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2级马原复习题1_36977

2012级马原复习题1_36977

2012级马原复习题1_36977
2012级马原复习题1_36977

2012级马原复习大纲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

3、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社会理想)

4、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根本方法)

5、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

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存在形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8、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实质与核心)

9、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P51

10、“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明了什么?P65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11、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第一次,实践到认识。第二次,认识指导实践。)

1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13、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P114

14、商品价值的概念。

P145 (商品的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15、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P218 (剩余价值学说)

16、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7、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是一种乐生的活动。 P265 (乐生的活动)

18、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P233

二、多选题

1、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3、“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5、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了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

7、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8、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得到丰富和发展。

9、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的特性。

10、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包括: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11、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法律和政治思想、道德和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

1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等。

13、“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14、剩余价值产生的基本方法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两种方法。

15、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经济危机中的复苏阶段的特点有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倒闭停止,生产逐渐回升,企业利润增加,就业日益增多,信贷逐渐活跃。

1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包括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再生产过程,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17、资本主义无法根除的主要矛盾是包括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18、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城市与乡村“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

1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我党的最低纲领,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

三、观点理解题

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6)

答:对,①这是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动者恒动,静者恒静。(33)

答:错,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50)

答: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的哲学基础。

4、任何现存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50)

答:对,①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②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③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5、“天道酬勤”。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51)

答: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了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7、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这是对意识作用的生动描绘。(40)

答:对,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47)

答:对,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④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9、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钥匙”。(47)

答:对,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10否定之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52)

答:错,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的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任何人的成功都包含了偶然性的成分。(135)

答:对,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现象,只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虽然也能是具体历史事件的外貌或某些后果改变,但终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如果看不到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割裂必然与偶然的关系,就势必会夸大个人的作用,进而否定或歪曲历史发展的规律。

12、大学学习生活十分丰富,社会生活也绚丽多彩。成才之路广宽而又复杂。“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帮我们寻找成才的最佳途径。(49)

13、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错误,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14、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31)

答:正确,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15、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65)

答: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绝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不存在任何联系。(70)

答: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7、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72)

答:对,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第三,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18、拥有了科学知识就一定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84)

答:错,

1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8)

答:对,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上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的理解已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的作用。

20、“吃一堑,长一智”(77)

答:对,“吃一堑,长一智”,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的认真总结,是发现真理的最好办法。另外,当人们把超出特定的对象、条件、范围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使之重新与其所应用的对象、条件、范围相符合时,谬误就变成了真理。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21、社会意识有相对的独立性。(99)

答: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31)

答: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本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3、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128)

答:错,

2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劳动。(146)

答:错,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25、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155)

答:对,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26、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进行自行调节,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活动。体现出它的重要作用,是不依人心意志为转移的。(150)

答:对,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是不依人心意志为转移的。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因为首先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办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为了保持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往往会限制技术的扩散,严守经营秘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普遍改善,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累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27、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正确,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

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

28、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所以,垄断可以消除竞争。(185)

答:错,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不可以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以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取更多的垄断利润,他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9、当代资本主义发生很大的变化,越来越繁荣,说明它已经不是一个剥削社会。(206)

答:错,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剥削制度,无止境的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律。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还存在,只要生产剩余价值的规律还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就不会发生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生产资料私有制依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资本雇佣劳动的制度依然存在并运行着。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的本质属性。

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

30、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

答: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替代,这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历史规律。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明了社会经济制

度演变的复杂性和反复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产生、形成和发展以至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充满着两种经济制度的对立和比较,但最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四、材料分析题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49-50)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的哲学基础。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一个系统的矛盾的展开和逐步解决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阶段。过程和阶段有长有短,但都有其特殊矛盾。而且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着的灵魂。

2、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含义及其辩证统一关系。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及其资本的本质。(145-155)

答: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及人类脑力劳动和体力的消耗,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资本的本质:(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但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它们成为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的手段,才成为资本。

(3)因此,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产生的,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劳动的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3、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两面性”。(126)

答: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以来,科技对社会的作用日益凸显。它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精神文

明的重要基石,能使人类摆脱贫困,走向富裕,造福人类。然而,科技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科技的不合理运用也带来了消极后果。科技的两重性表明,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很重要,但是科技必须合理运用,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因此,对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的思考,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全球问题”有着深刻的启示。

4、帝国主义的特征及其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实质。(195)(200-206)

答:帝国主义特征: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③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㈠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化

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发生变化

㈢社会阶层、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发生变化

㈤政治制度发生变化

资本主义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

5、人民群众史观(唯物史观)和英雄史观(唯心史观)的对立及其特征。(131)

答: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涵和不同点。

答:内涵:

不同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事物中寻找世界的本源,如中国的五行说。

近代形而上学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对唯物主义的论证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进步许多,但是缺少古代哲学那种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观念,较为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具有整体性以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又具有能动性,认识到事物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人的能动作用等,更为系统化理论化的论证了唯物主义。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实质。(189-195)

答:产生的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可以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无论采取国有经济的形式和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的形式,还是国家在私人垄断企业外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总之,所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

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马原期末复习题答案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201401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二、问答: 1、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名词解释: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4、规律: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马原试题与答案图文稿

马原试题与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期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格内相应的位置)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P3)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P14)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开放性 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P25)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D)(P26)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5.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C)(P51)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6、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P42)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G[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A.联系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正确答案】D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矛盾特殊性寓于矛盾普遍性之中 B.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正确答案】BCD 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正确答案】ABD 4.人类意识产生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 A.精神现象 B.自然现象 C.社会现象 D.物质现象 【正确答案】AD 5.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才产生的两大阶级的对抗,所以阶级是(AC) A历史范畴 B政治范畴C经济范畴 D思想范畴

6.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 A.其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B.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 C.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D.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工人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是() A.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B.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C.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D.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 二、单选题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正确答案:C, 9.概念.判断和推理是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C.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正确答案:D, 10.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马原第七章复习题答案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实现社会主义 C.构建和谐社会 D.实现“大同”社会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C )的过程中作出的。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3.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是( C ) A.人的思想境界的极大提高 B.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C.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 D.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4.对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C ) A.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达成了直接统一 B.个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C.劳动者个人劳动还将通过交换价值的途径向社会劳动转化 D.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服务不必采取等价交换的形式进行 5.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 C ) A.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B.各尽所能,按资分配 C.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D.实行有计划的分配 6.共产主义社会,( D )将会消亡 A.劳动 B.工人 C.产品 D.阶级 7.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体现是( A ) A.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 B.人们的劳动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C.人们的阶级觉悟得到极大提高 D.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8.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 A )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实现人的劳动能力的巨大提高 C.实现社会的极大和谐 D.实现阶级的完全消失 9.共产主义社会,( B )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A.消费 B.劳动 C.娱乐 D和谐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共产主义社会不会是一种不需要也不能够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社会 B.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ABCD ) A.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 B.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就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二就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与差异。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瞧成敌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同一性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1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人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也称基本原理)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2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同中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就是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马原复习题库答案

复习题库答案 三、简答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及意义是什么?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A.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即二者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简称为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二者何为本体的理论。 B.思维或精神能不能反映存在或物质,世界是否可知,即二者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在哲学中的地位 A. 它是一切哲学派别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是由哲学研究的对象决定的。 B. 它也是哲学领域中最高的问题。 C. 它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所必须首先处理的基本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在哲学发展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哲学基本问题在哲学发展中起着分营垒划界限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 (4)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1)它是揭示哲学发展规律的指南。 (2)它是揭露唯心主义伪装的思想武器。 实践意义: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践中的根本问题,对于各种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 答案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以利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其理论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运动与物质的不可分原理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 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 物质世界总是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 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 (3)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即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4、相对静止的含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 答案要点 ](1)相对静止的含义: A.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相对静止 , 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B.它包括两种基本情形 : 第一 , 指在特定的参照系中,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 , 指事物只是处于量变状 态 , 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4) (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最新马原期末试卷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 C.消灭国家 D.消灭两极分化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C ) 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D )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属性,物质是主体

5、时间是( A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6、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D )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分泌物 C.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7、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 D )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C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9、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D )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1. 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C)。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2. 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C)。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3. 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是(D)。 A.科学、技术、生产三者浑然一体 B.基本上体现为"生产--技术--科学"的过

马原 复习题答案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 A.物质观 B.联系观 C.发展观 D.实践观 2.列宁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3.实践活动的目的是(B) A.改造主观世界 B.改造客观世界 C.改造内心世界 D.改造精神世界 4.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指出了(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D)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8.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的基础是(A) A.实践 B.理论 C.本质 D.人9.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指(B)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物质到精神 10.直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是(D)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的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1.宋代诗人陆游在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马原考试复习题_(带全答案)

A 科学得世界观与方法论 B 系统化理论化得世界观 C 人们自发形成得世界观 D 人们对人生目得意义得根本观点 5、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D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得对立 B、唯物论与唯心论得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得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得对立 6、世界观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得 B A对于自然现象得基本观点 B对于整个世界得根本观点 C对于人生意义得独特见解 D对于社会问题得具体瞧法 7、马克思主义创立前,不存在: D A、唯物论与唯心论得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得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得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得对立 8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得重大得基本问题就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得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得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 D关于人得本质问题 9、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得依据就是 C A 主张一元论还就是二元论 B 主张辩证法还就是形而上学 C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得不同回答 D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得不同回答 10、物质与意识得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得范围内才有绝对得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就是相对得了,这个范围就是指 A A、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与意识就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与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与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得关系更密切 1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得定义就是通过: A A、物质与意识得关系界定得 B、哲学与具体科学得关系界定得 C、主体与客体得关系界定得 D、一般与个别得关系界定得 1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得根本对立在于 D A、对世界构成形式得不同回答 B、对世界存在状态得不同回答 C、对世界就是否可知得不同回答 D、对世界本原问题得不同回答 13、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得根本点在于C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质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14、哲学上两大对立得基本派别就是B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与二元论 15、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得依据就是C A 主张一元论还就是二元论 B 主张辩证法还就是形而上学 C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得不同回答 D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得不同回答 16、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得主要错误就是C A 认为世界就是不可认识得 B 主张物质与意识都就是世界得本原 C 否认物质对意识得决定作用 D 抹煞意识对物质得能动作用 17、“我思故我在”就是D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8、“在我们得视野之外,存在完全就是一悬而未决得问题”,这一观点就是 D A、唯物主义得观点 B、唯心主义得观点 C、可知论得观点 D、不可知论得观点 19、下面关于唯物主义得表述,错误得就是 D A、世界统一于物质需要哲学与自然科学得长期得艰巨得发展来证明 B、承认一个不依赖于人得意识而存在得物质世界就是一切自然科学产生得前提与基础 C、唯物主义要求把客观存在得事物作为观察与处理问题得根本出发点 D、唯物主义就就是立足于人得感官之欲得逐利活动 20、彻底得唯物主义一元论得根本要求就是C A承认世界就是多样得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得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得二元论 21、世界上惟一不变得就是变化。这一论断得含义就是 D A 变就是世界得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与不变就是绝对对立得 D变就是绝对得,不变就是相对得

马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一、单选题 1.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 A. 培根、洛克 B. 斯密、嘉图 C. 黑格尔、费尔巴哈 D. 圣西门、傅立叶 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 思想 D. 理论 4.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不包括() A. 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 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 6. 下列各项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容的是()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7. 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一元论

8.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9.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10.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 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1.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 话表明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 C.对象性D.任意性 12. 下列观点属于错误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是() A.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 B.主观世界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C.主观世界派生客观世界 D.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辩证统一的基础 13. 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A. 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 B. 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C. 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 D. 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 14.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容和形式的关系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马原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 1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D )° A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B工人罢工和起义 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3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C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B实现人权C实现共产主义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B )的基本问题。 A唯心主义哲学B全部哲学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D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C唯物主义哲学 D 一部分哲学 C客观性C结构性D物质性D可分性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 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 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9.时间是指(C )°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10.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A使用价值 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C ) 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C ) B交换价值 D )° 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价值D价格 11.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B科学实验 1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客观世界B感觉 1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6.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C )° A社会意识B地理条件17.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B )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C )° 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说明(D )° 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思维D实践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C生产方式D人口因素

马原期末考试试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卷(A) 适用班级:08级本科生开卷试卷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上坚持了() 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唯心主义D.可知论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3、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B.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劳动 C.生产同一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揭示 C.是唯意志主义的表现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表现 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绝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6、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 A.平均利润的变动 B.成本价格的变动 C.商品价值的变动 D.商品价格的变动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 C.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 8、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D.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9、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依赖于物质 D.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6、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17、“纸上得来终归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间接经验毫无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8、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 价值 C.交换价值 D .价格 1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全党服从中央 D.一切服从大局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多选少选及错选都不得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卷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zzzz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D )。zzzz A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B工人罢工和起义 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C )。zzzz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B实现人权C实现共产主义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B )的基本问题。zzzz A唯心主义哲学B全部哲学C唯物主义哲学D一部分哲学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D )。zzzz A实践性B运动性C客观性D物质性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zzzz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D )。zzzz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C )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zzzz 9.时间是指(C )。zzzz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0.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C )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11.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D )。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C )。zzzz 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B科学实验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1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D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zzzz A客观世界B感觉C思维D实践 1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

马原考试复习题简答题答案

三、原理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是世界本原,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思维能否反映和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上来把握物质范畴的 3、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体?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如何理解世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 其一,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其二,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其三,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个性上的更新; 其四,现代科学凭借科学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 5.简述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其作用是: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及意义。(矛盾性的同一性、斗争性的内涵、两者的关系,如何推动事物的发展、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马原试题 简答题 科社部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正当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4、在岁未来社会的认识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空想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对凭空猜想无法知道的事情,他们以唯物史观为根据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展望,其具体方法是: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实现依据。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中阐发未来新世界,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未来世界做详尽的细节描绘,因为,未来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将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以抽象理性为前提来设计未来社会,二十通关过揭示人来社会发展规律使人们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并为人们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5、“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容和关系 “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是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关

马原复习题及完整版答案

绪论 答案搜集与整理:卢未来 时间:2012年6月7日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德国古典哲学中代表着辩证法思想的最高成果的学者是( C ) A、亚当·斯密 B、费尔巴哈 C、黑格尔 D、康德 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 D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剩余价值学说 D、科学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B ) A、革命性 B、实践性 C、科学性 D、阶级性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 )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C、致力于无产阶级专政。 D、致力于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C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10、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是(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