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孟

论孟

论孟
论孟

《论孟》名句

编印:刘铭霞2013年2月23日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译文:孔子说:“每天吃点饭,喝点水,头垫着弯曲的手臂睡觉,在其中也是很快乐的。用不义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我来说,就如浮云一般轻。”

3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篇》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怎样,子路没有说。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哪,发愤努力以至都忘了吃饭,而快乐以至忘掉了忧愁,竟然连自己就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等等啊。”

4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篇》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换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接舆赶快走开了,孔子无法和他交谈。

6、子曰:“乡(一乡之中)愿(貌似忠厚者),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篇》

译文:孔子说:“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

孔子说:“没有是非的好好先生,是损害德行的人。”

7、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篇》

译文:孔子说:“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

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

译文: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9、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皿。”孔子说:“君子不要成为单纯的工具。”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10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車无輗(ní),小車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为政篇》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诚信,真不知道他怎么还可以算是个人。就如大车没有了安横木的輗,小车没有了安横木的軏,它凭什么行走呢?”

1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

12、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篇》

译文:孔子说:“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14、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15、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篇》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16、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译文:人不可以不知羞耻,没有羞耻心所带来的耻辱,那才叫无耻。

1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9、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2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2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3、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篇》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24、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篇》

答: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2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篇》

译文: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2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

译文: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28、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为政篇》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2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篇》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30、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篇》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31、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篇》

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啊!”

3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篇》

译文:孔子说:“子由,你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3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篇》

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35、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篇》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36、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7、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篇》

答: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的。”

38、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篇》

译文: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迁怒于人,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

39、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篇》

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40、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篇》

译文: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管理。?”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41、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知人论世)译文:吟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著作,(但)不了解他们的为人,行吗?所以还要研究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所作所为。这就是同古人交朋友。

42、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要是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4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那就是…思想纯正无邪?。”

4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第二》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感。”

4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第六》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46、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第六》

译文: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

47、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第十二》

译文: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修养仁德。”

48、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文: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4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第三》

译文:孔子谈论季孙氏时说:“他竟然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种僭礼的事都可以狠心地做出来,还有什么不可以狠心做出来?”

5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文:孔子说:“当权者本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命令,百姓也会执行;当权者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

5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52、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第四》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53、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惑乱道德。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会打乱大的计谋。”

54、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孔子说:“言辞不过达意罢了。”

5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5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57、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第四》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又以穿破旧的衣服和吃粗劣的食物为耻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58、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第七》

译文:孔子(从来)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这些事)。

5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第八》

译文:曾子说:“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远吗”

60、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第十一》

译文: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61、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孔子说:“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亲自去耕田种地,难保不饿肚子;努力学道,却可以得到俸禄。所以,君子只担忧学不到道,不担忧贫穷。”

6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孔子说:“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6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译文:不得志时独自修养好自身,得志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

6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第四》

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65、子贡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6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第九》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

67、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的人性论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1)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1) (一)时代的要求 (1) (二)继承与创新 (2) 二、孟子人性论的内容 (2) (一)何为人性 (2) (二)人性的本质 (2) 三、孟子人性论的意义 (2) (一)对当时的意义 (2) (二)对当代的意义 (3) 参考文献……………………………………………………………………………… 4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各派思想纷纷出现,儒家思想也在那个时候诞生了,孟子作为儒家大师之一,他的思想的产生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在孔子基础上的发展,更是自身对儒家思想的一次创新,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初步完成了对儒家思想的构建,而且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找到了理论依据,即人性本善,并且在善的基础上使“仁”的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不仅促进了当时儒家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人性;善;和谐社会 Abstract: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of ancient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political ideas, Confucianism also at that time was born, mencius as one of the Confucian master, his thought is not only the request of the ages, but also i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nfucius is an innovation of Confucianism itself,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thought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not only did he initially completed the building of Confucian school, and find the core of the Confucian "benevolence" as theoretical basis, namely human goodness, and on the basis of good make "benevolence" to further expand the thought of,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also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words:Mencius; Human nature; Good; A harmonious society 浅谈孟子人性伦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时代的要求 孟子生活在东周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纷乱复杂,政治上无非是各个诸侯国之间你打我拒,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疆土、富国强兵、称雄天 下,然而伴随它产生的各派的思想对于诸侯就复杂的多了,究竟那个可以令他们实现目标,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这样描写孟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的,“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时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1、“性”所指不同。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 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 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孟子通过“四端” 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 伦” ,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人人为善,合于善也。由此可见,荀子的“礼义之化”同孟子所追求的善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这充分表现了孟荀人性论在追求目标上的一致性。 2、修养人性的方法同样为教育。孟荀在人性最好追求上都归结于善,在达到此目标的途径上,也都选择了通过教育来修养人性。前者是扩充善端,后者是化性为伪。

论孟名句1

《论语》《孟子》选读之名句整理 1、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五》)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七》) 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七》) 4、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十四》) 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 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十八》) 7、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孟子〃万章下》 8、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六》) 9、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十七》) 10、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 11、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尽心上》 12、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尽心上》 1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回〃十二》)

1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十五》) 15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1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里仁〃四》) 17、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十七》) 1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二》) 19、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四》) 20、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十三》) 21、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十三》) 2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论语〃季氏〃十六》)23、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论语〃季氏〃十六》) 2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十九》)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下) 1、“性”所指不同。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 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孟子通过“四端”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人人为善,合于善也。由此可见,荀子的“礼义之化”同孟子所追求的善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这充分表现了孟荀人性论在追求目标上的一致性。 2、修养人性的方法同样为教育。孟荀在人性最好追求上都归结于善,在达到此目标的途径上,也都选择了通过教育来修养人性。前者是扩充善端,后者是化性为伪。 孟子认为教育首先是要通过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要求人们存心养性,“求其放心”,把失去的善找回来并扩充之。其次,孟子还十分重视教师对人性追求善的作用。他曾明确指出,“教人以善,谓之忠”、“夫子教人以正”(《孟子·离娄下》)由此,孟子对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 荀子由于主张人性恶,故他注重化性为伪,通过教育使人为善。“伪”是人为、加工的意思,在这里主要就是指教育,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教育才会使人变善,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 同时荀子也强调环境教育在人性善恶转化中的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荀子·劝学》)基于此,他强调“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使自己在优良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使自己符合圣王之道,以达到善的目的。另外,荀子还提供了积习致善的方法。通过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达到“涂之人可以禹”的境地。 当然,除此之外,二人的人性论在一些细节上亦有相似之处,比如孟子的“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与荀子“顺是”的类似,孟子寡欲思想同荀子节欲思想的相似等。 第二种观点 相异之处: 1、立论的基础不同。通过前面的探讨,我们知道了孟子是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其“性善论”的立论基础,他认为人具有“四心”,“四心”经过发展壮大又会成为“四端”,“四端”经过环境及个人的主观努力便会成为“善性”。而荀子则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立论的基础,以人的本能为性,人因为有这些本能而相互争斗,残杀,最后导致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荀子便是因人的本能而得出“性恶”的结论。立论基础的不同是产生性善、性恶这两种相对立观点的根本原因,因此,立论基础的不同是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 2、实践的不同。(1)道德实践的目的不同,孟子主张修善的核心是“扩而充之”,找回失去的善端;而荀子则认为修善是为了除掉人的恶性,人为地去培养善心,即“化性而起伪” (2)“道德实践过程的不同,孟子认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回善心,因而主张顺着人性扩充;荀子则认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要除掉恶性,建立善性,因此主张逆着人性去修善。” (3)培养德性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孟子强调培养道德要先自律而后推己及人,鼓励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而荀子则强调道德修养一方面要自己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以及学时择人择地的重要性,

《论孟》选读复习

灌云县第一中学《论孟》选读复习 姓名:班级:得分: 1、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 ,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2)上面文字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主张和思想?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 2、①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以上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教学观点?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 3、“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 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请结合实际对“和而不同”的观点加以评述。 。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结合这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表达了对君子的怎样的要求? 。 6、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从“齐人有一妻一妾”这则寓言中,你可以看出什么寓意?简略分析孟子的论辩特色? 。

孟子经典名言名句精选之笃行篇(带翻译和出处)

孟子经典名言名句精选之笃行篇(带翻译和出处) 孟子的生平事迹,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篇列传,包括十几个人,始于孟子,终于墨子,是一篇战国学者的合传。重点是孟子和荀卿二人。司马迁对孟子尤其尊重,开头便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在这篇包括十几个人的列传中,司马迁独对孟子如此赞叹,可见他对孟子的重视,不同一般。孟子名言精选之:笃行篇(带翻译和出处) 孟子生卒年(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

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公孙丑上) 【翻译】(孟子说:)“子路,别人把他的过失告诉他,他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向人家施礼。” (孟子)曰:“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公孙丑下) 【翻译】(孟子说:)“古代的君子,有了过错,随即改正;今天的君子,有了过错,竟将错就错。古代君子的过错,好象天上的日蚀、月蚀,百姓都能看的很清楚;当他改正错误的时候,人们都抬头望着。今天的君子,不仅将错就错,并且还编造出一套假道理为自己辩护。”(孟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滕文公下)【翻译】(孟子说:)“一个有志气的人,不怕死后弃尸山沟,勇敢

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的人性論 摘要:人性问题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论的热点之一,孟子在激烈的争论中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人性本善”,从而为他所倡导的仁政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这也是他对人类的自信,是其乐观性格的表现。本文从人性平等、人性有别于物性、善性可变、顺其性而长其义、从人性到仁政五个方面探讨了孟子的人性论,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其性善论思想。 一、人性平等———善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的本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人都有不忍加恶于人之心,当人们看到小孩掉到井里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产生救的想法,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人就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之心的人也不能算是人。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生来就有这四种道德发端,就好比人生来就有四肢一般。在此,孟子认为人皆有四心,将四心作为为人的标准,有四心就能做到仁、义、礼、智,也就能为善了,于是善是人与生俱来的。在《告子上》中孟子有这样一段话“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本质来看,是可以为善的,这也就是他所谓的人性善良。至于有些人做不善的事情,并不是他们天生本性如此,四心人人都有,有了四心也就可以做到仁、义、礼、智这些善的道德标准了。所以说仁、义、礼、智并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人本身就有的,不过不曾思考它罢了。孟子把人这种与生俱来的善性称为“良知”、“良能”。 二、人性有别于物性 告子曰:“生之谓性”、又说“食色,性也”。(《告子上》)告子是以人的生理本能和欲望为性,他将人的自然本能、自然属性定义为人性,认为人性与物性是一致的,抹煞了人性与物性的本质区别,忽视了人的理性对感性情欲的制约。孟子则对其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驳。 孟子认为物虽有性,但人之性与善俱生绝不同与物之性,就如白羽、白雪、白玉三者同为白色,但三者的性质不一样,白羽之白之性轻,白雪之白其性易消,白玉之白其性则坚,而人之性,犬之性、牛之性都各不相同。由此可见,告子“生之谓性”的观点,是从人的生理本能着眼的,超出了人的“类”本质,把人和动物的界限给模糊起来了,孟子则是从人的“类”本质来考察人性的,是把人和动物相对待来论证人性问题的“。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上》)在此,孟子明确的用“类”区分了人与物。事实上孟子也正是以“类”的观念来区分性的,人不同于物,人有理性有伦理道德,所以人能为善而不单纯的满足生理需求,并且在孟子这里所谈的人性也正是指认主观精神方面的道德理性情感。这样孟子

孟子的人性论

目 录 摘 要.............................................................................................1 Abstract (1)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1 (一)时代的要求 (1) (二)继承与创新 (2) 二、孟子人性论的内容 (2) (一)何为人性 (2) (二)人性的本质 (2) 三、孟子人性论的意义 (2) (一)对当时的意义 (2) (二)对当代的意义………………………………………………………………3 参考文献……………………………………………………………………………… 4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各派思想纷纷出现,儒家思想也在那个时候诞生了,孟子作为儒家大师之一,他的思想的产生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在孔子基础上的发展,更是自身对儒家思想的一次创新,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初步完成了对儒家思想的构建,而且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找到了理论依据,即人性本善,并且在善的基础上使“仁”的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不仅促进了当时儒家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人性;善;和谐社会 Abstract: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of ancient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political ideas, Confucianism also at that time was born, mencius as one of the Confucian master, his thought is not only the request of the ages, but also i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nfucius is an innovation of Confucianism itself,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thought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not only did he initially completed the building of Confucian school, and find the core of the Confucian "benevolence" as theoretical basis, namely human goodness, and on the basis of good make "benevolence" to further expand the thought of,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also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words:Mencius; Human nature; Good; A harmonious society 浅谈孟子人性伦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时代的要求 孟子生活在东周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纷乱复杂,政治上无非是各个诸侯国之间你打我拒,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疆土、富国强兵、称雄天下,然而伴随它产生的各派的思想对于诸侯就复杂的多了,究竟那个可以令他们实现目标,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这样描写孟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的,“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时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和。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其一,孟子不被当时的诸侯王所任用,商君是法家的代表,吴起也有一半的思想是发家的,孙子是兵家的代表,可见在当时儒家思想并不占主导地位,各个诸侯所施行的政策也与孟子所学不同,各地杀伐不断,人民生活困苦,由此孟子在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其二,孟子治国之志无法实现,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书中阐述了他的思想要领,修齐治平之道皆在其中。 (二)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论语》《孟子》选读:我读论孟、从孔子到孟子

【课程目标】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展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 2、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3、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学习要求】 1、阅读文化论著,能把握主要观点和关键材料,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阅读文化论著,重在整体把握。研读不必面面俱到,一些比较冷僻的知识和艰深的内容可以从略。例如,阅读《论语》《孟子》,首先选择适合的注本,把握其主要内容,弥补选读带来的结构上的片面性;其次了解孔孟的伟大智慧,诵读其中的精彩语句,从而理解中华文化精神,继承优秀文化遗产;最后可对其中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重点研讨,注重反思,探究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3、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通过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参与意识、探究意识和反思精神,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例如,通过《论语孟子选读》的学习,了解儒家学说,崇尚孔孟人格,乃至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研究方法。 【教学步骤】 《我读论孟》四步法:释——译——解——记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翻译文句,读懂文章内容。[自学为主、课前完成] 2、检查、交流并梳理语言障碍。[生生互助、师生互助] 3、选择部分章节,提供诸家集释,弄清其主要观点和侧重点。[教师提供素材,师生揣摩分析概括] 4、在诸家的解读中,你欣赏哪点或哪些认识?简要说明理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5、根据自己的见闻或联系现实生活,找出相应的例子,并谈谈自己的认识。[关注现实,认真思考] 6、孔孟的话给你什么启迪?请模仿诸家中的某一语言风格或另劈蹊径,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话。[反思交流,历练自得] 7、背诵一些名句。 第一课时 一、为什么还要读孔孟的书?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柳诒徵,231页) 要读名著,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

关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课程 关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文献综述 专业:2015级公共管理 姓名:马天阔 学号: 120150248

摘要 孟子关于人性的思想的论述是建立在孔子“仁”的道德伦理架构下从人之本性出发提出的。孟子从个体生命体验和形式逻辑层面反复证明的一个观点为人性向善,人之本性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所代表的“仁”“义”“礼”“智”。人性之善是与善恶相对之善,善不是绝对之善。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孟子“人性论”思想的讨论也是此起彼伏。学者们大多就孟子提出人性思想的来源、人性思想的内容以及孟子人性思想的意义做了论述。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研究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献进行回顾与归纳,并最终给出总结和作者自身的看法,希望能对今后研究孟子人性思想有所启发。 [关键词]孟子人性思想性善论

一、引言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对儒家思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思想家。他以继承、发挥孔子的思想为己任,既为孔子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提供了“人性”的支撑,又将“仁”引入到政治领域,提出了著名的“仁政”学说。孟子提出,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四种“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然本性,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类的根本标志。这也成为其“性善论”的一个重要依据。孟子的人性思想对于我们民族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国学者对孟子思想特别是人性思想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其人性论思想的来源、人性思想的内容以及孟子人性思想的意义几大模块。本文就将从这几个模块对学术界现有观点进行一个回顾与归纳。 二、文献内容回顾 2.1 孟子人性思想的来源 要讨论孟子为什么要提出人性思想,我们必须设身处地的去看看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孟子之所以提出“性善说”,一方面与历史趋势紧密联系:孟子处于战国中期,当时各国先后建立了以封建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各路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相互间不断征伐,孟子认为百姓正在遭受巨大的苦难,人民希冀获得和平生活。在此背景下他构思以人性善为基础,构建统治阶级施仁政、行王道的理想社会形势。1另一方面还与当时的礼乐文化不可分离: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从西周开始萌芽”礼乐文化取代了祭祀文化。与这一革命性的社会人文思潮出现相呼应,对人与人性之思考逐渐取代对神与神性之关注。如果说《尚书·商书·西伯勘黎》中的“不虞天性”尚是对神性之描述,那么《诗经》出现对人之欲求与人之本质的思考当是合乎逻辑之演进:“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2人之懿德,源自于天,孟子曾引这一首诗论证其人性思想。由此可见,“孟子的性善论,曾受到这类言论的启发”。3 对于孟子提出人性论思想的缘由,学术界普遍观点认为孟子是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理论下继往开来所论述的。这部分学者认为孟子曾明确表示:“乃 1陈明.浅析孟子“人性”思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 2曾振宇.“遇人便道性善”:孟子“性善说”献疑[J].文史哲,2014,(03). 3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86.

《论语》《孟子》选读(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论语》《孟子》选读(人教版高一必 修教案设计) 【教学步骤】 《我读论孟》四步法:释-- 译-- 解-- 记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翻译文句,读懂文章内容。[ 自学为主、课前完成] 2 、检查、交流并梳理语言障碍。[ 生生互助、师生互助] 3 、选择部分章节,提供诸家集释,弄清其主要观点和侧重点。[ 教师提供素材,师生揣摩分析概括] 4 、在诸家的解读中,你欣赏哪点或哪些认识?简要说明理由。[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5 、根据自己的见闻或联系现实生活,找出相应的例子,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注现实,认真思考] 6 、孔孟的话给你什么启迪?请模仿诸家中的某一语言风格或另劈蹊径,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话。[反思交流,历练自得] 7 、背诵一些名句。 第一课时 一、为什么还要读孔孟的书?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柳诒徵,231 页)要读名著,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

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 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 这里讲的是识字教育以上的中高等教育] 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 经典]” (《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59 页)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二、怎样阅读经典? 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域,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文学(经典)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该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经典)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语言[ 说与写] 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语言的敏感、驾驭能力,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 与开掘] :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 与开掘] ,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 与开掘] 。说到底,这乃是对人[ 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

论孟 名句默写

《论语》《孟子》选读之名句整理 1.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五》 2.,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七》) 3.,,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七》) 4.,,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十四》) 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孟子·告子上》) 6.,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十八》) 7.孟子曰:“伯夷,,耳不听恶声”。《孟子·万章下》 8.子曰:“,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六》) 9.子曰:“性相近也,。”(《论语·阳货·十七》) 10.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11.人性之善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尽心上》) 12.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礼也;,智也。(《孟子·尽心上》)1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论语·颜回·十二》)1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论语·卫灵公·十五》)15.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16.子曰:“,。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里仁·四》)17.子曰:“。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18.子曰:“,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二》) 19.子曰:“,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四》) 20.子曰:“,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十三》 21.曰:“,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十三》 2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损矣。”(《论语·季氏·十六》) 23.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多贤友,益矣。”《论语·季氏》2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25.孟子曰:“。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26.子曰:“君子坦荡荡,。”(《论语·述而·七》) 27.子曰:“岁寒,。”(《论语·子罕·九》) 28.,,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29.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孟子·滕文公下》) 30.困于心,,;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3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32.,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孟子·公孙丑上》) 33.体有贵贱,有小大。,。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孟子·告子上》) 34.子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六》) 35.子曰:“古之学者为己,。”(《论语·宪问·十四》)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在孟子与荀子学说中,人性论都是他们各自思想体系的基础,同样是人性论,荀子与孟子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当我们仔细研读他们关于人性问题的表述,发现虽然结论不同,但在逻辑上并不相背,而且在理论使命上也是大致相同的,仿佛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如同从手心与手背两个方面来看同一只手一样。 孟子与荀子人学体系的基本结构相似。他们学说的核心都致力于人学的体系化,而天人关系问题都是其全部学说的立论基础。仅从各自的人学基本概念上看也有相似之处,他们各自都将人分解为心与性,并从性、心、天的角度来建构人学价值理论。 孟子与荀子都承认人的自然本性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欲望是不可去除的,因而都具有自然主义倾向。 孟子与荀子都主张对人性进行改造,体现在他们学说中的基本儒学价值观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尽管如此,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论的学说显然是不同的,这尤其可以从他们关于人性论的主张推展开来的社会政治理论中能够地看出各自的差异。

一是人性论的概念内涵不一致。荀子学说中所谓的性,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而孟子所论的性,虽然也包涵口、目、耳、鼻之欲的自然本性,但他在自己的学说中却又明确要将这些自然本性排除出人性之外;相反,荀子竭力排除在性之外的,如仁、义、礼、智等称作伪的后天教化方面的内容却是孟子人性论的核心内涵。“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荀子·性恶》)孟子说:“人们之所以能学习,是因为他们的本性是善的。”我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这是还没有能够了解人的本性,而且也没有弄明白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的一种说法。孟子在《尽心下》这一篇目中提出了人性的基本内涵,从中也能看出他与荀子在人性概念内涵方面的根本区别:“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口对于美味,眼睛对于美色,耳朵对于好听的声音,鼻子对于芬芳的气味,四肢对于安逸的感觉,这些爱好都是天性,但能否享受到,其中有命的作用,所以君子不把它们看成是天性所致。仁对于父子关系,义对于君臣关系,礼对于宾主关系,智慧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都是极重要的,能否实现这些,其中有命的作用,但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把它们看成命的范畴。 二是关于善恶产生的根源不同。在孟子学说中,尽心、知性、知天——即心、性、天的三位一体是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人类

《论语》《孟子》选读(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论语》《孟子》选读(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设计) 【教学步骤】 《我读论孟》四步法:释--译--解--记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翻译文句,读 懂文章内容。[自学为主、课前完成] 2、检查、交流并梳理语言障碍。[生生互助、师生互助] 3、选择部分章节,提供诸家集释,弄清其主要观点和 侧重点。[教师提供素材,师生揣摩分析概括] 4、在诸家的解读中,你欣赏哪点或哪些认识?简要说 明理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5、根据自己的见闻或联系现实生活,找出相应的例子,并谈谈自己的认识。[关注现实,认真思考] 6、孔孟的话给你什么启迪?请模仿诸家中的某一语言 风格或另劈蹊径,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话。[反思交流, 历练自得] 7、背诵一些名句。 第一课时 一、为什么还要读孔孟的书?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 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 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柳诒徵,231页)

要读名著,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这里讲的是识字教育以上的中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59页)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 二、怎样阅读经典? 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域,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文学(经典)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该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经典)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语言[说与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语言的敏感、驾驭能力,也应是

关于母爱的名言名句

关于母爱的名言名句 导读:本文是关于关于母爱的名言名句,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2、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3、慈母爱子,非为报也。——刘安 4、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茅盾 5、母亲的酒杯里永远盛满了爱。——王得春 6、我很幸运有爱我的母亲。——贝多芬 7、无知是迷信之母。——巴尔扎克 8、女人固然是脆弱的,但母亲是坚强的。——雨果 9、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10、母亲们是天生的哲学家。——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 11、做媒和做母亲是女人的两个基本欲望。——钱中书 12、妈妈,您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泰戈尔 13、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14、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15、女人固然是最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16、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17、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18、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洛夫 19、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20、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朝韩愈 21、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22、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23、母亲对于孩子是第一所学校——穆尼尔·纳索夫 24、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25、在孩子们的口头心里,母亲就是上帝的名字。——萨克雷 26、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乔治·赫伯特英国诗人 27、要得健全幸福的人类,须得有健全幸福的母亲。——郭沫若 28、从母亲那里,我得到的是幸福和讲故事的快乐。——歌德 29、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30、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林肯 31、妈妈,您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泰戈尔 32、母亲对于孩子是第一所学校。——穆尼尔·纳索夫 33、母亲是本翻不尽的大书;母亲是座看不尽的远山。——蒋祖慧 34、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