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四年级数学“认识平行”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认识平行”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认识平行”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认识平行”教案

平行是几何概念,在认识直线以后教学。启东蔡宏圣老师的教学实录,常州赵智敏老师的教学设计,都先让学生在熟悉的活动中提取已有经验,再观察、比较、分类,由表及里地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识别生活里的平行现象,加强对概念的理解。这些安排,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符合认知原理,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意图。我们能够看到蔡老师厚实的教学功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表现在:一是课的导入细致,处处为学生着想。从两支铅笔掉在地上的情境,思考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利用经验充分想象;用两条直线表示掉在地上的两支铅笔,让学生画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能表达生活现象,为认识平行积累感知材料;为学生提供点子图,便于画出不相交的直线,初步感知不相交的含义。二是课中交流有深度,时时和学生互动。如,教师指着图形问:这两条直线相交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相交。他一边板书不相交,一边说:我们没有看到相交,但不知把两条直线画得长一些,是什么结果?这句启发性的话语,引导学生用直线概念分析现象,画出或想出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纠正了原来的认识偏差。再如,教师指着图形问:这两条直线也相交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验证,确认这两条直线不相交赵老师对教材的使用比较充分,教师努力理解教材设计的教学线索和主要活动,尽量把教材意图落实到教学之中。为了使学生理解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引导学生摆小棒、画直线,对大量感知材料进行分类、比较;为了突出平行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结合实例及时板书互相平行,还让学生说说谁是谁的平行线。教师还精心安排教材中试一试想想做做的教学,从安排时间看,有利于及时巩固概念、形成技能;从教法看,预设了交流、反馈与评价研究两位老师的教学,联想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有几点想法和大家交流。第一,教材第87页例题有三层内容,首先联系现实情境,教学两条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然后利用两条直线不相交,教学平行的概念;最后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实例,用数学知识描述、解释生活现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平行和垂直。以前教材的单元标题为平行与垂直或垂线与平行线。本单元的标题为什么用平行和相交?为什么先教学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这些问题都应在钻研教材时弄明白。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上面的问题。首先,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能相交,可能不相交,还可能重合。相交与不相交是常见的位置关系,学生在生活中已有经验积累,而重合不适宜小学生学习。先教学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能把生活经验提升成数学概念。其次,同一平面内不相交是平行概念的内涵,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称互相垂直。可见,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与互相平行具有同一性,而相交与垂直是属种关系,后者是前者的真子集。先教学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能形成关于平行、垂直的上位观念。这样,全单元的重点就不会是孤立的,而是有结构的。再次,先认识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就能通过下位学习,理解平行与垂直。这是公认的、比较好的认知线索与方式。既然认识两条直线相交与不相交是例题的一个教学层次,那么其教学过程就需要有相应的完整性。尽管两位教师都引导学生收集丰富的感知材料,开展扎实的感知活动,认识两条直线相交或不相交,但总感觉还缺了一点。蔡老师的一句话经过一番分析,看来画在点子图上的两条直线或者相交,或者不相交,可以作为这一段教学的小结。如果改造成学生的回顾及小结,变成学生主动的知识建构,就能更充分发挥上位观念对后继学习的积极意义,为理解平行、垂直构建认知平台。赵老师在联系感知材料,指出两条直线相交、不相交后,立即从不相交引出平行,显得有点仓促。适时安排学生回顾、再认学习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学活动的要求。第二,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不相交是概念的内涵,在同一平面内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学生在感知两条直线的常见位置关系时,对不相交已有感受,因而建立互相平行这个概念时,会关注不相交,疏忽在同一平面内。为此,两位教师都力求解决这个矛盾。数学概念是严密的。概念的严密性要求概念教学也必须是严谨的。两条异面直线虽然不相交,但不一定平行。所以,教学直线互相平行,必须指出它们在同一平面内。数学概念的建立可以分阶段,学生对概念中的某一内容,如果受基础知识、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暂时不能透彻理解,应允许他们先知道,再逐渐深刻领

会。在缺乏条件的状况下,勉强让他们理解异面直线,恐怕很难达到要求,即使教学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也未必有效。教学中怎样妥善处理同一平面内呢?首先,教材与教学给学生提供的感知材料,如掉在地面上的两支铅笔,摆在桌面上的两根小棒,画在纸上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平面上。因此,揭示互相平行的含义时,可以联系具体材料,先指出铅笔、小棒、直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其次,可以适当举出浅显的实例,如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与地面上的一条直线,它们不在同一平面内,即使不相交,也不一定互相平行。以此提醒学生注意,我们说的互相平行指的是在同一平面内的直线。并可进一步告诉学生,到中学数学的学习中将会更明白。再次,不要把在同一平面内作为练习与考查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判断画在试卷上的几组直线,哪些互相平行,哪些不平行,不必让他们判断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互相平行这句话是对还是错。我赞同蔡老师在反思中说的:同一平面内是绕不开的坎,不能不讲讲得过于深,也没必要。他选择立交桥上、下汽车行驶路线作例子也是可以的。赵老师把同一平面内作为教学难点,力求在长方体上突破,无论对教还是学,要求都偏高了。两位老师首次讲互相平行,都只突出不相交,把在同一平面内留到后面补充说明,似乎把有关平行的两个重点逐一教学。其实,他们首次讲的互相平行并不严密,在学生建立新概念的最佳时刻,给予不完整的信息,应该是教学的缺陷。第三,教材里有关画平行线的内容也比较多。第88页例题先让学生自己找工具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再沿着直尺平移三角尺,画出一组平行线。第89页第2题,把长方形纸对折两次,折痕是平行线。编排画平行线的目的,一是进一步体验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含义。互相平行的直线永不相交,为了画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可以借助有平行对边或有平行线的物体为工具,沿着平行的对边或平行的线画,物体平移前、后,相对应的线段互相平行,可以通过平移有直边的物体画出平行线;把长方形纸连续对折,折痕在两条对边之间,互相平行且长度相等,有助于体会长方形的两条对边也是平行的。二是培养初步的画图能力,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需要画一组平行线,或者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直尺与三角尺是画平行线的工具,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既能方便地画出平行线,还能用来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蔡老师在反思中说:技能与知识本是同根,有了知识的支撑,技能完全可能是学生心智生长的结晶,技能的学习过程完全可以富有生命成长的气息。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教学的抽象阶段,课件演示小旗沿直尺平移的情境,在平移前后的图形中寻找平行线,渗透了画平行线的方法。教学的操作阶段,学生在徒手移动直尺画平行线时,自发需要另一根直尺作轨道帮助平移,不仅知道了可以怎样画,还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画。画平行线的方法不再是机械的程序知识,不再是缺少思维含量的纯粹模仿。这一段教学是该课的亮点,值得大家借鉴。教材里的想想做做,蔡老师的实录中没有看到,也许受篇幅限制删去了。赵老师把想想做做分两段进行,在教学互相平行的概念后,安排第1~3题;在教学画平行线后,安排第4、5题,这样安排是可以的,如果把部分题目二次使用,就更好了。如第1题,在初步理解互相平行之后凭观察、想象做出相应的判断。在教学画平行线以后再练习这道题,用画平行线的工具与方法验证。又如第2题也可以二次使用,第一次直观判断,第二次操作验证。像这些习题二次使用,既有助于及时消化、巩固新知识,又有助于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第四,数学教学讲究语言准确,尤其是几何知识的教学,稍不留心,就会用词不妥当。两位教师都有这种情况。距离是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这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即点与垂足之间的距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的距离,是夹在两条直线之间、垂直于两条直线的线段长度,即两个对应的垂足间的距离。这些距离都是数学概念。两条相交的直线,虽然从一条直线上任取一点,能够画出另一条直线的垂直线段,但画成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在区间无限长与0之间,是不稳定的。数学里把两条相交直线之间的距离定义为0。蔡老师用生活概念两条直线间的宽度,引导学生度量、比较两条直线间的宽度,体会图形里的两条直线相交,图形里的两条直线不相交。这一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理解平行概念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仔细斟酌,其实不够妥当,也没有必要。首先,

生活概念是日常生活中积淀的与数学有关的认识,这种认识经常不系统、不深刻,甚至不准确。生活概念有时支持数学概念,有时干扰数学概念。教学中,指出相交直线有宽度,还要度量和比较,这样处理显然是不妥当的。其次,本节课是认识平行的第一课时,只要求在直观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想象,判断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也可以利用画平行线的方法帮助判断。给学生的直观情境,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比较明显,几乎一眼就能看出。对图形里的两条直线,学生的交流画长一些会相交,那条直线斜过来了,表明他们已经看出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确信两条直线相交。对图形里两条直线不相交,例题只要求学生直观判断,不要求解释或验证。再次,结合教学垂直,学生还有深入认识平行的机会,如第45页第2题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都相等。可见,教学两条直线相交或不相交,没有必要使用两条直线间的宽度。直线与线段是两种几何图形,它们有联系,更有质的区别,赵老师在教学设计里有些疏忽。如把每个图形中的两条直线都向两端无限延长,结果会怎样?直线是没有端点、无限长的,怎么向两端无限延长呢?这句话要改成把图形中的直线画长一点,看看会怎样?又如学生根据小棒画成的图形,看成直线还是看成线段?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或是相交、或是平行,而同一平面内两条线段还可能既不平行,又不相交。教学中把图形里的线一会儿说是直线,一会儿说是线段不大好。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2017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 二、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步发展数感。 2.体会并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4.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数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6.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7.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8.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再跳性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定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全册教学重难点 1. 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 2.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四、全册课时安排 1、大数的认识……………………………………………………15课时 2、公顷和平方千米………………………………………………2课时 3、角的度量………………………………………………………7课时 4、三位数乘两位数………………………………………………15课时 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8课时 6、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20课时 7、统计……………………………………………………………2课时 8、数学广角………………………………………………………3课时 9、总复习…………………………………………………………6课时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广角》 高丽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二)教材简析:“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在本节课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学习的主要任务定位在“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中,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题意。”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三)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谈话导入,明确课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在公路中间绿化带中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在举简单例子画一画这个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层次: ①按老师要求画。 ②学生任意画。 通过按老师要求画,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任意画一画,种一种,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应用规律,验证前面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③应用规律,解决插多少面小旗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要种”的规律,这时候老师提出如果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独立操作,探究规律。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不种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

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材的特点:这一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一、本班学生状况: 二、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该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三、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四、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五、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六、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七、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八、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四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平行四边形教案 苏教版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例外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用例外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课前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生活导入 1.出示例1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重点可让学生xx指一指平行四边形) 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平行四边形吗?(吊车、活动衣架、风筝等)。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行四边形。 二、探究特点

1.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用你手边的材料试一试。 2.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做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 3.根据你的胜利体会想想平行四边形可能有哪些特征,并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 4.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做合适总结、板书。 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对角相等:内角和是360°等。 三、认识高、底 1.出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地图,如果要在两条平行路之间修地下管道,你能找出最短的距离,并量一量吗? 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h),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a)。 2.可画多少条这样的高?为什么?(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你能画出另一组对边上的高,并量一量吗? 4.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5.想想做做5,先指一指平行四边形的底,再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注意画上直角标记。 四、练习提高 1.想想做做1,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2.想想做做2,用2块、4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 3.想想做做3,用七巧板中的3块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出示,你能移动其中的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吗?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认识平行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使学生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意义,画出平行线;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正确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资源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 教学挂图,直尺,三角板,相关练习题(小黑板出示)。 学程设计 导航策略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预设2分钟) 1.学生尝试着说说什么是平行线。 2.学生认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1.谈话:同学们,你听说过平行线吗?谁来试着说说看。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平行、学习平行线的画法。(出示课题)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预设10分钟) 1.学生根据"自学研究单",展开学习。 (1)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可能会有几种? (2)什么是平行? (3)你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的例子吗? (4)请你尝试着画出一组平行线。 2.同桌交流自学所得。 1.小黑板出示"自学研究单"。 2.请同桌说说你从书上知道了什么。 三、全班交流,提炼建模(预设8分钟) 1.学生交流两条直线间可能的位置关系,并在黑板上用小棒摆出。 学生分一分,说一说。 明确: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不相交。 2.学生先汇报自学后理解的平行,再读一读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学生用2支铅笔摆出一组平行线,同桌看一看。 找找在自己的身边,有这样的平行线吗?也来指一指,说一说。 3.学生交流画平行线的方法: (1)利用本子上的平行线画; (2)利用直尺的两条平行的边画; (3)先随意画一条,再"平移",得到另一条直线,就是它的平行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0144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亿以内数的读法 惠阳经济开发区象岭小学严云娇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以及按数级读数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按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一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在万以内数的读法基础上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答:(1)一千里面有()个百,一万里面有()个千。 (2)()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2.复习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师出示5张卡片: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教师首先把“百位”贴在黑板上,指名同学按照顺序依次贴其它卡片。全部贴好后请同学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3.读数练习: 教师在贴好的数位下填数字,学生进行读数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复习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读法。 4.想一想,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规则是什么? (引导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后面类推亿以内数的读法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 ①1993年我国台湾省大约有20944000人。

②人造地球卫星速度是每分钟约474000米。 ③某县去年试种水稻新品种,总计增产5471000千克,增值6705000元。 学生自由读一读上面3句话。 (2)导语: 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这些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新授: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①学生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数吗?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十个一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教师板书:十万、百万、千万。

认识平行教学设计教案

认识平行 瓯北五小陈安娜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P64认识平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像,交流,体验两条直线相交与不相交位置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经历实物到实图再到抽象图的过程,理解同一平面内涵;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3、探索画一组平行线加深由平行的形象感知到本质的内化过程。 4、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感受到一些数学乐趣。 教学重点:以观察和想像为依托,深刻理解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概念的本质属性。 课前谈话: 1、与学生接触时候的谈话 (1)初次见面我要不要自我介绍一下,不介绍你们能够知道什么?(你很会观察,其他人很会听懂别人的意思) (2)邓老师待会要和同学们在很多老师面前一起学习一节数学课,你觉得邓老师会喜欢和什么样的孩子一起上课。 (3)带上一把直尺,一把三角板,一支铅笔,我发的两张纸,这是工具要求;在课堂上如果需要同学们画的,画好后马上放下坐好,如果有同学回答问题,就要认真倾听,听出别人发言好在哪里。(4)学习之前要先来解决一个问题:这是一条线段,数学上还有一种直直的线叫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有时候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可以任意延长,它是没有端点的,当然了,如果我们画在纸上并不需要把整张纸画到,行吗?还有,延长和移动不一样(小棒演示),延长过程中直直延长,不转弯的,明白了吗?大家好好聪明哦! (5)让学生画一条直线 2、会场时候的谈话 (1)同学们,今天邓老师来到泰顺育才小学我很开心,我很高兴,我很喜欢,我喜欢泰顺这个名字:国泰民安,人心归顺,育才小学取得更好,培育英才。 (2)小英才们,今天上课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下面的老师从温州、苍南、平阳、文成、瑞安等地辛苦地赶过来就是为了听我们上课,我们要不要跟他们打个招呼啊(指名两个说下),能用泰顺话欢迎一下吗?我们还是用普通话吧! (3)今天上课和平时有什么一样呢? (4)今天我们要学习一节四年级的课,大家有没有信心呢?有信心是件挺好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画图感知(2—3分钟)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目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三角形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认识平行教案

认识平行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39~41页“认识平行”。 教材说明: 本课主要是教学直线的平行,这是学生在认识了点和线段、射线以及直线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空间和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教材先认识直线的平行,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正确画出平行线。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能力目标: 2.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会用合适的方法表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正确画出平行线;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3. 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根据现实生活中平行所散发出来的美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 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三角板、直尺、方格纸、点子图、白纸、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 1.认识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师:哪个小朋友告诉我,你平时上学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 生回答:汽车、步行(很环保)、公共汽车、自行车…… 师: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小朋友都是乘坐汽车来上学的,咱们今天的数学课,就从汽车开始研究。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辆汽车笔直地向前行驶,下面三幅图中的哪幅图是车轮留下的痕迹?指名回答。 师:认为是第三幅的小朋友请举手。 师:图1中的两条线怎么了?(相交)相交在哪里?(指名上台指)。对!在数

学上,相交的这一点就叫做交点。两条直线这样的位置关系,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了。 师:看第二幅中的两条直线相交了吗?如果我们把它想象成两条直线,会相交吗? 想想看,直线有什么特点?(无限延长),无限延伸后就会有一个交点。所以,这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 师:图3中的两条线会不会相交?我们也把它想象成两条直线, 我们可以把它们无限延长,看相交了吗? 汽车的轨迹就是象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小结:刚才我们不仅解决了现实问题,而且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的和不相交的) 2. 认识平行。 同学们看,这些是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老师在每一幅图中也找了两条线,咱们把它们都看成是直线,想想哪几组直线是相交的呢? 图①中的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显然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 图③呢?你怎么想的?是的,这两条直线延长后就有一个交点,所以这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 是的,图①和图③中的两条直线都是相交的。 图②中的两条直线有没有交点? 所以,图②中的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 图④中的两条直线相交吗?为什么? 同学们图中画的是什么?对了,是高架桥。高架桥有没有见过?是什么样的,做个手势给我看看。 上面这条直线在高架桥的上面,下面一条直线在高架桥的下面。 想想看,如果有一辆汽车沿着上面的直线在开,另一辆汽车沿着下面的直线在开。想想看,这两辆汽车会相撞吗? 对,我们把桥下的路面看作一个面,桥上的路面也看作一个面,在两个不同面内的两条直线显然是不会相交的。 同学们,同样是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区别吗? 高架桥上的两条直线不在同一个面里,而跑道上的两条直线在同一个面里。两条直线在一个面里,就说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贴) 对于平面,同学们其实并不陌生,比如我们课桌的表面可以看作一个平面,教室的地面也可以看作一个平面,黑板的面看作一个平面等等。

认识平行线教学设计

认识平行线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 3.课时:第一课时 4.学生准备:直尺、三角尺、方格纸、课件准备课本插图及习题 教学课题:认识平行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9~41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关系,这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内容上突出了平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安排了黑板、秋千、五线谱等到丰富的素材,使学生能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知识,并感受到处处有数学,建立起学有用的数学的思想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画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 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关系, 认识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提高数学交流和数学表达能力。 3.培养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关系,认识平行线。教学难点: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迁移导入: 出示复习题(可以用课件形式出示,让动画人物来出题) [设计意图:以动画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

复习:下面的线中,哪条线最长?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回忆直线的无限长特点,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中,利用这一特点更好理解是否相交] 谈话引入: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但不是一条线,而是两条线之间的关系,学习平行线的知识。(板书:认识平行线)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平行线 1.出示书中三幅情景图,观察图片,让学生找出每幅图中的直线。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画出三组直线 提问: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图形中两条直线是什么关系吗? 学生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教师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第一个图形两条直线是相交叉的,第二个图形没有交叉。 2.讨论第三个图形的情况 提问:这两条直线是什么关系呢? 指名学生回答,可能说相交,也可能会说没有相交,教师引导学生 从直线是无限长这一特点来考虑。 总结得出:它们是相交的。 [设计意图:把第三个图形单独列出讨论,让学生加深对直线 是否相交的认识] 3.对比后两个图形 提问:第二个图形也是由直线组成的,它与每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吗? 让学生发现,每二个图形即使画得无限长,也不会相交。[设计意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 (二)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画完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组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二)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继续教育小学数学《认识平行线》教学设计与反思《认识平行》

《认识平行》

1、找图中的平行线,初步感受平行。 (1)出示书上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思考: 这些画面在哪里见到过,找一找相交的直线和不相交的直线。 (2)多媒体抽取出红色和兰色的直线 2、找生活中的平行线,体会数学到生活中去。 3、完善平行线的概念,进一步揭示内涵。 (1)你能不能说说你是怎么判断这些线是平行的? (2)教师出示一张纸,上面画着一组平行线,将之剪开,将纸交叉放,使两条直线不相交,问:现在它们还平行吗?为什么? (3)引出“在同一平面内”。 (4)提炼概念: 现在请你再说说什么叫互相平行? 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4、学会判断 (1)想想做做1 (2)想想做做2 再次感受平面上两直线的位置 关系。 用手比画它们的位置关系。 数学书的对边互相平行;桌子的 两条长互相平行,两条宽也互相 平行…… 他们不相交 不平行,不在同一个面上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 线互相平行。 结合平行线说一说谁和谁互相 平行;谁是谁的平行线。 找出哪些线是相交的,哪些线是 平行的,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中进 行建构,力图使学生从生 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 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情景中 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 展数学。 为提炼互相平行的概念做 准备 提出有思考性的有价值的 问题,与刚才初步感知的 结论相矛盾,引发学生的 思考和再认识,理解什么 是“在同一平面内”,使 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严 密性和科学性,感受到数 学知识的严谨之美。 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 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感 受,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 平行线,在研究现实问题 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 数学。另一方面,重视抽 象的数学概念的建立和理 解,组织学生讨论平行线 这一概念的内涵,以提高 学生的认识水平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1~4页例1及P5做一做1、练习一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心目中认为什么样的景色是最美的?(鸟语花香、晴空万里、茫茫草原、雪景……)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冰城哈尔滨去看看。(课件出示) 美吗?(美)欣赏图片。 (二)情景延伸复习旧知 咱们一起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吧!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从图上可以知道:滑冰区有72人,滑水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同学们仔细想一想,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 2、交流、反馈 同学们真棒!根据三条信息就可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还能够解决问题。 (三)学习新知算法探究 同学们,咱们到滑冰场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下面请听滑冰场的负责人向大家介绍: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你们也进去看一看吧!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在滑冰吗? 列式计算,并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反馈交流。 (1)72-44=28 (2)72-44+85=113 28+85=113 72-44表示什么?28+85又表示什么? 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方法(2)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因此更简便。) 4、运用方法(2)列式。 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8人,又进来50人,下午离开37人,现在有多少人呢? 请学生自由列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78+50-37 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5、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这两题以后我们来观察这两题的计算顺序,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有加有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总结评价 “冰雪天地”参观得差不多了,我们该回到学校去了。路比较远,咱们就乘公交车吧! 1、(课件出示)咱们在“城南站“上车,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下车12人,又上车15人,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教材及学生分析: 认识平行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教科书第39—41页),主要解决平行和相交的概念问题及“做平行线”的问题。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教材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特性打下基础。教材通过一组图片联系生活情景,抽象出平行和相交的两条直线,引出相交和不相交的概念,在识别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探索画一组平行线的方法,学会画平行线。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2.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3.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难点: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学具准备: 课件、方格纸、练习纸、三角尺、直尺 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路灯、跑道、高压电线杆、秋千四幅图。 谈话:这些是生活中的图片,认识它们吗?图中哪些可以看作直的线?(学生指说)那我们可以得到这四组直线,课件展示。观察:每幅图中都表示出几条直线?(板书:两条直线)

二、探究新知 1、分类,认识相交与不相交 思考:你能根据每组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谁来说说你的分法?追问:为什么这样分?有不同的分法吗?你的理由是什么?然后重点讲解第三组直线,表面上是不相交的,但根据直线无限长的特点,将直线延长,它们最终还是相交的。得出结论:第一组和第三组直线相交,第二组和第四组直线不相交。 2、观察思考,认识平行 (1)初步认识平行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研究不相交。 出示第二组和第四组直线,让学生想象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会相交吗?(不相交)在数学中,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我们称它为互相平行。 (补充板书: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就是平行的定义。 实物演示,突出“同一平面内”。 直观展示一长方体纸盒,将长方体一个面的长和另一个面的高用彩色塑料管延长,问:这两条直线相交吗?那它们平行吗?为什么?所以要加一个条件。(板书:同一平面内)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很重要?(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是判断平行的两个条件。 讲述: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那么就称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老师用直线a和直线b表示这两条直线,我们可以说: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直线a是直线b 的平行线,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不能单独说直线a是平行线,也不能说直线b是平行线,因为这两条直线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分开。如果用直线c和直线d表示另两条直线,你能说说两者的位置关系吗?说给你的同桌听。指生说说,再交流。 过渡:认识了平行,接下来,老师要让你们辩一辩了。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一题老师要给每个同学一个机会,学生用手势表示,再交流) (2)寻找平行 谈话: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线,你能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平行线吗?仔细找一找。学生举例,注意错误指正,强调在同一平面内。 (3)巩固练习 过渡: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也有平行线。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上册) 第1单元大数的认识 1-1亿以内数的认识 月日第课时 内容:P2-4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图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北京市人口:人,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8课时 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平行线)-优质教案

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 第8课时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平行线) 教学内容: 教材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观察,让学生认识到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地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培养一定的操作技能,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借助三角尺、直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 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认识平行线 1、认识相交与不相交 谈话:同学们,生活处处皆数学。下面这些设施里你能找出哪些可以看作直的线? 出示书上情景图(电线塔架、铁轨、双杠)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画出三组直线。 提问:这三组直线是什么关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在全班交流。 活动发现:左边一组直线延长后会相交,右边两组直线无论怎样延长也不会相交。 2、认识互相平行 联系第二、三组直线说明互相平行。 像第二组直线这样的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3、练一练第1题。 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为什么? 闭上眼睛想一想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是什么样的。 4、回归生活,提问:你能举一些生活里见到的互相平行的例子吗?。 提问:谁能用手势比划出两条直线的相交或平行。

5、小结: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就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二、画平行线 1、探索画平行线。 谈话:刚刚我们一起认识了平行线(板书课题),那你能利用一些材料和直尺,想办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吗? 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展示所画的一组平行线,交流自己是怎么画的。 2、教学平行线的画法 结合学生介绍的方法,提出问题:如果要画一组更宽、更窄的平行线,该怎么办?设置问题,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难以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看多媒体展示是怎样画平行线的。 师生交流,教师示范画平行线的步骤、方法。 提炼方法:一、画(线)二、靠(直尺)三、平移(三角尺)四、再画(线) 学生用这种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再给同桌说说画的方法。 3、完成“练一练”第2、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判断,再说说是怎样判断图形中互相平行的线段的。 2、练习十五第7题。 学生按要求操作。 交流: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