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淋巴结分组

淋巴结分组

淋巴结分组
淋巴结分组

肺癌淋巴结分组

1.肺癌新TNM分期系统

1.1原发肿瘤T定义见表1。通过对资料完整的67 725例NSCLC原发肿瘤因素对长期生存率影

响的分析,将T1分为T1a(≤2 cm)、T1b(>2 cm,≤3 cm);将T2分为T2a(>3 cm,≤5 cm)、T2b(>5 cm,≤7 cm);将>7 cm者定义为T3。原发肿瘤所在肺叶内出现卫星结节预后与其他T3期肿瘤相同,非原发肿瘤所在肺叶内出现转移灶预后与其他T4期肿瘤相同,优于M1。因此,将原

发肿瘤所在肺叶内发现结节定义为T3;同侧非原发肺叶内出现结节定义为T4。

1.2区域淋巴结N定义见表2。明确区域淋巴结状态是肺癌分期和治疗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40年来,世界各地的肺癌研究者根据胸内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将肺癌区域淋巴结进行定位,并用不同数字进行表示,从而绘制出肺癌区域淋巴结分布图来表示临床及病理淋巴结的转移情况。通过精确、统一的区域淋巴结命名法,是制定肺癌TNM分期、评价治疗结果、在不同医学中心之间比较临床结果、设计和分析临床研究及对不同患者选择治疗方案的关键因素。

日本。随后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 ThoracicSociety,ATS)将Naruke的图谱进行了修改,并对区域淋巴结解剖部位做了更为精确的描述,形成了ATS淋巴结分布图,并被广泛应用于北美地区。1996年,Mountain和Dresler将Naruke图谱和ATS图谱进行整合,制订了一个新型的肺癌区域淋巴结分布图(MD-ATS分布图),并被AJCC和UICC所采用,之后被北美和欧洲地区广泛采用。但由于日

分布图的第1组和第2组;Naruke分布图的第2、3、4R组和4L组对应MD-ATS分布图的4R和4L组;具有重要意义的是MD-ATS分布图第7组(隆突下淋巴结)对应Naruke分布图的第7组和

期。对区域淋巴结命名的差异导致数据分析时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IASLC分期委员会制订了

相较于MD-ATS分布图和Naruke分布图,IASLC图谱有一些显著的改变。对于所有的区域淋巴结,IASLC图谱规定了明确的解剖学界限,尤其对于第1组至第10组淋巴结,均明确规定了每一组淋巴结的上下边界以避免重叠。现在第4组和第10组淋巴结不再以胸膜返折作为分界,而是规定了明确的解剖标志,能更可靠地在影像学、内镜检查以及手术中被确定。锁骨上和胸骨上窝淋巴结之前未被明确分组以区分胸内淋巴结,IASLC 图谱将其规定为第1组。通过更明确的规定统一了MD-ATS分布图和Naruke分布图之间对第2组和第4组命名的差别。考虑到上纵隔淋巴引流更多出现在气管右侧区域并且经常跨越气管中线,IASLC 图谱规定,右侧第2、4组与左侧第2、4组的分界线为气管左侧壁,不在沿用MD-ATS分布图将气管中线作为分界标志。取消Naruke 分布图中第3组(覆盖在气管正中表面)淋巴结的定义,因为此部位的淋巴结不容易被准确地除外为第2组或第4组淋巴结,

并且常常在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中与第4组淋巴结一起被整块切除。保留并进一步明确了血管前(即前纵隔)3a和气管后淋巴结3p。将隆突下淋巴结群(MD-ATS分布图定义为第7组,Naruke 分布图分为第7组和第10组)定义为第7组并且规定了明确的解剖边界。同样,对于以往容易混淆的右侧第4组和第10组、左侧第5组和第10组以及双侧第10组和第11组淋巴结,规定了明确的解剖学分界。IASLC淋巴结图谱的解剖学定义具体如下:

第1组:上界为环状软骨下缘;下界为双侧锁骨,正中为胸骨切迹上缘,气管中线将此区域淋巴结分为1R和1L。

第2组:2R上界为右肺尖和胸膜顶,中间为胸骨切迹上缘,下界为无名静脉与气管交叉处下缘,内界为气管左侧缘;2L上界为左肺尖和胸膜顶,中间为胸骨切迹上缘,下界为主动脉弓上缘。

第3组:右侧上界为胸膜顶,下界为隆突水平,前界为胸骨后,后界为上腔静脉前缘;左侧上界为胸膜顶,下界为隆突水平,前界为胸骨后,后界为左颈总动脉;3p上界为胸膜顶,下界为隆突水平。

第4组:4R包括右侧气管旁和气管前淋巴结,上界为无名静脉与气管交叉处下缘,下界为奇静脉下缘;4L气管左侧缘和动脉韧带之间,上界为主动脉弓上缘,下界为左肺动脉干上缘。

第5组:动脉韧带外侧淋巴结,上界为主动脉弓下缘,下界为左肺动脉干上缘。

第6组: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前外侧淋巴结,上界为主动脉弓上缘切线,下界为主动脉弓下缘。

第7组:上界为气管隆突,左侧下界为下叶支气管上缘,右侧下界为中间干支气管下缘。

第8组:位于食管表面,除外隆突下淋巴结,上界为左侧为下叶支气管上缘,右侧为中间干支气管下缘,下界为膈肌。

第9组:肺韧带内淋巴结,上界为下肺静脉,下界为膈肌。

第10组:紧邻主支气管和肺门血管(包括肺静脉和肺动脉干远端),上界为右侧为奇静脉下缘,左侧为肺动脉上缘,下界为双侧叶间区域。

第11组:叶支气管开口之间,11s位于右侧上叶和中间干支气管之间,11i位于右侧中叶和下叶支气管之间。

第12组:紧邻叶支气管淋巴结。

第13组:段支气管周围淋巴结。

第14组:紧邻亚段支气管淋巴结。

既往的文献中对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与总体生存率之间关系的分析引发了将特定几组淋巴结合并成为“淋巴结区”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淋巴结区的概念不适用于现在的标准命名法,主要是为了将来

进行病例统计分析,并且可能对肿瘤内科和放疗科医生对于增大或融合的跨组转移淋巴结进行分析时提供帮助。

1.3远处转移M定义见表3。统计发现,恶性胸腔积液和对侧肺内结节患者的5年生存率相同,仅为2%,新的分期系统将恶性胸腔积液和对侧肺内转移结节定义为M1a,其他肺外远处转移定义为

M1b。

1.4 第七版肺癌TNM分期组合见表4。

乳癌淋巴结分为三组:

腋窝淋巴结分组:Ⅰ组腋下小肌外。Ⅱ组腋中小肌后。Ⅲ组腋上锁骨下,小肌内。

腋淋巴结分为三组:以胸小肌为标志,

Ⅰ组即腋下组(胸小肌外侧)又称低位组,包括外侧组(前群)、肩胛下组(后群)、腋静脉淋巴结(外侧群)、中央组(中间群的大部分)、胸大小肌间淋巴结。

Ⅱ组即腋中组或胸小肌后组,是指胸小肌深面的腋静脉淋巴结组。

Ⅲ组即腋上组或锁骨下组,是指位于胸小肌内侧的腋淋巴结,即锁骨下淋巴结。

腋窝Ⅰ组、Ⅱ组、Ⅲ组淋巴结是解剖学上的人为分组,在病理学上三组淋巴结为乳癌转移的同一站淋巴结,均可为乳癌转移的第1站淋巴结,因此乳癌淋巴结清扫应包括上述所有的3站淋巴结。

胃癌的淋巴结分组。

NO.1-贲门右淋巴结。

NO.2-贲门左淋巴结。

NO.3-胃小弯淋巴结。

NO.4sa-胃短血管淋巴结。

NO.4sb-胃网膜左血管淋巴结。

NO.4d-胃网膜右血管淋巴结。

NO.5-幽门上淋巴结。

NO.6-幽门下淋巴结。

NO.7-胃左动脉淋巴结。

NO.8a-肝总动脉前淋巴结。

NO.8p-肝总动脉后淋巴结。

NO.9-腹腔干淋巴结。

NO.10-脾门淋巴结。

NO.11p-脾动脉近端淋巴结。

NO.11d-脾动脉远端淋巴结。

NO.12a-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肝动脉淋巴结。

NO.12b-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胆管淋巴结。

NO.12p-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门静脉后淋巴结。

NO.13-胰头后淋巴结。

NO.14v-肠系膜上静脉淋巴结。

NO.14a-肠系膜上动脉淋巴结。

NO.15-结肠中血管淋巴结。

NO.16a1-主动脉裂孔淋巴结。

NO.16a2-腹腔干上缘至左肾静脉下缘之间腹主动周围脉淋巴结。

NO.16b1-左肾静脉下缘至肠系膜下动脉上缘之间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NO.16b2-肠系膜下动脉上缘至腹主动脉分叉之间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NO.17-胰头前淋巴结。

NO.18-胰腺下缘淋巴结。

NO.19-膈下淋巴结。

NO.20-膈肌食管裂孔淋巴结。

NO.110-下胸部食管旁淋巴结。

NO.111-膈上淋巴结。

NO.112-中纵膈后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分区示意图

Ⅰ区(Level Ⅰ):包括颏下及下颌下区得淋巴结群,又分为A(颏下)与B(下颌下)两区。 Ⅱ区(Level Ⅱ):前界为茎突舌骨肌,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上1/3,上界颅底,下界平舌骨下缘。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上组。以在该区中前上行向后下得副神经为界分为前下得A区与后上得B区。Ⅲ区(Level Ⅲ):前界为胸骨舌骨肌外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1/3,下界为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平面(环状软骨下缘水平),上接Ⅱ区,下接Ⅳ区。主要包括肩胛舌骨肌上腹以上得颈深淋巴结群中组。 Ⅳ区(Level Ⅳ):为Ⅲ区向下得延续,下界为锁骨上缘,后界胸锁乳突肌后缘下1/3段。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下组. Ⅴ区(Level Ⅴ):即颈后三角区及锁骨上区。前界邻接Ⅱ、Ⅲ、Ⅳ区后界,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以环状软骨下缘平面(即Ⅲ、Ⅳ区分界)分为上方得A区(颈后三角区)与下方得B区(锁骨上区).包括颈深淋巴结副神经链与锁骨上淋巴结群. Ⅵ区(Level Ⅵ):带状肌覆盖区域,上界为舌骨下缘,下界为胸骨上缘,两侧颈总动脉为两边界,包括内脏旁淋巴结群. VII区(Level VII):为胸骨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得上纵隔区。Ⅰ区:包括颏下区及颌下区淋巴结. ⅠA:颏下区,无临床重要性。

ⅠB:颌下区,为口腔肿瘤转移所在. Ⅱ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区,即二腹肌下, 相当于颅底至舌骨水平,前界为胸骨舌骨肌侧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 ⅡA:颈内静脉淋巴结,为头颈肿瘤主要淋巴引流集中区域,就是第1站前哨淋巴结。 ⅡB:位置在后上,被胸锁乳突肌覆盖,这部分淋巴结常常就是鼻咽癌得转移处。外科颈清扫术后复发也常在此处。 Ⅲ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中区。从舌骨水平至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处,前后界与Ⅱ区同. Ⅳ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下区。从肩胛舌骨肌到锁骨上,前后界与Ⅱ区同. Ⅴ区:包括枕后三角区淋巴结(或称副神经淋巴链)及锁骨上淋巴结.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下界为锁骨。 ⅤA:脊副神经淋巴结 ⅤB:锁骨上淋巴结。 一般临床处理可以混合ⅤA与ⅤB,但深入讨论锁骨上淋巴结问题,应该分开。 Ⅵ区:内脏周围淋巴结(或称前区),包括环甲膜淋巴结、气管周围(喉返神经)淋巴结,甲状腺周围淋巴结。有人把咽后淋巴结也归属这一区.该区两侧界为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上界为舌骨,下界为胸骨上窝。Ⅶ区:上纵隔淋巴结。咽喉癌、食管癌及甲状腺癌可以转移至此,故有人建议将上纵隔淋巴结列为Ⅶ区。

肺癌淋巴结分组

肺癌淋巴结分组 发表者:秦建军5789人已访问 肺癌新TNM分期系统解析 2012-08-27 15:44 来源:中国医学前沿杂志作者:支修益等 在2009年7月于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第13届世界肺癌大会上,国际肺癌研究协会(The 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公布了新修订的肺癌TNM分期系统。该系统是IASLC在完成了全球范围内大量肺癌病例的数据回顾、验证及统计学分析后,向国际抗癌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UICC)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on Cancer,AJCC)提出修改建议并被采纳的。 自1968年UICC颁布第一版肺癌TNM分期以来,肺癌TNM分期系统共进行了5次修订。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是C. F. Mountain制定的第6版肺癌TNM分期系统。由于UICC和AJCC第6版肺癌TNM分期系统所依据的病例资料均来自于北美,多数来源于M. D. Anderson癌症中心一家医疗中心(M. D. Anderson癌症中心4351例,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肺癌研究组968例,共5319例),且多为外科治疗病例,时间跨度较长(1975~1988年),且未提供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因此不能全面反映全球肺癌的真实情况。 1998年,IASLC分期委员会在Peter Goldstraw领导下开始着手进行肺癌新分期系统的修订工作,在全世界范围内(北美、欧洲、亚洲、澳大利亚共19个国家)收集了1990~2000年间100 869例肺癌患者的资料,其中有明确病理类型、分期、治疗及随访资料完整的新发病例81 015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67 725例,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carcinoma,SCLC)13 290例。经过科学充分的统计分析后提出了新的肺癌分期系统。

胃癌淋巴结分组

第1组:贲门右淋巴结,位于胃左动脉上行支贲门右侧的淋巴结。与第3组淋巴结的界限是胃左动脉上行支进入胃壁第一支(贲门支),在贲门则为第1组,幽门侧为第3组,恰好位于第一支的淋巴结属第1组。 第2组:贲门左淋巴结,沿左膈下动脉分出贲门食管支位于贲门左侧及后侧的淋巴结。 第3组:小弯侧淋巴结,位于胃小弯,沿胃左动脉与胃右动脉走行部位的淋巴结。与第5组淋巴结的界限是胃右动脉向胃小弯分出第一支。在贲门侧者为第3组,幽门侧为第5组,恰好位于第一支的淋巴结属5组。 第4组:大弯淋巴结,沿胃网膜左右动脉走行的大弯淋巴结,分为以下2组,即沿胃网膜右动脉走行的是右组(4d),靠近胃短动脉和胃网膜左动脉的淋巴结是左组(4S)。4d组于第6组的界限是胃网膜右动脉的胃大弯第一支,恰好位于第一支的淋巴结属于第6组;4S与第10组脾门淋巴结的界限是胃网膜左动脉向大弯分出的第一支,恰好位于第一支的淋巴结属于4sb,沿胃短动脉走行的淋巴结属于4sa。 第5组:幽门上淋巴结,胃右动脉根部的淋巴结。 第6组:幽门下淋巴结,在幽门下大网膜内,常分为三部分:狭义的幽门下淋巴结;幽门后淋巴结;沿胃网膜右静脉注入肠系膜上静脉的淋巴结。 第7组:胃左动脉干淋巴结。 第8组:肝总动脉干淋巴结,可以分为2部分,位于肝总动脉干前面者称为8a,位于其后方者称为8p。 第9组: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 第10组:脾门淋巴结,脾门附近的淋巴结,与第11组淋巴结的界限是胰腺尾部末端。 第11组:脾动脉干淋巴结,沿脾动脉分布的淋巴结。 第12组: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淋巴结。 第13组:胰腺后方淋巴结, 第14组:肠系膜根部淋巴结,分为肠系膜上静脉淋巴结(14v)和肠系膜上动脉淋巴结(14a)。 第15组:结肠中动脉周围淋巴结。 第16组: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位于胰腺上下腹主动脉的周围。 第17组:胰前淋巴结,位于胰头前方,又可分为胰前上淋巴结(17a)和胰前下淋巴结(17b)。 第18组:胰下淋巴结,位于胰体尾下缘。 第19组:膈下淋巴结。第20组:膈肌食管裂孔淋巴结。 第110组:下胸部食管旁淋巴结第111组:膈上淋巴结。 第112组:中纵隔后淋巴结。

胃癌淋巴结分组、分站标准

胃癌淋巴结分组、分站标准 将胃大弯和胃小弯分别三等分,连接其对应点后将胃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分别以U(上部)、M(中部)、L(下部)表示位于不同部分的胃癌,以E(食管)和D(十二指肠)表示胃癌向上或向下浸润。如肿瘤范围达到或超过两个部分时,则以主要部分在前为原则以多个字母表示。 一、胃癌淋巴结分组标准 第1组(No.1)贲门右淋巴结 第2组(No.2)贲门左淋巴结 第3组(No.3)小弯淋巴结 第4sa组(No.4sa)大弯淋巴结左组(沿胃短动脉) 第4sb组(No.4sb)大弯淋巴结左组(沿胃网膜左动脉) 第4d组(No.4d)大弯淋巴结右组(沿胃网膜右动脉) 第5组(No.5)幽门上淋巴结 第6组(No.6)幽门下淋巴结 第7组(No.7)胃左动脉淋巴结 第8a组(No.8a)肝总动脉前上部淋巴结 第8b组(No.8b)肝总动脉后部淋巴结 第9组(No.9)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 第10组(No.10)脾门淋巴结 第11p组(No.11p)脾动脉近端淋巴结 第11d组(No.11d)脾动脉远端淋巴结 第12a组(No.12a)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沿肝动脉) 第12b组(No.12b)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沿胆管) 第12p组(No.12p)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沿门静脉) 第13组(No.13)胰头后淋巴结 第14v组(No.14v)沿肠系膜上静脉淋巴结 第14a组(No.14a)沿肠系膜上动脉淋巴结 第15组(No.15)结肠中动脉周围淋巴结 第16a1组(No.16a1)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a1 第16a2组(No.16a2)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a2 第16b1组(No.16b1)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b1 第16b2组(No.16b2)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b2 第17组(No.17)胰头前淋巴结 第18组(No.18)胰下淋巴结 第19组(No.19)膈下淋巴结 第20组(No.20)食管裂孔淋巴结 第110组(No.110)胸部下食管旁淋巴结 第111组(No.111)膈上淋巴结 第112组(No.112)后纵隔淋巴结 二、不同部位胃癌的各组淋巴结分站标准

食管癌淋巴结分组

胸内淋巴结的分组: 1~4组淋巴结为上纵隔淋巴结; 5、6组淋巴结称为主动脉淋巴结; 7、8、9组淋巴结为下纵隔淋巴结; 10~14组淋巴结为N1淋巴结,所有的N1淋巴结均在纵隔胸膜返折远侧,位于脏层胸膜内。 第1组淋巴结群:在上纵隔胸腔内上1/3气管的周围,其双侧以锁骨下动脉的上缘作水平线以上,中间与左无名静脉上缘以上为界。 第2组淋巴结群:气管旁淋巴结,位于第一组淋巴结与第四组淋巴结之间的气管旁两侧。 第3组淋巴结群: 分为气管前和气管后淋巴结两组。在气管后面的淋巴结又称为3p组,气管与上腔静脉与无名静脉之间的淋巴结为3a组。 第4组淋巴结群: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后周围的淋巴结,右侧通常在奇静脉下方,而左侧的常在纵隔内主动脉之下。 第5组淋巴结群:位于主动脉之下的主肺动脉韧带的周围。 第6组淋巴结群: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的前面和两侧,迷走神经前面。 第7组淋巴结群: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下的淋巴结。 第8组淋巴结群: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下,食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9组淋巴结群:紧贴下肺静脉之下缘,下肺韧带之内的淋巴结。 第10组淋巴结群:从双侧主支气管开口第一个软骨环开始至其刚开始分杈为上下肺叶支气管的最后一个软骨环外的淋巴结。 第11组淋巴结群:位于肺内各肺叶支气管之间的淋巴结,在右侧,上肺叶与中肺叶支气管之间为11s群;中肺叶与下肺叶支气管之间为11i群。 第12组淋巴结群:位于肺叶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13组淋巴结群:位于肺段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14组淋巴结群:位于亚段支气管起远端周围的淋巴结。

那么食管癌的淋巴结分组则是:肺淋巴结前10组,加上胃的淋巴结前9组(后者在数字前加1);

肺、食管的淋巴结分组

胸内淋巴结的分组 介绍一下胸内淋巴结的分组 第1组淋巴结群:在上纵隔胸腔内上1/3气管的周围,其双侧以锁骨下动脉的上缘作水平线以上,中间与左无名静脉上缘以上为界。 第2组淋巴结群:气管旁淋巴结,位于第一组淋巴结与第四组淋巴结之间的气管旁两侧。 第3组淋巴结群: 分为气管前和气管后淋巴结两组。在气管后面的淋巴结又称为3p组,气管与上腔静脉与无名静脉之间的淋巴结为3a组。第4组淋巴结群: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后周围的淋巴结,右侧通常在奇静脉下方,而左侧的常在纵隔内主动脉之下。 第5组淋巴结群:位于主动脉之下的主肺动脉韧带的周围。 第6组淋巴结群: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的前面和两侧,迷走神经前面。 第7组淋巴结群: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下的淋巴结。 第8组淋巴结群: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下,食管周围的淋巴结。第9组淋巴结群:紧贴下肺静脉之下缘,下肺韧带之内的淋巴结。 第10组淋巴结群:从双侧主支气管开口第一个软骨环开始至其刚开始分杈为上下肺叶支气管的最后一个软骨环外的淋巴结。 第11组淋巴结群:位于肺内各肺叶支气管之间的淋巴结,在右侧,上肺叶与中肺叶支气管之间为11s群;中肺叶与下肺叶支气管之间为11i 群。

第12组淋巴结群:位于肺叶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13组淋巴结群:位于肺段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14组淋巴结群:位于亚段支气管起远端周围的淋巴结。 将肺癌根治术分为如下四个等级。 根1(R1):原发癌和1站淋巴结切除者。 根2(R2):原发癌和1、2站淋巴结切除者。 根3(R3):原发癌和1、2、3站淋巴结切除者。 根4(B4):原发癌和1、2、3、4站淋巴结切除者。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四个等级的根治是指手术清除淋巴结的范围,并不代表根治术后的效果。 1~4组淋巴结为上纵隔淋巴结,为一站 5、6组淋巴结称为主动脉淋巴结,为一站 7、8、9组淋巴结为下纵隔淋巴结,为一站 10~14组淋巴结为N1淋巴结,所有的N1淋巴结均在纵隔胸膜返折远侧,位于脏层胸膜内,为一站

颈部淋巴结分区

颈部淋巴结分区 Ⅰ区(Level Ⅰ):包括颏下及下颌下区的淋巴结群,又分为A(颏下)和B(下颌下)两区。 Ⅱ区(Level Ⅱ):前界为茎突舌骨肌,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上1/3,上界颅底,下界平舌骨下缘。以在该区中前上行向后下的副神经为界分为前下的A区和后上的B区。 Ⅲ区(Level Ⅲ):前界为胸骨舌骨肌外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1/3,下界为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平面(环状软骨下缘水平)。 Ⅳ区(Level Ⅳ):为Ⅲ区向下的延续,下界为锁骨上缘,后界胸锁乳突肌后缘下1/3段。 Ⅴ区(Level Ⅴ):即颈后三角区及锁骨上区。前界邻接Ⅱ、Ⅲ、Ⅳ区后界,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以环状软骨下缘平面分为上方的A区(颈后三角区)和下方的B区(锁骨上区)。包括颈深淋巴结副神经链和锁骨上淋巴结群。 Ⅵ区(Level Ⅵ):带状肌覆盖区域,上界为舌骨下缘,下界为胸骨上缘,两侧颈总动脉为两边界,包括内脏旁淋巴结群。 VII区(Level VII):为胸骨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的上纵隔区。 1.喉癌—颈淋巴结转移

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率在声门上型极高,声门型和声门下型转移不多,II、III、IV区多见 2.喉咽癌—颈淋巴结转移 下咽癌是颈淋巴结转移率极高的肿瘤,转移多发生在II、III、IV区3.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 鼻咽癌是颈淋巴结转移率极高的肿瘤,有报道近90%,常有双侧转移发生 4鼻腔、鼻窦—颈淋巴结转移 鼻腔、鼻窦癌早期转移不多,晚期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与病理类型有关,如恶黑近20%,常在I区 5甲状腺—颈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癌是一种淋巴转移率很高的恶性肿瘤,IV区和气管周围好发6涏腺—颈淋巴结转移 7其他—颈淋巴结转移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肺癌淋巴结分组

肺癌淋巴结分组 发表者:秦建军5789人已访问 肺癌新TNM分期系统解析 2012-08-2715:44 来源:中国医学前沿杂志作者:支修益等 在2009年7月于美国旧金山举行得第13届世界肺癌大会上,国际肺癌研究协会(TheI 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 The StudyOf Lung Cancer,IASLC)公布了新修订得肺癌TNM分期系统。该系统就是IASLC在完成了全球范围内大量肺癌病例得数据回顾、验证及统计学分析后,向国际抗癌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Against Cancer,UICC)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mitteeonCancer,AJCC)提出修改建议并被采纳得。 自1968年UICC颁布第一版肺癌TNM分期以来,肺癌TNM分期系统共进行了5次修订。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得就是C、F、Mountain制定得第6版肺癌TNM分期系统。由于UICC与AJCC第6版肺癌TNM分期系统所依据得病例资料均来自于北美,多数来源于M、D、Anderson癌症中心一家医疗中心(M、D、Anderson癌症中心4351例,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肺癌研究组968例,共5319例),且多为外科治疗病例,时间跨度较长(1975~1988年),且未提供高等级得循证医学证据,因此不能全面反映全球肺癌得真实情况。 1998年,IASLC分期委员会在Peter Goldstraw领导下开始着手进行肺癌新分期系统得修订工作,在全世界范围内(北美、欧洲、亚洲、澳大利亚共19个国家)收集了1990~2000年间100 869例肺癌患者得资料,其中有明确病理类型、分期、治疗及随访资料完整得新发病例81015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lung carcinoma,NSC

胃癌淋巴结分组及手术过程

一、胃癌的淋巴结分组。 NO.1-贲门右淋巴结。 NO.2-贲门左淋巴结。 NO.3-胃小弯淋巴结。 NO.4sa-胃短血管淋巴结。 NO.4sb-胃网膜左血管淋巴结。 NO.4d-胃网膜右血管淋巴结。 NO.5-幽门上淋巴结。 NO.6-幽门下淋巴结。 NO.7-胃左动脉淋巴结。 NO.8a-肝总动脉前淋巴结。 NO.8p-肝总动脉后淋巴结。 NO.9-腹腔干淋巴结。 NO.10-脾门淋巴结。 NO.11p-脾动脉近端淋巴结。 NO.11d-脾动脉远端淋巴结。 NO.12a-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肝动脉淋巴结。 NO.12b-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胆管淋巴结。 NO.12p-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门静脉后淋巴结。 NO.13-胰头后淋巴结。 NO.14v-肠系膜上静脉淋巴结。 NO.14a-肠系膜上动脉淋巴结。 NO.15-结肠中血管淋巴结。 NO.16a1-主动脉裂孔淋巴结。 NO.16a2-腹腔干上缘至左肾静脉下缘之间腹主动周围脉淋巴结。 NO.16b1-左肾静脉下缘至肠系膜下动脉上缘之间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NO.16b2-肠系膜下动脉上缘至腹主动脉分叉之间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NO.17-胰头前淋巴结。 NO.18-胰腺下缘淋巴结。 NO.19-膈下淋巴结。 NO.20-膈肌食管裂孔淋巴结。 NO.110-下胸部食管旁淋巴结。 NO.111-膈上淋巴结。 NO.112-中纵膈后淋巴结 最近日本胃癌研究会刚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不主张行NO.16组淋巴结清扫,因为不增加生存率,反而并发症及术中出血和手术时间延长。 癌肿位置与淋巴结分站的关系 LMU/MUL MLU/UML LD/L LM/M/ML MU/UM U E+ NO.1 1 2 1 1 1 NO.2 1 M 3 1 1 NO.3 1 1 1 1 1 NO.4sa 1 M 3 1 1

肺癌的淋巴结分区及分期

肺癌的最新分期(第7版)淋巴结分组 锁骨上区域 1 下颈部、锁骨上和胸骨颈静脉切迹淋巴结 纵隔淋巴结 上区 2R 上气管旁(右) 2L 上气管旁(左) 3a 血管前 3p 气管后 4R 下气管旁(右) 4L 下气管旁(左) 主动脉淋巴结 AP区 5 主动脉下 6 主动脉旁(升主动脉或膈神经旁) 纵隔淋巴结下 隆突下区 7 隆突下 下区 8 食管周围(隆突下) 9 下肺韧带 N1淋巴结 肺门/叶间区

10 肺门 11 叶间 周围区 12 叶内 13 段内 14 亚段内 注意: 1、所有病人须标出术前的临床分期 cTNM 和术后的病理分期 pTNM。 2、送标本前,把10、11组淋巴结从标本上取下单独送(如可能,包括12组)。 3、左侧清扫: 5、6、7、8、9、10、11、“12、3a、4L”组 右侧清扫: 2、4R、7、8、9、10、11、“12、3a、3p”组

肺癌的最新分期(第7版) T1:肿瘤最大径≤3厘米,被肺或脏层胸膜包绕,未侵及叶支气管近端。 T1a:肿瘤最大径≤2厘米 T1b:肿瘤最大径>2厘米但≤3厘米 T2:肿瘤最大径>3厘米但≤7厘米,或具有以下任一特征:侵犯主支气管,距离隆突≥2厘米、侵犯脏层胸膜,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波及至肺门区域,但未累及一侧全肺T2a:肿瘤最大径>3厘米但≤5厘米 T2b:肿瘤最大径>5厘米但≤7厘米 T3:肿瘤最大径>7厘米 或直接侵及胸壁(含肺上沟瘤)、膈肌、膈神经、纵隔胸膜、壁层心包或肿瘤位于主支气管内距隆突<2厘米,但未侵及隆突或相关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波及至一侧全肺或分开的肿瘤病灶位于同一肺叶 T4:任何大小的肿瘤侵犯下列结构: 纵隔、心脏、大血管、气管、喉返神经、食管、椎体、隆突或分开的肿瘤病灶位于原发肿瘤同侧的不同肺叶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同侧支气管周围和/或肺门及肺内淋巴结转移,包括直接侵犯 N2:同侧纵隔和/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 N3:对侧纵隔、对侧肺门、同侧或对侧斜角肌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远处转移 M1a:分开的肿瘤病灶位于对侧肺叶内伴有胸膜结节或出现恶性胸膜或心包积液 M1b:远处转移

胃癌淋巴结

什么是第一站淋巴结、第二站淋巴结? 【提问】胃癌治疗里面,胃癌根治性切除术,D1、D2的定义里面,说到第一站淋巴结、第二站淋巴结,什么是第一站淋巴结、第二站淋巴结? 第一站 1.贲门右淋巴结,2.贲门左淋巴结,3.胃小弯淋巴结,4.胃大弯淋巴结,5.幽门上淋巴结,6.幽门下淋巴结, 第二站 7.胃左动脉周围淋巴结,8.肝总动脉周围淋巴结,9.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 第三站 10.脾门淋巴结,11.脾动脉利巴结, 12.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13.胰头后淋巴结, 第四站 14.肠系膜根部利巴结, 15.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16.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胃癌的淋巴结分组NO.1-贲门右淋巴结。 NO.2-贲门左淋巴结。

NO.3-胃小弯淋巴结。 NO.4-胃大弯淋巴结。 NO.5-幽门上淋巴结。 NO.6-幽门下淋巴结。 NO.7-胃左动脉淋巴结。 NO.8a-肝总动脉前淋巴结。 NO.8p-肝总动脉后淋巴结。 NO.9-腹腔干淋巴结。 NO.10-脾门淋巴结。 NO.11p-脾动脉近端淋巴结。 NO.11d-脾动脉远端淋巴结。 NO.12a-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肝动脉淋巴结。 NO.12b-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胆管淋巴结。 NO.12p-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门静脉后淋巴结。 NO.13-胰头后淋巴结。 NO.14v-肠系膜上静脉淋巴结。 NO.14a-肠系膜上动脉淋巴结。 NO.15-结肠中血管淋巴结。 NO.16a1-主动脉裂孔淋巴结。 NO.16a2-腹腔干上缘至左肾静脉下缘之间腹主动周围脉淋巴结。 NO.16b1-左肾静脉下缘至肠系膜下动脉上缘之间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NO.16b2-肠系膜下动脉上缘至腹主动脉分叉之间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NO.17-胰头前淋巴结。 NO.18-胰腺下缘淋巴结。

胃癌的淋巴结分组

胃癌的淋巴结分组 发表者:曹水江(访问人次:1344) 胃癌根治术解剖学基础 胃癌的淋巴结分组NO.1-贲门右淋巴结。NO.2-贲门左淋巴结。NO.3-胃小弯淋巴结。NO.4sa-胃短血管淋巴结。NO.4sb-胃网膜左血管淋巴结。NO.4d-胃网膜右血管淋巴结。NO.5-幽门上淋巴结。NO.6-幽门下淋巴结。NO.7-胃左动脉淋巴结。N O.8a-肝总动脉前淋巴结。NO.8p-肝总动脉后淋巴结。NO.9-腹腔干淋巴结。NO.10-脾门淋巴结。NO.11p-脾动脉近端淋巴结。NO.11d-脾动脉远端淋巴结。NO.12a-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肝动脉淋巴结。NO.12b-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胆管淋巴结。NO.12p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门静脉后淋巴结。NO.13-胰头后淋巴结。NO.14v-肠系膜上静脉淋巴结。NO.14a-肠系膜上动脉淋巴结。NO.15-结肠中血管淋巴结。NO.16a1-主动脉裂孔淋巴结。NO.16a2-腹腔干上缘至左肾静脉下缘之间腹主动周围脉淋巴结。NO.16 b1-左肾静脉下缘至肠系膜下动脉上缘之间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NO.16b2-肠系膜下动脉上缘至腹主动脉分叉之间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NO.17-胰头前淋巴结。NO.18-胰腺下缘淋巴结。NO.19-膈下淋巴结。NO.20-膈肌食管裂孔淋巴结。NO.110-下胸部食管旁淋巴结。NO.111-膈上淋巴结。NO.112-中纵膈后淋巴结 使病人获得治愈的根治术理应包括:1、原发病灶所在器官的部分或全切除,切端须保证阴性;2、彻底清扫可能被子肿瘤所胃及之区域性及有关远处淋巴结。简言之,切除范围应宽余地大于肿瘤所波及的范围。如众所周知,在包括胃癌在内的所有癌肿中,淋巴结的受累与否将直接影响治愈率。淋巴结阴性与阳性病例各自的五年生存率可相关数倍之多。然而,即使在早期胃癌中也12.4-30.0%病例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而在进展期胃癌中,总体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80%以上。因此,有效地处理受累淋巴结乃是提高胃癌手术疗效的关键之一。此外,在手术时,还应努力贯彻“无瘤”操作法和“整块切除”等肿瘤外科的基本原则。为对上述诸要求的合理性有进一步认识,并能用以指导具体一手术操作,宜从与胃癌手术有关的解剖学和上腹部内脏的胚胎解剖学等方面加以说明。一、胃的分区及与胃癌有关的淋巴结分组和分站为便于以统一方式进行讲座拟先简要介绍日本胃癌研究会制订的胃分区法及与胃癌有关的淋巴结分组、分站法。将胃大弯及胃小弯各分为三等分。连接其对应点后即得胃的三个分区,它们是:上部、中部及下部癌浸润只限于一区者,以C、M或A表示之。如累及两个或三个区时,则先写主要分区,再写被浸润到的分区,如如MC、AM、MC AD等。如上部癌延及食管,下部癌浸润到十二指肠,则分别以CE、AD表示。与胃癌有关的淋巴结可分为18组,它们是:1、贲门右淋巴结;2、贲门左后淋巴结;3、小弯淋巴结; 4、大弯淋巴结; 5、幽门上淋巴结; 6、幽门下淋巴结; 7、胃左动脉干淋巴结; 8、肝总动脉干淋巴结; 9、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10、脾门淋巴结;11脾动脉干淋巴结;12、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13、胰后淋巴结;14、肠系膜根部淋巴结;15、结肠中动脉周围淋巴结;16、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17、胸下食管旁淋巴结;18、横膈膜淋巴结。贲门部、胃底、胃体、胃窦、幽门日本胃癌研究会:A区:胃幽门区(胃下部),M区:胃体区(胃中部),C区:胃底贲门区(胃上部)将胃的大弯、小弯等分3份:贲门胃底U(uper)、

胃癌清扫淋巴结分组图

胃癌基本知识-胃引流淋巴结的分组 胃引流的淋巴结可分为22组,其名称分别为: N01.贲门右,N02.贲门左,N03.胃小弯,N04.胃大弯(左群为4s,右群为4d),N05.幽门上,N06.幽门下,N07.胃左动脉旁,N08.肝总动脉旁(前表示为N08a,后表示为N08p),N09.腹腔动脉旁,N010.脾门,N011.脾动脉旁(脾动脉干近侧为N011p,脾动脉干远侧为N011d),N012.肝十二指肠韧带(沿肝动脉为N012a,沿门静脉为N012p,沿胆管为N012b),N013.胰头后,N014.肠系膜根部(肠系膜动脉旁为N014a,肠系膜静脉旁为N014v),N015.结肠中动脉旁,N016.腹主动脉旁(祥后),N017.胰前,N018.胰下,N019. 膈肌下,N020.食道裂孔部,N020.下段食管旁,N021.膈肌。 NO16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淋巴结的进一步分组:以膈肌腹主动脉裂孔、腹腔动脉根部上缘、左肾静脉下缘、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上缘及腹主动脉分叉5处为界,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进一步分为16a1、16a2、16b1、16b2等4个区。根据前后左右的关系,每个区又可分为腹主动脉外侧组(lateroaortic)、腹主动脉前组(preaortic)、腹主动脉后组(retroaortic)、下腔静脉外侧组(laterocaval)、下腔静脉前组(precaval)、下腔静脉后组etroaortic)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间组(interaorticocaval),这样,16组淋巴结可进一步分为28组,临床上较重要的有16a2和16b1区的淋巴结。 胃癌基本知识-D 手术 D 是 Dissection 的简写,即淋巴结清除术(Lymphadenectomy),又称淋巴结廓

【免费下载】食管癌淋巴结分组

对于食管癌的手术治疗而言,系统性清扫淋巴结是手术必要的一环,正确和足够的认识和理解纵隔淋巴结和食管癌淋巴结的分组显得尤为重要。大家显然熟悉胃癌的淋巴结分组,但是对于食管癌的淋巴结分组则未必人人熟知!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学术界对此的态度:由淋巴结转移的位置到淋巴结转移的个数的理念的转变将逐渐淡化人们对具体位置的关注和思考! 受日本胃癌研究的影响,我们在胃癌根治中强调清扫时的注重淋巴结分组,术后解剖标本则分组和数目并重的原则! 那么食管癌的淋巴结分组如何?首先介绍胸内淋巴结的分组:1~4组淋巴结为上纵隔淋巴结;5、6组淋巴结称为主动脉淋巴结;7、8、9组淋巴结为下纵隔淋巴结;10~14组淋巴结为N1淋巴结,所有的N1淋巴结均在纵隔胸膜返折远侧,位于脏层胸膜内。 第1组淋巴结群:在上纵隔胸腔内上1/3气管的周围,其双侧以锁骨下动脉的上缘作水平线以上,中间与左无名静脉上缘以上为界。 第2组淋巴结群:气管旁淋巴结,位于第一组淋巴结与第四组淋巴结之间的气管旁两侧。 第3组淋巴结群: 分为气管前和气管后淋巴结两组。在气管后面的淋巴结又称为3p组,气管与上腔静脉与无名静脉之间的淋巴结为3a组。

第4组淋巴结群: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后周围的淋巴结,右侧通常在奇静脉下方,而左侧的常在纵隔内主动脉之下。 第5组淋巴结群:位于主动脉之下的主肺动脉韧带的周围。 第6组淋巴结群: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的前面和两侧,迷走神经前面。 第7组淋巴结群: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下的淋巴结。 第8组淋巴结群:位于气管与左右主气管分杈下,食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9组淋巴结群:紧贴下肺静脉之下缘,下肺韧带之内的淋巴结。 第10组淋巴结群:从双侧主支气管开口第一个软骨环开始至其刚开始分杈为上下肺叶支气管的最后一个软骨环外的淋巴结。 第11组淋巴结群:位于肺内各肺叶支气管之间的淋巴结,在右侧,上肺叶与中肺叶支气管之间为11s群;中肺叶与下肺叶支气管之间为11i 群。 第12组淋巴结群:位于肺叶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13组淋巴结群:位于肺段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14组淋巴结群:位于亚段支气管起远端周围的淋巴结。

胃癌分级分期(建议收藏)

《胃癌研究总则》第1版于1963年由日本胃癌研究会(JapaneseResearchSocietyforGastricCa ncer,JRSGC)出版。《日本胃癌分级》英文版第2版是基于日文版第13版修订而成的,其目的是为胃癌的临床、病理描述提供一个通用的语言,有助于提高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一)总则 所见用大写字母表示:T(肿瘤侵犯深度)、N(淋巴结转移)、H(肝转移)、P(腹膜转移)和M(远处转移)。字母后标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每种所见的范围。不明确病例以“X”表示。所见分成四个类别,即临床、手术、病理的和最终所见,分别用加在大写字母前

的小写字母c、s、p和f表示。 至于同时多原发癌,以侵犯胃壁最深的肿瘤为准. 1.临床所见:诊断评价中的任何所见,包括诊断性腹腔镜,都被定义为临床所见。记录为cT2、cNl、cM0、Ⅲ期c。 2.手术所见:任何术中所见,包括冰冻切片、细胞学以及切除标本的大体检查,都被定义为术中所见.治疗性腹腔镜的结果也包括在术中所见之中. 3.病理所见:内镜、腹腔镜或手术切除所得材料任何镜下所见都被定义为病理所见。 4.最终所见:基于临床、手术和病理的综合所见被定义为最终所见。当手术和病理所

见相矛盾时,以病理所见为准。 (二)原发病变 1.肿瘤位置每个原发病变都应记录其二维的最大值。 解剖上胃可分为三个部分:上(U)、中(M)和下(L)区.如果多于一个区受累,所有受累的分区都要按受累程度描述,肿瘤主体所在的部位列在最前,如LM或UML。肿瘤侵及食管或十二指肠的,分别记作E或D。 胃的横断面可分为四等分:小弯和大弯,前壁和后壁,全周的受累记作“Circ”。 残胃癌的记录要求按下列三个项目以连字符相连:①上次胃切除的原因:良性病变(B)、恶性病变(M)或未知的(X)。②上次胃切除术至当前诊断之间相隔年数(未

淋巴结分组

肺癌淋巴结分组 1.肺癌新TNM分期系统 1.1原发肿瘤T定义见表1。通过对资料完整的67 725例NSCLC原发肿瘤因素对长期生存率影 响的分析,将T1分为T1a(≤2 cm)、T1b(>2 cm,≤3 cm);将T2分为T2a(>3 cm,≤5 cm)、T2b(>5 cm,≤7 cm);将>7 cm者定义为T3。原发肿瘤所在肺叶内出现卫星结节预后与其他T3期肿瘤相同,非原发肿瘤所在肺叶内出现转移灶预后与其他T4期肿瘤相同,优于M1。因此,将原 发肿瘤所在肺叶内发现结节定义为T3;同侧非原发肺叶内出现结节定义为T4。 1.2区域淋巴结N定义见表2。明确区域淋巴结状态是肺癌分期和治疗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40年来,世界各地的肺癌研究者根据胸内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将肺癌区域淋巴结进行定位,并用不同数字进行表示,从而绘制出肺癌区域淋巴结分布图来表示临床及病理淋巴结的转移情况。通过精确、统一的区域淋巴结命名法,是制定肺癌TNM分期、评价治疗结果、在不同医学中心之间比较临床结果、设计和分析临床研究及对不同患者选择治疗方案的关键因素。 日本。随后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 ThoracicSociety,ATS)将Naruke的图谱进行了修改,并对区域淋巴结解剖部位做了更为精确的描述,形成了ATS淋巴结分布图,并被广泛应用于北美地区。1996年,Mountain和Dresler将Naruke图谱和ATS图谱进行整合,制订了一个新型的肺癌区域淋巴结分布图(MD-ATS分布图),并被AJCC和UICC所采用,之后被北美和欧洲地区广泛采用。但由于日

分布图的第1组和第2组;Naruke分布图的第2、3、4R组和4L组对应MD-ATS分布图的4R和4L组;具有重要意义的是MD-ATS分布图第7组(隆突下淋巴结)对应Naruke分布图的第7组和 期。对区域淋巴结命名的差异导致数据分析时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IASLC分期委员会制订了 相较于MD-ATS分布图和Naruke分布图,IASLC图谱有一些显著的改变。对于所有的区域淋巴结,IASLC图谱规定了明确的解剖学界限,尤其对于第1组至第10组淋巴结,均明确规定了每一组淋巴结的上下边界以避免重叠。现在第4组和第10组淋巴结不再以胸膜返折作为分界,而是规定了明确的解剖标志,能更可靠地在影像学、内镜检查以及手术中被确定。锁骨上和胸骨上窝淋巴结之前未被明确分组以区分胸内淋巴结,IASLC 图谱将其规定为第1组。通过更明确的规定统一了MD-ATS分布图和Naruke分布图之间对第2组和第4组命名的差别。考虑到上纵隔淋巴引流更多出现在气管右侧区域并且经常跨越气管中线,IASLC 图谱规定,右侧第2、4组与左侧第2、4组的分界线为气管左侧壁,不在沿用MD-ATS分布图将气管中线作为分界标志。取消Naruke 分布图中第3组(覆盖在气管正中表面)淋巴结的定义,因为此部位的淋巴结不容易被准确地除外为第2组或第4组淋巴结,

最新颈部淋巴结分区示意图54342

Ⅰ区(Level Ⅰ):包括颏下及下颌下区的淋巴结群,又分为A(颏下)和B(下颌下)两区。 Ⅱ区(Level Ⅱ):前界为茎突舌骨肌,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上1/3,上界颅底,下界平舌骨下缘。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上组。以在该区中前上行向后下的副神经为界分为前下的A区和后上的B区。Ⅲ区(Level Ⅲ):前界为胸骨舌骨肌外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1/3,下界为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平面(环状软骨下缘水平),上接Ⅱ区,下接Ⅳ区。主要包括肩胛舌骨肌上腹以上的颈深淋巴结群中组。 Ⅳ区(Level Ⅳ):为Ⅲ区向下的延续,下界为锁骨上缘,后界胸锁乳突肌后缘下1/3段。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下组。 Ⅴ区(Level Ⅴ):即颈后三角区及锁骨上区。前界邻接Ⅱ、Ⅲ、Ⅳ区后界,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以环状软骨下缘平面(即Ⅲ、Ⅳ区分界)分为上方的A区(颈后三角区)和下方的B区(锁骨上区)。包括颈深淋巴结副神经链和锁骨上淋巴结群。 Ⅵ区(Level Ⅵ):带状肌覆盖区域,上界为舌骨下缘,下界为胸骨上缘,两侧颈总动脉为两边界,包括内脏旁淋巴结群。 VII区(Level VII):为胸骨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的上纵隔区。

Ⅰ区:包括颏下区及颌下区淋巴结。 ⅠA:颏下区,无临床重要性。 ⅠB:颌下区,为口腔肿瘤转移所在。 Ⅱ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区,即二腹肌下,相当于颅底至舌骨水平,前界为胸骨舌骨肌侧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 ⅡA:颈内静脉淋巴结,为头颈肿瘤主要淋巴引流集中区域,是第1站前哨淋巴结。 ⅡB:位置在后上,被胸锁乳突肌覆盖,这部分淋巴结常常是鼻咽癌的转移处。外科颈清扫术后复发也常在此处。 Ⅲ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中区。从舌骨水平至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处,前后界与Ⅱ区同。 Ⅳ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下区。从肩胛舌骨肌到锁骨上,前后界与Ⅱ区同。 Ⅴ区:包括枕后三角区淋巴结(或称副神经淋巴链)及锁骨上淋巴结。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下界为锁骨。 ⅤA:脊副神经淋巴结 ⅤB:锁骨上淋巴结。 一般临床处理可以混合ⅤA和ⅤB,但深入讨论锁骨上淋巴结问题,应该分开。 Ⅵ区:内脏周围淋巴结(或称前区),包括环甲膜淋巴结、气管周围(喉返神经)淋巴结,甲状腺周围淋巴结。有人把咽后淋巴结也归属这一区。该区两侧界为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上界为舌骨,下界为胸骨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