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2与山为邻

3.2与山为邻

3.2与山为邻
3.2与山为邻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二课与山为邻(3.2.1—3.2.2)

【课程标准】

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2.能够说明瑞士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分析瑞士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4.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瑞士人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产的

【教学难点】

安第斯山区、阿尔卑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拓展,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对比的方式学习区域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垂直的生计

[新课导入]

(课前让学生画“土豆仔“表情)“土豆仔”提问:你知道我的老家在哪里吗?(卡通形象比较受七年级同学的喜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安第斯山脉的位置

出示:《世界地形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到安第斯山脉,并描述安第斯山脉的位置和走向。(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播放视频:《南美洲·野生篇》,让学生从空中立体、直观的鸟瞰安第斯山脉,对安第斯山脉有个粗略的认识。请学生汇报自己观看视频后,了解到的信息。(使学生学习如何有效收集和处理信息)

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出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假设山脚的气温为25°,请学生计算不同海拔高度的气温。使学生认识到: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即使是在赤道地区,高山的山顶也会终年积雪。(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运算,加深温差巨大的体会)

请学生进一步观察《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地势和地形的变化会影响山地的气候,使得山地的植被等自然景观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秘鲁安第斯山区的人文环境

出示:阅读卡《印第安人早期的开发》,让学生了解印第安人很早就克服了恶劣的生存环境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出示:《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来发展农业生产的?(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表述能力)

出示:自制简图《山区景观图》,引导学生分析随着海拔的高度的变化,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随之发生变化,并认识到生产方式由自然条件决定,自然环境决定人们的生产方式。

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印第安人的衣、食、行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系列图片和文字材料,深化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山区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当地的生产,而且深刻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引导学生思考:印第安人为什么要这样发展生产?体现了什么科学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印度安人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与自然和谐相处。

[作业布置]

作业本P42 去掉拓展提升2、3题

[新课导入]

第二课时山地之国

导入:上节课我们领略了安第斯山脉垂直牧场科学合理的设计,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山区之旅,看看山地之国瑞士是如何利用当地的山区条件的。

1.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反映阿尔卑斯山区地形特点的图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对阿尔卑斯山区的地形有个初步的印象。

2.位置: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到阿尔卑斯山脉,描述它的地理位置和走向。3.国家:指导学生在图3-26中找一找阿尔卑斯山跨越的国家,然后从西往东依次说出来。

4.河流发源地:指导学生在图3-26中找一找阿尔卑斯上是哪些河流的发源地。并分析河流的流向。

1.自然环境:指导学生结合图3-26说说瑞士的自然环境特点。(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

并说说瑞士为什么被称为“山地之国”。

2.生产生活特色:(1)出示图片,并结合书本图片图3-27和图3-28,图3-29,由学生说说图片反映了瑞士怎样的生产特色。

(2)结合图片和文字信息,由学生分析瑞士能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

师生共同从旅游设施、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三个方面总结。

1.阿尔卑斯山与瑞士的关系:

(1)补充资料介绍瑞士除旅游业外的知名产业,引导学生说说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2)补充资料介绍瑞士人深受阿尔卑斯山影响的生活。

在此基础上,学生探讨:如何理解阿尔卑斯山孕育了瑞士的地形,也造就了瑞士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合理利用环境:

(1)通过“居民的烦恼”,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旅游业在给当地人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会给他们带来哪些忧患?

(2)

让学生分析:瑞士人为什么早在19世纪就制定了“森林法”,他们如此重视环境保护的原因有哪些?

(3)出谋划策:针对阿尔卑斯山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假如你是旅游业的开发者,你该怎么做?如果你是一名游客,你又该会怎么做?

结合P92自我测评题第2题,小结山区人们怎样因地制宜利用山区资源环境优势。

[作业布置]

作业本P43-P44 去掉基础巩固第6题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同步练习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 山为邻》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对生活在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生活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有()①玉米和马铃薯是主要粮食 ②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 ③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④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种植稻米、玉米等农作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阿尔卑斯山成为旅游热点地区的自然原因有()①是世界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②夏季景色优美,气候凉爽 ③冬季日光充足,滑雪条件好④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3.安第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是( ) A. 水稻 B. 椰枣 C. 小麦 D. 玉米和马铃薯 4.旅游业给瑞士带来了财富,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瑞士人对_________ 倍加厚爱( ) A. 旅游设施 B. 冰川快车 C. 生态环境 D. 河流湖泊 5.下列观点你赞同的是( ) A. 发展山区必然要破坏环境 B. 我国所有的山区都可以吸取阿尔卑斯山区的发展模式 C. 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D. 修筑梯田可以解决我国山区农民的增收问题 6.安第斯山脉从南到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000千米,被称为( ) A. 科迪勒拉山系 B. 南美洲的桥梁 C. 大地的骨架 D. 南美洲的脊梁 7.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有( ) ①旅游设施精良,服务细致入微②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自然风光独特 ③交通条件便利④瑞士人素养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安第斯山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山体表面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依次是( ) ①热带雨林②低缓山坡的草地和林地③高山冰雪带④高山草地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②③ 9.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当地人被称为“大山之子”的是( ) A. 法国 B. 德国 C. 意大利 D. 瑞士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讲义: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1节垂直的生计 安第斯山脉在 世界的位置 1.安第斯山脉的概况(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 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 (2)垂直的自然景观 ①成因: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②表现(见上图)

海拔1 500米以下的山脚为热带,分布着热带雨林; 海拔1 500-3 000米的山区为暖温带,分布着灌木、矮树、草地; 海拔3 000-4 500米的山区为寒温带,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原; 海拔4 5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 原因: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2.印第安人的生产特色(或: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 (1)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地势起伏很大,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空气越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限制。 (2)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3.印第安人的生活特色 (1)衣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2)交通:多山的地形严重影响了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修筑铁路和公路困难重重。但是,骆马却能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耐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穿着: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羊驼毛出口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4.印第安人的发展 (1)过去:勤劳智慧的印第安人,不仅培育了多种农作物,而且创造了古老灿烂的文明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如今:在严酷的高寒山区,他们仍在辛勤劳作,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说明秘鲁境内的印第安人形成山下山上不同生产生活景观的自然原因。从中体现了什么道理?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同步练习:第二课与山为邻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同步练习:第二课与山 为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世界最高峰是喜马拉雅山 ②欧洲最高大的山是阿尔卑斯山 ③安第斯山脉有“南美洲脊梁”之美誉 ④北美洲最雄伟的山脉是阿特拉斯山脉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0.6℃ ②安第斯山区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 ③安第斯山区的高海拔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 ④安第斯山区地势崎岖,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限制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3.安第斯山脉从山麓到山顶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经纬度B.地势C.洋流D.气候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4.甲地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5.乙地多山区地形,该地高海拔处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风光旖旎,滑雪胜地B.开辟梯田,种植水稻 C.草原广阔,放牧羊驼D.环境优美,发展科技

6.下列关于印第安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印第安人的主要粮食 ②羊驼是山区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③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④印第安人创造了古老灿烂的印加文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秘鲁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纤维上帝”之称的是( ) A.骆马毛B.羊驼毛C.牦牛毛D.貂皮 8.安第斯山脉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山体表面景观自上而下呈现明显的变化,依次是() ①热带雨林 ②积雪 ③灌木和林地 ④高山草甸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④②D.②④③①9.下列关于安第斯山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山下主要发展种植业,如玉米、马铃薯、小麦、大麦等 B.山上发展畜牧业,如细毛羊、羔皮羊等 C.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增高而递减 D.安第斯山区主要的国家有秘鲁、智利等 10.秘鲁国徽的左上角是什么动物图案( ) A.骆马B.羊驼C.牦牛D.骆驼 11.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有( ) ①英国 ②德国 ③法国 ④奥地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2.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当地人被称为“大山之子”的是 ( ) A.法国B.德国C.意大利D.瑞士 13.阿尔卑斯山区的旅游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有( ) ①人们就业机会增多,避免外出打工的辛劳

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框《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框《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平湖市南市中学葛在根、高建华、任红高、宋亚恒、王叶、 孙金明、马甫根、王震球2012.11.2 一、【课标解读】: 课标: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解读:让学生借助地图、文本等资料,概述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通过比较,知道不同地区或国家的生产、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教材用文字和图片配合说明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地理位置、山脉走向、海拔高度等自然环境特征,展现了安第斯山区“靠山吃山”的山区农业生产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思考当地人们是怎样顺应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2.教材结构体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描述安第斯山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2.能够描述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学会通过探究合作获取信息。 3.能够说明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和归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位置图、示意图和景观图说出安第斯山脉的位置、走向、自然特点和生产生活特色。 2.能够通过合作和探究,分析自然条件和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2.在探究中感受自然之美,产生愉悦的情感,乐学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介绍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秘鲁安第斯山区人民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二课 与山为邻(2课时)

第二课与山为邻(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同进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儿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2、课程标准 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场的分布情况,以及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积极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况。了解梯田对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掌握筑梯田种裟的科学性。 通过学习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内容,进一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哈萨克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组织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通过由浅入深、逻辑清楚的启发式设问来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的图片资料,人们滥砍树木、毁林垦荒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的毓漫画图片和录像片段“叼羊”“姑娘追”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天山牧场和哀山区梯田的资料,以及有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二、教学流程设计

二、学与教的过程 叙述: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居住在平原上人们的生活情况,面在地球这个“大家庭”里,除了平原之外,还有与山为邻的“小家”。 板书:第二课与册为邻 问:请大家先说说与山为邻的“家”有哪些感受? 叙述:从刚才大家的谈论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当然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我们学习与册为邻的两个不同的“小家”----“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在上课前,大家先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绘出他们的简要平面示意图,现在就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展示:一、自然景观 问:这是两幅不同的山地景观,是学们说说它们主要的不同在哪里? 总结:“垂直的牧场”是一种自然的地理景观,而“如画的梯田”是人们们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下面就来了解生活在这两种不同自然景观下的人们的生产情况。 板书:二、生产活动 叙述:天山草场是山地,天山牧区是新疆的主要畜牧区。居住在那里的主要是哈萨克族人民,他们以放牧为生,而且充分利用天山的草场资源安排出的牧业生产活动,成为天山畜牧业的一大特色。 展示:哈萨克族人图片。

《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与山为邻》教学设计(新教材)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高湖镇中学李锡可 一、课标解读 课标: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解读:让学生借助地图、文本等资料,概述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通过比较,知道不同地区或国家的生产、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二、教材简析 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教材用文字和图片配合说明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地理位置、山脉走向、海拔高度等自然环境特征,展现了安第斯山区“靠山吃山”的山区农业生产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思考当地人们是怎样顺应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描述安第斯山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2.能够描述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学会通过探究合作获取信息。 3.能够说明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和归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位置图、示意图和景观图说出安第斯山脉的位置、走向、自然特点和生产生活特色。 2.能够通过合作和探究,分析自然条件和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2.在探究中感受自然之美,产生愉悦的情感,乐学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介绍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秘鲁安第斯山区人民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在山区发展高寒种植业和畜牧业。 难点:懂得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意义。 五、教学策略 1.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和谐;用地图和图表教学法,帮助学生认识、分析和归纳。 2.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问题,创设情境提供有利条件。 4.用板演建立知识结构,使学生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展示一张安第斯山区景观图片。 设问:我们已经了解了平原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同学们印象中的山区和平原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说说山区的优势和劣势?导入主题:垂直的生计──安第斯山区 (二)走进山区 出示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图。设问:1.位于什么半球?什么洲?2.山脉什么走向? 3.在山脉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探究南纬5度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图。探究:1.海拔和气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2.气候和自然景观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3.安第斯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呈现怎样的变化? (三)了解山区生产 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农业活动。1.在低海拔的山谷、山坡处有什么?──种植业(梯田、灌溉系统、玉米、马铃薯、小麦等。2.高海拔区有什么?──畜牧业(羊驼、骆马等) (四)体验山区生活 分合作小组探讨:1.描述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生活特色(衣、食、住、行等)2.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生产与生活(衣、食、住、行)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

第二课 与山为邻(2)导学案

第二课与山为邻(2) 课题:山地之国 【学习要点】 1.阿尔卑斯山的地理位置 2.瑞士阿尔卑斯山区为何能成为世界旅游热区? 3.人与山的关系 【自主学习梳理】 1.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是,它位于欧洲的部。 2.被称为“大地之子”的是() A.法国人 B.德国人 C.瑞士人 D.意大利人 3.发源于阿尔卑斯山的河流有() ①莱茵河②多瑙河③波河④湄公河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瑞士位居中欧,西接(国家),南邻(国家),北与(国家)为邻。() A.法国意大利德国 B.意大利法国德国 C.德国意大利法国 D.法国德国意大利 5.瑞士山区最重要的旅游季节是() A.夏季 B.春季 C.冬季 D.秋季 6.来自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劳娜介绍了她的家乡,下列不是劳娜讲的是() A.旅游业发达 B.理想的滑雪胜地 C.位于欧洲的北部 D.有欧洲最高大的山脉 7.阿尔卑斯山区发展经济主要是开发当地的() A.耕作业 B.矿产资源 C.旅游业 D.畜牧业 8.旅游业的空前繁荣促进了阿尔卑斯山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给山区带来了环境问题() ①森林锐减②水土流失③高山动植物濒临灭绝④环境污染严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阿尔卑斯山区的生态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少动物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相继灭绝。为此,瑞士人() A.修建自然保护区 B.控制人口数量 C.严格立法保护环境 D.禁止开发资源【小组合作研习】 10.读图3-26,(1)找出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 (2)阿尔卑斯山区是欧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找找看主要有哪些河流? (3)根据已学过的知识,概括一下瑞士地形的主要特点。 11.旅游业是瑞士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请分析一下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 .旅游设施:。.自然环境:。.交通条件:。 12.除旅游业外,你知道瑞士还有哪些支柱产业?说说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课外作业】完成作业本作业

2019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附答案第二课 与山为邻

第二课与山为邻 1.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________大陆,素有“________”之称。安第斯山区的气候和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________变化。 2.世界上最高大和最长的山脉分别是() ①喜马拉雅山脉②天山山脉③阿尔泰山脉④阿尔卑斯山脉⑤落基山脉⑥安第斯山脉 A.①②B.③④ C.⑤⑥D.①⑥ 3.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高海拔处发展的产业是() A.种植业B.畜牧业 C.旅游业D.采掘业 4.世界各地的山区在发展当地经济时都应该() A.发展旅游业 B.修筑梯田,种植水稻 C.开采矿产资源 D.因地制宜,不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 5.南美洲的开拓者是() A.阿拉伯人B.西班牙人 C.葡萄牙人D.印第安人 6.下列河流中,不是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区的是() A.密西西比河B.莱茵河 C.多瑙河D.波河 7.为了保护生态,瑞士修建了阿尔卑斯山区自然保护区,这里禁止() ①打猎②伐木③放牧④采花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8.旅游业是瑞士的支柱产业,瑞士丰厚的旅游资源有() ①多样的地形②古老的城镇③奇特的景观④海滨沙滩、阳光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9.瑞士之所以选择发展旅游业、金融业,其自然因素有() ①山区面积广大,耕地面积少 ②瑞士人吃苦耐劳、工作勤奋 ③拥有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 ④矿产资源奇缺,自然景观秀丽 A.①②B.①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0.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生态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少动物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相继灭绝。为此,瑞士人() A.严格立法保护环境B.禁止开发资源 C.修建自然保护区D.控制人口数量 11.下列各地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组合正确的是() A.安第斯山区——草场资源丰富,可四季放牧 B.美国大平原——土壤肥沃,人们开辟梯田,种植小麦 C.阿尔卑斯山区——风景优美,可发展旅游业 D.湄公河平原——雨热同期,人们种植水稻,机械化水平高 12.关于秘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秘鲁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 B.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C.羊驼毛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D.秘鲁国徽上的动物是羊驼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第斯山区北段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在安第斯山区发展农业很困难,植物产量相当低。水源供给不足,高原的大部分地区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2与山为邻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含参考答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1节垂直的生计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世界最高峰是喜马拉雅山②欧洲最高大的山是阿尔卑斯山 ③安第斯山脉有“南美洲脊梁”之美誉④北美洲最雄伟的山脉是阿特拉斯山脉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0.6℃ ②安第斯山区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 ③安第斯山区的高海拔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 ④安第斯山区地势崎岖,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限制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3.安第斯山脉从山麓到山顶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经纬度B.地势C.洋流D.气候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4—5题。

4.甲地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5.乙地多山区地形,该地高海拔处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风光旖旎,滑雪胜地B.开辟梯田,种植水稻 C.草原广阔,放牧羊驼D.环境优美,发展科技 6.下列关于印第安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印第安人的主要粮食②羊驼是山区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③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有“纤维上帝”之美誉④印第安人创造了古老灿烂的印加文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秘鲁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纤维上帝”之称的是( ) A.骆马毛B.羊驼毛C.牦牛毛D.貂皮 8.安第斯山区的平均海拔超过4 000米。山体表面景观自上而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依次是( ) ①热带雨林②积雪③灌木和林地④高山草甸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②④D.②④③① 9.下列关于安第斯山区的说法,错误的是( )

专题3.2 与山为邻(教案)-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人教版)

第二课与山为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说出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各种地图或资料,获取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积极参与,学会比较,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能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2.难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四、课前准备: 请学生收集有关哈萨克人与哈尼人民俗风情的材料。 五、板书设计:(略) 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我们刚了解了湄南河谷稻作文化,也参观过美国中部的现代化大农场,今天,老师又将领着大家去哪儿呢?(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师:原来,我们今天要与哈萨克族人和哈尼族人结伴而行,一同去了解他们的家园!(《中国地形图》,检查预习情况,并巩固地图知识。)师:点击天山、梯田两图。猜猜这是哪儿?师:哈萨克人和哈尼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美丽如画的山区,他们的家都是“与山为邻”。(导入新课,指明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热情。)(新课)第二课与山为邻师:他们分别从事什么劳动?师:讲到畜牧业,老师想到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老师的脑海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辽阔、平坦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水草富足,牛羊成群。今天,老师还要带领大家去看一看另一个大牧场(点击天山牧场放牧图片),这也是一个牧场,虽然也在放牧,但好像有所不同?师: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请同学参照图册p34页看书、看图,并填图、指图(天山景观图)师:这样的牧场放牧有何特色?师:谁能讲讲“四季放牧”的过程?(教师点击“转场”幻灯,简述过程。)(启发学生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师:看来,哈萨

第二课 与山为邻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导学稿 编号:0727-0729 主备人: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时间: 第三单元 第二课 与山为邻 学生姓名 班级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回忆地图,复习回顾世界上主要的山脉,了解主要山脉的分布,对不同山地的基本特征、自然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理解安第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两个典型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成不同的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特色,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3.通过山区人民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的事例,体验感受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二、导练探究 (一)回忆世界地形图,填出世界上主要山脉: (1)A____________,它是世界最 的山脉,它分布在_______洲。 (2)B ,它分布在 洲。 (3)C ,它是世界最 的山脉,它属于 洲,且有世界最高峰 G________________。 (4) D ,它是 洲和 洲的分界线之一。 (5) E ,它是 洲最高山脉。 (6)H 是 山脉,非洲最高山峰F___________。 (二)阅读书本P64-66,抓住关键信息,完成下列填空: 1.印第安人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他们开辟 ,种植 等农作物;海拔高处,他们以 为生。 2.探寻印第安人生产、生活特色的形成原因(从衣、食、住、行等角度分析) ▲示例:衣——皮革、羊驼毛织物 食——( ) 住——( ) 行——( ) 3.印第安人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A C B D E F G H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二课与山为邻教案人教版(1)

第二课与山为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从内容来说,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自然环境的要素及各要素的特征,这就为本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课时主要通过呈现不同的图表和地图,锻炼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各自信息分析能力从而掌握本课的重点。 从对象来说,七年级学生从求知欲和好奇心,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但是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思考问题比较简单,比较片面。为此,教师应侧重全面引导,锻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 (二)教学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共产党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教学 薯片—马铃薯—问:你知道它的故乡在哪里吗?(南美洲安第斯山区) 你了解安第斯山脉吗?你了解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吗?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探寻马铃薯的故乡秘鲁安第斯山区。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1、地理位置 出示《世界地形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到安第斯山脉,并描述安第斯山脉的位置和走向。 位于西半球,大部分在南半球,全长近9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被称之为“南美洲脊梁”。呈南北走向(山脉、河流特定的描述方法)几乎与南美洲西海岸平行。 下面,我们以南纬5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为例,来分析安第斯山脉不同高度自然景观的变化。 仔细观察教材P65图3-20,完成表格。 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也就明显,即使在赤道地区,高山的山顶也会终年积雪。地势和地形的变化会影响山地的气候,使得山地的植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这张图中,1500米以下的山脚为热带,分布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海拔1500—3000米之间的山区为温暖带,分布着灌木和林地;海拔3000—4500米之间的山区,为寒温带,分布着大片的草原;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师: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人们会生活在哪里? 生:灌木和林地还有草原。 师:我们知道热带雨林地带和终年积雪的地带都不适合人类居住,因此安第斯山区的人们主要生活在1500—4500即AC之间地带。 问: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来发展农业生产的? 过渡:自然环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那么这里的印第安人的生活又有什么特色呢? 4、生活方式 结合课本图片和内容,说说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表格。 秘鲁印第安人的生活 衣

第2课《与山为邻》教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

第二课与山为邻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同进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儿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2.课程标准 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场的分布情况,以及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积极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况。了解梯田对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掌握筑梯田种裟的科学性。 通过学习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内容,进一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哈萨克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组织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通过由浅入深、逻辑清楚的启发式设问来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 5.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的图片资料,人们滥砍树木、毁林垦荒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的毓漫画图片和录像片段“叼羊”“姑娘追”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天山牧场和哀山区梯田的资料,以及有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三、学与教的过程 叙述: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居住在平原上人们的生活情况,面在地球这个“大家庭”里,除了平原之外,还有与山为邻的“小家”。 板书:第二课与册为邻 问:请大家先说说与山为邻的“家”有哪些感受? 叙述:从刚才大家的谈论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当然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我们学习与册为邻的两个不同的“小家”----“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在上课前,大家先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绘出他们的简要平面示意图,现在就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展示:一、自然景观 问:这是两幅不同的山地景观,是学们说说它们主要的不同在哪里? 总结:“垂直的牧场”是一种自然的地理景观,而“如画的梯田”是人们们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下面就来了解生活在这两种不同自然景观下的人们的生产情况。 板书:二、生产活动 叙述:天山草场是山地,天山牧区是新疆的主要畜牧区。居住在那里的主要是哈萨克族人民,他们以放牧为生,而且充分利用天山的草场资源安排出的牧业生产活动,成为天山畜牧业的一大特色。 展示:哈萨克族人图片。 问:请根据黑板上的图,讲一讲“四季放牧”。 叙述:夏季是特区的“黄金季节”,牧民们主要生活在高海拔的夏季牧场。夏天过后,天气逐渐转冷,于是牧民们向山下的牧场转移,到深秋的时候,就进入低海拔的春秋牧场。 展示:在“针叶林带”和“荒漠”之间的草地上写“春秋季牧场”。 叙述:在这里牧民们停留的时间很短,他们要在大雪封山之前赶到山谷的冬季牧场。到了第二年春天,牧民们又会返回到“春秋季牧场”。因为大雪先在这些低海拔的牧场融化了,绿色的青草长势喜人。然后逐渐往高海拔处慢慢融化。问:大家想一想哈萨克人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其中包含哪些科学道理? 承转: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如画的梯田”的生产情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二课与山为邻教案人教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二课与 山为邻教案人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从内容来说,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自然环境的要素及各要素的特征,这就为本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课时主要通过呈现不同的图表和地图,锻炼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各自信息分析能力从而掌握本课的重点。 从对象来说,七年级学生从求知欲和好奇心,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但是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思考问题比较简单,比较片面。为此,教师应侧重全面引导,锻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 (二)教学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共产党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教学 薯片—马铃薯—问:你知道它的故乡在哪里吗?(南美洲安第斯山区) 你了解安第斯山脉吗?你了解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吗?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探寻马铃薯的故乡秘鲁安第斯山区。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1、地理位置

出示《世界地形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到安第斯山脉,并描述安第斯山脉的位置和走向。 位于西半球,大部分在南半球,全长近9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被称之为“南美洲脊梁”。呈南北走向(山脉、河流特定的描述方法)几乎与南美洲西海岸平行。 下面,我们以南纬5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为例,来分析安第斯山脉不同高度自然景观的变化。 仔细观察教材P65图3-20,完成表格。 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也就明显,即使在赤道地区,高山的山顶也会终年积雪。地势和地形的变化会影响山地的气候,使得山地的植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这张图中,1500米以下的山脚为热带,分布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海拔1500—3000米之间的山区为温暖带,分布着灌木和林地;海拔3000—4500米之间的山区,为寒温带,分布着大片的草原;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师: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人们会生活在哪里? 生:灌木和林地还有草原。 师:我们知道热带雨林地带和终年积雪的地带都不适合人类居住,因此安第斯山区的人们主要生活在1500—4500即AC之间地带。 问: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来发展农业生产的? 过渡:自然环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那么这里的印第安人的生活又有什么特色呢? 4、生活方式 结合课本图片和内容,说说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表格。 秘鲁印第安人的生活 衣 食 住 行 羊驼为秘鲁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秘鲁人并没有一味的沉浸在眼前的喜悦中,而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要保护羊驼,建立羊驼保护区。(视频) 师:说明当地人民不仅利用了资源而且保护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同步练习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 山为邻》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对生活在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生活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有()①玉米和马铃薯是主要粮食 ②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 ③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④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种植稻米、玉米等农作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阿尔卑斯山成为旅游热点地区的自然原因有()①是世界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②夏季景色优美,气候凉爽 ③冬季日光充足,滑雪条件好④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3.安第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是( ) A. 水稻 B. 椰枣 C. 小麦 D. 玉米和马铃薯 4.旅游业给瑞士带来了财富,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瑞士人对_________ 倍加厚爱( ) A. 旅游设施 B. 冰川快车 C. 生态环境 D. 河流湖泊 5.下列观点你赞同的是( ) A. 发展山区必然要破坏环境 B. 我国所有的山区都可以吸取阿尔卑斯山区的发展模式 C. 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D. 修筑梯田可以解决我国山区农民的增收问题 6.安第斯山脉从南到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000千米,被称为( ) A. 科迪勒拉山系 B. 南美洲的桥梁 C. 大地的骨架 D. 南美洲的脊梁 7.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有( ) ①旅游设施精良,服务细致入微②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自然风光独特 ③交通条件便利④瑞士人素养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安第斯山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山体表面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依次是( ) ①热带雨林②低缓山坡的草地和林地③高山冰雪带④高山草地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②③ 9.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当地人被称为“大山之子”的是( ) A. 法国 B. 德国 C. 意大利 D. 瑞士

人教版七年级上《与山为邻》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二课 与山为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桐乡四中杨慧敏 [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b5E2RGbCAP [教材分析] 《垂直的牧场》一一重点介绍山区的游牧和“转场”文化。游牧是一种逐水草而居的牧区生活方式。在山体的不同部位,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导致水热状况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同时自然景观也随季节变化而不同。为了获得丰富的牧草,哈萨克牧民充分利用天山的草场资源安排牧业生产,形成“四季放牧”的山地畜牧业特色,“转场”也用此成为当地的文化景观。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要协调好人地关系,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plEanqFDPw [教学目标] 1. 1.通过收集山区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DXDiTa9E3d 2. 2.初步掌握分析天山垂直牧场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学会尊重异乡人们的文化。 3. 3.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RTCrpUDGiT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思路] 学生通过课外书、电视、电影、网络、旅游、对山区的景观、生产、生活有所了解,从学生已知入手,再到天山垂直牧场的学习,从一般到特殊,由浅入深。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探究,提岀问题,互相探讨,共同解决。5PCzVD7HxA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山区。看看与山为邻的人们是 怎样生产和生活的。jLBHrnAlLg [新课教学] 教师: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有关山区的资料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归纳一下山区与平原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1.优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劣势:地表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土壤不肥沃,降水量少。XHAQX74J0X 教师:展示图1—— 1山区景观图图1—— 2山区景观图图1—— 3山区景观图图1—— 4山区景观图图1 ——5山区景观图LDAYtRyKfE 老师:山区的自然条件与平原相差很大,他们的生产跟平原也不一样,你认为山区可以从事哪些生产?学生:思考后回答:种树、种茶、畜牧业、开矿' …… 老师:同学们为山区人民岀了好多点子。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山区人民生存的自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岀了美好的生活图景。今天我们就到天山山区 看一看,当地人民是如何利用山地特色进行生产与生活的?Zzz6ZB2Ltk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