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2-40版块一钟炜网选)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丁家清)

(22-40版块一钟炜网选)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丁家清)

(22-40版块一钟炜网选)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丁家清)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创新教育

2015.1231

一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安徽庐江县白山中学一一丁家清

一一微课是指利用最短时间,通过视频录制一个碎片化的知识点二考点或作业题二考试真题二模拟题的一种微型的课程制作,授课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的网络在线视频教学.上学

年,我进行了微课的实践与探索,尤其是对于数学复习的微课制作进行尝试,以此推进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于微课的感悟.

一一一二制作微课能弥补学生学习之不足

微课呈现的现代数学复习方式不再是传统的 粉笔+黑板 的讲授,而是新型的多维的教学方式.利用微课,可以使数学复习内容呈现更直观二表达更通俗易懂.微课是针对一些特定的知识点或者某个题目录制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在课堂上没有掌握好知识点或解题方法的学生,可在课后通过微课进行学习掌握.对于已经掌握的学生,可在课后通过微课视频进行复习巩固.

微课为学生提供了课后自主学习的土壤,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线学习,按需选择复习,既可查漏补缺,又可强化巩固知识体系,还可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课外知识延伸和学习的最好载体.微课的研发,能够优化数学复习课堂,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二分析问题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可控性的补充和拓展.小而微的复习模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某一知识点或试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同时可以通过设置评论让学生及时反馈,就某一复习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形成学生之间二学生与教师之间在线的交流与探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一一二二制作微课能弥补教师教学之不足

对于课题组教师而言,可以运用PPT 制作课件,录制视频制作微课,将每一节的知识点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微小学习片段,通过网站上传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这种微课制作的过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

成长.教师通过选取微课课题,分清教学目标和内容,针对概念教学二辨析判断二典型例题,经典习题二试卷评析等,选择其一设计微课教学,加深了教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把握,促使教师吃透教材.

在准备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师还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要深入研究学情,做到了解学生的薄弱知识点,讲透彻每个知识点和题目,准确把握教学节奏二控制语速快慢,锻炼自己授课的语言艺术,要求简明扼要二逻辑性强二通俗易懂;讲解过程要流畅,言语具有感染力等,这些对于提高教师知识讲解和总结的能力有促进作用.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师学习了相关的软件操作,掌握信息技术,便于相互学习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教师为了制作精致的微课视频,需要查阅资料充实内容,不仅开拓了教师的视野,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观念二技能的迁移和提升,从而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微课制作中,教师追问二思考二解决问题,成为学生复习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微课教学,对于教师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能够帮助教师专业成长.一一三二制作微课能弥补教学教研之不足

微课是教学知识积累二教研和交流的最好形式之一.合理使用微课课题研究,既可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也可提高教学研究的效果.现在的微课,不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视频实录,它反思和修正了教学资源的不足,构建了一种微课平台,实现了教学研究的发展.课题组的推动,满足了微课资源的共享二应用二研究,形成了网络

资源的选择性开发.通过学校网站展播二点击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定期组织微课的观摩二学习二反思二研讨等活动,是推进校本教研的新模式.

在微课制作中,经历着 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再反思 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也在不断提升.通过课题组的微课制作反馈的研究成果来看,使用微课教学比不使用微课教学更有效果,优秀学生可以巩固复习数学知识,中等学生可以学习课堂上教师没有复习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学困生可以利用微课查漏补缺,补习自己的薄弱知识环节.微课视频,可以在网络上随时观看交流,给教师提建议,弥补了教学教研的不足.

微课还可以在教学教研中进行运用.一是可以利用微视频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培训,时间短且直观形象吸引成人学习,利于自我探究二同事交流,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二是可以利用微课对教研进行协同备课,通过教师推荐的视频案例进行观摩,深入交流研讨,教师编写和协同修改微课,以期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结果,撰写个人反思,发布个人教学微课,总结教研收获.数学复习微课形式各不相同.在微课教学中要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特点,体现学科的特色,让微课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将微课有效地应用在数学复习中是教学发展的趋势,学生可以借助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后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补漏.微课是促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自我提升,达到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

高中数学导学案 等差数列

2.2 等差数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归纳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由学生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应用的实践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通过类比函数概念、性质、表达式得到对等差数列相应问题的研究。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之间的联系。 难点: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四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女子举重奖项设置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推导。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教学设想 [创设情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在日常生活中,人口增长、教育贷款、存款利息等等这些大家以后会接触得比较多的实际计算问题,都需要用到有关数列的知识来解决。今天我们就先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 [探索研究] 由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答案: (放投影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0,5,____,____,____,____,…… 2012年,在伦敦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48,53,58,63。 水库的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理水库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c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18,15.5,13,10.5,8,5.5 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金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寸期).例如,按活期

汇总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doc

教学案例 我所带的是高二(2)班,她是个庞大的班级,有56名学生。 在第一周上课的几天里,我渐渐的发现一名“怪”学生——张勇明。这名学生坐在教室正中间第二排的位置上。这样的位置是老师能看到的最佳位置,就在老师眼皮底下。上课时,其他这种位置的同学慑于被老师盯上,一般都规规矩矩的坐着,认认真真的听课,而这位同学却不然,他好象一点也不怕被我盯上。 上课时,先是看着黑板听一会儿,然后就弯下腰半趴在课桌上什么也不看,懒懒的样子,不知道在干什么。下课后我走到他跟前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他笑着摇摇头说没有。 课后(2)班主任周老师告诉我,其实那个学生的数学基础挺扎实的,只是有些懒不能长久坚持下去,应该多注意多关照一下。 在以后的上课中,我在提问其他同学问题的时候,也有意无意的去提问他。课后,走到他跟前问他有没有不清楚的问题。 渐渐的在以后的课堂上,这位同学半趴在课桌上的次数少了,当讲到关键处时,我也能看到他在集中精力听。而且我还发现他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提前预习书本内容,提前做课后练习及习题。有一次我讲四种命题的关系,下课后我走到张勇明跟前,看到他已经把下一节充分必要条件的练习题做过啦,而且准确无误。 中段考试成绩出来了,张勇明的数学考了75分(满分150分),全班第一名。其中有一道数学大题难度较大,我曾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过,可是只有张勇明一个学生作对,其他做对的同学寥寥无几。 由此,我体会到:由于(2)班大部分同学基础比较薄弱,而高中阶段新内容新知识的接受又需要以前所学内容做铺垫,而以前的知识又没真正掌握,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以致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多数同学听的蒙蒙胧胧似懂非懂。 针对这种现象,我要求同学做到:(1)把以前的数学课本从家里找到带到教室来,放在课桌上有意识的经常翻一翻。这样有些没记住的公式或不熟悉的公理定理就能记住了。(2)同学们作课堂笔记的时候,对于涉及到的旧知识内容如果不了解,那么也要做笔记。这样易于查漏补缺,新旧内容一起巩固并掌握。(3)当天事情当天做。每天上完新课后,若有不懂的问题争取当天解决,或者问我或者问同学。(4)经常复习巩固。 高二(班)路玉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及案例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应问题1. 第三边c 是确定的,如何利用条件求之? 首先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 教学情境二 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定理的推论 对应问题2 公式有什么特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等式为二次齐次形式,左边的边对应右边的角。主要作用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对应问题3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由学生推出)

222cos 2+-=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 cos 2+-=b a c C ba [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个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 中,C=90,则cos 0=C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教学情境三 例题与课堂练习 例题.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⑴解:2222cos =+-b a c ac B =222+-?cos 045=2121)+-=8 ∴=b 求A 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cos 2221,22+-=b c a A bc ∴060.=A 解法二:∵0sin sin sin45a A B = 又 a <c ,即00<A <090, ∴060.=A 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 的取值范围。 课堂练习 在?ABC 中,若222a b c bc =++,求角A (答案:A=120°) 教学情境四 课堂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3)正、余弦定理从数量关系的角度解释了三角形全等,已知边角求做三角形两类问题,使其化为可以计算的公式。 习题设计 1. 在?ABC 中,a=3,b=4,?=∠60C ,求c 边的长。 2. 在?ABC 中,a=3,b=5,c=7,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 3. 若sin :sin :sin 5:7:8A B C =,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的大小。 4. △ABC 中,若()222tan a c b B +-=,求角B 的大小。 5. ?ABC 的三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设向量(,)p a c b =+,(,)q b a c a =--,若//p q ,求角C 的大小) (本案例由河北师大附中 刘建良设计,由汉沽五中 纪昌武 在目标设计和习题设计方面略作改动) 编写要求: 1、页面设置:A4,上、下、左、右边距都为2cm ;教学课题:小四宋体加粗;问题设计:课本上没有的有价值的情境、问题、例题、习题用五号黑体字,并简要说明设计意图。其他都用五号宋体。“目标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习题设计”要加粗。 2、目标设计主要写知识目标的设计。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可测性。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及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 及案例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教学情境一:(问题引入)在 ABC中,已知两边a,b和夹角C,作出三角形。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应问题1. 第三边c 是确定的,如何利用条件求之 首先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B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 教学情境二 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定理的推论 对应问题2 公式有什么特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等式为二次齐次形式,左边的边对应右边的角。主要作用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对应问题3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由学生推出) 222cos 2+-=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cos 2+-=b a c C ba [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个角。

高中数学导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高中数学导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7-07-07T15:44:14.26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5月上作者:闵呈玉 [导读] 为了让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能够日趋完善,对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操作中的问题有必要讨论并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摘要:随着课程标准的的实施,新课程理念更加广泛深入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其特有的新颖性、实用性、高效性和易操作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为了让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能够日趋完善,对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操作中的问题有必要讨论并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学案;问题;对策 使用导学案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是目前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的特点是以“导”为主,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在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导学案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且也已经应用于我国较多的中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几年来,笔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尝试着实行导学案教学,自感收获颇丰,下面就导学案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实施导学案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在导学案编写过程中的问题 在编写导学案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各个班学生的层次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个班上的学生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编写导学案时在“必做题”和“选做题”上要大做文章,真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任务、有收获。但我们在这一块做的不是很好,没有真正区分开,在题量上课时过多,题型偏难,导致普通班学生在使用上丢弃很多,浪费资源,效果较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学案的设计欠针对性 很多导学案把教材上的例题放到学案上,有的学生在导学时,不独立思考,直接照本抄,这样,学案的实效性不强。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自学的角度来编写设计,但我们编写的部分导学案忽略了这一至关重要的点儿,把它设计成教师自己的教学过程,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没有立足于学生,没有从学生学习的实际考虑,来帮助和促进他们的学习。 教师要明确教学要点以及课堂教学的训练目标,在此基础上创设出质量更高的导学案,并且深化大家对于教学知识的理解与领会。不少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都不够细致,随便选取几个随处可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让导学案的设计更具针对性。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那些真正能够锻炼学生思维与知识掌握的问题,这样的学案导学才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 (2)导学案不能及时收交批阅 学生前天预习,第二天就立刻有课,不能及时收上来批阅,以致不能了解学生的学情,课堂上不能针对性地讲解。 (3)导学案中习题不能做到精选 主要是容量过大,一天六七门课都要求头天预习完成导学案,这就需要导学案简单易懂紧扣课本,半小时完成一份导学案最佳。所以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内容不宜过多。 2.在导学案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大多数高中学生由于在初中学习时是依靠教师的密集型知识讲授,并且通过课后的反复练习来将数学知识进行巩固。但是在进入高中后,数学知识的密度进一步增大,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中数学的教材也相应地变得复杂很多,因此教师为了进行较好地教学,开始使用导学案模式来进行教学。但是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不习惯于这种教学模式,因此在进行导学案使用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1)课前部分学生不能自觉地通过导学案进行导学,这样就不能按时完成导学案;(2)大部分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习惯,遇到的问题,不讨论,不查阅资料,也不问同学和教师; (3)学生不爱回答问题,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一个课时的任务往往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4)学案设计的题目,部分学生不去思考,不主动与别人合作学习,只是坐等别人做完后抄袭、应付检查;(5)利用导学案组织教学时,只有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参与回答、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6)由于部分学生的导学案是抄别人的,回答问题时只是把答案念出来,说不出理由;(7)课上展示交流时,学生分析问题模糊,语言表达不清,声音不够响亮;(8)课堂展示时,容易的题目争着讲,难的题目都不讲;(9)回答问题不积极,会的学生不想发言,不会的学生通过读答案反而积极发言;(10)在小组合作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导学案的使用与课堂小组合作密切相关的。但各班小组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组过大;不能做到优势互补;小组管理流于形式;小组内责任不明确;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实质的理解不到位等。小组活动上存在的问题:小组活动重形式,轻内容,缺乏实质的合作;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处理不恰当。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力度不够;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倾向性等。 二、针对导学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导学案编写过程中的对策 导学案编写应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力量,为了确保导学案编写质量,分五个步骤进行操作。第一步,是任务分配,备课组长按课时合理分配教师编写导学案课时内容及课时数。第二步,是内容编写,教师独立编写导学案初稿。第三步,是集体讨论,备课组讨论教师编写的每一课时的导学案内容。第四步,是内容修改,编写教师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修改,并再次征询同组教师意见。最后,是学案定稿,教师根据集体讨论结果最后定稿,上传备课组长排版打印分发使用。由于导学案的定稿经过了备课组教师的集体备课环节,所以有的教师就认为已经“集思广益”了,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即使不是使用自己负责编写的学案时也不再认真单独备课,而是满足于已有的现成的导学案。但是各个班级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果完全以学案为唯一抓手,搞“一刀切”,把一张导学案当成“放之

[数学教学,高中]高中数学教学之我见

高中数学教学之我见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及应用。体会其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继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会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教学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抛弃“教师一统天下”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其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和信息,进行计算和推理,可以提供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在新课程理念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更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吃透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讲解教材,始终是中学数学教研教改的焦点。下面简要谈几点见解和认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参与意识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近半个世纪来,中国的教育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影响了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情境教育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是非常有趣的,数学不只存在于课堂上、高考中,数学的价值是无处不在的。情境教学能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一种不断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活动。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新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满足,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 二、拓展教与学的资源 信息时代,网络为师生提供了新的学习资源。新的课程资源除课本外,还有网络资源,地方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网络,网络课程资源是对课本的重要补充。许多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课题,都需要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目前,查找资料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无疑是网络。

【免费下载】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设计 一、课题: 简单的线性规划课题 二、姓名:岳伟单位:木头凳高级中学 三、教材在本章节中的地位及作用 1.“简单的线性规划”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基础上,介绍直线方程的一个简单应用,这是《新大纲》中增加的一个新内容,反映了《新大纲》对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视,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应用性. 2.本节内容渗透了转化、归纳、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是向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观察、作图等能力的好教材. 3.本节内容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并能给出解答.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 新.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建立线性规划模型 2.教学难点: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并准确给出解答. 解决重点、难点的关键是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利用图解法求得最优解.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教学应指导学生紧紧抓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将实际问题数学化、代数问题几何化.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节课采用启发引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着重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品质. 2.教学手段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根据本节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以及作图的复杂性,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加教学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形象性,本节课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直观、生动地揭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以及图形的动态变化情况. 七、学生课前准备 坐标纸、三角板、铅笔和彩色水笔 八、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图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篇一:高中数学备课模板《空间中的垂直关系》教学计划- 1 -- 2 - - 3 - - 4 - 篇二:高中数学教案模板(1) 课题: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学校莱钢高中姓名李红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由图象求解析式的方法,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并研究性质;(2)体验实际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问题的过程,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3)让学生体验一些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建模、分析问题、数形结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难点:将某些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三、教学方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本节课的内容是三角函数的应用,所以应让学生多参与,让其自主探究分析问题,然后由老师启发、总结、提炼,升华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周期性变化规律的现象,昼夜交替四季轮回,潮涨潮散、云卷云舒,情绪的起起落落,庭前的花开花谢,一切都逃不过数学的眼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学的眼睛洞察我们身边存在的周期现象-----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二)典型例题(1)由图象探求三角函数模型的解析式例1.如图,某地一天从6~14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近似满足函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求这一天6~14时的最大温差;(2)写出这段曲线的函数解析式意图:切入本节课的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同时以设问和探索的方式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做好基础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参与后续教学活动。解:(1)由图可知:这段时间的最大温差是20?C;(2)从图可以看出:从6~14是y?Asin(?x??)?b的半个周期的图象,∴ T ?14?6?8∴T?16 2 2? ∵T? ? ,∴?? ? 8 30?10?A??10??A?10?2又∵? ∴? b?20??b?30?10?20 ?2? ∴y?10? 8 x??)?20 3? ??)??1, 4 将点(6,10)代入得:∴ 3?3????2k??,k?Z,42 3?3? , ,k?Z,取?? 44 ∴??2k?? ?3? ∴y?10x?)?20,(6?x?14)。 84 【问题的反思】:①一般地,所求出的函数模型只能近似刻画这天某个时段的温度变化情况,因此应当特别注意自变量的变化范围;②与学生一起探索?的各种求法;(这是本题的关键!也是难点!)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有学生动脑分析,

人教版高中数学《圆的一般方程》教案导学案

圆的一般方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掌握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能将圆的一般方程化为圆的标准方程从而求出圆心的坐标和半径;能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导出圆的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 使学生掌握通过配方求圆心和半径的方法,熟练地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导出圆的方法,熟练地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导出圆的方程,培养学生用配方法和待定系数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通过对待定系数法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1.重点:(1)能用配方法,由圆的一般方程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2)能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导出圆的方程. (解决办法:(1)要求学生不要死记配方结果,而要熟练掌握通过配方求圆心和半径的方法;(2)加强这方面题型训练.) 2.难点: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并加以记忆.) 3.疑点:圆的一般方程中要加限制条件D2+E2-4F> 0. (解决办法:通过对方程配方分三种讨论易得限制条件.) 三、活动设计 讲授、提问、归纳、演板、小结、再讲授、再演板.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讨论了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 ,现将展开可得x2+y2- 2ax-2by+a 2+b2-r2=0 .可见,任何一个圆的方程都可以写成 x2+y2+Dx+Ey+F=0.请大家思考一下:形如x2+y2+Dx+Ey+F=0的方程的曲线是不是圆?下面我们来深入研究这一方面的问题.复习引出课题为“圆的一般方程” ( 二) 圆的一般方程的定义 1.分析方程x3+y2+Dx+Ey+F=0表示的轨迹 将方程x2+y2+Dx+Ey+F=0左边配方得: (1) (1) 当D2+E2-4F>0 时,方程(1) 与标准方程比较,可以看出方程半径的圆; (3) 当D2+E2-4F<0 时,方程x2+y2+Dx+Ey+F=0没有实数解,因而它不表示任何图形.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方程x2+y2+Dx+Ey+F=0的轨迹分别是圆、 法. 2.圆的一般方程的定义 当D2+E2-4F> 0 时,方程x2+y2+Dx+Ey+F=0称为圆的一般方程. ( 三) 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 请同学们分析下列问题:问题:比较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2+Bxy+Cy2+Dx+Ey+F=.0 (2)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doc

高中数学《诱导公式》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B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其主要内容是公式(一)至公式(四)。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是公式(三)。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 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案背景: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 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 因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借助单位圆探究诱导公式。 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锐角三角函数。 教学重点:诱导公式(三)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诱导公式的应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情景设计: 一.复习回顾: 诱导公式(一)(二)。 角(终边在一条直线上) 思考:下列一组角有什么特征?()能否用式子来表示? 二.新课: 已知由 可知 而(课件演示,学生发现) 所以 于是可得:(三) 设计意图:结合几何画板的演示利用同一点的坐标变换,导出公式。

由公式(一)(三)可以看出,角角相等。即: . 公式(一)(二)(三)都叫诱导公式。利用诱导公式可以求三角函数式的值或化简三角函数式。 设计意图:结合学过的公式(一)(二),发现特点,总结公式。 练习 (1)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小组研究讨论,得到新公式。 (学生板演,老师点评,用彩色粉笔强调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公式。) 三.例题 例3: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 (2) (3) (4) 例4:化简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练习: (1) (2)(学生板演,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观察公式特点,选择公式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将任意角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体现转化化归,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应用解决问题。

(新)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5),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知识的体系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不仅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也为以后学数列的求和,数学归纳法等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与方法,等比数列的概念与通项公式。 (2)教学对象:高二理科班的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表现欲较强, 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片面、不够严谨。 (3)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学生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并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2-08-17T11:15:35.373Z 来源:《新疆教育》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马丽丽 [导读]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河北省任县中学马丽丽 〔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活动的素材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1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是有效地上好课的必要前提,教师面对的是富有个性,具有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如果教师以千篇一律的教学行为、统一僵化的教学策略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去设计课堂,学生的创新就无从谈起了。 我们设计数学课堂时,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面对数学概念、规律、实验,教师和学生应如何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即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教学设计还应体现创造性,所谓创造性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并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结构的材料,这些材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所以他们积极动手操作、实验、主动探索和发现,这样他们获得的知识不是空洞和抽象的,而是丰富和具体的,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因而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应为此设计、组织相应的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应答性学习环境。 2 教学模式要灵活 一堂好课,往往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恰到好处的结果。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就是要努力寻找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才能实现其控制与调节,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以达到预期目的。 在这方面,容易出现这样错误的做法,那就是搞“教师中心论”,搞“填鸭式”教学,把学生始终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自主、探究和合作”。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定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堂。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一种互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3 教学过程要有效 3.1面向全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课改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合情合理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3.1.1从“ 疑”到“动”,激发学习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更是创造的基础。有疑问才有活动的动力,创造的激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1.2以“动”促“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一节好课就是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顺利地直观地完成预设目标。 3.2关爱学生,重视情感,提高学习效率。 3.2.1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让学生从数学教学活动中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在民主的氛围中,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才会得到尊重和保护,学习的有效性才会得到提高。 3.2.2精心设计练习,调节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有效性。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我们教师探讨的热门课题。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数学导学案

§3.1.2 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一) 班级:二年级 组名:数学 设计人: 审核人: 领导审批: 学习目标 1. 掌握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律,能进行简单的代数式化简; 2. 理解共线向量定理和共面向量定理及它们的推论; 3. 能用空间向量的运算意义及运算律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中的问题. P 86~ P 87,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化简:⑴ 5(32a b - )+4(23b a - ); ⑵ ()()63a b c a b c -+--+- . 2:在平面上,什么叫做两个向量平行? 在平面上有两个向量,a b ,若b 是非零向量,则a 与b 平行的充要条件 学习探究(由学生完成) 问题:空间任意两个向量有几种位置关系?如何判定它们的位置关 系? 新知:空间向量的共线: 1. 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 所在的直线互相 或 ,则这些向量叫共线向量,也叫平行向量. 2. 空间向量共线: 定理: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b (0b ≠ ), //a b 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 实数λ,使得 推论:如图,l 为经过已知点A 且平行于已知非零向量的直线,对空间的任意一点O ,点P 在直线l 上的充要条件是 反思:充分理解两个向量,a b 共线向量的充要条件中的0b ≠ ,注意零向 量与任何向量共线. 知识应用:已知5,28,AB a b BC a b =+=-+ ()3CD a b =- ,求证: A,B,C 三点共线. 精讲例题 例1 已知直线AB ,点O 是直线AB 外一点,若O P xO A yO B =+ ,且x +y =1, 试判断A,B,P 三点是否共线?

变式:已知A,B,P 三点共线,点O 是直线AB 外一点,若12 O P O A tO B =+ , 那么t = 例2 已知平行六面体''''ABC D A B C D -,点M 是棱AA ' 的中点,点G 在 对角线A ' C 上,且CG:GA ' =2:1,设CD =a ,' ,CB b CC c == ,试用向量,,a b c 表示向量' ,,,C A C A C M C G . 变式1:已知长方体''''ABC D A B C D -,M 是对角线AC ' 中点,化简下列 表达式:⑴ ' AA CB - ;⑵ '''''AB B C C D ++ ⑶ ' 111222 AD AB A A +- 变式2:如图,已知,,A B C 不共线,从平面ABC 外任一点O ,作出点,,,P Q R S ,使得: ⑴22OP OA AB AC =++ ⑵32O Q O A AB AC =-- ⑶32OR OA AB AC =+- ⑷ 23OS OA AB AC =+- . 小结(由学生完成)空间向量的化简与平面向量的化简一样,加法注意向量的首尾相接,减法注意向量要共起点,并且要注意向量的方向. ※ 动手试试(由学生完成) 练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量a 与非零向量b 共线,b 与c 共线,则a 与c 共线; B. 任意两个共线向量不一定是共线向量; C. 任意两个共线向量相等; D. 若向量a 与b 共线,则a b λ= . 2. 已知32,(1)8a m n b x m n =-=++ ,0a ≠ ,若//a b ,求实数.x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法则及它们的运算律; 2. 空间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及推论. 知识拓展 平面向量仅限于研究平面图形在它所在的平面内的平移,而空间向量研究的是空间的平移,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指“将图形上所有点沿相同的方向移动相同的长度”,空间的平移包含平面的平移.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及案例

教学情境一:(问题引入)在ABC中,已知两边a,b和夹角C,作出三角形。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应问题1. 第三边c 是确定的,如何利用条件求之 首先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 教学情境二 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定理的推论 对应问题2 公式有什么特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等式为二次齐次形式,左边的边对应右边的角。主要作用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对应问题3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由学生推出) 222cos 2+-=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 cos 2+-=b a c C ba [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个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 中,C=90,则cos 0=C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教学情境三 例题与课堂练习 例题.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⑴解:2222cos =+-b a c ac B =222+-?cos 045=2121)+-=8 ∴=b 求A 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cos 2221,22+-==b c a A bc ∴060.=A 解法二:∵0sin sin sin45a A B b = 又 a <c ,即00<A <090, ∴060.=A 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 的取值范围。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及课件

篇一: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第一章第三节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