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时间2015.03学习目标:

1.掌握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等。

3.梳理并把握文章整体思路,

4.分析掌握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写作手法,重点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原名《》。

2.关于司马迁的名联:

(1)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2)一代君权痛蚕室,。

《史记》,我国第一部体通史。共130篇,分为,,,,。它记叙了至时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它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穷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先生誉为“,”。

二.基础知识

1、字音(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缪贤()舍人()汤镬()渑池()缻()睨柱()佯狂()刎颈()列观()倨()2、通假字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臣愿奉璧前往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召有司案图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拜送书于庭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设九宾于廷

3、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完璧归赵

毕礼而归之大王必欲急臣

怒发上冲冠严大国之威

(2)且庸人尚羞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于是相如前进缻舍相如广成传舍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左右欲刃相如臣乃敢上璧

(4)卒廷见相如奉璧西入秦

怒发上冲冠间至赵矣

(5)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4、古今异义

(1)其势必不敢留君古:今:

(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今:

(3)请指示王古:今:

(4)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今:

(5)明年复攻赵古:今:

(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今: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今:

(8)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古:今:

5、一词多义

幸而君幸于赵王大王亦幸赦臣

则幸得脱矣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今事有急,幸来告良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负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秦贪,负其强

负荆请罪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誓天不相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徒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徒慕君之高义也

引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引车避匿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引而不发,跃如也

将军夜引弓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引兵欲攻燕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不如因而厚遇之,便归赵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秦军解,因大破之

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

列不欲与廉颇争列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大王见臣列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以以勇气闻于诸侯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余船以次进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欲以客赴秦军,与赵俱死。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乃今君乃亡赵走燕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臣乃敢上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6、特殊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2)而君幸于赵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使不辱于诸侯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客有吹洞箫者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

(4) 君何以知燕王王问:“何以知之?”

(5)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会于西河外渑池

拜送书于庭故燕王欲结于君

(6)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7、翻译下列句子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8、成语及名句积累

(1)完璧归赵:

(2)负荆请罪:

(3)怒发冲冠:

(4)刎颈之交:

(5)布衣之交:

(6)顾吾念之,,。

今,其势不俱生, ,。三.内容梳理

第一段

第二段到第七段

第八段到第十段

第十一段到十二段

四.人物性格特点分析

蔺相如

廉颇

五.探究任务写作手法

六.拓展阅读

廉颇的浮沉际遇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廉颇是战国时期的名将,近年来经多方考证发现,廉颇故里在平遥廉庄,作为平遥人,我们从感情上更拉近了和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距离。今年五月,高平市已率先成立了廉颇文化研究会,第一次把廉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开始进行广泛深入的考证研究,而且投巨资修复大粮山廉颇庙,大规模开发长平古战场,创作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再现廉颇的丰功伟绩。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壮举,我们钦佩高平文化界的远见卓识,愿意在廉颇文化研究方面略尽微力。

关于廉颇的生平和功绩,我们所涉猎到的历史记载不很多,《战国策》上只记载一句:“秦败于阏与,反攻魏几。廉颇救几大败秦师。”记载较为详细的是司马迁所著《史记》,其中第四十三卷《赵世家》和第八十一卷《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篇文章,较为完整地刻划了廉颇的英雄形像和他的浮沉轨迹。后世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有关于廉颇的记载,但基本上仍遵循《史记》,而且没有《史记》中的情节生动具体。依据这些典籍记载,我们可推断廉颇大约生于赵国最强盛的赵武灵王时期,建功立业则主要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期,赵悼襄王时期廉颇被迫退出历史舞台,始奔魏,后奔楚,郁郁不得志,可惜一代名将最终悲哀地客死他乡,卒死于楚之寿春。

从来对历史现象的研究总是为现实服务的。古人云: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廉颇现象便是一面镜子,廉颇文化研究对于今天同样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廉颇文化研究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专家们一定已有许多高论,今天我们研究和检索廉颇一生的功悲浮沉际遇,对于构筑和谐社会至少可以获得一些启示,本文谨在这个方面提出一管之见,算是一家之言。

启示之一:国运昌则英雄出。

廉颇的青少年时代正是赵国最强盛的赵武灵王时期,赵武灵王乃一代雄主,他在位二十七年,最主要的功绩是排除一切阻力,学习北方游牧民族骑马射箭的长处,在全国范围强行推行胡服骑射,这对于习惯于车战步战的中原各国的传统军事体制,无疑是一次伟大的改革,因而极大地增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从而大大加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据《史记·赵世家》载:“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于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从这段文字记载可知,秦昭王即位尚且是赵武灵王的主意,可见当时赵国在诸侯中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归,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实行胡服骑射之后,强大的赵军击败胡人,将赵国的疆域扩展到胡地境内。“二十年,攻中山……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赵国达到了他的极盛期,从北方直接危胁秦,成为战国七雄中仅逊于秦国的北方强国。赵武灵王本人甚至诈以使者身份马踏咸阳,与秦昭王面对面折冲秦廷,而后萧洒地扬长而去。《史记·赵世家》记载:“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秦昭王知道真相之后竟惊骇三日。

辩证法认为,时势造就英雄。廉颇就是在这个国力强盛时期渡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在尚武强国的大形势下,青年廉颇选择了以武功立世报国的道路。大约他在少年时期便离开家乡小山村廉庄,投奔高人练武习艺,练就一身过人的本领,在他步入青年时,便投军入伍,在残酷激烈的战斗中突颖而出,终于成为一代名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将军伐齐,大破之,取齐之昔阳。秦赵渑池双王会,廉颇以武力作后遁,有力地支持了蔺相如再屈秦王故事。接着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再过二年,又攻齐几,取得成功,后三年,又攻魏防陵、安阳,取得全功,为赵王国的兴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英雄廉颇威名赫赫,“以勇气闻于诸侯”,成为赵王国的主将。

启示之二:将相和则国家兴。

廉颇最为感人的就是他负荆请罪的故事,两千多年来,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故事广为传颂,后来又编成戏剧搬上舞台。和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样,廉颇不是完人,既有他闪光的品格,也有他性格的局限。在将相和故事中,既表现出廉颇性格弱项的一面,同时又表现出他品德高尚的一面。他性格的弱项表现的一个方面是妒忌,容不得自以为才能功绩明显比不上自己的蔺相如反而位居自己之上。尤其是蔺相如出身低贱,只是一个宦者令的舍人,廉颇承认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秦赵渑池双王会两屈秦王这两件事情做得不错,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和勇气,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然而对于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劳便位居自己之上,廉颇不服,不忍为之下,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这是他性格的弱项,缺乏政治家的胸襟。然而在他知道了蔺相如故意避让自己并不是畏惧自己,而是出于对国家社稷根本利益的考虑,是“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为蔺相如的胸怀所深深感动,于是“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这又表现出廉颇性格梗直豁达的一面,大丈夫不计私怨,一旦知错,便公开承认。事实证明,将相和谐则国家兴旺。赵惠文王算是一代明君,他在位三十三年,这个时期文有名相蔺相如和平原君赵胜辅政,武有大将廉颇,后来又发现和启用田部吏赵奢,即后来与廉颇蔺相如同位的马服君等将兵,君臣团结,将相和谐,齐心协力,共同对外,廉颇东伐齐,南伐魏,蔺相如将而攻齐,赵奢大破秦军于阏与下,这些战役都取得了全胜,赵王国达到了他兴盛的顶峰。

启示之三:君臣不和是导致军事失败的根本原因。

赵惠文王死后,赵孝成王即位。赵孝成王是一位庸主,治政手段远不及他的父祖辈,最主要的表现是对部下的不信任,造成君臣不和,秦与赵兵相距长平,面对强敌压境,廉颇率军深沟高垒,固壁不战,以逸待劳,“秦数挑战,廉颇不肯”。无疑这是正确的策略,然而赵孝成王对廉颇表现出了极大的不信任,听信谗言而不听忠言,甚至对蔺相如的忠告赵孝成王也听不进去,临阵换将,关键时刻解除了廉颇的兵权,让没有多少实际作战经验的赵括取代廉颇,最终导致赵国四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赵王国从此由盛转衰。

退一步讲,既然已经任命赵括为将,赵王就该全心全意信任,应该倾全国之力支持赵括打好这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但赵王没有做到。两千多年来,史家在评价长平之战时总是把战败的原因归结到赵括身上,说他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最后导致四十万大军被秦将白起活埋。我以为这样的评价稍欠公平,应该说,长平之

战败在赵王,事实证明,赵括的勇力智谋和作战经验固然不能和廉颇相比,更不是秦将白起的对手,但赵括毕竟是一位勇冠三军的青年将军,他率领四十五万大军抗击强大的六十多万秦军,在四十多天外无救兵,内缺粮草的情势下,他身先士卒,战死沙场,实现了一位战将最后的血染战旗的勇气和豪迈,无论如何应该肯定他的忠与勇。我以为,长平之败的责任在赵王,一败赵王对名相大将的不信任,不听忠言,自毁长城。二败赵王听信敌国的谣言,临阵换将,解除了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廉颇的兵权。三败赵王不能以倾国之力支援赵括。秦昭王为打胜长平之战,征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赴长平前线,倾全国之力支援白起,而赵孝成王则在齐魏不肯援助的情势下表现出束手无策。所以说长平之战败在王而非败在将,败在赵国君臣不和谐。

长平之战后五年,燕国欺赵国的国力衰竭,用栗腹之谋举二十万大军分两路攻赵之鄗、代,在此国家最危急的时候,赵孝成王这才又想起了老将廉颇,再次重用廉颇将军伐燕。廉老将军果然不愧是一代名将,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廉颇一个很大的功绩是发现并推荐了雁门李牧,让李牧作为自己的副将率五万军救代,廉颇自将五万军,用计大破燕军于鄗,擒杀燕相国栗腹,直捣燕国都城,李牧斩燕将庆秦,逼使燕国割五城请和。廉颇和李牧以十万军打败燕国二十万大军,保卫了国家的安全,拓展了赵国的疆土,凭着这样的丰功伟绩,廉颇被封为信平君,赵王封了他一个假相国,六年之后廉颇又攻破魏之繁阳,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然而赵孝成王一死,廉颇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赵悼襄王更是一个破坏团结,制造不和谐的主子。他即位伊始,首先便削掉了刚刚取得繁阳之战胜利的廉颇的假相国职位,使乐乘取代廉颇。乐乘是何许人也?他本来是燕国的一个将军,曾作为栗腹的副将率军攻赵,是双手沾满赵国人民鲜血的敌人,是廉颇战场上的对手,自然也是廉颇的手下败将,在廉颇大败燕军的情势下,乐乘投降了赵国。就是这么一个投降过来的降将,赵悼襄王竟然封为武襄君,并取代廉颇的相位,这不是人为地制造矛盾吗?这样一来导致君臣间和将相间发生更大的不和谐,逼得廉颇与乐乘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冲突,而最后的结局是乐乘逃走,廉颇也被迫离开赵国,奔魏之大梁。从此廉颇便跌入他事业的低谷,再没有得到驰骋疆场为国效力的机会,而赵国也从此一步步走向衰亡。

启示之四:妒忌是产生不和谐的催化剂。

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人,妒忌不是好品质,如得不到升华,总是有害的,其直接的结局是悲剧的发生。廉颇的一生中至少有过两次妒忌,一次是对于刚刚崭露头角的蔺相如,妒忌蔺相如的声望超过了自己,所幸者,蔺相如乃一代名相也,是一位很有深谋大略的政治家,略施小计,凭小小一个回车避让动作,便征服了廉颇这位一勇武夫的直性汉子,不仅避免了与廉颇的正面冲突,而且化干戈为玉帛,两人最终结为刎颈之交,双双成为赵国的武栋文梁,开赵王国一代盛世。但廉颇的第二次妒忌,情势就不一样了,赵悼襄王罢了廉颇的假相国,让乐乘取而代之。公平地说,赵悼襄王这是走了一步臭棋。乐乘是什么人?前文讲到过,这个人本来是赵国的仇敌,是廉颇的手下败将,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相国材料,压根儿不能和廉颇相提并论,更没有蔺相如的胸襟和谋略,以至于刚当上相国便被廉颇打了个落花流水,逃走了之。然而站在廉颇的角度上,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因妒忌而生恨,因生恨而一股子不高兴就以勇力对同僚大打出手,这也实在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风度。苏东坡在《留侯论》中评价张良有这样两句: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才是大智大勇,这才是高手政治家的风度,蔺相如有这样的风度品格,张良有这样的风度品格,廉颇却没有,廉颇是勇力有余而智谋不足,就凭这一着儿就不够个相国资格,直接的结果是他自己也在赵国存在不下去了,只好离国出走,逃到魏国的大梁避风头去了。赵国固然因失

去了大将廉颇而走向下坡路,而廉颇自已也由于一时的意气用事而失去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在魏国待不下去又应邀到了楚国,而到了楚国更不得志,十分想念他的老部下们,却又回不了故土祖国,老将军在郁郁悲哀中度过了他的余生。也许他曾为自己由于妒忌而导致的过失后悔过,但一步走错便无法挽回了,终于铸成终生的遗憾。

启示之五:奸佞是和谐社会的囊虫。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像廉颇、蔺相如、赵奢这样的雄杰代有辈出,构成灿灿华夏历史长河的主流。然而就像苍蝇、蚊虫总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一样,每个时代总会产生一些奸佞之徒,无论你多么厌,他们总是顽强地存在,形成一股破坏力极强的历史的暗流。纵观廉颇生活的从赵武灵王到赵悼襄王时期,先有佞臣吴广听赵武灵王做了一个处女鼓琴的梦,便把女儿娃赢送给赵武灵王,立为惠后,埋下了第一祸根。以后赵武灵王宠幸惠后,立惠后所生子何为太子,以肥义为相国,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使田不礼为相,以后赵主父又可怜他的长子章兄屈于弟,想将赵国一分为二,让何与章各领一国,赵武灵王自己当太上皇,号称主父。然而就是他所选拨的田不礼和肥义等人,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沙邱宫之乱,可怜赵主父一世英雄,最终却被这些奸佞之臣们困在沙邱宫一个多月,活活饿死。在赵悼襄王时期又出了郭开,这人本来是个小人,专会欺下媚上,凭着是赵王的宠臣,干了许多有损于国家民族的坏事。司马迁在《史记》中讲了他两件事,一件是廉颇奔魏之后,好长时间得不到魏的重用,很想再回祖国为国效力,而这个时候赵国也因受到秦兵的多次进攻,国难思良将,赵悼襄王也想再让廉颇回赵国来,却又担心廉颇年事已高,还能不能统兵打仗呢?于是便派了个使者到魏国去对廉颇进行考察。这就给了小人郭开一个谄害廉颇的机会。《史记》上记载:“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大约廉颇很早就看不惯郭开的小人嘴脸,训斥或责骂过郭开,也可能曾上言赵王尽早疏远这样的小人,所以郭开早已视廉颇为仇敌,让乐乘代替廉颇大约也是郭开给赵悼襄王出的主意,一旦廉颇回国再次得到重用,肯定对郭开不利,于是郭开便施了个阴谋,用金钱买通了使者,让故意诋毁廉颇,阻止廉颇归国。有钱能使鬼推磨,使者被郭开买通了,他到了魏国见到廉颇之后,廉颇为了表示自己英雄不减当年,“一饭斗来,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然而这位得了郭开金钱的使者也是个坏蛋,他在回禀赵王时巧妙地说,廉老将军虽然老了,但仍然饭量很大,只是在与我坐了一会儿工夫,便上了三次茅房。糊涂透顶的赵悼襄王听信了馋言,放弃了召回廉颇的念头。

再一件事是在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乃一代名将,《史记》上记载“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李牧是赵国在廉颇之后不可多得的后起之秀,长期为赵国守护代州,是赵国坚强的北方屏障,赵孝成王时,李牧曾“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后世人在雁门关下建了祠庙以纪念这位英雄。赵悼襄王元年,廉颇离开赵国之后,赵王派李牧率军攻燕,拔武遂、方城。七年之后,李牧又率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三年后秦军侵犯番吾,李牧再次击破秦军,南拒韩、魏。李牧是一位常胜将军,是赵国不可或缺的栋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没有战死沙场,却屈死在昏君佞臣的屠刀下。

有李牧御敌,王翦大军很难取胜。然而赵悼襄王的儿子赵王迁更是混蛋一个,他继续宠幸郭开,这就给了秦国行使反间计的可能。秦国以重金买通郭开,郭开便在赵王面前进馋言,说李牧和司马尚要造反了,应该及早解除这两人的兵权。混蛋赵王迁听信了郭开的话,派了个没有本事的赵葱和齐国的一个将领颜聚,让这两人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为将。大敌当前,李牧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当然不肯交出兵权,赵王迁便再次听信郭开的主意,派人暗暗逮捕并杀掉了李牧,废了司马尚。这是赵王迁十足地自毁长城,这样一来直接的结果是“后三月,王翦急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出及其将颜聚,遂灭赵。”司马迁没有讲赵国灭亡之后郭开的下场如何,估计卖国贼是没有好结果的。

尾语:

廉颇是一位战神,他从赵惠文王时从军报国,到赵悼襄王元年离开赵国,其间经历了大约五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南征北战,攻城略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赵国的兴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也为后世敬仰,后人在他战斗过的地方筑庙祭祀,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英雄廉颇的品德表现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着军事家威猛过人的勇力和丰富的战斗经验,而且有着政治家的品德风范。从前文所述可以看到他以国事为重,关键时刻勇挑重担,敢于战斗,爱惜人才,重用人才,特别是他性格梗直,既敢于认错,同时对奸佞小人更嫉恶如仇,因而在不经意间为他自己政治上的沉没埋下了祸根。廉颇在进入晚年时被时势所迫退出历史舞台,既是他个人的悲哀,更是国家的不幸。可悲的是赵国的国君一代不如一代,尽管在其兴盛的时代曾有廉颇、蔺相如、赵胜、赵奢、李牧等这样杰出的人才辅佐,但在赵孝成王之后,主子昏庸,奸佞当道,逼得良才出走,客死他乡,边塞良将饮恨喋血,不能战死沙场,却屈死在昏君佞臣的手里,最终导致亡国。笔者有感于此,以古风一篇作为本文的结尾:

可叹赵地多瘦土,良木稀疏谬木稠。

白云山石锁虞卿,沙邱宫墙困主父。

纸上谈兵误世稷,梦里闻琴植祸梏。

相如豪气成故事,廉颇长戟生楚锈。

越奢遗言难矫枉,李牧冤魂不冥目。

庙堂有虫蠹栋梁,边塞无将守疆土。

拍案寄语太史公,笔伐奸佞力未透。

徜使灵台雄主在,西秦帝业肯成否?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整理 一、.通假字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同“锧”,铁砧。 2.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3.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用手托。 4.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5.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6.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7.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9.请奉盆瓯秦王。“奉”通“捧”,托、举。“瓯”同“缶”,盛酒浆的瓦器。 二、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徒慕君之高义也/徒以吾两人在也(只,只不过) 幸 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但) 因 ①相如因持壁却立(连词,于是,就)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词,趁着)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通过) 请 ①请奏瑟(请人做某事,请求) ②请指示王(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请允许我) ③臣请完璧归赵(敬词,表说话人对对方的敬意,可不译)三、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于是,在这时。前进,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⑧未常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竖起) 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怀其璧(怀,怀揣着) 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b.名词作状语: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壁西入秦。(西,向西)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堂) 而相如廷斥之(廷,在朝廷上) c.使动用法: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大王必欲急臣(急,使……急,逼迫)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归壁于赵(归,使……回到) 毕礼而归之(归,使……归,回去) 以绝秦望(绝,使……断,断绝) d.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以……为先;以……为后)e.形容词作动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 未常有坚明约束者也(坚、明,坚守,恪守)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题附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人遗.赵王书遗:送。 B.恐惧殊.甚殊:特殊,特别。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谁,哪一个。 D.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驽:愚笨,拙劣。 解析B项,殊:很,极。程度副词。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相如引.车避匿 C.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②且.相如素贱人,吾羞 D.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大王亦幸.赦臣 解析C项“且”,连词,况且。A项“因”,①介词,趁机;②介词,通过,经由。B 项“引”,①动词,延请;②动词,掉转。D项“幸”,①宠幸;②副词,幸而。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C.召有司案图 D.拜送书于庭 解析A项,“质”同“锧”;C项,“案”同“按”;D项,“庭”同“廷”。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璧有瑕,请指示 ..王 B.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明年 ..,复攻赵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 ..殊甚 解析D项“恐惧”,古今义都是“害怕”。A项“指示”,古义,用手指给某人看;今

义,是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或: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B项“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成员。C项“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答案 D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②舍.相如广成传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④左右欲刃.相如 ⑤相如廷.叱之⑥秦王恐其破.璧 ⑦庸人尚羞.之⑧宁许以负.秦曲 A.①⑤/②④/③/⑥⑧/⑦B.①②④/⑤/③⑦/⑥⑧ C.①②④⑤/③⑥⑦/⑧D.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解析①⑤名词作状语/②④名词作动词/③形容词作动词/⑥⑧使动用法/⑦意动用法。 答案 A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廉君宣.恶言 肃宣.权旨 B.臣等不肖,请辞.去 近者奉辞.伐罪 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也 D.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相如顾.召赵御史 解析C项,驽,愚笨,拙劣。A项,扬言;传达。B项,辞别;言辞,这里指皇帝的旨意。D项,只是,只不过;回头。 答案 C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相如每朝.时B.大王必欲急.臣 C.而相如廷.叱之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项,名词作动词;B项形容词作动词;C 项名词作状语。 答案 D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相如素.贱人素:向来。 B.顾.吾念之顾:回头看。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文: 司马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 l i n )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ei)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日:‘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日: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f ou)?”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江苏四中 战国形势: 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中,秦国实力最强大,他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企图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国是当时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国一时很难吞并,便使用了讹诈的手段掠夺他的土地和财物,本文就着重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二人合作,与强大的秦国抗争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 2)学习古人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 3)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 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教学重点、难点〗 1)写作技巧、波澜、刻画、悬念、虚实,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在古文中分析体会,为写人物小传铺垫。 2)巩固已有的词类活用知识,在翻译文句中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的词。 3)掌握虚词用法:耳、乃,者、所、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1、司马迁: 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太史令。他的父亲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腐刑。他是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或者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体裁: 本纪: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记载了帝王及其历史活动。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梳理-试卷版(含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梳理-试卷版(含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总结 一、一词多义 1、负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①秦贪,负其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3、引③相如引.车避匿()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欲引.相如去() 4、幸③则幸得脱矣() ①大王亦幸.赦臣()②而君幸.于赵王() 5、以⑨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2

()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何以知之( ) 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④以空言求璧() ⑤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⑥欲以击柱() ⑦赵亦盛设兵以待秦()⑧以戏弄臣() ⑩宁许以负秦曲() ⑾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⑿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⒀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⒁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6、而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①夫秦强而赵弱()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③城入赵而璧留秦()④毕礼而归之()⑥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⑦已而相如出() 3

7、徒③徒慕君之高义也() ①徒见欺( ) ②徒以口舌为劳() 8、因③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①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9、见③望见廉颇() ①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②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10、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②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 11、孰 ①惟大王与群臣孰计之()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12、为③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①拜为上卿()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④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4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整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整理 一、通假字 1.可与○不 不,通“否”,相当于“吗”。 2.拜书送于○.庭 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查考。 4.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二、古今异义 1.传以示 释:美人,古义,妃嫔;今义,美貌 的人。左右,古义,侍从;今义,方位名词,左右和右面。 2.请王 释: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上对下的命 令或要求。 3. 释:明年,古义,次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4.于是相如 缶 释: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 动。 释:宣言,古义,扬言,散布言论; 今义,声明,文告。 6.而事君者 释:亲戚,古义,父母和亲属; 今义,亲属(不包括父母)。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译: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 ②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译:是赵国的宦者令缪贤的门客。 ③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译:和氏璧是天下共传的宝贝。 ④我为.赵将。译:我是赵国的大将。 ⑤★臣所以 ..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译:我离开父母和亲属而侍奉您的原因,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2.被动句: ①拜.为上卿译:被授予上卿的官职。 ②而君幸于.赵王.译:而您被赵王宠幸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译: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 欺骗。 ④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译:我恐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宾语前置: ①君何以知燕王。译:您根据什么了解燕王? ②何以知之。译:根据什么了解他? 4.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译:寻求可以派遣回复秦国的人 5.状语后置: ①拜送书[于廷] 译:在朝廷上行叩拜之礼送出国书 ②会[于西河外渑池] 译:在西河外的渑池相会。 ③故燕王欲结[于君] 译:因此燕王想和您结交。 ④设九宾礼[于廷] 译: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礼。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常用词; 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

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 书——典章、书籍。 表——大事年表。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复习归纳 一、掌握下列文言词 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 4、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二、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三、一词多义 1、以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四、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

廉颇蔺相如列传随堂练习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随堂练 习答案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廉颇蔺相如列传》随堂同步练习 姓名:班级:得分: 一、基础知识过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前居后恭 B. 完壁归赵亡赵走燕艰明约束 C.相视而嬉不肖之人刎颈之交 D.萎靡不振势不俱生怒发冲冠 3、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拜.为上卿(授予官职)(2)窃.计欲亡走燕(偷盗) (3)均.之二策(比较,权衡)(4)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5)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歪曲)(6)王必.无人(一定,实在) (7)相如奉璧奏.秦王(奏请)(8)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9)相如因持璧却.立(连词,表转折)(10)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感谢) (11)臣请就.汤镬(就是)(12)不如因而厚遇 ..之(优厚款待) (13)卒廷.见相如(朝廷)(1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诚实)(辜负)(15)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估计)(1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回去)(17)位在廉颇之右.(右边)(18)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占)(19)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特别)(20)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希望)A.⑴⑵⑷⑸⑹⒀⒄⒆? B.⑴⑶⑷⑹⑻⑿⒂⒅ C.⑴⑷⑸⑺⑾⒂⒃⒇? D.⑹⑻⑼⑽⑾⑿⒁⒃ 4、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臣愿奉璧往使 B. 拜送书于庭 C. 璧有瑕,请指示王 D.召有司案图

E.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F.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5、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璧有瑕,请指示 ..王 ③廉颇宣言 ..偿赵王城邑 ..曰④臣观大王无意 ⑤未尝有坚明约束 .. ..者⑥相如素贱人 ⑦臣所以去亲戚 .. ..而事君者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⑨于是相如前进 ..至蔺相如门谢罪 ..缶⑩因宾客 A.①③④?B.④⑧⑩?C.⑤⑥⑧?D.③⑥⑨ 6、指出下列各题中与其他三句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句(1)——————————————————————()A.大王必欲急臣 B.宁许以负秦曲 C.臣请完璧归赵 D.左右欲刃相如(2)——————————————————————()A.舍相如广成传 B.卒廷见相如 C.间至赵矣 D.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3)——————————————————————()A.且庸人尚羞之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毕礼而归之 7、下列“于”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 A.乃设九宾礼于.廷 B.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C. 臣头今于璧俱碎于.柱矣 D.拜送书于.庭 8、熟悉课文句子,认真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有误的选项() A.求人可是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字词整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成语(了解大意) 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布衣之交刎颈之交 二、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3、缪:秦自缪公以来(通“穆”)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5、拜送书于庭(通“廷”,朝廷) 三、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在) ④归璧于赵(介词,到)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介,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⑥宁许以负秦曲/以绝秦望/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目的连词,来) ⑦特以诈佯为予赵城(介,用) ⑧以相如功大/徒以吾两人在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连词,因为) 4、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③我见相如(动词,看见) 5、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6、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③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7、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不过)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8.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③则幸得脱(侥幸)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及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 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不肖() 2.刎颈之交() 3.广成传舍() 4.缪贤() 5. 列观() 6.相如虽驽() 7.臣语曰()8.使人遗赵王书()9.睨柱() 10. 不怿()11汤镬( ) 12衣( ) 褐 13盆缻( ) 14甚倨( ) 5.佯.为() 二、在下列句中通假字下画一横线,并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思。 1、可予不 2、详为予赵城 3、设九宾于廷 4、拜送书于庭 5、召有司案图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8、请奏盆缻 三、指出古今异义词并释义 1.明年复攻赵古义:今义: 2.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义:今义: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今义: 4.请指示王古义:今义: 5.于是相如前进缶古义:今义: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类型并释义 1、舍相如广成传 2、左右欲刃相如 3、乃使其从者衣褐 4、怀其壁 5、御史前书曰 6、臣乃敢上壁 7、而相如廷叱之 8、间至赵矣 9、奉璧西入秦 10、怒发上冲冠 1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2、且庸人尚羞之 13、毕礼而归之 1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5、大王必欲急臣 16、完璧归赵 17、宁许以负秦曲 五、解释下面一词多义。 书: 1.使人遗赵王书() 2.秦御史前书曰() 顾: 1.顾吾念之() 2.相如顾召赵御史曰()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况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请: 1.璧有瑕,请指示王() 2.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奏: 1.请奏瑟() 2.相如奉璧奏秦王() 计:

1.计未定() 2.廉颇蔺相如计曰() 3.可计日以待也() 于: 1.闻于诸侯() 2.故燕王欲结于君() 3.归璧于赵() 4.使不辱于诸侯() 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之: 1.得璧,传之美人() 2.即患秦兵之来() 3.均之二策() 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5.填然鼓之() 6.何陋之有() 许: 1.宁许以负秦曲()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时人莫之许也() 4.曳屋许许声() 引: 1.引赵使者蔺相如() 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3.相如引车避匿() 以: 1.以勇气闻于诸侯()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徒以吾两人在也() 4.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因 1.相如因持璧却立() 2.因人之力而敝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不如因而厚遇之() 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大王见臣列观() 5.徒见欺() 6.以勇气闻于诸侯() 7.何以知之()8.而君幸于赵王() 9.且相如素贱人()10.相如闻不忍与会 七、重点句子翻译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1)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2、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拜官做上卿。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于诸侯各国闻名。 3、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译文: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4、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译文: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5、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译文: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6、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译文: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被欺骗;想不给,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7、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8、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译文: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9、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译文: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 10、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译文: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了解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11、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译文: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12、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

最新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含答案

高等数学第六版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习题1-1 1. 设A =(-∞, -5)?(5, +∞), B =[-10, 3), 写出A ?B , A ?B , A \B 及A \(A \B )的表达式. 解 A ?B =(-∞, 3)?(5, +∞), A ? B =[-10, -5), A \ B =(-∞, -10)?(5, +∞), A \(A \B )=[-10, -5). 2. 设A 、B 是任意两个集合, 证明对偶律: (A ?B )C =A C ?B C . 证明 因为 x ∈(A ?B )C ?x ?A ?B ? x ?A 或x ?B ? x ∈A C 或x ∈B C ? x ∈A C ?B C , 所以 (A ?B )C =A C ?B C . 3. 设映射f : X →Y , A ?X , B ?X . 证明 (1)f (A ?B )=f (A )?f (B ); (2)f (A ?B )?f (A )?f (B ). 证明 因为 y ∈f (A ?B )??x ∈A ?B , 使f (x )=y ?(因为x ∈A 或x ∈B ) y ∈f (A )或y ∈f (B ) ? y ∈f (A )?f (B ), 所以 f (A ?B )=f (A )?f (B ). (2)因为 y ∈f (A ?B )??x ∈A ?B , 使f (x )=y ?(因为x ∈A 且x ∈B ) y ∈f (A )且y ∈f (B )? y ∈ f (A )?f (B ), 所以 f (A ?B )?f (A )?f (B ). 4. 设映射f : X →Y , 若存在一个映射g : Y →X , 使X I f g = , Y I g f = , 其中I X 、I Y 分别是X 、Y 上的恒等映射, 即对于每一个x ∈X , 有I X x =x ; 对于每一个y ∈Y , 有I Y y =y . 证明: f 是双射, 且g 是f 的逆映射: g =f -1. 证明 因为对于任意的y ∈Y , 有x =g (y )∈X , 且f (x )=f [g (y )]=I y y =y , 即Y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翻译对照

廉颇蔺相如列传 【西汉】司马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去攻打齐国,把 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齐国打得大败,夺取阳晋,被任命做上卿,凭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之间出名。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到了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赵王跟大将军廉颇一班大臣商议:想把这块宝玉让给秦国吧,恐怕秦国的那些城池得不到手,白白地受欺骗;想不让给秦国吧,又担心秦国的大军马上打过来。 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因此)商量不出结果来,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下客蔺相如可以担任这个差使。?赵王问:?怎么知道他可以呢?? 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了罪, 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私下打算逃跑到燕国去。我的门下客蔺相如拦阻我说:‘您怎么了解燕王?’我告诉他说,我曾跟着大王到边境上 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因此我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去。‘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相如对我说:‘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燕国害怕赵国, 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他们势必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刑具上请求大王处罚,或许侥幸能得到赦免。’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 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大王恩赦了我的罪。我看他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担当这个差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蔺相如说:?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赵王说:?拿了我的璧,(却)不给我城池,怎么办??相如说:?秦王用城池来换宝玉而赵国不答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屈的是秦国。比较这两个对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一等奖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一等奖(2课时) 1、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知识。 2.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本文言知识。 3.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人物语言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2、学情分析 学生对重点字词掌握较难理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 [教学重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2、3)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面临是屈辱的生还是坦然的死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的英雄,在厄运中不屈的志士,在险境中凛然的豪杰有着深刻的理解;正因为此,他的笔下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人物。那么,在弱肉强食的战国,又有谁能凭借大智大勇力挽狂澜,谱写一曲英雄的绝唱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教师板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4) (一)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知识。 (二)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础文言知识。 (三)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人物语言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作者及《史记》简介(幻灯片5-8) (一)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承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二)《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的先河,是24 史的第一部。《史记》的体例和创作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纪(12 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知识整理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1. 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3.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4.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5.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6. 为一击缻。“缻”通“缶”,盛酒浆的瓦器。 7. 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二、一词多义 1、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2、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3、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4、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5、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③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侥幸) 6、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7、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8、因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③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继续、接着) ④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于是) 9、闻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听说) 10、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三、古今异义词 ⑴拜为上卿 拜:古义指授予官职;任命。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 ⑵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患:古义指忧虑,担心。今义指害病;灾祸 ⑶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共21段,可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交代传记中人物的简历,这里主要交代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身份地位;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叙写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第三部分(第14—16自然段),叙写了赵秦渑池之会的故事;第四部分(第17—21自然段),叙写了廉颇和蔺相如“将相欢和”(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基础知识整理 ㈠一词多义类: ㈡名词作动词 1、臣乃敢上.璧。(献上) 2、舍.相如广成传舍。(安排……住宿) 3、乃使其从者衣.褐。(穿) 4、怀.其璧,从径道亡。(怀里装着) 5、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6、于是相如前.进缻。(走上前) 7、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走上前) 8、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发出惊讶的声音) 9、赵王鼓.瑟。(弹奏) 10、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向人进酒或献礼) 11、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 12、相如每朝.时。(上朝,朝见) 1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侍奉) ㈢名词作状语 1、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2、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3、赵王于是遗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 4、怒发上.冲冠。(往上) 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用言辞) 6、间.至赵矣。(从小路) ㈣形容词作动词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权衡,比较) 2、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使……完整的)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4、大王必欲急.臣。(逼迫) 5、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撞碎)

6、秦王恐其破.璧。(撞碎,砸碎) 7、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以……为羞) 8、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大) 9、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喜欢) ㈤意动用法 1、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 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㈥使动用法 1、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2、臣请完.璧归赵。(让……完整的) 3、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使……回到) 4、毕.礼而归.之。(使……完毕)(让……回去) 5、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㈦古今异义词 1、璧有瑕,请指示 ..王。 (今)上级长辈在处理问题上给下级、晚辈的原则、方法的话或文字。(古)指点给……看 2、于是 ..相如前进缻 (今)连词,表后一事紧挨前一事。 (古)在这时。 3、于是相如前进 ..缻 (今)向前行动或发展。 (古)上前进献。 4、明年 ..复攻赵 (古)第二年。 ㈧通假字(古今字和通假字) 1、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2、召有司案.图同“按”,审察、察看。 3、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同“锧”,腰斩犯人的刑具。 4、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不.同“否” 5、拜送书于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设九宾.于廷同“傧”,迎客赞礼的官员。 7、秦自缪.公以来同“穆” 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9、请奏盆缻.秦王同“缶”,盛酒浆的瓦器。 ㈨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字词全文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司马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huàn)者令缪贤舍人。 “……者,……也”:文言里判断旬的典型格式,“者”用在主语后边表提顿,“也”用在谓语后边表判断。即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国的国君。为:做,担任。伐:攻打。破:打败。拜:古时授予官职叫“拜”。这里用于被动意义,是“被任命”的意思。上卿:战国时代最高的官阶。以:介词,凭,靠。闻:闻名,出名。宦者令:官名,宦官的头领。令,长官。舍人:门客。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ai)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日:“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yǔ)曰:臣尝从大(dài)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日:‘夫(fú)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tǎn)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和氏璧:楚国人卞(biàn)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而成璧。壁,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遗:送给。书:国书。以:介词,用。诸:各位,众。徒:副词,白白地。见:被。即:就。患:担忧。秦兵之来:主谓短语作“患”的宾语,“之”用在短语的主谓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求:寻找。可使报秦者: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定后句。使。派遣。报,答复。何以:凭什么。宾语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