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之国别史专题

高中历史之国别史专题

高中历史之国别史专题
高中历史之国别史专题

国别史专题

一:英国

(一)经济概况

①14~15世纪: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兴起。

②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海外贸易、海外掠夺、圈地运动使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③18C60Y~19C前期: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19C中期号称世界工厂,成为世界上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④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⑤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缓慢,先后被美、德超过,丧失了世界工业垄断地位。

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经济霸权地位开始衰落。一战使英国成为债务国,英镑地位发生动摇。

⑦二战后靠美国援助恢复了经济,经过稳定发展时期后陷入“滞胀”阶段。

经济发展特点

①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国。

②是世界上最早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国家。

③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④从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晚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强国。

⑤从20世纪至今,英国经济势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一直保持下降趋势。

(二)英国的政治概况

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代表——莫尔、莎士比亚、培根

②16世纪宗教改革,成立英国国教,后又出现清教徒运动。

③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⑤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1949年加入北约,1986年加入欧共体

(三)英国殖民地统治兴衰

1、开始建立海上霸权的标志: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2、1607年,在北美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18世纪中期在北美拥有13块殖民地;

3、18世纪中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4、工业革命后积极对外扩张,19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割占香港、据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入侵埃及;

5、19世纪末~20世纪初:将其殖民地扩大到最大范围;

(四)英国的对外政策

1、一贯奉行殖民扩张和争夺殖民霸权政策;

2、在欧洲奉行“势力均衡”政策和“光荣孤立”政策

3、对外结盟:反法联盟、三国协约、英日同盟、反法西斯同盟、北大西洋公约、欧洲联盟;

4、奉行反苏反共政策、干涉苏俄、对苏冷战;

5、对法西斯势力的绥靖政策。

(五)英国的对外关系

①16-20世纪坚持殖民扩张政策

②对欧陆推行大陆势均政策<不结盟政策>

③17世纪加入殖民扩张行列

④18世纪中期成为殖民帝国

⑤18世纪末干涉法国革命(参加反法同盟)

⑥20世纪初争夺世界霸权,成为协约国核心

⑦一战后反苏,推行绥靖政策

⑧二战中参加反法西斯阵营

⑨二战后拥护美国冷战政策,加入北约组织反苏反共

特点:①议会制度比较完善。②长时间推行两党政治。

③殖民帝国④对外政策:一贯殖民扩张和争夺殖民霸权欧洲奉行势力均衡

对外结盟奉行反共

二:法国

(一)经济概况及特点

①14、15世纪,法国南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18世纪,农业在法国占统治地位,工商业发达程度在欧洲大陆首屈一指→大革命有利于经济发展。

③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基本完成。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工业国家,居世界第二位。

④普法战争失败后的割地赔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国经济的发展

⑤19世纪末,法国工业发展速度落在美德之后,居世界第四位。垄断资本家把大量资本投在国内外信贷领域,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⑥30年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⑦二战后法国经济经历恢复、高速发展和滞涨几个时期;(1967年参加成立“欧共体”,经济稳定发展)

经济发展特点

①小农经济在经济中影响巨大,影响了国内市场和工业生产的发展。

②是较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在19世纪中期以前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

③19 世纪中期以前领先,之后相对缓慢

④高利贷对国家影响大。

⑤两次世界大战对法国影响巨大。

⑥是较早向美国经济霸权挑战的国家之一。

(二)法国的政治概况及特点

(1)政权的更替

波旁王朝→君主立宪制(1789.7-1792.8)→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1852-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维希政权(1940-1945)→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2)法国的革命运动

法国大革命(1789~1794)→三次巴黎人民武装起义

里昂工人起义(1831、1834)

巴黎9.4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巴黎公社(1871)→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2)特点

①革命运动发生最多的资本主义国家。②政局不稳、政权更替频繁。③共和制与君主制经过长期斗争,最终确立共和制。

(三)法国的对外扩张

①17世纪开始在印度和北美进行殖民扩张;

②18世纪以来长期与英国争夺欧洲霸权;

③普法战争以来力图复仇、与俄英结盟、参加一战

④一战后极力削弱德国,与欧洲国家结盟,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

⑤二战后响应美国冷战政策,加入北约,并发动对越南的侵略战争。

(四)英法关系

1、英法争霸(17-18世纪)

2、法国援助美国独立战争对抗英国

3、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4、英法联合与俄进行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

5、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6、英法结成协约对抗德国

7、一战中,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

8、巴黎和会上英法联合反对美国

9、对德问题上英法产生分歧

10、战后英法共同操纵国际联盟

11、30年代共同推行绥靖政策

12、二战中,联合反法西斯

13、二战后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共同接受援助,共同占领德国,加入北约,加入欧共体

对英法关系的认识

①英法两国同为欧洲大国,双方之间时而争夺,时而联合,取决于自身利益

②双方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争夺欧洲的霸权和殖民利益;双方之间的联合多是来自于需要对付共同的敌人德国

③工业革命前,双方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进行了长期的多次战争,敌对关系居主导地位

④工业革命后,双方的联合居主导地位。曾联合对俄联合对华。虽在殖民地问题上有矛盾和冲突,但为共同对付德国,二者仍结为军事同盟

⑤一战后至二战期间,双方虽在处理德国问题上有分歧,但仍以合作为主,共同主宰国际联盟,共同反苏,共同纵容法西斯侵略。二战后,两国的大国地位都有下降,步调趋于一致,都实行追随美国的战略

三:德国

(一)经济概况及特点

①19世纪早期,工业革命在德国开始,普鲁士的莱茵地区尤为突出;但其分裂状态影响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②1871年完成统一后,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及时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20世纪初工业生产超过英法,仅次于美国。

③30年代受到经济冲击尤其严重,法西斯上台后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④二战后,依靠美国的援助,联邦德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发挥了市场经济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起飞。60年代初,德国成为欧洲最强的经济大国,居世界第二。

⑤1967年做为发起国之一加入“欧共体”,在经济上与美国展开竞争。

经济发展特点

①德国统一是经济发展的转折点。

②战争对经济发展影响大,普法战争促进了经济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经济。

③利用机遇,为经济发展制造了条件,如二战后积极利用美援和外资。

④抓住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跳跃式发展。

(二)德国的政治概况

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盛行;

②法国大革命时期参加反法联盟;

③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统一运动,建立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帝国,是欧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容克地主阶级一直起着重要作用,1882年以德国为核心,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⑤1919年德国在巴黎和会上被迫同协约国签定《凡尔赛和约》;

⑥1933年建立法西斯专政;

⑦二战后被四国分区占领,后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⑧1989年东欧剧变,1990年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两德统一。

特点

①较长时期处在分裂状态;

②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残余有较大影响,富有侵略扩张性;

③对外战争较多,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

④政治上,德法两国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双方之间的战争比较多。

德国的政权更替:神圣罗马帝国——莱茵同盟——德意志联邦——北德意志同盟

(962—1806)(1806—1815)(1815—1866)(1866—1871)

——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纳粹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四国分区占领时期

(1871—1918)(1919—1933)(1933—1945)(1945—1949)

东德和西德对峙——统一后的联邦德国

(1949—1990)(1990—现在)

(三)德国的对外扩张

1、1864年对丹麦的战争

2、1870-1871年对法战争

3、1914年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4、1933年,希特勒上台扩军备战,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

5、30年代干涉西班牙内战,组织三国轴心

6、1938年吞并奥地利

7、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8、1939年9月1日,突袭波兰,发动世界大战

(四)德法关系演变

1、普奥联军(1792)干涉法国大革命,并多次参加反法同盟

2、普法战争(1870)法国割地赔款

3、法德矛盾成为三大基本矛盾之一

4、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对抗

5、一战中法国西线作战击败德国

6、巴黎和会上,德国遭到严厉制裁体现了法国的意图(称霸欧洲)

7、30年代法国对德推行绥靖政策

8、自食恶果1940/6法国被德国灭亡,北部被占领

9、二战后,法国参加对德国的分区占领

10、联邦德国建立后,法和西德同为北约成员,后又同为欧共体的成员国

对德法关系的认识

①法德两国出自同一祖先,都由查理曼帝国分裂而来

②法德两国关系长期处于一种敌对状态,因双方都想称霸欧洲,故矛盾重重,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其中普法战争对双方的关系有重大的影响,埋下互相仇恨的祸根

③本世纪中期以来,法国同西德的关系有所改善,由于双方的国际地位都有所下降,故同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

(五)英德关系演变

1、英普奥组织反法同盟,共同对付法国

2、19世纪末德国扩张对英国威胁最大,英德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3、一战前,英德分别是两大军事集团的核心国形成对抗

4、一战中对抗并击败德国

5、巴黎和会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委任统治)

6、三十年代对德推行绥靖政策

7、二战中对抗德国侵略

8、二战后参加对德的分区占领

四:美国

(一)经济概况及特点

①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发展迅速(北、中、南),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独立战争推动经济发展。

②18C末至19C中期:美国完成工业革命。

③19C中期:美国成为世界第四号工业国。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发展迅速。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重工业主导的工业国家,资本和生产急剧集中,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

⑤一战后:经济实力大增,逐渐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⑥1929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美国;“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⑦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工业实力、黄金储备、“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⑧20世纪50、60年代:美国一方面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有利地位,大力拓展世界市场;一方面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经济稳定发展。

⑨7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遇到挑战。日本和欧共体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有利地位,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70年代经济危机结束后,进入“滞胀”阶段。

⑩80年代加快同加拿大、墨西哥的谈判。1992年三国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

经济发展特点

①具有发展经济有利的客观环境:市场广阔、政局稳定、远离大战战场、积极吸引人才,科技。

②美国经济自我调节能力强,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③后来居上,长期取代英法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④从两次大战中受益,为经济发展和掌握世界经济霸权提供了契机

⑤利用三次工业革命发展经济

(二)美国的政治概况及特点

①1607-1733英国建立了13块殖民地

②美利坚民族形成

③1775~1783年独立战争,赢得独立,确立三权分立和共和政体、联邦共和制。

④1861~1865年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

⑤向帝国主义过渡完成后,两党差别消失。

⑥1933年罗斯福新政,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和自由企业制度

⑦中立政策(30年代)→参加反法西斯战争

⑧1946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实行“冷战”,领导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世界政治霸主;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特点:

①政治民主化程度较高(三权分立、共和制、联邦制、两党制)。

②较长时间占据世界政治霸主地位。

③一贯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三)美国的对外政策

①加紧对外扩张(19世纪末):门户开放

②中立政策(一战前期)

③《中立法》(30年代)纵容侵略

④参加反法西斯斗争

⑤战后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冷战、热战)

⑥美苏争霸(60年代)

⑦两极格局结束后,继续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单极格局”

(四)美英关系

独立战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美国追随英国对中国进行侵略(两次鸦片战争)

美国夺取俄勒冈(1846)

美国推行门户开放,英国支持

一战中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一战后美英争夺世界霸权

共同操作巴黎和会共同反苏

英国反对美国操纵国际联盟

华盛顿会议美国抑制英国

英美共同扶持德国复兴

二战中共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

二战后英国接受美国援助并参加北约

对美英关系的认识

①美国从英国的殖民地独立而来。19世纪,英国的势力优于美国,美国一方面追随英国对外扩张,另一方面又与其存在着殖民利益的冲突,尤其是拉美地区

②一战后,美国与英国因争夺世界霸权地位,双方存在着较多的矛盾和冲突,英国在欧洲居优势,美国在远东太平洋

地区占居优势。英国的霸权地位逐步让与美国

③二战期间,二者在反法西斯问题上密切合作,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主地位,英国国际地位下降,由于国家利益和共同的社会制度,英国奉行追随美国的政策

(五)美日关系

①美国打开日本大门(1853)

②日俄战争(1904-1905)美国支持日本

③一战中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强烈不满,出现了府院之争

④一战后美日矛盾激化,争夺远东太平洋利益,导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拆散了英日同盟,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⑤二战中美国于1940年对日本禁运,扶蒋抗日

⑥二战中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爆发太平洋战争(1941)1942年中途岛海战美国逐渐掌握主动权

⑦美国参与发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支持中国恢复领土,敦促日本投降

⑧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⑨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扶持日本发展

⑩70年代后期,日本与美国展开激烈的经济竞争,进行反控制斗争,80年代,与美国建立起伙伴关系

(六)中美关系

①门户开放前,追随英国充当配角《中美望夏条约》1844《天津条约》1858,60年代入侵台湾,70年代支持日本侵台←美国致力于西部领土扩张,忙于内战,重点在拉美扩张,实力不够,无力争锋亚洲

②门户开放政策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逐渐取得侵华优势,参与八国联军,扶持军阀←经济发展迅速,实力最强

③一战中,同日本争夺中国,府院之争1917美国妥协←忙于战争

④一战后,回到门户开放的政策上来,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美国掌握经济霸权,推行金元外交与日本独霸中国相抵触,美日矛盾激化

⑤二战前后,先扶持蒋介石,接着扶蒋抗日,后又扶蒋反共←推行冷战政策,把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

⑥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孤立的敌对政策←当时两大阵营对立,抗美援朝,抗美援越

⑦70年代调整对华政策,中美关系正常化,1922年尼克松访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出现滞涨,侵越战争受挫,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美苏争霸处于守势,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高了国际地位

五:俄国

(一)经济概况及特点

①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但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③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农业仍占优势,对外国资本依赖大。

④十月革命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在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⑤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财力物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⑥1921~192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状态;

⑦1925年工业化的“十四大”,1927年农业化的“十五大”;

⑾1928~1941年苏联进行了三个五年计划建设,1937年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实现工业化

⑧1946年实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明显;

⑨、20世纪50~70年代: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情况;

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但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经济发展特点

①封建残余在经济发展中严重存在,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军事因素对经济影响大。

③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相称,近代俄国一直在经济上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

④苏联经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

⑤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几次经济改革都未成功

(二)俄国的政治概况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②一战中,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十月革命后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③俄国名称的沿革

④苏联历史上重大改革

⑤苏联历史上的几个时期

特点

①近代沙俄是通过侵略扩张强大起来的,又是通过改革大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对外扩张性;

②沙皇专制长期存在,民主政治水平低;

③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处在世界资本主义的敌对与包围之中;

④二战后苏联成为世界上的一个超级大国,也成为一个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国家;

⑤政治上苏联长期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派生出个人崇拜、阶级斗争扩大化、民主和法制遭破坏等弊端;

⑥1990年初,苏联政局动荡,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改变,苏联解体。

(三)俄国的对外扩张

①1853~1856年与英法争夺巴尔干,进行克里米亚战争;

②19世纪末,与法国结盟,并最终组成“三国协约”;

③1904~1905年进行日俄战争

④1914~1917年,参加一战

⑤十月革命后与德国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⑥1941年参加二战,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⑦二战后领导华沙条约组织,与美国对抗、后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六:日本

(一)经济概况及特点

①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1853年,美舰叩关,西方国家工业品涌入日本市场;

②明治维新:经济迅速发展(殖产兴业),19世纪8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在政府保护下产生垄断组织。

③20世纪初工业革命基本完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垄断组织

④一战期间:发展迅速,由债务国变为战后债权国。战后不久,发生经济危机。

⑤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日本经济

⑥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快速发展。美国大批订货刺激了经济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强国,1987年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⑦20世纪90年代:日本力图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对亚太地区的援助、投资、贸易等都占据重要地位。

经济发展特点

①日本是亚洲唯一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是最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良好环境和条件);

②军国主义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影响巨大;

③外来因素对日本经济影响重大。向西方学习、对中国及周边国家的掠夺、战争和一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都为日本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日本经济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日本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

明治维新到一战、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初崛起的原因:

第一,明治维新后,摆脱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第二,通过对外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获得发展经济所需的资金、资源、市场。

第三,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便于采用先进技术。

二战后的崛起原因:

①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对日本的扶植。

③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④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进出口。

⑤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二)日本的政治概况

①幕府时期(封建落后,闭关锁国)

②1868年武装倒幕,成立明治维新政府,建立君主政体;加强中央集权

③一战中参加协约国作战

④20世纪30年代入侵中国,36年发生“二二六兵变”,广田内阁建立法西斯专政,加紧扩军备战;

⑤1937年全面侵华;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战败无条件投降

⑥二战后,消除封建势力,实行政治改造和民主改造,建立民主制度;

⑦70年代后,政治势力壮大,与美、欧共体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特点

①明治维新前:幕府统治,实质是封建军事专政,藩主的封建割据性很强;

②明治维新后:天皇制中央集权,实质是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民主政治发展水平低,具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

③20世纪30年代建立法西斯专政;

④二战后:美对日本实行政治改造和民主改造,日本开始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天皇制保留下来。

(三)日本的对外扩张

①制定大陆政策

②吞并朝鲜(四个步骤)

③入侵中国(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俄战争1904-1905)

④参加一战,入侵中国山东(1914)提出《二十一条》(1915)独霸中国

⑤参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分割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⑥20世纪30年代大规模侵华(九·一八事变1931、一·二八事变1932 、华北事变1935、七七事变1937、八·一三事变1938)

⑦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1940)

⑧发动太平洋战争(1941)

⑨侵占东南亚广大地区

⑩签订无条件投降书(1945)

(四)日美关系演变

美国打开日本大门(1853)

日俄战争(1904-1905)美国支持日本

一战中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强烈不满,出现了府院之争

一战后美日矛盾激化,争夺远东太平洋利益,导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拆散了英日同盟,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二战中美国于1940年对日本禁运,扶蒋抗日

二战中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爆发了太平洋战争(1941)1942年中途岛海战美国逐渐掌握主动权

美国参与发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支持中国恢复领土,敦促日本投降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扶持日本发展

70年代后期,日本与美国展开激烈的经济竞争,进行反控制斗争,80年代,与美国建立起伙伴关系

对日美关系的认识

①在美日关系上,美国居于主导地位

②美日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冲突。一战至二战期间是美日冲突的主要时期

③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侵略至支持至争夺至战争至占领至扶持的过程。日本则是利用有利机会与美国争夺,不惜动用武力战争,一旦条件有利就尽力摆脱其控制并与其竞争

④二战前,日本利用反共的手法来蒙蔽美国,行法西斯结盟之实。战后,美国又利用日本反共。反共是美日两国的共同利益

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件

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美国谋求同

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种“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

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

(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应周恩来邀请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清政府设立“

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四:美国》复习资料整理

高中国别史专题四:美国
美国的诞生(独立战争 1775-1783) 1、原因 a: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美利坚民族形成、启蒙思想传播、英国压制 2、导火索:1773/12 波士顿倾茶事件 3、六件大事 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 第二届大陆会议 《独立宣言》发表(1776) 萨拉托加大捷(1777) 北美英军投降(1781)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 4、推翻殖民统治,取得独立,为发展奠定基础 双重性质 美国共和政体的建立 1、1787 年宪法 A、应用了三权分立、人民主权学说 B、确立了联邦共和政体 内容: 1、中央与地方 2、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 特点:三权分立,制约权利、平衡利益 评价: 1、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2、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3、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民主制度 4、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 也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利 C、局限:允许奴隶制的存在,实行种族歧视 2、联邦政府的成立 1787 年华盛顿组建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性质: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联合专政 美国联邦制的权利结构 第一层 联邦与州之间的分权,其实质是联邦与州共享主权 第二层 中央政府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华盛顿 ①1773 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 ,华盛顿参加反英,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 ② 1775 年,莱克星顿打响第一枪。华盛顿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为大陆军总司令。整顿大陆军,训练正 规军,对保证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b5E2RGbCAP ③ 1776 年,围攻波士顿,取得首次胜利。7 月 4 日,通过〈独立宣言〉 ,宣告美国成立。 ④ 指挥大陆军袭击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英军,取得胜利,鼓舞了各地的爱国者 ⑤ 1781 年,指挥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1783 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拒绝接受王位。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

第六分册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知道: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2、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4、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入南京后,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理解: 1、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影响 (1)背景:华北事变后,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决定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 (2)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1938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它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知道: 1、八路军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华中的新四军也迅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2、1938年10月,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 理解: 1.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1938年3月,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召开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道: 1、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1945年8月15日本天皇裕仁向盟国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3、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理解: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1840年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2)抗日战争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高中历史教研计划

高中历史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高中历史学科以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认真、有步骤地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强化学科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研力量为突破口;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提高高考成绩为两个中心点;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未来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推进我市素质教育的深化,开创历史学科教科研新局面而努力。 二、基本思路: 1、努力构建积极、平等和谐的教师队伍。在平时工作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发扬民主作风,面向基层,融入课堂,使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要走进一线教师,倾听问题,解决困惑,积极鼓励,共同研讨,共同协商,要专业引领到位但不越位。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专业学习、教学实践的共同体。 2、充分发挥学科教改基地和学术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达到示范带动,共同进步的目的。进一步加强学科教改“基地”的建设,切实发挥教改“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基地学校必须要承担一项市级以上的教改课题;基地教师每学期须至少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及时撰写教学案例

和读书札记,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和研究;基地学校每学期要向市提供一次质量较高的教改展示活动或者是示范课活动。以学术骨干教师为核心,积极开展学科内的学术研究活动。给权威教师提供更多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3、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继续推进“开门上课,推门听课和民主评课”活动。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如何在新课堂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前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将是今后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着力浓墨重彩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示范课、新老教师的对比课等新课型的的研究。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紧紧依靠历史中心组和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联络广大青年教师,在本市积极开展示范课活动和重点中学研讨会,努力探索适合我市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4、加强对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研究,把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基研年级教学和高考备考相结合。成立以学术权威为核心的新课改、新高改研究小组,在深入领会新课改、新高改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高一、高二年级教师要借助于已先期试点的省区课程改革的经验,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年级教学;高三年级教学复习要借助于新课程的理念和新知识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1《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材梳理

庖丁巧解牛 知识·巧学·升华 一、“分权与制衡” 1.宪法的颁布与构成 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来自各州的代表经过互相争论与妥协,最终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它由序言和正文两部分构成。序言阐述制定宪法的目的和宗旨,即“为了建立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证国内安宁,规划共同国防”;正文是对联邦政府权力的具体规定,还提到了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修正案的制定等问题。 2.联邦政府的基本结构 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这是对三权分立学说的第一次伟大实践。 知识拓展三权分立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最先提出分权学说,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权分属议会和君主。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更明确地提出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认为立法权由人民集体享有,司法独立,君主则只享有行政权。三者之间以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为核心,互相独立、互相监督。 (1)立法权归国会。①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部分构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任期两年。②黑人和奴隶计算在内,使得南方各州种植园主取得较多席位,而议席增多的同时,直接税税额也增多,所以按3/5人口计算。这样宪法又协调了南方各州与北方各州之间的矛盾。③国会拥有批准法律权、征税权、贸易权、征兵调兵权、单独拥有对外宣战权等大权,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总统权力,如总统任命的官员、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必须得到参议院的批准方可生效等。宪法还规定在职联邦政府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 (2)行政权归总统。①总统的选举: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各州先选出与本州出席国会议员人数相等的选举人,再由他们组成选举团,选举总统。总统和内阁不经国会选出,不向国会负责。②总统的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行政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有时还可以通过行政命令行使权力。它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直接领导政府,内阁只对总统负责。总统可以对国会通过的法律施行否决权等。美国总统的权力大于国会,使联邦的行政权保持强有力的地位,这是美国民主制度的一大特点,称为总统制共和制,即总统制。 (3)司法权归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同意,行使最高审判权,除非犯罪终身任职。联邦法院还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和条约的权力。 3.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三权分立使各部门的权力相互独立,而权力的过分集中又会导致专权。为了避免这一点,三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而达到一种平衡,保证了资产阶级民主。 国会掌握立法权,但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总统行使行政权,但国会有弹劾总统的权力;总统和国会可以通过最高法官的提名和任命来限制联邦法院的权力,而联邦法院可以宣布国会的立法和总统的行政命令违宪而使其无效。 联邦政府三个部门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高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新编版)

高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新 编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高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新编版) 导语:工作计划是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制订工作计划不光是为了很 好地完成工作,其实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更快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一】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围绕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思路,调动全组教师的积极性,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创建高效课堂 (1)强化教学常规的落实,加大“学案导学”、“分层次教学”的推进力度,严格落实“先学后教,模块达标”的原则,强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提倡精品意识,细化过程,以高效的课堂铸就教学的高质量。 (2)优化教研组教学管理,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以求课堂

效益的化、化,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3)各年级大力倡导、引导教师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努力将现代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提高课堂的效益和容量,深刻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改变“一言堂”“独角戏”的滞后教学方式,努力提升教育教学及管理能力和水平。 2、严格落实教学常规。围绕课堂抓常规,并推陈出新,力争体现教研组的学科教学和校本课程的特色。 3、抓好集体备课。发扬组内同志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强化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提高各年级的整体水平。 4、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加强对年轻老师的业务培训和教育教学的指导,使其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5、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提升学科能力的开发,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三、具体工作 (一)狠抓教学质量,坚持不懈、深入细致地抓好教学常规

2020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文综(历史)知识点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 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确立练习题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确立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对华盛顿拒绝“王冠”事件这样评价:“在这样的社会土壤下不会出现视名利如 粪土的圣人,只会出产能审时度势的绅士。”对此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 华盛顿不慕权势的崇高品质让他拒绝了做国王的请求 B. 独立战争时的美国缺乏实行君主制的社会基础 C. 创建民主共和制是华盛顿自始至终的愿望追求 D. 当时北美十三块殖民地人民希望建立君主制 2.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初,古希腊时期雅典人在马其顿的大举进攻面前不肯齐心抵抗,以 致城邦沦陷的历史事实得到广泛宣传;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斯巴达人随时都准备为国家的利益而献身却成为反面的例证。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 牺牲个人利益以巩固国家的重要性 B. 独立后维护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C. 动员美国民众参与对英战争的迫切性 D. 古希腊政治体制孕育了美国共和政体 3.费城是美国最老、最具历史意义的城市之,很多历史重大事件发生在这里。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①华盛顿在此地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②《美国联邦宪法》在此地通过③华盛顿在此 地举行首任总统就职仪式④华盛顿就任总统期间美国国会和政府机关在此地办公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约翰·亚当斯在谈及对美国革命的内涵和意义的看法时认为,革命并不等于独立战争, “人民在原则、意见、观点和感情方面的剧烈变化,乃是真正的美国革命”。由此,约翰·亚当斯认为( ) A. 美国革命不仅是一场民族战争更是社会革命 B. 美国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受到英国影响 C.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是基于对英国的感情依赖 D.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表明美国实力强于英国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比较

一、割据 1.封建割据:封建社会地方割据,如藩镇割据。由于地主经济分散性的存在,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合久必分、分外必合的规律,割据形势往往形成于朝代后期,即中央集权较弱的时期。 2.北洋军阀割据:1916至1927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下形成的军阀割据,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因此,这一时期的割据具有封建买办的性质。 长期的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最黑暗的时期。 3.工农武装割据:毛泽东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国国情,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割据势力的共同点: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

二、新政、维新 1.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庆历年间,任用范仲淹改革时弊,以整顿官吏为中心,施行新政,但最终由于保守派的阻挠而失败。 2.清末新政:1901至1911年,清政府为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推行的新政,但最终未能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却促成了革命风潮的高涨。 3.罗斯福新政:1933年,为摆脱经济危机,实现经济复兴,罗斯福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的破坏,还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百日维新: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依靠光绪帝,发起了一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但最终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而失败,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推行103天,历史又称“百日维新”。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教研活动要求,特制定本学期高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在教学阵地上的作用,以教研促教学,教研中探索,在讨论中提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通过教学研讨、交流,学习先进理论,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适应现代化教育改革发展要求。 二、教研目的 立足于服务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和业务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主要内容 围绕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活动开展,结合现代化建设24字方针,探索高中历史具体模式,突出实践性效果的基本原则。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开展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学工作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研究、教学计划讨论、教学大纲讨论、教材研究、教学任务落实、实践技能改进和实训实验室建设管理等,推进教学改革。 四、教研形式

本学期,高中历史教研组将开展业务学习、教学研究、集体备课、专题讨论会、交流教学经验、听评课、说课、组织公开课及教学观摩活动等。 五、具体要求 1.深入学习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教研活动要求,使高中历史学科组的活动与学校大方针、大政策保持一致。 2.确立每一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根据学科特点和阶段要求,一次围绕一个重点或解决一个问题,突出经验交流和焦点问题探究和反思,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3.严格签到与考勤制度,做好教研活动记录。 4.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开展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交流,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5.大型考试后,要交流各年级考试总结,根据学生试卷出现的问题,调整教法和学法,提出建议。 6.本学期要安排听、说、评课活动,每人上一次优质课,同时组织“同课异构”课堂大赛活动。 7.立足本组实际,本学期要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 8.进行高三复习课研讨,总结高三复习经验与教训。 9.每次教研活动,要检查组员一周的教案,杜绝无教案上课。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2+必修3)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2+必修3)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2015届高考※※高中历史之国别史专题

2015届高考※※高中历史之国别史专题一:英国 (一)经济概况 ①14——15世纪: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兴起。 ②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海外贸易、海外掠夺、圈地运动使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③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19世纪中期号称世界工厂,成为世界上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④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⑤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缓慢,先后被美、德超过,丧失了世界工业垄断地位。 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经济霸权地位开始衰落。一战使英国成为债务国,英镑地位发生动摇。 ⑦二战后靠美国援助恢复了经济,经过稳定发展时期后陷入“滞胀”阶段。 经济发展特点 ①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国。 ②是世界上最早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国家。 ③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④从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晚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强国。 ⑤从20世纪至今,英国经济势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一直保持下降趋势。 (二)英国的政治概况 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代表——莫尔、莎士比亚、培根 ②16世纪宗教改革,成立英国国教,后又出现清教徒运动。 ③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⑤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1949年加入北约,1986年加入欧共体 (三)英国殖民地统治兴衰 1、开始建立海上霸权的标志: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2、1607年,在北美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18世纪中期在北美拥有13块殖民地; 3、18世纪中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4、工业革命后积极对外扩张,19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割占香港、据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入侵埃及; 5、19世纪末——20世纪初:将其殖民地扩大到最大范围; (四)英国的对外政策 1、一贯奉行殖民扩张和争夺殖民霸权政策; 2、在欧洲奉行“势力均衡”政策和“光荣孤立”政策 3、对外结盟:反法联盟、三国协约、英日同盟、反法西斯同盟、北大西洋公约、欧洲联盟; 4、奉行反苏反共政策、干涉苏俄、对苏冷战; 5、对法西斯势力的绥靖政策。 (五)英国的对外关系 ①16-20世纪坚持殖民扩张政策 ②对欧陆推行大陆势均政策<不结盟政策> ③17世纪加入殖民扩张行列 ④18世纪中期成为殖民帝国 ⑤18世纪末干涉法国革命(参加反法同盟) ⑥20世纪初争夺世界霸权,成为协约国核心

2017教资面试高中历史万能教案模板:《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高中历史万能教案模板:《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政府权力机构,分析美国两党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提升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客观看待事物,正确理解历史发展进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 【难点】联邦制与邦联制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音乐,分辨歌曲的唱法。师:这是一首什么唱法的歌曲?(流行唱法) (二)讲授新课 1.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背景对美国独立战争以及独立之初的情况进行回顾,提示学生从当时美国的困境和领导者的主观认识去分析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合作讨论的方式得出当时的背景是(1)地方权力大于中央,难以管理(2)州与州直接设置关卡,对美国经济发展造成限制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2.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标志—1787年宪法的颁布让学生结合世界史近代史所学习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来思考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的理论依据,即借鉴英国君主立宪制和孟德斯鸠三权分立,这是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基础。对于本课的难点,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体现三权分离的这一问题,教师结合材料以及ppt,对联邦制与邦联制深入讲解让学生加以区别。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可以得出:(1)联邦制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2)联邦制和邦联制的区别是中央权利与地方权力的分割(3)联邦制的作用是稳定政治经济发展,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为了更好的对比联邦制和邦联制,教师结合中国历史举例说明地方权力过大对国家的消极影响,如唐朝的安史之乱。对本课的重点,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教师提供相关材料并结合今天美国的例子,让学生深入分析三权分立的特点以及权力制衡如何体现。学生逐一分析所给材料得出结论:(1)三权是立法,行政,司法(2)特点是相互制衡(3)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弹劾总统,总统可以提名和任免大法官,法院对总统监督和审查,法院监督国会的立法,国会确认大法官人选 3.美国联邦政府的发展—两党制形成和发展教师结合美国大选的事件引出美国的两党制,并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提问总结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得出无论哪一个党派执政,其本质都是资产阶级当政。 (三)巩固提升 结合已学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英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异同学生逐个分析异同点后得出结论:国家元首分别是总统和国王,产生的方式分别是选举和世袭,元首任期分别是4年和终身,地位分别是有实权和虚位,政府首脑分别是总统和首相,阁员产生方式分别是总统任命和首相任命,政治中心分别是总统和议会;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课后比较美国与中国的政治制度。 板书设计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

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采集、狩猎;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异同: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1、炎帝的贡献: (1)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2)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3)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銅,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推举人才的标准———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3、禅让制的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4、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5、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美国《独立宣言》资料与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美国《独立宣言》资料与解析新人教版选 修3 “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 1.约翰·洛克的《政府论》 人们既生来就享有完全自由的权利,并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人或许多人相等,不受控制地享受自然法的一切权利和利益,他就自然享有一种权力,不但可以保有他的所有物──即他的生命、自由和财产──不受其他人的损害和侵犯,而且可以就他认为其他人罪有应得的违法行为加以裁判和处罚,甚至在他认为罪行严重而有此需要时,处以死刑。但是,政治社会本身如果不具有保护所有物的权力,从而可以处罚这个社会中一切人的犯罪行为,就不成其为政治社会,也不能继续存在;真正的和唯一的政治社会是,在这个社会中,每一成员都放弃了这一自然权力,把所有不排斥他可以向社会所建立的法律请求保护的事项都交由社会处理。于是每一个别成员的一切私人判决都被排除,社会成了仲裁人,用明确不变的法规来公正地和同等地对待一切当事人;通过那些由社会授权来执行这些法规的人来判断该社会成员之间可能发生的关于任何权利问题的一切争执,并以法律规定的刑罚来处罚任何成员对社会的犯罪;这样就容易辨别谁是和谁不是共同处在一个政治社会中。凡结合成为一个团体的许多人,具有共同制订的法律,以及可以向其申诉的、有权判决他们之间的纠纷和处罚罪犯的司法机关,他们彼此都处在公民社会中。 ──〔英国〕约翰·洛克著《政府论》(瞿菊农叶启芳译) 【解读】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政治学家。洛克出身于商人家庭,父亲是小土地所有者,做过律师,是清教徒。1652年,洛克进入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习医学,后来成为辉格党政治家沙夫茨伯里伯爵的秘书,后随沙夫茨伯里数次担任政府及其他职位的工作。 《政府论》是洛克最有影响的政治思想著作。上篇主要批评君权神授理论,下篇从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理论出发,论述了政府的起源、范围和目的。洛克在《政府论》中明确提出了“天赋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一)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集权专制↓↓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

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二)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 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2.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吉尔伽美什》 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书保留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理解: 1、《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高中历史知识-美国冷战政策

高中历史知识:美国冷战政策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

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诸子百家思想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礼治”或“德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国”,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 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增强;②政治上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准备;③制度各国变法逐步形成统一的制度准备;④理论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权,为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