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领导与激励

领导与激励

?

四、领导与激励
(一)领导与领导者
1、领导
领导是一种影响过程,即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个人作用和与特定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第一、领导一定得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否则就不成其为领导;
第二、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影响,比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影响更大,领导是由影响被领导者表现出某种所期望的行为所组成;
第三、领导者的目的是影响被领导者实现群体的目标,这种群体目标一般是根据所委派给群体应负责的工作任务而定的。
我们对领导的实质做如下的描述: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去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的过程。
2、领导者
任何一个群体都有某个善于领导艺术的人作为群体的首领,即领导者。领导者是指能够实现领导过程的人,这种人在群体或组织中,能够把其他成员吸引到自己的周围,是别人所追随的人,能够得到别人信任的人。
领导者的权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职位的权力。二是来自于领导者个人的权力。例如,领导者具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工作能力等。这种权力不随职位的消失而消失,而且这种权力对人的影响是发自内心的、长远的。
3、领导者的素质
优秀的领导者的素质应包括四大方面,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
(1)政治素质
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品质和工作作风,政治素质的具体
要求是:
(2)知识素质
领导者的主要工作是管理,要求领导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不同层次领导者在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但就其共性来说,领导者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3)能力素质
能力是知识和智慧的综合体现。领导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对于能力素质的要求比较高。能力于学习、实践和经验。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筹划和决断能力、织指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灵活应变能力、改革创新能力。
(4)身心素质
要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状态,始终保持精力充沛,满足繁忙工作的需要。身心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核心,是形成独特领导风格的决定性因素,也是选择领导者的重要标准。心理素质包括
:追求、意志、感情和风度等。
总之,现代领导者的素质,概括起来说,应当是在政治品德好,身心健康的前提下,知识-能力型的人才。
(二)领导理论
1、领导特质理论
基本观点:最古老的领导理论观点。关注领导者个人,并试图确定能够造就伟大管理者的共同特性。这实质上是对管

理者素质进行的早期研究。

2、行为理论(有补充)
基本观点:行为理论主要研究领导者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才能使工作更有效。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领导者关注的重点是什么,是工作的任务绩效,还是群体维系?
二是领导者的决策方式,即下属的参与程度。

(1)勒温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
心理学家勒温认为存在着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即专制式领导、民主式领导和放任式领导。勒温通过试验发现:
1)专制式领导的工作效率较高,但组织气氛压抑,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
2)放任式领导的工作效率最低,但人们心情舒畅、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
3)民主式领导的工作效率最高,组织成员关系融洽,工作积极主动,有创造性。

(2)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理论
专制式集权领导、开明式集权领导、协商式民主领导和参与式民主领导。
利克特经过研究发现,参与式民主领导的生产效率最高,专制式集权领导的生产效率最低。

(3)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1)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认为判别领导行为特征的因素是“工作组织”和“体贴人员”。
2)这两类因素可以相互组合形成:
高体贴与高组织、
高体贴与低组织、
低体贴与高组织、
低体贴与低组织 四种基本的领导方式。

(4)管理方格理论
美国学者布莱克和穆顿在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该理论将“关心人”和“关心生产”两类因素的程度分为9个等级,组成了81种领导方式,并在管理方格图中列出了5种典型领导方式。

①(1-1)为贫乏型管理,用最少的努力完成任务和维持人际关系,对人员、对生产都不关心。
②(1-9)为俱乐部型管理,非常注意搞好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组织氛围,但不关心生产。
③(9-1)为任务型管理,高度重视生产任务的完成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不关心人。
④(9-9)为团队型管理,对生产和人都极为关心,努力使下级齐心协力、高效完成生产任务。
⑤(5-5)中间型管理,对人和生产都有适度的关心,追求正常的效率和一定的士气。

3、领导权变理论
这个理论所关注的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该理论认为,某一具体领导方式并不是到处都适用,领导的行为若想有效,就必须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因为任何领导者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与被领导者的相互作用,去完成某个特定目标。因此,领导者的有效行为就要随着自身条件、被领导

者的情况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1)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
由美国学者坦南鲍姆和施米特提出。以领导为中心的领导方式是独裁,以下属为中心的领导方式是民主,在这两种极端的领导方式之间还存在着多种过渡型的领导方式,这些领导方式构成了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坦南鲍姆和施米特认为,没有哪种领导方式是绝对正确的,也没有哪种领导方式是绝对错误的,领导者应当根据情况,选择对自己有效的领导方式。

(2)费德勒模型
1)影响领导方式的情境因素
费德勒认为影响领导方式有效性有三个关键的情境因素: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
2)任务导向型领导和关系导向型领导
费德勒用一种“你最不喜欢的同事”(LPC)的问卷,测定领导者的领导方式。费德勒将领导方式分为任务型导向领导和关系导向型领导两种。
3)领导方式的选择
费德勒将3个情境因因素组合为8种情况,提出了在不同情况下应当选择的领导方式——领导处于有利的情景(第1、2、3种)和处于最不利的情景(第8种)时,应采用任务导向型领导方式;领导者处于中间状态(第4、5、6、7种),应采用关系导向型领导方式。
(3)途径——目标理论
途径——目标理论是豪斯在期望理论和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的主要内容:
1)选择领导方式的标准
一是能激励下级实现组织目标,二是能使下级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和完成目标后得到满足。
2)领导方式的分类:“高工作”和“高关系”两种。
3)领导方式的选择:当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不明确时,应采用“高工作”的领导方式;当下级已经明确工作任务,掌握工作方法后,下级希望领导关心、同情和赞扬他们的工作,此时,应采用“高关系”的领导方式。

(三)激励理论
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行为的方向是寻求目标、满足需要。
1、需求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论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A.Maslow)提出来的。
(1)需要层次论的内容:
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友爱和归属的需要。④ 尊重的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2)五种需要之间的递进规律
一般而言,生存和安全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物质方面的需要;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属于较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遵循递进规律,在较低层

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前,较高层次的需要的强度不会很大,更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的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就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了驱动行为的主要动力。
(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应用
①掌握职工的需要层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②要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