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佛渡有缘人

佛渡有缘人

佛渡有缘人
佛渡有缘人

1.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

放不下。

2.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

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3.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

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4.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5.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

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6.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7.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

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8.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9.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0.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

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11.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

一片虚幻。

12.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3.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14.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15.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

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16.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说∶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17.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18.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

当得宿命。

19.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

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0.佛曰: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21.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22.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

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23.佛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

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24.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

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25.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26.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

27.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

当得宿命。

28.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29.佛曰:执著如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

佛曰:执著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

佛曰:执著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散

佛曰:不要再求五百年,入我空门,早已超脱涅磐

30.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

处处莫非禅也。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

31.落叶飘零;眼前,秋风凝霜。一位秀才问赵州禅师:“此情此景,

如何感悟人生?”赵州禅师淡淡地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32.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什么是微妙的禅?”智洪禅师回答:“风

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33.自然界万物最灿烂之日,为何就是委地之时?

34.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怎麽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35.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

36.与山水亲近,受自然洗礼,像梅水初放,似水滴轻贱;此情此境,

以分不清那是山水那是人心,山水就是我,我就是山水;心底唇边微笑中发出愿望: "愿将山色供生佛,修到梅花伴醉翁。" 37.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

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

38.过去的一页,能不翻就不要翻,翻落了灰尘会迷了双眼。有些人

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这一个,你才会遇到下一个。

39.人生途中,有些是无法逃避的,比如命运;有些是无法更改的,

比如情缘;有些是难以磨灭的,比如记忆;有些是难以搁置的,比如爱恋……与其被动地承受,不如勇敢地面对;与其鸟宿檐下,不如击翅风雨;与其在沉默中孤寂,不如在抗争中爆发……路越艰,阻越大,险越多,只要走过去了,人生就会更精彩。

40.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

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可以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41.愚人向远方寻找快乐,智者则在自己身旁培养快乐。生活里的每

一个细节都蕴藏着快乐,只是在于你是否感受到了而已。快乐着的人,每一件事,每一个人身上,他都能发现能令自己欢悦的因素来,并让快乐扩张,鼓舞和影响了周围的人。

42.真正的爱,是接受,不是忍受;是支持,不是支配;是慰问,不

是质问;真正的爱,要道谢也要道歉。要体贴,也要体谅。要认错,也好改错;真正的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共同沿着同一方向望去。其实,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要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一个并不完美的人。

43.从现在开始,聪明一点,不要问别人想不想你,爱不爱你?若是

要想你或者爱你自然会对你说,但是从你的嘴里说出来,别人会很骄傲和不在乎你。再也不要太在意一些人,太在乎一些事,顺其自然以最佳心态面对,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往往在最在乎的事物面前,我们最没有价值。

44.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45.世界上没有注定的不幸,也许有是不放手的执着。幸福的办法很

简单,活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人生几分随缘,不执着于缘,不痴迷于苦。人生不过就是路过,青山依旧,流云处处,生死有时,能活好奇。

46.随缘不是听天由命,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 // @佛教佛学

语录:佛说,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强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会不期而至。因此,要拥有一颗安闲自

在的心,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随缘不是听天由命,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

佛教经典故事40个

《佛教经典故事》 佛教经典故事(1): 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佛教经典故事(2): 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明白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必须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立刻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佛教经典故事(3): 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明白,求人不如求己。

佛教经典故事(4): 快乐之道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样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此刻拚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务必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职责。没有理想、信念和职责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职责,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感情,才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感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职责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此刻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务必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感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好处;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佛教经典故事(5): 宋郊活蚁占大魁 宋朝宋郊宋祁兄弟两人,同在太学读书。有一次,遇见一位高僧,能观人相貌,预知吉凶祸福。特为他们兄弟俩相命说:小宋今科将高中状元,大宋虽登科甲,但名位不高。事后,有一次,宋郊到野外,偶见蚂蚁穴,被暴风雨水所浸,无数蚂蚁将被淹死,宋郊心生慈悯,编竹作桥,救渡了无数蚂蚁的生命。到了科试时,兄弟两人同时参加应考,考毕,尚未放榜,又遇见那位高僧,一见宋郊,大为惊奇地说:先生相貌已改,必有大阴德,好象以前救活数百万条生命。宋郊回答说:贫儒哪有如此潜力?僧说:不然,凡是小动物,都有生命。郊就将救蚂蚁的事实说出。僧说:这就对了,先生之令弟当中状元,但是先生功名,将不在令弟之下!放榜

一语一禅一佛悟

一语一禅一佛悟 一语一禅一佛悟 佛说,与你无缘的人,你与他说话再多也是废话。与你有缘的人,你的存在就能惊醒他所有的感觉。 一念起,万水千山皆有情;一念灭,沧海桑田已无心。佛说,缘深则聚,缘浅则分,万法随缘,不求则不苦。所以遇见所有遇见的,拥有可以拥有的,忘记需要忘记的,才能换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佛说:眼前的一切都是我们过去种因所结下的果。得到了是你该得到的,用不着得意。失去了是你该失去的,用不着懊恼。得失是缘,何不淡定斯然。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定在慈悲,自然吉祥如意。 弱水三千饮一瓢,我要的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红尘万场舞一夜,我要的是一花一叶一世界。战场黄沙挑一旗,我要的是一家一国一单骑。鸾凤散尽伊人泣,我要的是一歌一舞一柔荑。菩提落子无一树,我要的是一语一禅一佛悟。 桃花十里植一岸,我要的是一箫一琴一世安。流年似水梦一场,我要的是一颦一笑一思量。荷败香冷花一落,我要的是一山一河一承诺。脂砚清墨书千行,我要的是一词一句一鸾章。风月千都留一处,我要的是一曲一散一孤独。梦里蘼芜青一剪,我要的是一思一念一相见。

人心境界远,百世修炼深,心灵常驻善意持,觉悟人生百世修。禅意就是一种心灵间的美,宁静淡泊的心有所属。佛度慈航,禅意滋生,佛渡有缘人,静心洗凡尘。看尽人间冷暖,尝尽人间悲欢,终要远行,路漫漫,禅意人生细品味,如梦方醒踏凡尘。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天然佛性,无为解脱。 相遇是缘,错过也是缘;认识是缘,陌路也是缘;朋友是缘,敌人也是缘;恩爱是缘,别离也是缘;和睦是缘,纷争也是缘;觉悟是缘,痴迷也是缘;成佛是缘,成魔也是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聚,逆缘顺缘有缘不散。世间万物因缘而生,缘聚则物在,缘散则物灭。

释迦牟尼佛教导儿子的启示

释迦牟尼佛教导儿子的启示 编者按在佛教中,父亲的恩德是不言而喻的,经典中也有很多的描述。而作为世间出世间的导师佛陀,他是和如何教育自己的儿子呢?然教法师通过多个小故事,生动的讲述了佛陀作为人父慈悲和智慧的一面。今天忽然想到释迦牟尼佛教导罗睺罗的情形。佛不以世间功名利禄为培养孩子的目标,他不以孩子显耀门庭为培养目的,而是以孩子解脱困惑、远离烦恼为培养方向。佛陀教导孩子,没有功利心,没有希求回报,完全为了孩子,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没有给孩子捆绑任何附加条件,可以说佛陀是父亲的楷模。度子出家佛陀成佛后,广度有缘众生,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儿子罗睺罗。在《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中讲到佛陀度罗睺罗的因果本末。讲的是,佛陀了知世间恩爱是轮回苦本,要目犍连进城探亲,最关键是希望耶输陀罗放罗睺罗出家修道:“尔时世尊,告目犍连:‘汝今往彼迦毗罗城,问讯我父阅头檀王,并我姨母波阇波提,及三叔父斛饭王等。因复慰喻,罗睺罗母耶输陀罗,令割恩爱,放罗睺罗令作沙弥,修习圣道。所以者何?母子恩爱,欢乐须臾,死堕地狱。母之与子,各不相知。窈窈冥冥,永相离别,受苦万端,后悔无及。罗睺得道,当还度母,永绝生老病死根本,得至罗汉,如我今也。’” 但是耶输陀罗不肯,还把罗睺罗关闭高楼深阁内。目犍连无

奈用神通飞上高楼面见耶输陀罗。目犍连用种种善巧方便劝说,耶输陀罗拒不让步。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又派王后,就是耶输陀罗的婆婆劝之,犹不听从。最后,佛陀运用神通化入空中,点醒耶输陀罗前世誓言因缘,才令她顿息母子之情,与子离别,送子修道。教导改过巴利圣典《庵婆蘖林教诫罗睺罗经》中记载佛陀善巧方便教导罗睺罗改过的典故。罗睺罗开始修行的时候比较淘气,学法持戒也有疏忽的地方,因此受到过佛陀父亲的训诫。此经针对其喜欢说谎的坏习惯,佛陀以“洗脚水”为喻跟他说明谎话之肮脏,强调诚实的重要性。后来对小沙弥解说事物无常的本性,记载于《相应部》第二品。 有一天佛命罗睺罗端大盆水洗佛的双足,洗毕。 佛问:“这些水可以喝吗?” 罗睺罗:“洗过脚的水,不干净,不能喝。” 佛说:“你就和这个洗足的水一样!,水本来是清净的,洗了足就很脏!好比你本来是王孙,远离世间虚假的荣华富贵,出家做沙门。你不精进修道,不清净身心,不守口慎言,整天讲玩笑话骗人,三毒的垢秽填满你的心中,同清净的水里有了垢秽一样!” 佛陀从来没有这么声严厉色的对罗睺罗说过话,罗睺罗低头不敢仰望佛陀,佛陀招呼他把水拿去倒掉,他这才敢移动身子,但等他倒了水回来,

佛渡有缘人

佛渡有缘人

1.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 放不下。 2.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 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3.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 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4.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5.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 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6.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7.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 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8.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9.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0.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 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11.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 一片虚幻。 12.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3.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14.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15.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 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16.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说∶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17.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18.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 当得宿命。 19.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 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0.佛曰: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21.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22.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 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23.佛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 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24.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 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佛经中关于人类的起源

佛经中关于人类的起源(1) 在佛教「增一阿含经」及许多经典里,都有明确的记载,说地球上最初的人,是从「光音天」来的。 光音天在哪里?天,从下至上,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欲界,有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色界四禅天:初禅有三天(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二禅有三天(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三禅有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四禅有九天(福生、福爱、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无色界,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等四天。)共计有二十八层天。光音天是色界二禅的第三天。 为什麽叫光音天? 光音天的天人,开口说话,不是声音,只有清净的光,从口中发,表示想说的话。对方见光就能了解是表达什麽意思。因为是以光代音,所以叫光音,是二禅三天,最上最殊胜美妙的一层天,又叫「极光净天」。 人又为什麽会从光音天下来? (一)地球的形成 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为一中劫,自「成」至「空」四个中劫合为一大劫。当世界到了坏劫的末期,有大火灾烧毁了地狱、地球和其他的星球世界及欲界诸天;烧到色界的初禅天之前,下界的天人、菩萨、圣贤与因行大善的众生,性灵自然得救,早已谊到光音天上,享受快乐的天福。 世界经过「空」劫二十小劫之後,又轮到「成」劫之初,由光音天起金色大祥云,而降甘露豪雨;大水消退後,又现初禅以下的许多层天。洪水留在太空的物质,经大旋转,逐渐凝固,再出现太空中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圆形或椭圆形的星球,当然包括我们这个地球,及绕地球旋转的月亮,乃至最远最下地狱以上的一切世界;因大热能的旋转集中,成了许多太阳,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恒星、行星和卫星。有了太阳,因每个星球循太阳系各有它的轨道,行星绕著恒星旋转,卫星又绕著行星旋转,公转、自转,而分昼夜,因此日月周年四季,就延续下来。但是,天上与他方星球世界的时间,与我们地球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

做人做事的名言格言警句

做人做事的名言格言警句 1、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2、说话的时候记得常用“我们”开头。 3、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只微笑。 4、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朋友是天,朋友是地,朋友多了顶天立地,朋 友是风,朋友是雨,朋友多了呼风唤雨。 5、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6、与人握手时,可多握一会儿。真诚是宝。 7、同事生病时,去探望他。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回家再认真洗手。 8、不随便拒绝人,也不随便答应人。不许愿,不吊人家胃口,不在无谓的 事情上炫耀自己的实力。 9、自以为是的人会走向下坡路。 10、你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11、人生就是需要拼搏,奋斗。 12、事情不用改变,只要我们改变。 13、友谊,好比一瓶酒,封存的时间越长,价值则越高;而一旦启封,还 够一个酒鬼滥饮一次……

14、显示出对别人的欢乐不屑一顾的样子,那是侮辱了别人。 15、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16、朋友是财富,健康是本钱。 17、气质是关键。如果时尚学不好,宁愿纯朴。 18、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 19、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20、永远不与任何人包括对你最不友好的人纠缠。你搞你的人际纠纷,我 忙我的业务工作。 21、上帝助自助者。 22、“经验”很多时候是人们对“错误”的称呼。 23、挑选朋友要慎重,更换朋友要更慎重。 24、话多必失,人多的场合少说话。 25、不急于表现自己,也不急于纠正旁人,再听一听,再看一看,再琢磨 琢磨。 26、想要有朋友,先要够朋友。 27、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窥基和尚的传奇故事

窥基和尚的传奇故事 一坐坐了几千年 前边提到坐禅要有忍力,不怕苦二十一个钟头。你看古来那个窥基祖师,他的前生,你看他多苦,坐那个地方,一坐坐了几千年,不知道究竟坐了几千年?因为他也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坐的了,等到唐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在路上遇到了他,看见这个老修行头上有小鸟在那蓄窝了。蓄窝在那儿住还不说,还生小鸟,小鸟又生小鸟,在那儿不知道几辈子了,这鸟雀的世纪不知道是多少个世纪了,人的世纪也不容易计算了! 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像 ● 投错胎,走错路 可是玄奘法师一看,啊!这个老修行入定了,虽然是没有气,但是可不是死了,衣服都烂了,就是尘土蒙着,身上的尘土有半寸厚。玄奘法师也就没有事找事干:“我叫他出定,好同这个老修行谈一谈。”于是打了一下引磬,啊,这个老修行在这几千万年来,都没有人来到这儿给他开静,现在他出定了,但是身不能动弹了! 身虽然不能动弹,可是能说话,说:“你是从哪里来的啊?”

这就好像那个尤孝子问我似的。但玄奘法师可就和他老老实实的说:“我是从唐朝来的,我想到印度去取经。你在这儿这么装死有什么意思呢?” “喔,我是在等释迦牟尼佛出世,我好帮他弘扬佛法!” “等释迦牟尼佛出世?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槃一千多年啰!” “真的吗?” “什么真的假的,你在这个地方睡觉,睡得这么久了,你真是睡得糊涂了。” 老修行一听说;“那不要紧,释迦牟尼佛入涅槃,我再等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他说完,就又要入定了。 玄奘法师说:“你先不要又入定去,我现在有事情和你商量。”这个老修行不愿意管闲事:“你有什么事情?我不管你的事情啊,你到这儿来打我闲岔,我在这儿入定,入得很自在的,很好的,你多事,我不管你的事!” “这不是我的事啊!” “那么谁的事?” “这是佛的事。” “喔,佛有什么事啊?” “释迦牟尼佛虽然入涅槃,佛法仍然在世间,须要有人来弘扬佛法。你入定等弥勒尊佛,这还有很久的时间呢!最低限度也要十几万年之后,这十几万年你什么事情也不干,这太

国学考试

一:佛,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法会上拈花示众,大家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知其意旨。于是释迦佛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檠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所谓“正法眼藏”这种“微妙法门”,就是指的禅,佛家的精神博大精深,佛学智慧讲究:心,神,气,理解性的东西或许用文字是不能表达他们的思想,一种心领神会的意念在他们看来更是重要,佛教传承不注重文字的形式,佛学智慧认为不识文字,不读佛经典故,也能悟出佛中真谛,把握佛理。“佛渡有缘人”,讲究一种随和,一种自然,身亲力行,就说佛教的创立者,难道他们都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之人,非也!他们的修行贯彻在劳作之中,而不是体现在研究弘扬经典上,这种思想正是基于禅僧的现实需要产生的。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在后来的唐代出现的,人有贪,痴,嗔,如果要修习禅宗,顿悟佛理,那么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本心或本性,戒掉人世的纷纷杂杂,所谓六根清净,人心在尘世中经历过的种种,早已被玷污的乌七八糟的,所以对本心或本性的认识和证悟就是成佛。“达磨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恁么见得,便有自由分,不随一切语言转,脱体现成。” 禅宗文化的精髓是一种意念的理解,一种心境的高低,平庸之人又怎么能理解其中的真谛,或者一个正常的人(七情六欲的人)怎么能深入体会 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主要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行入即“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慧能继承这一学说,在《六祖坛经》里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其禅法以定慧为本。定慧即“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慧能从“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学微旨。禅宗的一切思想,皆从此义引申扩充而来。 二:颜回生活贫困不堪,但没有影响他内心学道的快乐,他能在贫困中保持快乐的心境,追求圣人的精神境界,杜维明评价颜回时说,颜回所体现的价值是“在最坏的客观条件下表现出最充分的人性光辉”。一个人的思想与人格只有在经受了由贫富、忧乐、祸福、得失等困境的考验和砥砺,才能真正地成熟和坚强起来。需要指出的是,在日趋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下,过于强调精神至上,忽视物质是完全不可行的。道德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人格的全部。理想人格应该体现真、善、美的完整统一。显然,儒家伦理思想过分强调道德学养的意义,势必走入泛道德主义。社会的发展不能仅仅靠“德”,还必须要有“才”,只有德才并举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据 孔颜乐处”提出了个人的身心和谐问题,表现出对个体心灵愉悦的追求,对自我精神安顿的关注。金钱和物质的满足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尤其对于心灵来说。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建构个人的和谐人格,个体身心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内心和谐是和谐人格的灵魂,品性、人格、心地是更值得追求的东西。我们应增强自我控制和调适内心平衡的能力,提高超越物质欲求和功名计较的境界。也许,孔颜的人生境界并非常人所能企及,但古代贤哲所关心的问题对于现代人来说,应该有更深刻的理解 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杨万里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师法自然,杨万里诗的独特艺术魅力,在于其诗歌中充溢着生机盎然的“趣”。杨万里把趣味引入到山水诗中,以“得趣”为指归。他注重发现自然景物中的活泼生机,用戏谑调侃的眼光看待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以诙谐的笔

红楼梦各回读后感

红楼梦各回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红楼梦各回读后感 第一回:甄士隐前日对雨村有“诳驾”之罪,待客既散,知他自便,也不去再邀。及至中秋节,士隐家宴毕,另具一席于书房,步行到雨村住处相邀。前日不邀,是不生分,中秋再邀,一可谢前罪,二为旅居僧房的雨村解愁,雨村听了,也不推辞。由此可见两家关系融洽,士隐也很会做人。待人接物,显微见着。喝酒间,雨村提出了盘缠之事,士隐:“何不早言……”,雨村吟诵诗词,博得士隐赏识,趁士隐欢心之时提钱的事,容易成功。送礼的人,也等到别人有求之意才送,便送到点子上了。果然,雨村得了钱,不管黄道黑道之日,天没亮就出发了。雨村与娇杏一见钟情,是本书的第一对男女相遇,一个是“虽无十分姿色,却亦动人之处”,一个是“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剑眉星眼……非久困之人。”情场首现二人,是世间常见的类型,算是书的后面才子佳人的引子吧。士隐投奔丈人,在世俗来说,应算是没出息吧?偏这丈人还“半哄半赚”女婿的钱!这就叫“投人不着”。 第二回: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贾雨村到“智通寺”的事。那青埂峰下的一僧一道已经分头行动,各自忙着度脱可以度脱的情鬼去了,所以我认为在智通寺煮粥的老僧,便是青埂峰下的那位僧人,是前来度脱贾雨村的。贾雨村在门口看到对联之时,也曾有过疑惑,却终不

明白这两句“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是为点醒他而作。对比着想起第一回甄士隐出家前的那一幕,甄士隐“本是有夙慧的”,故听到了“好了歌”及道士的言论,“心中早已悟彻”。可见能否被度脱,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是否有僧道前来度脱,而是内心是否有“夙慧”,正所谓“佛渡有缘人”是也。 第三回:今天,我在家里看我的《红楼梦》第三回。这篇文章讲了:英莲在五岁的时候,就被拐子拐走了,如今贾雨村接了这个案子,薛冯两家为了争买一个丫头,薛老爷就把冯老爷打死了。我还收获了几个好句: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我还收获了几个优美词:大吃一惊、仪表堂堂、语言不俗。 第四回:我读“四大名着”之首的《红楼梦》,虽然有点力不从心,但从第四回中,我还是获得了不少的启迪:当时社会统治的黑暗,宁荣两府的奢华,以及男女婚姻关系的僵化与当今社会有巨大的反差!这第四回的故事真叫一个“冤”,女子英莲被人贩卖入冯家作了二房,原本是好事,但人贩子不守约定,后又和薛家公子签了卖契,真是贪得无厌,结果闹得人财两空。为了一个女子,薛家豪奴不惜大打出手,将冯公子暴打致死。事后薛公子却无半点害怕,象没事人似的,带着妹妹宝钗和母亲去了荣府,继续当他的富家公子。自说贾雨村,因林如海的一纸推荐,补了应天府的缺,一上任就碰到了上面说的人命官司,正想到要铁面无私一番,但师爷关于“护身符”的“经验之谈”让他转了个一百八十度弯:宁可昧着良心办案,也绝不能得罪“贾王

善用爱情 成大悲心——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的爱情

这是一段世间最动人的爱情故事!不知经过了几千几万亿世的轮回转世,他们一再结为夫妇,在悠长的岁月中始终不背弃当初第一次见面时彼此互相做出的承诺,以及对自己许下的誓言,贯彻到底的真爱,直到圆满成佛超越所有世间苦难。 这个横跨万亿世时空,历经转世的超凡爱情故事,主角不是别人,就是大家再也熟悉不过的根本导师——释迦牟尼佛! 民间传说中的“七世夫妻”令多少人回肠荡气?然而七世以后,一切灰飞烟灭,彼此的爱恋逐渐淡化消失,直到后来纵使相逢也不相识。只剩下淡淡的擦肩而过…而今天许多昨日宣布彼此相爱的人却在短短时日过后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对簿公堂;连一生一世相守的承诺都无法完成… 放眼周边,我们看到:情侣相恋或夫妻结合时,常彼此许诺要为对方带来幸福,然而就连自己也不知道幸福是甚么的迷茫众生又如何牵引自己的伴侣找到幸福呢?往往 反倒变成了互相埋怨对方为自己带来苦难的结局。佛陀的爱如何贯彻始终,是如何真正“将爱情进行到底”,直至实现了生命的终极幸福?实在是令人感到好奇而又无限向往! 翻开佛经,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与瞿夷夫人同发菩提心,同行菩萨道。不论是那一生、那一世,不管在何时何地,从来不以相互间条件的有无,而变易他们纯洁的真爱。不知经过了几千几万亿次的生命历炼后,释迦牟尼圆满成佛了,先一步彻底明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回到家中,以种种的婉转接引,用耐心、坚持和亲身示范,毕竟度脱了瞿夷夫人(即:耶输陀罗),帮助她解脱牵绊,离苦得乐;而耶输陀罗在历劫中,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种种体谅支持,助成了释迦牟尼的道业…要说世间最有情、有义的丈夫,舍佛陀而有谁?爱得最深、最长久的妻子,舍瞿夷还有谁?所以说:寻找真爱,不能不学佛! 这个磅礴动人的爱情故事是从七茎莲花开始的…

佛教产业项目计划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佛教产业项目计划书 (草案) 2015年6月22日 目录 一、项目概述--------------------------------------------------第2-3页 二、项目分析---------------------------------------------------第3-7 1、市场现状 2、经营规划 三、项目筹建及实施----------------------------------------第7页 筹建实施流程 四、财务分析------------------------------------------------第7页 五、项目总结--------------------------------------------------第7页一、项目概述 环境背景 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城市的高速扩张、

物质生活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城市钢筋混凝土中激烈竞争生活的人们有了放松身心、静心休闲、回归自然的需求,旅游观光、宗教信仰、敬佛拜佛已然成为人们一种高雅的消费方式。在新的潮流下,发展宗教及相关事业已成为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事业。佛教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和进步中独具不容忽视的地位,弘扬佛教文化和发展佛教事业在一定范围内对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佛教事业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大乘菩萨的行愿,也是佛教事业的宗旨精神。 市场背景 1、寺庙:据旅游部门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国有超过5亿人次出入过佛教寺庙或相关景区,人均消费100元。 2、养老:中国认定为“老年人”的60岁以上人口达到1.939亿人(2012年底),超过了日本的总人口。今后每年还将增长860万人。目前国内社会性养老机构至少有2000万的床位需求缺口,这个需求同时呈爆发性增长趋,并且需求呈多元化。 3、丧葬:根据民政部2011发布的“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指出,全国人口每年死亡约800万,并还在随老龄化程度提高呈逐年增长趋势;按2010年死亡人口数量推

腊八节的民间传说

腊八节的民间传说 【篇一: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的由来 中国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在这一天人们有熬 腊八粥,吃腊八粥的习俗,关于腊八节的来历,民间流传的很多传说。 最早的传说起源于汉代,早在汉代我国就规定腊月初八为腊祭日。 每到腊八这一天,为了祭祀腊神,民间往往要准备一顿别具风味的粥。这种粥是用五谷杂粮掺入花生、栗子、红枣、核桃仁、杏仁, 用微火煮熟炖烂,再添加红糖,做成八色香粥,称之为“腊八粥”。 粥煮成之后,先要盛上几碗,放置于庭院天井、碾磨盘上、牛马羊 猪圈的门上,以表示同庆丰收、迎吉祥之意。第二个传说纪念岳飞。宋朝民族英雄岳飞,坚持抗金,遭奸臣秦桧诬陷。朝廷连下十二道 金牌,召岳飞进京。岳飞无可奈何,急急班师,一路粮食不济。百 姓闻讯,户户送去粥饭,岳军合混而食,道谢而去。这天乃腊月初八。后岳飞被害,百姓为示怀念之意,每年腊月初八烧起“百家饭”。流传最广是关于朱元璋皇帝喝腊八粥的故事:朱元璋小时候家中贫困,在财主家放牛,他经常挨打受骂,饥肠辘辘。有一次他牵牛过 独木桥,老水牛跌到桥下摔折了腿,财主把他关在一间屋里,三天 三夜不给饭吃。他饿慌了,发现一个老鼠洞,一挖开发现一个老鼠 粮仓,里面有大米、豆子、粟米、珍珠米、红枣??什么都有。他就 把这些东西煮了一锅粥吃,觉得比什么都香甜。后来,朱元璋打了 天下,做了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一天晚上, 朱元璋又想起当年这种粥来传令御厨用各色五谷杂粮煮成粥进奉, 大宴群臣,这一天正是农历腊月初八,因而赐名“腊八粥”。 【篇二: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简介】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 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 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 逐疫。 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河南等地,腊八粥 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关于描写为人之道的名言名句

关于描写为人之道的名言名句 为人莫作千年计,三十河东四十西。为人之道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我们一生都要学习。下面为你分享的是关于描写为人之道的名言名句的内容,希望你会喜欢! 关于描写为人之道的名言名句最新1)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2) 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或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 车尔尼雪夫斯基 3) 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纪伯伦 4)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5) 友如作画须求淡,邻有淳风不攘鸡。 6) 小窗莫听黄鹂语,踏破荆花满院飞。 7) 平生最爱鱼无舌,游遍江湖少是非。 8) 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可以弥意外之变;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才可以消局中之危。 9)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10) 进德修业,要个木石的念头 11) 若稍涉衿夸,便趋欲境 12) 济世经邦,要断云水的趣味

13) 若一有贪恋,便堕危机。 14) 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 15)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16) 日勤三省,夜惕四知。 17)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8)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9) 惜钱莫教子,护短休从师。 20) 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 关于描写为人之道的名言名句精选1) 小人做人敢为人先,做事敢为人后 2) 只有的利益是永久的 3) 人以群分,物以内聚 4) 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 5) 你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6) 事情不用改变,只要我们改变 7) 潜意识的力量是无穷大的,相信就是真理 8) 检讨是成功之母 9) 做人比做事重要 10) 状态比心态重要 11) 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破碎的专注力 12) 我可以平凡,但不能成长 13) 我们没有选择来到世上生活,但有责任为之有所作为

佛教产业项目计划清单书

实用标准 佛教产业项目计划书 (草案) 2015年6月22日 目录 一、项目概述 第2-3页 二、项目分析 -第3-7 1、市场现状 2、经营规划 三、项目筹建及实施 筹建实施流程 四、财务分析

五、项目总结 一、项目概述 环境背景 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城市的高速扩张、物质 生活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城市钢筋混凝土中激烈竞争生活的人们有了放松身心、静心休闲、回归自然的需求,旅游观光、宗教信仰、敬佛拜佛已然成为人们一种高雅的消费方式。在新的潮流下,发展宗教及相关事业已成为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事业。佛教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和进步中独具不容忽视的地位,弘扬佛教文化和发展佛教事业在一定范围内对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佛教事业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大乘菩萨的行愿,也是佛教事业的宗旨精神。 市场背景 1、寺庙:据旅游部门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国有超过5亿人次出入过佛教寺庙或相关景区,人均消费100元。 2、养老:中国认定为“老年人”的60岁以上人口达到1.939 亿人

(2012年底),超过了日本的总人口。今后每年还将增长860万人。目前国内社会性养老机构至少有2000万的床位需求缺口,这个需求同时呈爆发性增长趋,并且需求呈多兀化。 3、丧葬:根据民政部2011发布的“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指出,全国人口每年死亡约800万,并还在随老龄化程度提高呈逐年增长趋势;按2010年死亡人口数量推算,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现有的墓穴只够使用6年,大部分省市的墓穴将在10年内用完。由此造成了市场上墓穴价格飞涨,资源难求。 公司背景 XXXXXXXX有限公司,主要立足于佛教建筑群修建及寺庙商业规划和运营实施。主要客户群为各企事业单位、文化团体及广大市民,在寺庙基础上通过发展寺庙养老、旅游、禅修、塔陵等方式,形成区域文化商业热点,同时产生经济效益、文化效应,打造成为当地佛教文化产业的一张闪亮名片。 项目分析 (一)策划理念 1、以佛为尊:佛陀地位至高无上,佛教文化的性质决定了“以佛为尊”的理念必须彰显。本项目产业的建设与开发,不能违背佛教的基本教义,更不能亵渎佛的尊严。 2、以寺为体:寺院是佛与人之间的载体,寺院的兴建是为僧侣、信徒们提供一

禅理小故事

1.观音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 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在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己找伞去!说完便去了。 第二天,这个人遇到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己。 2.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3.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4.天堂与地狱 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白隐反问:“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 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 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

投资邀请函范文3篇(完整版)

投资邀请函范文3篇 投资邀请函范文3篇 投资邀请函范文篇一: 尊敬的蔡申阁下: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成立于20xx年,是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南北挂钩、合作共建的战略部署,由中国、新加坡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全面借鉴和复制了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管理模式。建园六年来,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已成为精密加工、电子电器等产业相对集中、特色明显的苏北一流省级工业园区。 龙门已成凭鱼跃、一方宝地任驰骋。苏州宿迁工业园热忱邀请您莅临观光、考察,更竭诚期盼您投资兴业,谱写发展、共赢的新篇章。 此致。 20xx年x月x日 投资邀请函范文篇二: 尊敬的各位企业家投资家: 由阿拉丁资本主办的 20xx上海企业投资与项目融资对接会于12月23日下午1点半在上海举行。在此,感谢众多投资机构,创业者的长期关注与鼎力支持。 阿拉丁资本诚挚邀请各个产业的创业创新型企业家参与本次对接会。阿拉丁资本为优秀创业项目提供与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对接洽谈的平台。 一、会议 20xx-12-23 周五 13:

30-17: 00 二、会议地点: 上海某高端酒店,地址仅通知与会人员 三、会议规模: 40人以内 四、参会对象: 阿拉丁商学院阿拉丁资本俱乐部会员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投资机构合伙人及高级投资代表 五、组织机构: 1、 2、主办单位: 阿拉丁资本与会投资机构: 软银中国晨兴创投达晨创投中博创投力合创投惠翰投资磐石资本 三、项目方准备 1、要求准备较为完善的项目商业计划书;发送到 aladdinziben@16 3. 2、要求项目在自身的模式原性性、市场爆发性、竞争壁垒性与团队互补性这四个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在会前要求了解投资商对创业项目的一般要求。 3、通过分析与评审的项目,我们将发给对应的投资人; 投资邀请函范文篇三:

佛祖历代通载讲读

·《佛祖历代通载》讲读 13413133刘彤 元释念常撰。念常姓黄氏,号梅屋,华亭人。延中居嘉兴大中祥符禅寺。是编前有至正元年虞集序。所叙释氏故实,上起七佛,下迄元顺帝元统元年,皆编年纪载。 闡析:此段开篇介绍了作者的身份及写作背景。释念常,元代禅宗僧人。俗姓黄,号梅屋。世居华亭(治所即今上海松江)。12岁出家,从平江圆明院体志学律。成宗元贞元年(1295)受具足戒。此后游历江浙各大丛林,博览群典。至治三年(1323)赴燕京,备受帝师发思巴的尊宠。在此期间,曾观光三都,朝礼五台,寻觅燕京遗墟,搜集佛教流传事迹,历时20余年,写成一部佛教编年体通史《佛祖历代通载》,该书主要补述宋、元二代的佛教史实。 謹案:《佛祖历代通载》:一部有关中国及印度之佛教传播的编年体佛教史。自七佛偈、宇宙初始、盘古、三皇等事叙述起,迄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为止。依各朝代帝王纪元之年月记事。所含史事甚多,因此卷帙亦大。古人之着史书,常有袭用前人同类著作之某部份之情形。如班固《汉书》中,即有沿用司马迁《史记》内之文字者。佛教史书、目录书亦然。而此书沿袭前人之处尤多。近代著名史家陈援庵曾加指摘,并指出其书之多处讹误:本书为编年体。先是有隆兴府石室沙门祖撰《僧宝正续传》,又撰《隆兴佛教编年通论》二十八卷,附一卷。始自汉明帝,终于五代。曰隆兴者,作书之时地;曰佛教者,书之内容;曰编年者,书之体制;曰通论者,每条之后,多附以论断也。其书采摭佛教碑碣及诸大家之文颇备。编纂有法,叙论娴雅,不类俗僧所为,然不甚见称于世,遂为《佛祖历代通载》所掩袭。至其自纂一部分,体例亦多可议。《通论》编年,悉依“正史”本纪之法,《通载》则改之,只以甲子二字标题,而不尽着年号及年数,每条起始,多以“某月”或“是岁”等字冠之。欲知其事在何年,辄翻数叶或十数叶而未得其确数,此本书之大病也。

宏观调控下的资本运作(终审稿)

宏观调控下的资本运作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⑴地名上的调控;⑵网络上的调控;⑶电视新闻调控;⑷报刊杂志及地方小报;⑸车站、码头、飞机场、小区广告栏、学校等舆论宣传;⑹家乡的宏观调控;⑺学习场所及房间的调控,主要自律做不到位,被举报清查;⑻车上、飞机上的调控;⑼银行的调控。 自律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一)为什么配合宏观调控 ⑴明确国家与个人关系,国家搭台,行业导演,我们唱戏。所以我们要明确各自定位,同时懂得保护行业,配合调控,不要关注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对低调、严格、不自律不理解)。简单事情重复做,贵在坚持。 ⑵行业打造的是一批自主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的现代商人,而不是一群依赖法律和政府捡钱的“吸血鬼”。你想拥有多大的财富,就要程担多大的压力。压力是心灵上的一个历练,磨难造就人才,成功是熬出来的,苦尽甘来。学习、发展、自律、创新并存。 压力来自:外部:宏观调控,95%市场破坏。靠“小草”精神。内部:个人内心斗争和自我超越能力锻炼,靠八大心态。

⑶大浪淘沙,胜者为金。国家保护行业,不保护个人。所以,让新人接受宏观调控,不回避,佛渡有缘人,留有德之人,从修炼品格做起,不自律劝退。 国家方式:劝退:对自律和动摇人员。转让还本。开除:严重不自律。一分不给。 选择:人生最大困难就是选择,选择大于努力。 如何对待国家宏观调控 1、不断提高对宏观调控的认识,接受宏观调控。 注解:国家和政府从各个方面对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它的目的和意义相当深远,也可以说宏观调控是资本运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认识它,也要接受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成功。 2、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自律。 注解:只要我们规规矩矩,本着干净做人、低调运作的从业态度,违法乱纪的事不做、不利于行业的话不说,每个人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的按照行规做。因此,面对宏观调控不用害怕,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自律、平时做好“6+2”(不清楚、不了解、不知道、不多讲,不讲上下左右;找一个来北海的合适理由,资料收好),才是我们唯一的正确办法。

释迦摩尼佛和菩提树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很有钱的大善人,做了很多善事,积了很多功德。一日,他在家里读书,忽然看见一个人从窗外走过。他一下子被那人面相吸引住,追出门去,却已找不见那人了。他喜欢那人喜欢得要命,从此一心想见那人,走遍天下去寻,却总也找不到。一次在梦中,菩萨问他,他积德很多,有什么要求没有。他说他只想见那个人一面。菩萨说,你若真想见那人,一定要舍弃这一世的人身,投生做一棵大树,五百年后,也许有机会能再见那人一面。他想了很久,因为实在太喜欢那个人了,就决定做一棵树。 很快他就死去,转世在河边做了一棵大树。五百年来,饱尝着做树的痛苦,忍受着风吹雨打,忍受着野兽的折磨,不能移动,不能说话,只为了能见那人一面。五百年后终于有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人远远的从河那边走过来,正是那个他梦寐以求的人。他激动极了,手舞足蹈,使劲地摇着浑身的树枝树叶,努力试图引起那人的注意。他是多么想让那人走到他的树荫下,休息乘凉啊。只见那人向他走了过来,经过他身边,瞧都没有瞧他一眼,径直走了过去。他想大叫,他想追过去,无奈他只是一棵不能移动,不能说话的树。 他失望,他委屈,不知道为什么五百年还修不到这么一点缘份。当晚又梦到菩萨。菩萨告诉他说,如果他还想见那人,在河边再做五百年的树,或许会修到一点缘份的。他觉得既然已经等了五百年,再等五百年也不算什么。他实在太喜欢那个人了。 就这样,他在河边又站了五百年,饱尝着做树的痛苦,忍受着风吹雨打,忍受着野兽的折磨,不能移动,不能说话,只为了能再见那人一面。五百年后终于有一日,那个人又远远的从河那边走过来。这回他没有激动,没有摇枝动叶,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为了这一日,他舍弃了做人的机会,恻恻地做了一千年的树,吃过太多的苦,伤过太多的心。他已经能以平静的心等待那个人的到来。只见那人向他走了过来,走到他的树荫底,安然坐了下来,一坐就是七七四十九日。 原来那个人就是佛祖释迦摩尼,而这棵树就是那棵菩提树,后来跟佛祖一起成了佛。 故事讲完了,正如你我的故事一样。我不该赖着不走。能遇上你,已用了不知哪世修来的福气,恐怕这一世,这几世的缘份都已用尽。我挥一挥衣袖,悄悄的走了,不再回来钩惹你。你好好地,你好好地照着自己的目标走下去吧。 我愿暂止飘零,去河边做一棵大树,站一千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