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入行论第185-187学习笔记

入行论第185-187学习笔记

第185-187课学习笔记

科判关系:

智慧品分三:戊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戊二、生智慧之方法;戊三、以智慧所得之事

戊二、生智慧之方法分三:己一、认识智慧之自性;己二、深入对境无我;己三、破除所断实执

己三破除所断实执分为:庚一、总说;庚二、遮破能立;庚三、宣说能害

庚三、宣说能害分为:辛一、由因建立空性;辛二、由果建立空性;辛三、成立之摄义

辛二、由果建立空性分三:壬一、破二边生;壬二、破二边灭(185.05);壬三、故成立空性(186.01)

壬一、破二边生分二:癸一、破有生(185.01);癸二、破无生

癸二、破无生分二:子一、无有非为所生(185.02);子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185.03,185.04)辛三、成立之摄义(186.02)

戊三、以智慧所得之事分二:己一、平息世间八法(186.03,187.01);己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己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分二:庚一、所缘;庚二、行相

庚一、所缘分三:辛一、今世辛苦维生(187.02);辛二、后世感受痛苦;辛三、三有共同过患辛三、三有共同过患分三:壬一、与解脱相违;壬二、此相违难除;壬三、颠倒执苦为乐

庚二、行相分二:辛一、愿安乐;辛二、愿成利益之因

上师开示:

1.般若空性法门比较难,学习的过程中,按照藏传佛教的闻法规律,最好不要断传承。

1)传法者的声音一个字也不能漏,听受的时候不能打瞌睡,也不能发出大的声音。中途若因有事而漏了几行,应该请上师给自己补上。如果没有这个机会,应该在有传承的人面前,把这几行补上。个别居士学《入行论》时,根本不听,只是看书,这样传承是得不到的。

2)在听受的过程中,自己所得的传承最好能做一个记录。这样一辈子有什么传承,心里清清楚楚。

3)有传承的法,我们有机会最好能给别人传授,传授的时候尽量圆满。如果你理解得不太深,则可一部分给他讲解,其他内容就念一遍。我们以后应该这样弘法利生,在汉地各大寺院和各大道场中,传承必须按照这种传统来接受。

2.对中观的五大因一定要了解,只有如此才能对般若空性定会生起稳固的信解。

1)金刚屑因主要侧重于观察诸法的生因,由观察生而抉择空性。离一多因是观察万法的本体来抉择空性。缘起因是由观察缘起而生,来抉择空性:一切万法都是依缘而生的缘故,所以无自性的。破有无生因就是观察:这个果是已有而生,还是没有而生?换句话讲,这个果法在因中先有,后面再生出来?或者这个果法在因中先没有,而后生出来?其实从实有产生的角度来讲,果法在因中先有不合理,果法在因中先无也不合理,所以说果法如果是实有的生,先有、先无都是不合理的。除了有无之外,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绝对也不可能存在。

2)《般若摄颂》说“具善知识具胜观,闻诸佛母全无惧”,意思是说,修学般若法门的人,要具有善知识的外缘和胜观的内缘,外要有具智慧、能宣说空性、以大慈大悲回向等有方便法的善知识,内要具足希求遍知佛果的胜观,这种人听受般若空性,绝对不会生畏惧。也才能接受般若的观察方法,即万法在胜义中不生不灭,远离一切戏论;名言中有如幻如梦的生灭,但此生灭经不起任何观察。

3. 反复强调了缘起空性的甚深教理。

1)比如《佛说方广大庄严经》中云:“譬如种子,能生于芽,芽与种子,不即不离。”藏文中后面还有“不一不异,不常不断”。种子和芽之间的关系不即不离、不一不异,前面遮破了种子生芽的观点,那么芽和种子是否没有关系呢?不是。它们的关系并非一体,否则芽时种子仍存在,这就变成常法了;它们的关系也并非他体,否则苗芽不观待种子即可产生,有堕入断边的过失。因和果不一不异、不常不断,在名言中依靠因缘聚合而生,这就是所谓的缘起生。

2)表面看,因生果是无欺显现,但它不是外道所许的恒常实有,而是如同水中月影般现而无实。《六十正理论》云:“若有许缘起,诸法如水月。”《般若二万颂》也说:“诸法如幻,自性未生。”诸法跟幻化无有差别,它的本体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佛说稻秆经》中以镜子为喻说:人的面容可在明镜中映现,但面容没有跑到镜子里,镜子也没有跑到面容上,然一旦因缘聚合,面容可以映在镜中。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因时无果,果时无因,但依靠特定的缘起力,二者可以呈现因果关系。3)因果之间的关系,唯一是释迦牟尼佛的不共教言,它在所有的学说中无与伦比,正如龙猛菩萨说:“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因与果之间不一不异、不常不断,此教言是三世诸佛教化众生的甘露妙法,有缘者就能品尝到它的甘味。学会了大乘因果规律,就对世尊的教法生起永不退转的信心。

辛二(由果建立空性)分三:一、破二边生;二、破二边灭;三、故成立空性。

从果方面来讲,任何的果的产生如果是无自性的,那它的因就绝对无自性。如果这个果法是无实有的,果和因又是相互观待的,它的因不可能实有。金刚屑因主要是观察万法的生因,如果一切万法没有实有的生,当然就不会有实有的住、实有的灭。如果一切万法的因是无实有的,它的果不可能是实有的,因为因和果是观待的缘故。换个观察方法,观察的侧面有因,体、果:前面观察了因,因是无相的;本体是空性的;果是无愿。“愿”就是希愿、希求的意思,因为我们对因所产生的果有一种希求心——想要得到或不想得到。果法其实是无愿的,没有什么可希愿、可希求的,因为它的本体(本性)是不存在的、是空性的。

壬一(破二边生)分二:一、破有生;二、破无生。

二边生就是从两个方面来生,第一是有生,第二是无生。有生就是说,这个果是先有而生。破有生就是说,果法如果是已经先有了,那就不可能再生了。无生就是(先无而生),这个果法先是没有、不存在的。破无生就是说,没有的法也不可能生。

按照破有无生因的理论来分析,这个果法在因中如果已经存在了,是已有而生,就类似于前面学习到的数论外道所安立的自生。如果说果法在因中已经存在了,是已有而生,这是有过失的,这是破有生。第二是破无生,果法在因中如果没有的话,那这个果法也不可能产生。果存在或出生的方式无外乎就这两种:这个果法是已有,或者先无。所谓的亦有亦有、非有非无是一种分别念的假立,其实不存在。只是有无,所以这里把先有而生和先无而生破掉之后,果就安立空性;如果果是没有的,那它的因就不可能是存在的。

癸一、破有生:

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

【颂词分层与解释】此处从果法方面进行观察:假如果已存在了,因还有什么必要呢?因的作用就是产生果,既然果已然形成,它的因就成了无用。颂云:“若法因缘生,即非先有体,先有而生者,生已复应生。”果法本来是因缘所生,并非先存在它的本体,否则就有已生之法还要再生的过失。

{广释}如果诸法已经真实存在了,那么何必还要生起它的因呢?

{辅导}如果这个果法已经存在了,产生这个果法的因有什么必要呢?不需要再有因了。

【重点难点分析】

1.安立因的必要性

就是“因能生果乃为因,若不生果则非因,果若有因乃得生,当说何先谁从谁。”因和果之间是有一定安立的,并不是随随便便安立的。如果按照我们的分别念随随便便安立,会有很多矛盾和漏洞。在世俗(名言)当中,因和果绝对有自

己的本性,不能随便安立。果法如果已经有的话,它和因之间的关系就成了错乱。反过来讲,如果这个因没有必要了,这个因没有,那怎么可能生果呢?前面讲“果若有因乃得生”,其实这样的安立方法只会不断地出现矛盾、漏洞。所以说这种安立方式(抉择方法)是有错误的,既然有错误,就不能安立成一个很正确的理论。要安立一个观点,安立的过程、结论、因都必须要正确,如果不正确,这个理论就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如果不是个正确的理论,它就说明不了结论是正确的。

《七十空性论》云:“已生则不生,未生亦不生,生时亦不生,即生未生故。”

癸二(破无生)分二:一、无有非为所生;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

子一、无有非为所生:

第一个科判“子一、无有非为所生”,“无有”就是不存在的意思,一个没有的东西并不能作为所生,从世俗的角度来讲,这个法的生起就是从无到有,就叫产生。但如果产生的法是一个什么都不存在的法(一个没有的法),那这个没有当然就不能作为所生了。破无生就是说,这个果法在因当中是不存在的,这个因具足之后会不会产生一个没有的法?这个没有是不可能真正作为所生的。

第二个科判“子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这个没有(这个无实)先没有而在后面出现,这个先没有的本体在后面转变成有,这个也是不可能出现的。

若法本来无,云何需彼因?

【颂词分层与解释】假如果法像石女的儿子、空中的鲜花一样,本来就不存在,那么要它的因做什么呢?《中论》也说:“若果定无性,因为何所生?”果的本体若不存在,积聚因缘来让它产生,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广释}如果诸法本来就不存在,那么要它的因做什么呢?

{辅导}如果这个法本来没有,这个因也不需要了;没有因,当然也就没有果。

【重点难点分析】

1.在世俗当中,因生果的方式就是这个果法先不存在而后存在,这种从无到有的转变就是一种生的过程,或者安立生的一种意义,这里主要就是讲,一切诸法是实有的关系还是幻有的关系。此处所破的二边生——破有生、破无生,破这个果已有而产生、或先无而产生,其实都是从实有的角度进行破、进行观察的。如果说这个果法是无实的,果法在因中是没有的,无论如何也没办法把它转变成有法。

2.破有无生因也是中观论师常用的五大因之一。通常世人执着实有因生实有果,而中观论师从世人所谓的实有果法去观察:既然你们许因能生果,那么是生起已有的果还是无有的果呢?假如是已有的果,那么果早已存在了,还需要因干什么呢?而且“若果定有性,因为何所生”,实有的果则不会要任何观待因;所以已有的果,不可能还需要因生。从另一方观察,没有的果法本体无实,依靠因也生不出来。因此,有也不会产生,无也不会产生。《四百论》云:“有不生有法,有不生无法,无不生有法,无不生无法。”有法不生于有法,有法也不生于无法;无法不生于有法,无法也不生于无法。此观察方法直接把果作为对境,看它的本体是有者产生,还是无者产生?有者不用生,无者不可生。通过这种方式分析,万法虽于迷乱分别前有水月般的产生,但本体一丝一毫也不存在。这种不存在本来即是如此,诸佛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不会有任何改变,法尔本来如是而安住。

子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

有人认为:“本来没有的东西,通过各种因缘聚合可以产生。比如这里本来没有房子,有了砖瓦、木头、水泥、钢筋以后,马上就可以建一座房子。因此,有实法可从无实法中产生。”这种说法不合理

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无时怎成有?成有者为何?

【颂词分层与解释】“无”中生“有”,只是未经观察的迷乱显现,真正经过观察,纵然具足成千上万个因缘,实有的“无”也不可能变成“有”。就如同虚空中的鲜花,自古以来没有产生过,积聚有多少因也是徒劳无益。总而言之,通过以上观察,有的东西不用产生,无的东西不能产生,有无二者相违的东西就更不用说了。既然生都不存在,那么住、灭也无法安立。《七十空性论》云:“有故有不生,无故无不生,违故非有无,生无住灭无。”3-4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情况:“无时怎成有?”这个无没有舍弃无的状态,而变成有,这怎么可能呢?因为这个法的本体正处于“没有”的状态,还没有舍弃“没有”的状态时,这个时候就不可能是“有”,因为有和无二者之间是叫互绝相违。有和无这两种状态不可能在同一个法上面并存。所以这个法如果没有舍弃无的状态,怎成有,“无时怎成有”?不可能转成有。第二种情况,如果舍弃了无的状态,也不可能变成有。无实法的性质已经定成了和“有”是相违的,和有实法的状态是互绝相违的,所以不管是否转变,它永远是无实法、永远是没有的法、永远是不存在的法,不可能变成有实。

{广释}纵然聚合亿万的因缘,也不能把无变成有。无未离无有之法相,怎会变成有呢?如果无已失原状,那么变成有的又是谁呢?

{辅导}纵然是以亿万的因缘,各种各样的因缘全部积聚,也不可能把一个完全没有的法彻头彻尾地变成一个存在的法,将这个“无有”的属性转变成“实有”的属性,这完全不可能做到。“无时怎成有?”如果这个状态还是没有的状态,

没有舍弃“无”的状态,那正无的时候怎么可能“有”呢?“成有者为何?”如果说把一个已经定性的“没有”舍弃自身无的状态而变成完全互绝相违的“有”的状态,是不可能的。

【重点难点分析】

1.“无”不能成为“有”的原因共有两种,一种是“无”不舍自体而转变成“有”不应理。试想:自性成立的“无”,在不舍“无”相的状态下,怎么会成为“有”呢?无实法不能起功用,而有实法能起功用,二者是互绝相违的法,一者在时,另一者绝不可能存在。怎么可能同存于一个本体上?第二种是“无”舍其相状而成为“有”,这也不应理。因为,放弃无实法的时候,有实法还没有形成,无实法若能变成有实法,它需要什么样的因缘呢?比如石女的儿子本来不存在,你说他放弃自己的本体而变成真实的本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无论从舍自体或不舍自体观察,所谓的无果转为有果,真实中绝不会成立。故《十二门论》中云:“先有则不生,先无亦不生,有无亦不生,谁当有生者?”先有的法不可能生,先无的法也不可能生,有无皆俱的法也不可能生,因而实有的生不存在。

2. 世间从无到有只是一种因缘法。因为依缘而生的缘故,绝对是假立的、无自性的——“有”的自性、“无”的自性都没有。既然没有自性,就可以舍弃“有”和“无”的状态,就可以互相转变。但是如果是实有的无,它已经定性了,就无法转变了。所以说,如果是一个实有的无,它怎么可能舍弃这个实有的状态、抛弃掉这个实有的身份,然后变成无实有呢?或者说抛弃无实有,变成实有呢?二者都是不可能的。

无时若无有,何时方成有?于有未生时,是犹未离无。倘若未离无,则无生有时。

【颂词分层与解释】1-2第一层:再者说,无实法如果没有放弃,那什么时候才能变成有实法呢?如果这个无实法没有舍弃无实法的阶段(状态),它会永远保持这种“无有”的状态,那“有”的状态永远出现不了。3-6句第二层:无实法如果放弃了,则有实法没有产生而不会离开无实法,既然没有脱离无实法,有实法就不可能有产生的机会。因此,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不可能,不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更不可能。

{广释}如果在“无”的相状时没有“有”,那么何时才能成为“有”呢?而且,在“有”尚未生起之时,即是还没有脱离“无”的相状,如果还没有脱离“无”的相状,就不会有出生“有”的时机。

{辅导}如果不舍弃无的状态,如果它是没有的,如果它的本体是没有的,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变成有呢?如果舍弃了无实法,在有实法没有产生的时候,还是没有离开无的状态;倘若没有离开无的状态,那什么时候这个无才能变成有呢?

【重点难点分析】

1.名言当中,以前没有的东西,后来有了,这种说法可以成立。然而真正去观察,某种法正处于“无”的状态时,绝不会存在“有”的性质,就像我们这个星系中,现在没有第二个太阳,也即第二个太阳正处于“无”的状态,它没有丝毫“有”的性质。没有丝毫的“有”性存在,这样的法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呢?以前的“没有”放弃还是不放弃?如果“没有”要放弃,那和“有”什么时候开始衔接的?没有“有”性的法,如同龟毛兔角,任何时候也不可能生起。如果以前的“没有”不放弃,则与“有”不可能同时并存。所以诸法未生之时正是实无,既然实无,那就不可能存在与之互绝相违的“有”,因此这种实无的法,自性上不存丝毫“有”性可得,任何时候也不可能变成“有”。因此,实有的果不可能从有实法中产生,也不可能从无实法中产生,原来没有而现在有,只是一种假立而已。果在因上并非自性实有,二者只是无则不生的关系,而不是实有的关系。青稞的种子能产生青稞,却不产生麦子,这是一种同类相续,但这种相续也是假立的。

2. 有人认为:诸法除有时无时二种状态外,还有一种中间状态,这种状态叫生时,所以诸法“有”时不生,“无”时也不生,但在生时应承认生。然而这种观点,也不可能成立。在“有”未生起之前,即应承认该法未脱离“无”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分析至刹那,除有、无二种时间外,绝不存在一个所谓的中间状态。龙树菩萨在《中论》里说:“生非生已生,亦非未生生,生时亦不生。”已生者生完了,就没有必要再生;未生者还没产生,犹如石女的儿子,不存在的法也不能生;正在生的法,只不过是一个刹那,没有能生所生的关系,仍不可能生。

3. 没有的东西不可能变成有,有的东西也不可能变成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无论从因、体、果哪方面观察,诸法跟阳焰水、镜中影像无有任何差别,只是一种虚妄执著。

壬二、破二边灭:此处再破析有不可能变成无。

有亦不成无,应成二性故。

【颂词分层与解释】这里所驳斥的是实体的有无,而不是名言中如梦如幻的有无。“有亦不成无”,是指实有的有无,实有的东西若开始存在、后来毁灭,同一自性上就会有两种本体,一种是能起作用的有实法,一种是不起作用的无实法。再说,一个法从有变成无,本体会发生变化,实有又如何安立呢?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言:“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无,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一个法自性实有的话,后来不可能变成无,倘若它从一法变成另一法,绝对不可能是实有。

{广释}同样,“有”也不会变成“无”,否则这种法应成存在“有”“无”二种性质。

【重点难点分析】

1.有也不会变成无,因有时不存在无,已成无时不存在有,否则每种法应具有这两种性质。然而既有也无的法,在这

个世间,从来就没有真实存在过,实际上也不可能出现。通过如上分析观察,应明白一切法无有自性,如幻如化,远离有无,从来未曾有过生灭,而我们凡夫面前所见的生住异灭,唯是自心所立的一种假相而已。《七十空性论》中说:“有故有不生,无故无不生,违故非有无,生无住灭无。”《大象妙力经》中云:“设若诸法有自性,则佛声闻应知彼。”

2.诸法的本体不可能产生。假如没有产生,中间的安住、最后的毁灭也就不存在。《大象妙力经》云:“设若诸法有自性,诸佛声闻亦应见。”诸法的本体若真实存在,那么佛陀和声缘依超越凡夫的慧眼一定能照见,但除了远离戏论的法界光明外,他们什么都看不见,物质的显色、形色看不见,凡夫人所执著的美色、钱财也看不见,故而说明诸法无实。

185课课后习题与参考答案

1、什么样叫传承圆满?迄今为止,你的传承是否圆满?今后有何打算?

答:不管你亲自在上师面前听受,还是通过光盘来听受,传法者的声音一个字也不能漏。中途若因有事而漏了几行,应该在有传承的人面前,但把这几行补上,即使没有通达所有内容,声音圆满听受了,才叫做传承圆满。

2、因与果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请从果的角度建立空性。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1)因与果之间的关系并非一体,否则芽时种子仍存在,这就变成常法了;它们的关系也并非他体,否则苗芽不观待种子即可产生,有堕入断边的过失。因和果不一不异、不常不断,在名言中依靠因缘聚合而生,这就是所谓的缘起生。一切诸法因时无果、果时无因,但依靠特定的因缘,二者可以呈现因果关系。

2)从果方面进行观察:假如果已存在了,因还有什么必要呢?因的作用就是产生果,既然果已然形成,它的因就成了无用。假如果法像石女的儿子、空中的鲜花一样,本来就不存在,那么要它的因做什么呢?

此观察方法直接把果作为对境,看它的本体是有者产生,还是无者产生?有者不用生,无者不可生。通过这种方式分析,万法虽于迷乱分别前有水月般的产生,但本体一丝一毫也不存在。这种不存在本来即是如此,诸佛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不会有任何改变,法尔本来如是而安住。

3、很多人认为,本来没有的东西,通过各种因缘聚合可以产生。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在名言当中,未经观察的迷乱显现中,以前没有的东西,后来有了,这种说法可以成立。但若认为胜义中也是如此,实有的“无”从实有的“有”中产生,这种说法不合理,真正经过观察,纵然具足成千上万个因缘,实有的“无”也不可能变成“有”。如果说“无”能变成“有”,我们不妨从两方面观察,无实法是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还是不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1)倘若无实法没有放弃无实法,那怎么变成有实法呢?无实法不能起功用,而有实法能起功用,二者是互绝相违的法,怎么可能同存于一个本体上?2)倘若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这也不可能。放弃无实法的时候,有实法还没有形成,无实法若能变成有实法,它需要什么样的因缘呢?比如石女的儿子本来不存在,你说他放弃自己的本体而变成真实的本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果在因上并非自性实有,二者只是无则不生的关系,而不是实有的关系。

第186课

上师开示:

为都江堰、汶川地震死难者念诵佛号、观音心咒、《极乐愿文》来加持和超度他们,并指出,很多众生来到人间也许没有听闻佛法,没有修持过真正的正法,大多数都是带着恶业离开的。所以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听到、见到某些地方出现严重灾难,大家应该一起超度或者念经加持,共同虔诚祈祷他们远离一切苦因和苦果。

壬三、故成立空性:(诠释胜义大空性的本体。因为没有自性的生、灭(二边生、二边灭),所以说一切万法是空性的)

自性不成灭,有法性亦无。

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

【颂词分层与解释】1-2第一层:归纳前面两个科判中的二边生、二边灭。“自性不成灭”讲到了破二边灭,“有法性亦无”是破二边生。“自性不成灭”紧跟上面的颂词“有亦不成无,应成二性故。”它是不成灭的,灭的自性不存在,或者说没有自性的灭。“有法性亦无”这一句主要是讲一切万法没有实有的生,既没有实有的生,也没有实有的灭,当然住也不可能存在。有生、有住、有灭的法就叫做有为法。没有生住灭,有为法不实有。通过观察诸法的因、体、果三方面,不管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器情世界所摄的轮涅一切法,从金刚屑因找不到它的生因,从离一多因也找不到它的本体的住,然后从破有无生因也找不到它的果的产生,或者说也找不到它的灭法,胜义没有产生,安住和毁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如梦幻泡影,故知诸法虚妄无实。3-4第二层:“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了知了一切诸法没有生、没有灭,所以说一切众生毕竟无生灭。世间一切众生于三时中毕竟不生不灭。不仅众生不生不灭,一切万法莫不如是。一切万法没有实有的生,所以说一切万法没有实有的灭。一切万法的生是无自性的,灭也是无自性的,所以生不是实有的生,灭也不是断灭。因为一切万法的生是无实有的,所以它的生不是常有的,不是实有的生;一切万法是空性的缘故,它的灭不是断灭,不是变了之后就完全没有、断灭了,这个不是断灭,所以灭只是一种暂时的灭而已,依缘还可以生(如果因缘具足了,还可以产生)。在名言谛当中解读“一切的万法无生无灭”时,无生无灭可以说它没有实有的生,所以可以灭;没有实有的灭,所以它可以依缘而生。胜义当中无生无灭就是说,生灭的现象其实是空性的,生也没有,灭也没有,这是表达一种空性的

思想、空性的见地。“毕竟不生灭”可以说是一种本性寂灭、本性涅槃。有两种灭,一个叫做抉择灭,一个叫做非抉择灭。通过智慧而灭掉的这些空无的状态,叫做抉择灭。佛的佛果从离垢涅槃的角度来讲,它也是一种抉择灭。非抉择灭有两种,一种是暂时的非抉择灭,一种是究竟的非抉择灭。暂时的非抉择灭就是《俱舍论》当中所讲的诸法缺缘不生。究竟的非抉择灭,就是讲到了诸法的法性,因为这种灭不是通过什么造作而得到的灭,一切万法本来就是这样的,不是通过抉择而让它安住在空性当中。因为这种灭不是通过什么造作而得到的灭,一切万法本来就是这样的,不是通过抉择而让它安住在空性当中。如来藏上面没有烦恼,是非抉择灭;一切万法的空性是非抉择灭,从这方面也可以叫非抉择灭。

{广释}于真实中诸法自性无有成实的断灭,诸有法也非自性成立的有,因此世间一切众生,于毕竟中不生也不灭。

{辅导}一切诸法的自性(本性)灭的自性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法没有生,也是没有本性的。所以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所经历的种种现象毕竟不生不灭。

【重点难点分析】

1.胜义空性的本体

1)以智慧观察破除边执迷乱,进入究竟实相之中,便能了知诸法皆无成实自性,远离断灭的无边,亦远离成实的有边。诸法无有本体,也就无有任何实有的生灭,即使观待众生,诸法的灭亦非实无,生亦非实有。《大乘宝云经》中云:“所谓诸法,本来寂静,不生不灭,性自涅槃。”不仅是有情众生,任何法在胜义中本来即是寂灭涅槃。《大般若经》中说:“真实义中,无有一法,可生可灭。”通达了诸法无生灭,即是照见了如来的本来面目。《华严经》中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2)尽管众生不生不灭,但在名言当中,因为存在分别妄念,故仍遭受无量痛苦,对其生悲心是合理的。《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

2.如何理解万法不存在、万法有显现?

1)一切万法不存在,从菩萨的境界来讲,安住在一切万法的空光明的如来藏状态中,一切的世俗法都没有,没有显现。

2)万法存在的,因为这一切都是依缘而起的。缘由业果而产生,业果从我执、从烦恼而来,或者业果都是从心而产生的。观待胜义谛的角度来讲,心的状态是属于一种无明的状态,不是法性,是一个无明。而无明的心识本身就是假立的。所以说一切万法,比如说因果或一切现象的产生,其实是来源于无明的心识。

3)菩萨以前在凡夫位时所累积的烦恼障或所知障的习气没消尽,在一地到七地的阶段,他还会显现不清净的万法,一切山河大地在他出定位的时候还会存在;八地、九地、十地这三清净地,在后得位的时候,他一切不清净的显现也隐没了,但是他修善法的善习气的显现还存在,以清净的习气显现净土、无量殿。但善习气引发的这个清净显现必定还是习气显现的,他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心识的状态。只有到佛状态的时候,一切的凡夫以前所修持的不善习气,或者菩萨修道位时所修持的清净习气,清净的习气和不清净的习气全部消尽了,这个时候业力(习气)显现的所有这些清净和不清净的客尘、所有的这些显现,全部隐没,只是显现最清净的如来藏当中所安住的状态。

4)所以暂时来讲,一切万法如梦如幻地显现;究竟来讲,这一切的如梦如幻的显现也是不存在的,根本不存在。龙树菩萨的《七十空性论》讲:“生住灭有无,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非是依真实。”

3. 生灭代表轮回,无生无灭就是代表涅槃,就是代表离开一切苦和集的状态(离开苦谛和集谛就是涅槃)。菩萨入根本慧定,安住在无生无灭;佛陀说安住在究竟的无生无灭,都是代表涅槃的状态。苦谛和集谛都在我们身上,众生在迷惑时所拥有的,明显的就是苦和集。隐藏得很深的苦和集的本性,就是灭谛,即“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但是一切众生必定就是无生无灭的,把不了知变成了知的方法就是不断的闻思修,听闻之后听懂了是一种了知,听闻之后不断地去看书、思考、讨论,这是一种定解的了知,然后通过修行而得的修所生慧也是一种了知,最后的亲证也是一种了知,这就是由迷而转悟、由不了知变成了知的这种状态,

辛三、成立之摄义:

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

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

【颂词分层与解释】“众生如梦幻”是从众生的本性而言的,一切众生犹如梦幻,虽然显现但无实有,没有任何实有。一切众生犹如梦幻,虽然显现但无实有,没有任何实有。从世俗当中来观察时,一切众生其实都不存在众生的自性,但是没有众生自性显现的时候,它就显现了一切万法的显现(景象)。“究时同芭蕉”,探究、分析的时候,就好像芭蕉一样。是说在分析的过程。从芭蕉树的外面看起来好像很挺拔、很高大,真正一层层剥下去的时候,想找个真实性、坚实性,从它的外皮去找,全都是一层层的皮,除了皮之外什么都没有;对一切诸法一层一层观察、分析,从外到内、从粗到细,一步一步深入分析的时候,一切万法都是空性、无自性的。意义和比喻结合起来的时候,就能够了知一切万法的确像佛经和论典当中所讲的一样,都是没有丝毫本体的。“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从显现、从世俗的角度来讲,涅槃者具有证悟空性、寂灭烦恼、息灭习气的功德,而不涅槃者(轮回者)有很多的过患,高低贤劣的差别很明显。但是从他的本性(自

性)来讲,涅槃者的本性是空性的(观察下来的时候,佛的本性也是空性的),不涅槃者(众生)的本性也是空性的、毫无自性的,所以说“其性悉无别”,他的本性没有丝毫差别。

{广释}众生现象如同梦幻一样,以理推究时,便能了知一切等同于芭蕉空洞无实,而解脱涅槃与不涅槃,在本性上无有任何差别。

{辅导}一切众生是如梦如幻的,我们在分析、探究的时候犹如分析、探究芭蕉树一样,最后一无所得。当我们观察完之后,涅槃者和不涅槃者、涅槃的自性和不涅槃的自性,其实本性都没有任何差别,都是平等空性的。

【重点难点分析】

1.实相层面观察众生

从实相层次而言,一切众生其本体无有,毕竟上无有任何生灭可得;而现相中虽然有众生等种种现相,但其本身如同梦幻一样,唯是虚假影像而已,不存丝毫实质,《贤愚经》中说:“众生如梦幻,故业亦如幻。”虽然我们凡夫众生觉得一切都实有不虚,可是以理观察这些现象时,就会如同分析芭蕉树一样,虽外表似有,其内质却空虚无实,“如削芭蕉树,枝分尽无实”,“士夫析六结,亦复如芭蕉”,这是《宝鬘论》中的比喻。众生不论如何显现,其本性却丝毫无变,因此在实相层次而言,有情涅槃与不涅槃,二者毫无差别。《不退转轮经》中说:“诸法如同幻,菩提亦如幻。”《般若八千颂》中云:“天子等,轮回如梦如幻,涅槃也如梦如幻。”《经观庄严论》中云:“如前后亦如,无变之真谛。”对悟达了诸法本性的智者来说,一切诸法如善逝,众生之本性恒常住于无解无缚之大平等性,轮涅诸法恒时住于无二平等的大空性之中。

2.了悟空性与发愿成佛有无矛盾?

在修行佛法时,世俗谛中该求佛果的心必须要有,度化众生的心也必须要有,但是我们在发起这个求佛的心、救度众生的心时,应该知道它的本性是空性的,虽然是空性,我们还要发起这种强烈的想要成佛、想要度化众生的心,这是世俗谛和胜义谛之间的关系。

真正来讲,已经真正证悟空性的菩萨,越了知空性的人,对佛的希求、对众生救度的菩提心,远远超出了凡夫人的状态。凡夫人求佛果的心、度化众生的心再怎么强烈,也远远比不了已经了悟空性(证悟空性)的圣者的信心和悲心的强烈程度。所以说我们要了知,在胜义当中虽然一切诸法如梦如幻,但名言谛当中这一切的世俗的显现仍然还是存在的,所以说该发心的、该度化众生的,这样都应该去做。

戊三、以智慧所得之事(“以智慧所得”,“智慧”就是空性,如果知道了空性,了知了这个智慧,会得到什么样的功德、利益。阐述证悟空性的功德可以从两方面体现,一是从自利的角度来讲,如果证悟了空性,可以平息自己相续当中的世间八法。二是是利他,利他是无勤生起仁慈,就是说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己一、平息世间八法:

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

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

苦乐由何生?何足忧与喜?

【颂词分层与解释】“故于诸空法”,对于一切都是空性的法,哪里有什么得到与失去的呢?哪里有什么恭敬我或轻蔑我的情况发生呢?苦乐是从什么而产生的?“何足忧与喜?”那有什么值得喜悦和忧伤的呢?

{广释}因此,对一切自性皆空的诸法,有什么可以得到和失去呢?有谁恭敬我,又有谁在轻蔑我?苦乐从何处生起呢?有什么值得欢喜或忧伤呢?

{辅导}“故于诸空法”,对于一切都是空性的法,哪里有什么得到与失去的呢?哪里有什么恭敬我或轻蔑我的情况发生呢?苦乐是从什么而产生的?“何足忧与喜?”那有什么值得喜悦和忧伤的呢?

【重点难点分析】

1.何为世间八法?

1)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因执着诸法实有而生起取舍之心,恒时为世间法所动而受苦,这些取舍法归纳起来,通常称之为世间八法或八风。有关世间八法,经论中从各方面归纳,名称稍有不同,如本论将八法归纳为得失、恭敬与蔑视、苦乐、喜忧,其他论典当中的世间八法是利衰、苦乐、称讥、毁誉,平常所称的世间八法是利、衰、苦、乐、贫、富、称、讥稍有不同,而其实际所指并无差别,都是总结引生人们痛苦追逐的所有世间法。世间八法就是在世间当中我们执著的,或者会让我们重新进入世间轮回的八种法,或者是我们在世间当中通过以前的因而显现的八种果法。

2)本论在前面的安忍品中,也讲过舍弃对赞誉等世间八法的执着,一部论中讲两次,是否有重复的过失呢?没有过失,因为前面是以世俗名言量观察,而劝导修行人修安忍,此处是以胜义量观察,以究竟智慧彻底铲除对世间八法的取舍分别。

3)从完全证悟的菩萨的境界来讲,从他自利证悟空性的角度来讲,在他安住根本慧定当中时,什么得失、恭敬、轻蔑、苦乐、忧喜,全部都没有,他就安住在空性当中。他出定位利他的时候,有显现,得失、恭敬、轻蔑、苦乐、忧喜这方面虽然还能遇到,但是他完全没有任何实执,完全不会被这些困扰。

4)作为凡夫人来讲,如果真正了知了空性,我们就会看淡一些;如果看淡一些,我们就放下一些;放下一些,曾经严重困扰我们的方面困扰得就不那么严重了,我们就可以相对比较轻松地去应对。

2.如何平息对世间八法的执着?

1)出离心也有一些平息世间八法的作用,比如对得失,恭敬与否。如果修四加行,修暇满难得乃至于修到业因果,内心当中如果产生了很强烈的出离心,一心一意想要解脱,世间当中的心态、这些世间八法,就可以厌离,不再执著。这也是一种压制的方式。

2)世俗菩提心当中主要是修利他,如果一心一意修利他,对自己的得失、恭敬与否,也可以放下、看淡,这是放弃我爱执而平息世间八法的方式。

3)空正见方面的平息世间八法,是彻底从根本上断除的。如果能通达如上所抉择的二无我空性,自心趋入大平等空慧之中,那时候怎么还会对衣食财利生起得失执着呢?外境一切如同水中月、镜中花一样,只是幻相,真正认知这一点的人绝不会再生起贪执。而一切有情,也如同幻化,如同影子,认知者怎会对影子,对化人的恭敬与轻蔑生起取舍呢?苦乐喜忧只是梦中之境,智者谁会对梦境生好恶贪嗔之心呢?已了达诸法空性的修行人,他对利乐富称等世间盛事毫无希求,对衰苦贫讥世间衰事也无有厌舍,这并不是强压住了内心的好恶取舍,而是在他面前,一切都显示了平等无二的本性,他能无勤而自然地做到无取无舍,恒时安住于大安乐之中。

186课课后习题与参考答案

1、在究竟实相中,诸法的本体是什么样的?请引用教证进行说明。

答:在究竟实相中,诸法自性无有成实的断灭,诸有法也非自性成立的有,因此世间一切众生,于毕竟中不生也不灭。众生现象如同梦幻一样,以理推究时,了知一切等同于芭蕉空洞无实,而解脱涅槃与不涅槃,在本性上无有任何差别。

《大乘宝云经》云:“所谓诸法,本来寂静,不生不灭,性自涅槃。”《华严经》中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2、什么叫做世间八法?你平时会被它吹动吗?怎样才能遣除对它的执著?

答:在本论,世间八法是得、失、恭敬、轻蔑、痛苦、快乐、忧、喜。而在汉地论典中,世间八法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二者说法虽有不同,但意思完全是相同的。

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观察空性如虚空,喜忧得失善恶无。”只有观察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跟虚空没有任何差别,才会彻底消除对喜忧、得失、善恶的执著。这样的境界什么时候获得,什么时候就能平息世间八法。

第187课

若于性中觅,孰为爱所爱?

细究此世人,谁将辞此世?

孰生孰当生?谁为亲与友?

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

【颂词分层与解释】本体空性中,一切相了不可得,世人特别执著的感情,在真实义中并不存在。可是在名言当中,它伤害了无数众生,令其在情网中无法自拔,饱受煎熬和痛苦。佛经云:“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三层。1-2第一层:以胜义理观察,能贪我不存在,所贪对境亦从来未曾生过,贪爱法亦无有丝毫自性。“性中”就是说不是它的表象,而是从它的本体、从它的实相、从它的真如本性当中去寻找,有没有爱和所爱呢?其实没有爱,也没有所爱,就是说能爱者也没有,所爱的对境也是没有的。世间人之所以流落在轮回当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贪爱此世,就是贪爱这个世间,贪爱这个世间的缘故,他就会继续地流转。3-6第二层:在实相层次观察世间人们,有谁会告别此世而灭去呢?有谁已真实地出生,又有谁能在未来出生呢?谁是亲戚谁是朋友呢?一切有情现象,在人们的分别心念前,虽有种种名言幻象显现,然而细细探究,从来就未曾出生过任何真实自性成立之人,有情本体远离一切缘执戏论,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于真实中无有任何变动。“辞此世”。那这个此世存不存在呢?世间就是每个人自己的经验,他的眼识的对境——所看到的这些色法,耳识的对境——所听到的声音,鼻识所闻到的东西,除了这些就没有了。所以如果这个人真正死掉的话,对他来讲,此世的一切就没有了,就消失了。通过观察柱子、瓶子的方式来观察,一切色法的组成部分全部是一样的,山河大地、须弥山这些都是空性的。所以说没有这个世间,也没有谁离开这个世间。“谁为亲与友”?在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或者从修出离心的角度来讲,一切的亲怨都是无常的。在胜义菩提心当中,一切的亲友其实都是无自性的、空性的。没有亲友,反过来讲,当然怨敌也就不会有了;没有亲友、没有怨敌,中间非亲非怨的普通人也是没有的。从空性的角度来讲,既没有亲友从世俗角度对我们做的利益,也没有从修行的角度对我们作的违缘;也没有怨敌从世俗角度对我们做的伤害,和从修行角度对我们做的利益。一切都是如如空性的,一切完全都是平等的。7-8第三层:从大空性反体而言,一切有情之本体如同石女儿、虚空、兔角,分别心前的现象皆如虚空中的毛发一般。佛经中说:“一切根境界,内空外亦空”,“一切皆无我,法相即虚空”,在这样的大平等虚空之中,哪儿可以找到有生灭亲怨分别的有情呢?能证入如是实相

境,生死离别、亲怨恩仇等等,一切实执便能如同云雾消于虚空。

{广释}如果在真实性中寻求,谁是贪爱者?所贪爱的又是什么呢?细细探究,此世的一切有情,有谁会辞别此世而死亡?有谁已出生又有谁将会出生呢?有谁是亲戚和朋友呢?诸人为什么不和我一同,受持这如同虚空一样的平等空性见呢?

{辅导}如果是在一切万法的真如本性当中寻找的话,什么是贪爱呢?所贪爱的对境又是什么呢?我们再详细地观察包括我在内的一切世人,谁会在此世当中死亡,告别此世?谁又会在后世当中重新出生?谁会生,谁又出生过?谁是我的亲人,谁是我的朋友?寂天菩萨说:愿如我一样,愿大家都能够受持一切如虚空一样究竟实相的境界。

【重点难点的分析】

1.以种种胜义理观察,一切法皆无自性,自他等一切从来未曾真实生过,一切皆为大平等空性。

本体空性中,一切相了不可得,世人特别执著的感情,在真实义中并不存在。尤其是有情世界,无论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都不可能真实产生;既然没有产生,安住就不可能有;如果这两者都没有,众生的死亡也就不存在,器情世界的成、住、灭也不存在,一切只不过是虚妄执著。了知此并安住于此,那无论多么猛烈的贪欲也会如去薪之火,自然熄灭。“见此实性已,云何爱不灭?”不仅可达到不生不死的境界,还能断除对亲朋好友的执著。

2.通达不生不灭的境界,可以放下一切虚妄执著。

1)在本论的开头,他说自己“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到了《智慧品》中间时,“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基本上已承认了自己的境界;到“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就更加明显充分显露了寂天论师的无上甚深境界。这里寂天论师劝导所有的可怜众生要受持一切法不生不灭、犹如虚空的境界,真正通达胜义谛的。

2)藏传佛教的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札,他们在胜义中通达了这样的境界,从而证得长寿持明的果位。这种境界不仅人可以通达,即便世间的山神、护法神也可以通达。这种境界不仅人可以通达,即便世间的山神、护法神也可以通达。元珪禅师:“吾本不生,汝焉能死?……”永嘉禅师在道歌中就说:“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

3.爱的辨析

1)爱有些是烦恼所染污的爱,有些是比较狭隘的爱,有些是比较没有烦恼的、比较广大的爱,如果是烦恼染污的爱,后世就会因此而投生轮回(它成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他就会投生轮回),会引发贪欲、嗔恨、恐惧。而且因为爱得深,所以有时他的嗔恨心就更强。

2)暂时的世俗谛的角度来讲,菩萨的这种大爱——爱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能够离苦得乐的这种爱,其实是很清净的一种爱。但是如果这种很清净的爱当中有执著,他认为有实实在在的我,有实实在在的所利益或所爱的众生,如果有这种实执,他就没办法真正证悟万法的本性。也就是说,这个菩萨如果不把爱众生的这个执著打破,他是永远不能真正地利益所爱的众生,他没办法对众生做非常究竟的利益。

3)如果真正要利益自己所爱的一切众生,必须要了知:一切的这样的爱是无自性的。一个人发愿要利益一切众生,但如果他利益众生时产生了贪执,有三轮的执著,这个执著本身会障碍他利益一切众生,因为他有执著的缘故,他利益众生的能力得不到体现。如果他的能力展现不出来,他虽然有心要利益对方,但是他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说,从菩萨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讲,如果真正要利益所爱的众生,必须要知道“能爱和所爱都是空性的”。

4.爱与所爱皆为空性的五大因分析

一切能爱所爱的本性空。如果从缘起因的角度来观察,它是一切因缘所产生的缘故,本身都是虚幻的、无自性的,或者本来就是空性,不存在的。如果从金刚屑因的角度来讲,爱的因是什么——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这个也是了不可得的。如果从离一多因的角度来讲,能爱者我——我的身体、我的心存在吗?像这样通过离一多因,分析色身的组成部分,从粗大的色法到微尘之间了不可得;分析我们的心识,从粗大的心识到无分刹那之间了不可得,这方面分析了能爱。所爱也是一样的,所爱的人,他的身心是怎样的?是空性的。所爱的房屋、地位,一分析,这些也不可得。所以说从离一多因的角度来讲,一分析之后,能爱和所爱也是了不可得。或者从破有无生因的角度来讲,也是可以了解的。“若于性中觅”,这个“性中觅”不是从表象当中去寻找。表象当中当然可以得到爱和所爱,如果从一切万法的本性当中寻找,爱和所爱都是不存在的。

5.看待生死的态度

1)如果从佛的角度来讲或者菩萨入根本慧定的角度来讲,完完全全没有生死,没有生死的概念,连生死的名字都没有。

2)如果是一般的凡夫众生,有生有死,喜欢生而不喜欢死,当一个生命降生的时候,大家很欢喜,好象就有希望了,当看到死亡、接近死亡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气氛非常凄凉,内心也非常痛苦,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地避讳死亡的名词、死亡的话题,不要谈论死亡,对于死神,大家也觉得必须要远离、避开。

3)对于修行者来讲,他一方面经历生死,目前还没办法摆脱生死,一方面又学习到了无生无死的教授,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他对于生死的态度完全和一般人不同,他就可以看淡生死,他就知道:其实一切的生是因缘和合的,因缘和合的

生它本身是无自性的,所以其实在胜义当中是无生的(名言当中这个如梦如幻的生,在胜义当中是无生的)。假如说我们证悟了一切的本性的空性,没有死亡,我们又何必为了死亡而准备死亡的资粮呢?所以说当我们还在有执著的时候要为生死作准备;从本性的角度来讲,一旦证悟了空性,没有死亡、没有生,我们就不用做任何的准备。证悟了空性,对生死的观念、对生死的恐怖都可以远离。

己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分二:一、所缘;二、行相。

对空性有所认识的人,再回过头来看那些没有认识空性的人,一定会生起极大的悲心。阿底峡尊者也说:“只要证悟了空性,必然会对可怜众生生起大悲心,自己绝对不会造恶业。”产生悲心的方式,第一就是观想一切众生的痛苦,在观修轮回痛苦的加行时,从一个角度来讲可以帮助自己产生厌离心;第二就是能缘众生而产生大悲心。当一个了悟一切万法无自性、空性的人,反回头来看众生的状态,世间一切众生,其体性无不恒时住于无解无缚的平等涅槃,然而他们愚痴无知,如同盲人守着摩尼宝却受着贫苦一样,虚枉地在轮回妄相中流转受苦。他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悲心,他就很想帮助他们。怎么样帮助他们?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从这种迷惑当中解脱出来,给他们宣讲空性。所以说如果自己证悟了(了悟了)空性,自己可以从世间八法中脱离。自己了悟了空性之后,也可以帮助众生从世间八法当中得到出离。

庚一(所缘)分三:一、今世辛苦维生;二、后世感受痛苦;三、三有共同过患。

“所缘”——我们所缘的众生,众生是怎样痛苦的。行相,就是说生悲心时它的行相,悲心是以拔苦为相。这里面有拔苦的,也有予乐的。

辛一、今世辛苦维生:

众生若没有证悟空性,即会遭受无量痛苦,故而对他们生起悲心。

世人求自乐,然由诤喜因,

频生烦乱喜。勤求生忧苦,

互诤相杀戮,造罪艰困活。

【颂词分层与解释】世人虽然都想获得安乐,却为了谋求微不足道的利益而与对手竞争,为了亲朋好友的欢喜而做种种不如法之事。由于争斗和欢喜这两个因缘所致,而频频发生冲突,心烦意乱,由利益之因而数数欢喜,因没有得到快乐而忧伤难过。人们为了自己所希求的目标,与他人争执不息、互相残杀,造下各种可怕的恶业,以此来度过自己的一生。3层。1-3第一层:众生的两种愚痴,一个叫做真实义愚——不了悟空性的愚痴;第二个叫做业果愚——对于业果的一种愚痴。此处我们看“世人求自乐”,不了悟一切万法空性的缘故,他不去追求实相的证悟,反而去追求表象的快乐。诤论的因:当你想要追求安乐的时候,其他的人就出来障碍,或者说当你在追求快乐的时候,没办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达成自己的目标,这方面就和对方发生诤论。因为诤论的缘故,频生烦乱。有时是利益之因,上师讲记当中也讲到,为了利益自己的家人去奋发;有时是欢喜之因(喜因),如果前世自己有一定的善业,我们遇到的因就是欢喜的因,比如遇到了顺缘,遇到了一个愿意帮助自己的人,遇到了很合作的人等,然后也是频频产生欢喜。产生一个诤论让自己痛苦也好,还是遇到了欢喜的因让自己产生欢喜也好,其实从本性的角度来讲,这一切都是假象。世人都是追求自身利乐的,但是由于对怨敌的争斗,对亲友的贪爱,反而会频频产生忽喜忽悲的忧伤苦恼中。4-5第二层:“勤求生忧苦”,勤求是我们要追求自乐,必须要三门很辛苦去奔波,很辛勤地去追求,自己身体奔波的话会感受疲惫,然后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心都会有忧苦。“互诤相杀戮”,在追求自乐的过程当中,会导致互相诤论,互相诤论再升级就是相互杀戮。6第三层“造罪艰困活”,为了自己得到快乐,通过造罪的方式(来追求),今生当中造了罪,虽然得到了一点财富,但是后世会因为所造的罪业而尝受巨大的果报。“艰困活”,在整个过程当中都是很操心,饱尝了巨大的艰辛而维持自己的生活。众生恒时不惜以造罪方式追逐欲尘,而其得到的只有“艰困活”而已,越来越陷入悲惨处境。

{广释}世人虽然都想获得安乐,却由于不断地争斗怨敌、贪爱亲友,而频频导致了极端烦乱和欢喜情绪的产生。勤求欲乐使人生起忧伤苦恼,并因此而与人争论,互相砍杀残害,不断地造作罪业,陷于极其艰困的生活之中。

{辅导}世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然后拼命去奋斗,“然由诤喜因”,但是因为诤论的因和欢喜的因,“频生烦乱喜”,因为诤斗的因而频生烦乱,因为欢喜的因频生欢喜。“勤求生忧苦”,三门奔波去追求快乐,在这个过程中,身语意三门频频地产生忧苦,为了得到自己的快乐,互相诤论而导致互相杀戮,通过造罪的方式艰困而存活。这就是众生的状态。这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没有了悟空性,全部、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了悟空性。

【重点难点的分析】

1.众生痛苦的根本原因

众生这些痛苦的根本因、最直接的因就是业。业来自于烦恼。烦恼来自我执,我执是因为无明,无明就是不了知空性的状态。所以说这一切的最根本的因就是不了悟空性的无明,这一切的近取因(导致痛苦的最近的、直接的因)就是业。

2. 证悟空性的真正作用,就是对众生生起真正的利他心,若想生起利他心,首先必须缘苦难的众生生起悲心。

证得了无上果位之后,不顾众生的佛菩萨绝对没有,一旦有了证悟的境界,对众生一定会关心,自己也不会造恶业。

现在有些人口口声声说证悟了空性,但对众生没有悲心,自己经常造恶业,甚至让别人也造恶业,这绝对不是证悟空性。

要了知自己对空性的理解、证悟如何,要时刻对照内省,看看自己平时对众生悲心、对因果的取舍,便能一目了然。即使我们只是理解了一点空性道理,也能藉此了知自他众生平时的可怜处境,相似的悲心也会经常生起,对空性正见的信心,也会愈来愈坚定。

3.灾害频发的原因

一方面是众生造恶业的果报现前,假如前世伤害过别人,即生就要遭受这样的痛苦;另一方面,现在人类破坏自然非常严重。最主要的因就是众生前世造的恶业,再加上严重破坏自然平衡,必然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万物都是有法规的,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如果损害了自然界,按照佛教的说法,龙王、地神、山神、水神就会发怒,给人类降下种种不幸。

其实,我们身体是一个小宇宙,外在的环境是大宇宙,二者是一体的,假如严重破坏了大宇宙,最后也会毁灭自己。《黄帝内经》中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证明天与人是统一的,比如,天有日月,人有双目;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鼻额像山岳,毫发像草木……可见,人与自然相依相偎、无法分割。然而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因为可以上天入海,就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打着“人定胜天”的旗号,对自然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最终招致了大自然的强烈报复。

第187课课后习题与参考答案

1、证悟空性会有什么结果?请从自利、他利两方面分别说明。

答:1)自利方面:是平息世间八法而圆满自利。对一切自性皆空的诸法,有什么可以得到和失去呢?有谁恭敬我,又有谁在轻蔑我?苦乐从何处生起呢?有什么值得欢喜或忧伤呢?如果在真实性中寻求,谁是贪爱者?所贪爱的又是什么呢?细细探究,此世的一切有情,有谁会辞别此世而死亡?有谁已出生又有谁将会出生呢?有谁是亲戚和朋友呢?因此,寂天论师说,诸人为什么不和我一同,受持这如同虚空一样的平等空性见呢?

2)他利方面:是对众生心生悲愍而圆满他利。世人虽然都想获得安乐,却由于不断地争斗怨敌、贪爱亲友,而频频导致了极端烦乱和欢喜情绪的产生。勤求欲乐使人生起忧伤苦恼,并因此而与人争论,互相砍杀残害,不断地造作罪业,陷于极其艰困的生活之中。对空性有所认识的人,再回过头来看那些没有认识空性的人,一定会生起极大的悲心。

2、证悟空性的人,一定会有大悲心吗?请说明理由。

答:一定会有大悲心。阿底峡尊者说:“只要证悟了空性,必然会对可怜众生生起大悲心,自己绝对不会造恶业。”如果你没有一点悲心,证悟空性的境界肯定不高,这从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的传记中也看得出来,证得了无上果位之后,不顾众生的佛菩萨绝对没有,一旦有了证悟的境界,对众生一定会关心,自己也不会造恶业。现在有些人口口声声说证悟了空性,但对众生没有悲心,自己经常造恶业,甚至让别人也造恶业,这绝对不是证悟空性。

3、当今世界,各种天灾人祸层出不穷,这是什么所导致的?面对可怜的众生,我们应当怎么做才对他们真正有利?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答:1)一方面是众生造恶业的果报现前,假如前世伤害过别人,即生就要遭受这样的痛苦;另一方面,现在人类破坏自然非常严重。当然,这是一种缘,不是因,最主要的因就是众生前世造的恶业,再加上严重破坏自然平衡,必然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万物都是有法规的,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如果损害了自然界,按照佛教的说法,龙王、地神、山神、水神就会发怒,给人类将下种种不幸。其实我们身体是一个小宇宙,外在的环境是大宇宙,二者是一体的,假如严重破坏了大宇宙,最后也会毁灭自己。《黄帝内经》中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证明天与人是统一的,比如,天有日月,人有双目;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鼻额像山岳,毫发像草木……可见,人与自然相依相偎、无法分割。然而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因为可以上天入海,就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打着“人定胜天”的旗号,对自然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最终招致了大自然的强烈报复。

2)依靠佛法,念观音心咒或阿弥陀佛名号等,对他们决定是有利的。如果光是“祈祷祝福他们,让他们平安,让他们战胜痛苦”,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真正能带来利益的,唯有佛菩萨的加持。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应该尽量献出爱心,帮助这些可怜的众生。我们作为一名佛弟子,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