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7章 地质环境调查与灾害危险性评

第7章 地质环境调查与灾害危险性评

第7章 地质环境调查与灾害危险性评
第7章 地质环境调查与灾害危险性评

第7章地质环境调查与灾害危险性评

7.1地质环境调查

一、环境地质调查的内容

环境地质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和由自然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评价预测地质条件演化过程及人类活动过程造成的地质环境变化,论证重大区域性环境地质问题和有关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拟定相应的地质环境保护对策,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地质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调查的具体任务是:查明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征、成因机制、分布规律及其危害程度,分析地质环境系统演变的规律特征,评价预测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过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地质环境的发展趋势;编制环境地质图系,开展环境地质区划;研究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和有关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在论证地质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环境地质调查的对象和目的千差万别,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其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对区域性地质环境的调查,主要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2)区域地壳稳定性:对区域性大陆地壳或岩石圈的活动性,特别是活动断裂的运动特征与地震活动特征的调查等。

(3)岩土体的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对岩土体的粒度成分与矿物成分、成因类型,岩体结构类型,工程地质岩组类型等方面的调查。

(4)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水资源(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

(5)地表水、地下水特征:对地表水的径流特征与水质状况,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含水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等方面的调查。

(6)物理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对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的稳定状态、发育规律、危害方式、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的调查。

(7)环境地质问题:对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特征、分布、危害程度及其发展趋势的调查;对重要环境地质问题专项调查与示范研究。

(8)人类工程活动:对人类工程活动的类型、强度、范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未来趋势以及地质环境对人类工程活动的敏感性与反馈作用的调查。

(9)环境污染源:对环境中污染源的类型、特征及分布,污染物种类与危害性,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途径的调查。

(10)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措施:针对现有环境地质问题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及其治理效

果等。

二、环境地质调查方法

从学科关系考虑,环境地质学是地质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它的产生、发展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人类对地质环境的改造是密切相关的。研究环境地质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深入认识原有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人类活度对其的造成的影响,以有效解决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为人类提供适于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其调查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以地质环境的调查为基础。从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即地质作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与人为作用引起环境地质问题)来看,各种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都是在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环境地质调查必须进行实地地质地质调查,掌握最基本的地质背景条件。

其次,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总体上对地质环境的各个方面(大气、水、生物、岩石圈、各种资源以及物质的能量转换过程等)和各种问题(污染、洪水、干旱、地震、塌陷等)进行综合调查,调查时应着重于各种环境地质问题的相互联系以及人类和环境地质的相互关系。此外,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还要区分不同层次,如森林退化是一个在大范围内长期起作用的影响全局的问题,而岩溶塌陷、地震、火山爆发等虽然也有一定的影响范围,但比起前者其影响范围相对要小,因而在调查时范围是明显不同的。

最后,环境地质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综合性学科,除了吸取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的调查方法与手段外,还要吸收其它学科领域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手段,如遥感解译、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海洋探测研究、南极考察研究以及地球物理进展、电子技术等。

基于上述描述,环境地质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遥感解译、地面调查、物探、钻探、原位及室内实验分析、长期动态观测等。

1.遥感解译

利用研究区的航空或卫星遥感影像资料,通过对比分析,提取不同时期的环境地质信息与演变趋势。

遥感解译具有时效性好、宏观性强、信息量丰富等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缺点,即:人们对遥感技术比较陌生,使得遥感技术在环境地质调查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环境地质遥感调查工作需要多时相的实时或准实时的遥感信息源,而这种信息源价格昂贵;当前常用的遥感信息源空间分辨率较小,难以满足环境地质的详细调查工作,这使得遥感技术仅在宏观调查中应用广泛,而在微观上应用较少。虽然具有以上缺点,该调查方法已经逐渐成为环境地质学调查的主要方法之一,应用广泛。如目前对青藏高原、青藏交通线等方面的环境地质调查研究都采用了该方法。

2.地面调查

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地质资料,补充必要的野外调查。重点调查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其

演化规律、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人类工程活动的类型及其环境地质效应等,同时验证遥感影像资料的解译成果,该方法是对遥感解译的较好补充。

3.地球物理勘探

根据研究区特点和有待查明的环境地质问题,有的放矢地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方法开展物探方法调查工作,注意做好物探成果的综合解译与查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航空物探、地面物探和测井(硐探)等;从物理原理上讲,有电法、地震法、重力法和磁法等。目前正在发展的3S成像在环境地质调查中已发挥重要作用。

4.钻探

主要用于区域性控制和专门问题的查证,以及地质环境监测点的布设。

5.原位及室内实验分析

为分析研究地质环境演变规律,在地面调查阶段,采集水体、土壤和岩石等样品,利用古地磁、热释光、同位素年龄、孢粉、微体古生物、原子吸收光谱法、离子色谱法、超声波和流变仪等测试技术开展原位实验分析及实验室测试分析,获得环境地质评价所必须的数据资料。

6.动态监测

根据工作区地质环境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监测项目、监测网点布置原则、布设位置、监测内容与要求、监测工作量等。如用于观测地震、活动断裂、地下水、危岩体或滑坡的长期动态观测可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提供重要数据,监测手段有地面位移(三角控制测量、微震台网和短基线测量等)、深部位移(多层移动测量计、测斜仪和磁标志法等)、热红外跟踪摄影与现场声发射(AE)自动记录仪和GPS 等。为确保监测周期,控制性的监测点应在工作初期布设并运行。

7.地球化学勘探

地球化学勘探在查明活动断裂分布与活动性以及地裂缝、地下岩溶发育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探测汞、钍、铀和氡等放射性或挥发性元素的含量,分析评价不同区域的环境地质条件。

8.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

以建立环境地质空间数据库系统和评价、预警与综合整治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为目标,实现环境地质评价数据标准化和监测数据采集的自动化,评价、预测和综合防治研究的模型化、可视化与人工智能化。

7.2 地质环境条件评价

一、地质环境条件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剧增,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则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反应趋势——良性反应(正环境效应)和恶性反应(负环境效应)。人类活动的方式以及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共同构成了环境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

础。

(一)关于地质环境的质量

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确定:

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地质条件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

人类生存于地球化学场的作用下,钙、镁、钾、钠、碳、氮、氧、磷等元素及某些微量元素是人体和其他生物体发育所必需的。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过低或存在对人体有害的其他元素,均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危害,所以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地质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

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和地质空间资源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其可用价值的大小密切相关。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等资源的储量和开采价值也是社会财富的一种衡量指标。没有可供人类利用的各种地质资源,现代人类文明是不可能出现的。

4.抵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

环境一方面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及物质能量,另一方面容纳并消化其废弃物。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系统维持其动态平衡的抗干扰能力时,就产生种种环境问题。抗干扰能力差的地区,地质环境质量差,人类经济活动稍有不慎,就可以使地质环境状况更加恶化。例如,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人类活动的轻微干扰即会出现荒漠化等环境恶化的现象;处于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华北平原,如农田水利活动不当,很容易加剧土壤盐碱化,地质环境质量较差。

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人类对自然界的干扰日益扩大,地球上几乎已不存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天然的地质环境越来越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评定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必须考虑人为因素的干扰程度。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染、大型工程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均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地质环境质量。

地质环境的整体质量取决于各组成要素的质量。但在评价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时,除考虑各要素的平均状况外,还应找出质量最差的要素,并做出评价。因为,人类活动常常使环境质量最差的因素首先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地质环境的变异。

(二)地质环境评价概念及其意义

地质环境评价是指对一切可能引起环境质量变异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规划、经济建设在内的一切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从保护环境和建设环境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若从广义上讲是对环境系统的结构、状态、质量、功能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对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协调性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等。

从词义上说,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就是研究地质环境的优劣程度。它是认识和研究地质环境的一种科学方法。在对地质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中,要确定地质环境质量状况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性,就必须进行环境质量评价。

地质环境评价具有系统性、客观性和价值性。一个完整的地质环境评价过程包括对客体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对主体人类社会各种活动结果的分析,对客体地质环境与主体人类社会之间需求关系和满足程度的评定,对主体、客体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演化趋势的预测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评价过程。

客体地质环境条件与主体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及满足程度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建立在环境质量客观性和环境价值客观性基础之上的地质环境评价同样具有客观性特征。地质环境条件评价要遵循客观规律。

地质环境评价是人类主体对地质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进行的判断和评定,不具有价值或不具有潜在价值的地质环境客体一般是没有评价意义的。

地质环境评价的对象是地质环境价值。

地质环境评价的目的是认识地质环境条件,确定地质环境质量状况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性,指导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

地质环境评价的内涵与外延问题是继环境质量内涵与外延问题之后环境评价学中又一个基础研究课题。地质环境评价问题的研究对建立环境评价学体系具有理论意义。

环境评价学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质量评价”和现已广泛应用的“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内容。地质环境条件评价是判断和评判地质环境条件的一种科学方法,对完善环境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环境评价是认识和研究地质环境的一种科学方法。通过地质环境条件评价,确定地质环境质量状况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性,指导人类社会从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角度开发和利用资源。

环境评价是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地质环境条件评价是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管理工作的基础。

二、地质环境条件评价方法、原则与程序

从词义上说,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就是研究地质环境的优劣程度,它是认识和研究地质环境的一种科学方法。在对地质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中,要确定地质环境质量状况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性,就必须进行环境质量评价。

(一)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范畴主要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地貌类自然保护区和有明显地质地貌特色的风景名胜区、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质环境以及矿山地质环境。

1.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为国土规划和国土整治服务的。国土规划要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使之能够相互协调发展。

无论是区域规划或是专题规划,国土规划都具有区域性特性。国土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自然资源和地质环境的综合体,所以,区域地质环境研究和评价,是进行国土规划和整治的重要基础。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各异,加强对自然的和人为的地质作用和现象的监测、评价,对保护与合理利用地质环境,搞好国土整治都具有实际意义。

对区域地质环境的监测、评价,不仅要评价其现有状态的区域规律,而且要研究地质环境条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可能发生的变化,预测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区域规律,以便合理地规划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区域地质环境评价的重点是地质环境条件的区域规律、地质灾害、区域地壳稳定性和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各种工程建筑活动、开发矿产活动、农业生产活动、综合活动和地质灾害五个方面。区域地质环境评价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在区域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区域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保护和治理规划纲要,从宏观上解决区域地质环境开发利用的方向,存在的主要问题,治理和保护的重点及应采取的措施;②针对区域的重大工程和经济活动布局,预测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对工程项目的适宜性及其影响后果做出评价;③对区域内在建和已建的工程建筑活动、开发矿产活动,农业生产活动、地质灾害和综合活动等进行监测和评价,从时间、空间和强度三个方面,不断地进行变化趋势的预测、预报,为减轻和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依据。

2.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这是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重点之一。因为城市是人类工程建筑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最集中的地区,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最为突出。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重点是:①城市区地壳稳定性评价,包括地震活动性、断层活动性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不良地质作用的强度;②地基稳定性,地基岩性、埋深、物理力学性质及地下水因素;③供水条件和水资源保护问题,水资源评价、合理开发、管理和保护;④城市废弃物处置的地质条件评价和监测;③建筑材料的调查和评价;⑥城市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形成的和人类活动影响形成的)的评价、监测和预测。

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必须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正常运行的全过程。但是,在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其监测、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应有所不同。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主要围绕上述六个重点内容对城乡地区各类建筑物和交通干线的规

划布局和土地的合理利用做出评价。城市详细规划阶段则从地基条件和地质环境角度做出进一步评价,分析拟建工程的适宜性,并对地质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出评价、预测。城市设计、开发阶段的评价主要是为各类拟建工程和场地选定提供有关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依据,提出可采取的地质环境治理措施。城市运行阶段的环境质量评价任务是监测和评价城市开发过程及运行阶段可能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和灾害,及时进行预测、预报,采取有效的减灾和防治性措施。

3.地质灾害的监测、评价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对人类的危害广泛而严重。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价的重点是:①对各类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进行评价;

②研究各类灾害性地质作用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强度、形成机制及作用速率;③从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出发,评价和预测各类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灾害性地质作用及危害程度;④对区域性和严重危害人类生产、生活的地质灾害开展长期监测,进行时间、空间、强度的预测、预报;⑤开展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和指导防治工作。

4.地质地貌类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评价

建设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地质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的良好基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总面积之比值的大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使有经济、科研、旅游或其他特殊价值的地质资源和地质景观不遭受毁坏,有必要加强地质地貌类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评价。这类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在区域及城市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做出地质地貌类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对拟建的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并建立监测、保护标志,拟订保护性方案和措施。

5.与地下水资源有关的环境质量评价

对地下水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包括开发前期和开发过程中的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有水源地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对水资源可能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预测;加强地下水动态和污染的监测评价,在开发过程中制定区域开采和人工回灌计划,进行宏观调控,防止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造成新的地质灾害。

6.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随着生产开发利用规模的加大,矿山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趋严重。矿山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及尾矿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如水土流失、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矿山开发还存在着边坡失稳,地温地压增大,土地合理利用,水环境条件变化和土地恢复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与评价。

在矿山开发前,要对开发区及其临近区域进行环境地质评价,确定合理的开发方式和方案,并预测开发过程中地质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为矿山合理布局提供规划依据。在矿山开发过程中,要加强地质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掌握环境变化的动态,提出对策,减少地质灾害。矿山开发后,仍要对地质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价。同时,围绕矿山土地复垦,进行环境评

价。

三、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地质环境评价与地质环境区划是环境地质学科研究领域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但是,由于评价区域的规模、地质背景、社会环境和评价区的工程属性的差别,地质环境的评价指标也各不相同。如上述区域地质环境、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地貌类自然保护区和有明显地质地貌特色的风景名胜区、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质环境以及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则是完全不同的评价内容的范畴,因此具有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但从地质环境的总体特征来看,任何一个评价区均涉及到自然的和社会经济的环境因素。因此,任何一种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有若干个单项评价因子及其权重值构成的有机整体,而且是多层次多因子的复杂指标体系。这些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建立能够综合体现地质环境质量状况及人类居住适宜性的指标体系是开展环境地质评价的基础。要选取众多指标中最敏感、最便于度量和内涵最丰富的主导性指标,使指标体系能够准确地描述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和未来的变化趋势。

确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针对性、时空多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徐友宁等研究了我国西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西北地区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将矿山环境质量评价分为两个层次—要素层和指标层。其中要素层分为资源毁损、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3个要素,每个要素又包括若干个指标,一个指标又可用一个或若干个因子表征(图7-1)。各要素的权值是指在评定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等级时,各要素在总的评价中的重要程度。各指标的权值则表征其在评定相应要素等级时的重要程度。

图7-1 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据徐友宁等,2006)

四、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主要是指对那些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城市和工矿企业区所进行的环境质量评价。这项工作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必要时还要进行环境水文地质的监测和试验。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要求在全面掌握地下水污染现状、成因、范围和程度的基础上,系统地对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做出定量评价和描述。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必须以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环境的质量变化为重点,结合研究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类型进行评价。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程序如图7-2所示。

(一)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标准

1.评价因子的选择

自然界中影响地下水质量的有害物质很多。在不同城市和地区,污染源的差异很大,污染物的种类也各不相同。因此,影响地下水质量因子的选择,要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可选用对地下水质量有决定作用的因子,如氧平衡参数、无机污染参数、有机污染物参数、生物污染指数、毒理参数以及水的物理性质参数等。由于地表污染源、地层地质结构、地貌特征、植被特点、人类开发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开发现状等因素对地下水赋存、运移和质量的好坏有直接影响,也常把它们作为环境质量评价因子的选择对象。

2.评价标准

图7-2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程序框图(引自潘懋、李铁锋,2005)

评价标准是地下水评价的前提,在中国许多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中,无论是数理统计法或是单项指标制图法,都涉及到污染标准问题,而且各家认识不尽一致。

目前在国内比较流行的有两种标准:一是以国家饮用水标准作为评价标准,二是以地区的污染起始值或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通常把前者称为环境质量评价,即地下水质量是否符合各种目的的用水标淮;后者称为地下水污染评价,即研究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应当指出,地下水污染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背景值为标准,有利于研究这一过程,而且能显示研究区某些特殊的环境特征。

如果取得地下水污染背景值比较困难,有时也采用对照值作为评价标准。对照值可以是历史水质数据,或者是研究区内无明显污染水点的地下水水质数据,即基线值;或者是研究区外,与研究区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相似地区的某些水点的水质数据。

(二)评价方法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有数理统计法、环境水文地质制图法、综合指数法和模糊数学法等。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具体目的和研究程度来选择方法。

1.数理统计法

这种方法是以监测点的检出值与背景值或生活饮用水标准做比较,算出监测样品或监测井的超标率及其分布规律,最后进行污染程度评价。它适用于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污染物质比较单一的地区,往往在环境质量评价的初期使用,该方法常常同环境水文地质制图法联合使用。

2.环境水文地质制图法

环境水文地质制图法是以图件作为环境水文地质评价的主要表达形式,图件大体可分为三类:

(1)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图系:包括地质环境分区图,主要反映表层地质环境,特别是第四系表层特性、厚度分区、地貌界限和微地貌形态;地下水资源赋存条件图,反映含水层的埋藏情况及天然防护条件;人工环境条件图,反映污染源的分布和自然环境中迁移扩散的位置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2)单要素地下水污染现状图:采用等值线或指示符号进行污染程度分级,以污染指数表示各种有害物质的污染程度。

(3)环境水文地质评价图系:包括地下水污染类型图,以污染源和地下水污染成因类型为依据,进行污染类型的划分;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图,以多项污染物质、多项指标等因素作为水质好坏的分级依据,综合反映水质的好坏。

3.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即环境指数评价法。它是为了评价某一水井或某一地段地下水中各种污染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便互相对比。当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以地下水的背景值或污染起始值为标准,其计算结果称为污染指数;若以饮用水标准为准则进行评价,其计算结果称为水质

指数。

4.模糊数学法

采用模糊数学模型,须先进行单项指标的评价,然后分别对各单项指标给予适当的权重,最后应用模糊矩阵复合运算的方法得出综合评价的结果。这一方法在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五、城市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城市地质环境质量主要是指地质环境(或背景)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适宜程度。

城市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是研究城市地质环境质量构成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方法,其目的是为城市规划或工程建设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一)城市地质环境质量的构成

对城市而言,地质环境包括岩土体、地质构造、水资源、地形地貌、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等要素。因此,城市地质环境质量的构成主要有区域地壳稳定性、水资源状况、工程建设条件、外动力作用状况、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状况等方面。

1.区域地壳稳定性

区域地壳稳定性主要反映了城市建设的总体地质构造环境的优劣,它往往决定着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城市类型。与工程地质有关的环境质量评价的核心问题就是稳定性的研究。影响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三个,即断裂活动性、历史地震及地震烈度。

2.水资源状况

水资源不仅反映了地表水、地下水的水量,而且反映水质状况,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城市的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水资源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下水、地表水的天然储量和水质状况的两个方面,如地下水水量、地表水径流量、地下水矿化度、人为排放的污水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

3.工程建设条件

工程建设条件直接影响城市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市政设施的布局,它反映了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的适应性和敏感性,即地质环境是否会因为工程设施的修建而恶化,是否会加重或诱发不良的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工程建设条件还表现为天然建筑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基稳定性、动力作用、地形地貌、地下水水位和水质、土体振动液化势等。

4.外动力作用状况

外动力作用状况主要影响到城市市政设施的稳定性和运营状态。决定外动力作用状况的因素主要是流水、地形坡度、地貌单元等。

5.人类活动状况

人类活动状况可能造成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是对环境不合理利用的结果,它同样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如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而危及建筑物的安全等。

(二)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与程序

城市是在自然地质环境的本底上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地质环境为城市提供了物质基础,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造了地质环境。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

定性的评价方法有经验法、外推法、演绎法等。在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中,它们常用于城市环境问题的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分析、城市地质环境质量恶化的原因分析以及综合防治对策分析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人们开始利用地质环境质量指数法、模糊数学法、灰色系统及系统工程等方法进行定量和半定量评价。近年来,费用效益分析方法也在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得到应用。

依据评价原理,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主要按下述程序进行(图7-3):

图7-3 城市地质环境质量经济评价原理框图

1.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主要用地类型;

2.调查获取土地利用的特征及所需的评价参数;

3.依据城市地质环境主题要素,建立场地岩土模型,计算土地开发的基本费用;建立风险费用模型,计算土地开发的风险费用;

4.建立地质环境质量损益评价模型,对地质环境场地单元进行评价;

5.根据评价结果,编制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图,并进行敏感度分析,确定土地利用的最佳选择方案。

六、区域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实质上是评价人类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性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它是研究地质环境、地质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对立统一问题,是某一地区地质环境人类活动容量的总体评价。所以,一个地区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不仅与地质

环境、资源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程度有关,而且与人类开发活动的饱和程度有关。

基于自然单元分级体系的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将人类环境视为由许多不同的环境因子构成的自然单元,每一单元具有相对的均一性,高级单元的性状用低级单元的综合指标来表征。因此,评价环境因素和整体环境的质量时,可根据问题的性质,选择评价因子,并将其转化为可比的指标,然后按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加权综合,用环境因素质量的综合指标来衡量整体环境的质量。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地质体对工程建筑的适宜程度、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与开发效益、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与开发利用的可能性、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程度以及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容量等(图7-4)。

图7-4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体系

7.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的体现,评价的核心要素是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从定性分析看,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越高,危险性越大,灾害的损失越严重。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前者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评价要素为灾害的类型、规模、活动周期以及研究区内灾害的分布密度;后者指具有灾害形成条件但尚未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潜在危害性,评价要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象水文条件、植被条件和人为活动条件等(张梁等,1998)。

对于历史地质灾害可以通过调查统计获取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对于潜在地质灾害则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分析计算才能获取有关的资料。点评估主要是潜在灾害体或已经出现的灾害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确定未来的灾害发生几率、可能的规模和危害范围、活动强度及破坏程度等。面评估是对一个地区某类或几类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区域地质环境质量

确定研究区未来灾害的类型、活动频率强度规模及其破坏能力并进行危险住分区。区域评估是对大范围内多种地质灾害活动强度的综合分析评价通过危险比区划确定区域比地质灾害的活动水平和危害程度。

(一)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确定

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是崩塌、滑坡、岩溶塌陷、地震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危险胜分析的重要指标。突发性地质灾害属于随机隆事件,同时又具有重复性和周期性特点。在不同条件下它们发生的几率和成灾程度不同。确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经验法、动力分析法与条件分析法、历史灾害频数统计法等(罗元华等,1998)。

对于活动频繁且有较长时间观测记录或充分研究资料的地质灾害可通过进一步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灾害周期性变化规律,根据经验确定不同规模灾害事件的发生概率。

动力分析与条件分析方法是通过潜在灾害体的力学机制和形成条件分析利用数学模型确定灾害发生概率的方法。

历史灾害频数统计法是通过对地质灾害在历史上的活动次数进行统计,总结出不同规模灾害活动随时间的分布频数曲线,根据曲线类型确定灾害活动规模与灾害发生频率的关系从而得出灾害发生的概率。

(二)渐进性地质灾害发展速率的确定

地质灾害发展速率是地裂缝、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渐进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的基础指针。渐进性地质灾害的评价对象是已经发生灾害的地区,评价内容土要是地质灾害的未来活动强度和成灾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约束外推法和模拟模型法两种(罗元华等,1998)。

约束外推法是指通过分析系统内大量随机现象的变化规律,确定系统发展的约束条件,并依此推测系统未来发展趋势的方法。约束外推预测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单纯外推法、趋势外推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活动、时间序列法等。常用的为单纯外推、趋势外推和时间序列分析法、在建立灾害活动规模与时间关系的基础上,依照已有的自然趋势外延预测未来不同时期灾害活动规模,并计算灾害发展速率约束外推方法简便,对于那些有长期灾害活动记录且灾害活动条件比较单一的评价自标最为适用。

模型模拟法是根据“同态性原理”确定评估对象的同态预测模型,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未来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评价日标的数量关系从而得出未来情况的目标值。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灾情评估中还可以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来预测灾害活动的发展速率和不同条件下灾害的活动规模。

(三)地质灾害危害范围的确定

地质灾害危害范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灾害类型、活动规模和活动方式。如地震灾害可波及几千平方公里的范围,而崩塌的危害范围一般为几百~几于平方米。地质灾害的危害范围可根据致灾的动力因素来分析确定如地震的危害范围可由地震震级、震源深度及震中距等因素确定。对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而言它们的成灾范围一般包括灾害体发育区、灾害体活动

区以及由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危害区三部分组成。准确圈定地质灾害危害范围,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规模、活动方式及其破坏能力进行评价是评估和预测灾害损失的重要依据。

我国西藏波密易贡地区2000年4月9日发生罕见山体大滑坡后,中国水科院逼感技术应用中利用我国“资源”号卫星在上述地区的l月26日、4月13日和5月9日的遥感数字图像,结合同家测绘局制作的1:250 000电子地图,在滑坡的发生范围为生成了三维立体图像,了解到了滑坡体和受淹地区的全貌,成功地对滑坡灾害做出了定性评估。为了预测滑坡体一旦溃决对下游造成的灾害,做好减灾救灾的防范措施,水科院遥感技术应用中心在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的基础上,计算出滑坡体下游至通麦桥的河道坡度,获得了直观全面而准确的资料,为有关部门迅速地做出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四)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的目的是把地质条件复杂、危险性程度参差不齐的大面积评价区,划分成若干个地质灾害活动条件和危险程度相近的单元,作为确定评价参数实现区域评价的基础,它所反映的是不同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比的相对差异。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的基本步骤是:首光将评价区划分成若干单元,通过分析各个单元地质灾害活动的基本要素、成因机制;然后建方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型对评价区域进行定量化计算,确定不同单元的危险性指数;最后根据危险性指数的分布特点和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区。

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的计算方法有灰色聚类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信息熵评判法等。

思考题:

1. 地质环境条件评价中的地质灾害的评价应包括哪些方面?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所涉及的内容是不是一样,为什么?

2. 潜在灾害危险性评价要素之一的“地质条件”与地质环境条件评价中的“地质环境条件”是不是同一个概念?为什么?

3.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的划分要做哪些工作?具体的流程是怎样的?。

本章讨论的主题及要求:

主题:给定某一特定区域,如何进行其矿山地质环境灾害危险性评价?

要求:(1)课前查阅相关资料,理清关于主题的知识内容体系;

(2)请2位同学大体上介绍自己的认识,时间为10分钟;

(3)围绕主题,由指导老师组织,结合同学认识开展讨论。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_四大体系_建设_关凤峻

家底不是一次摸清的。不断增高的目标要求引领着工作不断拾阶而上。比如地质灾害调查,最早确定的目标是1800个山区县做1∶20万的调查,现在已经有1080个县完成了1∶5万的调查;再往高目标要求,有一批山区县应该做到1∶1万,更高的理想目标是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威胁人口较多的地区,可以提高到1∶2000。总体看,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管理各项职能任务,都做了一些调查工作,有一定基础,但程度不同、深浅不一,都有大量的后续工作要做,都要提高调查的精度,都要从研究探索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区域规律向为管理、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延伸、拓展。调查评价理应成为常态化的工作,需要尽快全面规范,形成科学完善的工作体系。 2 监测预警体系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各项职能的履行,几乎都需要监测,缓急不同都有预警问题。在四大体系中,监测预警不像调查和治理,可以按项目、按工程组织。它是经常性的工作,不可中断,要有常设 收稿日期:2016-09-07;修回日期:2016-10-10▲ 作者简介:关凤峻(1959-),男(满族),吉林省吉林市人,研究员,工学博士,现任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 摘 要: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探索虽然形成了以“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防治(保护、开发利用)体系和应急值守体系”为主体的基本格局,尚需不断完善。调查评价体系要从研究探索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区域规律向为管理、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延伸、拓展。监测预警体系应同地下水监测体系一样,由全国性的监测中心、监测网络、国家级监测工程组成。综合防治体系重在建立“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应急值守体系应尽量探索利用公共网络传输系统,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关键词: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防治体系;应急值守体系 中图分类号:F407.1;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995(2016)10-0004-04 经 长期实践探索,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了以“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 系、综合防治(保护、开发利用)体系和应急值守体系为主体的基本格局。每一个体系都包含大量具体工作,每一项工作都有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目标任务制定得合理,有一定的高度和广度,就能够推动地质环境“四大体系”从初步形成走向逐步完善,引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1 调查评价体系 国土资源部门地质环境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矿业遗迹保护,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管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管理,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勘查评价指导工作,地面沉降、地下水过量开采和污染监测监管,地热、矿泉水开发利用监督管理等。开门第一件事,履职第一件工作,都需要调查评价,都需要查清家底。而且调查不是一蹴而就的,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 “四大体系”建设 ■ 关凤峻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北京 1008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又称地质灾害灾变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在查清地质灾害活动历史、形成条件、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危险性评学科,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与防治价。该评价主要是对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和危害能力进行分析评判。 破坏能力的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 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历史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要素有: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其中危害强度指灾 害将活动所具有的破坏能力,是灾害活动的集中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指标,只能用 灾害等级进行相对量度。 破坏强度的评估 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是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以及危害的范围、危害强度的一种分析、预测。地质灾害潜在危 险性受多种条件控制,具有不确定性。地质灾害活动条件的充分程度是控制点,地质灾害 潜在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历史地质灾害活动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具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 可能具有双向效应,有可能在地质灾害发生以后,能量得到释放,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削弱 或基本消失。也可能具有周期性活动特点,灾害发生后其活动并没有使不平衡状态得到根 本解除,新的灾害又在孕育,在一定条件下将继续发生。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发生概率及发展速率的确定方法,危害范围及危害强度分区,区域危险性区划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业指导书

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管理体系作业文件QB/SCQD/ZY027—2007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版号:A/0 作业指导书页码数:20 1引用标准或相关文件 1.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11月24日国务院394号令发布) 1.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文 1.3《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文 2 基本工作方案 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的定义 2.1.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1.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1.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1.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2.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的范围 2.2.1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2.2.2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3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的基本要求

2.3.1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3.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2.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2.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2.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2.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审查、备案(附件一)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使用。 2.3.7本作业指导书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 2.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编写 2.4.1地质灾害危险性一、二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三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 2.4.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或说明书,并附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和有关的照片、地质地貌剖面图等。 2.4.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是评估工作最终成果,应在综合分析全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报告书要力求筒明扼要、相互联贯、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明确;附图规范、时空信息量大、实用易懂、图面布置合理、美观清晰、便于使用单位阅读。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及范围确定-模板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及范围确定 摘要:本文作者长期从事地质灾害勘查、评估、设计和治理工作,通过总结长期一线工作经验,得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几条原则,并提出了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原则和范围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原则范围方法 0 引言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XX]69号)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评估工作级别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具体分级标准和评估技术要求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 分级评估、备案的原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划分为三级。 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一级评估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评估报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备案;二级评估应有足够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二级评估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评估报告报市(地)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参照一级评估要求的内容,做出概略评估,三级评估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乙、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 分区(段)评估的原则依据评估区(段)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和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以及拟建工程的特点,将评估区划分为若干个危险性程度不同的区域。将不同的评估区(段)按照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承灾对象的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础上,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将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为大、中等、小三级,并按区(段)对场地进行适宜性评估,将评估区(段)划分为适宜性差、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摘要:矿山地质环境结构极其复杂,矿产资源开采相对复杂,导致矿山地质灾 害频发。因此,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应从矿产资源开采环节入手,实行规范开采 模式,加强对矿产资源开采的管理和监督,逐步预防微观问题,促进矿山生态环 境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 1 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 1.1 矿山地面塌陷 在矿山地质灾害中,矿山地面塌陷是一种主要的灾害类型,这种塌陷灾害通 常发生在矿山开采区域,在矿山采空区出现矿柱设计不合理或者损毁的问题,就 会造成地面塌陷。此外,矿山本身的地质结构也是造成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但会破坏地表植被、建筑,而且会对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1.2 崩塌、泥石流 通常情况下,崩塌灾害会出现在山区位置,岩体中产生软弱裂隙,当受到降雨、自然扰动、人为活动等影响时,会出现岩体崩落的现象。此外,在矿山区的 沟谷地带出现持续降水或者是短时间的暴雨天气时,沟谷中的大量泥沙会受到雨 水的冲刷而流动,导致泥石流灾害的产生。 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出现矛盾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部分地方政府以及采矿企业,更加热衷于追逐市场当 中的经济利益,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过度的现象产生。与此同时,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标准尚未完善,导致很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效率较低,甚至造成了恶性循环的现象。 2.2 缺乏完善法律机制保障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我国积极提倡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发展的当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势在必行,但是 我国针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相关法律机制仍未健全。虽然我国法律明确的提出 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相关原则,但是缺失具体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机制。尤其是针对之前已经开采过的矿山,多数已经成为了废矿,甚至无法约束原采矿 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义务。 2.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水平欠缺 纵观当前我国采矿行业来说,还是以小型矿山为主,一些小型矿产品开发企 业自身的环境治理方式出现了落后的现象。甚至一些矿产企业出现了矿坑设计不 合理、采矿方式不科学、采矿工艺落后等诸多问题,不仅造成了我国矿产资源的 浪费和生态保护的难题,甚至直接对采矿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直接威胁。 传统的“崩塌法、放大炮”等矿山开采技术,很难顺应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无法满 足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实际需求。更加无法保障相关的技术革新,造成了矿山地质 环境治理工作滞后的现象。 3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策略 3.1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 具体来说,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可从几点做起:一是全面预警矿山地质灾害,建立相对完善的预警系统,积极地引进科学技术并在先进的管理工作下,持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区、建设用地和矿山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3.1 术语和定义 3.1.1 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 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1.2 致灾地质作用geological process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1.3 致灾地质体geological body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3.1.7滑坡landslide 斜坡(含边坡)上的土体和岩体沿某个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1.8危岩dangerous rock 陡坡或悬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稳的岩体。 3.1.9崩塌rock fall 岩(土)体离开母体崩落的现象。 3.1.10泥石流debris flow 大量泥沙、石块和水的混合体流动的现象. 3.1.12 地面塌陷ground collapse 土体或岩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的现象。由岩溶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岩溶塌陷;由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开采塌陷。 3.1.13地面沉降land subsidence 区域性的地面下沉现象。 3.1.14 地裂缝ground crevice 区域性的地面开裂现象。 3.1.16 采矿影响范围the range of mining effecfs 采矿地表移动涉及的范围。

地质灾害的认识

地质灾害的认识 1 概述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由地质灾害的定义可知,地质灾害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展,人类活动对地层表面形态和物质组成正在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因此,在形成地质灾害的动力中还包括人为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如果某种地质过程仅仅是使地质环境恶化,并没有破坏人类生命财产或影响生产、生活环境,只能称之为灾变;例如,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不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损毁,故这类地质事件属于灾变;如果这些崩塌、滑坡、泥石沉等地质事件发生在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或)财产损失,则可称之为灾害。 1.1 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1976 年,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Arnould 教授在发表的题为“地质灾害—保险和立法及技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一词,他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灾害看成是一种地质灾害。 1965 年,WI.Garrison 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20 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 年代,GIS 大量地应用于地质灾害,国外尤其发达国家将GIS 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做了较多工作。 随着高精度遥感技术的出现,遥感“眼”在地质灾害的评价与预测方面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法国利用SPOT卫星三维测量立体成图技术进行大范围的灾害监控。另外干涉雷达技术和差分干涉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 国外关于地质灾害研究多集中在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机实现上,如“3S”在地质灾害的监控与可视化、数字减灾系统DDRS(Digital Disaster Reduction System)等方面的应用。DDRS 是利用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

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

?1.以下哪项不是防治岩溶塌陷的措施?()(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提高塌陷岩(土)体力学强度 o B.改善岩(土)体的原有结构 o C.增加岩(土)体的水动力作用 o D.控制岩(土)体的应力与荷载 ?2.根据流动物质组分,泥石流可分为()。(单选题3分)得分:0分 o A.河谷型泥石流和山坡型泥石流 o B.水川型泥石流和降雨型泥石流 o C.粘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 o D.滑坡泥石流和溃决泥石流 ?3.规划地下空间开拓的重要基础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人文环境 o B.地质—生态环境 o C.合理的规划方案 o D.风险评估 ?4.世界上生物承载力最大的国家是()。(单选题3分)得分:0分 o A.美国 o B.巴西 o C.中国

o D.俄罗斯 ?5.以下水资源中,不属于地下水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孔隙水 o B.裂隙水 o C.融雪水 o D.岩溶水 ?6.工程建设带来的主要效益不包括()。(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工程直接经济效益 o B.环境影响方面效益 o C.社会影响方面的效益 o D.治安影响方面的效益 ?7.武隆2001年“五一”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单选题3分)得 分:3分 o A.排水不畅 o B.人为原因 o C.预警不及时 o D.连续的降雨 ?8.地震过程中会产生地震波,其中最先到达震中的地震波是()。(单选题3分)得分:0分 o A.纵波

o B.横波 o C.面波 o D.剪切波 ?9.工程建设的原则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工程建设的理念,要以人为本 o B.工程建设的理念,要效率优先 o C.工程建设的理念,要注重效益 o D.工程建设的理念,要结合实际 ?10.公元79年,意大利的庞贝城毁于哪种地质灾害?()(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o A.地震 o B.滑坡 o C.泥石流 o D.火山爆发 ?11.地下空间开阔要重视地质—生态环境效应,具体来说,应该做到()。 (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A.应以考虑大都市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原则 o B.应加强科学程序与协作 o C.要注意诱发灾害的防微杜渐 o D.要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点 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对地勘单位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评估程序 《技术要求》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作程序作出如下规定:

评估范围 《技术要求》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则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 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不平滑处等)包括其中。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米~1000米为限。 《技术要求》规定,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大—中等的区段,还应按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范围,应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类型确定。 评估的三个级别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技术要求》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为三级,分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在充分收集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明确任务,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设计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及重点,明确工作部署与工作量,提出质量监控措施和成果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具体分级和分类分别见表1、表2、表3。 表2 地震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地质灾害治理环境保护对策

地质灾害治理环境保护对策 地质灾害治理环境保护对策 摘要:保护施工工地的环境,预防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是施工环境控制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工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次,分析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工地环境保护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最后,以独山废弃矿坑生态修复暨一般工业固体物贮存、处置场泄水孔工程为例,进行对策探讨。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环境保护;铜陵独山;泄水孔 每座城市都存有多种固体垃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环境保护隐患。加上雨水的浸透,坝体内的固废对坝体产生很大的压力,随着固废的不断填入,溃坝的风险与日俱增,只有做好泄水孔施工工作,才能减少坝体冲毁的风险。 1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工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做好施工工地的环境控制,符合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目标,从具体的角度来看,进行施工工地环境保护,可以提高社会对施工工地的环境评价,选择合适的位置,对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提高处理地质的选择科学性,减少施工工地废弃物对地表水循环系统的影响。 2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工地环境保护的主要原则与依据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升级,与工程综合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目前,很多工地在施工的过程当中,都已经将环境保护因素,作为工程的重点。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工程团队要遵守以下原则,进行科学的施工设计与施工管理:首先,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工地废弃物的处理,进行综合的分析,尽量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废弃物的填埋,充分考虑废弃物的渗滤液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做

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尤其是隔离层设置等措施。其次,工程团队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可能存在的长期风险进行统筹分析,结合工程的施工环境,尤其是土层信息、地下水、地表水、填埋场结构等等,做好环境风险控制工作。最后,优化施工设备、施工材料的选择,避免施工不当造成二次环境风险[2]。 3保护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工地环境的有效对策 (1)工程案例独山废弃矿坑生态修复暨一般工业固体物贮存、处置场泄水孔工程,位于铜陵市钟鸣镇独山,工程内容主要为:①从废弃物堆场坝体外侧向坝体内钻孔;②安装泄水管,将坝体内的水向外引流。③计划施工12个钻孔。④预计钻探进尺约600m,根据施工实际情况会有调整。(2)施工准备该工程项目的组织人员,对工程沿线及施工场地进行了详细调查。对项目周边的’地质数据,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与分析。如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交通情况以及可利用的水源、排水系统等。按照整个工程施工的环境保护要求,对工程编制进行了参数分析。制定工程治理安全、工期控制等措施,确保工程项目优质、安全、按期完成。针对本项目工程特点,管理人员进行了充分的项目准备。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本次施工的重点是环境保护工程,减少危害,工程组组织了一批具有相关经验的负责人,参与到整个工程的施工当中。(3)施工过程该工程项目组,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现场现状,设计了以下方案:①泄水孔开孔口径为φ110㎜,水平仰角4°钻进4米,下入 108㎜套管;②下入φ75㎜金刚石全面钻头钻进,用φ89㎜套管连φ91㎜金刚石薄壁钻头跟管压进;③钻透坝体后再钻进不小于10米。④冲孔后取出φ75㎜钻具,预埋全孔段φ89㎜套管连φ91㎜金刚石薄壁钻头。⑤水泵要采用最小泵量,视情况还可回水,减少泵量;φ91㎜金刚石跟管钻进时用钻进导杆压入,减少对坝体的损伤。(4)施工质量控制与工程管理一方面,工程团队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工作计划,将与工作量有关的细节,都规划到了施工方案当中,整个施工过程,严格按照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施工团队充分考虑到了坝体水量外泄会造成的环境隐患,从工程结构特点入手,对泄水孔工作进行了重点把控。例如,在独山3号坝体泄水孔施工当中,技术人员对不同的施工孔位进行了统计,1#孔位深度为孔深45.02m, 108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标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区、建设用地和矿山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 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 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3.1 术语和定义 3.1.1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hazard 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1.2 致灾地质作用 geological process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1.3 致灾地质体 geological body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3.1.7滑坡 landslide 斜坡(含边坡)上的土体和岩体沿某个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1.8危岩 dangerous rock 陡坡或悬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稳的岩体。 3.1.9崩塌 rock fall 岩(土)体离开母体崩落的现象。 3.1.10泥石流 debris flow 大量泥沙、石块和水的混合体流动的现象. 3.1.12 地面塌陷 ground collapse 土体或岩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的现象。由岩溶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岩溶塌陷;由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开采塌陷。 3.1.13地面沉降 land subsidence 区域性的地面下沉现象。 3.1.14 地裂缝 ground crevice 区域性的地面开裂现象。 3.1.16 采矿影响围the range of mining effecfs 采矿地表移动涉及的围。

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 79分 ? 1.以下哪项不是防治岩溶塌陷的措施?()(单选题3分)得分:0分o A.提高塌陷岩(土)体力学强度 o B.改善岩(土)体的原有结构 o C.增加岩(土)体的水动力作用 o D.控制岩(土)体的应力与荷载 ? 2.根据流动物质组分,泥石流可分为()。(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河谷型泥石流和山坡型泥石流 o B.水川型泥石流和降雨型泥石流 o C.粘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 o D.滑坡泥石流和溃决泥石流 ? 3.规划地下空间开拓的重要基础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人文环境 o B.地质—生态环境 o C.合理的规划方案 o D.风险评估 ? 4.世界上生物承载力最大的国家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美国

o B.巴西 o C.中国 o D.俄罗斯 ? 5.以下水资源中,不属于地下水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孔隙水 o B.裂隙水 o C.融雪水 o D.岩溶水 ? 6.工程建设带来的主要效益不包括()。(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工程直接经济效益 o B.环境影响方面效益 o C.社会影响方面的效益 o D.治安影响方面的效益 ?7.武隆2001年“五一”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排水不畅 o B.人为原因 o C.预警不及时 o D.连续的降雨 ?8.地震过程中会产生地震波,其中最先到达震中的地震波是()。(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o A.纵波 o B.横波 o C.面波 o D.剪切波 ?9.工程建设的原则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工程建设的理念,要以人为本 o B.工程建设的理念,要效率优先 o C.工程建设的理念,要注重效益 o D.工程建设的理念,要结合实际 ?10.公元79年,意大利的庞贝城毁于哪种地质灾害?()(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地震 o B.滑坡 o C.泥石流 o D.火山爆发 ?11.地下空间开阔要重视地质—生态环境效应,具体来说,应该做到()。(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A.应以考虑大都市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原则 o B.应加强科学程序与协作 o C.要注意诱发灾害的防微杜渐 o D.要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确定

浅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确定 陈社斌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 710054) 摘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确定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基础性工作。本文论述了建设工程所处地形地貌条件,地质灾害可能产生地貌条件,分析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确定了评估范围确定方法。为准确评估地质灾害对拟建工程的影响,提出针对拟建场地减灾防灾打下基础。 摘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范围 1前言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评估范围的确定是评估技术要求最基础的一项工作,范围确定的是否合适、精确,体现了野外调查工作的质量,评估人员对建设工程所处区位条件的认识,对现状地质灾害的认识程度,也是最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能够达到评估目的的先提条件。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第5.1条规定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第5.2条规定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第5.5条规定,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1000m为限;为了精确针对建筑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选择合适的评估范围,实事求是的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及建设工程特点确定适当的评估范围,则能针对性的作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综合评估,为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减灾防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评估范围确定思路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第5.1条和5.2条要求,地质环境条件控制着所能发育地质灾害种类的微地貌,如崩塌一般发生在陡崖及高陡边坡位置,其威胁范围一般包含陡崖、高陡边坡坡体上缘开裂范围以及坡体倾向范围,根据坡体高度、坡体岩性特征估计其威胁范围、威胁目标;滑坡发育在边坡上,其威胁范围与可能产生滑坡的主滑向相关;泥石流发育于沟谷中,根据沟谷形态、发育期、历史泥石流堆积情况等确定泥石流威胁范围等。为了准确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中、建设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作出评价,为下一步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5.5条的规定则是对工作量的量化管理,也是对第5.1条和5.2条的补充。因此其提出一般向两侧外扩500-1000m。其中对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威胁区域及工程场地相对位置考量以5.1条和5.2条为准。 在评估范围的确定中,考虑现状地质环境及建设工程施工中地质环境变化,依据可能发生或引发的地质灾害特点来确定准确的评估范围。 3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及威胁范围分析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重点评估对象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六大灾种。以下针对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影响范围来进行分析,为评估范围的确定提供依据。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范围 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得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得内容、要求、方法与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与集镇规划时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地质灾害:就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得危害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得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得灾害。 2、2地质灾害易发区:就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得区域。 2、3地质灾害危险区:就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与严重经济损失得地区。 2、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就是指地质灾害造成得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得程度。 3.总则 3、1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今第394号)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得通知》(国办发[2001]35号)得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与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与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得可能性与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得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得预防治理措施。 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得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与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等。 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得主要内容就是:阐明工程建设区与规划区得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与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得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与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得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与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3、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得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审查、备案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使用。 3、8本技术要求规定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与规划各阶段得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得评价工作。 4.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见下面得框图:

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

? 1.以下哪项不是防治岩溶塌陷的措施?()(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提高塌陷岩(土)体力学强度 o B.改善岩(土)体的原有结构 o C.增加岩(土)体的水动力作用 o D.控制岩(土)体的应力与荷载 ? 2.根据流动物质组分,泥石流可分为()。(单选题3分)得分:0分o A.河谷型泥石流和山坡型泥石流 o B.水川型泥石流和降雨型泥石流 o C.粘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 o D.滑坡泥石流和溃决泥石流 ? 3.规划地下空间开拓的重要基础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人文环境 o B.地质—生态环境 o C.合理的规划方案 o D.风险评估 ? 4.世界上生物承载力最大的国家是()。(单选题3分)得分:0分o A.美国 o B.巴西 o C.中国 o D.俄罗斯

? 5.以下水资源中,不属于地下水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孔隙水 o B.裂隙水 o C.融雪水 o D.岩溶水 ? 6.工程建设带来的主要效益不包括()。(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工程直接经济效益 o B.环境影响方面效益 o C.社会影响方面的效益 o D.治安影响方面的效益 ?7.武隆2001年“五一”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排水不畅 o B.人为原因 o C.预警不及时 o D.连续的降雨 ?8.地震过程中会产生地震波,其中最先到达震中的地震波是()。(单选题3分)得分:0分 o A.纵波 o B.横波 o C.面波

o D.剪切波 ?9.工程建设的原则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工程建设的理念,要以人为本 o B.工程建设的理念,要效率优先 o C.工程建设的理念,要注重效益 o D.工程建设的理念,要结合实际 ?10.公元79年,意大利的庞贝城毁于哪种地质灾害?()(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地震 o B.滑坡 o C.泥石流 o D.火山爆发 ?11.地下空间开阔要重视地质—生态环境效应,具体来说,应该做到()。(多选 题4分)得分:4分 o A.应以考虑大都市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原则 o B.应加强科学程序与协作 o C.要注意诱发灾害的防微杜渐 o D.要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 ?12.可诱发岩溶塌陷的人工活动是()。(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A.矿产开采 o B.地下空间开拓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心和注意。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对此非常重视,正式把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列为国策,并已取得明显效果。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岩石圈的一切物质和作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岩、土体及所含矿产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和由内、外动力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及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地质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下,不断发生缓慢的或突发性的对人类有利或不利的变化。近年来,四川在地质环境保护、预防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在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至今还没有一部较为完善的法规来进行规范,人们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及重视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加之四川大部分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差,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等日益加剧,从而导致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已在一定区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 一、四川省当前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问题现状 1.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损失不断扩大 四川省位于长江上游,地跨我国二、三级地形台阶,地形高差悬殊,气象复杂多变,地层岩性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地震活动较为频繁,为我国地质灾害最多的省份之一,且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暴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现具有一定规模、造成危害的崩塌和滑坡约10万余处,泥石流沟壑3000余条,危及120余座县市所在城区和800多个乡、镇,5o0余家工厂、矿山的安全。每年造成的损失达数亿元。近年来随着工程经济建设的力度、深度及广度不断加深,导致四川地质灾害已有加剧的趋势。1997年我省地质灾害发生时间早,危害程度大婕胺段ч悖幽瓿?元月份就有华莺市双河镇柏梓镇煤矿瓦斯爆炸,2月份叙永县麻城乡擦耳岩崩塌,3月份荥经县荥河乡红星村漆山社滑坡和庄子队横岩上地裂缝等多处地质灾害发生,先后造成较大危害。5~9月许多地区相继出现了多次暴雨过程,在高强度的暴雨诱发下,地质灾害进入十分活跃阶段,接连不断地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中断公路、铁路交通运输,毁坏农田耕地和房舍,破坏通讯、水利设施,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6月5日凉山州美姑县乐约乡暴雨造成滑坡,毁房子307户,1527人受灾,死亡151人。6月15日攀枝花市仁和区新华乡暴雨泥石流造成轻伤103人,直接经济损失300余万元。7月4日雅安天全县二郎山山洪泥石流造成12人失踪,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200余万元。7月9日宜宾市兴文县久庆镇金凤村暴雨造成滑坡,致使53人死亡,40人受伤。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地质灾害造成325人死亡,轻伤83人,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 1998年四川省地质灾害更加异常活跃,灾害频繁发生,多次造成农田被毁,房屋毁损,交通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使全省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据全省不完全统计,至今年9月份全省即发生较大型地质灾害109处,其中滑坡48处,泥石流36处,崩塌25处,死亡人数已达到283人,伤1868人,经济损失数亿元。这些灾害的产生除与四川独特的地质构造、地貌、地层岩性及暴雨山洪等自然地质因素密切相关外,与人类工程活动,特别是不规范的矿山开采,随意弃渣,不合理的道路开挖,房屋修建切坡等密切相关。 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四川省是一个矿业大省,近年来由于采矿活动的深度、广度日益扩大,不合理开采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恶化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给矿山企业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据初步统计,全省有500余家工厂、矿山受到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四川省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矿山不合理开采引起的崩塌、滑坡,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地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划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几个等级?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见表12)与建设项目重要性(见表13),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为3级,见表14。 表12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1条符合较复杂条件者即划为较复杂类型。 表1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表1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不同等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是什么? 一级评估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地质灾害是否应危害建设项目安全、建设项目是否诱发地质灾害、因治理地质灾害增大的项目建设成本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其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1)滑坡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对工程的危害。对斜坡地区的工程建设必须评价工程施工诱发滑坡的可能性及其危害,对变形迹象明显的,应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2)泥石流评价必须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3)崩塌的评价应查明斜坡的岩性组合、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发育状况、降雨情况、地震、植被发育情况及人类工程活动。确定崩塌的类型、规模、运动机制、危害等,预测崩塌的发展趋势、危害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4)地面塌陷的评价必须查明形成塌陷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确定塌陷成因类型、分布、危害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地震与地震频率、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预测可能发生塌陷的范围、危害。 (5)地裂缝的评价必须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地裂缝的分布、组合特征、成因类型及动态变化。对多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判明控制性因素及诱发因素。评价地裂缝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除地震成因的地裂缝外,对其他诱发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分析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采矿活动、人工蓄水以及不良土体地区农灌地表水入渗、松散土类分布区潜蚀、冲刷作用、地面沉降、滑坡等作用的影响。 (6)地面沉降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所处区域地面沉降区的位置、沉降量、沉降速率及沉降发展趋势、形成原因(如抽汲地下水、采掘固体矿产、开采石油、天然气、抽汲卤水、构造沉降等)、沉降对建设项目的影响,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