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5.高中地理新课程概述

5.高中地理新课程概述

5.高中地理新课程概述
5.高中地理新课程概述

高中地理新课程概述

贺丹君江苏省溧阳市教育局地理教研室教研员

刘茹江苏省溧阳市艺术实验中学教师

一、地理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1.地理课程具有怎样的性质特点?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地球表面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因而它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普通地理( 地理概论) 和区域地理两大部分。普通地理主要讨论地理事象的一般规律,又可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其中自然地理研究地球整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这就使地理课程具有了自然科学的性质;人文地理研究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这使地理课程同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区域地理是以一个地区作为单元来研究自然环境结构形成的规律及生产发展的条件和特点,这就使地理课程兼有自然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2.如何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由于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地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显现出巨大优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迫切需要使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地理科学素养,以应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挑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实施课程标准的核心任务,它对应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什么是地理素养呢?地理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地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素养包括了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综合因素。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呢?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高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趋于稳定,他们的兴趣程度反映出对于课程价值的认识,并会受到报考高校有关专业的考试科目以及向往的职业的影响,没有地理学习兴趣,就没有地理学习氛围,也就无从谈起地理学习的效果。所以应尽可能地将一些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引入地理课程,如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地位及国际争端的地理背景、全球的资源、人口、环境等问题,我国的国土整治、经济区划、对外开放、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在此基

础上进一步探讨与其相关的自然地理的原理,逐步使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可以说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是培养地理学习动机的起点,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前提,也是促使地理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行为的“ 催化剂” 。

其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环境的性质及其时空变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是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创造机会,注意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学习内容,如增加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内容,建立地理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现实世界的结合,有助于学生体验地理与现实的相关性,理解地理趣味性和挑战性,认识到地理对于未来进一步学习的作用。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第三,深入实践,感受理解地理的价值。从本源上说,地理知识的获取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和野外调查中得到的,通过野外考察、实地观测采样、社会调查获取地理信息,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形成地理知识。可见学习高中地理课程不能仅仅以书本为中心,学生地理知识的获取宜从社区、地区开始,逐渐扩展到国家、世界;同样各种地理原理和方法都需要实践观察、动脑实际操作以帮助理解,各种地理理论需在实践活动中得以验证,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 积极进行教材、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将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他们自己用所学知识和原理去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进一步认识地理的作用。

第四,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开拓视野,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们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如何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如何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如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是一个未来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随着地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教学过程必然要信托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实施教学。通过让学生处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有助于正确审视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学会地理思维,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扩展知识视野,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学是以地球表层地理环境为对象的综合性科学,地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与相邻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它学科奠定了基础,也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地理学一方面具有很强的整合能力,它可以将物理、化学、生物、经济、人口、历史等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综合有关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如对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地理学又具有极强的学科渗透能力,许多其他学科的问题,如人口、经济、政治、疫病、竞技体育等,都可以纳入地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对国内外市场的分析预测,从区域经济贸易到文化往来交流,从信息高速公路的利用到网络经济的开拓,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生产者、消费者,都离不开对基本的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视地理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尽可能地发挥地理课程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学科渗透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地理课程的价值。这样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展复杂问题的研究、拓展地理应用的范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五,多以地理学的视角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学习一门科学,最重要的是学会这门科学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地理学之所以称得上一门科学,最主要的是它有着独特的视角

和技术体系。美国科学院最新出版的《重新发现地理学》一书这样认为“地理学的视角有三:一是从相互联系上认识事物,二是从时间变化上认识事物,三是从空间分布和空间差异上认识事物,这三者的综合构成了地理学的世界观;它总结地理学的技术体系有三:一是通过观测调查获取地理信息,二是运用多种方法分析处理地理信息,三是运用地图等工具展示地理信息,这三者的综合构成了地理学的方法论体系。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地理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和地理思维去审视自然现象和社会实际问题;要有意识地了解反映地理学科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的知识;要有意识地把所学得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用它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提高运用地理视角,去观察和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现实中各类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六,改革传统的地理测评机制,促进知能情的协调和人的全面发展。

考核与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传统的地理评价过多地侧重于过分关注知识的掌握,即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的评价。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显然是不完整、不科学的,必然导致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僵化,学生的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苦燥乏味的记忆,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荡然无存,地理学科的地位也与日俱降。改变传统以知识传授和知识测评为中心的教育测评机制,建立起包括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核心的三维课程目标,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以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因此中学地理的考试方式和测评体制应进行彻底地改革,要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环节包括进去,要把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内容包括进去,考试方式应该多样化,即使是闭卷考试也应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从而加强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引导作用。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既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高中地理教育的基本功能。地理课程的教与学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要促进学生发展,就必须注意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注重发展学生获取与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处理好顾存量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如何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而以往的地理课程强求统一: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参、统一的考试。在这种统一的要求之下,教师的教学缺乏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只能充当教学计划的被动实施者,学生的学习则局限在一种毫无自主性和选择性狭小的教学空间内,只能充当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表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因材施教,而是置学生的差异于不顾,一味进行灌输,导致学生成为没有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的知识存储器。

面对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过去那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尤其是那种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更加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课堂教学需要。正因为如此,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所以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必须正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别,构建“合格+ 特长”,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接触现代地理科技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以保证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尽可能地使每位学生的潜能

都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并为其个性发展提供空间,使喜爱地理及其相关学科的学生脱颖而出,发展个人兴趣志向,正确引导他们思考和规划今后的学业发展及就业趋向。

怎样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需要呢?

第一,通过变革课程的内容结构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需要: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 6 学分,由“地理 1 ”、“地理 2 ”、“地理 3 ”(各 2 学分,36 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 2 学分,36 课时)七个模块组成。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第二,通过变革内容标准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需要:高中课程改革首次引进和设置了“模块”的概念,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是指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为了有利于学生灵活选择课程,实现有效学习,将通常要持续 2 ~ 3 年才能学完的科目内容分解组合为若干相对完整的模块。

高中地理新课程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组成。必修课程以基础性和时代性为特征,具有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和内容的新颖性。选修课程由七个模块组成,时代感强、涉及领域广,与地理学科前沿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对学习的顺序也不作具体规定,目的是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来选择想学的地理内容。例如新课程主张将原来的一学期分为两段安排课程,每个模块可在某一阶段完成,这样学生学习计划的调整空间就相对较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调整研修。这样的内容设置意在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模块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原有课程内容组织的线性的梯状序列,课程内容可以多开端、多系列、多层次的方式进行组织,实现课程内容的相互联结。同时每个模块又具体相对独立性。

模块的引入使课程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由此走出“具有封闭性的传统”的学科逻辑的束缚,开始更加灵活地适应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适应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发展的需求。

模块的引入便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制定研修计划,使每个模块相互关联,从而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并在综合化中体现课程的个性化。

第三,通过变革教学模式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需要: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不能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要为学生的明天着想,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多

维空间辅以指导和引路,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自然的熏陶,激发对自然探究的信心和欲望,采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其潜能的个性化教学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教学方法。因此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帮助,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标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真正的显现和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突破常规陋习、焕发生命活力。

第四,通过改变学习方式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需要:新课程提倡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它既是教学适应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保证,也是为学生创建使自己具备应有的选择能力,进而具备较强的主体性的环境。

4.如何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当今社会,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工作群体,要能赢得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必须依靠众多大小群体的创新能力,群体的创新能力来自众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个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需要大批的创新型人才。然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其中,培养探究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安德尔芬格描述道:“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不太兼容,通过教师传授知识产生的是岛屿式的、实时性的知识,而不是知识的结合;它产生的是不完整的知识碎片,而不是一系列观点与观点的连接;它产生的是形式操作的、毫无意义的、无法控制的技巧,而不是各种可以表述的体验;它使人获得标准化感觉,而不是对各种不同意义的思考。”

而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根本区别在于: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积极性的主动性,它要求师生一起共同营造探究的氛围,在探究中扩展学习领域,构建新知,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二,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看。高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日趋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欲望正在增强,通过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因此,为了满足高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中地理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地理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一是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增强探究的兴趣,养成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二是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探究的方法,包括如何确定探究的主题,如何制定探究的计划,如何撰写探究的报告等。三是要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大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探究性强的问题情境,如关于天气现象的探究、城市噪声危害的探究等,鼓励学生从自然、社会以及

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中寻找有价值的探究课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运用科学方法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促进自身潜能的发展,而且还使学生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认识。四是要根据探究学习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是否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探究的方法上。

5.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

信息时代要求每个公民都应具备搜集、分析和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基础课程的整合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成为教育改革的又一个热点。在地理学科纲领性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地理教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育人环境,事实上地理学科以它特有的学科特点已经根植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沃土,地理的教学过程也必须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 平台” 。那么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呢?

①教材多媒体化: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②资源全球化:利用因特网,可以使世界地理资源形成无界的信息海洋。

③情境虚拟化:通过电脑的技术处理,对一些地理现象进行虚拟,可以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④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

⑤学习自主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势。

⑥活动合作化: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如网上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人机互助学习等)。

信息技术可以被用于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被用于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而在日常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是使用最多的人,如开发课件、课堂教学等。同时,作为主体的学生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使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易得和可选性,这就使得教师的情感受到削弱。因此,迫使教育者采取两种姿态:一是趋向于较为民主的教育模式,二是教育者本身也利用信息来强化自己,讲究使用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进行“ 信息收集-处理-概括” 方面的探究学习。这样的地理课程新理念,本身就是一种在信息技术刺激下产生的,这也会使得我们的学生树立健全的价值观,学会生存,并与教师之间逐渐形成一种交往-沟通-合作的关系。

可见,如何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功能特点,科学而有效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相融合,不断探索教学过程的新改善,引导学生不断优化

自己的学习过程,把握好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技术,培养出较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加工、信息表达的能力,学会高效率的学习,是实现地理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

6.如何使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有机结合?

传统的地理评价往往是在一个阶段和一个学期结束时,进行书面的测验或考试,将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地理学习结果的主要标准,这样容易产生忽视过程评价、强化分数概念、助长死记硬背、弱化主体意识的不良后果。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对于学生优化学习过程、形成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

地理评价不仅要考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如要求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考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同时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的意识和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体会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享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二、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与实施机制

7.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是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任何课程的设计都体现着一定的指导思想。《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一指导思想既阐明了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又揭示了为达到课程设计目的必须遵循的原则---- 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

纵观近50 年来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历史,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课程流派,但从总体上来看,凡成功的课程设计,都必须考虑社会性、知识性和人本性的有机统一。社会性、知识性和人本性实际上是与高中地理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大致相对应的。因此可以说地理课程设计的理念体现了当今世界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

如何正确理解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及这三者相统一的内涵呢?

( 1 )基础性:

任何一门课程对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都有一个基础性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它意味着:第一,高中课程内容应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选择那些超越不同历史时期而具有恒久价值的相对稳定的知识;第二,高中课程内容应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选择那些超越不同地域、民族与文化的共同知识与价值。第三,高中课程内容应致力于为每一个高中生的终身学习、毕生发展奠定知识、能力与态度的基础。因此地理课程的基础性就是指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内容选择要重视基本的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如地理要素的运动、变化过程和规律,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人地关系的基本原理等等,从而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也就是说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既要体现社会需求的基础,还要体现地理学科的基础,以及学生发展的基础。

( 2 )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高中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精神,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总是生活于特定时代,课程内容问题隶属于特定时代并体现特定时代精神。因此课程内容应呼应时代的发展,向时代开放,与时俱进。时代性既包括国际社会发展的特点,也包括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从国际社会发展的特点来看,当今世界已步入了信息化、知识经济的时代;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来看,当今的中国已进入了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要反映当前地理科学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一方面要反映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如人类对太阳系外行星及地外文明的探索,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入侵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如西部大开发,城市化,经济全球化,生态旅游,清洁生产,经济结构调整等。渗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时代性很强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顺应世界潮流、紧跟时代步伐,使高中地理课程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也就是说高中地理的课程的时代性不仅指学科的时代性,也是指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时代性。高中地理教材

( 3 )选择性:

“选择性”是从“人本性”的角度来考虑的,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高中课程内容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高中课程归根到底是高中生的课程,学生有权力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只有具备选择的机会和条件,并做出选择的行为,学生才能够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地理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组织的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因此高中地理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设计,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喜爱的课程。因此高中地理课程必须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选择性,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各种不同的学习需要,以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由此可见,为了达到地理课程的教学目的,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这三者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地理课程的设计不能因为要体现时代性就放弃基础性和选择性,不能因为要体现选择性而放弃时代性和基础性,也不能因为要体现基础性而不顾时代性和选择性。科学合理的地理课程设计,必须着眼时代性,立足基础性,注重选择性,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的创新型人才。

8.地理课程整体结构设计有什么特点?

高中地理课程不再全面学习区域地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改革上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高中的必修课程大体上是学习系统地理,而选修课程除了个别模块以外,基本上是学习应用地理。其结构如下:

以上的课程设计克服了传统课程结构整齐划一的弊端,蕴涵了极为鲜明的个性教育理念,体现五个方面的设计思路:

(1) 深度设计: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

(2) 主线设计:高中地理课程明确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3) 内容设计: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设计明确提出以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4) 体系设计: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共同组成。如下图所示:

(5) 适用设计:高中地理课程明确规定了适用范围,除了必修课程三个模块所有学生必须修学之外,报考普通高校地学、农林、经济、管理、军事等相差专业的学生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 4 学分。

总之,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同时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9 .必修课程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教育,为了确保高中教育的质量,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必修课。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

联系和融合,它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必修课是“ 公平教育” 、“ 公平发展” 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通过必修课的教学,让全体高中学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它意味着:学生该学的课程不能少,该达到的知识、能力标准不能低。这为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地理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由“地理 1 ”、“地理 2 ”、“地理 3 ”三个模块组成,应该说,采用模块设计是本次课程设计的一大亮点。设置模块,可以解决稳定的学科体系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之间的矛盾,确保必修课“ 基础性” 和“ 均衡性” 的地位。将地理课程内容分解成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即必须先学“地理 1 ”、再学“地理 2 ”、后学“地理 3 ”,“地理 1 ”、“地理2 ”、“地理 3 ”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这样可以确保地理课程目标的实现。从时间安排上来看, 3 个模块,每块36 学时,每学期分两段,每一学段约10 周完成一个模块。这样3 个模块大约可以在高一的两个学期来完成。考虑到各地区、各校的实际情况,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 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的要求,体现了课程实施规定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从管理上来看,采用学分制管理。由于必修课必须体现基础性和均衡性,所以这 3 大模块6 个学分必须修满。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要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必须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这个基本要求是指:应该具有良好的地理素养,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

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由于采用了“模块制”,并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定学习什么计划,而且必修课程又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之间可以转换和衔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所喜欢的层次,亦可以随着需要和兴趣的变化在层次之间进行转换。因此,学生有选择时间的自由,有选择内容的自由。这种人性化的设计有助于人的发展,为学生发展潜能创造了宽松自由的环境。

10 .选修课程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选修课程在确保“ 基础性” 的前提下,把重点放在“ 选择性” 上。选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发展学生个性。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 宇宙与地球”、“ 海洋地理”、“ 自然灾害与防治”、“ 旅游地理”、“ 城乡规划”、“ 环境保护”、“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各 2 学分,36 课时)7 个模块组成。这些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大都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并且有些选修模块的设置是以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界的教学实践为依据,以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目的是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设置从学生的特长、学生的爱好、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发展出发,因此所有的地理选修模块之间都没有递进关系而完全是平行的。《课程标准》对于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 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 。选修模块的设置大幅度地增加了选择性,七个选修模块给了学生很大的课程选择空间,正视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别。

三、地理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地理课程的目标是地理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地理课程设置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确定为:“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了进一步明晰这一目标,《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细化,但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分割。

1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包括哪些内容?

“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培养智能、发展个性的基础,学生要想高效地参与地理教学过程、熟练地掌握地理学习方法、顺利地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离不开地理基本知识与基本地理技能。因而,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地理课程的基础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一条是“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条目标涉及的知识内容,侧重自然地理。“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属于地球概论和天文学知识,“谈天说地”是必要的,但是“谈天”不是目的,“谈天”是为了“说地”,所以这部分知识是学习地理环境内容的前提。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知识应该说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经典内容,并且它是学习人文地理、人地关系有关知识的基础。这一条目标的完成重点通过必修模块“地理1” 来实现。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二条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这一条目标涉及的知识内容,侧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系统地理的重要分支之一,与自然地理学并列为系统地理的两大支柱。有关“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等知识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经典内容,这对于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等等都是极为重要的。并且,人地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是高中地理课程,而且是整个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所以,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仅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提出,而且还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体现。“知识与技能”第二条目标的完成重点通过必修模块“地理2” 来实现。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三条是“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这一条目标和初中地理的区域地理教学目标有很大的不同。初中阶段的目标是“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主要任务是了解地理概况,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而高中地理则要求从成因上认识区域差异,通过至少选择 3 个中国案例、1 个外国案例来认识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开发整治、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等。实际上教学目标的归宿是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基本原理,区域是作为教学的载体。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四条“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是一系列地理技能。这些技能是在初中阶段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巩固、拓展和提高。例如:初中是“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 ,而高中则是“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 ;初中是“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 ,而高中则是“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 ;等等。这些技能的掌握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的生活以及终身发展都极有裨益。如下图所示:

1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包括哪些内容?

“知识与技能”是基础,但不是惟一的、终极的课程目标,有了知识与技能但不去运用、不会应

用,是毫无意义的。以往的教学大纲中也提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方法等要求,如运用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并作出判断;根据地理基本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等,但由于把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孤立起来和割裂开来,使得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因缺乏载体而与过程脱节,导致目标难以实现;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首次将“过程与方法”单独列为课程目标阐述的一个领域,并且内容范围也有所扩大,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正确地、熟练地掌握“过程与方法”,不仅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素质,而且它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地理技能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都具有促进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一条是“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侧重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在高中阶段,相对说来这条目标属于初级水平目标,但作为高中学生来说,不会收集地理信息并将其运用于学习过程就谈不上进一步的解决地理问题。所以它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二条是“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侧重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二条目标属于在第一条目标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并且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条目标。其中,发现地理问题是前提,提出方案、对策是核心。至于途径和方法,则倡导与他人合作,强调开展调查研究。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三条是“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以往的地理教学大纲,对于这一目标是忽视的。实际上,对于一个问题的正确表达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应属于比较高层次的能力。表达者要让听者听明白,首先必须把问题全部“消化”

并能融会贯通,然后还应该做到表达的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最后还应尽力讲究语言的声调节奏。实际上,表达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能力。此外交流也是一种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理念。

可以说,“过程与方法”这三条目标属于三个不同的层级,级别逐渐提高并且形成体系,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都是十分关键的。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包括哪些内容?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与情感是互利互惠的关系。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总是影响着学习者的态度,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的不同反过来又会使学习者产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影响学习过程。新课程目标较之传统教学大纲一个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传统的地理教育的目标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很少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即使有也是以思想教育为主,而思想教育目标并不能完全涵盖地理学科的人文价值,也不能完全发挥地理的德育功能。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的必要目标是其他要求所不能替代的、必不可少的。不仅如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只是课程的一个必要目标,而且它还是课程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确

实,当一个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经历的过程、形成的方法,最终都升华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升华为意识、观念、责任、习惯,那末,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将使受益无穷的。

情意领域的目标不仅仅是单纯的爱国主义情感,而是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意领域目标的内涵比以往更充实、更丰富、更全面了。首先,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也是指内心体验、情操陶冶。其次,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也是指科学的态度、求实的态度。第三,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一条是“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动机,以往仅仅被理解为一种手段和策略而已,它不可能成为地理教学活动的目标。而这次地理课程标准将其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认为兴趣和动机本身就应该成为课程与教学的一个目标。这是因为学生假如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那末,地理学习活动就不可能有效运行,即使能短暂地运行但也不可能长时间地维持。这次,《地理课程标准》将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列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一条,可见对情意领域这一方面内涵的重视。此外,科学态度、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二条是“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关注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地理学科传统、经典的课程目标,地理和历史这两门学科被称为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双翼”。有关情意领域在这一方面内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往已有很多剖析,这里不再赘述,这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继续强调这些方面情感的培养。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在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方面,这次特别强调“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三条是“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以往的地理教学大纲在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往往还强调国际主义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国际社会强调“阶级斗争”、强调“反对共同的阶级敌人”、强调“输出革命”的“国际主义”,在当前的国际大环境下已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意识”教育。作为地理课程,如何在全球的资源、人口、环境、经济、社会与发展方面,进行“国际合作”和“全球意识”教育,则是地理学科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四条是“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知识与技能”领域已有目标要求,但是光知道“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还不够,还必须在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上,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意识、形成观念、增强责任、养成习惯。从而使遵守“环境道德”、“资源道德”、“人口道德”蔚成风气,使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深入人心、产生行动。

14.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机地整合三维目标?

以往的地理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是平面的,比较单一的,只有地理知识的教学目标,教师比较容易把握,至于能力目标则较为笼统,教师很难把握,这也是造成地理教育效率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从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设计了三个维度的立体化课程目标,这是地理课程改革上的重大突破。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理论上看,可以分割为一条一条地培养,一条一条地落实,但在具体的地理教学实践中,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地理基础知识教育是地理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基础知识教育和地理技能训练以及能力培养的根本目的和保证,地理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对基础知识教育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这样说地理课程目标是一个立体化的课程目标,它是以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经”,以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为“纬”,经纬交错,构成网络。这个经纬交错有一个核心焦点,那就是注重学生地理素养的整体提高。

15.如何正确把握必修课程的目标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组成,共6 学分,承担着高中地理基础教育共同内容的核心职能。高中地理必修课课程内容为关于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其主要目标是使高中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应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一样及实施途径。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增强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地理1” 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4 大圈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等传统内容,但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而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总结,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地理2” 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包括人口与城市、工农业区位因素等经典内容,但也不拘泥于纯人文地理结构,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结尾,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缘由、基本内涵和任务。“地理3” 则以区域作为载体,介绍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开发整治等,同样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其中“地理3” 介绍的区域的内涵等内容,和初中地理介绍世界和中国各地概况的区域地理是完全不同的。“地理3” 同样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严密,在最后部分介绍体现时代气息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紧跟地理科学的时代步伐、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16.如何正确把握选修课程的目标内容?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 2 学分,36 课时)7 个模块组成。高中地理选修课程具有拓展视野、发展个性的职能。高中地理选修课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及其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初步掌握学习人文地理的调查、访问、分析资料等基本方法,学习运用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思考和分析问题。第二部分是中国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区域差异,中国在区域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使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能够联系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本地国土整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人文地理和中国国土整治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选修模块“宇宙与地球”目的是使学生在宏观的层面上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球自身演化的进程和地表基本形态的特点和成因;“海洋地理”目的是通过探究海洋地理基础知识来了解海洋资源开发特点、现状及前景以及海洋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以及减灾防灾的对策措施,并试图通过海洋维权问题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旅游地理”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城乡规划”目的主要使学生了解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与乡村的地理分布、人类活动与城乡建设的协调关系;“自然灾害与防治”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概况,理解自然灾害与环境的关系,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养防灾减灾能力;“环境保护”通过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素质,符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

四、地理课程的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

17.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可以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判断、反思自己行为、运用多种素材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18.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

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活动。可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引导学生加强课堂实践、野外实习以及观看录像、上网等活动,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

例如,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等。如“大气温室效应”的学习,可要求学生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叙述温室效应的表现,接着可以让学生绘制示意图,说明温室效应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同时也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19.如何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到课程改革时代。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从过去刚性框架结构体系走向弹性框架结构体系。新的课程不仅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还要包括很多“体验课程” ( 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这将意味着课程的体系是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在多方课程专家参与研究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各个教师和学生可以从自己体验中把握给定内容,在理解加工之后,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课程的内容不仅是基础的、有限的,而且它具有发展性,课程给学生全面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在弹性框架体系下,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增大,新课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弹性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有发展的不同,使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因此我们的教学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个性差异,它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满足多样化的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例如,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 过程” 和“ 经历” ,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总之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地理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地理学习活动,尝试着用他们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生地理的兴趣和信心。对学有余力并对地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地理才能。

20.如何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标准等方面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发展批判性思维可使学生增强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思维的批判性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辨证的理性的批判性思维,就不会有独特的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没有批判性思维,也就不会有积极的反思,就难于造就适合当今社会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知识基础宽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高中地理内容标准中的大量内容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是达到这些标准重要途径。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改变教师的观念,要以学生为本,营造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对否定的自信和乐观。通过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唤醒和激发起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不迷信、不盲从、不维书、不维上,敢于质疑,善于肯定和否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二改革教学实践,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教师可精心组织、巧妙设问、增强课堂教学中“刺激变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等,可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学术观点,对一些地理问题展开辩论,进行反思,通过求异、辩析和质疑等过程,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产生质的飞跃,逐步培养学生科学地理观念。例如,为学生提供有关某个地区发展问题的不同观点;为某些有争议的地理问题保留开放式的结果,不给出惟一答案;设计一些运用地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有一定深度的问题等。

21.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

21 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更是一个人才竞争的社会,信息论的发展使得课堂教学成为一个信息传递、反馈、控制的完整体系。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程度的提高,教学要传递越来越多的信息,学生要掌握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组成。仅靠原有的教学手段、方法和课堂结构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引进近、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将两者有机结合,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因此《课程标准》“强调在有条件的地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使用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地理课程是以大量地理信息为基础的课程,教师可以利用地理课程的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地理教学信息资源,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利用网络中的地理信息资源、电子地图和信息技术优化地理教学。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地方,可仍以教科书中的地理图像、地图册为主要媒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以及采用访谈、调查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会从多种途径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并学会应用。”

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积极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呢?首先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如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把课程内容转化成多媒体学习资源或基于网络的信息化学习资源,让师生能方便地交流和使用;其次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全球共享的因特网信息资源与课程内容和生活实践融合在一起,提供给学生分析、讨论、评价和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自觉将信息内化并培养其综合素质和探究能力。加强信息技术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等提供技术支持;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使课堂教学向更广的空间

延伸,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等意识和能力;探索基于网络应用的自主式、协作式和探究式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创新性以及合作精神。

22 .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和应用的标准有哪些?

评价学生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状况,《课程标准》建议主要从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进行评价。理解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理解质量和表述状况;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能否激活所储存的已学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具体说来,评价内容与目标主要有如下六个方面:第一对地理学科基本的、核心的概念或结论的理解;第二了解识别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功能和作用;第三根据文字、图表、数据等背景材料,分析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第四根据文字、图表、数据等背景材料,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第六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对地理概念理解能力的评价标准与等级划分

对学生地理概念的理解状况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

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把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变为另一种表达形式;②能否用符号、模型、图表等表达概念;③能否辨别概念的正例与反例;④会进行概念之间的比较,区分概念的不同意义。

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标准与等级的划分

例:针对世人关注的2004 年12 月26 日印度洋海啸,在随后的期末测试中,可设计这样的开放题,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提供有关海啸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伤亡人数等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完材料后,就材料设计相关问题,并可运用所学知识回答自己的提问。(问题和回答分开记分)

23.评价学生对技能形成与运用的标准有哪些?

评价学生地理技能的形成与运用状况,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各种地理技能的功能、方法和要领的了解程度,选择应用地理技能的合理程度,运用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应用地理技能所取得的学习和研究成果的正确程度和实际价值。

例:可用这样的活动来评价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检测“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的达标程度,可以先布置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通过访谈、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本地人口的发展状况,绘制人口增长示意图,同时展开讨论,撰写小论文。然后教师可以用评语的方式对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收集的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多样性,以及学生撰写的小论文作一评价。

24.评价学生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标准有哪些?

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的评价,《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部分提出应重点了解学生对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常用地理研究方法的领悟、掌握状况和运用水平等等。其评价标准:一是评价学生是否了解地理方法运用的步骤、要领;其二评价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正确的地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对学生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课程标准》建议从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提出问题的假设,独立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合理表达、交流探究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应重视探究全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观察的方法、档案袋方法、评定量表法以及考试的方法。对学生探究质量的评价,还应重视“单项”探究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报告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究报告 初一地理 唐倩颖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究报告 最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在新时期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论纲领性文件,它在课程理念、评价机制、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与现行地理教学大纲有较大的不同,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一、《课程标准》体现了最新的教育理念 1.《课程标准》依据情感心理学的教学论思想和罗杰斯的“人本化教学”思想,取代了赫尔巴特的“学科三中心论”。在基本理念方面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置课程目标,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 2.《课程标准》基于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理论”的发展观,淡化、粗化具体知识内容,强化、细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倡导以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详尽要求或建议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特别倡导探究式学习和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致力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构建,以形成学生终生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改变现行教学大纲过分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弊端,转而注重师生互动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具体化。 3.《课程标准》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地理学科特点,既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支撑下,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地理课程。 4.《课程标准》大幅度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7个选修模块给了学生很大的课程选择空间。既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又给地方、学校、教师留下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余地。 5.基于“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课程理念,突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生活能力,《课程标准》突出了一些应用性强的领域,如设置“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三个应用性强的模块。 二、《课程标准》改变了单一的评价方式 1.在《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这一思想将逐渐改变我国当前把考试成绩作为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改正“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病。通过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形成的评价以及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等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的评价机制,充分体现现代教育心理学“三维度认知心理”理论,有利于学生形成金字塔型的健全人格结构。 2.学分制的实施和必修、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便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发自兴趣的学习”,同时对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发展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课程标准》构建了多维度的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选择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基础的且“有用”的知识为学习内容,关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分析、综合、归纳、解释地理信息,并将地理信息应用于地理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在做中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以激发兴趣为主,包括“理解周围的世界”、“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情感观念。渗透点具体、广泛、可操作性强。 四、《课程标准》调整了内容标准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凉山州民族中学高中地理组黄旋 凉山州民族中学近年来作为凉山首批积极探索新课改的学校,学校带领着我们一步一步深入改革,在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全新的教学模式,以下是个人就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一、争创高效课堂,摒弃满堂灌 “高效课堂”是目前高中的课改的核心,何为高效课堂呢?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在单位时间内学生获取的知识有效性,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感兴趣,让已学知识得到最大化吸收。 高中地理最大的特色就是图片的解读与理解分析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师一讲到底,曾经有学生改编《心太软》这首歌来形容教师上课的状态,“你总是心太软,什么问题都自己讲;你总是心太软,下课铃声响还在讲;你总是心太软,学生昏昏欲睡你仍在讲,每个问题都你讲……”身为老师看到这首改变歌有种哭笑不得的心情,从这首歌也能看出学生是多么反感和厌倦老师的满堂灌,课堂缺乏了参与,知识是被动无赖的接受,课堂是多么的空洞乏味。 二、新课堂的“快乐” 新课堂的新在于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接受,快乐的探索。基本理念是把教学相长拓展到整个课堂,让学差异衍生出万千的学长。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学习目标的前置,学习手段的前置;三个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个形态,展

示、纠错、点拨、拓展;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时间结构和空间分布以及课堂发言等教学评价方式。 新课堂上强调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主;高中地理强调自主看图自主提出疑问,自主讨论解答,如自我的学习、敢作敢为会感知知识,联想拓展,交流合作,善于表达,整理笔记等能力,关键是三个步骤: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自主探究、课后自主练习,课堂教学由封闭到开放,学生由接受到主动探究,氛围由死气沉沉到快乐活跃。 五个步骤指目标再现、学情调查、探究点拨、当堂检测、课堂总结,“三学五步”教学法让学生参与更多,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整个课堂充满朝气,充满学习浓郁的氛围。 三、新课改对教师的新挑战 在实践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新课改后对老师的要求高了很多,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要求提高了,课前备课量大了,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革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甚至使我们原本的“老水桶”变成了“汪洋”,与学生一起走进了探究猎奇的行列。说我们教师角色的变,缘于我们传统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一套行之多年的传统不再适应新的需求,更是将我们教师推到了改革的前沿。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就多数学生而言,智力差异并不十分明显,而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是否感兴趣。当一个人对其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可以促使其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这时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像更活跃、记忆更牢固,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作为老师你需要做的除了设定问题外,更多的是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对学生充满兴趣的,这样才能达到高效,所以对教师要求高了很多,当学生通过争论后得到自己的讨论是错误的,学生面临的挫败会影响下次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

普通高中 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前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中地理学习,是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新课改心得体会 高二地理组董英 通过参加高中地理课改实践,使我收益匪浅,作为一位高中地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我充满了信心和憧憬。 一新课程观念教法有所转变面对新课改,首先应具备新理念。通过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培训,以及校本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的学习,新课标的研究,加上自己努力学习和刻苦实践,自己“操纵”课堂能力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得以升华。在教学过程中需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我校的“思疑释练”的教学模式,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环节,使课改和素质教育相辅相成,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素质教育则是课改的灵魂和引路人。 二提高了教材的宏观把握能力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新课程的实施要严格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课标内涵进行细致的解读,对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处理,明确重点、难点,讲解时就会心中有数。此次高中地理课改系统的分析了高中地理教材,使我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初中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各部分的重难点有了宏观的把握。建设“思疑释练“教学模式是推进课改的有效途径。(1)“探究”理念贯穿于高中教学。从自然到人文到区域至到地理信息技术,每一堂课都存在着不同的探究方式,渗透着探究的影子。(2)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也可以成功开展“探究教学”。自然地理的教学案例丰富了我的教学素材,探究活动的设计丰富了课堂教学,使学生从枯燥的课本内容中解脱出来,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人文地理部分有更大的探究空间,只是这些潜在的教学资源有待于我们去开发。 三注重情感教育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教”的成效,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方向,也是地理教育工作者行动的方向。由于地理学科较其它学科相比,重注实际生活与生产,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创设各种机会,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展示自我,体验到地理学习的成功喜悦。在教学内容上添加有思考性的内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取成就感,,达到兴趣—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目标。 四教学手段的变化,改进教学方法。地理教学的改革不仅体现在课程结构与教材内容,它更要求深入到教学活动之中,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拓宽,优化教学过程,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已提到日程上,触及到每位教师习以为常或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中,打破“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在“满足学习需要的有意识的交流活动”中下功夫,使学习过程成为启发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愉快的活动,改变了那种满堂灌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扭转“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思考、重文字轻图像、重积累轻运用”的地理教学活动。 五可持续发展是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地理教学要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21 世纪议程作出的贡献,教育学生理解、接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自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实施21 世纪议程作好准备。具体要求是:①正确理解满足现在需要和满足未来几代人需要的关系,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②正确理解根除贫困与满足广大人民需要的关系,增强扶贫和人类平等发展的观念。③正确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作自觉的环境卫士。 ④了解21 世纪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策略和行动,增强参与实施观念和历史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国际竞争加剧的同时,国际之间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现代公民的要求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随着地理科学的持续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给高中地理课程带来新的学科资源与发展活力。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的基础学科课程,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综合思维(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新理念、新实践、新思维在地理课堂中不断涌现,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各具特色,兼具别样优势的方法使地课堂精彩纷呈。不论什么样的形式,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研读新课程标准,回归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有更加清晰准确的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一,精心研究、明确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任务量大,而时间较为紧张。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教学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我们只有对这些内容研究透彻,在指导学生学习及复习备考的环节中,才能做到明确思路,做到知识无遗漏,能力有侧重,避免简单教教材,使有效资源最大化。 第二,素养导向,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概念,如何与学科知识结合,这是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科知识,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止于知识。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知识的学习提升、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我们需合理优化课堂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源于课本而不限于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201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的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由必修课程与选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埂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习探索扑克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doc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曰、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O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的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笫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由必修课程与选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项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习探索扑克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专题09中国基本概况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区域地理专题09 中国基本概况(练) 1.阅读下面的“中国疆域与邻国图”: (1)在图上填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太平洋。 (2)在图上找出下列岛屿、半岛和海峡,并把它们名称前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图中适当的位置: 岛屿名称:A台湾岛、B海南岛、C南海诸岛、D舟山群岛; 半岛名称:E辽东半岛、F山东半岛、G雷州半岛; 海峡名称:H台湾海峡、I琼州海峡。 (3)找出与我国陆地相邻的15个国家,按方位及图中所标出的序号,依次说出它们的名称。 (4)找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并按图中所标的数字依次说出它们的名称。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生产、生活情况,回答2-3题。 2.下列我国少数民族中,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是() A.哈萨克族 B.鄂伦春族 C.蒙古族 D.朝鲜族

3.与该少数民族聚居区接壤的邻国是() A.俄罗斯 B.朝鲜 C.哈萨克斯坦 D.蒙古 【答案】2.D 3.B 4.下列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南部,北极圈穿过我国北部 B.我国最北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 C.东部临海,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 D.我国领土最西端位于东五区,最东端在东九区,跨四个时区 【解析】我国国土辽阔,南北跨度大,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北极圈不穿过我国,我国的最北端在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我国东西跨5个时区。 【答案】 C 6.我国的内海是指( ) ①.台湾海峡②.渤海③.琼州海峡④.北部湾 A.①② B.②③ C.③ ④ D.①④ 【解析】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答案】B 读下图,回答7~8题。 7.青岛所临的海区为( ) A.东海 B.黄海 C.渤海 D.南海 8.有关该海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底全为大陆架 B.海底锰结核资源丰富 C.季风洋流盛行 D.为我国内海之一 【解析】渤海与黄海以辽东半岛老铁山角至山东半岛蓬莱角为界,青岛属黄海沿岸城市;黄海海底全部为大陆架,油气资源丰富,为我国边缘海区之一。 【答案】7.B 8.A

2020新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内容标准】 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1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口,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绿色发展、共同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内容标准】 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7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举措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2.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10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2.11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的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中地理新课标试题及答案

高中地理新课标理论考试试题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30分)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适应()的高中地理课程。 2、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资源、()和()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3、高中地理课程与()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4、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课时)七个模块组成。 5、宇宙中的地球内容标准有四个,即描述地球所处(),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阐述()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出地球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6、地理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7、地理Ⅱ有三项内容,即()与城市、生产活动与()、()的协调发展。 8、高中地理内容标准中的大量内容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是达到这些标准重要途径。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9、地理学习评价,要在()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 10、对学生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建议从学生能否()地理问题,提出问题的假设,()地理问题,合理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判断题(20分)(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的填A,你认为错误的填B) ()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江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地理一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地理一) 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 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组成。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由“地理 1 ”“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所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和融合。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 “环境保护” “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七个模块组成,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自2005 年9 月开始,江苏省进入了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一个突出的困难表现为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普遍感到教学深度、广度难以把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强化教师的课标意识,充分发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作用。为了贯彻落实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帮助教师科学地把握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称为《高中地理教学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主要是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 进行梳理和细化,针对其中的具体内容提出较为明确的教学要求,帮助教师恰当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且操作性强的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内容标准” ,涵盖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当中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地理3”)。二是“学习要求”,主要是依据各项内容标准提出的具体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涉及三个必修模块和四个选修模块中应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并进一步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修订稿)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 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 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 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 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 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 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 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 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 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 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 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共有5条,这些基本理念和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的6条基本理念相比较,有些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有些则有性质上或者程度上的不同。高中地理课程的5条基本理念可以概括成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第二条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以上两条理念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来的,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它也是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并力图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设计、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安排以及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中,是高中地理课程最核心的理念。而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又落在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上。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学习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钥匙”,并且只有当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地理了,他们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与终身发展的需要。地理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则是初中阶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续。 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意识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理念。 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和谐统一的高中地理课程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其中,“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概况测试题

高二地理中国地理概况 组 一、选择题 迹多, 在一个热门帖吧中,点击率和跟帖数非常高的一个帖子是这样的:“湖南人说他名 胜古 北京人就笑了;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人就笑了;内蒙人说他面积大,“甲人”就笑了;“甲人”说他民族多,“乙人”就笑了;“乙人”说他地势高,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说他文物多, 笑 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就笑了??台湾人说陈水扁想独立,全国人民都 : 了。”读下图回答下列各 题 1.“甲人”笑了,甲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A. a B.b C. c D. d 2.“乙人”笑了,乙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A. a B.b C. c D. d “黑河一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 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 。 题 密度的对比线。据此完成下列各 3.从1953 年到2010 年期间() A. 东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B. 西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C. 东南半壁增加的人口数多于西北半壁 D. 西北半壁人口增长速度慢于东南半壁 4.历经80 多年,胡焕庸线揭示的我国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有( ) ①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没变②城市主要位于东南半壁的格局没变③人口分布重心逐渐 由东南向西北移动④西北半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东南半壁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5.下列措施有助于破解胡焕庸线的是( ) A. 西部地区大力扶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推进城市化进程 B. 西部地区加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区域发展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 C. 将污染严重的工业逐步由西部地区迁入到东部地区 D. 鼓励西部地区通过提高自然增长率来实现人口增加 。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四省中,地处内陆且不与邻国接壤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四省中,春分日最先看到日出的是

2016修改版高中地理课标[精品文档]

前言 2014年12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2004年开始施行的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成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复活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国家教育改革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4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面对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现行普通高中课程还有某些亟待改进之处。课程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必修不断深化。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修订,正是推动课程与时俱进、深化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 2012---2014年,教育部组织了对国内外普通高中教育的专题调研,深入分析总结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十年来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比较研究了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和主流趋势,重点研究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与性质、普通高中课程的任务、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以及实施课程的保障措施等问题,为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教育部作出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部署,明确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的主要任务。第一,凝练核心素养,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厘清本学科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精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的建议。 第二,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坚持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的统一。本次修订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同事,强化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课程结构上适当压缩必修课程的内容和课时,提高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精选必修内容,以强化共同基础。同时,尽可能呈现不同类别和水平,为学生选择课程提提供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第三,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人才培养要求。各学科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将具体教学目标进行水平划分,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该标准不仅要在引导教师把握人才培养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教学设计和实施水平中发挥作用,而且要在帮助学生学习、进行过程性作业评价、指导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中发挥作用。 第四,优化内容结构,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高考改革对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应与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接,相互促进。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了必修、选修内容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校考试招生的对应关系。基本思路是:必修指向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性考试;选修1指向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和高考;选修2由学生自主选择,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可在高校自主招生中体现。这样的结构安排,既坚持了普通高中教育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也较好地实现了教与考对接协调,方便教,方便学,方便考。 第五,增强可操作性,力争“好用、管用”。本着为教学服务、为考试评价服务、为编写教材服务的原则,突出标准的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教材编写的指导。每一个模块由“内容标准”“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组成,增加教学、评价案例,同时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凸显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doc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学习和反思,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 认识,以下就是我在学习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 首先,我了解了新课程新在哪里,它与老教材的主要区别是一、 理念上新。 二、方式上新,表现在逻辑上比较独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学科的价值,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提高三角形的重心,体现学 生的认知能力,体现教材的灵活性、时代性、多样性、选择性,这四 个特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体现了学科价值的整体性。 地理课程均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总目标。重视学习 生活中的地理、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 重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强调理性认识地理环境,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理解自 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掌握并且能运用地理原理。 地理技能要求学生独立掌握与运用,如地理实践观测、阅读分析运用 地理图表技能等。 高中地理是在初中基础之上的递进。初中地理学习主要关注激发 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鼓励积极探究。高中重视自 主合作学习,倡导探究学习和各种形式的地理实践活动。地理思维能 力与地理学习能力方面更突出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侧重理论联 系实际,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发展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关注培养学生具有更高层次的探究能 力、更高要求的收集处理地理信息能力。注重地理案例教与学,强调

掌握学习方法,重视地理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迁移与运用。 在处理高中教学问题中,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以下要求; 1、树立牢固的课程意识。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任何课程都是需要教师去执行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自己的学识和人生经历融会到课程教学中去,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课程,用自己的才华来创造课程。不要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2、树立新的课程观。作为教师,要使学生真正地学好,必须树立一种大课程观,使教学不但通过教材来体现,更通过广泛的资源建设来体现。不但通过课堂来体现,更通过课外活动来体现,不但通过学习具体的知识来体现,更通过校园的文化建设和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来体现。要求教师要有敢于突破“教材本位”和“教师本位”的课程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树立整合的课程观。 3、更新教师的知识观。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性质、价值和规范等根本看法。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更新自己的知识观。过去课程理论强调知识是第一位的,强调完整的学科体系,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侧重知识的训练。在教师看来,课堂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能力,要教给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在新课程观下都属于知识范畴。 其次,了解了新课程的设置和管理方面与老教材的区别。一、课程设置了七个选修模块,学生可自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