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养生:长夏养生要防湿

中医养生:长夏养生要防湿

中医养生:长夏养生要防湿
中医养生:长夏养生要防湿

长夏养生要防湿

“长夏”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特定节气,位于夏末秋初,涵盖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五个节气。长夏的气候特点是偏湿,脾在体内恰是一个喜燥恶湿的脏器,因而其运化功能最易受到伤害,进而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所以,长夏养生重在防“湿”。这里介绍几种在长夏节气里常用且有效的防湿祛湿方法:

按摩祛湿法

点揉承山穴(伸小腿时,腿肚的肌肉出现交角处),或三阴交(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处),阴陵泉(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处)都很有作用。有条件的话用艾灸效果更好。平时也可点按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处),可健脾胃,有助于运化体内水湿;内湿过重的人,还可以用艾条灸肚脐处的神阙穴。

运动祛湿法

长夏酷热,很多人喜欢猫在空调屋里。其实,你在脱离自然界的同时,也使体内减少了对天阳清气的吸收,会导致脾阳不运,湿从内生,一旦离开空调环境,更容易受到暑湿伤害。正确的做法是,每天保证40分钟左右的运动,通通透透地出一身大汗,同时每天饮用不低于2500毫升的足量水液(加适量糖、盐)以补充丢失的水分,这样,体内水液里的废物,“湿气”每天被清理、更新一次,既排毒又养正,两全其美。需要提醒的是,暑湿易耗气伤阳,刚开始运动应以慢跑、散步、郊游为宜,待身体较为适应后再逐渐增大运动量。

药粥祛湿法

中医认为,脾对水湿的运化有重要作用,粥是养脾胃的最好食物,同时作为药物的媒质,能更好地运载药物发挥功效。

茯苓粥:茯苓粉20克,粳米100克,盐、生姜粒少许。粳米淘净。粳米、茯苓粉放入锅,加水适量,用武火烧沸,转用文火熬至糜烂,再加盐、生姜粒,搅匀即成。每日2次,早晚餐用。能健脾祛湿。

冬瓜粥:冬瓜100克,粳米100克。冬瓜洗净,带皮切成小块,和粳米一起放入沙锅加水,文火熬煮至瓜烂米熟成粥即成,每日上、下午随意服食。能利水渗湿。

砂仁粥:砂仁3~5克,粳米100克。先将粳米淘净煮粥,待粥煮熟后,调入砂仁细末,再煮沸三五分钟即可。早、晚餐温热食。或少量多餐次服用。能升阳化湿。

药茶祛湿法

饮茶是中国人的特有习俗。药茶在长夏养生防湿方面更具独特功作用。

夏枯草茶:取夏枯草60克,红砂糖20克,以沸水1500毫升煎1分钟后,闷泡5分钟,置保温瓶中,代茶饮用。每日1剂。有清肝养脾利湿作用。

柠檬茶:鲜柠檬25克(或干品10克),鲜姜2片。以沸水500毫升煎3分钟后,置茶杯内随饮,可回泡,每日1剂。有祛暑化湿养胃的作用。

双花茶:取金银花5克、菊花3克、绿茶3克、红砂糖10克。每次用沸水200ml 冲泡,分2~3次饮用,可回泡,每日1剂。有清肝解毒利湿功能。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关键词】中医;养生文化;起源发展 “养生”又称为“颐寿”。养生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长生不老”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和追求,这个梦想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我们国家的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因素,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养生文化也成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殷商以前,有关于养生文化的记载多来源于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传说。如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环境潮湿加上劳累过度,很多人都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他们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肢节”的养生方法,这种养生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气功导引。“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大禹发明了“禹步”,即一种以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方法。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作是运动养生的先驱。 夏商时期最著名的养生家要首推彭祖。根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精于养生,尤善导引行气及饮食调理,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固然,活到八百多岁的说法确实有些夸张,但据考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个氏族,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于是产生彭祖享寿八百这类传说并流传于后世。 2 中医养生文化的发展 从殷商开始,我国的养生文化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出现了“沐”、“浴”、“寇帚”之类的字样。“沐”指洗头,“浴”指澡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强调要重视个人卫生。“寇帚”古时作大扫除讲,即强调要打扫集体卫生。 西周时期,养生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及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非常类似于现代的营养师;而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则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卫生防疫人员。这些养生保健思想出现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极其先进意义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养生文化史上的出现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如《左传》中记载了秦景公派遣医和为晋侯治病的故事,医和诊病后说其之病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要属儒家和道家。如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主张“知者乐,仁

中医康复学试题1

《中医养生康复学》试卷(A) 1.中医康复学是在指导下,研究、及其的 一门学科。 2.中医康复学的适应对象有:、、、。 3.中医养身康复禁忌包括、、、。 4.饮食养生的作用、、、、 五个方面。 5.中医养生康复学科中,心理疗法实施的形式有、、 。 二、解释名词:(每词3分,共15分) 1.健康: 2.食养: 3.疏导疗法: 4.体质: 5.围绝经期: 三、判断:(先判断正误,正确者在括号内划√,错误者划×,每小题1 分,共10分。) 1.健康包括体格强健、心理安乐、社会适应三个方面。()2.胎教的时间应该越早越好。()3.与人体早衰,提前患老年性疾患相关联的脏腑主要是肺、脾、肾三脏。()4.常见的食养食疗方分类包括治疗类食疗方、保健类食疗方、康复类食疗方三种。()5.中医养生康复学中青春期分为青春发育期和青春期。()6.残疾人群的养生包括视力残障、听力残障、肢体残障、精神残障四类。() 7 .康复对象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身体运动功能障碍。 () 8.康复功能评定在器官、个体、和社会能力这三个层次上作出的。() 9. 无论那类人,动脉血压高于140/90mmHg就称为高血压。() 10.头发的保健方法中其按摩疗法包括栉头、推头部经脉和按揉头部腧穴。() 四、简答题(1-2题每小题8分,第3小题9分,共25分) 1.常见健康指数是哪些?并且说明其正常范围。 2.中医养生康复观念有哪些?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3.中国传统运动健身康复法的运用运用原则有哪些?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试论述现代胎教的具体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2.试论述妇女在围绝经期的养生保健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V

中医养生康复学

1, 养生,是指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 2. 康复,是指采用精神调节、合理饮食、体育锻炼、针灸推拿、服用药物以及沐浴、娱乐等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进行恢复,达到提高或改善病残者生命质量的目的。 3.精,是指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发育的基本物质,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气,是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也是推动各种生命物质在人体川流不息的动力,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 血,是滋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物质需求,化生精、气、神、乳汁、经血、精液、体液等生命物质的物质源泉。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运动、知觉等。 4.天人相应:(一)适应季节(二)把握时间(三)顺从地理(四)适应社会 5.食物的滋养调整作用:滋养作用:水谷精微滋养脏腑、经脉,乃至筋骨、肌肤、皮毛等,并与人体的真气结合,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抗御邪气。调整作用: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是养生最重要的法则。利用饮食的性味对机体阴阳失调进行调整。阳虚者补阳,阴虚者当清补,偏热体质或热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寒的食物,偏寒体质或寒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热的食物。 6起居养生:起居养生的方法是:(一)起居有常(二)劳逸适度(三)合理睡眠 7.饮食康复原则:平衡阴阳调整体的原则,协调脏腑重脾肾的原则,辩证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三因制宜的原则。 8解表类:生姜、大葱、大蒜、豆豉等,用于风寒感冒。外感初起,可用生姜红糖饮、葱姜醋粥、薄荷叶健脑益智类:常以核桃仁、芝麻、龙眼、猪脑、猪心、莲子、木耳、大枣、百合等健脑养心的食品为主,或与益智仁、枸杞子、茯神、柏子仁、何首乌等健脑药相配。9.减肥类:常以冬瓜、黄瓜、赤小豆、薏苡仁、萝卜、山楂、海带等利水消脂的食品为主,或与泽泻、荷叶、茯苓等利水药相配,具有降脂减肥的作用。 10.针灸的种类:毫针,灸法,拔罐,三棱针,皮肤针,耳针,头针,火针,电针,水针 11.中药养生保健的应用原则 1).预防为先治未病2).补虚泻实重扶正:虚者补之,实者泻之.3).调整阴阳期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4).兼顾三因制宜1)春季:不宜过用补药、注意抑肝气。2)夏季:加用清心火之药、冬病夏治、除暑祛湿。3)秋季:易伤津。忌用耗气伤津、尽量不攻邪伤正。4)冬季:助阳、填精。因地制宜:我国西北天冷少雨,用药需温补;东南地区,温热,需清补;北方人体强,用药宜峻重,南方人体弱,用药宜轻巧。5).药补最重脾胃6).药补忌偏忌滥。 12.虚症包括气虚、阴虚,阳虚、血虚! 13.气虚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易疲倦、怠惰无力、便秘(肠道蠕动无力)、大便溏次数多(脾虚运化不利)、易长色斑、慢性盆腔炎,可分为肺气虚、脾气虚。 14.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灼热,盗汗,小便短黄,

医学毕业论文浅谈睡眠的中医保健养生

浅谈睡眠的中医保健养生 从中医睡眠的保健养生谈如何提高睡眠质量及不同类型 失眠病人如何从各方面克服睡眠障碍,从而提高睡睡眠质量,达 到身心健康。 睡眠中医基础理论养生保健 一个人7天只喝水不进食还能存活,可是不睡眠,则只 能活4天。充足的睡眠加上适量的运动、均衡的营养及平和的心 态成为保证人体健康的四大要素。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心理压力的加大,睡眠障碍的人群也在逐年增加。有资料统计,我国的失眠者为总 的人口的20%-30%,其中老年人约占70%。充足而高质量的睡 眠乃是人类的必需。如果一个人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白天 会产生种种不适的感觉,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无力、警觉性差、情绪不佳等。要是被长期严重的失眠困扰,更会造成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等80多种严重的疾病。美国的一位著名专家廉 德门特指出睡眠“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目前,睡眠医学 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备受人们的瞩目。 睡眠障碍的最基本表现就是失眠。它既由精神因素诱发,也可因机体疾病引起,且与工作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习惯、年龄 的大小、受程度,均有密切关系。失眠是指入睡困难、早醒,或 睡而易醒,时睡时醒,甚至彻夜不眠,是睡眠量的不足或质的不佳。中医学称之为“目不暝”、“不得眠”、“不得睡”等, 《难经》始称“不寐”[1]。

中医学关于失眠的成因,主要观点有二。一为阴阳说,《灵枢·口问》认为“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2]。二为神主说,即如《景岳全书·不寐》所日:“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而中医学又认为人体生命的活动,全靠人身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来推动,而从中医纠其根源,失眠之阴阳说与神主说实则相通也。现从中医睡眠机制、辩证用药及心理调节等方面谈睡眠的保健养生。 1提高睡眠质量是关键 1.1睡子午觉中医睡眠机制是: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子、午”时候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为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觉只需在午时(11点~13点)休息30分钟即可,因为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人的睡眠并非是越多越好.一般每日睡6~8小时。便能满足生理需求.而中老年人就更少些,夜间能睡5小时就可以。中午再午睡40分钟到l小时,即可保持精力充沛。 1.2睡前减慢呼吸节奏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听舒缓的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 1.3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从中医理论上讲,失眠的发生是涉及多个脏腑的,如心、肝、脾胃、肾等,但主要的病变在心,因为心藏神,心神的安定与否,与睡眠是直接相关的,故不论“心”自身疾病,还是脾胃、肝胆、肾、肺其它脏器疾病影响于心,均可引起失眠。

脾胃养生知识

脾胃养生知识 脾胃虚弱是指脾胃功能不足,脾胃之受纳、腐熟、转输、运化等功能失调,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 中医脾胃虚弱主要分三型:脾胃气虚、脾阳虚、胃阴虚。脾胃气虚者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大便溏泻、面色萎黄,可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脾阳虚主要表现为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可用附子理中丸。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可服用参梅养胃颗粒。 注意饮食调养 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健康的基础、“保胃”的前提。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如粥等;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常见健脾养胃的食物,如粳米、薏苡仁、白扁豆、大枣,脾胃虚弱者可以经常食用。脾胃虚弱的患者还可以选用简便实用的药膳——— 胡萝卜大米粥:大米100克,胡萝卜50克,大米煮成粥后加入胡萝卜,煮熟烂后食之,有健脾温胃的功效。 糯米小麦粥:糯米50克,小麦仁60克,煮成粥后加糖适量,调味服用,有健脾益中气之功效。 芡实茯苓粥:芡实15克,茯苓10克,大米适量。前两味入锅,加水适量,煮成软烂,再加入大米适量,继续煮烂成粥,分顿服。芡实茯苓粥有健脾除湿、涩肠止泻之功效。 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 每天顺时针按摩脚趾肚40~80次,重点是第二个脚趾,对缓解胃痛、养胃都很好。 每天上床后,双手搓热,将热掌心(劳宫穴)贴在胃和肚脐上,待热度稍减,再顺时针按摩30~40次。 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前,仰卧床上(天气冷时可在被窝内进行),双手掌重叠,置于肚脐部位,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60次,或至腹部觉热为止。结束后,再用手指点按足三里穴(膝关节外侧膝眼下3寸两骨间)。 久久健康网提醒您:积极向上、轻松乐观的情绪可以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神志清楚,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或促使疾病痊愈。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当人的精神愉快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指挥作用加强,人体内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泄的调整,保持着旺盛的新陈代谢。

中医养生康复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养生康复学试题及答案 1. 中医饮食养生又叫( AB ) A 食养 B 食补 C 食疗 D 食节 E 食用 2. 中医饮食调护中,饮食禁忌内容包括(ABCDE) A 因季节、体质、地域不同的禁忌 B 食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C 食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D 饮食调配制备方面禁忌 E 患病期间的饮食禁忌 3. 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ABCDE) A 饮食有节 B 饮食有方 C 谨和五味 D 荤素搭配 E 以上都是 4. 食物的性能,古代简称为( ABC )等。 A 食气 B 食性 C 食味 D 食用 E 食疗 5. 食物的性能包括( ABCDE )等内容。 A 气 B 味 C 归经 D 升浮沉降 E 补泻 6. 根据食物的性味分类,五味中( C )食物最多。 A 酸味 B 苦味 C 甘味 D 辛味 E 咸味 7. 淡味中医将之归于( C )范围。 A 酸味 B 苦味 C 甘味 D 辛味 E 咸味 8. 常用的食物中平性食物数量( A )温性食物。 A 多于 B 不多于 C 少于 D 不少于 E 近似于 9. 关于饮食禁忌,在古代文献上( ABCE) A 葱忌蜂蜜 B 人参忌山楂、萝卜 C 茯苓忌酯 D 鸡肉忌蘑菇 E 鲫鱼忌麦冬

10. 生姜可用于(ABCDE )的食疗。 A 风寒感冒 B 呕吐不止 C 半夏中毒 D 中寒水泻 E 胃寒疼痛 11. 既能辛温发散,又能发汗透疹,令小儿痘疹速出的为( C ) A 生姜 B 苏叶 C 芫荽 D 豆豉 E 薄荷 12. 根据食物的性味分类,属于甘味食物有( ABD)。 A 鸡肉 B 大枣 C 白菜 D 粳米 E 冬瓜 13.性味辛温的有( ABE) A 苏叶 B 生姜 C 薄荷 D菊花 E 芫荽 14. 根据食物的升降浮沉分类,属于阳,升浮食物有( BCD)。 A 莲子 B 花椒 C 菊花 D 绿茶 E 冬瓜 15.带鱼属发物,患有(BC )者忌食。 A 感冒 B 脓肿 C疮疥 D 肝炎 E 胃癌 老年人中医养生 周俭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老年人生理特点 (一)脏腑虚弱:正如《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节》曰:“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抑饮食以资气血”。 (二)代谢减慢:老年人的身体成分改变,代谢功能也有所降低,如老年人身体缺钙,容易骨质疏松,部分老年人血脂增

浅谈中医养生法

浅谈中医养生法 发表时间:2011-11-03T13:15:14.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5期供稿作者:杜培俊 [导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高涨,人们很想往健康长寿,特别关注养生保健。 杜培俊(甘肃省宕昌县人民医院甘肃? 748500) 【关键词】探讨养生方法、中医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高涨,人们很想往健康长寿,特别关注养生保健。如何提高寿命已是大家常谈的话题。下面我就中医养生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恳请同道们批评。 中医养生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一书,是现存中医文献中最早的理论巨著,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产生,是始于春秋战国直至西汉末叶,经过许多医家多次总结、修订而成,不是一时一地一人之作。全书贯穿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恒动观念为学术思想,以脏象、经络、病机、诊法、治则为理论休系,并阐发了运用针刺治病的理论和方法,揭示了防重于治的现象以及摄生宗旨,探讨了五运六气与人类生命活动、疾病发生的一定关系。从而奠定了祖国医学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医学说的渊源,辨证论治的准则,始终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它不仅是我国医书之祖,还是世界上最早有系统的医学巨著。而养生学就是它最早提出和倡导的。 养生就是通过精神调养、食疗药膳、养生功能等整体综合措施,达到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延长生命的目的。早在2000多年前《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时至今日仍被人们所学习和借鉴。中医养生就是根据《内经》发展而来的。自己通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就养生保健、延长寿命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飨同道参考斧正。 1 顺应自然 《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因此,养生首先应掌握天时地利及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并适应性地调节人的摄生活动。因为天地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做到主动顺应,适应自然。 2 和谐统一 《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谨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个“平”就是阴平阳秘,就是“和谐”的意思。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处理好健康、家庭、工作、事业的关系,做到心身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这样才能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 正气为根 正气是维护人体脏腑生理功能正常运行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它包括了人体卫外功能、免疫功能、调节功能以及各种代偿功能等。“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不虚。”说明疾病的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的虚衰,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 4 养心为先 养心就是养情志,调整好情志是其关键所在。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正常的七情,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持久、过于剧烈,超越了常度,则将引起机体多种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因此,应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因素,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做到勤动筋不动心,无私欲挂念,无忧无愁无虑,一生淡泊,静养心机,就像道家养生家天玄子所说的要做到“心广、心正、心平、、心安、心静、心定”,从而才能达到延年益寿。 5 重视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足,供给充足,则脏腑功能强盛,运行才能正常,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才能提高人体的精、气、神和色泽容颜,以及常态化和年轻化。 6 持之以恒 养生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时冲动,更不是一两天就能办到的事情。养生必须贯穿人生的自始至终,要持之以恒,树立正确的态度。做到“四心”,即信心、专心、耐心、恒心。积极主动地把养生方法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养生生活化,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7 锻炼不休 锻炼可以提高人体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通过锻炼、活动可促进和加速人体血液循环、脉络通畅、脏腑调和、功能正常、健康益寿。锻炼是无休止的,也要坚持不懈,做到生命不止、锻炼不休。只有这样,才能养生养心、健康长寿。

浅谈中医养生

浅谈中医养生 一、中医治未病 祖国医学在总结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中,已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是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形成“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所谓治未病,包括无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无病先防古人称为“摄生”、或叫cc养生,这是古人在生活实践中认识了人和自然的无机联系以后,掌握了人体疾病的发生与精神状态,饮食起居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预防疫病发生的目的。即病防变是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这样就可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也可防止疾病的传染蔓延。 预测未来疾病的发生、性质、趋势为中医所独有。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就是运用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解释气候变化的年度时间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的影响。此乃中医之精髓、借之可以预测未来年份疾病的发生性质。例如石家庄流行乙脑、师仲景法用“白虎汤”制止了流行。次年唐山、北京又流行乙脑,用“白虎汤”无效;周恩来总理让再次请教蒲辅周,蒲老

根据五运天气推测,是年偏湿,让加了一味苍术燥湿药,又解决了乙脑问题。 天气对人健康的影响即外因是很重要的。《儒门事亲》曰:“治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过去人们根据五运六气预测本年气候对人健康的影响,属湿则备燥湿药等等,是为司岁备药,由来久矣。 中医讲究“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不仅是防病于未然,更是养生保健,使人健康长寿,不得病,无疾而终。扁鹊是名医,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扁鹊说,他家兄弟三人,大哥医术最高,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二哥医术次之,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自己医术最差,只能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辟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高明的医生,不专重于治疗已病,而是着重于防未病,正如治理国家事务一样,不单着重处理已乱,而是着重在防范未乱。 众所周知,一块钱的预防相等于一百元的医疗,但中医的养生远高于正常所说的预防。《黄帝内经》:“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

中医脾胃养生保健 脾胃养生法

中医脾胃养生保健脾胃养生法 中医脾胃养生保健脾胃养生法,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医脾胃养生保健脾胃养生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脾胃养生保健 ①揉带脉 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会运化不力,造成身体水湿停滞。而揉带脉则一方面健脾阳,另一方面则振奋了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 当然你要是觉得揉带脉的力度不足的话,也可以用手握成拳来敲。此法对便秘的治疗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②爬山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谷气通于脾”。请注意,在繁体字中,山谷的谷写作“谷”,而谷物的谷写作“毂”,二者不可混同。唐代医家王冰对此的解释是“谷空虚,脾受纳故”。

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爬山不仅能锻炼筋骨,让人汗水淋漓,这也是排除体内水湿的良法,同时还能让人的脾通天地之气,山谷之气。 这就是我们的古人所说的微言大义,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极其深刻的哲理,暗合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之思想。 ③踮足功 就是脚尖着地,脚后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胃的经络通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 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你可以踮着脚尖走路,你也可以试试踮着脚尖站个十来分钟,记住在踮脚尖时要尽可能地把脚踮得高一点,这样效果才会好。 ④推腹法 以穴位为点,以经络为带,在腹部从上至下推。总之绝大部分的慢性病都通过此法来解决。人体内的三浊(废水、废气、大便)都可通过此法来排除,而此三浊正是导致人生病的罪魁祸首。 脾胃养生法

⑤跪膝法 此法可引气血下行,使气血流注于胃经。因此对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处的,当然此功法的好处远不止这一点,在此不一一列举,坚持练一阵子就会知道的了。 ⑥捏脊法 简言之,就是捏脊梁骨,从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 捏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穴位,因为脊柱两侧正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经之处,捏脊能对身体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气;还可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升降气机。 ⑦吞唾液养生法 唾液其实就是人体内最好的健脾胃的药。中医学认为,唾液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 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也说:“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

浅谈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这学期非常有幸的能选到赵老师上的《中医养生与健康》一课,在短短的八周时间里,对中医的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虽然只能算是入门的级别,但通过老师的教授,在课我们认识了人的五脏六腑,明晓了人的各种经脉,还有具体的穴位按摩、感冒、肠胃等方面的疾病和预防等。这些种种都让我在中医养生这方面产生了不少的兴趣和感想。 经过这个课程只是众多公选课中的一个小部分,但这堂课的重要性和价值,我觉得应该给予高度的肯定和重视。第一,作为中国从古至今古人智慧的结晶和实践经验累积的成就这两方面看就不容小觑;第二,我们作为当代的21世纪的年轻一代,生活中充满了西方文化,当然包括西医。因此,不管是物质还是文化,我们的生活都种满了浮躁和不安。而中医本着“中庸谦和”的古训,让人借大自然之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可谓是真切的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医养生看上去即很古老但却又显得年轻,即时尚又奢华。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已经建立了完美的中医养生理论与中医养生方法,可谓历史悠久。但是在战争年代,内忧外患及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养生是不适时宜的。而在丰衣足食之时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人们又想起了养生,掀起了一股养生热潮。岂不知养生是一种低调的奢华。 中医养生不是什么人都做得来的,那种半信半疑的人士做不来;那种急功近利的人是做不到的;那种没有理解中医养生真谛的人是做不对的;那种没有毅力的人是坚持不了的。这样看来,高调中医养生的人只能是一种时尚,只能是随波逐流的弄潮者,他们不能真正理解中医养生,也达不到“年近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的真谛。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和方法。中医养生

脾胃不好七大表现

脾胃不好七大表现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并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一说。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也提出“养生要以脾胃为先”的观点,并把脾胃称为身体的基础和轴心,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期《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权威专家,教您调养出好脾胃。 脾胃是身体的轴心 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极为亲密。打个比方来说,胃像是一个粮仓,脾是运输公司。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进行再次消化,取精华、去糟粕,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运至全身。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告诉记者,中医认为,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脾胃是整体概念,包括整个消化系统。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解释说,脾与胃在生理上息息相关,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胃功能不好,必然会影响脾的运化,所以临床上患者往往同时出现食欲不振、饭后腹部胀饱、消化不良等症状。脾胃之所以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要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脾胃输送的营养物质,是生命健康的轴心力量。脾胃有问题,不但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器质性疾病。相反,脾胃健运,能让身体气血充足,保证各个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 更重要的是,脾胃好能长寿。以色列一项针对1258名70~82岁老年病人的研究发现,在排除老人身体活动量、人口学特征、营养等影响因素后,脾胃健康、胃口好的老人,死亡风险更低。 脾喜欢燥,不喜欢湿;胃喜欢规律,讨厌刺激,但压力大、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喝酒、暴饮暴食、爱吃冰冷、吃腌制食物、久坐少动、焦虑紧张……种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原本脆弱的脾胃更不堪重负。中医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而现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湿”问题。另外,数据显示,我国肠胃病患者约有亿,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较为常见,发病率分别为30%和10%。 脾胃不好几大表现 被称为“中国色诊第一人”的首都医科大学中医学系教授王鸿谟指出,脾胃出了毛病,症状主要可概括成8个字:纳呆、腹胀、腹泻、便溏。即不想吃饭、吃饭不香;不吃不胀,吃一点东西就发胀;拉肚子,水和粪能分开叫“腹泻”,水和粪均匀混合叫“便溏”。如发现自己有这几种情况,就该怀疑脾胃是不是出了问题,需尽快就医。 仔细观察肤色、五官、生活状态,也能看出脾胃问题。 脸色发黄。王鸿谟指出,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与萎黄相反是黄胖,即面色发黄且有虚肿。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很庆幸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老子》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中医保健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医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使人体达到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典名著《黄帝内经》就是讲解这方面的专著!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保养我们的身体呢? 首先,我们要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均衡。合理的饮食是健康的基础。人们常说“健康是吃出来的”,同时也说过“病从口入”,这些都在说明饮食对健康的重大影响。我们平时饮食要有规律,调理有法,荤素搭配,注意饮食卫生,进食时要保持身心愉悦,细嚼慢咽。吃东西要有节制,既不能偏食,也不可暴饮暴食,更不能因为减肥而节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重要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而良好的心态则是开启健康与长寿之门的“金钥匙”。中医特别重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对人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所以主张通过不不同的方式,如“知足常乐”“清心寡欲”“安神定志”等来调节化解人们的悲观消极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如果我们整日忧虑、烦恼、惊慌、焦虑,冷淡,怎么能使身材健康呢? 再次,养成良好的习惯。少抽烟,少喝酒,少熬夜,早起早睡,多运动,如果我们把这些都做到了,那么身体健康也就不是问题了。现在的人每天玩电脑玩手机,坐下了就懒得动,出门就坐车,运动越来越少了,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了。什么眼睛近视,肥胖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突出,心脏病等一系列的病都来了,而且有趋向年轻化的迹象。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养成良好习惯,平时多多运动,比如跑跑步,打打太极,打打球等最健康有利的运动。 再次,加强预防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因素。古书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

中医养生结课论文

在本学期选修选课的时候,我抱着极大的兴趣选择了中医养生这门课,时间过得飞快,一学期很快就结束了,实在是有点舍不得这门课啊,因为在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养生之道。正所谓:没有长生之法,只有养生之道。这学期的养生知识,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笔难得的巨额财富。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颐养生命,是指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涉及了饮食,体质,季节变化等方方面面,下面我要据我这学期所学来一一讲述。 首先,从饮食的过程来说,饮食要“定时”,即三餐要有规律。规律的饮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给身体所需的养分。在学习和工作中忙碌的我们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过了早餐的时间,三餐的时间也比较随性,无规律可言,长此以往会损害营养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对身体的损害是可观的。 饮食也要“定量”。看见喜爱的食物就多食甚至到饱胀的程度,不喜欢就少食,这样的偏食和过量饮食都是不对的。吃得太多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使脾胃超负荷地工作,使胃壁变薄,胃粘膜受到损伤。《内经·素问》中提到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正是这个道理。 饮食也不可过于追求速度。饮食应当细嚼慢咽,充分发挥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从而减轻脾胃的负担,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和工作再忙碌,我们也不应该牺牲饮食的时间来增加工作效率,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反效果。 同时,饮食也提倡“专致”。也就是说饮食要一心一意,不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许多人以为这么做是节省节省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其实不然。饮食的过程中血液大量回流到消化道以促进吸收,脑部的血液供给就相应减少了。边饮食边工作,不仅此时的工作效率低,并且影响了肠胃的运作,可谓得不偿失。 其次,根据体质的不同来说,饮食的调配应当“因人制宜”,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特征进行不同的匹配,找出最适宜的养生饮食方案。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人的体质可以划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淤血体质和过敏体质,不同体质的饮食注意都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能够明确自身的体质类型,搭配以合适的饮食规划。例如经过测试和比较,我发现自身倾向于阳虚体质,此时我就应当多食用一些温和的食物,以温补脾肾阳气。例如羊肉、猪肚、鸡肉、带鱼、狗肉、麻雀肉、鹿肉、黄鳝、虾。从果蔬上来说,刀豆、荔枝、龙眼、樱桃、杏、核桃、栗子、韭菜、茴香、洋葱、香菜、胡萝卜、山药、生姜、蜡烛等。此外,阳虚体质不宜多食生冷、苦寒之物,如田螺、螃蟹、西瓜、柿子、梨、黄瓜、苦瓜、丝瓜、冬瓜、芹菜、绿豆、蚕豆、绿茶、冷饮等等。通过对应体质的饮食搭配和注意,体质也会相应地产生好转。通过饮食调整自己的体质,让身体更加健康强壮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就可以帮助我们调理到身体的最佳状态。 再次,根据季节来划分,一年四季中饮食要顺从春夏秋冬的交替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身体四季的不同需求,正是所谓的“因时养生”。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人总结出的四季养生方法是科学的阐释。 首先,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春夏之际正是由寒转暖、大地回温、阳气聚敛之时,故调阳是顺应气节的养生之道。在饮食方面,酸味入肝,且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且足以影响脾胃的适化功能,正如《摄生消息论》所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反过来说,春季养生应多食麦、枣、豉、花生、葱、香菜等,以扶阳气。

中医养生调理脾胃(详细)

中医养生调理脾胃的方法 (一期) 主持人:卫生天地栏目开播以来,为了和来我们演播室的专家们能更好的交流,在每次主持节目前,我都要到你网上去查些资料,做些准备,这期健康零距离我们确定做脾胃养生的讲座后,我在网上查资料时,看到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这句话,在随后对这方面的资料查看多了后,我越来越觉得,脾胃对人身体的重要,今天我们请到了县中医医院副院长、副主任中医师蒲德甫,专门和您谈谈中医脾胃养生之道。蒲院长,在这里我们先请你给我们谈谈什么是脾胃虚弱?它的表现和症状有哪些呢? 蒲:通常饮食无规律,喜欢在熬夜时拿垃圾食品充饥,习惯靠咖啡、烟、酒提神,这类食物不易消化,并会刺激胃肠黏膜。因此,熬夜者也常有消化不良、胃疼、胃胀等症状,中医称之为脾胃不和。中医脾胃虚弱主要分为三型:脾胃气虚、脾胃阳虚、脾胃阴虚。脾胃气虚者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大便溏泻、面色萎黄等症状。脾胃阳虚主要表现为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溏等症状。脾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症状。 主持人:俗话说,病从口入。对于有脾胃虚弱病情的人来说,你在他们的吃上有什么建议呢? 蒲: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健康的基础、“保胃”的前提。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如大米粥等;

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常见健脾养胃的食物,如粳米、薏苡仁、白扁豆、大枣,脾胃虚弱者可以经常食用。脾胃虚弱的患者还可以选用简便实用的药膳。吃点补脾食物。如山药就具有健脾益肾的作用,可适当多吃。健脾的食物还有莲子、红枣、桂圆、薏苡仁等,平时可以用来熬粥,是调理脾胃的好方法。 现在我给大家介绍几种补脾粥的做法: 胡萝卜大米粥:大米100克,胡萝卜50克,大米煮成粥后加入胡萝卜,煮熟烂后食用,有健脾温胃的功效。 糯米小麦粥:糯米50克,小麦仁60克,煮成粥后加糖适量,调味服用,有健脾益中气之功效。 芡实茯苓粥:芡实15克,茯苓10克,大米适量。前两味入锅,加水适量,煮成软烂,再加入大米适量,继续煮烂成粥,分顿服。芡实茯苓粥有健脾除湿、涩肠止泻之功效。 莲子白果粥:莲子30克、白果15克、胡椒5克、糯米100克。将莲子肉、白果、胡椒捣碎,和糯米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成粥,当早餐食用。莲子益肾补脾、白果益气补虚、胡椒温中暖胃,因此,此粥有“暖脾胃,止虚寒”的作用,适合因多食生冷、脾胃虚寒导致的腹泻、腹痛症状。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不管有任何身体的问题,保持积极向上、轻松乐观的情绪,对疾病的防治都很重要。对于脾胃虚弱状况的人来说,同样如此。保持积极向上、轻松乐观的情绪,可以使人体阴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以下这几篇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是有论文动力从网上收集并整理的,如需更多的中医养生学论文,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免费咨询。 【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1]显而易见,《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2]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 “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3]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4]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5]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6] 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

亚健康中医和养生

现在的中国人们基本上都处于亚健康和疾病的困扰之中,什么是亚健康:就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一天到晚都是稀里糊涂的这里不适哪里不舒服的,一种说不出具体是哪里痛的现象,去医院检查就是什么病都没有,一切的检查指标都是正常的。为什么检查不出来呢?不是说是科学吗、先进的仪器吗?其实这种现象运用中医就是有疾病的征兆,就是胃、肝、肾出现了病变交杂一些湿热、风湿,只需要做一些推拿,刮痧,针灸就好了,严重一点的再配合一些中药。可是现在的人不去做呀,他们到医院里用“科学”的东西检查,一切都“正常”就不去理他了,就认为自己没有病。整天还是烟、酒、茶、打牌晚上一两点钟都不睡觉,火锅、串串香的吃个没完(没有听说有地沟油吗?含黄曲霉素,毒性是砒霜的100倍,高度致癌物质。要得癌症的)。 话说回来,他们这样作践自己,完全是他们根本就不懂保健知识也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其实这些都和政策政府有密切的联系,没有这方面的宣传和活动。有很多医生都是稀里糊涂的,更不用说是不懂医学知识的人们了卫生部不是一直都在医改吗?怎么就不向这个方面去改革啊,都在说看病难、看病贵,还在做全民医保,就像刚才说的有了病的征兆为何到了医院又说没有“病”,到最后检查到病了,又医好了吗?大多数的病都是终身服药,吃药都跟吃饭一样了,那些药呢、都有:胃肠不适感、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或者禁用,最后全身的脏腑都被药物损害了,再后就被阎王请去了,呜呼哀哉!!政策做的不是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吗? 很多人在一、两年以前全身体检都是正常的,为什么一、两年后就是癌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硬化、尿毒症等等,病友发展的那么快吗?为什么检查出来都是中晚期了呢?意思就是说根本就治不好了、还说什么病因都没有弄明白、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其实这些病因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皇帝内经》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五谷杂粮、饮食所伤等;现在的情况比以前要复杂很多倍,已经不再是那些致病因素那么简单了,还有了环境污染、畜牧业的严重污染和不洁,催长素、添加剂、农药、毒素等很多,还有西药的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等,这些难道不是引起疾病的原因吗?生命在于运动,人类是在劳动之中进化的,一天到晚不运动一坐就是大半天,难道不生病吗?还有就是那个尿毒症真的是肾的主要病变吗,它的很多症状按照中医辨证都是胃的症候啊。 看病贵的问题真的解决了吗?有一患者、头天家里都说是好的,第二天就不省人事,送到医院里说是脑出血,要马上做手术、费用要三、四万。问:三、四万能医好吗?答:只是当前的急救费用、能不能下手术室都还是一个问题。呜呼!自从政府倡议:中、西医结合以来,很多的医生就弄得中医不像中医、西医不像西医,中医用四诊八纲给病人看病给病人解释,最后拿西药给病人吃;西医就不知道用的是什么方法给人看的病、在开中药处方。问他你几时学的中医啊,他回答说:中医好简单哦,看几本书就会了撒!感叹啊!真他娘的是天才!他们龙蛇混杂的一会儿在用中医的术语,一会儿在用西医的思路,搞得来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最后干脆问病人:你看吃点什么、吃中药呢还是西药。最后病人说吃点西药嘛,中药难得煎,最后病人拿了几样抗生素、止痛片之类的走了。 人家别个说西医是西方的科学,你见过科学吗?你知道科学具体是什么吗?找不到病因病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多都是长期服药最后不是病死而是被药物毒死,根本就是打着科学的旗号瞎捉弄。中医的圣经《黄帝内经》里面那些理论博大精深,两千多年的以来都一直在指导发展着中医,那些东西用现在的所谓科学根本就解释不出来,就像经络学说里的经络的走向、穴位的定位,不是经过很多年都没有解释出来吗?可是临床上这个东西又是确实存在的。那么古人为什么能在两千多年以前就知道了,并且把它画了出来,那个时候是没有现在的科学的哦,古人学的东西的理念就是不一样,加上那些神医都是有慧根的、人家都有发明创造。还有《易经》,人家外国人读了之后就研究出了很多的东西,从而就是科学发明,而现在我们用的科学的东西都是外国人扔到了的垃圾的东西,还有人利用来赚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