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 读书心得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 读书心得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 读书心得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 读书心得

《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阅读体会

一、内容回顾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主要分为如下6个部分:1.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2.实证经济学3.可以通过一假说的假设的真实性来检验该假说吗?4.理论“假设”的重要性与作用.5.经济学中的某些含义问题。6.结论

在第一部分中弗里德曼认同凯恩斯的观点认为实证经济学它要解决的是“什么是”,而不是“什么应该是”一类的问题。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于任何特别的伦理观念或规范判断的,它的任务是提供一套一般化体系,这个一般化体系可以被用来对环境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作以正确的预测。规范经济学是研究“什么应该是”的问题的研究方法。然而规范经济学及经济学的技术不可能独立于实证经济学。任何政策结论都不可避免地要基于对采取某一种而不是另外一种行动将产生的影响所作的预测,而预测则必须明确或不明确地基于实证经济学。因此,弗里德曼认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的混淆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部分,作者旨在阐述实证经济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形成假说或理论,使之能够进行预测或者指导实践。在阐述过程中,弗里德曼论述了实证分析的前提,实证分析的检验以及如何科学,客观的解释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的内容从逻辑上应该从属于第二部分中对实证分析的检验。然而作者却将此板块独立成一个部分,并大篇幅的阐述以及引入大量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实证分析中对假设条件该如何看待的问题,可见此部分在实证分析中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如同该部分的小标题一样,旨在论述假设的重要性,该重要性体现在2个层面,1是假设”在表达一种理论中的作用,2是“假设”作为理论的间接检验标准所起的作用。前者意在表明,合理的假设能在理论的表达过程中,使理论简单明了而又科学严谨;后者主要表明在现实中对理论的检验往往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该理论的假设来达到目的。

第五部分通过对2大例子的大篇幅阐述主要表达的意思是如何处理和看待经济研究(或者经济模型)中的假设与现实之间的误差导致的理论结果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问题。最终强调经济假设的目的还是将影响经济变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抽象出来。

结论部分作者指出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是一种暂时被接受的、关于经济现象的概括体系。这一概括体系可以被用来对情况变动的影响作出预测。人类在扩展这一概括体系,增强我们对其合理性的信赖,及改进其预测的精确程度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受到所有知识探索的人类能力方面的有限性和社会科学中所存在的种种桎梏的阻碍。实证经济学的进步不仅要求对现有假说进行验证并加以完善,而且还要求不断地创立新的假说。

二、文章优点

见解独到,论述全面。通读此文,感觉作者站在很高的位置以独特的视角,

客观而又全面的在看实证经济这个问题。弗里德曼一开始就表明了他的观点:实证研究旨在建立理论模型,预测经济。从实证分析的最根本前提——对事物合理的逻辑分类开始弗里德曼就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描述;然后作者在合理的逻辑分类的基础上论述经济因素的变动是对某一分类在起作用,而非对与之相对的另一分类起作用,由此才建立起了合理的能够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假说,然而现实中的经济变量很难明确的区分成完全可以分割的2个部分,也就是说某一因素的变化可以说是通过作用到A引起的,也可以说是通过对B产生作用引起的,而到底是A还是B作用引起的,对分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现实世界,在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时不要片面的看待,主观臆断,妄下结论。

道理深刻,举例贴切。文中所阐述的许多内容是我们未曾想过要去思考的问题。当作者在论述是否可以通过假说的假设来验证假说的真假这个问题时,将我们的思维从社会科学牵引到了自然科学上。显然是因为自然科学的假说已被证明而且完全接受。作者举例用铅球和羽毛分别来验证重力加速度的假说及推论。很明显,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经济学,假设与现实状况必然相悖,然而,它们建立假设的目的都是抽象出主要影响因素来判定被影响因素。当现实与理想存在差距时,应该视被考察因素的具体状况来分析结果,既不能一味的盲目套用理论,也不能盲目的否定理论。

阐述客观,批判合理。弗里德曼在本文中主要对三个人进行了批评。首先是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穆勒认为:“很幸运,在价值法则中不存在任何有待于现在(1848 年)或将来的作者来加以澄清的东西;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是完美的。”这显然是错误的,价值理论中很多地方都需要补充和修正(如价格越高,需求越低)。弗里德曼认为约翰穆勒的说法是十分荒谬的也毋庸置疑。弗里德曼认为马歇尔将经济中的主体公司、集团划分为部门是不合理的。而且假设只存在完全竞争和垄断2种市场对于现在是缺乏现实意义的。但是弗里德曼最后还是客观的评价“马歇尔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来描述世界;他所追求的是为分析世界开辟道路,而不是使现实世界得到摄影般精确的再现”。这使得马歇尔的理论存在这指导性的意义。最后作者批评了张伯伦和鲁宾逊认为张、鲁的理论不存在真正的价值。他们的理论贡献主要局限于完善了人们对单个企业经济学所作的阐述,从而完善了人们对马歇尔模型含义的推导;完善了马歇尔的垄断分析,并丰富了可用来描绘部门情况的词汇构成。言下之意,就是没有做出应有的实质性的更大层次的演进。

三、不足之处

语言晦涩,表述绕口。可能是中西文化的差异的原因吧,作者在阐述很多观点的时候通常会绕几个弯子,加上阐述的内容抽象,导致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让读者不能轻易领会,再加上有些地方作者阐述机理的时候没有更加明确的解释,就更让人难以捉摸。例如:假定我们能够证明该假说与某一假设体系是等价的,并且这一假设体系中还包括了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这一假设,那么,这一假说就可以通过与它具有同样假设的那些假说在其它种类现象上的成功,而间接地获

得其合理性···正是我们在通向一个更为一般化假说的道路上迈出的一步。这句话实际上主要表达具有相同假设的假说在没被推翻前是可以互相佐证的。

另外,文中没有清楚解释的地方:在一个主要是投机性的市场中,对于价格的每日波动来说,这一概括就是不合理的。例如,一则关于增加超额利润税的谣传,对于股票市场来说,是应当看作是主要对今天的公司股票供给发生影响的因素呢,还是应当看作是主要对今天的公司股票需求发生影响的因素呢?在类似的情况下,几乎对于每一因素来说,将其划归“供给”标题之下的理由大约与将其划归“需求”标题之下的理由一样多。我想理由应该是这样的:一部分人认为征收超额利润税是对股票供给发生影响的因素,他们认为,超额利润税的增加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减少,因此会积极筹资,增加股票供给,导致股票价格下降。另一部分人认为征收超额利润税会使得股东收益减少,因此对股票的需求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每股价格下降。

经济学方法论 三年来的学习总结

其实这篇文章基本是接着上一篇《微观经济学教材浅介》,但是在坛子里看到某位大牛的文章后决意东施效颦,所以把题目改成了这个样子,当然,大牛读得是econ的phd,我是math 的under,这个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所以希望大家权当经验交流,小生谢过了。 为了不使我的上一个帖子成为太监,我还是首先继续介绍我读过的一些经济学教材,希望对大家的经济学学习能够有一定益处。在版上经常看到有同学询问几本教科书之间的优劣,或是同一本教科书之间的版本问题,抑或是询问该读原版还是翻译版的问题。在我看来,有一个好的指导自然好,但是事实上读书这个事情是需要一定的量的积累的,还有就是同一本书要不停的过遍数,古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我在大学里感受深刻,因为我学的很多课程没有什么参考书供选择,大部分情况下只有一本教科书,书后有一些习题,那么就只有一遍一遍的看了。话说回来,我的意思是,大家其实没有必要在我上面指出的后两类的问题上过分纠结,比如平狄克的教材,人大就出过至少两版,都摆在那里,其实读哪一本都好,只要读完了,就一定有收获,如果硬要在读之前就希望给这些不同的版本分出个高下,个人认为过于功利了,不适合经济学学习, 好,言归正传,在介绍完初级教材之后,继续介绍中级教材,其实这才是我一开始写作的初衷,但是如果单写中级有限的有些单薄,所以另开了帖子写初级。 1.V arian《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这本书是光华和ccer的考研参考书,同时也是不少院校财经专业的参考书,在群众中口碑最好,知名度最高,这个从其兴盛不衰的D版就可以看出来,光我自己就买过两种D版,一种纸比较光滑,书整体比较薄;另一种是今年见到的,仿轻质纸做的,书比较厚,但拿到手里比较轻,前一种印刷错误比较多,不太推荐,后一种还没细看,不好评价。这本书是那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皮经济学参考书系中的一本,这本书因为读过的人太多,所以我不想用太多笔墨,如果一言以蔽之,那么就是——必读。至于其特点,你只要认真读过一遍,就绝对能明白。这里要说的其实是它的配套参考书,官方有两本,都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一本黄皮,一本蓝皮,我看过,差不太多,有些题很有意思,比较注重考查经济学思维,值得一做。 2.尼科尔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拓展》,这书的名气可能比现代观点稍差一些,主要是它的数理推导比较严密,一开篇就是数学基础,而且提了很多中级教材忽略的加边海赛阵等内容,足见作者治学之严谨。这本书习题很好,很规范,考研的同学可以做一做。这本书有个版本问题,第六版是比较厚的那本,土黄色封面,第九版是红色封面,第六版是朱宝宪老师译的,新版是他儿子译的,我推荐英语一般的同学看第六版,好一些的直接看北大出的9ed的影印版。 3.平狄克和鲁宾菲尔德《微观经济学》,一个是MIT斯隆的教授,一个是Berkeley哈斯的教授,出的书一定不差,这本书我是大二上看得,看的是第四版,人大出的,个人认为无论从作者的文笔,还是翻译的文笔,都算一流,这个教材行文非常流畅,看着很舒服,唯一的缺点就是量化的例题及习题比较少,不适合应试,所以如果单纯应试,不推荐看这本书,但如果为加强经济学功底,很值得一读。 4.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这书早年好像是ccer的参考书,后来为了避嫌就去掉了,但是很明显有偏数理的倾向,整体内容不错,个人认为尤以第十六讲为最佳,我看过很多中级教材介绍GE的内容,但是平老师写的最好。遗憾的是这本书关于博弈论虽有三讲,但内容还是有些单薄,有很多同学说十三讲之后看不明白,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踏下心来看,总想着会不会考,会不会考,如果抱着这个心理,我觉得是无益于经济学学习的,中心做微观的老师很多,这两年题目明显有倾向于不完全和不对称信息的内容,那么十三到十五讲都是值得一看的。 再次康桑阿米达……music……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的方法论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10787723.html,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的方法论差异 作者:王志伟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04期 〔摘要〕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中的芝加哥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对今天西方经济思想 的发展以及经济政策主张的变化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作为两大学派的奠基者、旗手和领袖,在具体的经济理论、政策主张和思想方法方面却有着巨大差异,甚至是“对立的”观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论不同。哈耶克依托古典自由市场理念的、自然发展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与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们知识和信息“有限理性”的认识造成的;弗里德曼则推崇实证的经济学方法论,强调经济理论的预测功能而忽略其他方面,这为经济学各种理论模型的构造打开了方便之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多是在弗里德曼和哈耶克两种方法论方向上发展的。在我们了解和研究当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各个流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时,对其方法论同样应该给予充分关注和了解,给予恰当把握和评价。 〔关键词〕个人主义;自然发展;有限理性;实证经济学方法论;预测能力;数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091.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8)04-0085-09 〔作者简介〕(注:王志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1。)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后,作为西方国家经济学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中存在着具有代表性的两大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这两个学派对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至今天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主张的变化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和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则分别是这两大学派的奠基者、旗手和领袖。 哈耶克是新奥地利学派的领袖和主要代表人物,但他同时又是老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继承者。作为老奥地利学派奠基者和领袖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最杰出的弟子之一的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和老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弟子的哈耶克,同为新奥地利学派的两大旗手和精神领袖。 弗里德曼是新一代芝加哥学派的旗手和领袖人物。他继承了以维纳(Jacob Viner)、奈特(Frank H. Knight)、西蒙斯(Henry Simons)、明茨(Lloyd Mints)等为代表的老一代芝加哥学派的经济自由主义传统。老一代芝加哥学派的经济自由主义传统是主张自由贸易、自由工资、自由价格和稳健的货币。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特殊经济形势下,那些人却都鼓吹大规模的、

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这是一篇林老师的学生与林老师之间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这篇对话不管是对我这种跨专业的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的学生来说,都受益良多,同时也回答了我心中的很多疑惑。总体来说,本文回答了同学们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许多问题:什么是经济学方法论、什么是经济学理论、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的地位、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等但是总结起来就是一点即我们如何做学问。我想用一句话总结我的学习心得,那就是“一体、二常、三归纳、四个把握”。 一体指的是“理性”是经济学的本体,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个本体的基础上。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解释社会现象是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不以这个出发点来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就不是经济学的理论,反过来,如果以理性为出发点来观察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即使所观察、解释的现象和金钱和物资利益无关,也是经济学的理论。但是这个理性不是没有限制的,它是“一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在他所知的可能的选择方案中,总是会做出他认为的最佳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是有界的。但是在构建模型时,如果无界理性就可以很好的解释、预测现象、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引入有界理性、从而保证模型的简单明了。 “二常”指的是“常有”和“常无”。我们现在作为学生,,首要的着力点应该在于做好经济学和数学的基本训练、多看理论文献、日积月累这样才能达到林老师所说的“豁然贯通”。所谓常有就是我们心中要常有对经济学的追求。而当我们在做研究时就应该有“常无”的心态,不能把理论当作真理本身。虽然“理性”作为经济学的本体是不变的,但是选择的限制确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切忌用现有的理论来套用所要分析的现象。 而“三归纳”指的是林老师提出的“一分析,三归纳”的方法。一分析是指“本质特征分析法”,即在分析一个现象时,首先想清楚谁是这个现象的主要决策者,以及他的目标、目标的特性,他所处的环境的特性等等。而想要找到这些目标和特性,就要借助归纳的方法,包括当代横向的归纳,历史纵向的归纳和多现象综合归纳,即“三归纳”。反复交替进行分析和归纳我们才能建立逻辑的自洽,推论与现象相符的理论。 “四个把握”则是告诉我们做学问的原则以及如何成为一位对社会进步作贡献的经济学家。首先,我们要清楚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差别,在推动社会进步是,要从改变决定内生变量的外生变量入手才能有效改变内生变量,否则不仅事与愿违更有可能令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我们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强调产权和治理结构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所以不可能根本改变国企软约束的情况。其次,在外生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是近代英国十分着名的经济学家,也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其着作《经济学原理》是19世纪之前经济学理论之集大成,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经济学原理》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正如马歇尔书中写到“市场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同时起作用”,对于《经济学原理》的内容我主要有四点认识 一、均衡价格理论 马歇尔把牛顿力学的均衡概念应用到经济学中提出了“均衡价格论”,不得不说这是伟大的创举,这也为经济学借鉴其它学科的方法开创了先河。马歇尔的在《经济学原理》中确立了均衡概念在经济学分析中的核心地位,这就等于确立了价格机制在经济运行与资源配置中的中心地位,即价格的变动反映了商品稀缺程度的变化,并进一步调节着供求水平使其最终达到平衡。那么什么是均衡价格呢马歇尔认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形成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需求直接决定的,其交叉点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但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并不仅仅局限于供求决定论。马歇尔认为,价格与供求是相互作用的连锁反映,价格会影响供求,供求也会影响价格。他的论证是这样的:假设价格水平一定,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会上升到当前价格以上,生产也会随之增加。与此相反,假如需求小于供给,那么价格就要下降到当前价格一下,生产也会因之减少。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从这种相互关系出发,分析了供给、

需求和价格的函数关系。《经济学原理》强调的是均衡价格的形成,马歇尔用坐标轴的方式表现了均衡价格,即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交之点就是该商品的均衡价格(纵坐标表示)与均衡产销量(横坐标表示),这个产量点表示均衡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应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 二、经济学对象 经济科学的研究内容乃至它的命名,是在《经济学原理》问世后有所改变的。马歇尔认为,经济学不只是研究财富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主要研究影响人类日常生活事物方面最有利、最坚定的那些动机和阻力。马歇尔改变了传统思路,不再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仅仅重视对生产的研究,而是把研究的重心转向消费、需求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并且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啊。这一转变是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整个国家如何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以及这两方面行为对价值价格决定机制的学问。“经济学”一词正式取代“政治经济学”,而被广大西方经济学者所接受。 三、国民收益的分配 《经济学原理》主要是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设为先决条件,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把市场价格作为基本的信息载体和传导机制,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对物品与劳务进行供给与分配以及制定报酬。

《经济学原理》有感

《经济学原理》有感 最近,一直都在忙兼职班主任的事情,书,确实读少了不少,但是在与小师弟小师妹的交往中,我又对“经济学”这个词汇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华师经管院的招生是大类招生,我带的班级是经济学类1班。经济学类,别说对于他们,就是对于我这个理论上已经读了6年大学的人来说,都觉得十分不解。于是,他们带着很多疑问,很多困惑,很多迷茫迈入了大学校门,开始了大学的生活……作为兼班师姐,自然会面对很多来自他们的问题,比如说经济学究竟是什么,要学哪些科目,学经济学以后有什么用。后面两个问题都还挺好回答的,但第一个问题,一个本源的问题真的把我给问倒了。于是,新生进入军训后,趁着一些空闲,我端起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希望能在这本经济学的里程碑和经济学入门教程中找到答案。 马歇尔是英国近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和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他生于英格兰,18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她在剑桥任教九年,然后又到了牛津大学,1885年,他又回到了母校执教,直到1905年退休。这样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进入大学后开始学习数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而且他最有兴趣的哲学,但他最后还是选定经济学为专业。做出这个决定的重要原因是马歇尔曾走访英国的贫民区,无法忘却他所见到的贫穷和饥饿。 有人说,每一本经济学巨著,之所以流行或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符合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状态,符合各自历史条件的要求。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强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马歇尔继承了斯密的“看不见的理论”,反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他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阐述了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特别是边际效用论,形成了“折衷的理论体系”。他在这本书里建立了静态经济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他的这一著作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这本经济学著作,在马歇尔在生之年就出版了8次之多。 马歇尔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相当严密的体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一个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这本书分成了6篇。第一篇序论。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及人类需求关系的一门应用科学,认为其目的在于解救贫困和增进福利。第二篇,说明财富、价值、土地、所得、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准租、生产、消费、劳动等若干基本概念。第三篇,需求及其满足,论述消费理论。第四篇,生产要素,论述生产理论,在这一部分,讲述了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第六篇,国民所得的分配,论述分配理论。 马歇尔是局部均衡分析,即微观经济学的创始者,他研究单个市场的行为而不考虑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影响。他运用上升的供给曲线和下降的需求曲线分析收入、成本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均衡价格理论,这也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二者同时起作用的。而《经济学原理》这本著作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 好的经济学教科书能引导学生们去感受经济学家们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把握实质的判断力,以及他们恪守的自由信念和特有的乐观精神。坏的教科书却只能让学生们觉得:经济学无非就是那些画在黑板上的、不知所云的曲线。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无疑属于前者。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为什么你还应该学习经济学呢?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前言里列举了以下三个原因: 学习经济学的第一个原因是,它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有许多经济问题会激

马克_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郭钰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经济学方法论》一书围绕“经济解释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展开,也就是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确切关系是什么,这是本书最吸引我们的问题。全书大致分为四大板块:望而却步的科学哲学、从波普到新的异端、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以及最后的结论部分。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并剖析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不同学者对于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观点以及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的关系。文风简洁大气,逻辑思路非常严明。 作为一名研究生,广泛的深入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我们了解、掌握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研究及创新非常重要。本书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观点、方法,同时也对我的研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我想着重谈两点关于本书的见解:一是关于证伪主义的思考;二是关于本书的结论以及对我研究写作的启示。 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是证伪主义方法论的捍卫者,证伪主义思想成为贯穿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中心论点。甚至可以说他确定了上世纪80年代方法论研究的大部分议程,把波普尔证伪主义推向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者议论中心。所谓证伪主义,是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之所以吸引经济学的运用,契合经济学这门学科方法论上的要求,原因在于证伪主义为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容易接受的方法论规则,这种较简单易操作的方法论规则对于经济学家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然而经济学中的问题不同于研究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它牵涉的因素比较多,影响成分比较复杂,甚至包含个人的主观因素。因此将证伪主义引入到经济学理论当中难免有些局限之处。 1、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的困难首先来自奎因—杜恒的“不确定性”问题。该理论认为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总是在孤立中被检验。经济学中“不确定性”例子比比皆是,经济学中简化人类行为的复杂性的假设,如“商品的多样性”等限制条件的非现实性;收益递减在逻辑上的不可证伪性;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完全性假设,在逻辑上可证伪但在实践上的不可证伪。 2、证伪主义方法论遇到的第二个困难在于主流经济学家没有严格执行证伪主义标准,只会保护理论免于受证伪,采取防卫性的方法调整理论的假设或使用范围。现代经济学家把波普主义描述为难以吞咽的烈药,因为一旦证伪主义被严格的应用到经济学论证当中,许多经济学理论将无法存活,最后的结果就是防卫性保护。波普尔给予经济学家在众多理论中提出建议:选择那些最可证伪的命题,并试图去证伪它,如果该命题没有通过检验,就抛弃它。显然波普尔本人也在逃避这一点。 3、证伪主义方法论过于武断,即一次证伪成功便将该理论抛弃。如果将一种理论引入到时间序列当中,我们无法轻易地因为一次证伪而将它全盘抛弃,因为当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在课上学习了一些有关“实证”的知识。实证经济学就是探讨是“什么的经济学”。与之相对应的是规范经济学,也就是探讨“应该是什么的经济学”。读完这片文章之后,我对实证经济学有了一些更加具体的理解。粗略地划分,这片文章主要讲了两个方面地内容。 首先,有关实证经济学。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应该是一门客观地科学。这有些像一些自然科学,譬如化学,要研究的就是物质是由什么化学成分组成的。目的就是将物质的实际组成原原本本的揭示给大家。而实证经济学毕竟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现象是独立于研究者的价值观的。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研究者有时会不经意地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带入到结论当中,这就造成了“实证”与“规范”的混淆。经济学就是这样。而当结论发表之后,人们在判定这一结论时,也会带着自己的价值尺度,从而造成争议。而我们一般所进行的经济学研究都应该是“实证”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能够预测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影响的概括体系,而这也是经济学的科学性的要求所在。“实证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理论’或‘假说’,它能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当

然经济学的“预测“不只是对于尚未发生的事件,对已经发生但还未被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进行预测)而理论是一种实证性假说体系,它的判断标准就是实际证据。这样就是下一个方面的内容:假说。 第二,有关假说。上面提到,实证性假说体系就是理论。所以要发展出理论,就是要在现实世界重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取其抽象本质的东西。而对于社会科学,没有一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东西并不包括世界上所有的经济现象。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些已知的经济现象提出一些假说用以推测。而判断这种假说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要检验假说的预测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但社会科学无像自然科学那样提供那种可以给人强烈的可信任感的受控实验,而只能从偶然的“实验”(也就是现实发生的没有被控制的)中进行检验。可是这并不阻碍这也是种检验,且检验结果更加使人印象深刻。在这里人们容易产生的误解是认为假说中假设(假说中有含义和假设)的正确与否是判断假说是否成立的标准。这是错误的。例如书上关于台球手的例子,虽然台球手并不会进行如此复杂的线路选择,但这并不妨碍他打出我们按照他可以进行线路选择的假设而得出的预测。一种假说的假设的真实与否不能影响假说在现实事例中的应用。就如文章中关于重力加速度的例子。当然,在有些情况下在实际情况与假设有很大出入的情况下,一种假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 通过宏观经济学学习,了解了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好处就是, 能够用厂商理论和消费这行为理论去判断在微观的市场结构中, 各个主体应该怎样进行经济决策。下面是WTTWTT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篇1 我很喜欢经济。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对于一个想挣大钱的人 来说!没有什么途径能比这挣钱更快的了!所以我一开始还是很喜 欢关于经济之类的学科的! 在这个学科中,我起码知道了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的相关术 语,比如说:“GDP”,“GNP”,“NI”等术语!明白了在宏观经 济中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也知晓了什么叫“节俭悖论”知道了“奥肯定律”,“菲利普斯曲线”等。同时也知晓了什么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以及它们有怎么样的作用!虽说知道了这些,但在自己 去解释相关的经济学原理时,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所以然!总是觉得自己学得用处不是很大!记得自己大一学习网页制作时,老师告诉我们有用,可是在我们结业时,老师却告诉我们说:“你们 学的还是最基础的东西,真的要有使用价值,还是要在大二学习 更深的理论才有用处!”当时,真的感到无语!顿时心情低落万丈!明白最后也只是自己的一个学分罢了!并没有让我真的学到实用的!因为都是皮毛!就像我们数据库老师告诉我们的一样,我的教学任

务只是让你们知道这门课是怎么回事,带你们入门,至于以后怎么办,那就是你们的“F1”了!虽说,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应该主动的学习,但真的这样,中国的大学还有什么 用!?我想我们大部分人之所以上课玩手机就是这种心理:不知道自己学得到底可以干什么!对自己有没有用!老师您可能认为您上课给我们强调怎么怎么的有用,但您是站在自己系统的角度来讲的!对于我们学习宏观或者微观,我们却不是那么系统,我们只是知道我们有这门课,而且这门课也不是我们自己选的,而且我们学完之后,如果非这门专业,我们也不会接受过多的系统教育,就会出现我之前出现的那种情况!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失去学习的激情,知道学了也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静下心来,自己多看看八卦呢!所以我们只有一贯的知识,我们才能够真的明晓我们学得意义!当然,这也不是老师您所左右的!这在可以解释为何每年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失业大学生,因为他们的大学真的没有给予他们所需的,供求和需求之间隔着深深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还有的就是我们的现在宏观经济的考试模式,它给我的启发特别大。我先说一下,我这次考的不是太好,不是我学的不好,我是真的有点怀疑,这份题组合时是否真的有人在规定的时间可以在没有草稿纸的情况下做的玩,而且还可以得到满意的成绩,其实我觉得这个试卷出的题有点多!就拿计算题来讲吧!虽说都是您给的类型题,但密密麻麻的试卷上翻一页,做一下题,我并不觉得真的是给我们考试的!也更不是考察我们知识点的掌握的!我

经济学研究方法

关于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综述 一、引言 消费需求,特别是作为最终需求的居民生活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消费问题历来就是中外经济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消费经济理论在西方经过了200 年的研究,已经逐步走向成熟。我国对消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消费产品自给性强,其消费行为和心理明显不同于城镇居民。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西方经济学消费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经典的消费理论强调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凯恩斯(1936)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是由收入唯一决定的,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可以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Ct=a+b+Yt,式中C为总消费,Y 为总收入,下标t为时期;a、b为参数。参数b为边际消费倾向,b的取值范围介于0与1之间。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消费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观点:(1)实际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这里所指的收入是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现期”是指本期的收入,不考虑过去的收入以及未来的收入;“绝对”是指收入的绝对水平,而不是收入的相对水平;“实际”是指按照货币购买力计算的实际收入。在该理论中,凯恩斯强调的是绝对收入水平。(2)边际消费倾向是大于0且小于1的正数。也就是说增加的收入中消费也是增加的,但是小于增加的收入。(3)边际消费倾向本身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4)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即MPC

经济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业 姓名:李晓坤 专业:金融专业硕士 学号:220130923470

经济学方法论 方法论是对方法的理论探讨,通常可以分为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学科方法论。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方法的反思,包括方法的依据以及方法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经济学方法是人们为了研究经济问题所采取的特定活动方式。而经济学方法论是对经济学方法的理论探讨、反思所形成的一门学说。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以人们对客观经济活动的认识方法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们运用怎样的观点考察经济活动,并把认识加工成为系统化的理论结构的方法。表现在经济理论的来源与形成方式、经济理论的结构与发展方式、经济活动的基本认识方法和理论内容结构的安排方法学习经济学方法论的意义首先是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提高经济理论水平的基础,其次经济学方法论是正确认识客观经济世界的工具,学习方法论是还全面掌握和发展继承前人经济理论的必要环节。 一、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 科学方法论的领域有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数学方法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得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任何推理都具有两个部分:前提与结论。推论关系依存于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按照推理的方向性即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从特殊到特殊可以把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分为三段论、关系推理、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二难推理等等。 归纳主义是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在认识论中的系统化反映,它强调观察和系统的经验总结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归纳主义主张把知识的获得、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惟一地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认为只有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实验、观察是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归纳主义把归纳法作为发现规律、建立公理的最基本的方法。归纳主义认为,观察、实验的目的在于了解事物的属性,发现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而建立经得起客观事实检验的一般性科学理论。但归纳主义并不否认演绎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但认为演绎法只是用来证明已有知识,而不是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归纳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表现在重商主义、威廉·配第(劳动是财富之父,

归纳主义方法论和演绎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体现

归纳主义方法论和演绎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体 现 摘要:归纳主义是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在认识论中的系统化反映。它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比如16~17世纪的重商主义学派、古典学派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19世纪后期的德国历史学派,20世纪的经济计量学,宏观经济学等。演绎主义强调演绎方法是获取知识、建立理论的基本方法。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派在研究方法、理论内容等方面都体现出归纳主义方法论的基本主张,比如,重商主义学派,古典学派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19世纪后期的德国历史学派,20世纪的经济计量学,宏观经济学等。 关键词:归纳主义重商主义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德国历史学派演绎主义重农主义李嘉图西尼尔奥地利学派 一.归纳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表现 归纳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观察是建立理论陈述的基础。它是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在认识论中的系统化反映,它强调观察和系统地经验总结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归纳主义主张把知识的获得、科学理论的形成等都惟一地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认为只有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得到的知识才是可靠的。它要求在观察时摒除头脑中一切先入为主的见解,反对在进行观察、实验之前对观察对象的性质做出任何预先的判断。[1] 归纳主义方法论对经济学家们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起到重要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派在研究方法、理论内容等方面都体现出归纳主义方法论的基本主张,比如,重商主义学派,古典学派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19世纪后期的德国历史学派,20世纪的经济计量学,宏观经济学等。 重商主义是16~17世纪封建主义解体之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重商主义抛弃了西欧封建社会经院哲学的教义和伦理规范,开始用世俗的眼光,依据商业资本家的经验去观察和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重商主义理论和归纳主义出现在同样要求摆脱几千年来宗教圣典对人们的思想束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它使科学面向生活,使重商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带上归纳主义色彩。早期的重商主义,主要通过经验总结来提出自身的理论见解和政策主张。通过总结商业资本的经营实践,来反映在获取商业利益和国家利益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把人们对经济活动规律认识的来源定位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之中,开始了以实践经验为基本来源建立经济理论的时代。 威廉·配第是最早使用归纳方法的英国经济学家,他第一次系统地讨论了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并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经济现象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方法论方面,他认为社会发展有其客观的自然规律,他力图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不仅把研究的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把劳动和土地看作是财富的本源,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而且通过对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探讨了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在商品的价值、价格、货币以及工资、地租、利息和低价等问题上提出了独创性的见解。[2]他的经济学著作在论述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主要经济问题时,力求探索经济现象产生的自然基础。他以培根所创始的经验科学的方法(即依据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等方法)为根据,提出“对于人口、土地、资本、产业的真实情况的认识方法”,用计量作比较,用数字作语言,阐明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规律,写出《政治算术》这本名著。配第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则是要说明经济现象的一般规律,他要解决的问题比重商主义更深一步。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亚当·斯密继承配第的方法论传统,建立了古典经济学,他的方法表现出二元特征,即科学抽象法和现象描述法并存。斯密研究方法的二重性是同他的二重的研究任务相联系的。“一方面,他试图深入资产阶级社会的内部生理学,另一方面,他试图既要部分地第一次描写这个社会外部表现出来的联系,又要部分地为这些现象寻找术语和相应的理性

我读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感悟、读后感)

我读经济学原理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让我受益匪浅,感悟颇多。俗话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反映出家庭、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状况,也深刻揭露了状况背后的规律和原理,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思考,也有助于我们培养缜密的思维和获得更加宽阔的视野。 我来谈谈自己对本书较为感兴趣的部分。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第一条就是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是一个不管从经济学还是从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得出的理论。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你从生活中来看,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要决定如何配置自己的时间,有一个小时,是用来学习,还是用来游玩?如果是用来学习,是做英语阅读,还是细读经济学课本?我们要做的选择很多,正如高考时选择要读的大学和专业,当大学时光走近尾声时,我们又面临着考研、直接工作、出国留学等多种选择。拓展到一个国家面临的选择,其实比个人的少不了多少,例如“大炮与黄油”之间的抉择,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是要用在保卫国土免受侵犯的国防上,还是要多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这并不易于得出结论。还有效率与公平间的抉择也是我们时常关注的话题。当然了,我们的每一种选择都要为此付出代价。这就引入了书中提出的机会

成本,即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还是拿我们自己来说,我们选择学习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如果我们把上学的时间用于其它事情,这又是另外一个局面。我们选择则做一件事而放弃做的另一件事可以说是我们投入的成本,所以在做一件事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这件事是否值得去做。 这本书讲的经济学十大原理通俗易懂,它很有效地联系我们周边生活讲述理论知识,不乏味的同时也不费力。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考虑边际利益可以使我们做出的决策更加明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这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贸易可以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它既可以使我们享受更多品种的物品,还可以让我们自己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当然也不能忽略政府这双“看得见的手”对经济起的积极的调控作用。 经济学原理还讲了更为深入的理论,这在我们学习专业知识时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当然,学习经济学,细读经济学的著作,其作用不仅仅在扩充我们的知识上,还在于培养我们思考问题的能力上。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0.2 Research Methodologies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Induction Constructing general theories on the basis of specific observation. Deduction Using a theory to draw conclusions about specific circumstances. Positive statement A value-free statement which can be tested by an appeal to the facts. Normative statement A value judgment.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Cross sectional Longitudinal Experiment Survey Case study Grounded theory Ethnography Action research Sampling Secondary data Observation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Research philosophy Research approaches Research strategies Time horizon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The research process ‘onion ’ Mark Saunders, Philip Lewis and Adrian Thornhill 2003 Research onion process Positivism Realism Interpretivism Deductive Inductive

(完整word版)《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这篇文献是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1953年的出版的《经济学论文集》中的一篇,文章给我的总体感受是很好的,深入浅出,意味深长。开篇从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入题,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实证科学、规范科学及方法技巧这三者的混淆是很普遍的,并成为众多错误的根本原因,对这三者的讨论对确认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特的实证科学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主要讨论在创建凯恩斯意义上的‘独特的实证科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方法问题。”严格的说就是研究怎么样判定一个假说或理论是否应该纳入到实证科学的范畴,即‘是什么’的系统体系。这种普遍的混淆极大的妨碍了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的发展进程。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规范经济学的混淆是难以避免的,理论是研究者们的成果,其关注的问题也和他们自身有关,他们的研究来源就是经验之内和力所能及的那么一个圈子了。经济学的争论也是源于此,夹带着自身的主观和不那么完美的客观,那些自诩为专家的意见分歧相当大,很难保证他们的结论是不偏不倚的。这里所说的绝不是完全意见一致就就是好事,从天文学的发展就能看出了,地心说到日心说就是很好的例证。从文章的观点来看,在‘实证分析’中,研究者很倾向于调整相应的实证结论已支持自己先入为主的成见,同事拒绝那些有悖于自身的规范分析的结论。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与任何伦理立场及规范判断的,重点在于是什么,既一种客观的科学,与资源科学并无二致。 但是作者认为哪并不是根本差异。 规范经济学及相关经济学方法不能独立于实证经济学,任何结论都会有基于某种行动产生的预测,这种预测或多或少是根治与实证经济学。另一方面,政策结论与实证结论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文章提到了关于最低工资立法的问题,各方的争论都有其现实意义,就算是普遍接受的最低工资问题上也存在迷糊的差异,我从文中发现,那些争论者过于关注政策所导致的新问题,再加上政治和社会影响,要达成完美一致是几乎不可能的,最终立法成功,必会有新问题的产生,我的看法是,只要政策的效果是使立法前的微观个体的状况变好,并没有使某些个体的状况变差,这项立法就是值得的。 西方政策上的分歧大抵都是上述的情况,各自都明白好的坏的哪些方面,尽管不全面,这种争论似乎可以看成是一种实证的过程。所谓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其特点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具有客观性;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但是一种政策是有时效,可能还存在一种机会成本,即在立法的时间选择问题,今早的立法可能可以解决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瞻前顾后的结果是现状的更加严重性,理论能经受实证的考验,即通过事实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有关正确的经济政策的一致意见将不是取决于规范经济学的发展,而是实证经济学的发展,之所以要建立有别于规范经济学是我实证经济学,正是在于促进政策问题上的一致性。 二、实证经济学 实证的终极目标是提出一种“理论”和“假说”,对尚未发生的现象做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这种理论一部分是有组织的系统的推理方法,其二是具体的假说内容,及从现实中抽象出事物的关键特征。作者在文中提到,理论是没有实质内容的,仅仅是一系列的套套逻辑,对于这点,我表示怀疑,或者说是我不懂,那些列的逻辑不就是某种描述性的、概括性等的内容么?理论的功能则是在于为组织和整理经验材料提供分类依据,从逻辑出发可以揭示理论预言是否完备和前后一致,即从语言的角度看该命题是否是“正确的”。事实证据则可以说明“分类编排系统”即理论的逻辑是否具有有意义的经验对应物。作者引用了供给和需求的案例,这种二分法分别列举了一系列的影响供给和

经济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艺设091 许婷200911042026 《经济学原理》是马歇尔的著作,是19世纪之前经济学理论之集大成,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正如马歇尔书中写到的“市场取决于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同时起作用”,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了四点 一、均衡价格理论 马歇尔吧牛顿力学的均衡概念应用到经济学中提出了“均衡价格论”,为经济学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开创了先河。马歇尔在这本书中确立了均衡概念在经济学分析中的核心地位,这就等于确立了价格机制在经济运行于资源配置中的中心地位,就是价格的变动反应了商品稀缺程度的变化,并进一步调节者供求水平使其最终达到平衡。什么是均衡价格呢?在书中,商品的供给于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是所形成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他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需求直接决定的,起交叉点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但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并不仅仅局限于供给决定论。马歇尔认为,价格与供求是相互作用的连锁反映,价格会影响供求,供求也影响价格。他的论证是这样的:假设价格水平一定,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会上升到当前价格以上,生产也会随之增加。于此相反,加入需求小雨供给,那么价格就要下降到当前价格以下,生产也会影之减少。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从这种相互关系出发,分析了供给、需求和价格的函数关系。 二、经济学对象 经济科学的研究内容乃至他的命名,是在他问世后有所改变的。主要研究影响人类日常生活事物方面最有利最坚定的那些动机和阻力。马歇尔改变了传统思路,不再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仅仅重视对生产的研究,而是把研究的重心转向消费、需求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并且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管评价。 三、国民收益的分配 《经济学原理》主要是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设为先决条件,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吧市场价格作为基本的信息载体和传导机制,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对物品与劳务惊醒供给于分配以及制定报酬。马歇尔的分配理论实质上是吧“三位一体的公式”,即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息与组织——利润,即吧利润归结于管理收益。 四、外部经济一内部经济 马歇尔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即劳动、资本与土地的理论上,增加了第四要素——工业组织,从而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产业组织的概念。马歇尔之所以吧“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是因为她触及了“规模经济”的问题。 马歇尔还进一步探讨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关系。马歇尔认为,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对于单个厂商来说,虽然是外部经济,但是,对某一个产业或者摸个产业集团来说,则是内部经济,甚至对于小厂商来说也是使用的,因为吧全部具有相同性质的中小厂商集合在一定的“工业区”内,而且对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就是实现了作为巨型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生产。这样,外部经济向内部经济的动态转化,就使得所有的制造业都表现为规模效益递增,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分配上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所以,规模效益递增于自由竞争是不可兼容的,二者的冲突就是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的矛盾,这就是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著名的“马歇尔冲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