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歌节奏

诗歌节奏

诗歌节奏
诗歌节奏

诗歌的节奏

第九讲诗歌的节奏

诗歌不仅要押韵,更要有鲜明的节奏。声韵仅反映语言的抑扬,节奏才显示语言的顿挫。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风声、鸟鸣、花开、水流,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地运动的,运动有快有慢,生命本身就是有节奏的。人说话有抑扬顿挫之分,布谷鸟叫“割麦插禾”(拟声)也有轻重缓急之别。歌不讲节拍就不能唱,诗无节奏就念不上口。所以诗歌要有鲜明的节奏才具备韵律美。

我国诗歌的节奏安排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一)四言两顿

每行诗四个字,构成两个音组(或称音步)。句式结构“2─2”式。《诗经》中绝大多数的诗属于这种形式。如: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适/其家。

──《诗经·桃夭》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都是两个字一顿,每行诗两顿。由于在古汉语中单音词多,为了使两字一顿的节奏整齐,便在单音词上叠字,如“夭夭”、“灼灼”、“依依”、“霏霏”等;或在单音词后边加助词衬垫,,如“桃之”的“之”,“往矣”的“矣”等。

四言两顿的形式在后来的诗歌中被沿用,如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在以后词、曲出现之后,这种诗节形式也还部分地被袭用,试以《沁园春》这一词牌为例: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桔子/州头。

看万山/红遍,(“看”为领字)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问”为领字)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恰”为领字)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到”为领字)

浪遏/飞舟?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算上四个“领”字句(因为领字句除开领字外都是“平平/仄仄”,与下一句的“平平/仄仄”相粘,平仄顿挫都是很整齐的),二十五句就有十九句是四言两顿。

随着汉语双音词增多的趋势,还由于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成语又主要是四个字,所以“四言两顿”的诗节形式至今依然具有生命力,在现代诗歌中还被采用或部分被采用。如刘半农的《卖布谣》,陈毅的《游密云水库》等都是四言两顿;部分用四言两顿的如:

短衣/轻骑,

四蹄/如风。

左顾/右盼,

左右/开弓。

一箭/而射/飞雁,

再箭/而射/长虹。

雁落/天外,

虹挂/长空。

一鞭/飞去,

人影/匆匆。

几千里的/草原,

几万里的/心胸。

……

──黎焕颐《骑手赞》

这首诗主要是以双音词收尾的。如果从词义上讲,“几千里的/草原,几万里的/心胸”每句算成两顿;但以语言的和谐铿锵而论,每句可以划分成三个音组:“几千/里的/草原,几万/里的/心胸。”

(二)五言三顿

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以及大量的五言民歌都属于这种形式。这种诗节在中国诗中极为普遍。如: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

一至四句的“日”、“声”“尽”、“情”是单音收尾;五、六两句的“胡虏”、“远征”是双音收尾。词义和音组基本是统一的。

(三)六言三顿

六言三顿是五言三顿的发展,它是随着双音词的增多之后出现的,在六言诗中五言诗的第三顿已由一个字变成两个字。六言三顿多由三个双音词构成,每个音组两个字,其形式为“2─2─2 ”句式。例如: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天净沙》

全用双音词,一、二、三、五句都是六言三顿。

七言中的“3─2─2”(即“倒七字句”)和“2─3─2”式,也是六言三顿的基本节奏形式。如:

广场上/晨钟/点点,3─2─2

祖国/在声声/召唤。2─3─2

大街上/车流/如织,3─2─2

人民/在滚滚/向前。2─3─2

……

──流沙河《归来》

(四)七言四顿

七言四顿是我国诗歌运用得最普遍的一种诗节形式,如七言古诗、七律、七绝、七言民歌和一些七言新诗都取这种节奏形式。如: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基本形式与七言四顿相似的还有:

a 、“3─2─3”句式:

绿依依/墙高/柳/半遮,

静悄悄/门掩/清秋/夜,

疏刺刺/林梢/落叶/风,

昏惨惨/云际/穿/窗月。

──王实甫《西厢记·雁儿落》

头三字是一顿,后三字读作两顿。这种句式除第一个音组由两个字变成三个字外,基本形式与七言四顿同。

b、“3─3”句式:

东方/白,月儿/落,

车轮/滚滚/地/哆嗦。

长鞭/甩碎/空中/雾,

一车/粪肥/一车/歌。

──《河北民歌》

第一行的两个三字句,相当于一个七言四顿句。

c、八言或九言的四顿句,?七言四顿的第四个音组一般都已从单音词变成了双音词。如:

荆棘/生遍了/她的/田园,

烦闷/占据了/她的/日夜,

在她那/孤孤/单单的/窗前,

只有些/喳喳的/麻雀!

一日/又傍着/窗儿/发呆,

路上/远远地/起了/尘埃——

──冯至《蚕马》

汉语的语词总的趋势是由单音词向双音词或多音节词演变,原先的七言四顿必然会出现新的变化。

(五)十言四顿

这种节奏形式在戏曲或曲艺唱词中使用得多,?现代诗歌中也常运用。多为“3─3─4”和“3─4─3”句式。如: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

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

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

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

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

岂容/日寇/逞/凶狂!

──《沙家浜·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

一、六句为七言四顿的基本句式。其余均为“十言四顿”:二句、五句为“3─3─4”句式;

三句和四句为“3─4─3”句式。其中的四字一般都是一个词组或成语,要分读成两顿:如“劳动/人民”,“锦绣/江南”。

汉语诗歌节奏当然不只这些形式,少的有少到一句一顿,多的有多到一句六顿、七顿的,上面讲的仅是它的一些主要形式。

节奏既是诗歌的形式,也是诗歌艺术的内容,它应当与诗的感情保持一致。一般地说,抒写复杂、细腻的感情时,宜用较缓的节奏,一行诗可以有较多的顿数。如:

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

一切/额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肉麻。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多至八、九顿而不分行。

在表现激昂、奔放感情的时候,宜用短句,运用比较急促的节奏。如:

划哟,冲/上前!

划哟,冲/上前!

……

乌云哪,

遮/满天!

波涛哪,

高/如山!

冷风哪,

扑上/脸!

浪花哪,

打进/船!

──光未然《黄河船夫曲》

每句诗行一顿或两顿,节奏非常紧凑。诗歌的韵律铿锵而有力。

上面所说的关于感情与诗歌节奏的关系问题,在写诗的时候是应当注意的。但也不能把它绝对化。

诗歌节奏的把握top

前面讲过,节奏是由可以较量的语言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造成的。所谓“可以较量的语言单位”,一般用“顿”或“音步”来表示。在西方,例如古希腊和拉丁诗,是通过音的长短——长音和短音相间交替组成音步;在英文诗中, 是通过音的轻重——轻音和重音两种音节相间交替组成音步和不同的节奏形式(韵格)。……汉语写成的诗歌的音步与希腊、拉丁以及英文诗均不同, 它主要不是靠音的长短和轻重而是运用时值大体相等的音节的停顿或间歇组成的。同时,汉语一个字即一个音节,词或词组多由两个字组成,也即双音节,因而,以双音节为基础的词或词组就成了音步的基本单位,它既有语音方面也有语义方面的含义。诗歌的音步(顿)类似音乐的节拍,但是音步与节拍又有不同之处:每个音步在其所占的时值上只是大致相同,而节拍则要求占相等的时值,音步的划分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而节拍的划分则是纯客观的。……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冲破我国古典诗词严格的格律的樊篱,以白话或日常口语入诗,这是诗歌随着时代变迁和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它在音乐性方面,不象古典诗词那么鲜明和强烈,但是决不能说它不需要、不讲究音乐美。节奏,仍然是新诗获取音乐美的一个主要手段,请看:

轻轻的|我走了,

Δ

正如我|轻轻的来;

Δ Δ

我轻轻的|招手,

Δ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Δ

是夕阳中的|新娘;

Δ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Δ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Δ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Δ

那榆荫下的|一潭,

Δ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Δ Δ Δ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Δ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Δ

但我不能|放歌,

Δ

悄悄|是别离的|笙萧;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Δ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Δ Δ

我挥一挥|衣袖,

Δ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这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我们用读小说或散文的语调来念这首诗的话,必然损害了它的诗美;相反,按照上面音步的划分来朗诵这首诗,不仅能充分地展现出情景交辉的艺术境界,而且那甜美的节奏也会象甘泉一样汩汩地流淌着。新诗以口语入诗,虚词使用较多。所以它的音步往往比古典诗词的音步有更多的音节(如前面这首诗中的“我轻轻的”、“是夕阳

中的”等等);但是朗诵中,只要读快些,这种由多音节组成的音步就会和周围的音步具有大体相等的时值。由于新诗在表达感情和使用语言上比古典诗词有更大的自由,因而,音步的划分也要更灵活些。同是这首诗,如果我们把带有“Δ”符号的也作为一个音步,是完全可以的。

但是,由于这样的划分,把抒情主人公“我”作为一个音步,就突出、加强了他的地位和形象,从而可以获得不同的抒情效果。

周红兴《诗歌创作艺术》作家出版社

诗歌的韵律top

构成诗歌音乐性的另一重要因素是韵律,即平时所说的押韵。由于各民族使用的语言不同,押韵的方法也不同。汉语诗歌的押韵,是由相同的语音(即元音和复合元音)在诗行中一定的位置上,有规律地反复再现而形成的。我国古典诗歌、民歌以及新诗,往往都是把韵押在诗行末尾一个字上,所以又叫“韵脚”。一首诗是否押韵,押韵是否恰当,对诗歌的艺术效果大有影响。好的韵律,可以使诗歌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造成一种行云流水的气势。

关于押韵的密度,究竟是密一些还是疏一些好呢?按照郭小川的见解,押得太密,读起来太急促,押得疏稀,读起来有“断气”之感。韵的疏密,主要看诗歌的内容以及所要抒发的感情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第三、注意韵律和情感的协调。

把同韵的汉字归类,称为韵部。从古至今,韵部由繁至简。唐宋依押韵需要分为二百零六个韵部,南宋归并为一百零六个。现在,我们通用的是“十三辙”。由于每道韵辙发音时口腔和鼻腔共鸣的情况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响亮程度也不一样。人们根据发音响亮程度的强弱和洪细,又把十三道韵辙分成“洪声韵”、“柔和韵”和“细声韵” 三类,即:

洪声韵:寒前(an)、唐江(ang)、人勤(en)、庚东(ong 或eng)、发花(a);

柔和韵:开怀(ai)、豪条(ao)、波歌(o或e)、侯求(ou);

细声韵:皆学(e)、飞堆(ei)、支齐(-i、er、i或u)、姑苏(u)。

韵律和节奏一样,尽管是属于形式和语言方面的东西,却与抒发的感情密切相关。在表达昂扬、欢快的情绪时,作者往往选用开放而洪亮的“寒前”、“唐江”、“人勤”、“庚东”等韵辙。

周红兴《诗歌创作艺术》作家出版

现代诗中的节层跳跃和节奏

创作一首诗,必定有一个确定和明晰的意念,有一种情感去表达主题思想,在写作中要一步一步地以意象表达出来,而每一步即诗歌的每一个节层。为了使诗歌凝练,驾驭更宽广的时空,展开更广泛的联想,就必须掌握诗歌断层跳跃这一基本技法。诗歌节层的跳跃一种是时序纵跳的手法,如:“雪融了/ 花开了/ 小鸟叫了”,这三个独立的节层,组合在一起说明春天来了。另一种是并置横跳的手法,如父亲苍老布满皱纹的

脸庞、父亲布满老茧的双手、父亲微驼的脊背,这些跳跃地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父亲那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劳稼穑的一生。一首诗无论节层怎样跳跃,都不能离开这首诗的意念,否则就不成其诗了。

什么是诗的节奏?节奏原来是音乐术语。《礼记·乐记》云:“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孔颖达《疏》日:“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郭沫若在《论节奏》一文中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型,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现代派对诗歌节奏的共同看法是:“节奏是诗的生命,也是诗的音乐起点。”梁宗岱在评述瓦莱里时说:“艺术的生命是节奏,正如脉搏是宇宙的生命一样。哲学诗的成功少,而抒情诗的造就多,正因为大多数哲学诗人不能像抒情诗人之捉住情绪的脉搏一般捉住智慧的节奏。”卞之琳认为“节奏就是一定间隔里的某种重复”。因此我们说,他们对节奏的理解从来没脱离“音乐性”。

节奏的出现要早于语言,节奏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语言。最开始的人类说话是从节奏开始的,直到后来人类发展了,节奏逐渐开始为语言服务。诗歌的生生息息,诗歌的延绵不断,诗歌的潮起潮落,诗歌的周而复始,等等都是节奏的统一。散文和小说是一种直线或是平面的,一条线可以贯穿全局,诗歌却是立体的,是靠节奏的推动使诗歌的语言和情感变得更有张力和深度。

节奏和语言构成了诗歌的主要元素,语言是靠意象的转换来达到一种完美,节奏却靠思想和情感的升华使诗歌变得更加贴近人的内心。能够打动我们的诗歌绝对不是一首优美的文字,更应该是一首具有强烈节奏的思想体系。

诗歌的节奏应该是随着作者情感的波涛起伏的。节奏的外在形式就是诗行和断句。诗人的情感是通过诗行传达出来的。一节多行的诗能够使抒发的感情淋漓尽致。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写道: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用一个多行诗节,尽情歌颂了保姆的勤劳。而有些诗句要把一句话断开成几部分或几行,这也是为了诗歌感情抒发的需要。比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中: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

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诗句几个字一顿,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意味更强烈了。

新诗创作中最忌故弄玄虚、追求晦涩,这是创作中的恶习。还有一些新诗写手善于割裂诗句,以为这样就有“节奏”感,其实远不是我们想象的这样。

例如,有这样一首诗《乡村》:

在那

遥远的,乡村

我,曾经

度过,一段难忘的

岁月,苦涩

而悲伤的,日子

……

又如《往事》:

想起,深绿浅蓝

和,胸前调皮奔跑的露水

按捺住心跳,屏息

有潮的声音

让你吻拥,月光下听你诉说横越沧海的情话

风动心旌

翅翼,沙沙作响

你不飞

有一万枚针,撩动我似展未展的芳心

撩动昨日芳菲

撩动,往事前尘

……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故意断成“两字顿”,这种现象是最常见的。这种刻意弄成“一字顿”、“两字顿”或“三字顿”,无论按逻辑思维或形象思维都应与前、后文连接的词语,偏要刻意断开,难免给人一种“腰斩”之嫌。

我们再看一篇清秋的诗作《珍贵的收藏》:

泪水

不都是悲伤

心灵的一次次碰撞

信件

不需要太长

一句话

架起思念的桥梁

缘分

不是谁都能遇上

我和你

也许是前世的同窗

真情

不需用爱来丈量

太珍贵

要精心地打包

用心地收藏

此诗与前面的举例在格式、韵律方面不谋而合,它也用了时兴的“两字顿”,然而每行都有完整的意思,可独立成句。这首诗尽管显得稚嫩,情感却是真挚的,主题也能推陈出新,特别是诗的韵脚平仄交替运用,动听优美,我们可以说其为一首好诗。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高三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意”与“境”两个因素,“意”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例如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 .........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一、常见的诗歌意境: (1)雄奇阔大,如曹操的《观沧海》,写景雄奇壮美,抒情奔腾震荡; (2)苍凉悲壮,如李白的《关山月》,写景峻拔萧疏,抒情慷慨悲凉; (3)深邃沉郁,如杜甫的《登高》,沉郁顿挫,曲回郁结; (4)闲适淡泊,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寂幽趣,远尘避世; (5)凄婉幽伤,如柳永的《雨霖铃》,哀伤凄冷,如泣如诉; (6)清新飘逸,如杨万里的《小池》,生动活泼,细致素雅。 二、意境的鉴赏常用的词语: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三、解题技巧 1.提问方式: (1)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2)这首诗(诗的某个词、某两句)营造(渲染)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3)分析某两句(某几个意象)情景交融的意境。 (4)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6)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这里有两个要点:①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②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四、例题分析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答题技巧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答题技巧 【知识梳理】 1.借助古汉语中多单节词、古今义做好停顿。 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可/以一战。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句首语气词或连词之后要停顿。 在文章中,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词后稍加停顿。 (1)若夫/霪雨霏霏。 (2)其/如土石何? (3)盖/大苏泛赤壁云。 (4)盖/追先帝之殊遇。 (5)故/君子有不战。 4 .“者”“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 余闻之也/久。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肉食者∕鄙 5. “而” 做转折..连词,“则”在句中一般要稍加停顿。 (1)后狼止/而狼又至。(2)人/不知/而不愠。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4)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而” “则”在句首则划分其后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6.主谓之间应加停顿。 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2)吾/视其辙乱。 7.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如: (1)恐/前后受其敌。(2)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 8.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加停顿。如: (1)受任/于败军之际。(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9.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做停顿。如: (1)今/天下三分。(2)今/南方已定。 10.修饰语过长,与中心语之间需停顿 仲尼/之文 闾里间/见之 【课内练习】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其一犬坐于前。 (2)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余得遍观群书 (5)然则何时而乐也 (6)今齐地方千里 (7)盖竹柏影也 (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0)下车引之 (11)生亦我所欲 (12)而乡邻之生日蹙 (13) 其一犬坐于前 (1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5) 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16) 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17)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8)是吾剑之所从坠 【课外练习】 1、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逸而知人之劳 3、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4、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5、时邕才学显著 6、惜学术不足尔 7、此张公谓我矣 8、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 9、闻者皆惮之 10、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11、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12、恐劝令留金也 13又尝教书于宦官家 14、闻其侄以他事南来 15、此其过人也远矣 16、寄一箱于畏斋 17、会诏百官言事 18、则清泠之状与目谋 19、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20、而不能见吾之面 21、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 22、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23、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24、此非公叔之悖也

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

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 对古诗文的停顿和节奏的考查,是近几年一些省市的中考试卷中较为常见的一个题型。要做好这一题型,得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要弄懂其意,即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其正确的停顿为:其一/犬坐/于前。 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而有人则会这样停顿:其一犬/坐于前,其原因是把“犬”误认为是主语,这明显是不符合文意的停顿。 再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其正确的停顿是:可/以一战。而有人常划成:可以/一战。原因是他把“可以”看成是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一词,古汉语中“可以”实际是“可”与“以”两个词,它们可译为:可以凭借。 其次:掌握一些古文化知识,分析句子结构及其成分,也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以下几种情形需要停顿: (1)主语与谓语之间可停顿。 如: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动宾之间可停顿。 如: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3)句中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介宾短语之前可停顿。 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5)在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结果等语气的句子里,若前面有:“夫、盖、其、故”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语气词后可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古诗中的意象(意境)

古诗中的意象(意境) 鉴赏古诗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古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规律:常用某些特定的形象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总结这些规律,对帮助我们理解古诗的思想情感有积极的意义。 古诗中的意象(意境) 一、操守品行、举止行状。 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哀鸿:哀伤痛苦,流离失所的人。 南冠:囚犯或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折桂:科举及第。 击楫:立志报国,收复失地。 碧血:为正义事业流的血。

六朝遗事:南朝旧梦,往昔富贵繁华的生活。 青青子衿:有才能的人(贤才)。 山林宫阙: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 古诗中的意象(意境) 二、造化、风物。 1.山川风物。 月: ⑴望月思亲、思乡,暗寓羁旅情怀,引发离愁别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⑵历史的见证,故国沧桑,望月怀古,表现亡国之痛。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⑶抒发盛衰无常,冷清孤寂,物是人非的感慨(多用残月来表达)。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汝墙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⑷花好月圆,团圆喜庆,清新欢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水: ⑴绵绵愁思,离愁别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⑵时光流逝。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日暮、风絮(黄昏、残照、残月、秋雨、落花、残叶、霜风、晓风、秋风): ⑴表哀愁、感伤之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青山、关山: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 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 《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古诗的意义结构 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不过,这样一来,诗的声律节奏与意义结构二者之间就出现了一个错位。如果说第一种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是诗的声韵所要求的自然节奏,那么第二种就是对自然的声律节奏的一种背离。换言之,诗韵所带来的呼应回环美,有所淡化。为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且看一首完整的诗,如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两种节奏形式交错起来,产生了更丰富、更深永的美感效应,经典的声律节奏与对它的突破并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诗应有的自然的声律美。不过,第二种节奏形式中,单音节在句中的位置是值得注意的,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它都是处于最后一个节拍之前,在意义上往往与最后一节拍结合较紧,而与开头的节拍更疏离。粗粗看上去,它与第一种形式是相似的,这种节奏形式可以看作是第一种形式的一个变式。为此,前人提出了“三字尾”之说,现代有学者则把它称之为“半逗律”(林庚《唐诗综论》)。前者认为,五七言诗句末尾三字,从意义上看是一个大的意义单元(如“存知己”、“丝方尽”)。后者则认为诗句之内还存在一个“半逗”,五言在第一节拍后(如“海内//存/知己”),七言在第二节拍后(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因此,可以说,第二种节奏形式是在没有根本违背经典的声律节奏的前提下所作的一个小变通而已,仍然是声律与意义的和谐统一。然而,又有些诗人为了追求诗意的奇峭,对于“三字尾”或“半逗律”规则都突破了。如:①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

归纳最全古代诗歌意象

诗歌的形象鉴赏 诗歌的形象 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包含意象、意境两个方面 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意境: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芳草:1.在古典诗歌中多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即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生生不息或离别的愁绪。 2.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现凄凉之音。 梅花:傲霜斗雪,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1、《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边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2、《卜算子》(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松柏:孤直、顽强菊花:高洁、隐逸、脱俗 桃花:美女的容颜牡丹:高贵、富贵 扬花:飘零、离散 柳树:分别以折柳表惜别

鉴赏古诗的意境

鉴赏古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意境的一般方法 2、把握意境类高考题的解题模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一、考点诠释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从艺术鉴赏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意境就是欣赏者通过对诗中艺术形象的感受和把握,并经过审美情感的联想和想象后,在头脑中出现的一幅美妙动人、启人遐想的生活画面。鉴赏诗歌,要调动全身的想像力,在头脑中构造出诗歌的意境,方能感觉诗歌的趣味。 二、基础练习 常见意境评析用语(注意词意的轻重,侧重点等细微差别) 壮阔类:阔大悠远雄奇优美雄浑苍劲雄浑壮观富丽堂皇 明丽类:瑰丽淡雅恬淡自然恬静安谧幽静和平生机勃勃 繁华热闹 深远类:幽深奇险迷蒙迷茫缥缈虚幻暗淡幽暗昏暗 荒寒类:肃杀萧条萧索冷落孤寂落寞 悲凉类:慷慨悲壮悲壮苍凉凄凉凄惨 三、真题再现

度破讷沙①(其二)湖南2012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pì tí)泉:泉水名。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四、典例分析 思维流程 (1)抓意象 (2)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前后的形容词或动词) (3)分析画面特征 (4)分析意象流露的情感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4分) 答: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古代诗歌的节奏

古代诗歌的节奏

古代诗歌的节奏 古代诗歌的节奏不管是创作、吟诵,还是鉴赏诗歌,只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音调节奏和语意节奏,才能从容自如地再现诗歌的节奏美。这一讲,与大家交流一下诗歌的节奏。 一、古代诗歌的节奏1、什么是诗歌的节奏?诗歌的节奏,是指在朗诵诗歌时,不失前后连贯的、音调或语法上的、有规律的音节停顿,简称音顿。其实,就是声音稍加延长而产生的顿歇。诗歌的节奏有双重意思。一是音调节奏,另一是语意节奏。 A、音调节奏:就是诗句中格律点后面的停顿。 格律诗按两个字为一个音节,也叫音步。音步里,后面的字叫做格律点。七言诗格律点为:2、4、6;五言诗的格律点为:2、4。诗歌的音调节奏,就是在格律点后面的语调停顿。其音调节奏,五言为:“2/2/1”式;其言为“2/2/2/1”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其中“前”、“月”、“光”、“是”、“上”、“霜”六个音节及其后面的顿歇就是节奏点。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其中“眉”、“月”、“轮”、“秋”、“入”、“羌”、“水”、“流”八个音节及其后面的顿歇就是节奏点。 B、语意节奏:就是在词或短语后面的停顿。诗

歌的语句,都是由词或短语等语言单位按照一定的语法关系组成的。在不同的诗句中,词或短语的长短不一,位置有别,所以停顿的频率和位置也是复杂多样的。其语意节奏的停顿方式,下文会详细给大家诠释。这里先简要举两例。如,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语意节奏:“2/1/2”式,分别在词或短语后面停顿。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语意节奏:“2/2/1/2”式,分别在词或短语后面停顿。 2、节奏特点:在同一首诗中,语意节奏往往不同,但是对仗句的节奏必须相同。在同一诗句里,音调节奏与语意节奏,有的吻合,有的不吻合。 3、朗诵方法:要以音调节奏停顿为主,语意节奏停顿次之,但也要有所体现。 二、律诗的句子节奏分类律诗的句子节奏可以从音调节奏和语意节奏两方面来理解。(一)从音调节奏(即平仄格律)的角度来说,一般比较简单。五言的为“2/2/1”;七言的为“2/2/2/1”。两字为一个音步。后面的一字音步为单音顿,读音得长一点,与前面两个双音顿时间大致相等,造成诗歌特有的吟咏调子。 (二)从语意节奏分则比较复杂。1、一般格式有:A、五言的:(3种)“2/3”式: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唐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忆幼子》杜甫唐“2/2/1”式:古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其中对“鉴赏评价”的要求有两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 比较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总体上还是遵循“稳中有变”的原则,“稳”是前提,“变”是微调。 1.题型题量稳定,分值各省延续。绝大多数省市采用简答题的题型,设置两道小题,各省保持自己的特色。 2.试题选材来源依然是以唐宋诗词为主,但不拘于唐宋。从这两年的试题情况看,唐宋诗词并没有减少的趋势,但从先秦到近代都在命题人的范围之内。至于体裁,诗词曲都在被选之列。诗歌鉴赏的出发点就是考查真实的鉴赏能力。 3.命题形式在稳定中更趋于灵活。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 3.表现手法(包含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考的:比喻、对比、拟人、对偶。 常见的:借代、夸张、双关、互文、反复、设问、反问、铺排、通感。 1.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2.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常见的对比,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对比与衬托】对比双方没有主次,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衬托双方有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衬托(反衬) 3.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此物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手段。作用: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 4.对偶:对偶,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夸张: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7.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作用:增加内容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 8.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内容上相

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

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 上传: 陈建洪更新时间:2012-5-25 10:23:34 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们对人类情绪、体验的感性叙说,是有赖于语言的审美化运作的。而所谓审美化运作,就诗歌而言,是指在总体上遵循一般语言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改变一些普通语言的组构程式,并将这些在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的变异组构,逐步形成为一种诗歌特有的运作规范,用以对诗中的情意蕴涵、人生体验进行审美化的描述。这是古典诗歌的又一重要的美学特色。 诗歌就其本身来讲,是一种用讲节奏和有韵律的语言来抒情言志的文学文体。什么是诗的节奏?节奏原来是音乐术语。《礼记?乐记》云:“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孔颖达曰:“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比如唢呐吹就是奏,不吹就是节。有吹有停,再加上声音按照一定规律,或高或低,或快或慢,或长或短,或强或弱,就会圆满地表现或欢乐,或悲哀的情绪。诗歌也一样,我们通常将诗歌语言形式上的规律称之为诗的节奏。郭沫若在《论节奏》一文中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型,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诗的节奏主要表现在: 2.1押韵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作者在诗歌中用韵,叫“押韵”。从《诗经》一直到以后的诗歌,包括民歌,几乎没有不押韵的。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一个汉字的拼音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方”字拼成fāng,其中f是声母,ang 是韵母。再看“帮”bāng,“长”chá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ang,所以他们是同韵部的字。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例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chóu),春日凝妆上翠楼(lóu)。 忽见陌头杨柳色(sè),悔教夫婿觅封侯(hóu)。 这里的“愁”、“楼”、和“侯”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ou。“色”字不押韵,因为它读作sè,它的韵母是e,跟“愁”、“楼”、“侯”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篇教案学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第二讲:意象意境篇 学习要点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 3了解考查模式 4掌握答题步骤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铺垫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一) 意象:“意”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就是具体事物,又叫“物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指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例: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卢纶《送李端》 (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古典诗歌意境有: 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开阔苍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幽清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三)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意象+意象=意境。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例1】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意象:小楼深巷氛围: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 意象:春雨杏花氛围: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

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 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 《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古诗的意义结构 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不过,这样一来,诗的声律节奏与意义结构二者之间就出现了一个错位。如果说第一种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是诗的声韵所要求的自然节奏,那么第二种就是对自然的声律节奏的一种背离。换言之,诗韵所带来的呼应回环美,有所淡化。为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

古代诗歌意象大全

古代诗歌意象大全 一、草木类 1、柳: ⊙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 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大全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大纲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诗歌的形象的鉴赏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二、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 1.抓物象的特点。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

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

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 上传: 陈建洪更新时间:2012-5-25 10:23:34 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们对人类情绪、体验的感性叙说,是有赖于语言的审美化运作的。而所谓审美化运作,就诗歌而言,是指在总体上遵循一般语言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改变一些普通语言的组构程式,并将这些在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的变异组构,逐步形成为一种诗歌特有的运作规范,用以对诗中的情意蕴涵、人生体验进行审美化的描述。这是古典诗歌的又一重要的美学特色。 诗歌就其本身来讲,是一种用讲节奏和有韵律的语言来抒情言志的文学文体。什么是诗的节奏?节奏原来是音乐术语。《礼记?乐记》云:“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孔颖达曰:“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比如唢呐吹就是奏,不吹就是节。有吹有停,再加上声

这里的“愁”、“楼”、和“侯”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ou。“色”字不押韵,因为它读作sè,它的韵母是e,跟“愁”、“楼”、“侯”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诗是不用押韵的。 在汉语拼音中,a,o,e的前面有时还有i、u、ü,如ia,ua,ie,üe;后边有时还有i,o,n,ng,如uai,ao,iao,an,ian,uan,üan,iang,uang,iong,u,ueng,ün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i,o,n,ng叫做韵尾。不同韵头、韵尾的字也算是同韵字,因为它们的韵干(韵的主干)也可以押韵。例如:杜荀鹤《蚕妇》: 粉色全无饥色加(jiā),岂知人世有荣华(hu á)?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má)? “加”、“华”、“麻”的韵母是ia,ua,a,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的韵干都是a,因此也是同韵字,押在一起,读起来时同样谐和的。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它们的韵并不是十分和谐,甚至很不和谐

古诗朗读技巧

古诗词朗诵技巧古诗词是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因为它们押韵,又讲究平仄,节奏规整,句调抑扬顿挫,在古时候它们都是可以唱的。“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说的就是柳永的词,到处都有人唱。 然而,古诗词虽然有优越的先天朗诵条件,却也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朗诵好的。弄不好就会朗诵得矫揉造作、平淡乏味、千篇一律。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古诗词朗诵的技巧问题。 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我们在朗诵一首古诗时,首先只是看到白纸黑字,我们需要通过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对这些文字符号产生相应的感受,再通过外部技巧处理,努力使这些文字活起来,弓l 起听者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沟通作者、朗诵者、听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朗诵的目的。所以,善于最精细地、最灵动地感受语词,是朗读者至关重要的能力。 古诗词因为押韵,音节整齐匀称,句调抑扬顿挫,所以朗诵时用得最多的技巧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低沉型——语势沉闷、语速缓慢;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着、坚实、有力;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这几种技巧常常是综合运用的。 依据这些理论,笔者试举几例中学课文中的古诗词加以分析,下面是分析时要用到的一些符号: 停顿但不换气I 较长时间停顿,可换气A 连v 语速快语速慢 升调' 5 平调一降调/曲调v 重音△次重音? 渐低、渐慢、延长一、泊秦淮(杜牧) 烟笼I寒水f月I笼沙,一 (轻柔、平静、略带伤感,舒缓型) 夜泊秦淮I近I酒家。一(快中显慢,舒缓型)商女不知l 亡国恨,/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蓄;动态;虚实结合 【正文】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一、意境定义的界定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最基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比如《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1,也就是说,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作品中的生活图景共同构建的一种艺术境界,使读者能够进入到作品中,受到感染。二是把意境看做是人在接触审美对象时所形成的一种“心像”。比如清代的文学家梁启超,当代的美学家朱立元就持这种观点。《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则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从唐朝开始,最初把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来的是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中说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2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王昌龄所说的“物境”是指形似;“情境”是指传情;“意境”实际上是指表意。 如果我们把这两种观点加以综合的话,意境的概念就应该这样界定:作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赋予一定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

古诗文朗读节奏

近几年,不少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出现了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题。这种题型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它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文言语感,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一种好形式。看来,古诗文节奏划分题将会越来越受命题者的青睐。因此掌握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很有必要。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⒈故人具鸡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⒉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苏╱泛赤壁云 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例⒈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 例⒉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五、"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 解析:这句话应这样划分节奏:"余闻之也╱久"。如果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六、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 例⒈先帝不以臣卑鄙。 解析:"先帝"是主语,"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不"作"以"的状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先帝╱不╱以╱臣卑鄙。如果不知道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很容易误读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例⒉此庸夫之怒也。 解析:"此"是这句话的主语,"庸夫之怒"作谓语,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此╱庸夫之怒也。不能误读为:此庸夫╱之怒也。 七、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例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这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句一顿,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例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这是一个非四字骈字句,可按意义划分节奏,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八、根据文意确定停顿。 例⒈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解析:"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为功",即,以之为功,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根据文意,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误读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例⒉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解析: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名词,乐趣、快乐。"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节奏: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不能划分为: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例⒊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其一",其中一只狼。"犬",修饰动词"作",即"像狗一样"。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划分为:其一犬╱坐于前。 划分古诗文朗读节奏的方法 近几年来,不少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在文言文阅读题中,几乎都有检测朗读节奏的试题。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不少学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缺少方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教学生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