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学影像学 七年制教学讲义

医学影像学 七年制教学讲义

医学影像学 七年制教学讲义
医学影像学 七年制教学讲义

2004件级七年制医疗系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教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放射科刘爱连

授课内容及课时安排:

消化系统包括胃肠道等空腔脏器和肝脾胰等实质器官,所用检查手段不同。胃肠道检查仍然是以胃肠造影作为主要检查方法,实质脏器以CT、MR检查为首选,而CT、MR在其他系统为主要检查方法,同学们会反复接触到相关知识,因此,在本系统讲座中以胃肠道造影检查为重点,要求同学了解相应的检查方法、熟悉正常表现、掌握基本病变。重点掌握溃疡病、胃癌等常见病的X线表现。在CT、MR部分了解检查方法、熟悉正常表现、熟悉常见病(肝癌、血管瘤)的主要征象特点。

共12学时(三讲),胃肠道造影9学时,CT、MR检查3学时。

以多媒体投影方式大课授课。

第一讲

第一节消化系统检查方法

一、胃肠道检查方法:

(一)普通检查:——价值有限

1、腹平片:仰卧前后位、立位

2、透视:胸腹联合透视

下胸部病变、膈肌动度、膈下气体、胃肠积气、液平

(二)造影检查

——钡剂造影、血管造影

1、钡剂造影剂—医用纯净硫酸钡

(1)钡原子量高,不易被X线吸收

(2)不溶于水,不被胃肠道吸收,无中毒及过敏

胃肠道穿孔时禁用,改用有机碘水溶液对比剂

2、钡剂造影技术:

★传统的钡剂造影法:

粘膜相——少量钡剂显示粘膜皱襞轮廓、结构;

充盈相——用稀钡剂充满受检器官,让食道、胃肠适度扩张,显示形态、轮廓、蠕动

加压相——用压迫器适度加压,以显示某些病变的特征。

★气钡双重造影法:

▲高密度钡剂和低密度气体共同在腔内形成影像的技术。

▲显示粘膜的微细结构和微小异常——胃小区、胃小沟、结肠无名沟、早期癌▲低张双对比造影——静注盐酸山莨菪碱或胰高血糖素抑制胃肠道蠕动,利于显示微小病变。

3、检查范围:

(1)食道吞钡检查——钡剂、钡棉

(2)上胃肠道钡剂造影——食管造影、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

(3)小肠系钡剂造影——口服法,小肠灌肠

(4)结肠造影——灌肠法

4、钡剂检查注意要点:

(1)禁食6小时以上,造影前天不能服用含重金属的药物;作钡灌肠前一天腹缓泻药清洁肠道、或2小时前清洁灌肠。

(2)透视与摄片结合:多方位、多角度

(3)形态与功能并重:柔软度

(4)压迫法的应用:移动性、压痛、肿块

2、血管造影的适应症:

⑴、诊断胃肠道血管性病变——血管栓塞、脉瘤、动静脉畸形等

⑵、寻找小肠内富血管性肿瘤:类癌、异位嗜铬细胞瘤等

⑶、了解胃肠道出血的病因和部位

⑷、发现对比剂外逸,可采用栓塞、局部注入缩血管药止血。

二、肝胆脾胰检查方法

1、X线检查

2、超声检查

3、CT检查

4、MRI检查

第二节、胃肠道正常影像和异常表现

一、胃肠道正常影像(熟悉内容)

(一)食管

※上接下咽部,下连贲门

※宽2-3cm的光整的肌肉管道

※数条纤细纵行而平行的粘膜皱襞

正常食管

*起始部: C6—T11

*二个狭窄:上口与咽连接处;膈肌食管裂孔

*三个压迹(右前斜位):主动脉弓;左主支气管;(左心房)

*一个膨大(深吸气时):膈上4-5cm一过性扩张(膈壶腹)

食管的蠕动

第一蠕动波:下咽动作引起

第二蠕动波:食物团对管壁的压力引起,始于主动脉弓向下

第三蠕动波:食管环状肌局限不规则收缩,多于下段1/3,波浪状,老年人、贲门失弛缓症

(二)、胃

1、胃的X线解剖分部:胃底,胃体,胃窦

(胃泡,胃大弯,胃小弯,胃角,贲门,幽门)

2、胃的形状:牛角型、钩型、瀑布型、长型(无力型)

3、胃的轮廓:

小弯和胃窦大弯光整;

胃体大弯呈锯齿状

4 、胃的粘膜:

胃底—粗而弯曲,略呈网状

胃体—小弯侧平行整齐,大弯侧横或斜行

胃窦—与小弯平行或斜行

胃体部粘膜皱襞宽度不超过 5.0mm(与胃粘膜下层的厚度、粘膜肌层的张力及肌层的收缩与舒张以及服钡多少、加压轻重等有关。)

胃的微皱襞:

在胃双重造影片上,粘膜皱襞消失,显示胃微皱襞。在胃窦部多见。

胃小区——直径1-3mm,圆形或类圆形的小隆起,呈网眼状。

胃小沟——宽度小于1mm的细线状,粗细深浅均匀。

5、胃的蠕动

☆由胃体上部向幽门,同时2-3个蠕动波

☆胃窦没有蠕动波,整体向心收缩

☆胃排空时间为 2-4 小时

(三)十二指肠

1、形态:“C”形

2、分部:球部、降部、升部

3、球的形态:呈锥形,两缘对称,底平整,幽门开口于底部中央

4、粘膜皱襞:球部——纵行平行

降部以下——与空肠相似

5、蠕动:球部——整体收缩

降、升部——波浪状推进

正常时可有逆蠕动

6、低张造影:(654-2 针 20mgim)

管径增宽一倍,皱襞呈环状,降部中段的内侧见圆形透明区,直径小于1.5cm(十二指肠乳头)

(四)空肠与回肠

空肠回肠

部位左上中腹右中下腹

蠕动活跃、迅速、有力不活跃、慢而少

管径稍大略小

粘膜富于环状皱襞少而浅

造影羽毛状、雪花状光滑如管状

两者无明确分界,但空肠上段与回肠末段截然不同

服钡后2-6小时钡头达盲肠,7-9小时小肠排空

(五)结肠

1、分部: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位于腹腔四周

*直肠壶腹部最宽,其次为盲肠

2、X线特征:结肠袋,半月皱襞

3、粘膜皱襞:纵、横、斜三种方向交错

微皱襞:双重造影片子上可见无名沟(无名线)——纤细,长短不等,相距不足1.0mm,与肠壁垂直的线条形,平行或网状

4、蠕动:总体蠕动,右半结肠明显;服钡24-48小时排空

阑尾:

长条状,位于盲肠内下方;不显影,不均匀或有充盈缺损不一定是病理性的。

正常排空时间不超过72小时

二、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掌握内容)

钡剂造影显示的是胃肠道内腔或内壁。

(一)轮廓改变

1、龛影——胃肠道壁的局限性缺损,被钡剂充填,切线位投照时形成一个突出的含钡影像,轴位投照为钡斑。多见于胃肠道溃疡

2、憩室—胃肠道黏膜经过管壁的薄弱区向外膨出形成的囊袋。与龛影不同,其内及附近粘膜正常

3、充盈缺损——充钡的胃肠轮廓局部向腔内突入,未被钡剂充盈的影像。是由于来自胃肠道的肿物突向胃腔,占据一定空间,使其不能被钡剂充盈所致。见于肿瘤、肉芽肿、异物、静脉曲张等

(二)粘膜与粘膜皱襞的改变

1、粘膜破坏——粘膜皱襞影消失,代之以杂乱不规则的钡剂。见于恶性肿瘤。

2、粘膜皱襞平坦——皱襞不明显,甚至消失。

恶性肿瘤——分界清楚,固定僵硬

炎症——分界不清,逐渐移行。

3、粘膜皱襞增宽和迂曲——粘膜增宽,迂曲和紊乱。见于粘膜、粘膜下层炎性

浸润、肿胀和结缔组织增生,静脉曲张。

4、粘膜皱襞纠集——皱襞从四周向病灶区集中,呈放射状。见于慢性溃疡瘢痕

收缩、硬癌收缩

5、胃小区及胃小沟异常——早期病变有价值

(三)管腔大小的改变

1、狭窄—超过正常范围的持久性管腔缩小。

炎症、癌瘤、外压、先天性、粘连、痉挛

2、扩张—超过正常限度的持久性管腔增大。

梗阻,紧张力降低

(四)位置及可动性的改变

1、压迫和推移

2、粘连与牵拉

3、先天性异常

4、先天性固定不良,腹水

(五)功能性改变

1、张力改变

2、蠕动的改变

3、运动力的改变

> 4小时胃未排空—胃排空延迟

< 2小时达盲肠—小肠运动力增强

> 9小时小肠未排空—运动力减弱

4、分泌功能的改变

第二讲、常见病变的影像诊断

一、食管疾病的X线诊断

(一)、食管静脉曲

——食管粘膜下层的静脉丛异常迂曲扩张

☆门静脉高压的并发症,常见于肝硬化;

☆X线检查是有效、简便而安全的方法;

X线表现:

☆早期——下段,粘膜稍宽,略迂曲,呈虚线状,管壁边缘不整齐、毛糙。☆典型者——中下段,粘膜宽,迂曲,蚯蚓状、串珠状,壁锯齿状、不规则。☆加重——食管张力减低,管壁扩张,蠕动减弱。

管壁柔软,伸缩自如,裂孔段正常—与癌鉴别

(二)、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病因——不清

病理——无器质性狭窄,贲门及食管下段肌壁内奥氏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变性、减少、消失,神经冲动传递减少,贲门不能松弛。

临床——20-40岁,女性多见,病史长,下咽不畅,胸骨后不适,呕吐。

X线诊断:

※管径扩张:轻——重度,突出纵隔轮廓,有分层潴留物。

※胃泡空虚,没有气体。

※钡剂间歇少量呈片絮状进入胃内

※下端逐渐变细,对称光滑,呈“鸟嘴状”进入膈下。

※狭窄段粘膜完整、管壁柔软。

※食管中下段第三蠕动波增加,晚期蠕动消失

(三)、食道癌

好发于40-70岁的男性,进行性吞咽困难,

病理分型:浸润型(缩窄型)、增生型、溃疡型、髓质型

髓质型——肿瘤在壁内扩散,向腔内外生长,管壁明显增厚,向腔内呈坡状隆起。表面可有溃疡,累及周径的大部或全部。

肿块型——肿块呈菜花状向腔内生长,界清,表面可有溃疡累及管径一部分。

溃疡型——肿瘤为累及肌层后穿透肌层的深、大溃疡,边缘不规则隆起,侵犯周径的一部分。

浸润型——肿瘤在食管壁内浸润,累及周径的全周,形成明显的环形狭窄。中晚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

★髓质型——腔内较长的充盈缺损。

★肿块型——腔内偏心性不规则充盈缺损。

★溃疡型——长行的扁平状不规则的腔内龛影。

★浸润型——管腔对称的不规则环形狭窄,上方食管扩张明显。

★其它共征——粘膜破坏;管壁僵硬、扩张受限、蠕动减弱消失;病变区不规则狭窄,钡剂通过受阻,上方食管扩张。

二、溃疡病的X线诊断

胃、十二指肠溃疡

病理:

★占消化溃疡的85%,十二指肠溃疡多见

★多为单发

★溃疡口部光整、底部平坦

★可深入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穿孔

★纤维组织增生——粘膜纠集、变形

溃疡X线表现归纳为:

直接征象—溃疡本身(龛影)

间接征象—功能性和瘢痕性改变

(一)、胃溃疡

1、龛影:

*部位——小弯胃角、胃窦

*形态——乳头、半圆形、锥形,

*底部——光整、平整,有时肉芽组织增生或食物残渣致底部不整齐。

2、龛影口部:

粘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造成的一圈透明带—良性特征*粘膜线:1~2mm,粘膜固有层水肿

*项圈征:5~10mm,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水肿

*狭颈征:水肿的粘膜向溃疡腔内倒卷

3、溃疡周围的改变:

*粘膜纠集

λ如车轮状由外向内、由粗变细直达龛影口边缘—良性特征。

λ如龛影口部由水肿则周围粘膜逐渐变浅、消失,但不截断。

*粘膜平坦

4、功能性改变:痉挛切迹、分泌增加、胃蠕动及张力改变

5、瘢痕性改变:葫芦胃、幽门梗阻

(二)、十二指肠溃疡

?部位:95%位于球部,多位于前、后壁

?龛影:直径4~12mm ,边光整,粘膜纠集

?恒久球变形:三叶形、宝塔形、花瓣形等

?其它征象:激惹征,幽门痉挛,胃炎,胃分泌增加,球压痛

直接征象——龛影、恒久球变形

三、胃癌

部位—胃窦,小弯,贲门区多见

病理:

1、肿块型——癌肿向腔内呈菜花状生长,表面可有溃烂,与周围胃壁有明显的分界。

2、浸润型———癌肿沿胃壁浸润生长,伴有纤维组织增生使胃壁僵硬。累及全胃时,胃呈皮革样改变。

3、溃疡型——最常见,癌肿以溃疡为主,溃疡呈不规则形,周围隆起为粘膜下浸润所致,粘膜皱襞接近溃疡处呈杵状,在环堤外突然中断。

胃癌的X线表现:

1、肿块型:腔内充盈缺损,轮廓不规则,表面凸凹不平。

2、浸润型:胃腔缩小,轮廓毛糙、粘膜消失,胃壁僵硬。

*广泛型——革袋胃

*局限型——胃窦狭窄

3、溃疡型:龛影———半月综合征

(半月形、腔内、环堤)

4、胃癌的共同征象:

*粘膜破坏

*病变区胃壁僵硬,蠕动消失

*有时可触诊到与病变相符的肿块

半月综合征:

?龛影口部——龛影与胃的交界缘不规则,指压迹(杯口征)、裂隙征(尖角征)指压迹:凸面向龛影的弧形压迹,为粘膜及粘膜下结节状浸润所致。

裂隙征:口部向外伸展的充钡的树根状影,或为两个指压迹之间向口部外方延伸的尖角状影。为溃疡周围破溃裂痕或两个癌结节之间的压迹。

?龛影与胃腔的关系——龛影底部位于轮廓之内或与之相平。

?龛影的环堤——龛影周围一圈不规则的透亮区。为癌肿破溃后留下的一圈隆起性边缘。正面观为圆形一圈,切线位为半弧形。

?龛影周围的粘膜——粘膜纹至龛影边缘突然中断,断端呈杵状或结节状增粗。周围粘膜不规则纠集。

胃恶性与良性溃疡的鉴别诊断:

良性溃疡恶性溃疡

龛影形状圆形、椭圆,边光整不规则、扁平,多个尖角龛影位置突出胃轮廓之外位于胃轮廓之内

龛影大小多小于2.0cm 多大于2.5cm

龛影口部粘膜线、项圈征、指压迹样充盈缺损,

狭颈征环堤,皱襞中断、破坏周围粘膜均匀规则纠集达口部不整齐纠集、杵状

龛影边缘光滑、整齐不光整、有充盈缺损

附近胃壁柔软,有蠕动僵硬,蠕动消失

四、急腹症X线诊断

(一)、肠梗阻

分类:

按原因分类:

1、机械性—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腔狭小和阻塞致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

2、动力性肠梗阻——肠壁肌层内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肠内容物运行障碍。

3、血运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血栓、栓塞

按肠壁血供有无障碍分类:

1、单纯性肠梗阻:肠内容不能通过,但无血运障碍。异物、寄生虫

2、绞窄性肠梗阻:肠梗阻的同时有肠管血运障碍。绞窄性疝、肠套迭、肠扭转

识别各段充气扩张的肠管对明确梗阻部位很重要

空肠——上腹部或左上腹部,直径大于3CM,多数横贯肠管密集排列的线条状或弧线“鱼肋骨”样粘膜。

回肠——中下腹部直径2-5CM肠管连贯、透明、均匀、管壁上看不到皱襞结肠——腹部四周,直径5-7CM,结肠袋(自肠壁垂直伸向肠腔,不完全横贯肠腔的线状影),结肠袋小凹陷(结肠壁不平直)

单纯性小肠梗阻X线诊断:

梗阻后3--6小时X线表现(立卧位)

(1)积气——梗阻近端肠曲胀气扩大:大跨度(>1/2腹横径)肠袢

(2)积液——立位像见高低不等液平面,呈阶梯状排列液平面

(3)早期蠕动亢进,晚期蠕动减弱

绞窄性小肠梗阻X线诊断:

扭转,内疝,粘连,套叠

(1)肠曲向某一固定点聚集—“香蕉”,“花瓣”“8”字形小跨度肠袢

(2)长液平、低气柱

(3)闭袢肠曲—“假肿瘤”征,“咖啡豆”征

(4)空回肠转位

(5)腹水

麻痹性肠梗阻X线诊断

肠曲胀气明显,累及大肠与小肠,液平少,肠蠕动减弱

(二)、胃肠道穿孔

病因: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占80%)

*胃肠肿瘤穿孔

*胃自发破裂

*医源性:胃镜、肠镜

*胃、肠穿孔:外伤、伤寒、寄生虫、憩室、阑尾炎穿孔、应激溃疡穿孔检查方法:

1、透视:

2、摄片:立位——75%

左侧卧位水平投照——90%

仰卧水平投照

3、造影:碘水。禁用硫酸钡

X线征象:

直接征象——不能显示

间接征象——气腹征、游离气体

立位:膈下新月形、线条状透亮影。

侧卧水平投照:侧腹壁下

仰卧水平投照: 前腹壁下

※没有游离气腹征并不能排除胃肠道穿孔:

气体量少于50ml

胃后壁穿孔——小网膜囊

小肠穿孔——气体少

十二指肠降部穿孔——腹膜后

※下列情况可致气腹:

腹腔术后,人工气腹,阴道冲洗,剧烈呕吐、输卵管造影、肠气囊肿破裂、腹腔产气杆菌感染等。

第三讲:

肝脏病变的CT/MR诊断

肝脏正常解剖和变异

肝脏的裂隙和叶、段的划分——4叶8段

1、背裂(横裂或静脉韧带裂)

2、左叶间裂(纵裂或圆韧带裂隙)

3、右切迹

4、肝门——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相伴而行,经肝门(或称第一肝门)出入肝脏。

5、肝静脉——肝的流出血管,左、中和右肝静脉,于近隔面处(第二肝门)汇入下腔静脉。

肝门结构——在肝门区的低密度脂肪陪衬下,肝门三件:即门静脉、肝总管、肝动脉清晰可见,门静脉呈较粗条状软组织影,位于肝门内的后部。肝管位于门静脉的右前方,不扩张时显示不清。肝动脉位于门静脉的左前方,呈小点、条状,造影增强后容易确认。

肝实质和肝血管CT表现

平扫肝实质为均匀一致密度,稍高于上腹部其他脏器如脾脏、胰腺、肾。高于血管密度。平扫肝内血管表现为条状、分支状或圆点状低密度影。

肝脏常用MR序列:

TR(重复时间)—2个90度脉冲之间的时间。

TE(回波时间)—90度脉冲到测量回波的时间。

T1WI—短TR(200~800ms)、短TE(15~35ms),突出脂肪信号(高信号—白色),水为低信号(黑色)

T2WI—长TR(1500~2500ms)、长TE(60~ 180ms)

突出水信号(高信号-白色),脂肪抑制

SPGR动态增强——速度快、信噪比高。

正常肝脏MRI表现

※肝实质信号均匀,T1WI等信号、T2WI略低信号。

※大血管流空T1WI、T2WI均为低信号,造影增强后为高信号。横行小血管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一、肝细胞癌的诊断

肝细胞癌的病理分型

1、弥漫型:

2、结节型:直径<5cm(单结节、多结节)

3、巨块型:直径>5cm (包膜型)

4、小肝癌:单结节直径<3cm,2个结节直径之和<3cm

正常肝脏的血供:

双重供血,肝动脉占20%~25%,门静脉供血为75%~80%。

肝癌的血供:

90%左右以肝动脉供血为主。

造影剂在肝内的动态循环过程分为3期:

1、动脉期:30秒左右。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强化明显,门、腔静脉未显影,肝脏

轻度强化。

2、静脉期:60~90秒,主动脉与门、腔静脉的密度趋于一致,肝脏强化明显达

峰值。

3、平衡期:120秒,造影剂在血管内外分布均衡,肝内血管影消失。

肝癌的CT平扫:

1、病灶的大小——小于10mm→巨块→段→叶明显的占位效应

2、病灶的数目——单发、多发、弥漫

3、病灶的分布——右叶﹥左叶﹥尾叶

4、病灶的形态——圆形、椭圆形、分叶状、片状、不规则形

5、病灶边缘:——与生长方式有关,可见环形低密度假包膜

6、病灶密度——低、等、高或混杂密度

肝癌的造影增强CT表现:

1、血供丰富的肿瘤(90%)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呈速升速降特点。

2、坏死区无强化,病灶周边及中间分隔呈镶嵌状、网格状和花边状强化。

3、少数少血肝癌(10%)强化不明显。

4、假包膜:为低、等、高密度。

5、肿瘤供血血管:增粗、扭曲、不规则。

6、血管瘤栓:受累血管扩张、增强见充盈缺损。

7、转移:淋巴结、腹膜、远隔转移等。

肝癌的MRI平扫

1、T1WI:多为低信号,少数为等信号、高信号。可为混杂信号。

2、T2WI:轻、中等度高信号。信号可不均匀,随TE延长,病灶信号逐渐减低。

3、包膜: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或内低外高信号。

肝癌的MRI造影增强

1、动态扫描:肿瘤呈“快进快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环状或网格状、镶

嵌状强化。

2、延迟T1WI:病灶为轻度不均匀强化。

3、包膜:环状强化。

二、肝海绵状血管瘤

占肝良性肿瘤的84%,女性多见。

病理:90%单发、10%多发;超过5cm——巨大血管瘤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

※圆形、卵圆形,边界清楚,可有占位效应。

※平扫为均匀低密度,或病灶内有更低密度区

※动态增强早期病灶边缘多个与主动脉同步强化的结节状高密度灶。

※随时间延迟增强灶逐渐扩大,向中心扩散,密度逐渐减低。病灶向心性缩小。※延迟扫描(3min以上)病灶完全充填呈等密度

※延迟中心无强化——纤维化、血栓、陈旧出血

肝血管瘤MRI表现

★ T1WI病灶为低信号或混杂信号。

★ T2WI病灶为明显高信号,随TE时间延长,病灶信号逐渐增高,越来越亮——“灯泡征”

★造影增强后病灶强化形式与CT相似

(三)、肝脏转移瘤

转移途径:

1、临近器官肿瘤的直接侵犯

2、经肝门部淋巴性转移

3、经门静脉转移:消化道恶性肿瘤

4、经肝动脉转移:肺癌

病理特点:

⊙多血供——肾癌、甲状腺癌、肉瘤、绒毛膜上皮癌、胰岛细胞癌等

⊙少血供——肺癌、胃癌、胰腺癌、食管癌等

⊙易合并钙化——结肠癌、卵巢癌、胃癌等

⊙易合并囊变——肉瘤

肝转移瘤CT表现:

⊙数目:单发、多发

⊙形态:圆形、类圆形

⊙边界:较清楚

⊙密度:略低密度、出血高密度、钙化、囊变

⊙造影增强:环状强化——牛眼征

(四)、肝囊肿

先天性、单发、多发;偶有破裂、出血、感染

肝囊肿CT诊断:

★平扫:边界清楚、边缘锐利的低密度——水样密度CT植0-20HU,密度均匀,可有分隔,囊壁菲薄不能显示;

合并出血——密度增高;

合并感染——囊壁增厚、密度增高。

★造影后无强化

肝囊肿MRI表现:

★T1WI为均匀低信号,T2WI为均匀高信号。

★囊肿出血时信号复杂。

★随TE时间延长信号逐渐增高—“灯泡征”。

★造影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五)、细菌性肝脓肿

局限化脓性炎症(细菌、脓毒栓子通过门静脉、肝动脉、胆道扩散或直接侵犯肝脏)

★右叶多于左叶

★肝组织充血、水肿、白细胞浸润——白细胞崩解、组织液化坏死——脓腔:周围肉芽组织增生——脓肿壁

★脓肿为单房、多房、分隔

细菌性肝脓肿CT表现

☆平扫示病灶为圆形或椭圆形略低密度占位,病灶中心液化坏死——脓腔。

☆病灶内出现气体。少见(20%)——特征性

☆多房脓肿,显示房内单个或多个分隔,呈洞套洞征象。常有强化,增强后呈蜂房状改变。

☆脓肿壁呈“环征或靶征”——出现率90%

☆邻近肝脏改变:水肿、充血。

肝脓肿MRI表现

⊙ T1WI为不均匀低信号,内有等信号间隔,周围常有略低信号的晕环。

⊙ T2WI病灶为高信号,内有低信号间隔和不规则的低信号区,病灶周围见较高信号不规则的晕环,邻近的肝组织因充血和水肿而信号稍高。

⊙造影增强后脓肿壁呈花环状明显强化,病灶内的间隔也可强化。

(六)、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是多种原因造成肝细胞损害后肝脏自身修复的结果,以广泛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

病因——肝炎、酒精和药物中毒、胆汁淤积、肝脏淤血及其他少见原因(代谢、寄生虫病等),国内以乙型肝炎为主要病因。

肝硬化基本的病理改变——肝细胞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肥大再生

从病理形态上将肝硬化分为:

小结节型肝硬化;大结节型肝硬化;混合型肝硬化

肝硬化CT表现

1.肝脏大小和形态改变:

∴肝叶缩小或不成比例——各叶比例失调

∴肝裂增宽和肝门区扩大——纤维组织增生和肝叶收缩的结果。

∴胆囊移位——严重者肝叶似乎彼此分隔,胆囊位置因之而改变。

∴肝表面高低不平,呈结节状、分叶状——肝脏结节增生。

2、门脉高压改变——脾肿大、腹水、脾静脉和门静脉增粗、侧技血管建立。

∴门脉主干增宽——正常门脉主干的直径小于15mm。

∴侧技血管建立、扩张和扭曲——脾门附近、食管下端和胃底贲门区域、腹膜后脊柱旁、腹壁。平扫为团状、结节状软组织影。增强扫描见与血管相似的明显增强。

∴脾脏增大——大于5个肋单元。低于肝下缘

∴腹水——肝、脾外缘弧形水样低密度影

3、肝脏密度不均匀——纤维化、结节再生、变性坏死和脂肪浸润等。

4、合并肝癌——96%发育不良结节门静脉供血为主,94%的肝癌以肝动脉血供占优势。

(七)、脂肪肝

脂肪肝系过量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的过度沉积引起,又名肝脏脂肪浸润。

与下列因素有关:慢性肝病加肝炎、早期肝硬化,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柯兴综合征和高血脂病,以及酗酒、肥胖、营养不良、妊娠、化疗和激素治疗等。

脂肪沉积或浸润在肝脏内的分布多样化,可为弥漫型、局灶型。

脂肪肝CT表现

(1)密度改变;密度降低,一般较均匀。CT诊断脂肪肝的标准一般参照脾脏的CT值,如果肝脏的CT值低于脾即可诊断为脂肪肝。

(2)肝内血管阴影:平扫为等、高密度。

(3)增强特征:脂肪肝的增强特征与正常肝脏一致,但仍保持相对低密度,肝血管穿过低密度的肝实质,无扭曲或狭窄是脂肪肝的特异征象。

二、胆系疾病的CT/MR诊断

正常胆道系统的CT/MR表现

⊙胆管:肝内胆管——与门脉分支伴行,宽 1~3mm

肝总管——直径3~5mm;66%的人可以显示,位于门静脉主干右前方。

胆总管——管径0.3~0.6cm,最宽可达0.8cm

⊙胆囊:正常胆囊壁厚约1~2mm,超过3.5mm考虑为异常,大于5mm为肯定异常。

胆囊长径4~5mm,可因充盈程度而易。

胆囊壁可增强,胆囊内容物不增强。

胆系病变MR检查序列及正常表现

T1WI:

T2WI:

SPGR:动态增强

FT1WI:胰腺明显高信号

MRCP:显示胰胆管系统

(一)、胆石症

胆红素钙、胆固醇、碳酸钙等以不同比例形成各种类型的胆石

胆石的CT表现:

按结石成分可分为6种类型:

①、高密度结石(CT值90Hu)

②、等密度结石

③、低密度结石

④、环状结石

胆石的CT表现与其化学性质存在密切关系

其CT值与胆固醇含量呈负相关,与胆红素和钙含量呈正相关。

CT平扫:

高密度结石——圆形高密度影;

等密度结石——不能发现;

低密度结石——低于胆汁密度的大小不一透亮影,是胆固醇类结石的特点;

环状结石——结石边缘呈一高或略高密度环状区,中心有低密度区。

造影增强:无强化

胆石的MRI表现

⊙T1WI为各种信号——低、高信号(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与脂肪酸有关

⊙T2WI均为低信号——均匀或不均匀

⊙FT1WI为高信号。

⊙MRCP为充盈缺损、杯口状改变

⊙造影后无强化。

(二)、急性胆囊炎CT/MR表现:

1、胆囊增大——长轴>10mm或短轴>5 mm。

单纯的胆囊增大并不意味着炎症。

2、胆囊壁增厚——是胆囊炎的重要依据。厚度大于或等于5mm。

胆囊壁增厚可见于肝炎、低蛋白血症和心衰等。

3、胆囊周围——常可见低密度“晕环”,系浆膜下

水肿及胆囊周围组织水肿所致。可见胆囊窝积液。

4、胆囊结石——80%~90%的病人合并。

(三)、慢性胆囊炎CT/MR表现:

1、胆囊壁增厚——主要表现,均匀性或普遍性增厚, 大于5mm肯定异常。

2、胆囊壁钙化——瓷胆囊:典型改变。

3、胆囊大小——可显著增大或缩小,和胆囊壁的增厚或胆结石同时存在时方有意义。

不少慢性胆囊炎病例,CT检查阴性。

(四)、胆囊癌

浸润型、粘液型和乳头状型3种,其中浸润型最常见。70%伴有胆囊结石。胆囊癌CT表现:

1. 胆囊癌的直接征象——肿块

①、弥漫型:胆囊壁弥漫增厚,大部分不规则,少数为均匀性增厚。

②、结节型:乳头状单发或多发腔内肿块,基底部胆囊壁局限增厚,胆囊腔存在。增强后肿物明显增强。

③、肿块型:多为晚期胆囊癌的表现,胆囊窝被软组织肿块占据,正常低密度的胆囊腔消失,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2、肝内或肝外胆管梗阻——常引起阻塞性黄疸,其发生率约为38%~51%。

3、淋巴结侵犯——最常见

4、邻近肝脏改变——34%—95%有相邻的肝方叶受累。

5、合并胆石症和胆囊炎约占73%~98%的胆囊癌的病人合并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当胆囊壁及周围结构不清时,应进一步检查。

胆管结石CT:

※平扫——高、等密度。

※造影后——无强化。

※胆系梗阻,局部胆管壁轻度增厚,但完整。

胆管结石MR:

※T1WI:等、高、低信号

※T2WI:低信号

※FT1WI:高、等信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