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津市河西区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引导

天津市河西区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引导

天津市河西区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引导
天津市河西区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引导

天津市河西区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引导

洪波吴遐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滨水地区开发的实际案例阐述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引导的几个方面:与城市关系、与公共活动关系、与道路交通关系和防洪及环保关系。对滨水地区的现状特征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城市设计引导的方式组织滨水地区各空间要素,指导城市的开发建设,以利于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具体对天津市河西区滨水地区建设开发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该区域滨水地区的建设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滨水地区引导公共空间天际轮廓线生态环境

1前言

2003年9月26日——28日,在北国江城吉林市隆重举行了中国吉林·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博览会。博览会期间有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42个国家、地区,233个城市设计机构展示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精品及实施成果。作为国际、国内首次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盛会,这次博览会探讨交流了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管理的经验。在滨水地区城市设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对国内外滨水地区建设开发案例的分析,归纳滨水地区建设开发的现状和问题,总结城市滨水地区建设开发引导的几个方面。并结合规划河西区现有水系情况,尝试对滨水城市设计做一次探索,以城市设计引导的方式,通过一个过程阶段,实现对该区滨水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想,希望对该区域的健康和谐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引导研究

2.1城市滨水地区相互关系引导

2.1.1滨水地区与城市关系引导

一个城市的滨水地区往往和城市中不同的地区相连。从土地使用功能来看,与滨水地区相连的城市用地可以是中心商业区(CBD)、一般市区(以居住为主)、城市边缘区、城市

郊区及非城市化的生态保护地区,如沼泽地、农田、森林等。

早期的滨水开发模式大多是随着

滨水的港口仓库、滨水工业的衰退,

不少城市利用这些土地建起了快速滨

水道路。这些快速道路从交通来看似

乎开发费用少(因为拆迁量小),或甚

至可以架空在水面上通过,但一旦想

进一步开发滨水地区而跨越道路发

展,这些道路就成为原市区和新的滨

水区之间难以逾越的障碍。波士顿市

就经历了建设滨水高速道路,再将这条

路拆去迁入地下,以打通市区和滨水区

的发展过程(如图2.1)。香港开发中环

—湾仔滨海区时提出“将城市引入港口,

将港口引入城市”的设想,也是想改善原

市区和滨水区的关系(如图2.2)。

滨水地区是全市的一部分,在规划

时不能将其孤立地规划成一个独立体,而

忘记了它和整个城市的关系。在开发建设上,要以滨水地区的新项目来补充、提高原市区的建设项目。在空间布局上,要力求用一个开敞空间体系将滨水地区和原市区联结起来。在交通系统组织上,要布置便捷的公交系统和步行系统,将市区和滨水区连接起来。

2.1.2滨水地区与公共活动关系引

滨水地区往往是一个城市中景色

最美、最能反映出城市特色的地区,

因此在规划时确保滨水地区的共享性

是一个重要原则。让全体市民共同享

图2.3:芝加哥的“黄金海岸”

图片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8378607.html,

图2.1:波士顿的滨水道路

图片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8378607.html,

图2.2:香港中环滨海道路 图片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8378607.html,

图2.4:芝加哥滨水的地下交通 图片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8378607.html,

受滨水地区不仅具有社会效益上的考量,而且有经济效益上的考量。沿着滨水地区的公共步行道,是吸引游客和顾客的最基本的因素。所有成功的滨水开发项目,无一例外地将直接沿着水体的部分开辟为步行道,而让滨水的建设项目后退岸线。由于建设项目都是高层或者多层建筑,后退岸线并不影响使用者登高远望水景,却让出了关键的岸线吸引更多人来滨水地区活动。

芝加哥为此树立了一个全球性的典范(如图2.3)。早在1909年,芝加哥市总体规划就以立法的形式,将沿密歇根湖滨32km 长、1km 宽的“黄金地带”规定为公共绿地,除了公共建筑如体育场、美术馆、水族馆等之外,在此不得开发建造其他建筑。近百年来,这个规定得到严格遵守。直到今天,芝加哥仍然以其优美、广阔的湖滨公园著称于世。这个美丽的湖滨开敞空间系统是使芝加哥成为美国最大的会展中心的重要原因。如果当年的决策者将湖滨地区完全分割给开发商,拥挤的建筑,与水景的隔离,都会使今天的繁荣成为泡影。

2.1.3滨水地区与道路交通关系引导

滨水地区犹如一个巨大的尽端路,

通向滨水区的道路都在此终止,而在有

轮渡、码头的滨水区,还有水陆换乘的

功能,所以,滨水区的交通组织比较复

杂。常用的交通规划措施可用一个“分”

字概括。一是将过境交通和滨水地区的

内部交通分开布置,如芝加哥市将过境

交通放入地下(如图2.4),简化了滨水

区的内部交通组织;二是将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分开,如巴尔的摩内港区以高架的步行道将滨水区和市中心相连,而外来进城的车流虽然可以直达滨水区,却放在下层的高速路上,直接通向停车场。密尔沃基市利用地形,将步行人流及建筑群完全放在高架平台上,平台下面是高速公路。为了简化交通,应尽量以公交代替私人小汽车,可布置滨水专用公交线路或以高架轻轨连接市区和滨水区。

2.1.4滨水地区与防洪及环保关系引导

滨水地区由于紧靠水体,往往会受到江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开发滨水地区,必须和水文部门密切合作,认真研究开发工程可能对海水、湖水的潮汛及泄洪能力的影响。滨水地区开发中可能遇到的工程问题,如防洪、防腐蚀、滑坡、地耐力过低等问题,使开发滨

水地区需要更多的工程技术支持。

由于在大多滨水地区都建有防洪

堤、防洪墙等抗洪工程,在规划中多

采用不同高度的台地的做法。芝加哥

市湖滨地区就分为三层台地:最接近

水面的无建筑物的低台地(供散步和

自行车)(如图2.5),允许建造临时建

筑物的中间台地(可建有游泳救生台

等夏季简易建筑物),以及可建造永久

性建筑的高台地。

同时,提高滨水地区及水体自身

的环境质量对滨水地区开发有举足轻

重的影响,尤其在滨河、滨湖地区,水体自净能力有限,而开发区又接近人流集中的市中心区时,维护水体的洁净是一项艰苦而关键的工作。不论滨水地区的陆上建筑如何漂亮,如果相邻的水体肮脏发臭,整个开发项目都可能会全盘失败。

2.2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内容引导

2.2.1功能定位与布局

城市的滨水地区是城市中山水格局景观的最佳区位,在城市的产生和演变历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该区域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廊道。充分挖掘滨水地区的各种资源,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明确该地带展现城市或区域特色风采的形象窗口作用和地位。对滨水地区的战略定位需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城市的发展演变背景对滨水地区的战略需求,二是滨水地区自身的优势。根据以上原则,滨水地区的战略定位为:是更加开放,共享性和可达性更强的城市公共活动舞台;是集中体现山水城市格局,展现城市历史、人文、生态风貌的形象窗口。

根据以上战略定位确定滨水地区的四大功能:经济功能——原有依水产业转型升级,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品牌功能——塑造山水城市特色格局的城市品牌;生态功能——城市水道生态廊道;文化功能——城市历史传承文化的特色展示区。

2.2.2公共空间

在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城市的滨水地区大部分担负了水运和产业职能,

公共活动空间图2.5:芝加哥滨水散步道

图片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8378607.html,

3.6:重庆渝中区滨江路

图2.6:重庆渝中区滨江路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多沦为附属配套。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滨水公共空间与城市的关系,突破单纯注重空间层面的分析方法,研究公共活动空间与城市整体发展策略的关系,对滨水地区公共空间的现状与需求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构建滨水地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发展、规划设计思路及方法体系,由此促成滨水公共活动空间与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滨水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能创造独特的休闲空间,同时它又是多年来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沉淀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滨水地区设置更多供全体市民共享的公共活动空间,改善滨水公共环境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滨水地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考虑,要从分析其历史及现状入手,发现其特点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整体性、延续性、多样性、共享性、可达性几个方面深入研究,确定和合理组织该区域的公共活动空间形态。

2.2.3道路交通

由于在城市滨水地区进行道路建设,拆迁

量相对较少,并且可以向水体延伸,占用较少

的土地,沿水岸线铺设道路,能空余出更多的

土地进行开发建设,是很多城市普遍的做法,

特别是城市,复杂的地理地形条件使可利用的

开发建设用地偏少,这种“节约”土地的做法尤

为多见(如图2.6)。

但是滨水道路的快速通行能力,把大量的

车行交通吸引到了滨水地区,滨水道路更多地

承担了城市快速道路的功能,这在空间上很大程度分隔了城市和滨水地区,使滨水地区成为孤立的空间,其用地功能脱离城市功能,城市滨水区的公共开放性得不到充分利用,其次,由于快速车行道路的分隔,垂直于水滨的交通联系变弱,人们不能很便利的穿越车行道路,到达滨水区域,滨水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可达性变差。

因此,滨水地区在进行道路交通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滨水地区道路服务性问题,使滨水地区的道路减少车行功能,更多的担负人行交通的作用;其次,在选线上,尽可能地调整线路走向,增加分流道路,退出一片自然的岸线;最后,增加垂直向的步行交通,强化城市腹地和滨水地区的联系,增强滨水地区作为城市公共活动舞台的可达性。

2.2.4岸线利用

江河的滨水地区岸线除了承担航运交通、饮用水源等水资源功能外,还兼有生产生活、生态维系、景观风貌等独特的岸线功能,主要包括港口码头岸线、临江工厂码头、休闲娱乐餐饮船以及取水口、消防、供油、停泊等专用岸线,不同功能岸线多有重叠,部分岸线由于条件复杂而未开发,呈自然状态。

对滨水地区岸线的规划利用,要根据江河自身不同的自然特征及相应的功能布局制定不同的规划目标。根据滨水地区岸线建设现状及城市用地布局特征,大致将滨水岸线分为生产性岸线、生活性岸线、生态性岸线三类,生产岸线主要对应于以港口码头、临水工业、市政保障等水功能区域;生活岸线主要对应于市民休闲娱乐为主的水功能区域;生态性岸线主要对应于以保护为主的自然岸线。

在滨水地区岸线的规划设计中,应深入分析区域内的建设现状及功能布局,合理确立岸线功能并塑造相应的空间形态,避免出现岸线的利用管理力度不够、开发无序、利用集约程度和专业程度低、使用效率不高、发展不均衡、开发结构不科学以及生态绿化岸线减少等问题。

2.2.5天际轮廓线

城市天际轮廓线是由城市中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构成的整体结构,或是部分建筑物和构筑物构成的局部景观。由于各地独一无二的地形条件和城市建设状况,世上没有两条一模一样的天际轮廓线,天际线的形态会给人留下对这座城市的独特印象,是人们对一座城市的重要认知(如图2.7)。

城市的滨水地区,具有塑造城市天际轮廓线的优越条件。

开阔的水面为观看城市的天际图2.7:富有可识别性的纽约曼哈顿天际轮廓线(9.11之前)

图片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8378607.html,

轮廓线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和通透

的视线,对城市整体形象的认知提

供了良好的平台。

此外,滨水地区能够组织系统

的公共开敞空间,结合公共空间设

置景观眺望点和视线通廊(如图

2.8),重点塑造重要眺望点的可视

区域,严格控制该地区的天际轮廓

线成长,集中体现山、水特色,提

升重点区域的景观形象品质,打造

城市形象名片。 2.2.6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化的滨水沿岸能有效改善大气质量、净化空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同时还能较少排水投资、降低噪声、吸收光污染、增加绿地面积等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此外可以增强城市原有的艺术文化性与景观性,构建一种生态化的景观廊道满足人类都市与自然和谐交融的需求。总之,生态化的滨水沿岸具有高品质的游憩、旅游等活动的潜质,为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舞台,对一个城市整体感知性的塑造意义重大。

景观生态化强调由斑块和廊道构成的城市生态景观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斑块就是城市中的各种绿地,廊道就是各种绿地廊道、道路廊道、河流廊道,尤其是河流廊道,它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传输的重要通道,联结着城市生态系统中各斑块的线性或带型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格讲,整个滨水地区都属于生态敏感区,承担着城市生态廊道的重要功能。该生态廊道不仅包括了水体本身,还包括了水体的边缘、湿地、堤坝及部分绿地,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连续的、异质的生态系统。河流生态廊道从生态上、景观上都与其相邻的区域异质,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同时又通过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与城市的生态斑块以及周围的山体、水系、绿地联系,因此,滨水地区的设计应将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3天津市河西区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引导探讨

天津市河西区范围内水资源包括天塔湖风景区以及6条河流(海河、津河、卫津河、复兴河、双林引水河、长泰河)。通过对这些水系涉及的滨水地区进行摸底调查,笔者对河西图2.8:香港维多利亚湾沿岸眺望点示意图

图片来源:香港城市设计指引

区滨水地区城市设计提出一些引导性建议。

河西区水系有自身的特点、特色,规划理念应从本地区的独特性中产生,并体现它的本质精神,而不是一味盲目地抄袭别人的形式和风格。要解读该地区的自然特征、社区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别包括当滨水地区在开发前的工业及航运文化,如海河沿岸的天津市棉纺二厂厂房、海河下游的老工业遗址地块等)。在本地区真实的历史基础上,形成记载历史发展过程的滨水空间。滨水地区的路网形态应该是城市邻近地区路网形态的有效延伸,应特别注重滨水步行系统的合理组织。滨水地区开放空间要和城市内部开放空间密切衔接,充分利用现有的河道和公园等,还应符合地区开发目标的街道模式和空间尺度,鼓励多重不同用途的有机混合,有意识地把居住、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组织在一起,有利于聚集人气,展示当地特有的社会生活场景。对滨水地区岸线的规划利用,要根据水系自身不同的自然特征及相应的功能布局制定不同的规划目标。

3.1滨水地区类型引导

3.1.1再造中心区

在建设工程中以办公大楼和为中产阶级服务的公寓楼的建设先行,形成以超高层办公楼为核心、以多层公寓和小住宅环绕的地区。整个开发建设以开发商业为主导、政府鼓励并给予政策支持,在办公楼建设的同时,除了强化地面交通外,应规划建设与城市中心联系的轨道交通。另外,这种类型的滨水地区应特别注重天际线的打造,给人留下对这座城市的独特印象。对海河棉二地块以及海河下游可考虑该模式的开发类型。

3.1.2文化、商业集中地

滨水区的复兴依赖于滨水公共生活的回归,文化休闲设施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以文化休闲设施的建设为先导,由政府机构和政府基金的支持,对原区域进行改造,通过文化休闲项目的引进,吸引人流,在此基础上吸引文化类商业性设施(如画廊、时尚品、艺术品商店等),形成该区域的一个文化时尚活动中心。随着文化主题对人气的集聚效应加强,会达到和商业项目的互动,带动商业在滨水沿线的增加,最终形成沿水面绵延展开的商业休闲带。天塔湖周边、津河沿线部分可考虑该模式的开发类型。

3.1.3生活居住区

滨水地区自然景观条件优越,适宜打造成为以中、高档的生活居住区,建议沿水面以多层居住为主,并建设为住户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围合水面或是以水为轴的大街坊。卫津河、津河、复兴河沿线部分可考虑该模式的开发类型。

3.1.4生态保护区

生态型的水域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河堤应多建造成为水体、土壤和生物相互涵养且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护坡。双林引水河、长泰河可考虑该模式的开发类型。

3.2滨水地区规划目标

为每个分区制定城市设计方案,确定当地街道、街区、土地使用、开放空间、街道景观的布置和性质特点,做好滨水地区岸线的规划设计,探索和分析有助于形成独特滨水景观的建筑类型。探索建筑形式和公共空间形成的关系,包括滨水边缘、绿色空间、广场、街道以及游步道等。以滨水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的开发密度作为指导。配备积极灵活的停车服务设施。

河西区水系资源相对丰富,但开阔的水面不多,河流分布分散,涉及地区较广,不同河流有不同的特点,同一段水域也分不同的功能段,并各有特色。在具体工作中应特别注重根据不同类型的滨水地区选择不同的开发策略,充分发挥滨水地区的经济功能、品牌功能、生态功能以及文化功能,力争打造出充满活力,有自身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达性和参与性更强的滨水区域。

4结语

一般情况下,城市设计都是以塑造城市空间形态为主要任务,但不同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实施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如何在长时间内行之有效地贯彻设计意图,实现设计构想,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这些正是城市设计引导需要解决的。

滨水地区的很多的开发建设都不是在空地上开展的,大多都有一定的开发建设基础,以图纸形式的城市设计成果,按照设计师意图实现的可能性受到很多限制,只有通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设计引导的方式,指导下阶段城市的建设过程,控制制约因素发展,引导优势要素成长,协调新建和保留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空间的再生。

随着国内外对滨水地区开发建设的重视,我国城市滨水地区的建设也将迎来一个新的机遇,深入研究该类地区的现状特点,分析影响因素,确定指导办法,对打造优质的城市水岸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钟华,浅论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山西建筑,2010,35

[2] 杨保军,董珂,滨水地区城市设计探讨,建筑学报,2007

[3] 陈理政,城市滨水区土地开发策略探讨-由旧金山滨水区开发得到的启示,四川建筑,29

[4] 师春香,周鸣俊,浅谈城市滨水区的潜在隐患,建筑设计管理,2010(164):

[5] 王福魁,于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山东建筑,2003(4):32-33

[6] 李桂媛,陈池等,滨水景观设计生态理论的探讨,中国水土保持,2006(11):53-54

[7] 夏振饶,城市内核滨水堤岸生态修复技术探讨,中国水土保持,2005(10):30-31

[8] 郑岐,罗建晖,应重视滨水地区地下道路的建设,上海建设科技,2010(2):8-10

作者简介

洪波(1981—),男,本科,天津市规划局河西区规划分局,副科长。

吴遐(1983—),女,硕士,天津市规划局河西区规划分局,科员。

(完整版)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经典规划方案——银川艾依河滨水公园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经典规划方案——银川艾依河滨水公园 城市公园景观不仅是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座城市风貌的 基本体现。在进行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时,设计师们应尽可能的营造和谐原 生态的景致。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滨水景观设计专家、城市旅游度假新模式的倡导者,毕 路德在建筑景观方面,以创造独特“意境”体验的能力著称。由毕路德首创的 以城市公园为核心的旅游度假规划新模式,运用匠心独运的设计为城市挖掘“可记忆的一面”,令景致虚实相生、底蕴丰厚,吸引游人流连其中。下面, 以刚刚作为中国首个景观作品入围了“2015英国WAN Waterfront滨水设计大奖”的经典公园景观——银川艾依河滨水公园为例进行分析。 银川艾依河滨水公园 项目名称:银川艾依河滨水景观公园 项目面积:212000平方米 项目客户:银川水务局 设计单位:毕路德 景区面积:192000平方米 项目地点:中国宁夏银川 项目主创:杜昀 完成时间:2014年3月 项目概况: 银川艾依河滨水景观公园基地位于银川市金凤区东北部,紧邻城市新区, 北起唐徕渠,南到贺兰山路,东临海宝公园,西至亲水大街,位于交通黄金焦 点上。滨水优美休闲空间是每个城市的梦想,艾依河正是实现这种梦想的地方。但项目面临的现状却是粗糙的城市滨水区域,不仅水和城市割裂,未能实际解 决城市的环境问题;而且滨水景观只作装饰存在,没有建立多元的体验体系,

毫无无人气;定位不全面,只考虑简单的城市配套性质,对城市影响力的提升无能为力。 规划设计方案: 在进行规划设计中,毕路德的设计理念从融合地域特色、凸显生态低碳、以人为本三大主题核心入手,立意于银川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结合,采用较为抽象的手法来表达主题设计理念。由金凤栖水、塞上奇观抽象出来的折线造型阐述公园现代游憩体验的主体空间结构。创造先进的设计体验及优越的城市形象,营造一条视觉享受和生态休闲的记忆性景观地标。 通过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打破绿化隔离,拉近亲水距离,形成一个水城交融、展示城市魅力的舞台。将其打造成中国西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城市轴线,形成银川面向世界的形象窗口与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银川艾依河滨水公园平面设计图

上海市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

上海市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 上海市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 项目名称:上海市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 设计单位:美国 北京都市筑景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 设计类别:城市设计 建设地点:上海 场地面积:15公顷 委托单位:上海市规划局 设计时间:2007年5月至2008年1月 外滩滨水区无疑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空间之一。为了迎接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改善外滩地区浦江沿岸的交通状况,上海市政府决定将目前外滩沿岸繁忙的过境交通引入地下,将地面道路改造为双向四车道,以释放地面城市空间,并以此为契机对外滩滨水区进行一次较高标准的改造,营造标志性的城市空间形象,使之符合上海外滩的国际地位。为此,上海市规划局及相关领导单位组织了十家单位参加的国际竞赛,为上海外滩滨水区的改造集思广益,提供思路。在两轮的评选中,由美国波士顿建筑事务所与北京都市筑景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组成的设计联合体提交的方案均获得了甲方和评审专家一致评选的一等奖方案。 在外滩沿江步行道上缓步徐行是如此令人难忘。越来越多的上海本地居民和来自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游人享受着这种经历。沿着整条步道,我们看到的不但是20世纪初期上海最动人的部分,而且见证了新上海的崛起——在发展中的世界级大都会,一个代表21世纪都市面貌的城市。但是,目前在这1.8长的滨水步道上的沿江游览似乎基本上只是在观望:游人可以回望外滩的历史建筑,或是隔江远眺浦东的雄伟。但是在整条步行道上,几乎没有途径可以直接地参与到城市的动感和活力中去。因此目前的外滩更多的是“供游客游览的外滩”,而缺乏“供上海市民日常享用的外滩”的性质。随着外滩成为日益重要的公共空间,这里呼唤更多更丰富的城市与水岸边缘之间的垂直联系。 外滩旧时的图片展示了昔日水滨和城市间的这种“垂直联系”, 有时是船坞和码头,有时是桥梁和跳板。我们规划理念的核心就是唤回这种城市与水域之间强烈的动感。实现这一理念的基础是对交通空间的改造,过境交通的地下化可以释放出城市空间,也使得外滩区域的交通更本地化,减少了繁忙交通对城市空间的

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流淌着的灵性——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人类自古逐水而居。时代的发展,生活区域不断的扩展,滨水生活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言。从单一的依水村落到现代功能多样化的港口城市、滨湖公园等,在经历了创造、模仿、复制、再创造一系列阶段后,滨水空间的打造手法和景观设计已经开始个性化,生态化、游憩化和人性化的再生阶段。 水,是灵气汇聚之所。滨水空间的景观打造也应延续这种特性,在城市滨水区域创造颇具灵性的特色空间。 一、城市空间与水案共荣共生 城市与水的关系是由来已久的,河流、湖泊、海案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滨水空间,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规划中逐渐被关注,愈来愈多的被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突破点。城市滨水空间,已经成为展现城市魅力、挖掘城市活力的重要展台。我国现代的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行业具有发展期短、发展速度较快的特点,致力于滨水空间方面的研究时间不长。总结滨水空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大格局的自然、经济与生活空间 解放以前,我国滨水空间具有三个主要特点:自然空间、经济空间和生活空间。自然空间以山水的自然衔接,山水交融的大空间格局为主,是开发较少的自然形态;经济空间大多以运河航运等功能为依托形成的城市滨水商贸、运输为主要功能的经济生活空间;生活空间是把水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 2、工业化时代使滨水生活空间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文革前期,现代城市雏形初现,城市功能和经济格局受政策影响较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业化时代来临。老城内的河、湖被填埋,建筑和公路取而代之。这一时期,城市滨水

生活空间基本消失,仅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城市滨水空间得以保留,但逐渐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3、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极剧减少和缓慢恢复的两个重要时期 改革开发以后,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城市规模的膨胀,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城市周边河道被严重侵占,取而代之的是僵硬的街道和林立的高楼,河道被大面积填埋,水域污染,港口废弃,城市滨水空间也随之极剧缩小。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虽然仍然高速跃进,但逐渐趋于理性化,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得到了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不但是城市景象亟待修复的一面,更是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中必须从生态、经济、交通、城市设计、城市特色和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一环。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和研究进入黄金时代。 二、“游憩”使滨水空间更加丰富 长期的发展,使城市规划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化思路,法规化条例也已经成熟。针对这种固有的、模式化的规划,近几年,“游憩”逐渐被规划界讨论和认可。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稍微成熟,但在国内,尚处于探讨阶段。 1、游憩(recreation)来源于拉丁语recreatio,意思是恢复更新,英文为“recreation”,原意是“to refresh”,含有休养和娱乐两层意思。 2、“游憩中国网”认为,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基于城市、乡村、景区、度假区四类空间基础上,进行的具有生态、文化、康体或游乐功能的,能够内在满足自我、外在实现休闲的活动的总和。 为了便于研究及应用,“游憩中国网”将“游憩”的外延界定为: 一方面,“游憩”中的“游”可基本等同于“旅游”,“憩”可基本等同于“休闲”。当然,“旅游”与“休闲”之间的关系不在我们这一定义的考虑范围内。

城市滨水住宅区设计探析

城市滨水住宅区设计探析 摘要:本文以我国城市滨水区建设的热潮为背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分析滨水住宅区与城市滨水区的关系、设计原则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滨水住宅区;城市设计;整合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建设的高潮时期,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排放的叠加影响,许多城市滨水区的环境容量和生态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一味地追求功利的开发,侵吞着城市仅有的水空间,优美的生活岸线受到污浊的工业区的排挤,造成了人与水的疏离,滨水区的特色景观丧失殆尽。随着环境时代的到来,在城市滨水区对水体的简单利用,渐进为高层次的开发,形成了人口、经济向沿江、沿海聚集的倾向。为充实与更新城市风貌特色,滨水区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重新成为今日城市设计的重点。 滨水区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及技术等多个层面,也就是说从策划、规划、城市设计到项目的技术经济等问题要统筹考虑,这已经远远超出“设计”这一层面,虽然设计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从设计的内容来讲,滨水区的开发也包括公共服务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绿地景观及滨水住宅区等。在漫长的滨水区开发中,住宅的建设是最大量的,也是最贴近市民生活的城市要素之一,更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环境特色的要素之一。但是,在国内滨

水住宅区建设的局限性凸显无遗,比如说住宅区建设各自为政,缺乏对滨水地区的整体性研究;过分强调自身的小环境建设,而无视城市其它区域对滨水环境的共享性等等。 作为城市中最大量的建设内容,住宅的建设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滨水区的住宅开发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具有独特的魅力。 1、我国滨水住宅区历史概述 自古以来,水与人类的居住生活息息相关。由于生存、生活、生产的需要,原始的定居点一般都靠近自然水系。如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点多在靠近河流的较高台地上;长江中下游由于地势较低,水道纵横,居民点多在靠近水的墩上。居民点沿水岸发展的情况,国外也是这样,如埃及的尼罗河两岸及巴比伦的两河流域。 这些地域的自然生态条件及其要素(如气候、地形地貌、水体、植被等)对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滨水聚落不断发展演化形成了古代的城市及城市居住区,富有特色的滨水居住文化及建筑风格源远流长。如在江南,沿河的住宅区表现为网状的前街后河的布局特点,形成特殊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居住风貌。 八十年代以前,我国滨水居住区规划与设计多着眼于满足居民一般性生活需求。滨水居住区不能充分利用滨水地区景观、生态、气候等多方面优势,使滨水居住区丧失了地域文化特点。并且由于滨水区的工业发展、建设失控、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建设性的破坏因素,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成了人们不愿接近的区域。

城市设计经典案例分析及启发

城市设计经典案例分析及启发 ——以巴尔的摩内港区改造案例为例2013级住建厅研究生班城市建设与规划专业张蕾 摘要:巴尔的摩内港区改造为城市滨水区设计经典案例,我们将通过对巴尔的摩内港区改造案例的分析与研究,从中找到对于城市滨水区设计新的启发。 关键:巴尔的摩内港区城市设计滨水区分析启发 1.项目背景 巴尔的摩是美国大西洋沿岸重要的海港城市,它位于切萨皮克湾顶端的西侧,离美国首都华盛顿仅有60多公里,港区就在帕塔帕斯科河的出海口附近。从这里经过海湾出海到辽阔的大西洋还有250公里的航程,但由于港口附近自然条件优越,切萨皮克湾又宽广,航道很深,万吨级远洋轮可直接驶入巴尔的摩港区。这个港口属于马里兰州,向来是美国五大湖区、中央盆地与大西洋上联系的一个重要出海口。 巴尔的摩现在是美国经济发达的东北区的著名海港之一,港区的自然、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它有纵深的港湾、口袋形的入口、很长的码头和适中的地理位置,港湾内潮差小,港区水深15米,航道深达20米,冬季最冷时也因受大西洋暖流影响从不结冰,不影响船只出入港口。目前港内已建成多处现代化防波堤和凸堤码头及深水泊位,密集的铁路线和公路线深入到港区,现代化、机械化作业水平相当高。

港区北面靠近巴尔的摩市中心区一带有一些高大的烟囱直耸云霄,这里有火力发电厂、化工厂和冶炼厂,港区南部和西南部是造船、军火、机械工业和铁路站场集中的地区。铁路干线将工厂区与码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为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提供了十分便利的运输条件。 巴尔的摩市中心和内港区地图 2.历史沿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经济结构转型,重工业衰退,巴尔的摩市中心逐渐衰落。巴尔的摩港区日益萧条,码头仓库空闲,城区的楼宇空置,街道上呈现出颓败的景象。 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巴尔的摩内港区一直不断地进行改建和重建,内港区的面貌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成为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榜样。

城市滨水区规划原则与设计特点

城市滨水区规划原则与设计特点 【摘要】滨水地区的开发已经越来越引起城市建设的重视,并且已经相继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滨水地区的开发项目。一个成功的开发项目,一定有它自身的特点,同时综观众多的滨水地区开发项目,也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特点,这就是滨水区的规划原则和设计特点。 【关键词】滨水地区;开发建设;规划原则;设计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很多城市都注意到滨水地区的重要性,对滨水地区争先恐后的进行开发。但是滨水地区的开发是否成功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衡量:第一,是否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增加城市的经济总量,为政府创造更多的税收。第二,是否有助于增加就业的机会,为更多的市民提供工作岗位。第三,是否有助于改善城市市容,反映政府的政绩,增强市民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想要滨水区开发成功,那么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规划原则和设计特点,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1 滨水区的规划原则 1.1 整体规划原则 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它是城市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因此在进行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和城市的规划设计相呼应。通常的做法是把滨水区建立在靠近市中心的地区,以滨水区建设这个新的项目来补充和提升城市建设项目。这是因为,一个滨水区的建设项目往往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把滨水区的建设放在市中心,可以让公众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滨水项目,有更多的期待,可以提升滨水区的人气。待滨水区建设完成后,同样也可以带动城市的项目建设。同时,要突出本地滨水地区的特色,就应该在整个滨水地段层面做文章,创造自己的风格特点。 1.2 生态多样化原则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实际上是对自然环境进行人工开发的一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但是一个成功的城市滨水区开发项目,应该要遵从自然环境的原有特点,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人的活动范围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而不能够因为急功近利,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生态环境进行大尺度的破坏。滨水休闲区中的葱郁的树林,地毯般的草地,盛开的花朵,碧绿的水体,清脆的鸟声,这些都将是人们永恒的追求和视觉的享受。这也是滨水休闲区的一项主要功能。因此,在对城市滨水区进行开发的时候,一定不要破坏了生态平衡,让人和自然共存。 1.3 防洪环保原则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水,是生命之源,孕育着人类文明。城市伴随着人类文明产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城市发展史,聚落的形成往往与 河流、海洋、湖泊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堪舆著作《平洋全书》 中有:“依山者甚多,亦需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的构城理论。历来濒临江海、湖泊、河流的区域以其便捷的交通、优越的自然环 境成为建城设市的首选地带。 1城市与滨水区发展进程 水体在城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城市水系多呈集中式面状、条带状分布,通常影响着城市的肌理结构。其次,滨水绿地是城市与水体的过渡 带和连接带,是串联城市中呈斑块状分布绿地的纽带,往往成为城 市的景观轴线、生态廊道、文化廊道,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构筑 地域景观特色、形成城市意象、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完善等方面有着 很大的价值。第三,因滨水绿地处于水陆的过渡区,是人工环境与 自然环境的交接地带,生态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与城市功能的复合性 使得城市滨水绿地的建设应当慎重对待。 城市与水体的关系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变得错综复杂,城市因水或兴或衰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水环境遭到不 同程度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那些邻近城市的水体逐渐被城市包围,与之俱来的是城市滨水区的高强度开发,继而导致城市滨水区的逐 渐衰落,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区和盲区。 2)高度紧张的城区用地问题突显,侵占或填埋水域作为建设用地,城市蓝线与其他城市用地控制线组织混乱,城区水面面积急剧减少。以徐州为例,市区水面率由20世纪60年代的5.8%下降到了200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