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郭诗社考论

北郭诗社考论

北郭诗社考论
北郭诗社考论

北郭诗社考论

【内容提要】

北郭诗社分为前后两期。清人称诗社前期主要成员为“北郭十友”;“十才子”则是明人对诗社后期主要成员的称谓。诗社成员多达十九人,其中包括明初最著名的诗人——“吴中四杰”。诗社活动于元明之交的战乱年代,其成员表现出明显的避世倾向。其活动和诗歌创作均具有一定的特色。明初的吴中诗派即是在北郭诗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关键词】北郭十友十才子吴中四杰吴中诗派

元季明初,吴中地区的文人群体性文学活动十分活跃。声名较著者,有杨维祯的铁雅诗派、顾瑛的玉山雅集和高启等人的北郭诗社。关于铁雅诗派、玉山雅集,学界已作了较多的研究,而对于北郭诗社则论者寥寥。虽然郭绍虞、蔡茂雄诸先生都已注意到它的存在①,但限于体例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他们对于“北郭十友”与“十才子”的关系以及诗社的分期、特点等重要问题均没有或较少涉及,甚至还存在着一些误解。本文即拟在前辈学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北郭诗社作进一步的研究。

“北郭十友”与“十才子”

研究北郭诗社,首先需要澄清“北郭十友”与“十才子”的关系问题。从清人钱谦益开始,“北郭十友”与“十才子”即被混为一谈,其说见于其《列朝诗集小传》甲集前编十一“余左司尧臣”:“尧臣字唐卿,永嘉人。早以文学著,客居会稽,越镇帅院判迈善卿、参政吕珍罗致幕下,与有保越之功。荐剡交上,无意仕进,于越之桐桂里治圃结茅,署曰‘菜’已而入吴,居北郭,与高启、张羽为‘北郭十友’,即所谓‘十才子’也。”《明史》沿袭钱说,将高启、王行、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称为“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至此,遂成定论。后世的研究者也均无异议②。

然而“北郭十友”与“十才子”虽均为十人,但其具体人选却并不一致。考“十才子”之称,最早见于明初吕敏的《题徐幼文惠山图》:“徐幼文居姑苏北郭,时称‘十才子’,幼文其一也。……无锡县庠吕志学题,实洪武庚申七月也。” ③庚申年为洪武十三年,高启、徐贲均已谢世。吕志学,即吕敏,他是高、徐的生前至交暨同社友,三人彼此多有倡和且结集行世,名《东皋倡和集》④。因此,他的言论应该具有相当的可信度。他在回忆旧事时,只提“十才子”而不及自身,亦没有明确“十才子”究为何人。第一个明确“十才子”所指的人,应是明万历年间的焦竑。他说:

张羽,字来仪,乌程人。元末避地吴中。颖敏,读书一览不忘,为诗文俊逸典雅。工绘事。洪武初,为郡学训导,历官翰林待制、太常寺丞。所著有《静居集》。羽与高季迪、杨孟载、徐幼文、王止仲、张子宜、方以常、梁用行、钱彦周、浦长源、杜彦正辈结诗社,号“十才子”。⑤此说尚见于明包汝楫《南中纪闻》:

洪武初,张羽、杨基、高启、徐贲皆有盛名,世以拟唐初四子。又张羽诗社,自高季迪、杨孟载、徐幼文外,有张子宜、方以常、王子仲、浦长源、杜彦正、钱彦周、梁用行辈,号“十才子”。⑥明黄暐《蓬轩类记·著作记》“张适”条:

张适,字子宜。七岁习《诗经》,过目成诵;十三岁赴乡试,称奇童。元季隐居不仕。洪武初,宋濂荐修《元史》,拜水部郎中,未几辞归,与高季迪、杨孟载、张来仪、徐幼文、王止仲、梁用行、方以常、钱彦周、杜彦正、浦长源辈结为诗社,号“十才子”。⑦

“北郭十友”则出于清人之口,这是台湾蔡茂雄先生率先注意到的⑧。一番周密考辨之后,他认为:“‘北郭十友’可能是钱谦益据高季迪的《春日怀十友》诗取的,后来朱彝尊等编修《明史》,采纳钱氏此一称呼入《文苑传》,另加‘十才子’,终于传扬开来。” ⑨此说对于“北郭十友”的来历解释甚明,但他认为“十才子”之称始于朱彝尊,则显与事实不符。

“北郭十友”的成员,清人众说纷纭,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一说不包括高启,“北郭十友”为高启的十个诗友。钱谦益说:

愚山云:“唐卿居会稽,越镇帅迈善卿、吕珍罗致幕下,有保越之功。无意仕进……后入吴,居北郭,与里中杨基、张羽、徐贲、王行、王彝、宋克、吕敏、陈则、释道衍为高启十友。” ⑩陈田《明诗纪事》同此说11 。

《明史稿》则另辟一说,舍弃杨基,而将高启作为“北郭十友”中的一员:“高启,字季迪,长洲人,博学工诗。家北郭,与王行比邻,其后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皆卜居与相近,号‘北郭十友’,又以能诗号‘十才子’。” 12 《明史》即采此说入史,通行于天下。

陈衍于元诗着力甚深,曾著《元诗纪事》行之于世。他的《石遗室诗话》舍王彝而取杨基,以“高启、杨基、张羽、徐贲、余尧臣、王行、宋克、吕敏、陈则、释道衍为‘北郭十友’”

13 。

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北郭十友”与“十才子”之间明显的区别:“十才子”之称起源于明初,而“北郭十友”的叫法则较之晚出了近三百年;“十才子”的成员一直稳定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王行、杜寅、张适、梁时、浦源、方彝、钱复;而“北郭十友”无论包括高启与否,与“十才子”几乎都有接近半数以上的人员差别,但两者之间又确实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联: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王行既属于“北郭十友”中的成员,又被括入“十才子”的行列。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反映了诗社活动于不同时期,而各个时期其成员有所变化的状况。后人不察,将“北郭十友”与“十才子”混为一谈,显然是不妥的。

北郭诗社的分期与成员

北郭诗社是否存在分期问题,郭绍虞先生的有关论述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据高启《送唐处敬序》谓‘虽遭丧乱之方殷,而优游怡愉,莫不自有所得’与张羽《续怀友诗》所谓‘故得流连诗酒间,若不知有风尘之警者’,可知他们结社之初,尚在元季群雄割据、扰攘不定之时。洪武二年,高启、王彝即以修《元史》见招;三年,高启放还,而唐肃又以荐召修礼乐书;四年,唐肃卒;五、六年间或复有社事,所以有些记载已无唐肃之名;七年,高启、王彝均坐魏观事被诛,而社事遂亦以终结。” 14 郭先生这段话有三处明显的错误:一则王彝被诏征修《元史》为洪武三年事15 ,二则唐肃死于洪武七年而非洪武四年16 ,三则社事之恢复不是洪武五、六年而是洪武四年(详后);但郭先生已经推测到北郭诗社可能中断过,而且成员发生了变化。这恰恰是解决“北郭十友”与“十才子”关系的关键所在。

北郭诗社具体起于何时。吴宽、王鏊《正德姑苏志·周砥传》虽未给出明确的年月,但将高启、徐贲结社的时间定为周砥来吴之后:

周砥字履道,号匊溜生,吴人。博学工诗,豪放自好。尝寓居无锡,转徙宜兴之荆溪,与马治孝常穷山水之胜,著《荆南倡和集》。晚归吴中,复与高、杨诸人结社。兵兴,去客会稽,竟死于兵。砥效东坡书甚工,亦工画山水。17 明张昶亦同此说:

周砥,字履道,吴人,寓家无锡。砥为人豪放自好,始解后一售,竟抑抑以死。至正末尝客荆溪,与马治孝常唱和成集。又来吴兴,与高、徐辈为社。无子,友人吕敏为收其诗,藏之。

18

更值得注意的是,徐贲在他为周砥、马治所作的《荆南倡和诗序》里,亦将他们唱和的时间定于三人同居吴时:“及予东还,与高季迪以诗倡和于吴,履道亦避地来居,故予三人交结又最密。”19

如此,我们只要知道周砥与高启结交的时间,就可以基本断定此年即三人结社的时间。高启《荆南倡和诗后序》给予了我们答案:“《荆南倡和集》若干首,句吴周履道、昆陵马元素所著也。二君尝客阳羡荆溪之南,故以名编。庚子春,余始识履道于吴门,相与论诗甚契……”

20 庚子年为至正二十年(1360)。是年,高启已经结束了长达三年的吴越漫游生活,重新回到了他在苏州北郭的故居,而徐贲、周砥也相继自义兴来到苏州,三人因为对于诗歌的共同爱好以及彼此心性的契合,遂结社为倡和友。此后杨基、张羽、余尧臣等新成员不断加入,

其队伍和规模日趋壮大。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破苏州,张士诚政权灭亡。余尧臣、徐贲、杨基因与张氏政权的关系,谪徙临濠;高启兵后出郭,隐居青丘;张羽则回到了杭州。至此,诗社的重要成员或谪或隐,诗社的活动也暂时告一段落。

关于此期成员的记载,散见于他们的诗文或后人的传记。高启《送唐处敬序》云:

余世居吴之北郭,同里之士有文行而相善者,曰王君止仲一人而已。十余年来,徐君幼文自昆陵、高君士敏自河南,唐君处敬自会稽,余君唐卿自永嘉,张君来仪自浔阳,各以故来居吴,而卜第适皆与余邻,于是北郭之文物遂盛矣。余以无事,朝夕诸君间,或辩理诘义以资其学,或赓歌酬诗以通其志,或鼓琴瑟以宣湮滞之怀,或陈几筵以合宴乐之好;虽遭丧乱之方殷,处隐约之既久,而优游怡愉,莫不自有所得也。21

高启此序作于至正二十五年冬,此时诗社成员有高启、王行、徐贲、高逊志、唐肃、余尧臣、张羽七人。

王彝《衍师文稿序》再添本人与释道衍两人:

至正间,余被围吴之北郭,渤海高君启、介休王君行、浔阳张君羽、剡郡徐君贲日夕相嬉游而方外之士得一人焉,曰道衍师。其为古歌诗,往往与高、徐数君相上下。是时,余所居鹤市,聚首辄啜茗树下,哦诗论文以为乐,顾虽祸福、死生、荣悴之机乎其前,亦有所不问者。师,儒林之出也,而托迹于浮屠之间。余故不以浮屠待师而师亦自待以为浮屠而已也。22 王行在《跋东皋唱和卷》一文中,提到吕敏亦为同社友:

右诗一卷,渤海高启季迪、蜀山徐贲幼文访梁溪吕敏志学甫于东皋所唱和也。初,吴城文物,北郭为最盛,诸君子相与无虚日。凡论议笑谈、登览游适,以至于琴尊之晨,芗铭之夕,无不见诸笔墨间。 (23)

陈则为社友,则见于明张大复《梅花草堂集·皇明昆山人物传》:

陈则,字文度,家贫力学,以师范闻于乡里。洪武七年由秀才举任应天府治中,转户部侍郎,左迁大同府同知,陛知本府。公少与高启、徐贲、张羽、杨基辈相倡和,尝赋《紫菊》诗,得句云:“惟有魏花颜色似,春风秋露不相同。”同社亟称之,呼“陈紫菊”。24

僧道衍《送李炼师还吴》诗也提及当时的社友:

荐绅吴下真渊薮,独欣东郭多交友。我着田衣共颉颃,形服相忘岁年久。闲止文章立追古,宗常问学曾无苟,来仪才广班马伦,徒衡笔下蛟龙走。吹台倜傥如达夫,岂特百篇成斗酒。菜□读书犹满腹,议论风飞钳众口。幼文词翰俱清俊,处敬温润浑如琇。仲廉居富曾无骄,为学孜孜能谨守。吁嗟诸子皆妙年,自信黄钟非瓦缶。一时毁誉震乾坤,万丈光芒射牛斗。鹤瓢先生清且秀,深探道术持枢纽。山房每与吾侪会,茫然共入无何有。 (25)

此诗中提到的“闲止”指王行,王行字止仲;“宗常”,即常宗,此处为押韵计,故颠倒,为王彝字;“来仪”,张羽字;“徒衡”,指申屠衡;“吹台”,高启别号;“菜□”,余尧臣号;“幼文”,徐贲字;“处敬”,唐肃字;“仲廉”,王隅字;“鹤瓢先生”,李睿号。社友除了高启、王行、王彝、张羽、余尧臣、徐贲、唐肃及释道衍本人外,又多了申屠衡、王隅、李睿三人。

我们仔细考察前期的社友名单,可以发现“北郭十友”在这里可以全部找到他们的名字。换种说法,“北郭十友”应该是清人对于这一时期诗社重要成员的称谓。

诗社的再次兴起是在洪武四年。此次结社,是在张适辞官归吴后26。张适何时辞官,时间不明,但据《乐圃集》卷一《余旧业在城西乐圃,朱先生之故基也,树石秀丽,池水迂回,俨有林泉幽趣。余乱后多郊居,辛亥春复返旧业二首》诗及其为高启所作《哀辞》可知,其最晚亦在洪武四年春。此时,高启早已辞官归里27,徐贲与张羽隐居湖州28,杨基则在金陵西北门隐居,且明年即赴江西29。因此,再次结社的时间大致可定为洪武四年。成员则与前期有了较大改变,除高启、张羽、杨基、王行、徐贲外,尚有张适、杜寅、梁时、浦源、方彝、钱复六人。

洪武七年,高启坐魏观案被腰斩,同社人纷纷为诗文悼之,社事遂亦以完结。

北郭诗社前后社友有十九人之多,欧阳光在《高启北郭诗社》一文中已介绍了其中的十二人30,现将其他人的生平略述如下:

周砥,字履道,吴人,寓家无锡。砥为人豪放自好。至正末尝客荆溪,与马治倡和成集。又来吴兴,与高、徐辈为社。后从军赴会稽,卒于兵。

王彝,字常宗,其先蜀人,本姓陈,元时徙嘉定,自号妫蜼子。洪武初,以布衣召修《元史》,赐金币遣还。寻荐入翰林,以母老乞归。洪武七年,坐魏观事伏法。有《三近斋稿》、《妫蜼子集》。

申屠衡,字仲权,长洲人。少从杨维祯学,为古文有法。元季不仕,洪武三年征至京,草《谕蜀书》称旨,授翰林修撰,以病免。寻谪居濠梁,所著有《叩角集》。

王隅(1331—1366),字仲廉,汴梁人。与高启、王行为至友。至正二十六年卒,王行为墓铭,启为哀辞。

张适(1333—1394),字子宜,长洲人,博恰工诗文。洪武初,以秀才举,擢工部郎中,以病免归,徙居朱长文乐圃。复以明经荐授广西行省理问,历滇池鱼课宣课大使,卒于官,有《乐圃集》二卷,《江馆》、《南湖》、《江行》、《滇池》集各一卷,合名《甘白先生集》。

杜寅,字彦正,吴县人。洪武三年征修《元史》,后官歧宁卫知事。洪武八年,边民降复叛,遇害。

梁时,字用行,始家吴江,迁长洲。博学,工文章,以气格为主,不事纤丽,亦善笔札。洪武中用荐授职岷府记善,迁翰林典籍,修《永乐大典》,有《噫唋集》。浦源,字长源,无锡人,官至晋府引礼舍人,有《浦舍人集》传世。方彝,字以常,杭州人,元末任员外郎,与张羽交最深。钱复,字彦周,长洲人,洪武初任湖州府学教授。

李睿,字士明,号鹤瓢道人,吴县人,主长洲宁真道院,与高启、徐贲诸人善。

北郭诗社的特点

北郭诗社既然名为诗社,它必然具有诗社所具有的一些共性。但是,由于时代、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它又在许多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而这些独特性所在,恰恰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首先,自元顺帝至正八年方国珍起兵台州到洪武四年明太祖再次统一中国,战乱时间长达二十三年。北郭诗社的活动时期,泰半都在其中。可是诗社成员或登高寻盟,或流连诗酒,或赏月观花,或题画观帖,其生活优游怡愉,浑不似战乱中人。究其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从外部环境来看,自至正十六年到二十七年,吴地的实际统治者为张士诚兄弟。张氏虽为盐贩出身,却懂得广纳贤士,一时吴中士多往依附。并且张士诚无雄图大略,只知割据自守,此举虽导致他最终沦为朱元璋的俘囚,但客观上却使当时的吴中避免了兵火之灾,较之他地不啻为一方乐土。故钱谦益在评价陈有定时,赞及张士诚的保士之功:“元末,张士诚据吴,方谷真据庆元,皆能礼贤下士;而闽海之士,归于有定,一时文士,遭逢世难,得以苟全者,亦群雄之力也。” 31

其二,从成员心态来看,现实中的不得志又使他们对于时事持取一种漠然的态度。群雄割据时期,士人可供选择的道路大抵只有两条,一是各为其主,二是隐居逃世。北郭诗社成员大都无出这两种选择之外:出仕张士诚政权的有周砥、余尧臣、杨基、徐贲、唐肃、方彝、宋克等人,职位均不显赫,多为记室、典簿、军咨等小官;而隐居的高启、张羽、王行等人,生活亦是苦多乐少。在面对严酷现实而自身却无能为力的时候,雄心抱负就如烟云消散,逃避往往成为一种顺理成章的选择,而诗酒则是他们最佳的避难所。张羽《续怀友诗》小序生动地描摹出了这种无奈:

予在吴城围中作《怀友诗》廿三首,其后题识者四人,乃嘉陵杨孟载、介休王止仲、渤海高

季迪、剡郡徐幼文也。时予与诸友及永嘉余唐卿者游,皆落魄不任事,故得流连诗酒间,若不知有风尘之警者。32于是,求适情、重享受成为了诗社成员当然的人生态度。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次诗社的活动都是一次抛开凡世纷扰,与友人共享欢乐的良机;每一次诗社的活动,都是一次任情自适,求得心灵解放的嘉会。只有在诗社里,他们才可以自由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或吟诗联句,或登高远眺,或高歌一曲,或赌赛一局;也只有在诗社中,他们才能找回那个被现实压抑的扭曲了的自我,尽情地释放自我。因此,“风尘之警”被他们毫不犹豫地挡在了诗社之外,他们要使诗社成为自己心灵的世外桃源。这一点,至正二十六年的绿水园雅集最具有典型性。关于这次雅集,高启、张羽均有诗:

平居寡良会,艰哉况兹时。幸逢金闺英,中筵接光仪。名园过修禊,景丽春阳熙。绿芷荣曲沼,朱华敷广墀。情宣寄高文,忧襟为之披。觞来不敢诉,虑此朋欢亏。何以淹返旆,颓光愿迟迟。(高启《绿水园宴集》)33

芳圃逼江城,回波绕舍清。主人擅文学,过客总簪缨。适向吴中会,何殊洛下英。唐虞共敷讲,风雅用和赓。矍铄攻辞健,铿锵得句精。建安方合体,大历却徒名。还展花前席,仍敲竹下枰。饮余歌杕杜,醉里听仓庚。径竹班初脱,庭焦绿已呈。浑忘在离乱,惟欲盼承平。蜗窟休图隐,鸡坛可负盟?从容四美具,感激二难并。更愿相加勉,留传汗简声。(张羽《绿水园燕集》)34

至正二十六年是个多事之秋。朱元璋在基本消灭了最强大的对手——湖广陈友谅集团以后,挥师东进,直指张士诚政权,从而开始了长达两年之久的东、西吴之战,吴中已不再是战火中的乐土。可是,同年春的绿水园雅集,呈现给我们的依然是一片承平景象。高启他们显然意识到了时局的艰危,并非真的“不知风尘之警者”,但是“莫谈国事”似乎是诗社成员们彼此的一种共识与默契。其原因,或许就是高启诗中所写的“觞来不敢诉,虑此朋欢亏”,或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对于他们来说,既然没有能力挽救艰危的时局,那么至少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种回避的态度,不让战乱影响到他们的心境。他们饮酒、谈玄、作诗、下棋……所作所为,无非是为了一个“忘”字。

其次,北郭诗社没有如宋豫章诗社的徐俯、彭城诗社的贺铸这样具有自觉盟主意识的主盟者。后人常将北郭诗社与高启并称,但在当时,诗社则是由高启、徐贲、周砥最早发起的,在三人的诗文中,并没有谁明确地表示要承担起主盟者的责任,而在诗社其他成员的诗文集中,也看不到比较自觉地共同对某一个成员的尊崇与服膺。主盟者的角色,在北郭诗社中由一群核心成员来承担,他们是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和王行。

王行诗文兼长,四库馆臣给予他的评价很高:“其文往往踔厉风发,纵横排□,极其意所驰骋,而不能悉归之醇正,颇肖其为人。诗格亦清刚肃爽,在‘北郭十子’之中,与高启称为勍敌。就文论文,不能不推一代奇才也。” 35 高启等四人则并以诗见长,名重于世。在后人的眼中,高启在诗歌方面的成就是远远高于杨、张、徐三人的。如李东阳就认为:“国初称高、杨、张、徐。高季迪才力声调,过三人远甚,百余年来,亦未见卓然有以过之者,但未见其止耳。”36 王世懋的评价则更为极端:“高季迪才情有余,使生弘正李、何之间,绝尘破的,未知鹿死谁手。杨、张、徐故是草昧之雄,胜国余业,不中与高作仆。”37其实,他们四人当时在诗社中的地位是伯仲之间、难分高下的。如杨基《梦故人高季迪三首》第一首:

诗社当年共颉颃,我才惭不似君长。可应句好无人识,梦里相寻与较量。38《舟入蔡河怀徐幼文》诗:

余实羡君敏且博,君亦怜余强而迈。英雄敢夸君与我,强弱不止楚敌蔡。孟渚豪士渤海高(季迪也),时复峙足如鼎鼐。高才于我十倍丕,尚谈追君力不逮。纵横千字戚生笔,跌宕百韵余公菜。39高启《送徐七山人往蜀山书舍》:

获君乃瑚琏,顾我犹斗筲。40

小编滑膜炎偏方编辑https://www.wendangku.net/doc/fb8882955.html,/发布

诗社工作计划

诗社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活动计划 社团名称 本社团为诗社。 社团性质 诗社是迁安二小的文学性社团组织。本社团是由对诗歌文学有兴趣的同学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 社团指导思想 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她是宝贵的精神食粮,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知性美和崇高的人格美,更积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为打造二小和雅学校,为全面落实新《课标》理念,展示我校课改实验的成果,结合我校工作计划的安排,我校将开办诗社,坚持“诗歌启迪人生”的社团理念,意在把学生引入诗文的海洋,让他们与高尚对话,与智慧碰撞,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诗文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品味,为学生搭建了解诗歌、讨论诗歌、彼此交流和自我展现的平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扩大学生语文知识面,积累诗文材料,从而打下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促进校园诗歌交流和发展,活跃校园文化,繁荣校园诗坛,为迁安二小培育浓厚的校园诗歌氛围,培养和雅灵动学生,打造和雅校园。 活动目标: 1、通过社团活动,拓展学生的诗文朗诵视野,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新秀。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文学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把朗诵、文学欣赏、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定期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诵理论水平和对作品的欣赏能力。 3、健全组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好各项活动。 4、深化素质教育,通过朗诵诗社开展的表演、交流研讨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活动内容 1、在优秀作家的诗文中选取优秀篇目。 2、诗文与练笔相结合,以诗促写。通过改写、扩写、续仿写古诗“古诗、背古诗、用古诗”的感受、诗配画,画填诗,办与诗词相关的展板等形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文诵读能力。采诗并积极向笔尖上的精灵投稿,在校刊发表。 3、诗歌知识宣传,诗歌文学形式的推广;利用校本研修研究古诗词的文学常识、诗人的生平、写作风格、背景、创作故事等,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4、创设一种富有诗文学习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诗文学习积累的主题系列活动,如:讲座、诗赛、朗诵会、沙龙等文学活动; 开展各类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诗文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诵读提供资源和帮助。 活动时间: 每周四下午第三节课的时间 每周活动 1、每周开展诗文讲座、组织仿写、诗文创作、诗文诵读等活动。 2、采集稿件; 3、审稿校稿; 4、社团诗歌材料的整理; 5、完善投稿机制; 6、诗社对外宣传和形象推广;

文言阅读·廿五史名人传·王夫之、严复、郭嵩焘、纳兰性德、武训、姚鼐

廿五史名人传(四)·《清史稿》部分(四) 王夫之传(思想家9) 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与兄介之同举明崇祯壬午乡试。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南岳,贼执其父以为质。夫之自引刀遍刺肢体,舁往易父。贼见其重创,免之,与父俱归。明王驻桂林,大学士瞿式耜荐之,授行人。时国势阽危,诸臣仍日相水火。夫之说严起恒救金堡等,又三劾王化澄,化澄欲杀之。闻母病,间道归。明亡,益自韬晦。归衡阳之石船山,筑土室曰观生居,晨夕杜门,学者称船山先生。 所著书三百二十卷,其著录於四库者,曰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考异,春秋稗疏。存目者,曰尚书引义、春秋家说。夫之论学,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为堂奥。其所作大学衍、中庸衍,皆力辟致良知之说,以羽翼朱子。於张子正蒙一书,尤有神契,谓张子之学,上承孔、孟,而以布衣贞隐,无钜公资其羽翼;其道之行,曾不逮邵康节,是以不百年而异说兴。夫之乃究观天人之故,推本阴阳法象之原,就正蒙精绎而畅衍之,与自著思问录二篇,皆本隐之显,原始要终,炳然如揭日月。至其扶树道教,辨上蔡、象山、姚江之误,或疑其言稍过,然议论精严,粹然皆轨於正也。康熙十八年,吴三桂僣号於衡州,有以劝进表相属者,夫之曰:“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三桂平,大吏闻而嘉之,嘱郡守餽粟帛,请见,夫之以疾辞。未几,卒,葬大乐山之高节里,自题墓碣曰“明遗臣王某之墓”。 当是时,海内硕儒,推容城、盩厔、馀姚、昆山。夫之刻苦似二曲,贞晦过夏峰,多闻博学,志节皎然,不愧黄、顾两君子。然诸人肥遯自甘,声望益炳,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於世。惟夫之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遂得完发以殁身。后四十年,其子敔抱遗书上之督学宜兴潘宗洛,因缘得入四库,上史馆,立传儒林,而其书仍不传。同治二年,曾国荃刻於江南,海内学者始得见其全书焉。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复兴的想法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化复兴的想法。 文化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概念。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因此,我们也就有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这两个层面的文化。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五千年时间的沉淀,孕育了我国让世人瞩目的传统文化。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数代炎黄子孙的精神食粮。也正是它们,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弥纶天地之大道的易文化;有无为而无不为的道文化;有内圣外王的儒文化;有不占屈人之兵的兵文化;有涅盘境界的佛文化;有天雨栗,鬼夜哭的汉字文化;有上工治未病的中医文化;还有入乎神,通乎道的武术文化和人生三宝精神气的养生文化。这些文化的合体,构成了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文化发展有客观自在的规律,它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时至今日,我国文化已由传统文化发展到了现代文化。现代文化,是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但这也并不是说,现在文化与传统文化毫无关联,它们还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 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那就是大家都特别注重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其矛头所指首先是儒家,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即

证明了这一点;极力为中国传统文化做辩护的,其扞卫的中心也是儒学;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其分析的对象也主要是儒家。这种习惯,近来颇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和批评。如有人认为,从先秦开始,中国文化思想就是多元构成的,而不是儒家思想统治下单一的传统;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不是儒家,而是道家,中国传统文化从表层结构看,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政治伦理学说,从深层结构看,则是道家的哲学框架;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国民的真实心态不在思想家的言论着作中,而体现在诸如谚语一类的东西中。我认为,儒家思想、儒家文化虽然并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但却实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 客观地看待中国的现代文化,我觉得可以说是对于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和宋明理学所倡导的一些儒家方面的思想,在现在,也被运用到了很多方面。如在教育方面,我们继承了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诲而不倦”等等的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了发展;在外交方面,我国现在所倡导的和平外交政策,也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为人处事和与人交往方面,儒家所倡导的“有朋自远方来”的观点,现在也广为任用,零八年的北京奥运会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当然,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体现在其他的很多方面。总而言之,现代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继承和发展。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也有自身的特点。

论郭沫若《女神》的语言艺术风格

黔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题目: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分校(站、点):年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目录 一、时代背景................................................................... .. (1) 二、作者创作经历................................................................... .. (1) 三、作品介绍................................................................... . (1) 四、《女神》的艺术风格................................................................... . (1) (一)、语言的艺术风格................................................................... .. (1) 1、豪放诗歌先驱................................................................... . (2) 2、火山喷发式的抒情模式................................................................... .. (2) (二)、新奇优美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特色 (2) 1、开创新生................................................................... . (2) 2、甘于奉献................................................................... (3) 3、赤子之心................................................................... . (3) 4、浴火重生................................................................... . (3) 五、中西合流的创作艺术................................................................... .. (3) (一)、形式上的中西合流................................................................... . (4)

4-淮安市平桥中学诗教先进单位创建工作计划

平桥中学创建“中华诗教先进单位”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大力开展诗教工作,让中华诗词走进校园,丰富师生诗词文化积淀,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一生幸福成长奠基。以创建诗教先进单位契机,推进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努力创建底蕴丰厚的诗意校园,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 二、工作目标 1.开发以诗词教学为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 2.营造诗香弥漫的校园文化氛围。 3.组建师生诗歌诵读组织、社团,并开展经常性活动,富有成果。 4.诵读诗歌,传承传统文化,让诗香墨韵融进师生血液,为师生一生幸福奠基。 三、具体措施 中华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她凝聚着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艺术魅力,她熏陶、感染、教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成为凝聚、发展、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为了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校工作计划,本学期我校将扎实开展古诗词教学工作。 (一) 健全工作网络,成立领导小组 1.诗教工作网络:

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德育处、总务处、团委、学生社团2.诗教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杨指挥淮安市平桥中学校长 副组长:潘树林淮安市平桥中学副校长 葛兆顺淮安市平桥中学副校长 王青松淮安市平桥中学副校长 杨洪明淮安市平桥中学支部副书记 成员:刘勇顺淮安市平桥中学政教主任 王万军淮安市平桥中学校办副主任 朱进领淮安市平桥中学校办副主任 陈石平淮安市平桥中学团委书记 余海飞淮安市平桥中学教务处主任 马爱梅淮安市平桥中学教务处副主任 吴海燕淮安市平桥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张洪梅淮安市平桥中学资深语文教师 景文文淮安市平桥中学教师班主任 张子怡淮安市平桥中学教师班主任 朱翁立淮安市平桥中学教师班主任 周文军淮安市平桥中学教师班主任 祖跃初淮安市平桥中学教师班主任 鄢卫国淮安市平桥中学总务主任 3.明确工作分工:

郭嵩焘的宪政思想及其评价

郭嵩焘的宪政思想及其评价 辽 宁 警 专 学 报 JOURNAL OF LIAONING POLICE ACADEMY2009 年 11 月 第 6 期(总第 58 期)Nov.2009No.6(Sum.58) 洪 岩 (辽宁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 要: 郭嵩焘是中国早期的洋务官僚之一,他通过多年的社会实践,清醒地意识到国家的强盛不仅单纯依靠 军事,必须有相应的政治制度来辅成。为此,他对西方民主政体进行了较为全面、 细致的考察。郭嵩焘不仅敢于正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而且对于中国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思想的深刻和超前使郭嵩焘具有比同时代人更为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也使他不可避免地成为思想解放的寂寞先驱。 关键词: 宪政;君主专制政体;议院;民主 中图分类号: D0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5378(2009)06 - 0008 - 03 收稿日期:2009 - 10 - 24 作者简介:洪 岩(1978 —),女,辽宁辽阳人,博士研究生,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中国的宪政之路是一条艰难而崎岖的道路,从清朝末期到今天,无数仁人志士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求索,郭嵩焘便是其中之一。郭嵩焘(1818--1891)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被认为是 “洋务派的重要理论家。”[1] 郭嵩焘是第一位驻外公使,是最早踏出国门、亲身体验西方社会的人士。出使期间,郭嵩焘对西方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比较深入地探究了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并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对比分析,充分肯定了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价值,也初步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制度的弊端。 一、郭嵩焘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民共主国政郭嵩焘在1875年的奏折《条议海防事宜》中曾经说过:“嵩焘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 强。”[2] “政教之及人,本也;防边,末也。”所以西洋之所以日益强大,是因为君民共同主持国家大政方针,他赞成深入学习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郭嵩焘非常推崇西方资本主义的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认为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是西方长治久安的基础,“西洋 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3] 他赞赏道:“西洋君德,视中国三代令主,无有能庶幾者;即伊、周之相业,亦未有闻焉。而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 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4] 他认为西方各 国“强国富国之术、尚学兵艺之方、与其所以通民情而立国本者、实多可以取法”,所以“通民情”、君民上下沟通使国事日臻富强,确有中国古时三代遗风。 然而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视君民之间为恩赐与被恩赐、训诫和被训诫的关系,君民关系根本对立,难以同心,因此君民、官民共事难以成功,再加上吏治腐败、士失其职,从而造成了“上下之情隔已甚”的局面,其结果使国事日益衰弱。因此,他对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他说:“圣人以其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颇疑三代圣人之公天下,于此犹有歉者。秦汉之时,竭天下以奉一人。”从此,“恣睢之欲逞,而三代所以治天下之道于是乎穷。”[5]与三代之道作比较不是为了复古,而是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评。所以说,中国要摆脱衰弱的境地,不能舍本逐末,必须理顺君民、官民的关系,改变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状况。 (二) 议会制与民选市长制是西方的立国之本郭嵩焘在西方的启示下,积极主张改革,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造中国原有的社会运行机制,力图给困境中的封建王朝输入新动力、新血液,以此来挽救国家。他认为西方的政治制度,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因素,因而十分欣赏西方以议会民主为中 ?8?

著名法学家郭道晖访谈录

著名法学家郭道晖访谈录:是朱镕基的入党介绍人 字号 评论邮件纠错 2014年04月14日11:31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作者:邓益辉陆凤 郭道晖,著名法学家,这位如今86岁的老者,在学术上的成就,以及为人、为学的风格和节操,深得推崇和尊敬。 而在他自己的记忆中,这一生走过了“漫长的苦难历程”,尝过了人生的艰辛曲折,“有血有泪,可歌可泣”。 他出身于名门,其三位祖父郭仑焘、郭嵩焘、郭昆焘并称为“湘阴郭氏三杰”。可当家国蒙难,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他的少年时代留下了“流亡千里”的记忆。 他参加革命,历经“反右”,苦熬过“文革”,人生已到知天命之时。年届半百,他仍以“犹献春蚕未尽丝”的精神,投身中国法治建设的探索和研究,终成大家。 在与民主与法制社记者的访谈中,郭道晖回忆与朱镕基的同窗情谊,讲述自己如何通过了法治入门的“第一堂考试”,解释“中国法治三老”一说的来源,谈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谈“爱与憎”,谈鲁迅的“反抗挑战”之美……尘封这些往事的匣子,被一一打开。 清华同窗情谊 1947年7月,19岁的郭道晖只身去武汉报考大学,打地铺住在武汉大学的教室里。那时候,没有“统考”一说,实行的是各校分别报考。他在炎热的天气里连考了4所大学,筋疲力尽,大病了一场。 所幸,郭道晖被3所学校同时录取,他选择了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就在那时,他与同班的朱镕基相识。“他与我父亲有师生之谊,与我有同窗之缘,更主要的是我们的思想、性格比较相投,所以一见如故,成了朋友。”郭道晖回忆说。 郭道晖刚刚上大学时,内战形势趋紧,1946年秋到1948年,北京爆发了多起学生运动。其中,包括震撼全国的“五·二”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郭道晖积极投入各次学运中,每次游行与集会都必定参加。上课时,他开始从前排坐到了角落,偷偷地阅读《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进步书籍。当他读到列宁著作中号召工人和士兵“把枪支从右肩移到左肩”,变国际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推翻沙皇统治时,不禁豁然开朗。 “中国现在不正是从对外抗日战争,转到了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国内革命战争吗?”自此,郭道晖彻底抛弃了任何不流血变革的幻想,“只有革命,才有出路!”1948年7月,他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 同年8月的一个大雨天,他经同学介绍加入了清华大学的中共地下党组织。那年,他正好20岁。 记者:很多人都知道,您是朱镕基的入党介绍人。当时具体是什么情况? 郭道晖:我和朱镕基是中学校友,大学又是同班。准确地说,我先是他的入团介绍人。那个团就是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地下党的外围组织,那个时候盟员也是秘密的。1948年冬天的时候,我介绍他入盟,而且我们住一个房间。1949年10月,我又作了他的入党介绍人。 他当总理以后,有一次美国的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来北京,在会见时质疑中国的人权问题,指责中国。朱镕基不正面回答,他对奥尔布赖特说:“我当年参加争取人权的斗争至少比你早了10年。”把她顶了回去。因为他1948年就参加了新青联,参加了争人权、争民主的学

谈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及其保护措施

万方数据

谈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及其保护措施 作者:王嫣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学院,江苏·南京,210017 刊名: 安徽文学(下半月)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2009,""(8)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条) 1.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2005 2.郑师渠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1990 3.李宝龙.杨淑琴中国传统文化 2006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陈云琴.CHEN Yun-qin"文房四宝"与中国传统文化-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2)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书写工具,不仅有实用价值,也是融会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各种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品.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它们总是同文人士大夫的书斋生涯相关联.文人士大夫赋予了"文房四宝"深沉含蓄的魅力,"文房四宝"则成就了文人士大夫温文儒雅、挥洒激扬的风姿.两者水乳交融的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化特别是书画艺术无与伦比的意蕴,也使笔、墨、纸、砚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变得愈加完美和精致. 2.学位论文刘晨昊中国书法艺术中哲学思想及人格精神的体现2008 传统文化在历经五千多年的积淀之后,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面临当代文化的严峻考验以及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必然受到东西方文化的两面夹攻;而在传统书法和现代艺术的两极又尤显迷茫;现代科技等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诸如电脑的普及等等)导致书法的实用性丧失殆尽,以致在中国文化转向近现代形态的剧变时期,也不曾做出任何响应,因此,中国书法始终缺少一种能与其他近现代文化相适应的形态,或者说形式,这种缺失使书法渐渐远离了它原来所处的重要位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之核心的书法,似乎被遗忘在现代喧嚣嘈杂的角落里充当看客。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如火如荼地进行过程中,书法的现代化进程尤为举步维艰。 书法是以汉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性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标准都是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书法艺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独特艺术,是民族文化、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所显现的文化现象。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表现中,体现出“写”的意与天成,在书法艺术作品中应表现人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书法对修身养性、陶养情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把中国书法艺术看作是一门纯粹的艺术形式,更不能把它看成是纯粹的视觉艺术,否则,书法会失去它的民族性独特性,也就会失去它的世界性。 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且互为依存的关系,中国书法因为有了传统文化这个基础而得以发生、发展;传统文化因为有了书法而丰富了内容和形式,使传统文化更加流光溢彩。传统文化对书法的影响主要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汉字、文学艺术、文房四宝和器物等是谓“硬件”。阴阳五行思想、天人感应思想、中庸之道思想、克己修身思想等是谓“软件”。书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大量的古往今来的优秀书法作品和理论著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3.期刊论文谢海涛.XIE Hai-tao徽州文化在文房四宝及其包装设计中的体现-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 徽州文化在文房四宝及其包装设计上,通过包装的造型、色彩、形式、图形与文字,充溢着传统文化的语汇,传达出地域、民族及时空的信息,体现了徽州文化的内涵与意境,在包装设计发展历史上,既展现出民族艺术传统的风格,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4.期刊论文刘伟从文房四宝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世纪桥2009,""(12) "文房四宝"堪称国粹,其间蕴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毛泽东深受中同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文房四宝有着特殊的感情.私塾启蒙时,文房四宝伴随他诵读四书丘经;在一师求学的峥嵘岁月,文房四宝见证了他游学的历程;战争年代,文房四宝与戎马生涯相随;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办公桌上,在他视察祖国大江南北的旅途中,"文房四宝"仍然占据着显眼的位置. 5.期刊论文朱崇昌.ZHU Chong-chang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6) 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关系,中国书法因为有了传统文化这个基础而得以发生、发展;传统文化因为有了书法而丰富了内容和形式,使传统文化更加流光溢彩.传统文化对书法的影响主要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汉字、文学艺术、文房四宝和器物等是谓"硬件".阴阳五行思想、天人感应思想、中庸之道思想、克己修身思想等是谓"软件".书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大量的古往今来的优秀书法作品和理论著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6.学位论文赵岩智者乐水——水墨画中“水”之魅力2009 水虽不被列入“文房四宝”之中,却是中国画一个重要工具材料,它有自己的特性,而这种特殊属性又是别的材料所替代不了的,因而应尽可能地把它发挥到新的高度。 本文通过分析历代画论对水的忽视及“水”在中国画中的作用,从而梳理出“水”在水墨画中的运用和发展历史,显现了“水”在水墨画中应有的地位。“水”在这里已不再是普通的绘画工具材料,从而,进一步地探讨“水”的艺术表现力。从古代与近现代画家的水墨画中总结归纳,提取出水墨画创作中的用“水”之道,联系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现代水墨画中对“水”的表现手法。文章从水的本性,即柔弱而浸淫通达、万物出入于水而必鲜洁、灵活流动等等,转嫁到视觉形式语言上来,进而升华到精神领域寻找水对画面境界营造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在对待“水”这一材料时,要把它与技法的认识和对待传统艺术文化内涵的认识相结合起来,打破自设的狭隘观念,以“建设性”的眼光去看待“水”在水墨画中的痕迹,以完善和拓展“水”表现力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着力通过对画家作品的分析与解读,拓宽水的用法,将其更好地运用到现代水墨画中,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联系,进而来研究探讨在画面境界、气韵追求背后,水独特的文化内涵,使画家重视水在水墨画中的位置,也来构建我心目中的魅力之“水”。 7.期刊论文王峡.易忠.WANG Xia.YI Zhong文房四宝及其包装设计的徽文化解读-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 鲜明而独特的徽州文化流光溢彩,它推进了作为文化载体的文房四宝民间工艺产品向前发展.通过对徽州文化的内涵、本质等内容的分析,论述了徽州文化在文房四宝整体设计中的体现,让徽州文化借助文房四宝民间工艺产品及其包装这一载体,传播于世,发扬光大,为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出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1921年8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发行,以其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轰动于世,开创了一代革命的诗风,是中国白话新诗的真正奠基之作。 《女神》分为三辑,含《序诗》在内,共57篇作品,是五四高潮时期的产物。第一辑是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合称“女神三部曲”,主要是歌颂反抗专制独裁,创造民主和平的“女神”这一圣洁形象。第二辑共30首诗,写得雄深豪放,气度不凡。开篇《凤凰涅盘》是诗集中最长,同时最能体现诗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首诗。它以古代神话传说为题材,借凤凰自焚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包括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从“凤凰”这一艺术形象身上,体现了诗人与祖国的同一命运,成了五四时代精神的号角。《炉中煤》的副题是“眷念祖国的情绪”全诗四节,用的都是十分巧妙的比喻,倾注了对祖国的深挚怀念之情,表达了诗人甘为祖国献身的决心。《女神》中还有不少诗篇歌颂大自然的伟力,大自然常动不息的伟大力量同诗人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股铲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洪涛。第三辑23首诗,不如一、二辑那样情绪高昂,反映了诗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女神》在形式上的创造《女神》实践了郭沫若自己关于“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创作主张,使诗的形式得到了完全的解放。《女神》不追求任何一种固定的现有的格式,任凭感情驰骋,自然流露,依据内在的感情节奏,自然地形成诗的韵律。它的五十余首诗,每首诗都是一种新的格式。《天狗》诗句短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一种割不断的绵绵情意,正好适合表现眷念之情;《凤凰涅磐》的诗句参差不齐,长短并用,富于变化,或长吁,或短唱,节奏感十分强烈,表现出一种悲壮气氛。 《女神》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女神》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浓郁的积极浪漫主义气息。在《女神》中,诗人不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绘现实,而是依照自己的主观想象、理想和热情去状写生活;对理想和未来的狂热追求与赞颂多于对黑暗腐败现实的冷静细致的刻画。但是,《女神》的浪漫主义并不是脱离现实的,而是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中的。它那种毁坏一切、创造一切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完全表达了“五四”时期人民群众,特别是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如果说鲁迅以他战斗的《呐喊》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那么,郭沫若则以他反叛、创造的《女神》开辟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新天地。《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关键词:浪漫主义精神、郭沫若“五四”时期诗中有史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目录 一、《女神》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精神

2020年大学诗社年度工作总结及下年工作计划

大学诗社年度工作总结及下年工作计划 知远诗社自成立以来,本着“弘扬诗词、扶植新人、提高素养、打造品牌”的目的,着力健全组织,着眼培养骨干、培育新人,全力提高社员的创作水平,取得了较好成绩。 诗社成立伊始,我们就把诗社组织建设摆在了首位,建立健全了诗社组织结构、严谨的诗社规章制度与相关人员的职责条款,并在实际运作中不断加以完善,为适应诗社发展的需要,先后及时调整充实诗社组织成员10余人次。同时,构建全方位的诗社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了诗社成员通讯名录、诗社成员诗作台帐等资料,以便掌握社员动态,在日常管理中,以诗社QQ群、诗社博客、诗社人人网为阵地,做好诗社活动信息与诗歌创作的 __,利用校阳光直播室和校电视台多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不断扩大诗社的知名度,几年来,知远诗社在沈阳师范大学内得到广泛认可。今年9月-10月的新成员纳新中,共招收到101位成员,为诗社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其他校级社团中纳新人数遥遥领先。 20**年11月24日,由共青团辽宁大学委员会举办的,辽宁大学青年文学联合会承办的“作家进校园”论坛活动启动仪式在辽宁大学崇山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沈阳师范大学知远诗社作为沈阳师范大学唯一被邀请的社团应邀出席。来知远诗社部部长王壹、马晓雪两位同学代表知远诗社前往参加。国家一级作家、辽宁省新诗

协会副会长、著名歌手胡海泉之父胡世宗老师为知远诗社题词——“生活是海,诗是帆。” 出席本次会议的导师有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辽宁省美学学会会长、辽宁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向峰,国家一级作家、辽宁省新诗协会副会长、著名歌手胡海泉之父胡世宗,沈阳市作协副主席、辽宁省协会副会长初国卿,国家一级作家、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恒波、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王立春等8位作家。除了沈阳师范大学知远诗社外,辽宁中医大学春泥文学社、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晨曦文学社等多所高校文学社团代表也作为嘉宾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次大会首先由辽宁大学青年文学联合会会长徐向明逐一介绍了列席的各位导师,之后向各位导师颁发聘书,标志着作家与高校的联系向常态化迈进。接下来由王向峰、胡世宗、董恒波、初世卿四位导师向我们这些后辈介绍了文学创作的经验。王向峰老师主张“多读书,学经典,读名作。畅销书不要读,不利于文学创作;”胡世宗老师呼吁我们热爱文学,并表示“文学会比任何人都忠诚的陪伴你的一生”,并向现场提问问题,答对问题的同学幸运的获得了胡老师的诗作集一本。初国卿老师则深情说到:“喜欢文学的人的精神制高点都比其他人高了一截”,在他看来成功等于好人品加上后天努力。他建议我们“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董恒波老师则通过一些具

郭嵩焘生平事考

郭嵩焘生平事考 郭嵩焘,湘阴人,我国晚清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杰出的思想家和渊博的学者。派名先杞,乳名崧龄(亦称“龄儿”),字伯琮,号筠仙,或署云仙、筠轩、仁先。曾号南岳老僧、南岳老人,又别署玉池山农,晚更号玉池老人。在长沙筑室曰养知书屋,学者又称养知先生。 家族历史 据郭嵩焘自己主持编修的《湘阴郭氏家谱》记载,郭姓源自春秋时期的“虢”国,就是成语“假虞灭虢”中的“虢”。虢郭二字相通。虢国被晋灭亡,虢公丑奔京师,遂姓郭氏。 郭嵩焘的祖上原本居住江西信丰,后其中一支迁往广东南雄居住。湘阴郭氏始迁祖称姚山公。姚山公于明朝末年(万历或天启年间)由广东南雄迁往湘阴居住。姚山公生有二子:有诚、有达。自此,郭氏在湘阴生息繁衍,人丁兴旺,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的“巨族”。从姚山公算起,郭嵩焘算是郭氏在湘阴的第十四代人。 出生地与居住地 郭氏迁居湘阴,世代居住在县城南部。郭嵩焘于“1818年4月11日(清嘉庆二十三年戊寅三月初七),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城西正街面榴轩。”(《郭嵩焘全集·集部三·年表》,以下简称《年表》)当时的湘阴县城西正街约相当于今天湘阴县城的三井头地区。 咸丰二年(1852年),为了躲避太平天国兵灾,在家守制的郭嵩焘在县城以南周吉岭玉池山下盖宅,取名尉迟山庄。这是郭嵩焘的第二个居住地。 早在太平天国起义前夕,左宗棠、郭嵩焘预感动乱即将来临。为了避祸,二人相约到山间隐居,称“为山居结邻之约”。(《年表》895页)后来,左宗棠选择在梓木洞筑室居住,郭嵩焘也参与其中,其时,左宗植、左宗棠兄弟和郭嵩焘、郭崑焘兄弟都在梓木洞居住。咸丰三年,郭嵩焘赶赴江西帮助曾国藩,九

月二十六日(1853年10月28日),郭嵩焘告别江忠源,仍然回到湘阴梓木洞居住。所以,梓木洞算是郭嵩焘的第三个居住地。 1866年(同治五年),郭嵩焘卸任署理广东巡抚,回到湖南,“赴长沙北乡沙坪罗汉庄,营建沙坪韩波塘新屋”(《年表》905页),这是郭嵩焘的第四个居住地。 1870年(同治九年),郭嵩焘举家迁往长沙,首先居住在“北门正街彭宅”(《年表》906页),“三月初九日(4月9日),购得长沙又一村六堆子一菜园,十一日即破土动工建新居”。“七月十八日(8月14日),长沙又一村后六堆子新宅落成,取名养知书屋。”(《年表》906页、907页)这是郭嵩焘的第五个居住地。 1879年(光绪四年)郭嵩焘交卸驻英法公使,首先经过湘阴,然后去长沙。此后大部分时间居住在长沙,直至1891年7月18日(光绪十七年六月十三日)在长沙病逝。逝世后归葬于湘阴县东70里老冲坡之飘峰。这个地方,是郭嵩焘的归宿地和永久居住地。 家世 据称,郭嵩焘的曾祖父郭熊以经营借贷(民间资本或放高利贷)为营生。据老人讲,湘阴县城三井头外是湘江码头,从湘江、资江以及洞庭湖等地汇聚而来的船只停在这里,船老板和“水手”们便上岸来购物、休闲、消遣,所以这里的“旅游业”很是发达,餐饮、住宿、妓院、烟馆、赌场以及各式商铺一应俱全,生意异常红火。郭嵩焘的曾祖父在这里经营“借贷”生意,自然赚得盆满钵满。郭嵩焘的祖父名叫郭诠世,为人特别慷慨、豪爽。这大概是经常跟“水手”们打交道的缘故,而且借贷生意本是一碗“江湖饭”,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但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这中间蕴含着许多优秀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这是我们十分宝贵的财富。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也存在一些弊病,毕竟以前的文化有些历史的局限性。中国文化的本质,以孝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在西方世界有上帝作为人们心中的归宿。而在东方特别是中国仅靠家,孝的存在是维持家庭和睦和幸福的源泉,讲究个人的道德修养,讲仁义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但是传统文化以前是为统治者服务,自然也就存在一些不好的东西。比如妇女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还有一些忠君思想很明显被淘汰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 “1.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

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刚健有为和刚柔相济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儒家思想强调刚健,圣人们也以言必行,行必果的实际行动来阐释了这一观点。在如战国时期慌乱的年代里,孔孟始终坚守“仁爱”的政治主张,并都为此付出了毕生心血。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儒家以外,还存在其他很多派别。虽然各个派别之间存在很多差

论郭沫若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摘要】郭沫若《女神》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了五四时代的“暴躁凌厉”,构成了紧张激烈的节奏与激昂的音调,其成就是突出的。《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的艺术风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借鉴、创新;二、感情基调——率直、明朗、壮阔、奔放;三、意象特征——雄浑、明丽;四、语言特色——节奏韵律激昂、高扬、语言色彩鲜亮、明丽;五、《女神》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 【关键词】郭沫若《女神》艺术风格 《女神》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尽管在《女神》出版以前已经有新诗集出现,但真正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开拓一个新天地的,除《女神》外,在当时却没有第二部。郭沫若实在是中国的第一个新诗人,《女神》实在是中国的第一部新诗集。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五十六首。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第二辑分量最重,包括《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晨安》等代表性诗篇;第三辑大部分是小诗,并且多为诗人早期的作品。因此,如果从写作时间顺序看,倒是第三辑的一部分诗该排在前,第二辑次之,第一辑的诗剧在最后。这些诗的特点之一,是气象宏大。诗人不像五四初期胡适等白话诗人那样仅仅在身边日常生活小景致中发掘诗意,他感兴趣的是令人惊心动魄的壮丽图景、辉煌的事业、杰出的英雄和绚丽缤纷的传说。在这些诗作中,几乎到处可见“无限”这样的字样,“无限的太平洋”,“无限的大自然”,“茫茫的宇宙”……而在这宏伟景象之间,屹立着“人”。郭沫若状摹山川之雄伟,时间之悠长,并不是为了反衬人的渺小、软弱和生命短暂。虽然诗人曾品尝过现代主义文艺的汁液,但他接受的主要是浪漫主义文学营养,而五四时代的历史要求,又是那样强烈地呼唤着“人”的觉醒,因此,与宏大自然意象和谐,《女神》第二辑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也大都是巨人的形象。他“立在大海尽头紧觑着”太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甚至可以吞掉日月星辰和整个宇宙。而在表现“人”的个性张扬的同时,郭沫若也描叙了“人”的蜕变,新生的过程。这突出表现在长诗《凤凰涅槃》里。长诗的前半部分,以凤与凰的对唱,对社会、人生、宇宙提出质问,情绪忧愤,颇类屈原的《天问》。随后,以壮烈场面展现了凤凰的自焚,诗的后半部分,则欢快明朗地欢呼凤凰在烈火中更生,更生的是凤凰,也是诗人,同时,也象征着中华民族。诗人自己曾说:“我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

八一诗社社团简介

社团简介 八一诗社隶属华东交通大学校团委,是一个由一群热爱诗歌的年轻人组合而成的学生组织。他们追求自由,平等,相互尊重。为了心中的那一片诗歌净土,为了守望诗歌的田野,而聚在一起。他们品读诗词曲赋,古今中外均有涉猎。以诗而聚,又通过更多的交流大家定 会彼此了解更深,形成友谊,在生活中相互鼓励、促进,激发彼此大胆自信地展现自我,坚定自我。社团文化定位为:互相尊重、自由、自觉。传承人文,守望诗话。紧扣时代脉搏,洞察世理人生,宣扬进步思想,弘扬诗歌艺术,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以及校园文化的积淀而不断努力。 社团历史 为了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充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精专业,通百科,以人为本,繁荣校园诗坛,促进校园诗歌交流和发展,活跃校园文化。以“团结、互助、诚挚、创新”为诗社精神。以“为本校广大诗歌爱好者营造展现自我的文化平台”为己任。八一诗社创始人刘建波于2007年10月24日成立了八一诗社,并获得了全校诗歌爱好者的广泛喜爱。社团一路披荆斩棘,社团在一步步成长,奉行传承人文,守望诗话的宗旨一路走来,向前方走去。 社团宗旨 传承人文守望诗话 社团活动 晨读 读诗能让我们更好的把握诗人的情感,挖掘出诗的内涵,学习诗的写作技巧,了解更多的文学知识,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并且早起晨读能让我们戒除自己的惰性,从而更好地展现青少年的活力,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 晨跑

晨跑活动锻炼了我们的身体,加上途中呼喊口号,更是促进了我们底气的养成。“生命在于运动”,而晨跑就让我们生命活力得到了的体现。同时晨跑也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古语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晨跑考验了我们的毅力,它有助于我们克服懒惰养成一个早起的习惯。晨跑让我们体会到了坚持,不放弃,展现了青年人的活力与激情。 共进讨论会 安逸的大学生活容易使人堕落,而共进讨论会能给我们精神敲响警钟,行为上加以检讨,达到审视和对比自己内心的效果,古语有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思想的撞击,灵魂的洗礼,促进了社员的精神面貌的改观。 诗歌交流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诗歌的一份热爱,一份理解。我们相互交流对诗歌的看法与感悟,共同守护我们心中的诗歌净土,在诗歌的原野上,我们自由,我们快乐。 新青年诗歌朗诵与创作大赛 我们驰骋在诗歌的田野上,用自己最真的情感,最美的声音去诠释诗歌的灵魂,作者的 思想。本活动是每学年举办一次,面向全校师生,在追求诗歌的路上,相互追逐。本活动分为朗诵组,与创作组。每年都会由本社团给定两个主题。参赛者可以任选一个主题进行创作或朗诵。届时向全校师生征稿,欢迎广大诗歌爱好者投稿。大致时间为每年四月份中旬。 其他活动 内部采风,周年庆典,社团文化艺术节、红叶诗歌文化长廊等等。 社团刊物 《守望》取传承人文,守望诗话之意,以守望诗歌的田野。 社团联系 QQ:2286821574(八一诗社) QQ群:122625907(传承人文守望诗话)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梁磊 现在的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算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在这次选修课时我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老师讲了几节课,也观看了譬如孔子,孟子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之类的影片,所以,我就现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以及我最近参考的文献浅显的说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说中国传统文化之前要先阐明一下文化。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因而,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沉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样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的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浩如烟海,举世无双的文化典籍,还是瑰丽无比,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抑或是灿若星辰,光芒四射的文化名人。中国传统文化,以她博大的胸怀,收容着

万事万物;以她崇高的精神,荡激着世间百态;以她完美的身姿,展现中华的雄浑;以她最顽强的生命力冲破岁月的湮没;以永远不朽的生机和活力,焕发青春,震撼世界。 五千年的历史,弹指间灰飞眼灭,历史的车轮在泥泞的土地上留下了长长的车辙,然而,传统文化却没有随风而逝,而是,在车辙下却被碾得熠熠生辉。学术界比较赞同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时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中国书法、国画、敦煌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