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国应急管理培训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应急管理培训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应急管理培训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应急管理培训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应急管理培训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凌学武,庄汉武

(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

摘要:德国应急管理培训体系组织严密、运转协调、独具特色,它对于德国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突发事件频发,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极其迫切。因此,借鉴德国应急管理培训的经验与做法,对完善我国的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德国;应急管理;应急管理培训

中图分类号:D6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0)02-0016-03

收稿日期:2009-11-06

作者简介:凌学武(1978—),男,江西九江人,江西省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危机管理与地方治理;庄汉武(1969—),男,江西玉山人,江西省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十一五”(2008)规划课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SH26。

2009年5月,笔者作为中德应急管理合作培训项目成员之一,奔赴德国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应急管理培训学习。本文详细介绍了德国应急管理培训体系,旨在借鉴德国相关领域的做法与经验,以期促进我国应急管理培训事业的发展。

一、德国应急管理培训的特点

⒈专门化的应急管理培训系统。德国有着专门的应急管理培训系统。德国应急管理遵循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原则,因此,应急管理培训分为两个系统。一类是对应急管理负有政治责任的决策者进行培训。是由联邦政府内政部公民保护与灾难救援署(以下简称BBK)所辖的应急管理、规划与公民保护学院(以下简称AKNZ)承担培训任务。接受培训的学员是在应急管理中负有领导、决策、指挥、规划、评估、培训等职能的领导人员,他们共同构成德国应急管理的行政指挥中心。这类学员主要包括德国联邦议会的议员、联邦州长、县长、大城市市长、联邦政府内阁成员、州政府内阁成员、联邦军队领导阶层、警察部门领导阶层、重要基础设施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新闻发言人、具有领导功能的医院急救医师以及其它公民保护单位负责人。另一类是对应急管理的执行者进行培训。应急管理的执行者是在各种应急救援情况下的现场专业救援人员,他们运用各种专业救援知识与技术装备,负责灾难现场的指挥、协调与技术救援工作,由此构成了德国应急管理的策略执行中心。对应急管理的执行者培训主要采取分散化的方式进行。消防队、警察、联邦技术救援署以及参与应急救援的几个主要志愿者组织都有自己的应急救援培训系统与培训课程。以德国联邦技术救援署(以下简称THW)为例,其组织系统包括:1个总部、8个跨州间协会、66个跨县市间区域办公室、1个物流中心、两所培训学院、668个地方技术救援小组。全署共有800名专职公务员,另有约8万名志愿者。THW的主要职责有三项:一是代表德国联邦政府进行国际灾难救援;二是负责战争时期的德国公民保护;三是应州及地方政府的要求进行灾难技术救援。THW90%的培训任务都由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地方技术救援小组承担。每个地方技术救援小组都有相同的标准化技术救援装备和培训体系,接受培训的对象都是THW的志愿者。还有10%的培训任务由THW所辖的两所培训学院承担。

⒉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培训师资构成模式。德国应急管理的培训师资力量强,素质高。无论是在AKNZ,还是在THW,其培训师资都采取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构成模式。以AKNZ为例,全院约有100名职工,其中仅有30名专职授课教师,另70名为教学后勤辅助人员。但AKNZ每年约有500次教学研讨专题,培训学员超过8000人。大量的教学任务仅靠学院的自有师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AKNZ外聘了约150名兼职教师。他们大都是BBK的专家级官员,还有一些是应急管理领域的专家。尽管这些兼职教师不在学院挂名,但他们是学院开展培训的主要依靠力量。AKNZ根据培训项目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聘请部分兼职教师授课。比如危机心理干预就聘请BBK负责危机心理干预的官员来授课;志愿者体系课程就聘请BBK负责志愿者工作的官员来授课;危机新闻发布课程就聘请有过记者经历的原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来授课。这样的师资结构有利于把应急管理的实际问题与实战经验带到培训中来,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探讨问题专业深入,使得参与培训的学员在应急管理观念、视野、技能上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培训效果较好。

即使是德国应急管理培训系统的专职教师,他们也不是从校门到校门的理论专家,他们同样都经过培训,并有着丰富的应急管理实践经验,因此,与外聘教师授课风格及水平并无明显区别。这些专职教师一专多能,既要承担某些培训课程的讲授与研讨,同时又是培训项目和班次的管理者与服务者,类似于班主任的角色。由于是专职教师来负责培训项目的设计、管理以及部分授课,因此,整个培训项目的培训内容体系、培训方法等都比较符合学员的实际需求。

⒊培训对象的行业性与培训班次设置的层次性。德国应急管理的培训对象主要限定于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具有明显的行业性特征。这些人履行职责需要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如AKNZ,其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为国内和国外应急管理的行政指挥中心人员提供公民保护与灾难救援的培训与进修。按照行业性要求

公共管理理论

16

培训学员,就能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也能为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班次打好基础。AKNZ根据培训学员的应急管理知识基础与岗位职责,分别开展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的培训。任何一位到初级班培训的学员,都要在培训开始之前,利用AKNZ的网络课堂,业余自觉学习应急管理基础理论。随后,AKNZ根据网络课堂的学习情况对每个学员进行测试,并最终决定是否发放入学通知。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的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员不能打乱培训顺序,只有经过初级班的培训才能进入中级班,最后进入高级班学习。初级班主要学习应急管理的基础理论、危机管理I,并进行专题研讨。每班学员不超过30人。中级班继续加深专业知识,学习应急管理某一专门领域指挥和危机管理II。在中级班,学院同时邀请两个不同的行政指挥中心人员,各13人,通过对抗演练与交流来分享应急管理经验。高级班阶段,学员需要继续加深专业知识,同时对应急管理采取多部门综合协调。高级班的教育培训任务是由学院与某一联邦部委或某一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行政指挥中心共同设计完成的,就其应急管理实际工作进行演练、讨论与改进。

在德国,具体的灾难技术救援由THW承担。THW的培训任务主要由其所辖的两所培训学院与668个地方救援小组承担。培训学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救援指挥人员培训,另一类是技术救援专业人员培训。技术救援指挥人员培训又可以分为三个类别:第一是小组成员培训,培训班次是基础训练I,培训地点是THW的地方技术救援小组。第二是小组领导培训,其培训班次为基础训练II与小组领导训练(基础班),分别在地方技术救援小组与位于诺依豪森(Neuhausen)的THW培训学院接受培训。第三是团队领导培训,培训班次有团队领导培训I、II以及公共关系培训,培训地点都是位于诺依豪森的THW培训学院。这三个培训类别、六个培训班次,全部按照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顺序逐步提高培训难度。

对于技术救援专业人员的培训班次有四个:基础训练I、II、专业训练I、II。前三个培训班次都是在地方技术救援小组里进行培训,而专业训练II班次则是在位于哈亚(Hoya)的THW培训学院进行培训。四个班次的培训难度也是按照一定顺序逐步提高。所有技术救援专业人员的培训内容都是与灾难的技术应对有关,如机器操作、水净化、发电、卡车驾驶、无线联络、防爆、清淤、焊接等。

⒋突出模拟演练的培训方法。德国应急管理培训方法具有多样化与实战性的特点,除了课堂讲授、专题研讨、案例展示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外,他们还广泛采用情景模拟、桌面推演、实地演练等培训方法。这种突出模拟演练的培训方法非常适合应急管理实践性强的特点。一般说来,模拟演练要比一些传统的培训方法更为有效。以拿案例教学为例,案例教学往往是对已有的案例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原因,分析对策,学员缺乏身临其境的感觉,参与其中的程度比较低。而模拟演练的优势在于,首先可以设置一个场景,让学员马上进入危机状态,然后给定危机的时间、地点、灾情、任务及完成任务的时限,分配给每个学员具体的行政指挥中心人员角色,承担相关部门的应急职责。这样,整个培训班次的学员就组成了一个应急管理行政指挥中心,面对灾情,要在一定情景中进行危机决策与协调。演练的过程与最后的决策成果由教师来评判并讨论。模拟演练的培训方法对学员以往的知识与经验构成了很大的挑战,既要求学员具有较高的快速学习能力与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求学员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把各种专业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快速应对危机。

德国应急管理的模拟演练培训方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实战性。尽管是模拟,但它不是简单的、虚拟的角色扮演,而是完全按照实际政府应急管理模式进行的。AKNZ有四间应急管理行政指挥中心模拟教室,其演练设施与政府实际应急行政指挥中心完全相同。参加培训的机构与人员都是各地、各部门应急管理行政指挥中心人员与策略执行中心人员。演练时的工作任务就是学员在应急管理中的工作职责;演练的流程就是正式应急管理工作流程;演练的场景也是针对风险较大的各种灾难。正是这种实战性大大提高了模拟演练对学员工作的实效性,真正体现按需施教,学以致用,防止出现培训效果虚置现象。

⒌培训课程设置标准化。德国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开发应急管理培训课程,现已基本上覆盖了应急管理的各个流程及不同专业领域。在AKNZ,学院提供了六个应急管理领域的培训课程。一是公民保护培训的基础课程以及各个研讨班的协调、沟通与管理;二是对灾难防护中领导者的培训;三是国内国际应急管理培训、军民合作培训;四是公民保护的特殊知识培训;五是应急管理战略规划培训;六是应急管理跨州演练。在这六个培训领域里,具体设置的专题讲授与研讨的课程有:国家安全预先保障、行政机关的危机管理(包括关键基础设施运营)、危机协调与沟通、突发事件的社会心理干预、原子生化危害的防治与保护、救灾医学、军民合作、灾难现场的文化遗产保护、交通与食品保障、重要基础设施的保护、应急管理策略执行方面的领导与管理、IT与通信技术保障。

在THW,培训系统由三部分组成。THW位于诺依豪森的培训学院,主要提供技术救援的领导指挥人员培训。培训课程体系有六个标准化模块,即S1(人力资源保障培训)、S2(灾情现场分析培训)、S3(组织协调培训)、S4(应急物流培训)、S5(媒体沟通培训)、S6(通讯技术保障培训)。而位于哈亚(Hoya)的THW培训学院主要进行应急救援的专业技术培训。培训项目众多,如有陆上搜索、海上搜救、挖掘、机械修理、抽水泄洪、提供饮食、夜间照明、发电、爆破、重要基础设施的紧急重建、水净化、清除淤泥、管道营救、高空投放等。地方技术救援小组提供的是基础培训,最大特色就是讲授与实践操作广泛结合。每个地方技术救援小组共有75个培训单元,每个单元培训时间为45分钟。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设置培训内容,从而保证了THW的所有志愿者都能接受大体一致的技术救援培训。

二、德国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突发事件较多,政府的应急管理压力较大。尽管德国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与我国相比,具有国情差异与地域局限,但其中一些好的培训思想、方法及措施对建立我国的应急管理

凌学武,庄汉武-德国应急管理培训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17

Characteristics and Reference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Training System in Germany

Ling Xuewu ,Zhuang Hanwu

Abstract :This paper thorough introduces training system ,faculty force ,objects ,class quantity ,method and course system.Being in a transitional period ,all kinds of unexpected events happen frequently in China.It will be paramount to advance the emergent manage-ment ability of cadres in party and government.Therefore ,Learning from German experience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training and practices ,which improv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training system in China has an important instruc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Germany ;emergency management ;training ;reference

培训体系仍具有借鉴意义。

⒈完善我国应急管理培训的体制机制。目前,我国应急管理培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培训机构与模拟演练组织不集中。虽然各类、各级干部培训机构和高校都开设了应急管理或危机管理的培训课程,但课程内容并不统一,培训形式各有招数,模拟演练五花八门。如干部培训机构在应急管理培训中由于缺乏专门的场地和设施,往往结合案例教学以“纸上谈兵”的形式为主。而有关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的模拟演练则各自为战:消防部门演练灭火、公安部门演练除暴、海事部门演练水上救援、武警演练反恐,往往缺乏统一规划和专业人员的指导。因此,借鉴德国的模式,建议国家应开办专门的应急管理学院。把我国各级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应急管理领导人员相对集中起来,在专门的应急管理学院进行专业训练。目前,国家行政学院正在筹建应急管理学院,应以此为契机,相对集中培训力量和机构,构建全国各省市的专门应急管理培训中心。鉴于多数地方省市行政学院已与党校合并,且党校系统作为干部培训的主渠道,应该把应急管理培训中心设置在各省市党校系统或行政学院系统。同时,加大上级应急管理培训机构对下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与培训,力争在应急管理培训系统内做到资源共享、演练场所设施共用,从而实现应急管理培训的全国一盘棋格局。

⒉应急培训师资专兼结合、以兼为主。根据德国应急管理培训师资力量构成的经验,应急管理培训课程大可不必都由培训学院或应急管理中心的教师全部承担。各级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只需招聘少量教师和专家,他们既负责授课又负责应急培训项目的设计,还可自主管理外聘教师。这样做有利于减少教师编制及财政负担,同时还可以外聘应急管理专家授课,把鲜活的应急管理经验带进课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生动性。

⒊优化培训内容,突出应急管理培训的操作性与实践性。目前,我国应急管理培训水平参差不齐,但一个总的事实是培训水平整体较低。部分省市党校和行政学院所开展的应急管理培训只是在主体班上设置一个或两个专题,泛泛而谈应急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案例。这样的培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难以涵盖应急管理的一些专业领域,比如危机的心理干预、危机状况下的决策、风险分析、媒体沟通等管理实务;二是难以解决应急管理中的深层次难题;三是不能体现应急管理培训的操作性与实践性,培训效果大打折扣。目前,全国党校和行政学院系统只有上海和天津党校建立了应急管理培训演练室,更多的省市党校和行政学院对应急管理培训只能停留在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上。因此,应借鉴德国应急管理培训经验,逐步扩大应急管理培训的专业领域,大量采用情景模拟、桌面推演、实地演练等

培训方法,更加注重应急管理的操作性与实践性。

⒋按照行业性、长期性的要求,相对集中培训对象。德国应急管理的培训对象都是负有政治责任的行政指挥中心人员与应急策略执行人员。培训教师也是专业的应急管理专家,这种模式可以称为专门机构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反观我国应急管理培训,几乎可以称为非专业机构对非专业人员的培训。一方面,我国应急管理培训的专业化师资很少;另一方面,培训对象很多不是从事应急管理的领导人员与救援人员。而且我国的干部流动性比较大,也许今年从事应急管理工作,明年可能就不再从事应急管理工作了。这样既浪费应急培训资源,又浪费应急管理人才。因此,笔者建议,应向德国学习,强化应急管理培训对象的行业性与长期性。这样既能稳定应急管理人才队伍,也能使学员快速积累经验,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⒌突出应急管理培训班次设置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德国应急管理的培训班次设置遵循着从低到高、从易到难、分类分级、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根据应急管理的决策与执行两大职能,对培训学员根据其工作职责与特点分成两大类别。其次,不管是对行政指挥中心人员的培训,还是对应急策略执行人员的培训,都是按照逐步提高能力的思路设置班次。很显然,在我国,不同层级政府的应急管理人员所要求具有的能力也是不相同的。试想,如果不区分国务院应急办人员与县政府应急办人员的管理事务,不区分上海市政府应急办与青海省政府应急办所应对的突发事项,这样的培训难以激发学员兴趣,不能满足学员需求。因此,我国应急管理培训班次的设置,不仅要分层分级,还要考虑地域特点,真正突出培训班次设置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⒍提高应急管理培训课程的标准化程度。培训课程体系的标准化,并不是说所有培训学员都要接受相同的培训课程与内容。德国应急管理培训课程体系标准化,是要保障同类同级的培训学员接受到大体一致的培训知识与技能。如对THW 的志愿者培训,所培训项目与培训时间都有严格规定,不能随意增加与减少。培训完成之后,还要进行严格的考核。我国应急管理培训课程内容设置还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具体专题设置也没有统一规范。建议开发一套科学、合理、标准的应急管理课程体系,使其成为开展应急管理培训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应急管理赴德培训团.德国应急管理概览[J ].中国行政管理,2005,(09):75-76.

[2]贾群林,郑荔.德国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社会减灾的生力军[J ].城市与减灾,2006,(05):24.

[3]封畦.德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启示[J ].城市与减灾,2006,(02):19.

(责任编辑:王秀艳)

公共管理理论

18

德国的交通运输政策

德国的交通运输政策 摘要:一个功能强大的交通基础设施是提高德国经济地位、经济活力的主要因素,是保持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的重要先决条件。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政府把环保型的交通运输政策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目标,随后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政策的容。德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政策的经验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推动中国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德国,交通政策,变迁,可持续发展,启示

引言: 交通运输是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基础,它对大多数人意味着自由和生活质量。对现代交通工具的需求和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是理所当然的事,它可极方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保证交通运输持续地服务是德国政府交通政策的最高目标。建设能力强大的基础设施是积极的经济政策,它将提高德国的经济地位,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1 德国的交通运输政策 1.1 重点发展公路运输 历届德国政府十分重视交通建设和发展。1965—1997年,对交通运输业的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至15%之间;从整个交通运输业的角度看,从各种途径投入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含土地购置费在)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投资中的比例始终在8%以上。但是,在1992年(德国统一后开始执行全国交通网发展规划)以前,德国政府一直奉行重公路运输、轻铁路运输和河水运的交通运输政策。 持续大量的投资带来了德国公路运输的大发展和汽车工业的空前繁荣,也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增添了巨大的推力。但是,在汽车给

人们带来出行灵活性和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环境负担,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1993年德国交通能耗首次超过工业部门。1998年,汽车、铁路、飞机和轮船的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3%(按终端能耗计算),而工业部门只占26.5%。公路运输在交通运输总能耗中占86.7%,铁路只占3%; 第二,汽车大量的能耗造成了大量的尾气排放,构成对大气的严重污染; 第三,由于公路机动车太多,公路交通事故频发,每年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第四,公路交通堵塞成为一大灾难。有数据表明,德国每年因公路车辆堵塞造成的浪费为:47亿车小时,白白消耗120亿升燃油,造成巨大的国国民经济损失。 1.2 调整政策方向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原西德政府开始认识战后奉行的向公路运输倾斜的交通运输政策所带来的弊病并试图解决,但均未成功,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把对公路运输的限制与投资政策、全面的税收政策和旨在提高铁路竞争能力的铁路改革结合起来。 1990年两德统一前,原东、西德时代的交通网体系主要为南北轴向构架,统一后首要的任务是强化改造和建设东西轴向交通设施,于是利用制定全德第一个联邦交通网发展规划(BVWP’92)的机会,果断地调整了交通运输政策的倾向,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并驾齐驱的发展势头,逐步扭转了公路运输一枝独大的局面。 1.3建立综合交通政策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曾经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曾经经历二次世界大战,今今天它又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为什么德国在二战后历经沧桑却从新崛起,迅速发展,这些都源于德意志民族在各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中的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 文化就是指人类的确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这些集中体现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信念、思维方式、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研究方式、处世态度。通过这砦来影响每个人的信仰、理想、价值、人格、认识等。由此我们看出,社会的真正核心是文化,更确切地说是人们内在心灵世界的人文精神。一个民族文化的确立,先有民族精神的孕育,然后有一种宗教信仰或哲学运动的产生,在这过程中使用社会上的每个人的思想或得更新,从而在生活工作中改变社会的面貌。从大的方面讲,一个民族的创造力与自觉能动性取决于文化这一核心,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在于文化。 德国之所以在起伏的历史中沉浮不定,其中的文化的影响使其深刻的。首先,路德的宗教改革体现了现代精神。他强调个人的人格至上,以每个人的良心来指导个人的行动。这一点使个人从当时的宗教盲从,宗教压迫是解脱出来,使教徒可以去怀疑,去思考,让他们更具理性化。这一点从路德教的教义中有所体现。信仰不靠盲从,而与内心求知冲动怀疑联系在一起,爱因斯坦之所以提出相对论,就与他的怀疑精神密不可分。正是他敢干向牛顿力学体系提出怀疑,经过自己的潜心研究才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路德教对德意志民族的影响从爱因期坦身上很好地体现出来。如今,社会上总是说我们国家缺乏创造力,深究其中原因,有些人提出提高国民素质,多培养高级人才,可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对需要改变的东西并没有多大改观,其实要增强一个国家的创造力,是要从最核心的文化上着手。并不是说我们也来办一个路德教就够了。这些关键在于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才能是这些有根本性的改变。 在教育方面,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虽然在战争中败给了拿破仑,自己的半壁江山也被他人占有,并且有巨额的战争赔款,但他在这种服及其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力主办大学。他曾经说过:“这企图家必须用它的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上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穷的最好手段。”这一点恰好与抗战时期延安的情况相似。当时共产党刚完成万里长征,在延安这样艰苦环境中办起了延安抗大,并且一次次的掀起学习浪潮,使延安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不仅融和了各个层次的人,而且为抗战和解放战争乃至建国后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文化环境方面,国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用其宽松的政治环境,无论这位学者的观点是这样还是那样,只要其理论言之成理,就有一席之地。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气氛。有交流有碰撞的思想才是有活力的思想。因此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层出不穷,理性化的领导阶层,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这也正是德国在二战后能够从废墟中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 出生在德国的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能不说是德国文化的又一贡献。马克思

丹麦综合能源服务实践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丹麦综合能源服务实践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能源产业肩负着提高能源效率、保障能源安全、促进新能源消纳和推动环境保护等新使命。在此背景下,传统能源系统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亟需改变。发展综合能源服务成为我国落实“能源消费高效化,能源供应多元化,能源技术低碳化,能源体制市场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已践行综合能源实践探索的国家/区域中,丹麦的发展经验独具特色,且对我国有较强的参考作用。首先,在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丹麦是世界公认的风电大国,而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风电成为我国继煤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在能源产业的发展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方面,两国都对风能给予了很高的期待。中国未来的综合能源系统也必将和丹麦面临同样的难题,即如何将波动性大的风能集成到综合能源系统中,并实现对风能稳定和高效地利用。 其次,在推动综合能源服务的建设方面,丹麦在政府层面由丹麦能源署(Danish Energy Agency)负责制定和推动相关的政策与法规,而在企业层面则是由丹麦国家电网公司(Energinet)承担建设综合能源服务的主要任务。这一点与我国情况类似,两国都是在政府的政策文件指导下,由大型国有能源企业负责在前期推动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发展。在有关综合能源服务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建设方面,我国政府可以参考丹麦政府的成功经验,而丹麦国家电网公司在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以及制定相关商业策略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国有能源企业,特别是电网公司借鉴。 能源转型催生综合能源服务 丹麦的能源转型 丹麦的自然资源比较贫乏,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前,丹麦的能源自给率不到2%,且超过90%的能源供应依赖于进口石油。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受其单一的能源结构影响,丹麦的经济受到了剧烈冲击,丹麦政府因此意识到了能源自给自足的重要性,以保障能源供应为首要目标开启了第一次能源转型。到本世纪初,随着对北海油气田的大力开发以及增加煤炭的使用,丹麦的能源自

德国交通安全管理启示(三篇)

德国交通安全管理启示(三篇) 方案计划参考范本 目录: 德国交通安全管理启示一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二 港口交通安全管理知识三 - 1 -

德国交通安全管理启示一 摘要:交通安全一直为社会广泛关注。国外的一些做法虽然由于法制、体制、文化等的差异,管理方式与我国有所不同,但在一些方面,如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强化交通安全意识、提高监管技术手段、严格驾驶准入等做法都值得借鉴。本文通过对德国交通安全考察所得到的启示,就加强我国交通安全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交通安全严格考证监管网络 在德国斯图加特市的弗朗霍夫研究所培训期间,印象最深的除了到处洋溢着严谨的文化氛围外,就是德国的交通安全特别好。对比目前我国的交通安全状况,感到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对德国交通的深刻印象(一)路上、街上见不到交警。一到目的地—德国斯图加特市,第一印象是遍地都是汽车,道路两旁、树林里、屋檐下、小巷里到处都停放着小汽车。德国是一个汽车大国,8000多万人口拥有5000多万辆汽车。尽管城市的交通非常繁忙,但堵车的现象并不多,而且几乎看不到交警在十字路口指挥,所有的交通几乎全由信号灯及路牌来指示,各种机动车及行人都自觉地各行其道,特别是在路口,行人都会耐心地等到绿灯亮了才横穿马路。他们认为交通安全的好坏、交通事故的多少,不是靠交通警察管出来的,而是靠高素质的公民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来保证的。 (二)机动车礼让行人。初到德国,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课余时间经常几个人一起到大街上走走看看,当到斑马线附近欲过人行横道时,行驶中的车辆都主动停下来,司机挥手示意让我们先通过,这让我们很受感动,觉得德国人很文明,对我们这些“老外”很友好。 6 / 6

学习心得体会(德国)

德国埃尔福特培训中心学习心得体会 淮海技师学院裴启军 能到德国去接受先进的教育机构的培训,心情非常激动和迫切,8月7日坐飞机到德国的中心城市埃尔福特,第二天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学习,大家都知道德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制造”的标签常常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德国对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正如其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一样,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两周的时间使我不仅对德国的社会环境、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更对德国独树一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学习领域方案、项目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等颇有感悟,同时又让我有机会与省内其他示范校同行切磋探讨,增进合作与交流。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德国简介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8450万,划分为16个联邦州。德国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社会保障措施齐备,社会治安和生存环境佳。埃尔福特(Erfurt)是德国中部的一个城市。坐标50°59′N 11°2′E。它是图林根州的首府,并是一个有196,500人口的制造业中心。埃尔福特东北100公里是莱比锡,向西113公里是卡塞尔和向西北180公里是汉诺威。向外联系则可从慕尼黑转机往埃尔福特机场。在德国统一之后,埃尔福特是地理上最接近德国中心地带的主要城市。它位于图林根流域南方,格拉河(安斯域河(Unstrut)支流)宽河谷之内。在南方,这城市被布满树林的山脉包围。 二、培训安排 我们的培训活动主要在埃尔福特培训中心(ebz)进行。周一至周二学习安全保护措施和控制技术,周三至周五学习点骰子的制作,次周一制定教学计划,周二至周三教学传感器和液压,周四参观莱比锡的宝马汽车公司,周五学期教学组织、成绩表格、班级学院评定等三、培训主要内容 1.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学制为2~3.5年, 无入学条件,但一般为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毕业生,其智力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培养目标为技术工人。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约2/3时间在企业,1/3时间在学校。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不交学费, 而且每月还可得到由企业提供的生活津贴及法定社会保险。学生在企业以“学徒”身份、在职业学校则以“学生”身份接受完整、正规的职业教育。 在德国,除直接从文理中学升入大学的人外,其他人都要接受3—6年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和和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后才能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因此,在德国的工地、工厂、公司、政府机关,都能看到实习的学生,他们在师傅、教师、上司的指导下,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从实践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运用所学知识,接受锻炼和考验,大多数人在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培训结束时可顺利参加工作,少数人会改变自己的初衷,进入更高层次的专业培训或再学习后升入大学深造。这样就创造了社会选择学生和学生选择社会的机会和环境,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展示和运用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更好地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2.学习领域和行动导向 “学习领域”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所谓“学习领域”就是运用一些确定的结构元素制定新的教学框架计划,具体的职业任务和职业工作通过“学习领域”得到描述,是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取消专业系统结构的有效举措。“学习领域”是一种教育目标规范化、内容和时间分阶段的教学单元,这种教学单元是以职业标准等级和行动过程为

德国制造业发展能给中国哪三点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能给中国哪三点启示? 2016年03月05日来源:世界(微信)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经济都萎靡不振,但有一个国家却是例外,那就是德国。德国不但失业率低而且经济增长迅速,这样的成绩单都是由制造业强劲出口带来的。德国制造业出口贡献了国家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二,拉动人均GDP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要快,德国被公认为欧洲四大经济体当中最 为优秀的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是当今欧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强国。 工业是德国的经济支柱,作为一个多工业中心的国家,德国的汽车工业、机器和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工业均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经济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均意识到制造业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性。德国作为为数不多、一直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国家,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楷模。 高度重视产业链发展 历史上,德国制造业一直将“规模优势”发挥到极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经济、政治被各种垄断性集团所控制。例如,联合钢铁股份公司作为德国和整个资本主义欧洲生产力能力最大和最现代化的采矿-冶金托拉斯,控制着几百家企业,资本超过40亿马克,拥有职工约40万人。西门子-舒克特公司,作为电气工业的垄断组织,1936年所属企业职工达93300人,1939年总资产超过15亿马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15个最大的工业垄断组织和银行垄断组织拥有的资产高达660亿~700亿马克。 二战结束后,德国制造业垄断组织被强制拆分,大量资产被没收,厂房、设备严重毁坏,给德国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依赖于原有的管理、技术、市场等,德国制造业迅速崛起。在原有垄断组织基础上拆分的德国大企业功不可没,西门子、大众、拜耳、巴斯夫等众多耳熟能详的企业集团给世界制造业市场带来一轮新的洗牌。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全球竞争压力的增大,德国制造企业展开了多次大范围的兼并重组活动。例如,汽车领域,1950-1980年间,德国较大规模的企业从11 家缩减至5家;到2010年,只剩大众、宝马、奔驰3家公司。 通过对德国制造企业一系列兼并重组活动的观察,不难发现,其对产业链的保留非常完整。例如,德国化工领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巴斯夫以原材料为主,拜耳以农用化学品、医药用品为主,汉高则以涂料、化妆品、洗涤剂等为主等,这样既保证了德国化工企业对整个化工领域全面的掌控,又减少了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提高了德国化工企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在德国制造业的某个领域内,通常同时存在多家世界著名企业。

出国培训总结报告范文

出国培训总结报告范文 导读:本文是关于出国培训总结报告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出国培训总结报告范文一 赴德学习的基本情况赴德学习的内容对进修学习的几点思考赴德参观学习见闻德国生活见闻及感受 出国人员:xxx 培训机构:EBG培训学习地点:勃兰登堡 日程安排:4月8日5月9日 4月11、12日参观EBG总部及焊接基地、机械加工基地每周一至周五上课 每周六参观(大众总部、工业博物馆)每周日自由活动 学习内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装和自动化学习目标:1、专业知识的学习 2、探索德国双元制教学中的机电一体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内容安排 金属加工技术 通过手工或机器制造机械系统中的任一部件 机械学 机械系统的组装和拆卸 气动学 借助气动控制装置实现机电系统的稳定运行 电气动学 借助一个常规的电气控制装置实现机电系统的运行

SpS(pLC)技术 借助电气控制装置和pLC的运用实现机电系统的运行 第一、项目载体是电、气、机的有机结合,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第二、对教学计划的重视(计划和流程) 1、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编写不同的详细的教学计划 2、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教学计划供老师们查阅 优点:对于每一个项目都会查到有各种不同的教学实施方法,每人的教学都会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展,使得基于教学方法更加完善。第三、实验实训室的按排与管理 1、每位教师固定在相应的实验实训室上课 2、每位教师所负责的教学项目相对固定优点: 1、便于实验实训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2、每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专长,并在该方向上成为专家型人才。 第四、讲课侧重点不同 重点讲元件的应用几乎不讲原理 第五、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气氛轻松自由,只给学生必要的帮助,大部分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第七、学习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1、钻床夹具来源于生产实际2、所用元件和工具与企业一致 先进的大众汽车生产线EGB训练基地参观自然环境优美 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德国人的总体印象1、德国人很友好,不排外2、德国人很守规则3、德国人有强烈的自豪感4、德国司机素质高5、待人诚恳不绕弯 勃兰登堡工业博物馆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借鉴及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28730145.html,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借鉴及启示 作者:朱震宇 来源:《中国市场》2010年第13期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 现有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最后对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启示进行 了探索,以此为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发展政策;借鉴;启示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13-0076-03 1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一个全球性产业,在目前的国内市场还没有成熟,主要是集中在发达国家。近几年国际上光伏发电快速发展,2007年全球太阳能新装容量达2826MWp,其中德国约占47%,西班牙约占23%,日本约占8%,美国约占8%。2007年,在太阳能光电产业链中有大量的投 资集中到新产能的提升上。除此之外,太阳能光电企业在2007年间的贷款融资金额增长了近100亿美元,使得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球光伏市场增至5.5GW,其中,按地区排名西班牙名列首位,德国第二。2008年,全球太阳能安装总量已累计达15GW,西班牙新装量为2.5GW, 约占2008年新增安装量的一半。 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德国、西班牙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扶持力度有所降低,但其他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却在逐年加大。日本政府2008年11月发布了“太阳能发电普及行动计划”,确定太阳能发电量到2030年的发展目标是要达到2005年的40倍,并在3~5年后将太阳能电池系统的价格降至目前的一半左右。2009年还专门安排30亿日元的补助金,专项鼓励太阳能蓄电池的技术开发。2008年9月1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揽子减税计划,其中将光伏行业的减税政策(ITC)续延2~6年。 2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分析 2.1 美国的光伏产业政策

2020德国交通安全管理启示(四篇)

工作总结参考范本 德国交通安全管理启示(四篇)目录: 德国交通安全管理启示一 某公司交通安全管理规定二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三 现场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四 - 1 -

德国交通安全管理启示一 摘要:交通安全一直为社会广泛关注。国外的一些做法虽然由于法制、体制、文化等的差异,管理方式与我国有所不同,但在一些方面,如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强化交通安全意识、提高监管技术手段、严格驾驶准入等做法都值得借鉴。本文通过对德国交通安全考察所得到的启示,就加强我国交通安全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交通安全严格考证监管网络 在德国斯图加特市的弗朗霍夫研究所培训期间,印象最深的除了到处洋溢着严谨的文化氛围外,就是德国的交通安全特别好。对比目前我国的交通安全状况,感到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对德国交通的深刻印象(一)路上、街上见不到交警。一到目的地—德国斯图加特市,第一印象是遍地都是汽车,道路两旁、树林里、屋檐下、小巷里到处都停放着小汽车。德国是一个汽车大国,8000多万人口拥有5000多万辆汽车。尽管城市的交通非常繁忙,但堵车的现象并不多,而且几乎看不到交警在十字路口指挥,所有的交通几乎全由信号灯及路牌来指示,各种机动车及行人都自觉地各行其道,特别是在路口,行人都会耐心地等到绿灯亮了才横穿马路。他们认为交通安全的好坏、交通事故的多少,不是靠交通警察管出来的,而是靠高素质的公民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来保证的。 (二)机动车礼让行人。初到德国,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课余时间经常几个人一起到大街上走走看看,当到斑马线附近欲过人行横道时,行驶中的车辆都主动停下来,司机挥手示意让我们先通过,这让我们很受感动,觉得德国人很文明,对我们这些“老外”很友好。 2 / 32

赴德国培训总结

赴德汉堡国培训总结 2013年1月11日至2月4日,我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师资培训项目赴德国为期三周的培训,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培训总结如下: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八千多万,其面积比河南、山东两省稍大,人口与山东省相当。德国经济发达,社会保障措施齐备,社会治安和生存环境较佳,德意志人崇尚科学喜艺术,尤其热爱体育,待人热情真挚,注重礼节和礼仪,对中国人比较友好,德国是中国留学生较为集中的国家。汉堡汉萨自由市位于不莱梅东北部易北河岸,是德国北部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是德国第二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在行政上,它是一个州,相当于中国的直辖市,与德国其他15个联邦州地位相同,面积755.3平方公里。市中心有2个美丽的湖泊。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 德国教育的基本结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德国教育的四个支柱。按照宪法规定,各联邦州享有文化主权。也就是说,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属于州文教部的管理权限。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般由国家兴办,是州一级的国家设施。高校及中等职业教育在联邦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管理学校,州政府及文教部对高等学校行使监督权。德国的继续教育复杂多样,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竞相参与,继续教育在德国真正成为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终生教育。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近年来,在德国又出现了第三种培训形式,即跨企业培训。学生在接受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的同时,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到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集中培训,作为对企业培训的补充和强化。 “双元制”给人的总体感觉是: (1)学习的目的性很强 即人们对职业的需求,也就是通过学习获得生存所需要的保障。企业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培养本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使德国的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企业的广泛参与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 示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专题名称】 【专题号】G0 【复印期号】2004年02期 【原文出处】《》(昆明)2003年05期第30~33页 【作者简介】霍桂桓,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732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进程,文化要素逐步进入经济活动领域,全球文化市场正在形成。西方发达国家已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 研究与开发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意义,制定了灵活多样的文化政策。在加入WTO、文 化市场开放的情况下,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全面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在继续 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同时,研究二次现代化的新情况,奠定文化政策基础,实现文 化观念的转型与文化管理体制的转轨。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0X(2003)05-0030-04 当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国内的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以及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已经在有关学术研究部门开展起来,也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的参与及合作。在这种形势下,翻译和引介西方主要国家的文化政策,并结合其具体国情现状对这些文化政策进行比较全面和准确的理解、探讨及研究,对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文化产业研究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显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因而也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的重要科研项目之一。 一、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 根据我们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渠道掌握的资料(注: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某些材料和数据已经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编印的《文化政策调研》上,但读者可能由于保密方面的原因无法看到这份刊物;需要这些材料的读者,请直接与该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联系索取。)来看,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虽然都在关注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但由于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当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其社会文化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文化政策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综合看来,我们可以把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丹麦能源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丹麦能源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5月10-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代表团一行17人对丹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工作访问。期间,代表团走访了丹麦外交部、能源局和部分企业,与丹麦政府联合举办了中丹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研讨会,参加了中丹能源企业家论坛,对丹麦能源政策和技术进行了考察学习。丹麦能源发展及政策将对我国能源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丹麦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土面积4.3万平方公里,人口547万,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约2585亿美元,人均GDP为4.7万美元,是欧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丹麦几乎没有矿产资源,也没有大的河流,土地面积相对狭小,但开辟了一条通过技术创新立国的成功途径。丹麦传统上在农牧机械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年来在新能源技术,特别是风力发电、生物质能源及能源效率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丹麦是能源净进口国,1972年能源消费总量约为1500多万吨油当量,石油全部依赖进口,每年进口石油约1400多万吨,包括电力进口在内,其能源对外依存度超过95%。自1974开始,丹麦率先实施开发和节约并重的能源方针,大力开发北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积极开发本土的风能和生物质能,大力提倡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到2005年,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以能源消费零增长,保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此期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增长了4倍多,1990年与2005年相比,GDP增长了75%,能源消费增长几乎为零。通过大力开发本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使丹麦成为欧盟25个国家中三个石油净出口国(英国、挪威)之一。能源自给率达到了156%,其中石油自给率接近250%。 由于丹麦大幅度调整能源结构,近30年来能源消费所引发的温室气体排放不仅没有增加,还下降了30%。丹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大力开发优质资源,利用价格和税收杠杆引导能源消费方式及结构调整 1972年,丹麦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为主,在能源消费比例中高达93%,并全部依靠进口。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以来,丹麦着力开发本国北海油气资源,2005年石油生产量达到了1800多万吨,天然气产量折合910万吨油当量。特别是在石油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提出了能源来源多元化的战略,利用价格杠杆,鼓励企业利用价格低廉的煤炭、天然气替代石油。丹麦率先征收了能源税和碳税,鼓励发展低碳的可再生能源(现在丹麦实行能源税和碳税合一,对车用汽油、工业用煤炭分别课以601美元和235美元/每吨的能源税),鼓励企业和个人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到2005年,丹麦的石油消费减少了近1000万吨,占能源消费的比例不到42%,相对应的天然气、煤炭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则从不到1%,分别上升到22.76%、19.53%

窦怀龙-赴德国培训总结资料

2017年赴德国培训总结 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窦怀龙经学校推荐,我与本校教师刘飞,以及宿迁市大部分兄弟院校的骨干教师报名参加了2017年宿迁市中德合作项目的培训,此次培训的组织由淮海技师学院负责,汪啸主任吃了很多辛苦为我们一行15人办结了出国的手续,8月5日我们踏上了出国学习的旅程。 本次学习时间为8月6--8月20日,目的地德国埃尔福特。我们一行历经8小时大巴车,12小时飞机到达德国法兰克福,再转4小时大巴车,终于到达了埃尔福特的一家培训学校住宿地。8.7日,在EBZ举行简单的开班仪式后,我们开始了正式的学习,学习主题为:针对汽修技术专业实践培训及考试实施与职业教育教学法、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时间分为两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地点在埃尔福特手工业行会职业培训中心,时间是周一到周五。周六安排参观德累斯顿的大众透明工厂,周末休息。第二阶段是教学法的学习,学习地点依然是培训中心,时间是第二周的周一到周五,周六返程回国。此次出国培训,让我学习到了先进的专业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学习到先进的教育法,参观了优秀的职业学校,让我对德国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认真总结学习的经验,为宿迁市汽修专业的职业教育尽自己一份力量。 第一阶段、专业课学习 专业课授课老师是Gorfert大师傅,他从教近二十年,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培训经验。Gorfert老师以时间的旅行为主线,讲解了汽车发动机喷油技术从最早的简单化油器到后来的复杂化油器,再到机械电子喷射,最后发展为现阶段的多点电喷时代,带我们回顾了汽车喷油这一核心技术的发展历程,了解了促进发展方向的内因。引入课题之后,为我们深入讲解了“根据客户订单学习诊断技术和发动机管理系统”,Gorfert老师着重为我们讲解了FSA760的使用

德国文化崛起的启示

二战后德国崛起的启示 内容摘要:大国崛起有赖于综合国力的上升,综合国力(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 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他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 交力、资源力。近代以来的德国,先后经历统一后的崛起与二战后的复兴与再统 一这两个历史转变过程.并崛起成为当今仅次于美、目的第三大强国。近代以来 的中国命运多舛,直到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才迅速提升。并成为当今世界第四 大强国。尽管中、德之间综合国力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在实现民族复兴与和平崛 起过程中,中国要特别正视各方面实力方面与德国的巨大差距,借鉴德国成功崛 起的经验,尽快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关键词:德国历史经济政治军事国防文教地理资源 引言 2008年8月美国发布的棉十次全球综合国力排名》显示,尽管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超过德国,但综合国力依然不敌美、日、德而位居世界第四。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德国的发展尤为值得借鉴。德国在二战之后,政治、经济、科技、国防、文教、外交等多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进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是发展过程中不断努力创造经营的结果。当前的中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与美、日、德等工业化强国还有着很大差距,更何况单纯经济实力的增强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综合国力排名,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德国作为一个世界级强国,自1871年以来,德意志民族不仅经历了统一一分裂一再统一的坎坷历史,而且还经历了早期崛起一沦为废墟一民族复兴的曲折道路。对于近代德国的崛起历程,历史学家曾这样评述道:“德意志,一块盛产诗人和哲人的土地,一个崇尚思辨、拥有渊深文化传统的民族。他们一度是世界历史的旁观者,却在短短百余年间以雷霆之势闯入历史舞台,将原属地理概念的德国,变为强大的民族实体、工业化强国,称雄世界。他的成长之路有诸多智慧值得借鉴,纵向比较德国崛起,有利于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且看德国给我们什么启示。 1德国历史 1.1简述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是欧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纪起,以部落集团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德国1000多年的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帝国,这期间也有一个共和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

探究德国工匠精神对国内制造业的借鉴下

探究德国工匠精神对国内制造业的借鉴<下> 文/董鹏颜骄杨骆骊季京晶 <接上期——> 三、德国工匠精神的形成机理 工匠精神的延续性发展,与德国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承,以及其在政策、制度、教育等层面的充分保障是密不可分的。德国工匠精神的形成是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过程。从其本身的基本内涵来看,长期积累的技艺经验是技术升级的前提,而质量文化意识的提高是促进德国工匠精神形成的内因。在客观上,良好的经济环境、行业的精确定位细分、鲜明的产业导向等因素又加速了这一进程的推进。 1.德国制造实现自我超越的核心:严谨的工匠精神 德国工匠精神历经了数百年的培育与积淀,即使在机械复制时代也从未断流枯竭,反而静水流深。工匠之所以具有“职人气质”,是因为德国工匠精神植根于深厚的社会文化传统之中。德国工匠,于职业,有着热衷的情怀;于产品,有着止于至善的追求。他们兢兢业业、苦心钻研,力图实现产品质量“从99%到99.99%”的完美跨越,德式认真比起日式认真更甚,这是德国人融入骨髓的性格特征,其背后蕴含着更深刻的美学情怀[9]。德国讲求“匠心”,而非“匠气”,不是因循守旧,而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同时,德国还针对出口产品建立事前管理、事中监控、事后处理程序,完善的管理体制使得企业能够及时解决遇到的产品问题。在无比严格的质控下,德国从生产机械、化工、电器设备,到厨房用品、体育用具,乃至一支圆珠笔都秉持着“但求最好,不怕最贵”原则,严选材料、严格工序、严格检验,每一个成品都是世界上过硬的产品。 2.产业导向的教育和培训制度是工匠精神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

制造业领域工匠精神的形成,离不开生产技术这一物质基础,而生产技术的发展又离不开职业教育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1871年德国统一后,小学、中学、工商学校、技术学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得以很快建立,到1890年时文盲率已经下降到1%以下。而德国的技术人才培训体系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1969年德国制定了《职业技术培训法》,规定青年人必须参加技术培训,企业有义务为青年工人提供技术培训的岗位。这使得很多有益的经验得以有效保留,也使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得以传承[10]。“德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建设应用科学大学与工业大学,专注于工科和理科专业;二是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体制是一种由国家立法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职业培训体制。中学毕业后的年轻人中的一半可以选择国家认可的350种职业培训课程中某一种进行学习,约三分之二的年轻人曾参加过培训并获相应证书,从而获得专业技术认可、开启职业生涯,成为德制造业强有力的前沿军和后备力量。三是善待员工。德国政府和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幸福指数,认为企业员工满意度、产品质量与技工的职业技能掌握程度同等重要,是影响其制造业发展水准的关键因素。据Stepstone公司于2017年统计德国工资报告显示,德国工程师是所有工种中收入最高的职业之一,仅次于医生和律师。即使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师,其收入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对技术的熟练掌握,成为高级技工或是取得工程师文凭后,收入还将显著增加。在学徒管理方面,德国通过制定全国统一标准和企业培训指导计划来加强监管,以提高学徒的培养质量。同时,学生在正式上岗之前也要接受不低于三年的学徒训练,且要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获得相应的职业培训资格证书。这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为培养其刻苦务实的工作作风打下基础。 3.行业体系精准定位,纵向深耕 高度细分的行业使得企业能够保持其自身竞争优势。德国企业尤其是隐形冠军企业,扎根单一细分行业深耕,有限的目标使得企业精力能够聚焦,从而生产的优质产品为顾客满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使其产品远销全球。这些细分领域的企业保证德国制造的基础生产,被誉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剂”。精准的行业定位,长期致力于细分行业的纵向深耕,使得企业能够在固定领域持续发力,一方面逐步积累行业经验,使得竞争对手很难在短期追平;另一方面在客户关系上的长期经营,能够提供可靠的质量以维护他们的关系,而且企业30%以上的员工都跟客户有着非常频繁的接触,拥有较强的客户粘性。当然,客户关系的维护不仅基于双方感性的情感基础,更在于企业经济理性的选择,即能否能够让客户对自己的产品形成依赖感,这样的依赖感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所决定的,而这一点正是德国中小企业的优势所在。据赫尔曼·西蒙《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的先锋》显示,75%的隐形冠军企业认为客户很难从市场买到替代他们的产品。在短期技术领先市场水平的情况下,企业的理性选择是在帮助顾客的同时并获得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自己产品的独特性,从而能够和客户维持长期稳定的互利关系[11]。 4.德国工匠精神在行业协会中得到滋养 德国向来重视产业、企业集群,既形成竞争态势,激发最佳效能,也增强行业内沟通与协作,加速新技术的迅速传播与应用,这也是行业协会得以成立的背景。行业协会具有高度的统一

国外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相关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相关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外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政策分析 1.清洁能源管理相关政策 为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各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组织、立法、规划方面加强对清洁能源发展的管理。 统一、高效的政府管理机构是保障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基础。美国在能源部内设置了能效及可再生能源办公室,欧盟成立了可再生能源委员会,英国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应用办公室,印度将原有的非常规能源局升级为非常规能源部。这些管理机构统一行使本国在清洁能源发展领域的行政职能,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协调清洁能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推动清洁能源的快速健康发展。 出台强制性法律也是一些国家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举措。美国仅联邦政府颁布的涉及清洁能源的法规前后就有52项之多,其中36项目前仍具有法律效力。日本和欧盟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印度虽没有专门的清洁能源法,但在其《能源法》、《节能法》等许多法律中都包含了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内容。

加强清洁能源的规划管理是各国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有效手段。各国普遍重视清洁能源规划,政府牵头对清洁能源资源进行详细评估,并制定明确的清洁能源发展目标引导清洁能源发展。欧、美一些国家对风能资源的详细评估一般由政府牵头组织,风能资源图谱精度达到1×1千米,美国加州的风能资源图谱精度甚至达到200×200米。在掌握详细资源情况的基础上,各国政府制定了清洁能源发展规划。美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电力需求总量15%的目标。欧盟提出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 2.清洁能源生产相关政策 各国对清洁能源生产的鼓励政策主要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价格激励等。 财政补贴。主要包括对清洁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或清洁能源产品提供直接补贴,以及实施低息贷款的信贷扶持政策。如西班牙对光伏发电项目提供40%的投资补贴,加拿大为每千瓦时风电提供相当于风力发电成本与常规发电成本差额一半的产品补贴,意大利对屋顶光伏系统提供相当于项目投资85%的免息贷款。

德国的道路运输管理和物流发展及启示

72 德国的道路运输管理和物流发展及启示 □ 栾德奇 德国的道路交通十分发达,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现有公路网23万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万公里),货运车辆约80万辆(其中90%以上都 是集装箱或20吨以上大型厢式运输车辆)。道路货运管理非常专业、规范, 保证了货物运输高效、快捷、安全。 德国的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分为联邦交通管理和州交通管理。联邦货运 管理局总部位于科隆,其下设4个部门(市场准入、监督,市场分析、民 事上的紧急预防措施,后勤服务,养路费)和1个外事监管部门(设有8 个具有道路监管职能和3个没有道路监管职能的分支机构分部在全德各 地)。市场准入、监督部门下设4个业务科室(法律、法规,道路监管,市 场准入,违法诉讼)市场分析、民事紧急预防措施部门下设3个业务科室 (货运和航空市场分析,统计、报导,民事紧急防预及数据保护)后勤服 务下设4个科室(人事,组织及企业经济发展引导,财务,内勤)养路费 部门下设5个业务部门(业务法规、准则,道路监管,企业监管,违法诉 讼,企业监督及清算)。 联邦货管局职责是:贯彻执行、监督道路运输法律、法规(货物运输 法、驾驶员法规、危险品法律、废品法律等)监督检查车辆的超限、超载, 尾气排放、噪音;技术上的道路监控检查,货物装载安全检查;高速公路养 路费监督检查;根据国际协议对集装箱安全检查;对航 空货运线路的许可和监管;对在欧洲范围内(ECMT) 货运企业和车辆的许可。各州交通管理部门除贯彻执 行道路运输法律、法规,进行集装箱安全检查等之外, 主要负责对从事危险品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证的培训、 考核、发证;对机动车辆的落籍、牌照发放、年检管理; 对机动车驾驶员的培训、考核、发证管理。 具有上路检查职能的外事监管部门,主要对道路 货运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和少数从事经营性道路客 运车辆进行监督检查。对普通货运车辆, 主要检查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