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一、文学常识1

1、(仪式歌)是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祀等的歌谣。

2、(谜目)指的是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

3、(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4、“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的。

5、《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彝族的一个分支)人的作品。

6、陈琳以(《长城谣》)为基础写出了《饮马长城窟行》。

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8、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子)为代表。

1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体育进行曲》,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11、东汉崔实编的(《农家谚》)是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

12、《伏波井》、《日月潭》属于(山川风物)传说。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14、(谣)是不能唱的“徒歌”。

15、唐人传奇《李娃传》是根据民间故事(《一枝花》)写成的。

16、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17、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

18、沙湾灯笼——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19、说书艺人王少堂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

20、《中国歌谣》是(朱自清)研究民间歌谣的专著,他将歌谣按用法分为(15)种。

21、《召树屯》是(傣)族的作品。

22、《柳毅传》是在传说(《龙女牧羊》)上加工创作的。

23、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24、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的特征。

25、(诸葛亮)被称为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节的来历也有联系。

26、在中国,“民间文学”一词是由(瞿秋白)在1921年最早提出来的。

27、《王贵与李香香》是用(信天游)体裁写成的。

28、清朝李调元的(《粤风》),选录了不少壮瑶民歌。

29、关汉卿的《窦娥冤》可以从(《东海孝妇》)找到它的影子。

30、李白的《静夜思》是从(《子夜秋歌》)脱胎而来的。

31、汉族流传的(梁祝)故事,传播到云南白族称为《读书歌》,在贵州布依族称为(英台姑娘和山伯相公)

32、(郭沫若)说过“民间文艺是一面镜子,照出政治面貌来”,“民间文艺给历史学家提供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

33、我国第一部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引用了三十多条谚语来证明其主要观点。

34、“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鲜卑族)的民歌。

35、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被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36、我国民俗学发轫时期,(《民俗周刊》)是中山大学主办的最有影响的刊物。

37、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包括《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和《江格尔》。

38、谜语:月巴(打一城市:合肥),这则谜语主要犯了(谜面不成文)的毛病。

39、(花儿会)指的是甘肃莲花山下一年一度的民间歌唱盛会。

40、“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是(谚语)体裁。

41动物故事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

42、植物故事的产生,最早要推移到(农耕)时代。

43、在各类巧匠故事中,最著名数量最多的是(鲁班)的故事。

44、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歌谣》中将歌谣分为(15)种。

45、冯梦龙编著的(《广笑府》),是一部著名的民间笑话集。

46、丁乃通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是以(AT分类法)为依据的。

47、“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是(政治)歌谣。

48、一般说来,(歌)是和乐唱的。

二、文学常识2

1、(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传说。

2、谜语包括(谜面、谜目、谜底)等几个构成部分。

3、(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山川风物传说、地方风情传说、动植物传说)属于传说的类型。

4、《狼外婆》故事在不同地方有(《猪哥精》、《老虎外婆》、《熊人婆》)等不同的叫法。

5、(中国、印度、希腊)是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

6、下列论文中(《德国民间故事书》、《爱尔兰歌谣札记》)是恩格斯著名的民间文学论文。

7、(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构成民间文学的特征。

8、(口传心记、没有著作权、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时代发展)导致了民间文学变异性的产生。

9、(内容通俗化、形态大众化、流传俗行化)是俗文学的特点。

10、(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是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指导方针。

11、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刊物是(中大《民俗周刊》、北大《歌谣周刊》)。

12、原始人的思维缺乏(一贯性、统一性)。

13、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手段的喜剧性很强的一种民间曲艺。

14、传统评书内容多为(历史故事、侠义故事)。

15、快板又叫(顺口溜、数来宝)。

16、民间小戏大体分为(花灯系统、花鼓系统、采茶系统、秧歌系统),北方多为(秧歌戏),南方多为(花鼓戏)。

三、文学常识3

1、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传统的思想内容,传统的艺术形式和传统的故事情节。(×传统的表现手法)

2、仪式歌是人类最早的歌谣。(×劳动歌)

3、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是用汉中民歌茅山歌体写成的。(×陕北民歌信天游)

4、民间传说中,一般主人公的姓名、活动时间、地点都是泛指的。(×民间故事)

5、故事一般通过行动来刻画人物,很少静止的描写,物别是心理描写。(√)

6、芬兰学者阿尔奈把民间故事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故事和神话三大类。(×笑话)

7、我国第一部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引用了三十多则民间歌谣来证实它的观点。(×民间谚语)

8、《一幅壮锦》是一则生活故事。(×童话故事)

9、鲁迅说:昔者初氏,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传说。(×神话)

10、民间文学是研究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的一门学科。(×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

11、美国的大百科全书中,folklore和folkways两个条目并存,前者专指民间创作,后者专指民间文艺学。(×民俗学)

12、对于民间文学来说,作家的记录整理使它们得以长期保存,作家的创作又使它得以发扬光大。(√)

13、高尔基曾经指出:“最深刻,最鲜明,在艺术上十分完美的英雄典型,乃是英雄史诗所创造的。”(×民间文学)

四、知识延伸与应用A:

(一)民间文学的四性特征: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A、集体性

A1从创作和流传的方式上,理解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1、民间文学在创作方式上是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和修改;在流传方式上是集体流传、集体传播、集体保存。

2、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去理解:(1)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思想、集体的心理和愿望。(2)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加工、集体传播、集体保存的。(3)民间文学表现的是集体的智慧、集体的艺术才能。

A2民间文学的匿名性?

民间文学的匿名性是民间文学集体性的表现方式。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文学作品的集体所有权,在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播中,可以进行集体创作、集体加工、集体修改、集体保存等。因为民众没有著作权观念,所以就产生了民间文学匿名性的特点。

A3民间文学的流传性?

(1)流传性是民间文学集体性的一种表现,个人作品得到了群众的承认,为群众喜闻乐见,才能在群众中流传,通过流传又不断得到群众加工、修改,实际上也民间文学集体创作的继续。

(2)流传性是群众创作能否成为公认民间文学的一个关键,民间文学口头性的要求使得民间文学流传得更快、更广。如有人在电台朗诵《红楼梦》,但听众和知音甚少;而关于《三国》、《水浒》、《西游记》、《杨家将》的传统故事却流传甚广,听众众多。

(3)流传性使得民间文学的优秀之作流布广远,有的甚至超越国界,流传千秋。如“天鹅侠女的故事”、“灰姑娘的故事”、“狼外婆的故事”等,它们的传播都远远超越了本来的国界,成为了流传千古的故事。

B、口头性

B1从创作和流传的方式上,理解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1)民间文学运用口头语进行口头创作,并且在传播方式上以口头流传为主。(2)口头语形象、鲜明、生动,富于表现力,使得民间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B2民间文学的语言特点(口语化语言,进行口头创作)

(1)民间文学语言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2)朴素自然,清新刚健。(3)民间文学语言高度凝练,幽默风趣。

C变异性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作品出由于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因而处于变化的状态之中而产生不同异文的现象,称为“变异性”。(一)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如何产生的?

民间作品出由于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因而处于变化的状态之中而产生不同异文的现象,称为“变异性”。社会历史条件,地域和民族的不同,是形成变异性的外在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1)口传心记,靠记忆保存,容易产生变异。这是因为它的文词没有用物质形式(文字)固定下来,接受者再传开去时,就随时可能发生变动。

2)民间文学作品没有著作权观念,传播者同时也是创作者,有权加工修改。包括许多著名的作品,其原始作者也无从查考;;一些新产生的作品,虽可查出作者姓名,但从不为读者所注意,作者本人对别人传播基至修改他的作品也并不关心。这种情况,使得民间文学作品的变化愈演愈烈,不但同类作品可变,不同类型的作品也在交叉渗透。

3)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如大家熟悉的“老虎外婆型”故事,河北叫“狼外婆”,山西叫“老狐精”,山东叫“马郎精”,潮汕叫“猪哥精”,广州叫“熊人婆”,四邑一带叫“老狨婆”,云南叫“老变婆”,讲的都是各种动物精灵假扮外婆的故事。汉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流传到贵州罗甸布依族地区,大家闺女祝英台变成了美丽的山寨姑娘,她打柴挑水,样样能干。在白族《读书歌》中,她还和梁山伯一起劳动建校,勤工俭学呢!

(4)时代发展,社会生活内容和人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变化,因而使作品内容产生了变异。这种变化,使作品换上了崭新的内容和艺术风格,更受群众欢迎。

D、传承性

它是民间文学中相对稳定的因素,传承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传统的思想内容(2)传统的艺术形式(3)传统的表现手法

(二)综合整理方法(A·托尔斯泰的整理方法):

A·托尔斯泰的整理方法民间故事整理方法之一。是俄国作家A.托尔斯泰所倡导的,故名。他主张从无数主题相同而讲法不同的故事中,挑选最有趣的一种为基础,再用别的语言和情节都生动的故事来丰富它。实际上也是综合整理法,但加工的尺度更宽松一些。

(三)民间文学的故事性(新故事、生活故事的故事性)

民间文学的故事性,是指民间故事要有趣可读,情节引人入胜,语言富于生活味,通俗易懂,即利于听讲者接受,也要利于传播者讲述。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在情节布局上,要有情节,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出人意外,意化无穷,

引人入胜。

2、在故事结构上,民间故事要完整,有头有尾,纲目清楚,层次分明,不

管是单线发展,还是话分两头,都要交代清楚,易于民众理解。

3、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要有人物,有形象,以行动描写来刻画和展示人物

的思想、性格特征,以肖像和语言描写为辅,很少做静止的描写,特别

是心理描写。

(三)狭义民间故事

狭义民间故事,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那些以通称、广泛的背景,在完整而富有趣味的情节中,表现人民生活和思想的民间口头散文作品。

(四)关于《木兰诗》及其民族融合的体现?

《木兰诗》已很难辨别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作品。其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里的叹息声,像个汉家姑娘的口气;语言形象朴素,节奏明快,情节完整,叙事排比简洁,颇有汉民歌的特色。但从诗中所表现的尚武精神,并把“可汗”和“天子”同用这点来看,有些同志认为它是少数民族的作品,至少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五)关于“史诗”

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的一种规模宏大的巨著,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叙事诗。在内容上,它主要是各族人民对自然、对人类起源的解释,以及对

民族战争、民族迁徙等重大事件的陈述。每部史诗都有神话了的英雄人物,它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期,对研究人类早期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如藏族的史诗《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就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三部蜚声世界的史诗。

(六)关于“AT分类法”:

“AT分类法”是民间故事分类方法之一,是由芬兰民俗学家阿尔奈所首创,美国民间文艺学家汤普森补充修订的一种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它的特点是把题材类型和母题情节索引结合在一起。是当今世界流传最广的一种分类方法。

(七)神话学派:

1、神话学派是民间文艺学派别之一。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即《格林童话》的作者。

2、他们认为,一切民间文学都来源于古代神话,由古神话而衍生。神活的产生是原始人用形象的语言对普通事物作简单明了的叙述,由于后世语言的演变,原来的涵义被人遗忘或曲解了,因而产生怪诞的神话。从这些神话资料中,我们还可以挖掘出远古神话的遗迹,找出神话的根据和神话的解释。

3、神话学派是民间文艺研究史上的重要流派,它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对后世民间文学及民俗的研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八)民俗学

民俗学——1、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生产劳动、社会文化生活、民众心理、民间信仰等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民众及民间风俗习惯的形成、传播和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2、民俗学的概念最早于1846年英国学者威廉·汤姆斯率先提出,英文称为folklore。20世纪初,美国民俗学家森纳尔在他的专著《民俗学》里创造了一个新词“folkways”专指民俗学,而原先的folklore则专指民间创作。

(九)民俗调查的对象及内容:

1、民俗调查是民俗研究的基础,是为了了解群众生活、思想、愿望的最好办法,也是了解社会的一个理想的橱窗。

2、民俗调查的对象主要有:岁时节令风俗、生产风俗、生活民俗、民间宗教信仰、民间文学、民间文艺等。

五、知识延伸与应用B:

(一)民间谜语的艺术特点及制作要求:

1、作为一则谜语,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文学性。民间谜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样式,它的谜面大多就是一首歌谣,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不少还运用了拟人、想象、借代等文学手法,富有浓郁的文学色彩。有些作者只注意了它的游戏性,而忽视了它的文学性,简单地列举一些特征,不努力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去创造形象,这就不能创作出优秀的谜语。

(2)知识性。谜语的题材内容,涉及天地万物,相当广泛,包含着各个方面的知识。通过猜谜制谜,传授知识,启迪联想,开拓人们的思路,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增长知识。它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好教材,也是进行智力测验的一种好方法。

(3)趣味性。猜谜是一项娱乐活动。优秀的谜语,饶有趣味,让人猜射,乐在其中。

(4)疑难性。谜语是让人猜的,因此就要使人感到有点疑难,不能太过浅白,要让人开动脑筋,苦苦思索,才能找到谜底,这才有乐趣。灯谜又叫灯虎,也就是强调它的疑难性。

2、谜语的制作要求:

(1)取材要广,立意要新。[知识性、疑难性的要求](2)构思要巧,用词要精,谜面成文,有趣可读。[文学性、趣味性](3)底面不能相犯,字字要有着落。(疑难性、知识性)

(二)生活故事的艺术特色:

生活故事是狭义民间故事的主要部分,它的内容都是反映日常世俗生活的,故事的情节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一般没有古怪的情节,也没有迂回曲折的表现手法,通常是开门见山地叙述故事,结尾常常得出一个富有哲理性的答案,以表现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看法,以及他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观。它的艺术特色重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创作手法上,基本上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和对人物的评价,其中虽有些幻想性的成分,但一般不需要超自然的神奇情节。

(2)在情节、结构上,篇幅虽短,但结构完整,情节首尾清楚,层次分明,语言简要。

(3)在人物及事件的发展上,主人公的姓名、活动时间、地点都不是特定的,往往使用通称人物、非特定时间和地点。

(4)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生活故事集中写人物行动,用行动描写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以语言和肖像描写为辅,很少作静止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一般在开头或结尾用一两句意味深长的话来点名题旨和意义,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三)关于“伪民间文学”

对于“伪造的民间文学”,现代学者开始对其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强调了它在民间文学发展史上的作用与价值。他们指出,著名的德国《格林童话》、芬兰史诗《卡勒瓦拉》实际上就是“伪民间文学”的作品。他们进一步指出,“伪民间文学”的出现,主要是根源于:当真正的民间文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制度的要求和民族象征的需要时,民族自卑心理便要求有一种既能表现出真正的民族特征,又符合现时代民族与文学理想的作品出现。

(四)民间童话及其艺术特色

1、民间童话——是符合儿童心理,适合儿童需要,并以儿童为主要讲述对象,具有浓厚的幻想、丰富的想象、充满浪漫色彩的一种民间故事(民间口头散文作品)。

2、民间通话的艺术特色:

(1)又强烈的幻想性和浓厚的烂漫色彩。(2)有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有美满的结局,即使是单纯的童话故事,其情节也比较生动。(3)主人公一般没有姓名、类型化,人物性格鲜明而不单调,没有活动的特定时间、地点,背景比较广泛。(4)童话的讲述手法,任务、情节、语言比较定型。

(五)如何科学理解马克思论神话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永运都是相对的。这部分被支配了,那部分还没被支配;关于被支配的这部分的神话消失了,没有被支配的那部分依然存在,成为产生新神话的基础。

我们认为,神话是人类企图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幻想故事。这幻想与当时人类的科学水平和思维形式密切相关。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今天看来不很科学的东西,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东西,明天可能成为科学事实。

在原始神话中,人和神的关系是平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神的权力被加强和提高了,直到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由阎罗天子、城隍庙主以及土地菩萨组成的阴间系统和由玉帝、上帝以及各种神怪精灵组成的神仙系统,神权实际上就是统治阶级的权威,于是就产生了反抗神权的神话英雄。这是进入阶级社会后的神话特点,这些神话的产生,开始也许是不自觉加工的,但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神话在流传的过程中不能不受到当时阶级关系的影响,传说者或创作者为了阶级的利益,对神话进行了自觉的加工。

(六)民间文学搜集和整理工作的方针是什么?

1958年,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的十六字方针,这是整个民间文学工作的指导方针。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直到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

(七)谚语的艺术特色及其与成语的区别:

1、谚语的艺术特色:

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用形象精练的韵语总结生产、生活经验的富于艺术花的民间口头韵语作品。它常常以比较固定的形式在人民群众中流传,具有形象性、哲理性、训诫性等特点,是民间文学中最为短小精悍的一种形式。它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精短,高度浓缩,一两句话说出一个大道理。

(2)形象生动,比喻贴切。

(3)语言通俗,琅琅上口。

(4)阴韵和谐,富于音乐性。

2、谚语与成语的区别:(1)成语是书面语,以书面流传为主。谚语是口头语,是民间文学口头韵文作品中的重要形式,在传播方式上,主要是口头流传为主。(2)成语句式相对比较固定,大多由四个字或两组四个字组成。谚语的句式比较灵活,而且还可以变异。(3)成语只表现客观现象;谚语却表示判断。(4)成语只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独立成句;而谚语可以独立成句,直接用以印证要讲的道理。

六、知识延伸与应用C:

(一)新时期传统民间文学的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

(1)首先,作者的范围扩大了,知识分子成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采用民间文学形式创作的作品,只要得群众的承认,也应列入民间文学范畴。其次,由于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群众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其中就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

(2)作品的内容,已经不是确定民间文学的重要条件,传统形式反而更为人们重视。但是,也必须注意到,传统形式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3)流传形式发生了变化,书面与口头流传并存,相对而言,书面流传加强了,口头流传减弱了。

(4)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出现了“合流”的端倪,但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二)学习民间文学的意义

(1)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增强抵御各种不良思想倾向和不健康思想侵蚀的能力。

(2)民间文学是我们正确认识历史,研究科学的重要资料。

(3)学习和发扬民间文学的优点,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艺。

(三)判断文学作品是否属于(为)民间文学的依据?

1、从文学作品创作和流传的方式来分析,看它是否具有传统民间文学运用口头语进行口头创作、集体创作的特征,看它是否有集体的加工和修改,是否是集体的形式进行传播。

2、从该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来分析,看它是否记录民众生活,是否反映民众思想,是否表达民众需求、寄托民众理想、体现民众审美的情趣和愿望等。

(四)对民间文学与俗文学关系的认识:俗文学不能等同于民间文学

1、民间文学是指一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间的口头创作,它具有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的特征。俗文学是指反映城市里小市民生活与情感的作家文学作品,它具有通俗性、市民化的特性。民间文学与俗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大众化、通俗性的特征,在这方面,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2、然而二者在深层意义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1)从作品创作和流传方式上来分看,俗文学是用于书面语进行作家个人的书面创作,以书面流传为主。而民间文学是用口头语,进行集体的口头创作,流传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流传形式。(2)从作者的层面来看,俗文学的作者不限于群众和劳动群众,也可以是其他阶层的人或作家,而且作者往往署名。而民间文学的作者方面往往带有

匿名性的特点,民间文学不是没有作者,它的作者是集体,因为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和修改的。(3)从作品的内容上看,俗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不一定是“普通大众生活”,俗文学作品中,更多反映的是城市小市民的生活,而且在思想倾向上多是宣扬享乐主义的。而民间文学作品反映的人民大众的思想、生活与愿望,表现的是他们的美学观念和艺术情趣等生活化内容。

(五)各民族民间文学大同小异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产生这些现象和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民族人民的互相交往。在民族杂居或邻居生活中,共同的劳动、共同的娱乐、共同赶街赴会、共同的节日风俗等,必然产生共同的心理和愿望。反映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就会有许多大同小异的地方。在民族杂居区,不少人都能操两种以上的民族语言,许多少数民族同胞不仅能说汉语,还精通汉文,能唱汉歌等,南诏宰相杨奇鲲(白族)用汉文写的诗,还被选入了《唐诗》。

第二,统治阶级的征战与“和亲”政策和民间的通婚,引起了文学上和互相交流。历代统治者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南征北战,给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和文化和交流。唐代南诏人攻入川西时,就掠走了几万“工伎”,带回洱海地区,融为白族。为了平息两族间的长期战乱,他们还采取“和亲”的手段,著名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就为蒙汉、藏汉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至今内蒙、西藏尚留有许多关于这一事件的美好传说,并与当地的山川地理相附会,永远载入册。内蒙到处有昭君暮、青海有条倒淌河,是向西流的,据说就是文成公主入藏路过此地,感到离家越来越远了,禁不住哭泣起来,感动得河水都倒流了。

第三,共同的习俗和宗教信仰所引起的影响。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傈僳族、苗族、基诺族、佤族都有火把节的习俗;回族、撤拉族、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都有唱“花儿”的习惯,许多民族都有哭嫁歌和哭丧歌,傣族、白族、藏族、纳西族、汉族都有不少人信奉佛教,所以作品中写到的许多事情与佛事有关。在独龙族人的《创世纪》史诗中,还可见到《圣经》故事的影响,因1888年后就人传教士来到了云南贡山,当时有些村庄稼活80%的独龙族都信奉了基督教。

(六)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神话是人们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幻想性很强的民间口头散文作品,它具有奇特的想象性和丰富的浪漫色彩。传说是人民群众创作的一种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山川风物、地方风情、土特产及民间技艺相关的民间口头散文作品,传说具有传奇性、历史性相互结合的特点。作为民间口头散文作品,神话和传说在讲述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不少的相似之处,但二者作为民间文学的不同题材,又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从题材内容上看,传说更富于社会性,它是以历史事作和历史人物为基础的,反映的是现实社会的生活,因此更“近于人性”,神话则充满了“神怪性”。传说中也有些虚幻色彩,但不如神话浓厚,而且多含有历史的、社会的因素。神话也有这些因素,但它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曲折反映的,它以“自然性”为基础,以“神”的活动为中心,即使是英雄神话,其人形、人性、人情、人味,也带有某种自然的属性。对比之下,传说比神话更接近现实,主人公或生活在人间,或与人间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2)从表现形式上看,传说叙述人物事作常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主人公有名有姓,虽然有些是假托的虚拟人物;神话则不然,如雷公、土地、灶君等,只是能称。有的虽有姓名,如祝融、共工,但没有特定的活动时间和地点,祝融是黄帝的火官,曾奉命去杀鲧,后又帮助成汤伐桀,助武王伐纣,横跨三个朝代十一个世纪,凡人是不可能的。从结构上看,神话古朴、单纯,传说一般情节较为曲折离奇、复杂。由于传说有特定的背影,所以更富有乡土气息。

3)从产生的时间来年,一般来说,神话早于传说,神话更多的产生于漫长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早期;而传说形成的时间又较神话长,主要是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才产生的。如黄帝,早期是神话人物,他是中央天帝,有四张面孔,主要的神职是司雷雨,后来逐渐历史化,成为炎帝同父母的兄弟,与之战于阪泉之野,炎帝兵败,其后裔蚩尤复战于涿麓;这些历史又传说化,到后期就成了传说人物,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说他发明了指南针,教人制衣裳等,其神格逐渐减弱,人性逐渐增强,这是神话演进为传说的结果。

(七)分析汉族神话零碎、残缺的原因?

答:汉族神话零星、片段的原因,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了三点,现参考各家之说,举要如下:

1)中华民族的祖先居住在黄河流域,大自然的恩赐不丰,很早便以农耕为业,生活勤苦,所以重实际,轻玄想。上古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没人将它熔铸成篇,衍为鸿文巨制。

2)历代统治阶级不重视,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实用教训。我国素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神话多被他们视为荒唐之说,不予采纳。孔子和他的学生们都绝口不谈神话,大史学家司马迁说:“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史记·大宛列传》有的加以篡改化为历史,影响了神话的完整保存。

3)我国历史悠久,记录较晚,古神话是原始社会的产物,而现在看到的最早记录已是奴隶社会后期的事;并且古代用竹简记事,诸多不便,只能三言两语,记个梗概。

由于古代长期无人把神话加以系统的编辑,使得历史和神话混杂、人神混杂、神鬼不分,原始信仰无从褪尽。原始信仰的保存,新的传说便经常出现,旧的传说受到排挤而僵死,新的传说又没有光彩,所以两败俱伤。

(八)民间文学搜集和整理的论争:

建国后,在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方面,发生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论争。

1、在搜集整理方面,大致有三种意见:

(1)凡是民间文学作品,都要搜集,忠实记录,一字不移。稀有的作品要记,一般的作品也要记;没有出版的要记,已经出版过的也要记。不同母题的作品要记,同一母题的不同说法也要记。

(2)有重点的、有选择的记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完全忠实是不可能的,只能忠实于原著的主题、主要情节和语言风格。

(3)基本忠实,程度上有不同的要求。科学资料本要绝对忠于原貌,文学普及本可以稍加润饰。

2、在整理方面,大致有四种意见:

(1)对于民间文学作品,只有编辑,而无整理;只要一整理,就必然损害原貌。(2)认为第一种意见基本是从民俗学、历史学的角度着眼,是学院派的做法。他们认为整理是为了传播,是为了教育人民,这就是必须加工、提高,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但整理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3)同意A·托尔斯泰的整理方法,即从无数主题相同而讲法不同的故事中,挑选最有趣的一种为基础,再用别的语言和情节都生动的故事来丰富它。

(4)从内容到形式、风格都要创新。认为我们整理不出好作品的原因,主要是清规戒律太多,认为民间文学作品比较粗糙,主张勇敢跃进一步,从内容到形式、风格,都要创造出新的来。关于“改旧新编”的争论,实质也是这个问题。

这些论争,涉及的问题虽然很多,大致上都离不开一个核心:即民间文学的文学性与科学性的问题。其实,在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中,若能将文学性与科学性要求很好地结合起来,许多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九)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应努力做到既要讲求科学性,又要讲求文学性的结合。

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首先必须要遵循“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的十六字方针,这是整个民间文学工作的指导方针。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直到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

1、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要讲求科学性:在搜集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全面搜集,忠实记录。(1)全面搜集的“面”,包括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作品搜集要全面;对同一母题有各种异文的作品搜集要全面;对同一作品而散失不全的搜集要全面;口头的药,书面的也要;正确的要,反面的也要;新的要,旧的也要。搜集要全面,为整理、研究和推广提供尽可能完整的素材,做好前提准备。(2)忠实记录首先要忠于原著的思想内容,忠于原著的艺术形式。其次,是注意作品主题、人物、情节、细节的忠实和有关民俗、历史、民族的资料的忠实,作为搜集和整理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应努力做到忠实记录、忠实于原著,不能按个人的喜好对原文随意删改或补充。

2、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要讲求文学性:民间文学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的口头创作,它是记录民众生活、反映民众思想、表达民众需求、寄托民众理想、体现民众审美的重要的口头文学形式,它的本质是文学,必须体现文学的基本特征。因此坚持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注意民间文学语言和形式的民间性和文学性要求,是民间文学搜集和整理工作中必须加以注意的问题。我们要坚持民间文学原有的风格,保持民间文学清新刚健的语言特色和朴素自然的文风,就是坚持民间文学的文学性。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神 话)【圣才】

第3章神话 3.1 复习笔记 一、神话的界定与分类 (一)含义 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二)神话在历史上的存在方式 1.作为综合文化现象的神话 神话作为各民族早期历史上的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在创作和讲述过程中往往结合着宗教祭祀、巫术操作、文学叙事、音乐和舞蹈表演等多种活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2.作为单纯文学体裁的神话 (1)“活态神话”:学术界把现代依然在口头流传的神话称为“活态神话”。 (2)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界观与价值观。 (3)神话和原始宗教关系密切。 (4)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 (三)神话的分类

1.神话内容庞杂,如果将世界各民族神话资料汇集起来,数量十分巨大。 2.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从民族、题材、母题三个角度来考察神话的基本形态进而作出科学分类。 3.三种分类方式各有长短: (1)按民族划分神话的方式简便但笼统,不能深入内容; (2)按题材划分神话可以归纳各族神话的共同主题,但不能进入细节; (3)按母题划分能深入神话内容的细节,但比较繁琐。 二、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 中国神话按照其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宇宙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族群起源神话、文化发明神话、战争神话六大类。 (一)宇宙起源神话 宇宙起源神话是原始人解释宇宙来源和宇宙基本面貌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出现和运行,以及其他自然现象起源的神话。 (二)人类起源神话 1.所有民族的神话都会讲述人类如何起源及其最初发展的过程,这就是人类起源神话。 2.关于人类如何起源大体分为三类:(1)自然变化;(2)神灵生育;(3)神灵创造。 (三)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 1.这类神话讲述的是人类在遭遇洪水几乎灭绝之后重新繁衍的故事。它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情节:洪水的起因、结果,以及人类如何重新繁衍。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

民间文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间文学概述 一、民间文学的概念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二、民间文学的性质 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一)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 1、民间文学是一种单纯朴素的文学样式 2、民间文学是一种表演性的文学样式。 民间文学的表演性有两点本质性的含义:一是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的、立体性的文艺现象。二是民间文学是与特定环境中的民众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文艺现象,其意义往往并不限于作品本身所能展示的那些内容。 (二)民间文学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第二、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归属来看,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 三、民间文学的研究现状 1.英国:开展民俗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 英国研究民间文学的主要方法,早期是将民间文学看作原始文化遗留物的进化论方法,后期是将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发生着作用的社会现象的功能方法。 2、芬兰 是当代世界民间文学研究活动的中心。国际民俗学家协会、国际民间叙事研究协会和北欧民俗协会的会址都在芬兰。 历史地理学派,也称为芬兰学派。按照芬兰学派的方法编撰的主民民间文学工具书AT分类法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成为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3、德国:格林兄弟对民间故事采录出版以及对神话的研究;缪勒创立的太阳神话学派,本非提出的流传学派。 4、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学派,以“自生说”来解释故事主题的起源,以“外来说”来解释故事情节的起源,认为主题可以自生,情节可以借用。 1928年,普罗普出版《民间故事形态学》归纳出两个最基本的叙事因素:“功能”和“行动范围” 5、日本:柳田国男研究“口承文艺”。 提出“重出立证法”,研究民间故事反复出现那些情节,分析其基本核心与变化的部分。 提出“方言周圈论”,认为距离文化发达城市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越多。 关敬吾:研究民间故事结构 四、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最重要也最常用 2、历时追溯法: 索绪尔:共时(特定时期或阶段的静止状况),历时(不同阶段和时期的

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摘要 中国历史悠久,地广人多,长期的创作与积淀,使中国民间文学成为一个令世界钦羡的巨大宝库。中国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影响深广。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周代的民歌民谣开始,各民族历代都有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产生、流传。中国的民间文学是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学,它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本文主要从民间文学的起源、传承与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当代,对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作简要梳理。 关键词: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一.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与起源——原始社会 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文化还是混沌一团的统一体,所以民间文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阶级斗争和人际交往等紧密连成一体。 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二是宗教活动中与仪式行为相伴随的神圣叙事,我们今天称之为“神话”;三是休闲时借以消遣的传说与故事。原始的口头文学当然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留到今天,我们现在只能根据考古文物、古籍上的零星记载和当代原始民族的口头文学来推测它们的形态。 关于原始歌谣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民曾经有过无数的歌谣创作,可惜他们那原始的歌声,与他们那粗犷彪悍的舞姿一起早已随着时间飘逝了。而神话的起源,既与先民们为争取生存而与大自然的斗争有关,也与人类心理的特定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对民间传说和故事的起源,原始人关于神的故事即神

话,其讲述多与特定的宗教活动有关。因为对神的虔诚,使他们在讲述这类神圣故事时存在着许多禁忌,这一点已为大量的田野调查所证实。因此,他们在平时的闲暇中,很可能会讲一些较为轻松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说与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的神话逐渐衰亡,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逐渐成为民间文学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叙事作品。 中国民间文学的源头,发轫于原始时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些直系先祖们的创造。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出土的古人类文化遗迹,从腊玛古猿到北京猿人,从旧石器文化到青铜时代,从无文字社会到狭义的历史时代,有一条较明晰的文化进化链,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一个文化传统。 二.先秦古籍对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 先秦时期,古籍杂陈,很多民间文学资料从这时起就有了零散的记载。先秦古籍里,记载神话资料最为丰富的,当首推《山海经》。很多重要的神话都赖此书得以存其大概,这些神话,脉络清晰,情节生动,不仅富于想象,而且包含有部族观念、图腾信仰,展现出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和不同时期的神话形态。但这些先秦古籍并不是专门的神话书籍。 与神话相比,先秦古籍中所保存的歌谣更为丰富。除后人记录的生动概括了古人狩猎活动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以及《孟子》引《尚书·汤誓》所载相传为反对夏桀虐政的歌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等外,《周易》里还保存了不少周以前的民间歌谣。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被认为是我国采风之始。《诗经·国风》号称十五国风,有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曹、桧、豳等地民歌一百五十多首,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湖北等地区,是中国古代民歌的总汇。《国风》绝大部分内容都来自各地的民间创作,内容相当广泛,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和愿望。《诗经》可以说是先秦时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民歌,与之相隔大约四百年左右的《楚辞》,则可以看做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南方民歌的代表。《楚辞》在我国歌谣学方面的一大贡献是保存了楚歌,即楚地民歌。 除古代神话、民歌外,先秦古籍中还记载有大量的寓言。战国时代是寓言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寓言创作的黄金时代。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神话)【圣才出品】

第3章神话 一、填空题 1.记载我国神话的古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山海经》;《淮南子》;《列子》 【解析】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由于是集体口头创作,用文字记录下来较晚,并且缺乏系统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所以系统完整的神话保存下来较少。收录神话较多的古籍主要有《山海经》《淮南子》《列子》《庄子》《楚辞》等。 2.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所说“事无形”,即“________”,这是巫的原型。(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事看不见的鬼神 【解析】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又称祝,专事鬼神,“事无形”,即“事看不见的鬼神”。 3.屈原吸收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离骚》;《九章》;《九歌》;《天问》 【解析】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

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4.写出下列作品所属民族:《创世纪》________,《梅葛》________,《密罗陀》________,《开天辟地》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纳西族;彝族;瑶族;布依族 【解析】《创世纪》是纳西族原始神话中最出名的部分,共有二十个章节,热情歌颂和赞美了人类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梅葛》是彝族民间歌舞和民间口头文学的总称,几乎反映了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被视为彝家的“根谱”、彝族的“百科全书”、长篇叙事史诗。《密洛陀》是流传于广西都安、巴马等地瑶族聚居区的神话古歌,融神话、创世、英雄为一体,描述了女神密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壮烈业绩。《开天辟地》是布依族的神话史诗。 二、选择题 1.神话资料最为丰富,情节原始而完整的文献是()。 A.《庄子》 B.《国语》 C.《山海经》 D.《左传》 【答案】C 【解析】《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是保存神话资料最完整的著作。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1 1、(仪式歌)是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祀等的歌谣。 2、(谜目)指的是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 3、(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4、“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的。 5、《阿诗玛》是(撒尼(彝族一个分支))人的作品。 6、陈琳以(《长城谣》)为基础写出了《饮马长城窟行》。 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8、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子)为代表。 1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体育进行曲》,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11、东汉崔实编的(《农家谚》)是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 12、《伏波井》、《日月潭》属于(山川风物)传说。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14、(谣)是不能唱的“徒歌”。 15、唐人传奇《李娃传》是根据民间故事(《一枝花》)写成的。 16、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17、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 18、沙湾灯笼——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19、说书艺人王少堂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 20、《中国歌谣》是(朱自清)研究民间歌谣的专著。 21、《召树屯》是(傣)族的作品。 22、《柳毅传》是在传说(《龙女牧羊》)上加工创作的。 23、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24、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的特征。 25、(诸葛亮)被称为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

华中师大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讲述

第一章:绪论 (GJM DMF整理) 定义: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范围: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故事、歌谣、长诗、谚语、谜语、说唱、小戏。 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同——形式上通俗易懂;异——创作者(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个人); 流传形式(口语创作和流传/书面创作流传);内容与思想倾向(民族集体创作,反映民族或整体的思想情趣/个人的生活感受,商业因素相关,思想与艺术水平良莠不齐)。 我国民间文学起源: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主要有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宗教活动中与仪式行为相伴随的神圣叙事(神话);休闲时借以消遣的传说与故事。 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民间文艺学则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科学,即“民间文学之学”。 性质:既有交叉性,又有独立性,还具有国际性。 1、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种类,因此民间文艺学自然属于文艺学的范畴; 2、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关系密切; 3、民间文艺学更加需要历史学帮助; 4、民间文学与民族学关系密切; 5、民间文艺学需要依靠语言学,因为民间文学以口语为载体; 6、民间文艺学与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关系密切; 7、民间文艺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历史地理法)。 任务:立足于中国民间文学的丰富文献积累和新开掘的大量鲜活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理论探索;在研究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论的基本精神,兼容中国传统治学方法和国外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比较文学等学科的新成果。 目的:丰富文学知识;增进对下层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民间文艺学知识。 要求: 1、对中国民间文学各种体裁及其代表作品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学会民间文学鉴赏方法; 2、初步了解中国民间文艺学的理论体系、基本课题、研究方法以及发展历史; 3、初步具备从事民间文学工作的某些能力,如调查、采录民间文学,进行专题性的研究等。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出路_陈友康

2009年1月 河北学刊 Jan.,2009第29卷第1期 H ebe iAcade m ic Journal Vo.l29 No.1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出路 陈友康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31)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研究陷入低谷,研究队伍和生存空间萎缩,学术关注度降低,彻底走向人文科学的边缘。民间文学研究遭遇危机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大环境发生变化,二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含混不清而导致自我消解。现行的民间文学价值观存在着一定错位和越位现象,需要作重新思考和定位。在民间文学跨学科研究中,要坚守文学本位,强化学科自觉,从丰富社会精神资源、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高度来认识民间文学的价值。 [关键词]民间文学;价值错位;文学本位;发展思路 [作者简介]陈友康(1963 ),云南省宾川县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民间文艺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1-0105-04 [收稿日期]2008-08-10 一、民间文学研究步入低谷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大体上是与五四新文学运动同步进行的,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成立为开端,民间文学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学术团体。这一事件具有象征意义,它表明民间文学研究受到国家重视。尽管在以后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研究像其他学科一样也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总体上保持了在文学研究中的显要地位。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的近十年间,民间文学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点,研究队伍壮大,学术期刊增多,学术活动频繁,学术成果丰富,学科建设成效明显,成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史上的黄金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研究一方面摆脱了传统意识形态影响下所形成的虚热态势,变得更加学理化,并在某些领域向纵深稳步拓进。例如,刘守华对比较故事学和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学的研究,吕微对神话的新阐释,刘亚虎对史诗的研究,户晓辉对民间文学现代性的追寻,陈建宪对民间文学理论的思考,朝戈金、尹虎彬对口头程式理论的译介和研究,高有鹏、陈勇超对中国现代作家民间文学观的梳理等,标志了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在这一时期所达到的新高度。民间文学 三套集成 的陆续出版, 格萨尔王传 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则是一些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另一方面,与本学科历史上曾有的辉煌和其他学科的发展相比,民间文学研究走入了低谷。 一是发表民间文学作品和研究论文的专业期刊或停刊,或转向,一般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表的民间文学论文极少,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的生存空间迅速缩小,出版界印行的民间文学出版物也大为减少。 二是研究队伍萎缩。老一辈研究者的辞世或逐渐淡出研究领域本属正常现象,但耐人寻味的是,原来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并在该领域占有一定地位的学者却转向了其他学术领域。这表明,民间文学研究丧失了其应有的吸引力。有志于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并具有深厚功底和优良资质的后继者骤然减少,是这一学科遭遇危机的突出表现。 三是学科地位尴尬。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民间文学作为独立的二级硕士专业,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并列,设置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1998年,专业调整取消其独立性,把它作为民俗学的一部分放置在社会学之下。这种处理方式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与国际接轨,按照通行方式,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于是把民间文学并入民俗学;二是民间文学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作为中文专业的独立课程设置的,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和传统。为了照顾到这种情况,设计者没有断然否认民间文学的学科合法性。这反映了专业设计者的谨慎,更反映了民间文学在当前学科体系中的模糊身份和尴尬地位。但是,它客观上削弱了民间文学的独立性,导致民间文学研究主体从文学专业向社会学或其他社会科学的转移。这种转移又会产生两种负面影响:一是民间文学研究被淡化;二是不能充分探寻民间文学的精神价值。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学科分类,文学属于人文科学,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人文 105

民间文学的艺术特征

浅谈《巧女故事》的艺术魅力 【摘要】:德国作家马克斯?韦伯说:“科学的研究领域不以“事物 ..”的“实际”联 系为依据,而是以“问题 ..”的“思想 ..”联系为依据。凡在以新方法探索新问题并且揭示意义重大的新观点的真理借此而被发现的地方,一门新的“科学”就形成了。” [1](p19)而我则认为民间文学就是这样一门新的“科学”,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在我国民间,各地民众对讲述民间故事有各种称呼,如“讲瞎话”、“讲古”、“讲经”、“说白话”、“摆龙门阵”等等,那么现在我就浅谈一下《巧女故事》艺术魅力的理解。 【关键词】:故事情节;丰富想象;情节程式化;艺术魅力;叙事艺术 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宝库中,巧女的故事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创作。早在晋人裴启所撰的《语林》中,已经记录了两则巧妇能言善辩而压倒文人的故事(原书已佚,见《北堂书钞》卷一三七、《艺文类聚》卷二十五引)。从巧女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民间故事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巧女故事》体现我国民间故事非凡艺术魅力有哪些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传奇的故事情节 (一)、从故事情节来看,《巧女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张古老的老头儿为自己第四个儿子找媳妇的故事,故事一开头指明了张古老其他三个儿子跟儿媳都不大灵活,随后就说张古老想要找一个聪明的姑娘做四媳妇来帮自己管理家事。于是他就想了个巧妙的法子让三个儿媳回娘家探亲,告诉她们说:“大媳妇住三五天,二媳妇住七八天,三媳妇住十五天。三个人要一同去一同回来。”[2](p476)要三个媳妇带东西孝敬他,他说:“大媳妇替我带一只红心萝卜回来;二媳妇替我带一只纸包火回来;三媳妇替我带一只没有脚的团鱼回来。”[2](p476)三个媳妇没想太多就答应了,可是后来才发现她们没法做到公公要求的事就大哭起来,正好遇到巧女就把张老古要的东西告诉了他那三个媳妇,结果到他的三个媳妇返家时,真的带回了他想要的东西,并且是一块回来的。张老古就纳闷他的媳妇们没那么聪明怎么会知道她想要的呢,于是就问他的三个媳妇知道真相后,就这样把巧女说给了四儿子。 就上述的故事情节而言则充满着很大的偶然性、传奇性和戏剧性,新巧奇妙。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而这句话里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民间故事的奇巧就在巧女故事中得以体现,就在张老古三个儿媳妇遇到困难而无计可施时,碰巧就遇到巧女从此经过,便是故事得到进步

民间文学复习 民间文学特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的特征 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1、含义及表现: 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都由作家独立完成,创作成果有版权的保护。民间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者,它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 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步完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2、集体性特征形成、发展及其具体内涵 (1)集体创作,集体流传; (2)体现在内容上,反映着群体的生活特点、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3)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集体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的意义: (1)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对我们理解民间文学的特殊本质具有理要意义。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民间文学的巨大生命力,都必须联系集体性方能求得科学的认识。 (2)由于它是劳动人民自己集体创作的成果,直接而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他们的爱憎情感和道德观念、他们的理想愿望和人生哲学等,因而具有直接的人民性。(3)由于它所表达的是活动于广大时间空间范围之内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意识,所以它是研究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民众心理状态的生动材料。 二、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1、口头性含义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又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2、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 (1)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就是伴随口语,而不是伴随文字产生的。这种最古老的文学就具有口头性的特征,它们是口头文学,也是最早的民间文学。 (2)口头文学具有很大优越性。被称为“永不凝冻的优质载体”。 ?一是群众以口语为媒介,可以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使最广大民众能够欣赏这种学并立即参与创作。二是灵活性,这种文学活动能灵活简便地贯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之中。 3、民间口头创作和书面文学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和交融。 三、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1、变异性特征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并非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变异性主要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2、变异性的形成: (1)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因为民间

大三民间文学期末复习完整版

期末复习 1.原生态民间文学 存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民间文学。 2.再生态民间文学 经过整理、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试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 3.新生态民间文学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融合了各种现代传播手段的民间文学。 4.民众性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是民众直接参与创作,直接反映民众的生活,直接表达民众的心声,具有直接的民众性。民众性是民间文学在内容上的本质特征。 表现: ○1民间文学的题材主要是直接表现民众的生活,记述民众的活动。民众的创作是他们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直接反映他们的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生活情况的。他们最熟悉自己的生活,许多反映民众生活的作品是一般文人写不出来的。如明末浙江民歌《富春谣》。 ○2民间文学直接表现民众的思想感情。民间文学是民众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之情的流露,因而对民众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比作家更直接更丰富也更强烈。 5.集体性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方式上的本质特征。 表现: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这一情况在原始社会时期最为常见。伴随着集体活动,受集体意识的驱使或集体情绪的感染,人们你一句我一句,或一唱一和地即兴创作。 ○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的雏型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民间歌手、艺人的创作时有这种情况。湖北祟阳的民间叙事长诗《双合莲》。 6.口头性及其表现 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口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由此形成民间文学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儿相传的传播手段,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口头性是传统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 表现: ○1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主要诉诸于听众的听觉,它包含着极大的情感因素,绘声绘色,生动传神。 ○2民间文学作品一旦用文字乃至更先进的辅助手段记录下来,便会失去很多元素。 ○3在长期的口头讲唱实践中,形成了高度程式化的艺术传统。如,民间故事的三段式情节结构,民间传说的草垛式人物形象。 7.变异性及其表现、成因 变异性又称“变易性”。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只是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8110562.html,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题参考 1、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1949~1966 2、论中国民间文学 3、现代性论争中的中国民间文学史写作 4、回归民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百年反思 5、中国民间文学的西西弗斯——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读后 6、现代性论争中的中国民间文学史写作 7、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归属及地位的历史与现状 8、郑振铎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的意义——为郑振铎诞辰110周年而作 9、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 10、“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述史模式的可能性探索 11、刘绍棠小说与中国民间文学 12、中国民间文学史 13、中国民间文学采录研究的黄金时期 14、面向21世纪的中国民间文学史 15、从文化翻译看中国民间文学英译中诸悖论的统一 16、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传奇 17、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18、苏联汉学家李福清对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 19、佛教与中国民间文学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8110562.html, 20、世纪描述:民间文学学科的历史风貌——《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座谈会纪要 二、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1、中国民间文学经典论 2、表演理论对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 3、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 4、高校中国民间文学导入课教学设计新探 5、中国民间文学中“鱼”的意象 6、20世纪以来中国民间文学文体研究史略 7、试谈《中国民间文学史》中的两个问题 8、喜读刘守华著《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兼谈道教对谚语、谜语的影响 9、新中国民间文学五十年 10、作为学科的中国民间文学——兼及对胡适白话文学的新阐释 11、论中国民间文学的多元一体格局 12、我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13、中国民间文学的符号学阐释 14、我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15、对《中国民间文学史》的几点看法 16、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历史丰碑 17、关于《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学术意义 18、中国民间文学影响力评价问题研究--以愚公移山故事影响力为中心的考察

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 导读:1、民间文学的概念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

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3、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有共同的规律,即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形象化反映的产物,同时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活,发挥社会作用。但是民间文学又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整个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打夯,就不会有打夯歌;没有礼俗,就不会有礼俗歌;没有农耕生产,就不会有农谚;没有农民革命,也不会有农民起义的歌谣、传说、故事。民间文学所表现的生活面极为广阔,它的内容是劳动人民最熟知和最关切的事物,与劳动人民的思想、观点、道德、习俗、宗教信仰和生产劳动等息息相关、血肉相连。民间文学始终陪伴着人民的全部生活,拉法格说,它“是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真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己朋友,人民向他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1.第11题 远在2500年前结集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就收录了许多古代民歌。 A.《吕氏春秋》 B.《论语》 C.《诗经》 D.《逍遥游》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2.第12题 各族文学的源头与“奶娘”指的是 ()。 A.史诗 B.民间故事 C.神话 D.歌谣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3.第13题 在中国神话中,()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逐渐积累着文化的创造,逐步获得越来越多的安全与自由,终于成为的主人。 A.女娲神话 B.盘古神话 C.洪水神话 D.射日神话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第14题 在《圣经·旧约》中说:上帝看到人类道德败坏,于是后悔自己造了人,他准备降下大洪水将人类毁灭,但是顾念到一个名叫()的人,于是教他如何造一只巨大的方舟,让他的一家人躲到方舟避难。

A.孔德 B.伊阿宋 C.挪亚 D.宙斯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5.第15题 中国古代的民间寓言产生和繁荣于 ( )。 A.先时期 B.两汉时期 C.晋南北朝时期 D.唐宋时期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6.第23题 屈原在吸收()的基础上,创作了《离骚》、

《天问》、《九歌》等一系列作品。 A.吴地民歌和神话传说 B.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 C.岭南民歌和神话传说 D.北方少数民族民歌和神话传说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7.第24题 女娲神话中,女娲是用()造人。 A.泥土 B.树木 C.空气 D.血液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8.第25题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

绪论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 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文艺学 答:从文艺属性着眼研究民间文学,就是一种文艺学的研究。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就是民间文艺学。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这个说法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民间文学作品,另一种含义就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也就是“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所谓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第二种含义,即“民间文学之学”,也就是民间文艺学。 3、民俗 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 4、语言民俗 答: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 5、民间 答: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一下一段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在我国,民“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大体上可总结为是这样一个过程: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重点指下层平民——“人民”或“劳动人民”,是与“反动统治者”、“剥削阶级”相对的一个群体,是以农民、工人等直接生产者为主的并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群体——打破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民”的阶级论,重要的民俗,在一个民族里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它不仅仅限于哪一个阶级。 6、田野调查法 答:这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方法。就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它是社会调查的一种。 7、采风 答:就是用一天到几天的时间到民间去采集民间文学作品,称为“采风”。 8、历史追溯法 答:就是在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时,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它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的更全面的认识。 9、共时比较法 答:就是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时,将它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主要特征、传承规律、演变情况等。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答:从根本上说,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这就是它的双重属性。 (一)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 民间文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传说)【圣才】

第4章民间传说 4.1 复习笔记 一、民间传说的界定与分类 (一)民间传说的界定 1.德国民俗学家格林兄弟于1816年出版了《德国传说》。1835年,他们将民间叙事划分为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并进行了初步的区分。 2.1971年,美国学者乔治斯认为,民俗学家尽管对于民间传说的界定有不同看法,但有三点是共同的: (1)传说是故事或叙事; (2)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置于发生过的历史中; (3)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它的讲述者和听众相信是真实的。 3.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几种民间传说的定义,这些定义的表述方式大同小异,即认为民间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相关的故事。 4.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在《传说论》中提出:“传说这个词,既有人用于广义,也有人用于狭义。” (1)广义,是指把所有古来的传承,自然包括人们记忆流传在口上的说谈,以及较为奇特的信仰或习俗,只要问起就能得到某种说明的,都看着是传说。 (2)狭义,只认为其中的一部分,即仅限于我国发展起来的,分布各地,广泛流传的

有情节的故事才称作传说。民间传说定义: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5.根据我国传说理论研究进展,将民间传说定义加以充实,表述为: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二)民间传说的分类 1.以民间传说的情节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 (1)以情节为核心编制的民间传说分类系统明显受到芬兰学者阿尔奈和美国学者汤普森编制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影响,并且这个索引本身也包含了大量的民间传说。 (2)以情节为中心的民间传说分类并不强调民间传说的思想内容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描述,而是聚焦于叙事情节的展演,这种分类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2.以民间传说的内容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 (1)以内容为核心的民间传说分类系统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奥尔里克曾将民间传说分为两种,即起源传说和轶闻趣事。他认为起源传说用于解释一件事情的起源,而且因为这件事情的真实存在而被相信。最为常见的起源传说类型是当地起源传说。轶闻趣事是一种没有被地方化的叙事,它表现的是一个人(通常是名人)处于一种特有的情形中。 (2)我国民间传说的分类: 我国学者对于民间传说的分类主要以内容为标准,将民间传说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风俗传说、动植物传说五类: ①人物传说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 民间文学:集体创作的、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的范围:歌谣、神话、谜语、戏曲(对联) 民间文学的起源:劳动与生活、休闲、神话 民间文艺学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文学,是一门既具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立性的学科。英国是开展民俗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安徳烈*兰等。 芬兰是当代世界民间文学研究活动的中心。1989年联合国第二十五届大会向会员国提交的 《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芬兰学派编纂的《民间故事类型》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徳国,《国际民俗学科目》 日本,《日本昔话集成》和《日本昔话通观》 1935年,钟敬文在《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中,首次运用“民间文艺学” 一词来作为民间文学研究的学科名词。 1983年,钟敬文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上,发表了《建设新民间文艺学的一些设想》的讲话,提出我们要建立一门以“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从实际出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民间文艺学”,并对这门学科的宏观框架进行构想与阐明。 学习中国民间文学的目的与要求:1、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2、增进我们对中华文化(尤貝是下层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全而了解3、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4、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己的民间文艺学知识 中国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学基本原理、民间文艺传承学、民间文学分类学、民间文学体裁学、民间文艺美学、民间文艺研究的信息学。 将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引入中国,从20世纪30年代起,一些在国外学习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留学生,如吴文藻、林惠祥、杨成志、费孝通等。 PS西部和北方少数民族以《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为代表的英雄史诗群(中国著名三大史诗),四南以《人类迁徙史》、《阿细的先基》、《苗族古歌》为代表的创世神话系列。少数民族的传说与长诗,如《嘎达梅林》、《阿诗玛》、《孔雀公主》。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集体性是指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表现:1、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口头性: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口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由此形成民间文学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播手段。 变异性: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泄稿,处在不断变化中。(表现:1、作品的语言变化2、作品的内容、情廿、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传承性:在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一方而在不断变化,另一方而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泄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左的因素经过千百万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表现:作品的内容上2、作品的形式上3、具体作品的传承上) 传承人:群体传承人和个体传承人(民间文学的传承活动中的佼佼者;个人身世不凡,社会阅历丰富,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有固立的传承渊源(亲缘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形成了独特的传承风格)第三章神话 左义:是人类各共同体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史前时期最主要的文学体裁之一,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界观和价值观。)

民间文学练习题(四).

民间文学练习题(四) 陈白夜 (据中央电大该课期末复习指导材料编定) 四、名词解释题(附部分参考答案举例) 民间文学神话自然神话社会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笑话史诗创世史诗英雄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歌谣情歌儿歌民间谚语歇后语谜语民间曲艺评书鼓曲相声民间戏剧道具戏采录(采风) 民间文学采录工作的“十六字方针”民间文学: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人民群众自己创作,并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口文学作品。(仅供参考,下同) 神话:人类最早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思的以神为中心的幻想故事,或者说神话足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关于神的故事。 民间传说:民间传说,作为民间文学体裁的学术用语,是指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的一个类别。它是以著名事件、著名人物、地方风情和山水物产为中心所形成的口头叙事文学。 民间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人物的口头文学。民间故事是无所依傍的、不拘场合讲述的“纯文学”,是比其他民间文学作品更自觉的文学。 史诗:一种规模宏大、具有划时代特征的古典形式的长诗。它有韵可歌,具有民间长诗的特点;同时它又是史.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一个民族远古时期的生活,叙述民族的英雄业绩和重大历史事件,因其同时具有史的特征和诗的形式,故名史诗。 创世史诗:又称为神话史诗。它主要讲述一个民族在远古与自然的争斗和成长壮大过程。创世史诗具有浪漫性和幻想性,在少数民族地区,它往往与其所信仰的原始宗教相依存而被人们所信仰。 英雄史诗:是为歌颂英雄而产生的颂歌。英雄史诗结构篇幅宏大;抗击侵略、保卫家园、报复仇敌、解救亲人是它共有的主题。 民间叙事诗:是与创世史诗、英雄史诗相并列的叙事诗类别。叙事长诗多叙述各种故事,缠绵感人。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包括民歌与民谣两部分。 民间谚语:谚语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地说,凡是在民间流传的传言都在谚语范围之中,包括歇后语、俗语、绰号等。狭义地说,谚语是劳动人民总结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生活经验以及传统道德标准的富于教训意义的一种韵文体的短小而形象的炼话。 民间曲艺:亦称民间说唱,人民口头说唱文学的总称,是一种以文学为基础,配以音乐和表演的综合性艺术。解放后统称为曲艺。 民间戏剧:劳动人民戏剧创作的总称,是产生在民间,由历代劳动人民创作的,在广大农村和城镇广泛流传的歌舞说做并用的综合性艺术。 采录(采风):采录又叫采风,是一项特殊的田野作业,是民间文艺学、民俗学者最基础的活动。采,就是挖掘采集、搜集;录,就是有条理、有头尾地收录民间文艺作品。正确的采录应该是既收集采录了民间作品,又不使之失去民间流传的风格。 民间文学采录工作的“十六字方针”:1958年7月,在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上,提出了:“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适当加工。”这就是民间文学采录工作中影响很大的“十六字方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