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上册整理)

古代汉语(上册整理)

古代汉语(上册整理)
古代汉语(上册整理)

1.古代汉语定义

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有两个系统:

(1)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所谓的文言。(2)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2.平水韵是唐宋以后人们写诗所用的诗韵,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个。

3.反切: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异体)1163个。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2)《康熙字典》:是清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成的。字头按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官修字书。

(3)《经籍籑诂》:清代阮元主编,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4)《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由原来的214部改为208部。

(5)《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将原来的214部调整为250部。

(6)《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被解释的537个都是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词语。

5.古今词义异同的表现:

(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这些是属于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如“鸡”、“牛”、“大”、“小”等。

(2)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毫无联系。

如“该”字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

(3)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如“劝”在上古只有“勉励”和“鼓励”的意思,“劝解”是汉魏

以后很晚才有的。

3古今词义的差别:

(1)广度上(意义的多少)的差异。

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丈夫”在古代意义是男人,现代意义是女方的配偶。古义宽,今义窄。

(2)词义的侧重不同。

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

“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

(3)词义的程度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

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

(4)色彩方面的差异。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5)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6. 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1)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

(2)词义的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河”古义是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如“汤”古义是热水,今义指带辅料的水。

7.偏义复词、连绵词、同义词

(1)偏义复词:

这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有人把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

(2)连绵词:

指有2个或2个以上音节形成的不能逐字拆开解释的复音单纯词。

如伶俐、踌躇、逍遥、徘徊、窈窕。

(3)同义词

形成原因:①新词产生②词义演变

8.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1)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指由汉字的造字结构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可由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来的词的本来意义。

(2)引申义

在古代书面的语言范围内,从词意的一点出发,沿着本义决定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延展出的一系列新的意义。

(3)假借义

由文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假借义与本义无关。

9.六书及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四体二用

(1)象形:许慎“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2)指事:许慎的定义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3)会意:许慎:“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4)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

许慎:“形声者,以事为名,取璧想成。江河是也。”

如:江、河、杨、柳等。

(5)假借: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事讬声。令、长是也”。

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没有产生新字。如:令、长、莫等。

(6)转注:许慎:“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没有独立于前四书之外,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如:考、老。

10.古今字

(1)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记录,时代在前的叫古字,时代在后的叫今字。

如“莫→暮”。

古今字的形成:

(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

(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

(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阵”。

(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11.异体字:

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12.繁简字

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1)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13.“也”字

句尾“也”

(1)一般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2)用在因果句的句尾,表肯定确认的语气。

(3)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表示深信不疑。“蔓难图也。”

(4)古代汉语表示命令的句子。“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句中“也”

(1)用在单句或复句中作语气词,表示跌宕。

(2)有的“也”字用在单句中的主语之后。“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用在时间副词或词组之后“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4)用在复句中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这个分词往往是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

12.双宾语

(1)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2)间接宾语+动词+直接宾语如“寡人将谁属国”

(3)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如“传之美人”——《廉颇蔺相如传》

可带双宾语的动词:

A.告知类:语、告、示、教、问、谓

B.给予类:

赐,“公赐之食”;与,“吾与女璧”;授;予,“多予之重器”;归;贻,“贻我来麰”;取;夺。

C.普通动词立,“天生民而立之君”;解,“解之围”。

D.“为”字如“不如早为之所”;“厚为之礼”;“为之辞”;“吾不忍为之民也”。

13.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的种类: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 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需要注意的是:

a 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b “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d “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不”、“无”、“未”、“莫”

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

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如“吾不能早用子。”

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如:莫弗称之。

(3)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强调宾语,加“是”或“之”复指。

如:“唯利是图。”“姜氏何厌之有?”

3 、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

(1)表示疑问的句子。如:何哉,尔所谓达者?(2)表示感叹的句子。如:贤哉,回也!

14.动宾表示语

(1)在上古汉语里,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一般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从句子成分看,古代汉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动量的数词,是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的。

如果说话人要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可以改变句法: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的前面用“者”字。如“辞让者三”。

(2)动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数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

①在动词前作状语。如“三战三北”。

②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三。”

15.被动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A 形式上无标志(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古今无本质差别。

B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 )“于”字句。

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见”字句。

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 )“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5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

16.“矣”字

“矣”字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语气词。它意味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1)句尾用“矣”字,是说话人把它当作新的情况告诉别人。

如“余病矣”(本来好好的,现在受重伤了)

(2)在多数情况下,这是一个偏正复句,偏句表示一个假设,正句表示在这个条件下的后果。如“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无论表示已经如此或行将如此,“矣”字总是报道一种新情况。

17.“焉”字

“焉”字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兼词)。

指示代词——指代某一范围或方面;语气词——用于叙述句的句尾来表示停顿。

(1)“焉”字所指代的范围或方面,常与处所或人物有关。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虢叔死在那里。)

如果前面是形容词,就指代比较的对象。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哪一种善事比这个更大。)(2)“焉”字虽然是一个代词,由于经常在句尾,就逐渐取得了语气词的性质。有时候,它和“于”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它的语气词性质更为突出。如“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

(3)纯粹的语气词,带有指点引人注意的语气。如“击之,必大捷焉。”

以上用法只能算是“焉”字的活用法,“焉”字的正常用法仍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18.“莫”字、“或”字

无定代词: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代词。它们只能作主语。

(1)“或”:肯定性无定代词,表肯定。

a 意“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或.曰……”:有人说……

b 前有先行词,“或”指代其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

c 句中连续出现几个“或”,构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指“有的人”,不能表示选择。

(2)“莫”:否定性无定代词,表广泛的否定。

a 若没有先行词,表示一种不强调范围的否定,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b 若有先行词,表强调范围的否定,指人又指物。

如“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c 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于“不要”。

d 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相当于“不”。

19.疑问代词:

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指人的。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

“何”:作主、宾、定、判谓,

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

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

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

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

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

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

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20.词类活用

定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有固定属类的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可以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充当别的词使用。

2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生死而肉骨”:让死而生,让白骨长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吾闻而药.之也”:把…当成药

“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

(4)名词用作状语

① 表示处所。

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廷”意为“在朝廷”。

②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

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

③表示对人的态度。

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

④表示比喻。

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再

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句中“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

22.动词的活用: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惊”意为“使……惊”。

(2)动词用作状语:情况罕见,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且有争议。如“生得一人”

23、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认为鲁国变小了;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24.“者”字

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通常是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

(1)在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2)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的”字没有这种用法。

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用在“有”字的宾语后面,和“有”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

如“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4)语气词“者”常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

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语气词“者”可和其他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如“气也者”

25.“所”字也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

(1)由于“所”字和动词结合以后组成的词组带有名词性,所以能够被定语所修饰(通常用介词“之”字为介),如“曾西之所不为”

“其”字代替一个名词加“之”,所以也能做“所”字词组的定语,如“其所爱”

(2)“所见”指代“见”的对象,“见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

者、所:都是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者”这样的词组带有名词性。

(3)“所”字常用在介词“从”、“以”、“为”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表示行为发生的处所,行为得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等等。

“所”字和介词以及介词后面的动词(或动宾词组)相结合组成的词组也带有名词性。

如“此所以乱也”;“所为见将军者”等

(4)固定结构:“有所……”、“无所……”、“何所……”的说法

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在这儿)

“之于”,“之乎”“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语气词

表判断——也,矣;邪表疑问——耶表感叹——哉表否定——莫,不,弗,无

弗:“不+之”晋人弗.许(不许他)

宾语前置

①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吾谁.欺,欺天乎?(欺谁)吾实不才,又谁.敢怨?(敢怨谁)

沛公安.在?(在安,在哪里)王者孰为(为孰,为谁)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时,前置

许子奚.为不自识?(为什么)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和谁)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的标志——“不,无,莫”

居则曰:“不吾.知也”(不知道我)我无尔.虞,尔无我.诈(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③用“之”、“是”复指宾语,“之”、“是”和宾语一起前置

唯余马首是

....瞻(只看我的马首)“是”复指“余马首”

父母惟其疾之

...忧(只担心他的病)“之”复指“其疾”

子是之

...继

..学(之复指是)姜氏何厌之

..有先君之好是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 1、字母 字母就是表示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2、五音 早期音韵学著作中分析声纽的术语。所谓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五音中,唇音又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3、清浊 从发音方法来分,清音是不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 4、阴声韵 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收尾的韵,如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5、阳声韵 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收尾的韵,如表中的侵寝沁韵、真轸震韵和东董送韵。 6、白话 古白话指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8、六书 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0、四体二用 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是对六书的分类情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1、古无轻唇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12、古无舌上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古代汉语课后答案全集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古代汉语部分整理

鄭伯克段于鄢 要點提示 一、文字 【通假字】 1.莊公寤生。(寤—啎) 2.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帥—)3.若闕地及泉。(闕—掘) 【古今字】1.謂之京城大叔。(大—太)2.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3.姜氏何厭之有。(厭—饜,注:義通) 【異體字】1.佗邑唯命。(佗—他)2.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三—三)3.多行不義,必自斃。(斃—獘)4.無庸,將自及。(庸—用)5.遂寘姜氏於城潁。(寘—置)6.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錫—賜) 二、词汇 【古今異義詞】1.多行不義,必自斃。(斃:倒臺)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貳:兩屬)3.厚將得衆。(厚:領土廣大)4.大叔完聚。(完:修葺)5.繕甲兵。(兵:武器)6.夫人將啓之。(啓:打開城門)7.未嘗君之羹。(羹:帶汁的肉)8.愛其母,施及莊公。(施:延伸、影響)【古今同形異構詞語】1.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相見:見我)2.大叔又收貳以爲己邑(以爲:“以”是介詞,賓語“之”省略,“爲”是動詞,作爲) 三、语法 【句式】 [一]判斷句: 1.制,巖邑也。(主語:制,謂語:巖邑) 2.國之害也。{主語:此(省略),謂語:國之害} 3.潁考叔爲潁谷封人。(主語:潁考叔,謂語:爲潁谷封人) 4.潁考叔,純孝也。{主語:潁考叔,謂語:純孝(之人)} [二]被動句: 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蔓草是被除的物件,此爲不帶形式標誌的被動句) [三]賓語前置句: 1.姜氏何厭之有?(何厭,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複指提到動詞“有”之前) 2.敢問何謂也?(何,前置賓語,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作賓語,故提到動詞“謂”之前) 3.君何患焉?(何,前置賓語,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作賓語,故提到動詞“患”之前) 4.其是之謂乎?(是,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復指提到動詞“謂”之前) [四]雙賓語句: 1.謂之京城大叔。(之,間接賓語,京城大叔,直接賓語) 2.不如早爲之所。(之,間接賓語,所,直接賓語) 3.公賜之食。(之,間接賓語,食,直接賓語) 4.公語之故,且告之悔。(之,間接賓語,故、悔,直接賓語) [五]習慣句式: 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猶……況……,先退一步,然後再進一步申說) 2.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若之何,對他怎麽辦) 【詞類活用】 1.莊公寤生,驚姜氏。(驚,用如使動,意爲“使……受驚”) 2.愛共叔段,欲立之。(立,用如使動,意爲“使……立”) 3.夫人將啓之。(啓,爲動用法,意爲“爲……開門”) 4.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隧,名詞用如動詞,意爲“挖隧道”) 【重要虛詞】 1.公弗許。(弗,一般性的否定副詞,只能否定及物動詞,且動詞後不能帶賓語)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既而,是時間副詞“既”和連詞“而”的結合,表示某事過後不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全网精心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A.练习一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 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 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 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 煎(火部)??者(老部)??茁(艹部)??贰(贝部) 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邻”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邻”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邻”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

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 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 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 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

古代汉语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 一、选择题: .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成熟的隶书产生于秦代。 .行书是由楷书发展而成的。 .小篆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下列四组字中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亦、寸、甘、下.犬、上、本、州 .夕、末、刃、及.未、又、曰、目 .“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中,“兵”的词义保留在下列成语中的是().先禮后兵.窮兵黷武.短兵相接.兵不厭詐 .以下各项关于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一项是() A.獄:原义为“案件”,引申为“监狱”。 B.丈夫:原义为“成年男子”,引申为“女子的配偶”。 C.臭:原义为“气味”,引申为“难闻的气味”。 D.裁:原义为“裁衣”,引申为“裁断,裁决”。 .下列各句中的“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顿语气的一句是() A.寡人之於國也,盡心为耳矣 B.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奚谷,不知地之厚也。 C.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 D.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 .下列句子,含有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一句是() .脩道而不貳,则天下能禍。.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沛公旦欲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以下韵书中,作为近体诗押韵所遵循的诗韵、由南宋人根据唐诗用韵情况归并而成的一部是() .《切韵》.《廣韵》.《平水韵》.《中原音韵》 .下列句子中,“以”作连词,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 ) A.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不忍殺之,以賜公。 B.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 C.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D.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 .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 A.許子奚爲不自織? B.沛公安在? C.且焉置土石? D.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下列句子“責”用本义的一句是 A.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 B.責畢收,以何市而反?

00536古代汉语(重点)手动整理

必须背诵段: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2、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6、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7、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9、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0、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第一章重点: (2)许慎对“六书”的阐述(汉字结构)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高、大、向、眉、栗、血、番、人大 女又目耳口齒、日月草木水戈户門、牛羊犬豕馬鹿弓矢)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刃、亦) ●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从、牧、莫、舂、臭、息、泪、明、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 古书注解 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一、填空: 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10、清代王引之 《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 列(上、下平声各15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11、近人张相《诗 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 笔划多少为序。笔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 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12、古代汉语以单音 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五种依次排列。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B、加上词头词 尾。 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1 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辨别本义。 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 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纠正。的分水岭。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16、押韵分为三种: 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 押韵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 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17、《诗经》押韵 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 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 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 代。

考研古代汉语试题库完整

考研古代汉语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句中,“之”用作指示代词的一句是() A曰:否,以票易之。B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C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D此车一人殿之,可以成事。 2、下列句中,“其”作人称代词的一句是() A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B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D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3、下列句中,“所”字结构表示动作对象的一句是() A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B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C诺,恣君之所使之。D其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下列句中,“见”表示对他人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作用的一句是() A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B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厚者为戮,薄者见疑。5、下列句中,“相”表示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的偏指关系的一句是() A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C不及黄泉,无相见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6、下列句中,“其”表示祈使语气的一句是() A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B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C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D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7、下列句中,“以”用作连词,表示后一项动作是前一项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A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B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C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车,尽破之以归秦。D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8、下列句中,“为”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的一句是() 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C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D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且无令舆师陷入君地。 9、下列句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 A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D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10、下列句中,“则”作连词,表示后项的行为、情况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未曾料到、一般译为“原来已经”的一句是() A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B于是至则围王离。C欲速则不达。D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11、下列句中,“而”作连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转折意味的一句是() A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B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C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D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12、在“滕君,则诚贤君()”和“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句中,括号里使用的句末语气词应该依次是() A也,焉B矣,焉C矣,也D耳,矣 13、在“晋国,天下莫强()”和“孟尝君问:‘冯公有亲()?’”句中,括号里使用的句末语气词应该依次是()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 练习二 五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前句是,无标志。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见……于”式。 3.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后句是,“为……所”式。 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前句是,无标志。 6.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 后句是,“为……所”式。 7.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前句是,“见”字式。 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后句是,“于”字式。 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 3.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 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5.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置。 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1]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 句子 治国何患?何谓也?(以上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又何马之能知也。(以上是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判断句:此黎丘丈人之智也。是必夫奇鬼也。 判断句:(1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 (“是”是指示代词“这”意。) 宾语前置:(1 )无乃尔是过与?(2 )何以伐为?(3 )又何加焉?(4 )岁不我与。 双宾语: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分承修辞方法。“岈然”承“高”而言。“洼然”承“下”而言。“若垤”又承“岈然”而言,“若穴”又承“洼然”而言。 2 、萦青绕白:指代修辞方法。“青”指代青山,“白”指代河 流山川。3 、故为之文以志:双宾语。 1 、谓之京城大叔。(双宾语) 2 、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 、不如早为之所。(双宾语) 4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5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双宾语) 6 、君何患焉?(疑代) 7 、其是之 谓乎?(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此城濮之赋也,(判断句) 2 、晋与鲁卫,兄弟也。(同上) 3 、丈夫之许,寡人之愿也。(同上) 1 、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复指前置宾语) 2 、无亦是务乎?(疑代作前置宾语)。 3 、有令德也夫:判 断句。4 、夫令名,德之舆也。(判断句)5 、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 天下莫之能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客何好?客何能?(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为之驾。(双宾语) 3 、以何市而反?(疑代作宾语前置)。 4 、 不拊爱子其民(二动词共一宾语)5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判断句)。 1 、寡人将谁朝而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千里之马至者三:数量词作谓语。 3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 乎?(“见”表被动的助动词,整句是被动句。) 1 、项籍者,下相人也。(判断句) 2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宾语前置)。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表示目的的判断句。 4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谓语。“者”字结构表示“的次数”作主语。 5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被动句。 6 、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双宾语。6 、大王来何操(疑代宾语前置) 7 、吾为若德。(双宾语)。 其田单之谓邪:(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何以复加?(疑代) 2 、何谓相坐?(同上) 3 、何以女为见(同上)。 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 5 、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1 、卿弟安在?(疑代) 2 、恐见疑于当时矣:被动句。 3 、是何言之陋也!(感叹句)这说的话是多么的浅薄。 1 、车边病是也:(判断句) 2 、耳目聪明:分承修辞方法,即耳聪目明。 1 、吾其左衽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晋国将要被符坚灭亡。 2 、为晋兵所杀:被动句式。 ════════════════════════════════════════════════════════════════════ 华夏大地教育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9539111.html,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1页-

古代汉语课本整理

第一章文字 第一节汉字概说 一有关汉字起源的传说(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 二汉字产生的途径 汉字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图画和契刻。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说:“中国文字的起源应当归为指事与象形两个系统。”指事又叫刻画系统,契刻当是其主要渊源,象形系统即图画系统。 (一)源于图画:象形文字 1、图画与汉字的本质区别: 1)目的不同:图画属于艺术形象,先民描绘图画是为了表现美、按照美的规矩创造,或是为了表达某种宗教观念等目的;文字属于书写符号,是为了记录语言;2)与语言的关系不同:图画表达的意义并不固定,不能与词建议一对一的联系,而且没有读音;只有当图画与语言中的词之间产生了固定的对应关系,即一个图画联系上一定的声音单位(词的发音)并代表了该声音单位所表示的意义(词的含义)时,才变成了文字。所以,图画到文字有一个质变的过程。 3)抽象程度不同:象形文字抽象程度高,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或大体轮廓来“据义绘形”;图画要求真实的表现具体事物,抽象程度低。 2、图画演变为文字:自发产生阶段,自觉创造阶段 (二)源于契刻 1、概念:契刻就是在竹木等物体上刻画记号。其作用主要用来计数或提示事件。 2、契刻演变成汉字:一部分契刻符号由于直接表示语词而成为汉字,一部分契刻符号经过改造整理后用来表示语词而成为汉字还有些契刻符号没有发展成为汉字。总之,契刻不是文字,契刻成为文字的条件是表示语词。 三汉字产生的时代和汉字体系的形成 1、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 2、汉字体系形成于夏代(距今已有4000年),原因: 1)夏王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正式进入阶级社会。迫切需要文字比较完整的记录语言,方便统治; 2)夏代有文献,说明文字体系已经形成; 3)夏末,夏朝已建有图书档案,说明至迟在夏朝中期或更早,汉字体系已经形成。 第二节汉字形体的演变(字体的演变和字形的演变) 字体的演变就是汉字的总体系和发展的总趋势而言,主要体现在书写风格和笔势的发展 确定文字的条件: 1、有比较固定的音义,可以记录语言中的词——音义; 2、线条化、图画化——形; 3、约定俗成,社会公认,有一定传承性——社会性 一汉字字体的演变 1、汉字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书写材料或书写工具的改良或替换密切相关。 2、汉字的演变阶段:

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课后答案” 练习三 一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 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弟子自称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 二简述历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影响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汉以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官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三公九卿,组成中枢机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军政长官。九卿是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内史、少府。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以九卿为主的各中央行政长官都各有属官。九卿之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中央行政长官,如中尉、将作少府等。 汉初沿袭秦制。武帝时废去太尉,改为大司马。西汉末年又把丞相改称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合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汉代九卿中的名称也有变化。另外还有所谓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经常接近皇帝。

古代汉语考点整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15个部分,合称15国风;雅: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 韵: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3.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4.阴声韵:从母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从鼻音收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辅音[-p],[-t],[-k]等为韵尾的韵母。 叶韵: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攻读其他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叶韵。 5.三十六字母: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表示中古声母系统的36个代表字,唐末守温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6个而成36字母。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共同标准的音声母系统。※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至于上古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32个,拿36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6.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设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从舌头音“端[t],透[t],定[d]”这组声母中分化出平韵。 7.古无轻舌音:指上古时期只有重唇音“帮”母,“谤”母,“并”母和“明”母,不存在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 8.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 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9.古今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中古的韵:206韵,韵腹韵尾相同,区别声调,而不区别韵头。 10.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11.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12.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13.章句:离章析句,变曲支派。 14.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15.古书注解术语:①曰,为,谓之: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②谓:“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属于,往往在以具体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 ③貌:“貌”字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④犹: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⑤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俩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讯”;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也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⑥读为,读曰:这俩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⑦读若,读如:这俩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于说明假借字。 16.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7.脱文:“脱文”简称“脱”(有时作“夺”),也叫“脱字”。这个术语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课后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练习一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 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 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 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 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 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大学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总结(完整版,自己整理)

词汇1词:一定语音形式与一定词汇意义相结合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2词汇:语言中所有的词及固定短语的总汇。词划分1实词:与虚词相对,有实在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在一定语言环境里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现代汉语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等。古汉语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数量词2虚词:与实词相对,不具实在意义、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表一定语法关系的词。现汉语:介词连词助词语气。古汉语: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古今词汇和古今词义:古今词汇:1古用今废词:a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词:皇帝b因认识事物的改变:祠: 春祭2新产生的词3古今传承词:a古今义同词:自然现象名称亲属称谓肢体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相同b古今义异词4古今词义差异(针对古今传承词)①变化幅度:变化大: 涕:古眼泪,现鼻涕。变化小: 勤:古辛劳与逸对,今勤快与惰相对②变化结果1词义扩大: 睡2词义缩小:汤:古泛指热水开水3词义转移:行李:使者—衣物4感情色彩变化.贿:财物,中性—贬义5词义局部变异:谢:道歉(常用义)感谢(非常用义)词的本意和引申义:词义、义项1词义:语言中的词所表示的意义2义项:一个词所表示意义的分列项目。单义词多义词1单义词:只有一个意义的词2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词义系统:多义词的各义项及各义项之间构成的关系构成词义系统。词义构成: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即造字时期的意义:鄙本义:边邑。引申义:本义上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朝:本义早晨→朝见→朝廷→朝代。类型:近引申、远引申基础义:词众多义项中直接派生出引申义的意义。朝:早晨→朝见→朝廷→1朝代2朝向3朝拜假借义:因本无其字,用依声托事方法所产生的意义:景:日光(本义)影(假借义)词义引申途径:1延展引申:将原词义中与新事物有相似点的某一特征突出延展,赋予它新的特点而派生出的意义:隆:山的高处→一般高→事业兴隆。2条件引申(社会和自然条件):钱本义农具→货币。条件引申与延展引申差别:条件引申以一定社会条件或自然条件为引申的依据,无这些条件就不能引申出新的意义;引申义与原义之间不在于是否有相同点或相似点。延展引申是原义和新义之间必须有相同点或相似之处。若无相同或相似点就不能引申出新的意义。3比喻引申:以原词义为喻体的引申,侧重相似A外形相似产生的引申:斗舀酒的勺子→北斗B性质特征相似产生的引申:聪听力好→心智优异C功能相似产生的引申D行为相似产生的引申:启本义:用手开门→启发。比喻引申&修辞比喻:比喻引申要产生新义,修辞上比喻不产生新义4邻近引申:即借代引申、关联引申,侧重相关:领本义:脖子→衣领5词性引申:可视为邻近引申,引申后词性发生改变:树本义种植→树木词性引申与词类活用区别:A词的活用属临时变化,词性引申则产生稳定的新义B词类活用属语法范畴,词性引申为词义变化词义引申类型: 放射型、连锁型、综合型。同义词&近义词:同义词:同一语言中意义相同、相近或意义部分交搭的词。分类:等义词、近义词。差别:基础义差别、感情义差别;语法差别:1基础义差别①n:材料用途外形部位对象(使用对象或指称对象)范畴性质(类型)②v:动作主体、对象、量的大小、方式、姿态、侧重点③adj:程度性质侧重点2感情色彩差异3语法差异。辨析同义词途径:渊源上:计、策;本义;比较各自反义词:贫、穷:贫—富、穷—达;组词:功、劳—劳而无功;能否互换:追、逐—追回、驱逐古汉语单音词和复音词:从语音角度说。单音词: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与双音节词相对,一个汉字记录的词。复音词: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来记录。古汉语的复音词分为单纯词和复合词补: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成的词,其中只有一个词素有意义,另一个词素无实在意义只起充当音节作用。多由反义词构成也有由相关意义的词构成的。语法: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包括语法、句法,即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及组词成句的规则。从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活用(n、adj活用作v、n作状语)、虚词讲。句法:句型句类句式1句型:句子结构看:分单句复句2句类:句子语气功能看: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3句式:句子局部特点看,分谓语特点上、语义范畴上(存现句比较句被

古代汉语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 A.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B.今之争奪,非鄙也,財寡也。 C.四鄙之萌人。 D.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2.下面对“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中“逝”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逝:往。 B.逝:跑。 C.逝:死。 D.逝:通“誓”,发誓。 3.“殮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臨”在句子中应理解为( ) A.面对 B.临视 C.哭悼死者 D.从高处向低处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条是( ) A.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講:講解] B.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憤:憋悶,積] C.多行不義必自斃。[斃:死亡] D.臧宣叔逆晋師,且道之。[逆:違背] 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用引申义的一句是( ) A.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B.敢問以國報隹誰者奈何? C.臧紇斬鹿門之關以出。 D.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6.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 A.響:回聲—聲音 B.色:臉色—颜色 C.獄:案件—監獄 D.墳:土堆—墳墓 7.在下面的同义词辨析中,对“恭”和“敬”两词的词义差异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A.“恭”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敬”没有动词用法。 B.“敬”表示一般的对人尊敬;而“恭”则表示对人非常尊敬。 C.“敬”多用于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恭”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D.“恭”多指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敬”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8.“斗”的词义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是( ) A.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相似之处。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汇编)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