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蔡锷后人:将军知音是夫人潘蕙英 非小凤仙(图)

蔡锷后人:将军知音是夫人潘蕙英 非小凤仙(图)

蔡锷后人:将军知音是夫人潘蕙英 非小凤仙(图)

[键入文字]

蔡锷后人:将军知音是夫人潘蕙英非小凤仙(图)

对于蔡锷,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是他与风尘女子小凤仙的一段故事,有人说他们是情人,有人说他们是知己,还有人说他们是同志,甚至在上世纪《知音》等影视作品播出后,有些人误以为小凤仙是蔡锷将军的夫人。到底真实的蔡锷将军是什么样,他与小凤仙的关系究竟怎样,他的红颜知己是谁?为此,记者专访了蔡锷将军的重外孙袁泉先生,他自小生长在蔡锷长子蔡端的身旁,对蔡锷历史颇有研究,著有《蔡锷大传》。

蔡锷的知音是潘夫人而非小凤仙

问:最近播出的几部关于蔡锷将军的电视剧您看了吗?

答:都看过了。其实,“蔡锷热”的出现,并不为奇。将军1916 年去世后,他的传奇故事一直以各种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年仅34 岁就举兵护国,以少战多,最终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恢复民国,被民众誉为“护国军神”和“再造共和第一人”。历史上有著名的鸿门宴,而袁世凯给蔡锷摆下的“鸿门宴”,历时更长,情节更复杂。蔡锷精心布置、巧妙周旋,最后成功摆脱了袁世凯的监控;再加上他和风尘女子小凤仙有过一段交往,这些故事都让人津津乐道,并且家喻户晓。

问:您提到小凤仙,这也是很多人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影视剧中蔡将军和小凤仙的关系各不相同,有的是情侣,有的是同志,有的是知音。到底哪一种关系更接近史实? 答:哪一种关系都不符合事实。

小凤仙幼年身世坎坷,母亲是偏房,受大老婆排挤,离家早亡,她随奶妈四处漂泊,以卖唱为生。根据京剧理论家许姫传记录的1951 年小凤仙拜访梅兰芳时的口述,她结识蔡将军时只有15 岁,“那时常听他(指蔡锷)讲些三国、水浒故事和做人的道理,又教我识字看书”。由此可知她当时的文化程度和思想水平。小凤仙在智识、思想等各方面都无法成为蔡将军的知音,蔡将军更不可能把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天机透露给一个

1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简介 简介一: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简介二: 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见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袁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备课讲稿

卫夫人《笔阵图》译 注

笔阵图 《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 夫人作。《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 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画,好有所象。《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

乙“折”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编辑 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论蔡锷在中华民族解放中的贡献

论蔡锷在中华民族解放中的贡献 摘要: 本文就1911年,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国家走向共和。但在1915年,袁世凯决定复辟帝制,使得刚刚结束几千年封建帝制的中国历史倒退,又重新回归封建帝制后。说明1915年12月25日起,蔡锷为救中华于危难之际,誓师讨袁,率军入川为中华民族解放所做的贡献。 正文: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1882年12月18日出生。父蔡正陵,农民,兼做裁缝。母王氏。家世寒微。从小颖悟,聪明过人。6岁读书,13岁即考中秀才,一方传为佳话。15岁在2000名青年材俊中脱颖而出,考入设立于省会长沙的时务学堂。这对他的一生具有决定性影响:就在这里,他认识了梁启超。 蔡锷是梁启超的学生,当梁启超因戊戌变法流亡日本的时候,蔡锷借了六元二毛钱从长沙赶到了北京。袁世凯给了他一千元资助他去日本留学。辛亥革命时,当袁世凯还在清军阵营,蔡锷依然准备北伐,并不因为对阵的是袁世凯而有所顾忌。可见蔡锷推翻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制的决心。 在南北议和后,应清政府的要求,孙文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并由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引领中华民国走向共和,其中蔡锷对袁世凯表示了支持。 1913年,国民党选举胜利,但宋教仁却突然遇刺身亡,凶手是应桂馨指使的。应桂馨曾是陈其美的部下,国民党人从自身的厉害关系上判断,这一定是袁世凯在幕后主谋。国民党和袁世凯的对抗从此趋于激化。孙中山决议反袁,但黄兴认为既没有能力,从法理上也说不过去。7月,北京政府解除了三位国民党籍都督的职务,孙中山再次开会要求反袁,黄兴只得同意,于是二次革命爆发。但这次革命遭到了包括蔡锷在内的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一遇分歧就要起兵造反,这不符合共和制的宪政精神。蔡锷认为“总统如果有谋叛行为,应由参议院弹劾;政治上有过失,则由国务院负责”,否则就是叛乱,是国家公敌。他对这次革命的看法是:“同室操戈,兄弟阋墙,相煎太急,隐恨良多”。 当然,他也派兵出川,参与镇压行动。 国民党人被镇压后,蔡锷是少数还存在的非袁系实力派。但此时,蔡锷却来到了北京。有一种说法师蔡锷奉命进京,被袁世凯拿去了军全,后被软禁起来,但我觉得是因为他并不放心袁世凯,怕袁世凯恢复帝制,他希望在北京多帮助做些有利于共和的事情。他不知道袁世凯是否能够遵循共和,但他要竭力扶持他,为了私情,也为了公利。但是他最终失败了,没有了国民党人的制衡,靠着立宪党人是无法无法控制袁世凯的野心的,袁世凯在厌倦了共和制的羁绊之后,决定复辟帝制。使才进入共和的中国又回归到了封建帝制的状态,使得中国的历史因此倒退。 1915年, 就在袁世凯准备登上皇帝宝座之时, 蔡锷已开始了他的反袁活动,八月十五日, 他从北京到天津找其师梁启超, 蔡鳄坚决地表示:“我们明知力量有限, 未必抗他得过, 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 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回京后以喉症为由, 请假到日本治疗,为了不引起袁世凯的怀疑,独自前往日本并会见了孙文先生,期间表达了自己反袁救国的决心,联合孙文等革命人士反袁救国。后秘密回天津同改良派的梁启超、王伯群、汤觉顿、陈国祥等在天津多次密会策划讨袁, “决计从云南发难”, 并商定:“云南于袁氏下令称袁后即独立, 贵州则越一月后响应, 广西则越二月后响应, 然后以云南之力下四川, 以广西之力下广东。约三、四个月后可以会师湖北, 底定中原”。此后他们都积极行动起来, 梁用笔作宣传鼓动,蔡锷策划军事, 并与云南军政要员密电联络, 互通情报, 告诉京中帝制活动情况。蔡、梁还商定:蔡取道日本转香港经越南赴滇的计划, 两人还拟定了各种电文;由蔡锷带着入滇

近代名人简介

1:梁启超——他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公车上书,并参与了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民国后成为著名教授、社会活动家: 2:林则徐——他是封疆大吏,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其亲身参与了虎门销烟,被人们誉为民族英雄 3: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 5:左宗棠——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他修建的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船政局)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6:洪秀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7:李鸿章——李鸿章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8: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 9:康有为——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同时他也是戊戌变法主要参与者 10:袁世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时期,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11:谭嗣同——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维新四公子之一;谭曾著《仁学》一书,维新派代表人物,变法失败后,甘愿流血牺牲,英勇就义。 12:孙中山——是医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中国民族主义者、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亦为中华民国国父。 13:蔡元培——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4:陈独秀——思想家、政治人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及首任总书记。 15: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6:蔡锷——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17:汪精卫——早期革命家,青年时代加入孙文的革命组织,成为孙文的得力助手。18:蒋介石——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 19: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20:胡适——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著《天演论》,是早期的共产主义者。 21: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2:朱德——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军委第一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十大元帅第一。 23 :刘少奇——中央人民政府第二副主席;军委第二副主席;曾拟授元帅。 24 ;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军委第叁副主席;政协副主席;曾拟授元帅。 25 :任弼时——七大中央书记处第5书记兼书记处秘书长,政治局委员。 26 :彭德怀——军委第四副主席;十大元帅第二;西北政府主席,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 27:林彪——十大元帅第叁;中南政府主席,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区司令员 28:邓小平——人民政府委员;军委委员,曾拟授元帅;西南政府第二副主席;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委。

《历代名画记》评介(连载之五)

《历代名画记》评介(连载之五) 五、画尽意在 “意”这个词,在张彦远的美学概念中,并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词。按《辞源》对“意”有多种解释:一、意思,意味;二、愿望、意图;三、料想、猜测;四、或者,通“抑”; 五、叹词,通“噫”。尽管《辞源》的释义已经相当详备,但如果用以解释“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中的“意”在古典美学中的真正底蕴时,还是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憾。 事实上,用语言恰如其分地解释这一艺术心理过程或思维方式,本身就有为难之处。《庄子?天道》篇中,就以木匠轮扁与桓公的对话,暗示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 这种“意”与“言”的对立。在禅宗传入中国后,得到了充分的阐发: 我今答汝,穷劫不尽。言多去道远矣。所以道,说法有所得,斯则野于鸣;说法无所得,是名狮子吼(23)。 慧忠禅师在僧人问佛理的时候,也觉得真正根本的“道”,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他认为说法说得越多,离真正的本意反而更远。

这种万物的真正内涵,超乎表达方式之上的观点,在张彦远的美学观中,演绎为“意”与“笔”的关系。他在《论顾陆张吴用笔》篇中说: 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历代名画记?卷二》) 在上面的引文中,张彦远虽然没有说作画用笔无法表达“意”的真正内涵,但是,在作画过程中,“意”的表达优先于用“笔”的观点,是显而易见的。这一以“意”与“笔”为命题的探讨,我们可以追溯到早期哲学经典中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论辩――“言意”之辩。如《易?系辞上?第十二章》载: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在这一段古雅朴素的文字中,表达了孔子的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即任何一种作为表达手段的语言,都有其先天的缺憾,诉诸文字的语言方式,无法真正地捕捉思维的深邃与复杂的内涵。这一迷人的哲学命题,在《庄子?秋水》中,又有

宣侠夫将军简介

宣侠夫将军简介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诸暨湄池长澜人。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诸暨湄池长澜人。1916年夏,考入台州浙江省立特种水产学院本科渔捞科学习。1920年夏,以总成绩第一名毕业,公费留学日本,入北海道帝国大学学习水产专业。期间,对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像暑天嚼冰一样痛快”。1922年回国,任教于台州水产学校,并与俞秀松、宣中华等一起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在杭州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任团杭州地委秘书。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任学生会干部国民党三中队区分部党小组长。 军校开学仅两个月,便爆出一桩震动全校师生的事件。校方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党军校党部。校党部与队的区党部经过选举均己组成。 当产生分队党小组的小组长时,校长办公室却在分队中指定一名学生任该分队党小组长,而这份指定名单是用校长蒋中正的名义公布的。 名单一经公布,立刻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学生们议论纷纷,表示不满。 中共党员宣侠父虽被指名为党小组长,但他对此做法也表示反对。他挺身而出,写了一份报告给蒋校长,指出:“由校长指定党小组的小组长,不符合党的组织法,校长应收回成命,改为由各小组选举产生自己的小组长。”

蒋介石一看报告,立刻气炸了。他派人把宣侠父找到办公室来教训,要他自动收回这份报告。 宣侠父:“我有权提此意见,校长你不应以势压人!” 蒋介石:“你无理取闹,限你三天之内写好悔过书,否则将严肃处理!” 三天后,宣侠父再度被叫到校长办公室。蒋介石问他写好悔过书没有。 宣侠父:“学生无错,故亦无悔!” 蒋介石恼羞成怒,决定开除宣侠父的学籍。 消息一经传出,全校师生愤愤不平。布告栏前,围满了人,大家对此议论纷纷。 这时,宣侠夫在学校的好友陈赓走了过来,一把抓住布告,撕了下来,大声地对围观的同学说:“孙总理的三民主义,首当一条是民权主义。无民权,何谓民主、民族? 革命党内部若无民主制度,与封建军阀又有何等区别?侠父同学仅仅提了一条意见,请问,这犯了哪家的王法?违反了军校哪条校规?他蒋校长凭什么要开除侠父同学?难道只许他专制,不许人家民主吗?” 陈赓的一番话鼓动了大家。一时许多人纷纷叫道:“对,不公平,就要提意见!” 陈赓稍停片刻,继续说道:“既然校方如此不民主,我提议,同学们以罢课的形式,抗议校方的专制做法。”

附录二:北洋政府将军府之将军名单(1914-1927年)

附录二:北洋政府将军府之将军名单(1914-1927年)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并镇压了二次革命后,为了改变都督掌握一省大权的局面,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于1914年6月30日下令裁撤各省都督而设立“将军”诸名号。7月18日,袁世凯又公布将军府编制令和将军行署编制令,并在北京设立了将军府,作为“军事之最高顾问机关”,直接隶属袁大总统。一般的高级军官,授与“将军”;“有特殊功勋者”,授与上将军;各省有督理军务之权的,授与“将军”,并冠以一“武”字(派往东北的例外,冠以“镇安”二字);凡在一省做过都督而被解职来京者,授与“将军”,并冠以一“威”字。“将军”的名号属荣誉衔,与军阶有别;将军府实用作安置闲散将领,并无实权。袁世凯死后,将军府依然存在,时断时续给有关军人颁授名号,直至1927年6月18日明令撤消将军府。其间共任命上将军衔27个,左将军衔1个,右将军衔3个,将军衔534个。这里所收录的,是一些曾被授过“将军”名号的军人,以便研究者查找(按姓氏笔划为序)。 丁槐:1914年6月授将军府奋威将军。 于珍:1926年授将军府珍威将军。 于学忠:1924年6月授将军府佑威将军。 马济:1924年10月授将军府拯威将军。 马骐:1923年底授将军府锐威将军。 马麟:1923年底授将军府翰威将军。 马龙标:1921年授将军府恒威将军。 马玉仁:1923年授将军府衡威将军。 马廷骧:1924年7月授将军府勖威将军。 马联甲:1923年10月授将军府联威将军。 马福兴:1924年2月授将军府舒威将军。 马福祥:1922年7月授将军府祥武将军。 马毓宝:1922年9月授将军府宝威将军。 王普:1924年授将军府通威将军。 王士珍:1922年1月授将军府德威上将军。 王占元:1915年10月授将军府壮威将军;1916年1月授襄武上将军。 王永泉:1923年9月授将军府溥威将军。 王廷祯:1917年授将军府祯威将军。 王怀庆:1918年授将军府庆威将军;1923年11月授靖武上将军。 王都庆:1924年授将军府植威将军、亮威将军。 王秉钧:1924年授将军府将军。 王承斌:1923年11月授将军府匡武上将军。 王翰鸣:1925年10月授将军府翰威将军。 井岳秀:1923年11月授将军府岳威将军。 方本仁:1923年3月授将军府平威将军。 邓玉麟:1923年2月授将军府平威将军。 邓本殷:1924年2月授将军府植威将军。 邓锡侯:1923年授将军府骠威将军。 孔繁锦:1924年3月授将军府铭威将军。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

笔阵图 《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作品名称笔阵图创作年代东晋文学体裁散文诗作者卫铄 目录

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编辑 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 在革命战争发动时,军队间的博弈往往是左右战争结果的关键因素。辛亥革命时期,就有这样一支受人瞩目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军队;;新军。何为新军?新军从何而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希望你喜欢。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成立背景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又相继腐败不堪用,于是又有“新建陆军”、“自强军”代之而起。因其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尽仿西方军队,故称新军。新军作为清朝的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种军制,原是清廷用来巩固维持统治地位的,但由于政治的彻底腐败,光靠一支新式军队是没有办法来拯救一个走向末路的帝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支原本被清廷用来加强统治的新军,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军。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编制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设统制率领。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 编制为:每镇步队2协,每协2标,每标3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马队、炮队各1标,每标3营,每营马4队、炮3队;工程队1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辎重队1营,每营4队.步队、

炮队、工程队每队皆3排,每排3棚;马队2排,每排2棚;辎重队2排,每排3棚。另有军乐一队。各兵种每棚正副目2名,正兵4名,副兵8名。全镇拥有军官及司事人员748人,弁目10436人,兵卒夫役1328人,共12512人。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成立经过新军最早可以追溯到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邀请上海租界的洋人军事教官训练淮军,围剿太平天国。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接受李鸿章的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命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初为马厂)用西法编练一支新式陆军,称“定武军”,共计10营4750人,其中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马兵250人,工程兵500人。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2月,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经“督办军务处”推荐,由袁世凯接管定武军,并加募步兵2000人,骑兵250人,将其扩充到7000人,改名为“新建陆军”,完全依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还专门成立了由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后改为洋务局)。 之后,被编为武卫军“前后左右中”五路中的武卫右军,跟随袁世凯到山东去镇压义和团运动。在那里袁世凯将三十四营旧军改编,命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令武卫右军扩大至两万余人。 在新建陆军成立的同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也编练了一支名叫自强军的新军。这支军队也依照西式军队编练,步兵、炮兵、马兵、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 顿角者是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 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 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 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 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 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 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 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 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 聊遗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卫夫人《笔阵图》译文

卫夫人《笔阵图》译文 原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1。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2。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3。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4。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5。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6。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7。 注释: 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释文: 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

卫夫人的笔阵图

卫夫人的《笔阵图》 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4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卫铄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 《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地参考了有关的书法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她在书中首先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主张学习书法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反对谙于道理,学不该赡,以致徒费精神,学无成功。在学习和创作时,要注意选用笔、墨、纸、砚的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着重指出,执笔要有讲究,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的执笔法,并加以具体分析。对书写不同字体的用笔,卫夫人亦有精辟论述。还提出初学书法,“先须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意思是说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笔画笔画名称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比喻笔画要达到的效果 一横画要像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高低不同的形状。 丶侧点要像高峰坠石,磕磕然实际在崩塌。 丿撇掠锋锷能在陆地截断犀角象牙。 ┐戈笔要像百钧重的弓张箭发。 丨努笔要像万岁枯藤一样多节而瘦劲。 ㄟ背抛法要像蹦浪雷奔一样徐迟有力。 钧弩势要有如强弩筋骨一样遒劲。 这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情形,有心急而执笔松缓的,有心情宽松而执笔很紧的。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松的,就会心手不谐调,意在笔后肯定要失败;如果执笔高而紧,意在笔前就能成功。

北洋将军府的将军

北洋将军府的将军 袁世凯为了改变都督掌握一省大权的局面,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于1914年6月30日下令裁撤各省都督而设立“将军”诸名号。7月18日,袁世凯又公布将军府编制令和将军行署编制令,并在北京设立了将军府,作为“军事之最高顾问机关”,直接隶属袁大总统。一般的高级军官,授与“将军”;“有特殊功勋者”,授与上将军;各省有督理军务之权的,授与“将军”,并冠以一“武”字;凡在一省做过都督而被解职来京者,授与“将军”,并冠以一“威”字。“将军”的名号属荣誉衔,与军阶有别。袁世凯死后,将军府依然存在,继续给有关军人颁授名号,直至北洋政府灭亡。这里所收录的,是一些曾被授过“将军”名号的军人,以便研究者查找(按姓氏笔划为序)。 于珍:1926年授将军府珍威将军。 马济:1924年10月授将军府拯威将军。马骐:1923年底授将军府锐威将军。 马麟:1923年底授将军府将军。 马龙标:1921年授将军府恒威将军。 马玉仁:1923年授将军府衡威将军。 马廷骧:1924年7月授将军府勖威将军。 马联甲:1923年10月授将军府联威将军。马福祥:1922年7月授将军府祥武将军。 王普:1924年授将军府将军。 王士珍:1922年授将军府德威上将军。 王占元:1915年10月授将军府壮威将军;1916年1月授襄武上将军。 王永泉:1923年9月授将军府溥威将军。 王廷祯:1917年授将军府祯威将军。 王怀庆:1918年授将军府庆威将军。 王秉钧:1924年授将军府将军。 王承斌:1923年11月授将军府匡武上将军。王翰鸣:1925年10月授将军府翰威将军。邓本殷:1925年授将军府节威将军。 邓锡侯:1923年授将军府骠威将军。 尹昌衡:1924年授将军府盛威将军。 龙济光:1914年授将军府振武上将军;1921年授隆威上将军。 龙觐光:1916年授将军府临武将军。 卢金山:1923年授将军府悫威将军。 卢香亭:1924年授将军府斌威将军。 田中玉:1923年授将军府益威上将军。 田颂尧:1923年12月授将军府章威将军。叶举:1923年授将军府惠威将军。 白宝山:1923年11月授将军府郁威将军。冯国璋:1914年授将军府宣武上将军。 毕庶澄:1926年10月授将军府澄威将军。曲同丰:1917年授将军府参军。 吕公望:1917年授将军府怀威将军。朱瑞:1914年6月授将军府兴武将军。 朱熙:1923年11月授将军府缉威将军。朱庆澜:1916年6月授将军府卓威将军。 朱沣藻:1922年10月授将军府抚威将军。汤芗铭:1917年授将军府信威将军。 刘玉珂:1924年1月授将军府雍威将军。 刘郁芬:1923年授将军府将军。 刘冠雄:1923年授将军府熙威上将军。 孙道仁:1922年授将军府永威将军。 杜锡珪:1922年授将军府瀛威将军。 杨春普:1923年11月授将军府煦威将军。杨善德:1915年10月授将军府克威将军。李纯:1920年10月授将军府英武上将军。李长泰:1920年(?)授将军府泰威将军。李鸣钟:1923年11月授将军府刚威将军。李炳之:1924年授将军府祜威将军。 李厚基:1916年授将军府建武将军。 1924年授将军府全威将军。 李根源:1923年授将军府云威将军。 李鼎新:1917年1月授将军府曜威将军。1926年授将军府曜威上将军。 吴新田:1922年授将军府藩威将军。 肖耀南:1923年11月授将军府炳武上将军。宋哲元:1922年授将军府将军。 陆锦:1914年授将军府参军。 陆荣廷:1914年授将军府耀武大将军。 陆洪涛:1922年7月授将军府肃威将军。 陈宦:1915年8月授将军府成武将军;1917年1月授将军府明威将军。 陈光远:1924年7月授将军府鉴威将军。 陈国栋:1923年授将军府骞威将军。 陈树藩:1916年授将军府汉武将军。 张钫:1924年授将军府略威将军。 张文生:1922年10月授将军府定威将军。张凤翙:1914年6月授将军府扬威将军。

蔡锷与小凤仙的爱情故事:将军与名妓的传奇爱恋

[键入文字] 蔡锷与小凤仙的爱情故事:将军与名妓的传奇爱恋 蔡锷是秀才出身的儒将,与那些纯粹寻欢作乐的侠客不同,他时常出入云吉班,却是教小凤仙识字看书,给她讲一些三国水浒的故事,以及做人为政的道理。蔡锷天生敦笃重情重义,小凤仙的插曲并没有影响他与妻子的感情。 根据蔡锷长子说法,他的生母潘夫人告诉他,当时蔡锷将妻母遣送回籍的理由是,潘夫人身怀六甲,想回娘家生育,而老母亲又不习惯京城的生活,想回乡下居住,离开了北京。没有了家人的羁绊,蔡锷井然有序地施展起了拳脚,与小凤仙的感情在所有人眼中也是到了鹣鲽情深的地步。而时常陪同蔡锷出入云吉班的帝制派干将杨度则被蔡锷花天酒地的表象蒙住了眼睛,认为蔡锷已经不反对帝制,竟然促请蔡锷以师生情谊为由,去天津劝告梁启超。 历史上传言,蔡锷最终摆脱袁的监视潜出北京赴云南发动起义,便是得益于小凤仙的掩护。这是一则极为生动而戏剧化的故事。由于他本人对此没有正式的记述,于是这一幕也就成了一则众说纷纭的传奇。 传说之一是蔡锷在日本留学时的同学曾鲲化策划了蔡锷的潜逃方案。蔡锷故作风流,行荡不羁,每日和小凤仙出游玩乐,一日,蔡锷和小凤仙坐车游玩,游到了曾鲲化家中,随后蔡锷从曾家后门悄悄出逃,男扮女装,直奔崇文门的火车站,上了直达天津的专车。 另据蔡锷的密友哈汉章回忆,故事则完全不同,蔡锷离京的前一夜,是哈汉章祖母的八十寿辰,蔡锷应邀出席,并且兴致盎然地与友人通宵打牌,使得袁世凯所派的密探彻夜未眠,疲倦至极。次日清晨七时,蔡锷从哈汉章的宅邸侧门而出,直入新华门总统办事处假意办公,更煞有介事地给小凤仙打了一通电话,相约中午一同用餐,密探们因此麻痹大意,又因为疲劳而睡着。于是蔡锷借机溜出,直奔火车站从此一去不复返。 1

卫铄《笔阵图》白话释文及其理论价值的思考

《笔阵图》及其理论价值的思考 中国书法由文字书写向书法艺术的本质性衍变,始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可以说已是大功告成,中国书法到此时才真正具有了本体意义与美学价值。魏晋以前,人们多将书法视为歌功颂德,记事述史、谋取功名的手段,并未将书法从实用中脱离出。自东汉末年,一大批书家的出现与人们对于书法理论的思考,书法才真正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自觉的艺术。也正是通过这一时期诸如锺元常、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等为代表的魏晋士人及杰出书法家、书论家的努力,才真正使书法成为文人士大夫抒情遣兴释怀的工具。 值得说明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理论虽然数量很多,文本十分复杂,而且其中开始有了一套本质论,创作论,技法论和品鉴批评论的简单体系,但其中却充斥着大量的伪托之作。卫夫人《笔阵图》就是争议颇多的一份理论文本之一。我在文章的题目前加了一个“传”也是根据其历史性而补上的。下面就从考释开始,对《笔阵图》的理论价值作一些理论上的思考和检讨。 关于《笔阵图》的真伪,历来说法不一,颇多争议,唐张彦远《法书要条》载为卫夫人作,而孙过庭《书谱》却提出了疑问:“代有《笔阵图》七行,中话执笔三手,图貌乖,点画湮讹,倾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起童蒙。既常俗所存,不籍编录。”后蔡希综《法书论》引“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二语,直说“右军《笔阵图》”,《墨池编》卷一录王羲之《书论》四篇,中有《笔阵图》文,文后朱长文曰:“自…三端之妙?而下两段,传右军所作,后见张彦远《要录》以为卫夫人之然亦莫可考验也。”我认为朱长文是很明智的,他既将《笔阵图》的作者归之于王羲之,但又不把话说死,颇为中肯。的确书法创作和风格史上魏晋时代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时代,理论、批评史上的魏晋时代,传世文本作品均有很大的问题。《笔阵图》或疑为右军撰,或疑为六朝人托名,更有甚者,以为此篇为唐太宗所作,对于这样的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文本,持肯定意见的拿不出什么证据,他们只是沿袭旧题;持否定意见颇多,却也很难对此作出断定。不过,在历史上,他的流传甚广,在书法理论批评史上已构成了一个不小的现象,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姑且将此文归于卫夫人名下,不对其真伪作详实的理论定位与考证(不过其文至少为六朝以前人所撰)只从其书法美学意义书史地位及影响上作些具体的思考与研究。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笔阵图》书史价值。可以说,《笔阵图》是继蔡邕《九势》之后的又一件阐释书法技法理论的重要文本之一。从蔡邕到卫夫人几乎形成了一条线,尤其是其叙述方式与内容方面的承接性。在蔡邕的《九势》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对一些具体技法的阐释,如“藏头护尾”、“力在其中”均用较为平白朴素的语言来描述,然而到《笔阵图》里面,却呈现出一种新的感觉,如“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从书法赏评的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的比喻式言

护国大将军蔡锷

护国大将军蔡锷 大纲(8分钟) 开场白…………30秒 成长经历…………1分30秒 新军起义…………2分钟 护国讨袁…………3分钟30秒 结束语…………30秒 市文化艺术中心航拍远景 航拍博物馆全景(解说员走进博物馆中) 解说员走进博物馆背影全景 跟拍解说员行走中景,讲解员走到蔡锷展厅蔡锷雕像前停住、转身,切近景后开始解说 【开场白】30秒 “我是来自邵阳市博物馆的齐敏,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了不起的邵阳人。他年仅29岁的时候在云南发动昆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当地的统治。他揭竿而起,发起护国军起义,终结了袁世凯称帝的荒唐闹剧,维护了民主共和国政体。他因此被誉为再造共和的护国大将军。没错,他就是出生在邵阳这块风水宝地的蔡松坡、蔡锷先生。” 【成长经历】1分30秒 话说这位邵阳老乡,当年可是远近闻名的学霸。5岁启蒙,10岁读完四书五经,被誉为神童,12岁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

堂,成为当时最牛导师梁启超和谭嗣同的学生,17岁赴日本留学。 留学期间,这位热血青年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蔡锷,投笔从戎,转学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由于成绩优异,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之一。 1904年,22岁的蔡锷学成归来。当时,危在旦夕的清政府为了 维护自身统治,大力推行“新政”、训练“新军”,“海归”蔡锷,有 学问、懂军事,自然很受欢迎,湖南、广西、江西、云南等省都抢着请他去当教官。蔡锷颜值非常高,课又上得好,很快就成为了广大官兵的偶像,被赞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为蔡锷日后的革命 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新军起义】2分钟 1911年、辛亥年,蔡锷29岁,这位偶像级的军官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当时,他已经当上了云南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相当于现在的旅长)。他虽然身为清政府的军官,但是受到日益高涨的 革命形势的影响,心中救国救民的火种越烧越旺,暗中对革命党的活动给予同情和帮助。 1911年10月30日这一天,蔡锷碰到了一个事关生死的大麻烦。他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人原本计划再过3天发动起义,响应4天之前爆发的武昌起义,谁知走漏了消息,云贵总督府正准备下令解散新军。千钧一发之际,蔡锷决定当天晚上提前行动,由李根源率讲武堂的学生从西北方向攻城,蔡锷自己率37协的新军攻打东南门。第二天中午,蔡锷指挥起义军胜利攻占云贵总督署。由于10月30号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所以历史上又把这次昆明辛亥起义叫做“重九起义”。 11月1日,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被推举为都督。几 天之后,云南各府、州、县传檄而定,全省光复,清政府在云南的封建统治被彻底推翻。

蔡锷将军简介

蔡锷将军简介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省宝庆府武冈州山门镇(今洞口县山门镇)一个贫寒农家。1887迁至武冈山门黄家桥(今洞口县山门镇)。幼年在私塾读书。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后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复去日本,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旋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蔡锷是于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抵达昆明,这年的农历九月初五日武昌起义,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云南后的第三天,蔡

秘密约集同志刘云峰、刘存厚、唐继尧、韩凤楼、沈汪度、殷承瓛、雷飚、黄永社等计划响应,预定于十二日发动,推蔡为总指挥,以新军为骨干。不料事机泄漏,初九日云南总督衙门的总文案熊范舆、刘显冶把新军不稳的消息密告李经羲和统制钟麟,李、钟会商后拟下令解散新军以杜绝乱源。蔡等知道事机迫切,千钧一发,遂约同李根源率讲武堂学生自西北攻城,蔡自己率卅七协一部分攻东南门。 蔡锷 蔡是个有中国传统道德的军人,他深感李经羲对他恩深义厚,不忍迫以炮火,所以在发动攻势的同时,即函请熊范舆火速请李经羲迁赴法国领馆避难。第二天革命军攻占了昆明全城,军政学商各界集会公推蔡为“大汉军政府云南都督”,设都督府于昆明城内的五华山,都督府下设军政部、参政部、军务部。云南本赖中央协饷,云南独立,协饷来源断绝,所以革命政府成立后,第一要务是财政上的节约,蔡自定都督月律60元。都督府全体官兵月饷3300余元,并设立富滇银行以维持金融。十六日蔡特派雷飚和彭新民礼送李经羲出滇。派谢汝冀和李鸿祥率师赴四川,迫川督赵尔丰独立;

新中国十大将军排名及简介(图)

新中国十大将军排名及简介(图) 篇一:中国十大元帅及中国十大将军排名简介 力神20XX-03-0412:27 1、元帅——朱德(1886-1976.7.6)四川仪陇县人 朱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1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也最多。 朱德字玉阶,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3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 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外出学习。翌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他又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想入党,这使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尽管鼓励朱德追求进步,却未同意。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翌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在那里,他提出回国后如打不赢就上山,令苏军的教官惊讶。1926年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并秘密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征潮汕失败时,他在危境中率领“铁军”余部近千人进入粤北、湘南,于1928年4月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建立了红4军并任军长,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在红军长征时,他有时也担负具体作战指挥。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因年纪已大,主要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局,不过1947年攻克石家庄时他曾亲临前线指挥。 建国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的副主席、人大委员长,1955年授十大元帅时为第 一名。 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不同意给彭德怀那样定性,被有人说成年老糊涂。“文革”初定林彪为接班人时,他不表赞成,1975年又率先揭发江青,可见心底如明镜。1976年7月,朱德以90岁高龄去世。毛泽东曾称他是“红司令”,并说,“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2、元帅——彭德怀(1898-1974.11)湖南省湘潭县人 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授衔时是军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尽管他军事业绩上有胜有败,但从平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