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课时检测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课时检测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课时检测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课时检测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时素养评价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合格性考试】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5分,共30分)

1.东周后半期诸夏各国“政逮于(卿)大夫”,政“自大夫出”,诸侯的土地人民逐渐被少数强宗夺去。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诸侯的土地人口被夺走

B.东周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C.卿大夫与诸侯共同执政

D.卿大夫逐渐演变为最强宗

【解析】选B。诸侯的土地人口被夺走是种现象而不是实质,故A错误;政“自大夫出”等现象表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正确;材料无法看出卿大夫与诸侯共同执政,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卿大夫逐渐演变为最强宗,故D错误。

2.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战争产生了一系列的霸主,霸主制度为中国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心(中央)后的大混乱。这一现象( )

A.反映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B.说明春秋时霸主制取代了分封制

C.说明春秋无义战的观点有失偏颇

D.表明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的结束

【解析】选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与材料中强调的霸主制度的作用不符,故A错误;取代了是完成时,春秋时期是分封制走向瓦解的时期,霸主制取代了分封制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根据材料“霸主制度为中国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心(中央)后的大混乱”肯定了霸主制度的积极作用,说明传统意义的“春秋无义战”观点有失偏颇,故C正确;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并未结束,直至秦朝统一,故D错误。

【补偿训练】

春秋后期,大夫执政是一种潮流,鲁昭公被以季氏为代表的“三桓”赶出鲁国后,一直住在晋国直至死去。史墨分析的原因是:鲁君世从(纵)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大夫执政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B.大夫执政说明宗法分封制已经被废除

C.鲁国已经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D.大夫执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解析】选D。由材料中“鲁君世从(纵)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等信息,可知大夫执政比较注重争取民心,政治较清明。故D正确。宗法分封制被彻底废除是在战国时期以后,故B、C均不符合史实。A的说法本身存在错误,故排除。3.(2019·江苏学业考)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括和当时很多人一样,经常瞅准时机购买田宅。这种贵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的现象反映了( )

A.春秋战国的纷争

B.土地私有制形成

C.宗法制正式确立

D.武将地位的下降

【解析】选B。本题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贵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是属于地主私有土地,故B与题意相符。

【深化点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改革,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途径。

4.据《盐铁论》记载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富冠四海,皆为天下名都”。其中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秦国( )

A.社会经济极度的落后

B.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

C.受到了其他国家孤立

D.尚未完成社会的转型

【解析】选B。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故A错误;商鞅变法中有“重本抑末”的规定,结合题干信息可以得出秦国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故B正确;战国时的秦国和其他诸侯国有正常的交往,故C错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完成了社会转型,故D错误。

5.(2019·江苏学业考)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学派,班固称它“留意于仁义”,韩愈说它“合乎人与义”。该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解析】选A。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留意于仁义”。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主张实行仁

政,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这三位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与题中“仁义”“人与义”相符,故本题选A。

【拓展延伸】比较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1)从主要观点看:

(2)从影响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善,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在三晋之一的魏国开始其政治生涯,其间耳濡目染,深受三晋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商鞅入秦变法,结合秦国具体情况,制定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法律,并且前后推行这些法律长达10年之久,以致“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商鞅变法的意义重大而深远,“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9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深受三晋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得出受晋国影响较深;根据材料“结合秦国具体情况,制定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法律”得出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思想、习俗等方面;根据材料“并且前后推行这些法律长达10年之久”得出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商鞅变法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得出影响深远。第(2)题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实行郡县制推动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开阡陌封疆肯定土地私有制推动封建经济的形成,从而推动秦国向封建社会转型得出加速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对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材料“家给人足。民

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得出实现了富国强兵;根据材料“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得出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答案:(1)特点:受晋国影响较深;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思想、习俗等方面;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2)意义:加速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对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等级性考试】

(选择题4分,非选择题16分,共20分)

7.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

A.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解析】选D。材料中呈现的齐鲁两国因为盟誓而重修于好,但这并不等同于盟约对各诸侯都有约束力,故A错误;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鲁国是周公的封地,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宗族观念,故B错误;从时间判断,此时处于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从齐国君主退兵,说明认可盟誓有“世世子孙无相害”“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的功效,进而得出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尚存在着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故D正确。

【补偿训练】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

【解析】选D。题干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坏,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西浑源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

材料二春秋时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先生统计,春秋259年间,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 200余次,和平时间为78年;战国的242年中,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时间89年。

材料三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小司徒》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28.57%,而人口则更大幅度地增加。

(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4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4分)

(3)还有哪些史实既是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也是构成这个时代特征的重要内容?(8分)

【解析】第(1)题要依据材料中的考古发现进行合理推测。第(2)题根据材料二、三,从政治、经济、人口等角度归纳时代特征。战争与和平、人口与生产力是反映一个时代发展的重要而显著的内容。第(3)题要依据唯物史观,理解思想意识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也是时代特征在文化上的反映,结合所学归纳各家思想中与时代特征相关的内容即可。

答案:(1)手工业水平,农业生产使用牛耕。

(2)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大发展)。

(3)“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礼”;法家提倡法治、激进的功利主义、实行君主集权制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岳麓版高中历史_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用动力的革命是指 A.铁器时代的到来 B.牛耕的使用 C.灌溉事业的发展 D.铁犁的运用 2.《国语?晋语》中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说明 A.商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3.“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奖励农耕 D.商鞅变法 4.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5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D.个体小农经济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6.清人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看来,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 A.重农抑商 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D.商品经济的繁荣 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②传统自耕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③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主要是建立在人口和土地等项目的基础上,这表明 A.我国是人口众多土地广袤的大国 B.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我国历代政权都重视农业的发展 D.封建地主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9.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C.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D.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10.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制农具和牛耕在生产中的使用C.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 D.部分奴隶主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11.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复习 教学设计 九江外国语学校黄长胜 [设计思想] 1、本课在教学方法上以“自主、合作、探究”突破高三传统的讲授复习,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阅读史料、运用知识、阐释问题和探究论证的能力;让学生亲近历史,感受并感悟历史,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基础知识的熟练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引用材料设置问题,训练学科能力;自主复习要求学生发现问题,重点难点教师设置问题, 2、通过对罗斯福这一伟人的学习,突出对人物精神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和学习改革家直面困难、坚忍机智、奋斗不息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新政的学习使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改革观念,感悟到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第二节内容,它在本专题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本单元的核心部分,也是《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同时,新政的措施也有现实意义,对于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 2、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教材设计了三个子目,分别介绍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新政的内容为新政的作用作了必要的知识储备,而分析论证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影响是基于基础知识之上的意义建构。两者体现了“史论结合,史从证出”的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学习方略。 [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分析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归纳、演绎、思辨、交流、表达能力有很大进步,又敢于表现,乐于展示,这些都是有利于本课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2、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原有的历史基础相对薄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并不深刻,为此高一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注重历史学习的主动性,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力争在能力上有所突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查阅并整理资料;通过角色扮演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济危机中的美国需要改革;钦佩罗斯福不怕困难,推行改革的勇气;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作用 教学难点:对新政的评价 [课前准备]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 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开国大典及其意义;掌握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难点: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学生自主整理】 一、新中国的成立 1.背景:①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②政治上:1949年召开的,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 会议通过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 3. 意义:①新中国成立,开创了,标志着的基本胜利,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 ②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扫清障碍,开辟道路。 ③新中国的成立,是的胜利。 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的民族解放斗争。 二、新中国政治制度基本框架【一部宪法,三大制度】 (一)1954年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 (1)目的:为了保障 (2)内容:①分为、、以及等四部分。 ②确立了我国的,规定了。 ③制定了,并将写入宪法。 (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 意义:①性质: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 ②它的颁布加强了,巩固了。 ③反映了的根本要求; ④提高了人民,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1954年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 1956年八大召开,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国家主要任务已有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1956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向过渡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1.确立: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54年宪法,正式以形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组成:各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都经全国人民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3.原则:民主集中制 4.职权:立法,选举,监督,罢免。 5.意义:①是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奠定了的政治基础。 ②规范了的关系,昭示着。(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同反对的历史。 2.确立: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布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3.指导思想:56年中共提出“”。 4.形式:,人民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 5.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四)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民族众多,大杂居、小聚居。 2.内容:在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 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行使。 3.确立:以宪法、法律形式确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4.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 【学生质疑】 对前面知识点提出疑问,对自主探究进行质疑探究。 【教师精讲、点拨——思维拓展】 1.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单元检测卷(一)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 ) A.东周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千耦其耘 D.集约经营 3.据下幅示意图判断,推动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耕作方式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生产力 B.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 D.政策导向 4.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出现于( ) A.曹魏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5.?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日殴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主要表明( ) 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 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 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 6.春秋中期以后,出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和范蠡弃官经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等现象。这说明当时( ) A.官营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B.私营工商业迅速兴起和发展 C.私营工商业已超过官营规模 D.官营和私营工商业地位平等 7.《汉书·周勃传附子亚夫传》云:?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 ) A.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 B.西汉极力压制民间商业发展 C.工官工场产品技术水平最高 D.工官工场以生产奢侈品为主 8.?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首《秘色越器》诗( ) A.反映了唐朝瓷器生产的较高水平 B.歌颂了宋代五大名窑出产的青瓷

(完整word版)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教育.doc

一、单选题 1.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到“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表明我国( ) A. 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 B. 社会主义改造自始至终稳步推进 C. 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 D. 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与统一 2.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是巨大的,有顺口溜称:“一五成就不寻常,自产铁轨出鞍钢。一汽长春解放牌,飞机南昌又沈阳。”关于“一五计划”表述正确的是( ) A. “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到1958年完成 B. “一五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等 C. “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初步基础 D. “一五计划”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3.“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 ) A.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C.“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D.改革开放的教训 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两次“组织方式”改变:( ) A.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 B.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 C.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 D.都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 5.1952﹣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共培养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一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材料反映了() 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时代背景 B. 北京钢铁学院生源素质较高 C. 青年学子建设国家的高涨热情 D. 干部选拔注重学校和专业素质 6.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

必修二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图3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从这幅图景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图3《市担婴戏图》 ①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②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 ③货郎群体深受百姓喜爱④体现理学的家庭人伦观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3.《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

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 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5.有人说:“中国如无一九三五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战。” 以下与法币政策制定的背景相关的是 ①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②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需要 ③日本侵略中国的威胁④实行金融银本位制的需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6.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A.外国人高价购买中国茶叶B.外国人操纵中国茶叶价格 C.中国茶叶深受外国人喜爱D.中国茶叶商人内部不团结7.《人民日报》1978年7月1日最新刊登了毛泽东在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还是懂得不多……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当时刊登这份讲话的真实用意是 A.展现了毛泽东敢于自我批评的高尚品质 B.打破个人崇拜,促进思想解放 C.展示毛泽东的不足之处,为否定毛泽东做思想准备 D.重新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 8.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十课分析

合阳县路井中学2014级学案:历史期数:第6期时间:2012年2月27日 教师寄语: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编写:雷院欣同智强领导审核: 班级: 组名: 姓名: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问题导读单 【课标要求】: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重点】:分析各个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 【感悟历史】张謇创建的国内第一所博物馆 张謇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 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 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 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张謇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 物苑。1915年建立了军山气象台。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全力投入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918年10月23日与熊希龄、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和平期成会”。1922年,商业精神领袖、“状元企业家”破产。1926年7月17日,一代“状元企业家”在无限的寂寥和落寞中黯然离世。他的陪葬品是: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还有一对金属的小盒子,分别装着一粒牙齿,一束胎发。 【思考】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1、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_______________。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的限制。 2、表现: (1)、民间出现办厂的热潮,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2)、企业由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 扩展。 3、影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原因:(1)、内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为民族的 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和海外华侨投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第七单元第二十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严重缺粮。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A) A.实行余粮收集制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 C.广泛建立集体农庄D.全面开展开荒运动 [解析]1918~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实行余粮收集制,A项符合题意;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选A项。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A) 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 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有效巩固工农联盟是指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是在1921年,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模式下实现的,故D项错误。 3.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B) A.斯大林模式缺乏活力B.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 [解析]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端,引起广大农民的反对,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 4.(2019·长沙高一月考)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C)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 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解析]苏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而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这说明实行新经济政策与苏俄的社会性质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苏俄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才进行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喻芬芳编印 【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2)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主要内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①初步——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②正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指导思想:1956年规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3)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的任务是参政议政。(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3)意义: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自主检测】 1.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A.能否巩固政权B.能否稳定物价 C.能否统一财经D.能否镇压反革命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4.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

高中历史必修二_期末测试卷

期末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正确的) 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 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 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制度是 ( ) A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C 、封建君主土地私有制 D 、封建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3.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 ) A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B 、“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天下第二) C 、“苏湖熟,天下足。” D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4.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 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 ) A 、魏晋 B 、隋唐 C 、宋代 D 、清代 5. 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 .官府设立工官管理工匠,工匠都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 B .官营手工业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生产 C .官营手工业的工匠职业世袭

D.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6.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你能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吗?() A、《长安城的落日》 B、《坊墙倒塌以后》 C、《汴河两岸》 D、《宋代东京的辉煌》 7.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历史现象是() A、玉米、番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湖广熟,天下足”代替了“苏湖熟,天下足”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苏州的丝织业出现了“小户听大户唤织”与“计日受值”的现象 8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不包括:() A、商业的不稳定性 B、商人流动性大,不易管理 C、鼓励海外贸易 D、强调耕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9.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材料反映出明代() A商业较繁盛但是缺乏竞争 B 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 C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 D 上海的对外贸易发达 10.下列关于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是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②实行海盗式劫掠而且得到政府的极力支持③在18世纪上半叶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④黑奴贸易给其带来了巨额财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11.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对中国的影响不正确 ...的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C.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D.有利于中国手工纺织业发展 12. 下列各项中与洋务运动无关 ..的是() A.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B.建立了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 C.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高中必修二历史第十课笔记

一、民族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中国的近代化。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二、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推动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冲击着中国旧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2)由于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阻碍因素 (1)先天不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2)后天畸形。民族工业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现畸形发展,未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3)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4)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对外开放 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基础: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原则:平等互利 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1、经济特区的设立 (1)设立1980年8月26日,国务院宣布: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三市设置经济特区。 12月10日,国务院又正式批准成立福建的厦门经济特区。 1988年4月13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 思考:国家为什么选择这些地区兴办经济特区? ①靠近国际市场。 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③交通便利。 ④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

高中历史必修二期中检测试卷二套真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期中检测试卷二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2分) 1. 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开始出现“交子”。这一情况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是() A . 对外交往频繁 B . 小农经济进步 C . 商品经济发展 D . 文化艺术辉煌 2.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 A . 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B . 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 C . 经商的人很多 D . 商业交往有时间限制 3.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某个沿海城市有很多外国船只往来,岸上有许多外国商馆,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该城市应该是() A . 上海 B . 广州 C . 天津 D . 香港 4. 明代晋商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清代乾隆时期,山西浑源、榆次两个州县的寓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当时,这一社会现象() A .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 . 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活跃 C . 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 . 便利了商业资本的迅速积聚 5. 中国近代落伍的根本原因是() A . 外国列强的入侵 B . 中国封建制度腐朽 C . 中国缺少外援 D . 列强相互勾结 6.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据此可知() A . 倭寇行为具有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 B . 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 .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D . 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由海盗组成的 7. 公元6世纪以前,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一种新现象——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1500年以后,西欧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16世纪的西欧出现通货膨胀。这种现象() A . 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 B . 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C . 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 . 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8. 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 . 导致了生活方式变化 B . 造成了社会秩序混乱 C . 冲击了原有社会关系 D . 开始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9.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产生的新兴工业不包括() A . 石油化工工业 B . 电力工业 C . 汽车制造业 D . 造船业 10. “航海法公布后,除本国船或生产国的船外,其他船不准运送货物进港,如果一条荷兰船要将羊毛运到纽约,不准卸货,要从牙买加运糖到伦敦,也不可以。”公布这个航海法的国家是() A . 葡萄牙 B . 西班牙 C . 荷兰 D . 英国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该体系建立的根本因素是() A . 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B .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 . 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12. 19世纪中期,英国的煤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是美国的7倍,德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概括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理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被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图片和数据资料等引导学生分析“一战”期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因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方法。 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民族工业成长的艰辛和不屈,发掘民族资本家的精神遗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难点: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三、板书设计 一、结晶——近代民族企业及其特点 1.工业结构: 2.分布地区: 3.经济地位: 二、历程——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三、精神——民族资本家的精神遗产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卢作孚像。说明他们是近代中国的精英企业家,我们追寻他们一生的事业,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的发展。新课: 一、结晶——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及其特点

在地图上展示上述企业家的重要企业并作简介。 张謇:张謇的事业在南通。1896,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大生后来发展成为一个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包括纺织、面粉、造纸、火柴、电气、航运、金融的综合性企业。 荣氏兄弟:荣氏兄弟以面粉业起家,又衍生出纺织业,成为近代中国的纺织大王和面粉大王,其企业主要分布于上海、无锡等地。 范旭东:范旭东的心血倾洒在化学上。1917年他开始开始创办天津永利碱厂,1926年终于成功生产。1937年南京永利硫酸铵厂投入生产。毛泽东誉其为“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卢作孚:卢作孚是近代中国航运业巨子。企业在重庆,起名“民生”。 ▲据地图、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民族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二、历程——“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根据预习作业,学生按时间叙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同时教师画示意图并改正预习题中的普遍错误。 1.初步发展: 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给了中国极大的震撼。《马关条约》2亿两白银的赔款也迫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求扩大税源,增加收入。在这种情况下,1896年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舆论极为轰动。轰动的原因在于他是1894年的状元。 材料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物理),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1895年) ▲张謇认为西方强大的根本在哪里?中国发展工业能达到什么目的?由此可见张謇办实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短暂的春天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1课 随堂

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一、选择题 1.(2018·乌鲁木齐高一检测)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 A.“左”倾错误恶性发展B.修正主义的极端泛滥 C.资本主义复辟的出现D.毛泽东错误判断形势 [解析]“左”倾错误的泛滥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D项不属于“根本原因”,B、C两项与我国当时的现实不符。 2.(2018·湘潭高一联考)我父亲有一同事,因上课时挥舞教鞭用力过猛,戳破了毛主席的画像被打成“反革命”,不久就被枪毙了。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 ①这种现象毫无历史根据②据判断,这反映的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现象③说明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④表明当时阶级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可结合所学知识用排除法加以判断。①项所述明显不对,关键看④项,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阶级矛盾已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故选A项。 3.(2018·临沂高一期末)如图是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用图示法标注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史。其中“伟大转折”对应的历史事件应是(D) A.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中共八大的召开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伟大转折”对应的事件应该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所以答案选D项。 4.(2018·珠海高一期末)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公务员要持宪法宣誓就职,这是中国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试卷(1—4单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卷(1—4单元)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中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汉初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 盗牛者受重刑。保护耕畜的法令,一直为历代所沿用。这说明() A. 牲畜比较缺乏 B. 牛耕广泛推广 D. 精耕细作得到推广 C.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2.《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 B.铁犁牛耕 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 3.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 D.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 4.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 B.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

C.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 D.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 5.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朝廷所需要的刺绣物品,“皆委之闾巷市井妇人之手,或付之 尼寺,而使取值”。这一措施() A.促使宋代改变了抑商政策 B.有助于宋代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C.说明宋代普遍使用丝织品 D.表明宋代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 6.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7.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说明了() A.汉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 B.坊市制度的内涵具有时代特色 C.从汉到唐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的限制 8.宋代建立了“书市买牌”制度,即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这说明宋代() A.抑商政策已基本崩溃立队 B.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 C.官营手工业严重衰落 D.民间工商业成为主导 9.成书于明朝末机年的《温氏母训》指出,“治生是要紧事”,“士农工商、传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并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穑的公子”的地位一样。这表明当时 A.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 家训重在灌输封建伦理 C. 经商谋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 社会阶层流动速度加快 10.对哥伦布抵达美洲,不同地区的人们评价不一样:欧洲人称“发现美洲”和“地理大发 现”,印第安人称“欧洲人侵略的开端”,梵蒂冈(教皇国)人称“向美洲开始传播福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优质教案

《罗斯福新政》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是本单元的中心内容,前一课重点讲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这是罗斯福新政产生的重要历史背景,后一课有关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涉及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本课既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本单元的核心部分,也是《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本课教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罗斯福新政的作用与意义。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叙述了罗斯福新政的基本内容,为分析新政的作用和意义作了必要的知识储备;第二部分着重分析论证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是基于基础知识之上的意义建构。两者体现了“史论结合,史从证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学习方略。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罗斯福新政的重大影响。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条理比较清晰,主要涉及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所以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法为主,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教师突出重点问题,进行引导和点拨,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分析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相关内容,培养归纳、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其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认识到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改革,克服了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情境导入 (模拟美国大选,教师准备好材料,两位同学分别扮演胡佛和罗斯福,进行竞选演说) 胡佛:先生们,女士们,我们国家虽然现在仍处于经济危机中,但是,危机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持我们固有的传统经济政策,我相信“繁荣就在眼前”…… 罗斯福:“我可以肯定,我的美国同胞们希望我在就任总统时将不得不为我国目前形势所迫,以坦率和坚定的态度向他们发表一篇演说。显然,这是坦白、勇敢地说出真相,说出全部真相的时候了。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面对我国今天的境况,而用不着畏缩逃避。这个伟大国家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将得到复兴,繁荣昌盛。因此,首先让我表明我的坚定信念,那就是我们应该恐惧的唯一东西,就是恐惧本身——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没有理由的和不正当的恐怖,它使我们从退却转向进攻所需要的努力陷于瘫痪。在我们国家生活的每一黑暗时刻,坦率而精力充沛的领导总是得到人民本身的谅解和支持,这是取得胜利所必需的。我 相信,当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够对领导 再次给予那种支持。” (全班同学鼓掌配合) 画外音:罗斯福以他渊博的学识、独到的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