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发展概述

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可以定义为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心理现象(个体心理)

1.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第二节心理学的流派

1、构造心理学代表人物:W.特和E.B.铁钦纳

2、机能心理学代表人物:W.詹姆斯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华生s- r刺激-反应

4、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

5、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柯勒、考夫卡、韦特海默

6、精神分析代表人物: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潜意识)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法:搜集单个被试各个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三、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没有人脑,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容;

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主观能动性。

3、人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一、什么是知觉

㈠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㈡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知觉的基础

知觉的直接反映整体感觉的深入

一、感觉的基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用来度量的感觉性的大小的指标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㈡感觉的相互作用:(选择题)

1、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2、不同分析器的相互作用。

(1)感觉补偿,它是指某种感觉缺失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起到部分弥补作用的现象。

(2)联觉也是一种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它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

三、知觉的特性

㈠知觉的选择性:

指的是人们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的特性。

影响因素: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2、对象的动静状态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3、人的主观状态符合人们需要、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的事物更容易成为人们的知觉对象。

㈡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对客体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进行整体性的反映的特性。

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定律:

(1)接近性(proximity):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2)相似性(similarity) :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3)连续性(continuity) :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4)封闭性(closure) :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㈢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有语词加以标志的特性。

影响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知觉者的主观因素(知识经验、实践经历、兴趣爱好、言语提示)

㈣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即当知觉条件在一定围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第三章注意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一)、注意的概念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大特征。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围)

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能够清楚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5-9个单位)

影响注意广度的重要因素有两个:

(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对象的排列,复杂程度

(2)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

指在一定事物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分心)。

注意分散是指心理活动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离开当前应该注意的对象。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事物或活动上。

注意分配的条件:

首先,同时并进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

其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自觉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神经活动灵活的人,注意的转移就迅速、容易。

(四)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差,保持时间较短,但人在无意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少,不容易疲劳。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有意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好,保持时间较长,但人在有意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多,很容易因疲劳而导致注意分散。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五)引起和保持注意的原因和条件

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2)人的部状态

需要和兴趣;情绪和过去经验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2)培养间接兴趣(3)加强意志锻炼(4)排除外界干扰(5)合理组织有关活动

二、注意规律与教学

⑴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尽可能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②教学容要尽量丰富;

③教学方法力求生动活泼,尽量防止单调呆板。

⑵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①让学生加深对活动的理解;

②让学生清楚了解活动的具体任务,不断组织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注意集中于所要完

成的活动上;

③让学生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

④让学生在进行智力活动时把智力活动与外部的实际动作结合起来。

第四章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二、记忆的过程

1.识记

2.保持

3.再认、回忆

三、记忆系统

⒈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

当引起感知觉的刺激物不再继续呈现时,其信息仍能保持一个极短暂时间的记忆形式。

感觉记忆的特点:

①信息保持时间短:约0.25-1秒;

②信息编码依据其物理特性,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③记忆容量大:一般认为是9个-20个字母;

2、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

短时记忆包含的是我们正在思考和正在操作的信息,又叫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点:

①信息保持时间短:约15-30秒,不超过1分钟;②记忆容量有限:记忆广度为7±2

③短时记忆多以声音形式进行存储,也能够存储图像。

3、长时记忆(long -term memory )

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保留下来的记忆形式。

长时记忆的特点:

①信息保持时间长:1分钟以上,甚至终生②记忆容量无限

③信息编码多为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存储

四、遗忘

1、遗忘:对过去曾经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进行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⑴材料的性质、数量:

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要快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

⑵材料的系列位置

一般情况下,人门在学习中最后学习的项目最先回忆起来,其次是最先学习的那些项目,而最后回忆起来的是词表的中间部分。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

(3)学习的程度:

一般认为,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通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的材料;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这种材料称之为过度学习材料。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150%,效果最为经济合理。

3.遗忘的原因:

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在先前所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请联系我们学过的记忆相关理论来谈一下如何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进行适当的过度学习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第五章思维、问题解决

一、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感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应。

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

1、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进行反映。

2、概括性: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二、思维的分类

(二)、根据思维进程的方向分:

1、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

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思考并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或“分散思维”。

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

第二节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在有特定目标而没有达到目标的手段和情境中,运用特定领域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实现目标的一种思维活动。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呈现的刺激模式

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就越容易选用恰当的知识与策略使问题得到解决

2、问题的表征

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呈现的。

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它直接影响问题的解决

3、定势(心向)

定势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如果以前以某种想法解决此类问题多次并成功,则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也会重复同样的想法。

4、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ation):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思考物体的一种定势。

5、酝酿效应:当人花很长时间解决一个问题还是不能成功时,把它搁在一边几个小时、几天或者几个星期,而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似乎立刻就发现了解决的途径,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

6、动机与情绪

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对解决问题起着不同的影响作用

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字曲线

7、专家与新手

问题解决是一个应用知识的过程。一个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对于这一领域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节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第四节创造性

一、创造性概述

(一)创造性即创造力。

以思考和执行的新奇性和适宜性为特征。

二、创造性的评定

1、流畅性指在一定时间对问题所能给出的解决方案的多少

2、灵活性指对所给定的问题产生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的种类

3、独创性指想出的主意的独特程度,即别人很少这样想。

(二)人格特征

1、自我激励。

2、冒险、不怕失败的精神。

3、少从众、不落俗套、不依赖集体的公认

4、喜欢虚构、敢于幻想

第六章智力与智力开发

一、智力的涵

智力是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

加德纳多元的智力概念:

在《智能结构》中,加德纳把智力定义为“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容

1 言语—语言智力

2 音乐—节奏智力

3逻辑—数理智力

4视觉—空间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自知—自省智力(自我认识智力)

7.交往—交流智力(人际智力)

8.自然观察智力

9.存在智力

1.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和评价观

2. 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

3.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能领域,着眼于促进学生多方面智能的发展

4.树立多元评价标准

三、智力的类别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Cattell,1963)把智力分为两种类别: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一)液态智力,也称液体智力,是指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智力。它主要表现在对于新奇事物快速地辨认、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上,

(二)晶态智力,又称晶体智力。是指受后天经验影响大的智力。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

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智力上。

四、影响智力的因素

1、遗传

2、环境

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

改善社会条件和教育能够提高智力水平

第二节智力测验

一、智力测验的起源(小题目)

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是指用标准化测量工具评定个人智力的高低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量工具是法国心理学家比奈(比、比纳)(Binet)和他的同事西蒙(Simon)于1905年编制的,称为比奈-西蒙量表。

二、斯坦福-比奈测验(小题目)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Terman修订了比奈-西蒙量表,于1916年发表了斯坦福-比奈量表

使用了智商的概念(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

(一)比率智商

智商=心理年龄/生理年龄×100

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所以又称为比率智商(ratio IQ)

(二)离差智商

比率智商存在的问题:智力不可能随着年龄不断增长

1960年开始,韦克斯勒使用了离差智商(deviation IQ),即以标准差为单位,来衡量个人的智力分数偏离平均水平的方向和程度

离差智商是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6的一种标准分数,IQ=100+15×(X-x)/s

离差智商的分数本身不反映个体拥有多少知识或技能,它反映的是个体与同年龄组人的智力分布相比较所处的水平位置

第三节智力的发展与开发

二、智力发展的差异

1.水平差异

2.早晚差异

3.结构差异

第七章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词源分析

人格: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

(一)人格的整体性

(二)人格的稳定性

(三)人格的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四)人格的社会性

第三节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temperament)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

其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

心理活动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活动的稳定程度(如,注意力的稳定程度、情绪的稳定程度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例如,有人倾向于外部、有人倾向于部)等、心理活动的速度(如,知觉的速度、言语速度、思维的速度等)

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巴甫洛夫认为,决定气质特点的是大脑皮层的三个神经特性:(1)强度。指神经细胞接受强烈刺激的能力或持久工作的能力和耐受力;(2)平衡性。指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相对均势或优势;(3)灵活性。指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速度。

四、气质类型及其特征

胆汁质坦白、直率、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强、易怒且暴躁、具有外倾性。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敏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和兴趣容易转移、思维语言敏捷、善交际、亲切、有生气,但往往轻率、具外倾性。

粘液质沉着、安静、情绪发生慢而弱、反应缓慢、注意稳定、不易转移、往往表现为固执和淡漠,具有倾性。

抑郁质情绪发生慢、体验深沉、反应慢,动作迟缓、行为孤僻、善于观察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物,具有倾性。

五、气质研究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工作,培养学生优良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1、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学生身上的气质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时使他们不断克服缺点,发展其优点。

2、依据不同气质类型,进行职业指导;

3、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4、教师本人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气质,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第四节性格

一、性格的定义

性格定义

性格(character):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倾向

性格主要是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性格在个性心理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

二、性格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体现在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和工作的态度。

2、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个人行为的目的性

(2)自我行为的控制

(3)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

(4)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情绪的强度特征(2)情绪的稳定性特征(3)情绪持久性特征(4)主导心境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人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稳定的品质和特征。

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气质

主要是先天的

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制约

可塑性小、变化慢

反应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

主要是后天的

受社会环境影响

可塑性较大、变化较快

反应人的一切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与性格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是相当密切而又相当复杂的。性格对气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掩盖和改造气质,使气质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三、性格类型

性格类型:指按照某种标准将人们的性格所作的分类。

(2)A型性格、B型性格、C型性格

根据易感心身疾病的不同而划分的

A型性格:易患冠心病的行为模式

特点:

对时间有紧迫感,做事快,感觉时间不够用;

长期亢奋状态,喜欢同时做几件事情;

勇于竞争,雄心勃勃,追求成就;

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敌意、愤怒,缺乏耐心。

B型性格特点:按部就班,从不加班加点,将生活看成是享受而不是战斗。放松坐着与人谈话。

C型性格特点即癌症倾向性格。

特点:过分控制自己的愤怒;行为上过多的与人合作;原谅不该原谅的行为;没有目标;对别人的过多耐心;回避冲突;屈从权威。

以认知方式为标准划分性格类型

(1)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第八章行为的动机机制

一、动机

动机: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

动机产生的条件:

在条件:需要: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动机最根本的心理基础。

外在条件:诱因: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二、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按层次递进的,早期,他把需要分了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补充了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两种。

自我实现

审美需要

认知需要

尊重需要

爱和归属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层次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其一,越是低级的需要就越基本,越不可缺少。

其二、低一层需要基本满足后,便会降低对人的影响力,使人转而追求高一层的需要。

其三、如果某一层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便会使人长期停留在该层需要的追求之中,该层需要就成为个体的优势需要。

其四,只有前几层需要都大体满足之后,个体才能够形成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永无止境的。

其五,个人的需要结构的发展过程不完全像陡立的、间断的阶梯那样的东西,每一低级的需要不一定要完全满足,较高一级的需要才出现。它更多像波浪式地演进,各种不同需要的优势由一级演进到另一级。

二、动机冲突理论

动机总是与目标相联系的,当个体可追求的目标不只是一个时,往往会产生动机冲突。动机冲突有以下类型:

1、双趋冲突

两个对个体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但双不能兼得时形成的心冲突。“鱼与熊掌难以兼得”。

2、双避冲突

两个对个体不利的目标都想回避但不得不选择其一时的心冲突。如:“贫穷与吃苦”

3、趋避冲突

同一目标既有利又有害,即想追求又想回避的心冲突。如:“甜食与肥胖”,“再婚者的心理”。

4、双重趋避冲突

对两个目标均形成趋避冲突。“改行与跳糟”。

影响行为动力的因素

一、价值观因素

二、情感因素

三、认知因素

1、效价和期望评价(弗洛姆)

行为动机= 效价*期待

2、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的主观评价和确信。

习得性无助: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自我效能感对行为的影响:

(1)、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性

(2)、影响个体对活动的坚持性

(3)、影响个体对活动中所谓困难的态度

(4)、影响个体在活动时的情绪状态

(5)、影响个体在活动中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3、归因作用

对行为结果原因的推论称为归因

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

一般说,把行为结果成败原因归结为外部的或不可控制的因素,会降低个体对后继行为的动力;而把行为结果成败原因归结为部的或可控制的因素,则会增强个体对后继行为的动力。如努力程度、方法运用等,则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认知失调理论

大学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编心理学的科学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社会生活 心理学的学科中有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两个基本成员。 第一节人类生活质量与科学心理学 一.人类文明进程中对“人”、“心”的探索 古代哲学心理学的论题主要集中在人性本质的四个重要命题上: 1.身心关系问题。 2.天性与教养问题。 3.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 4.知识来源问题。 二.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1.所谓心理学,即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最早叫心灵,最早对心灵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的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 3.人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①心理是脑的机能。②脑是心理的器官。③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④人的心理是遗传、环境与个体能动性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4.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初级阶段高级阶段 认识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意志过程中间环节 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 5.心理过程中,认识过程的伴随状态的注意,认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能动的。 6.情绪表现为心境、激情和应激;情感是社会性的,是对较抽象的事物的反应,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三个方面。情感的发展水平是人的社会成熟水平的标志,情感发展水平越高,情绪调控能力就越强,人的社会精神面貌就越好。 7.心理现象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总的来说,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8.心理学的学科任务主要对人类心理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描述发生的事情是心理学最基本的任务。 第二节心理学的由来和发展 一.心理学的由来、建立 1.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近代欧洲意识心理学最原始的表达方式。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欧洲 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专门著作。 2.理性主义心理哲学的基本理念来自柏拉图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 黑格尔、赫尔巴特。经验主义心理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伯克莱、休谟、米尔、孔德。浪漫主义心理哲学代表人物有卢梭、尼采、歌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蒙台梭利。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 建立。 二、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 1.结构主义心理学又称构造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为冯特。 2.机能主义心理学又称机能心理学,创始人为詹姆斯,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尔、卡尔,具有使用主义倾向。 3.塔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创始人是维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考夫卡、苛勒。 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华生。 5.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医生弗洛伊德。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荣格、阿德勒、霍妮。

大学心理学8

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 1、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心理学流派是()。C A.机能主义心理学; B.行为主义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格式塔心理学; 2、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性访谈、参与型与非参与型观察、个案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方法是()。C A.个案研究法; B.观察法; C.定性研究法; D.定量研究法 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与活动是否能顺利完成相关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C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智力

4、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法发展来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A A.个案研究法; B.观察法; C.定性研究法; D.定量研究法 5、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是()。B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测验法 6、大学生情绪情感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A A.具有两面性;B.具有稳定性; C.具有外显性;D.具有境遇性

7、不少大学生恋爱态度呈现轻率化的现象表现为()。A A.“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B.“爱人只有一个,情人可以多个”; C.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D.“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8、属于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是()。B A.集中性与分散性;B.连续性与阶段性; C.平衡性与差异性;D.方向性与可逆性 9、“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以下哪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D A.压抑作用;B.退化作用; C.合理化作用;D.投射作用 10、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D

最新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最新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3、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4、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5、生活中的方位知识: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时要注意: (1)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 2、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来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被除数个位数学遮住,用乘法口诀推出6X8=48 最接近49,然后在后面添个0. 3、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4、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1)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余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2)除法的验算方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 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如:30×500=15000 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

大学 选修课 心理学 复习资料 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独立的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体系 1.基础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科学中与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以及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 2.应用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把基础性心理学所揭示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探索在各实践领域中 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问题。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 四、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2.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第二章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 映就是感觉。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 感觉同时进行。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1)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2)生理基础不同。感觉——单一分析器;知觉——多种分析器。 (3)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在感觉到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知觉的反映 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2.联系: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 感觉就没有知觉。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根据感受器在人体内所处的位置和接受刺激的来源的不同,将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 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2.知觉的种类:根据何种分析器在知觉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皮肤知觉等。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四、错觉 1.错觉: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教学教材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 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 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 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最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按顺时针方向转: 东→南→西→北。(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面东背西,左北右南。面西背东,左南右北。 面南背北,左东右西。面北背南,左西右东。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前面是( 西 ),你的后面是( 东 ),你的左面( 南 ) ,你的右面是( 北 )、 4、早上,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前面是( 东 ),你的后面是(西 ), 你的左面( 北 ) ,你的右面是( 南 )、 5.辨认方向的方法:可以借助太阳等身边事物辨别方向,也可以借助指南针等工具辨别方向。 6、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做题时先标出东南西北。)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就到了哪里。(在转弯处要注意方向的变化) 判断一个地方在什么方向,先要找到一个为中心点处画“米”字符号,在进行判断。 7.、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8.、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9.判断方向我们一般使用:指南针和借助身边的事物。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就发明了指示方向的——司南。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只要是平均分就用(除法)计算。 2、★注意:① 71÷8,把71看成72,用口诀估算。 ② 378÷5,把378看成400更接近准确数。③应用题中如果有大约等字,一般是要求估算的。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如:30÷5 = 6) 4、笔算除法: (1)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最小的余数是1;最大的余数是除数减去1;最小的除数是余数加1; 最大的被除数=商×除数+最大的余数;最小的被除数=商×除数+1; (2)除法验算:→用乘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2.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0不能为除数)都等于0;0乘以任何数都得0; 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5、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6、笔算除法时,那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最高位不够除,就向后退一位再商。) 7.除法计算时,记住每一次减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8.被2、3、5整除(余数为0)(倍数)的数的特点: 当这个数的个位上是2、4、6、8、0其中一个时这个数被2整除(余数为0)(这个数是2的倍数)。 当这个数的个位上是0或5时这个数被5整除(余数为0)(这个数是5的倍数)。 当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被3整除(余数为0)(这个数是3的倍数)。

心理学[第七节思维]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七章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基本问题 思维在人的生活当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能不断扩大人的认识范围,不仅能认识现在,还可以回顾过去和预见未来。其次,它能不断提高人的认识深度,不仅能认识人所能一般接触到的事物以及规律,还可以把握人们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以及规律,使人对现实事物的认识得以无止境地深化。第三,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认识世界向改造世界发展,不仅能使人掌握知识、认识规律还可以使人由认识世界运用知识和规律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活动。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但又离不开感觉、知觉、记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人们只有在大量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在记忆的作用下,才能进行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示感觉、知觉、记忆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另外,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人们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2.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在从事科学研究、探索世界的奥秘时,人们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建、改组和更新。 思维活动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并企图解决这些问题。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和建构。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综合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只有把事物的部分、特征、属性等综合起来,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抓住事物的本质。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 (二)比较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在思想上把不同对象的部分特征区别开来,才能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还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

大学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和大学教育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什么是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即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和外显行为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心理学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科学性质的双重性质的学科。 二、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 心理过程 2.情绪和情感过程: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3.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心理 1.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过程】 (一)认知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特点及其规律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1.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最简单的认知。感觉是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认知过程的开始,是复杂认知的基础。 感觉的产生与发展的特点与一般规律:(1)刺激强度;(2)感觉的适应现象;(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4)感觉的对比;(5)不同感觉的补偿作用。 2.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在感觉属性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多种感官及经验的作用,能把某个事物的多种属性联合起来,形成对事物完整的认知。 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称为观察,它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3. 记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再现包括再认和回忆: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心理过程;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记忆结构的三个子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两个特征:间接性(医生通过量体温脉搏,断定病人某一器官状态); 概括性(概念定义法则都是思维概括的法则) 5.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两个特征:形象性和创造性。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条件。 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创造性学学习的必要条件。 6.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两个特征:指向性(方向)和集中性(强度)。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 (二)情绪和情感过程: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绪: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情感的功能:(1)适应功能;(2)动力功能;(3)组织功能;(4)沟通功能。 (三)意志过程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对行为的调节有发动和抑制两个方面。 【个性心理】 (一)个性倾向性:个性中的动力系统,是最活跃的因素,对其他心理活动,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方向性和制动性作用。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需要是基础。马斯洛(美)需要层析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是从需要转化而来的,兴趣是需要、动机的特殊表现形式,信念、理想、世界观则是在需要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但是最高层级和最核心的部分,制约一个人所有的心理活动。 (二)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又是前提,三者相互促进。遗传素质、早期经验、教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知识点举例说明金点子 认识东、南、西、北根据一个确定的方向,找其他三个方向:面南背北、左东右西 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平面图一般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先选好观察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的中心位置,再确定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 描述四个方向的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首先要确定好自己的位置,以自己为中心,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来确定目标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行走的路线 认识 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东与北之间的方向是东北;东与南之间的方向是东南;西与南之间的方向是西南;西与北之间的方向是西北 描述八个方向的路线图以出发点为中心,先确定目的地所在的方向,看哪条路能到达目的地,然后按照先后顺序,用八个方位词来描述

知识点举例说明金点子 口算除法口算 40÷4=10 400÷4=100 4000÷4=1000 240÷4=60 2400÷4=600 1.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 在商的末尾补上被除数末尾的0 2.想乘法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 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估算 估算323÷4≈80,可以把323看 作320,用320除以4 估算时,除数不变,可以把被除数看 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 几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笔算除法两位数 除以一 位数, 商是两 位数的 笔算 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商 写在十位上,如果有余数,落下来和 个位上的数合起来除以除数,商写在 个位上,即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 那一位的上面 三位数 除以一 位数的 笔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先从百位除起, 如果百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和十位 上的数合起来除以除数,商写在十位 上,如果有余数,就把余数和个位上 的数合起来除以除数 商中间 或末尾 有0的 除法 1.被除数首位能整除一位数,被除数 的中间是0或比除数小,商的中间是 2.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能整除一位 数,末尾是0或比一位数小,商的末尾 是0 除法的 验算 466÷5=93 (1) 除法的验算: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全国大学心理学专业排名

全国大学心理学专业排名 (2011-01-28 14:12:21) 中国心理学专业一流院校 排名单位名称详细情况(师资情况请各位查阅各校网站,acheron只讲大致情况) 1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发展与教育心理为国家重点学 科 2 北京大学(北京)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3 中国国家科学院(北京)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这个acheron并没有具体查过, 但是从中科院毕业的研究生可算“根红苗正”,绝对是就业和学术前景都一片大好的,如有 实力报考绝对推荐 4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5 浙江大学(浙江)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应用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6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国家重点 学科 7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有基础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博士点 8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博士点 9 西南大学(重庆)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科,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此外中南大学(湖南)应用心理学为全国一流 10*上海师范大学*在安徽是二本但在上海是第一批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全国一流 备注:一级学科下分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有一级 学科的硕博学位授予权是指该校在基础、发展、应用三个专业均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 可以简单理解为这体现了该校心理学科的成熟。 上述10所院校除首都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以外,均为985或211院校,加之学科实力 全国一流,如果对自己今后就业或学术要求比较高兼之有实力的话,应尽量报考这些学校!表二:中国心理学专业二流院校 排名(大致按985;211;普通院校的顺序排列,下同)单位名称详细情况 1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新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新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新教科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绿色开花植物一般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3、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太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6、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7、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温度、土壤和适宜的水分等条。 8、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鸡、青蛙、鱼、乌龟等动物都产卵,卵是动物生命的开始。 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些小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3、蚕宝宝最爱吃的食物是桑叶,蚕能吐丝结茧,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蚕和蝴蝶等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蚕蛹经过10-1天,会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 、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6、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7、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一般大约为6天;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8、影响蚕生命和变化的因素有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大学公共心理学重点知识总汇

简答论述 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41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又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P54 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三、儿童观察的发展趋势,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59 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是: 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逐渐增强。 感知规律再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 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 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 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该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 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4.根据直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 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实现的。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66 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1)直观形象法 (2)分类记忆法 (3)谐音记忆法 (4)歌诀记忆法 (5)联想记忆法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复习多样化 (4)适当过度复习 五、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P71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 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 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大学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心理学学习心得篇一《心理学》这门课程对于我们每一位大学生来说是必修的科目,也是我们了解心理知识的所要走的阶梯,对我们了解人的心理尤为重要。 虽然我已经在老师的指导和教导下,学了这门课程大半个学期,还未学完,但我已经对心理知识的有关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人的知识、情绪、行为、动机、感情等等都与心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的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主观与客观、好与坏、高兴与悲哀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令人愉悦,一些现象使人忧虑,美好的事物引发人的爱慕之心,丑恶现象惹人产人产生厌恶之感。人具有喜、怒、哀、惧以及自豪感、美感、理智感、自卑感等多种情感和情绪,而这些情感与情绪作为人对事物和自身的生活态度体验、构成了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课堂上,老师每讲到新的知识,都会耐心地指导,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授课,甚至还有一些比较经典的视频以指导我们,让我们掌握起知识的要点时容易理解和,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和提高,增加知识的免疫力,因为这样我们在记忆知识时更加牢固。有时在讲到一些重要理论时,还会出一些心理实验来测试我们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承受能力,这些课堂实验使我们感到十分有趣而且这样别具心裁的课也十分生动和形色,是我们学生所喜欢的,上课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致,因为它可以调

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这也而况仪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理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好还是坏,是强还是弱,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是高还是低,这都是我们需要去了解的,因为可以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课程,它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活动规律科学,更加是人类为了认识、摸透、掌握和了解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这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同时也考察人的行为、感情、动机,并且探讨心理现象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有人说,心理是一种精神现象,它不具形体,难以直接考察和研究的。然而,人的心理与人的行为,可以了解人的心理。可以分为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心理现象体现在个体心理活动当中,它离不开个体心理。但对个体而言,社会心理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个体心理是社会现实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虽然属个体的主观精神活动,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心理因素。 受遗传、教育、生活经历、职业活动和其他因素影响,不同的人的心理会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在不同的时间或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状态。对于人类来说,人是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章节题型内容 、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心理学 2.个性心理 二、辨析题 第一章高等 教育心理学 概述1 .高等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高校教师如何教的一门科学。 2.教育工作中的“是为了不教”。(教育工作中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说法有道理吗?) 3.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4.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没有多大现实意义。 5.高校里有些老教师以前从没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同 样上得很好,有的还当了教授,可见学不学这门课没多大关系。 6.有些优秀教师虽然没有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却 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优秀教师。因此,个别青年教师说:不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照样可以当好教师。你对此论有何看 法? 7.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不例外。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三、简答题1.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及其对象。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4.简述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5.试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四、论述题1..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谈谈学习该课程的现实意义。

章节 题型 内容 1. 教师胜任力 2.教育机智3教学反思4自我效能感 5.教师期望效应 6.教学监控能力 7.教师角色 8.教学 风格 9.教学效 能感 1. 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 革的推进,对 高等学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 多、更高的要求,当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知 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还要有符合教育教学工 作的高能力和素质。 2. 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专家教师掌握 更多的知识。 3.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大学教师只 要努力扮演好教学者的角色就已足够。 1.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2. 简述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和作用。 3. 简述教学反思的过程。 4. 简述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 5. 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和学生的影 响。 6. 简述教育机智的表现方式。 7. 简述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 8. 简述专家教师的特点 9. 请列举出几种常见的教学反思方法。 10. 试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内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11. 简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胜任力。 12. 简述教师胜任力及其结构。 13 .简述教育机智及其影响因素 1. 请列举出几种常见的教学反思方法, 成良好地教学反思习惯。 2.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有什么差别, 由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3. 老一辈教育学者吕型伟 曾说过 “教育是事业,事业 的 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 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请结合高 等教育心理学关于教师角色分类的划分,谈谈自己 对这段话的理解。 4. 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心理健康如何维护。 一、名词解释 二、辨析题 三、简答题 第二章 高等学校教 师心理 四、论述题 并谈谈如何养 如何尽快完成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4、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5、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6、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时要注意: (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 (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2、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来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再口算480÷8得60。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 A、B 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 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第一 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 过程。C ,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一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一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 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 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 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经典条件作用对教学很有意义P36 4.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强化: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 A ,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B,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减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 A,I 型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