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南点状地区小城镇发展路径探索_以溧阳市竹箦镇为例_陆宇颖

苏南点状地区小城镇发展路径探索_以溧阳市竹箦镇为例_陆宇颖

苏南点状地区小城镇发展路径探索_以溧阳市竹箦镇为例_陆宇颖
苏南点状地区小城镇发展路径探索_以溧阳市竹箦镇为例_陆宇颖

1苏南点状地区范围示意图

陆宇颖胡永进

苏南点状地区小城镇发展路径探索

———

以溧阳市竹箦镇为例

表1不同时期城镇发展方针导向

规划研究PlanningResearch

【摘要】苏南点状地区是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生

态资源密集区,点状地区小城镇是该区域推进

城镇化,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节点。本

文在分析点状地区小城镇发展特征的基础上,

参考国内相关研究,对点状地区小城镇发展目

标进行思考,并以溧阳市竹箦镇为实例,提出

针对性的发展路径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点状地区;小城镇;溧阳市竹箦镇

从1978年到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达

到6.9亿,城镇化率提升到51.27%,进入了

城镇化发展新的阶段。另一方面,快速城镇

化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也日益凸显。

2012年,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在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更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更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小城镇作为“乡头城尾”,是连接城市与

乡村的重要枢纽,是发展推进健康城镇化,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

节点。近年来,随着对于城乡关系和城乡发展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对于小城镇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小城镇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如中心镇建设、新市镇建设。

(表1)1苏南点状地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意义苏南点状地区范围主要为《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中提出的以山地丘陵为特色的宜溧金高地区。(图1)

从实践意义上来说,苏南点状地区的主要中心城区对整个区域带动与辐射能力相对不足,只有提升外围地区重点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才能提升整个区域的城镇化。

2苏南点状地区小城镇发展特征由于自身区位、交通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与周边苏锡常地区相比,丘陵地区小城镇发展相对较慢,是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地区,其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生态资源与发展空间较为充裕

总体来说,点状发展地区拥有优越的自

然生态资源,此外相对于发达地区逐渐面临饱和的城乡发展用地,点状地区的发展

空间较为充裕,为区域产业转移提供了良

好的基础。

规划研究PlanningResearch

2.2城镇发展水平与区域竞争力相对不足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苏南丘陵地区小城镇无论从经济总量、经济效益、城镇发展规模,城镇化率都有一定差距,区域竞争力偏低,对于乡村地区的带动能力不足。

2.3发展路径不明确

特色发展地区小城镇尚未完全形成符合自身特色与需求的发展模式,更偏向于借鉴发达地区的城镇发展道路,强调大规模的产业资金投入,与小城镇实际情况相脱节,未能实现对于合理利用资源的运作。

3新的发展要求与趋势

3.1特色发展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

围绕特色发展地区小城镇的发展问题,大量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王正新在总结了浙中地区小城镇分化趋势和分化类型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型小城镇应通过开发旅游度假休闲业,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邓志敏等提出特色发展地区乡镇应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培育内部发展极核,实现跨越式发展;张立群则对山区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进行提炼,提出在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并充分利用外部要素的基础上,引导内生发展和外向带动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3.2上位规划对苏南点状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总体导向

按照《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要求,通过对相关研究和发展案例的总结,苏南点状地区小城镇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相同的发展目标,不同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以人为本城镇化、公平城镇化、质量城镇化为总体目标;另一方面,应从自身特色出发,因地制宜走既与发达地区不同,内部也各具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4竹箦镇发展现状与特色

4.1总体情况

竹箦镇位于长江三角洲宁杭发展带上,溧阳市北部,茅山山脉南麓,总面积183.6平方公里,人口约6.5万人,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17.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2.7万元。

竹箦镇历史悠久,是溧阳四大古镇之一,水网密布,岗峦起伏,文化底蕴深厚。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已是国家级历史文保单位,瓦屋山宝藏禅寺是地藏菩萨的第二道场,西周吴都古城墙绵延在乡村田野。

2013年,竹箦镇更是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常州高新区(新北区)溧阳科技园直接在竹箦落户,为竹箦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宁杭城际建成通车,更为竹箦打开了通往区域的大门。

4.2面临挑战

从区域角度看:一是缺乏高等级贯穿性道路,在区域中属于“交通末梢”;二是与周边乡镇的分工尚不明确,区域竞争激烈,与周边乡镇相比,竹箦在社会经济方面都无优势。

从竹箦自身角度看:竹箦镇域内含瓦屋山林场、江苏省常州监狱、竹箦镇等三个行政主体,对区域整体发展形成了分割,资源的整合开发程度不高,村庄分布零散,设施不全。

从镇区发展角度看:竹箦镇区目前人口不到1万人,规模偏小,有区域影响力的高等级设施缺乏,对全镇的带动能力不足。

5竹箦镇发展路径思考

5.1发展目标

从竹箦自身特色以及与周边乡镇对比而言,竹箦的特色优势在于生态文化资源和优美的田园乡村风光,结合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理念与竹箦自身的发展优势,竹箦应走“新型田园城镇”的发展道路,强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融合田园城市发展理念,强调民生、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质量,提升竹箦凝聚力与吸引力。

5.1.1极核培育,在区域实现特色与功能的统一

从目前的分散组团的布局模式,引导人口中心集聚,以就地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另一方面,从区域角度出发,强调培育与自身相适应的功能,实现有序的区域分工。

5.1.2产城融合,在内部实现发展与就业的平衡

(下转第17页)

图2竹箦镇域空间结构规划图规划研究

PlanningResear

ch强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通过经济增长来保证就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竹箦的发展也应体现经济和社会在空间上的耦合,促进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平衡发展。

5.1.3服务均等,以政策创新落实新型城镇化道路

针对竹箦的经济社会特征研究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实现健康有序的城镇化道路。

5.2发展路径思考

5.2.1就地城镇化培育区域中心

以就地城镇化为方向,以小城市发展模式为目标,成为溧阳北部相对独立发展的“田园卫星城镇”。

引导人口从外围向中心集聚,形成“综合中心+专业中心”的发展模式。依托镇区打造综合服务中心,吸引高等级项目进入,完善生活配套服务品质,集聚区域人口,实现田园生活与现代品质的有机融合。南部依托前马和溧阳科技园,以“产城一体、制造引领”为导向,打造现代产业中心,聚镇域产业,吸引溧阳市域乃至区域产业转移,打造区域产业先行区。北部依托常州监狱,强调设施开放共享,打造区域旅游中心。5.2.2以资源统合提升竹箦竞争力依托竹箦优越的生态文化资源,以特色树立竹箦标杆,打造具有国家影响力的,大江南地区知名的集观光、体验、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从镇-旅分离向镇-旅-村联动转变,将旅游与镇区、乡村地区发展相互结合;强化主题和特色从

“观光式”向“体验式”旅游转变;打造引擎性重大旅游项目,从旅游区向目的地转变;增强一三联动、二三联动,从单一功能向满足多层次需求转变。

打造水西村红色文化体验区、瓦屋山山水文化民俗体验区、监狱警示文化体验区、田园乡村体验区四大特色旅游区,植入特色主体功能。强化区域联合联动,与周边茅山、南山竹海、天目湖等打造联合线路。完善慢行道路网络,建成旅游通道,整合空间,联通主要旅游资源。

新建国省干线S341、S265等,构筑区域快速通道,打造发展轴线,保证与周边乡镇有两条县道级以上公路连接,强化茅山山脉东部旅游通道,完善瓦屋山站配套道路网络,镇区主要道路向西延伸,打通镇域与城际站点通道。内部道路整合,形成轴线贯穿加中心放射的道路体系。5.2.3以规划布点村庄统筹城乡和谐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统一规划布点,配套完

善产业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一个规划布点村庄服务半径约1-2公里。

在均优化发展的基础上,对规划布点村庄进行差异化、主题化的发展引导,每个村庄确定不同的发展主题。5.2.4以提质升级为目标建设田园城镇镇区提质升级,构筑茅山-瓦屋山区域旅游集散核心,溧阳北山地区商业服务核心。将北部山体、湖泊水域和田园风光等生态资源引入镇区,整合镇域分散的历史文化资源点,构建北部瓦屋山与镇区遥相呼应的标识系统,构建山水、城镇、田园交相辉映的田园城镇。结合主要道路、河流等廊道分割和城镇发展现状将镇区分为不同片区,对每个片区采取针对性的发展引导,制定相应发展目标。(图2)

公交场站综合开发作了一定的探讨,并结合南京市公交场站用地建设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的建议,但对于具体工程实践而言尚显粗浅,需结合城市特点和用地功能组织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飞等.公交枢纽站综合开发模式的探索[J].城市交通,2011-11,P43-49.

[2]沈勇.公交场站综合利用探究[J].城市公共交通,2009-8,P15-16.

[3]李锁平等.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浅析[C].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论文集,P862-868.[4]张锷锋.广州市大北枢纽站设计探讨[J].广州建筑,2006-4,P9-13.

[5]余荣军.公交场站立体开发模式[J].交通标准化,2010.11,P153-155.

[6]邱丽丽等.国外典型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计实例剖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3,P55-59.

[7]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S].CJJ15-87,2004-10.

【作者简介】

王思忠,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上接第10页)

5.3政策建议

5.3.1强化政府引导与支撑

加强与周边乡镇、景区、林场、常州监狱的沟通协调,建立跨区域的开发管理协调机制;引导乡村工业向镇区工业区集中,严禁在工业区以外新建工厂,筛选企业类别;积极引入高等级的企业与设施进入;统一布局,重点推进。确定规划布点村庄的建设标准和乡村旅游总体引导。

5.3.2探索新型城镇化政策

通过溧阳市向上申请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探索新型城镇化政策,确立灵活宽松的户籍制度;完善城乡保障体系,探索土地流转模式,为农业规模化特色化经营和城镇发展提供支撑。

6结语

点状地区小城镇的发展不应照搬发达地区或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而应从自身特色出发,以生态与发展的统一,特色与功能的协调为目标,探索符合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赵莹.长三角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12(9):53-57.

[2]王正新.小城镇的分化趋势评价及分化类

型——

—以浙中地区为例[J].城市问题,2009

(7):63-67

[3]邓志敏,楼莉萍.欠发达乡镇跨越式发展思

考[J].生态经济,2008(10):139-141.

[4]张立群.论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制约因素

及其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08(2):

62-64.

[5]仇保兴.新型城镇化带动西部大开发的几点

思考——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为例[J].城

乡建设,2010(5):6-13.

[6]黄亚平,陈瞻,谢来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

2011(8):11-16.

[7]席广亮,甄峰,翟青,王波.新型城镇化引

导下的西部地区县域城乡空间重构研究——

——

以青海省都兰县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

(6):12-17.

【作者简介】

陆宇颖,溧阳市规划局

胡永进,溧阳市规划局

城市综合交通

UrbanComprehensiveTransportation

过境交通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影响探析

过境交通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影响探析 摘要:过境交通作为小城镇发展初期的载体,是城镇过境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城镇人口流动与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本文通过分析三江口镇内过境交通对城镇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影响,在总体规划中确定城市发展方向、规划布局结构、人口分布引导等一系列的问题。 关键词:三江口镇;小城镇;总体规划;过境交通 Abstract: The transit traffic as the carrier of the small cities and towns early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link of urban transit, also is important channel of town population flow and transport.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zes the Sanjiang town within the transit traffic to urban development is advantageous with adverse effect, in overall planning determine city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 layout structur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guide and a series of problems. Key words: Sanjiang town; small town; planning; transit traffic 1.过境交通的发展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1.1过境交通对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从城市形成的历史来看,在河流交汇处、沿海、沿江、沿交通干线上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也会形成一些商业都会。虽然屡受战火毁坏,但仍然在原地重建,例如苏州、广州、大连、青岛。 近代新交通方式的出现,特别是铁路和公路,改善了城市可达性的条件,使城市有了明显的地域性劳动分工,城镇化水平发展迅速。例如,河北省石家庄的兴起就是凭借优越的铁路交通条件而迅速发展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20世纪初,运往当时的重镇正定的物资都要由卢汉线铁路在石家庄下站,再由石家庄运往正定,石家庄也因此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并进一步诱发了工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全面兴起。1941年2月,石太、石德、京汉三条铁路在石家庄接轨,是石家庄的交通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

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随着万源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万源城市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深入,城市发展和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在近几年的城市快速发展和建设中,城市特色面貌建设平庸无奇,千城一面,似曾相识,城市风貌特色不明显,缺乏个性,“特色危机”已成为现时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热门话题。 万源市委、市政府充分意识到特色风貌的遗失,直接关系到城市总体人居环境的提升。为全面落实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优化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和个性气场,提升城市内在品位和总体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务实创新、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围绕建设“山青、水秀、地干净、物整洁、人文明”的森林万源、生态万源、宜居万源目标,高标准开展城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委托陕西中晟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万源市城市总体特色风貌规划》,构建以后河为轴心、新老城区功能配套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 同时,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应严格坚持“五项”规划原则:一是把握整体、突出重点原则。首先要把握城市总体环境风貌、总体空间形态、廊轴系统、色彩体系、山体景观和滨水景观以及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并在总体控制的原则下,突出重点,突出本次规划要解决

的主要问题,通过滨河景观的打造、外围山体景观的保护及营造,城市重要节点的强调来塑造城市的整体风貌特色。二是继承、尊重、展望原则。风貌特色规划不仅要继承和延续万源城市的历史脉络、风俗习惯、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外,而且更应强调万源山地城市的现实情况,尊重万源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水体景观,在继承、延续、创新的同时,还要展望未来,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有深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三是特色、文化、个性原则。每一个城市都得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万源城市的山、水、城、人等主要体现实体,是万源城市魅力的体现,加之文化、历史、风情等是万源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名片。四是生态优先、环境利用原则。万源城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人在山水中”是万源城市的鲜明写照。规划在保护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资源,通过显山、露水、增绿、透脉、弘文、辟场、留廊等手段,打造山、水、城、绿相融的川陕魅力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五是系统规划、动态塑造、弹性实施原则。万源城市的风貌特色塑造必须通过系统的整体规划,由于城市建设在这方面欠帐较多,所以城市特色建设不可一蹴而就,只顾眼前利益,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和动态的过程,同时在实施中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保证规划的有效和顺利实施。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 1、交通的定义: 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 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 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 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 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 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

小城镇规划-文旅型特色小镇文脉传承与风貌塑造路径探索——以南京栖霞古镇为例

文旅型特色小镇文脉传承与风貌塑造路径探索 ——以南京栖霞古镇为例 王曈,姜滢,叶江山,张飏 摘要:当前,文旅型特色小镇的发展面临“重视资本运营而忽视文脉传承”、“同质化竞争”两方面问题。本文在南京栖霞古镇项目实践的基础上【1】,围绕文脉传承和去同质化两项议题,在城市设计的视角下,解析建构技术路线的基本方法,并从“以格局、肌理、场景为载体的文脉传承”、“凸显地方特色的风貌塑造”、“空间特质与业态发展耦合的策略研究”三个方面,重点阐述技术逻辑和技术方法,探讨文旅型特色小镇结构性再生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特色小镇,城市设计,文脉,风貌,业态 1文旅型特色小镇的发展诉求与规划响应 1.1发展背景与发展诉求解读 在我国经济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地方政府响应“推进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的精神”,积极开展“特色小镇”的建设实践。2016年7月,三部委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提出了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和以产业为基础的基本类型,即“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其中,以传统文化、休闲旅游为支柱产业的文旅型特色小镇是较为特殊的一个类别。 作为旅游目的地,小镇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景区化、商品化:其独特的文脉、风貌及特定场所空间所孕育的特色服务,是文旅型特色小镇的核心产品;通过主题文化的体验情境设计,保证持续的人流和消费,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基本诉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能否统筹好文脉传承、风貌塑造、业态发展三个方面的关系,是特色小镇成功与否的关键。三方面既相辅相成,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因此,统筹考虑、整体设计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也对文旅型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2现状问题分析 文旅型特色小镇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明显,通常由开发管理机构围绕优势资源来整体运作,并引入经济实体进行开发建设。这一过程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重视资本运营而忽视文脉传承,或虽然有意延续文脉以强化特色,但由于技术手段的缺乏而无法有效兼顾,不论出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乡发展面临着差异大、产业同质化、小城镇缺乏活力、大城市饱受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方式,协调好城市和乡村间的发展关系,走好大小城镇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可借鉴产业综合体模式、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这五大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生态产业为核心形成的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发展路径之一。通过开发创建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做到扶持一个乡镇,带动一片乡村,富裕一批农民。主要包括创意设计型综合体、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以大企业主导的生态制造综合体、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等方向。 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与新型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结合自身特点,以广阔农村为基础,以广大农民为依托,以乡镇和乡村为主战场,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的新型中小城镇化为载体,创立具有乡村特色的智慧型、生态型、科技型及文化型的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需要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统筹谋划,完善设施建设与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安置居民,统筹产业形态发展,形成产业综合体发展的整体氛围。企业将技术研发、生产制作、成果展示、创意设计等融入综合体,并为居民和产业工人提供商业和娱乐服务,将产业综合体做成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发展模式。 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确立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规律,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挖掘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确定特色产业,着力形成“一镇一业、多业并举、特色明显、产业兴镇”的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格局。 此外,要注意塑造建筑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历史文化是特色小城镇的灵魂,在注重历史的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传承文脉、彰显个性,充分保护、挖掘、弘扬小城镇在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反映中国小城镇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提升小城镇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是保持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把握休闲产业发展浪潮,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改变乡村风貌,推进乡村休闲、文化旅游、

城市景观风貌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 作者:俞孔坚奚雪松王思思发表:《城市规划》2008(03):87-92 [评论] 摘要: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的风貌特色正逐步消失,城市的景观与风貌规划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风貌规划的概念与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途径。并以威海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关键词:山东省威海市风貌基础设施生态 1 引言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使中国城市的地方特征和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渐丧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市的一个重要问题(吴良镛,2002;仇保兴,20 04、2005;阮仪三,2004;蔡晓丰,2005)。因此,城市风貌特色作为极具价值的“稀缺性”资源,正在发展成为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锐利武器(蔡晓丰,2005)。 2 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2.1城市风貌、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特色 城市风貌被学者们理解为城市的风采容貌。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在中文语境下,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Cornelsn aned Franz,1995),是现象学者所描绘的那种充满于城市空气中的“氛围”(Norberg-Shulz, 1979);“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有形的“貌”与无形的“风”,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的城市风貌(池泽宪, 1989;朱旭辉,1993;Cornelsen and Franz,1995;Taylor,1999;蔡晓丰,2005;陈艳、洪再生等,2006)。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 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 “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 (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 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 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 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 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绿色城镇化是指把传统城镇化建设理念与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精神协调统一起来,融入社会、文化、历史、经济、自然、人文等因素,逐步形成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的,人的创造力、生产力协同的城镇规划。我国城镇发展应以绿色城镇为目标价值取向,并应从切实发展城镇的循环经济、注重城镇的生态规划、治理城镇的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城镇工业结构、土地集约利用、保护城镇绿地生物多样性等六个方面来实现绿色城镇目标。 一、引言 绿色城镇化,作为一种现代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仅是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流,而且也伴随我国十二五规划绿色发展概念的明确提出正在成为当今中国城镇化的标杆。绿色城镇化既是城镇的发展与绿色发展相结合,也是城镇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达到人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2013年全国“两会”中,新型城镇化成为热点议题。而作为新型城镇化重要内涵之一的绿色城镇化,更是重点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四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而其中之一就是新型城镇化对于绿色城镇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明确要求: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在“两会”上,更是将新型城镇化及绿色城镇化的讨论再次引向深入。 对于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曾经这样评价:速度快、质量低、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市民化的程度比较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城乡发展不协调。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将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剧烈的生态环境改变过程,对我国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目前我国正以全球7%的耕地、7%的淡水资源、4%的石油、2%的天然气储量来推动全球21%人口的城镇化。据专家测算,城镇化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增加能源消耗4940万吨标煤,增加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约11.6亿立方米,增加钢材消耗645万吨,水泥2190万吨,增加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11亿吨,生活COD排放量3万吨,生活氨氮排放量1万吨,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19.5万吨,生活CO2排放量2525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527万吨。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必须转型。新型城镇化绝不能再沿袭过去“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模式,必须转变城镇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紧凑的绿色城镇化道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影响来获取最大的城镇化收益,这是我国在众多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必然要求。 二、绿色城镇化理论综述 所谓绿色城镇化,是指城镇集约开发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城镇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资源节约、低碳减排、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绿色城镇化集中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其中资源节约与低碳减排是具体推进方式,环境友好与经济高效是奋斗目标。 具体内涵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用全域发展的理念来推进城镇化。推进绿色城镇化就是要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以城市的功能规划全域,实现城乡规划的全覆盖;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就是要建立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功能互补。二是用节约集约发展的理念来提升城镇化。推进绿色城镇化就是要克服传统城市化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弊端,推进口集中、土地集约、人气集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三是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绿

新型城镇化道路

自然辩证法作业 1.中国为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如何城镇化? 1.1新型城镇化道路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1.2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背景与原因 近来,新型城镇化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人们普遍认为,新型城镇化将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新一轮的高速城镇化,将会大兴土木、圈地造城、逼农民进城上楼、推高房价。新型城镇化果真会如此吗?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我国为什么要提新型城镇化?怎样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五位一体”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探讨。 根据国际上一般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城镇化率处于30%到70%之间时,城镇化速度则相对比较快。据此可以判断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城镇化率还将快速提高。如何才能更好地确保我国城镇化质量?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快速城镇化,使我国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一些国家发生了严重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保持着平稳较快增长。快速城镇化,带来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到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已经下降到约10%,工业化基本实现。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压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只转移劳动力,而不能减少人口,有限的农业农村资源,不足以支撑城乡居民实现均等化的收入,全面小康无从谈起。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了,全面小康建设的难度也就降低了。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不但会让城镇更好地吸引合格劳动力,更好地提升劳动力素质,而且更加有助于促进城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可以让劳动者更加稳定,彻底解决民工荒和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通过转移劳动力培训和工作积累,形成稀缺的人力资本,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不仅给城镇提供产业工人,而且也会拉动消费,扩大需求,促进城镇第三产业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让城镇更好地聚集各类资源并优化配置,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长期以来,城镇建设往往都是低价征收土地,以土地财政搞城镇建设。推行新型城镇化,能够更好地维护拆迁户和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减少利益冲突。推行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让城镇更加宜居,让市民生活更有质量,这更加符合广大市民的期待。 只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习。 1.3新型城镇化中“新”含义的理解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实践初探——以《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环境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实践初探——以《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例 发表时间:2017-06-15T10:38:48.9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6期作者:侯海荣1 陈君丽2 [导读] 摘要:为了落实浙江省提出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以《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导则》为基础编制依据,金清镇开展了《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1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台州 317000 2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为了落实浙江省提出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以《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导则》为基础编制依据,金清镇开展了《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本文以上述规划为例,剖析了镇区现状脏、乱、差现象背后规划指导力度不够、管理不到位等深层次原因,并与之对应的提出空间、管理、实施三方面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金清镇、环境综合整治、风貌控制、道路交通、环境卫生 1.前言 响应中央“三去一降一补”的战略思路,浙江省于2016年9月提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并出台了《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导则》。《导则》明确将环境卫生、道路交通、乡容镇貌的整治及主要街区、重要地段、重要节点的提升改造作为本轮小城镇综合环境整治的重点。抓住“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的机遇,金清镇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以全面提升镇区环境质量,进一步落实小城市培育试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以《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项目为例,实践性的探索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从空间、管理到实施上的方法路径,希望对浙江省及其他地区小城镇的环境整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金清城镇概况 金清镇位于台州市路桥区东南部,西邻新桥镇和横街镇,北连蓬街镇,南靠温岭市新河镇和滨海镇,东濒东海(图1)。镇域空间相对紧凑,且呈明显的扁长型。镇驻地位于镇域中南部。本次环境整治规划范围为金清镇中心镇区机主要对外交通沿线,总面积约4.1平方公里。 2.1主要问题 (1)环境卫生——脏 经过小城市三年计划的建设,镇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环境差的问题依然存在。在镇区的背街小巷、房前屋后还存在裸露地面、垃圾清理不及时、随意堆放垃圾等现象;镇区河道整体水域卫生良好,但大部分河道岸线未整理,滨水空间脏乱、景观较差。 (2)城镇秩序——乱 镇区秩序混乱,“道乱占、车乱开、摊乱摆、房乱建、线乱拉、牌乱竖”六乱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镇区的生活效率和镇区形象。 (3)乡容镇貌——差 因建设年代不同,现状建筑风貌多样,建筑沿街立面普遍存在形式多样、风格不调、特色不显等问题,如建筑外立面破损或存在“赤膊墙”、建筑构件美观不足或乱搭建,空调机位裸露或无序摆放、店招广告牌形式多且乱等。 3.规划实施策略 3.1空间上——规划先行 3.1.1分区控制——整体控制,特色塑造 (1)整体风貌控制 根据现状建筑风貌分区特征,规划整体风貌分为古韵金清、商贸金清、综合风貌和现代新城四个区,进行分区控制。 (2)特色塑造 梳理水系及沿线空间,打造“水网串城”的特色开放空间体系 规划重点整治与城镇生活较为密切的三条河、四条河,清理沿线违章建筑,建设滨河绿地,与已建的徐家河和后街河滨河绿地联结成网,并以此串联金清老街、人民公园、旧镇区商贸中心等城市重要空间节点,打造“水网串城”的特色开放空间体系,并为市民打造5分钟步

市区景观风貌规划说明

第十章城市风貌规划 一、城市风貌资源构成 桦甸市城区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四面环山,自然环境良好。辉发河、火龙河、河等数条河流环绕城区,其周边山势起伏多变,轮廓线型优美,山体植被完好,还有经过数轮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建设的城市框架,都为桦甸市提供了良好的城市风貌建设基础要素。 (一)自然景观资源 1、山体景观资源 由于桦甸市城区位于河谷盆地的河滩阶台,四周环山,山体轮廓线自然舒展,加之山上植被保护完好,尤如绿色屏障,为城区营造出了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南山、北山的山势较高,山上植被是以保护完好的次生林为主,兼有少量的果树。西山的山势较低,植被以果树、次生林为主。东山地势较缓,山体植被保护完好。作为山体景观,南山、北山的综合山体景观为佳,西山、东山的综合山体景观次之。桦甸市城区周边的山体景观其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和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要素条件。 2、水体景观资源 由于桦甸市城区座落在河谷盆地之中,周边环绕群山,有辉发河、火龙河、河等数条河流流经城区,形成了风光秀丽的天然山水景观特色。 辉发河在桦甸市城区南部向东北蜿蜒流过,尤如一条巨龙环抱着桦甸市城区,流经城区河段岸线优美,水面开阔,对岸南山山势起伏、自然舒展,植被茂密,具有良好的建设发展条件和空间。 因筑堤而形成的桦甸河,也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水体景观资源。河蜿蜒曲回,呈“人”字形,在城区段流经一万三千余米,河两侧岸线除少量开发建设外,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状态,属待开发型。河在改善城区环境方面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桦甸市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提供了一个重要景观载体。 桦甸市城区的其它支流,如火龙河、清水河、欧力河、西依汗河,由于在流经城区的位置及区域均不是重要区段,对城区景观影响不是很大,现仅作为水体绿地延伸至城区,为桦甸市城区绿地系统及景观特色形成,提供了基础。 (二)人文景观资源 1、古城遗址景观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道路改建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道路改建研究 发表时间:2019-04-26T16:31:34.2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作者:孙阳张慧慧[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道路出行有了更高的要求,新型城镇化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是城市、城镇、新农村共同发展,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山东中宏市政设计有限公司济宁 272000摘要: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道路出行有了更高的要求,新型城镇化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是城市、城镇、新农村共同发展,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背景;城市道路改建引言我国道路建设发展非常迅速,为我国经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有城镇道路逐渐无法满足现代交通需求。在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中,如何科学有效的对原有道路进行改建已成为人们开始关注的问题。 1举例分析根据某市某区总体规划为例,某区区域总体布局将形成“城镇联动、双轴发展、绿心聚核、多点均衡”的总体功能布局结构。其中某公路段为“双轴”之一,亭林镇、朱泾镇、枫泾镇均为重点建设城镇。某区区规划构筑“一城(组团式松江新城)、二翼(东翼工业园片区、西翼科技园片区)、三片(东北部经济密集片区、西北部旅游度假片区和南部现代农业片区)”的区域空间结构框架。叶榭镇位于“三片”中的南部现代农业片区。G320车亭、亭枫公路段为沿线各镇重要的对外联系通道,各镇的地块建设也沿车亭公路及亭枫公路展开。同时G320又是连接江浙的重要干线公路,过境交通大。因此,G320国道兼具对外交通联络、城市综合性主干道的功能,是松江区及金山区的重要通 道。而现状G320道路通行能力已逐渐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道路服务水平低,在城镇段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目前车亭公路为南北向一块板断面的公路,双向2条~3条机动车道和2条非机动车道。主要相交道路为:北松公路、泖亭路、大叶公路、叶政路和亭枫公路,这些相交道路目前均为双向四车道,现状车亭公路上交叉口均没有渠化拓宽。车亭公路可以通过2个高速公路出入口连接沈海高速,它们分别位于泖亭路上和大叶公路上。其余东西向连接的道路贯通性不好,且道路等级较低。亭枫公路目前为东西向四块板断面的公路,双向4条机动车道和2条非机动车道,主要相交道路为:车亭公路、松金公路南、松卫南路(双向四车道)、松金公路北、金石公路、金廊公路、朱平公路和朱枫公路,其中仅松卫南路、金廊公路、朱平公路和朱枫公路为双向四车道,其余为双向两车道。亭枫公路在交叉口进口道处也未渠化拓宽。亭枫公路通过亭林出入口与上海绕城高速(G1501)接通,通过朱泾出入口和兴塔出入口与亭枫高速(S36)接通,通过枫泾立交与沪杭高速(G60)接通。可见,G320车亭、亭枫公路周边路网条件总体较差,路网尚不完善,连通性较差。贯通南北的地面道路只有朱枫公路、松卫公路和车亭公路,东西贯通的道路只有亭枫公路和大叶公路。松江区又受到黄浦江分隔,越江设施欠缺,且间距较大。 2总体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严格遵照国家有关规范规程,根据道路功能定位,结合规划和现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确定道路性质、规模、设计参数指标及设计内容;2)拓宽后车道规模须满足交通功能的需求;道路扩建尽量在规划道路红线范围内实施,充分利用规划道路红线,应尽量考虑减少拆迁;3)考虑工程的整体性,工程建设规模一步到位,根据实际建设条件与客观需求合理布置断面;路基、路面设计方案应尽量体现针对性设计的原则,提高结构强度;4)结合工程特点,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已经成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5)工程实施方案应最大程度减少施工期间对道路交通正常通行的影响。 3新型城镇化道路改建工程路面设计(1)柔性路面,如果新型城镇化原有道路为沥青柔性路面,道路表面只存在较少凹凸情况。针对此种情况,可采用沥青混合料或C10细石混凝土等进行道路找平,然后直接铺设沥青混凝土面层。如果道路路面存在多处凹凸,已无法满足正常道路使用,可在原路上采用水泥稳定砾石为基层,经机械压实后再铺设混凝土面层。若道路两侧地坪高度对道路中心高度有一定限制,可以将原有道路路面挖除,对道路基层、面层进行重新铺设。(2)刚性路面,若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刚性路面,在原有路面上铺设新路面可分为粘结式、分离式和直接式三种形式。粘结式需要将原有路面凿毛,凿毛后清洗,然后喷洒水泥浆,操作过程中应确保新旧路面接缝位置准确、整齐,接缝的构造形式应具有一致性。分离式是在新旧路面之间铺设隔离层,再在隔离层上铺设新路面。操作过程中,新路面接缝构造和接缝位置不受原有道路影响。采用此种方式理论上是比较理想的处理模式,但在实际新型城镇化道路改建过程中往往受两侧地坪高度限制。直接式就是在原有道路上直接铺设新路面。操作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原有道路的清洁干净,新铺设沥青混凝土要和原有水泥混凝土部分粘合,路面接缝相重合,确保上下路面具有一致的伸缩性。(3)道路拓宽中路面处理,新型城镇化道路改建工程中若需要进行道路的拓宽,若规划红线位置不变,可采用拓宽车行道的方法。拓宽车行道时,可使用对称拓宽的方式进行,确保道路中线位置不变的基础上,沿道路两侧拓展。考虑到新拓宽道路沉降量比原有道路大的问题,对新拓宽道路必须进行路基处理。因为新旧道路沉降量的不同会导致新路面纵向裂缝的出现,而且随着道路沉降程度会逐渐加大裂缝。在夏季多雨季节,雨水的渗透也会对路面产生进一步的破坏。针对以上情况,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在道路拓宽时必须做好过渡路面,观察路面沉降,当沉降稳定后方可铺设新路面。但在新型城镇化道路改建工程中,影响道路施工因素较多,且工期紧张,无法分期建设。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对此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可以将道路原有路面设置为快车道,将新拓宽道路作为人行道或慢车道。(2)对拓宽道路的基层、路槽施工质量做好严格把关,尤其是新旧道路相结合部位。若存在施工机械无法碾压部位,应进行人工夯实,并确保夯实密实度达到相关设计要求。(3)若原有道路的高程较合适,可以在新旧路基上同时铺设水泥稳定碎石层,提高道路整体稳定性,然后再进行路面的铺设。 4通过工程,达到以下工程目标 1)通过扩建机动车道规模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满足交通需求;2)沥青路面满足以下设计使用年限:新建路面、翻挖新建路段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2年;铣刨加罩路段路面沥青面层设计使用年限:不小于8年;3)老路利用路面结构层确保强度,满足交通需求,同时沥青路面应满足技术规范;4)将机动车道上的检查井调换成自调式防沉降窨井盖框和改进型防沉降窨井盖板,全线各类检查井“路框差”不大于4mm;5)人行道每单元完好率达到100%,平整度控制在4mm以内,缘石坡道设置率100%;6)实施路段达到“路面平整清洁,设施规范齐全,运行状况良好”的目标。结语

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

2014-2018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及投资形势预测专题分析报告 【简介】 由于近期发现华经视点公司原创报告目录被多家网站严重抄袭,华经视点公司已通过法律途径处理此事。任何网站或媒体均不得转载或引用!为了维护客户的利益及保障您所购买报告的准确以及真实性,请您直接从中国行业研究报告网购买正版报告并享受VIP级别的高端售后服务。 此报告为多用户报告,如果您有更多需求,我们会重新修订报告研究框架,并做出合理的报价。 【目录】 第一章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分析 第一节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分析 一、中国城镇化进程滞后的影响分析 二、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分析 三、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挑战分析 第二节中国城镇化水平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分析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特点总结分析 三、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影响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新型城镇化对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四节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框架分析 一、历次推进城镇化建设政策汇总分析 二、中国新型城镇化相关产业政策规划 三、新型城镇化的制度设计与政策框架 第五节中国未来城镇化的潜力与空间预测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国际比较 二、农村人口转化基数存在潜力 三、从城镇人口增速看可行性 四、从城镇就业岗位供给看可行性 第二章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动力机制分析 第一节政府调控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一、政府调控对城镇化的引导作用分析 二、政府调控对城镇化的推动与支持作用分析 三、政府调控对城镇化的约束作用分析 第二节经济环境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一、经济实力对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分析 二、产业发展对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分析 第三节生产要素流动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一、资本投入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分析 二、劳动力资本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分析 第四节自然环境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小城镇发展与规划 (1)

浅谈小城镇发展建设 下面我和大家共同探讨小城镇发展的相关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小城镇的起源和基本特点,城镇和城镇化的概念;二是小城镇具备的一些基础功能设施和我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三是今后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城镇起源 城乡聚落的形成:居民点,又称聚落,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共神识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居民点的形成与发展史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结果。 小城镇的历史沿革:从世界范围看,早在5000多年前,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在埃及和尼罗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小城镇。我国的小城镇是在村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发展的。小城镇初期形式是草市,随着集市贸易的扩大,统治阶级在集市设置官吏,征收税赋,出现了镇一级的建制。镇是比集市更高一级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区划,居民明显多于集市,一般在一千户以上,甚至可达万户。镇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农村手工业、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集中地方,商品交换的集散地,小城镇是沟通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即草市-集镇-小城镇。 受军事、宗教的影响,我国部分小城镇并非是顺着“草市—集镇—小城镇”的轨迹形成发展的,而是具有特殊的形成过程,主要有起源于政治

军事中心、起源于宗教寺庙、起源于现代工业开发(如大庆)起源于行政管理建制等等。 城镇的概念: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点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不同的学科对小城镇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 行政学:从行政管理角度看,在经济统计、财政税收、户籍管理等诸多方面,建制镇与非建制镇都有明显区别,因此小城镇通常只包括建制镇这一地域行政范畴。 社会学:小城镇是一种社会实体,是由非农人口为主要组成的社区。 地理学:将小城镇作为一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基础层次,或将小城镇作为乡村聚落中最高级别的聚落类型,认为小城镇包括建制镇和自然集镇。 经济学:小城镇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互渗透的交汇点,具有独特的经济特征,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集合体。 不同的国家对小城镇也有不同的界定 美国的“小城镇”有两种概念,一种叫小城市,即“small city”;还有一种叫小镇,即“little town”。美国的小城镇往往是由居民住宅区演变而来,一般200人的社区就可以申请设“镇”,如有足够的税源,几千人的社区就可以申请设“市”。因此,美国的城市大多规模不大。 日本的地方行政管理分为道府县和市町村两级,市町村的规模控制在10万人以下,相当于我国的小城镇。市、町、村在行政上是一个级别,互不隶属,所有的市町村又可以分为四个规模等级:3-10万人、1-3万人、0.5-1万人和0.5万人以下。

城市风貌规划编制要求内容

风貌规划成果所含内容 风貌规划是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引申出来的一项重要的专项规划,对城市整体意向的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如果按照正常程序将经历:现状风貌调查与评价阶段、城市风貌规划大纲编制及大纲评议阶段、城市风貌规划方案的编制阶段、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风貌规划这样四个阶段,规划周期长,且花费巨大,很多城市并不会按照这样的步骤一步步走下去,他们大多希望直接得到一个最终的结果。目前,关于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没有专门的规范,需要形成怎样的成果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多规划单位所完成的风貌规划也只是一个概念性的,可是实行低,还得进一步编制相关的详细规划,费时费钱。那么对于想一步到位完成风貌规划,我们应该形成怎样的规划成果呢?结合遂宁市城市风貌规划的一些感受,我来谈谈城市风貌规划成果内容问题。 城市风貌规划成果内容应该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具体涉及如下内容: 一、规划文本 规划说明书及相关专题研究。 规划文本要求能够规范、准确、肯定、清晰的表达规划意图和目标,而对有关内容提出规范性要求。主要内容要求如下: 1、前言 说明本次规划编制的依据和背景。 2、城市概况 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特征、自然特征、历史沿革、所处地理文化圈层特征和中心城区概况。 3、风貌规划项目说明 包括本次规划的规划范围、规划内容和要求。 4、城市风貌现状分析 (1)城市风貌地理文化圈层分析。 (2)市域风貌整体格局和重点旅游景区风貌特色分析。 (3)城市总体风貌分析,含城市总体风貌特征、城市风貌格局、城市轴线、城市天际线和滨水风貌的分析。 (4)土地利用和主要交通道路分析。 (5)城市历史人文景观风貌分析,包含历史人文特征分析,历史人文景观的现状分析。

城镇化论文:土地制约视角下的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路径

城镇化论文:土地制约视角下的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路径摘要:随着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大量的农业用地、自然植被和水域转化为城市用地,土地资源匮乏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尖锐的矛盾。针对该矛盾本文提出一些建议:既要保护耕地,又要鼓励城镇化发展,加强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及有效控制建成区面积扩张;加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利用景观生态原理,提升城市土地利用质量,实现耕地保护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制约河南省 河南省作为人口第一大省,城镇人口比重从1949年6.3%升至2009年37.70%,年均增长0.52%。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的增加,由于土地资源供给刚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土地资源随着城镇化发展,其稀缺程度将日益严重。因此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让土地充分发挥综合效益,使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对缓解城镇化和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1.1 河南省城镇化加速发展 随着河南省经济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入了快

速发展阶段,1979年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是13.82%,到2009年已经达到了37.70%,基本上每年大约有150万新增人口涌入河南省城市。图1-1表明,1995年后,河南省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继续。 1.2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河南省土地总面积16.56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8.13万公顷,林地283.15万公顷,园地31.03万公顷,牧草地1.47万公顷,居民点工矿用地185.57万公顷,交通用地38.96万公顷,水域用地122.23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84.84万公顷。 1.2.1 土地利用数量的变化。表1-2反映,河南省建成区的面积不断扩大,在1985-2000年间增长速度较快,2000年后其增长率有所下降。与建成区的增长速度相比,耕地面积变化规律并不明显,1985-1995年间耕地面积减少率为0.32%;到1998年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其后以0.1%的速度不断的减少;由于在2002年实施开垦荒地和填坑造地,使得耕地面积比2001年增加了5.15%。 1.2.2 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从2000-2009河南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来看,仓储生产性用地比例下降,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比例则不断上升。从各类土地数量的总体变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