“大跃进”中推波助澜、大放卫星,鼓吹共产主义究过渡,给国家与人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以阶段斗争为纲”的论调更是传媒宣传的重点。广大的新闻工作者对于当时的国情缺乏冷静的认识,在各种政治运动中盲目地升温加火,甚至违背基本的新闻规律,以“假、大、空”的新闻报道代替真实的事实报道,“务虚名而得实祸”,教训也是深刻的。在新闻学研究领域,1956年的新闻改革给正常的学术讨论提供了机会。只是一切的讨论很快就被“阶级斗争工具论”的大帽子束缚住了手脚。

第十三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一、复习提示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这标志着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展开。很快,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新闻舆论阵地被夺权,大批新闻从业人员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报纸广播电视形成了“千报一面”与“千台同声”的局面。正式出版的报纸种数大量减少,而小报小刊急速增多,泛滥成灾。“新闻为政治服务”的观点成为统治新闻界的主流观点,新闻学术研究和新闻教学处于瘫痪状态。可以说“文革”的这个10年是“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的10年,我国的新闻事业成为发动和开展“文化大革命”的舆论工具,也成为两个反革命集团阴谋篡党夺权的工具。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被无情地践踏。整个新闻事业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

第十四、十五章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总体变化

一、复习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生的最大变化首先体现在新闻传播观念的变化中。从摒弃“阶级斗争工具论”到继承发展“喉舌论”,从承认新闻是一门科学,承认新闻事业具有其自身的传播规律开始,到引进西方传播学的观念开始舆论学研究、受众研究,在不同的阶段,新闻观念的革新总是与新闻实践密切相连。没有新闻观念的变革,也就谈不上新闻改革的深入,谈不上新闻事业体制的变化。在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与喉舌论的同时,我们也借鉴了许多西方传播学的观点,丰富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闻传播事业的规模有了更大发展,新闻传播事业的经营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国内新闻界同海外新闻界的交往日益频繁。在报道内容上,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新闻工作也从过去以宣传政治运动为主转变为以宣传报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主。在报道方式方法上,我国新闻媒体大胆改革创新,一大批名栏目、名记者、名主持人脱颖而出,一大批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报刊和广播电视节目纷纷创办,由此形成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也促使我国的新闻传播媒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将促使新闻传播事业的管理最终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第十六章 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新闻传播事业(略)

第三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噪音”

一、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理解线索

1、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新闻事业,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

2、新闻事业自身的演进——新闻工作、新闻业务、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研究等

二、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考试特点——封闭性

1、命题的封闭性

从近几年的标准考卷上可以得到验证。

2、判卷的封闭性

当务之急是,一切为了应试!不要抱着研究心态,更不要抱着厌恶、仇恨的心态,严格以指定教材为准,熟悉它、亲近它——它是你需要的一块“敲门砖”!

三、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复习方法

1、目录记忆法

2、综合归纳法

3、命题分析法

四、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天籁之音”

权威专家建言——听不听由你!

1、“涛声依旧”——命题方式: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2、“薄古厚今”——学习原则

2、“抓典型”——典型新闻媒介、典型新闻事件、典型新闻人物

3、“揪尾巴”——吃透每章之后的“学习思考题”

五、“唯我独尊”——揣着希望,牵着命运之手,让我们一起上路!

这里没有年龄、没有性别、没有专业、没有门第,英雄莫问出处!

这里只有信心、只有勇气、只有勤奋、只有坚忍、只有公平,还有——希望!

考研资料最新最全真题答案 笔记 内部资料

店铺热门资料清单 东北地区(uangla) 东北财经大学-------管理学1,行政管理学2,经济学8会计学 大连理工大学----信号1材料科学新闻专业传热学行政管理877经济学876管理学828工程管理自动控制电子技术 东北师范大学语言文学 东北大学机械设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自控 吉林大学经济学新闻学行政管理 大连海事大学海商法 京津地区(uangla) 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 北大-------光华金融学1半导体经济学院2行政管理学3传播学汇丰商学院2ccer国民经济学; 人大-------经济学综合18,431金融学综合5,管理综合4,新闻传播学1新闻传播硕士2,人力资源4行政管理 人行五道口(127拍拍店)7 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8,812经济学2,431金融学综合1,802管理学2; 北京交通大学-------通信6,电路;机械1管理学 中科院-------生化分子生物学1,信号2(统一命题,电子所,微电子所,微系统所),物理化学1,统一命题电子线路,微电子所电子线路,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对外贸易大学-------经济学,工商管理,431金融学综合1,国际法3;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电路;经济学电子信号 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化学1金属学1管理学1;材料科学 南开大学-------经济学1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 燕山大学-------机械1 河北工业大学------电路2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传播学新闻学艺术硕士716设计艺术天津大学---------信号832运筹学431金融学 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自动化1,经济与管理电路 中国石油大学物理化学(华东) 清华大学------电路原理;清华大学车辆工程;431金融学;信号 中央民族大学理论经济学 新闻与传播硕士MJC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资料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 北京工业大学自动控制 北京理工大学:882电路信号与系统经济学化工原理运筹 北京外国语大学经济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汇编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传播渊源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 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 3.竹、露布 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 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 二.孙樵和开元杂报 三.敦煌的进奏院状 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 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 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 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 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 竹筹、揭帖、旗报、排报 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 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 (收受)(发抄)(抄传发行) 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 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 4.提塘报房:雍正 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 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 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化学动力学基础)【圣才】

第3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3.1 复习笔记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定义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2.分类 (1)平均速率:某一时间间隔内物质浓度变化的平均值,c r t ?=? (2)瞬时速率:时间间隔无限接近0时的平均速率的极限值,0 lim t r r ?→= 二、速率方程 1.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1)定义 描述了化学反应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定量关系的方程,即 式中,k 为速率系数,与浓度无关,与温度T 有关,单位为[mol ·L -1]1-(α+β)[t]-1;c A 、c B 分别为反应物A 和B 的浓度,单位为mol ·L -1;α,β分别为反应物A 和B 的反应 A B r kc c αβ=

级数,量纲为一;(α+β)为反应的总级数。 (2)影响因素 ①速率系数 速率系数k 反映了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其影响因素包括:反应物本性、温度、催化剂等,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②反应级数 反应级数表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关系。零级反应表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一级反应表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以此类推。 【注意】反应级数与物质化学计量数二者概念不同,数值不同,反应级数可取分数和负数,即α≠a ,β≠b 。 2.半衰期 定义:使反应物A 转化率达到1/2时所用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本节只需掌握以下两个半衰期公式: (1)零级反应 ()01/2 A 2c t k = (2)一级反应 1/2 0.693t k = 三、Arrhenius 方程 1.Arrhenius 方程的概念

(1)定义 Arrhenius 方程是表示温度T 与速率常数k 之间定量关系的方程式,公式为 ()0e a E RT k k -= 或 0ln ln a E k k RT =- 式中,E a 为实验活化能,单位为kJ ·mol -1;k 0为指前参量,又称为频率因子,与单位相同。 【说明】温度变化较小时,E a 和k 0可看作与温度T 无关。 (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①大多数化学反应的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②反应物浓度恒定,温度每升高10K ,反应速率约增加2~4倍。 2.Arrhenius 方程的应用 (1)计算反应的活化能E a ; (2)由E a 计算反应速率系数k 。 四、反应速率理论和反应机理 1.碰撞理论 有效碰撞:反应物分子A 和B 必须通过碰撞,且其碰撞动能大于或等于摩尔临界能E c 时,碰撞才能发生反应。 根据碰撞理论,反应物分子能发生有效碰撞的条件为:①具有足够的最低能量;②以合

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模拟电子电路读图)【圣才出品】

第11章 模拟电子电路读图 11.1 复习笔记 一、读图的思路和步骤 1.了解用途:了解所读电路应用于何处及其所起作用。 2.化整为零:将所读电路分解为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部分。 3.分析功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分析每部分电路的工作原理和主要功能。 4.统观整体:将每部分电路用框图表示,根据各部分联系将框图连接起来,得到整个电路的方框图。 5.性能估算:对各部分电路进行定量估算,从而得出整个电路的性能指标。 二、基本分析方法回顾 1.小信号情况下的等效电路法 用半导体管在低频小信号作用下的等效电路取代放大电路交流通路中的管子,便可得到放大电路的交流等效电路。 2.频率响应的求解办法 : 首先画出适于信号频率0∞的等效电路,求出电路的上、下限频率,然后写出电压放大倍数的表达式,最后画出波特图。 3.反馈的判断方法 反馈的判断方法包括有无反馈、直流反馈和交流反馈、反馈极性(利用瞬时极性法)的判断,以及交流负反馈反馈组态(电压串联、电压并联、电流串联、电流并联)的判断。

5.运算电路运算关系的求解方法 以“虚短”和“虚断”为基础,利用节点电流法和叠加原理适于多个输入信号的情况.即可求出输出与输入的运算关系式。 6.电压比较器电压传输特性的分析方法 令集成运放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电位相等求出阈值电压,根据输入电压作用于集成运放的同相、反相输入端来确定输出电压在输入电压过阈值电压时的跃变方向。 7.波形发生器的判断方法 ①正弦波振荡:需要满足正反馈和选频网络两个条件才能振荡; ②非正弦波振荡:先观察是否有RC电路或积分电路,然后观察两个输出状态是否可以自动转换,即能否起振。 8.功率放大电路最大输出功率和转换效率的分析方法 首先求出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然后求出负载上可能获得的最大交流功率,即为最大输出功率。输出最大输出功率时,电源提供的平均电流与电源电压相乘,即得到电源的平均功率。最大输出功率与此时电源提供的平均功率之比为转换效率。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 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 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 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 1)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 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 1813 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 年1 月15 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842-1860 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 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 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 历史129 年);《孑子剌报》(1857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1861 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9 世纪50 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60-70 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 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 美-林乐知)。90 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圣

第三章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 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国人对西人办报活动的模仿和跟进 1.国人最初对报刊的关注 对待新式报纸,国人最初的态度是抵制,但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衰弱,西方势力在中国的强大,西方带来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文思想开始进入国人视野,作为新知识植入中国的重要载体的报刊,渐为国人所接受。 (1)清末官员的译报活动 译报是国人接触外报的开始。清末洋务派高官常有内部译报活动。 ①“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

1839年林则徐为禁烟来到广州,为了解“夷情”,他组织翻译团队,购进各地报纸进行翻译,提供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抄报朝廷,称为“澳门新闻纸”。这是中国最早的译报,对于当时政府机构了解外情起到一定作用。 在该报基础上,林则徐选择部分内容加工、润色,编成《澳门月报》,后被魏源收入《海国图志》,受林则徐影响,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夷情备采”的译报思想。 ②《西国近事汇编》 译书译报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1868年6月,江南制造局附属机构翻译馆建成,1873年4月起着手译报,名为《西国近事汇编》,连续出版到1899年,对当时国人了解世界大事有极高参考价值。 (2)洪仁玕的报刊理想 洪仁玕(1822—1864年),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最早提出较为系统的报刊思想。其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报刊思想如下: ①报纸是沟通社会各阶层信息,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农商览之得以通有无。” ②报纸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手段,可以通过报纸去“禁朋党之弊”,以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③提出设具有独立功能的“新闻官”,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进行监督,以便加强中央政府权力。还设想允许民间办报。 ④提出了报纸的文风问题。洪仁玕提倡浅明文体,并把真实作为新闻文风的首要标准和最高原则。 洪仁玕的这些新闻思想主张虽然没有实践的机会,但这毕竟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关于新闻事业的设计思路,显示出近代国人把近代新闻业嵌入国家制度及其所起作用的构想。

无机化学考研复习总结笔记

无机化学复习总结 无机化学复习不完全攻略(原创,有不足,请指点)5 j5 K# N. x2 r) 转载自free kao yan6 n! Z+ E9 T; _) m/ U 首先说明一下,我是复习考有机专业的,因为接触无机比较早,也看过一些无机的教材,对无机的知识点略有了解,同时应版主要求,把版中无机的讨论带动起来,故介绍一下个人学的无机的心得,供大家参考,仅代表个人观点. & B$ {0 `1 t3 h7 ~ 无机的东西比较杂,并且比较松散,主要可以分为理论部分和元素化合物部分! V% q* h7 C' G+ O 理论部分主要分为四大结构和四大平衡,以及化学热力学,动力学初步和溶液 四大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合物结构,晶体结构 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离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 如果你考物化的话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就不用看了,物化讲的比这个透彻得多,平衡的总纲以及溶液部分在物化里面也是讲的很详细; 如果你分析化学学得好的话,四大平衡也可以少看很多,因为分析化学就是建立在四大平衡的基础上的(仪器分析不算,呵呵); 5 `2 f: h; A$ f/ f+ F5 k 而结构化学里面所涉及到的结构问题又比无机的四大结构深多了,同样如果你在这方面比较强,那四大结构又省了很多事. 但是如果每门掌握的都不透彻怎么办呢?不要担心,无机的理论部分

仅仅是是一个大纲性质的东西,也就是总结性的概括.所以每种理论都有,但是每种理论要求都比较简单,按照四大结构-四大平衡-化学热力学初步-化学动力学初步-溶液的顺序自己仔细地过一遍也不是很难的事情,起码我感觉比自学有机容易多了,呵呵 如果你的化学基础比较扎实,也不要在旁边偷偷笑,正所谓"结构决定性质",无机尽管理论比较简单,但是其精髓在于用简单的理论解释大量的现象和物质性质,在你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要能够灵活地把它们运用到平时见到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解释.这样才算真正掌握了无机的理论. 总的来说无机的理论部分重点在运用. s5 V [. M$ }# E) Z 而无机化学的重点则元素部分,这个也是无机主要讲的东西以及无机的特点., Y2 A. _0 I, {& Q3 Y4 ^" z- G" a 首先建议周期表最好是背过,认识并且会写除f区以外的元素,镧系最好能背过,一些重要的比如说La Ce也要知道的.* ~8 E+ ?2 e3 m$ G2 @ 个人感觉主族元素里面比较重要的是B,P,S,Sn,Pb,As,Bi,4 W' N: X5 ?8 h 副族里Hg,Co,Cr,Mn,Ti,V,Cu等比较重要,下面分主族和副族元素分开介绍:, I* Q6 y8 _- _' l' b, U7 Y w 第一主族里面要注意过氧化物,超氧化物,臭氧化物的结构和生成条件,焰色反应的火焰颜色(包括碱土金属和少量过渡金属的都要知道),以及碱金属的不溶盐;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他统

数字电路考研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考研真题与笔记

数字电路考研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考研真题 与笔记 一、数电考研考点复习笔记 1.1 复习笔记 本章是《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的开篇,主要讲述了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以及数字信号的描述方法,进而讨论了数制、二进制的算术运算、二进制代码和数字逻辑的基本运算,是整本教材的学习基础。笔记所列内容,读者应力求理解和熟练运用。 一、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1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见表1-1-1) 表1-1-1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2数字信号的描述方法(见表1-1-2)

表1-1-2 数字信号的描述方法 3数字波形详细特征 (1)数字波形的两种类型见表1-1-3 表1-1-3 数字波形的类型 (2)周期性和非周期性 与模拟信号波形相同,数字波形亦有周期型和非周期性之分。周期性数字波形常用周期T和频率f来描述。脉冲波形的脉冲宽度用表示,所以占空比 (3)实际数字信号波形 在实际的数字系统中,数字信号并不理想。当从低电平跳变到高电平,或从高电平跳到低电平时,边沿没有那么陡峭,而要经历一个过渡过程。图1-1-1为非理想脉冲波形。

图1-1-1 非理想脉冲波形(4)波形图、时序图或定时图 波形图、时序图或定时图概述见表1-1-4。 表1-1-4 波形图、时序图或定时图概述 时序图和定时图区别与特征见表1-1-5。 表1-1-5 时序图、定时图特征 二、数制 1几种常用的进制(见表1-1-6) 表1-1-6 几种常用的进制

2进制之间的转换 (1)其他进制转十进制 任意一个其他进制数转化成十进制可用如下表达式表示: 其中R表示进制,Ki表示相应位的值。例如(二进制转十进制):(1011.01)2=1×23+0×22+1×21+1×20+0×2-1+1×2-2=(11.25)10。 (2)十进制转二进制 ①整数部分的转换:将十进制数除以2,取所余数为k0;将其商再除以2,取其余数为k1,……以此类推,直到所得商等于0为止,余数k n…k1k0(从下往上排)即为二进制数。以273.69为例,如图1-1-2所示。 ②小数部分的转换:将十进制数乘以2,取乘积的整数部分为k-1;将乘积的小数部分再乘以2,取乘积的整数部分为k-2,……以此类推,直到求出要求的位数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 一、逻辑元点 1、“新闻”:中国新闻史 新闻的定义: (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1、“传播”:中国传播史 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2、“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 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3、“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 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 1、本体范式 (1)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 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惜乎! 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2、革命范式 (1)特点以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作为主脉络,对有关史实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换言之,这中历史分期法缺乏被研究对象自身的特点。 (2)历程 A、源起——《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1955年中共中央马列学院新闻班编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号召知识分子和文化学术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学术研究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批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 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 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这些传播媒介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②早期的口头广告、音响广告和悬帜广告随集市贸易的出现而出现。 ③关于传播功能、传播效果、传播心理、传播技巧、传播道德乃至于受众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的理论著作和思想家开始出现。 (3)汉代以后,传播体制日趋完善,传播载体开始多元化。 汉代以后,随着邮驿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传播载体逐渐以竹简、木简、绢帛和纸为主,传播距离扩大,时效性增强。 (4)三国两晋时代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发达。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载体是多元化的,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童谣和谣言也是社会上普遍采用的传播手段。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2、《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3、《广州纪录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 4、《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 5、《香港公报》: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 6、《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7、《孖剌报》:香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 8、《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9、《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在香港创刊,由孖剌报馆创办,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早期的主要编辑是广东人黄胜。 10、《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864年由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的《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立。内容上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登方面文字,但开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原子结构)【圣才出品】

第8章 原子结构 8.1 复习笔记 一、氢原子光谱与Bohr 理论 1.氢原子光谱 (1)线状光谱:元素的原子辐射所产生的具有一定频率的、离散的特征谱线。 (2)氢原子光谱特征:①线状光谱;②频率具有规律性。 (3)氢原子光谱的频率公式 151 2212 113.28910( )s v n n -=?- 【注意】n 2>n 1,且均为正整数,n 1=2时,n 2=3,4,5,6。 2.Bohr 理论 Bohr 理论(三点假设): (1)定态假设:核外电子只能在有确定半径和能量的轨道上稳定运行,且不辐射能量; (2)跃迁规则: ①基态→激发态:电子处在离核最近、能量最低的轨道上(基态);原子获得能量后,基态电子被激发到高能量轨道上(激发态); ②激发态→基态:不稳定的激发态电子回到基态释放光能,光的频率取决于轨道间的能

量差。 光能与轨道能级能量的关系式为 h ν=E 2-E 1=ΔE 氢原子能级图如图8-1-1所示。 图8-1-1 氢原子光谱中的频率与氢原子能级 能级间能量差为 H 2212 11 ()E R n n ?=- 式中,R H 为Rydberg 常数,其值为2.179×10-18J 。 n 1=1,n 2=∞时,ΔE =2.179×10-18J ,为氢原子的电离能。

二、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特征 1.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定义: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的微观粒子。 微观粒子的波长为 h h mv p λ== 式中,m 为实物粒子的质量;v 为粒子的运动速度;p 为动量。 2.不确定原理 Heisenberg 不确定原理:处于运动状态的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不能同时确定。 表示为 4h x p π ???≥ 式中,Δx 为微观粒子位置的测量偏差;Δp 为微观粒子的动量偏差。 【注意】波动性是大量粒子运动或一个粒子多次重复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三、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描述 1.薛定谔方程与量子数 (1)薛定谔方程 ()22222 22280m E V x y z h ψψψπψ???+++-=??? 式中,ψ为量子力学中描述核外电子在空间运动的数学函数式,即原子轨道;E 为轨道能量(动能与势能总和);V 为势能;m 为微粒质量;h 为普朗克常数;x ,y ,z 为微粒的

数电考研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考研真题与复习笔记

数电考研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考研真题与复习 笔记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第1章数制和码制 一、选择题 在以下代码中,是无权码的有()。[北京邮电大学2015研] A.8421BCD码 B.5421BCD码 C.余三码 D.格雷码 【答案】CD查看答案 【解析】编码可分为有权码和无权码,两者的区别在于每一位是否有权值。有权码的每一位都有具体的权值,常见的有8421BCD码、5421BCD码等;无权码的每一位不具有权值,整个代码仅代表一个数值。 二、填空题 1(10100011.11)2=()10=()8421BCD。[电子科技大学2009研] 【答案】163.75;000101100011.01110101查看答案 【解析】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时,按公式D=∑k i×2i求和即可,再由十进制数的每位数对应写出8421BCD码。 2数(39.875)10的二进制数为(),十六进制数为()。[重庆大学2014研] 【答案】100111.111;27.E查看答案

【解析】将十进制数转化为二进制数时,整数部分除以2取余,小数部分乘以2取整,得到(39.875)10=(100111.111)2。4位二进制数有16个状态,不够4位的,若为整数位则前补零,若为小数位则后补零,即(100111.111)2=(0010 0111.1110)2=(27.E)16。 3(10000111)8421BCD=()2=()8=()10=()16。[山东大学2014研] 【答案】1010111;127;87;57查看答案 【解析】8421BCD码就是利用四个位元来储存一个十进制的数码。所以可先将8421BCD码转换成10进制再进行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的转换。(1000 0111)8421BCD=(87)10=(1010111)2 2进制转8进制,三位为一组,整数向前补0,因此(001 010 111)2=(127)8。同理,2进制转16进制每4位为一组,(0101 0111)2=(57)16。 4(2B)16=()2=()8=()10=()8421BCD。[山东大学2015研] 【答案】00101011;53;43;01000011查看答案 【解析】4位二进制数有16个状态,因此可以将一位16进制数转化为4位二进制数,得到(2B)16=(0010 1011)2;八进制由0~7八个数码表示,可以将一组二进制数从右往左,3位二进制数分成一组,得到(00 101 011)2=(53)8;将每位二进制数与其权值相乘,然后再相加得到相应的十进制数,(0010 1011)2=(43)10;8421BCD码是一种二进制的数字编码形式,用二进制编码的十进制代码。因此可以将每位二进制数转化为4位8421BCD码,(43)10=(0100 0011)8421BCD。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4.1 结构脉络图

4.2 本章要点详解 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1.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东南亚,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 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

合刊的周报,出至1856年末停刊。 ③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第一份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于1858年停刊。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外,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远涉重洋,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的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2.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逃亡海外。保皇派在海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积极创办报纸,进行保皇立宪的宣传。 (1)《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栏目丰富,门类清楚。所刊文字主要是尊皇攘后和君主立宪的宣传。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欧榘甲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一些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革命的文章,赢得了不少读者。1901年12月21日,一场大火焚毁了报馆,报纸因此而停刊。 (2)1902年2月8日《新民丛报》在横滨复刊。该报是梁启超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

一、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和“韬奋精神” 1.什么是“韬奋精神”? 答: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 2.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答:(1)1926年主编《生活》周刊,从此开始新闻生涯; (2)1934年2月10日,《新生》周刊创刊,杜重远主编。 (3)1933年7月—1935年8月,游历欧美多个国家,撰写新闻通讯30多万字,后来汇集成《萍踪寄语》。 (4)1935年3月27日,邹韬奋回国,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鲜明地提出“团结抗日,民主自由”的主张。 (5)1936年3月7日,生活书店创办《永生》周刊,作为《大众生活》周刊的继续。 (6)1936年6月7日,《生活日报》在香港创刊,这是他一生中主编的唯一一张日报。 3.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思想。 答:第一,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第二,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第三,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形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 第四,文风要“明显畅快“。 第五,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第六,新闻工作者应“视事业如生命“,有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于新闻属性的讨论及取得的共识有哪

些? 1979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了全国新闻工作座谈会,会议围绕“文化大 革命”中新闻工作所犯的错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探讨如何蒋新闻宣传工作的 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来。 三、新闻总署是怎样的一个机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是国务院主管新闻出版事业 和著作权管理的直属机构。在著作权管理上。以国家版权局名义对内对外单独 行使职权。 四、政论文体与报章文体 1.《循环日报》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 特点: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有感情,后来逐步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循环日报》是我国第一份以刊载政论著称的报纸。 王韬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王韬的政论文章汇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2.维新派报刊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报章文体。这种文体首先是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的,但当时没有形成气候,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