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高校创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探析_郭雷振

我国高校创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探析_郭雷振

我国高校创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探析_郭雷振
我国高校创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探析_郭雷振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019年作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化不够 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与否,最重要的的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其首先具备创新创业意识,这种意识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觉性与成功比例。而现实是现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明显滞后于急需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社会现实要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化不够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创业主动性差,创业带有“被迫”的因素。因为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找工作难”成为很多应届毕业的大学生迈向社会生活的一道 艰难屏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生才将目光投向了创业,在找不到工作的压力下“被迫”选择了自主创业,而不是因为本身热爱创业,并向往创业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因此得到的理想满足。其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本身的认识不足。部分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就是搞搞经营活动或者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而创新创业中要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单凭一腔热血与各种的异想天开的创业点子,是远远不足以支撑整个创新创业过程的。最后,创业意识强化不够还体现在大学生在校或毕业创业期间产生的内心 矛盾和焦虑现象上。 2、大学教师的创新素质教育指导能力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很关键的一个方面还在于教师对学生

的引导。教育就是有教有学,学生在高校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接受教师引导的过程。既然创新创业教育当下被视为高校教学改革非常重要的创新点,教育要紧随时代要求的步伐,那么引导学生思维开化的主体―教师,正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关键之一。教师队伍创新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 从现代高校整体师资力量来看,对传统教育形式得心应手的教师占大多数,而擅长培养学生发挥个性特点和擅长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引导的教师在师资队伍中所占比例还是偏低。整体的大学教育观念至少当下还停留在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为主导的阶段,老师们多是在应试教育体质中培养出来的,虽然学术水平整体很高,但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能力还远远不够。现在不少高校教师知识结构趋于陈旧,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不强。甚至很多大学中年纪较长的教师对计算机、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现代新新事物的掌控力还不及年轻人,这就使许多现代工具不能在其教学和引导学生开发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理想的作用。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虽然部分当代大学生有创业欲望,但是在自我能力方面还存在问题,使其心存压力,甚至感到前途迷惘。大学生除了迫切需要高校在创新创业的知识培训、实践活动和能力训练方面多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外,还需要认识到自身因素的不足给创新创业带来的问题。下面主要说明在创新创业培养过程中大学生自身因素

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以及内涵介绍 什么是创新?在产业领域,商业成功往往是创新的最终检验标准,所以一般把创新定义为:能为组织创造新的附加值的新思想在市场上的成功实施。在这一创新定义中,它包括对新思想的开发(取得)和付诸实施,其中,新思想的开发或取得过程是一个组织创造性的体现,而实施一词则强调了创新和创造性之间的关键区别。但是,当把创新融入教育理念的时候,创新的含义其实是等同于创造性的,意思是引入新的东西或思想,或富有想象力的新思想的产生或“有用的、新颖的思想”。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是除了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之外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通过创业教育,使高校毕业生从单纯的求职者,转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二、各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灌输,轻视理论联系实际,较少落实实践实习的传统教育观念,理论知识先于并重于实践操作的课程实施模式,实践活动辅助并依附于理论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中贯彻不够彻底、不够深入。目前,教育教学依然停留在强调理论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层面,大多数仍旧按照传统的专业教育的实施套路,以实习实践为主导,以体验式实训为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施模式均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落实。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彻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但在当前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还没有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体系之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可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仅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一个职能,缺乏资源整合和实施体系的构建,效果并不理想。举例来说,大多高校按照教育的要求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或选修课程,里面涵盖的创新创业教育部分也仅仅是2-4学时的创业启蒙与概述的课程,而且这些学时的课程往往是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相关讲座或辅导报告,还鲜有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实现开设独立的、正式的课程的少之又少,更没有建立起统一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多层次、立体化课程体系。也就是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纳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各实施环节之中,没有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 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创新不够。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层面来看,偏重于政策宣讲、行业分享等,内容狭窄,功能单一,在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实务训练等方面着力较少,致使学生并没有从中获益,也无法真正去开创一项事业。此外,教育教学的实施模式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所要求的互动体验式实训的方法手段,没有凸显在实践过程中领会运用并检验理论,以及形成理论观点乃至创新创造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师资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是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因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是的实施者,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开发者,是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培养者,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引领者。虽然各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和方

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

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关心的主要问题。高校要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历史沿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大力宣传创业教育观念。本文通过考察国内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情况,试图找出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创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创业文化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也发生巨大的变化。高校扩招带来就业人数的剧增,这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一直以就业教育为主的我国高等教育已日益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创业教育在世界各国高校已得到普遍重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开展试点工作数年,其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不足?如何进行完善?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创业教育的概念及其实施必要性 创业教育,即英文“Enterprise Education”的中文表述,上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这一新的教育概念,并将其表述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笔者认为,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可以定义为: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使较多的毕业生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了解就业形势,了解劳动力市场现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自主的创业精神;指导学生积累创业知识,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高自主创业能力;向学生提供各种创业信息,帮助学生选择创业方向,作好创业准备。 我国的创业教育虽然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但总的来讲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大学生中全面实施创业教育非常必要。 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就业竞争形势的需要。我国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高校毕业生由1999年的100多万,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413万人。但就业岗位并没有与高校扩招的规模一起增加,面对每年就业人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构成。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其基本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课程既是创业教育的形式,也是创业教育的平台和依托。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如何构建一套适合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并依托这个载体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从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校自主探索阶段。从1997年~2002年4月,许多高校都做了有益的自发性探索。如1999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全国高校产生了广泛影响。第二阶段是创业教育试点阶段。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创业试点院校,这些院校分别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创业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实践性探索。第三阶段是课程教学实施阶段。高校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开设选修课,出版相关教材,如“创业学”、“创业管理概论”等。我国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创业教育”,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和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比较典型 的创业教育模式。但总体而言,创业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认识不足 一方面是各高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意义缺乏明确认识;另一方面缺乏创业教育科学的指导思想,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系统、不深入,在开展教 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阻碍了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领导、教师以及在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偏差,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为什么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提到创新创业教育,很多人就会片面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开公司赚钱,况且大多数的毕业生都会选择就业,而不是去创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不大,只有专心搞好专业知识教育才是最根本的。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也是同样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将来不会去自主创业,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对自己没有用,所以兴趣不高。这种理念上的误区使得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成了边缘教育。学校没有统一的规划,缺少相应的政策,学生没有积极性,创新创业教育很难大面积展开。 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不够完善,创业实践教育缺乏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基本上以理论知识介绍为主,或者开设几门公选课,随便找几个教师讲讲。这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此,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不会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业是创新精神的实践过程,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在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边缘教育,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单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缺乏都成为制约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因素。只有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科学创业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3. 具备企业背景和管理实践经验的师资严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问,课程以行动为导向,经验引导的体验要远胜于概念规则的纯理论讲授,因此,对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要求较高。但是近年来高校引进的师资普遍面临着学历越来越高,经验越来越少,这里的经验不是指教学经验,而是指普遍缺少工程背景和社会实践经验。教师缺乏现场作业经历和工程实践意识成为制约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素。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工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

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30学分) 一、课程性质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全校毕业学生的一门任选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实施系统的就业指导教学训练,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了 解社会和职业状况,认识自我个性特点,激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了解就业素质要求,熟悉职业规范, 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就业与创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就业竞争力及创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教学与训练相结合,以讲座为主的方式进行,主要采取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师生 互动、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要求 1、结合需求,全程指导。从新生一入学到毕业,根据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地 组织、渗透和强化就业指导,突出就业指导的教育和服务的功能。 2、加强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针对当前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结合学 生自身特点,介绍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指导学生树立竞争就业和自主创业观念,掌握就业政策,学会依法维护劳 动权益。 3、充分运用现代化训练技术和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就业指导教学与训练,动员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4、强化整体教学训练效果。注重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的结合,保障训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课堂训练和课 外指导的结合,保证就业指导的训练时间;注意团体指导与个体指导有机结合,强调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 5、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训练和指导。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内容开展就业指导教学训练的同时,要结合实际,探 索新的就业指导形式和方法。 五、课程设置与安排 本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训练方法,各模块具有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根据各模块的特点,由学院领导、职能部门、不同专业教师主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各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优质双创教育资源不足,双创大赛运动化,部分高校过于追求创业率和就业率,尚未开展过双创教育质量评估。在美国、德国等创新创业教育发达国家,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学校注重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培养和激励,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并经常开展双创教育质量评估。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实施高校双创教育质量专项评估。有关政府主管部门要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双创教育,支持、鼓励高校建设双创实践平台,培养和激励专兼职教师,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关键词:创新,创业,双创,教育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改革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高校在课程设置、教法创新、实践训练、师资队伍、孵化资源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了大量工作。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过于追求创业率等问题仍存在,有待通过双创教育质量评估加以引导。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做法 在政府主管部门引导和支持下,各地高校充分重视,把双创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和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一)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寄予厚望,支持力度大 2002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

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双创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在基地平台建设、创业扶持政策、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支持。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高校把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并加大经费投入。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层面建立了由教育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2017年1月,99所高校被认定为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7月认定了第二批101所高校。“十三五”期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每年安排5000万元支持高校开展双创教育。2016年,教育部与中国建设银行联合发起设立了1000亿元规模的“中国高校双创产业投资基金”。 (二)高校领导普遍重视,设立校级领导机构 示范高校普遍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双创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大多由校领导亲自负责实施,相关投入大幅增加。双创教育也引起了非示范高校的重视,纷纷开始仿效。 在高校内部,多数院系参与了双创教育,包括工科院系、商科院系、美术设计院系等,牵头部门主要由教务处、团委,或者专门设立的创新学院、创业学院、双创学院担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例如,清华大学由教务处负责双创教育,并设立了校级协调委员会、教学委员会。黑龙江省有85%的高校设立了双创学院,有独立的,也有依托教务处、团委、商学院的。浙江省的高校全部成立了实体创业学院。 (三)以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目标推进通识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要]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内涵,并结合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为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

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但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些许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分析,提出对策及建议,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对策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创业教育在我国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也成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有着被动、救急的特征,仅注重对创业教育外在表现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创业教育内涵和价值的深度挖掘与探究。 一、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对于创业教育,虽然教育部予以了高度重视,但实际上各高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意义还缺乏明确深刻的认识,更没有在行动上重视起来。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仅局限在开展创业方面的讲座,或者通过创业计划大赛提供相关的创业知识,缺乏对创业教育的系统设计。 2.高校尚未建立正规化的课程体系。据上海理工大学对上海市22所本科院校及13所专科院校进行调查的结果,只有26%的高校专门开设了较为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74%的高校没有开设这类课程。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感兴趣,但是高校对这类课程没有学分要求,学生的选课动力不足。另外,全国范围内,没有指定的创业教育规范教材,有的高校采用自编教材,有的高校甚至没有教材,导致创业教育没有纳入正规的课程体系之中。 3.教学及评价手段不合理。目前创业教育的教学手段还停留在以教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手段,采用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方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缺乏。在教学评价手段上,采用传统的评价手段,以学生获取知识量的多少及考试的分数高低为衡量手段。 4.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成为阻碍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是数量上不足,尽管团中央学校部近几年委托KAB全国推广办公室举办示范性师资培训班,但对于庞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07T14:41:56.05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下作者:赵阳王文新王铭坤杨鹏程王慧缘郭楠 [导读] 高等教育是我国重要的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渠道,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 赵阳王文新王铭坤杨鹏程王慧缘郭楠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高等教育是我国重要的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渠道,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很多高等教育院校的重点教学工作,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已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发现其中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 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导致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多,但社会的就业岗位却没有按比例与之匹配,于是便出现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不仅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诸多就业机会,也会为社会经济增长带来新的优势。近年来的大学生创业,使学校和社会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潜力。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活力和激情,创新意识强、敢于对传统说不,所以大学生应是当之无愧的创业主力军。可是在实践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现实问题,本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展开论述,希望能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所帮助。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由于高校扩招,导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也在不断攀升。因此,就业形势就变得日趋严峻。我国大学毕业生从2014年的727万人已经上升到2017年的795万人,其增长的速度是不容忽视的。当大学生面对这种严峻的就业情况,除就业择业外,自主创业就变成了解决就业压力的良好选择。一般来说,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但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使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但由于我国高校学生创业的历史不长,加之我国高校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社会的创业氛围不够浓烈、创业条件不够成熟以及高校里对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导致大学生创业气氛不够浓厚,从而使得我国高学毕业生选择创业比例很低。根据调查,当前我国创业的学生数不到大学毕业生总数的1%,而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创业学生数一般占大学毕业生总数的20%―30%[1]。这说明,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与其他国家创业人数之间存在不小的差异,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大学毕业生对创业的不重视从而导致创新创业发展不完全。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我国政府创新创业相关单位没能形成一个能够良好衔接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机制。高校毕业生毕业前的管理培训由教育部门负责,而毕业生从毕业到就业的时间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此二部门并没有完全做到无缝衔接,导致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政策不统一、鼓励制度难落实、也会对高校与就业部门的合作产生困扰,无法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 2.大多数创新创业学生缺乏经验,缺乏相关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也不具备足够的市场常识、法律常识、产品设计的有关经验。 3.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动力不足。虽然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积极性较高,但活动后能真正创办企业的人数少之又少。缺乏良好的项目与合作伙伴,尤其是当前的创新创业项目内容偏简单化,有科技含量的项目不够丰富。 三、解决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建议 1.国家应加大并落实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完善创新创业相关单位间的衔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从资金、政策上入手,规范创新创业政策的实施,保证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的公开和公平。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宣传力度,21世纪是迎接创新创业的新时代,是积极进取的时代。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这就尤其需要家庭的理解,家长应对孩子的创业行为表示支持,鼓励自己的孩子创业。政府和学校则要通过多种媒介大力宣传创新创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大学生创业不仅是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渠道。对于大型企业,要对其强调给予创新创业的企业多一些包容和指导,使各企业在合作中竞争,实现双方共赢。 2.学校应加大对创新创业学生的指导,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使大学生充分学习了解当下创新创业社会环境,以便做出最明智的选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应应运而生。高校应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创优”三创精神的人才为核心,将培育敢于引领社会前沿发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创业人才的思维纳入高校办学教学方针中去,巩固创业教育的重要位置。[2]首先,学校应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多组织有创业想法的同学参加创业培训,使创新创业观念深入人心;其次,高校应加强对创新创业相关教师的技术培训,提高讲师的专业性;还可以邀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业者以兼职外聘、培训、交流的形式给学生授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分析,深入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及时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水平,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优化教学效果,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活力。为大学生做出明晰的创业理论指导,使其能够更加清楚地认清当今社会创新创业现况,以便更大程度的规避风险,实现高校生创新创业的高效率、高水平、低风险。除此之外,学校应积极创办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大力发展创业社团和创业协会,并借助学校和社会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培养并鼓励大学生在按时完成学业的基础上热情的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 3.大学生应提高自身创新创业素养,加强有关创新创业各方面的理论学习。掌握一定的市场知识、管理知识、创业知识。并且要熟知创新创业的程序和相关法律法规,为未来真正创业多积累经验。时刻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也可以通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模拟运营来丰富自己。最重要的是要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操作能力、管理能力等,通过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从而达到目的。只有拥有了高素质和强大的创新创业能力才会为日后创新创业奠定良好基础并增加创业成功的概率。 结语: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形式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给我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思考和探索,尤其是承担如此重要责任的大学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要]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内涵,并结合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为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

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是创新创业思维的基础,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原料和支持。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包括在创新创业素质模型中,而且这些素质方面是一

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思考

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产生就业市场的职业性别隔离和“玻璃天花板”现象;二是高校对大学生尤其是对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够,导致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强,这种现状显然与创业即就业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为缓解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提高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女大学生;女性就业;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是为市场经济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女大学生通过提高创业意识和能力,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去,不仅能对社会作出贡献,也能为自己赢得地位、荣誉和尊严。 一、高校女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在大学教育阶段,女大学生虽然与男大学生享受着平等的教育学习机会,但由于先天的生理、历史发展、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面临着就业、发展机会等的不平等。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03年开始,就有30%的大学生存在就业困难,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生。要提高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概率,减少就业风险,不但需要女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其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素养。 综合分析女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主要有以下表现:首先,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动机水平低于男大学生。传统女性角色期待削弱了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机,也严重影响了其女性潜力和效能的发挥,从而导致了她们创业意识较低。 其次是女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域偏好于传统三产服务业。由于自身生理条件的特点,女性从事第一产业创新创业的较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创新创业的较多,尤其相对集中于批零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这也和女性自身的性别特征相关。 再次是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中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女大学生家庭在经济方面能对其以后就业和创业的资金资助能力十分有限。虽然一些城市有针对女性的创业贷款,但贷款数额较小,而且还没有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创业贷款。因此,从经济基础看,女大学生很难获得创业创业起步资金和运行资金,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要难题。 除以上现状外,还有一个现状是:女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缺乏。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特别对女大学生来说异常艰难,除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本身条件的限制

我国高校创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探析

我国高校创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探析 以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起点,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了全社会的一个关注热点,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作为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创业课程设置的优劣决定着创业教育最终的实施成效。本研究通过总结和分析认为,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我国高校创业课程的设置目前仍然处于一个非常薄弱和亟待提升的状态。 [标签]创业教育创业课程试点高校 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拉开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序幕。为了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2002年4月教育部选取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大学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高校,这也标志着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由自主探索阶段跨入了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2010年4至5月份,教育部先后成立“2010—2015年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召开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并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这一连串的举措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获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处于初始阶段。作为实施创业教育的核心载体,我国高校的创业课程设置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带着这个问题,笔者以创业教育试点高校及部分非试点高校为研究对象,就我国高校创业课程的设置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什么是创业教育 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中吸收了学者柯林·博尔的“三张教育通行证”的思想观点,明确提出要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提高到同传统的学术性和职业性通行证所享有的同等地位。柯林·博尔是这样描述这种有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人的:“对于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视变化为正常、为机会,而不视其为问题。一个如此对待变化的、具有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人,具有一种来自自信的安全感,处理危险、冒险、难题和未知,从容自如。这样的人具有提出新的创造性思想、发展这些思想并坚定不移地使之付诸实施的能力;这样的人有能力并勇于负责,善于交流、谈判、施加影响、规划和组织。他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有信心而不是朝三暮四的,有主意而不总是依赖着他人。”后来将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译作“创业教育”。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与发展服务计划”会议报告中对创业教育进行了如下定义:“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

关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8446016.html, 关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作者:吴洁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2期 摘要:由于中美两国在政治体制、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两国在创业 教育的模式,尤其是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基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经验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提出完善我国创业教育课程的途径与建议。 关键词: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2-0265-02 创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正在逐渐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创业活动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而以开发和提高学生从事创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基本素质为目标的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也逐渐凸显。 高校创业教育自开创以来对创业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施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关键是要设置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和宏观形势的变化,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一直以就业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已开始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发展比较迅速,课程体系也已初步形成,但学科建设还需要一个过程。相比较而言,美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早,而且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术体系,已进入发展的成熟阶段,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同时,由于两国在政治体制、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两国在创业教育的模式尤其是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比较分析 (一)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不同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丰富,并已系统化,涵盖了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方方面面,综合起来有创业涉及的法律、新兴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技术竞争优势管理、启动新设企业、大型机构创业、社会创业、成长性企业管理、家族企业的创业管理、创业营销、企业成长战略等几十门课程 [1]。部分院校还在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时,把培养创业意识、创业个性特质、创业核心能力等方面内容和有关创业的社会知识进行了整合,如百森商学院就开设了如下重点创业课程: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与快速成长等,这种“创业学”课程体系被誉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化的基本范

大学生创业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知识分享

大学生创业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创业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和困难的分析,并对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些对策及创业方向,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创业。 一、引言 随着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在社会就业岗位未相应增多的情况下,就业市场压力不断增大,必然形成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冲击,就业与市场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因此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将越来越多,甚至也有可能成为今后就业的主流。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地政府部门也都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部分高校也创立了自己的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但调查表明,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状况仍旧不容乐观,实际困难较多。如何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二、大学生创业现状 1、创业失败率高 高校大学生创业取得成功的只是少数,而大部分的大学生创业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很多,如只凭一股热情而缺少创业策划、不熟悉市场、选择项目不合理、年轻浮躁过于理想化、不懂人际交往规则、不善于管理、合伙人不团结、资金不足、家庭变故、学习压力大而中途退出等等。 2、自主创业参与者少, 旁观者多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不多,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大。尽管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这样或那样的优惠条件, 但是大学生参与的热情仍不是很高。大学生仍然把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作为择业的首选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其问题论析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其问题论析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从企业角度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企业对于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看法各异。有的企业愿意到高校去授课,有的不愿意去给大学生讲理论;有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当选择启动资金少的,有的认为大学生创业应该选择与专业相结合的;有的认为大学生创业最困难的环节是资金问题,有的认为最困难的环节是项目创意构思等。 2、从高校老师角度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老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持有不同的观点。大部分的老师都支持大学生自己创业,有少部分老师不支持大学生创业;有的老师认为应该邀请企业一线工作者承担创业课程授课,有的老师认为应该由专业课程讲师承担创业课程授课;有的老师认为学校应该建设大学科技园区,为大学生提供场地、实验设备等环境和服务,有的老师认为应向大学生提供配套资金支持,有的老师认为应该向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渠道、技术指导、政策指导等。 3、从大学生自身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 大学生对创业的看法也是因人而异。有的大学生没毕业就持有创业的想法并付诸了行动,有的大学生压根就没有过自己创业的野心;有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最困难的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有的大学生认为最困难的是对市场前景不了解;有的大学生认为创业需要学校提供场地实验设备等,有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失。 创新创业教育有诸多特性,而主体性是该模式较为显著的属性之一。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重点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意识,积极发掘学生的实践操作潜力,使其具备社会实践操作的基本素养。同时以学生的能动主体为着眼点,通过科学的引导方法促使其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创新意识。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教育模式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在大部分高校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这一主体往往因为教育资源的缺失而失去自主性。 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因素,优良、充裕的教师资源是学生发挥能动性的基石,但师资却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短板之一。首先,我国高校教师组成单一,缺乏“多面手”人才,不能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需求。此种教育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具备通识教育的基本知识容量,还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此类“综合性”教师的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