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系统而完整地传播达尔文思想的翻译家_纪念叶笃庄先生百年诞辰

系统而完整地传播达尔文思想的翻译家_纪念叶笃庄先生百年诞辰

系统而完整地传播达尔文思想的翻译家——纪念叶笃庄先生百年诞辰

方梦之上海大学

叶笃庄(1914—2000)早在天津南开中学念高中时就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大农实科。1937年入八路军129师386旅任敌军工作干事。其后辗转南北,1946年起,任华北农事试验场副研究员兼农业经济室主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译委员会主任。后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直到1987年离休。生前任中国译协副会长兼科技翻译委员会主任。叶笃庄的革命职业生涯自翻译始至翻译终,一生在字里行间游走,他生命的血液中活跃着生生不息的翻译细胞,译字可以千万计,仅他主译的《达尔文进化论全集》(科学出版社,1992—1998,以下简称《全集》)字数就在500万以上。

一、翻译人生

叶笃庄早年投笔从戎,从事日语口、笔译,历经险阻;解放战争时期,为美军做过翻译(为后来的冤假错案埋下祸根);解放后,专事农科翻译近10年;1957年“反右”后冤狱8年,在狱中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翻译达尔文著作;“文革”期间,逆境中笔耕不辍;1979年落实政策后,余年奋力追赶时间,终于在离世前两年(1998年)出全了由他主译、主审的13卷本的《全集》,了却他一生夙愿。他的一生是为翻译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全面地、系统地传播和研究达尔文进化论的一生。

(一)早年投身革命,与翻译结缘

叶笃庄1937年赴八路军129师任敌工干事,从事日语口译、笔译工作,后担任晋东南军政干校敌工班主任,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编成日文口语文法、会话等各种读本,培养了近100名敌工干部,为在晋

图存相结合,不仅呼唤革命洪流的到来,而且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

四、结语

叶君健先生一生穿梭在不同语言之间,逡巡在东西文化的疆域,成为对外传播的使者。其在翻译上取得的成就得到海内外的普遍承认和尊重,他荣获过“丹麦国旗勋章”、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彩虹翻译奖”等殊荣;世界文化理事会聘任他为“达芬奇文学艺术奖”评委;英国剑桥大学的图书馆收藏了他发表的全部中英文作品。叶君健生前还担任过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翻译》主编,与他交往的文人骚客遍及世界各地:史沫特莱、阿瑟·米勒、韩素音、奥登、伊文思、於梨华等,在中外文学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叶君健先生在世之时始终孜孜无怠地埋头自己的翻译和写作。“君健”二字恰好体现了《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涵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之魂,也锻造了叶君健做人的品质。在他灵魂深处不仅有中国的乡村,而且有他永远钟爱的外国文学。他是为它们而生,为它们写作,为它们而翻译。

参考文献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英汉对照本)[M[. [1[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刘心武.叶君健作为一个翻译家[J[.中国翻译,[2[

1984(7):28-32.

骆忠武.中国外宣书刊翻译及传播史料研究(1949-1976)[3[

[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3.

叶君健.《外国文学作品欣赏丛书》总序[J[.外国文学研究,[4[

1981(1):77-79.

叶君健.关于文学作品翻译的一点体会[J[.翻译通讯,[5[

1983(2):8-16.

叶君健.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一段回忆[J[. 中国翻译,[6[

1991(4):7-9.

叶君健.我和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J[. 人民文学,[7[

1989(10):106.

叶君健.文学翻译问题[J[.中国翻译, 1992(4):14-16. [8[

叶君健.翻译也要出精品[J[.中国翻译,1997(1):29-[9[

30.

[作者简介[ 刘军平,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翻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翻译理论。

罗菁,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翻译系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口译研究。

[作者电子信箱[ junpingharvard@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8039857.html,;

412172187@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8039857.html,

东南开展敌工工作作出了贡献。此后,他在抗日救亡的宣传中也参加过翻译活动。

(二)1948-1957年:专事农业翻译

解放后,叶笃庄开始了全职的农业翻译工作,任职期间,叶与同事们创办了刊物《苏联农业科学》、《农业科学通讯》、《中国农业科学》。1951年,他组织翻译、审校了《米丘林选集》、《米丘林全集》、《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1948年会议记录》、《赫胥黎自传》等。

叶笃庄翻译达尔文著作,动因可追溯到1930年代留学日本时期。当时老师开列的参考书目中就有日译本《物种起源》,加上阅读达尔文的其他著作,开始对达尔文学说的重要性有了认识。1946年叶获《达尔文全集》英文原版,兴奋不已,同时也读了马君武《物种由来》的译本,发现错译、漏译之处甚多,遂起意重译。

1951年叶笃庄与周建人合译并出版《物种起源》。“50年代初期,出版总署署务会议决定:翻译出版《达尔文全集》,由周建人和我负责组织稿件,三联书店出版。对此并发了新书预告。那时完成的有《物种起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条件下的变异》、《植物界自花受精与异花受精的效果》、《食虫植物》、《人类和动物的表情》、《攀缘植物的运动和习性》、《兰花的传粉》、《一个自然科学家在贝格尔舰上的环球旅行记》、《达尔文及其书信集》等。”(叶笃庄,1991)

1957年的那场风暴使《全集》的翻译出版嘎然而止,直到三四十年后才重续前弦。

(三)1958-1978年:深陷囹圄,翻译不辍1957年“反右”运动一开始,叶笃庄就遇到了麻烦。在停职反省期间,他利用“反省”间隙译完达尔文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条件下的变异》下卷,并以其小女儿叶晓的名字出版。1958年叶开始了漫长的囚徒生活。经狱方同意,他让家属寄来《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英文原著、日文译本、马君武的文言文译本、郑易里的《英汉大辞典》。高墙铁窗,隐天蔽日,并未泯灭他的翻译志向。他的痴心甚至得到狱警的同情。后来,他回忆说:“在监号,钢笔和墨水只有在写检讨材料时才由管理员发给,写完材料后就得交回;但经过我的请求,允许我把它们留在监号内使用。没有稿纸怎么办?我不得不把译文用蝇头小楷写在那部日文译本的行间。钢笔尖用秃了,我就在水泥地上把它磨尖了再用,及至磨到笔头不能再磨时,才要求管理员换一个新的。”那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饥肠辘辘,灯影昏昏,一天十几小时的脑手并用而不知疲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股劲?是什么东西在支撑他那饥饿的肉体?连叶先生自己也感到奇怪。”(转引自苗振亚,2014)就这样,在环境与肉体的双重压迫下,大约经过两年时间,译完了《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全书。书译出来了,但审核校对,刮垢磨光,仍需时日,以至正式出版,还是虚无缥缈的事。

1962年不名原因的“保外就医”让他喜出望外,出狱当天,买来够写50万字的一大叠稿纸,开始争分夺秒地修改、誊抄译稿。但他有一种预感,这样的自由不会长久,所以必须抓紧时间。果然不出所料,28天后,他又被收监。他不敢把稿子放在自己家里,为保险起见,把译稿和原作分别交给了四哥和姐姐保管。

8年牢狱之灾后,叶笃庄被遣送到淮河边上一家渔场当渔工。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当年未竟的译稿,想趁劳动之余继续翻译。于是,写信让四哥把行间写有译文的那本日文书寄来。意想不到的是,书被红卫兵“破四旧”抄去烧掉了。他想起在困苦万千的恶劣条件下完成的译稿竟莫名地付之一炬,心如刀绞,他回忆说:“在一灯如豆的底下,我坚持译完了《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我认为这是我译得最好的一种译著。”(叶笃庄,1991)好在存放在姐姐那里的英文原著还在,翻译的信心尚在,一切可再从头开始。他坚信,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总有重见天日的时候。也许就是这样的信念,让他每日收工以后,回到工房,吸着自卷的劣质烟叶,以床为桌,用砖叠凳,又一次沉浸于这部巨著翻译的愉悦之中。

他怀着一种崇高的信念与坚定的毅力,几乎以生命为代价去翻译一部名著,用费孝通的话说,“这是一场保全文化与摧残文化的大搏斗”。(转引自苗振亚,2014)

(四)1979-2000年:译事圆满 粉碎“四人帮”后,叶笃庄回到阔别12年的北京,继续《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的审定工作,于1980年定稿。只是好事多磨,1983年,科学出版社才决定出版这本狱中之作。

叶笃庄恢复工作后,渴望出版一套完整的《全集》。他“写了一份出版《全集》的意见书,随处求情,却到处碰壁。有的出版社想出,但怕赔本,找我要资助,多则15万,少则10万元。我一介书生,两袖清风,靠工资吃饭,又不是腰缠万贯的‘倒儿爷’,怎能拿出这样一笔巨款。1990年终于得到农科院王连铮院长的理解和支持,从‘院长基金’内拨出10万元出版《全集》。我得到这笔款后,兴奋极了,以致当夜未能入眠。”(叶笃庄,1991)

1987年,叶笃庄离休,全身心地投入修订、整理《全集》的工作。该书60%由叶翻译,余下的由他对照原文统校。1998年,凝结数10年心血和期盼的《全集》终于由科学出版社全部出齐。此外,他的另外3本达尔文译著也在台湾商务印书馆相继出版。

二、达尔文译本与叶笃庄的翻译

在我国,达尔文著作的翻译和传播,最早可追溯到1871年,我国学者华衡芳和美国传教士玛高温(John Macgowan)合作翻译的《地学浅释》中就提到过勒马克(Lamark)和“兑尔平”(Dorwin)。1873年,上海《申报》介绍英国博士“大蘊”(即达尔文)的新书《人本》(即《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1884年,丁韪良在《西方考略》中介绍生物学时,提到勒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令人诧异的是,“把欧美进化论的思想首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反对进化论的西洋传教士。不过,他们的那些介绍都是非常简单和不得要领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回避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自然选择理论。所以传教士的那些介绍,并没有在中国产生多大影响。”(叶笃庄,1991)直到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达尔文学说才真正在中国产生影响。《天演论》是根据赫胥黎(T.H.Huxley)于1894年出版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论文集》(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的两篇文章(“导论”和“进化论与伦理学”)编译而成的。

一个大的文化运动往往伴随着一个翻译运动,“五四”前后,翻译新思想、新科学渐成潮流。1902年和1903年,马君武先后将《物种起源》中最重要的第三章“生存竞争”和第四章“自然选择”译成中文,书名为《达尔文物竞篇》和《达尔文天择篇》,分别单行出版。1920年,马君武又将达尔文《物种起源》(当时译名为“物种原始”)全文翻译出来,并翻译出版了《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当时译为“人类原始及类择”——The Descent of Man)。《物种原始》由中华书局出版,从1920—1936年,仅仅16年间,就再版了12次。解放战争时期,周建人重译《物种起源》,由香港生活书店出版。《物种起源》对人类思想和科学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2013年10月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公布了最具影响力的10大科普书籍评选结果。该书排名第一,并被评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思想”。(李大庆,2014)

在达尔文的所有著作中,《物种起源》最显其要,不同时期都有重译本。解放后,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重新合译,195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后转给商务印书馆重印,1982年纳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95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谢蕴贞的译本,其译

稿是在1942—1944年完成的。1972年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陈世骧等的译本,这是在谢译本的基础上完成的。1980年代初叶笃庄再次修订周、叶、方三人合译本。

虽然前人在翻译和传播达尔文思想上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在我国全面、深入、系统地介绍达尔文学说、思想及其生平,集大成者非叶笃庄莫属,叶笃庄开启了翻译和传播达尔文著作的新时代。

(一)原本

原本是翻译工作的起始点。叶笃庄一般以达尔文最后的版本作蓝本。《物种起源》有6个版本,叶笃庄采用第6版。《物种起源》的思想内容与上帝创造人类的宗教观念背道而驰。它的发表给宗教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引起宗教界的极度仇视和恐慌。宗教人士提出种种诡辩和责难。《物种起源》1859年11月24日出第1版,一个半月后出第2版,改正了一些拼音、标点、印刷、语法、措辞的错误。此后各版,达尔文在附录中回应同时代人的提问与批评,对于宗教方面的责难和辩解,达尔文有作正面回应的,也有“违心的妥协,偏离原先的立场”(李大庆,2014)的。第6版中的宗教内容常令一般科技翻译工作者望而生畏,为之困惑。

总体来说,达尔文的语言并非完全平易。既有科学的、雄辩的陈述,也有优美的、引人入胜的笔触(如散文《贝格尔号航行记》),还有幽深的、对当时宗教思想抗衡的表述。要驾驭达尔文的文字,译者需要有超强的功力。

(二)参考多语译本

达尔文著作博大精深,文体风格多样,除了科学论著外,还有通信集、传记和散文。大量的科学论证,对自然界的细微描述和对宗教问题的阐释和抵触,所有这些,既有与一般科技文体相同之处,也有达尔文本人在所处时代下形成的其他文体。为求充分理解,叶笃庄除反复钻研原文(英文)外,经常参阅达尔文著作的日译本、德译本和汉译本(方梦之,1991)。不同文种译本的对比研究,使他得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准确把握原文的精妙。

在《物种起源》和《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两书中都提到《古代中国百科全书》。据考证,达尔文所谓的《古代中国百科全书》就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早在18世纪,巴黎出版的《中国纪要》11卷中介绍《齐民要术》及明代邝璠的《便民图纂》的养羊技术。达尔文在著书过程中阅读了法文版的《中国纪要》中有关中国科技的章节,并且通过此书了解了《齐民要术》中关于人工选择的思想,予以

引用并高度评介(叶笃庄,1991)。为此,叶笃庄在翻译以上两书时,不得不核对古书,因为回译要求原汁原味,不能按照原文依葫芦画瓢。对此,叶笃庄深有感慨地说:“做翻译工作,是需要下一番苦功的。”(叶笃庄,1991)

(三)术语

术语是某一特定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术语的意义必须以明确定义的科学概念为基础,具有单一的理性意义和感性色彩,它是描述和传播科学概念、定义和规律的基本要素,也是促进学科建设的有力工具。在叶笃庄翻译达尔文之前已有一批现成的术语可供使用,但有的表述不确,需要斟酌。马君武翻译的《达尔文物竞篇》和《达尔文天择篇》这两个单行本所用的术语,如“物竞”、“天择”、“天演”、“物种”等,都是沿用严复在《天演论》中所创译的术语。但进化论的早期翻译受日文的影响,所用的“遗传”、“变异”、“杂交”等术语,显然来源于日本的有关著作。从严复的《天演论》到马君武的《物竞篇》、《天择篇》,都是将Natural Selection 译为“天择”,将Struggle for Existence译为“物竞”。但《动物进化论》则分别直接使用日文译语:“自然淘汰”和“生存竞争”。此后一个时期,这几个术语曾同时使用,后来“物竞”这个术语渐渐为“生存竞争”所代替,而“天择”则与日译“自然淘汰”相结合,成为“自然选择”。Struggle for Existence主要指生物种类为生存而进行的激烈竞争,所以日译“生存竞争”更符合原意,予以采用。Natural Selection有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的双重意义。日译“自然淘汰”偏重于“淘汰”,而少了“保留”之意,所以译为“自然选择”更符合原意。(叶笃庄,1991)

三、翻译主张与观点

(一)主张重译

重译是指同一原著的不同译本,以后出版者为重译。解放前达尔文著作的译本丛杂,有从英文直接翻译的,也有从日文或德文转译的;就单本著作而言,有全译的也有节译的;有用文言文的,也有用白话文的。1950年代,达尔文著作已大部分翻译出版,但原文不一,版本各异,译文质量参差不齐,地名、人名、动植物名不统一。“像这样的经典著作(指《物种起源》——作者)多出几种译本,互相比较,精益求精,是有好处的。法文有三种译本,德文也有三种译本,日文自1896年来竟有七种译本!达尔文非常重视译文的质量,直接和译者通信,商量译文中的问题。1865年4~12月,他曾亲自校订法文译本第二版,他在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呵,我的天,这种校订

工作是很辛苦的。’”(叶笃庄,1991)

(二)主张合译

合译是科技翻译的一种经常性的工作状态。叶笃庄说:“与人合译,共同来搞。特别是大部头的科技翻译,一定要有几个人合作分工来搞。科技翻译著作在出版前,一定要经人审校,这样才能做到用词恰当,术语统一,也可避免翻译上的疏漏。解放初期。我们在植物学上的一些翻译,送给吴征镒院士看。翻译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一点也马虎不得的。”(转引自闻殊,1990)《全集》有多人参与翻译和校对,是合译的成果。科技翻译中合译的要义不在分工,而是合作:外行译者的译文要请专业人士校对,而专业人士的译文要请文字能力强的人校对。这样可避免专业上和文字上两方面的差错。以上叶笃庄提到“植物学上的一些翻译,送给吴征镒院士看”,那是精益求精的做法,因为他本人外语好,又是农科出身,植物学方面有造诣。

(三)关于科技翻译工作者的素质

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信息量急遽增加,传递速度加快,传递方式不断更新。对科技翻译工作者要求更高了。当代翻译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双语基本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翻译理论,掌握多种文体的翻译技能”(郭英珍,2010)。叶笃庄的见解与当前科技翻译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他认为,科技“翻译水平高,就是指外语、母语、专业知识都好。三者缺一不可,在外语知识日益提高的今天,专业知识尤为重要”(同上)。在科技翻译三个条件中,他突出专业,把专业放在最重要地位。他谦虚地说:“让我搞工程翻译,我就翻不出来。”并说:“要在专业大学培养科技翻译”,“普通外语院校毕业做专业翻译要补课。”(转引自方梦之,1991)

叶笃庄是从自身的经历和翻译实践悟出科技翻译以上三个条件的。他既是翻译家,也是农学家,是科技翻译工作者的典范。在叶笃庄的生命长河中,虽然翻译占了大部分,但从青年时代起就矢志农业的他,在农学方面也有贡献。“他的著作还有《华北棉花及其增产问题》、《华北农作物的栽培制度》等以及论文多篇。”(林辉,1988)在8年牢狱之后,叶笃庄被遣送到安徽白湖农场劳动。他不忘农学专长。1975年,农场的甘蓝型油菜连续两年“花而不实”。叶笃庄通过简单的化学试剂及简陋的仪器,持续对“花而不实”的病因进行研究,发现该病是由植物碳氮比失调造成,并且提出了防治措施,从而推翻了过去认为该病是因土壤缺硼造成的旧理论。后

来,在安徽省怀远县荆山渔场当渔工期间,叶笃庄参加糖化饲料养鱼试验,获得初步成功,该项目成为安徽省科技大会的表扬项目。随后开始蛋白酶“荆1号”的试验,亦获成功。

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是工具。它只是同某种具体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存在。作为科技翻译工作者,只有双语好、专业通才能做好工作。而像叶笃庄先生那样外语、母语、专业都精通的译者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四、指导科技翻译研究

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科技领域起步,应用领域的翻译研究自然也以科技翻译研究为发轫。1981年在成都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科技翻译研究会。整个80年代,我国外语界掀起科技英语和科技翻译研究的热潮,不少外语院校建立起科技外语系,全国性和地区性翻译研讨活动络绎不绝,译界曾有“异军突起”之惊叹。至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商务翻译、旅游翻译、新闻翻译的研究逐步跟进。叶笃庄作为中国翻译协会的副会长兼科技翻译研究委员会主任勇立潮头,在国内举起科技翻译研究的这面大旗,与中国译协科技翻译委员会的同志们一起创建了两年一次的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这一学术平台,团结国内专家学者,共襄“译”举,探索创新,带出了一支高规格、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有力推动了我国科技翻译研究的快速发展与繁荣。在叶笃庄生前,共举办过9次全国性的科技翻译研讨会和4次大中型企业翻译研讨会,叶笃庄大多亲临主持,指导会议的召开并做学术报告。在历次会议上,叶笃庄强调科技翻译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号召科技翻译工作者积极投身经济建设。根据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此,必须大力加强科技翻译研究工作。“现在我国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科技成果问世,不少领域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能力,我们应该和科技界和企业界密切合作,共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步伐。这里,既要有把我国先进科技成果推向国外的翻译问题,也有把国外的先进科技成果介绍和应用到国内来的翻译问题。”(叶笃庄,1997)

80年代科技翻译研究几乎一统天下的局面今天虽已被商务、新闻、旅游、法律等多领域的翻译研究所替代,但包括上述领域的应用翻译研究能走到今天,形成如此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态势,得益于诸多有利因素: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学术中坚不断壮大,中国译协及其科技翻译委员会和叶笃庄的指导,等等。正是这一届又一届的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凝聚共识、壮大队伍、稳定方向、推陈出新,奠定了应用翻译研究的基础。

叶笃庄除了担任中国译协及其所属的科技翻译委员会的领导工作之外,还担任不少与翻译有关的社会工作,如曾任《中国翻译》编委、《中国科技翻译家辞典》顾问等职。他还非常重视翻译家的社会地位。有一次《中国科技翻译家辞典》的编者要他谈看法时,他说:“解放后翻译界的地位有了很大改观。但是,现在也有对翻译不够重视的地方,甚至我们队伍本身,有人自惭形秽,在评职称时愿意靠研究系列或工程系列,而不愿评翻译系列的职称……出这样一本辞典,把历代的和当代的有成就的科技翻译家介绍出来,弘扬他们的业绩,很有必要。”(方梦之,1991)

叶笃庄青年时期投笔从戎,始以翻译为业。他曾经受抗日烽火的洗礼,后辗转南北,为革命奔波。总算迎来解放,但好景不长,人到中年,被打入另册,入狱8年;后发配安徽农场、渔场,劳其筋骨10年有余。无论冤作囚犯,还是充当农民、渔工,生活态度仍保持乐观,翻译之心未泯,只要条件许可,仍以译为乐。年过耳顺,终于迎来曙光,得以平反昭雪,洗尽不白之冤。乃奋力工作,耄耋之年,终于亲眼目睹13卷本煌煌译作陆续问世,了却平生心愿,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方梦之.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访中国译协副会长叶笃[1[

庄研究员[J[ 上海科技翻译,1991(1).

郭英珍. 翻译专业的翻译教学探索——以河南师范大学[2[

的本科教学实践为例[J[ 上海翻译,2010(1).

林辉. 中国翻译家辞典[Z[.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3[

1988.

苗振亚.叶笃正与潘光旦[DB[.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8039857.html,/ [4[

Articles/09/02/4/942432.HTM. 2014-02-04

闻殊. 自干幸苦为人甜——访中国译协副会长叶笃庄教[5[

授[J[. 中国科技翻译,1990(4).

叶笃庄. 达尔文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和出版——在第五次[6[

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上的讲话[J[. 上海科技翻译, 1991(3).

叶笃庄. 共同奋斗繁荣全国科技翻译事业——第八次全[7[

国科技翻译研讨会开幕词[J[. 中国科技翻译, 1997(3).

维基百科(叶笃庄)[DB[.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8039857.html,/wiki/%E5 [8[

%8F%B6%E7%AC%83%E%5%BA%84. 2014-02-04.

李大庆. 《物种起源》第2版中文版出版还原真实的[9[

进化论[DB[.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8039857.html,/read/xstj/201401/

t301403_618942.shtml; 2014-02-04.

[作者简介[方梦之,上海大学教授,《上海翻译》名誉主编,研究方向: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

[作者电子信箱[fangmengzhi@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8039857.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