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08例临床分析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08例临床分析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08例临床分析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08例临床分析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重要的妊娠期并发症,主要导致围产儿死亡率增加。其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迄今国际上尚无有关ICP 的统一诊治意见。2011 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第 1 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该指南的发表对我国ICP 诊治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在ICP 诊治方面又有了新的认识,为此,对其进行了重新修订。ICP 曾有过许多命名,也引起了诊断和治疗的混乱,自第 1 版ICP 诊疗指南发表后,国内教科书和文献已基本一致采用了第1 版ICP 诊疗指南中的命名。 高危因素 具有ICP 高危因素的人群其发病率明显升高,加强识别ICP 高危因素对提高该病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包括: 1. 有慢性肝胆基础疾病,如丙型肝炎、非乙醇性肝硬变、胆结石或胆囊炎、非乙醇性胰腺炎,有口服避孕药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者; 2. 有ICP 家族史者; 3. 前次妊娠有ICP 病史,再次妊娠其ICP 复发率在40%~70%; 4. 双胎妊娠孕妇ICP 发病率较单胎妊娠显著升高,而ICP 发病与多胎妊娠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并积累资料; 5. 人工授精妊娠的孕妇,ICP 发病危险度相对增加。 临床表现 1. 皮肤瘙痒 为主要的首发症状,初起为手掌、脚掌或脐周瘙痒,可逐渐加剧而延及四肢、躯干、颜面部;瘙痒程度各有不同,夜间加重,严重者甚至引起失眠。70% 以上发生在妊娠晚期,平均发病孕周为30 周,也有少数在孕中期出现瘙痒的病例。瘙痒大多在分娩后24~48 h 缓解,少数在48 h 以上。 2. 黄疸 出现瘙痒后2~4 周内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黄疸发生率较低,多数仅出现轻度黄疸,于分娩后1~2 周内消退。 3. 皮肤抓痕 ICP 不存在原发皮损,但因瘙痒抓挠皮肤可出现条状抓痕,皮肤活组织检查无异常发现。尽管ICP 不存在原发皮损,但由于该病的特殊性和对胎儿造成的风险,有学者提出将ICP 的皮肤表现归属于妊娠期皮肤病的一种,但未得到公认。 4. 其他表现 少数孕妇可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轻微脂肪痢等非特异性症状,极少数孕妇出现体质量下降及维生素K 相关凝血因子缺乏,而后者可能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辅助检查 1. 血清胆汁酸水平改变是ICP 最主要的实验室证据 目前,血清胆汁酸水平的测定主要包括总胆汁酸和甘胆酸。既往将总胆汁酸和甘胆酸列为同等重要,结合近年文献,特别是英国皇家妇产科协会(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RCOG)2011 版的指南,考虑甘胆酸在ICP 诊断与程度分类中的稳定性差,故在ICP 诊断及监测中以总胆汁酸水平作为检测指标更合理。 现对胆汁酸系列的临床价值比较一致的评价是: (1)ICP 孕妇胆汁酸水平较健康孕妇显著上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 ICP)是一种重要的妊娠期并发症,主要导致围产儿死亡率增加。其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迄今国际上尚无有关ICP的统一诊治意见。2011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第1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该指南的发表对我国ICP诊治 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在ICP诊治方面又有了新的认识,为此,对其进行了重新修订。ICP曾有过许多命名,也引起了诊断和治疗的混乱,自第1版ICP诊疗 指南发表后,国内教科书和文献已基本一致采用了第1版ICP诊疗指南中的命名。 高危因素 具有ICP高危因素的人群其发病率明显升高,加强识别ICP高危因素对提高该病的诊断 具有临床价值,包括: 1. 有慢性肝胆基础疾病,如丙型肝炎、非乙醇性肝硬变、胆结石或胆囊炎、非乙醇性胰腺炎,有口服避孕药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者; 2. 有ICP家族史者; 3. 前次妊娠有ICP病史,再次妊娠其ICP复发率在40%?70% ; 4. 双胎妊娠孕妇ICP发病率较单胎妊娠显著升高,而ICP发病与多胎妊娠的关系仍需进 一步研究并积累资料; 5. 人工授精妊娠的孕妇,ICP发病危险度相对增加。 临床表现 1. 皮肤瘙痒 为主要的首发症状,初起为手掌、脚掌或脐周瘙痒,可逐渐加剧而延及四肢、躯干、颜面部;瘙痒程度各有不同,夜间加重,严重者甚至引起失眠。70%以上发生在妊娠晚期,平均发 病孕周为30周,也有少数在孕中期出现瘙痒的病例。瘙痒大多在分娩后24?48 h缓解, 少数在48 h以上。 2. 黄疸 出现瘙痒后2?4周内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黄疸发生率较低,多数仅出现轻度黄疸,于分娩后1?2周内消退。 3. 皮肤抓痕 ICP不存在原发皮损,但因瘙痒抓挠皮肤可出现条状抓痕,皮肤活组织检查无异常发现。 尽管ICP不存在原发皮损,但由于该病的特殊性和对胎儿造成的风险,有学者提出将ICP 的皮肤表现归属于妊娠期皮肤病的一种,但未得到公认。 4. 其他表现 少数孕妇可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轻微脂肪痢等非特异性症状,极少数孕妇出现体质量下降及维生素K相关凝血因子缺乏,而后者可能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辅助检查 1. 血清胆汁酸水平改变是ICP最主要的实验室证据 目前,血清胆汁酸水平的测定主要包括总胆汁酸和甘胆酸。既往将总胆汁酸和甘胆酸列为同 等重要,结合近年文献,特别是英国皇家妇产科协会( 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 ns and Gynaecologis , RCOG ) 2011版的指南,考虑甘胆酸在ICP诊断与程度分类中的稳定性差,故在ICP诊断及监测中以总胆汁酸水平作为检测指标更合理。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致胎儿宫内窘迫的经验教训

妇产科疾病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致胎儿宫内窘迫的经验教训 马俊如(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都610500) 关键词:胆汁淤积,肝内;妊娠并发症;胎儿窘迫;胎儿死亡;诊 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41256;R581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429(2006)012005120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1estasis of p regnancy,I CP)是妊娠期严重并发症之一,以妊娠中、晚期 全身瘙痒、黄疸为特征,可导致早产、胎儿窘迫及胎儿死 亡,因其早产率及围产儿死亡率高,近年因I CP导致围产 儿死亡的医疗纠纷逐渐增多,给产科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工 作压力。现报告2例I CP致胎儿宫内窘迫并死亡的病例, 结合文献资料,总结I CP处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1 病例资料 【例1】 26岁。因停经38+2周,腹痛5小时入院。入 院后有规律宫缩。肛门指诊:宫颈管消退70%,宫口开大 1指尖,软,居中,先露头,先露位置-1,未破膜。胎心监护 示:胎心率150/m in,基线变异好,呈平滑型,宫缩规律,持 续25~30s,间隔2m in。2小时后监测胎心率156/m in,宫 缩强度弱至中度,频率大致同前。此时家属要求剖宫产, 值班医生认为目前产妇情况无特殊异常,决定继续待产。 2小时40分钟后产妇腹痛加剧,中等强度宫缩,持续35s, 间隔约1m in。肛门指诊:先露0~1之间,宫口开大3cm。 胎心率78/m in,护士反复监测40分钟方判断胎心率减慢, 报告医师。给予吸氧,10%葡萄糖加维生素C2g静脉滴 注,胎心率无明显好转,急诊行剖宫产术。40分钟后娩出 一女婴,体重3300g,外观无明显畸形,Apgar评分1分。 立即给予清理呼吸道,气管插管给氧、胸外心脏按压,抢救 5分钟后Apgar评分0分。请儿科医师会诊,抢救30分 钟,Apgar评分仍为0分,新生儿死亡,患者家属不同意尸 体解剖。回顾分析孕期检查记录,1周前门诊查血总胆汁 酸51μmol/L(正常参考值≤20μmol/L),已提示I CP,但是 门诊医生未引起重视,入院待产期间也未注意了解孕期检 查情况。本例事后引发医疗纠纷。 【例2】 26岁,孕 1产 。因停经34+3周、皮肤瘙痒10 天入院。入院前门诊查血总胆汁酸5516μmol/L,入院后给予对症治疗。入院后第7天11∶30发现胎心率减慢、胎动频繁,即给予持续吸氧、左侧卧位,5%葡萄糖250m l加维生素C2g静脉滴注,5分钟后胎心率恢复到108/m in。此后胎心率再次减慢(76/m in),考虑胎儿宫内窘迫,急诊行剖宫产术。娩出一男婴,羊水Ⅲ度粪染,无心跳及自主呼吸,全身发绀,Apgar评分1分(肌张力)。经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清理呼吸道及加压给氧等抢救无效。新生儿死亡后征求患者家属同意后行尸体解剖,尸解结果报告为多囊肾。 2 讨论 211 I CP致胎儿宫内窘迫的机制 I CP引发胎儿窘迫的原因目前尚不明了,有学者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绒毛间隙狭窄,导致单位时间内绒毛间隙中母体的血流量减少;②血清胆汁酸水平增高,引起游离的绒毛静脉痉挛,阻力增加,血流量减少;③胎儿血脂升高,降低胎盘绒毛之间血氧弥散和交换的效率,而影响胎儿的氧供给[1,2]。I CP 的病理变化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母体肝小叶中央区胆小管内栓子形成,胎盘中合体细胞增多,合体滋养层增厚,细胞滋养层细胞增加,绒毛基质稀疏水肿,绒毛间隙缩小。胎盘组织内胆汁淤积,胎盘绒毛间隙减小,胎盘血流灌注不足,滋养细胞水肿,从而引起母儿间营养交换障碍,胎盘功能减退,胎儿宫内缺氧,最终可因严重宫内窘迫而死亡[3,4]。 212 I CP致胎儿宫内窘迫的诊断 引起胎儿宫内窘迫的原因很多,包括母体、胎儿本身、胎盘及脐带等多个方面,而且常常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一些易被忽视的因素,如孕妇仰卧位、麻醉引起的低血压,不规则、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的宫缩,缩宫素、吲哚美辛及硫酸镁等药物对子宫、胎盘灌注及胎儿动脉的影响,甚至产程中产妇饥饿、脱水或过度换气,都可造成呼吸性、代谢性酸碱失调,由此加重胎儿缺氧,引起宫内窘迫。因此,有作者认为,要认定I CP致宫内窘迫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①产妇的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查符合I CP的诊断标准;②胎儿临床表现及病理解剖符合宫内窘迫的特征;③胎盘具有合体细胞增多、合体滋养层增厚、细胞滋养层细胞增加及绒毛干水肿、绒毛间隙缩小等病理改变;④排除其他引起胎儿宫内窘迫的原因[5]。但在临床实践中,仅靠现有的临床检查和仪器监护很难排除其他产生宫内窘迫的原因,而尸检率又很低,往往是通过医患双方的陈述及病历记载来推断,因此其科学性就值得怀疑。 213 经验教训 21311 例1教训:①对孕期检查不够重视:孕妇入院前1周产前检查时已提示胆汁酸升高,门诊医生疏忽,入院后住院医师也对孕期检查记录不够重视,以致漏诊I CP。②未选择适当的剖宫产时机:产妇入院后2小时,胎心率监测正常,此时宫缩强烈,主动要求剖宫产,而值班医师过于自信,没有采纳患者及家属的意见,若此时行剖宫产,或可挽救胎儿生命。③对病情变化观察处理不及时:产妇入院后4小时,胎心率减慢,值班护士没有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处理,而是反复检查40分钟仍提示胎心率慢时才报告医 ? 1 5 ?

胆汁淤积综合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什么是ICP? 主要危害胎儿,使围产儿病死率增高。 妊娠中、晚期出现皮肤瘙痒和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 血清胆汁酸升高是最主要的特异性实验室证据。 熊去氧胆酸为治疗的一线用药。 概念: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发病率0.1﹪~15.6﹪不等,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智利、瑞典及我国长江流域等地发病率较高。 一、概述 ICP是一个谜一般的疾病对ICP的认识和命名经历一个较长的历程:早在1883年Ahlfeld首次报道一种在妊娠晚期出现并在以后妊娠中有复发倾向黄疸的妊娠并发症,直至1954年Svanborg 及1955年Thorling对该病从组织病理学、生物化学及症状学作了研究,并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后,不少学者又对ICP的流行病学及诊断学作了深入的探讨认识到本病是以肝内胆汁淤积为特点的疾病,1976年Reid明确提出ICP虽对母体无严重危害,但对围生儿却有发生宫内窘迫使围生儿死亡的不良影响,对ICP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由此,根据各个阶段对它的认识,曾经有过不同的命名:开始时由于同一患者每次妊娠晚期发生黄疸而发现本病故称之为妊娠期复发性黄疸(recurrentjaundiceofpregnancy),后来又因其发生于妊娠期,表现为良性过程,故称之为特发性妊娠期黄疸(idiopathicjaundiceofpregnancy),20世纪60年代以后,根据ICP的病理特征而改称为产科胆汁淤积症(obstetriccholestasis),1960年Hammerli首次用ICP的命名,7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学者在文献中普遍采用ICP为病名以与其他胆汁淤积症相区别。 在中国,1964年胡宏远等首次报道1例妊娠期复发性黄疸。至1984年吴味辛对重庆地区及1986年戴钟英对上海地区的ICP作了较为详细报告后,此后国内报告者日益增多。 二、流行病学 1.发病率ICP健康搜索在各个国家的发病率有很大差异,北欧的瑞典芬兰,南美的智利、玻利维亚是高发地区。其中以智利的发病率最高,妊娠瘙痒高达13.2%,妊娠合并胆汁淤积发生率为 2.4%Reyes发现智利的Araucanian印第安混血种人的ICP发生率最高,妊娠瘙痒高达22.1%,

妊娠合并胆汁淤积症诊断及治疗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1)ICP孕妇可以顺产吗? 答:轻度ICP患者,无阴道分娩禁忌症,在妊娠足月后,可根据宫颈条件,积极引产,可以阴道试产。如存在重症ICP治疗无效;既往死胎死产、新生儿窒息或死产史;胎盘功能严重下降或高度怀疑胎儿窘迫;合并双胎或多胎、重度子痫前期等;存在其他阴道分娩禁忌症者,应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 (2)哪些人容易患ICP? 答:ICP的高危因素: 母亲因素:母亲年龄>35岁以上;具有慢性肝胆疾病;家族中有ICP者;前次妊娠为ICP史。 本次妊娠因素:双胎妊娠ICP患病率较单胎显著升高;人工受精后孕妇ICP发病相对危险度增加。 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在宝宝出生后的6~12周,孕妇应该去检查一下肝功能,可以帮助孕妇确定怀孕时产科胆汁淤积症诊断的正确性。如果化验结果仍然不正常,那孕妇应该看肝病专科,进行进一步治疗。 就医前的准备 当孕妇在孕期出现皮肤瘙痒时要特别引起重视,需要及时前往产科就诊,进行积极的化验检查,ICP需要与多种疾病相鉴别,这些需要求助于专科医生,但也不必过分担心,在了解疾病的危害的基础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听取医生的建议,尽可能将ICP对母儿的影响降到最低。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以皮肤瘙痒和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胆汁酸升高为特征。主要危害胎儿,使围产儿病死率增高。该病对妊娠最大的危害是发生难以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本病具有复发性,本次分娩后可迅速消失,ICP发病率0.1%~15.6%,有明显地域和种族差异,智力、瑞典及我国长江流域等地发病率较高。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首发症状为孕晚期发生无皮肤损伤的瘙痒,约80%患者在30周后出现,有的甚至更早。瘙痒程度不一,常呈持续性,白昼轻,夜间加剧。瘙痒一般先从手掌和脚掌开始,然后逐渐向肢体近端延伸,

妊娠综合症之肝内胆汁淤积症

正常参考值 正常人血清甘胆酸含量:1.3±0.8mg/L,范围0.4~2.98mg/L,肝炎诊断低限值为<3.18mg/L。 甘胆酸是妊娠晚期血清中最主要的胆汁酸组分。正常妊娠时孕妇血清CG水平随孕周逐步增高,至足月妊娠CG值较非孕时增加30 %~60 %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与妊娠有关的疾病,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以皮肤瘙痒和黄疸为特征,故曾有“妊娠瘙痒症”和“妊娠特发性黄疸”之称。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病因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妊娠后体内雌激素代谢失调有关。妊娠后,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造成某些孕妇肝细胞内酶的异常,导致胆盐代谢能力的改变,造成肝内胆汁淤积。当肝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时,就可出现黄疸。又由于胆盐存积于皮下,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就产生了瘙痒症状。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有家族性的特点,常常母女或姐妹都会发病。本病国内发生率约为2%~4%。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孕妇无明显危害,也不会遗留慢性肝脏病损,瘙痒和黄疸通常于产后1~2周可自行消退。部分产妇可因肠道内胆汁酸减少,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引起某些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发生产后出血。本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对围产儿的不良影响。胆酸可以刺激子宫及蜕膜释放前列腺素,过早激发子宫收缩,引起早产。资料显示,本病引起的早产发生率约为36%。由于胆酸的影响还可引起胎盘绒毛间隙体积减少、滋养细胞水肿等病理改变,造成母儿间氧和营养物质交换的障碍,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宫内缺氧,甚至可发生胎死宫内的严重后果。胎儿的宫内死亡常常是突然发生的,难以预测。资料显示,本病围产儿的死亡率约为正常妊娠者的6~10倍。由于本病对围产儿的严重危害,已将本病列为高危妊娠,以引起人们对它的重视。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对可疑者应及时作肝功能和血清胆酸的测定。本病孕妇的血清转氨酶可轻度或中度升高,上升的幅度约为正常值的2~3倍。血清胆酸增高是诊断本病的敏感指标,其升高的幅度常可为正常孕妇的10~100倍,而且,血清胆酸的增高比瘙痒、黄疸的发生时间要早,所以,不少医院常在妊娠28~30周时,常规检测血清胆酸,作为对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筛查,以便早期捡出本病,及时采取医治措施。 本病确诊后,可服用消胆胺、苯巴比妥或地塞米松等药物,中药茵陈汤加减也有较好治疗效果,可以降低血中胆酸水平及其对母儿的不良影响。除药物治疗外,还需注意休息,取左侧卧位以增加胎盘血流量,改善胎儿宫内缺氧的状况。并且应认真进行胎动计数,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1小时。按时进行产前检

整体护理措施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中的应用

整体护理措施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5-15T09:21:06.62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3期作者:孙铭蔚 [导读] 整体护理措施在妊娠期胆汁淤积综合症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江油市人民医院四川江油 621700 【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措施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患者1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整理护理,统计两组患者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羊水污染情况,对比两组患者TBIL、CG、ALT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羊水污染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TBIL、CG、ALT指标水平表现优于参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整体护理措施在妊娠期胆汁淤积综合症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整体护理;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是临床常见妊娠期妇女合并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肝功能异常、黄疸等,易导致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羊水污染,严重情况下可造成死胎、死产等情况,需引起重视[1]。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整体护理措施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患者116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排除合并其它疾病患者、依从性差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参照组58例,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8.64±3.52)岁,孕周33-41周,平均(36.84±2.16)周,其中初产妇42例,经产妇16例;观察组58例,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29.14±3.48)岁,孕周33-42周,平均(36.93±2.21)周,其中初产妇40例,经产妇18例,两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入院指导、普通饮食、生命体征检测、胎心及胎动监测等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整理护理干预,内容及方法如下:(1)心理护理:主动同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不良情绪,适当采用物理干预和药物干预,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有力支持;(2)孕期护理:从加强孕前检查、营养支持、皮肤护理三个方面进行,仔细询问患者自觉症状,加强肝胆汁酸监测。其次注意孕期营养物质摄入,叮嘱患者多休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第三,针对患者出现的皮肤瘙痒症状,确保床褥清洁干燥,必要情况下给予炉甘石洗剂涂抹,叮嘱患者及家属及时更换内衣物、修剪指甲。(3)产后护理:包括新生儿护理、回乳护理、出院指导三个方面,加强对新生儿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的监测,不同情况及时应对;其次对产后需回乳患者,给予维生素B6口服,禁用雌激素类针剂;指导产妇严格遵照医嘱,做好自我监护。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羊水污染等情况,记录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甘胆酸(CG)、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指标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表示计量资料,X2检验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羊水污染情况对比 观察组58例患者中,发生早产6例(10.34%),胎儿宫内窘迫5例(8.62%),羊水污染4例(6.90%);参照组58例患者中,发生早产15例(25.86%),胎儿宫内窘迫13例(22.41%),羊水污染12例(20.69%),观察组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羊水污染等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对比差异显著(X2=4.710、4.209、4.640,P=0.030、0.040、0.031)。 2.2 两组患者TBIL、CG、ALT指标水平对比 护理后参照组患者TBIL、CG、ALT指标水平分别为(20.35±3.76)μmol/L、(16.42±3.72)μmol/L、(67.04±14.28)U/L;观察组患者TBIL、CG、ALT指标水平分别为(15.21±2.43)μmol/L、(10.84±1.36)μmol/L、(42.71±10.64)U/L,两组对比具有较大差异(t=8.744、10.729、10.405,P=0.000、0.000、0.000) 3 讨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为妊娠中晚期常见并发症,胆汁酸异常升高、全身皮肤瘙痒、黄疸是主要临床症状。有研究显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的发生,同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有较大关系,雌激素水平异常会影响蛋白质合成和胆汁分泌,造成胆盐排泄异常,从而引发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2]。 有临床研究表明,加强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患者的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升分娩质量[3]。整体护理是基础常规护理基础上更为综合全面的护理措施,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从心理护理、孕期护理、产后护理等多个方面制定综合性护理措施,首先针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患者存在的紧张、担忧等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缓解了患者心理压力,确保了患者孕期心理健康状态,治疗和护理依从性更高。其次通过加强孕前检查、营养支持、皮肤护理等护理方法,密切关注了患者及胎儿情况,利于护理措施的制定和突发情况的预防。产后新生儿护理、回乳护理、出院指导等措施的执行,为患者治疗和预后创造了良好条件。 综上所述,整体护理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显著,可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庭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危险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2):1604-1605.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cholestasis ofpregnancy,ICP)就是一种重要得妊娠期并发症,主要导致围产儿死亡率增加。其发病有明显得地域与种族差异,迄今国际上尚无有关ICP得统一诊治意见.2011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第1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该指南得发表对我国ICP诊治得规范起到了重要得指导作用。近年来,在ICP 诊治方面又有了新得认识,为此,对其进行了重新修订。ICP 曾有过许多命名,也引起了诊断与治疗得混乱,自第1 版ICP诊疗指南发表后,国内教科书与文献已基本一致采用了第1 版ICP诊疗指南中得命名。 高危因素 具有ICP高危因素得人群其发病率明显升高,加强识别ICP 高危因素对提高该病得诊断具有临床价值,包括: 1、有慢性肝胆基础疾病,如丙型肝炎、非乙醇性肝硬变、胆结石或胆囊炎、非乙醇性胰腺炎,有口服避孕药诱导得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者; 2、有ICP家族史者; 3、前次妊娠有ICP病史,再次妊娠其ICP 复发率在40%~70%; 4、双胎妊娠孕妇ICP 发病率较单胎妊娠显著升高,而ICP发病与多胎妊娠得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并积累资料; 5、人工授精妊娠得孕妇,ICP发病危险度相对增加. 临床表现 1、皮肤瘙痒 为主要得首发症状,初起为手掌、脚掌或脐周瘙痒,可逐渐加剧而延及四肢、躯干、颜面部;瘙痒程度各有不同,夜间加重,严重者甚至引起失眠.70%以上发生在妊娠晚期,平均发病孕周为30 周,也有少数在孕中期出现瘙痒得病例。瘙痒大多在分娩后24~48 h 缓解,少数在48h以上。 2、黄疸 出现瘙痒后2~4 周内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黄疸发生率较低,多数仅出现轻度黄疸,于分娩后1~2周内消退. 3、皮肤抓痕 ICP 不存在原发皮损,但因瘙痒抓挠皮肤可出现条状抓痕,皮肤活组织检查无异常发现。尽管ICP 不存在原发皮损,但由于该病得特殊性与对胎儿造成得风险,有学者提出将IC P得皮肤表现归属于妊娠期皮肤病得一种,但未得到公认。 4、其她表现 少数孕妇可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轻微脂肪痢等非特异性症状,极少数孕妇出现体质量下降及维生素K相关凝血因子缺乏,而后者可能增加产后出血得风险. 辅助检查 1、血清胆汁酸水平改变就是ICP最主要得实验室证据 目前,血清胆汁酸水平得测定主要包括总胆汁酸与甘胆酸。既往将总胆汁酸与甘胆酸列为同等重要,结合近年文献,特别就是英国皇家妇产科协会(Royal College ofObstetriciansandGynaecologis,RCOG)2011版得指南,考虑甘胆酸在ICP 诊断与程度分类中得稳定性差,故在ICP 诊断及监测中以总胆汁酸水平作为检测指标更合理. 现对胆汁酸系列得临床价值比较一致得评价就是: (1)ICP 孕妇胆汁酸水平较健康孕妇显著上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

【指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 2015-08-10 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刊于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年7月第50卷第7期 481-485 来源:妇产科空间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ofpregnancy,ICP)是一种重要的妊娠期并发症,主要导致围产儿死亡率增加。其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迄今国际上尚无有关ICP的统一诊治意见。2011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了第1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该指南的发表对我国ICP诊治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在ICP诊治方面又有了新的认识,为此,对其进行了重新修订。ICP曾有过许多命名,也引起了诊断和治疗的混乱,自第1版ICP诊疗指南发表后,国内教科书和文献已基本一致采用了第1版ICP诊疗指南中的命名。 具有ICP高危因素的人群其发病率明显升高,加强识别ICP高危因素对提高该病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包括: (1)有慢性肝胆基础疾病,如丙型肝炎、非乙醇性肝硬变、胆结石或胆囊炎、非乙醇性胰腺炎,有口服避孕药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者; (2)有ICP家族史者; (3)前次妊娠有ICP病史,再次妊娠其ICP复发率在40%~70%。 (4)双胎妊娠孕妇ICP发病率较单胎妊娠显著升高,而ICP发病与多胎妊娠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并积累资料; (5)人工授精妊娠的孕妇,ICP发病危险度相对增加。 一、皮肤瘙痒 为主要的首发症状,初起为手掌、脚掌或脐周瘙痒,可逐渐加剧而延及四肢、躯干、颜面部;瘙痒程度各有不同,夜间加重,严重者甚至引起失眠。70%以上发生在妊娠晚期,平均发病孕周为30周,也有少数在孕中期出现瘙痒的病例。瘙痒大多在分娩后24~48h缓解,少数在48h以上。 二、黄疸 出现瘙痒后2~4周内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黄疸发生率较低,多数仅出现轻度黄疸,于分娩后1~2周内消退。 三、皮肤抓痕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 (完整版)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完整版)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ofpregnancy,ICP)是一种重要的妊娠期并发症,主要导致围产儿死亡率增加。其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迄今国际上尚无有关ICP的统一诊治意见。2011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了第1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该指南的发表对我国ICP诊治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在ICP诊治方面又有了新的认识,为此,对其进行了重新修订。ICP曾有过许多命名,也引起了诊断和治疗的混乱,自第1版ICP诊疗指南发表后,国内教科书和文献已基本一致采用了第1版ICP诊疗指南中的命名。 高危因素 具有ICP高危因素的人群其发病率明显升高,加强识别ICP高危因素对提高该病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包括: (1)有慢性肝胆基础疾病,如丙型肝炎、非乙醇性肝硬变、胆结石或胆囊炎、非乙醇性胰腺炎,有口服避孕药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者; (2)有ICP家族史者; (3)前次妊娠有ICP病史,再次妊娠其ICP复发率在40%~70%。(4)双胎妊娠孕妇ICP发病率较单胎妊娠显著升高,而ICP发病与多胎妊娠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并积累资料; (5)人工授精妊娠的孕妇,ICP发病危险度相对增加。

临床表现 一、皮肤瘙痒 为主要的首发症状,初起为手掌、脚掌或脐周瘙痒,可逐渐加剧而延及四肢、躯干、颜面部;瘙痒程度各有不同,夜间加重,严重者甚至引起失眠。70%以上发生在妊娠晚期,平均发病孕周为30周,也有少数在孕中期出现瘙痒的病例。瘙痒大多在分娩后24~48h缓解,少数在48h以上。 二、黄疸 出现瘙痒后2~4周内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黄疸发生率较低,多数仅出现轻度黄疸,于分娩后1~2周内消退。 三、皮肤抓痕 ICP不存在原发皮损,但因瘙痒抓挠皮肤可出现条状抓痕,皮肤组织活检无异常发现。尽管ICP不存在原发皮损,但由于该病的特殊性和对胎儿造成的风险,有学者提出将ICP的皮肤表现归属于妊娠期皮肤病的一种,但未得到公认。 四、其他表现 少数孕妇可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轻微脂肪痢等非特异性症状,极少数孕妇出现体质量下降及维生素K相关凝血因子缺乏,而后者可能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辅助检查 一、血清胆汁酸水平改变是ICP最主要的实验室证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