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考虑出行者心理的城市公共交通适应性探讨

考虑出行者心理的城市公共交通适应性探讨

考虑出行者心理的城市公共交通适应性探讨
考虑出行者心理的城市公共交通适应性探讨

文章编号:1006 8309(2006)01 0011 03

作者简介:郭寒英,(1979 ),女,河南虞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交通系统分析,(电话)028 ********(电子信箱)ghy790622@https://www.wendangku.net/doc/fc7961279.html, 。

考虑出行者心理的城市公共交通适应性探讨

郭寒英,石红国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成都 610031)

摘要:在充分考虑出行者心理的基础上,从解决公交方式与其它交通方式之间的合理转换时距着手,对城市公交适应性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特定交通方式服务的时空距离范围、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竞争时空距离。

关键词:交通方式适应性;城市交通;心理出行时间中图分类号:U491.1+7 文献标识码:A

Exploring Adaptability of C ity Public Traffic in View of Traveler Psychology

GUO Han ying,SHI Hong guo

(C ollege of Traffic &Transportation,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China)

Abstract:The thesis researches the breakin g time and distance between p ublic traffic and bicycle wi th traveler psy chology.On the base of this,the adaptability of public traffic is studied.On the base of that,the accommodating space ti me range of specifically traffic mode and the disputed range of different mode are discussed.

Key words:adaptability of traffic modes;urban traffic;psychology travel ti mes

1 问题的提出

不同交通方式所适应的时距区域,是确定城市交通方式结构的基础。而城市公交具有其它交通方式所不可比拟的许多优点[1],使得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战略性策略提到日程上。已有研究表明[2],公交方式与其他出行方式对个体出行者吸引力的差异不仅与各种方式之间的技术指标、服务水平和机动灵活性等因素有关,还与出行者的社会经济特征、行为状态和心理因素有关。城市客运交通的主体是出行者,所以推行公交优先策略时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

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心理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影响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公交与其它交通方式之间的合理转换距离,探讨公交适应性。通过对公交适应性的研究,明确城市公交的竞争优势时距区域、与其它交通方式的合理转换、争夺区域,对合理确定城市交通结构,改善城市交通现状,提

高现有路网服务水平等也有重要影响。

2 心理出行时间与公交适应性

交通方式适应性: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交通方式的可达性、运行速度、安全舒适性等各项指标是否与出行者的出行需求相适应,具体表现为在一定服务水平下,交通方式的运行时距区域是否能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要。按此定义,公交适应性是指城市公共交通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要的时距区域。

对城市客运交通,出行者对市内交通费用考虑较少[3],距离和时耗是影响其出行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对于较短的出行距离,自行车与公交车的竞争比较激烈,出行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出行者的瞬间心理状态;对于较长的出行距离,出行方式的选择与出行时耗密切相关。

出行者在选择某种交通方式出行时,由于受交通环境、出行目的、出行心理惯性、出行个体特

征等因素影响,实际的出行时间与其所感知到的出行时间有一定的差距。出行者感知到的出行时间为心理出行时间,是一个与实际出行时间相对的概念,指在一定出行环境中,出行者在选择某种交通方式时所感知到的出行时间[2]。3 公交适应性探讨

3.1 不考虑心理因素的转换时距

公交车出行时距区域内,主要存在自行车与公交、小汽车与公交的竞争,本文主要对自行车与公交的转换时距区域进行讨论。

短距离内,自行车出行具有灵活、方便、随时的优点,较公交出行占优势。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公交快速、省力的优点凸显,出行者逐渐由自行车出行向公交出行转移。假设在出行距离L km 处两种出行方式出行时间相当,此时选择自行车出行方式的出行者会急剧下降,转向选择公交出行。L km 即为两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转换距离,此时两种交通方式理论出行时耗分别为:T 自=t 自+t 存取=60L /v 自+t 存取(1) T 公交=t 步1+t 候+t 车+t 步2+t 停靠点

=2 60l 步/v 步+t 候+60(L -2l 步)/v 车

+t 停靠 (L -2l 步)/l 站距(2)

式中距离单位为km,时间单位为min,速度单位为km/h 。简单起见,认为公交出行中出行者从出行

起点到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速度,与从公交站点到出行目的地的步行距离、速度相等。公式(1)、(2)中:T 自,自行车出行时耗;t 自,自行车在途时耗;t 存取,存取自行车时耗;L ,总出行距离;v 自,自行车行驶速度;T 公交,公交出行时耗;t 步1、t 步2,出行者从出行起点到公交站点的步行、从公交站点到出行目的地的步行时间;t 候,站台候车时间;t 车,公交车行驶时间;t 停靠、t 停靠点,分别表示公交车在站点的停留时间、出行者在公交车上所经过的所有公交站点的停留时间总和;l 步,从出行起点到公交站点或从公交站点到出行目的地的步行距离;v 步,步行速度;v 车,公交车行驶速度;l 站距,公交站距。

根据已有研究[4],交通平峰、高峰时段自行车的平均行驶速度分别取值为12km/h 、8km/h,存取时间分别为0.5min 、1min;在较高的公交服务水平下,l 步取值为0.3km;平均步行速度为4km/h;候车时间取3.5min;交通高峰时段,公交车平均速度为15km/h,平峰时段为20km/h;市内公交

站距取为0.6km;公交车在中途站点的停留时间

在交通高峰、平峰分别取1min 、0.5min 。

将以上数据代入公式(1)、(2),可得自行车及公交车高峰、平峰时段出行时间-距离曲线如图1所示。并可求得在不考虑心理出行时间时,交通高峰期公交车与自行车的合理转换距离为5.6km,交通平峰期为4.26km,换算为时耗分别为41.48min 、34.0min 。

图1 不同交通方式出行时距对比分析

3.2 心理因素对公交适应性影响

已有研究[5]表明,出行过程中不同状态下出行者所感知的出行时间与实际消耗的时间是不一致的:对于公交出行方式,如果一个有座位出行者的感觉出行时间为1,则在同一时间内乘车站立乘客的感觉时间为1.25~ 1.5,步行者的感知时间为2.1,在有基本换乘设施的站内候车者的感觉时间为3.6,在无任何换乘设施的停靠点感觉候车时间为4.5。

同时根据对成都市客运交通的调查[6]

,市内交通高峰时段主要分布在上下班(学)时间段内。高峰时间段内,公交车上乘客较多,比较拥挤,很大一部分乘客处于站立状态,并且大多数乘客的出行目的为非娱乐性的,出行个体具有按时到达工作、学习、尽快回家的心理要求,不良的交通环境及个体自身的心理状态导致出行者的心理出行时间与实际时耗有一定差距。将上述心理感知时间加入公式(1)、(2),可求得此状态下两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转换时距为43min 、7.6km 。

交通平峰时间段,工作、上学出行比例减少,同时公交乘车环境有很大的改善,站立乘客较少,出行者心理状态较为平和,所以理论出行时耗与心理出行时耗相差不大。3.3 结果验证

要分析不同距离段两种交通方式的竞争关系,在此引入Logit 模型对不同距离段两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进行分析。此模型的函数表达式为:

P ijk=e U ij k/!n k=1e U ijk,U i jk=!c m=1a m x i jkm

式中:P ijk:出发点i到目的地j的出行量中,交通方式k的分担率;U i jk:出发点i到目的地j的交通方式k的效用函数;n:交通方式的个数,本文只考虑城市公交与自行车两种交通方式;x ijkm:出行者从出发点i到目的地j选择交通方式k时的影响因素m,本文为时耗;c:影响因素的个数,本文只考虑一个因素即时耗;a m:参数。则有:

P公交=e a1T公交/(e a1T公交+e a2T自行车)

=1/(1+e-a1(T公交-a

2

a

1

T

自行车

))

=1/(1+e- (T公交- T自行车))(3) P自行车=1-P公交(4)

、 为参数。使用表2中的数据对参数进行标定,可得 =0.046、 =0.92。

为了简化计算过程,本文仅考虑公交车上站立乘客在两种交通方式之间的选择行为。计算过程中取自行车平均车速为10km/h、公交车平均车速为18km/h,公交车出行时站立乘客的感知出行时间系数取1.3,其它参数的取值同上。据此可得不同距离下公交车与自行车出行分担率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表2数据为参考文献[4]对成都市居民出行方式调查结果,表中数据是根据两种交通方式在成都市居民出行中的分担率与各交通方式出行距离分布数据,以1000为基数,通过计算所得到的数据。

表1 不同出行距离公交与自行车分担率对比分析

出行距离(km) 1.5 2.5 3.5 4.5 5.5 6.57.58.59.5 P公交/P自行车0.090.180.280.530.70.92 1.05 2.94 5.02

表2 成都市居民不同距离段公交车与自行车出行对比分析

出行距离(km)0~11~22~33~44~55~66~77~88~99~10公 交1252107197262458535559716825自行车988948893803738542465441284175 P公交(%) 1.2 5.210.719.726.245.853.555.971.682.5 P自行车(%)98.894.889.380.373.854.246.544.128.417.5 P公交/P自行车0.0120.0550.120.250.360.84 1.1 1.25 2.53 4.72

对表1、2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种结果比较接近,说明在考虑到心理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影响时,理论分析所得的结果逼近实际生活中调查结果,研究具有实用性。

由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在0~5km出行距离内,自行车出行比例明显高于公交车出行比例,在这一距离区域内自行车出行较公交车出行占优势;在5~6km出行距离内自行车出行比例明显下降,说明两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转换距离存在于这一距离区域内;在6~8km距离区域,两者比例变化不大,说明这一距离区域为两种交通方式之间的争夺区。

结论

本文对城市交通中实际出行时耗与心理出行时间进行了对比分析,明确了心理因素在城市居民出行中的作用。通过对城市公交与自行车出行的合理转换时距的研究,明确了城市公交与自行车的激烈竞争时距区域,对城市公交优先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本文的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其它交通方式适应性研究,为确定合理的城市交通结构、有效组织城市交通流的运作、保证城市正常运转提供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尚云.我国特大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结构和发展战

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2] 李林波,吴兵.交通方式选择中心理因素影响分析

[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3.11(3):27 31.

[3] 李民.基于活动链的居民出行行为分析[D].吉林:

吉林大学,2004.

[4] 张殿业,胡俊初,杨波,等.成都市公交线网规划研究

报告[R].成都: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成都

市市政公用局,2003.

[5] 陈光庭.城市交通对策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技

术出版社,1989.

[收稿日期]2005 01 15

[修稿日期]2005 05 23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涉及到生活、学习、社交、恋爱、就业等方方面面。应采取多种方法解决,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在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充满矛盾,而自我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再加上面对社会经济的转型、学习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毕业就业的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近年来,在国内的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有效防治是一项必然的选择。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尚未稳定,心理表现比成人更为敏感复杂,受环境、情绪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2、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出现爱困惑、性困惑,少数学生还出现异常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 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3、人际关系的困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冲突、交往恐怖、沟通不良。 4、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课业专业化、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也相应增大,引起紧张焦虑。 5、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 高校扩大招生圆了很多青年学子的大学梦,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就业的困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小学生心里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现在的人们都形成了一种共识:健康就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也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说明了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所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那么在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前,我们首先要找出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根据我的观察发现,主要原因有这几个方面: 1、过分的宠溺。 在计划生育推动下,现在就读的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忙于工作,孩子都交给祖辈照顾,爷爷奶奶把孩子当成心头肉,手中宝,什么事都替孩子做了,穿衣、洗脚,背他们上学等等,甚至帮他们做值日,完成家庭作业,唯恐孩子出现纰漏。这也逐渐养成了孩子娇纵的个性,爷爷奶奶一出现让他不满意的地方,就又哭又闹,甚至打骂。这不仅降低了长辈的威严,对于孩子将来的成长也是百害而无利。 2、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差异过大。 有一种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高,任何事都要求孩子做到最好,甚至苛刻。比如孩子考了100分,本来兴高采烈地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想得到表扬,结果父母看完试卷不但没有表扬,反而挑剔试卷这么简单,考满分很应该,字写得不够端正,有几个地方还可以写得更好,下次继续保持。可想而知,如果这孩子没有得满分回家,那么面对他

的将又会是什么。这样做极大地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低,几乎没要求,认为认识几个字就行,没必要读那么多书,再说自己没读过书,也照样挣大钱,读完初中就可以挣钱去了。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有进取心呢? 3、独生子女特有的自私娇纵。 在每天的值日中就可以看出学生的自私,不懂得合作,除非老师具体落实好打扫工作,不然肯定拖到天黑,父母来接。谁也不愿意先做,多做,等着老师分工,等着爸爸妈妈来接,那么以后长大了呢,等着工作找上门吗?还有一些学生很喜欢表现,上课时举手非常积极,就等老师叫他的名字,在其他同学面前表现一番,但是如果老师没叫到他,他就会马上露出不开心的样子,甚至开始不听讲,做小动作了。如果老师安慰及时,他又马上专心听了。 4、单亲家庭带来的伤害。 社会进步的其中一个标志,离婚率日渐提高。孩子是敏感的,父母的吵架、冷战他们都能感受到,一点点在他们心里留下阴影。 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诸多原因,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要找对原因,运用正确的方法,找合适的途径,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把他们引上正轨。做为班主任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辅导环境。 首先,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认识 (一)国家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中提出了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1999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提出了六条意见。 2002年9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与目标、途径与方法、以及组织实施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不仅具有较强的规范性,还具有可操作性。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国与国的竞争将主要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都必然要考虑面向21世纪教育怎么办?长期以来,关心中小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身体、学业成绩、思想品德问题上,而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面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的教育任务之一应注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对以往只注重学生的智力素质,体力素质和思想素质进行纠正。我们教育工作中,应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其它素质的中介,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品质。没有健康心理,人是不可能充分、全面发展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还关系到人生的成败。不久前,有人曾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 世纪之患。因此,心理素质是充分发掘和利用自己潜能创造人生、享受人生、提高生命价值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它与其它素质教育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管一个整体系统中。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认真研究和大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什么叫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是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生理与心理都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的心理功能正常,无障碍或

青少年心理问题8种成因及应对

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少年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思维形式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地位。好奇心、模仿力强,情绪化较强,情感、理智水平较低,言行易受情绪和情境影响。自我意识发展较快,个人评价易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近几年来,在少年儿童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一些专家调查发现,所有问题的出现,无一例外地与少年儿童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关,这使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人们感到不安。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系到他们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全民族的素质,如何加强和促进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家长和所有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少年儿童处于快速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身心变化急剧,内心的冲突和矛盾频繁迭出,因此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方面。 (一)自卑心理 部分少年儿童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不可救药、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懒、委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还有部分少年儿童并不是本身有某些缺陷和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喜欢的位置上,并由此心灵笼罩上愁云。他们缺乏自信心,优柔寡断,没有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欢愉。(二)逆反心理 很多少年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影响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三)孤独心理 一些少年儿童很少和别人交往,爱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人际关系疏远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郁闷。有人调查少年儿童的孤独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境遇型。由于家庭迁移、升学、转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适应能力较差,缺乏主动交往的能力和意向,变成一名孤独者。(2)自我封闭型。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自信心不足,便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个人天地里。(3)行为方式型。现在的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到大总是以独处的方式生活、学习,难于了解别人,也难于让别人了解,因而感到孤独。(4)性格自傲型。有的学生自高自大、自命清高、自以为是、孤芳自赏,因而滋生孤独。 (四)嫉妒心理 在学校里,一部分少年儿童因漂亮的容貌、优异的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教师的宠爱,也会引发另一部分少年儿童的嫉妒之心。具有嫉妒心理的少年儿童,一旦在学习和其他方面不顺利时,就会怨天尤人,而不能冷静地自我反思。在极端的情况下,有些少年儿童甚至发生人身伤害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五)惧怕心理 就少年儿童群体来说,存在着优等生惧怕同学的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等现象;就少年儿童个体来说,存在着惧怕数学或作文、惧怕使父母的希望落空、惧怕记忆力忽然衰退等现象。一旦惧怕惯了,就容易产生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一、厌学 【行为表现】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 【产生原因】 (1)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在变革的巨浪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涌来,由于中学生自身不太成熟的特点,缺乏处世经验和辨别是非能力,就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商海”对青少年强烈吸引,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心理,这些都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目前,许多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把家庭变成“第二学校”,自己承担“伴读”“督学”角色,这无形中

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 (3)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走出来。升学指挥棒在中学仍有很强的支配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厌学心理。一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仍被升学指挥棒左右,课堂上满堂灌,不注重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更无暇去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作业搞题海战,压得学生无喘气的机会。凡此种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二是应试教育对教育评价的影响,使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学校向教师要分数,教师、家长向学生要高分,在这种层层压力下,一些学校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科目,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及学生的正常假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4)学生自身的因素。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都易失去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这些常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可导致在学习中遭遇失败,产

初一新生入学适应性心理辅导

用心迎接新生活——初一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梳导 首先应该祝贺大家成为四中的学生,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个小学毕业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四中的初中学生。当然,如果我们的初中生活安排得合理、高效,你有可能在四中渡过愉快的三年时光。小学升入初中,是我们成长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很多同学在刚刚踏入四中校园时一定是又兴奋又紧张的。兴奋的是我们即将开始美好的中学生活,学习新的知识、结识新的同学和老师;那么现在两个周过去了,大家的感觉如何呢?其实,同学们在面对新的环境时有些想法是很自然的,想把自己的初中生活过得精彩、成功的。但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初中生,不会像转变称谓一样简单,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即将开始的初中生活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怎样应对。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大家已经遇到和将要遇到的变化。 第一,我们遇到了“五多一少”。五多即:书多、课多、教师多、作业多、活动多,一少:老师盯得少:在初一,除了大家小学时已经接触过的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之外,还将增加历史、地理、生物、心理健康等学科,在初二会增加物理,初三增加化学学科。老师一人教一门课。这节课刚上完,下一节又换了老师,换了内容,几乎每门课都会有作业布置。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性格和要求,这都需要同学们去适应和接受。因为中学的培养目标在于自主性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还有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第二,我们来到新班级,面临着重新洗牌的风险,以前优秀的未必现在能够继续优秀,以前突出的现在可能平常。 第三,家长、学校对我们的要求有所改变。我们来到新的学校,我们学校也会有新的规范和新的要求,会有校规、班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等。家长要求更高。从以前的听话,现在要求我们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也许有些同学会问,我到目前为止感觉一切都很正常啊,我挺好的,什么事也没有,其实这正说明你们的适应能力很强,这当然是非常好的。但是对于那些正处于还没有很好的适应的同学,在这里告诉你们,不用担心,也不用灰心,因为这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善的。 比如说,当你不经意间被人推到河里去了,虽然你本来是会游泳的,但是你有可能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惊慌失措,又不知所措了,在那里进行狗扒式呀,说不定还会呛上一两口水,可当你缓过神来,也就是说当你能适应这突发情况后,你就不会那么害怕了,你可能还会游得非常好,在水里来个自由泳呀、蝶泳呀,游得不亦乐乎。其实这跟我们初一新生的学习、生活是同一个道理。你们能不能游得自得其乐,全看你们的反应速度了!其实,我们今天这个讲座就是为了给大家提个醒:你们是会游泳的,别愣着,赶紧游了! 我们现阶段应该如何来适应?并把初中生活过得精彩呢? 一、重新定位打造自己 在初中这个新起点上,首先要重新定位自己,调整好心态。也许你是踌躇满志的来到新学校,希望能展现自我的风采,但中学招生范围扩大,新集体里人才济济,以前出色的你不再拔尖,还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对学习、考试、人际交往、家庭等方 面存在的问题心理上准备不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小学生心理问题已非常迫切,不容忽视。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1?家庭原因。 (1)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从一些问题学生的 家庭背景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 子之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使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 (2)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父母是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父母对自己的言行不检点,造成负面影响,带坏了孩子。不少家庭不懂得

小学生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 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或者见识面狭窄,教育方法难于奏效,致使学校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 2?学校原因。 (1)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太大。有 的学校应试教育”主宰、统揽一切,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频繁的考核、竞赛,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网”。 (2)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教师一味抓所谓教育质量”,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能张扬,能力、特长无用武之地”,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少数教师歧视、羞辱差生,对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工作方法简单、 粗暴,常常为学生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大动肝火,甚至去体罚和变相体罚,使学生神情恍惚、精神紧张,给学生心灵造成了严重伤害,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胆小、恐惧等心理障碍。 3?社会原因。 主要是不良社会风气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尽人意,歪风邪气尚有一定市场。影视、网络的普及,给部分儿童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文艺出版界鱼龙混杂,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拳头+枕头”,学生接触多了会起到负

初一学生适应性心理辅导课(教案设计)

班会:初一学生适应性心理辅导课 小学生中学生 你是一名中学生了, 面对新环境,新要求, 感觉习惯了吗? 明镜台 进入中学会感到很多方面和小学时不同,你知道有些? __________课本有多少_________ __________课的内容__________ ________老师讲课特点_______ _________学生学习特点_______ ________作业________ ________班主任和我们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为什么中学和小学不一样呢? 请各抒己见: 怎样适应新的环境? 中学生活与小学有较大变化,新的环境和学校管理,教学方面的特点要求我们要有哪些提高? 智慧泉 要尽快适应中学生活,顺利持续地发展,就要达到上面的要求,请你具体谈谈该怎样

做呢? part 1 part 2 part 3 总结:要尽快适应新环境应先找新旧环境的差异,再确定要改变的关键方面,指定行动方案 生活中经常要面临新环境,所以学会适应是很重要的. 小明来信讲:他转学到外地,那里课本并不同,讲话口音不同,老师讲课方法不同等等.请你为他参谋一下,他应该怎样做呢? 回音壁 启示录 重视学习的过度 从小学中年级到高年级,初二到初三,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都实际存在一个学习的过度阶段.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你的学习就会明显进步;反之,成绩则会大幅度降. 一、还清学习中的“欠债” 在学习的过度阶段,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查漏补缺,通过重点复习,还清学习中的“欠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习上的脱节现象,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习方法有不同的要求.进入新一阶段的学习,就应采取与之适应是新的学习方法.例如,小学毕业进入初一,不仅学习的内容不同了,而且所棉队的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不一样了.如果你还是完全找小学生所运用的老方法来学习,就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因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社会因素,又有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体因素,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于个体的结果。 1.社会环境因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的社会环境往往对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评价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上的经济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误区和“精英主义”情结压迫着学生的心灵;泥沙俱下的大众传媒内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都给大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冲击,暗中潜滋学生不健康的心灵;各种观念的碰撞、各种文化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都使他们感到困惑、混乱、矛盾、茫然、紧张、不知所措;观念动荡的压力、经济危机的压力、择业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贫困学生的生存压力、学业压力——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从不同方面向学生压过来,特别是就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恐慌、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上述原因如块块巨石压在他们的心头,又如一张无形的网将他们死死缠住,在这种负担下,他们的心理很难承受。当心灵被压得扭曲变形时,他们也就走上了偏邪的心理历程。 2.家庭环境的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会产生很大影响。人的先天素质只为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而父母的教育方式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否健康长。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数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往往影响子女的身心发育,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冷漠、孤僻、早熟、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甚至武力相加,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经常冲突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胆小忧郁,对人缺乏信任,而且具有敏感多疑心理,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气氛过于沉默或严厉,缺少民主环境,使孩子从不敢大声讲话、自由说笑或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这样的孩子自信心不足,过分抑郁;而放任式的家庭又导致子女任性散漫、无组织无纪律、顽皮的个性;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一味的娇惯、纵容、满足子女的一切愿望和要求,使他们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很弱,稍有磨难便一蹶不振;还有的学生离开父母生活无法自理而痛苦不堪,甚至想退学,或心理失衡走向极端;还有的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通过高期望值来施加压力,让儿女实现其光宗耀祖的理想,易使子女产生压抑,一旦受挫,心理防线便崩溃,导致心理障碍。 3.青春期因素 大学生基本上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心理的发展正在完善过程中,他们所处年龄阶段正是一个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也是最富特色,最具矛盾性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心理转折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处于家庭和社会二者若即若离的关系中。然而青春初

关于大学生适应性心理障碍问题的案例分析

有关大学生适应性心理障碍问题的案例分析 案例陈述: 来访者小坤(化名)是一个自尊心极强又多愁善感的男孩,虽不非常聪明,但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在班里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的青睐,同学们的羡慕,使他成为同龄人的中心,无形中产生了某种过高的自我评价。经过高考的拼杀,他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现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势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升入大学后不久的一次新生摸底考试竟然还不及格,这一突然的变化使小坤措手不及,无法接受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巨大差距,一种失落感便袭上心头,甚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自信心突然坍塌。一个学期过去了,学习越来越吃力,他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成绩也越来越差,生活变得没有规律,食欲不振,经常失眠,到后来竟然想退学。家长实在没办法,把孩子送到了医院看心理医生。 治疗过程: 一、心理诊断阶段 这是心理治疗的第一个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信息的收集、心理诊断、信息的反馈和治疗目标的确立。 首先,面对来访者的初次来访,治疗师应先与其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治疗者应先让来访者陈述自己的困扰,其间耐心倾听,在必要的时候做出简单的回应,从而使来访者感到自己被尊重和关注。同时应注意观察来访者的表情、语言、动作等,通过这些观察揣测来访者的心理状态。其次,通过家长的陈述,治疗者了解到,小坤自尊心极强,争强好胜,性格有些内向,高中的时候学习十分刻苦用功,成绩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佼佼者,同学们羡慕的对象。但自从步入大学,学习上的优势逐渐丧失,自信心大受打击,同时产生了食欲不振、失眠等异常生理现象,还曾提出过退学的想法。 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治疗者可以初步诊断这是一个大学生适应性心理障碍的案例。经诊断,小坤患的是一种称为适应障碍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存在长期的不良刺激或对环境的难以适应。此类病人都有一定的人格缺陷,主要症状是情绪障碍:烦恼、抑郁,也有生理功能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导致社会功能不同程度地损害。 诊断完成之后,治疗者要把这些信息尽可能清晰、简短地反馈给来访者,告诉来访者:“你的确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我们可以一起找出一些解决的方法来。”通过信息反馈,使来访者作出决定,从而进行接下来的治疗。 最后,治疗者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和心理诊断分析,确立咨询目标,帮助来访者消除适应性心理障碍,重新树立自信心,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二、帮助和改变阶段 这一阶段是心理治疗的重要阶段,治疗效果常由此产生。其主要任务是帮助来访者改变其认知、情绪和行为。在此阶段,我们采取认知疗法中的合理情绪治疗方法,同时可以运用领悟、支持、解释、再教育等手段来进行治疗。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当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板溪中学:陈晓鹏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百分之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字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一、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壮。. 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1)躯体健康;(2)身体

健康;(3)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 二、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中国儿童中心发布一份题为《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的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一篇文章称:国内有77.9%的中小学生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对9015名中小学生(主要年龄为10-14岁)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17.4%的孩子“认真想过自杀”,8.2%的孩子甚至“做过自杀计划”。 哈尔滨医科大学2007年对城乡中小学生的调查则发现,城市儿童抑郁检出率为19.23%,而农村的则高达32.5%。 2001年天津社科院“青少年心理障碍实证与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天津市2000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35.31%,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占6.72%。 2003年对西部五个省市20个地区的中学生做过调查,发现有77.9%的中学生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反应,有5.2%的中学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障碍。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调查发现,27%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 著名心理学家郑日昌等对全国几个大城市在校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

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______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讲:杨培凌时间:2017.3 地点:五楼会议室 1.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这主要是指受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而导致的身心发展异常。如多动症、癔病、精神分裂等精神障碍,都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2)孕期卫生。母亲孕期卫生会对胎儿的脑发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心理功能的正常发展。 具体表现有四个方面: 第一,孕期营养不良。胎儿脑内DNA含量的多少对胎儿脑组织发育的影响极大,因此,我们现在国家推出了孕妇服用叶酸的工程,让各社区负责本社区内孕妇叶酸的补充工作。 第二,孕期的情绪状态。有关研究表明,母亲孕期的情绪不好,使血液中产生一种损伤神经系统的生化物质(卡泰霍洛明),从而导致畸形胎儿。 第三,孕期患病及服用药物,会导致儿童某些方面心理功能的异常。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患有高血压、肾炎、贫血、关节炎、经常性感冒等,都可能使孩子患有多动症的可能增加。 第四,分娩时,生产过程顺利与否也对孩子将来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调查表明:通过产道正常分娩的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要比非

正常分娩(难产或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发生率要低得多。难产儿童暴力倾向问题多,剖腹产儿童耐挫力弱。 (3)生理疾病 学生的身体疾病和外伤、中毒等因素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不利作用。研究发现,与正常小学生相比,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中,早期患有高热惊厥、头颅外伤和其它严重疾病的所占的百分比更大些,且差异明显。随着生理疾病的消除,一些心理症状会完全消失。但是,随着疾病的继续进展,心理障碍也会加剧,甚至会出现各种程度的意识障碍、幻觉、记忆障碍、躁动和攻击行为等。 2、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幼年或童年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一项12至16岁的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与行为问题发生有关的因素包括:父母文化水平低;缺陷家庭(父母不合或离婚);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养教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度保护、拒绝否认、严厉惩罚等)。 (2)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和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教育活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①学校给学生较大的压力虽然党和国家在减负方面尽了很大的努力,

心理适应性测试

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 一,心理适应性测试 读题目后,选出你认为符合自己的答案。 (1)把每次考试试卷拿去一个安静的地方去做,无人打扰,我的成绩一定会好一些 (很对对无所谓不对很不对) (2)夜间走路时,我比别人更能看得清楚 (是好象是不知道好象不是不是) (3)每次离开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时,我总爱闹点毛病,如失眠,拉肚子,皮肤过敏等。 (完全对有些对不知道不太对不对) (4)在正式运动会上,我取得的成绩比平时训练时要好一些。 (是似乎是吃不准似乎不是不是) (5)每次我把课文都记熟了。但在课堂上让我背时,却要出点差错。 (参加如此有时如此吃不准备很少这样没有这种情况) (6)到我发言时,我似乎比别人更镇定,很自然。 (对有些对不知道不太对正相反) (7)我冬天比别人更怕冷,夏天比别人更怕热。 (是好象是不知道好象不是不是) (8)在比较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学习,工作,效率并不大幅度降低。 (对略对吃不准有些不对不对) (9)每次体检时,医生都说我心跳加快,其实平时很正常啊。 (是有时是时有时无很少有根本没有) (10)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熬一个通宵,仍能精力充沛地学习。 (完全同意有些同意无所谓略不同意不同意) (11)当父母或兄弟姐妹的朋友来家做客时,我尽量回避他们 (是有时是时有时无很少有根本没有) (12)出门在外时,虽然吃饭,睡觉,环境等变化很大,但我很快就能习惯过来。 (是有时是是与否之间很少是完全不是) (13)参加各种比赛时,比赛场上越激烈,群众越加油,我的成绩反而上不去。 (是有时是是与否之间很少是不是) (14)上课回答问题或开会发言时,我能镇定自如地把事先想好的都完整地说出来。 (对略对对与不对之间略不对不对) (15)我觉得一个人做事比大家一切干效率要高一些,所以我愿意一个人做事。 (是好象是是与否之间好象不是不是) (16)为了得到和睦相处,我经常放弃自己的意见,附和大家。 (是有时是是与否之间很少是不是) (17)当找众人和生人的面,我感到很窘迫。 (是有时是是与否之间很少是不是) (18)无论情况多么紧迫,我都能注意到该注意的细节,不会丢三落四。 (对略对对与不对之间略不对不对) (19)和别人争吵时,我经常哑口无言,事后才想起这样反驳对方,可是已经晚了。 (是有时是是与否之间很少是不是) (20)每次参加正式考核或考试的成绩,常常比平时更好一些。

一年级学生适应性心理调适

一年级学生适应性心理调适 ——好习惯,要养成 一、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我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不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我们的学习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我们需要养成许多好习惯。(大屏幕出示“好习惯,要养成”)有了好习惯,可以让我们很快地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小学生,而且可以让我们的学习、生活更有规律,效果更好。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大家知道我们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吗? (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各种习惯的养成 1、按时上学,不迟到的习惯 作为一名小学生,按时上学,不迟到是最基本的一个好习惯。那如何养成这一好习惯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个小学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每天晚上早早按时休息,一般晚上9:00就应该入睡,这样就可以保证第二天精神宝满的进行学习。2)、为自己准备一个闹钟,定一个闹铃,一般就可以避免迟到了。这样坚持上一阵了,就可以养成一个按时起床地习惯,做到不迟到。 2、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 上课专心听讲,可以让我们很快地接收老师每天教给我们的知识,当堂的知识当堂学会,课听得好,作业就能很轻松地完成,学习就不会困难。可是怎样才能做到专心听讲呢?首先应该努力做到“眼睛看黑板(或老师),耳

朵听老师讲,心里想老师讲得内容,手上不乱动东西(如:铅笔、直尺等)。其次,应该有正确的坐姿、站姿。 3、正确的坐姿、站姿 什么是正确的坐姿?当然要头正、身直、臂开,两脚自然分开,脚踏实地。什么又是正确的站姿?体育课上一定尝过立正的姿势,上课回答问题时,就应该是立正的姿势。(教师示范,同时请一些姿势标准的学生示范,让大家学习。同时让每一位学生都做正确的坐、站姿,教师发现不标准的当时纠正。) 4、桌面东西摆放整齐、干净。 上课时,桌面上的东西应该摆放地整齐、干净。上什么课,桌面上就只放这门课所需要的东西。如上语文课时,桌面上一般摆上语文书,语文作业本,笔袋就可以了,而且,这三样东西要摞好,统一放到书桌的左上角,这样显得很整齐,感觉会很舒服。(教师示范,检查学生桌面东西的摆放是否规范。) 5、正确的读书姿势 上课读课文时,要特别注意摆出正确的姿势。正确的读书姿势,一可以保护视力,二可以保持我们身材端正,健康发育。正确的读书姿势是:身体坐正,书斜立起来,让视线与书的平面成垂直(解释、示范什么是垂直)。并且书要距离眼睛一尺,双手握住书的两侧。 6、正确的写字姿势 写字的姿势是不是正确这点很重要。正确的写字姿势下,才能写出漂亮的字。正确的写字姿势应该注意做到“三“个”一“。也就是眼睛离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教师示范,教给学生正确方法,让学生去做出正确姿势,不正确的当时帮助改正。) 7、认真、按时、足量完成作业的习惯。

最新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我的烦恼一个字——慢 我的烦恼就是一个字——慢。它不仅是我的烦恼,也“顺便”给妈妈、老师带来了烦恼。 从上幼儿园时起,老师和妈妈就发现我很慢。从那时起到现在,每天早晨一睁开眼睛,就听见“快起床”;穿衣服时,就听见“快穿”;刷牙时,就听见“快刷”;吃早饭时,就听见“快吃”……这一早晨的“快声”还是没让我快起来。到了学校里,没有了妈妈的“快声”,我做得更慢了。放学回家路上,妈妈叫我“快走”;回家后,写作业时,又听见“快写”;吃晚饭时,又听见“快吃”;睡觉时又听见“快睡”。就这样,我的每一天在快声中开始,在快声中结束。就这样,我还是没有快多少。 以下是《我好累》的原文,希望这稚嫩的呼声能引起智者的思虑: 高中生活使我感到每走一步都好累,许多迎面而来的困难都还没有解决,希望没有了,应该说,从一开始就没有希望,哪来的失望? 每天有无数的“白版”等着我去把它们变成“花版”,“之乎者也”还未念完,English 已“从天而降”,送走了“Hello Hello”又迎来了“念经”。未来得及出去“放风”,代数的Mr.L已经开始“攻击”:一个字“做!”,四个字“没得商量”,又得埋头进入xy中…… 一天就匆匆过去了。 当天边还未泛起“鱼肚白”,当忙碌的早晨还未到来,我已经起床了,就这样进入匆匆的一天。负担一天比一天重,人一天比一天累,换来家长的“关心”却是:“你苦了这几年,可以幸福一辈子”,就为了这个“信念”与天地万物匆匆而过。 “我好累!”我发自内心地喊了出来,但代表的却是所有的同龄人。 很累,很烦,为什么?学习累,学习烦。 再请各位老师看一下关于中学生的一些新闻报道。实例一:某地一学生不堪忍受考试压力,寝食难安,得了抑郁症。实例二:高考过后,一考生因没有及时收到成绩,怀疑自己落榜,竟要自寻短见。实例三:相当数量的考生因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变得消极颓废,浑浑噩噩度过剩余的中学时光。实例四:一考生因考后成绩不理想,决定加倍努力,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去学习,结果得了自闭症。实例五:一高中生整天埋头做题,直到有一天,他空闲下来后,他就问自己,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学习,以后泛化开来,做任何事都问为什么,连上厕所也怀疑。医生诊断明显的强迫症。还是学习,成绩惹的祸。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光是带领学生冲锋陷阵,跨过一座又一座的成绩高山,还要不妨静下来,看看学生是否因为踩死路边的小草而感伤,也要带领他们跨过座座心灵的高山。不过有时想想这也难怪,请大家回忆一下平时和同事是怎么打招呼的?你们肯定会问:“最近怎样啊?”“身体怎样?”要么就是,怎么样,在哪发财啊?而很少会问心理怎样啊?遇见学生就更不用说了!如果现在正走过来你班上的一位学生,你会怎么和他打招呼?见到你的学生你会问作业做了没有啊?今天上课听懂吗?最近成绩怎么样?却很少有老师问学生今天开心吗?心情怎样啊?更少人会问及今天在学校玩得怎样? 现在的家长也一样,整天想着自己孩子的补学习补身体,补钙、补脑,补铁……,什么脑白金,脑轻松,巨人一号,生命一号。。。。等等。当许多家庭和老师将培育后代的注意力放在学习和身体上时,却很少关注自己的学生在想什么,想要什么,他们的心理素质怎样?目前,我国有8%到10%的儿童有心理疾病,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17岁以下的青少年现有3000万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低龄化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因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社会因素,又有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体因素,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于个体的结果。 1.社会环境因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的社会环境往往对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评价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上的经济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误区和“精英主义”情结压迫着学生的心灵;泥沙俱下的大众传媒内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都给大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冲击,暗中潜滋学生不健康的心灵;各种观念的碰撞、各种文化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都使他们感到困惑、混乱、矛盾、茫然、紧张、不知所措;观念动荡的压力、经济危机的压力、择业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贫困学生的生存压力、学业压力——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从不同方面向学生压过来,特别是就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恐慌、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上述原因如块块巨石压在他们的心头,又如一张无形的网将他们死死缠住,在这种负担下,他们的心理很难承受。当心灵被压得扭曲变形时,他们也就走上了偏邪的心理历程。 2.家庭环境的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会产生很大影响。人的先天素质只为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而父母的教育方式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否健康长。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数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往往影响子女的身心发育,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冷漠、孤僻、早熟、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甚至武力相加,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经常冲突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胆小忧郁,对人缺乏信任,而且具有敏感多疑心理,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气氛过于沉默或严厉,缺少民主环境,使孩子从不敢大声讲话、自由说笑或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这样的孩子自信心不足,过分抑郁;而放任式的家庭又导致子女任性散漫、无组织无纪律、顽皮的个性;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一味的娇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