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李子勋谈后现代心理学

李子勋谈后现代心理学

李子勋谈后现代心理学
李子勋谈后现代心理学

李子勋谈后现代心理学

李子勋谈后现代心理学:心理疾病是"看"出来的

大学生周刊实习记者?程仕才

09年04月27日08:43??来源:

人物简介:

李子勋,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委员会成员。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约心理专家。《必读》、《女友》、《》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4月10日,着名心理学家李子勋来到英杰交流中心的新闻发布厅和交流后现代心理学。本文根据讲座内容整理而成。

心理学需要改变

我们长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该如何向新一代的人介绍心理学。坐在讲台下的有“90后”的吧,而站在讲台上的都是“60后”的人。自心理学创立到现在有一百年了,人类这个群体真的是一成不变的吗还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人自身也会变化?

心理学的产生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科学主义盛行。心理学也受到当时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当时的理论体系到底适合不适合现在的们呢是要为你们创造一个新的模型,还是要把你们套在快一百年的旧的模型里面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其实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不太了解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因为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不同的现实。一个人面临的环境决定了他的价值观和思维结构。我们这代人接受的都是非常线性的思想体系,但是这个体系是不是真的对人的心理是一个权威的解释呢后现代理论认为,过去所谓的科学并不是一个代表真实形态的科学,包括心理学在内。所以在后现代有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要重建一种心理学的系统。现在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在谈心理社会学而不谈心理学,为什么人并非仅仅是一个本我的驱力完成,其实是一个社会的产物,他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体系里面。所以现在不再把心理学和社会学分割开来,而把它们糅合起来。

心理疾病是被“看”出来的

另外一个特征,过去的心理学家都自以为掌握了某种真理。一个学过心理学的人能看到心理学上的疾病,这种“看到”是值得分析的。一个未曾学过心理学的人看不到心理学的问题,或者一个未曾学过抑郁症的人不知道抑郁症是什么,他也无法去诊断抑郁症。只有在内心已经建立了一种观察系统或者诊断的能看到疾病。这种“看到”到底是一种建构,还是一种真实存在,这是在后现代一直不清楚的问题。

我们究竟是有了这一套观察系统才看到了问题呢,还是问题本身就存在所以呢,现在的心理分析师,不管是美国、英国还是德国的,他们都普遍地非常谦虚,因为他们不敢说把心理学学会了。他们不知道问题是真实存在还是因为这套观察系统才被看到的。现在国外的心理学家把他们的称呼都改变了,不再称治疗,改成“服务”了,他们都变成了心理服务医师。

“服务”取代“治疗”

服务和治疗巨大的差异,就是一个心理医师是以一种服务的意识进去还是以一种权威的意识进去。服务是指我用所知道的心理学知识为你设身处地去思考。好比《肖申克的救赎》里,主角是一个会计师,但是他不跟他的当事人讲会计学的知识,但是他利用自己的会计学知识为当事人避税。这就是服务。在心理学上来讲,我们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都不需要将好的心理学的知识、观念、方法告诉来访者。

一个简单的例子,你不知道为什么会爱上一个人,人的内心世界呈现的复杂性不是科学所能解释的。心理服务就是给人设定一些更useful而不是yes的生活方式。在服务理念上,你眼睛里看不到问题,看到的是当事人生活的一种类型,而这种类型不再有一个硬性的标准。

在服务理念上,对当事人要做的是关怀。这不像过去强调中立原则,而是强调你是不是关怀你的当事人。你怎么让当事人感觉到来到你身边很舒服。心理医生不再认为自己知道什么东西,而是以一种无知的态度去接触来访者。

后现代还有一个思维是,一定要把解决方式还给来访者,要让来访者自己找到一个和社会、自我、环境相适应的方法。而心理学家不再强行指导其应该怎么做。

蝴蝶效应应用在心理学——扰动

后现代治疗有一个名词就是蝴蝶效应。你是来访者,我不了解你,不管你讲了多少,我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你在讲述的时候,你所表达的只是一种叙事,而不是真实的情况。体验不能被言语系统完全转述。这就意味着,你来我面前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否能达成,是不是激发了我强烈的负面情绪。我们分析的是他当下的情绪而不是他讲的故事。后现代治疗是一种以扰动为主导的治疗,比如你谈你的强迫症,来到心理医生这儿,心理医生不怎么跟你说强迫症。你关心你的麻烦,但是心理医生并不跟你说麻烦。他回避你的麻烦,甚至把你导向一种没有麻烦的生活情景中去。

下面我们谈分裂分析。过去我们认为,所有的心理问题都跟我们早年受到的创伤有关,这些创伤都是实实在在的。后来发现这些东西不见得是实实在在的。在分裂分析中,我们并不关心他早年受到的创伤是什么,而是关心他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这是创伤。比如说一个人特别爱洗手,中学洗

手,到了还洗,但是在没有看到一个强迫症洗手的宣传之前,并没有觉得自己洗手是不好的。但是什么时候他把这个看成是病态呢对于洗手,如果内心有别的解释系统,比如说爱干净,当用这个解释系统的时候,他和自身是协调的。但是当有另外一个解释系统进来的时候,就破坏了这种协调。当科学的真理告诉你这个是病,你才发现这是病,才发现它真的妨碍你。

我们在研究言语系统的时候,后现代有个方法叫做言语分析,我们通过叙事来把握你的内心。比如说你用了一个二分的,因果的,线性的,非此即彼的逻辑,正好把你陷入困境。这个时候,心理医生反倒不主张这个逻辑,用另外一种逻辑,用一种既什么又什么或是一种存在式的方式跟你交谈。这种叙事就会破坏你原有的叙事系统,结果你回去的时候痛苦就看起来不那么重了。这叫做不治疗的治疗,道家思想里面的无为。

好坏一体

后现代有一句名言,叫做把硬变软。生活中的很多规则都是被硬来决定的,而不是软,但实际上世界是软的。

我们从中国字的构字讲起。中国字的构字本身是一个二分的体系,中国人用象征性的东方思维体系。比如说阴和阳,原来没有什么阴和阳,而是我们创造了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描述的是同样的事物,并没有两样东西。虚和实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你用“实”的言语去描述他就是“实”的,用“虚”的言语来描述它就是“虚”的。比如说慧能和神秀,神秀用“有”的境界去描述这个存在,而慧能用“无”的境界去描述存在,其实两人的描述没有区别,没有高低之分。其实不存在高级和不高级,关键是用在什么地方才适用。对于中国文字来讲,对错、有无、好坏都是一体的,并没有什么区别。

只要说,你的缺点不改,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孩子就突然发现自己的某一部分是不受喜欢的,并对此逐渐产生认同。所有三岁以后的孩子,他的眼睛就不亮了,不像天使一般。直到70岁以后的老人才会重新发亮,因为他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对错对他来讲就没有意义了,因为活得太长了就不在乎了。

非言语的治疗

后现代更推荐非言语的治疗,所以我希望在座的心理学家们要转向一些非言语体系的帮助。这种方式是以一种Group小组,以来访者帮助来访者。这样获得的成效更大。一个从来没有得过强迫症的心理学家,哪怕是顶级的专家,他也永远了解不了强迫症,因为他从来没有体验过。他看到的强迫症只是一种描述,一种科学的描述,而描述是靠不住的。言语所能表达的东西是非常糟糕的。但是如果强迫症的人在一起做小组,互相帮助,就会非常useful,因为他们彼此都了解。

谈到这儿,我要讲一个理论叫“汪汪”理论。什么是汪汪理论呢我们现在可以通过言语交流的东西是非常少的。我们都知道狗的叫声是有充分的复杂性的,有很多种类,比如说有的狗是藏獒,它绝不会汪汪地叫,小京巴才会汪汪地叫。但是我们的言语在一个现实定义方面,使用了“汪汪”这一个词。“汪汪”这个词叫通约,就是说我们只要看到“汪汪”,就会觉得这是狗的叫声。言语所能表达的是“汪汪”的层面,我们要忽视巨大的差异性,来导出一个通约的逻辑来交流。也就是说言语的存在不是为了真实的描述,而是为了交流我们对真实的感受。其实科学层面所实现的交流,都在“汪汪”层面上。大家把这个想通了,就把心理学想通了,也把所有的科学想通了。

向“80后”学习

心理学家要想做好,我们要跟你们学,我们要坐下来跟你们平起平坐,研究1985年以后的孩子是怎么生活的。我经常说,我们应该跟80后的人学习怎么生活。我们不应该把焦虑传给他们,让他们恨不得找不着工作就去自杀。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意识,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成为垃圾。

但是这个年代不是这样的,这个年代每个人都以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也没有谁说没有工作就是耻辱。为什么这一批孩子跟我们有同样的焦虑呢这让我觉得是不是我们这代人干了什么错误的事呢,才让他们这么痛苦。他们的生活是充满着娱乐和游戏化的,他们是在当下社会的生活,充满着创意的、自在的思想。所以我希望们能多跟你们做朋友,多听听你们内心的想法。

(责任编辑:姜颖)

后现代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概述

20世纪的文化经历了三个时期:前现代、现 代和后现代。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后现代文化的兴起,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界逐渐兴起并传播开来,这就是后现代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的特征在于对现代心理学予以反叛和消解,尤其是对以实验主义、实证主义和个体主义为宗旨的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反叛和消解。它是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心理学陷入“合法危机”的形式下萌生的一种探讨处于后现代境域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机制的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新视野、新趋势。 1.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思想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现代心理学已处于危机之中,传统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思想和方法应受到抨击和反叛。综合其思想,现把后现代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在研究内容上,后现代心理学认为应当看重局部的、边缘的、有用的、本土化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而对普遍的、抽象的、客观的、囿于实验室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感兴趣。 在研究对象上,倡导突破传统心理学在研究 对象上的固执与褊狭,主张不以可观察的对象为限,力主心理学研究视角的多样化。 在研究方法上,提倡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主张整体论、建构论和系统观的研究法则,反对人为地分解和切割人的心理现象。倡导以社会建构论、历史文化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反对割裂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重视人的主观性、能动性 和创造性,认为把客观性、经验性这些硬科学的实证原理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是荒唐的。主张恢复和重视心理学质化研究的地位和价值,以弱化科学主义心理学对量化研究的过分器重,终结实证方法的霸权地位。 在研究理念上,提倡多元性、不确定性、无序性和矛盾性,淡化对绝对性、客观性、普遍性真理的追求,注重从文化、历史、社会、环境等方面来考察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机制。关注事实与价值的融合,认为人的态度和价值可以决定什么东西可能成为事实。重新确立了价值、目的、意义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在学科定位上,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对现实问题的适应和解决,强调心理学的生命力在于实际应用,坚持心理学之边缘性、交叉性和中间性的学科定位。 作者简介:杨彩霞,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家庄,050091。 王 伟,陕西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延安,716000。 后现代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概述 杨彩霞王伟 摘要:受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后现代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界逐渐兴起 并传播开来。后现代心理咨询也以其认识论的改变和研究范式的转移成为后现代思潮的表现形式之一。尽管人们对后现代心理学和后现代心理咨询还有诸多争论,但这一思潮却能引发我们推进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扩大心理学的视野、深化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从而树立大心理学观。 关键词:后现代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咨询

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的核心观念

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的核心观念 后现代对话和现代对话最大的不同是后现代对话重视去标签化、去专家化、相信对话和共同反思的过程能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性。更核心的是后现代对话将如何对话本身视为一种专业,对话不再只是理所当然。 在咨询中,心理咨询师虽然以来访者为中心,但其实依然是权威的,我知道你哪里不对了,你应该如何成长起来,每一个来访者都有问题了,都找专家,于是专家三下无除二给你解决了,他会觉得专家很厉害,于是就开始依赖你了。你越帮他解决,他就越不可能自己解决,最后你就把他的武功全废了。 这是现代的人本主义,但是达到了后现代,治疗师连这点都没有了,咨询师和来访者是不平等的,你凭什么和他平等,只有他自己才了解自己,你想拿你自己的理论去套他,连门都没有,他自己最了解自己,他是他自己最好的治疗师。每一个来访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问题能力,最后都会让你感叹,他是这么解决问题的,我还要帮他吗?来访者自己就解决了问题。 后现代心理治疗与现代心理治疗相比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变化: 第一、对心理问题定位的视角转换。与现代心理治疗着眼于个体的感受、把心理问题定位于个体内部有所不同,后现代心理治疗把心理问题定位于人际之间,即以语言为媒介的种种关系构成的社会空间, 强调的是语言的社会过程。 第二、治疗任务的不同。后现代心理治疗的任务就是对固有的社会观念进行重构,即建构新感受的过程。也可以说是通过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对话,建立和发展新的意义的过程。面对新的治疗任务,治疗师要问的问题是某种特定的自我描述能否被改造成一种新的形式,或是用另外一种替代的描述能否同样处理好同一个事实。治疗师与来访者并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共同的参与者。他们所进行的思考、感受及想象并不是个体的内心事件,而是通过参与而建立起来的过程。参与的媒介是语言。治疗师要对他本人的意见、价值观的后果承担责任,并且也要鼓励来访者这样做。在这样的治疗方案中,治疗师帮助来访者把症状或问题看作是生活的社会形态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疾病或是个体的内部问题。这种“生活中的冲突”并不是发生在思想与情感之中,而是在不同的冲突性的社会情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 (2) (1)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 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心理学文献的初步读解 社会心理学后现代理论及其启示 人性:构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 再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 家庭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 理工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运用研究 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朱震亨中医心理学思想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自体心理学理论及其在心理障碍中的咨询应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用叙事心理学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黑人的自我建构过程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 社会心理学后现代理论及其启示 人性:构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 再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 家庭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 理工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运用研究 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朱震亨中医心理学思想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自体心理学理论及其在心理障碍中的咨询应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用叙事心理学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黑人的自我建构过程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研究 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 张 人性:构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 再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 家庭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 理工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运用研究 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朱震亨中医心理学思想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自体心理学理论及其在心理障碍中的咨询应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用叙事心理学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黑人的自我建构过程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研究 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 张从正医学心理学思想探析 积极心

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

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 【作者简介】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西安710062;男,教授 【摘要题】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是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思潮,是后现代主义时代精神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反映了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信息社会,从产业商品过渡到消费商品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态。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还原论、弗洛伊德的生物还原论以及人本主义学派的“自我中心论”的批评以及加强对高级心理研究的建议是值得深思的。但对主流心理学的全盘否定,对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因果决定论的怀疑是没有根据的。未来心理学的发展只能是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朝着文理结合、微观与宏观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地探索与前进。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心理学思潮 【正文】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心理学界似乎显得相对的平静和安宁,既没有唇枪舌剑的学派相争,也没有周期性的震荡和摧毁性的理论重构。心理学似乎不再是一种不具备范型的前科学,心理学的应用价值也得到社会更为广泛的认同。但是,透过这些表面的平静和安宁,人们又会发现:心理学总是在否定之否定、批判与继承中开拓自己新的历程。60年代兴起的认知心理学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借用计算机的理论和模拟的方法对新老行为主义提出挑战,把研究的重心转到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与此同时,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

析学派都提出尖锐的批评。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西方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次浪潮。近10年来,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想又在世界上慢慢地传播开来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它便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Postmodern Psychology)。那么,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其主要观点是什么呢?本文就接触到的资料对此作一简单的评述。 一、后现代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由 要了解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因为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表示现代化的后期或资本主义发展的后期。有人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完全商品化了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是在60年代中叶建筑学中使用的。后来,艺术、文学、社会学领域也经常使用这一概念。70年代,法国的某些哲学家从哲学发展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这一历史时期进行了界定。后现代主义思想是对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认识和分析。也可以说是近10年来各种哲学思潮、艺术观点、建筑风格、社会心态的汇集。例如劳塔得从知识结构的变迁方面阐述了后现代知识结构的特征。弗克特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后现代时期知识的商品化与权力的联结形式。后现代主义思想是对后现代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特征和代表某种时代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思潮,它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与反思,对科学与文明的审视,对线型二分化认识论的置疑,对人生价值的重新估价。无论是从艺术观、文化历史观还是从哲学思想来看,后现代主义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从产业型向消费型过渡时期,人们面对现实与理想、信念与行为的矛盾。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既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又

后现代心理学概观(1)

2004年6月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un.2004 第20卷第2期 Journal of Nanton g T eachers C olle g e (S ocial S ciences Edition ) V ol 120,N o .2 叶浩生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后现代心理学家反对以往的心理学理论和流派把心理或行为看作是一个独立于研究者的“实体”。后 现代心理学的典型特征是反对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它认为心理现象并不是一种“精神实在”,而是一种文化的社会建构。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论,多元文化论、后现代女性心理学都是后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社会建构论;多元文化论;女性心理学[中图分类号]B84-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89(2004)02-0121-05 [收稿日期]2004-03-22 [作者简介]叶浩生(1955-),男,江苏徐州人,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 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心理学史和理论心理学研究。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则项目[DBA010161]。 一、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出现于西方哲学 和社会科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影响了心理学家,其直接的结果是80年代以后产生的后现代心理学。从后现代的立场出发,后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尽管以往的心理学理论和流派充满着对立和矛盾,但是它们都是现代主义的产物,即都是把心理或行为看作是一个独立于研究者的“实体”。这个“实体”客观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着研究者去发现和认识。心理学的知识是以这个实体为基础的。后现代心理学反对这样一种观点,其基本主张是: 第一,反基础主义。现代主义站在两分法的立场上,认为存在着作为理性的主体和被主体理性认识、描绘、反映或表征的客体或实在。这些客体或实在是自明的,不需要加以证明。知识是以这种实在作为基础的,科学的知识是这些实在的精确描绘。心理学的知识同样如此,从理论上讲,心理学的知识是对作为“心灵”、“精神”等实在的精确反映。依照心理学中的基础主义观点,心理现象的分类是以心理的实在作为基础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人格等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成为我们对心理现象分类的根据和理由。然而,“在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 构论看来,由于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语词而社会建构的结果,语词的意义又随着群体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即语词的意义依赖于社会过程,因而我们不可能达到对世界的客观理解。知识只不过是以语言形式表述的社会一 致意见。”[1] 因此,心理学的概念,诸如态度、情绪、记忆、 思维、人格和个性等并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精神实在”作为基础,它们只不过是心理学话语的建构物,并文化地、历史地存在着,随时间、地域的不同而不同。 第二,反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反本质主义。依照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心理学中的本质主义有三种表现形式:(1)经典本质主义。经典本质主义认为每一种事物都有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恒定不变的本质。记忆和思维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两者具有不同的加工机制,经验实证方法是达到这一内在本质的有 效途径。(2)现代本质主义。现代本质主义认为在千变万 化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自然的、普遍的本质。在心理学中,这种本质主义表现为生物决定论,认为行为虽然千变万化,但都是由生物驱力决定的。(3)文化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化对人的成长过程的影响,但它并不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会“内化”为人的“本质特点”。心理学中的文化本质主义认为文化通过儿童的社 后现代心理学概观

试论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实践及取向

试论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实践及取向 [摘要]长久以来,在现代心理学中存在着学院式的理论心理学和非学院式的专业服务实践之间的紧张与对立。在后现代思想的影响下,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专业实践,柯费尔认为是专业实践复兴的象征,波金霍恩则认为,关注于治疗服务实践的心理学,虽然不是自觉的后现代,但却证明了后现代原则对该学科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后现代心理学思想实践取向 后现代心理学的核心是社会建构主义,“它更关心心理的社会建构,注重社会的因素、意识形态的影响等等,其分析的焦点处在社会水平上,且后现代心理学关注理论对观察的指导意义”。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现代心理学客观实证的方法所得到的知识僵硬而且远离人们的实际生活,不能完全揭示真理和规律。它的主流范式的基础性前提是科学中心论的实证主义,它重视科学与知识的客观价值,强调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认识真理、逼近真理的唯一方法和途径。实证的方法最终能够揭示真理和规律。长期以来,现代主义的这种理性科学观点支配和垄断了整个心理学界,在心理学的学科共同研究纲领中,“自然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实证心理学,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核心,不可动摇.这一点成为后现代心理学批判与解构的首要标靶。 一、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萌生 追随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心理学针对现代心理学的传统范式进行反思与解构,它对心理学长期以来囿于方法的追求和琐碎的实验分析,紧紧步自然科学的后尘,超然于社会文化视野之外的种种弊端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与抨击。 受哲学领域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对立思潮的影响,长久以来,心理学也分离为“自然科学”取向和“人文杜科”取向,且这两种取向一直处于激烈的对立之中。科学主义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解释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科学主义心理学将人的心理现象物化和非人化的实证研究方式不以为然。这种冲突和分歧构成了现代心理学发展的独特风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加深,西方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个人心理问题,历经百年发展的心理学无法有效地解决,导致人们对心理学的信任危机。 同后现代主义一样,后现代心理学比较宽泛,难以精确地把握和描述,它包含许多形式的理论流派,这些不同的后现代心理学流派之间尽管存在许多对立与

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后现代主义”应该是和“现代主义”对应的,而且应该是在“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当然,这里的“后”有“之后”的意思,没有“现代主义”也就不会有“后现代主义”的说法,然而,这里“后”还有更重要的一层意思就是“相对”的意思,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的很多思想其实是针对现代主义来的,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为了创立一个理论,为了创立一个主义而出现的,而是在现代主义的弊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有关专家考证,“后现代主义”一次最早出现于1934年出版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中,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 如同很多的哲学、心理学范畴的名词一样,后现代主义推广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而且后现代主义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上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加以理解:文学艺术上的后现代主义;社会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因为我们认为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虽然这句本身就是要被后现代主义所怀疑

的),我们要讨论的是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后现代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解构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前者包括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以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为代表的新解释学;以美国哲学家奎因、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这种后现代主义否定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拒斥本体论,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主张向统一性开战,取缔“深度模式”,宣扬所谓不可通约性、不确定性、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最终陷入了以推崇主观性、内在性和相对性为特征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就像尼采所说的“存在的只是解释”完全否认了客观的存在。后者主要是大卫·格里芬的思想,他倡导创造性;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关爱世界,力图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对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哈桑把后现代主义概括为如下特征:不确定性,它包括多元论、反叛、随机性、分化、模糊和破裂;破碎性,包括对总体性的不信任;反正统性,对权威的挑战是其重要内容;非我性,抛弃将主体等同于实体的传统;内在性,反对超验性,强调心

后现代主义思潮人本心理学

v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心理学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02 作者:车文博【内容提要】后现代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某种相同性,且与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现象相关,加上又都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故后现代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冲击的同时,又在反对科学主义、重建人际沟通和实现人的个性等方面有某种一致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科学主义/人际沟通 【正文】 1 后现代思潮的实质及其特征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 1.1 后现代主义经历的4个衍化阶段 (1)1934~1964年是后现代主义的术语开始应用和歧义迭出的阶段;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后期是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精英意识彻底决裂并呈现一种反文化和反智性的阶段;

(3)1972~1976年是正式出现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阶段; (4)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后现代主义概念日趋综合和更具有包容性阶段[1]。 后现代主义已远超出文学艺术领域,而深深渗入到哲学、科学哲学、心理学、XX、法学、教育学等许多领域[2.3]。其中与心理学有关的思想家有: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哈贝马斯(Jurqen Habermas,1929~)、拉康(Jacques Lacan,1901~)、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福科(Michel Foucault,1926~)、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库恩(Thomas Samual Kuhn,1922~)、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3~)等。 1.2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1)反主体性(counter subjectivity) 后现代主义哲学继尼采的“上帝死亡”的口号之后,提出“主体死亡”、“人已死亡”的口号,他们的意思是说主客二分式的主体和人的概念不现实,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已破灭。 (2)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为人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3)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没有独立自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这就是说,世界本身有语言的结构,语言不是人表达意义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体系。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语言来中介着的,所谓事实、真理只是语言上的。在他们看来,“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这样,人就从西方传统哲学所讲的

后现代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关系

后现代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关系: 在工作坊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提问,后现代心理学各个流派(焦点解决、叙事心理、合作对话实践和反思团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我个人的偏见和理解是:这四个流派是一家子,既有作为兄弟、亲戚相似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 一.相似:这四个流派的哲学基础都是后现代哲学,包括:社会建构论、诠释学、对话理论和叙事理论等。后现代哲学对于语言、知识的反思和质疑,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视,在这四个流派中,得到不同程度和侧面的体现。这四个流派共同拥有的对于人的假设:相信人是面对和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个人拥有很多的潜能和资源。对话过程可以帮助人去了解、发现、甚至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二.不同:我个人对于不同的理解是四个流派的创始人个人风格的差异。知识和流派都是由人创造,也是由人传承和践行的。四个流派的创始人虽然同样受到后现代哲学的影响和启发,由于个人经历以及经验的不同等原因,各自发展出了不同的学派。这些流派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在经历新的发展,四个流派也在不同程度的相互融合。 三.具体的不同: 1. 比如发问。在叙事以及焦点的问话中,有比较明确的方向和意图,那就是找到优势与解决方案,然后不断扩大、丰厚。而在合作对话实践的问话中,问话更多是作为邀请,尝试去理解对方的意图,通过问话,开启更多的可能性,而不一定强调或者定义“积极”或者“消极”,反思团队的问话,好像也是更多“如实呈现”。 2. 技术层面:相比较与合作对话和反思团队,叙事和焦点有较为清晰的技术,比如叙事中的外化、解构、见证、叙事地图、丰厚等,在焦点中有量尺问句、奇迹问题、关系问句等。而在合作对话和反思团队中,则好像没有很明显、清晰的技术。贺琳在自己的书中也多次提到,合作对话是生活哲学(life philosophy),而不是技术(technique)。 3. 对于主流叙事、价值观的看法:叙事由于受到福柯等人的影响,对于主流叙事给其他非主流声音的压制比较敏感,而在合作对话和反思团队中,这种敏感则不明显。 4. 合作对话和反思团队相互影响非常明显,这两个学派的创始人来往很多,彼此的启发也很多,在各自的著作中,经常相互引用,在合作对话实践的工作坊中,反思团队的形式也是经常出现。 5. …..(有待在发展传承中继续总结) 四.四个流派的融合与发展:2013年3月我在美国休斯顿参加了一个会议“Conversation Fest”,这个会议汇聚了四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我在这个会议上的兴趣之一就是看看各个流派的最新发展以及融合,也的确看到一些整合:比如叙事与合作;焦点与合作;后现代心理学对身体层面的关注等…….

认知主义心理学

新认知主义语文观的探索与建构主义教学观批判 ——关于后结构、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念的质疑(上)马正平[1]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师大写作与思维研究所,610068) 文章来源:马正平写作学与美学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f76254923.html,/ReadNews.asp?NewsID=241&BigC lassName=语文教学论研究生&SmallClassName=学术讨论&SpecialID=0 摘要: 本文在对当代大学非构思(生长主义)写作学理论与教学产生高校的基础上,对西方现当代的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教学论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论理念进行了质疑,认为必须超越因反对知识主义而走向极端的建构主义、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哲学观念与方法,重新反思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并在深化缄默知识论的基础上,进入认知主义、新形式(思维模型)主义的后后现代主义的教学哲学境界,从而建构真正面向21世纪的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切实有效并高效的语文教学境界。 关键词:有效语文教学;建构主义;多元智力;生成主义;新认知主义

一、新认知主义:生成主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应用 基于笔者曾有17年(1982-1998)教育学院中文系讲授《写作与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和长期从事中学作文教学的经历,以及我与应刘永康教授之邀参加《语文教学论》的机会,我在主编《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时将《高等写作学引论》、《高等写作学思维训练教程》、《高等文体写作训练教程》(上、下)的动力学、生长论的非构思写作原理与教学原理转化到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去,专门构想了一册面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当代中学写作教学心思维》。不仅在该书第三编第八章“面向21世纪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观念与教学体系”的中详细建构了《DCC(动力学、操作化、成功感)作文教学导写导练》和《新路径(即动力学、生长论、非构思)作文训练》等非构思中学作文教学的作文只适于作文教学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及其练的体系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与此同时,我们对这种新理念作文教学和新知识——写作思维训练知识——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在这种非构思作文新理念的基础上,并将其上升为“动力学(语文)教育观”,为此,我专门撰写了该书的导论——《动力学教育观:面向21世纪的教育智慧》。在该文中,我对“动力学、生成论的非构思主义语文教学观和教学论原理以及语文能力生成机制与教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心理学

————————————————————————————————作者:————————————————————————————————日期: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心理学 文章来源: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02?作者:车文博【内容提要】后现代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某种相同性,且与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现象相关,加上又都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故后现代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冲击的同时,又在反对科学主义、重建人际沟通和实现人的个性等方面有某种一致性。?【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科学主义/人际沟通 【正文】 1 后现代思潮的实质及其特征?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1.1 后现代主义经历的4个衍化阶段?(1)1934~1964年是后现代主义的术语开始应用和歧义迭出的阶段;?(2)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后期是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精英意识彻底决裂并呈现一种反文化和反智性的阶段; (3)1972~1976年是正式出现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阶段; (4)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后现代主义概念日趋综合和更具有包容性阶段[1]。

后现代主义已远超出文学艺术领域,而深深渗入到哲学、科学哲学、心理学、宗教、法学、教育学等许多领域[2.3]。其中与心理学有关的思想家有: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哈贝马斯(Jurqen Habermas,1929~)、拉康(Jacques Lacan,1901~)、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福科(Michel Foucault,1926~)、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库恩(Thomas Sam 1.2后ual Kuhn,1922~)、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3~)等。? 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1)反主体性(counter subjectivity) 后现代主义哲学继尼采的“上帝死亡”的口号之后,提出“主体死亡”、“人已死亡”的口号,他们的意思是说主客二分式的主体和人的概念不现实,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已破灭。(2)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为人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 (3)不确定性(uncertainty)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没有独立自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这就是说,世界本身有语言的结构,语言不是人表达意义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体系。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语言来中介着的,所谓事实、真理只是语言上的。在他们看来,“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这样,人就从西方传统哲学所讲的以人为中心的地位而退居到为语言所掌握的地位。但语言又总是不确定的,并且随言说者的不稳定的情绪而动摇不定。因此,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多元的和解构的

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影响

[收稿日期] 2008-10-20 [个人简历] 李 倩(1985-),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在读研究生。 哲学 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影响 李 倩 (陕西师范大学 心理学系, 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 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之间有着诸多差异。它以社会建构 理论为认识论的基础,使得心理咨询与治疗在认识论、知识观、自我观、语言观、方法论等方面发生转变。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与治疗和叙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方法,通过具体的治疗技术进一步揭示了心理咨询与治疗后现代变革的实质。 [关键词] 心理咨询与治疗;后现代主义;社会建构论 [文章编号] 1672-2035(2009)01-0042-03 [中图分类号] B84-05 [文献标识码] B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后现代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 学界逐渐兴起并传播开来。在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强烈批判中,心理学应用体系中受到最大启示的是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不仅仅体现了时间性的概念,而且还包括着咨询与治疗基本理论以及范式上的差异。 一、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范式 1.对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范式的回顾。弗洛伊德开创精神分析心理学派至今,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流派和方法不断涌现。其中影响较大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包括三大范式:精神分析范式、认知 行为主义范式、人本主义范式。 [1] 精神分析范式致力于对人内在精神结构的探索,心理疾病是本能的欲望和冲动遭到压抑而引发严重内心冲突的结果,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在意识层面上认识这种冲突并获得对问题的领悟;认知 行为范式认为人在生活中产生不良情绪或行为,是由于人对客观现实有不合理的认识,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在强化刺激的控制下改变不合理的信念与认知;人本主义范式认为现实世界把人置于一种疏离状态,中断或歪曲了个人成长和朝向健康的自然倾向,大多数心理问题来源于来访者缺乏内在的自尊,或者自我实现的潜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找回失去的自我,并用真实的自我去感受这个世界。 这三种心理治疗范式可以统称为现代心理治疗。它们有许多共同特征[2],即:把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对象视为 患者 ;假定这些人的内心出现了问题,将这些问题称为 疾病 ;相信心理学家作为 专家 ,借助专业知识和手段,可以找到患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的内心恢复健康。 心理咨询在这些表面特征之下隐藏着以下几种预设:第一,人的心理疾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 事实 ,这种 事实 的发生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却可以被人认识或表征。第二,凭借心理治疗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个人杰出的理性能力,能够 弄清楚 心理疾病这种 客观事实 ,找到致病的根源。第三, 事实 不仅是客观的,也是唯一的,对 事实 的认识只能有一种是 真 的,只有建立在这种认知基础上的心理治疗才是有效的。第四,相信借助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心理学家的个体能动性,能够对心理疾病这一 客观事实 进行有效的控制、干预、改造、矫正,帮助 患者 战胜疾病,恢复心理健康。 2.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局限。现代心理治疗,尽管形态各异,但都无法避免这样的一些局限[3]:首先,同时存在的多个 真理 之间常常相互冲突,引起心理问题的事实常被理解为一种受历史和环境所限制的观点,而不是客观的、永恒的。其次,每一种治疗理论都追求对人类行为进行标签式的描述,一个个标签被视为心理问题的 真相 。这种标签将导致单一的解决方案,使患者不能得到所有适当的治疗措施。再次,治疗师以专家的身份去发现心理问题的真相,以权威者的身份去治疗患者,而患者始终处于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最后,每一种理论都认为自己是揭示心理问题的 真理 ,排斥其他理论的合理性。 二、心理咨询与治疗在后现代主义中的转变 第8卷 第1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8 No.1 2009年1月 JOURNAL OF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Jan. 2009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美〕拉什(https://www.wendangku.net/doc/f76254923.html,sh) 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美学、伦理学、哲学的话语对象,但是它还未成为严肃的系统的分析对象,尤其是还未成为严肃的社会学分析对象。本文作者的目的,就是本着严肃的态度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系统的社会学描述。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社会类型,而是一种文化范式。后现代主义表征的是一种非常特异的文化的意义状况。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消解差异,因此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文化领域消除分化和差异的过程。 如今,“后现代主义”一词已是家喻户晓了。在不少国家里,那些发行量很大的报纸连篇累牍地登载论述后现代主义的文章。电视里播放着无数的有关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节目。从洛杉矶到柏林,发型设计师和年轻人经常光顾的时装店的营业员都听说过后现代主义,甚至可能对它还有自己的观点。在世界的主要都市里,那些能说会道的出租车司机总会把客人载到他们城市的市区,在那里就会发现新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物。 后现代主义一词在流行的同时,也变成了某种到处传播的陈词滥调。只要与文化沾上一星半点关系的学术刊物,都发表了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专稿。各类出版社也不怕难为情地争相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自己的新丛书装门面,有的就直接把后现代主义标在书名中。然而,后现代主义一词却使不少具有左倾政治信念的严肃学者和知识分子感到心里很不自在。一些刊 物的编辑自豪地宣称,他们从未刊登过一篇有关后现代性的文章。1987年12月在法兰克福由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和文化上的领袖人物格洛茨(P.Glotz )召集的德国社会主义知识 界的一次历史性集会上,“后现代”一词频繁出现,当然,它只不过作为一个被嘲笑的字眼出现而已,而非漫骂。 可是当1989年夏我着手写作本书的时候,后现代主义已由5年前仅局限在对城市居住 区的建筑风格的争论,发展成为知识分子和公众生活中的主要趋势,尤其对于年轻知识分子,后现代主义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参加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圆桌会议和研讨会。因为这一主题比任何其它主题更能吸引人。这部分地是由于人们多多少少都在谈论后现代性,而且每个人对这个主题都有自己的见解,都已经成了后现代主义的专家了。即使当“后现代主义”这个词语完全地丧失了它的文化价值,而且公开承认作为后现代主义者已经令人难堪的情景下,有关后现代主义的话题和出版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 将是人们关注的中心。这种新的文化范式的反对者,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J.Habermas),就与后现代主义的热衷者同样甚至比后者更加关注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之所以一直处于

后现代心理治疗心理学收藏

后现代心理治疗-心理学收藏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文化变动,日常生活出现许多新问题。在学术圈里流行的后现代思潮,一方面关注这些变化与问题,一方面试图改变传统的观念,以开放的态度接纳新的解决方式,后现代首先出现在艺术、建筑、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继而风行于许多文化研究领域,而主流心理学却对之浑然不觉,且至今依旧如此。这种对后现代转变的视而不见反映出心理科学的空洞及与整个文化的毫不相干。但人本心理学家从来都不是主流,他们始终具有广大而深刻的文化意识,已经开始闻风而动,而且也在唤醒身边周围者迎接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学思维与实践所带来的挑战。 后现代既是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也是对此历史时期的描述与批评。它是现代主义的终结,也是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元叙事的终结。后现代标志着:基础与权威的终结;客观性理想的终结;对现代科学作为把人从迷信、无知中解放出来,并产生富足、真理、进步之终极手段这一信念的终结。后现代听来好像具有内在的一致,实则它并不是系统的理论,也不是深奥的哲学,而是对当代文化的各色的诊断与解读,是对各种相互关联现象的描绘。后现代拒绝被概念化,将其说成是进步的智力成就所取得的直线式进步的一个时期。后现代全面性的侵蚀基础以及神话,它对大多数作为现代主义科学计划的主流心理学构成威胁。 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本身就是对现代科学的基础主义、实证主义作出的反应,是故所受威胁较少。其核心是对还原主义、声称掌握了基础性真理的权威主义、通过知识获得进步、价值无涉之类的抵制。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由、体验、抉择,它对现代科学的极端思想所作出的反应是重视人的精神性与创造性。人本主义的这些取向超出了通行的规则与界限来探讨人类潜能所能抵达的最远之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涉及群体、家庭、组织、社群、生态,这与后现代主义从个体转向关系的趋势不谋而合。对超个人领域的探索、质性研究方法的发展、体验与建构疗法的创新,都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狭隘的现代主义假设的反应。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评、质疑现代性的科学心理学狭隘的真理与道德标准。人本主义心理学不遗余力地批评心理学的科学主义与医学化,他们不承认心理学家与精神健康专家的权威性,还反对严格定义的狭隘的职业化标准以及心理学社群严格的资格认定。 尽管人本心理学批评主流心理学,但仍保留了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它以浪漫的诗性的话语反对现代客观主义或生物医学话语。虽然如此,人本主义心理学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现代主义。比如,人本主义者声称自己保存了某些历史性的人文价值,这就将自己纳入了直线式进步的系列中。这个故事很诱人,它满足了现代性的不断进步与技术改进的需要。一旦卷入过去有哪些东西值得挽救的争论之中,便忽视了当下的创新。争论的解决未必能催生新的实践。新的尝试不仅仅是以不同的方式说话,而是投入到能够扩展社会生活之资源的活动中。 搁置与现代科学的争议意味着放弃支持还反对这两种立场,意味着放弃为人本主义的实践找理由、寻求正当性。搁置争议还意味着从事各种作为文化现象而不是科学与医学程序的后现代尝试。与其把实践看作是基于既有理论的应用、治疗、技术,不如把治疗看作是有自己生命的东西,或是未完成的、创造性的社会关系。心理治疗毋宁说是对处于各种境遇中者日常事务的情境式、即兴发挥式的反应,而不是解决或治愈之类。新的人本主义实践强调人类体验的建构性质,可选择性叙事,社会环境中的主动表演。它鼓励行动,觉察当下的力量,邀请你加入到“后现代心理学的缔造”中。如今重要的是新的社会体验、对话、表演,而不是新的理论。 一.建构疗法 1.什么是建构论 建构论包括一系列理论,它们基于这样一种哲学立场:与其说有一个真实在那里等待被发现,不如说人也参与到他所看到的真实的构建之中。建构论者认为,客观真实并没有将其意义强加给人。科学不是发现真理,而是理论的建设或意义的创造。比如,爱因斯坦对物理

李子勋谈后现代心理学

李子勋谈后现代心理学:心理疾病是"看"出来的 大学生周刊实习记者程仕才 09年04月27日08:43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人物简介: 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约心理专家。《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4月10日,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来到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的新闻发布厅和大学生交流后现代心理学。本文根据讲座内容整理而成。 心理学需要改变 我们长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该如何向新一代的人介绍心理学。坐在讲台下的有"90后"的吧,而站在讲台上的都是"60后"的人。自心理学创立到现在有一百年了,人类这个群体真的是一成不变的吗?还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人自身也会变化? 心理学的产生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科学主义盛行。心理学也受到当时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当时的理论体系到底适合不适合现在的孩子们呢?是要为你们创造一个新的模型,还是要把你们套在快一百年的旧的模型里面?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其实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不太了解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因为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不同的现实。一个人面临的环境决定了他的价值观和思维结构。我们这代人接受的都是非常线性的思想体系,但是这个体系是不是真的对人的心理是一个权威的解释呢?后现代理论认为,过去所谓的科学并不是一个代表真实形态的科学,包括心理学在内。所以在后现代有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要重建一种心理学的系统。现在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在谈心理社会学而不谈心理学,为什么?人并非仅仅是一个本我的驱力完成,其实是一个社会的产物,他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体系里面。所以现在不再把心理学和社会学分割开来,而把它们糅合起来。 心理疾病是被"看"出来的 另外一个特征,过去的心理学家都自以为掌握了某种真理。一个学过心理学的人能看到心理学上的疾病,这种"看到"是值得分析的。一个未曾学过心理学的人看不到心理学的问题,或者一个未曾学过抑郁症的人不知道抑郁症是什么,他也无法去诊断抑郁症。只有在内心已经建立了一种观察系统或者诊断标准的人才能看到疾病。这种"看到"到底是一种建构,还是

西方心理学中的现代主义_后现代主义及其超越_叶浩生

收稿日期:2003-02-19 *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DBA010161);江苏省哲社“十五”规划项目(L3-023)  通讯作者:叶浩生,E -mail :hs ye @public1.ptt .js .cn 西方心理学中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其超越* 叶浩生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南京210097) 摘 要 当代西方心理学中存在着现代主义取向和后现代主义取向的对立和冲突。冯特以来的西方心理学流派大多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现代主义的特征是:(1)重视科学的价值,强调科学的方法;(2)信奉经验主义;(3)个体的中心地位。后现代主义取向的核心是社会建构主义,其主要特征为:(1)批判的倾向,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进行解构;(2)把社会建构论作为认识论的基础;(3)促进心理学实践的四个转变。尽管两种倾向形成鲜明的对照,但两者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方面,从而构成了超越两者的基础。两种取向的超越需要以科学实在论作为元理论的基础,并需要双方互补、合作和开放的态度。 关键词 西方心理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经验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分类号 B84-09 西方心理学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文化或两种方法论的分裂与冲突,且已有学者对此作过专题论述。在本文中,我们选择从现代-后现代的角度认识西方心理学中的对立与分裂,并就超越这种对立和分裂提出我们的观点。 1 西方心理学中现代主义取向的特征 1.1 心理学中的现代主义的概念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非以时间界限来划分的,它们是两种取向或两种方法论。西方心理学中的现代主义取向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后的历史就是心理学的现代主义取向的发展史。 在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初,存在着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与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之争。在冯特的一方,研究的是意识的内容,使用的是实验法;在布伦塔诺的一方,研究的是意识的活动,使用的方法是自我经验的描述。两者的争论构成了心理学中两种文化对立的雏形,但是两者都是经验取向的,都把意识作为一个“精神实体”来处理,因而都是现代主义的。 在此之后出现的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延续了冯特和布伦塔诺之间的争论,不用说也是从属于现代主义取向的;行为主义、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皮亚杰学派、认知心理学等学派都是心理学中的现代 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说,西方主流心理学是从属于现代主义范畴的。 由于后现代主义是反科学主义的,因而心理学的两大文化之一———科学主义心理学,无疑是心理学中后现代主义取向的主要攻击目标,科学主义心理学也由此成为心理学中现代主义取向的主要代表。现在的问题是:科学主义取向的对立面,即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心理学是否也从属于心理学的现代主义取向? 回答是肯定的。在反对科学主义方面,心理学中的人文主义取向和后现代主义取向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取向也是广义人文主义取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两者之间有着重要区别。心理学中的人文主义取向虽然反对科学主义的霸权,但是仍然相信科学的价值,认为通过经验方法最终可以揭示人的“内在本质”,最终使人的固有“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这些恰恰是后现代主义取向所反对的。除此之外,人文主义心理学大多把意识经验看成是精神实体,表现出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特点,因而皆可归入现代主义的范畴。1.2 现代主义取向的主要特征 1.2.1 重视科学的价值,强调科学的方法 现代主义取向的心理学重视科学的价值,相信通过科学的方法最终能揭示有关心理与行为方面的“真理”。  心 理 学 报 2004,36(2):212~218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21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