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古诗赏析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古诗赏析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古诗赏析 出自宋代诗人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 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嘹亮的号 角吹遍了 「连营」 , 广阔的土地上, 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 此时鼓瑟齐鸣, 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 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一个「连」字,透出声 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 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两个具 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 , 写得历历如画。 这一切都是为了 「了却」 洗雪国耻, 恢复中原的 「天下事」 , 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 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 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 入了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 鲜明对比。 更令人感慨与寻思。 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 上下片语义连贯, 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 「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难词注释]①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辛弃疾的好友。富有 才华, 坚持抗金, 终生未仕。 为南宋豪放词派的重要词人。 ②麾下: 指部下。 麾, 军旗。炙:烤熟的肉。③的卢:一种烈性快马。传说刘备在荆州遭遇危险,骑的 卢「一跃三丈」而脱险。 李白 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 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

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 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 词以两个二、 二、 二的对句开头, 通过具体、 生动的描述, 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 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去想象人物 所处的环境 ,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 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 ”?“挑”亮了“灯 ”,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 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 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 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 汹涌, 无法入睡, 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 , 仍然不能平静 , 便继之以“挑 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 ,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 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 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 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 副披挂,要把他“醉里 ”、“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 ,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 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 ,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 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 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 牛肉一吃完 , 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 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 ”的时 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 ,《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 后片的起头, 叫做“过片”, 一般的写法是 : 既要和前片有联系 , 又要“换意”, 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 ,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 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 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 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 敌人纷纷落马; 残兵败将, 狼狈溃退; 将军身先士卒 , 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战获胜 ,功成 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 代 ,并没有产生真正 “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 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 千丈 ,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 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 游 《陇头水》诗句 ),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 ”,只能在“梦”中 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 ”他 呢 ?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 “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 皇帝书 》,积极主张抗战 ,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 写 《贺新郎》 词寄他, 他和了一首; 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 这首 《破阵子》 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 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 痛的慨叹,抒发了“ 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 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 ,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 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 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 。 《破阵子》 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 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 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 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就构成了拗怒的、 激越的音节。 和谐与拗怒, 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 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 战斗进行、 战斗胜利等 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 , 突然发端, 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 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 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 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 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 辛弃疾诗词赏析

  • 辛弃疾的诗及赏析

  • 辛弃疾诗词鉴赏

  • 辛弃疾词作赏析

  • 辛弃疾诗词赏

  • 辛弃疾词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