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改诗歌教学改革实例

新课改诗歌教学改革实例

新课改诗歌教学改革实例
新课改诗歌教学改革实例

新课改诗歌教学改革实例

诗歌鉴赏一直以来都是我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喜欢诗歌的学生越来越少。

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我也尝试过多种教学方法,但采用的大多以引导讲解为主,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这种方法不是很合理。首先要讲解诗歌必然会用到提问法,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老师提问题,学生来思考、讨论、解答,或者学生提问老师解答等,这样的问答模式会打破诗歌原有的韵味,将诗歌肢解成一个个的片段,难以体会作者完整的内心情感;其次讲解诗歌时往往会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向我提前预设的思维靠拢,如此将使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同一化;再次用这种教学方法也会使学生逐渐养成被动等待、过分依赖老师引导的习惯,如果给一首诗让学生自主解读,大部分学生仍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后来,在新课改理念的支持下,我在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上做了新的尝试,终于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认为赏析诗歌重点在于反复的品读和整体的感悟,也就是将诗歌作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结合意象、发生联想,在多次的诵读中,自主感悟。例如:今天在高一八班给学生介绍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要从精神层面理解这首诗是很难的,学生不一定能接受,所以我将目标调整为“走进现代诗,感受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效果”。(目标先不给学生介绍,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本堂课主要采用四步诵读法,在朗读中感受诗歌所渲染的氛围,流露的情感。

一读:读准字音,请学生整体诵读一遍,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读完后,我并不加以点评,而是请学生自主品味一遍诗歌,看能读出什么感觉(老师并不需要问他们都读出了什么感觉,只要学生自己知道即可),自主读完后进行第二次集体诵读。

二读:读出节奏。第二遍的诵读较之第一遍而言,更有节奏感,朗朗上口。此时老师应指出两次诵读的区别,给学生及时的肯定,让他们在两次诵读比较中发现第二遍诵读的优点,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诗歌内容的兴趣。

三读:品味幸福。这次的集体诵读中,我发现个别学生在诵读的时候,脸上开始洋溢着愉悦的、幸福的表情,我及时进行表扬。此时,更进一步提出读诗时需要加入联想,以联想带动眼神和表情。比如“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眼神有由近到远的变换,读“每一座山”时,眼睛看向远处,似乎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脉,眼神深邃,读“温暖”时眼神温柔,语调舒缓。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请学生自己尝试着加入联想和表情诵读,充分感受诗中洋溢的满满的幸福感。

当大家都沉浸在幸福、快乐的氛围中时,我适时的引入海子的相关资料:

海子,在农村长大,他是一个天才,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惊

谈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关系

谈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关系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一、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 1.“老”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实验教材在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并按照“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从2002年开始,逐步扩大试点范围,2002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至15%;2003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至70%左右;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这也就意味着,与原义务教育大纲配套的教材将逐步被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配套的教材所取代,新旧教材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并存的状况,在这一段时间内,仍旧使用老教材的地方和学校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现行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2.研究性学习是怎么回事?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许多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提出的背景、含义等并无多大的了解,就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中学阶段,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教学策略?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它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中学中哪些内容适合于用这样的方式呢? 3.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一些教师开始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面对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在大班条件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还是许多教师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 4.如何看待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对学生来说学习本身是不是一种责任? 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它无疑是现代教育的一

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新情境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整合,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各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课程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施是一次适时而来的教育革命,教育大转型呼唤教育者必须以学生为本,新课程改革的贯彻实施也必须把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贯穿始终,在由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活性因素构成的生动活泼的课程形态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在身体、心理、精神的高度投入下,产生一种生命的体验,使其知识经验的掌握具有很强的生命性特点,不断获得发展自己的动力,并且激活其认知结构,使之重新创造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主体参与很快融合进现实生活与抽象认识中,直接深入地促进了学生的生命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快速推进学生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从而促进新课程的实施,达到新课程教改的最终目的。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有效提高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重难点为妙趣点,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行为转变的重要话题,是所有教育者关注的焦点。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引人入胜的导入情境,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和参与状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式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梳理学习内容与流程,温故而知新 本次学习,有专家讲座,有学校的经验介绍,有各学科的具体做法,有学科的面对面交流,有学程的编制,有学科基地建设的介绍。笔者根据主讲专家和教师上课顺序,把时间分为13个时段。 第一时段:由浙江省金华市教研室主任王荣文主讲的《高考改革浙江与上海方案对比解读》。 第二时段:由浙江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兼治研究员周晓燕讲《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教师的课程理解及学科课程建设。 第三时段:由浙江省义乌四中陈报化校长主讲《义乌四中特色课程建设经验介绍》。 第四时段:由浙江省义乌中学副校长杨胜大主讲《满足选择,全科走班》――行政班和教学班双轨并行走班模式。 第五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年级管理中心主任刘东升老师主讲《顺应新常态的年级管理工作思考》。 第六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地理、英语、化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七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年级管理中心主任陈亚利主讲《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用一份自开学初到第十周的周历事表流水帐的形式向在座学员详细介绍了年级管理日常。 第八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物理、政治、数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九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周建锋主任主讲《选课走班模式下教育新常态》――浙师在附中因应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分别从浙江高考看教育新常态,为适应新高考的选课走班及新教育模式“三园一导”。 第十时段:由浙江师大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朱红彪主讲《适应分层走班的学程建设》;介绍什么叫学程?为什么编制学程?如何编制学程? 第十一时段:由华东师大附中副校长高三教师孟祥萍主讲《新高考背景下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介绍了华东师大附中及该校在新高考背景下为适应新高考的一些做法; 第十二时段:由浙江省嘉兴一中沈微微老师主讲《高中数学学科基地工作汇报》,分享了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做法。 第十三时段:由浙江省嘉兴高级中学省政治学科基地潘新华老师主讲《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分享了政治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 二、浙江和上海新高考改革方案 1.浙江新高考改革 (1)考试科目:分必考和选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其中语文和数学只高考一次,外语可考两次,以最高成绩为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科为选考科目。 (2)考试模式:“3+3”模式,必考三科和选考三科,即必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另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门选考科目里任选三科参加高考。 (3)考试时间: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在高三年级的六月份全国统考时间考一次,英语可以在高三上的10月份考一次和高三下的六月份再考一次,以最高成绩计入高考得分;选考科目可以分别选择在高二年级后的十月份和四月份参加考试。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 李一峰?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广西桂林 530031) 摘要:针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存在着内容多、授课和实验学时少的矛盾,本文介绍了对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材、实验内容和方法、考核几个方面改革的具体做法,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讨, 总结出适合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对象的教学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 生应用电类科技的意识和兴趣。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551(2008)03-0056-02 1 引言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我校许多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由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不断出现新的内容,相应的课程也在不断增加,而每门课的学时又在减少,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也不例外。我校的电工电子技术课在80-100学时之间,其中安排的实验项目有8-16个,内容多但是授课和实验学时少,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电类课程,因此,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的电式电子学实验课,课前实验技术人员已经准备好了实验器材、调试好了仪器设备,开始做实验前,老师详细介绍实验步骤,学生只要根据指导书上的要求连线,就能得出结果。在实验过程中,保险丝坏了不会换,接线夹子断了不会接,一切由实验教师代劳,学生盲从又被动。这种方式,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束缚了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动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从教材内容着手,修改原有的验证性实验,删除了欧姆定律、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实验,增加了电路故障判断实验,常用电式电子仪表使用,电动机星形——三角形自动启动控制、电动机顺序控制、变压器使用等实验,并且实验中元件参数不固定,自行设计。在实验项目的设计过程中,突出应用性、技能性、综合性、创新性,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以及计划新购置的仪器设备设计实验项目。修改后的实验教材力争保证验证性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占4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40%,研究创新性实验占20%。 同时,在教材中还注意理论知识与工艺实践相结合,基本知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传统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开展第二课堂;根据情况还可以布置大作业、引导学生自行开发设计、组织学生装调测试;针对不同的实验,提出要求,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认真思考;对实验步骤不作规定,由学生自己设计等等。 2 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的改革 2.1 实验设施与师资配备 2000年以来,我们对实验室进行了改装,安装了实验实训操作台,购置了实验实训工具和材料,上第一次课前,就把实验实训工具和材料发给学生,还发给每位学生一把锁,由学生自己保管工具。在师资配备方面,要求实验指导老师应该是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熟悉生产工艺,即具备“讲师”和“工程师”能力的双师型队伍。 2.2 实验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1. 让元器件暴露本来面目。原有电工电子学实验大都在电工实验台上做,电工实验台优点很多,如接线容易,安全可靠,灵活性好,老师准备实验方便等。但其缺点也是非常突出的,那就是学生做实验看不到真正的设备元件,如交流接触器,学生仅仅从面板上画的符号知道哪是线圈的接线柱,哪是主触点、哪是常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08-05-07

新课程改革教学心得感悟6篇(可供参考)

新课程改革教学心得感悟6篇 【篇一】 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让我在教育教学方面有了更深切的感受,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高中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学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和文化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知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教师要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

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往往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传授给学生,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法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的主要1、学:老师根据学清在出示学习目标(书面)后,以引学导语(或引学情境)形式指出学习本课内容解决什么问题,具有的重要价值,引起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强烈需要的情感;或出示问题让学生感到用以前的知识不易解决或让学生感受到学了本课知识后,解决起来更便捷;或感受到随知识的发展,提出新的问题水到渠成;或创设情境(包括实验)提出新的问题。告诉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解决本课的问题,进行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知识提示等(3分钟)。在问题生成环节,老师先出示自学提纲,让生在自读教材(学材)的基础上,解决自学提纲上的问题,在体验、理解、思考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生成.学生),并在展示环节一并展示,教师点拨(10分钟),由师、生站在不同角度进行自学评价,并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后转入下一步。 以课堂为单位划分知识块儿,注重知识体系和脉络,知识点、知识形成过程、方法等用问题覆盖,教师指导学生按先后顺序解决不同的问题,可以采取先重点探究,再通过自学解决系统的问题,即可以先“探”后“学”——系统化。仍遵循每步的六环,六环也不是绝对的,是一种理念的指导。每一节可能要分为几个活动单元,活动安排和落实要到位,学生才能学得扎实有效。 预设要到位,知识脉络要清晰,要为学生思维设置必要的“支架”,问题安排要有梯度,围绕重难点能够生成值得探究的问题。 2、探:教师在第一步的某础上提出探究的问题(1-2个),安排探究活动,提出小组合作、展示、评价办法,在展示过程中关注参与度,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进行必要点拨,质疑拓展。展示原则:以小组为单位,代表展示、组员补充,其他质疑,进一步探究。展示出错率高的、多解的、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合作学习评价,重点是合作学习文化引导和提升,鼓励合作出新的小组、合作氛围好的小组,量化记录并存档(15分钟)。 3、测:目的是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检测,也是对学和探两步完成质量的反馈检测,是学生学习情感的升华。4-6题(10分钟),突出自主完成,注重量化评价。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设置引导文本阅读的问题 2、设置新知学习的铺垫性问题 3、设置引导举生活动的问题 4、设置对新知的理解、探究、归纳、总结的问题 5、设置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问题 6、设置知识拓展的问题 研究方法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新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在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更加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从原有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去我们进行的课堂教学传统教学模式,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抹平了学生的个性。提倡素质教育,原因在于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努力把学生内在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尤其对于数学课的教学来说,在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要多予以鼓励、肯定,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做到课前备好课 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要实施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多思考如何才能用简练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后,要及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从中悟出道理,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备学生,就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分析学生的学情,尤其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次教

学,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以及布置课后作业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相关一些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基本都能回答上,从而体验一下成功的滋味。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那些学困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有方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以思考,并适时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并且能够触类旁通。因此,和以往的教师角色不同,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转变。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是导,启发帮助,指引学生学习,使学生乐学,会学,肯学。教师用自己的巧妙高效的工作开启学生心灵之门,帮助学生建构一生受用无穷的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创造能力。 通过大胆尝试,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讨论问题积极,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多,表达知识的口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讨论的问题很激烈,各自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有的问题争执不下,才请教老师。一部分学生性格孤僻,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他们仍然很不适应这种教法,还需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让他们大胆发言,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一节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 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状。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和核心任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第二节教学观与学生观 一、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而传统思想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

和执行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传统思想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3、教学应该注重教学过程,而传统思想则认为教学应该重视教学结论; 4、教学应该关注人即学生,而传统思想则认为教学应该关注学科。 二、学生观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不依靠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

权主体)。 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因此, 1、要树立教育民主的思想; 2、要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要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新课程追求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为此,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24T10:18:03.80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作者:孙伟 [导读] 需要同学有选择性的完成,在整个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以实现学生个体知识和技能的构建和能力发展。 黑龙江技师学院 1581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对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程成为诸多工科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这门课程的实验课程就成为一个更加重要的环节,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与掌握,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可以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之中,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引言 电子技术为工科类专业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属于基础性课程,该项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需要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巩固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会设置不同的实验项目,使学生清楚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内容,完成一个项目的主要步骤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做完这个项目有哪些收获,在完成时间之后,还需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扩展,包含一些综合性的设计题目,需要同学有选择性的完成,在整个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以实现学生个体知识和技能的构建和能力发展。 1实现教学的现状 1.1实验内容单一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十分单一,其中的内容主要为较为简单的验证实验,学生只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便可完成。在这样的实验环境下,非常不利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无法将学生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此外,实验教材的设计,在设计性和综合性方面比较差,这样的教学内容非常不利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进行培养。 1.2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 电工技术实验为学生入学之后新接触的知识内容,可以说几乎没有基础,所以学生的动手能力会比较差。并且,电工技术实验与之前所学的物理课程进行比较,会复杂的多,应用的实验设备以及器件也比较多,其中有些设备,如继电器、电容器等都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会处于十分迷茫的状态,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和在学习中学习的积极性。 1.3实验课程不受重视 在授课的过程中,通常会将理论课程作为教学的重点,实验教学需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有很强的依附性。这样的授课形式,会使学生和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有所忽视。长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生会很觉得课程十分的枯燥,学习的过程比较单一,对实验也提不起研究的兴趣。 2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策略 2.1革新实验内容 对于实验教学改革的创新,需要结合课程的特征以及学生的情况,将关键性的验证实验当作授课的基本内容,并进行相应的整合,在此基础上,将设计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实验内容增加,以便对学生的创新性和综合应用能力进行提升。例如:在《电路功率因数的提高》的授课中,需要学生了解提高电路功率因数的意义及方法,进一步掌握功率表的使用方法,学习使用低功率因数表。在之前的教学当中,只需要学生对电容和功率之间的因素关系进行简单的证明。在对实验内容进行改编之后,不但将基础性的内容进行了保留,还增加了相应的应用性实验。例如:可安装日光灯照明电路,并测试和维修灯管、整流设备和起辉设备,这样有益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和原理,如:日光灯负载是感性负载,因此可以用功率因数表直接测量电路的功率因数,同时观察在日光灯电路两端并联上不同值的电容器时,线路电流及负载功率因数的变化情况。此外,在学生研究模拟简单供电线路的工作情况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其中的注意事项,如:注意单相调压器的正确使用,身体不要触及带电部分,以保证安全;实验中注意调压器的输出电压,以保持负载端电压不变;在改变负载端的功率因数时,尽量测出cos准接近于1的一组数据;若日光灯作负载,注意电路的正确联接,镇流器必须与灯管相串联,以免损坏灯管,以便保障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安全有序的进行,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2.2改革考核方式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需要将原有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包括:学生的操作能力考核、试题应用抽签进行考核的形式,占最终总成绩的一般。在综合实验课程当中,学生的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实验课程成绩,占总成绩的30%。在学生完成相关的实验课程之后,还需要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总结报告,其中包括:学生对实验课程的理解、对内容设置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针对实验设备的意见以及教师的教学评价等,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问题,以便对实验教学环节进行相应的提升和改进。 2.3加入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中有一些内容抽象、实验原理图复杂的实验,学生对其理解能力较差,在搭建实际电路时会感到无从下手,多媒体技术正好可以解决学生遇到的这些问题。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实际电路,更好的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新的电子产品向学生展示,介绍它们的应用场合,让学生对前言知识充满好奇,让他们主动去查找时尚问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 2.4让学生课后走入实验室 让学生课后走入实验室,就是开放实验室,教师可以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在课后时间完成,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实验学生只能在实验室开放的时候做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设计的题目,自行购买所需要的实验耗材,实验室可以提供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谈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浅淡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时下,新课程是教师理论学习重要内容和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大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动口交流、思维碰撞、分享观点。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首先深入钻研教材,实施有效备课,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1、深入钻研教材,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深浅也要适中。内容太深,学生不能接受;内容太浅,又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 2、备课必须要强化目标意识。 如何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中整体落实三维目标呢?加德纳指出:“贪多,是现代课程设置的致命伤。”如果贪多,最好的情况不过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皮毛,弄不好则会失败。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宁少勿多, 3、备课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资源。备课前,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认真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生活资料“为我所用”,融入教学设计之中。 4、备课中必须要学会自我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反思应成为教师有效备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基于自我反思的备课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如何组织教学 老师的“角色”是引导、参与,具体一点说,就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脉络设计教学过程,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动口、动脑、动手),给与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我们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三、实践新课程靠的是什么

(完整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 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 1.课程内容的转变 2.课程结构的转变 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 4.课程评价的转变 5.课程管理的转变 (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由“专制”走向民主 2.由封闭走向开放 3.由专家走向教师 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 (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成败取决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做。 一、教学中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态度和蔼、语言幽默。 前苏联教育家米?斯洛特夫说:“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讲直线的特性前,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小黑板上,发现木条绕着钉子转动,当我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时,可以发现细木条被固定住了。我边操作边念道: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通过实验及点拨得到结论:经过

一点有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而且只有一条直线。通过幽默的方式、生动的讲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来自于教师的调动,教师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干劲,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使之处于“我要学”的最佳学习状态。 2.优化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彻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学生当做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待。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和关心学生,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语言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教师要用灿烂的微笑为学生送去阳光、雨露,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迁移,使之“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学习,才敢大胆思考、大胆创新,学会的才敢说一说,不懂的才敢问一问,有不同意见才敢争一争、议一议,才能真正体现出主人的姿态。 3.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要利用教材这一载体,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求。如我在教学一元一

新课程改革与数学实验教学

新课程改革与数学实验教学 发表时间:2011-01-18T17:06:06.0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邱道生[导读] 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加强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邱道生山东省青州市实验中学262500 摘要: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目标体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实验教学新课程数学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给数学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甚至说是一场革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要求,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已在全国十一个省市试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在讨论制订之中。但我们知道:从教育的效果来看,课程可分为预期课程、实施课程和实现课程三种。预期课程是由国家政府部门和教育专家们制订的,而实施课程是教师根据自己对预期课程的理解和自己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由此可知,预期课程设计得再理想,如果教师不能按要求去实施,那么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说: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数学教师。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加强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怎样搞好实验教学工作,推动实验教学的开展呢?我就十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首先,实验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没有这一条,就根本谈不上搞好实验。由于多种原因,要看到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树立热爱工作的雄心壮志,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带头苦干,多动手,勤动脑,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第三,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四,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五,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其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些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的,为了适应教学,实验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可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实验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实验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实验教学工作。 实验教师心理观念的更新在传媒时代更为重要。传统中实验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的多。所以这时的实验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实验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只有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实验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机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进入课堂。这就要求实验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还应指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繁杂的计算,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0.3。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基本框架(征求意见稿)。 3、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进展状况》,2000.10。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课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课程指导书

现代远程教育 《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课 程 学 习 指 导 书 作者:王献玲 2008年 9 月

课程学习方法指导 本课程以教材《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为准。在学习教材时,要搞清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背景、意义及有关的政策;要熟识课程中出现的概念;要注意将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进行比较;要深刻认识国家对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在学习的方法上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要结合着我们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感受来了解教材中的内容。本课程网络课件中的讲授内容是对教材的辅导性解说,是归纳、总结,多为知识点,这些都必须是要掌握的。在课程学习指导书中,每章节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具体的章节重点、要点,对这些一定要熟练掌握、能运用。指导书的每章节的后面都附有练习题,作为学员学习成绩考查的基本标准。 课程学习进度安排及课时分配 本课程学习共有课程讲授二十五讲,具体分配为第一章二讲、第二章三讲、第三章三讲、第四章四讲、第五章五讲、第六章二讲、第七章二讲、第八章四讲。要求每星期应学习一讲 每讲学习2个课时。

第一章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一、章节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机,了解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了解当今整个时代发展的特征以及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要弄清楚为什么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到 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熟悉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特点。 3.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课程体系。 4.深刻认识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意义。 二、本章重点 1、要把握整个当今整个时代发展具有的特征以及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时代特征:(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由此上述三个特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具有重要意义。而这种新时代的人才必须依靠课程与教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