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慧能南禅在岭南传播及影响

浅谈慧能南禅在岭南传播及影响

浅谈慧能南禅在岭南传播及影响
浅谈慧能南禅在岭南传播及影响

浅谈慧能南禅在岭南传播及影响

作者:杨亚爽(历史文化研究)

慧能是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世界影响的人物,是岭南文化的骄傲。惠能创立禅宗南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里程碑。介绍慧能的生平、《坛经》版本及其禅学的思想,就有必要了解岭佛教是如何传播的及其对岭南的影响。

岭南佛教的传播

佛教的名称是东汉岭南广信人车子所取,他将佛教所尊奉的“浮屠”转化为“佛”,而“佛”字之义是指看不清楚的人,即山越人的祖先神。东汉的牟子,在广信完成了《牟子理惑论0,在中国的佛教史写下新的一页。

在宗教方面对岭南文化影响最大的,首推佛教。东汉时期,印度佛教主要通过两条路线传入我国。一条是陆路,经由中亚细亚、新疆,然后深入内地。另一条是海路,经由斯里兰卡、爪哇、马宋半岛、越南到达广州。佛教虽然被认为最早是于汉代通过西域由陆路传入中国的,但交(趾)广(州)海路仍是佛教入传中国最早的途径之一(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佛教由交广海路传入中国较从西域陆路传入中国的时间更早。见《学术研究》1990年第5期曹旅宁文),且影响更大。岭南具体何时始有佛教,已很难查考。但东汉末年避乱交州的牟子,其所著之书中多有关于佛教僧侣的记载:“今沙门剃头发,被赤布,日一食,闭六情,自毕于世。”“沙门捐家财,弃妻子,不听音,不视色”等等。可见,至少在东汉时,交州佛教已颇为兴盛。就连《牟子理惑论》本身,也充满着佛教思想。换句话说,在东汉之前,岭南佛教就已颇盛行了。当时,佛教发源地天竺,“其国人行贾往往至扶南、日南、交趾”。有些人还因此居留在当地。如东汉末出自岭南交州的高僧康僧会,“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母商贾移居交趾”。佛教的东传中国及中国僧人的西行求法,主要是取海路而行,岭南交广地区便成了海外佛教东传中国、中国僧人西行求法的重要桥梁。

三国时期,岭南为东吴管辖,公元二世纪六十年代,东吴末期孙皓执政。最早跨海从印度到达广州的佛教僧人是三国时代的印度僧人真喜沙门(强梁娄至)来到广州,翻译了《十二游经》一卷。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来到广州译经传教的印度僧人。西晋武帝时,又有梵僧迦摩罗从西天竺到广州,在广州城内修建了岭南历史上最早的两所寺院,即三归寺和王仁寺。东晋安帝时,古罽宾国(今克什米尔)85岁高僧法明(昙摩耶舍),在广州白沙寺讲法,有门徒85人而且还有女尼。从两晋到南朝,不断有印度或西域僧人来广州译经、传道、建寺,并留下了不少的神话传说和名胜古迹。梁武帝中期,著名的少林禅师达摩即印度天竺国王子菩提达摩,也是最先从广州转入建康,再去嵩山少林寺的。达摩到广州时,曾创建西来庵,广州城内至今仍有“西来初地”地名。

从三国至南朝梁,海外僧人由海路至岭南传教(其中一些后来北上建康等地)的。据《车子理惑论》所记,东汉末年岭南的佛教已经相当兴盛。六朝时期,就有不少来自外国的僧人进入岭南后,又转而北上建康等地传教,其中见诸文字记载、较为著名的就有昙摩耶舍、求那罗跋陀、达摩、真谛等;真谛及其弟子在岭南的译经和传教活动,是六朝时期中国佛教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历史。除了真谛及其弟子,岭南地区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还涌现不少著名僧人。至唐代又有南天竺国密宗僧金刚智携徒不空由海路经广州北上洛阳传播密宗。这些外国僧人多受到当朝统治者的礼遇,从而扩大了佛教的传播和影响。外国僧人停留和行经的地方,如广州、韶州、罗浮等,均成为佛教弘化之地。

佛教的外传,也与商人的活动密不可分。在岭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商人、商业与佛教传播的紧密关系,可以说,六朝时期岭南商人与佛教关系的紧密,非中原及江南可比,岭

南的商人是岭南佛教发展的重要支柱,所以岭南的佛教随着商业贸易而传入岭南的。佛教的兴起,就与商人有着密切关系。方立天先生指出:“从释迦牟尼传教活动得到的社会支持力量看,佛教代表的是刹帝利、大富豪商的利益”,“大富豪商如须达多,就是释迦的最有力的施主。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刚成佛时从菩提树下站起来,最先向他奉献食品的是两个商人。在释迦招收的弟子中,起先是五比丘,其次就是商人耶舍,耶舍一次就带来了60个人,皈依释迦。”(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3页) 岭南最早的佛教寺院,即广州城内的三归、王二寺,就是晋武帝太康二年(281)东来的天竺僧迎摩罗创建的。与此同时,有不少中国僧人经由岭南取道海路西行取经求佛法。

岭南的广州、始兴郡(即后之韶州),唐代成为新禅宗的发祥地,这与六朝时期岭南佛教信仰之普遍,有极深厚的社会基础是分不开的。唐代,为岭南佛教的鼎盛时期,其突出的表现是惠能南派禅宗的创立及其广泛的传播。

六祖生平事略

慧能(638—713),亦作惠能,林有能所著《中国禅宗六祖慧能研究表微》中对“慧”与“惠”二字的辩析论证,偏重于前者。(《学术研究》,2006年第11期)被尊称为禅宗六祖,禅宗南宗创始人。慧能,俗姓卢,唐代新州(今新兴县)夏卢村人。先世为河北范阳(今涿县)人,为当地大族。唐高祖时,其父于武德年间谪官到岭南新州(今新兴县东),遂记为新州人,成为平民。据胡适、陈寅格等人考证,慧能是“岭南獠獠人”,即当时中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猖獠是唐代统治阶级对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污蔑称呼。慧能的母亲可能是瑶族。他去弘忍那里时,穿的可能是少数民族服装)慧能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唐玄宗先天二年(713)惠能卒于新州国恩寺。慧能死后,躯体不坏,由其门人方辩裹拧涂漆于其上,面貌俨然,一如生前,称为肉身像,韶、广二州门人,迎惠能遗体至曹溪南华寺(即古代的宝林寺)供奉,至今还保存在广东南华寺。

“释慧能,姓卢氏,南海新兴人也,其本世范阳。厥考讳行瑫,武德中流于新州百姓,终于贬所。……贞观十二年戊戌岁生慧能也,纯淑迂怀,惠性间出。”(《宋高僧传》卷八《慧能传》)“诞师于唐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二月八日子时”。(《法海六祖法宝坛经略序》)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第二编第十一章列举出史籍中关于惠能生年的七种不同说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洪修行、孙亦平所著《慧能评传》坚持《宋传》及《法宝坛经略序》所说,认为“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八日子时生下了惠能”(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杜继文、魏道儒所著《中国禅宗史》则通过多方考证,认为“难以澄清慧能的生平”(江苏古籍出版社,133页)。

慧能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父亡随母移居南海,家境贫寒,和母亲相依为命,以卖柴为生。他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一日,慧能在集市卖柴后,偶然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当下便开悟,于是向黄梅五祖印可。“(能)既长,年二十有四,闻经悟道,往黄梅求印可”。(法海《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他到湖北蕲州黄梅县冯茂山,以行者身份从学于五祖弘忍。咸亨三年(672),慧能到送黄梅东山寺,弘忍见他气貌不扬,便问:“你从何处来?来作什么?”慧能答:“岭南来,唯求作佛”。弘忍说:“岭南人无佛性”。慧能说:“人与南北,佛性无南北”。弘忍听到他这样的话,知其为根器。便又问他能作什么?慧能说:“愿竭力抱石春米,以供众用”。如是弘忍就安排他到礁房劳动。慧能并不识字,开始只做些担水、舂米等粗活。五祖弘忍欲传衣钵,让众僧各作一偈看是否领悟般若大意。据《坛经》(此据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所记,禅宗五祖弘忍忽一日令其门人“各作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后上座神秀先呈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敦煌本坛经》)此偈深得众僧称赞。弘忍大师谓此偈“见即未到,只到门前,尚未得入……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认为其未“见自本性”。慧能时尚在碓房,闻知此事,亦“知未见性”,遂自作一偈,谓:“菩提本

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敦煌本坛经》)此即慧能的“得法偈”。五祖弘忍认为此偈“善知识大意”,悟得空观真谛,即于当夜三更给慧能讲授《金刚经》,并把法衣传与慧能。为防止其他僧人加害,遂令其速去。据说弘忍还亲自送慧能到九江渡口,并嘱咐确定南方之后,暂时隐居,待机行化。慧能遵师命回到岭南,隐居于四会、怀集之间多年。

慧能出家受戒则是“怀宝迷邦,销声异域”,众生为净土,杂止于编人:世事是度门,混农商于劳侣”(王维能能禅师碑铭》),仍然靠体力劳动为生。“异域”指岭南,“编人”指有户籍的平民。十六年后在广州印宗法师处。慧能在岭南藏身十六载,才开始公开传法。惠能南归广东,后至南海(今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于仪凤元年(676)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师讲授《涅槃经》。据《瘗发塔记》载,当印宗法师在该寺讲《涅巢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认为慧能一定不是常人,遂与他谈论佛法,印宗问道:“川黄梅法衣南宋,奠非是行者吗?”慧能即出示弘忍大师所传衣钵,乃集寺内僧众,即于正月十五日为他举行落发仪式,二月初八并请智光为他受具足戒,因而有瘗发塔的遗迹。至此,慧能才正式成为僧人。《佛祖统纪》卷三九:“(仪凤元年)行者卢慧能,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禅师,为其落发,请智光律帅于本寺临坛授满分戒。……明年归韶州曹溪宝林寺。”不久,慧能即在法性寺菩提树—卜开演东山法门,法缘殊胜。其后不久,慧能辞众即移居曹溪宝林寺,印宗与道俗千余人相送。那时,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慧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其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又加入后来的法语,即世所行《法宝坛经》。现存《坛经》有四个本子,按年代排列是:《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经六祖大师大梵寺施法坛经》(这是在敦煌发现的手抄本,简称《敦煌本坛经》)、《六祖坛经》(简称《惠听本坛经》)、《六祖人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简称《曹溪原本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宗宝本》(简称《宗宝本坛经》)。从此以后,慧能在曹溪宝林寺宣讲佛法三—卜六年。禅宗精神得以广泛弘扬,连唐朝皇帝也“送百衲袈裟及钱帛等供养”(《能禅师碑铭》)到岭南。这是中国僧人作品中唯一称“经”的典籍,标志着中国禅宗的诞生,也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衬龙元年(705),唐中宗遣内侍薛简到曹溪请慧能进京(洛阳),但是慧能以久居山林、年迈休弱为由婉拒,唐中宗赐慧能摩纳袈裟一什、绢五百匹作为供养,并改宝林寺为中兴寺(后又改为法泉寺),命韶州刺使韦璩市修殿宇,改慧能在新州的故居为国思寺。唐睿宗延和元年(712),慧能回新州小住,命门人建报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慧能同寂,终年76岁。唐宪宗时赠以大鉴禅师谥号,(宋太师加谥大鉴真空禅帅,宋仁宗加谥大鉴真空普觉禅师,宋神宗加谥人鉴真空普觉园明禅师),柳州刺史柳宗元撰《曹溪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元和十年(815)刘禹锡因曹溪僧道琳之请,又撰《曹溪大师第二碑》。

此为禅宗史上的一桩公案。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安史之乱后所写)、神会一系所撰{神会语录》及后出的《历代法宝记》(774年以后)、《曹溪大师别传》(约781年)、{六祖大师缘起外记》和《坛经》等,都有关慧能此一事迹的记载,但时间却大相径庭,因此,引起学术界诸多怀疑。此事至迟已见于王维《碑铭》,但(碑铭》是王维应神会之请而作,故其所述多源自"申会语录》。《碑铭》谓:“(弘忍)临终,遂密授以祖师袈裟,而谓之曰:…物忌独贤,人恶出己,吾且死矣,汝其行乎。?禅师遂怀宝迷邦,销声异域。众生为净土,杂居止于编人;世事是度门,混农商于劳侣。如此积十六载”(《全唐文》卷三二七),始在南海削发,此时即后人公认的仪风元年(676)。由此上推,慧能到黄梅时应为龙朔元年(661)前后。这与{神慧语录》所记慧能22岁拜弘忍为师大致相符,亦与法海《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所说相合。然《曹溪大师别传》则谓慧能于咸亨五年(674)初34岁时见弘忍,忍临终传衣法袈裟予慧能。此说有误。胡适曾对《曹溪大师别传》做过翔实的考证,指出其中八大错误,其第一、第八

误即慧能得法时年龄的错误。(参见{坛经考之一<跋曹溪大师别传>》,载《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上册)

《坛经》是从叙述慧能大师身世开始的。他是中国禅宗创始人,在世界思想界享有崇高地位,与孔子、老子并称“东方三大圣人”,被欧洲学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坛经》文本之研究

《六祖坛经》在我国现代学术界曾引起一阵激烈诤论的热潮,争论的理由是:{坛经》的作者究竟是谁?《坛经》与惠能思想的关系如何?《坛经》是如何形成并流传的?在《坛经》的流传过程中,其版本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现存不同版本的《坛经》之间相互关系又怎样?为什么学术界对《坛经》会发生这么大的兴趣,原因是《坛经》不仅关系到中国思想史上一个转换期的重要关键,同时也是佛教对现代思想界一个最具影响力的活水源头。它代表了中国佛教一种特殊本质的所在,也表现了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国民族性中的一份奇特的生命智能。这些问题曾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兴趣和讨论,甚至形成了所谓的“一代学术公案”。

印顺法师在其《中国禅宗史》中曾提出《坛经》实可分为几大部分。有学者研究《坛经》的结构认为,其起首部分是慧能在韶州大梵寺授无相戒的开法记录,中间是与十大弟子等日常的传法记录,最后部分则是先天二年(712)在新州的说法记录。

民国时期东初法师以笔名“般若”发表的《评胡适博士(禅宗史的一个新看法)》(《人生》卷5期2,1953年2月版)。他认为“胡适的新看法根本是错误的”,他的主要反对理由是:胡适不能凭《六祖坛经》的“宋本较唐本加了三千多字”,就说“慧能传法恐怕也是千古的疑案”。又说:“要是否认了六祖的传法,即等于推毁了整个禅宗史的生命,也就否认了整个以禅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所以我(东初)说胡适的新看法根本是错误的。”

就《坛经》问题的本身说,似乎也不须再多作讨论,因为中日学者对这问题的探讨文字,已不下数十万言。在中国有钱穆先生的《神会与坛经》罗香林先生的《坛经之笔受者问题》。在日本则有宇井伯寿先生的《坛经考》、《荷泽宗的盛衰》,铃木大拙先生的《关于六祖坛经——慧能及慧能禅》,山崎宏先生的《荷泽神会禅师考》。此外,还有关口真大、柳田圣山、入矢义高诸氏都曾讨论这个问题。

《坛经》的版本众多,关于《坛经》的版本和作者问题曾引发了学术界的许多争论。现存《坛经》四个本子,其中以《敦煌本坛经》最为著名的最早古本,根据抄写的字迹可以断定是唐末的抄本,而且也比较朴实,可作为研究慧能思想的主要资料。胡适以来,“敦煌本(坛经》是神会弟子之间传授的秘本”似成定论。但是有学者认为这个推论一方面明显不合适抄本所述的传授系统,另一方面有足够证据表明9世纪初以前敦煌本已经很广地流布。应该是神会的弟子们得到了这个原本,为确立神会的权威加写改编了几次变成了今天所见的敦煌本。敦煌发现的六祖《坛经》共有四个写本,有学者指出目前已有的校录本或重译本尚存不少疏漏,因此,对《坛经》的整理工作还远未结束。

其实,《坛经》既不是神会也不是他弟子作的,那么究竟是谁作的呢?大体上可以断定是慧能的弟子整理慧能语录而成。《敦煌本坛经》说:“韶州刺史韦琚及诸官僚三十余人,儒士三十余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法。刺史遂令门人法海集记,流行后代。”这个说法是可信的。

此外,慧能弟子慧忠还有这样一段话:他把《坛经》改换,“添糅鄙谭,削除圣意,惑乱后徒,岂成言教,苦哉,吾宗丧矣!”(《景德传灯录》第二十八卷)。

慧忠死于公元775年,比神会晚死十五年。从慧忠的这段话可以看出,《坛经》原来就有了,最初可能以语录的形式出现,到慧忠晚年便被尊为《坛经》;同时也可以看出,《坛经》确实被人增改过。

究竟是什么人增改的呢?可以认为是神会一派。《坛经》中有好几处是颂扬神会的。此外

《敦煌本坛经》还有这么一段话:“吾(慧能——引者)灭后二十余年,邪法撩乱,惑我宗旨。有人出来,不惜身命,定佛教是非,竖立宗旨,即是吾正法”。

这段话指的就是开元二十二年(734)即慧能死后21年,神会在滑台“不惜身命”地与北宗争夺正统地位的那场斗争。慧能活着的时候决不可能预计到恰恰在他死后“二十余年”有这场斗争。这段话的意思很清楚,既然神会出来“定佛教是非,竖立宗旨”,第七祖理应是他。这就完全可以证明,《坛经》是被神会一派所改动。

《坛经》是慧能的语录,又是被神会一派增改了的,这就可以说,它既代表慧能思想又代表神会思想。

《坛经》是慧能弟子汇编其弘法语录而成,中国佛教著作中称“经”的惟此一部。它是研究慧能禅宗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对《坛经》的整理和研究也一直是本世纪禅宗研究的重大课题。

《坛经》的禅学思想

到了慧能的时候,佛教在中国已传播了五、六百年。在慧能之前,中国佛教相继成立了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这四大宗派都有自己的成佛理论。慧能后来居上,他所宣扬的佛教理论,比他前人的理论更容易被人接受,因而他(包括神会)创立的禅宗吸引的信徒也就比其他宗派多。

慧能认为众生觉性本有,直接体证觉性,便是顿悟成佛。他认为,佛性人人皆有,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而主张只要随时随地修行用功,靠内心顿悟即可成佛。他不主张一味静坐看心,认为在一切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里,也可以体会禅的境界。此禅境界如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的禅法称南禅或顿门。慧能从弘忍得法之后,他一改过去以《楞伽》印心的作法,用文句简朴的《金刚经》印心,其目的是为摆脱名相的束缚。他的禅法朴质无文,不加缘饰,单刀直入,见性成佛。他的禅法以定慧为本,定慧一体,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犹如灯与光,灯为光体,光为灯用,二者一而二,二而一,不可分离。他废弃印度佛教中的繁琐仪式,不以文字传教。其时,神秀在北弘化,重修学,世称北宗;惠能在南弘化,重明心见性,世称南宗,为禅宗之顿教。

惠能大师的禅法思想散见于《坛经》,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二、无念为宗;三、顿悟成佛;四、行住坐卧皆是坐禅。

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他的著作《六祖法宝坛经》系统地叙述了惠能一生开法传宗的言教,也是我们研究惠能思想的根本依据。惠能的禅宗思想核心是:“直接人心,见性成佛。”他在大梵寺第一次升坛说法时就明确地对大众宣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佛教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惠能在五祖弘忍大师处因得《金刚经》里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甚深空慧的激发,使其认识到顿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他用五个“何其自性”来描述他的悟境。惠能认为人类之所以不能把握“本不生灭、本无动摇、本自清净”的菩提自性,就是因为我们一举心、一动念都是处在自他相对、主客分离的对立状态,若要打破这一自我封闭的对立局面,就必须通过“般若观照”,这样就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坛经》中记述惠能不断地告诉他的门人,“如何超越对立及识心见性的重要性!”

惠能大师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他在第一次见弘忍时就提出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平等思想:“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猖獠(当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侮称)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坛经·行由品》)说明佛性是本来具足,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帝王贵胄,都同样具有佛性,也同样都能成佛。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佛性平等思想,惠能大师在·《坛经}中打了这样一个比喻:“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坛经·般若品》)也就是说,佛性对于众生就像雨水滋

润万物一样,一无遗漏,机遇均等。所谓“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坛经·般若品》) 既然佛性平等,那么心即性,性即是佛,自性也就是自佛(佛性)。惠能大师说:“佛者,觉也。”(《坛经·忏悔品》)又说:“自性觉,即是佛。”(《坛经·疑问品》)正因为人人都有觉悟之性,所以人人皆有佛性,因此,惠能大师反复强调“我心自有佛”,“自性若悟,众生是佛。”(《坛经·付嘱品》)这样一来,心佛必然等同,于是,惠能大师就提出了“即心即佛”(《坛经·机缘品》)的观点,这是他佛性论的关键所在。

这里“性”不是“性质”的意思,而是“因缘”、“根据”的意思,就是说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重要的在于自己能否领悟。《坛经》处处强调“佛在众生中”,也就是强调众生在其内心真我这一点上即使与诸佛相比也是平等的。例如在《坛经》第三节,弘忍对来求佛的慧能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獠獠(獠是对以打猎为生的南方少数民族的侮称),怎么能够做佛。慧能回答,“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佛性也就是人人心中的真我。在他看来,“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自心是佛,故能见性成佛。而要作到这一点,必须“识心中众生”。“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所以他说:“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人人都有佛性,就看你能不能“识心中众生”了。

人们往往在主观上将“心”、“佛”、“众生”视为三个毫不相干的体,殊不知,这是迷额内珠,不识自家珍宝,故佛在{华严经》中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惠能大师的佛性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我即是心,心即是佛。他说:“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我心是佛,自若无佛心,何需求真佛”;“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坛经·般若品》)既然自心是佛,那么心外更无一法可得!于是,惠能大师又进一步提出了“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坛经·疑问品》)的观点。惠能大师认为,“心”、“佛”、“众生”三者本来一体,并无心外之法,所谓此心从无始以来,常住不变,圣凡等一。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然而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如同使佛觅佛,骑驴觅驴一般,终不能得。所谓:“若识众生,即见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离逢。”((坛经·般若品》)

要之,“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求之于内,勿求于外。“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见性成佛,就可与诸佛并列,臻于上乘了。于此可见,见性成佛,的确是禅宗的最基本的特色。

他还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定偈语,不但扼要地说明了禅宗源于般若,而且为禅宗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们的建立门庭,影响极大。由此可见,禅宗是提倡众生平等的,这也是禅宗得以广泛传播,特别在下层百姓中有深远影响的原因之一。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公元五世纪道生就提出来了。但由于他的理论当时没有译出的经典作根据,所以一问世便受到很多非难。其原因,一是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当政,门第等级制度十分森严。承认人人皆有佛性,就可能导致在政治上消弱士族的特权。二是《大般涅槃经》译出后,相继又译出《楞伽经》、《摄大乘论》。这些经、论又否认了一阐提可以成佛。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人人皆有佛性”并未能成为定说。可见,慧能关于人人皆有佛性的理论,只不过是接受了他以前大多数佛教徒或佛教派别的说法而已。在这个问题上,慧能并没有什么创新。

二、无念为宗

为了使门下弟子更好的超越对立,识心见性,惠能更进一步提出了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来诱导其门下弟子作为修禅的实践方法。也可以说,“三无”是惠能教导其

门下弟子如何认识自性的一个标尺。惠能所说的“念”,从认识论来说可以理解为主观的精神现象(能缘之心);“相”可理解为客观的认识对象(所缘之境),“无住”可理解为真心应物,任运随缘的主体超越,为了使我们能获得更正确的理解,在这里略举惠能在坛经中对“三无”思想的解说。

惠能对门下弟子所说的无念是:“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畅通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为无念。”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我们可以看到惠能说的所为“无念”,就是“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的无念观点,是惠能禅学思想体系的宗旨。故曰:“无念”为宗。

在具体的修行方法上,慧能主张以“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就是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之意。他认为“无念”才不会起“相”,“无相”则无所执著,无所执著则无烦恼,离烦恼即是呈现了清净的本心而修成正果。(其实质就是一种心性的修养工夫)

《坛经》云:“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这也就是说惠能所说的无相就是主观的能缘之心无染无杂,则客观的所缘之境,亦能离相离名。从诸法缘起无自性的观点来看,把附随着于缘起法(即指世间的万物)上的虚妄分别之相全部消解掉,使诸法的清净体显露出来,即是无相为体。依惠能的思想来看,实际上等于说“诸法以无相为体,或无相乃诸法之体。”禅宗强调“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的修行方法。“无相、无住、无念”也就是要破除人们的执著心。所谓“相”是指各种对立的存在,比如善恶、美丑、是非等。“无相”就是不要执着于它们的对立,《坛经》说:“无相者,于相而离相”,也就是一方面能够分别其不同,另一方面又不要在这种区分中产生迷恋、厌恶等烦恼和执着之心。正如维摩经中所说“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惠能对门下弟子说:“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住”是住着、执著的意思。《坛经》中有:“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无住”就是不要执着于世间万事万物,不要被各种贪念所束缚。因为人的本有佛性是无住、无缚而常自在的。

从惠能的思想观点看,实际上是教导我们如何把握人之本性与世间的善恶好丑、乃至冤亲、言语触刺欺争等世间的问题都能一一渗透,只要把它看成是空的,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惠能认为我们只要消除了人世间的妄情妄执,人的本性便从系缚中解脱出来,超越对立面:这样就能使人们处于高度和谐的精神状态之中,随缘应物,任运无碍。这样就叫做“无住”。

念”作为名词是念头之意,有正念与杂念之分。作为动词,一般是指人的思维活动,这里是指一种直觉的内省。《坛经》上说:“无念者,于念而不念”。由此可见,所谓“无念”并非什么都不想,念头总是会有的,但是不要执着于它。“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别处受生是指“此处死,别处生”之轮回。《坛经》上又说:“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无念”是指要排除妄念、杂念,当行正念。这样,人自身所具足的清净的佛性就显现出来了。(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这个意思。

无念也就是无相,即对外界不执取。无相的思想最早是在《金刚经》中提出来的。可以说,《金刚经》的主旨就在于宣扬无相。它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金刚经》主要是宣扬无相,这一点是佛教学者或佛教

徒所共认的。如《金刚般若经解义序》说:“夫《金刚经》者,无相为宗。”

可见,{金刚经》以无相为宗是公认的。慧能、神会的无念思想就是从《金刚经》来的。这就是慧能、神会特别推崇《金刚经》的原因。但是,“无念”一词,《金刚经》是没有的。这一词来源于《大乘起信论》那里说:“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

这就可以看出,慧能、神会无念为宗的思想,除继承《金刚经》外,还继承了《大乘起信论》。

三、顿悟成佛

因为六祖惠能生活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成熟的黄金时代。惠能的青年时期正是一代佛学大师玄奘法师取经回来,广事译述的年代。玄奘门下人才辈出,绍述师说者大有人在。另外,当时各宗各派人才济济,学说众多。惠能时期的佛教思想可说是云蒸霞蔚、杂彩纷呈;出现了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惠能拨云见月,并以异军突起之势,高唱顿悟成佛学说,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禅宗思想体系。

在修行成佛的方法上,禅宗强调“顿悟成佛”,所谓“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慧能大师就是卖柴时偶听一人诵读金刚经顿时开悟的。关于“顿悟”。他的解释是:自心从本已来空寂者,是顿悟。即心无所住是顿悟;今于顿中立其渐者,即如登几层之台,要藉阶渐,终不向渐中而立渐义。悟,就是悟到自身天然就具足的佛性,内心的真我。慧能反对坐禅,反对要经盘腿、摄心、观想等阶段,经过长期修行才成佛的渐悟说。当然,并非一旦顿悟就可彻底解脱,:禅宗所说的顿悟是顿悟后还要不断修行才可成佛,即“顿悟渐修”。

在如何成佛的修行途径上,力主顿悟,反对渐修渐悟,这是惠能思想的又一突出之处。惠能的佛性观否认佛、佛性、佛法、净土的客观外在实存性,已经淡化了佛教的神学色彩,顿悟说否定了持戒、坐禅、颂经等苦修的必要性,这实际上是消除了要求于信徒的虔诚心。

提出顿悟理论的开山祖是道生。可惜,道生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著已不存。慧皎对道生的这个观点有简要地记述:“生既潜思日久,彻悟言外,……校阅真俗,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高僧传》卷九,《竺道生传》)可见,慧能的顿悟理论也来源于前人。

四、关于行住坐卧皆是禅定

首先提出这个理论的是《维摩经》。这部经里有这么一段话:

佛)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静坐,即坐禅——引者)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道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鸠摩罗什译《维摩经·弟子品》)

所谓“凡夫事”指的就是行住坐卧、一举一动。可见,慧能反对坐禅的理论来源于《维摩经》。这一点,慧能、神会本人都承认。他们论证坐禅是病非禅时就引{维摩经》上述那段话为根据(参见《敦煌本坛经》、《神会语录》)。

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慧能的学说很大一部分是继承前人的,但慧能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拿来应用,而是以自己的观点加以改造、发挥,从而使自己的学说具有不同于前人的特点。

慧能之影响,主要在于他对达磨以来之禅法有重大变革,并与继承传统禅法且居正宗地位的神秀北宗一系分立,开出一代新的禅风。其学说之要在于主张“即心即佛”、“即性即佛”,佛性即人之心性:成佛不须渐修,一念悟时,人自心中顿见佛性,此即顿悟见性,与北宗的“渐修”形成对照;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运水搬柴,无非妙道”,并不以静坐敛心为要,认为一切时中行住坐卧皆可体会禅的境界,凡此已非达磨禅学之本意,而多为慧能所独创。汤用彤说:记其事迹的《坛经》“影响巨大,实于达磨禅学有重大发展,为中华佛

学之创造也”。(《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189页)由于他对禅宗乃至中国佛教在理论和戒律等方面的历史性突破,史称“六祖革命”。这一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把南北朝以来佛教的涅槃佛性论、般若学的性空幻有说以及《楞伽》一系的如来藏说加以吸收,而且将其与中国传统儒、道的心性论融为一体,从而使佛教进一步世俗化、中国化。

慧能南禅在岭南的影响

慧能南禅顿教的出现对传统佛教进行了新的改革,佛教文化盛行是这一时期岭南文化的特点,

到慧能的时候,唐王朝“贞观之治”的那种封建社会的繁荣盛世已经过去了,衰颓的形迹已隐约可见,劳动人民更加贫困了。事实上,到慧能的时候,劳动人民的生活已难乎为继。如裴守贞给高宗的上表说:“一夫之耕,才兼数口:一妇之织,不赡一家。赋调所资,军国之急,烦徭细役,并出其中。黠吏因公以贪求,豪强恃私而逼掠,以此取济,民无以堪。”(《唐会要》八三卷《租税》上)劳动人民为了生存下去就不能不寻求物质上的解放,而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很难如愿的。这样,他们就往往不得不到精神世界里去寻求解放,正如恩格斯所说: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第334页)

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它更是一种思想学说,当禅宗在中国大盛,势必向传统的儒家学说渗透,对中国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到了两宋,当然会产生出儒佛结婚的新学派,加以那时候的佛家各派都衰,禅宗独盛,禅宗是打破佛家许多形式和理论,专用内观工夫,越发与当时新建设之道学相接近,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的全部的代表”。岭南是慧能南禅的发源地,因此被贬谪到岭南的人或多或少地受到慧能南禅思想的熏染,从而在世界观和学术思想上有很大的改变,他们所追求的不仅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同时也以禅宗的性体虚融,照同自在去陶冶身心。

被贬岭南的韩愈是以坚决反对迎佛骨,提倡儒家“原道”精神而著称的,在被贬岭南时却与禅门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与潮阳灵山禅院的名僧大颠交为挚友,离任潮州还亲赠衣服给大颠留念。显见南贬之后的韩愈,已非昔日的韩愈了。苏东坡被贬岭南,在颠沛流离之际,曾多次来到南华寺默祝祷告,曾写有“不向南华结香火,此生何处是真依的?”的诗句。这展示了苏东坡受禅宗影响所持的人生观,慧能的思想确实俘虏了许多懦家学者,特别是那些遭受挫折的文人。

南禅在岭南的广泛传播有力地促进了岭南思想文化的发展。王维在《六祖惠能禅师碑铭》中说顿教所及:“王天重迹,百越稽首,修蛇雄虺,毒螫之气消;跳殳弯弓,精悍之风变;畋渔悉罢,蛊酞知非。多绝腥膻,效桑门之食;悉弃罟网,袭稻田之衣,永惟浮图之法,实助皇王之化。”显见其驯化民风之功效。

南派禅宗的创立,使岭南佛教进入一个鼎盛时期。唐代,岭南寺院、佛徒大增。如天宝年间,“韶州生齿登皇籍者三万一千户,削发隶寺曹者三千七百名,建刹为精舍者四百余区”,不到十户即有僧职一名,不足百户即有僧舍一区。其时,岭南名僧辈出,仅惠能门下弟子,著名的就有40余人,其中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五人,号称五大宗匠,后均自成一家,其中以青原、南岳二家弘扬最盛:南岳下数传衍为临济、沩仰二派,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派,形成了禅宗五派法流,传播于大江南北,且远播海外。除五大宗匠外,较为著名的有再传弟子希迁、惠照,以及惠照弟子惟严、宝通、药山等。宝通又号大颠,贞元五年归潮阳,创建灵山寺,门人传法者千余人,甚至元和年间力主排佛被贬潮州的韩愈亦为大颠之佛理所折服。大颠著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义》、《金刚经释义》,又尝自写《金刚经》千五百卷、《法华经》三十部、《维摩经》三十部。

慧能以后,禅宗在岭南地区的传播和影响不断扩大。有学者研究了唐代岭南佛寺群的分

布特点和禅宗早期在岭南的具体传播。韩愈与潮州禅师大颠的交往是一段有名的学术公案。有学者以一些新发现的族谱等材料探讨了禅僧大颠的事迹和禅宗丛林经济在粤东地区的发展。六十年代在广东曲江南华寺曾发现一批北宋木雕罗汉像铭文,有学者以此从一个具体方面证实了作为禅宗祖庭的南华寺在宋代岭南僧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禅宗美学首先影响到的是诗歌,它拓展了诗的意境,增强了诗的魁力。到宋代许多诗人已注意吸纳禅宗的思想观点。把诗境引入到禅的境界,把禅理融入诗句。《诗人玉屑》卷一中吴思道就大胆提出“学诗浑似学参禅”的见解。岭南诗歌有不少禅境与诗境交融的佳作,这种意境是一种脱俗、空灵、寂静,无欲无求的心境写照,这种禅境之美不能不归功于慧能南禅的先导作用。

禅宗美学表现为一种哲理之美,它那种精辟、深邃而又隽永的理性展示手法被诗人所追摹,明清之际许多文人学士隐归禅寺,如被誉为岭南三大家之首的屈大均,能写多种风格的诗歌,因为曾皈依佛门受南禅思想的洗礼,故出语不凡,诗境别开生面。天然和尚函罡门下更有一班诗僧,他们的诗歌在岭南诗坛亦有一席之位。禅宗对岭南诗学的影响直至近现代,近代的苏曼殊,当代的虚云和尚的诗作亦浸染六祖禅学遗风。

文革前,毛主席到广东视察工作的时候,省里的领导干部在一起开会,毛主席就出了一个题目来考问大家,说“广东省在唐朝出了一个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你们知道吗?”

当时在场的领导干部都说不出来,唯有时任广东省省委书记的陶铸知道,“那就是六祖惠能。”接下来毛主席又问:“惠能有一本著作把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发展到顶峰了,你们知道是那一本书吗?”

大家依然不知道,也只有陶铸知道,他说:“那就是《六祖坛经》。”

毛主席说:“你们有时间要好好地看看这本书,了解这本书。”

毛主席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他可能是抱着要知己知彼的态度,所以才认真地研究惠能的这本书。从这也可看出惠能思想在佛教界和哲学界的地位之高。

六祖惠能一生七十六年,除了在湖北黄梅八个多月,其一生都弘法于岭南,足迹遍及岭南各地,在云浮国恩寺、广州光孝寺、韶关南华寺等都留下众多圣迹。

六祖慧能还给世人留下大量极其宝贵的文物遗迹与人文景观。包括惠能在故里新兴县龙山创建的国恩寺、报恩塔,惠能弘法三十余年的“禅宗祖庭”韶关南华寺,慧能剃发受戒的广州光孝寺,慧能隐居之所怀集六祖岩、四会扶卢山等,遍布省内多个市县。特别是南华寺,至今供奉着六祖真身(肉身),珍藏着武则天御赐给慧能的圣旨、水晶钵盂、千佛袈裟等,皆为国宝级文物珍品。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堪称当地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

惠能的禅宗思想经其弟子的传播和发扬,使中国佛教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中国文化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在岭南的学术思想的发展、诗歌、绘画及书法艺术等方面都反映了慧能禅宗的影响。慧能南禅的影响对岭南社会基层的渗透以及在社会与文化整合中所获得的地域象征意义。

实际上,惠能的禅宗思想早已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而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根据惠能法语整理而成的《六祖法宝坛经》,不仅是中国本土佛教史上惟一的经书,更是研究中国和世界佛教史、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的典籍。正因如此,六祖慧能与孔子、老子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欧洲则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其塑像被陈列于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广场。

“岭南本是禅宗地,世世传灯有姓卢”,这是清代初年一位不起眼的文人留下的诗句,以此来概括岭南禅文化、尤其是岭南禅文化繁盛之大势。本是最荒蛮无知的岭南,却成为博大精深佛文化的策源地,岭南寺院受禅宗影响至深,无论是南华寺、光孝寺还是六榕寺,几乎所有的寺院都供奉六祖慧能,应该说禅宗在岭南有突出的地位。

结束语

由菩提达摩传来在东土发展而成的禅宗,在中国佛教史、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经过道信、弘忍、慧能先后弘扬,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这期间,六祖惠能的佛教革新使原来的纯印度式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结合,溶为一体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直接导致确立了禅宗在佛教界的主流地位,他所倡导的南禅思想不仅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影响到岭南佛教各宗,从而推动了岭南佛教的发展。

岭南建筑解析

从岭南文化角度分析岭南建筑 岭南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大文化体系和四大文化特征。三大文化体系即多元文化、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至于四大文化特征,即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和创新性,在近现代文化发展中还增加了辐射性。 1、多元文化。岭南地区在古代为南越百姓居住地,当时称土著文化。秦汉以后的几次动乱中,北方汉族徒迁南下带来了中原文化。长期来汉越文化交流融合,加上吸取了岭南周围地区如荆楚、闽越、吴越文化、还有海外一带的外来文化的优点,从而使岭南文化中的多元化成为其最大的特点。 2、海洋文化。在气候地理上的特点是开放、开朗、开敞,与大自然相融合,这是自然性、开放性的反映。此外,海洋文化交往、开拓、贸易多,吸取和传播文化也多,双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也多。近代的中国和国外的交往都是从沿海地区的城镇作为交汇点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海洋文化的特征就是开放、开拓。 3、商业文化。其特点是有经济头脑,带来竞争意识,但也带来功利主义、崇商崇利。处理好“利义”关系是关键,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关系,这也反映在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关系上。 岭南文化的四个具体特征 1、兼容性。这是岭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反映出来最明显的特性之一。岭南人对待古代文化、外来文化、包括一切古今中外文化都能采取来者不拒、批判吸收,一切皆为我用的态度,这就是多元文化带来的效果。兼容性中最主要的原则是以我为主,也就是多元化是以中华文化为主。 2、务实性。这是商业文化带来的优点。要做生意,长期经营下去,就是靠诚信。要有信誉、诚实,要老实做人,商品实在,作风踏实。这是正确的、有道德的商业文化所带来的行为必然是务实。其次,商业文化也带来灵活变通的特点,这是与务实相辅相成的另一面。只要不违背务实、信誉,允许事物有一定的灵活和变通。 3、世俗性,这也是岭南文化主要特征之一。岭南土著文化是代表了南越人的文化,它是南越人生活、生产中的事物、观念以及礼仪、制度等方面的反映。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岭南文化代表了民间所需求的利益,如古代建筑中的祠堂、书塾,近代的商店、茶楼等老百姓喜爱和实用的这些民间建筑类型的产生,都是为老百姓所用的,这就是民俗性。 4、创新性,这也是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带来的综合反映。创新是竞争的必需手段,也是任何事物要获得成功、胜利的必然途径。没有竞争,就不可能前进, 综合上述,岭南建筑的特征可归纳为:1、务实性,岭南建筑的本质所在,就是以真实为主;2、兼容性,古今中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这是岭南建筑博各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做法;3、世俗性,这是岭南建筑注意民间建筑,大众化思想的表现;4、创新性,这是岭南建筑的主要特色和根本,一切以创新为主,在创新中求变。此外,随时着文化的发展,辐射性的作用也在岭南建筑中不断发展,也可以说是第五项特征了。 从建筑技术特征与表现分析岭南建筑 1、开敞通透的平面与空间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中要考虑建筑的朝向,以便获得良好的通风条件。通透的空间,包括室内外空间过渡和结合的敞廊、敞窗、敞门以及室内的敞厅、敞梯、支柱层、敞厅大空间等。

岭南文化

论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软件学院09级2班刘绍徒 200930636090 关键字:岭南,民俗文化,发展,传统 论文摘要:岭南民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没有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迫力,尚实效,重功利,开放兼容、崇新善变,促使岭南社会在近代反封建和当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曾两度领天下之先。这些特质在成就岭南的辉煌之后,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寻找岭南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 一、岭南概况 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是以今天的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为界与内陆相隔。岭南是一个历史概念,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岭南建制的划分和称谓也有很大变化。学术界对岭南的领域有不同见解,有的将其狭义为广东的代名词,有的将其广义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西省的大部分地区。 大约在距今4500年前后,岭南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和手工业逐渐进步。秦以前岭南是南越族的聚居地,公元前206年,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都番禺。”同年,汉高祖刘邦创立汉王朝,他面对汉初的严峻形势,“为中国劳苦,故释佗不诛。十一年,遣陆贾立佗为南粤王,与部符通使,使和辑百粤,毋为南边害,与长沙接境”,向岭南开放了边境贸易,征收南越国的贡品,而对南越国的体制未作任何改变,对其施政也不加限制。 岭南自建置之初即与中央政权的特殊关系,历代延续。虽然其内部的行政区划时有变更,但是中原政府对这个边陲之地的控制却一直因地制宜,使岭南保留了很大的政治、经济、管理自主权和一种自然而然地与中原隔绝的“独立”状态,为岭南创造了宽松的发展氛围。 二、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 从地域上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 (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 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今南海神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著名的岭南画派,就是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技术而形成;饮誉世界的粤菜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发挥了这方面的潜质,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不是偶然的。 (二)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

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川西园林各自的特点

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川西园林各自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 中国古典园林的地方特色 (一)、江南园林 园林受诗文绘画的影响,追求园林的“诗情画意”。主要分布于江浙一带:苏州的拙政园、溜园、网师园、浪沧厅等。 江南园林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叠石理水。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 第二,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 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见圆明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营第建园,也往往延请江浙名师为之擘画主持。 (二)、北方园林 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更赋予园林以凝重、严谨的格调。 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一带:恭王府花园、米万钟勺园(北大一部分)。相对于南方而言,此区雨量较少,华北湖泊较少,不可能像江南既有广袤平原,又有纵横水道,于是,在平原地区高耸的泰山和燕山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象征。水源和水量的限制是北方园林的制约因素。 园林的地方性自然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山东一带,因比邻江苏,园林有模仿江南园林的迹象,如十笏园,就是园主游历江南而后回家造园。北京园林除了皇家园林占有湖泊之外,王亲贵族只能得到皇家的残羹冷炙,水面不大,有些只能是平地造旱园,即使园中有水,也是水面很小,现代公园亦旱园很多。相对于全园面积,北方园林的水面比率是很少

浅谈岭南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浅谈岭南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摘要:建筑是艺术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和地域文化 的代表,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以及地域特征。在当今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民族文化如何与现代人的生活模式相浸润,如何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传承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演绎空灵的现代空间是当今建筑设计师必须思索的课题。 关键词:岭南文化,岭南建筑,岭南庭园,民间文化,现代 主义建筑 1前言 近年来,南方楼市发展得如火如荼。在铺天盖地的“欧陆风” 之后,建筑设计已经由盲目的崇拜回归到理性的思考。一些反响不错的中式楼盘如深圳的万科第五园,广州番禺的清华坊、广州白云区的云山诗意,无一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然而在欣慰的同时我们也对岭南文化这些传统风格不曾在现代新建筑上有所反映而倍感失落。有责任的建筑师都应该认真的思考做为设计师应该背负的责任,是不断的拷备大批量工业化的产物还是挖掘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认识岭南,挖掘岭南,填补岭南文化的断层,推动地域文化的 发展是每个岭南建筑师应该肩负的功课。 2何为岭南文化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汉初,它是 南越国的辖地。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

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现代的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岭南先秦时期属于楚国,三国时归东吴再后来随着秦汉、晋、南北朝、南宋四次人口大迁徙,中原文化在此交汇。至宋元时百越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构筑了岭南文化体系,其内核中保留有从百越时期流传下来的本土气质和风格。这些风格主要遗留在岭南建筑的装饰和细节上,体现了岭南的地域文化特征,其建筑精髓集中体现在木石雕刻、装饰、彩画等民间文化上。岭南派建筑强调适应热带海洋气候、丘陵地形、造型轻巧、色调淡雅和与庭院结合的外观特色,并以独特的技术、工艺特点独树一帜。 岭南传统建筑具有以礼制为中心的文化内核,与北方传统建筑一样,建筑也被用以表达三纲五常的礼教等级,这从其类似于北方的整体构图、布局和基本营造结构可以看出。岭南传统建筑分布在岭南老城区街巷与岭南乡村的祠堂、书院、牌楼和民居等民间建筑中。广东的四大名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萌山房可谓其中的优秀代表。 岭南建筑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1)为适应气候,建筑布局比较开畅明朗,通透玲珑,造型比较轻便淡素,在园林营造方面极富特色。(2)因岭南地处南大门离中原边远地域,建筑少受传统法制约束,比较求新自由,民俗味比较浓,善于吸取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常开建筑独特风格之先河。既保留古制,又融汇中西;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异彩;讲究风水,突出亲水。(3)

浅谈岭南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岭南园林)

浅谈岭南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考 试 论 文 班级:10室内3班 姓名:谭春梅 学号:32 2011.04.23

岭南园林萌芽于秦汉,经过长期缓慢的发展逐渐繁荣,下迄明清,终于走向中国园林之林,使我国出现了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和岭南园林三足鼎立的崭新局面。 岭南园林即是以珠江三角洲的园林为主,逐渐影响到潮汕、福建、海南、广西、台湾等地。岭南园林以宅院为主,一般都作成庭院的形式。叠山多用姿态嶙峋、皴折繁密的包镶,很有水云流畅的形象,沿海也有用珊瑚石堆叠假山的。建筑物通透开敞,以装饰的细木雕工和套色玻璃画见长。由于气候温暖,观赏植物的品种繁多,园林之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是花团锦簇、绿荫葱郁。

作为历史文物,岭南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很值得我们进行研究,虽然它的发展历史晚于北方和江南园林,但对它们在造园风格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广州地处祖国南大门,兼以华侨众多,造园手法很早就受到外国的影响,解放后新建庭院亦常借鉴于日本和西欧的现代造园技艺经验,并在原来岭南传统庭院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在我国当代园林的创作实践中率风气之先。因此,研讨岭南园林的形成和发展有很高的历史借鉴价值。 一. 岭南园林形成的自然、人文条件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特殊的气候及地理条件 岭南,即五岭以南,始称于唐贞观年间,亦称岭表、岭外、杨越、百越、南粤,五岭指分布于湘赣之南,粤桂之北,东西达1000公里的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和大庾五岭。它们如道道帏帐把塞北之风阻于五岭以北,再加上紧邻南海,故气候炎热,属南亚热带和热带,年均温23℃,最高38.7℃(广州),最低的-4.3℃(韶关)。可以看出,岭南园林属于热带海洋的气候特征,为避暑气,园林建筑做成“连房博厦”(如可园) 和“高墙冷巷”(如梁园)形式, 前者通过大片房屋降温,后者通过多进院落不断通风降温,而四季繁花又是热带气候的另一 个表现;为表现以海洋为主题的特色,不仅海滨公园和海景风景区应运而生,如三亚海滨绿 带、亚农湾、海口西海岸、北海金沙滩、香港海洋公园,而且景点喜用鱼和船主题,如海口 公园的千年塔(似剑鱼)、流花湖公园的渔民捕鱼景点和北海海滨公园的啤酒屋(似船)等,

岭南建筑多元文化的特点

岭南建筑多元文化的特点 摘要: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岭南建筑体现了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岭南建筑的特点,建筑景观和建筑风格出发,对岭南建筑文化的特点内涵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文化;岭南建筑 abstract: the linnan building is a wonderful work of art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inct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contains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 linnan building reflects the people of linnan ethnic custom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architectural cul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nan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of view, analyzes characteristics of linnan architectural culture connotation.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cultur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前言 建筑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场所,历代的建筑记载着不同时期社会

岭南历史和文化

岭南历史和文化知识(广州历史、人文等) 一、选择题 1. 广州最早建城时的名字叫 A 楚庭B任嚣城 C 番禺 D 南海郡 2. 广州建城的年份是 A公元214年 B公元142年 C 公元前214年 D 公元前142年 3. 秦初广州的古称是 A 广州 B楚庭C 番禺 D 南海郡 4.“广州”从哪一个时期得名并沿袭至今 A 秦末汉初B三国 C五代十国 D清末明初 5. 广州是我国的古都之一,历史上共有三朝十主在此建都称帝,下列不属于这三个朝代的是 A 秦末汉初的南越 B 五代十国的南汉 C 清兵入关后的南明 D 三国时期的东吴 6. 广州第一个封建王国的国王是 A 赵佗 B赵昧 C 赵婴齐D赵兴 7.宋元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说广州已经比当时哪一个世界著名商贸城市大三倍 A 伦敦 B 巴黎 C威尼斯 D 罗马 8. 在清代,广州哪个地方“一口通商”,垄断全国外贸 A 十三行 B 第十甫 C 沙面 D 东山 9. 下面哪一项不是广州的别称 A羊城 B 花城 C 鹏城 D 穗城 10. 周朝时,广州的别称是 A 楚庭 B任嚣城 C 番禺 D 南海郡 11.“五仙观”位于广州的什么地方 A 惠福西路 B 解放路 C 中山路 D 人民路 12. 广州人民在下列哪一个地方打响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枪 A 三元宫 B 沙面 C 越秀山 D 三元里

13. 1839年3月,领导虎门销烟的清朝官员是 A 关天培 B 琦善 C 林则徐 D 李鸿章 14. 第一次鸦片战争在哪一年正式爆发 A 1837 B 1840 C 1845 D 1893 15. 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在广州创办并培养了一大批维新运动革命人才的学堂名叫 A 五味草堂 B 芝兰草堂 C 清风草堂 D 万木草堂 16.座落在越秀山的广州博物馆修建于1380年,其别称除“五层楼”外,又名 A 镇海楼 B 山海楼 C 黄鹤楼 D 凌霄阁 17. 作为广州城市标志的雕塑是 A 广州解放纪念雕碑 B“古城辉煌”主体雕塑 C 五羊塑像 D煤矿工人塑像 18. 与北京路齐名的广州著名商业步行街是 A 农林下路 B 天河路 C 一德路 D 上下九 19.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的中国第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的名称是 A第一军医大学 B 陆军军官学校 C 广东水陆师学堂 D黄埔水师学堂 20.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的城市是 A 广州 B 深圳 C 珠海 D 汕头 21.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史迹是 A 黄大仙观 B 三元宫 C 南海神庙 D 华林寺 22. 南海神庙建于何年 A 公元前841年 B 公元前203年 C 公元222年 D 公元594年 23. 广州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的禅寺是 A 华林寺 B 光孝寺 C 大佛寺 D 六榕寺 24. 光孝寺建寺的年代距今 A 500多年 B 800多年 C 1000多年 D 1600多年 25. 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机构是 A 粤海关 B船政衙门 C 总理衙门 D 仓场衙门 26. 1844年法国与清政府签定的什么条约是法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A 《望厦条约》 B 《黄埔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7. 陈家祠又名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岭南,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指五岭以南地区,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 南傍南海, 加上南岭万山叠嶂, 不仅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 而且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也形成了迥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岭南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 地理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1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111 岭南文化的重商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存在有“重农抑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 中原正统汉文化下的社会经济一直以自给自足、单一化生产的农业经济为主。而岭南文化在这一点上与中原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历史上, 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一直是一个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 “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岭南社会各个角落。广东尤其是广州、潮州等地, 人们逐利之广, 上至官僚、地主, 下至士子农人, 经商活动十分普遍。清代仅潮州一地, “不务农业”的居民就发展到10 万户之多, 务商在平民中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与之相适应, 岭南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向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明代时, 珠江三角洲就成为商品性农业区, 土地经营方式已呈多样化特点, 经济作物生产成为最发达的农业部门, 以至于明朝中后期, 广东在历史上第一次变为缺粮省, 农业生产已带有较强的商品性目的。同样, 手工业生产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以品种繁多、工艺先进而远销海内外。岭南地区物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倾向,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112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位于南海之滨,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历史上, 广州是外国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样, 岭南人也不断走出家门, 向海外开拓, 今海外华侨和华人有3000 多万, 而粤人就占了2000 多万。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 使岭南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自汉朝以来, 岭南不仅从海外引进了众多的花果和农作物品种, 同时,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也都由广东传入, 并辐射内地。鸦片战争后, 中西文化交流更为普遍, 郑观应、容闳、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引进并介绍西方社会的政治学说, 从而使岭南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摇篮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 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广东又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 其文化的开放性就更加明显。 113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必然具有兼容性。岭南文化正是在与海内外各种文化交流碰撞中, 兼容并蓄, 融汇升华而发展形成的。从岭南文化的内涵构成来看, 岭南文化是以当地南越文化为底本, 与中外各种文化长期交流整合而成。其中在与内陆其他地域文化交流中, 岭南文化接受并融汇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的深刻影响; 而在与海外文化交流中, 又包含了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的因素, 尤其是近代西方文化, 对岭南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岭南文化这种包容南北、兼纳中西的特点, 在民俗、饮食、艺术、建筑、宗教等文化内容上均有反映, 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 岭南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从岭南文化的区域构成看, 其兼容性表现为各种地方文化的共存共生现象。从地域上划分, 岭南文化又可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等地区文化, 在区域内部又表现出鲜明的区域差异。特别要指出的是,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还表现在对立异质文化的共生上。在岭南常可看到这样一些事实, 高度文明的科学技术与极端落后的封建迷信中许多家庭和市民身上同时并存, 相安无事。这是岭南文化兼容性的奇物反映。 114 岭南文化的远儒性也可称反传统性。岭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受到以中原汉文化为

浅谈岭南园林美学思想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岭南园林美学思想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10-09T12:19:55.47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5期作者:李焕连[导读] 最后揭示了岭南园林在营造过程中所遵循的美学思想内涵。通过对提炼和延续不同的地域文化,强化现代园林的地域风格、传承当地的文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园林的艺术能够古为今用,为现代园林的营造提供宝贵的理论和经验。 岭南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523125 摘要:本文在对岭南园林构成特点、发展历史分析基础上,以东莞市东城区文化中心景观设计为例,从岭南园林美学的特质角度上进行分析,分别是认真与从容、开放与融合、崇尚自然与真实为美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揭示了岭南园林在营造过程中所遵循的美学思想内涵。通过对提炼和延续不同的地域文化,强化现代园林的地域风格、传承当地的文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园林的艺术能够古为今用,为现代园林的营造提供宝贵的理论和经验。 关键词:岭南园林;美学思想;地域文化;营造 1 前言 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大体演进脉络是:园林的规模,由大而小。园林的景观,由单纯的粗放宏观逐渐发展为以精致的微观为主。园林的创作方法由单纯的写实,逐渐过渡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最终转化为以写意为主。园林早期模仿自然,逐渐再造自然,以文人画家的审美造园。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美学思想将中国园林引入自然的和人造的融为一体的自然山水园林的境界,形成了以“有假为真,苑白大开”的美学思想,从而以“意境”为美学的核心。 2 岭南园林综述 岭南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奇葩,在中国园林史中占据重要的篇章。由于岭南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地带,东南频海,区内丘陵地多而平地少,期间河流纵横。加上气候炎热、多雨又多台风,春雨之际湿度很大,有时达到饱和点,这种特殊的自然条件对园林影响很大。因此,岭南园林是强调顺应地域环境特征。同时,岭南园林的选址尽可能离开闹市,把园林宅邸建在真山真水的大自然环境之中甚至将宅院融入大自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建园者崇尚自然,追求平实,不太重视人工制造的假山流水,也不羡慕江南园林那种咫尺山林的小巧[1]。 3 东城区文化中心景观设计工程概况 东城区文化中心位于东莞市东城区政府的东北面,将原有的停车场改成政府的后花园,属于东城区政府的扩建工程,是由我们岭南公司设计以及施工。占地面积为3800㎡,场地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地形,其中4号楼首层是屋顶花园,有两层地下车库。设计通过细腻的处理手法,以庭院式的景观呈现在游人面前。以湖泊为中心,将岭南风格的建筑小品与湖泊景观相结合,游于园中,步移景异,感受流水的灵动与怡人的景色,突出重点,构成东城区文化中心的景观中心区。 东城区文化中心的设计无论是理念上还是表达形式上都是延续了岭南造园的艺术,也兼容了现代设计手法,形成了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实现城市空间环境的美学价值。自然山水重回传统中国的记忆,在细节和体验中明确文化身份和精神归属,寻找一种适合现代中国人的理想的生活方式。 4岭南园林美学的特质分析 4.1 岭南园林美学的认真与从容 岭南园林造园秉承务实的理念,追求生活的实在性和注重物质的回报效应。造园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注重交际性和实用性,即使是住宅园林,也强调其空间的交往环境,而淡化其怡情养性的休闲环境。园林的营造,尽量做到多用途。 通过跟游人的沟通、交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繁闹的城市里,东城区文化中心的环境优美、视野开阔、空气清新,不仅为游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在工作之外驻息、身心放松的空旷环境,也提供了一个运动的场所,在宁静中寻找激情,对生活充满希望。 同时,东城区文化中心的设计也存在不足,应该增加遮阴、避雨的构筑物或者设施,南方的天气阵雨频繁而突然,游人往往是乘兴而来,有时却会因没有避雨的地方而败兴而归。而白天,面对南方的骄阳,更需要一个可以遮阴,凉快的休息地方。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游人的坦诚、以及他们表达的认真与从容。岭南人的敏捷开朗、讲究实际和敢拼敢闯的性格特征和多元兼容的文化特征深刻影响岭南园林的地方特征的呈现。这种认真与从容的精神,是岭南文化从古至今传承不止的宝贵财富。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岭南文化的外部显著的特点,是岭南文化质的规定性的外在显现。本质是深层的,特征则是比较表层的。但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岭南文化的重商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领域历来具有重农抑商的倾向。但是,这种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萌生的价值观念,在岭南地区并无突出的反映。岭南文化上的商业精神不仅弥漫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者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 2.岭南文化的开放性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的岭南文化,必然是“窗权之下,易感风霜”,免不了要发生与其他外域文化的碰撞和交汇,形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呈现出与较为封闭的内陆文化有明显的不同性质。 3。岭南文化的兼容性 开放性跟兼容性是相互联系的。岭南文化具兼容并蓄的性质,它处于与不同文化相互对流和沟通的状态,不存在严重冲突和对抗的局面。 4.岭南文化的多元性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在表现上,必然出现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岭南文化的多元性是指多种性质,多种类型,多种层次文化的并存,使岭南文化显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5.岭南文化的享乐性 岭南文化的享乐性不仅表现在舒适、快乐、美好、享受等美的生活追求,企求幸福生活,更重要的表现为通过劳动,获得成功,取得胜利,实现人生价值,达到目的以及对个人利益、事业成就的满足。其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它催人上进,奋发,开拓,攀登,建设美好的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但也有一些消极因素,诸如过于追求刺激和物质享受,甚至奢侈。 6.岭南文化的直观性· 岭南文化的享乐功能与文化主体重感觉的直观性是密切联系的。岭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善变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岭南文化难以形成文化深沉的积淀和思辨成果,但它能刺激文化的生命机体,使之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7.岭南文化的务实性 岭南文化则具有浓厚的世俗性和实用性,比较重实际、重实利、重实惠。岭南文化这种较强的现实取向和唯实精神是由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的。 8.岭南文化的远儒性 正因为岭南文化具有这种远儒性,反传统性,它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域文化来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束缚较少,而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 岭南文化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地把握岭南文化的本质和特色,掌握其发展规律。 二、岭南民俗文化特征 (一)农业文化与商业文明并重 早在4500年前,古南越族人民就创造了以稻谷为主粮的农业锄耕文化。同时岭南民俗中的商业文化特质使之卓而不群。岭南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广州买发财大蚬的春节旧俗,重阳节的登高转运,梅县客家人的新年初三送穷鬼,阳江新春初一的行大运等等,都体现了在浓重的商业风习中,岭南民众突破“循规蹈矩”的农业意识,求财求运的功利愿望和投机心理。 可见,岭南商业文化的形成亦是自然自发,由广大民众尤其是中下层民众创造承载的。在浓厚的农业文明背景中凸显商业文化氛围是岭南民俗文化的第一个特征。 (二)传统民俗与现代时尚交织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岭南大地也在尽情地上演着一幕幕现代时尚。除了过洋节,珠三角城乡近十年来,无论男女老少,过生日都要吃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许愿,而且在夜间举行仪式,统统都是西方的风俗,

浅谈岭南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摘要:建筑是艺术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和地域文化的代表,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以及地域特征。在当今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民族文化如何与现代人的生活模式相浸润,如何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传承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演绎空灵的现代空间是当今建筑设计师必须思索的课题。 关键词:岭南文化,岭南建筑,岭南庭园,民间文化,现代主义建筑 1前言 近年来,南方楼市发展得如火如荼。在铺天盖地的“欧陆风”之后,建筑设计已经由盲目的崇拜回归到理性的思考。一些反响不错的中式楼盘如深圳的万科第五园,广州番禺的清华坊、广州白云区的云山诗意,无一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然而在欣慰的同时我们也对岭南文化这些传统风格不曾在现代新建筑上有所反映而倍感失落。有责任的建筑师都应该认真的思考做为设计师应该背负的责任,是不断的拷备大批量工业化的产物还是挖掘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认识岭南,挖掘岭南,填补岭南文化的断层,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是每个岭南建筑师应该肩负的功课。 2何为岭南文化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汉初,它是南越国的辖地。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现代的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岭南先秦时期属于楚国,三国时归东吴再后来随着秦汉、晋、南北朝、南宋四次人口大迁徙,中原文化在此交汇。至宋元时百越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构筑了岭南文化体系,其内核中保留有从百越时期流传下来的本土气质和风格。这些风格主要遗留在岭南建筑的装饰和细节上,体现了岭南的地域文化特征,其建筑精髓集中体现在木石雕刻、装饰、彩画等民间文化上。岭南派建筑强调适应热带海洋气候、丘陵地形、造型轻巧、色调淡雅和与庭院结合的外观特色,并以独特的技术、工艺特点独树一帜。 岭南传统建筑具有以礼制为中心的文化内核,与北方传统建筑一样,建筑也被用以表达三纲五常的礼教等级,这从其类似于北方的整体构图、布局和基本营造结构可以看出。岭南传统建筑分布在岭南老城区街巷与岭南乡村的祠堂、书院、牌楼和民居等民间建筑中。广东的四大名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萌山房可谓其中的优秀代表。 岭南建筑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1)为适应气候,建筑布局比较开畅明朗,通透玲珑,造型比较轻便淡素,在园林营造方面极富特色。(2)因岭南地处南大门离中原边远地域,建筑少受传统法制约束,比较求新自由,民俗味比较浓,善于吸取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常开建筑独特风格之先河。既保留古制,又融汇中西;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异彩;讲究风水,突出亲水。(3)受岭南先哲人文思想的影响,岭南建筑比较务实重利,有海洋文化特色,也有崇山峻岭之文化特色。 3岭南建筑的发展历程 岭南建筑从其发展的脉络来看,大约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古典岭南建筑时期、新岭南建筑时期、现代岭南建筑时期。 3. 1古典岭南建筑时期 古代的岭南处于中原文化影响的边缘地带,其文化属于少数民族的百越文化范围,不完

浅析传统岭南庭园在现代岭南建筑中的运用与发展

73 摘 要:传统岭南庭园与现代岭南建筑结合是岭南 建筑语言的主要词汇之一。本文通过对传统岭南庭园以及优秀岭南现代建筑案例中庭园与建筑结合的分析,尝试归纳建筑与庭园的结合方式,旨在吸收和借鉴其精华,为今后设计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传统岭南庭园;现代岭南建筑;结合方式; 运用与发展 Abstract:It is the point to combine Lingnan Curtilages with modern Lingnan architectur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Lingnan Curtilages in Lingnan Architectures, the article generizes several methods of combination of architectures and curtilages, in order to absorb the essence and support references roles of the interrelated research and design. Keywords:Lingnan curtilages;modern L i n g n a n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9-0073-03 1 前言 岭南泛指逶迤在赣、湘、粤、桂省边境上的大庚、骑田、荫渚、都庞和越城五岭组成的 南岭以南,所以岭南又称五南岭以南。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属亚热带气候。“四季皆夏,雨便成秋,草经霜而不枯,花非春而放”是岭南地区气候特征的生动写照。岭南自古对外交通发达,地处中外文化的交汇点,历来是一种采集型文化模式,多元共存,矛盾统一。精髓是最少保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最富进取精神,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气候和对外交往的有利条件,形成了岭南建筑独有的特点。 2 传统岭南庭园 岭南庭园萌芽于秦汉,经过长期缓慢的发展逐渐繁荣,下迄明清。传统岭南庭园如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大部分建于19 世纪初至19 世纪中叶的清朝,最终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一并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三个重要类型。虽然三者之间具有许多共同的特性,但传统岭南庭园因受到亚热带气候与岭南文化的影响,不论是布局立意、空间组织还是景观感受等方面,均有别于其他地域而呈现出更浓郁的地方特色: 2.1规模较小 岭南庭园的规模都比较小,而且多数是和居住建筑结合在一起,空间上相辅相成,庭园的功能是以适应生活起居要求为主,适当地引入一些水石花木,增加内庭的生机,提高它的观赏价值,因而岭南庭园的空间是以建筑空间为主。 2.2布局灵活 规模较小的岭南庭园,不拘谨于某种固定 的程式。建筑与院落适宜布局。空间处理清盈疏朗,很少利用虚廊来分割空间,善于运用散石、灌丛或果树作为景物,极具随意性与民间气息。 2.3兼容并蓄 善于吸收外来手法,采取几何图案式中轴对称的平面处理,如广东番禺余荫山房,由两个水庭并排式组成,其中一个为“回”字形,另一个则为方形。与传统手法尽量模仿天然水景,并绕以回廊曲院的平面布局不同。 2.4顺应自然 庭园在布局上考虑当地地理气候条件,大都顺着夏季主导风方向,顺应地势灵活布置。如广东顺德清晖园,“占地5亩许,坐北朝南偏西,状成稍长梯形,中部略高。由南而北,全园大致分为三区,前区满铺水面,亭榭边设,构出空旷明朗的前庭水景;中部厅敞栏疏,径畅台净,浓荫匝地,后座楼屋鳞次,巷院兼通,写尽凤城宅园情景。整园由空经疏而密,筑屋顺前就后、由底至高,形成景不阴、住不暑、宜于起居游赏的良好环境。”[1] 传统岭南庭园主体功能性较强,适当表现不同功能空间的渗透性,营造符合地域文化和气候条件的生活空间,这是传统岭南庭园空间给我们的有益启示,传统岭南庭园中建筑与庭园的相辅相成,对于现代建筑的创作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与借鉴的范例。20世纪50年代以后,岭南新建筑创作就尝试将传统的园林造园手法融入现代建筑空间中,为岭南现代建筑开辟了一条道路。 作者简介:刘蔚(1985-),女,江西南昌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龚侃(1985-),男,湖南长沙人,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助理建筑师。 析传统岭南庭园在现代岭南建筑中的运用与发展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ngnan Curtilages in Modern Lingnan Architecture 刘 蔚 龚 侃 Liu Wei Gong Kan 图1-5广州泮溪酒家

岭南建筑文化

岭南建筑文化——广东建筑摘要 岭南建筑文化历史悠久而广东民居则是岭南建筑的代表。从岭南建筑的重要标志骑楼到潮州的九宫格式建筑群从五邑的雕楼到客家的围屋 从西关大屋到东山洋房广东民居自成套路最早把现代住宅和中国传统精神结合起来作为探索。岭南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由于岭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原因形成了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现代岭南新建筑的特点宁变勿仿宁今勿古因借环境融为一体群体布局组合空间室内设计丰富多彩景园文脉推陈出新神似之路殊途同归。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岭南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和传统江浙、徽派、四合院等建筑文化共同构成中华建筑文化。在现在提及岭南大多算人会联想到广东地区而广东民居则是岭南建筑的代表。建筑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场所,历代的建筑记载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变迁的特征和内容。雨果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建筑通过其形态、风格、价值以及与周围的空间形象表征文化的内涵,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又是一种依托物质环境所渗透和展示的特殊精神氛围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岭南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由于岭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原因形成了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从岭南建筑的重要标志骑楼到潮州的九宫格式建筑群从五邑的雕楼到客家的围屋从西关大屋到东山洋房广东民居自成套路最早把现代住宅和中国传统精神结合起来作为探索。广东建筑

大体上可以分为广府建筑、客家建筑和潮汕建筑三种风格通常所认识的岭南建筑其实就是广府建筑。广府民居通常指大珠三角地区、粤西地区的建筑跟粤东的客家建筑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官僚地主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闭的建筑群。珠江三角洲民居的大中型住宅基本格局为“三间两廊”。有地位人家以镬耳风火墙为特色。砌墙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清末在广州的西关民居密集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内部布局紧凑间隔灵活正立面之门以“三件头” 脚门、趟拢和大门、水磨青砖墙面、花岗石墙脚等构成其外表风貌。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侨乡出现有异国风格的碉楼在城市出现别墅式居宅在商业繁华的城镇街道两旁出现骑楼。均是开南国建筑风气之先。、潮汕建筑有很大的区别。广州骑楼 “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库门广州有骑楼。”一幢幢房子好像长了脚 被柱子架在半空。再仔细看底层的房子似乎往里掏空两米左右。这样 便在街左右两旁各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这条走廊长可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这就是骑楼岭南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民国七年 1918年广州拆城墙、扩马路开通了越秀北、人民路、盘福路、文明路、大德路等今天仍服务民生的主干道。当时为了充分运用马路空间同时又针对南方潮湿多雨、炎热高温的气候特征便在马路两旁搭建起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楼房就连现代化的建筑南方大厦、新大新公司等也采用了这种骑楼式的建筑结构一时风靡全城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格局。当时骑楼主要集中在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

2018-2019年高考【人教】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5、5《坛经》两则含答案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还! 2018-2019年高考备考2018高考【人教】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5、5《坛经》两则含答案 5《坛经》两则 修剪欲望 马志国 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住持后,绕着寺院巡视,发现山坡上长着灌木。一天,寺院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客人问:“人怎样才能清除自己的欲望?”索提那克法师说:“只要能经常反复修剪一棵树,你的欲望就会消除。”客人疑惑地走向一丛灌木,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一壶茶的工夫过去,法师问他感觉如何。客人笑笑:“身体倒是轻松了许多,可是堵塞心头的欲望,好像并没有放下。”客人走的时候,跟法师约定10天后再来。法师不知道,客人是曼谷最负盛名的娱乐大亨。10天后,大亨来了;16天后,大亨又来了。3个月过去了,大亨已经将那棵灌木修剪得像一只鸟。法师问他:“现在是否懂得如何消除欲望?”大亨面带愧色地回答:“修剪的时候能够气定神闲,可是回到我的生活圈子之后,欲望依然像往常那样冒出来。”大亨修剪的鸟完全成型后,法师说:“施主,你知道为什么我建议你来修剪树木吗?我只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发现,原来剪去的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就像我们的欲望,你别指望完全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大亨大悟。 人生的痛苦从哪里来?——我们所欲无限,而我们所能有限。怎么解脱痛苦?——修剪

欲望,收回自己的心。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人或东西能局限你,是你的欲望在疯长。而你的心一旦回归自然本性,反而会获得无限的自由,你也就彻底摆脱欲望的局限了。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会)人。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出家学佛。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后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饱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坛经》,又称《六祖坛经》,全称是《六祖慧能大师法定坛经》。 在中国人所写的全部佛教著作中,只有《坛经》被尊为经。一般认为,它是由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口述,其弟子法海笔录而成。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宗派。在禅宗一脉承传中,菩提达摩大师是西天第二十八祖,也是东土初祖。他在梁武帝时代来到东土,将法传给二祖慧可,慧可传给三祖僧琛,三祖僧琛传给四祖道信,四祖道信得法后又传给五祖弘忍,五祖弘忍传法给六祖慧能。 《坛经》记载了慧能得法传宗的经历和启发门徒的言教,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此经主张人生觉悟和解脱之道在我不在天,在内不在外,唯一的正途是认识自身本性,实现自我。此经倡导“众生平等,无有高下”“凡圣如一”“众生皆有佛性”,因此蔑视言教,挑战权威,视一切名言经典只不过是开智悟道的方便之门。 《坛经》不论在中国佛教史还是思想史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2.背景资料 禅宗的主导思想主要包括佛性本有、无住生心(在没有执着的情况下,保持心的圆融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