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刘镇武上将谈粟裕大将

刘镇武上将谈粟裕大将

刘镇武上将谈粟裕大将
刘镇武上将谈粟裕大将

刘镇武上将谈粟裕大将

当年广州军区刘镇武上将履新,曾在上海停留,在空军政治学院宴请驻沪三军领导。席间,刘上将谈到:现在各军事大国,都称粟裕大将军是中国现代战争之父。对这个称呼,我们既感到骄傲和鼓舞,又觉得有很大压力。称粟裕大将军是中国现代战争之父,并不为过。纵观共产党军队的成长过程,都是面对强于自己数倍、十数倍的敌人,与之作战、与之周旋。因而我们可以说,每一个共产党的军队领导都是游击专家,是被毛主义武装了头脑的。直到解放战争开始,由粟开正规战,大兵团运动和作战的先河。所以我认为,对于粟裕大将,“中国现代战争之父”这个称呼当之无愧!

以下是粟裕在三大战役中采取大兵团运动和作战纪实

1949年1月14日毛主席致电粟裕等:

“(一)粟、陈、唐八日十三时详细报告已悉,甚慰。此种综合报告,望两个月写一次,使和我们明了整个情况。临时事件,则临时电告。

(二)庆祝你们全军十二月各役共歼敌三万余人之大胜利。

(三)既然决定不去抢占汉水中段,敌情又不紧张,如能解决粮食条件,刘邓、粟陈唐、陈谢三军应争取休整一个月,作战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包括研究城市政策及学习中央文件,按照我们三个月三军配合作战方针想好并确定下一步作战计划”。

1月17日,粟裕向中央、邯郸局和华东局汇报贯彻执行中央及军委指示,开展地方工作加强地方武装的情况,题目为《开展豫皖苏

新区工作情况》。当时粟裕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委员。

1月19日、24日陈毅两次向中央汇报关于华东野战军执行中央战略方针,部队现状等情况。

1月22日粟裕报中央军委和刘伯承、邓小平电报:《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电报建议为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我在中原地区的三支大军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协同歼敌,同时对全国的作战和建军问题,提出了若干意见。粟裕作为谋略家在此意见充分体现。意见说:

(一)目前敌人虽已被迫作全面御防,但尚有一定兵力,作为其攻势防御之机动使用,观其目的,不仅在破坏我建设新解放区,而且企图争取时间,以待其新军之训练,或政治阴谋之从容布置…但我军则因缺乏固定补给来源和足够的运输能力,又不便长期集中强大的兵团于一个地方(或方向)作战。因此,建议三军(刘邓、陈谢和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以求能较彻底的歼灭敌人一路(我们一军如不负责打援,兵力是够用的),只要邻区能及时协同打援或钳制援敌迟进,歼敌一路是有可能的。在此区歼灭战结束,敌向此区集中,则我又分散或转至邻区,总以何区便于歼敌,即向何区集中。如此能有两三次歼灭战,则形式可能变化,管见是否有当,请示知。如认为可行,则请刘邓统一指挥。

(二)敌由于二十年的堡垒政策和许多失败经验,其守备技术加强了,筑工效率提高了。……部队之攻坚技术和增强攻坚炮火,实为急需。……因此建议军委统一计划调剂和加强该项炮弹之生产,以增

强反攻之效能。

(三)依二次大战经验,似攻一防线均可攻破惟依据大城市所设之防御,则很难攻破,如再加以优越之技术与政治条件(如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则实不可攻破…我们不知东北对于近代技术兵种之建设情形如何,不便发表意见,如已有成绩,而能调集各兵种彻底解决一个地区之敌固佳,如无此种可能,似以让敌背上守备大城市之包袱,我则先解放全国之广大农村及中小城市,以缩小敌人之兵源及粮源。则敌人虽有美援亦不能久持,俟其大厦已倾,则敌固守之城市似已难存在矣。为能迅速变新区为解放区,则又须从老区抽调大批干部前往新区工作,否则丧失时机,甚为可惜。

(四)自全国转入反攻以来,我军在政治上固属优势,在战略上亦取得优势,但在数量上、技术上则尚非优势。而技术上优势之取得,必须有一定之工业基础,为适应今后之需求,除建议以东北之兵员成份及其他优势条件训练大批技术兵种,以为全国军队骨干外,并建议统一全国之建军思想,使无地域与界限之分,减少与消除指挥者及被指挥者相互之间顾虑与打破本位主义。并尽可能统一编制与番号及干部训练,而增加作战效能。

管见所及,斗胆直陈,是否有当,尚盼裁示。

毛泽东当日复电粟裕:为对付敌人可能进攻,预作准备是必要的。但只要敌人不进攻,你们及陈谢两军务必完成一个月休整计划,到二月上旬行动有利。

1月25日,华东野战军主力集结于平汉路漯河、许昌之间地区

休整,在临颖县五里头召开了政治工作会议。粟裕在会上作了《伟大变化的一年》的讲话,粟裕说:

过去的一年是伟大变化的一年。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年中,我们华东野战军获得了很大的胜利,这是军事工作的胜利,也是政治工作的胜利。一年来我军的政治工作掌握了每个重大转变的环节,从和平转入战争,从分散变为统一集中,由地方武装上升为野战军,从游击战争转向大兵团运动战,从内线防御转为外线进攻,从有后方转变为无后方作战…过去一年也是战争最剧烈的一年。过去一年又是我军巩固壮大的一年,过去一年同时还是我军政治工作发扬创造的一年…

粟裕最后指出:必须认识,我军政治上从来都属优势。经过去年一年的大量歼敌,转入进攻,我军又获得战略优势。但在数量和技术装备上,敌军仍属优势。所以反攻是慢性与曲折的。我军今后必须加强群众工作,并努力提高军事技术,结合一定的物质条件(如占有大城市,接收和建设兵工厂),就可以取得数量上和技术上的优势。如果我军一旦获得全部优势,战争即可急转直下,迅速解放全中国。

河南籍上将中将一览表

河南籍上将中将一览表 李德生1916-2011.05.08 新县1955年少将1988年9月授予上将军衔尤太忠1918-1998.07.24光山1955年少将1988年9月授予上将军衔万海峰1920- 光山1988年9月授予上将军衔曹双明1929- 林县1988年9月授予中将军衔1993年6月晋升上将军衔曹刚川1935- 舞钢1988年少将1993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1998年6月晋升上将军衔张树田1939- 商丘1991年少将1997年7月晋升中将警衔2000年6月晋升上将警衔乔清晨1939- 郑州1991年少将1996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02年6月晋升上将军衔吴双战1945- 清丰1990年少将1997年7月晋升中将警衔2004年6月晋升上将警衔李乾元1942- 林州1988年少将1996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04年6月晋升上将军衔刘永治1944- 鄢陵1991年少将2000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06年6月晋升上将军衔彭小枫1945- 镇平1997年少将2002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06年6月晋升上将军衔常万全1949- 南阳1997年少将2003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07年6月晋升上将军衔马晓天1949- 巩义1995年少将2000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09年7月晋升上将军衔贾廷安1952- 叶县1994年少将2005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11年7月晋升上将军衔田修思1950- 孟州1997年少将2006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12年7月晋升上将军衔戚建国1952- 南阳2002年少将2010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14年7月晋升上将军衔郑文翰1919-2006.01.08洛阳1988年9月授予中将军衔 贾朝群1924- 偃师1988年9月授予中将军衔 赵先顺1924-2002.02.02永城1988年9月授予中将军衔 周村1926- 信阳1988年9月授予中将军衔 李宣化1922- 杞县1988年9月授予中将军衔 田震环1924-2004.08.21遂平1988年9月授予中将军衔 刘新增1929- 濮阳1988年9月授予中将军衔 单大德1932- 新蔡1988年少将1993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王继英1933- 济源1988年少将1993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郭东亚1937- 嵩县1988年少将1996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郝保庆1937- 临汝1988年少将1996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黄学禄1938- 信阳1988年少将1997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沙显明1939- 郑州1990年少将1997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马炳芝1940- 固始1988年少将1997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李继松1941-2006.10.12杞县1990年少将1997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李栋桓1944- 南阳1991年少将1997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王玉成1942- 叶县1995年少将2001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楚鸿彦1942- 杞县1994年少将2002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王守业1943- 叶县1994年少将2002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田忠训1933-信阳1988年少将2003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程宝山1945- 商水1994年少将2003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叶爱群1945- 新县1994年少将2003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王玉发1949- 南召1998年少将2005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董贵山1946- 西平1994年少将2006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张铁健1949- 洛阳1998年少将2006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张国栋1950- 郏县1995年少将2008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田义功1949- 南乐1998年少将2009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小说《旭日照群山》里整出来的“粟裕后渠坑事件”

小说《旭日照群山》里整出来的“粟裕后渠坑事件” 李兴旺 一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网络盛行会打字的人都能发言时更是如此。开国第一大将粟裕1994年中央军委公开平反后真实历史尚未完全得到恢复,就有网民“河北文丑”先生大叫《走下神坛的粟裕》,并搜罗网络,鼓捣出一个《粟裕与后渠坑事件》,被网民xyj-mjs(huairenr)发挥几句转到中华网,估计不久就会转到别的地方,第一是铁血网。 这一名不见经传的“后渠坑事件”是否与粟裕有关?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先来看看一段小说《旭日照群山》(未出版,百度搜索就可看见)。这本小说是浙江磐安67岁的退休老干部陈剑飞所写,其主旨是歌颂描述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刘英、粟裕、黄富武、王永瑞、王屏、杨金山、张文碧、刘亨云、余龙贵、范连晖、杨立才等革命老前辈,在毛主席人民战争的军事思想指引下在浙江大盘山战斗的历史”(该书序言,百度可看到)。 该书的序言还说:“继《大盘山英雄传》、《盘山擒魔》出版以后,陈剑飞同志晨思暮撰,孜孜不倦,笔耕不止,又一本新的革命历史小说《旭日照群山》,在新世纪之初奉献给人们。这是我县文化界的又

一件大喜事,可庆可贺。” 一本公开歌颂粟裕,而且公开承认是革命小说的书,被“河北文丑”先生如获至宝违背作者愿意,弄成批判粟裕见死不救的书原因何在?这源于网络部分已失去道德底线的人对历史和作者的随意更改和取我所用,贬低抹黑粟裕大将无所不用其极,已至疯狂。 正如张雄文先生根据采访录像和记录写文章,明明记叙粟裕推荐石征先采访谭震林,谭震林在录像里说淮海战役是三野打的,骂的是中野政委“贪天之功为己有”, xyj-mjs(huairenr)偏偏花费功夫打字弄成骂粟裕,而且到处张贴,已引起影像拍摄者和谭家后人的愤怒。 我们接下来看《旭日照群山》第20章《达云叛变,浙东力量几丧尽》里的“后渠坑事件”的记叙: “在谈及刘达云的叛变前,先得补叙几件事情。 “……其二,1936年7月间,粟裕率部从广浦经王村口、宣平、丽水、壶镇到黄弄坑,与刘达云、张文碧会合。此时,同在一起的还有原“红十三军第三团”的余部──浙西工农红军第二大队的20多人,刘部则有40余人。当晚部队在黄弄坑宿营,第二天一早,部队过道门,出四大岭,在永康唐先被地方保卫团截住打了一仗。红军中牺牲了一个班长,当晚到珠山乡后渠坑村驻宿。 当时的浙西工农红军第二大队,共计21人,以钱双全为大队长,程振康为政治委员。其中有中共缙云县委负责人杨金宝等。他们都是

近年来中共党史若干重大事件研究的新进展

近年来中共党史若干重大事件研究的新进展 李庆刚 摘自《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 -------------------------------------------------------------------------------- [关键词]中共党史;重大事件;研究新进展 [摘要]中共党史上的重大事件,一直是党史学界教学与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近年来,党史学界围绕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或有新材料发现,或有新观点提出,或有不同观点交锋。总体看来,对于诸多事件的看法,争论多于共识,这给研究者提供了继续探索的方向和路径。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包括会议、党内斗争、战争等)。这些重大事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发展,包含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经验教训,一直是党史学界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有的还是难点问题)。近年来,围绕党史若干重大事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本文择其要者作一综述。 1·关于中共创建史的研究———“应纠正以回忆录代原始资料的研究方法”。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奋斗历程,以创建为其开端,理所当然地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至2001年建党80周年时,据邵维正教授统计,关于党的创建研究,已出版专著20多部,文章2 500多篇。研究的关注点是,党的创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党的理论准备和建党思想、建党时期的工农运动、共产国际在中共建党中的作用等方面。[1] 200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时,日本岩波书店出版了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石川祯浩著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作者后记中宣称:“本书的学术水平将超过中国为纪念中共成立80周年而计划出版的有关中共创建史的最新著述。至少,在回归历史现场,审慎考证史实方面不会落于人后。”该书于2006年在中国出版了中文本。 这本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其主张的“应纠正以回忆录代原始资料的研究方法”。作者搜集了中、日、俄等国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当时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渠道,中共上海发起小组的形成以及中共成立的时间和出席“一大”的代表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作者认为,出席中共“一大”的王尽美、邓恩铭等,与其说代表了济南的“组织”,不如说是作为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有联系的济南人士出现在“一大”的会场上的。李大钊常被称作中国的马教学与研究克思主义之父,这似乎也是众所皆知的常识。石川祯浩认为,党外人士———《晨报》主笔陈溥贤是五四时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开路人。如果撇开了陈溥贤,就无法谈论五四时期的李大钊是如何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他认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北京的传播,绝非李大钊一人之功,因为李大钊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由陈溥贤传递给李大钊的。石川祯浩还认为,在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者建立联系之初,共产国际并非一开始就定格于李大钊、陈独秀等领导的共产主义小组,还有江亢虎的“中国社会党”和姚作宾的“共产党”(亦称“大同党”)等,研究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不应该将他们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2] 对石川祯浩一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有的学者表示了赞扬,有的学者则表示了异议。前者如占善钦的《一部精心考证的创新之作———评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一书》;[3]后者如金立人的《就中共创建史若干问题答石川祯浩》一文,他指出,“中共上海发起组是中国拥护追求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独立自主建立起来的”;而石川认为“独立自主等于冒牌共产党”。金文认为,在中国离开五四运动,离开工人运动,离开陈独秀、李大钊就无从谈起建党。 [4]无论怎样,石川祯浩的研究对我国学者有很大触动和借鉴作用,必将推动中共创建史研究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 作者:kanakana关注于2014-07-21 14:30 发表 2014年07月21日05:29 现代快报 ——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上将谈甲午战争 记者:请您谈谈对甲午战争的看法。 刘亚洲:甲午战争是一场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两个国家命运的战争,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日本。再往大处看,它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当然,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的历史深刻性在于两点:一、战争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至今仍在追问之中;二、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对这场战争疑问的解答,构成了我们民族进步的阶梯。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午战争已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 制度 刘亚洲: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

败。 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模样。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分别接待过中国和日本两个代表团,后来有人问他对中日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他说:“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 记者:当时清朝有句口号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刘亚洲:中国古代文明太灿烂了,反而成了我们的包袱。日本从来不是领导世界历史文明潮流的强国,因为它缺乏文明的原创力,这反而使它在全面西化时能够轻装上阵。况且日本是个爱学习的民族,谁强跟谁学,而且学得有模有样。明治维新短短30多年时间,便把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国家,这并不让人惊讶。日本与清朝的对决,是一个现代国家与前现代国家的对决。清朝怎么能赢?

粟裕大将的黄桥战役

粟裕大将的黄桥战役 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部进军苏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并于8月进驻黄桥(今江苏泰兴东)。国民党顽固派担忧新四军壮大,妄图趁陈粟部立足未稳之际予以消灭,命在苏北的“反共专家”韩德勤(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司令)不断制造与新四军的摩擦,并于9月进逼黄桥。韩德勤将所属精锐倾巢出动,并在动员令中叫嚣“把新四军赶到长江里去喝水!” 9月30日,韩顽军向黄桥出击,行动甚为隐秘。新四军未及时发现,第二天才获知韩顽进攻的消息。黄桥的防御工事十分简陋,加紧布置势必造成部队极度疲劳。更严重的是,新四军兵力不到对方的1/4,处于绝对劣势。但黄桥之战关系到新四军能否在苏北立足,被逼到墙角,只能打不能退。陈毅坐镇黄桥西北5公里的严徐庄统揽全局,粟裕在黄桥前线负责战场指挥。此战成败难料,连陈毅也没有取胜的把握。据粟裕回忆:陈毅同志有一挑珍贵的书籍文稿,从皖南挑到茅山,又从江南挑到苏北,从来不肯丢开,可这时也从铁皮箱里拿出来埋入地下,显然是做了“破釜沉舟”的打算。 表面上看,韩顽30000余人,新四军7000余人,兵力悬殊。不过,粟裕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另一面,做起了第一道数学题,得出了7000余人>30000余人的结论:韩顽尽管有30000余人之多,但兵分三路进攻,兵力分散,直接投入进攻黄桥的实际只有中路韩顽第89军和独立六旅15000余人。这样一来,新四军的压力在无形中就减轻了一半。粟裕还看到,韩顽师出无名,冒破坏抗日统一战线之大不韪,其官兵情绪低落;新四军则是正当防卫,事关生存,群情激昂,战斗精神倍增,再加上群众支持,对韩顽可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战法。如此,韩顽兵力优势又被抵消一半,我军胜算就大了。下定决心后,粟裕立即进行了精心部署。 10月4日凌晨4时,韩顽第89军33师(共4个团)在黄桥东门发起猛烈进攻。该顽军初战即投入3个团,且来势凶猛,不但突破了新四军前哨部队的防御,其一部还攻入了东门,几乎就要拿下黄桥。千钧一发之际,第三纵队司令员陶勇和参谋长张震东把上衣一脱,挥动马刀,带领部队硬是将韩顽赶出东门,然后架起机关枪,死死顶住,使其难越雷池一步。 战中:3000余人×1.5米≈四五公里 黄桥激战时,韩顽后续梯队也向黄桥推进,企图增援第33师。4日16时,粟裕登上黄桥镇北门的土城观望,发现韩顽第6旅成一路纵队正向黄桥开来。他迅速做起了第二道数学题:“如果两人之间的距离为1.5米,全部3000余人的队形将是长达四五公里的一路长蛇

什么人可以授予上将军衔

什么人可以授予上将军衔? 上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的顶端,是军人的至高荣誉,解放军现役有多少上将?哪些人能晋升上将?一名少尉晋升上将一般需要多少年?现役上将都有哪些人?今天,军迷俱乐部将揭秘一下解放军这一顶层人群。 如何可以被授予上将军衔 1988年7月1日出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国恢复了军衔制度,并且把上将分为一级上将和上将两个级别,但一级上将空缺未授予。1994年5月12日公布的修改条例,不再设一级上将,军衔设3等10级,即包括上将、中将、少将的将官;包括大校、上校、中校、少校的校官;包括上尉、中尉、少尉的尉官。 上将军衔根据不同兵种分为:陆军上将、海军上将、空军上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一般授予陆军上将军衔。同时,陆军上将还是正大军区职军官——即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政委、总装备部部长、总装备部政委、大军区司令员、大军区政委等的主要军衔。我国现役陆军上将有24位。 海军上将为海军正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一般只授予海军司令员、海军政委。现役海军上将有3位。 空军上将为空军正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一般只授予空军司令员、空军政委。现役空军上将有5位。 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也是正大军区级单位,军事科学院院长、政委,国防大学校长、政委也可以授予上将军衔。他们的上将军衔不受军种限制,陆、海、空上将均可任职。 1995年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武警部队总部升格为正大军区级。因此,武警上将成为正大军区职警官的主要警衔,一般授予武警部队司令员、武警部队政委。现役武警上将有2位。 上将可以由正大军区职将领“选升”。所以,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副主任,不担任中央军委委员的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海军、空军、二炮、武警部队的主官,大军区的司令员、政委,军事科学院的院长、政委,国防大学的校长、政委,兼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主任的总装备部副部长,都有机会跻身上将。当然,他们一般得满足担任正大军区职两年、晋升中将满4年的条件。 此外,凡是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的,都随职务升迁而晋升上将军衔。中央军委委员包括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和四总部的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部长、总装备部部长以及各军种司令员等。如果有中将出任了中央军委委员,那就会晋升上将军衔。 晋升时间不确定最长需44年

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 14第一部分 板块二 板块综合检测(二)

板块综合检测(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19·十堰市高考模拟试卷)据统计,1850年英国对华出口的工业品总值较1844年少了约75万英镑;同期,英国输华的纺织品总值也低于1845年的水平,1854年甚至降到64万英镑。这一现象() A.表明中国棉纺织业具有技术优势 B.成为英国对华发动新战争借口 C.说明英国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反映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放慢 答案 B 解析当时中国的棉纺织业属于传统的手工业,没有技术优势,排除A项;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英国对华输出商品并非如预想的那样,因此英国认为清政府门户开放不够,从而以修订条约遭到拒绝为借口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故答案为B项。英国输出中国的商品总值有所下降,是中国自然经济抵制的结果,不是英国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排除D项。 2.1550年到1644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 000吨,以至于西班牙人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今中南美洲)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16、17世纪白银的这种流动() A.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B.动摇了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C.引发了西班牙社会的“价格革命” D.导致西班牙在与英国斗争中失利 答案 A 解析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该行为并不能动摇古代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C项错误;英西战争是1588年,这一措施显然不能导致西班牙在与英国斗争中失利,D项错误。 3.“作为斯图亚特家族的成员之一,玛丽赋予新制度以连续性的外观。威廉懂得,在政治生活中,通过争辩达到信服比排斥更为有利。威廉和议会有某些不同看法是难免的……议会的

甲午战争经验与教训_马勇

总第666期Sum No.666 2013年第05期No .05,2013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收稿日期】2013-01-11 [关键词]甲午战争,中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5-0064-09 甲午战争经验与教训 马 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北京100086)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是历史重大转折,后世中国在检讨这一事件时总是归因于日本人在东学党起义爆发后对中国的诱导,以为中国政府没有看清日本人的阴谋,轻易接受日本政府的建议向朝鲜派兵。这个检讨其实还有很大的再探讨空间,因为中日双方的政策走向并不因对方的一个建议而发生根本逆转。 1894年6月6日,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两千淮军精锐登陆朝鲜,准备参与镇压东学党。 中国军队的动向引起了日本政府的兴趣,或许这就是日本政府所期待的结果。日本政府获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进行战争动员,成立战时大本营,日皇睦仁亲任统帅,日军参谋总长有栖川宫炽仁亲王为幕僚长,陆军中将川上操六为陆军参谋,海军中将中牟田仓之助为海军参谋。日本立即进入战争状态。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训令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视情况许可施行“适当的临机处分”,显然是让大鸟圭介注意寻找战争理由。 日本的动向立即引起了中国方面高度关切。6月7日,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行文照知日本外务省,表示中国政府依据朝鲜政府书面请求出兵,依据十年前天津专条约定,派兵应先行文照知。汪凤藻在照会中表示,派兵援助乃我朝保护属邦旧例,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接受了这份照会,但对照会中“属邦”之说很不以为然。汪凤藻与陆奥“大费辩论”。稍后收到李鸿章电报指示,以为“我朝保护属邦旧例,前事历历可证,天下各国皆知。日本即不认朝鲜为中属,而我行我法,未便自乱其例,固不问日人之认否”。言下之意,中国做事只是凭着自己的良心,不管你们日本认不认。 由于日本是执意要利用此次事件与中国一决雌雄,由此确定朝鲜的未来,因而对中国方面任何解释都不愿意接受。 6月8日,日本政府向朝鲜派遣七百名军事人员。中国驻朝鲜最高负责人袁世凯即设法查询,日本方面解释说此举只是为了保护日本使馆和侨民。中国政府对此答复日本政府说,日本此举只为保护公使馆、领事馆和商民,暂且可以理解,但希望日本政府适可而止,不要多派,更不宜派兵深入内地。 日本政府已有足够准备,当然不会听从中国政府的劝告。6月10日,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统兵抵达仁川,不顾朝鲜方面反对,强行进入首都汉城。 针对日本人的挑衅,袁世凯强硬以对。立即请求驻扎在仁川海面的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率部进入汉城与日本人对抗。 对于袁世凯的决定,李鸿章似乎并不太满意,他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指示袁世凯:汉城平安无事而日本人不听劝阻执意妄为,各国公使当有公论,我宜处以镇静,若各调兵作声势, 一、战争起源

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

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 发表时间:2014-04-1314: 一、制度 刘亚洲: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 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模样。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日本就是按照福泽谕吉这个顺序走的,而清朝则反着走。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分别接待过中国和日本两个代表团,后来有人问他对中日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他说:“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 记者:当时清朝有句口号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刘亚洲:中国古代文明太灿烂了,反而成了我们的包袱。日本从来不是领导世界历史文明潮流的强国,因为它缺乏文明的原创力,这反而使它在全面西化时能够轻装上阵。况且日本是个爱学习的民族,谁强跟谁学,而且学得有模有样。当年它被唐朝打败之后,立即派出大批遣唐使。那时日本弥漫的是一股“唐化”之风。二战结束后,东京的废墟瓦砾还没清除干净,裕仁天皇就签发了向美国派出留学生的诏令。所以,明治维新短短30多年时间,便把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国家,并不让人惊讶。日本与清朝的对决,是一个现代国家与前现代国家的对决。清朝怎么能赢? 记者:您说当时日本已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有什么标志? 刘亚洲: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觉醒。日本秉承中国文化上千年,其国家形态与它的母国是一样的: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人民只有宗族意识,没有国家意识。那时候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和日本来,都一致承认中日两国人民的忍耐与坚忍无与伦比,但另一个印象就是麻木不仁,对压迫逆来顺受,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日本有本侮辱中国人的书叫《支那论》,说中国人“似蚯蚓这种低级动物,把一段身子给切断了,其他部分没有感觉,仍能继续活着”。其实以此来形容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人,也不差分毫。但西风东渐之际,日本人断然斩断了上千年的文化脐带,脱亚效欧,加入了西方的发展行列。人民变成了国民。 百姓是不是国民,有两条重要标准,一是有没有权利,二是有没有财富。明治维新时,日本还搞了“自由民权”运动,其核心是“纳税人的参政权”。大久保利通说:“国家强大源于民众的富足。”日本走了和清朝洋务运动相反的路,鼓励民间资本。腐朽的制度不仅阻碍民族发展,为敌国入侵提供可能性,并在关键时刻出卖民族利益。甲午战败后赔了那么多钱,可战前买军舰,竟一分也掏不出来。有了国民,就有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很多日本学者在总结甲午战争经验时都认为,国民意识是战争胜利的最大法宝。国民国家是近代日本的基本国家模式。反观大清帝国,当日本在不顾一切地调动和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的时候,清朝则不顾一切地将民间思想火花扑灭于萌芽之中。战争从来就不是老百姓的事,甚至不是军人的事。威海卫陷落后,南洋舰队曾派人向日本海军请求,归还被俘去的南洋舰队的两艘舰只,因为这两艘舰是北上参加北洋水师会操的,而非参战,理应归还。此事成了海战史上的笑柄。 记者:一切事情,核心因素是人。

建军大业观后感

建军大业观后感 8月4日下午,我跟几个朋友相约来到顺义影剧院观看了纪念建军90周年的电影建军大业,看完第一反应是:震撼加热血。这部电影展现的是意气风发的一群年轻人,为了信念而不断努力,勇于献身的无畏。脖子系上红巾胳膊缠着白布的战士,斗志昂扬,喊着口令:“河山统一”的壮志雄心,一群年轻人拉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影片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头,以井冈山会师结束,以南昌起义为主线,秋收起义为辅线,高度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军队的困难,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建立新中国的决心。 影片一开始,在蒋介石政权和汪精卫政权联合帝国主义的多重打压下,无数的共产党员被残杀,加之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使得中国处在弱势的共产党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也使无数的共产党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影片里,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片段,一个是南昌起义时,作为南昌城制高点久攻不下,叶挺主动请战,帅炮兵部队轰炸制高点,“放”“放”“放”......毫不拖泥带水,其场景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叶挺的硬汉形象也在我心里建立起来。 三河坝战役是最惨烈的一次,也是我哭得最厉害的地方。为了给大部队争取时间,朱德率领3千人马死守三河坝,以一比十的差距阻击钱大钧的3万人马,三河坝战役第三天决定撤退的时候,朱德站在

满是尸体的战场上,决定留下200人为撤退争取时间,“父子同军者,父亲留下”“兄弟同军者,兄长留下”。200人的断后,留下的是其他人撤退的希望,也是未来国家的希望。为什么?是他们真的不怕死吗?是因为这些经过战火洗礼的灵魂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要把生留给新生代的希望,他们有奉献的精神,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都是把头拴在裤腰带上的。我记得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什么是幸存者?幸存者就是把别人的生命一起活下去。 1927年,各位革命先辈还年轻,毛泽东当时仅仅是作为湖南代表,在会上都没有发言权,粟裕大将军还仅仅只有19岁,只是作为守卫兵在门口镇守。贺龙大将军还在为入党而苦苦挣扎。正是他们加上温文尔雅的周恩来,放荡不羁的叶挺,沉稳内敛的朱德组成了一支有着无限潜力的队伍,他们意气风发,进行了武装革命,有着舍我其谁的阳刚,凭借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中国革命的重担。正如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以后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枪,井冈山会师,中国共产党的队伍逐渐壮大,点燃了中国胜利的希望,看到了新中国建立的曙光。 今年是建军90周年,为了缅怀伟大的革命先驱,让我们看到那年轻无敌、心怀理想、置生死置之度外的他们,像解放军人民致敬、像革命先烈致敬。

浙江省浦江中学2014届高考文综(历史部分)适应性考试人民版

浙江省浦江中学2014届高考文综(历史部分)适应性考试人民版 12.《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下 ①商人被列入市籍,剥夺部分国民待遇 ②商人家属也受到歧视 ③商人不得同时经营农业 ④商人的子孙只能世代从商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13.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主张蕴含民本思想的有 ①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天下为主,君为客 ④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 14.唯心还是唯物是今人区分不同思想家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这一问题上,下列思想家有相 同倾向的有 ①荀子 ②张载 ③普罗塔戈拉 ④王夫之 A .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④ 15. 近年来,关于谁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中韩两国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韩国学者的主 要证据是:《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印刷于公元1377年,发现于韩国清州,2001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它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韩国学者掌握了实物史料,因此韩国学者的观点正确 B .《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这一实物史料不足以说明韩国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 C .目前关于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还没有定论 D .活字印刷术起源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结论有问题 16.清朝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的“无 专官”。这反映了 A .军机大臣地位低下 B .君主权力进一步加强 C .军机大臣无决策权 D .清朝政治混乱 17.孙中山曾说:“夫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反对少数人 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与上述言论相符的思想是 A .平均地权 B .节制资本 C .耕者有其田 D .普遍平等的民权 18.右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以下对当时中国经济形势的解 读,正确的是 A .1960年工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B .60年代工业发展总体退步 C .60年代改变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政策 D .工农业比重得到一定调整 19.下列有关现代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方针(方向),其提 出的先后顺序是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②“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③“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第18题图

揭秘粟裕大将辞帅的难言之隐

揭秘粟裕大将辞帅的难言之隐 导读:本文揭秘粟裕大将辞帅的难言之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揭秘粟裕大将辞帅的难言之隐 1952年,全军开始干部评级工作,正式确立军队干部等级制,并着手授衔的准备。 次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提出"如果可能的话,拟于今年(1953年)7月份全军实行军衔制度". 从这时起,元帅、大将人选已在中央书记处的考虑之中,也就是《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说的"军衔鉴定"工作。 最后在人选既定的情形下(即贺龙1953年透露的内定),为使职务与军衔相匹配,罗荣桓于1954年6月被增补为军委委员、军委副主席,随后成为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委员,从而在1955年9月顺理成章授衔元帅。 这一点,似乎与王树声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1954年1月前,曾是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的王树声职务并不高,仅为湖北省军区司令员。因中央书记处决定授他大将衔,因此他在短期内,相继被任命为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湖北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总军械部部长。 正因为此,认为自己资历不够,被毛泽东称赞"是个老实人"的罗

荣桓深感不安。 得知中央准备授予元帅军衔后,他再次表现了一个纯粹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立即给毛泽东写信,说自己参加革命较晚,请求不要授给他这样高的军衔。 罗荣桓的请求无疑是诚心诚意的,但他的授衔与否,显然已不是个人的荣誉与待遇问题,而是代表了秋收起义以及全军的政工队伍,因此这一请求也就未被毛泽东批准。 罗荣桓主动辞帅,粟裕这个老邻居也不例外。 1955年的军衔制,特别是将军以上级别的授衔,的确有些令毛泽东为难。 张爱萍之子张胜说,当过一把手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最复杂的莫过于人事问题了。"许多重要的人事安排,并不是简单地看功劳和能力的,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人际关系以及各个方面平衡的需要。这也许会是个令人尴尬的话题。" 张胜似乎说出了1955年毛泽东的心里话。 由于不仅仅是出于军队正规化的需要,还是对开国将领们有史以来一次总授衔,多少带点"梁山好汉英雄排座次"的味道。而且,从西汉宣帝"麒麟阁十一功臣"、东汉光武"云台二十八将",到唐太宗开国"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国似乎早就有"排座次"的传统。 因此,最高统帅部极为慎重,酝酿、筹备几乎达五年之久。 "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一介书生杜甫当年尚有如此霸气的一问,授衔的将领们也大多把军衔看成是对自己过去战功、对革命贡

甲午殇思

读《甲午殇思》有感 岁逢甲午,狼烟犹在。《甲午殇思》在策划心语中写道:? 120年前的那场中日甲午战争,宛若无法痊愈的伤口、无法挥去的噩梦、无法逾越的鸿沟,令人在无法驱散的硝烟中悲不自胜?。甲午战败,中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新开通商口岸、增加内河航线等,使中国陷入更加深重的灾难。清政府无力承受巨额赔偿,只能向西方列强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原来的藩属国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严重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安全。台湾被日本割占,数百万骨肉同胞离开祖国的怀抱,饱受欺凌50年。而日本却因为武力掠夺,不仅得到了其此后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扩张的原始积累,甚至也为其扩大生存空间、伺机大举侵华打下了基础。 今天很多军事名家、当代学者,就120年前甲午战争的惨痛历史教训进行深刻的反思。其中,我很认同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的观点:甲午之败是文化之败。他认为:?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其文化。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分析甲午战争,同样必须分析双方的基因,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才能找到千年前的根源,也才能看清千

年后的发展?。通过中日两军当时的精神状态对比:?中国老百姓送亲人上前线,哭哭啼啼?、?日本欢送亲朋子弟入伍都以‘祈战死’三字相赠?、?旅顺大屠杀时,中国百姓几乎未有任何抵抗,绝大多数神情麻木,如待宰羔羊?,可以看出甲午之所以战败的端倪。在中国,一共发生过两次刺杀日本高官的事件,一次是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一次是尹奉吉炸死陆军大将白川义则。两个义士都是朝鲜流亡者。朝鲜人在中国土地上尚且如此,面对日本的疯狂掠夺和肆意屠杀,我们的国人是怎样自处的呢? 日本有本侮辱中国人的书叫《支那论》,说中国人?似蚯蚓这种低级动物,把一段身子给切断了,其他部分没有感觉,仍能继续活着?。《日清战争实记》描述:?支那大将身形高大,力气超群,貌似可指挥三军,然一旦开战就变成弱虫一条,尚未听到枪声就逃之夭夭,甚至披上妇女衣装,企图蒙混过关。?李鸿章幕僚也说:?倭人常谓中国人如死猪卧地,任人宰割,实是现在景象。?这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一条鱼病了,是鱼的问题;如果一条河的鱼全病了,那就是水的问题?。这个?水?就是指中国文化。 首先来看看日本的历史和文化。日本对中国和亚洲的威胁由来已久。日本1.2亿多人口,拥挤在狭小的岛屿上,四面环海,又在地震多发的不稳定的板块上。自然的危机感极易诱发其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而在历史上,日本一直就是

建军大业观后感

建军大业观后感 7月27日,《建军大业》上映,我也赶着热潮去看了建军大业,看完第一反应是:震撼加热血。我看过刘伟强导演拍摄的《古惑仔》、《无间道》系列电影,他对于反叛、不羁的拍摄异常到位。这次电影展现的是意气风发的一群年轻人,为了信念而不断努力,勇于献身的无畏。脖子系上红巾胳膊缠着白布的战士,斗志昂扬,喊着口令:“河山统一”的壮志雄心,一群年轻人拉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工人和学生被北洋军阀惨烈杀害,横尸遍野,这一幕看得我触目惊心,在历史的方面我确实知识面太窄,对于各位伟大的战士,不太熟悉。但就整部片子来看,气势磅礴,看完让人荡气回肠,先一辈的开拓者让我们无比的敬佩,我们庆幸出生在一个没有战争的时代。 在这部影片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需要安插各个角色,着实有些困难,但坐镇指挥的周恩来、刘伯承,还有枪指华灯震慑全场的朱德、在德胜门与藩台衙门冲锋陷阵的贺龙与叶挺,是让我印象深刻的。 1927年,各位革命先辈还年轻,毛泽东当时仅仅是作为湖南代表,在会上都没有发言权,粟裕大将军还仅仅只有19岁,只是作为守卫兵在门口镇守。贺龙大将军还在为入党而苦苦挣扎。他们意气风发,进行了武装革命,有着舍我其谁的阳刚,凭借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中国革命的重担。 朱亚文饰演的周恩来儒雅,睿智,身姿挺拔,和我心目中的周总理形象比较吻合,他在看到4.12屠杀事件之后,站在窗边发誓的一幕,让我深深感动,或许这只是电影桥段,但是我觉得真实的周总理就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不然也不会有“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壮观景象。 叶挺将军后人叶大鹰曾发微博成:“对于腿都站不直女里女气的小鲜肉来演叶挺是一种对叶挺的羞辱,而我作为一个观众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欧豪演叶挺有功有过,他在整个片子里的角色,是我最深印象之一。在带领军队在进入南昌之时,面对城门守卫的阻拦,依然是霸气直前,对方说没有接到命令,他就现写一个命令,带着他训练得让人畏惧的的铁军进入南昌,这点演技虽然比较浮夸,但演出了那放荡不羁的感觉;还有在面对军痞挑衅自己的兵时,毅然站出,他感动的我的是拿起鞭子抽兵痞的模样;南昌起义的时候,去增援贺龙将军部队,在那炮火烟弹中,声嘶力竭的吼着:“放”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将军应有的血性与无畏体现了他的硬汉气质。 朱德在1927年时已经40岁,在相比于其他年轻的革命者,多了一份沉稳与内敛。南昌起义前晚,他杯酒交错的巧妙周旋,冷静的掌握着场内所有人的动向,牵制住敌方的力量。在三河坝战争中,运筹帷幄,用三千兵力硬生生拖住了钱大钧三万兵,临危不惧、大敌当前、英勇抗战、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三河坝战役第三天决定撤退的时候,朱德站在满是尸体的战场上,上一次的硝烟还未散去,下一次的突袭可能就要来临,需要留下200人断后为主力部队争

2019届高三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4)

杨村第三中学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总分60分。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公元前 6 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 10 个地域部落取代了 4 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 世纪晚期嬴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建立了官僚政治 B.打击了贵族政治 C.不利于中央集权 D.改变了社会性质 2.清代康熙皇帝有35个后妃和24个儿子,嫡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后被废。最终康照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做继承人,秘密建储制由此开始。谚现象在实质上 A.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体现了一夫多妻制的弊端 C.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削的合法性 D.说明了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②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③明朝的内阁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 4.钱穆认为,这种选拔方式骤看极合情理,然而切实施行中却存在毛病……读书求学,便有诸多限制,读书机会很不易得。但对于一个读书家庭来说却是极为简单的。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这种选拔方式”是指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5.下列四幅图反映了北京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名称的变化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②①④③ D.④③②① 6.罗马帝国征服的亚洲行省的叙利亚、小亚细亚,北非行省的埃及,经济都很繁荣,罗马向行省输出陶器、橄榄油、葡萄酒等产品,从行省输入粮食、纺织品、金属制品和著侈品。面对这种情况,罗马当局和法学家制定了 ①规范商品交易活动的法律②适用于帝国各民族的法律 ③调整平民贵族关系的法律④强化维护奴隶制度的法律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2019尔雅答案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一) 1 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派喊出了的口号是()A ?A、 以日本为师 ?B、 求富 ?C、 求强 ?D、 中体西用 2 《南京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C ?A、1840年 ?B、1841年

?C、1842年 ?D、1843年 3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哪一年发生的?A ?A、1868年 ?B、1854年 ?C、1842年 ?D、1840年 4 50年代时,北京大学的历史系是几年制教学?C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5 中国近代史而言,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最为复杂,对中国近代历史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国家关系是:B

?A、A中美 ?B、B中日 ?C、C中俄 ?D、D中印 6 日本是哪一年被美国打开大门的?B ?A、1852年 ?B、1854年 ?C、1860年 ?D、1864年 7 王晓秋认为近代对中国关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哪个国家?A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8 鸦片战争是在哪一年发生的?A

?A、1840年 ?B、1846年 ?C、1940年 ?D、1946年 9 光绪帝维新变法的教科书C ?A、A《日本国志》 ?B、B《劝学篇》 ?C、C《日本变政考》 ?D、D《康南海自编年谱》 10 美国打开日本大门后,与日本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正确 11 《日本国志》作者是魏源。错误 12 两国关系恶化的年代宫崎滔天支持了孙中山的革命正确 13

近代中国人研究日本的集大成著作是《日本人》错误 14 中国的世界史应该放在世界的角度来考察,这是拓宽研究视角的主要视角。正确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二) 1 《近代中国人日本观的变迁》是谁的著作?A ?A、王晓秋 ?B、康有为 ?C、黄遵宪 ?D、李大钊 2 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认识及其中国观的转折时期B ?A、A室町时代 ?B、B幕末和明治初年 ?C、C大正时期 ?D、D战国时代

《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一书,是刘亚洲、丁一平、金一南、罗援等多位军事专家对甲午国耻的研究论述文集。本书集中展现了当年甲午战争的历史细节,并分析比较了战争双方的国家制度、军队建设、战略战术、人物风貌等方面。通读本书,不但使我对于甲午战争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而且联系到具体工作,也是给了我不小的启示。 纵观全文,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字:改革。任何一个组织如果不进行有效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人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思想观念上落后更要挨打,当时的清政府无论在经济、军事实力上并不比日本差,但最终还是造成了甲午战败。究其原因思想观念上的落后是一个重要方面,那时的清政府还秉持着“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的观念,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观念的指引下,器物上虽有革新,但是思想观念却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以旧思想指导新实践,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在工作中,不仅要抓住机会革新器物,更要在改革器物的同时,革新自身的思想观念。 其次是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作风就是战斗力”,这是徐向前元帅的一句名言。这也是古往今来的一条铁律,战争实践反复证明,优良作风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当时的北洋舰队,装备精良,可是作风方面可谓是弊病丛生,士兵“腰间皆斜插烟枪一支”,“平居烟酒淫赌,沉溺往返”,军队中这些风气的存在也预示着战争的必然战败。这里,我想起了去年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及今年的“三严三实”教育活动,这些都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手段。作为国企领导,我深感企业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团队的作风建设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最后,本书也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19世纪中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并毫不掩饰要发动一场“征讨清国”“扬威海外”的侵华战争。大战瞬间即至,而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