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唐山高等教育资源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唐山高等教育资源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唐山高等教育资源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唐山高等教育资源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第37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9月 Vol.37 No.5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Sep. 2015

──────────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立项课题(ZLH132103),唐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立项课题(TSSKL2015-029) 收稿日期:2015-06-11

作者简介:夏玉玲(1962-),女,河北乐亭人,副编审,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及编辑出版。 -114-

唐山高等教育资源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夏玉玲1,李秀荣1,崔莹莹2,范红辉3

(1. 唐山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唐山 063000;2. 唐山学院 中专部,河北 唐山 063000;3. 唐山学院 高等教育研

究所,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应用SWOT 方法对唐山高等教育资源整合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注重内涵式发展、深化整合管理以及增强对区域社会的适应性等对策建议,拟为提高唐山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供策略参考。

关键词:唐山;SWOT 分析法;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5)05-0114-04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5.033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in Tangshan and

Choice Development Strategy

XIA Yu-ling 1, LI Xiu-rong 1, CUI Ying-ying 2, FAN Hong-hui 3

(1.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Tangshan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The Secondary Department, Tangshan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3.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Tangshan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resources integr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y SWOT method,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which focusing on content development,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management and enhancing the adaptability of regional social, so to provide policy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overall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angshan.

Key Words: Tangshan; SWOT analytical method; integr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rategy

1 唐山高等教育资源现状

唐山市作为河北省的一个地级市,是全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区域之一。自2000年以来,资源整合贯穿了唐山高等教育改革的整个过程。2015年,随着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校、唐山对外经济贸易学校实质性并入唐山学院,以及华北理工大学即将搬迁至曹妃甸,唐山高等教育资源在高校数量和空间布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截至目前,唐山共有九所高等学校,包括华北理工大学、唐山师范学院、唐山学院、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二级学院)、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二级学院)五所本科院校,以及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四所专科院校。教育资源整合是通过撤、并、联等方式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

而唐山高校的合并与搬迁构成了近些年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举措。因此,本文将此作为研究重点,应用SWOT 分析方法,对唐山高等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以提出促进唐山高等教育的发展策略。

2 对唐山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SWOT 分析

SWOT 分析法是战略管理领域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之一,是通过对一个组织内部条件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选择最佳发展战略的一种方法。

2.1 优势

2.1.1 有利于增强高等教育活力

唐山市原有高等教育机构布点多、规模小,其弊端一是各学校专业设置重复,易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

夏玉玲,等:唐山高等教育资源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115-

费。二是管理机构重叠,效率低下,成本增加,不利于高等教育总体质量的提高。通过整合的手段,挖掘现有资源潜力,无疑是增强唐山高等教育活力的最有效途径。因此,为了实现教育资源整合,唐山在教育资源上探索了成片集中、兼并扩建等模式,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述问题,为高校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优势互补、综合利用与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盘活了存量资源,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扩展了高等教育规模。

2.1.2 有利于提升高校整体实力

资源整合不仅使高校得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而且有利于高校整体办学实力的提升。2010年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两校合并成立河北联合大学(2015年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在物力方面,合并实现了从较小规模向较大规模办学的跨跃,包括校园占地面积在内的保证教学和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物质资源都得到了成倍增加。在人力方面,分布在不同学科门类和研究领域的人才资源,易形成多层次的科研梯队,使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给医、工学科的交叉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因此,合并使该校的规模效益、社会效益提高明显,从而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均跨上新的台阶。

2.2 劣势

2.2.1 容易造成高校历史和文化元素的丢失

校园的搬迁或置换,有利于提升学校硬件水平,改善办学条件,但可能会割裂原有深厚的校园文化。历史建筑和旧迹遗址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形象,其营建的教育氛围是一种很好的学术激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认为,有形的建筑空间、无形的历史传统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学校的文化资产看似无形,但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1]。新校园使学校的历史变薄,校园置换使承载学校历史的这本“教科书”遭到“摒弃”,其所蕴含代表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意义会渐渐被人们遗忘。所以,放弃或丢失这些无形的资产可能会产生削弱学生提升学业和修养的隐性影响。另外,学校的合并也有可能带来文化上的冲突,文化冲突造成的不稳定因素可能会消解合并的成果[2]。

2.2.2 容易造成高校管理成本的增大

合并后的院校办学规模扩张、机构庞大、人员和学科门类增多,使得学校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骤然加码。而合并后多校区的分布格局会增大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如合并后的唐山学院目前有六个校区,交通、联络费用是一项很大的支出。另外,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华北理工大学搬迁曹妃甸后,距离唐山市区80公里,通勤费用则会造成学校开支的激增。

2.3 机遇

2.3.1 处于有利的发展时机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及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唐山各行各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高等教育也包含其中。且唐山正处在大开放、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时期,应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因此,唐山在政府规划中把强力提升高等教育作为此战略中的重要措施。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加快高等教育向曹妃甸新区科教城、高新区高校园区聚集发展则是措施中的具体方案。

2.3.2 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是发展高等教育、弥补资源不足的重要手段。整合后政府对高校的关注点会更加有针对性,投入会更加集中。经历合并和即将动迁的华北理工大学已由河北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列入河北省“全国知名大学”建设序列,在政策、投入等方面会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而且把该校作为省高等教育建设重点之一,在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教育经费、省部共建、拔尖院士专家教授的引进等领域将获得政府的鼎力相助[3]。同样,唐山学院的此次合并也获得了唐山市政府在政策上的襄助,为唐山学院的壮大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4 挑战

2.4.1 地理区位对高校发展造成隐性影响

一份来自网络的关于《浙师大区位选择对学校发展影响的调研》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在选择大学时最看重的两个因素是学校知名度(占67.74%)和学校所在城市(占58.87%),大学区位因素中主要考虑的是周围生活环境,并认为“与浙江其他大学间交流不便”是浙师大落户金华而非杭州在区位选择上的主要劣势[4]。可以看出,地理区位与学校的整体发展存在紧密相关性。因此,唐山高校搬迁曹妃甸存在另一种隐忧:曹妃甸为新建开发区,需要政府资金和各方力量的不断投入,交通、购物和周边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很难发挥其功能及区位优势,这对学校的招生及人才的招录影响直接,在一定时期内曹妃甸建设与发展会给该区高校的发展带来考验。

2.4.2 高等教育改革附加潜在风险

20世纪末,“合并热”“改名风”席卷中国高校,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资源整合的独特现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完成“做大做强”合并心愿的高校不在少数,但未实现初衷的也并不鲜见。《2008陕西经济社会蓝皮书》就指出,高校并校和改名,使陕西原有的地质、矿产、冶金、建筑、公路以及财经、医学等颇具影响、特色鲜明的“学院”全变成了“科技”“工程”

第37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9月

-116-

大学,多年积累的无形资产软资源白白流失,专业特色在全国的影响日渐式微[5]。此外,经历了“合并—扩招—建设—贷款”粗放式增长模式后,一些合并高校债台高筑,如吉林大学在数校合并后,虽实力壮大了,但却背负30多亿元的巨额贷款,陷入债务危机之中。因此,资源整合也会给高校带来丧失专业特色、抹杀优势学科以及负债前行的潜在风险。

3 唐山高等教育的发展策略

3.1 注重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对区域内的高校资源进行整合,其最终目的是提高高校竞争力,保证教育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6]。高等教育需要规模,但规模化不等于高等教育的水平,因此,唐山高等教育应尽快从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移到以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来。

3.1.1 优化唐山高等教育结构

虽然唐山近些年高等教育的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张,发展速度也有大幅提升,但还不能满足唐山经济发展和“文化名城”建设的需求,与其他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沿海城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从万人在校生数、生均教育经费等来看,高等教育与唐山城市发展仍表现出不协调之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脱节,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在把握资源整合带来的优势下,抓住唐山大发展的现实机遇,唐山高等教育应在办学规模上适度发展,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突出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适当增加本科生的数量,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3.1.2 明确高校发展定位

整合后的各高校需要有新的办学定位和新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要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转移[7]。因此,各高校应制定并完善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各项重要战略确定下来。应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在服务华北、服务环渤海、服务唐山或服务重点行业等服务面向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努力形成办学特色。在奋斗目标上,华北理工大学应向研究型、学术型大学迈进,以科学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生)为主。另外四所本科院校以进行本科层次教育为主,同时积极做好增加硕士点授予权的准备工作,力兼承担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任务。专科院校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3.2 继续深化整合管理

高校的搬迁或合并只是资源整合的初级阶段,更重

要的是之后的整合管理,主要涉及办学思想、大学文化、专业设置、组织制度、人力资源以及教职员工利益等诸多领域。要想使各个领域在一个新的体系中达到无缝接合,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就必须在管理上把握规律,依靠科学,坚持创新,做到有序、有效[8]。

3.2.1 实现合并高校之间的文化融合

高校合并获得成功,不可忽视合并后的大学文化的整合与重构。整合与重构即是让原有各校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交融,然后再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选择、文化组合和文化重构,使之在融合中形成新的文化模式。尽管唐山有些被合并重组的高校历史不是很长,但再短的历史也应值得尊重,对其多年积淀的文化传统择善而用,将其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得以继承和发扬。异地搬迁的高校应注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应与原学校本身的人文精神血脉相连。所以,整合后的院校不仅应做物理空间的规划,还要对历史文脉传统做充分的考量与合理的评估。

3.2.2 优化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和核心,抓住了学科建设也就把握了高校发展的命脉[9]。唐山高校要借助资源整合之机,重点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以实现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的整体提升。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全面加强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的构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群的组合,以及多学科和跨学科教育的实施,不断完善学科布局,整合学科群和优化学科的生态环境。应制定既体现学校特色又反映时代特色的学科和专业发展规划,筹备好新的发展方向,加快学科课程调整和建设,并使学科门类、专业的数量及其所占的比重与唐山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色相吻合,形成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学科专业结构。

3.2.3 创新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

高校合并为资源的集约化管理提供了契机,但是并不是直接变为现实,必须通过创新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对人财物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加以调整与完善。一是通过定编、定岗、定职、聘任、考核、分流等措施,精简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人员,解决机构臃肿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二是拓宽办学经费的筹集渠道,在依靠政府拨款、学费收入的同时,拓展科研经费、二级学院收入、社会捐助资金,减少银行负债率。实行严格的财务制度,细化预算管理,减少各项耗损。三是引进教育成本管理概念,加大对物质资源优化重组的力度,提高利用率,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3 增强唐山高等教育对区域社会的适应性

高等教育对区域社会的适应性是指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符合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能够实现拉

夏玉玲,等:唐山高等教育资源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117-

动区域发展的效能。增强高等教育的外部适应性也是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提高自身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3.3.1 加强高校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

随着将唐山打造成以老城区和曹妃甸为“双核”的京津冀“副中心”城市的加速实现,加之大学自身的发展和政府的推动,使得唐山形成更为良好的大学——区域互动、互促的融合之路成为可能。但是目前唐山的高校偏重学历教育、产学研水平较弱、与经济发展关联度不够高,高等教育还不能充分发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一些高校学科的专业特色和办学优势并不明显,贴近唐山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培养的人才还显不足,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较为薄弱。改善目前的状况,首先,应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以便增强与区域融合的能力。要以实现办学条件达标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创建精品课程为切入点,争创全国一流、省内顶尖的优势学科平台,加快增加博士学位点、硕士学位点、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建设步伐。其次,要面向唐山产业的重大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促进高等学校全面融入区域发展,争取成为唐山崛起的主导力量。

3.3.2 增强校际间的合作与协同

高等教育整合的战略目标不仅要追求高校内部资源的扩大和优化,更要考虑区域内整体高等教育资源的协调配置与共享。在教育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态势下,唐山要站在区域整体高度规划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在统一的区域教育规划下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把高等教育资源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区域内高等教育的潜力,优势互补,构建一个互为依托的大学群体,而大学联盟是高等教育合作的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依托大学联盟,多层面、全方位推进校际合作,构建长期的、全

面的制度化合作机制,实现高校之间资源共享、平台共享、人才共享、科研共享和市场共享。通过联盟形式,构建协同创新中心,谋求高校、行业、产业、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和互利共赢,实现高校的联动协同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共同应对各种外部的挑战。

4 结语

对于资源整合后的唐山高等教育,应该通过内涵式发展,消解外延式扩张带来的种种弊端。通过继续深化整合管理来改进劣势、发挥优势。并且通过增强对区域社会的适应性,抓住发展机遇,提高教育的层次水平,推动唐山高等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磊.安徽历史名校将迁至偏远开发区被指填坑式搬迁[N].

中国青年报,2014-09-02(02).

[2] 张洁,白彦刚,朱磊.高校合并后的文化冲突与整合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3):29-31.

[3] 国家安监总局河北省政府签约共建河北联合大学[EB/O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28965289.html,.[2013-06-13].

[4] 浙师大区位选择对学校发展影响的调研[EB/OL].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28965289.html,/report/4703579.aspx,2015-08-08. [5] 毕诗成.看高校“改名”的利与弊[J].教书育人,2008(9):1- 2. [6] 钟秉林.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J].

重庆高教研究,2014,2(1):1-5.

[7] 黄国泰.论高校合并与新大学的改革,创新和发展[J].海南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1):103-109.

[8] 丁连生.高校合并利弊及调整之策[J].探索与争鸣,2007(8):

71-73.

[9] 瞿华.我国高校合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青年干部

学院学报,2005,19(59):36-38.

(责任编辑、校对:任翠香)

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篇一:可行性研究报告通用模板 一般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模板 [政府立项-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项目总论 第二章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三章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第五章工厂技术方案 第六章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七章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八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九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十章财务效益、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 第十一章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章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章,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 章节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总论章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条件, 参照下列内容编写。 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名称 企业或工程的全称,应和项目建议书所列的名称一致。 1.1.2 项目承办单位 承办单位系指负责项目筹建工作的单位(或称建设单位),应注明单位的全称和总负责人。 1.1.3 项目主管部门 注明项目所属的主管部门。或所属集团、公司的名称。中外 合资项目应注明投资各方所属部门。集团或公司的名称、地址及 法人代表的姓名、国籍。 1.1.4 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1.1.5 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如由若干单位协作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应注明各单位 的名称及其负责的工程名称、总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如与国外咨 询机构合作进行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则应将承担研究工作的中外 各方的单位名称、法人代表以及所承担的工程、分工和协作关系等,分别说明。 1.1.6 研究工作依据 在可行性研究中作为依据的法规、文件、资料、要列出名称、来源、发布日期。并将其中必要的部分全文附后,作为可行性研 究报告的附件,这些法规、文件、资料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1)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建设要求所下达的指令性文件; 对项目承办单位或可行性研究单位的请示报告的批复文件。

十三五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建设实施方案

“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工作,提升高等学校教材质量,充分发挥优秀教材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三五”期间,我省继续实施高等学校重点教材(以下简称“省重点教材”)立项建设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目标 省重点教材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科学布局、分类建设、重点引领、共建共享”为导向,遵循“选优、选精、选特、选新”的原则,充分发挥我省高等教育的优势,调动高校高水平教师参与,整合全省高校专业优势与教材资源,整合国内出版社优质教材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建设一批代表我省高等教育水平的优秀教材,打造江苏教材品牌。 二、建设要求 1.教材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先进教学理念,反映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经教学实践检验效果显著,反映区域特色与学校特点。 2.本科教材能全面准确地阐述本学科先进理论与概念,充分吸收本学科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科学系统地归纳本学科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与发展规律;高职高专教材能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 3.教材以学生为本,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注重素质教育,具有启发性,富有特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际使用效果好,深受师生广泛好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4.教材的呈现形式多样化,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材更加生活化、情景化、动态化、形象化;积极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教辅资料,以及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以及名师名课音像制品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具备动态、共享的课程教材资源库。 5.教材主编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研究能力和丰富的实践阅历;教材编写团队结构合理、实力较强;高职高专教材主编应有企业实践经验,作者队伍应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加。 6.教材编写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文字规范,语言流畅;图表准确,配合恰当;计量单位符合标准;装帧设计大方美观,与教材内容相辅相成;印刷质量好,墨色均匀,校对差错率低。 三、教材类型 省重点教材分为修订教材和新编教材。 1.修订教材:出版时间不超过6年(从立项当年的1月1日计算,以版权页的出版时间为准),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使用效果好的各种形式教材。教材有修订计划,能在立项后2年内实现再版(以下统称为出版)。 2.新编教材:反映学科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内容创新、富有特色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教学急需、填补学科专业空白的教材;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教材;体现改革创新的实验教学教材和实习实训类教材;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教材;开发双语教学(全英文授课)的教材。立项后1年内由正规出版社正式出版。 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不在省重点教材遴选范围内。 四、遴选办法 1.2016年-2020年,省教育厅每年组织一次省重点教材遴选立项工作,由各高校及省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会教材管理工作委员会依据限额择优申报。 2.申报省重点教材,应填写《“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申报表》。修订教材需提供教材样书和修订计划书(包括修订原因、修订方案等);新编教材需提供编写提纲及样稿、工作方案(包括编写队伍、编辑力量、经费保障、出版、发行、服务及培训等内容)和论证报告(由出版单位出具)。 3.高校申报教材须由本校教师任第一主编或第一编著者,同一主编、同一课程、不同出版单位的教材不可重复申报。同一课程的分册教材(如上、中、下册,教材+教师用书+学生用书+非

高等教育 现代教育原理 任务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 1.教育先行的理论基础在于教育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 2.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学说,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是如下多种智力的组合(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我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 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4.从根本上看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 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 5.英国“新学校”模式推行的教育方式是(儿童中心、社会中心、活动中心)。 6.咨询与指导的主要形式有(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心理咨询与指导、休闲指 导)。 7.“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该话出自(学记)。 8.在教育学发展史上,第一本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来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学专著是 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9.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包括(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增强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 10.杜威对教育性质判定的几个命题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 断改造)。 11.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生存的权利、受尊重的 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安全的权利)。 12.赫尔巴特把教学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清楚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13.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递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 大支柱,它们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4.当代社会存在的基本教育形态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15.未来的学校教育将呈现以下的特点:(追求教育民主化的众向发展、追求教育的多样 化、追求教育的国际化、追求教育的终身化)。 16.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诞生,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学科。 17.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18.我国以法令的形式颁布并在全国推行的第一个学制是1904年公布的(癸卯学制), 它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19.影响教育发展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 20.赞可夫依据其一般发展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原则(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 以理论知识为主导原则)。 21.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核 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保护儿童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22.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终身性、针对性)。 23.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对教育产生的制约和影响,具体表现在(教育的发展规模 和速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方面。 24.课程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科目、学科开设顺序、各门学科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 学周安排)。 25.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有(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 26.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规范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作业)。 27.晏阳初在实施乡村教育中概括出的“三大方式”是(社会式、学校式、家庭式)。

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模板)

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模板)

目录第一篇: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第二篇: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第三篇: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第四篇: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第五篇:房地产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第一篇: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xxxx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报告日期xxxx年xxxx月xxxx日 1 / 6 目录 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背景 二、投资方简介 三、目标公司简介 第二节拟投资行业及市场概况 第三节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二、目标公司市场分析 三、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第四节项目内容及实施方案 第五节项目效益分析 一、经营收入估算 二、经营总成本估算 三、经营利润与财务评价

第六节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 一、市场风险及对策 二、技术风险及对策 三、财务风险及对策 …… 第七节投资方案 一、收购定价 二、预计投资总额 三、资金来源与支付 四、后续发展方案 第六节报告结论 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背景 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理由、拟投资国家的投资环境、在可行性研究前已经进行的工作情况及其成果、重要问题的决策和决策过程等情况。 二、投资方简介 1、投资方基本情况及经营情况 包括目标公司基本工商注册信息、产业布局、主要产品及用途、员工情况、股权结构及控股方信息、行业地位、历史沿革等。 2、投资方实力和优势分析 三、目标公司简介

1、基本信息 包括目标公司基本工商注册信息、产业布局、主要产品及用途、员工情况、股权结构及控股方信息、行业地位、历史沿革等。 2、经营情况 (1)经营情况 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服务的发展现状,包括历年产量、销售收入等。 (2)资产负债情况 公司主要财务指标,要求能够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 第二节拟投资行业及市场概况 1、国内相关行业及市场概况 2、国际相关行业及市场概况 第三节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主要围绕公司战略目标,根据公司产业资源协同发展的需要以及产品规划,结合产业政策等有关因素的支持与制约,论证项目投资的必要性。 二、目标公司市场分析 运用统计分析原理,分析目标公司产品销售变化及市场发展趋势。 1、市场规模

十二五江苏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建设实施方案

附件1: “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建设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优秀教材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强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工作,推进我省高等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苏教高〔2013〕1号)精神,为做好“十二五”我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以下简称“省重点教材”)立项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则 1.省重点教材建设遵循选优、选精、选特、选新的原则,充分发挥我省高等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高校高水平教师参与,整合全省高校专业优势与教材资源,整合国内出版社优质教材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建设一批代表我省高等教育水平的优秀教材,打造江苏教材品牌。 2.省重点教材分为修订教材和新编教材。 (1)修订教材:出版时间不超过6年(从立项当年的1月1日计算,以版权页的出版时间为准),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使用效果好的各种形式教材。教材有修订计划,能在2年内(从立项当年的7月1日起计算)实现再版(以下统称为出版)。 (2)新编教材:反映学科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

果,内容创新、富有特色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教学急需、填补学科专业空白的教材;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教材;体现改革创新的实验教学教材和实习实训类教材;开展双语教学的教材。立项后1年内(从立项当年的7月1日起计算)出版。 二、基本要求 1.教材充分反映当代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最新成果,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经教学改革实践检验效果显著,应与时俱进、紧跟科技进步、瞄准国际水平、反映区域特色与学校特点。 2.本科教材能全面准确地阐述本学科先进理论与概念,充分吸收本学科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科学系统地归纳本学科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与发展规律,反映区域和学校特点;高职高专教材能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 3.教材富有特色,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注重素质教育,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际使用效果好,深受师生广泛好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教材主编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研究能力和丰富的实践阅历。教材编写人员总体结构合理、实力较强。高职高专教材主编应有企业实践经验,作者

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的发展历程 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这五个阶段。以下主要就按这五部分展开说明,从古至今的探讨它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大约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来的发展和生存。起初,人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劳动,如打猎、捕鱼等活动,这逐渐便成为我们实际生活中所必需的保障,劳动即是教育,随着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教育的形式也随之变化着,随后人们逐渐开始发展畜牧业,人们学会了架设栅栏、赶羊喂牛,这些都只是他们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原始宗教的教育和原始艺术教育。首先,他们对自然很崇这些崇拜都是原始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拜、对图腾很崇拜以及对鬼魂也很崇拜。其次,他们对音乐和舞蹈像是有一种天赋一样,对于艺术教育体现出原始文化正逐渐变化着,在后面就逐渐形成了文字,文字的形成标志着教育的升级,为以后产生学校建立了基础。总之,原始教育呈现多方面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教育内容为多方面的生活经验; (3)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 (4)言传身教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5)男女教育分工明确; (6)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有以上诸多内容,使得原始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开始。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制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夏代为奴隶制初期,它是由夏部落首领的儿子启建立的,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注重军事训练和人伦道德; (2)其次,便是商代,这一时期文字已经基本达到成熟阶段,文字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并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理论,这使得商代的教育上升为一个层次,其教育思想水平得到提高; (3)西周是奴隶教育发展鼎盛时期,西周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学在官府”,教育形式是先接受家庭教育在进行学习教育,主要学习内容是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它不仅注重道德思想,而且也注重文化知识;不仅注重传统的文化,而且也重视实用的技能;不仅对于文事武事都注重;而且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和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从而,在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军事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与夏商相比,西周的教育已经相对成熟,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各种教育; (4)春秋时期奴隶制崩溃,这是向封建制转变的重大历史变革时期。 三、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特征及贡献--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上面已经提到了西周教育,它不仅对奴隶制有影响,对封建社会的教育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要论述古代教育,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一下对我国教育有贡献的一些伟人,孔子当是第一人,他是儒家的创始人,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1. 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他首先提出的,强调注重教育; 2. 私人讲学之风由他打开,从而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 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对策,使受教育者的范围逐渐扩大; 4. 提倡培养从政君子,提出“学而优则仕”原则;

可行性研究报告通用模板(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1593-70 可行性研究报告通用模板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可行性研究报告通用模板(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目录: 第一章项目总论 第二章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三章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第五章工厂技术方案 第六章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七章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八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九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十章财务效益、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 第十一章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章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章,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章节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总论章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条件,参照下列内容编写。 §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名称 企业或工程的全称,应和项目建议书所列的名称一致。 §1.1.2 项目承办单位 承办单位系指负责项目筹建工作的单位(或称建设单位),应注明单位的全称和总负责人。 §1.1.3 项目主管部门 注明项目所属的主管部门。或所属集团、公司的名称。中外合资项目应注明投资各方所属部门。集团或公司的名称、地址及法人代表的姓名、国籍。 §1.1.4 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1.1.5 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从这个阶段的外部特征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国家人均C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这个水平以后,则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特点;二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1%以上,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获得新的目标和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和科学地探讨和认识这个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也不能胡越现实的基础与条件,应结合整个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认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形成新的战略选择。 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良好发展势头与基础 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管理、井以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高等学校的支持,包括211工程、省部共建等措施:另一方面是改变了过去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的布局思路,在一大批中小城市中建立了以这些地方城市为名称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高等学校。这些学校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将自身的发展有效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平稳地实现丁高等学校的学费制度从计划经济下的全部由政府提供,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转变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在经过非常艰苦的改革以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从完全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计划经济模式,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另外,反映这种变化的还有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等教育领域中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多元化办学局面,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管理体制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已经具有了比较广泛的,能够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即一大批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改革和发展,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和体制、学科与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筹措教育经费等方面,初步具有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的某些基本特征。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与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机制.发展模式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约束”逐步走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约束”,并形成了举办主体、管理主体和办学主体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的新体制。 第二,对中曰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能认识的仅仅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一般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由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我们还不能对中国高等教育发

全国各个高校的重点建设学科大全

全国各个高校的重点建设学科大全(各个专业的全国顶尖高校排名情况统计)全国重点学科所在大学名单 (一)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 经济史:南开大学 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 世界经济:南开大学辽宁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 国民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大学 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 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 国际贸易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 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 数量经济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 (二)法学

法学理论:北京大学吉林大学 法律史:中国政法大学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刑法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民商法学:中国人民大学 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 经济法学:北京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武汉大学 国际法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 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运动: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党校****党史: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 国际政治: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复旦大学 社会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人口学:中国人民大学 人类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 民俗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 (三)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

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4200字

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4200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之后,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曰益被党和政府所重视。近几年高等学校扩招计划的实施,使高等教育迎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但是由于忽视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和管理,不少高校在高速发展中暴露出缺乏战略观念、竞争意识、市场导向等先进理念。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深入和WTO的加入,要求高等学校的管理者们尽快树立起市场意识、顾客导向,把学校当作“企业”来运营,变管理为经营和服务,重视学校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管理,以便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稳定协调地发展。本文试图应用战略管理理论,就高等学校发展战略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对其他不同层次的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及其管理 (一)高等学校发展战略 1、战略的内涵 战略,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军事与外交术语。它通常是指在军事或政治对抗条件下,克敌制胜的谋略、智慧和艺术。战术是正确地做事情的方法,战略是做正确的事情的谋划。在管理学

领域,战略则具有五种涵义:(1)战略是一种统一、综合和相互连接的计划(Plan),目的是保证企业或组织的基本目标的实现;(2)战略是一种针对具体竞争对手的策略或手法(Ploy);(3)战略是一种行动的方式或模式(Pattern);(4)战略是一种定位(Position);(5)战略是一种期望或看法。 2、高校发展战略的定义 对于经营与发展战略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综合各种观点,借鉴企业战略的含义,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给出以下描述:为了形成和维持竞争优势,谋求长期生存与发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对学校的主要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手段和实施步骤等方面的系统性的总体谋划。 3、高校发展战略的类型 高等学校经营与发展战略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1)从实施学校发展战略主体的角度来看,高校战略包括三个层次:母校层(学校集团)战略、事业层(分校或学院)战略及职能层(职能部门)战略。(2)从战略实施的时间长短来看,学校发展战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短期战略(时间跨度在一年以内的战略,也可以称为战略计划)、中期战略(时间跨度在一年以上,五年以内的战略)、长期战略(时间跨度在五年以上)。一般来说,学校规模越大,所需要制定战略的时间跨度就越长。(3)从学校发展战略功能的角度来看,学校战略大概可以划分为三种:增长型

高等教育如何制定发展战略(doc 12页)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大学如何制定发展战略 《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文化教育交往变更加频繁、广泛。为了更好地抓住机遇,许多国家都对本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进行了重要调整,以提高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回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史,办学的思想、宏观的战略对于学校的成长从来都是决定性的,是校长们始终探索的主题。这也是2004年8月4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主题之一。 一、全球竞争背景日益形成 在当今时代审视、观察大学发展战略问题,要求具有国际视野,遵循全球化的大前提。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伯林格教授在题为“全球化和现代大学”的演讲中谈到,世界的变化向大学提出了挑战,需要大学立即采取行动,对教学及其他工作进行本质化的变革。伯林格校长回顾到,从20世纪40年代起,“全球化”一词尚未进入词汇库时,美国一些大学实际上已经有意识地走向外部世界,学者已开始考虑解决一些全球性的问题。今天,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移民速度、安全威胁、社会公正等诸多方面的新问题正在涌现,大学有责任面对并讨论这些问题。虽然全球化问题已引起一些重视,如耶鲁大学等一些大学成立了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国外大学建立了各种合作,但这些合作大多缘于教授间的个人关系,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和措施,缺乏大规模、有秩序的合作。伯林格校长肯定了解构理论、后现代理论、博弈论等成果的价值,但他认为,总体上看,过去二三十年包括哥伦

比亚大学在内,大学大多“眼光向内”,对激烈变动的外部世界关注不够,参与意识不如上一代人强烈。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大量技术方面的变革每天都在发生,技术本身本来就是教育的一部分,由此带来的各国教育发展的不同引人深思。 伦敦经济学院院长霍华德·戴维斯教授指出,在21世纪的今天,为一所综合大学制定整体战略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大学制定计划必须参照的环境在迅速地变化着,这一点很关键。大学环境的变化主要有五大趋势。第一,高等教育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大学学生人数每年平均增长4%,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高等教育市场需求增长会给学校发展带来影响。第二,高等教育竞争性增强。部分原因是新院校的逐渐增多,这种情况也同样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学生和教师的流动性在逐渐增强,这也是竞争更加激烈的一个原因。这种现象表明,学术研究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的趋势更明显了。第三,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发展。尽管全球化影响着高等教育,但这并不意味全世界的大学变得越来越趋同。高等教育市场需求的整体增长为各个学院在不同层面上的专业化、差别化提供了空间。第四,多元化集资渠道。大学直接从政府得到资金在递减,但大学其他的收入渠道增多了。10年前,伦敦经济学院收入中的35%都是英国政府的直接补贴,如今这项比例只有18%,并且在逐渐下降。筹资来源多样性的逐渐增强,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资助多样化意味着要考虑更多不同的利益集团。第五,大学处在更广泛的经济背景下。人们普遍认为大学是地方经济的重要贡献者,社会对大学抱有极高期望。因此如今大学必须在一个透明度更高的环境中工作。这五种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大学要在竞争更强、更有活力的环境中运作。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 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可以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是以日本为模式的。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1912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众所周知,作为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非常关心高等教育,《大学令》就是由他亲手制定的。他多次谈到,《大学令》中许多内容是“仿德国制”,“仿德国大学制”[2]。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借鉴德国高等教育是蔡元培多年的宿愿。但是,从实践的层面考察,蔡元培的理想并未实现。摆脱日本单一模式束缚的努力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大学设评议会、教授会的条文列入了《大学令》,但在当时的高等学校中并未实行。直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才部分地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学付诸实施。 就在蔡元培以德国高等教育为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深刻改造的同时,另一所国立大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南大学迅速崛起。留美归教育博士郭秉文主持下的东南大学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延揽一批留美学生到校任教,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从管理体制、系科设置、课程内容以至经费筹措等,全面学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至20年代中期,东南大学声誉日隆,影响日广,成为与北京大学南北呼应、交相辉映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镇。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在此22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如果说20年代后期曾经是美国高等教育影响最盛的时期,从对地方分权制的教育体制的模仿,到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以至于大学各专业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等等都显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影响;那么,进入30年代,则表现出一种比较主动地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经验的倾向。如在高中毕业生中实行会考制度,以整齐大学生的入学程度;教育部制订并实行有关大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法令;强调大学毕业考试制度等等,这些举措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吸收了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具体做法。但是,这一时期从总体上讲是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其间,有一个短暂的插曲,即1927年至1929年期间实行的大学区制。实行“大学区制”用蔡元培的话来说是“仿法国制度,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之单元”[3]。众所周知,大学院制试行不及两年就无疾而终,对全国高等教育的实

05-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____项目可研报告 编制部门:战略拓展部 编制日期:___年___月___日

目录 **项目可研报告 (1) 主责中心:战略运营中心 (1) 编制日期: (1) 目录 (2) 前言(战略拓展部负责) (3) 项目决策背景及摘要(战略拓展部负责) (4) 一、外部环境 (4) 二、内部因素 (4) 第一部分:项目概况(战略拓展部负责) (5) 第二部分:法律及政策性风险分析(战略拓展部/成本管理部共同负责) (8) 第三部分:市场分析(品牌营销部负责) (10) 第四部分:规划设计分析(技术管理部负责) (12) 第五部分:项目开发(战略拓展部/工程管理部/品牌营销部负责,简化版可略) (13) 第六部分:投资收益分析(预算部负责) (14) 第七部分:管理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部负责,简化版此项可略) (17) 第八部分:综合分析与建议(战略拓展部负责) (18) 第九部分:竞拍和投标方式取得土地需要注意的问题(战略拓展部负责) (19) 第十部分:在新城市开发需要补充的内容(战略拓展部负责) (21) 附件: (21)

前言(战略拓展部负责) 随着公司房地产业务不断扩张,土地储备力度逐渐加大,未来发展对新项目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了规范项目前期操作,提高工作效率,规避签约风险,提升公司竞争力,特制定可行性报告内容指引。

项目决策背景及摘要(战略拓展部负责) 一、外部环境 1、城市发展规划与宗地的关系及对项目开发的影响,如:交通捷运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城市功能规划与布局、局部区域开发重点、政府重大政策即将颁布等。 2、宗地所属地域在该城市的历史、经济、文化、战略发展等方面的地位。例如,项目处 在xx区,要说明该区域的地位。 3、项目渊源,特殊的政治或文化背景,如:危房改造、高新技术区生活住宅配套、文化 园、政府重点工程等。 二、内部因素 1、项目启动对公司未来几年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的意义(一般3—5年),在公司发展中 的地位(是否核心项目)。 2、公司进入重点区域市场、项目合理布局,对公司提高市场覆盖率、提升品牌形象、降 低经营风险、扩大社会影响力的作用。 3、从公司未来的利润需求、可持续经营等角度描述立项的意义。

【管理制度)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管理制度)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 法

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 第壹章总则 第壹条为规范和加强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第三条重点实验室的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其目标是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 第四条重点实验室是依托高等学校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研实体,依托高等学校要赋予实验室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为独立的预算单位,于资源分配上,计划单列,和院、系平行。 第五条重点实验室是学科建设的重点,依托高等学校应将其列入重点建设和发展的范畴。 第六条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七条重点实验室要接受定期评估,优胜劣汰,动态发展。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八条教育部是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壹)贯彻国家有关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二)指导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 (三)编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制定关联的政策和规章。

(四)审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重组、合且、降级和撤消。 (五)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六)组织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验收和评估。 (七)拨发、配套有关经费。 第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所属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主要职责是: (壹)制定地方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规划。 (二)组织地方高等学校申请重点实验室立项,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且指导运行和管理组织编报建设申请书、计划任务书和验收方案。 (三)审核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四)监督项目建设和重点实验室的运行。 (五)落实项目建设和重点实验室运行的配套经费。 第十条高等学校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依托单位,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和重点实验室的直接管理,主要职责是: (壹)成立党委书记或校长负责的,科技、人事、财务、国有资产、研究生院(部)、211办(学科建设办)等部门参加的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重点实验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提供开放运行经费,设立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以及提供其他配套条件和后勤保障。 (三)将重点实验室建设列入学科建设计划,支持关联学科优秀人才于实验室和院系(所)间的流动。 (四)负责遴选、推荐重点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候选人,聘任重点

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战略研究

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战略研究 督导的目的是教会一个教练如何给自己做督导,使其在教练实践中发现更多有用的和反思的内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文章从五个方面详谈焦点督导师督导的作用,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借鉴。 标签:焦点解决教练;督导;心理治疗 焦点解决督导师给教练做督导时,他督导的目的是教会一个教练如何给自己做督导: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更多有用的地方,在实践中反思自己如何做得更好,而不断地去取得进步。 第一点,教会他们如何在实践中学习和反思。有一个关键,就是要在实践的细节中学习,所说的“show me”,即展示给我,这个教练要展示一个细节给督导师。比如,有些人说,我这次教练做得流畅,“流畅”是个宏观的词汇描述,它不是微观的。对“流畅”是无法进行督导和提高的。一定要展示细节,你说“你做得流畅”,那么哪一个环节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情况,要让我们知道这是流畅的就要展示给我那个细节,“展示给我看看”是督导的基础。宏观描述的评价,教练符合哪个理论哲学,符合哪个心理学理论,这个从焦点的视角来看是没有意义的。焦点解决的督导必须回到一个具体的细节中,一个对话中、一个可以被看到的或听到的情节中,这样的督导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要在实践中向自己的客户学习和获得反馈。因为我们所有的指向都是帮助客户。因此如果有客户说好的地方,在那个地方我们一定要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我们获得的内容才有一定的终极的目的,所以说应当在实践中向客户学习。 应让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扩大和巩固。每次教练,我们都要总结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在哪里。自己总结,向客户学习和总结。针对做得好的地方,不断地发现它、扩大它、更多地应用它。这个实践的过程是非常有意义、非常符合焦点解决观念的。因此在督导中能够发现自己好的地方,把它用到更多的那种语境中,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我们也会反思,哪些地方做得不好,然后可以做得更好一点。从某个角度来讲,这只是一个反思的假设。这时教练已经结束了,因为当脱离了对话语境,谈论和探讨如何做得更好,只是一种假设、反思,它还有待于实践。而你本次教练已经做得好的地方,是在这个具体这个语境中,出现的做得好的地方,这个总结和放大才更有意义,对我们的实践更有意义。 比如说前面模块化的教练做得已很好了,很熟练了,我们还可以在对话细节中反思,自己问句背后的预设、假设是什么,这些预设和假设是否符合教练的状态和教练的理念。 第二点,在督导过程中,教会教练如何在教练前给自己做教练,如何在教练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简述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社会化 3、教育生产化 4、教育民主化 5、教育国际化 6、教育现代化 7、教育多元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观念包含了哪些内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强调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新理念教育下新的教师观与新的学生观 新的教师观: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建立一个健康、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自主、合作、探究”是课堂的主题

2、教师行为的转变:教师注重的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过程的探究,而不是要求学习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3、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三阶段:问题与情境、活动与探索、整理与反思 新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4、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试论当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为了应对变化中的技术、政治、经济、国际内外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大多数国家的课程政策都强调社会协同、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开发既确保核心内容的学习,又为选修学科提供更多机会的课程框架;确认了整体主义的课程取向,强调心智、情感、心理和精神向度的平衡,也强调了儿童中心的、活动本位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促进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并鼓励自我导向学习;课程开发征求多方意见,对课程实施问题的决策制定倾向于下移到地方和学校一级。 2、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课程结构从内容本位转向内容本位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调整课程结构,吸纳新出现的课程领域;小学和初中阶段诸学科的连续性日益增加。 3、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正在被“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所超越;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职业发展是其职业生涯的有机组成成分;在课程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